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策略范文

2024-05-27

语用模糊策略范文(精选12篇)

语用模糊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台词,语用,模糊

一、语言模糊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语用策略指的是说话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运用的语用技巧, 它的使用目的是希望使说话人的观点得到受话人的赞同和认可, 并且使话语按照说话人的意愿方向进行下去, 或达到说话人希望的结果。在电影中, 矛盾冲突与主题思想要想得到更好地表现, 在台词的建构上就要运用必要的语用策略。

语用模糊策略是语用策略的一种, 它指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 说话人使用模糊的、不确定的或者间接的话语形式向听话人表达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 实现交际目的, 语言清晰与模糊都是语言自身的属性, 在恰当的交际场合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会使言语交际取得更好地效果。语用模糊的使用可以使话语委婉、幽默。语用模糊与谎言有所不同, 谎言传递的信息都是假信息, 但模糊语传递的信息介于真假之间, 它的真假性在于怎么去解释它, 所以模糊语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形式, 在生活中, 人们并不是一直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也经常会使用模糊性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仅不会影响交际双方的沟通, 反而可以使交际双方实现各自的交际意图。在电影台词中, 模糊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也经常被使用。

二、委婉含蓄情况下的模糊语

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交际双方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是由语言本身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决定的, 语言的顺应性指交际双方从可选择的语言中作出灵活的选择, 从而满足交际需要。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和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说话人要考虑交际主体、环境、渠道等多方面因素, 综合这些因素对语言进行合理选择, 以便达到交际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 模糊语的使用是交际主体为实现某一意图而故意去使用具有含糊性的间接语言, 目的是规避自己不想回答的问题, 同时, 又能保证一旦被对方质问也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不损伤自己的面子。例如:

(1) 李晓燕:你怎么知道我们家有房子租啊?

孟丽君:这不是以前贴着广告吗?

李晓燕:早摘了。

孟丽君:我就是很早以前看到的。

李晓燕:等会, 你来过我们家吗?咱俩是不是见过?

孟丽君:我以前就住这附近嘛, 难免打过几个照面。

例 (1) 来源于电影《重返20岁》, 出现在七十岁的梦君离奇的变为二十岁的丽君的语境之下, 梦君和李晓燕本来是认识的, 但李晓燕不认识变年轻之后的丽君, 而丽君又不能把自己离奇年轻了五十岁的事告诉李晓燕, 同时她又急需一个落脚之处, 所以她在对话中就用了“以前”、“很早以前”、“附近”、“几个照面”这些模糊语, 而不是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这一方面考虑到了交际主体的目的和需要, 维持了话轮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也让交流更加委婉含蓄, 礼貌客气地回答了发话人的问题, 有效地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 实际上并没给出确切答案, 既减轻了说话人所承担的责任, 又达到了交际目的, 也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既表达了交际意图, 不伤害听话人的面子, 又减轻了说话人对自己话语承担的责任, 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

三、语境重叠情况下的模糊语

语境重叠是交际时交际双方处于不同的语境中, 即多个语境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出现了重叠的情况。语境重叠现象也会产生语用模糊, 不同语境的套叠能够起到诱发想象的作用,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使交际主体把本不相关联的话语关联到一起, 变异出不同的语用效果。例如:

(2) 李大海:你们有血缘关系, 你怎么能喜欢她呢?

孟丽君:谁说他喜欢我了?

李大海:我说皇上呢, 紫薇不是他的女儿吗?

例 (2) 出现在项前进到李大海家找孟丽君的场景下, 孟丽君知道项前进是自己的孙子, 她怕前进是来表白的, 而同时, 李大海在看《还珠格格》, 并评论了剧中的人物关系, 丽君以为李大海在跟她说话, 这种语境重叠的情况造成了交际对象的模糊, 引起了丽君的误会, 也体现出了丽君对这件事情十分焦虑的心理状态, 达到了轻喜剧的效果。

不仅交际对象模糊的语境重叠现象可以引起这种变异的语用效果, 交际主题模糊也可以引起这种变异的语用效果。例如:

(3) 项国斌:那个丽君就是梦君?

李大海:对, 我这有一张照片, 这是你妈年轻时候的, 你看看, 对吧?

项国斌:李大爷, 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大海:就你妈出走以后嘛。

项国斌:我真没想到, 我妈离家出走, 让您受那么大刺激, 病了不可怕, 咱们可以治, 尤其您这是早期症状, 肯定有办法, 我有个同学是这方面专家, 您这叫阿茨海默症。

例 (3) 中李大海已得知丽君就是梦君这一信息, 来告诉梦君的儿子国斌, 但国斌不相信, 他认为李大海得了老年痴呆症, 并问他是什么时候得的病, 而李大海本身没有病, 他认为国斌问的是什么时候梦君变成了丽君, 这种语境重叠造成的交际主题的模糊性给剧情增加了所问非所答的幽默气氛。

综上所述, 我们主要从语用模糊策略的角度, 对电影台词文本中所使用的模糊语进行了分析研究, 可见, 电影台词中的语用模糊策略能够有力地反映电影中人物形象和关系, 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 本文的分析也有助于受众理解电影的情节主题, 使电影和受众达到有效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王丽凤.语用模糊的产生及作用[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语用模糊与认知语境 第2篇

语用模糊与认知语境

语言具有模糊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语用模糊现象的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认知语境来实现.

作 者:王琳琳 WANG Lin-lin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宁波,315211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21(3)分类号:H03关键词:语用模糊 认知 认知语境

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究 第3篇

【关健词】言语 模糊信息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资料表明,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语义格和修辞格的模糊性方面,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二、从语义格角度来论述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语言学家们大都是

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了系统的“确定性”研究。理论虽多,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那么,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在语义各方面的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它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但凭借直觉,我们会理解其含义,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这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因此,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

例如:

(3)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这句话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进行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则不失为精辟的讥讽。

2.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出“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而且还必须区别出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以便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我们姑且称这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将分两个层次来解释。

(1)交际者人为地利用修辞手段和违反各种修辞要求,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例如:He’s a machine.

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或者说他缺乏感情,待人冷漠,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缺少灵活性等。因此,会话具有不固定性,在不同的场合,因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2)交际者利用片段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语。这时,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无从判断;或者说,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下面试举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b)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c)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晕个句子是“使令结构”,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那是使令结构,he是施事格。(b)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那是允许结构,he是与格。(c)如果是其他情况,那是呈现结构,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而不贫乏。

参考文献:

[1]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 Longman.1983.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许国璋论语言》[M].外研社,1991.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

语用模糊策略 第4篇

1 模糊语概述

模糊语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1902年美国学者Pierce最先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定义[1]。1965年, L.A.Zadeh在其《模糊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合”的系统的模糊理论[2]。1979年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在其《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我国语言学领域[3]。从此之后, 我国的模糊语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商务交际活动日益频繁, 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之一, 商务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由于涉及企业利益, 商务英语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为了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企业应避免使用会引起歧义的语言。但在实际商务交际活动中, 模糊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确使用模糊语能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准确、严谨、礼貌、得体。因此, 企业可适度使用模糊语, 充分发挥其积极语用作用, 促进企业商务往来的合作与发展。

2 商务英语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J.Channell在《模糊语言》一书中分析了模糊语的十种语用功能, 她认为人们选择模糊语是为了能达到表达礼貌、提供适当信息和自我保护等目的而采取的语言策略, 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4]。本文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模糊语在企业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2.1 模糊语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虽然准确性是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之一, 但由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在企业间的商务交往中, 有些事情不能确定或不便明说, 这时使用模糊语反而能使表达更加准确。因为这时的“模糊”并不是指“含糊不清”, 而是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增强了语言的客观严谨性, 以一种更简洁的方式传达了更多客观准确的信息。

