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范文

2024-05-16

语用失误范文(精选11篇)

语用失误 第1篇

1.1语用失误的定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她认为,当说者和听者没有相同的语言或文化背景时就可能发生语用失误。如果英语语言学习者在跟英语为母语者交流时犯了语法错误,他最多会被认为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外语,所以很容易被英语母语者接纳和原谅。但如果他犯了语用错误,他就很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友好甚至有敌意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犯语用失误比犯语言错误危害更大。

1.2语用失误的分类

托马斯根据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将其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1.2.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说者不恰当的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听者对说者话语的误解而导致的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包括两个层面:(1)说者没有遵循英语为母语者的文化习俗,不恰当地使用了一个英语表达,或者由于说者不知道正确的英语表达而根据字面意思把中文表达和语言模式翻译成英语;(2)听者没有正确理解说者话语的言外之意,或者说者模糊地表达了言外之意。这两个层面都关乎语言本身。

语言语用失误跟语言表达的误用相关,也较容易避免。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go the movie with me?(你想跟我一起去看电影吗?)

B:Excuse me,I’m busy at the moment.(对不起,我现在比较忙。)

在这个例子中,A想邀请B看电影。B若拒绝应该说“sorry”而不是“Excuse me”。在英语中,“Excuse me”用于陌生人之间打招呼或者一个人想打断别人时。例如,“Excuse me,does this bus go to the station?”(对不起,这趟公交开往车站吗?)

1.2.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由不同文化中支配语言行为的不同语用原则和文化规范导致。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对言语行为的正确性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阻碍交流顺利进行。正如托马斯所说,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评估社会距离方式上存在差异,从而遵循不同的说话规则,以不同的方式评估相关权利和义务。所有这些差异都可能导致社会语用失误。总之,当不以某语言为母语者因为缺乏文化差异意识而没有恰当使用该语言,社交语用失误就可能发生。

1.3语用失误研究回顾

1.3.1国外的研究

自从托马斯提出了“语用失误”一词并确立了它的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用失误及语用能力的培养。这些研究表明,不以目标语为母语者即使很好地掌握目标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也很难避免。

大部分讲本族语的人的语用学知识都是隐性或含蓄的:它是他们交际行为的基础,但他们却无法描述它。语用失误经常被模糊地认定为“不礼貌的行为”,而激怒别人的可靠原因却不清楚。因此,说本族语者的直觉并不是他们自己团体会话练习信息的可靠来源。这就成了获得语用能力的一大障碍。

1.3.2国内研究

何自然认同托马斯的定义。他们相信对语境的不当解读是产生语言语用失误的根源。当说者和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被忽略或误解时,社交语用失误就可能出现。何自然认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无绝对的区分。二者的差异在于说者的意图及听者的解读。

一些中国的学者认为语言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不当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语用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当采用不当教学技巧时语言语用失误即可能出现。比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语法一直都很受重视。很多英语教师总是通过翻译法(英译汉、汉译英)来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就会误认为汉语单词或短语被翻译成英语时也有同样的含义,反之亦然。除此之外,语言语用迁移是语言语用失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何自然认为,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单词短语的理解也不同。在不同文化里,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尽管中英语中很多词和短语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几乎一样,他们的语用含义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1.4语用失误原因回顾

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包括文化差异,二语习得,负迁移等。

很多学者认为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Gumperz指出,不同文化人们间的交流受某些系统差异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误解和交流失败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境和语境中恰当行为的和意图的不同文化假设;(2)会话中组织信息或观点的不同方式;(3)不同的说话方式。

托马斯从二语习得方面探究语用失误的原因。她认为语言语用失误可能由教学导致的错误(teaching-induced errors)和语言语用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导致。Kasper也把语用失误归因于教学导致的错误。中国学者何自然和王德兴从外语教学方面分析认为,中国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过于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长期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及英语教材不够地道。

不当迁移(inappropriate transfer)被认为是语用失误的另一个原因。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言语行为策略的不当迁移,或者由于“解释偏向”(interpretive bias),语义上或句法相当的话语从源语言到目标语的迁移会在目标语中传递不同的语用含义(pragmatic force)。

2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和“语用能力”二词紧密相关。一个人犯语用失误越多,他的语用能力就越低。

2.1语用能力的定义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被Chomsky定义为“对语境的了解,正确使用语言的方式”(the knowledge of condition,and manner of appropriate use.)。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以上定义都有共同点:他们都涉及了说话人所在的语境,说者对语言的正确使用及听者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语用能力可以被概括为:一个人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和在特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的是一个说话者说出语法正确的表达的基本能力。说者可以运用语言能力说出正确的句子以向听者表达他的意图。当且仅当一个人有语言能力时他才能口头表达他的意图。语言能力是成功交流的基本条件。而只有一个人有语用能力他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及理解别人的意图,最终取得交际成功。

语言能力涉及说出和理解语法正确的句子。语用能力是关于说出和理解在特定场合正确的句子。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能力。语用能力不一定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意味着对语法、语音和词汇的良好掌握不能保证能正确使用一门语言。然而,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若想提高交际能力,他必须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两者都是交际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3.1英语课堂中加强文化教学

文化差异被认为是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和学者的重视。

(1)在课堂上教授英美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学习包含对说该语言的人们的文化的学习。对文化的理解是所有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理解言语和写作中的所指;能正确使用语言;理解语言中的比喻及均受文化规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营造文化氛围,让他们知道英语语言存在于课本之外。

(2)提供背景知识。Stern对文化教学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地方,人及其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艺术成就,音乐及其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上几点提供背景知识。如在听力教学中,如果教师加入了听力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提高听的效果。

(3)提供地道的外语学习材料。英语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学习地道鲜活的外语学习材料,学生才能学好一门外语。地道的学习材料应包括社会规约、价值观、本地人的思维方式,目标语的文化等等。只有了解英语为母语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外语学习者才能更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3.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不可否认,教师本身的语言和语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在中国,目前的英语教师当中只有少数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从书本当中学习外语,他们接触到的真实的鲜活的外语材料还比较有限。教师本身也容易犯语用错误,更别说学生了。所以,中国的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语言及语用能力。英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其能力和专业技能:

(1)致力于终身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语言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在发展变化。一些旧词消失被新词取代。因此,大学教师更应该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接触最鲜活的语言素材。作为大学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我们还要学习中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等等。

(2)做科研。除了教学,大学教师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做科研。做科研本身也是自我提高的途径之一。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了解专业相关的理论。语言学、文化及语言教学方面的科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有关语言本身及语言教学的理论,对一些相关领域,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有所摄入,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最终使教学受益。

(3)参加国内外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参加国内外的学习和培训是两种实际有效的自我提高的途径。我们应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机构组织的培训和会议,学习先进知识和教学方法。出国学习无疑是学习外语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尽量多地给外语教师提供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提供资金支持。

4总结

若想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应将英美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供更地道、更真实的教材。毫无疑问,学生的语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语言语用能力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通过自学、科研、参加培训等提高自身语言及语用能力。

英语学习者应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他们不仅应很好地掌握目标语的语法、词汇,还应注重学习了解目标语所在的文化。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含义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语境,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更通畅地交流。最终使母语负迁移达到最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vol2,1983.

