文章的写作顺序

2024-05-26

文章的写作顺序(精选14篇)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1篇

文章的写作顺序

阅读一篇文章和写作一篇文章要了解文章的顺序,对于理解文章是的很大的好处的,写作的顺序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事情的发展顺序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记叙文,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的,但有的文章会少一个或几个环节,基本按“起因——经过——结局”来构建的。如《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发展:周瑜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进一步增加诸葛亮造箭的难度,诸葛亮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

高潮: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局: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二、按时间顺序

常用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如《雷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

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的。

三、按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一般用于游记、参观记、写活动和写景物等文章,常常会因为作者观察的顺序、观察的地点的变化而存在空间位置的变化。这种方法只要抓住文章中能够标明的地点,空间转移的词句,|就很容易地理清构段的形式。

如:《草原》,按人物活动场所的转移可理清段落了。初入草原——进入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的送别。

四、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顺序

常用用于说明文的文章,描写状物时,也会用这种方法。

如:《鲸》鲸有大小——鲸的类属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

从表面上看都是写鲸的,但是作者是通过不同的几个侧面分别叙述的,让人感到有条有理。

五、文章的特定结构形式

1、开头有总起

如:《翠鸟》写翠鸟的外形特点一段: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先总后分

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最后的总结的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3、总——分——总

如:《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一句写了大榕树的茂盛

第二、三句围绕第一句分别写了榕树叶子多而密,颜色鲜明,明亮,富有生命力。第四句赞美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总说)

4、回忆式或倒叙开头的方法

这是一种不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而是将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部分或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表达叙述事情的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这种方法引人入胜。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2篇

时间不够先看ARGUMENT作文

对于备考时间不是很够的考生来说,把argument放在首位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argument和issue相比更注重思想,而这刚好是中国学生的强项,比较容易在短期之内收到成效。所以中国学生的argument一般也会比issue高出0.5到1分。这个时候的策略应该是保argu争issue。

时间比较充裕先从ISSUE下手

而对于时间比较充裕的考生来说,开始备考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先从ISSUE下手准备起来。因为ARGUMENT作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在短期之内通过突击学习提高成绩。而且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优先解决掉对语言比较高的ISSUE作文之后,用练好的语言来对付ARGU作文,难度也会变得比较低,至少可以做到言之有物,不会在写文章时无话可说。

确定写作备考侧重点后还应注重积累

确定重点之后下面就进入较为实质性的复习备考阶段了。要说提高写作的途径是什么,千变万变离不开的前提就是多读多写,也就是多积累多练习。离开了本质一切所谓的技巧都只是空中楼阁。建议大家在开始写作前先看一定量的写作书籍和素材范文,积累一些写作需要的内容后再开始写几篇文章。同时大家可以从写的文章中找自己最薄弱最需要加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解决。最后一个月左右进行模考训练,熟悉完题库和范文及作文要求以后可以尝试着写一篇然后找一下差距,语言和例子在之前积累了更好,但是如果积累不足的话也可以先写一篇然后跟范文对照一下找一下不足,然后改进,在准备的过程中再积累。

综上所说,GRE写作虽然对考生要求不低,但根据个人不同的时间安排,找出合适的备考侧重点,考生还是能够充分做好作文的备考工作。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对大家的写作备考有所帮助。

GRE分类词汇记忆:流行

2.18.5 流行,时尚

chic adj. 时髦的,漂亮的

epidemic adj. 流行性的,传染性的

fad n. (流行一时的)狂热,时尚

faddish adj. 流行一时的,时尚的

mode n. 时尚,样式;模式

modish adj. 时髦的

outmoded adj. 不再流行的

pandemic adj. (病)大范围流行的

prevail v. 盛行;战胜 (prevailing adj. 流行的;占优势主导地位的)

revive v. 再流行;使苏醒

rife adj. 流行的,普遍的

smart adj. 时髦的;聪明的;n. 痛苦

vogue n. 时髦,时尚;adj. 流行的

GRE分类词汇记忆:特长

2.18.4 倾向,特长

dispose v. 使倾向;处理掉

disposed adj. 愿意的,想干的

predilection n. 偏袒,爱好

predisposition n. 倾向,癖性

prone adj. 倾向于…的;俯卧的

tend v. (趋向);照料,看顾

trend v./n. 趋势,倾向

bent n. 特长,爱好;adj. 弯曲的

excel v. 善于,擅长于

forte n. 擅长,长处;adj. (音乐)强音的

vocation n. 擅长;工作,职业 (vocational adj. 职业的)

GRE分类词汇记忆:喜爱

2.18.3 喜爱,爱好

affection n. 爱

brattish adj. (指小孩)宠坏的,讨厌的,不礼貌的

coddle v. 溺爱;悉心照料

cosset v. 宠爱,溺爱 (cosseted adj. 被宠坏的)

dotage n. 溺爱;老年糊涂(老朽)

dote v. 溺爱;昏聩

doting adj. 溺爱的

enamored adj. 珍爱的,喜爱的

mollycoddle v. 过分爱惜,娇惯;n. 娇生惯养的人

philanthropic adj. 博爱的 (philanthropy n. 慈善,仁慈 philanthropist n. 慈善家)

spoil v. 溺爱;损坏,破坏

unspoiled adj. 未宠坏的,未损坏的

uxorious adj. 宠爱妻子的 (uxorial adj. 妻子的)

adore v. 热爱;崇拜 (adoration n. 爱慕,崇拜 adorable adj. 迷人的,可爱的)

aspire v. 向往,有志于

aspirant n. 有抱负者

aspiration n. 抱负,热望

devoted adj. 热爱的,投入的 (devote v. 投身于,献身)

devotee n. 爱好者

devotional adj. 献身的,崇拜的

infatuation n. 迷恋

rejoice v. 喜欢,高兴

zest n. 热心,兴趣;刺激性

agog adj. 有强烈兴趣的,兴奋的

compelling adj. 引起兴趣的

endearing adj. 讨人喜欢的

intrigue v. 引起极大兴趣;密谋

amateurish adj. 业余爱好的,不熟练的

amateur n. 业余爱好者

appetite n. 爱好,欲望,食欲

avocation n. 嗜好;副业

bent n. 爱好,特长;adj. 弯曲的

cranky adj. 怪癖的,任性的;不稳的

gusto n. 爱好;兴致勃勃

palate n. 爱好;上颚;口味 (palatable adj. 美味的;愉快的)