2.2 模糊语能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企业间的商务交往时, 难免会涉及一些商业机密和不能透露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使用不恰当的语言, 直接拒绝对方要求可能会使双方交往陷入僵局, 阻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时企业可以灵活地使用模糊语, 把那些不便明说的话用模糊语暗示出来, 使信息“模糊化”, 给企业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空间, 以便企业协商更好地应对策略。正如何自然先生所说:“模糊语言的运用既可让说话者灵活周旋, 又可让听话者随心领悟, 既弱化了语言的刺激强度, 又减少了言语行为的盲目性。”[5]

2.3 模糊语能提高语言表达的礼貌性

礼貌得体的语言是企业双方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由于商务活动涉及自身的经济利益, 企业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意见相左、利益冲突的情况,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礼貌用语的使用仍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模糊语用策略来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委婉礼貌, 缓和双方紧张尴尬的氛围,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既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确保企业合作的顺利进行。

2.4 模糊语能提高规避风险、自我保护的能力

由于客观事物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尤其是商业活动中诸多例如供求关系、政策条件等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因素的影响, 在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 各企业必须要全面考虑自身的遣词造句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企业可以适度使用模糊语来规避风险, 用模糊语来回应一些不确定的问题, 以防将来产生纠纷时自己能够处于主动地位, 保护自身利益, 为将来的继续合作留有余地。

3 模糊语用策略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分析

商务英语不仅具有一定严谨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能够促进企业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但是, 企业应怎样使用模糊语、应使用什么样的模糊语以及模糊语的使用是否得体等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商务信函、商务谈判、商务合同以及商业广告四种商务体裁中, 下文将针对模糊语用策略在这四种商务体裁中的运用展开分析, 以期提高企业灵活运用模糊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1 商务信函

商务信函泛指商务交际活动中的书面文体, 是企业商务交际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文体之一。作为企业间商务往来的一种特殊信函, 一封严谨的商务信函的要求自然不同于普通信函。通常在商务信函中买卖双方都需要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劝说对方降低报价, 处理投诉、以及规避风险时, 模糊语的使用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可以通过运用模糊语巧妙地将信息模糊化, 增强语言交流的灵活性, 做出富有弹性、留有余地的回答, 既顾及了对方的感受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避免僵局的出现从而更好地达到商务交际的目的。

例如:

Dear Mr./Ms,

We have obtained your information from D&W Co., and we are concerned whether you would like to collaborate with us.We are one of the leading importers of shoes for many years and w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products.

Now our company plans to extend our business range and we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send your catalog and the latest price list.If your prices are competitive, we are going to place large orders with you.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e your early reply.

此例中出现了模糊语“competitive”, “going to”和“large orders”, 例中说到“当价格具有一定竞争力时就可能会下大订单”, 那价格究竟要多具竞争力, 低到什么程度才会下大订单, 信函中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由此可见这封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间接地反映出写信人给自己留有一定余地, 避免给自己带来风险和责任。同时, 写信人不仅表明了自己想要与对方公司合作的诚恳愿望还试探性地询问了对方的价格和底线, 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而尽可能地为企业争取更多利益。

3.2 商务谈判

企业若是想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不仅需要有牢固的外贸知识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 更需要有出色的商务谈判技巧[6]。由于商务谈判涉及自身的经济利益, 各企业在谈判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矛盾和利益冲突, 企业在语言表达上可能会有所保留, 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这时企业可充分发挥模糊语的积极作用, 把信息“模糊化”, 不主动告知对方一些有用的信息, 避免给对方一些过于确定的回答, 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 保证自身利益从而获得谈判的圆满成功。如果企业谈判时忽略了模糊语的特点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则必定会降低谈判效率而损失自身利益。

例如:

A:The cost of production has risen a lot while the price of our products basically remains unchanged.And 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 is always as excellent as it used to be.So our products are moderately priced.

B:I’m sorry to hear that.Even the quality of your products is very good, but I’m afraid your quota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s.So I think your price is not competitive in the current market price.

在这个商务谈判案例中, A方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a lot”、“basically”、“moderately”来委婉暗示对方, 即使生产成本上升, 他们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 而且还用“always”和“excellent”来告诉对方他们公司产品的质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A方通过使用模糊语营造和谐的谈判氛围,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在A方做出陈述之后, B方使用“I’m afraid”、“much higher”、“others”、“not competitive”等模糊语来暗指A方报价略高, 但又弱化了其不满之意, 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委婉、礼貌。B方虽然暗示对方他们得到了更低的报价, 但没有明确指出其他竞争者的报价究竟是多少以及自己所期望的报价又是多少, 这一模糊语用策略的使用就使B方在谈判中掌握了主动权, 让对方有所顾虑, 最终拿到心仪的报价。

3.3 商务合同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跨国合作变得愈发普遍, 商务合同也屡见不鲜。商务合同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特殊的应用文体, 关系到合同双方的切身利益, 要求用词准确、正式, 不应有任何含糊不清的部分[7]。但在实际情况中, 为了实现某些特殊意图, 商务合同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模糊语的存在。合同制定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会选择用模糊语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避免语言的过于绝对化, 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和条件底线, 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例如:

1) The Seller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any damage of the product due to inappropriate packing and for any rust due to inadequate protective measures about packing.

在这项合同条款中, “any damage”和“any rust”模糊表达了所有由于包装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善而引起的损失。合同制定者并没有用准确的语言来逐一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 因而使得合同的内容更具有包容性、周密性和完整性。

2) The Seller will endeavor to complete all packing within time for the delivery date.

此例中, 卖方有目的地使用“endeavor”这一模糊语来表达其将会尽力在交货期内包装好所有货物, 但万一出现意外使其不能在交货期内包装好所有货物, 自己也不会因为把话说得太死而处于被动地位, 给日后的协商留有一定余地, 起到了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 促进合同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 灵活地使用模糊语能使企业始终掌握主动权, 是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3.4 商业广告

随着商业时代的不断发展, 商业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社会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 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 最终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条成功的广告应具有准确、醒目的特点, 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广告中出奇制胜, 吸引观众眼球, 就必须认识到模糊语的重要性。广告中的模糊语可以增大广告信息量, 增添广告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宣传目的和销售目的。

例如:

1) Cleaner, whiter, healthier-looking teeth, sexy teeth——that's what you get from New Close Up Tarter Control Paste. (Close-up牙膏广告)

这则广告中用了三个语义模糊的比较级“cleaner”, “whiter”和“healthier”来形容牙齿更加干净、洁白、健康, 但使用这个牙膏之后牙齿究竟会干净、洁白、健康到什么程度, 广告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含义。广告商巧妙地运用比较级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扩大消费者的理解范围, 给消费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使消费者内心充满期待和向往, 激发其购买欲望最终使商家的宣传销售目的得以实现。

2) Coke adds life.

广告还可使用动词造成语意模糊, 构成一个简单句, 使广告标语深刻、简洁、明了。此例广告运用动词“adds”造成了语义模糊, “可乐到底为生活增添了什么”这一疑问给消费者留下了无限的畅想空间,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它做不同的理解判断。由此可见, 广告可以借助模糊性动词吸引消费者, 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4 结束语

模糊语作为企业商务英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用策略, 有助于促进企业双方合作的顺利展开, 能使商务英语的表达更具有准确性、灵活性和礼貌性, 能使企业妥善的规避风险, 维护自身利益。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旨在帮助企业学习模糊语的运用, 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语用策略, 提高交际效率, 增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但同时, 企业使用模糊语时还需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 过度使用模糊语会造成语义模糊、夸大事实、产生歧义等问题。企业应加强学习使用模糊语的语言运用能力, 使商务英语表达更加准确得体从而发挥其积极交际作用, 促进企业商务活动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各国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 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对企业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之一, 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但在实际商务交际中, 适度使用模糊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得体, 达到更好的商务交际效果。通过结合实例分析模糊语用策略在企业商务英语四个体裁中的运用, 着重探讨了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 帮助各企业认识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 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利用模糊语达到其商业目的, 实现有效的沟通, 促进企业间商务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关键词:商务英语,模糊语,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Pierce C S.Vagueness[C]//Baldwin M.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II, 1902.