[2]何自然.社会语用问题[J].学术研究,1997(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 第2篇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

一、简介

跨文化语用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语言学学科,从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当中延伸并吸引大批语用学学家在它一现世便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且不说这些语用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的分歧,人们对于文化对交流的重要性上一直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本文中,作者根据关联理论试图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上做出一定的解释性研究,并根据关联理论在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做出分析。

跨文化语用学可被分为跨文化语用学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前者是关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语言的异同方面的研究。然而后者是关于社会环境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的研究,也就是说,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着人们使用语言的。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听者没能够很好地理解语篇隐含的意思,或者由于没有有效地进行语用输出而导致的交流上的误解或者意思上的矛盾。这一误解或者矛盾有可能是由于听说话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也有可能单纯就是因为互相交流的不顺畅导致的。中国语用失误研究的先驱何自然先生曾在中西方之间做出了一项语用失误调查,发现跨文化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十分普遍。在这一过程当中,说话人并不能够遵守交流时所需要遵守的社会习俗,经常忽略听话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并且会在无意间损害到目标语言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跨文化语用失误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同等重要,笔者将本文的注意力放在跨文化语用理论上,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输出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二、语用失误

1.语用失误的定义。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曾在书中写过,交流并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学习手段,交流中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完成交流。根据关联理论,我们知道交流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是要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那些可能影响到交流或者上下文意思的内容是应当被恰当的摒弃或剔除的。

2.语用失误的分类。根据关联理论,交流上的失误大概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学失误和社会语言学失误。语用语言学失误是一种语言问题,基本上是由于语用用意编码的差异性导致的。当说话人对于一个既定话语的语用用意同目的语或母语使用者的人表述的语用用意有偏差时,语用语言学上的失误便由此产生。很显然,语用语言学失误既同说话人不恰当的措辞相关,又可能与听话人误解说话人含义有关。

3.语用失误的原因。

(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核心所在。价值观念体现并主导着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基督文化下成长的人们,他们受到强烈的基督文化的影响,通常不会同那些佛教、犹太教或者印度教等人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上的重合,这是因为价值观是独立于各个文化之上的,并且影响着我们的动作与交际行为。(2)社会习俗。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当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一种重要方面。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和权益。比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是跟在名的后面的,相反,中国的姓氏放在名的前面,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单元,被认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最小单位。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然而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都是以个人主义为主。

4.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无法学到世间的所有文化现象。即便是在某一个特定文化当中的学者,能够将毕生精力付诸于本土文化内涵也是一件相当困难并且是工程量特别大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跨文化之间的问题,以便应对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变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从交际的常用语言开始,在掌握了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之下的特殊回答方式之后,再去理解和研究更深一层面的语言表达和习惯。其次便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有很多带有文化色彩的典故都是简单交流的时候无法进行深一步解释的。解释的多了反而会使当时的语境内容或者气氛变质。只有通过了解文化的方式才能够帮助人们减少交流当中的语用失误,或者说,只有多犯语用失误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避免语用失误。

三、结论

正如上文所说,关联理论同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有相当的关联。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的时候跨文化交际会让人们十分头疼。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被迫卷入了跨文化交际的漩涡当中,受着异文化的侵蚀和文化障碍的困扰,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够从跨文化交际当中得到充足的经济或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站在这一层面上,过深及过多的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西方的交流,更能够帮助学者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换句话说,跨文化语用失误能够反映认知环境下交流双方的理解误区。语言是文化层面的有力支撑,体现在言语交际层面上,只有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避免语用失误方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并且为缩小文化差距做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语用失误与认知语境 第3篇

语用失误是言语交际和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也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但是人们对语用失误的研究, 似乎仅局限在语用失误现象的表层, 没有更深入地探究其本质。本文试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析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只有语用者激活或构建正确的认知语境, 才能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本文认同认知语境即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认知化, 并从这三方面对语用失误进行分析。

1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其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学者已普遍接收了“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所谓语用失误, 一般认为,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 但说话不合适宜,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具体说来,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国内学者一般采用Thomas的分法, 把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就语用失误的成因而言, 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多归咎于文化差异。这是因为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局限于语际语用失误, 自然把语用失误的首位原因归结为文化差异, 但忽略了语内语用失误现象, 仅认为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是不够的。本文基于前人研究, 认为造成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是交际双方未能激活或构建正确的认知语境, 并在相应认知语境下进行交际。

2 认知语境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 并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 他们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对话语理解其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 因此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Sperber和Wilson虽然没有给出“认知语境”这个术语, 但已给出认知语境这个概念。

国内诸多学者在介绍Sperber和Wilson的理论时直接用了“认知语境”这一术语。1996年, 熊学亮在其论文《语用学和认知语境》中首次明确提出与传统语境不同的“认知语境”概念:“语用因素结构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语境同语用主体的交叉而形成的一种语境。认知语境对交际中话语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交际中的语用推理用到的是内在化、认知化了的认知语境。

学者许葵花在其《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的实证研究》一书中认为认知语境涵盖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是这三种语境的抽象化形式。确切的说是人脑理解范围内有组织的认知化, 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又是认知语境在真实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

本文认同学者许葵花对认知语境的释义, 并试从认知语境角度——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认知化来分析语用失误现象。

