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规律范文

2024-05-10

认知规律范文(精选12篇)

认知规律 第1篇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张奠宙教授认为, 所谓基本数学经验, 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这里的知识经验其实就是指数学经验。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 为达成教学目标, 主要通过激活、利用、调整、提升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

1. 复习引入。

(1) 旧知回顾。活动要求如下:

(1) 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

(2) 从直线AB外一点C, 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

(3) 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

(4) 以线段AB为底, 以C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2) 对比判断。

(1) 老师也按照要求画了几个平行四边形, 请大家来判断是否正确, 正确的话就大声鼓掌通过。 (媒体出示图1)

(2) 体验特殊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高相当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宽。

2. 过程展开。

(1) 观察比较。

(1) 直观比较。

两个图形是一样大的。 (大部分同学赞同)

数学直观判断很重要, 但是有时为了让别人更信服, 还得依靠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如果老师移动平行四边形, 使之与长方形部分重叠, 你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2) 合理验证, 媒体演示重叠的两种可能。

引导学生指着图来比较两个图形, 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把平行四边形的一部分剪下, 移到长方形空白部分, 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 说明它们面积是相等的;二是把长方形的一部分剪下, 移到平行四边形的空白部分, 正好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明它们面积是相等的。

(2) 操作反馈。

(1) 验证两种思路的可行性,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割→移→补”的方法来比较。活动要求:a.选一选:选择1~2个图形进行研究;b.想一想:怎么剪 (只许剪一刀) , 可以把原图形分割后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c.画一画:用铅笔和尺子画出剪刀所要经过的位置;d.剪一剪:看谁剪的位置比较合理、准确;e.拼一拼:把剪后的图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f.说一说:同桌说一说, 你是怎么剪的?看谁说的既全面又准确;g.写一写:拼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联系呢?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

(2) 交流转化的操作方式。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操作方法:顺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割→移→补, 媒体演示说明。

把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方法:破坏长方形对面两条边进行割→移→补, 媒体演示说明。

(3) 收集数据, 反馈说明。

(4)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 简单推理, 补充长方形对应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观察概括。

(1) 观察数据。

(2) 概括总结。

以上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指引, 依靠学生画一画、割一割、补一补、看一看、比一比等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唤起他们内在的转化思想, 最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知识需要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实现新知识的建构, 事实上,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识的必要基础, 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如“小数乘法”的教学。计算1.3×1.2=, 学生自主探索后, 可能出现如下一些结果: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了小数的意义、运算的意义、运算律、运算性质, 以及以前学过的有关整数的法则, 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基于学生已有的逻辑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逻辑很严密的学科,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材的编排紧扣知识的网络结构, 层层推进。每一个新的教学内容, 都有其相应的逻辑起点。数学学习过程是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认知结构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这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上的。

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中的“进位”与“不进位”的认知过程: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不进位认知中逻辑起点之间的沟通示意图: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进位认知中逻辑起点之间的沟通示意图: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 数学学习要善于“退”, 连续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 即最原始的境地, 就是学生解决问题思想与方法的本源所在 (也就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逻辑原点) , 然后再揭示问题解决的方法, 不失为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环节一突出乘法的本质就是加法, 同时乘法口算也是笔算乘法的一个基础, 通过加法、口算与笔算的沟通, 帮助建立笔算乘法的算理。环节二让学生从进位乘法退到进位加法再退到图形叠加“满十进一”的加法原型, 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中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内心更深刻。

四、基于学生具备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实际具有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情感态度基础。由于现实起点基于学生,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 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 相对逻辑起点而言就比较难把握。因此, 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可以多创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片段, 让学生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 实现意义建构。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 可以创设这样情境:“学校为新生订做校服, 上衣每件85元, 裤子每条55元, 一年级 (1) 班共有35人, 问订做这个班的校服一共需要多少元?”接着展开自主探索, 初步感受解决的方法不一样, 但它的结果是一样的。解法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然后, 继续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吗?引导学生自主例举并解答 (此环节教师也可以为自主例举有困难的少数学生再次提供范例) , 完成后把学生自主例举并解决的问题的相关算式进行对比, 引导观察, 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内在意义, 以此帮助学生明析与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2篇

工作育 不于同何任他工其 作,其工 作象是对活

生 生人 , 的教 育何行 为 只有 在符 合人 的认 规律 知 任的 况情下 才 可能 有是 效的 。 样,学 数学 课 堂教 学 也 同 小 要正 确握 学把 生 认的 识规律 , 而 来 提高 学教效 。率

一从

括和 综 水合平, 能 晰清地 认 与知结构 原中 有的 观 并

新和学的内习容相系。 联例 ,如教学 “8的乘法 口 ” 诀

时,学 标 目是 让 学生 会学 编写 8 的 法乘 口 诀 知, 教 其

基识础 “~ 是 2的乘7 口法诀”但师不教应单简地让学 。生

回顾 这 些 口诀 是 什么 。 里的 “ 行组 织 者 ” 先这 是 关于 法 口诀乘的编 写 方 法 ,因而 让学生 顾回 2 7的 法 乘 口 诀

的 编方 法写 是 才 合 的 适。

明确

学 的认生知 起

任何一数节学 ,对课学生说来都有应相认知的 点。起个起 点 应括包: 这学 原有 生的活经验生积 累、 原

有 的知识 构及结 学 的生 认知“ 向” 师教 如 果 心不 明确 。学生学习本 内节 容的认 知 起 ,那 么 点 教其学 行 为 很 做 到 有 的放难矢 。 ’

( )三 生的学知“ 心认向”

知认学 派 心理学 家 奥 苏 伯 尔 的 有 意 接 受义学习理 论 特别 强调 : 有 意 义 学习条 件的 一 之是乃 学习实现 者 应 具有学习心 向。谓 学 心 向习, 实就 一 种 是心 所 其 理准备状 态 。 积 极 的意种识 准 备状态 能够 帮助学 生 这迅 准速确 地调用 相 关的经 验和 储 备, 选 有 用 信的 息 筛 帮助 解 决 的 新问题, 展 的 认 新知活 。动 去 师 ,常 过开教

( )