[2]Zadeh L A.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338-353.

[3]伍铁平.模糊语言出探[J].外国语, 1979 (4) :39-44.

[4]Channell 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4:165-195.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6]桑鹏.商务英语谈判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83-85.

[7]杜碧辉.商务英语语境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4 (37) :91-95.

[8]史雯娜, 陈跃.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8 (1) :85-87.

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第5篇

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理应相互尊重,外交语言更应十分讲究.外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独特性在于: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其模糊性的特点恰恰符合外交活动的要求.文章从国际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对外交语言进行分析,阐释了模糊语言在外交语境中的特殊作用.

作 者:袁长普 邱天河 YUAN Chang-pu QIU Tian-he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2)分类号:H030关键词:模糊语言 外交语言 国际礼貌原则 关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

模糊限制语和中界语语用倾向 第6篇

模糊语言是缺少精确性的语言。语言自身所固有的模糊性是模糊语言的自然属性,它的存在主要表现在语言单位与单位之间具有界限的不确定性和语言单位自身具有模糊性这两个方面。如red与yellow之间,语义边缘缺少明确、绝对的界限,中间存在过渡情况,产生类别模糊和语义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还包括模糊限制词语(Hedges)。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学生难以掌握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各种语用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对40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的英语作文中的模糊限制语作了量性分析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模糊限制语时表现出来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一、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拉科夫(George Lakoff)在《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中对模糊限制语下了这样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有意用来把事物弄得含糊不清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1973:471)。韦氏词典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有意使用的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不明朗或模糊是能被听话者理解的,一般不会导致歧义和含糊(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它表示的是不确定性、临时性和可能性的意义。典型的模糊限制语包括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性的情态表达;情态引述动词等等。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会话含意、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都有密切联系。它的语用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说话人得以取消会话含义

(1)John is an orphan.

(2)In a sense,John is an orphan.

例(1)中由于使用了模糊限制语“in a sense”,原来的含义马上就消失了,听者可以理解为:“John may have parents but the tie between them is so loose.”或者“John suddenly found all of his friends had deserted him and force him into isolation just like an orphan.”

2.使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

(3)The statue is made of some sort of rock.

模糊限制语“some sort of”在此处的使用使得说话人得以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

3.使说话人得以遵守礼貌原则

Brown和Levinson认为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用以减弱言语行为,从而保护受话人或读者的消极面子。言之力的减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言语冲突,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试比较:

(4)Come and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5)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ome join us in the afternoon tea.

例(5)中的模糊施事语I was wondering不会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其语用功能是使说话得以遵守礼貌原则。使用这种模糊限制语,即可以清楚地表达“会话含意”,又可以避免像例(4)中可能产生的给人以专断或唐突的印象,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则可能造成交际失误,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可能因此被母语者认为不礼貌或者过于礼貌;很不确定或者过于肯定。

二、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

“Holmes,Gibb,Nikula等研究发现,属于语用能力方面的模糊限制语对于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来说是难以掌握的。Luukka和Markkanen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发现,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更难以掌握”(刘珍,2003:106-109)。

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对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英语会话与写作时也经常会运用到模糊限制语,但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比较,在使用频率和得体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和语用习惯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这种语用习惯的原因。

1.语料

笔者用于研究的语料来源于40篇非英语专业学生以“Why are peopl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为题写的英语作文。

2.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及分布

笔者对收集的作文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统计。第一类:程度变动;第二类:范围变动;第三类:直接缓和;第四类:间接缓和。

语料样本总量为5,376words,其中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为199。

各类模糊限制语使用情况分布如下:

3.统计结果描述

第一类程度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omewhat, almost, more or less, kind of, sortof, really, quite, entirely, a little bit, some, to some extent, normal, usual, often, generally, very, relatively, completely, considerable, virtually, roughly.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较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1%,但这不意味着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能很恰当地使用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kind of, sort of作为模糊限制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几乎是一项空白。他们倾向于使用very, really, usual, often 这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一些自己很模糊的概念。例如:

(6)Everyone knows very well that the plot of the Korean movies can no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but some people still believe it will realize one day.

学生在此用到模糊限制语纯属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诸如very, often一类的词自身就具有模糊性,而且在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模糊表达:非常,经常等等。因此这类模糊限制语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得很多。但很难说使用者已经能够意识到此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approximately,essentially,about,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roughly,round,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最低,仅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1%。这也许意味着在用英语表达不精确概念时,学生不善于使用范围近似语。数据里仅有的两处都是用的同一个词:about。

第三类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may, might, will, would, can, could, should, perhaps, appear, seem, probably, wonder, tend to, hard to say, I believe, I assume, I suppose, I guess, I’m afraid, as far as I know, If-clause, etc.

从统计数据上看,学生作文里使用这类词语的频率在四种类型中所占比率最高。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54%。其中被学生用得最多的有I think, I believe.其次是perhaps, probably。用得最少的是表示模糊语义的情态动词。例如:

(7)The main reason,I think, why people are crazy about Korean movies it is because their movies are very interesting?

此句中语模糊限制语“I think”的插入,使语言变得委婉,避免将己见强加于人。

第四类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里有以下表现形式:suggest, show, imply, demonstrate, possibly, likelihood, probability, presumably, 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 someone says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the probability is…,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etc.尽管间接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多种语言形式实现,学生中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的频率却明显偏低,占模糊限制语总量的4%。仅次于第二类范围变动型的模糊限制语。例如:

(8)Someone said Chinese girls all very like Korean movie star Pei Yongjun.

这里通过间接地引用别人的判断来降低作者对命题真值的许诺程度。

三、中介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倾向

Kasper(1989)认为,中介语语用学可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根据以上数据以及对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现出以下的中介语语用倾向。

1.倾向于语用泛化

语用泛化指的是使用最小努力策略,或使用安全策略“Playing-it-safe”。选择那些已经高度自动的、容易产出的形式和功能,因而导致简单的形式泛化使用。语料中“I think”,“I guess”插入语的频繁出现,就是典型的语用泛化。

2.倾向套用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及思维方式

第二语言学习者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言手段、句型格式运用到对目的语语言手段的选择中。语料中“should”一词的泛滥,就是典型的母语思维方式在起作用。例如:

(9)If they are worth watching, we should watch. But if not, we should not waste time to watch so much.

此句中用到两次的情态动词“should”,很难说表达了什么模糊语义,相反,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说话人过于肯定。

3.倾向使用复合式遁语

复合式遁语指的是数个遁言组合。如双重遁言“It may suggest that…”;或三重遁言“It seems reasonable to assume…”;或四重遁言“It would seems somewhat unlikely that…”(丁展平,2002:108-115)。例如:

(10)I suppose that some students in school may not interested in study,so they kill time through watching Korean movies.

复合式遁语倾向表明,说话人一旦认定某个命题可能引起争议,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多种自我保护策略。

4.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但这并不能说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很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表现语言的模糊性。本文的开头部分曾提到,模糊限制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具模糊性。我们对学生使用情态动词的具体语境做了仔细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用来表示责任和义务,或能力和意愿。对可能性的揣测通常不是用情态动词来实现,语料中显示出学生倾向于借助于形容词或副词的情态表达,如“possible, perhaps, maybe”等等。

这种倾向或习惯同样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语用泛化”来解释。“夸克(1985)把主要的情态助动词的意义划分为三组范畴:“也许—可能”“责任、义务—必然”,“能力和意愿—预示”。每一组的两个情态意义在一定的语法语义和语用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中间的过渡区域没有严格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郑雯嫣,2003:56-62)。情态动词用法的这种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二语习得者们在对可能性的揣测中,倾向于使用句式结构简单和语义明晰的表达,以避免复杂的形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中介语语用习惯产生的原因

从以上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倾向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某种词用倾向可以说是一种语用习惯。“成人学外语时心理上有矛盾:一方面想学好外语,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母语的文化习惯。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养成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语用习惯,一种独特的‘中介语’语用习惯。”(刘润清,2005:218-225)。这种语用习惯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1.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Giles & Byrne (1982)提出的“言语适应交融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抵触情绪,则只能学好词汇和语法;只有学习者对异国文化持友好、包容态度时,才能真正学好那门语言。

2.语言习得环境

影响中介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非语言方面的社会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介语语用习惯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缺乏与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交往的语言环境中,二语学习者往往只能与他们的教师和同学用二语交流,但即便是二语老师,也很难把二语运用得很得体,很恰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母语文化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很难克服。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因此就很难习得。

结束语

学习外语是一个积累和修正的过程,每个人都要首先经过“建立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的语言阶段”,即interlanguage(中介语)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可以达到相当水平,却很难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只能达到中介语语用能力的某一阶段。对中界语的这一认识,有助于外语教师和学生客观地看待他人或自己的二语习得之路。尽管达到目的语人的得体程度似乎遥不可及,我们仍然可以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那个似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

[2]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5).