3 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语用失误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只有语用者将语言语境认知化才能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中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知化才能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3.1语言语境认知化。语言语境是指语言本身或语言变体以及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构成的语境,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语用者只有将语言语境认知化, 激活或构建正确的认知语境, 并在相应认知语境下进行交际, 才能减少或避免语用语言失误。例如, 曾与自己七岁的外甥通电话, 在通话过程中笔者使用了普通话, 而自己的外甥由于在家乡的环境中 (当地和当地教学普通话还不是很普及) 没有接触过普通话, 产生了交际中断, 以至于说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舅舅, 你说的是英语吗?俺听不懂你说的么。”这说明在笔者外甥的认知语境中根本没有普通话的概念, 或者说还没有把普通话这种语言变体认知化, 造成交际中断。再如, 一次中方朋友在宴请一位非洲朋友期间问他能不能吃辣, 其听懂后回答道:“No problem”, 可他的发音听起来像“No不拉不拉”, 是说这菜不辣呢还是不吃啦呢?令人费解。这说明中方朋友没将非洲英语或者非洲英语个别语音认知化, 没有意识到非洲英语的发音与英美英语不同而造成了语用失误中语言方面的语用失误。3.2情景语境认知化。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情景语境认知化是指时间、地点、场合、人物 (地位、身份和关系) 、事件等因素的认知化。在交际过程中语用者只有将这些情景因素认知化, 才能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正如中国的俗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样, 语用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只有激活或构建正确的认知语境, 才能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 一次设计招标会上, 几家设计单位的方案竞争十分激烈。开始大家还温文尔雅、心平气和, 但因涉及各自的利益, 言辞之间逐渐带上“火药味”。后来, 一位未能中标的工程师大声说道:“设计这种事吃力不讨好, 我再也不干了!谁干谁是王八蛋!”话音刚落, 好几个人几乎同时站起来质问他:“谁是王八蛋?你说清楚, 谁是王八蛋?”这里该工程师说的话受到心情的影响, 未顾及场合和对象, 没把当时的情景认知化, 构成相应的认知语境来指导交际, 伤害了他人, 带来了不好的交际效果。再如, 一位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家住内城的黑人家庭主妇。男主人出来开门, 微笑着对来访者说:“So y're gonna check out ma ol lady, hah?”该研究生回答道:“Oh, no, 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男主人的微笑顿时消失, 一言不发地走开, 去叫他的妻子。接下来的访谈十分拘束、不成功。这位研究生本人也是黑人, 所以后来他意识到这次采访之所以失败, 是因为他没把当时的地点、对象以及对方的语言风格认知化, 没有构成相应的认知语境, 也用典型的黑人英语来回答, “Yea, I'ma git some info”, 而他用了标准英语, 疏远了亲近关系, 导致交际的失败。3.3文化语境认知化。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习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二是社会规范, 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做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语用者只有将文化语境认知化, 才能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例如, 一中国人在家招待外国朋友时说道:“今天略备粗茶淡饭, 不成敬意, 还请多多包涵。”其实当时桌上美味佳肴已经十分丰富了, 可主人却说是粗茶淡饭, 那为什么不把更好的拿出来招待我们呢?还不成敬意, 更不理解的是还请多多包涵, 自己觉得不好, 还要别人来包涵, 让外国人无从回答。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礼貌, 谦逊是对别人的尊重, 而外国人却认为是虚伪, 没有按事实说话, 这就是交际双方没有把对方的文化认知化, 激活或构成相应认知语境来指导交际, 造成了语用失误。

结论

认知语境的激活和构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动态性的, 只有语用者在交际过程中, 将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知化, 激活或构建相应的认知语境, 并在相应的认知语境下进行交际, 才能减少或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通过认知语境的角度对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 不仅解决了对语用失误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分析, 而且也解决了语内语用失误现象。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Wilson.J.1986/1995/2001.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2]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李桂芝, 张国.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语用失误的原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1) .

[5]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6]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 1996 (3) :1-7.

浅析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第4篇

摘 要 口译是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了解、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口译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口译中常出现的语用失误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旨在交流过程中减少误解,利于沟通。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

Abstract Guided by the theory of“pragmatic failure”proposed by Thomas(1983), this paper digs into the pragmatic failures committed in interpretation.It is suggested in this article that pragma-linguistic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s should be avoided so as to facilita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pragmatic failure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socio-pragmatic failure

Thomas(1983)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表达方式或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等等。社会-顶多被认为是“ 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若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为是“ 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 被认为是它与交际双方的身份、交际的语域、话题的熟悉“ 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很可程度等因素有关。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绝对的,“ 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口译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和对对方的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活动。口译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对译出语和译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可能是语言-语用方入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了然于胸。因此了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社会解、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口译来说有特别重-语用方面的失误”[ ](何自然,1997)。

要的意义。本文对英汉口译中常出现的语用失 口译中应避免语言-语用失误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在交流过程口译过程中的语言-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中减少误解,利于沟通。以下几个方面。跨文化语用失误

2.1 汉英词语一一对应,忽视了两者间的差别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不是指在一般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用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当然” 来回答一些问题,在同外国人交往时,这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一习惯往往也被带到英语表达中。但英文中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of course”意味着“ 秃子头上的虱子, 明摆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1983 : 91 —112)将跨事。还用问吗?”听者会很不乐意:“ 你什么意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pragma-思,觉得我愚蠢吗?”此类因汉英词语一一对应linguistic failures)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socio-pragmatic failures)[ 1 ]。在英汉口译过程中, 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屡见不鲜,近年来很多文章已讨论过这方面的内容,本文不再详述。这里语言-语用失误表现为将汉、英词语等同,违反主要谈一谈修饰语的翻译问题。

汉语里修饰语使用得较多,例如: 顺利进行,胜利完成,热烈拥护,积极支持,努力做到, 认真贯彻,广泛开展,严肃处理等等。但翻译时,汉语中的修饰词不一定统统照译,而应仔细推敲,决定如何处理。英译文中修饰词过多会显得装腔作势,原来想强调的反而削弱了。如: 进一步简化手续,及时地积极地从国外引进技术,并且认真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做好消化和推广工作。

We should simplify procedures and take prompt action to import urgently needed technology and organize scientists , technicians and workers to assimilate and popularize imported technology.[ 3 ] 如果照字面在simplify 前加上further , 在prompt 后加上and vigorous , 在organize 前加上earnestly 或actively , 在workers 前加上the mass of , 文字会显得重复和累赘,反而不能很好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有些汉语语句中带有修饰语显得很自然,完全合乎汉语习惯,但这个修饰语译成英语,效果适得其反。如参观某团体或公司时,中方代表总爱对来访的外国专家说“ 请提宝贵意见”。如果这句话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s , 访问者就会感到为难,大概会想: How do I know whether my opinions are valuable or not ?(我怎么知道我的意见是否宝贵呢?)在这种场合如果提了意见,就不够谦虚,等于说Yes , my opinions are valuable , here they are.(好,下面就是我的宝贵意见..)因此,为了避嫌,他(她)干脆什么意见也不提了。其实, 这句含有“宝贵”二字的话可表示为: 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1(您提的意见我们会尊重并认真考虑的)[4 ]。

另外,“ 胜利召开”若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 , 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过不少困难,最后才得以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在处理这种汉语说法时,要考虑英语中是否保留修饰语,如果修饰语不起强调作用,反而歪曲了原意,则应略去。

2.忽视汉英差异,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

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生性谦虚慎言,倾向含蓄内蕴,藏而不露, 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因此交流中喜爱用一些模糊词, 如“也许/ 或许/ 可能”.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maybe , perhaps , probably),“ 大约/ 大概”(about , approximately), 差不多(almost , near2ly),大体上的/ 基本上的(generally , basically)等。但这类词语用多过滥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论文网 )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印象[5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给口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爱说“ 我尽量去..”,译成英文是“I will do my best to...”。这里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具有其语言功能。一是出于标记的策略考虑,它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是出于推诿责任的需要,万一不能完成任务,也有台阶可下[6 ]。但西方人却把这种婉转的措辞误认为肯定的回答,因为“I will do my best to”表示“ 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之意。”

因此,英汉口译过程中,译者应加强跨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修养,了解因受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支配而产生的表达方法和习惯的差异, 不断提高语言的敏感性,恰到好处地处理交谈中遇到的笼统不明的情况,或巧妙避开,或突出主题,使译文简洁明快。口译中应避免社会-语用失误

在口译中,社会语用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套话”翻译忽视文化差异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不同,它们各有一套被各自读者理解,在特定语境中具备语用意义的习惯表达。这些习惯表达对其读者常常是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具体表现为一些深受文化影响的“套话”的使用。