一 学生有原生活经的积验累 们我生活 在一 由个和形数构 成现的世 界里实。 孩 子一下生来就数与、图形触接, 下了累现实世对 积

界 数 与量 形图的 感知 、象 与 思考 , 些 构 成了 他们 这表

丰富 的生经活 验成为,他们系统学习学的数要基 重础

。管对 有 些学 生 说来, 些 生活 验经无 是论 其从 尽 一 成 方 式生 是 还 备储形 式 看 , 是 模 糊 的 觉 的、、直 多都 义 的 ,至 有的. 还会 对 系统 的 学学 数习产生负迁 移 。 甚 但 教 师 教 学 在绝 时 能 不 忽 它视的 存在 , 因为它 是学 生展 开新的 认 的知重 要 基 础 。 小 学二 年 级 、“、时 分如

常思

如何考通有效过教的组学织促而使学生生产 学习新

知识的 心 ,向而 忽 略了 学 对 生经 已具备 的 这种 心

理 准备 状 态 准 的确 握 把。 教学 活动 中 往 由于, 教在 往

摸师不学生准正的真理 需求 心 ,导 了致师先教前精 的心

组 织没 有达 预 期到的 果效。 教学 “ 如有余数 的除 法 ”时 , 论无是 教 材 还 是 课 教 上 师, 往 先 首提出 问的题 往

的秒识认” 课一 教的 学,师 不依照能教 从 材 “ 教 钟面上把 一 圈

平均分 1成个 大格 。 个大 格 分又 成相 等 每2

“ 现有是 4颗草1 ,莓 均平分给4 人, 们会你吗分?事 实

” , 个上问题 并不 是学 生 自 己的 问题。 这之 , 生前 这在 学 经已积 累 把 了体物 进行平均 的 分活动 经验 。 这 里, 只 要 把余 下 的 草 2莓 对 半 开切 后 再 即分可 生。 正真 颗学 心的理 求需 于在“ 由 不于 能 一颗一 颗 正好地 分完 ,

所 的5 格小, 个一圈一共 6有0 个格小…… 依次”讲 。 解 为学 因对生表 钟已经 有了足 够生的经活 验。如果无 视 学已生拥经 有的活生经验做的法必定会响影他 们 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 ,性降 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生原 有知 的识结 构 二

学无论 是 皮 亚杰的 同 化 顺 理应论 ,还 是 奥 伯苏 尔 的 有 意义 学理习论 , 强都 调 效有学 的前习提 是 学

以不知道样怎用数表示来得的结果除” 。

数 节 课 的学 始开 就,是 小 生学 认 活 动知 的 开

始 ,有 确明 了 生学 有原 的生 活 经 验积 累, 师 能才 只 教

创有设 效的知活动情境 认;只有弄清 学生原的有 知 识 结构 教师,能才织组好 适当“ 先行的织者组 ”学 为 生在,已知需知之间架设与 一道 梁桥 :只有摸准 学生 的 知 认 心“”向课前 预的设能起到应才有的效果 , 。二 、

学 握 的认 知生 特 点 把

原 知 识 结有 构 有中 同 化 观新 念的 识知 而 , 。 小学 因 在 数 学 教 学 中,教 师 一贯 重视 学对 生 有原知 识 结构 的 准 把确 是握正 确 的 。 然 ,当 不也能 把 看 它做是 新 课 前

对旧

的简知重复。单对旧有效 知忆回 方式是设的 计适 当的“ 行先 组织 者” 先即于 学习任 本务身 现 呈的 ,

) (一 创情境 ,设搭平建, 台引导主建构

当动教 面师对认 知 展 处 于发具体 、直 水平觉 小的

种 引 性导材 料,它 比学习任 务 本 身有 较高 抽 象 的、

露 、 、

课鞠

学 时 生 们 困, 难的 任 务 是 将 科 ,学的概 念 原 理和 他 就 转 化成 儿 童 特 点 的语言 。 小学 学 数 学教中 , 决

问 解在题 的办 法 是就“ 纯 粹的数 学 ‘ ’ 适合的 生 外 活 穿给 上衣 ,后 将它 呈 现 给 儿童 。 个这 生 活 外 , 是衣教 然 师”

() 三 突出质本, 加强交流 , 高提理解层

次 小 数学 学 堂课中 的 交流是 十分 要 的重 。 标程准 课 中 明确 出指: 教 应 师 激发 生 学 学的习积极 性 … 在 … “

主探 自和合索交流 作的过 程真中正理 和解掌握基本

的 数学知识 与技 能 、学思 想 和方 ”法 学之 生的 间交 ,数流 有 时 更 于 他 们利思维 的 碰 撞。位 学生对 数 学 概念 每

在课 堂教 学中 所设创的 情境 持建。构 义 立场的学 主

者 莱 (希eh 和佐 捷斯 基 (a o is甚至 断 言, 童 s L) Zwj k ) 儿e 有的所数 学习学乎几都 在要个一复杂 境情 进行。中 创设 一 情 境个 其 就 实是为 生学的 学习搭 建 一个平台 。这 个平台 上 ,导 学 生 主 动学习知识 。 境 的在 引 情 择 选一 有 三 个 渠 般 :一道 是学生 现 实 生 活熟中 悉的 真实境 , 二情是学 生 熟知和 爱 的喜 超 实 现情境 ,三是 学生 有已 的 知识积 累 “。0以 10以 内数 的 认识” 例:

为教 师 设创的 境 就情是 级 班 中的“ 十三位 生 学 ” 引三 。 ~

有自己的特 有 理解的, 且而不也乏 高较层次 的 理解。

一位教 师 在 学 “教 的初数 认 步 识” 求 学 生 , 时分要 涂 用色 的 方法 表 示一 张 纸的二分 之一 , 一 位 生学 却 有 将 纸 的 面全 部 涂一上 颜色。 理由是 : 有 两 面 , 面其 纸两 一 半的 是 一 。 面见 ,位 生 学对几 分 之一 的理 解已 可 这

经升到分上认数 识的第阶二段 “多个具体实以组物

成整 个 ,体整 体 的几分之 一 ” 认 识。

导学 生 用 圆圈 来 表示一 个人 学 生, 在纸 上画圆 圈, 让 要 求 “ 数用, 能让老 师一 眼 就能 看 正 出 三 好十 三不 个” 生 学画 好后, 师 引 导学生 讨 哪种 画法 论最 , 好 教。 接 着 给 出 应 的符 相号表 。示这 一 程 过中 , 经 生历 在