[3]刘珍.模糊限制语与母语迁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丁展平.英语学术论文中的遁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

[5]郑雯嫣.学术论文中情态助动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6]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红字》中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第7篇

语用模糊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 它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 也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语用模糊的角度对《红字》中的一些人物对话例子进行分析。

二、语用模糊

在语言交际中, 语用模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运用不确定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者表达两种以上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

三、《红字》

《红字》是霍桑的长篇小说, 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者们主要针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研究。对《红字》语言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经过仔细阅读笔者发现, 《红字》中的人物对话存在很多语用模糊。

四、《红字》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红字》中的语用模糊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合作原则的违反造成的。这篇小说当中的人物对话有很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质、关系或方式准则, 一旦这些准则被故意违反, 通常都会有言外之意, 人物话语的表层之下通常隐含着他们真正的态度和意图。然而, 不同的读者会从他们的言外之意中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这就造成了模糊现象。下面将选取《红字》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1) “Hester, ”said he, “hast thou found peace?”

She smiled drearily, looking down upon her bosom.

“Hast thou?”she asked.

这段对话取自《红字》第十七章:教长和教民。海丝特在树林里碰到了丁梅斯代尔, 她知道齐灵沃斯伪装成丁梅斯代尔的医生并在他身边折磨他的心灵。于是海丝特决定告诉丁梅斯代尔他身边的医生就是他的丈夫。

这段对话中, 当丁梅斯代尔问海丝特是否得到心灵的安宁时, 海丝特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 而是哀伤地笑着看着自己胸膛上的红字A。海丝特间接的回答方式违反了方式准则, 她的回应方式给丁梅斯代尔以及读者对她是否得到心灵上的安宁有一种模糊的判定。

我们可以从她的间接回答的方式中得出两种判定:1. 自从被人知道通奸, 海丝特遭遇了很多, 她被整个世界抛弃, 带着红字—这个罪恶和羞耻的代表—和她的小珠儿孤独地的生活着。她胸膛上的红字给她带来了别人的唾弃与排挤。因此我们可以把她的间接的回答方式理解为“不, 我没有得到安宁, 这些年来我承受了巨大痛苦。”2.然而, 读完整片小说, 我们可以得知海丝特是一个意志坚强并且很独立的女性。尽管她一直带着那个象征着耻辱的红字生活, 她的勤劳与善良改变了那个红字的意义, 通过自己的手工, 她不仅能够养活自己和珠儿, 还能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丁梅斯代尔掩饰秘密的痛苦和悔恨以及齐灵沃斯对他的折磨相比, 海丝特没有恐惧和秘密, 她活得洒脱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 她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因此我们可以把她间接的回答方式理解为“是的, 我得到了安宁。”

而且通过问句“Haste thou?”海丝特也想让丁梅斯代尔倾诉他长期压抑的情绪和痛苦, 接下来她也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告诉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的的秘密。

那么读者们会从海丝特间接的回答中选择哪一种理解呢?这种语用模糊给读者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2) “Hester, Hester Prynne!” said he; “is it thou? Art thou in life?”

“Even so.” she answered. “In such life as has been mine these seven years past! And thou, Arthur Dimmesdale, dost thou yet live?”

这段对话也出现在《红字》第十七章。丁梅斯代尔听到了海丝特的呼叫声, 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海丝特却不敢确认。首先丁梅斯代尔的问话 “真是你吗? 你是活人吗?”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他问了自知虚假的话。他明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海丝特是活人, 却还问“你是活人吗?”从丁梅斯代尔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他这些年的痛苦和悔恨已经使他麻木了, 以至于不敢与站在眼前的海丝特相认。而海丝特的回答“何止这样啊! 我这样活了七年”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她并没有回答“我是活人”或“我不是活人”。而后边她的问话“你仍然活着吗?”也违反了质的准则, 她也是问了自知虚假的话, 明知道丁梅斯代尔还活着, 却还当面问他是否还活着。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得知海丝特不是问丁梅斯代尔的肉体是否还活着, 她是在问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是否还在。他们之间模糊、曲折、隐晦的对话显示了他们的内心已经承受了很多。这些模糊的话语也都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对于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从语用模糊的角度来赏析《红字》中的人物对话, 能让我们更好理解这本小说的主题, 人物角色和心理特征以及作者的意图。为分析红字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框架来更好的分析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人学学报1993 (4) .

[2]丁晓君.《围城》对话的语用模糊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 1999 (5) :139-142.

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 第8篇

关键词:模糊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1965年美国学者Lotfi A.Zadeh发表《模糊集合》 (Fuzzy Sets) 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 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模糊理论的极大关注, 同时对模糊语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接着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P.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 (hedge) , 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1979年, 中国语言学家伍铁平在《外国语》发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 这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人们对模糊语的研究又拓展了新视野。

1 模糊限制语

正如引言部分提到模糊限制语是指把事情弄得模糊的词语 (Lakoff, 1972) 。但其内容很广, 不仅包括词、词语, 还包含一些组合结构、小句。何自然认为, 模糊限制语是描述话题大致情况的, 是一些令听话者得不到确切信息的词语 (2009) 。关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一般认为可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何自然, 1985) 。

1.1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shields) 不改变话语的愿意, 并不影响话题的真值条件, 只表示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主观测度, 委婉地表达自己对话题所持的猜疑或保留态度, 或提出客观依据, 对话题作间接的评估, 从而间接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 且令说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种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两种: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限制语 (plausible shields) 是直接由说话人发出的, 或者是对某事的猜测或者是态度等。例如英语中的I’m afraid, we think, I suppose, we believe等等;汉语中的又有我觉得, 我认为, 我们想, 我们猜等等。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attribute shields) 不是直接由说话人本人发出的看法、态度或者意见等, 而是引用了第三者的看法, 如英语中的it is known that..., according to one’s idea, someone said that…等等, 汉语中有“据说”、“有人说”、“常言道”、“据报道”等等。总之,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均有各自的言语交际功能, 前者表达了主观的意愿和想法, 后者是通过第三者的介入来间接表达所指的事情。当说话人对要所述的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时, 可以选择后者。但是这两者出现的情况和表达的功能是灵活多变的, 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做选择。

1.2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 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 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做某种程度的修正, 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变动范围。如:sort of kind of, to some degree, somewhat等等与汉语中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某种程度上”意思是基本一样。在实际的交际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方面可以避免说话人对所说事情缺少把握, 可以掩盖自己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 考虑到合作原则, 减轻断言的程度, 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会使说话显得更加得体而有礼貌。

综上所述, 模糊语中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 所以属于语用范畴, 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 可能影响或者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 二者都是以恪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 尽量避免强加于人, 要给他人留面子。

2 语用功能

在语言实际交流过程中, 模糊限制语占有很重的地位。生活中, 我们说话很多时候都要为他人留有余地, 不能把话说死说绝;而在特定的地点、场合, 面对特殊的对象, 有些话不能宜直说, 必须要采取迂回婉转的方式, 既能准确地传达信息, 又能为对方或者自己挽回面子, 这就是模糊语言的魅力所在。

2.1 准确礼貌得体功能

人际交往中, 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应相互协调, 尊重别人, 给对方留有余地, 可以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说话者往往使用模糊语言。例如:

A:I buy a new skirt, isn’t very beautiful?