”家庭幸福”作为一种美好祝愿在中国经常如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通常要由领导人讲话。讲话的结尾经常是“ 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 家庭幸福。“ 作为会议致词中的“ 套话”出现,其语用意义大大超过它的指称意义。但这几个字的英译文在英语里并不具备语用意义。英、美人会觉得在严肃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祝愿家庭幸福未免可笑和文不对题。因此,口译人员在翻译时应适当调整,可以删掉这几个字,换上英语中具有相当语用意义的表达, 如“I wish the conference a great success and wish you good health and a happy stay in...”(...为举办会议的城市名)[7 ]。

又如中国人经常向外国客人说一些诸如招待不周、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之类的客套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待人处世倾向含蓄、谦虚以表明礼貌、客气。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这些话语经翻译后,译语听众和原语听众的感受会大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完全相反。因此如有可能, 口译人员可向发言人说明情况或建议更改,而不是直接翻译成目的语。再如,当外方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谢意时,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直译的话,中方的好意就被误解为“ 你是出于工作而并非心甘情愿为我们做事”。口译人员应尊重异国文化习俗,换用得体的语言表达“With pleasure”或“It ’s my pleasure”。3.2 忽视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导致的语用失误。

对于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特有的体制、机构、流行语和典故等,需要把它们具体化,采取一种补充解释性翻译。如: “..具有三城五优的显著特点,成为中外朋友投资的理想宝地。” “With a reputation of being a famous city in terms of culture , tourism , industry and featuring 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in environment , resources , policy , service and benefit , this city has become an ideal promising land for investors , domestic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若译员按照话语表面意思把三城译为three cities , 把五优译为five advantages , 会给译语听众带来困惑。所以应进一步解释“ 三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新兴的工业城),“ 五优”(优越的环境、优越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效益)[8 ]。又如近来常说的“ 三个代表”和“三讲”等缩略语的翻译。

“三个代表”应译为“three represents”theory(The Party should always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hina’s 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 always represent the on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 and always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largest memb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应译为“three emphases”education(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 ,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3.3 宣传用语的翻译应有所取舍

有些对内不对外的宣传口号不宜译成外文,如“ 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嘉宾”(Act as a good host , Warm welcome guests),外国人看了会莫名其妙: 到底谁是东道主? 要谁迎嘉宾? 此类译语既给外宾的理解造成困难,有时还会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有损国家形象。又如: 向文明游客学习!Learn from Civilized Tourists!向文明游客致敬!Salute to Civilized Tourists!这两句标语是完全为国内游客而设的,但翻成“Civilized Tourists”之后,外国人会觉得好笑: 难道你们本国的游客都是Barbarous(野蛮的)游客,所以才需要这样的标语吗?!类似只适宜对内的宣传用语没有翻译的必要,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呼吁的方式来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及道德觉悟,规范国内市民的行为[9 ]。结束语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口译过程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 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克服语用失误 第5篇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广泛和深入,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现象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983年,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在其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首先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Thomas对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即无法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她的文章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了理论框架。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补充。何自然指出:“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钱冠连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所以,简单地说,语用失误就是指脱离特定的语境,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不顾及对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而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的语言语用中的失误。这种失误显然会形成一定的交际障碍,影响交际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人类文化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语际语用、会话分析等众多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与语用相关的问题。我国对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三个角度展开:文化成因论,迁移成因论,教学成因论。总体来说,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文化现象的事例分析上,而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因素的动态过程,但从认知的角度来把握语用失误的研究却不多见。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我们要从更多、更新的视角对语用失误现象进行更广更深更全面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我国传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图式理论,来简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解释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图式是已知事物的信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总会把新事物与与之相关的已知事物相联系,通过大脑的能动反应,从而激发出能认识或帮助认识新事物的图式,它既包括语言、文化等领域的知识,还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一种认知结构。它并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认知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它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动大脑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即图式就是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形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的组织。所以说,图式理论是在人们基本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在习得语言中最容易受影响的因素。大量的认识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和输出的基础;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三、基于图式理论,解读语用失误

图式理论因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概括性,已被用来解释多方面的心理过程,同时也被用于英语教学和言语交际过程。国内就图式理论与英语教学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如图式与阅读、图式与听力、图式与写作、图式与语用推理、图式与语用连贯等等之间的关系。众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图式在交际中的作用也非同小可,交际双方共有一致图式会加速交际的理解过程。如果图式有所缺失必然会给交际带来困难,甚至让交际双方处于尴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和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个人头脑中图式结构也会大不一样,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另外,我们已有的图式与交际中的图式有冲突时,同样也会给交际带来麻烦,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对我们汉语读者而言,与红色相关的图式都是幸福、喜庆、欢乐、热烈、成功、光明的象征。然而在西方,红色则是不祥之兆,一般与流血相关,让人很恼怒。又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主人无论菜多么丰盛,总是会当着客人的面谦逊地说上几句“没什么好菜,随便做了几样,请将就着吃吧!”这些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得体的待客用语,因为中国人认为应该谦虚,这是美德。而西方人听了心里却很不高兴,他们认为是主人不尊重自己,不欢迎自己的到来,这样一来,没有正确的图式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就出现了障碍,自然就影响了交际效果。

结合图式理论和语用失误,从英语学习者语用图式知识缺失的角度出发,笔者发现,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中国学生语用失误的最大原因就是交际中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语用图式知识的缺失。语用图式知识的不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词汇文化内涵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与感受并不完全相同。如两种动物“狗”,“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就有着不同的内涵。如果不加解析地用英语转述给不谙中国文化的英语人士听,他们会很难获得正确的信息。2.习惯上的差异。东西方之间,有些习俗习惯全然不同,这些不同之处自然会透过各自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等。3.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语言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同的人的文化背景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这些特征也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如:That guy has got a Midas touch.作为中国人,无论如何都很难从字面上得到此话的真正语义。即使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 touch指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 Gold touch),却仍无法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依然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说此话的人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的力气,就会像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同样在中国文化里,拥有许多中国特色的语言也是英语文化所不能理解的,如事后诸葛亮、四面楚歌、说曹操,曹操到等。要是没有一定的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交际者无法理解说话者所传达之意。4.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差异。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轨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必然会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英美文化比较注重个体因素,看问题的角度往往由小到大,由个体到整体,而汉语里刚好相反,中国的文化传统比较强调大局,由总体到个体,主张凡事从大处着眼,这种思路在叙事的过程、时间与地点的表述、姓与名的排列上体现为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交际者由于相关意象图式缺失,就会出现理解失误,致使交际失败。

四、构建扩充图式,减少语用失误

头脑中具备丰富的语用图式知识是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语用图式知识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只有交际双方共享某一知识时,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英语学习者构建和扩充他们头脑中的语用图式知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着手。1.运用对比分析,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使交际者形成语用图式知识,注意在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增加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防止和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交际者可以借助对本族语理解、加工所获得的另外一种语言符号,在大脑中对两种语言去进行对照、联系,从已知图式出发,通过实际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者只有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正确分析文化交叉后的种种误解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与干扰,完整地传达和接受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所有信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增强文化敏感性,缩小文化差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思维模式、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他们都有各自的说话规约或习惯。对于中国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语用失误是由于交际者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洞察力和领悟力。因此,我们要主动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防止语言失误,减少交际故障的产生。交际者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并就本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