penchant n. 爱好,嗜好

predilection n. 爱好,偏袒

predisposition n. 癖性,倾向

propensity n. 嗜好,习性

quirk n. 怪癖;奇事

relish n. 喜好;味道;v. 喜好,享受

amateur n. 业余爱好者

devotee n. 爱好者

dilettante n. 业余爱好者,半瓶醋

GRE分类词汇记忆:争论

2.22.1 争论,辩解

confer v. 讨论,商谈;赠予

contention n. 争论;论点

controversial adj. 引起或可能引起争论的

debate n. 讨论,正式的辩论

discourse n. 论述,演讲

dispute v. 争论

haggle v. 讨价还价

negotiable adj. 可商量的 (negotiation n. 商议,谈判)

negotiate v. 商议,谈判,交涉

polemic n. 争论,论战 (polemology n. 战争学)

polemical adj. 挑起论战的

spat n. 小争论,口角---spate

symposium n. 专题讨论会

tussle v./n. 争辩;扭打,搏斗---tousle

wrangler n. 争论者,口角者;牧马者--wangle

apologize v. 辩解;道歉

contentious adj. 好辩的,善争吵的

debate n. 正式的辩论,讨论

declamation n. 雄辩,高调

eloquence n. 雄辩,精彩演讲

forensic adj. 辩论的,法庭的

glib adj. 善辩的,流利圆滑的

hassle n. 激烈的辩论--haggle

sophism n. 诡辩;诡辩法(术)

sophistication n. 诡辩,强词夺理;久经世故,老练,精明

sophistry n. 诡辩

warranty n. 辩解;保证;有正当理由;批准

incontrovertible adj. 无可辩驳的

文章写作中人称的运用 第3篇

一.先把写作对象拟人化, 然后变换人称

文章中恰当运用拟人手法, 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 使读者产生鲜明印象;还可以表达作者对“物”的强烈感情, 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称变换的目的是更好的抒情, 而拟人手法的运用, 恰恰为人称变换奠定了基础。

朱自清在《绿》中, 先把梅雨潭“随风飘散”的水花拟人化:“———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接着, 又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比拟为一个美丽姑娘, 她“招引着我们”,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朱自清把那扑朔迷离的水花当作一个淘气的娃娃, 把那如梦如幻的绿光看作一个可爱的姑娘, 其心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时, 突然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可爱的, 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摸着你, ———。我又掬你入口, ———”, “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不愧为散文大家, 这里变换人称, 毫无雕琢之痕。

二.人称变换之前, 呼唤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 是一个“引子”。它引出人称的改变。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 是一个“信号”。它提醒读者注意将要改变人称了。

(1) 呼唤人名

如果一篇文章是以人为写作对象, 那么, 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人名。

《我始终忘不了她》中, 作者写自己与美丽、潇洒、天真、快乐的同学圆圆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 圆圆去北京念书走了。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始终忘不了她。圆圆, 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逢!”这里, 如果没有对圆圆的直呼, 就突然把人称变换为“我们”, 读者就会感到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禁不住要问:“作者是在与谁说话称‘我们’呢?”而有了对圆圆的直呼, 无论是谁也不会产生疑惑了。

(2) 呼唤物名

如果一篇文章不是以人为写作对象, 而是以物为写作对象, 那么, 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物名。

《十三岁的际遇》中, 田晓菲叙写自己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有两次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北大”。第一次是在文章第二部分尾段:“哦, 北大, 北大, 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 太多, ———。”第二次是在文章第三部分尾段:“是的, 总有一天, 北大, 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 ———。”

同样, 朱自清在《绿》中, 直呼:“那醉人的绿呀!”紧接着改变人称:“我能裁你以为带, 。”在《雨的四季》中, 作者刘湛秋直呼:“啊, 雨, 我爱恋的雨啊”, 然后写道:“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 ———。”

三.人称变换之后, 呼唤写作对象

一般地说, 直呼写作对象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然而, 也有在人称变换之后的。例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 有四处直呼变换人称。除了上面所述两处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外, 其余两处是先改变人称为“你”再直呼“北大”的。第一处是在文章第一部分尾段:“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 北大。———”第二处是在第三部分开头:“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 北大。———”

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写作对象, 切忌在直呼前面出现过多的句子。否则, 就会造成人称混乱而影响读者理解。田晓菲的运用之妙, 在于仅仅一句而已。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 第4篇

写作顺序的考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式是问“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对此要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则可以。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种形式是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答题时一要靠语感;二要对语句进行分析,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考例解析】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⑤“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功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⑥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⑦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⑧“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⑨“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⑩“我是失败者。”

⑾“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⑿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⒀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第⑤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选自2006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冯骥才的这篇美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即如何正确对待成功者与失败者,如何正确面对失败。五道考题涉及内容理解、描写方法、记叙顺序、词句理解、内容结构的分析等。试题的第3小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把握及分析。

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解题的前提是读懂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关键是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答案: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第2题,考查心理描写的辨识与作用分析。答案: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第3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分析,答题关键有两点:了解常见的记叙顺序的特点;能结合不同记叙顺序的特点分析本文使用的是何种记叙顺序。答案:插叙,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作用:使情节更完整;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第4题,考查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对词句的理解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答案: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第5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题干中的提示语“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不可忽视,否则答案可能不全面。答案示例: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在别人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实践演练】

母爱,500米

张锦芸

①听一个年轻的朋友给家里打电话时,总用“500米”称呼他的母亲。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为什么这么称呼你妈妈?”

②他坐直身子,缓缓地说:“我的父母都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是通讯组的主任,母亲是站台工作人员,负责指挥过往的车辆安全通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总是夜晚连着白天,深夜连着晚上,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让我和父亲生活得舒适快乐!”