B:oh, it is a little bit short, I think.

A买了一件新裙子, 展示给B看。但是B看后, 发现裙子一般, 但B为维护A的面子, 不好直说, 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 little bit”和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I think”, 既间接表达了B的真实想法, 又给A留有余地。

2.2 自我保护功能

在别人对自己提出问题时, 自己对答案不是很肯定, 为了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不好直接回答“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 说话者可以使用模糊表达法。Channell (1994:188) 认为, “说话者试图自我保护, 即说话者为避免日后被他人认为提供错误信息而使用模糊语言。”例如:[BBC Radio news:policespokesman making statement about hijakers at Stanstead]I cantell you that approximately eleven people are helping us with our enquiries.

从此例所用的非整数 (eleven) 来看, 这不是一个近似数字。很显然, 说话者知道确实有十一人在协调调查, 但是说话者所处的官方地位使他出言谨慎, 所以使用了模糊的近似数字来表达。

2.3 非正式的和谐交际功能

与相对正式的语境作比较, 非正式语境中, 模糊语言的出现比率更高。与好友交谈比做报告更可能多的使用模糊语表达。例如:

小李:今儿天怎么这么热!

小王: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比现在可凉快多了啊!

但是如果是天气预报预报员就会说, “今天天气35度, 比去年偏高3到4度”。

再如问路时:

路人甲:请问XX省医院怎么走?

路人乙:从这一直往前走。

从乙的回答“一直往前”, 显然不够精确, 没有精确地告诉甲, 省医院在哪里, 具体要走多远, 但是完全可以传递信息, 甲也可以完全理解, 并达到目的。

2.4 其他文体应用功能

模糊语的应用范围很广。在中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会用到模糊语, 用以产生引人遐思的空间。如在诗歌、散文中应用模糊语, 又可以起到非凡的艺术效果, 可以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说明文中也会用到模糊语, 比如在某篇介绍怎么做菜的文章中, 写到“葱、姜、蒜各少许, 盐适量, 料酒一小勺, 花椒大料各少量……”。在广告中, 模糊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这可以在介绍产品时, 有意夸大其优点, 缩小缺点, 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认可度。新闻中, 经常会用到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如:“据报道”、“据某知情人士透露”。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敏感的问题而又能准确的把主题思想传达给人们。

当然, 有时也会由于知识的局限或是其它某些原因, 人们说话不得不用模糊限制语, 结果导致话语含糊,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 当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后, 面对老师的批评, 学生可能含糊其辞。

3 总结

语言既包含精确的语言, 又包含模糊的语言, 这也正是语言的完整性, 也是语言的美所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语言, 把握尺度, 该精确时精确, 该模糊时模糊, 能够充分表达, 达到交流效果, 做到说得明白, 听得清楚。

参考文献

[1]Joanna C.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78-181.

[3]George L.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Papers from the Eight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2.

由交际观谈语用模糊 第9篇

那到底什么叫做语用模糊呢?语用模糊首先是一种交际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示意或释义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特征的总称。把语用模糊放在交际范畴中来考察,是语用模糊与其他模糊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俞东明 (1997:29认为“语用模糊” (Pragmatic Ambivalence) 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Thomas (1995) 认为,话语的意义不是由发话人或受话人单方面发生,我们认为,语用模糊不由交际中的任何一个单方面产生,而是在整个动态交际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只要是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模糊现象都应属语用模糊研究范畴。但我们的语用模糊观较为接近何自然的语用含糊观,他认为“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从而凸现了语用含 (模) 糊的交际性和互为性。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我们看以下例子:

甲:那个事你那个了没有?

乙:那个事不容易那个。

甲:不管好那个不好那个,你无论如何要那个。

乙:我尽量那个,不过现在办事少不了那个。

甲:你要多少那个我给你多少,不舍得那个还能那个?

———亦杰,《中国青年报》:“黑话”漫议

这是语用含糊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语用含糊现象在交际中的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语用分析,探讨其成因及语用功能。

Verschueren (1999)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的提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我们试图应用这个理论来填补对含糊现象研究中的这项空白。根据顺应论,语言都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些特性使得语言使用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语言的变异性为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可能性,商讨性保证了语言的选择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交际策略或试图达到的目的进行选择,顺应性则确保了交际者可以进行灵活的选择,以适合语境的需要,并借以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反过来想,这三种特性实际上给我们分析一种语言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语言的顺应性提出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使用现象?”,商讨性提出的是“这一语言现象具体是怎样产生的?”,变异性提出的是“这一语言现象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的结果,具体产生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一个有意识的操纵和控制过程,最终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的复杂表现形式。既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具有这三种特性,语用含糊现象也不例外。受此启发,我们试图对含糊现象的成因和语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特有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为语言的含糊现象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语用分析。

如前所述,语用模糊首先是一个交际现象,因此本文仅从交际方面来探讨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交际实际上又是差异交际,这首先是因为作为交际主体的交际参与者 (也即语用者个体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每个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其对于概念的感知及经验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交际意图在表达方和理解方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认知上的差异。同样一个概念,不同的表达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个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差异交际及语用模糊。如中文的“黄牛”概念,很多人存在着概念认知误区,有人认为黄牛一定就是黄色的,也有人认为黄牛就是水牛,等等。试想,如果两个人以不同的概念认知在谈论黄牛或某只特定的黄牛时,其交际就会闹出“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来,语用模糊也随之产生。

再者,文化的差异及语言的变化发展等因素对每个交际主体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对等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交际中的语用模糊。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日益丰富、跨文化交际愈来愈广的当今社会,言语行为对于交际意图的伪装性或对释义的干扰性更加突出,比如,当一个不上网的人碰到“偶、大大、plmm、gg”之类的网络语言时,他可能就会如入迷宫,不知所云。

另外,交际者在具体交际中其理性状态呈不对称性。语用学的许多原则包括交际关联原则对交际双方状态的设定往往是理性化的,但实际的交际情况却并不然。“在社会互动中,人不是总是处于充分的理性状态” (徐盛桓,2002:8) ,很容易受冲动、无意识和失控等非理性因素干扰,从而影响交际效果。所以即便是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相差不多的两个人,由于交际中理性状态的不稳定性,都可能导致交际的不对称性和差异性,语用模糊也就在所难免。

Vershueren (2000:55-63) 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人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及文化因素紧密相关。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选择”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顺应性 (adaptability) 。由此来看,交际过程应该是一个策略选择的认知过程,也是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策略选择意味着发话人有时在某种具体语境中不便直言其意,而需采用语用模糊手段 (如间接言语行为) 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传递。

他 (悄悄地) :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她 (羞得低下了头) :我笨,又不漂亮。

男女双方谈了一定时间的恋爱,男方提出结婚要求,这确实让女方很难直接答复。总之,出于矛盾或怕羞心理,女方不便直言其意,最终她巧妙地选择了语用模糊策略,使其意图在这里既表现为不确定性又存在着隐蔽性。从话语来看她的原意,可以有多种释义,如:1) 婉拒;2) 抱怨 (自己的相貌) ;3) 考验 (对方的诚意)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意图往往呈多层次性和顺应性,也即意图被分为若干个子集,视交际的发展分阶段一步步实施,从而使交际存在意义潜势并使意图具有可取消性。我们假设例 (2) 中女方最终意图为“许可”,而其交际意图则表现为“考验对方”,那么,这场交际就会非常含蓄不定且呈顺应性发展。因为此时她的内心想法可能很矛盾:喜欢对方但又不便轻许终身,想答应但又顾虑重重。所以她需要首先了解对方到底喜欢她哪一点,以最后确定她的许可。这时,就要看男方的反馈了,如果他的应答能使她满意,那么,两人的婚姻也就不远了;反之,她就可能会延迟乃至最终取消她的“许可”意图。交际的顺应性使交际意图由于语用模糊而呈可变性和可取消性。由此可见,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现象,也是交际差异性、动态性和顺应性的产物。