言语交际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过程,而是听话人依靠已有图式,运用相关策略,有效地推导说话人话语含义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听话人和说话人大脑中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越接近,听话人生成语境的本领就越大,交际效果就越好。因此,图式结构的完善构建能够极大地改善交际效果,达到完满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跨文化语用失误浅析 第6篇

产生语言语用失误, 主要是由于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由于对外语知识掌握不够, 运用时交际语言出现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失误, 或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笔者认为, 产生语言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交际语言或母语知识的欠缺, 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而得到克服。但社会语用失误是指:“文化不同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根据双方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准确及时地编码和解码而导致的误解、不和乃至冲突等语言交际障碍现象。”它是由于交际者文化背景的不同, 而产生的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的不同。而上述这些的不同, 才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

二、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社会语用失误的原因——交际失误和语用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中, 具有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如要进行有效交际, 交际“双方不仅用同一种语言 (句法、词法、语音) , 而且共同使用一套诸如文化、社会、环境、心理、情景等相关的交往规则 (interaction rules) ”。而交往规则不仅存在个体差异, 在更大程度上,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带有文化的烙印。一个人对于交往规则的习得, 同母语的习得一样, 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习得的。也就是说, 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用本族语的解释规范作为标准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 这种无意识性会使人们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产生交际失误。

Uriel Weinreich (1953) 提出语用迁移 (pragmatic transfer) 这一概念, 即“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 用本族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 (包含说话和写文章) , 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由于语用迁移, 人们在交际时, 即使不出现语言规则如语法、词汇方面的失误, 也会在语言使用的其他方面如问候、恭维、感谢、抱歉、拒绝、交际风格、交际规则等方面产生失误, 这便是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见, 跨文化交际中社会语用失误是交际失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源于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用迁移现象。

三、跨文化交际中社会语用失误的具体表现

(一) 词语的任意套用

词语任意套用的一个例子是, 中国学生在外语表达时习惯用一些模糊词汇, 比如表示“可能” (perhaps, maybe, probably) 、“大约” (about, approximately) 、“差不多” (almost, nearly) 等,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强调信息的精确, 说话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过多的模糊词会给人模棱两可、言不由衷、优柔寡断的印象。其实, 这与中国文化强调的与人和谐、维护面子的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这样,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 西方人如果不考虑到中国人使用这些模糊词汇的文化内涵, 往往造成交际失误。交际模式方面的差异也容易造成跨文化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不考虑到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而选择不合适的交际模式, 则往往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 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人, 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交往规则和价值判断模式。在交际中, 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规则和模式去判断对方的话语、行为是否正确或恰当。由于基本的语用规律 (如在问候、告别、道歉、拒绝等方面) 会因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交际中, 容易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区别,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肯定要犯一些错误。

四、克服跨文化中产生语用失误的对策

首先要培养我们的社会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 尤其是作为交际语的外语。其次, 要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再次, 要避免负面的定势和偏见。最后, 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 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只要存在不同的文化, 存在不同文化之间接触, 就会存在着跨文化的交际。只要存在跨文化交际, 就会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的存在。文化差异是语用失误的本源所在。我们讲消除语用失误, 并不是讲消除语言、文化、价值观和个性的差异, 而是降低语用失误所造成的交际的损失。但是, 无论什么时候,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必须依靠交际者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去解决, 通过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扩大共识, 缩小差距, 双方才能逐渐建立起顺利进行交际的合适的新规则。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Vlo.4, No.2, 91-10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64.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第7篇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对语言的使用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研究的不是语言的语法关系,而是言语的交际关系,即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特定的语境中,如果语言运用得不合时宜或者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就会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或者叫做语用误差(pragmaticerror),往往会引起种种不愉快或无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语用错误,在英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中都会出现,尤其常见于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语法上正确而在特定的交际或语言使用环境中不得体的语言现象,即所使用的话语与话语情景不符。如在问候招呼方面,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英美人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语中的问候经常以询问的方式,如“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和英美人打招呼,就会被视为一种语用失误,因为“它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英美人打招呼多为礼貌性的问候,如“Good morning”或“hello”,“hi”,“how are you”等,有时候还可以用谈天气跟人打招呼。如果他们听到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方式,就会感到非常费解,在他们看来,汉语中询问方式的问候是在打听他人的私事,有干涉他人隐私之嫌,他们会感觉很尴尬。这种具体语境下误用语言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语用失误是原本并没有语法错误的话语用到了不恰当的话语环境而造成的,而且犯这种错误的人大多是英语学习者。在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用失误呢?

(一)语言语用失误,即由于所学的英语水平有限出现的语言本身的语用错误。

这种错误的产生首先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即语言使用者本身的英语语语言运用能力差而导致的。语用能力不仅指能够正确地使用语法规则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特定语境下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语言能力是确保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所学英语水平不过关,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出现语用失误。例如,有一位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帮助外教圆满地完成了课程展示,他的外教感到很满意,对他说:Thanks a lot.That’s great help.学生立即回答:Never mind他想表达的是不用谢,没关系之类的意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该句话的语言形式并没有错,但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歉意,而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场合。例如:A:I am sorry for being late.B:Never mind.所以,上例准确回答应该是:Itis my pleasure.

(二)母语的消极迁移或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母语对于英语学习者影响非常大。我们在学习母语时,连同母语的习惯、风俗等也一并习得,而在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时情况则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大都局限在课堂上,缺乏母语习得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大都只学会了如何正确拼写、朗读、造句等,却不知如何在恰当的场合下使用。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受母语影响,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先用汉语思维,再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转换成英语。这种汉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必然会造成语用失误。

比如,中国学生经常把“你有空吗?”机械地译为:Are you free?或Do you have time?其实,在英语本族人中问别人是否有空时很少用free或have time。正确的英语表达应为:Are you busy?C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 (Have you) Got a minute?When will it be convenient?因为free常表示“免费”或者“坐牢”。相对应地,当对方听到Are you free?时,可能会回答:I’m not free, but I’m not too expensive.或者I have been in prison for 1year.

另外,在和外国人交谈时,中国学生常谦虚地说:My English is poor.来表示“我的英语很差”。其实,英美人很少说:MyChinese is poor.而常说: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Chinese./I’m not good at speaking Chinese, I’m afraid.等。

(三)社交语用失误,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对方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等。还是以打招呼为例,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常用的招呼语是:“你吃过饭了吗?”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意思而回答“吃过了”或“还没有”。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往往谈论天气。如果你对英美人套用此句 (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就认为你打算邀请他们一起外出用餐,对年轻的英美女士来说,还有“约会”的含义。

在汉语中,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逢时常说:“你变化不大。”或“你还是老样子。” (You haven’t changed much.) 以示亲热、友好,通常为一种称赞语,但在英语文化中,变化 (change) 是受到推崇的,不变是不受欢迎的,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容易引起误会。

三、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错误产生的三种原因,笔者感到语用失误的出现和教师教学中没有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避免出现语用错误,进行顺畅成功的交际呢?