③“母亲上8时至18时的白班时,父亲也上班,当然,我是要上学的。穿着工作服、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趁各类列车过往的空隙,飞快地跑去小市场买菜买肉,又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快手快脚地洗菜、切菜、淘米,电饭锅插上电源,准备好一切,父亲下班回来炒熟,放学回家的我很快可以吃饭了。”

④“母亲上18时至24时的中班时,家务活儿已经做好了,可是母亲没有参与同时值班的其他叔叔阿姨的聊天,她趁空隙又跨越那500米,匆忙回来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小学时,她督促我读书、写作业。每个中班,母亲只要有空隙,她都小跑回家来……”

⑤“母亲上24时至次日8时的大夜班时,我和父亲已经睡了。清晨6时多,经过我们车站的火车较多,最长的间隙只有45分钟,母亲又飞跑回来,或者熬米粥,或者做面包,或者下面条、煎蛋,做好早餐放在饭桌上给我吃了好去上学……”

⑥“夏天,单位发降暑的饮料和甜汤,在酷热的站台曝晒的母亲,还是捧着那些应该她吃的东西,跨过500米的距离赶回来,给我吃了降温……”

⑦“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到家,汗水都出来了。母亲回来看我有没有蹬被子,父亲睡觉很沉的,他要是睡着了,就是把他扔到铁轨上也不会醒,所以母亲不放心。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就这么回来查岗,担心我冻着了,帮我盖好被子……”

⑧“我和父亲打赌,要是举行500米的跑步比赛,肯定是我母亲第一!所以我和父亲温馨地称呼她为‘500米’!”

⑨我想,母亲的爱是到天涯海角也没尽头的,何止500米?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6年第12期,有改动)

【探究】

1.文章标题为“母爱,500米”,结合文章,说说“母爱”与“500米”间有何关系。

2.文章第③、④、⑤三段写母亲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照料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这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

4.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参考答案】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5篇

搞定文章的逻辑结构和逻辑顺序:文章精彩不用愁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文章的逻辑结构,也就是你写作一篇文章是用演绎推理还是用归纳推理来架设文章结构的,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章逻辑结构。有了这个前提后,写作才变成了有的放矢的事情,而不是天马行空乱写一通,文章才会有清晰的思想、贯穿如一的主题和引人深思的写作效果。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我再谈谈文章的逻辑顺序。一篇文章,逻辑结构严谨、逻辑顺序清晰,那么你的文章精彩自不必说。文章的逻辑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程度顺序三种。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思想组,都会涉及到一些逻辑顺序。比如,按照演绎推理写作时,文章结构就是“问题—原因—对策”。在“问题”的这一个思想组里面,一般作者都会罗列多个问题,所以要进行适当的时间空间组合。在时间顺序里边,你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采取行动步骤的顺序,进行文章布局。它是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以时间先后次序罗列出来,让读者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概念。这是时间顺序问题。有时,作者对某个课题研究深透,在行文中,某个思想组出现多个过程步骤,有的甚至多达8~9个之多。其实,条目太多了会显得累赘和啰嗦,一般不要超过5个主题,多了读者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再说,多过5个主题就会产生重复的罗列。所以,可以把相同的主题进行组合归纳。比如,把各个主题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因素这个思想组,再拆分的若干个小主题。把部分归纳成整体和把整体再拆分为部分,也就是先把一个思想组进行汇总组合,再在大主题下面拆分成若干个小主题进行论述,这就是结构顺序问题。最后说说程度顺序,也就是,按重要性程度来进行排列。一般来说,这种重要性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外部的和内部的,上行的和下行的。文章布局时,你应该是把涉及国家层面的、宏观的、主要的、外部的、上行的放在前面,行业层面的、企业层面的、个人的、次要的、内部的和下行的放在后面,按程度主次和重要性之分来进行排列。这样得出来的文章顺序结果,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这是程度顺序问题。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文章逻辑顺序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程度顺序,写作时要注意恰当运用。掌握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和逻辑顺序,你写文章来是不是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呢?相信你在这样的情形下写出的文章,一定是人读人爱,花见花开,一定更精彩,更受读者欢迎。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学会理清文章顺序教案) 第6篇

教学重难点: 技巧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理清文章的顺序,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生动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在写作之前具有导向作用,在写作活动过程中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愉快的情感体验。

2.呈现

一:要求

(1)从整体到局部读

阅读一篇文章先要从头到尾认真读几遍,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读,把握每段所写的意思是什么。从整体到局部认真地读书,为理清文章顺序做好准备。

(2)要找到叙述的线索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以后,还要开动脑筋,从文章中找到叙述的线索。要想一想,文章开头写的是什么,故事是以什么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把握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尾,也就找到了叙述的线索,从而理清了叙述的顺序。

二:理清顺序的方法

文章的叙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三年级的小学生要学习并掌握以下三种基本的方法。(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叙事的文章,常常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阅读这样的文章,要弄清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事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从中可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在公共汽车上

一天晚上,寒风刺骨,雪花纷飞。我看完电影乘公共汽车回家。

车上的乘客不多,有几个座位还空着。可是一位解放军叔叔却站在车窗旁,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有看到车上的空座位。

我感到很纳闷,这位解放军叔叔真有意思,车上有座位他不坐,偏偏要站在窗户边,又冷又累,这是为什么呢?

“解放军同志,请您坐到这个座位上来,站在窗户边太冷了。“那边传来了销售员阿姨热情的声音。

“没什么,站在这挺好。“解放军叔叔笑了笑说。然后他又把身子往车窗户贴了贴。这使我更纳闷了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到车窗旁,仔细一看,噢,原来是车窗的玻璃破了。解放军叔叔为了不让乘客爱动,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窗外刮进来的寒风。

这篇文章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一位解放军叔叔在公共汽车上,为了不让乘客挨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外面刮进来的寒风的故事。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事情发展的顺序,警车上有空座位,解放军叔叔不坐,偏偏要站在窗户边。接着写事情的经过,讲售票员阿姨请解放军坐下,可是他不坐,又把身体往车窗上贴了贴。最后写事情的结果,将原来这床玻璃破了,为了不让乘客挨冻,他用自己的审题当着窗外刮进来的寒风。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阅读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2)按照时间先后理清顺序

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段落,理清叙述顺序。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种小树