学由 了 际“ 问题 ” “ 学 图 语像言 到 ” “ 学 型 ” 模实到 数 再 数

师在进教行知 识的点教时 学,引导学生在象抽 概后括,应该 学生让加交流 ,突出强念概的本属

质 性 样 才, 使 学生 真 正掌 了握 知 识 。 该 以 数“ 的 这仍分 认 识” ,例 只生有真将 “ 数正” 为 学 分当 做 与 数“” 整 一

的 ”“样同可表示客以观事物的量数, 数

, 生才学算

正 掌真 了 “ 握数 ”因 此, 教 学 中, 引 导 学生展 分 。在 应 开论 , 讨用 数表分 具示体 物体 的数 量 数 轴, 上表 示 在

的 动主建 构 程 。

()二 住时抓 , 机恰引当 , 促导思维过渡 进

象 是抽 学数的 本 质 属 , 学 性离 不 开抽 象 境。 情 数 化 最的终 目的 是 实 现 “式化 ” 维的提 升 。 如 有形 思正

的学 者 所指 出 ,的 数学教 学的 生 化 活直 接导致 了 学

“应的分数相等加来深种理这解。

三 、学持 生 认 知的 奋 点 保 兴 数教 学学 过程 就 是 个 一推 学进生 认 知 发 的过展 程。有 的课堂教学效 应持学保生认知 延的续 性。因 此当 一 节 ,课快 要 束 时结, 教 师的 课 堂小 结 绝不是 “行 公 ” 例 。事 要 通 而过 课堂 小 结 来保 持 生 的学 认 知奋 兴 ,点认 知 活 动延续 到 外 。课 让 堂 小 结课 的 法方 种 多样多, 少 一 线 教师总 结 出不 很多 法方 。总 体说 来 , 保 持 学 生认 知 奋 点 的兴 方法 能 是 小在 中结 提出 起引学 生 更 多 思 的索 题 问例。如 教, 学 “ 、、课一, 师 在 下课 之前 , 出 “ 什有 年么月 ” 日 教提 为 的 一 年 年有3 5 天 的, 年一 年 却有 36天 什 么 6? 有6为 通常每 四里年 一 有 个闰 呢? 年 等有趣 题问, 导学 生 ” 引课 后查 阅 相关 料资 。如 ,学 “的周 长”, 师 小 再教 圆时 教

生 思

维的卡 通 化 表、化 ”在 小 学 数学 教 中学 ,引 浅 。 在 导 学生充 分 感 知 后 及应 引时导 学生提 升思 维水平, 不而能 一 直停留 在 直 观 层 ,以面防 止 数学内 涵的 流失 因此。, 课堂 上 , 师 应 抓住 时 机 , 力促进 学 生 在教 努由“

通 维思” “ 式维 思” 卡向 的形过 渡。 “0 如 10以 内 数

认识 ” 学 教, 的以认识 “ 3为 例 经 借 助具已 体 情境 ” 引3导 学 生经历 由 “了际 题 问”“ 学 图像 言语 ” 实到数 再

到“ 学模 型” 主 动 建 , 构着 对数 5““4 的认 识数 的 接4 ” 5 ” 就 不 再 应 让学 去 画生圈 ,而 应 学 让 在 头生脑 中 象 想

怎样 画 圈 ,并进 一 步 导 引 学 生用 符号 进行 表 示 。 再 如 “,在 三角形 稳 定的性 ” 课 中 , 果 只是让学 生停 如一留 在 “ 木条做 成 的 三 角形 框拉 不 动 用, 木条做 成 用 而

结说, 今天这 节课同学学得很们真 认,掌 握很好,得在 有

样一道题这, 家大 想

一想 知:A = 请 已B 8 , 米 、甲乙 、

四的边框拉形 得动 ”不而及时 导学 引抽象 生出“, 三

形 三角边 长 确 定 了 , 的形状 和 大 小也 随 之 定确 ” 它这 一

丙三人同时

A出发, 从别沿三条大分不小的半同路圆

线 到 达 三B人 谁 走的路线 最 短 7什 ?么些 富有 挑 ,为 这 性 的战 题 ,问 既能 引 学发生 对 所 学 知 的系识 统化 整理

, 又激 发 学生进 入高 一 次层的探 究 。 ( 苏 省泰 州 师 高范等专 科 学校 江250 23 0)

角 形稳 性定的 本 上 来 ,质则不 但 不 利 学 于 认 生

发展 的 还,有能可 因“生活 境 情 ”干的 因扰 , 素学使 生对 相概关念的解发 理歧义。生

5

遵循认知规律 实施有效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遵循;认知规律;有效;策略;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算理、算法,并沟通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下面以本课教学为例谈一谈在计算教学中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思考与研究。

一、遵循认知规律,找准新知生长点

片断一:

师:这是明明昨天晚上在超市买的几种食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食品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针对四幅图提出四个求总价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板书:四道算式)

师:一起看这四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乘法算式。

师:你能把这四道乘法算式分分类吗?

师:哪些是我们学过的,一起来计算一下。

师:这两题是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在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来研究“小数乘整数”。

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学习这一节课的基础,是新知的生长点,即是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创设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将四道式子分成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两类,让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埋下伏笔。

二、遵循认知规律,自主探究算理算法

片断二:

师:我们先看买3根火腿肠多少元的问题,算式是0.8乘3,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3个0.8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能算出结果吗?想一想、算一算,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同桌说一说。

生1:3乘0.8表示3个0.8是多少,所以我用3个0.8相加,得到2.4。

生2:0.8元是8角.3个8角是24角,24角是2.4元。

生3:0.8是8个0.1,8个0.1乘3等于24个0.1,是2.4。

生4:0.8扩大10倍,得到8,再用8乘3等于24。再把24缩小10倍得2.4。

师:比较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着后面三种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三种方法都是把0.8转化成整数8,然后计算8乘3.最后把算出的整数积化成小数。

师:这几种算法都是把小数先转化成整数.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这个转化的思路很有价值.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思路用竖式写出来。会写吗?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同学写的竖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孙洁写得对,小数点对齐了,张政错了,他把8和3对齐了,小数点没对齐。

生2:我觉得张政对的,在家时爸爸已经教过我了。

师:他们两个都用竖式写出了0.8乘3的过程,算出了结果。到底谁的对呢?我们来看:这几种方法都是把0.8看成多少来算?(学生异口同声:8)

师:根据计算时先算整数8乘整数3.所以数学家们规定把3写在8的下面,因为计算整数乘整数时我们都是要将末尾对齐。(板书竖式)

师:8乘3的积是24,算完了吗?