(一)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进行语言结构的教学的同时,重视语言功能的教学。一种语言形式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语言形式是基础,语言功能是目的,它们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学习英语不能只注意语用中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要了解这些形式能实现一些什么样的交际功能。这是丰富语言表达,促进交际得体的有效途径。

(二)要从根本上避免语用失误,就要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讲解课文时不仅要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和单词句型的含义,还要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研究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教师设置的语境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越是接近真实的自然情况或实际生活的语境,越会收到实效。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们应大量模仿地道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使用速度及熟练程度;教师应注重语用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对于学生所说的英语,特别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及时纠正,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逐步得到提高。

(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多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语境。

掌握一门语言只具备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获得这种语言的交流能力,而语言交流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但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与外国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将文化知识融词汇、语法、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于一体,将技能培养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观看英文电影,定期进行文化讲座,对比汉英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的认识。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身语言能力的限制,母语的干扰和文化背景知识不足而犯错,但这种错误会随着学生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及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而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消除,学生最终学到地道、流利的英语,并能进行正确、得体的交流。

摘要: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英语语用失误问题, 对英语语用失误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释和研究, 着力分析英语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

跨文化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第8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构成文化并使之赋有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又是语言的土壤, 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依赖使用语言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活动中, 不断地将自己的社会经历, 和文化背景作为其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或出现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 操外语者由于对目标语及其文化掌握不多, 即便掌握基本的语言语法知识和一定的数量的词汇, 在同外国人的交往中, 常常也会表达得不恰当不得体, 甚至违反所操语言的文化规则, 导致语用失误。这使我们看到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不能只局限语言系统本身, 要把语言的学习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培养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和较强的文化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认知差异与语用失误

无论语言还是文化都与人类的认知有紧密的联系。认知科学认为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人的认知能力使人能够感知外部信息并对其加工, 储存和激活。一般认为, 认知系统可以粗略地分为: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和意象系统。语言是人类普遍认知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形成与使用受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制约。不同民族与文化在认知的上的差异会在语言状态上留下烙印。以范畴系统为例: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我们称其为范畴化的过程, 其结果即认知范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 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在语言中, 就存在范畴化的现象。例如: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法范畴。每个语法范畴必须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性质的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的语法意义。如“.数”这个语法范畴就包含单数、复数等同类性质而又相互对立的语法意义。此外还有“性, 格, 时, 位, 式”的语法范畴等。由于认知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相同的事物的范畴化却有所不同。例如, 汉语中亲属关系中比自己大的是兄、姐, 比自己小的是弟、妹。而在英语中的brother包括兄和弟, sister包括姐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遵循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效率, 减少语用失误。

三、语境与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还要具备较强的语境认识能力, 懂得如何联系语境去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并根据不同的社交语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 恰当地使用语言, 准确地表达思想。常言道:一样话百样说。这既指对同样一个意思,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说法, 也指即使是同一个发话人, 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说法, 而且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仍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在交际过程中, 主客体需要感知交际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对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 性格特点及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等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减少交际误解。

四、言语行为与语用失误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 由美国哲学家塞尔加以修正和发展的。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 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知道句子具有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 因此产生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的现象。其给我们的启示是, 不应只分析句的句法形式和字面意义, 还要把句子与语境结合起来, 充分理解话语的言外力.当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言外之意同时得以展现时, 交际才能有效进行。同时,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不同语言有其各不相同的言外力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表达某种言外力时出现说本民族语的人话语的言外之力受到外语学习者的误解。另外, 相同的言语行为由于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 而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常常造成语用失误。

结语

本论文从文化, 认知, 语境, 言语行为几个涉及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 分析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语中语用失误的成因。随着语言学家研究的深入, 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规律认识会越来越全面而深刻, 它必将有力地促进对跨文化语言的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摘要:跨文化语用失误是近年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语言使用规律和促进跨文化交际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文化, 认知, 语境, 言语行为等角度在理论层面探讨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3。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语用失误成因的顺应论阐释 第9篇

关键词:语用失误,顺应论,语境因素

一、引言

语用失误现象一直是语用学研究中关注的热门课题。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 ( pragmatic failure) 这一概念。此概念提出后, 国内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且成果显著: 何自然[1]、胡文仲[2]、何兆熊[3]等认为文化差异是语用失误发生的主因; 孙亚[4]从认知层面对语用失误做了详细论述, 指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留下的心理表征以意象、概念或脚本的形式体现, 意象的突显部分不同、概念的泛化、脚本选择错误或脚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异等, 都有可能造成语内语用失误或语际语用失误; 何自然[5]、洪岗[6]等从对外语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教学不当和教学材料不真实导致了学生的语用失误; 戴炜栋、张红玲[7]认为, 母语的负迁移是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缘由。以上研究仅从不同角度针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难免有些片面或有重合之嫌。

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 急需一种更具理论性, 包含跨学科性质, 更全面综合的理论来系统诠释语用失误现象。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人们研究此类问题指明了方向, 其作为“语用学综观”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可以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视角去研究语言现象, 故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 通过实例论证, 探讨分析语用失误现象的成因, 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能有所启示和帮助。

二、理论背景: Verschueren 的顺应论

顺应论, 英文全称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Adaptation or Adaptability, 是国际语 用学秘书 长Verschuere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 90年代后期推出的语用学理论。他在随后出版的新专著《语用学新解》中对顺应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完善, 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

Verschueren认为,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 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管它出于语 言内部的 原因还是 出于语言 外部的原因”[8]。

语言使用者能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是由于语言具有以下三个属性: 变异性 ( Variability) 、商讨性 (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 Adaptability) 。前两者是交际的基础和前提, 后者是顺应论的核心属性也是交际的最终目的所在。顺应论中选择和顺应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选择是为了顺应而做出的以变异为基础的高度灵活下的顺应, 而顺应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做出的恰当的选择。

顺应论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观,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 所以Verschueren认为,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要想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部分, 语言语境指语言使用的上下文, 包括篇内连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等; 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8]。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主要探讨语言选择与交际语境的顺应, 即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如忽视对交际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的顺应, 就会导致交际中断, 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三、语用失误成因的顺应论解释

通过具体实例的论证, 并结合顺应论中组成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个要素, 来系统探求语用失误的成因。

1. 忽视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以及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 ( 交际者) 是交际语境的中心, 交际语境中其他三个因素的解码都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活动激活, 从而发挥交际功能。

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 语言的选择要对语言使用者做出顺应, 具体包括对语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身份、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顺应。相反, 如果语言的选择使用没有顺应这些因素, 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语用失误, 致使交际双方都很尴尬。

比如: 中国留学生见到一位外国老太太, 为了恭维她, 说您年轻时一定是个大美女, 她一定会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 pull a long face) , 她的第一反应是: You mean I'm now oldand ugly。