明确了语用模糊是交际过程的产物,我们现在就要看看语用模糊的功能。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用不同的交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每一种交际策略都有自己特有的语用功能。语用含糊是说话人通过技巧性或策略性地使用含糊语言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含糊语言自身的特点使得语用含糊这一交际策略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其功能也主要从语用交际着眼。大体有以下几个功能:

1.话语委婉。

例如: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根据不同的语境,这句话的话语之力可以按邀请、请求或命令来进行解释,或者将其看成处于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对他人表示礼貌的需要,说话人的话语之力经常是模糊的,但其话语的言外之的只有一个,即让听话人进来坐下。J.Thomas认为,语用模糊源于说话人不愿意明确表示与其话语相关的言外价值,而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通过使用模糊话语,说话人可以避免与听话人之间产生对抗的风险或因遭听话人拒绝而引起的尴尬。例如,“Is that the phone?”可以是直接提问,也可以是间接请求。它的话语之力有赖于听话人的理解:如根据字面意义将其理解为提问,听话人可以作出“Yes, it is.”的回答,但不接电话;如将其理解为间接的请求,听话人就会去接电话。因此,说话人话语意图的实现依赖于听话人对话语之力的理解,在对话双方关系不甚明确的情况下,话语之力是通过对话双方的商榷讨论来实现的,这就是话语之力的可协商性,使话语显得更委婉。

2.创造幽默的氛围。

例如:“爸爸,我哪也不去,就去公安局。”“好小子,胆不小。人家怕进公安局,你却志愿进公安局。”老子跟儿子逗趣哩。“进公安局”可以是指去工作,也可以指因触犯刑法而被传唤或逮捕。儿子用的是进公安局工作的语义,而身为公安局长但不徇私情的老子却有意利用另一合理解释岔开话题,既风趣又表明自己的态度。

3.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语用模糊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策略,经常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中,它也同样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对白:黛玉问宝钗:“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顺势用戏名来影射不久前宝玉向黛玉赔不是之事,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又来赔不是。”当宝玉奇怪为什么他竟不知道这出戏名叫“负荆请罪”时,宝钗笑道:“原来叫‘负荆请罪’。你们通古博今,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我可不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宝钗这层话的表层的话语之力是对黛玉提问的回答与解释,言外之的转变为一种讽刺,源于黛玉与宝玉发生口角,宝玉向她“负荆请罪”一事。黛玉与宝玉当然听懂了她的话语的意图,因而“早把脸羞红了”。这段话体现了宝钗对语用模糊策略驾轻就熟的应用,对宝钗深藏不露的心机刻画得入木三分。

4.暗示作用。

说话人对听话人与旁观者说同一句话,施行两种不同的言外行为,其言外之意的目的是通过暗示传达,在话语意义层面上不露任何痕迹。例如:宝钗在滴翠厅外无意中听到小红与坠儿私下谈及贾云还帕之事,怕被他们知道了此事,便使了“金蝉脱壳”的法子,对虚设的听话人黛玉大声说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宝钗使用的语用模糊就是让小红、坠儿知道自己刚到,不可能听到她们私下的谈话,同时暗示:黛玉可能会听到他们的谈话。宝钗在此使用语用模糊策略,为求保全自己,不惜嫁祸于人。

总之,语用模糊产生的条件多种多样,若恰当地使用语用模糊,不仅不会产生误解,而且会使文章增添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榕培.浅谈英语中的标记现象[C].大学外语研究.

[2]Thomas.J.A.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95.

[3]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J].解放军外语学报, 1997, (4) .

[4]项成东.歧义的功能[J].外语教学, 2001, (3) .

[5]陈治安, 文旭, 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 (1) :65-72.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第10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要求语言表达应力求精确, 但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 都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模糊现象。美国科学家L.Zadeh于1965年第一次提出了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而我国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其中, 在模糊限制语研究方面, 要特别提到蔡龙权和戴炜栋, 他们从限制语的词义特征、句法结构和语用交际意向的角度论证了限制语具有提高说话者对话语真值的承诺程度和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本文将主要介绍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并根据“合作原则”对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分析。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 (hedges) 这个术语首先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1972) 的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 (“A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 一文中, 用来指那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 。张乔 (1998:86) 定义模糊限制语为:“A word that brings in a fuzzy reading, or modifies fuzziness to an extent.”模糊限制语根据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Approximators) 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Shields) 。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语。如kind of, more or less, somewhat, sort of, about, loosely/strictly speaking, approximately等, 它们在言语交际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正确地使用它们可以避免说话武断, 做到说话得体, 从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 说话者本人或他人就话题内容作主观猜测而使其肯定语气趋向缓和的词语, 这类限制词又可分为两种: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指说话者本人就话题内容作直接猜测或持有猜疑的态度。包括:I suppose, I wonder, as far as I can tell, seem, perhaps等。例如:

例1.As far as I can tell you right now, we can arrive on time.

例2.I was afraid that you can not finish it by yourself.

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说话者本人的直接推测或猜疑, 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话题的态度, 这类限

制语包括:It’s said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It is a truth that等。例如:

例3.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Pride and Prejudice)

根据H.P.Grice (1975) 而划分的“真实情况表语义、非真实情况表语用”的含意理论 (Kempson, 1975) ,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按照实际情况改变对话题的认识, 应属语义范畴;而缓和型的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题内容, 只是传达了说话人对话题所持的猜疑或保留态度, 应属语用范畴。在言语交际中, 区分出两种作用不同的模糊限制语, 对运用和理解语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模糊限制语与“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Grice提出的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它包括四条准则:

A.数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会话中各方根据话题提供充分的, 交际所需的信息;会话中各方根据话题提供不超出所需的信息。

B.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即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它有两个次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evance) 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话题内容相关。

D.方式准则 (the Maxim of Manner) 所提供的信息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要井井有条。

Channel认为合作原则与模糊语言有关。人们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遵守或者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 以达到交际目的。

例4.A:Could you tell me when can you arrive home from work?

B:About 7’o clock.

例5.Teaching is like selling, according to Tony.

例4中, 说话者由于不知准确到家的时间, 为了遵守“质量准则”, 不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就运用about这一模糊限制语提供了大致可信的量的范围, 使得话语不易被推翻。例5句中说话者无法自己判断这句话是否合理, 因而这里使用模糊限制语“according to Tony”更加符合事实, 是在遵守质量准则, 至于是否合理, 说话者本人不必承担责任。

例6.We’ve got about five or six of them, but I’m only going to talk about three of them today.

例7.A:Where do you live?

B:Somewhere near the lake.

例6句中的发言者有意违反质量准则而没有提供准确的人数, 其目的是为了使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要谈到的这三个人上。而例7中B用somewhere来回答而没有说明具体的地址, 是有意违反数量准则, 表明他不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的住址。

四、模糊限制语与“礼貌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Leech在其《语用学原则》 (Principle o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大准则:“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其中的大多数准则都具有一致性。例如, 提问是课堂上常见的交流形式, 教师可以对已学的知识提问, 也可以给出一个新的问题引导课程的进展, 所以他们会常有如下的提问:

例8.I suppose you have reviewed, so now shall we start a small dictation?

学生对检查式的提问怀有紧张期待的心情, 而对要讨论的新问题则容易感兴趣。句中的I suppose, shall都属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句中用了“I suppose”, 言下之意是, 我布置了复习任务, 而试探性的情态模糊词shall则委婉提示, 我们要进行听写了, 这是一种礼貌, 又留给学生可以商量的余地。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限制语有时像润滑剂, 它能削弱对他人批评的锋芒或对他人的抵触, 缓和紧张气氛。

例9.Your attitude is a little bit rude.

