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作文情文并茂

2024-06-09

怎样使作文情文并茂(精选4篇)

怎样使作文情文并茂 第1篇

一、树立“作文不难”的意识

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认识误区, 树立“作文不难”的全新意识, 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其实与说话是一回事, 只不过一个是用嘴, 一个用笔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说话难了?有谁愁张口说话了?没有!可为什么要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会感到难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练得少。想一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说话那天起, 就一天也不间断地在说, 所以我们说起话来才会张口就来。那么试想, 我们每个人从学会写字起, 就每天练习用笔来说话, 有话多说, 没话少说, 哪怕每天只是三五句, 天天如此, 那我们写作文就能一挥而就了。

二、培养兴趣, 唤起写作欲望

学生爱做游戏, 是因为对游戏有兴趣, 很多时候智力的开发和事业的成功, 都与兴趣有关。只有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才能写好作文, 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乐于去写, 写出来的感受就会深刻, 写作技能就会不断提高。所以在指导作文时, 教师首先应千方百计地想办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让他们乐于作文。

例如, 有一次, 我布置初三作文题《论节约》, 绝大多数学生不停摇头, 觉得抽象, 不知从何写起。于是我把作文题目改为《从乱丢饭粒想到的》。我提问平时爱吃零食的学生:“你丢过饭粒吗?”这位学生说:“丢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很平常。”我转而问全班同学:“你们也觉得平常吗?”大多数同学说:“不是。”我进一步问:“那么你从乱丢饭粒的现象想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议论开了, 有的说:“我想到了古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有的说:“我想到了‘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说:“我想到了《新三字经》的‘成由俭, 败由奢’。”有的说:“集腋成裘, 如果全中国十三亿人, 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粮食, 按10000粒一斤计算, 一年浪费的粮食, 可解决约二十万人一年的温饱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学们越谈越有兴趣。等学生发言完毕, 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 有的可以用作论点, 如‘成由俭, 败由奢’‘节约粮食光荣, 浪费粮食可耻’;有的可以用作论据, 如‘锄禾日当午……’‘集腋成裘’等。只要你围绕着论点, 用证据去证明这个论点就行了, 这就是论证过程。如何去论证呢?各人有自己的方法。”我进一步提出:“你能参照《谈读书》《说谦虚》等课文的写法来写好这篇议论文吗?”“能!”同学们跃跃欲试, 心情愉快, 唤起了写作的强烈欲望。

写作的源泉来自生活, 只要平时留意身边发生的事, 注意观察、分析, 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留心观察, 分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 善于捕捉, 积累写作素材, 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如, 有一次早操, 我看见我班的一位学生从草地走过, 早操完后, 我留下全班学生, 指着草地说:“刚才我班有位同学从这里走过, 你们回去想一想从中能想到什么。”过了几天, 教室后面黑板报的《学习园地》一栏出现了《从践踏草地想到的》这篇议论文, 分析大家践踏草地的后果, 对这位同学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号召大家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还有一次作文课, 看到教室丢满废纸, 我即兴命题作文:《从乱丢废纸想到的》。我就是这样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议”, 让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不断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分层教学, 唤起写作欲望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上层生, 却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 这无疑背离了教育方向。实际上, 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千篇一律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写好作文是绝对办不到的, 反而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做好因材施教。我采取的办法是“降低起点, 分层要求”, 即适当降低作文的评分标准, 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要求去写作文, 力求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对上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 层次清楚, 句子流畅, 错别字少于5个;对中层生的要求是: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分, 条理清楚, 句子通顺, 错别字少于10个;对下层生的要求是:有论点, 有论据, 有条理, 句子少毛病, 错别字少于15个。这样, 即使下层生写得不好, 但只要按要求去写, 也会评为合格。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 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觉得有希望, 有奔头, 就会唤起写作欲望———愿写、乐写。

怎样使作文语言老练一些 第2篇

要明确记叙描写的立足点。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学生,他站在那个年龄段记叙,语言一般不会老练,老练反而是奇怪的事情,不老练反而有一种稚拙美。九年级学生十五六岁了,思想在逐渐成熟,别人欲从其文章里读出逐渐成熟的思想见解,所以文章的记叙与描写要站在当前的角度,看待以前的生活故事及其细节,要用当前的思维来思考与表达。比如鲁迅先生写《故乡》,里面有很多回忆儿时所耳闻目睹到闰土的活动细节,如写到那幅海边圆月之下闰土看西瓜的情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通“地”)刺去,那猹卻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你仔细看着这段描写,作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写那个情景的。这段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维缜密,描写细致。写景先按空间顺序,写人外貌先整体(估摸的年龄)后局部(项、手),写事件细节,按时间先后。如果按当时“十一二岁的少年”视角,不会这么细致有序。大概说成这样:

“天上月亮很圆很亮,海边的沙地上西瓜很多,闰土在看瓜,一头猹偷吃西瓜,他用钢叉刺过去,那头猹反而从他两只脚的空档中逃走了(闰土想转身刺也来不及)。”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后一段是用“十一二岁的少年”视角来写的,其语言之稚嫩一看便知,这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不够缜密所致。

我们再来看鲁迅先生的描写,词汇很丰富,而且大多比较雅致:写月亮时用“圆”“金黄”来形容,“天空”用“深蓝”来描绘;“西瓜(地)”用“一望无际”与“碧绿”来形容,动词谓语“刺”前用状语:“奋力”,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作者常用的笔法。三是动词特别生动。如“挂”“带(不是“戴”)”“捏(不是“握”)”“刺去”“扭”“逃走”,换用其他动词都逊色。四是较多地使用虚词。如“向(而不是“朝”)”“却”“反”。虚词的使用是一个写作者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而小学生以及思维能力尚未得到较好发展的人,不大会使用虚词,他们说话往往多用简单的短句。五是适当地夹用一些文言词,如“其间”“将”。六是量词精准。如“轮(不是“个”)”“柄(不是“根”)”“匹(不是“只”或“头”)”“扭”(动量词)。

上述鲁迅先生描写的妙处,课堂上老师有没有细致地分析、导读?你自己有没有深入体会与琢磨?如果都没有,久而久之,你文章语言老练不起来是必然的。没有耕耘何来收获?

叙述语言与某些描写语言要区别开来。这也是写作的基本技能,可是很多学生未经训练,根本不掌握,说事情一股脑儿,没有层次。特别是描写儿童的语言,与作者的叙述语言混为一谈,(近些年有些人甚至语言描写不用引号,自以为新潮,实质近乎“荒唐”,给中小学生看更加有害)。文中如果是描写少儿的语言,为了生动真实逼真,允许“稚嫩”些。如《故乡》中作者描写儿时闰土的一段话说:“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这些话全是“十一二岁的少年”的口语,这是闰土当时的“稚嫩”,如实描写,既鲜明生动,使见多识广、友好热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使读者将此种情况与中年闰土苍老愚昧、木讷畏缩的状态比较,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通观全文,作者的叙述语言与对特定年龄少年语言的描写有显然的区别。文中所有的叙述语言都是立足在中年“水生”(即小说中的“我”)的时间点上。特别是最后三段叙述、议论与抒情,更是写出了作者极高的思想认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中由闰土的人生之路引出关于“路”的议论,更是成为了名言警句。

再如美术与文学大师丰子恺,他的很多回忆自己孩提时代与自己幼小的儿女的生活的散文,其语言非常有个性特色。他作品中叙述语言与描写孩子的语言,也是有明显的区别,读者也绝不会批评他语言稚嫩。

要使自己的语言老练起来,除了上述关于要有明确的立足点与将叙述与描写区别开来两个方面外,还要注意作文时要尽量运用经过提炼的口语,除非撰写演讲稿、发言稿、广播稿等实用文,要多用一些精练、精美、文雅的书面语言,这里就不举实例了。

真爱永驻——怎样使作文有真情实感 第3篇

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只有说真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以情动人”。一个容易动情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体验,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关键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感动的心灵。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只有说真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以情动人”。然而很多同学存在“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说真实话,不说假话

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文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要说真话,就必须投身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作文的素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花开花落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当你在融融的春日中,看到一大朵一大朵烂漫的花儿,你能不为它战胜严寒,积蓄力量,在春色中尽显生命力之顽强的壮举而慨叹吗?同时,当你看到秋日里那一夜凋零的花瓣儿飘向大地时,你又怎能不为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凄凉悲壮之美而惊叹呢?只要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捕捉到最美的一瞬,让它成为作文中永恒的定格。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自然地真实地反映出来,真人真事就源源不断地涌至笔端,成为一篇篇真实感人的佳作。《背影》,就是因为作者写的是亲身经历,说的是心里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二、说实在话,不说空话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不能满足于一些空洞的说教。如什么“非常好呀”“天气很热呀”等,这样只能给人以抽象笼统的概念,不能在读者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此的作文当然也不是好作文。要使自己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把话说实在,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所言、所行和所思,即写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记事,就要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状物,也要写出它的形、色、声、味,具体怎样的特点,或者具有怎样的构造。只有这样,所写之人,读者看了才会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写之事,读者看了才会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所状之物,读者才会有具体形象的感受。