生:没有,还要加小数点。

师:为什么?小数点加在哪里?相互说一说。

生1:因为8是我们看成8的,实际上是0.8。

生2:因为8表示的是8角,算出的就是24角,现在是多少元?24角等于2.4元,所以要加小数点。

生3:因为8表示8个0.1,所以24也表示24个0.1。

师:同学们很细心,24确实表示24个0.1,也就是2.4.在2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3个0.8元是多少元?(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8个0.1,24个0.1)

师:请观察这个竖式,回想刚刚竖式计算的过程,你觉得小数乘整数用竖式可以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数乘整数,先把小数看成整数,先算整数乘整数的积.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

生:写竖式要注意整数和整数对齐。

师:你的意思是这两个乘数的末位要对齐,是吗?说得真好。

师: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算出0.8乘3的积,你们真聪明。

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已经知道0.8乘3的结果,也知道竖式书写的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预习。基于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必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到顺学而教。因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学生在现实的买西瓜的情境中很容易通过迁移表述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3个0.8的和是多少?并通过加法经验得出结果2.4元。下面的三种方法学生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将0.8乘3转化成8乘3,再点上小数点的方法得出结果是2.4元,当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了算理后告诉学生这些方法也可以用竖式表示出来,实现从算理到算法的飞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创造出两种竖式书写的方法,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辩论,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沟通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竖式书写的方法是这节课中学生的两个思维亮点,值得驻足徜徉。

nlc202309031137

三、遵循认知规律,借助比较概况算法

片断三:

师:现在看2.35乘3。现在请大家用刚刚学会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动手算一算。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捕捉错误信息。

生:2.35乘3.要先算235乘3得705,也就是235个0.01乘3等于705个0.01,所以积是7.05。

师:算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用3个2.35相加来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列竖式计算了这两道题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觉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相互说一说。

生: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算,最后点小数点。

师:对,点小数时我们要想清楚了,不能点错。

片断四:

师:我们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点小数点时,有没有简单的又快又好的方法呢?

生: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是真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根据他所说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就举1,以此类推举2、举3。(课件出示:4.76×12,2.8×53,103×0.025,学生判断积是几位数)

师:这三题的积是多少?拿出计算器,准备开始。

师:经过刚才计算器的验证证明了什么?

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比如刚才的0.8×3、2.35×3,怎样给积点小数点?(指着黑板)

生:0.8×3的因数中有一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2.35×3的因数中有两位小数,积就有两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师:小数乘整数,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自己先说一说,完了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2.35乘3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直接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算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两题计算后立即组织学生比较计算方法的相同点,交流概括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实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升华,同时在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自主获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的简单方法。这里的每一个细节的地方都留足时间让学生能深刻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遵循认知规律,深化知识理解

师:我们在购买食品计算总价的过程中,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看哪组同学算得既对又快。

3.7×5=

35×0.24=

0.18×5=

4.6×1.3=

师:(展示0.18×5)咦,前面怎么会有0的?

生:18乘5等于90.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位数不够的,要写0占位。

师:(展示35×0.24)看这两个同学做的题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计算的过程中不需要加小数点,要不就变成小数加法了。

生2:乘积是小数,末尾有0应该化简。

师:小数乘整数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快速说出下面小数乘整数的积。

(出示: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4.8×23=____,148×2.3=____,148×0.23=____,1.48×23=____。)

师:计算这四题结果的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这些乘法算式,都要先算148×23,然后在积里点上小数点。

师:如果用竖式计算,就要先算什么?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学生对于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至此都已经理解,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到小数乘整数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一是积的末位0的处理,二是计算过程中加小数点的问题,三是因数中的小数位数的和比整数乘整数的积的位数多,进一步完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加小数点只有在乘数是两位数的情况下才会有学生出现问题,这里一定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完善算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巩固了所习得的新知,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遵循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发展 第4篇

一、运用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的识字和拼音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大, 怎样帮助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识记, 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特点, 可以采用多种形象化的识字方法, 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 帮助孩子识记。

例如:在教学“喜”字时, 学生不知道怎样识记, 有些孩子想到了“十+豆+口”的记忆方法。可是这样没有规律的方法, 学生容易混乱,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形象思维特点, 呈现“喜”字的演变过程 (见图1) , 加深孩子的记忆。

学生们看到这组图后, 在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喜”字上边部分表示庆祝场面中常常会出现的鼓, 底下的口表示人们开心的样子。教师采用这一方式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解“喜”字的演变过程, 效果自然比机械理解和记忆要好得多, 学生也很少会写错“喜”字。

教师在讲授“家”字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 先给孩子们出示“家”的古文字 (见图2) , 让孩子理解“家”的字义。然后再引入公益广告片 (见图3) , 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家”字蕴涵的温暖和亲情。这样,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受到了“家”字的内涵, 并且记忆深刻。

汉字中还存在着很多同音字与形近字, 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而且, 低年级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他们还不懂得使用记忆方法, 听不懂过于复杂的用词, 记得快, 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谜语、儿歌等多种方法, 帮助学生识字。

例如:“青、清、情、睛、晴、请”这一组字, 学生在书写时总是混淆。因此, 笔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编了这样一首小儿歌:

山青青, 水清清,

心头有事情。

看东西用眼睛,

出太阳天气晴,

说话嘴边常带请。

这样轻松形象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如此一编, 易学易记, 妙趣横生。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拼音, 让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准确地掌握拼音, 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 在学习拼音时, 教师可以在班内张贴“汉语拼音字母表”, 让学生多见多学。通过组织“我拼我名”活动, 教师把学生的名字写在纸上, 让学生使用拼音正确地拼写自己的名字, 然后张贴在班级的墙报区。学生下课时就可以围着墙报, 拼读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这样学生们在无意间既练习了拼读, 又认识了很多汉字。

在学习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汉语拼音时, 学生要加强记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前面的两组比较容易记忆。然而, 最后的六个音节ye、yue、yuan、yin、y u n、y i n g排列没什么规律, 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困难, 还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记住这几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 把它们编成一个小故事, 即“拼音的故事” (见图4) 。