例句中, 在批评对方态度不好时, 用了“a little bit”这个模糊限制语, 大大削弱和缓和了原有的批评语气, 从而很好地遵守了“礼貌原则”, 尽量多赞美别人, 在这里表现为尽量少贬低别人, 这样一来就能达到使批评更易于被接受, 不致于伤害到对方的感情的目的。

五、结语

正如伍铁平先生所说,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没有模糊词语, 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模糊限制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它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使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得体、委婉礼貌,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红深.中国模糊语言学30年[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01) .

[2]吴世雄, 陈维振.伍铁平《模糊语言学》评介[J].现代外语, 2002.4.

[3]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2) :458-508.

[4]Channel, J.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8.

[6]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Cole, Pand Mor-gan, J.L.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语用分析 模糊语言 商务英语信函

商务英语信函作为非正式的交流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写作商务英语信函的原则是使信函的接收方能够清楚的了解信函的内容,防止出现信函表述不明为商务活动带来误解等问题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为了某种目的,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会使用模糊语言,而且模糊语言对正常的交际不会产生妨碍作用,而且大量的模糊语言可以为信息交流、话语交际提供便利。因此,对模糊语言进行合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糊语言和商务英语信函概述

1.模糊语言

虽然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模糊语言的定义却没有统一,首次提出模糊语言的定义是在1902年,由著名的哲学家Pierce提出的,Pierce指出当事物的状态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的时候,说话者虽然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但是对其状态没有做出最后的确定,而且将其归结为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在这时就会显现出模糊的特点,这时不能够确定的内容就是模糊语言,是由说话者模糊的语言而造成的。Davy、Crystal在研究造成使用者在运用模糊语言的主要原因时,从应用语言学的方面进行探究,指出模糊语言运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对陈述准确的信息进行回避、故意表达模糊的语言;在谈论具有不精确性质的主题内容时会使用模糊语言;在表述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准确的词语就会使用模糊语言;缺失相应的记忆。在2000年时,Channell提出模糊语言具有模糊蕴含、模糊词语、模糊附加词三种类型[1]。

在不断深入的研究模糊语言之后,人们能对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所发挥的独特的、重要的语用功能加深了认识,如增强语言的劝导性等,所以模糊语言在实际应用中不单是种语言现象,更是交际活动中的重要策略。随着频繁增多的国际贸易,在经济领域中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就是商务英语信函,所以模糊语言这一交际策略很自然的就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应用了[2]。

2.商务英语信函

在商务交往中保持信息的有效、有效的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就是商务英语信函,商务英语信函的种类有很多,如商务交易投诉信函、商务交易索赔信函、商务交易处理信函、订单信函、报价信函、估价信函、咨询信息信函、建立商务关系信函。而商务信函的的写作特点主要是用字洗练、行文端正、正式拘谨,是一种公文体信函。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的时候往往需要遵循7项原则,即体谅(consideration)、礼貌(courtesy)、具体(concreteness)、完整(completeness)、清楚(clearness)、简练(conciseness)、正确(correctness)。为了能够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准确清楚的表达,在写作时应当对比喻、夸张等手法谨慎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也尽量不用使用,避免出现争议,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确定主要依据商务信函[3]。

二.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1.通过句法手段来表现模糊语言

利用句法手段来表现模糊语言的表现,主要是使用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问句、模糊限制语中的遮掩语、无生命名词作主语、it作形式主语、被动语态。例如买方在一封商务英语信函中写到想要请求商家委派一名安装照明系统的代表,协助买方安装新的照明系统,在信函中买方使用的语言的是疑问句,而不是祈使句,在表达请求的时候使用这一间接言语行为,可以避免提出请求造成商家的不便、防止损害商家利益的事情发生,同时这样间接委婉的表述也能够显现出买方的礼貌性。

例如卖方的在回复买方的投诉信函中,卖方先承认了自己开具给买方的发票存在失误,而且这种失误对自身的积极形象造成了损伤,然后使用it形式主语模糊句法结构指出其“it appears that”,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有效的降低了[4]。

2.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现模糊语言

介词短语、情态动词、量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名词都属于词汇手段的内容,而且这些词汇手段在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表达模糊概念时往往会模糊限制语共同出现。在确定这一类词汇的时候通过是参照其短语中的head,即中心成分。如短语:extremely reliable,在这个短语中的两个单词都属于模糊词语的类型,但是其中的模糊限制语为“extremely”,主要是对“reliable”进行修饰,从而促进可靠性程度的增强。而且“reliable”为该短语的中心成分,所以可以将“extremely reliable”确定为形容词模糊短语。下面从具体的案例中对模糊语言词汇手段的表现做具体得分析[5]。

模糊介词短语的应用案例:例如在一封关于还盘的商务英语信函中,买方在对卖方给出的报价进行陈述的时候,指出对方给的报价有些过高,但是却没有说出和买方的心理价格相比,卖方的报价具体高出了多少,而是使用“too much”这一模糊介词短语,这样写作信函就为买方争取了更多的主动权,使得买方在接下来和卖方的讨价还价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模糊名词、量词、副词短语的应用案例:如在某商务英语信函中,客户在信函中投诉了卖方的失误,指出卖方在发货中没有将客户一卷急需使用的电缆发给客户,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这样的失误很有可能给卖方造成失去业务的问题。在这封商务信函中买方为了让卖方对事态的紧迫性进行深入的了解,使用了“urgently”模糊副词、“a number of”模糊量词,在对卖方少发了一批电缆给买方造成极大的不便时使用了“inconvenience”模糊名词、“a great deal of”模糊量词,而在对卖方失误有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时又使用了“loss of business”模糊名词短语,指出有可能会使其失去相应的业务机会,从而对事件的严重性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在信函中使用这些模糊短语使得买方对卖方的投诉更加有力,从中也能够看出卖方的这次失误给买方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有助于卖方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补救方案,弥补卖方的损失,并努力挽回自身的企业形象[6]。

模糊动词、形容词短语的应用案例:例如在一封销售信函中,销售者在对其所要销售的产品-蒸汽熨斗进行描述的时候,为了突出其功能多样、轻巧、便捷、设计科学等优点,运用了“extremely versatile”、“incredibly light”、“easier”模糊形容词短语和“scientifically designed”模糊动词短语,使消费者在看到信函的时候能够联想到产品的多功能特征,也能够让人更清晰的了解产品的特点。

三.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1.能够将信息恰到好处的显现出来

格里斯在“合作原则”中对提供信息的数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量准则要求其信息数量应当适中,能够满足语言交流的实际需求。简洁是写作商务信函的要求之一,在使用模糊语言的时候,能够表现出语言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会促进语言表达效率的提高,使其写作的语句更加简洁。从商务人士的角度来说,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在商务英语信函中传递信息时使用过多的准确语言,对其阅读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节约其阅读时间。

例如在船运双方的交往信函中,由于双方已经维持了将为长久的合作关系,在信函中就没有对船运的相关条款做出更多的说明,而且双方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重复的列出条款内容只会增加双方的阅读时间,如使用“usual terms”这种模糊语言,就会使表达出的信息更加具有简洁性,为双方节约更多的时间[7]。

2.有利于对写信人加强保护

对写信人加强保护是商务英语信函中使用模糊语言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可预见性是事情发展的主要特点,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计划变更等问题,写信人在回复客户时通常不会按照其要求做出准确的回答,这时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错误回答的损害,使用模糊语言是最佳选择。另外在商家提供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其他客户遭受经济损失、负面伤害的时候,对模糊语言进行合理的应用,有助于对自身进行良好的保护。

例如在销售信函中,写信人在宣传产品所具有的神奇功效给阅信人的时候,使用了模糊语言“may”,使得写信人对产品功效的保证和承诺变得模糊,所以当产品没有发挥出宣传时所讲述的功效时,写信人也不需要因此而承担责任。避免了法律纠纷牵涉到写信人,从而实现了对其进行保护的目的[8]。

3.有利于传递出写信人的礼貌

作为情感交流重要手段的语言传播,使用模糊语言有助于促进双方感情的融洽发展,而语言得体和礼貌是写作商务英语信函的首要基础,在运用一些隐晦词语的时候,可以更加含蓄委婉的表达出写信人想要表达的话语,尤其是在表达一些涉及到双方矛盾冲突的焦点和双方利益等敏感性话题的时候,运用模糊语言可以达到声东击西、回避掩饰的效果[9]。

例如在写信人想要尽快的收到感兴趣的样品时,如果直接的表述就很容造成语句生硬的问题,会让阅信人觉得写信人不礼貌,而且心理会出现不舒服的感受。而在使用模糊语言“if possible”之后,就能够含蓄的表达出写信人的目的,发挥礼貌的表达作用[10]。

综上所述,通过对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商务英语信函中使用模糊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委婉、礼貌的传递信息,还可以促进阅信人阅信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玲.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07:93-95.