三、激发情感——开启心灵钥匙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找准写作的突破口,不说真话、实话;有的对老师存有戒心,不信赖老师,不愿向老师倾吐真情实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学生特别渴望和珍爱老师的关爱。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甚至轻轻的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激起写作的欲望。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他们当作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运用换位思考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平等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情感,学生便更愿意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充实感人,才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四、教师“下水”引导学生写出大爱真情

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写下水作文,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历经了文革的苦难的岁月,姐弟六个在父母的辛勤劳动下,依然衣食堪忧,已是冬雪飘飞还穿着露着脚趾的夹鞋,母亲为了给我做一双棉鞋解下了贴身穿着的蓝布兜兜,给我做了棉鞋的里儿,我以“鞋子的故事”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当我含着泪读完作文时,同学们报以长时间的掌声。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浅谈怎样使高中生英语作文更具文采 第4篇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思想,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思想,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外代过程。而写作又是重中之重,它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不仅能体现学生的语法水平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在实践中,它还能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写作一直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公认的,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好文章已经不容易了,又因为语言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词语匮乏等各方面原因,不仅学生对写作避而远之,甚至是我们老师也因写作课难上而大伤脑筋。可是在历届高考英语试题中,NMET(书面表达)所占分数比值逐年增加。怎样才能使学生很容易的写出语言通顺更具文采的文章?

一、了解课改和高考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要求

由于近几年的英语教材词汇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并且,高考对高档作文的评分标准也增加了,要求学生要应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二、写作时学生出现的问题

尽管随着英语教学的深入,学生中好的文章层出不穷。然而,很多数学生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出现问题如下:

由于词汇量的限制,且对已学词汇记忆不清。学生对普通词汇的运用偏多,每次写作不善于使用新学的词汇,一些初学者也会熟练使用的单词,在现在高中生的作文中仍屡见不鲜。

在句子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及对基本词汇记忆不清。它包括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滥用,主谓不一致,单复数搞不清楚(例如:a people等),时态和语态混乱及词语的各种形式掌握不牢。有的学生文章写得很长,字迹也很工整,但是读完之后只觉得思路紊乱,支离破碎,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也就只能得两三分以慰劳苦。高中课文中的好的句型随处可见,可是学生还是采用一些最初学的句型。

表达的意思过于死板,不够具体,并且经常出现写出的意思与题意不符的情况,学生喜欢用一些自己会表达的句子,可是这些句子有时与题意并不相符。汉语式英语泛滥,由于受汉语影响,学生不时会用一些汉语式英语。

三、采取的措施

1.教师应立足教材,深入挖掘,积累语言和素材

在英语写作方面,张在新等认为:内容贫乏是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而新教材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日常及高考的写作,新教材的Reading及Integrating skills不仅能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还能获取信息、拓宽文化视野,更能掌握文章题材和结构学习重要的语言和知识,为写作打下基础。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这些高质量的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表达含金量的前提条件。当然发现这些好的句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是教学中的关键及难点的所在。比如,学生经常在表达“他1990年出生于山东”会用到“He was born in shandong.”这样的句子虽然没有问题,但是过于平淡。通过新教材的学习,在高二下册书中,我们会学到“Born in 1929,Martin Luther King went to university when he was fifteen.”这个看似高难度的句子结构在英语课文里比较常见,如果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这样的句子,那么想提高作文档次这个目标已经迈出很重要的一步了。如何能使学生把课文中好的句子灵活的运用到写作文中,这不仅需要学生用心去琢磨和体会,经常进行比较,更需要教师在学习英语课文时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轻易的在考试或平时写作中想起这些句式。比如,在The necklace一课中,“It looked wonderful on you.”“We rushed back to the palace and looked for it.”等一些句子,我们完全可以学生向实际生活转变,像衣服很合身,手机丢了后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材料,再经过让学生不断使用巩固这些材料使之成为学生创造精彩文章的储备,并能再写作中信手拈来。

2.扩大词汇,同义优选,通篇升级

词汇是语言的血肉,就像盖房子的砖和瓦。没有砖和瓦,何来高楼大厦?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译,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里弗(River,1988)认为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地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不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近年来普遍认为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对于高中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谈何学好英语?扎扎实实地在打好词汇的基础,对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更是英语写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让学生拥有较大词汇量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好“同义优选”,意思就是用比较好的表达方式来替换原始的、基础的同义表达方式。比如,学生经常用的句子He decided to work hard.我们可以把划线部分用下列表达来代替,make his decision/made up his mind to/was determined to,etc再如,He is a clever boy.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意思适当的换成smart/ cute/intelligent,etc。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训练,可以让一些学生们习惯使用的普通词“下岗”。教师甚至可以列一些禁用的词汇的名单,让学生尽可能的用更精彩的词汇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及一些其他的能力,也会使学生高考作文中写出一些精彩的吸引人的高分作文。

上一篇:法制近代化下一篇:历史文化知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