“夜里, 月亮圆了, 阴天时, 有云的影子”, 记住这样六个字“夜月圆, 阴云影”。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按照顺序记住这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在之后的学习中, 学生会逐渐地意识到知识理解或记忆难度较大时, 可以运用形象思维把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掌握起来也更容易。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写作技能

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只有激发、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持续发展。一般而言, 学生刚开始接触写话练习时, 其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有一次, 笔者让学生写一种北京小吃——“驴打滚”, 先是让孩子说出“驴打滚”的特点, 结果学生根本没有说出关键的要点。后来虽然笔者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但是学生还是觉得很枯燥, 兴趣不大。下课后, 笔者做了深刻的反思, 再次对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下次上课的时候, 笔者将“驴打滚”带进了课堂,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 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样子, 然后争先恐后地说起它的特点来, 是“褐色的”、“里面有馅儿”等等。紧接着学生开始品尝, 沉浸在美味中的学生就会脱口而出“软软的”、“甜甜的”等词语。这时, 班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的驴打滚儿有点儿硬。”其他同学便开始质疑:“为什么呢, 明明自己的驴打滚儿是软软的啊?”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老师的解释, 这些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看完了, 吃完了, 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 文章自然就容易写出来了。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全神贯注, 教学效果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举办“我是小作家”活动, 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熏陶;也可以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我的Q Q空间”, 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 分享和感受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时常在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阅读小能手”、“成语小明星”、“小小读书卡”、“古诗伴我行”等。这些活动都会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给学生带来了自信,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根据注意力节律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 有意注意时间短, 注意力持续集中时间在20分钟左右, 因此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和分心。研究表明, 人们一旦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就会有一种快感, 能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 不易疲劳, 注意力也比平常时间长。要想在整个活动或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节律特点, 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0分钟的教学内容一般比较笼统, 教师较少有把握课堂节奏的意识。可以把40分钟的课堂划分成不同的时段:前5分钟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已经学习的段落和汉字;在接下来的15分钟“黄金时段”让学生看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 通过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在课本上圈、画、写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需要掌握的汉字。在课堂的中后部分,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角色扮演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调整学生出现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书写、纠错矫正的方法, 加强学生对新的汉字的识别与正确书写。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课文内容, 加深理解。精心的课堂设计会让学生学得开心, 较师教得舒心。因此, 教师要依据注意力节律特点, 把握课堂节奏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5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一些关系,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时期,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手段,如教学挂图、教具、多媒体等教具来辅助教学。同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教学设计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规律等特点。

2、随着年龄的升高,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展。

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对教育学科的学习

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有纪律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并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能比较自觉参与班集体的活动,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并伴随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逐渐形成了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进一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

3、遵循认知的发展规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狠下功夫。

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取代了无意注意,同时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深度和广度、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学生记忆发展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低年级形成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的形象思维正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慢慢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开始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力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凸显。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注意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的过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大胆想象,使之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4、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五六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和情感判断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的情感。他们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但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情感判断也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活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道德判断适时给予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5、把握学生意志发展倾向,不失时机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经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这方面,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精心设计,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始终。还可以利用活动,故事等,说明冲动的危害。明白坚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6、随着年龄的增长 ,少年儿童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

自身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他们还会用自己形成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他人。但是,主观臆断的倾向也很突出,还可能要求别人随自己的意志。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不稳定的。对自己的控制力也时有时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教育、提示、警醒。要求他们用诚实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做到自己的思想要尽量与他人利益、班级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

基于认知规律的三个教学策略 第6篇

[关键词]认知 规律 体验 引探 启思

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解分析同一知识点,他们总是难以理解掌握,难以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答相应的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何因所致?原因很多,但最有可能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教学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有些孩子教“傻”了。

本人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品质,应坚持这样的教学观:

1.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是不能颠倒的。同样,认知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不能颠倒的。

2.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3.缺乏直观经验的滋养,学生容易在运用抽象概念时出错。

4.直观的、亲身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是学生后续发展的基础。

5.经过思维加工的学习,可上升为一种能力。

何谓认知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物说理、见物思理”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物理课堂必须重视体验、重视探究、重视思考。物理课堂要有品质就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用方框图表示如下。

分析以上方框图可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注意以下策略。

策略一:先体验,后感悟,再概括。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生认知规律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顺应的问题或情境。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体验是最深刻的,因为体验活动是学生集动手和动脑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途径。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很多,而且许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课改后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思维体验”、“感官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体验,并在交流体验中产生情感,建构知识。

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接受。这时教师可列举“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的重力、支持力,以及滑动摩擦力作用的情境。

显然,上述几个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思考等进行体验,学生 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让 学生深刻领会所学内容。

策略二:先引探,后醒悟,再提升。

在讲授《伏安法测电阻》时,我曾经尝试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第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先给学生分析如何选择测电阻的电路,其误差出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第二种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探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得到同一待测电阻的测量值,却因采用不同的测量电路,得到不同的测量值,然后请学生自主探究误差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选择测电阻的电路。课后的作业表明,后一种教学更有效,因为经历自主探究后,学生的思维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到学生头脑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更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理念,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

策略三:先设疑,后领悟,再理解。

习题讲评需注意学生认知规律 第7篇

在本次事件中,张老师关注了“一碗水”如何端平的艺术,却忽略了这“一碗水”产生的根由。即重点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讲评过的问题,很认真的学生还会犯同样的错?