[2]邱志华,江玉超,朱小玉.从顺应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积极功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32-135.

[3]田敏,贾德江.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的汉译[J]. 新西部(下半月),2010,02:100-101.

[4]赵璐,郭磊,藏运磊.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及功能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190-192.

[5]谢惠茹.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顺应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2:104-107.

[6]陈珊珊,余鹏.基于关联理论的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04:72-75.

[7]马婷.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57-60.

[8]焦桂兰.企业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探讨——基于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实证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4,01:97-99.

[9]赵越.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研究[J].现代交际,2014,05:38-39.

[10]司蓓蓓,刘利萍.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3,01:48-50.

电视新闻语体模糊语用的存在理据 第12篇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性, 它普遍存在于新闻、广告、政治外交辞令、公文法令、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用语等各种语体之中。” (2) Lakoff认为:模糊语 (hedge) 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其实, 模糊语言不仅包括词、词语, 还包括一些组合结构、小句, 我们统称其为“模糊语”, 意在凸显它们在使用中的语用特征。本文拟以电视新闻中语言的模糊现象为例, 分析电视新闻语言中模糊语用存在的原因及其适用范围。

电视新闻语言中模糊语用存在的原因

一般认为, 模糊语可以对话语的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 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作出主观测度, 或提出客观根据, 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估等。按照英国法学家哈特的观点:“任何一种语言包括法律语言都不是精密的表意工具, 都存在着一种‘空缺结构’ (open texture) :一个字、词组或命题在其‘核心范围’内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无疑的, 但随着由核心 (core) 向边缘 (penumbra) 的扩展, 语言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在一些边缘地带语言则根本是无法确定的”。 (3) 新闻语言中模糊性的存在具有其客观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闻时效性, 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在动态新闻的报道中, 某些事实处于变化中, 其真实性也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综合地体现出来。如果为了获取确切信息而延迟报道, 必然会失去时效性, 甚至错过好新闻。所以, 此时应该运用模糊语言。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城中村的农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时是这样表述的:“谢长秀一家是南昌市首批中签购买经济适用房的200户家庭之一, 拿到房型说明书后, 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谢长秀家把首选目标放在了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上, 可是中签拿到的是184号, 能否买到的房子, 让他家犯了难。” (2007年5月19日《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青岛、南昌、厦门等地又有新举措》)

在这条新闻里, 当事人拿到的只是房型说明书与中签号码, 至于具体户型的分配, 还在研究中, 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媒体执意要等到户型确定之后再来报道, 新闻的时效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新闻联播》中用了“合适”这一模糊性词语修饰房子, 及时推出报道, 在概括性的模糊涵义中实现了相对准确, 保证了时效性, 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表述的活泼生动性, 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新闻应以事实为基础, 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事实和政治事件, 将事实原原本本地交给听众, 因而新闻的语言必须精确, 但精确的语言难以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这就需要对一定新闻事件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评价, 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 而评价性语言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也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点。例如:

“胡锦涛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与欧洲社会党的交往。他说, 欧洲社会党是欧洲政治力量之一, 在欧洲论坛上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2007年7月5日《新闻联播》:《胡锦涛会见欧洲社会党客人》)

“在这个雨雾天气, 要提醒广大驾乘人员, 在雾大的时候一定要开启防雾灯, 同时要谨慎慢行。” (2007年2月21日《新闻联播》:《浓雾笼罩各地紧急应对保安全》)

其中的“积极”、“友好”、“主要”、“重要”、“特别”都属于程度变动型的模糊词语, 具有评价性的意味。电视新闻中还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模糊词语, 由于这些评价性词语本身有外延性的模糊性, 从而在受众理解中表现出某种开放性。

新闻高度概括性, 要求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在运用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经济原则。所谓“经济原则”, 就是心理判断过程中所需要的概念数目越少越好, 信息量越大越好。以最少的字数反映最大量的新闻, 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之一, 所以在表述上采用高度概括的模糊词语, 从而避免新闻的冗长拖沓。如《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实现大“提速”》一文是这样表述的:“这样大的一个部件, 只要五天就能完成全部的加工。而, 同样的工作要做上15天, 合格率才只有50%。” (2007年7月5日《新闻联播》) “……中国人,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 还是异国他乡, 到了这个时候都想着要回家过年, 仿佛一接近农历新年, ‘家’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 就是一个强烈的磁场。也许,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根’吧!” (《春节晚会寻根录》, 转引自《节目主持语用学》) 其中“几年前”、“”都属于模糊用语。在此, 因为记者无法确定其具体时间, 因而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只得选用“几年前”、“这个时候”这些模糊语言。

电视新闻模糊语用的适用范围

在模糊词语的使用上, 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国际新闻使用的频率较多。新闻一般要求以明确的思想, 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事实。但是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语言风格的显著特点就是生动活泼, 而为了追求生动活泼引起受众的广泛兴趣, 从而使节目更具吸引力, 往往会使用模糊性词语。电视新闻模糊语用的适用范围有以下几点:

表达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 宜用模糊性词语。它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敢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 说得更得体一些, 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 从而避免说话过于武断。如“普通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7吨可以够三家用。” (2007年5月19日《新闻联播》:《北京、杭州:“锁”住跑冒滴漏节水也重“点滴”》) 假如这句话表述为:“普通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7吨, 够三家用。”从字面上看, 远比前者精确, 但是从表达效果来讲, 未免过于肯定了。而前者模糊性词语的使用反而让受众觉得更加真实且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表达数量、频度等宜用模糊词语。如“为了让新教材紧贴当今社会实践, 逄锦聚登门拜访学者, 到大学生中倾听声音, 光教材的修改就达” (2007年5月《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

表达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外交辞令, 以及涉及反动言论等内容, 宜用模糊词语。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有如下一段话:‘, 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友好往来的大门打开了。’”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这里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是指过去二十多年间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 但又没有点破。即周总理把言语表达的模糊性、策略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鲜明态度、坚定立场很好地统一了起来。这一外交辞令已成为在外事外交场合下原则性和灵活性成功结合的模糊语的范例。

复杂抽象的概念需要用高度概括的模糊语言来指向。虽然概括性语言会导致语言的不确定性增加, 但在满足信息交流的要求下, 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同时也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模糊词语客观地存在于电视新闻语言中有其特定的原因与表现形式。电视新闻语言的确切性和模糊性是相辅相成的, 表意的准确往往是靠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共同完成的。何自然认为“模糊语总是体现在话语的合适性之中。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 合适的话语, 其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为真的话语, 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是不合适的。” (4) 衡量语言使用的重要原则是话语的合适性, 而不是话语命题的真假。总之, 言语交际的语用原则告诉我们, 电视新闻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应考虑具体语境, 该精确时含糊不得, 该模糊时也要把握好尺度,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出模糊语言的特殊效用, 从而使电视新闻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丹晖:《语言艺术探讨》,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2].戴建东:《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1) 。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上一篇:高管背景特征下一篇:农产品电商传播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