春天的早晨,明媚的阳光洒满了校园,几只活泼的小鸟在枝头上喳喳喳地唱起了《春之歌》。我们三2班的同学来到操场边,要把小树苗栽种在操场的四周。

随着李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王强同学抡起小锄头,刨起了树坑。李芳同学扛起一棵小树苗一路小跑来到树坑旁。我赶忙接过树苗,大声说:“现在咱们可以把小树放到坑里了。“”那可不行,还得把树坑刨得深些。“说完话,王强有挥起小锄头猛刨起树坑来。树坑挖好了,李芳小心翼翼地把小树苗放进树坑里。我赶紧蹲在地上,双手夹住 小树干,王强又拿起小铁铲把土铲进树坑里。“浇水啦!浇水啦!”远处传来一阵阵呼唤声,原来体育委员韩伟拎着小水桶走来了,他把水倒进坑里,小树苗咕咕咕咕地喝饱了。我们看见一棵棵棵小树站立在操场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哪!

第二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又来到小树旁,看见小树抬起头,挺起腰,就像列队在欢迎我们咧!我拿出“爱护小树,它是我们的朋友”的提示牌,挂在树干上。李老师走过来,看看小树,又瞧瞧提示牌,脸上绽出了笑容。

望着小树苗,我想,再过几年小树就长高了,长大了,夏天,它会撑起一把绿伞,让我们在它身边游戏,唱歌,那该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

可爱的小树,快快长大吧!让我们在春光里一起快乐成长。

这篇文章写的是同学们种小的事情,文章中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春天的早晨”,“第二天放学后”。依据时间提示,我们可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先写“春天的早晨,同学们在操场四周种小树”,接着写“第二天放学后,同学们给小树挂提示牌,盼望小树快长大。”最后写“让我们在春光里和小树一起快乐成长。”文章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有序。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阅读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叙述的顺序,读懂文章。作文时也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把文章写得有条理。

3、按照地点变换理清顺序 写游览、参观的文章,常常要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安排材料。阅读这类的文章,要注意抓住那些表示地点变换的语句,根据地点的不同,去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游长城

爸爸要带我去游览长城,我是多么高兴啊!

天刚刚蒙蒙亮,我就催爸爸起了床。可等旅游车开出北京城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

车子风驰电掣地前进,可我还是嫌车子开的慢,恨不得车子插上翅膀,立刻飞上长城。长城终于到了,车刚一停稳,我就跳下了车。阳光照耀下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好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峦上,多么雄伟壮观啊!我迫不及待地随着爸爸登上了长城。

站在城楼上,我举目远眺:长城随山而建,蜿蜒曲折,直通天边。城楼也是一个连着一个,直指蓝天,我是多么想走遍每一座城楼啊!再看那一条条矮矮的山岭和洼地,看那一片片苍郁的树林和绿油油的庄稼,起起伏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多么伟大的工程啊,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一个城楼走向另一个城楼,尽兴地饱览了长城的美景。当我和爸爸踏上归途时,太阳已经西坠了。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远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城,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长城!”

这篇短文写的是“我”和爸爸游览长城的事情。在短文中表示地点变换的语句有“长城终于到了”“”站在城楼上“”我从一座城楼走到另一座城楼“。依据这些语句的提示,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顺序:先写”我“和爸爸乘车到了长城;再写登上城楼看到美丽的景色:后写从一座城楼到另一座城楼,尽兴地饱览长城的美景。全文的条理十分清晰。

按照地点变换顺序阅读文章,能够清楚地理清文章的顺序。把文章读懂、说明白。在作文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写景状物,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总的来说,就是

阅读文章理顺序 边读边想做分析

文章按照顺序写

前后因果很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写 从头到尾有条理

文章按照地点写

移步换景连一体

3.练习与检测 课堂练习

通过了分析,我们掌握了写作顺序,那么我们就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说说下面的文章运用了什么的写作顺序呢?

1、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对了)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别写了小院的西面,北面,东面,南面。

2、小 草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他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抱在怀里,让劳累的人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与什么,宁愿为人们作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按时间顺序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写作。

4.小结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要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会使文章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它

5.作业

常见的写作顺序2 第7篇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早晨中午傍晚)(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二、按空间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文章结构有三种

浅议少儿科普文章的写作类型 第8篇

一、剧本式

这类文章开篇就会像剧本一样交待背景, 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发生的事件, 紧接着出现主要矛盾 (通常只会集中反映一个核心事件, 很少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错综的情节) , 这时候主角 (多为科技新产品) 就会出场 (一般会交待主角的名字、身世来历;再描述主角的外形、材料和本领功能) , 最后以主角解决矛盾收场。在此类文章中会呈现出叙述多于描写的特点, 忠实地服务于科普内容。描写手法则多集中在科学内容的细节介绍上, 以达到让科学知识更细致透彻地传达给少儿读者的目的。剧本式科普文章注意在用词上偏爱信息量密集的词汇, 如成语等;谓语性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 句式多为短句, 语言简洁明了。剧本式文章中, 人物关系简单明确, 情节脉络非常清晰, 而且合乎情理, 让少儿读者的阅读关注点不过多地落在剧情中, 而是适当地落在文中的科技主角上。参看《泰迪熊战场救大兵》 (2009年8期《智慧少年》) 。

二、体验式

此类文章多会设置一定的场景 (多是新奇的科技场馆或是与科学内容相关的环境) , 其描写会让少年儿童有亲临现场之感, 然后以少儿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所看到、听到甚至感触到的新奇事物, 让他们以感官想象来接受一手信息, 帮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激发大胆尝试的愿望。这类文章语言轻快活泼, 通常有种画外人物与你对话的语气, 文中会用第二人称“你”来代替少儿读者, 增加亲切感, 同时大量使用语气词、感叹句, 以突出现场感。参看《假如在雨林中迷了路》 (2010年8月《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三、解说式