产生“一碗水”的原因有两点:课堂练习与及时讲评的设计与策略,以及课堂讲评的方法。首先,课堂练习往往未经批改,教师的当堂巡视、及时记录倾向性问题和代表性问题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得到有效反馈后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评。

其次,习题讲评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懂”,就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前者由于理解深度有限,新知识难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导致容易遗忘,错误再犯。长期记忆需要将新的知识、概念同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需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还需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加以辨认和应用,是学生自主的思维活动,绝非教师的讲解便能解决的。所以,教师的针对性讲评需要剖析学生问题所在,弄清是原有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新知识同化时出现的障碍,然后有的放矢,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方可避免同样错误的再犯。

基于认知规律的三个教学策略 第8篇

本人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品质,应坚持这样的教学观:

1.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是不能颠倒的。同样,认知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不能颠倒的。

2.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3.缺乏直观经验的滋养,学生容易在运用抽象概念时出错。

4.直观的、亲身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是学生后续发展的基础。

5.经过思维加工的学习,可上升为一种能力。

何谓认知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物说理、见物思理”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物理课堂必须重视体验、重视探究、重视思考。物理课堂要有品质就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用方框图表示如下。

分析以上方框图可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注意以下策略。

策略一:先体验,后感悟,再概括。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生认知规律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顺应的问题或情境。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体验是最深刻的,因为体验活动是学生集动手和动脑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途径。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很多,而且许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课改后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思维体验”、“感官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体验,并在交流体验中产生情感,建构知识。

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接受。这时教师可列举“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的重力、支持力,以及滑动摩擦力作用的情境。

显然,上述几个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思考等进行体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内容。

策略二:先引探,后醒悟,再提升。

在讲授《伏安法测电阻》时,我曾经尝试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第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先给学生分析如何选择测电阻的电路,其误差出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第二种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探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得到同一待测电阻的测量值,却因采用不同的测量电路,得到不同的测量值,然后请学生自主探究误差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选择测电阻的电路。课后的作业表明,后一种教学更有效,因为经历自主探究后,学生的思维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到学生头脑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更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理念,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

策略三:先设疑,后领悟,再理解。

任何一节课,对学生来说,都有一个认知起点;任何一位学生,对新鲜知识都会有疑问。学生的学习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加工活动,构建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思维中学习,使物理课堂成为思维的课堂。

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脑袋应该先有什么?后有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问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为了降低学生的差错率,不妨采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设疑启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设计出疑点情境或直接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错误,特别是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为理解知识和构建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设疑启思法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运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所设的疑点情境或错误情境要具有针对性、互动性、思辨性、启发性、迁移性。

【习题教学案例】以9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下,若汽车在刹车后的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刹车后5s内的位移是多少?

本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清楚不可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

本题可用设疑启思法进行教学,具体可根据如下环节实施。

教学环节一,选择错解。针对这种常见错误,教师可不直接讲解,而是先请学生自行解答,选出学生的错误解法,作为教学资源。

教学环节二,探究真谛。利用错解,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分析得出错因。

教学环节三,归纳提升。对于不能往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汽车刹车),要注意其运动时间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物体就不再运动了。

教学环节四,测试矫正。可再提供一题让学生解答,从而牢固掌握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例题,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斜坡,加速度大小是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要用多长时间?

上述案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诱导学生进行思辨、评价或争议,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理解和领悟错误的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结论的教学效果相比,要好得多!

认知规律 第9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上凡有发明创造的伟人, 普遍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正是这种好奇心和兴趣, 才使他们产生超常的创新能力, 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数学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 多数教师喜欢实施“题海战术”, 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数学、厌恶数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 合理、灵活地进行学习,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原理、数学概念、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制成多媒体数学教学课件, 把学生带入到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共同刺激,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知识。这样,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氛围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促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自主学习需要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俄国心理学家鲁·美斯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在数学教学中, 需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引思, 是引导学生、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 更是应当采取的教育策略。在教学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让学生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推动力, 激发出学生潜在力量,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促使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运用迁移规律,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方法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 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 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 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 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 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四、增加动手实践,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体验

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 他们一定会乐意去做一做, 想一想。科学研究表明,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 是一条成功之路。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使用学具, 让学生动动手、操作起来, 促使他们手脑并用, 从探索中获得新知。运用操作实验法可以让每位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来, 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变“师生关系”为伙伴关系, 减少压力, 增强协调、合作的和谐气氛, 也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好胜心,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知, 生动有趣。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亲自动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有效合作交流,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平台

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能学到他人的思维和方法, 也就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 增长才干, 逐渐形成学习方法与能力。

认知规律 第10篇

关键词:认知规律,基础会计,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在江苏省发展迅猛, 每年达到几万人的招生规模, 全国其他省份如上海、山东省也在尝试这种办学模式, 它主要是满足那些因为高级中学资源不足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是家长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形式, 从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 社会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它比三年制中职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明显增强。最近, 有专家对于会计是否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疑问, 无非是因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是初中起点, 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与高中生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从三年职中专会计、各地财校多年办学的经验来看, 这似乎不是症结所在, 多年前的中专、财校也是中专起点的学生, 从各地的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 也没有什么不妥, 只是现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应该从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找原因才是, 笔者仅从《基础会计》课程方面的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的尝试来阐述这个问题, 以供商榷。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 一般具有抽象思维比较差、形象思维比较强的特点, 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通常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 谈恋爱、上课无精打采, 学习上漫无目的, 信心不足, 精神空虚, 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点, 通常表现为数学、英语科目成绩差,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习效果常常不明显, 而职业学校主要是着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正好符合了他们形象思维强的优点, 理论知识方面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 所以, 他们的学习应该立足于以仿真实训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物质是第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及整个认识过程, 揭示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一系列辩证关系, 科学地阐明了人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充满矛盾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无限深化的辩证过程。同时还指出了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辩证的, 它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还通过实践给予客观世界以能动地改造。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 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因此, 人们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重视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和检验认识, 又要重视认识, 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意义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四基”素质的培养, 会计的专业课程是互为基础的, 环环相扣,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 仍以理论为主, 实训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造成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 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只能是处于似懂非懂, 为下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设置了新的障碍, 同时忽视了学生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这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相去甚远。因此,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五、“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促进《基础会计》有效教学

“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显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知规律, 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 会走进一个全新的教学世界, 它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仿真案例为主线, 融合了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法, 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思想, 教学案例设计以“整体—局部—整体”模式为原则, 即首先从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教学案例的整个会计处理过程, 让学生初步认识会计工作的过程, 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会计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相反它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其次, 通过一个个局部的案例来进行贯穿全面知识点的学习;最后再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实训来结束整个《基础会计》的学习。它也很好地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让学生在案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 也体现了学习理论是更好地去实践的思想, 让他们也学会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的学习习惯。

“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勇于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已经习惯于讲解细致完整, 勇于挑战教学难度, 没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考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需求, 又要考虑以后《财务会计》课程学习的需要, 所以讲解过程中力求全面, 这是一种“大而全”的教学理念, 它寄予了《基础会计》太多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 它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愿望。《基础会计》学习的就是会计基础内容, 是对会计的初步认知, 为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打基础, 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教学, 不能混为一谈, 加大《基础会计》的教学难度。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基础会计》是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会计专业入门课程, 课程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特别是对于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的, 事实上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中有相当多的老师是没有实践经验的。