在西方,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在他们看来, “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是与“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话对象是中国老太太, 情况则截然相反, 她会非常高兴。出现这样的误解, 是因为留学生选择语言时忽视了对说话对象价值观念做出合理的顺应,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2. 忽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语境, 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 它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空间指地点指示关系, 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另外, 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也属于物理世界, 影响交际语言的选择[9]。如果在交际中忽略这些因素, 就会影响交际的进行, 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例如: 时任前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 他紧握双手, 举过头顶, 在空中摇摆对美国人表示问候和友好, 但这个手势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在美国人眼里这个手势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 所以他们把这种手势理解为赫鲁晓夫向美国人宣扬他们苏联已经取得胜利。手势属于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内容, 如果交际者对异域文化的手势语不了解, 交际过程中忽视这方面的顺应, 同样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致使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3. 忽视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交际活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 交际成功与否要充分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 其中包括制约、规范交际双方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社交世界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生活在社会文化中的人, 他们的言语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和文化规约的种种制约[9]。

文化差异是制约交际顺利进行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忽视这方面的顺应所导致的语用失误也最多, 中西方礼貌用语就是体现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 中国是礼仪之邦, 人们在打交道时候常使用敬辞与谦辞来表示互相尊重。在人们受到夸奖时, 常常诉诸贬己尊人的准则以示谦虚: 故常用“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等来回应别人的夸奖。但在西方文化里没有这种贬己尊人的原则, 所以他们把这样的自谦看作一种虚伪和不诚实的表现, 反而会引起误解与不快。

又如: 一名中国留美学生看到一位坐轮椅的女士正在上台阶, 就随手帮她推了下, 他本以为那位女士会感激他, 而恰恰相反, 女士却露出不悦的神情, 这令留美学生很不解。在这个例子中, 那位女士之所以有如此反应, 是因为她觉得留学生以为她是个弱者, 比别人低一等。而留学生受中国传统助人为乐精神的影响, 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美德。对于英美人士来说, 他们崇尚独立、平等、个性张扬的生活态度, 这点在美国的《独立宣言》 ( All men arecreated equal) 中也有所印证。所以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 交际时按照自己民族的习惯来行事, 必然会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在实际交际过程中, 只有了解并顺应异国的文化差异等因素, 才能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4. 忽视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 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9]。

在街头巷尾出现的广告语也属于一种交际, 只不过交际的形式比较特殊, 其交际双方不在场, 且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所以要想交际成功, 就必须使广告语言对受众群体心理世界等因素做出顺应, 最终促使他们购买商品[10]。如果不能合理地顺应受众体的心理世界诸因素, 就会产生语用失误。Dragon ( 龙牌卷闸) 是个典型例子, 龙 ( dragon) 在我国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而西方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可想而知, 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是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

四、结语

语用失误历来是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研究的热点, 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 而且成果丰硕。但传统的研究往往从不同角度针对同一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分析, 而没有从不同的视角研究, 对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阐释, 故研究视角存在局限性。顺应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主张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视角去研究语言现象。故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 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和论证后发现, 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05-20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84.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65.

[4]孙亚.从认知角度看语用失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6) .

[5]何自然, 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3) .

[6]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7]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2, (2) .

[8]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Amoid.1999.

[9]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浅谈留学生汉语写作语用失误 第10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 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现象探析

何自然(1997)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时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简单来说,我们一般认为语用失误现象指的是:由于语言运用不得体而导致交际活动不能协调完整进行的现象。

留学生在汉语写作过程中,在没有语法结构和词语错误的情况下,出现所确定的语义和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相符,没有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现象,即是留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语用失误现象。下面以HSK动态语料库的预料为例,通过汇总分析留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语言语用失误。

1.词汇的语用失误

Jenny·Thomas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的语言错误,而是指说话虽然符合语法规则,但表达方式不妥或表达不符合习惯,不够得体的失误。但这些失误又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词语错误,有时是受学生自身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导致表达不够得体的现象。例1:

(1)我的父亲已经死了。(来自日本学生的《记我的父亲》,原始语料19941212452520000511)

(2)用机器把营养送给病人,保持病人的生命。(来自日本学生的《如何看待“安乐死”》,原始语料199604123525100313)

以上例句中加了着重符号的词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与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如果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与前后词语搭配,就显得不合适。在汉语文化中表示“死亡”的词汇根据说话人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对一般的人我们可以用“死”,但对尊敬的人我们一般用“去世”,对不喜欢或厌恶的人可以用“一命呜呼”,另外,有时在特定的情景中为了回避这个词还可以用含蓄的说法“去了”,“不在了”等等。第一个例子中学生忽视了死的语用意义,因此产生了失误;说“维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说“保持病人的生命”,因为“维持”含有保持并使其继续存在的意思,因此用“维持”更符合汉语的语用习惯。

2.语言表达的语用失误

语言表达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表达不贴切,或者不符合汉语语言表达的习惯造成的失误。由于第二语言的局限,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表达时常常无法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以至于写出一些读起来有点别扭的句子,但是又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语法错误。例如:

(3)那个餐厅,虽然比不上韩国餐厅,但是离开母国的我可以慢慢享受。(来自韩国学生的《我的一个假期》,原始语料199505104525200027)

例句中学生表达的意思分别是:“离开祖国的我可以慢慢享受”“对于自己的国家,汉语的表达方式是说“祖国”。因为他们的语言储备还不够或者这些词汇还未内化在认知语境中,所以才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造成表达上的语用失误。

3.书面表达口语化

在留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书面表达口语化的现象。例如:

(4)以吸烟为自己的习惯的人往往是不管在街道上还是在公司里,都会吸烟的。(来自日本学生的《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原始语料200405109625200534)

(5)我认为吃绿色食品和饥饿的矛盾是不能完的。(来自韩国学生的《绿色食品与饥饿》,原始语料200307204523200016)

例(4)中若将“里”改成“内”,则会更符合汉语书面语的表达特点;例(5)中“绿色食品和饥饿的矛盾不能完”,矛盾不能完显得过于随便,改成“绿色食品和饑饿的矛盾不能解决”要更好一点;

4.固定语言结构掌握不够

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都属于固定语言结构,留学生若没有这些固定用法的相关知识,在理解和表达中就容易出错。而成语的语用失误又是在固定语言结构语用失误中比例较高的。在HSK动态语料库的作文中,留学生在这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例如:

(6)还有他妻子得了病以后的情况只有他们夫妻两个最清楚,其他的人谁也不能轻举妄动,乱说这件事情。(来自韩国学生的《如何看待“安乐死”》,原始语料199604123523200334)

(7)听着流行歌曲,我的心情兴高采烈了。(来自韩国学生的《我看流行歌曲》,原始语料200510111523201629)

这两个句子都涉及到固定语言结构的问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手画脚”和“我的心情很高兴”。“轻举妄动”是指: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例(7)中很明显用错了语境。“兴高采烈”指的是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的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不能用于“心情”。

5.语篇连贯失误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一般认为衔接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实现的,也被称为“形合”;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连接,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的,也称为“意合”。留学生由于语篇连贯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 省略和替代