这类文章习惯单刀直入, 直接解说科学现象的来龙去脉, 有时解说单一事物, 有时则是把具有相同特征但科学原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 逐一对不同的事物进行解说。此类文章语言准确、简明, 形象生动, 因为内容跟科学直接关联, 会不可避免地涉及科学术语, 所以准确精当地使用科学术语就十分必要, 又为了不落入枯燥的窠臼, 使少儿读者更有兴趣阅读其中的科学内容, 就必须让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当然, 这里的形象生动绝不是夸大其词, 而是要适当地为内容服务, 有时鲜活的口语和生动的修辞格的适当应用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参看《学暗号, 听动物报天气》 (2009年7月《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 。

四、图片串连说明式

这类文章会着重通过图片来分步注释一件事情由始至终的完成过程, 意在指导少儿读者自己动手操作, 以此来调动少年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其操作内容可能是科学实验也可能是手工作品。此类文章注重区别词的使用, 在词语组合上合乎事理逻辑, 内容分条列项, 步骤清晰, 一句或几句就可以独立成段, 段前一般有标志性的顺序标识, 段与段之间有明显的顺承关系, 语言简练, 且与图片结合得非常紧密, 一般承载了图片的说明功能, 语言呈现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特点。参看《水的“皮肤”变魔术》 (2009年7月《智慧少年》) 。

五、讲述式

在此类文章中, 作者通常会以主人公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以亲身经历来介绍所经历的科学事件。此类文章惯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有种互动交流的意识, 语言轻松、亲切, 娓娓道来, 因为是一种讲述, 语言相应会有种回忆般的从容不迫, 叙述节奏一般比较舒缓。另外, 讲述式的文章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语言必须是优美的, 这样才能吸引少儿读者有兴趣听下去。参看《夏日沙滩魔法秀》 (2010年6月《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六、描述旁白式

此类文章会依据图片展开联想, 以描述当时当地的场景、发生的事件及结果, 是画面空间之外的延展和补充, 它的语言以描述为主, 风格优美、表现力强, 充分调动了少儿读者的想象空间, 同时旁白的视角又让语言呈现出一种客观色彩, 让人想起《动物世界》的配音解说词。参看《鲸鱼四足走天下》 (2010年4月《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七、微型报道式

此类文章多用于报道新科技的发明创造、有趣的新鲜事, 由于没有过多的线索, 只能以最简短的类似新闻报道的形式来写, 新闻六要素相对较为齐全, 语言简练、准确, 常会用疑问的句式来勾起少儿读者的求知欲, 进而进行简短的介绍说明。参看《隐形斗篷》 (2009年6月下《我们爱科学》) 。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9篇

一、运用顺叙,条理清晰

顺叙,即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这是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顺叙,时间线索清晰,情节完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时间为序,如丰子恺的《竹影》一文,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完成文章的。“吃过晚饭后”——“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月亮渐渐升高了”,记叙了作者在院子里画竹影的经过,时间脉络非常清晰。

可以地点转换为序。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从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可谓思路清晰。

其实,记叙文在叙述故事时,有些事件,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在顺叙上往往是一致的,在叙事过程中这些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尤其是在游记类的文章中更为突出。但要注意,在运用这种方式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详略得当。

二、运用插叙,丰富内容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这个事件大多是一个与主要事件相关的片断,不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插叙的主要作用是辅助主要事件,丰富叙述内容,使文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等。

如鲁迅的《故乡》中就有精妙的插叙。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运用插叙,追忆少年时的闰土——“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突出了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与勇敢,与现在的闰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再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中,作者也运用了插叙,插叙了三件事——上幼儿园时两个人形影不离,体育课上互换裤子,两人互换礼物。其中详写了换裤子的事情,表现了万芳的聪明、仗义,以及两个人友谊的深厚。本文的插叙充分刻画了万芳的形象,交代了“我”送给万方羚羊木雕的理由,同时使文章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运用插叙要注意把插叙内容的起止处交代清楚,不然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倒叙,设置悬念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进行叙述,然后再按照事件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倒叙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又可以压缩叙述的过程,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就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开篇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指出“它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点明了衬衫的特殊意义,同时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一篇文章是否使用倒叙应该根据内容的表达需要出发,不要为了倒叙而倒叙。同时还要注意一点,倒叙的内容和篇幅一般应简短些。

此外,还有补叙,即在叙述过程的某一阶段上,对前面的事件做补充交代。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当村里人听到枪声,以为雨来牺牲了,都跑到河边寻找雨来的尸首时,发现雨来突然在水里露出小脑袋。雨来为什么没有被鬼子打死?作者做了补叙:“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也有分叙的方式,即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进行分别叙述,就是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作为记叙文,要根据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何种方式,任何方式的选择都应该服务于文章立意、文章结构等。

写作方法之记叙的顺序 第10篇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写作方法之论证的顺序 第11篇

论证顺序:指的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写作方法之论证的顺序 第12篇

在新课标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整体感知,而分析论证过程是整体感知议论文的重要一环,因此它也成了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倍受青睐的考点。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容易出现:

没有思路、概念不清、关系不明、缺乏条理等错误,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分析相关段落的论证过程是需要我们摸索出相应的规律的。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13篇

巴尔扎克说:“兴趣比一切人为的阻力都强。”可见,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虽然兴趣并不是天生的,但它是可以培养的。

写作的兴趣从哪里着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

1. 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说—听—评”综合训练。

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每节课前,教师都得尽量挤出五分钟的时间,请一位同学或背诵一段美文,或讲述一则故事,或复述一篇文章,让其他同学共同欣赏、品味并做适当的点评。当然,这种做法一定要锲而不舍,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2. 从学生习作中挑选部分文质兼美的文章,指导他们精雕细琢后,向有关文学社、杂志社投稿。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3. 积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前,一方面是初中生的作文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因此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大多热衷于大而无章的技巧训练,用“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作文对学生也无法产生吸引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此源头即生活。

二、小组合作,走出课堂

以往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单纯追求写作章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心灵的解放,这是违背作文教学本质的。课程标准认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首先要求教师解放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充分挖掘作文教学资源。

1. 小组合作。

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需要小组合作,教师应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大、可深入挖掘、学生难以单独完成的题目进行小组合作,可由教师负责分组,但更多时候应该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才能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从而使教学更有效。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调查、查找资料、采访等技巧,不应该包办学生的所有事情,而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可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相互交流,可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 走出课堂。