三是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工作导向的案例为主线。案例以“整体—局部—整体”模式为原则, 内容以会计综合业务认知;会计凭证的识别、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及错账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制;综合强化训练等。四是要改革学生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学校的学生既然采用以仿真实训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 所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应该辅以课堂的参与度、作业的提交、期末的考核, 过程性评价为主, 理论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

(一)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要勇于打破学科体系

《基础会计》之所以要打破学科体系, 是因为基于工作导向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学科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学科体系为基础的《基础会计》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 而工作导向为基础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讲究的是技能的实用性。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要重新设计, 要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手段、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以前没有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 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师傅的带领下三个月就学会了做账,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这么学?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很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 连“会计凭证”的内容包括多少个要素都要去死记硬背, 当然就不好学了。更何况企业的生产流程学生从来不知道, 如何能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也只好死记硬背了, 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了, 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学习了。把一个本来可以用形象思维能解决的问题转而用抽象思维来解决, 当然讲起来也就越来越费解了。所以《基础会计》也就学不好了。

(二)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下, 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多数专业教师均是从学校走向学校, 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 需要学校从校企合作方面考虑教师去企业进行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 必须是全职的。这样既利于教师的专业实践, 也利于企业对专业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 过去频繁的从事变动不利于企业财务工作的稳定。教师只有经过企业财务的实践才能体会到传统教学中“学”和“用”的脱节有多么严重, 让学生去适应这个过程是有难度, 学生去应聘这个岗位就没信心了。也就做不到“无缝对接”了。

(三)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

教学模式下, 以工作导向的案例为主线, 主要还是讲究知识点自成体系, 利于教学的需要

一个没有体系的教学, 也就没有了章法, 随意性太大, 教学质量也就没有保障。“整体—局部—整体”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案例的设计体例。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企业案例, 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组成的会计档案, 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从局部分阶段对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进行解剖式的学习, 把以前的理论知识都在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作为知识链接贯穿于案例之中, 也就是不以理论学习为重点, 而是以实践应用为目标的学习, 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理念;最后, 又以一个比较复杂一点的整体案例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下, 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

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实践作品完成的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情况, 既考虑过程性评价, 也要考虑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会计工作也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 所以在评价体系中也要注意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人和小组评价的结合。

(五) 教学资源的建设也是五年制会计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会计就靠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话, 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了。会计系列实训、仿真系统的建设是必要条件, 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保障, 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现代企业, 信息化管理是趋向, 会计仿真和会计实训室的建设要考虑一定的超前性。例如厦门网中网会计教学仿真实训平台, 除了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之外, 还能给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如帮学生纠错、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在线考试、校本教材的开发等。

如果说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与三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所不同的话, 那就是学习习惯的不一样, 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加强管理, 毕竟他们的年龄要小一些,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那么强, 三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学习的独立性、自律性相对要强一些。但是如果说会计专业不适五年制高职学生, 应该来说是把问题考虑得过于严重了些。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后两年的学习也相当于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年龄, 关键是学生前三年的学习, 要把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三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差距补上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会计对于五年制高职这种办学模式无疑是适合的, 如果说效果不明显, 只是办学理念上不够开放, 改革的理念不够先进。

五年职高职会计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中都是热门专业, 而且招到的学生基本上是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 这应该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五年制高职专业社会的认可度。只是在我们在实施会计专业教学的时候, 要遵从事物的认知规律, 物质是第一性, 意识是第二性的, 要把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到实践实训环节上来, 不要忘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是职业学校的宗旨。

校级课题“《基础会计》课程'实训—理论—实训‘模式研究”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张丽, 刘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1) .

遵循认知规律巧设学习路径 第11篇

片段一:直观感知,初步建立“秒”的观念

课始,利用“1分钟序幕”,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等待上课。当秒针走到还剩10秒时,钟面上出现了“10、9、8、7……”读秒的数字,并伴有“当、当”的声音。

接着提问: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到过用“秒”作单位计时的?结合学生的说明呈现一些画面:红、绿灯标志旁的读秒器、春节晚会迎新年时的读秒活动、运动会上短跑项目的计时器等。

赏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概念“秒”的生活经验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出发,初步形成“秒”的观念,是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教学途径。课堂上,教师通过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样的感知过程:一是借助时间工具直观感知。“秒针在钟面上走动一分钟”这样的动态设计,因为有声音、图像以及数在做支撑,有着多种感官的刺激,对学生初步感知1分钟的时间长度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回忆感知。因为“秒”的时间长度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件,如“红绿灯标志旁的读秒器”等,唤起学生的回忆,从而感知时间单位的长度,同样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秒”的时间观念的一种好方式。

片段二:体验感悟,深度建构“秒”的观念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钟面上秒针走过1小格,就表示“1秒”;走过5小格,就表示5秒;走一圈,表示60秒,就是1分钟后,教学进入到学生体验活动环节。

师:同学们对秒针在钟面上的走动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请把时钟装进大脑里,看看你的钟准不准?

活动一:请学生体验10秒的长短。要求不看钟面,10秒到了就举手示意。

课上有的学生快了,有的慢了,不过也有的比较准。

教师引导交流:你的时钟准不准呢?

生1:我慢了。

生2:我快了,7秒就举手了。

师:有没有准的?准的小朋友说说有什么好办法?

生1:我在心里数滴答、滴答的声音。

生2:我用晃动手指的办法。

……

师:看来这些小朋友很有办法,那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吧。

活动二:体会15秒的长短。(要求同上)

活动后交流,发现这次准时举手的学生多了一些。

师:有了好办法,就能较准确地体会时间的长短。现在来一次比赛,看看谁的时钟最准,时间是1分。

活动三:体验1分钟的长短。

(活动后交流。)

师:你觉得1分钟怎样?有什么体会?

生1:过得太慢了。

生2:数到后面有点不太耐烦了。

师:一分钟能干什么?