(8)在毕业的时候,我也几次陪着我的外国朋友去玩,所以(我)可以说,在导游工作方面,我有一点经验。(来自越南学生的《一封求职信》,原始语料19931212354200923)

省略是汉语语篇常用的连接方式,但留学生表现出的失误是不会省略,以至于表达显得过于啰嗦。

b.关联词使用失误

(9)可是那时候我的钢琴老师却劝我:“你这次参加比赛不是为了得什么大奖,却是为了看看你的水平怎么样。”(来自日本学生的《如何面对挫折》,原始语料200112576525200006)

把“却”换成“而”字,则会表达得更流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学生作文中的语用失误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语法错误明显减少,但语用方面的错误还明显存在。因此,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也是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提高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建议

1.在教学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语用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微乎其微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上对语用失误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隐含在其中的汉语文化价值观、社会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等,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2.加强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 包括一切主客观因素, 既有狭义上的语句内部语言要素的搭配, 语段和语篇的上下文语境, 也包括广义上的语言文化背景。有一些词汇的语境文化附加意义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作为教学者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扩展讲解。比如说在讲到“死”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告诉学生, 一般的对象时我们用“死”, 如果是对对象表示尊敬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般会用“去世”,而不会直接说“死”。然后可以以大家熟悉的“爷爷”“奶奶”,这样的词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造句,加强学生对于“死”这个词的语用环境的印象,避免出现这方面的语用失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进行一些情景的模拟,在精心设置的课堂语境中,学习活生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怎么用,而不是只知道汉字的音形义。

3. 引导留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应该以如何教会留学生使用汉语这门语言工具为目标,让他们能与人得体地进行交流。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将语言要素放到语境之中,例如在预习新课单词的时候, 应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查阅字典以明确词汇意义和运用环境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写作方面的语用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资料】

[1]从铁华.汉语教学新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谷峰.汉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综述[A].汉语学习(第4期),2012(8).

[3] 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李月侠.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语用失误分析[J].湖南醫科大学学报,2009.

[5]祁琳.从留学生的语用偏误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6] 杨翼.语用分析在高级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7]杨太康.语用分析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及必要性—从语气助词“了”的教学谈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8]郑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及动词短语教学[J].学语文(第4期),2012.

[9]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1993.(2).

例句均选自SH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于句中除了语用的其它错误,比如繁体字和别字等,均进行了纠正。

日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浅析 第11篇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是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会话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原则用来解释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关系, 包括六条准则, 分别是得体、宽大、赞誉、谦虚、一致、同感。简单来说在消极意义上指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将礼貌的表达控制在最小限;积极意义上指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最大限度地表达礼貌内容。继利奇的礼貌原则之后, 列文森和布朗又提出了新的礼貌模式, 即面子理论。面子是礼貌的核心, 包括正向面子和负向面子。正向面子指说话者希望被他人接受与认同的愿望;负向面子指不想被打扰和冒犯的愿望。

二、日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分析

为调查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表达习惯, 大学日语专业2年级会话课堂上设置了“请求”和“邀请”两个场面, 收集了学生自发编制的会话。从这些会话中发现了以下几种语用错误:

1. 侵犯对方负向面子的错误表达

(1) 在向对方提出请求时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直接表述请求内容的场面, 侵犯对方负向面子。我们设定了两个请求的会话场景, A和B是邻居关系, A因为要出差请求B照看他的宠物;A和B是朋友关系, A请求B在她的结婚仪式上发言, 共收集到16组请求的对话, 其中有62.5%的会话是直接提出请求的。学生采用的请求方式有:“あのう、私は隣の部屋のAと申します。最近急に出張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から、家のペットの世話を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你好, 我是住在隔壁的A, 这两天要出差, 能否请您照顾一下我的宠物) ”、“来月の私の結婚式のパーティーでスピーチを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能否请你在下个月我的婚礼上发言) ”。这样直接提出请求的方式往往会让日本人感到为难, 给对方带来压力, 从而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给对方的负担最小化的“得体原则”。日本人在提出请求时通常会委婉地表达, 比如进入正题之前会说一些客套话, 采用给对方压力最小的措辞, 以此来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常见的日本式表达方式有:“ご迷惑をかけ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お手数ですが”、“ご都合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もしよかったら”等。

(2) 邀请对方时不顾对方的情况, 在已被拒绝的情况下仍然不停地邀请, 侵犯了对方的负向面子。我们设置了三种邀请的会话场景, A和B是同事关系, A邀请B下班后去喝酒、唱卡拉ok;A是B的爱慕者, 邀请B去看电影。共收集到20组对话, 其中在对方已拒绝的情况下仍再三劝说邀请, 次数达3次及以上的会话有14组, 占总数的70%。如, 在邀请对方在自己的结婚仪式上发言的会话中, B表示自己不太擅长讲话, 当着很多人的面儿发言会紧张, 希望A找别人。这在日本人看来已是拒绝之意, 但A继续说“但是我觉得你发言不错啊”、“来参加婚礼的都是好朋友, 不用紧张”、“去吧”等, 在该会话中共提出6次邀请。这样反复邀请的做法在中国人的谈话中比较常见, 在对方提出困难的时候, 中国人往往会替对方想办法或安慰对方, 为了达到邀请的目的不停的劝说对方, 以此表现自己的诚意。但在日本人看来, 这样的邀请方式会让对方感到为难, 不知道该不该再拒绝, 因为他们担心再次拒绝回伤害对方的面子。当意识到对方已经拒绝了自己时立刻歉意的做法才是日本式的邀请方式。

2. 侵犯对方正向面子的错误表达

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或邀请的场合下, 学生的会话中出现了“いいえ、きらいです (不, 我讨厌这样做) ”、“私は動物が好きではない (我不喜欢小动物) ”等表达方式。这样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很容易给对方带来不愉快感, 伤害了对方希望请求或邀请被接受的正向面子, 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日本人在拒绝时通常避免直接拒绝, 而是采用致歉、感谢、说明理由、提出代替方案等委婉的表达方式。如:“お気持ちありがたいですが (谢谢你的好意)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 (非常抱歉) ”等, 尽量维护对方的面子。

三、语用失误原因简析

1. 耻文化与仁义文化的差异

日本人把被拒绝视为“耻”, 因为担心被拒绝而在与人交往时处处考虑的很周全, 把“耻”作为社交的原动力。因此在谈话中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多使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把负担转嫁到自己身上, 尽量不给对方造成困扰。而中国人把仁义视为美德, 为了表示诚意而反复邀请或劝说是仁义的体现。

2. 集团意识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日本人因为地域限制等原因形成了很强的集团意识, 在集团意识的支配下言行要和他人保持一致。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避免自我强调并采用委婉、客气的表达方式。而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各有不同, 文化也呈现多样性。而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更具个人主义倾向, 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把文化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转嫁到日语学习中时就会出现跨文化沟通障碍, 犯语用的错误。因此, 日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授语言, 同时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中日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解, 最大限度的避免语用错误,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翟东娜.《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2]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上一篇: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下一篇:堂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