课堂固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生活是一部无穷无尽的大书,课外广阔的资源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过去的作文命题、作文教学中,几乎都是由教师确定话题,确定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往这个框子里钻,这其实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尽管学生作文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作文不应该是教出来的,它是真正心性流淌的东西,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生命中的精彩瞬间。

三、重视作文修改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人们在下笔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写的东西很模糊。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写出来的毛坯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

文章的修改。不仅对于一般的写作是重要的,对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的。当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有关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再次修改,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写作中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作文评价多元化

1. 评价指标灵活化。

美国博尔大学教授、创造心理学专家曾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作文指标,它包括流畅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周全性四项内容。流畅性用来衡量作文中“主意”的数量,“主意”越多,文章的流畅性越好;多样性以纲目或层次的多少为标准;独特性要求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或引用课外资料;周全性要求学生的每一论点必须旁征博引,充分阐述。

2. 评价方式民主化。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开展作者评级训练活动。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根据个性水平自主选择训练目标,获得安全需要的满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又可摆正进步快与慢、个别冒尖与群体提高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五、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1. 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定靓丽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可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易引起读者共鸣。

2. 提供策略方法的指导———写好开头和结尾。

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把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好的开头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开头和结尾呢?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例如开头的写法有:巧用修辞,展示风采;悬念入题,引人入胜;抒情开篇,真情感人;转折入题,生动深刻;描写入题,自然真挚。结尾的方法有: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名言警句式、抒情议论式。

3. 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品佳作一定“富有文采”,而那些语言平淡、索然寡味的文章应遭人唾弃。中学生写作文一定要先光彩夺目,然后平淡自然。在写作文的时候,每时每刻都要以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辞吸引读者,博取作文高分。所以,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指导他们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

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14篇

一、“先写后教”的疑问

纵观当前的写作教学,有教师旗帜鲜明地提出应当“先写后教”,其主要依据在于以学生尝试性的习作为基础确定教学起点,依情施教,促进学生的二次甚至三次动笔。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对现行写作教学模式中存在着的教师独大,依据某些标准不顾学情创生教学内容的弊端是一种有效地改进。但是,从笔者对实践结果的反思来看,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探讨。

(一)“先写”与传统的写作教学区别何在

作为“先写后教”起点的“先写”,“不做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先动笔”,从本质上来看,与传统写作教学是没有区别的。传统写作教学的授课模式之一就是“教师板书写作的话题或命题,然后围绕该题目讲几句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路的话,随后是学生当堂写作”,这种缺乏明确写作策略和过程性指导的教学模式早已被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依靠个人的经验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摸索,教学效用之低显而易见。故而,在“先写”的实践中,缺乏指导的学生依旧在“不知写什么”和“不知怎么写”的泥潭中挣扎,教学成效并无改观。

(二)“后教”与作文的修改升级区别何在

作为“先写后教”的核心内容,“后教”是指“依据学生初步尝试的结果,发现问题,并着重于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不好到写好,以顺利完成任务”。而作文的修改升级同样侧重于此,教师通过相关修改升级策略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提升文章的等级,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写作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后教”虽然不是简单停留在评价的层面上,但和传统的以指导学生修改文章为中心的写作教学大同小异,并无创新之处。

(三)“先写后教”的效率有多高

在“先写后教”的实践中,学生动笔的次数至少需要两次,而且大部分学生的两次动笔都需要对文章进行大部分或整体内容的重写,从笔者的实践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生的文章质量一次比一次高,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反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重写产生了厌烦情绪,更有甚者还形成了挫败感:毕竟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己费尽心血完成的作品被自己和同伴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同时,从教师评改的角度来看,同样也需要两到三次评改,这对并不是十分空闲的一线教师和有限的教学课时来说,“先写后教”的效率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至少笔者作为一名担任两个班教学任务的一线初中教师颇感费力。

二、“先教后写”模式再思考

当前有些观点认为“先写后教”的模式符合某些经典教学法,例如“启发式教学”“尝试教学”,故而这种模式是先进的,“先教后写”缺乏上述理念的指导,因此其价值和意义不如前者。

那么“先教后写”模式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从现有的教学案例来看,其最主要问题还在于,教的目的局限在唤起写作动机,写的过程又缺乏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可是笔者以为上述问题只是由于教学处理上的偏差而造成的,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如果也需要为这种教学模式寻找一个经典教学法“撑腰”的话,那么建构主义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基础上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1)预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2)探索,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给予启发引导等;(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探索。在“先教后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可参照的材料等;接着明确写作目标,通过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组织学生探究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方法和策略。

其实,所谓的“经典教学法”并不是一个标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教学模式与其有相似之处,就武断地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合理而科学的。实际上,“经典教学法”是一种方法和策略指导,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教学之中才是正确的态度。换句话说,前文所说的与“先写后教”有相通之处的启发式教学和尝试教学,不应该成为衡量“先写后教”优劣的标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在“先教后写”的教学模式中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某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尝试。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笔者认为“先教后写”不存在性质上的问题,但并非意味着这种模式就优于“先写后教”。这两种模式正如诸多的经典教学法那样,是各有千秋的,只是因为立足点不同,确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不同,故而在实施时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或相互否定的关系。如果从实践教学更远点的层面来看,我们应当理性地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创生一种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高效模式。

三、“先研再教后写”的尝试

其实不管是哪种写作教学模式,如果想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都不能单纯地从教的角度去制定教学内容,更不能不做指导地让学生随意去写。基于此,综合思考“先教后写”和“先写后教”两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尝试建构了一个“研、教、写、改”的发展性写作教学模式。

(一)研

所谓“研”,需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具体来说,前者指的是具体教学对象的学情需求,后者指的是以课程标准形式出现的教师教学需要达成的要求。

一方面,不管哪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经典教学法,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学情中加以考量,绝不能闭门造车式的想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都应当成为教学的起点。与其通过学生自由写作来寻找写作起点,不如由教师把工作做在前面,这样既能避免浪费学生的写作心血,充分保护其写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学情分析的有效性。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以为实证的方式较为经济合理。具体来说,在教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专题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辅以访谈深入了解。

以记叙性文章写作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教师在研究学情时,是让学生先写一篇,还是先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经过实践尝试,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精炼。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在你心目中,一篇优秀的记叙性文章应当具备哪些特征?2.你觉得自己写作记叙性文章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3.你知道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方法?4.在写记叙性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让你为难的是什么?5.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知识?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整理,教师能大致明确学生对记叙性文章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记叙性文章写作的学习需求。当然,为了弥补个别问题的欠缺,或者验证相关问题是否具备普遍性,教师还可以进行访谈,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应当达成怎样的目标同样需要研究。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规定上是相对抽象和笼统的,如前文述及的记叙性文章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需要达成“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等目标,那么这些目标如何细化到具体的阶段和课堂中,课程标准并无具体地阐述,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专业性地分解和转化,开发出一种基于“课标”的写作教学“课堂化目标及其体系”,有了相应的课堂化目标体系,写作教学才能摆脱以往的主观随意,我们可将其放在一个阶段性的体系中,增强教学的序列性,继而在教学序列中通过具体细化的课堂化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

本文的“教”自然指的是基于学情的教。通过前期的“研”,我们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序列性。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需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为核心,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构建支架,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能在教师退出后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层级表体系”加以落实。“层级表体系”主要包括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与某个写作专项相关的陈述性知识、供学生评价和借鉴的等级例文,以及明确可行的策略性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用于评价的等级标准(见表1),区分不同等级的差异,并对涉及的某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性和事实性的陈述性知识加以阐释;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依据等级标准对提供的“中介语言”,即对应不同等级标准的不同等级例文进行评判,强化学生对等级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教给学生步骤性的策略性知识,如以语言表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文,做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请确定你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如心情、人物、景色等)

第二步:现在你可以为自己想表达的对象挑选一些修饰语,并将它们写下来。

第三步:再进一步,让我们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如修辞、变换视角等)来美化你想表达的对象。

第四步:将前面的努力变成完整的句子吧!

第五步:想要让你的表达与众不同吗?试试调整句式或者换用同义词语,这样能够使你的语言富有变化。

这样的策略指导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更易于操作,不会在“生动”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上浪费精力,更不会做一些摸索性的、似是而非的低效尝试。有了这样的可操作性写作方法,教师便能指导学生对提供的等级例文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并提升等级,为学生自主写作时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写

顾名思义,“写”即是学生在相应策略的引领下进行写作。但与传统写作教学不同的是,本文的写既不是缺乏指导的任务型写作,也不是为了考察学情而进行的自由写作,而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次实践,是学生内化策略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写作,学生一方面能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反思中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此时的“写”还要给学生一个风向标,即在写作开始之前,教师还应当呈现教学环节中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如表1:

此时这个等级标准不仅仅承担着作后评价的任务,还要兼负指导写作的目标功能。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知晓具备发展性的层级评价标准,在动手写作时就能具备目标意识”,依循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地写作,从而避免无序的随意写作,以及随意写作所带来的繁重的后期评改工作。

(四)改

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以往一直有所提及,但是在教学中,方法指导仍不得当,要么在教师整体性评价之后,任由学生修改;要么在教师精批精改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被动接受式修改。前者有效性不强,后者效率偏低。基于此,“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发展性修改范式,让学生在修改时能确切地明白‘为什么要改‘哪里要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如何等等”,已成为写作教学的必然选择。在修改环节,师生首先需要对教学之初呈现的写作评价等级标准进行商定讨论,经过之前环节的教和学,学生对如何运用层级表进行评价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完全可以进行自评和他评,也正因为评价的标准清晰明确,评价之后的修改方向也会随着评价的开展逐步显现。

当然在修改升级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适当地指导,在原有写作策略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修改策略,以增加学生修改的针对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原则,与“教”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这样一来,将“评”和“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适时构建支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写作修改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

一方面,不管哪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经典教学法,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学情中加以考量,绝不能闭门造车式的想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都应当成为教学的起点。与其通过学生自由写作来寻找写作起点,不如由教师把工作做在前面,这样既能避免浪费学生的写作心血,充分保护其写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学情分析的有效性。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以为实证的方式较为经济合理。具体来说,在教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专题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辅以访谈深入了解。

以记叙性文章写作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教师在研究学情时,是让学生先写一篇,还是先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经过实践尝试,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精炼。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在你心目中,一篇优秀的记叙性文章应当具备哪些特征?2.你觉得自己写作记叙性文章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3.你知道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方法?4.在写记叙性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让你为难的是什么?5.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知识?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整理,教师能大致明确学生对记叙性文章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记叙性文章写作的学习需求。当然,为了弥补个别问题的欠缺,或者验证相关问题是否具备普遍性,教师还可以进行访谈,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应当达成怎样的目标同样需要研究。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规定上是相对抽象和笼统的,如前文述及的记叙性文章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需要达成“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等目标,那么这些目标如何细化到具体的阶段和课堂中,课程标准并无具体地阐述,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专业性地分解和转化,开发出一种基于“课标”的写作教学“课堂化目标及其体系”,有了相应的课堂化目标体系,写作教学才能摆脱以往的主观随意,我们可将其放在一个阶段性的体系中,增强教学的序列性,继而在教学序列中通过具体细化的课堂化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

本文的“教”自然指的是基于学情的教。通过前期的“研”,我们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序列性。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需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为核心,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构建支架,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能在教师退出后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层级表体系”加以落实。“层级表体系”主要包括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与某个写作专项相关的陈述性知识、供学生评价和借鉴的等级例文,以及明确可行的策略性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用于评价的等级标准(见表1),区分不同等级的差异,并对涉及的某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性和事实性的陈述性知识加以阐释;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依据等级标准对提供的“中介语言”,即对应不同等级标准的不同等级例文进行评判,强化学生对等级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教给学生步骤性的策略性知识,如以语言表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文,做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请确定你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如心情、人物、景色等)

第二步:现在你可以为自己想表达的对象挑选一些修饰语,并将它们写下来。

第三步:再进一步,让我们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如修辞、变换视角等)来美化你想表达的对象。

第四步:将前面的努力变成完整的句子吧!

第五步:想要让你的表达与众不同吗?试试调整句式或者换用同义词语,这样能够使你的语言富有变化。

这样的策略指导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更易于操作,不会在“生动”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上浪费精力,更不会做一些摸索性的、似是而非的低效尝试。有了这样的可操作性写作方法,教师便能指导学生对提供的等级例文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并提升等级,为学生自主写作时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写

顾名思义,“写”即是学生在相应策略的引领下进行写作。但与传统写作教学不同的是,本文的写既不是缺乏指导的任务型写作,也不是为了考察学情而进行的自由写作,而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次实践,是学生内化策略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写作,学生一方面能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反思中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此时的“写”还要给学生一个风向标,即在写作开始之前,教师还应当呈现教学环节中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如表1:

此时这个等级标准不仅仅承担着作后评价的任务,还要兼负指导写作的目标功能。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知晓具备发展性的层级评价标准,在动手写作时就能具备目标意识”,依循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地写作,从而避免无序的随意写作,以及随意写作所带来的繁重的后期评改工作。

(四)改

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以往一直有所提及,但是在教学中,方法指导仍不得当,要么在教师整体性评价之后,任由学生修改;要么在教师精批精改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被动接受式修改。前者有效性不强,后者效率偏低。基于此,“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发展性修改范式,让学生在修改时能确切地明白‘为什么要改‘哪里要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如何等等”,已成为写作教学的必然选择。在修改环节,师生首先需要对教学之初呈现的写作评价等级标准进行商定讨论,经过之前环节的教和学,学生对如何运用层级表进行评价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完全可以进行自评和他评,也正因为评价的标准清晰明确,评价之后的修改方向也会随着评价的开展逐步显现。

当然在修改升级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适当地指导,在原有写作策略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修改策略,以增加学生修改的针对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原则,与“教”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这样一来,将“评”和“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适时构建支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写作修改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

一方面,不管哪种教学模式,不管哪种经典教学法,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学情中加以考量,绝不能闭门造车式的想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都应当成为教学的起点。与其通过学生自由写作来寻找写作起点,不如由教师把工作做在前面,这样既能避免浪费学生的写作心血,充分保护其写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学情分析的有效性。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以为实证的方式较为经济合理。具体来说,在教之前,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专题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辅以访谈深入了解。

以记叙性文章写作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教师在研究学情时,是让学生先写一篇,还是先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经过实践尝试,笔者认为后者更为精炼。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在你心目中,一篇优秀的记叙性文章应当具备哪些特征?2.你觉得自己写作记叙性文章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3.你知道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方法?4.在写记叙性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让你为难的是什么?5.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哪些写作记叙性文章的知识?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整理,教师能大致明确学生对记叙性文章的了解,以及学生对记叙性文章写作的学习需求。当然,为了弥补个别问题的欠缺,或者验证相关问题是否具备普遍性,教师还可以进行访谈,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应当达成怎样的目标同样需要研究。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规定上是相对抽象和笼统的,如前文述及的记叙性文章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需要达成“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等目标,那么这些目标如何细化到具体的阶段和课堂中,课程标准并无具体地阐述,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专业性地分解和转化,开发出一种基于“课标”的写作教学“课堂化目标及其体系”,有了相应的课堂化目标体系,写作教学才能摆脱以往的主观随意,我们可将其放在一个阶段性的体系中,增强教学的序列性,继而在教学序列中通过具体细化的课堂化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

本文的“教”自然指的是基于学情的教。通过前期的“研”,我们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序列性。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需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为核心,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构建支架,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能在教师退出后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层级表体系”加以落实。“层级表体系”主要包括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与某个写作专项相关的陈述性知识、供学生评价和借鉴的等级例文,以及明确可行的策略性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用于评价的等级标准(见表1),区分不同等级的差异,并对涉及的某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性和事实性的陈述性知识加以阐释;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依据等级标准对提供的“中介语言”,即对应不同等级标准的不同等级例文进行评判,强化学生对等级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教给学生步骤性的策略性知识,如以语言表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文,做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请确定你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如心情、人物、景色等)

第二步:现在你可以为自己想表达的对象挑选一些修饰语,并将它们写下来。

第三步:再进一步,让我们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如修辞、变换视角等)来美化你想表达的对象。

第四步:将前面的努力变成完整的句子吧!

第五步:想要让你的表达与众不同吗?试试调整句式或者换用同义词语,这样能够使你的语言富有变化。

这样的策略指导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更易于操作,不会在“生动”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上浪费精力,更不会做一些摸索性的、似是而非的低效尝试。有了这样的可操作性写作方法,教师便能指导学生对提供的等级例文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并提升等级,为学生自主写作时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三)写

顾名思义,“写”即是学生在相应策略的引领下进行写作。但与传统写作教学不同的是,本文的写既不是缺乏指导的任务型写作,也不是为了考察学情而进行的自由写作,而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次实践,是学生内化策略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写作,学生一方面能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反思中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此时的“写”还要给学生一个风向标,即在写作开始之前,教师还应当呈现教学环节中供学生评价的写作等级标准,如表1:

此时这个等级标准不仅仅承担着作后评价的任务,还要兼负指导写作的目标功能。这样一来,“学生一开始就知晓具备发展性的层级评价标准,在动手写作时就能具备目标意识”,依循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开展有针对性地写作,从而避免无序的随意写作,以及随意写作所带来的繁重的后期评改工作。

(四)改

修改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以往一直有所提及,但是在教学中,方法指导仍不得当,要么在教师整体性评价之后,任由学生修改;要么在教师精批精改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被动接受式修改。前者有效性不强,后者效率偏低。基于此,“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发展性修改范式,让学生在修改时能确切地明白‘为什么要改‘哪里要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如何等等”,已成为写作教学的必然选择。在修改环节,师生首先需要对教学之初呈现的写作评价等级标准进行商定讨论,经过之前环节的教和学,学生对如何运用层级表进行评价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完全可以进行自评和他评,也正因为评价的标准清晰明确,评价之后的修改方向也会随着评价的开展逐步显现。

当然在修改升级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适当地指导,在原有写作策略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修改策略,以增加学生修改的针对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原则,与“教”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这样一来,将“评”和“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写作教学的主体,教师适时构建支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写作修改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上一篇:项目考察欢迎辞下一篇:五二班爱国主义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