生1:能跳绳100多下。

生2:能写二十几个字。

生3:能踢40个毽子。

……

赏析:体验是贯穿于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充分体验,初步形成了“秒”的时间观念。而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的方式又不是单一、浅化的,而是丰富、多元的。教师采用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第一种方式是替换。因为时间观念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感觉,“虚”的成分居多。这种感觉的形成如果借助一些具有可感性的材料或事件来完成,印象会更加深刻。于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以“数滴答声”、“轻拍桌面”、“晃动手指”等方式来感知时间的过程,有效弥补了观念层面的空落感,这便是替换的基本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修正。时间观念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不断体验、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对时间单位“秒”的模糊感知,逐步走向较为清晰的层面。课中,体验“10秒”、“15秒”、“1分”等三个层次的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有调整的机会,而且通过多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形成了对“秒”的恰当认识,同时也为学习时间概念积累了相应的活动经验。第三种方式是联结。“秒的认识”是时间概念学习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时、分”基础上学习的。因此,与已有的时间概念建立联系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秒”的概念必不可少的途径。课中,教师让“秒”的学习与“分”的进一步体会同步推进,这既为“秒”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也使学生对“分”的感知更为丰富,为学生系统掌握时间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知识层面上,自然地形成了对1分=60秒等知识点的概括;在观念层面上,又让学生以“1分”为对象来进一步体会“1秒”的时间感的短暂,设计相当巧妙。

片段三:实践内化,让知识纳入到自身认知结构中

教师提供体验材料:一页口算题,一页文字材料。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能做些什么呢?老师发给大家一些口算题和一篇文章。请选择一件事情来做。看看,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或者读多少字。

(学生自主体验后反馈。)

师:请做口算题的同学说一说。

生1:我做了14道口算题。

生2:我做了15道。

生3:我做了20道。

师:读课文的呢?

生1:我读了一遍加一个自然段。

生2:我读了两遍。

……

赏析:时间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最终仍然需要回归生活,通过生活事件来进一步体验和巩固。“用1分钟时间做口算题或者读一篇文章”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概念、时间观念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秒”这样一个时间概念的短暂。课中,有学生在经历了做口算题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分钟其实还是比较短。这与前面有学生在体验1分钟的长短时发出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以这样的活动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有意渗透时间概念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有着不小的帮助。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12篇

大自然改造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人的健康起居需顺应生理的规律, 当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时, 也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 我们必须尊重这些生命体的生长规律、生活需求和特点。

一、学生是舵手, 教师是灯塔

我在引领学生航行在语文知识海洋的过程, 真正彻底转变了思想:学生是这次航行的真正主人, 我不能让船舶偏离航向, 让他们心情舒畅、激情澎湃地领略美景是我的责任:无论是潮涨潮落还是云卷云舒, 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静谧安详, 无论是“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 还是“弄潮儿向涛头立”, 无论是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时的感想, 还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个独自在墨西哥湾洋流中与大鱼较量毅力的老人, 不管是激越还是低徊, 不管是欢腾还是忧郁, 最后大海总能让人归于一种宠辱不惊的极致安详。我要学会等待, 因为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和我不能相提并论, 我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而不是让这些美景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二、语言是艺术, 生活是真谛

航行在语文知识的海洋, 我要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言是艺术, 生活是真谛”。我会在讲短语、句子的有关知识时, 尽量从学生交来的请假条入手;修改病句的教学, 也会从学生日记、作文中找例子;假期中, 我会要求我的学生选几条自己认为好的电视广告, 返校后在班上交流, 说说其妙处在哪里;春节时, 我会让学生收集几幅精彩的对联, 看看它究竟用了哪些手法……学了《端午的鸭蛋》, 我会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请一位同学当推销员, 通过有声有色的介绍, 把高邮鸭蛋推销出去, 然后再让他试着推销自己家乡的特产。学《吆喝》之前, 我会安排他们在周末到集市去搜集整理种种“吆喝”, 学完《吆喝》, 我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搜集介绍家乡的“吆喝”。

三、学会是此岸, 会学是彼岸

在我的领航下,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语言文字的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机械重复。知识的浪花不仅来源于教材, 我还尽可能地让学生撷取课外美文的点点妙笔, 同时, 我还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生活中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使他们将获得的语文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我会让学生认真领略教材的美文妙词, 会更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与方法, 力求让他们用这种“阅读”美化自己的人生;我要求学生在配乐、配画中朗读, 我成功的示范朗读,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 有时甚至是朗诵或表演, 都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境, 再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物及人物的神志特征, 揭示文章所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便是简要的说明文字, 也可通过朗读的情绪, 揭示作者的内心感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为了使文字的穿透力更上一层, 我在讲《诗经·蒹葭》时, 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 也使得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诗歌教学关键之一就是诵读, 要反复读、反复品。于是, 我先给学生范读一遍, 并且强调了字音和断句,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最后请一位学生起来诵读一遍。学生第一次朗读时我没有加配乐, 效果不是很理想他把握不住诗歌的节奏, 读得很快, 读不出诗歌的美感。第二遍, 我给他加上了配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当音乐声一响起的时候, 他马上慢了下来, 也有了节奏, 声情并茂, 小小的配乐给诗歌增添了魅力, 使听诵读成为一种享受。我引导学生课外用信件、日记、随笔, 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浪花, 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 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我还让他们记录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或乡俗俚语、或雄辩滔滔、或精妙言辞、或焦点人物或鸡毛蒜皮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描摹家长老师、小商小贩的举止神态, 让他们既“学会”, 又“会学”。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变成了学生训练语文技能、获得语文本领的手段。教师应把语文学习的航船由课堂这个小港湾行驶到生活的汪洋大海中, 彼岸的旖旎风光是无尽的诱惑, 该是启程的时候了。

四、彼岸在远方, 教师要游泳

要引领学生游到理想的彼岸, 教师必先会游泳, 否则, “以其昏昏”, 怎能“使人昭昭”?

我建立了一个精美的《摘录本》, 起名为“文苑采珠”, 我时常向学生展示我的收获, 在学生那片求知的心田里, 播撒文学的种子。一页页妙词佳句, 一张张精图美文, 不需我多说什么, 我想我一定会成为同学们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偶像。我还和学生一起读名著, 诸葛亮的智慧、水浒英雄的行侠仗义、鲁滨孙的坚韧不拔、简爱的尊严与勇气……这些都是我们师生经常交流的话题。我在班里设立“名著擂台”“我与名著”等学习园地,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我会给他们一句鼓励性与建议性的简评。

我还会与学生们一起讨论生活中的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会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 在教室张贴, 让学生给我提改进建议, 每一个建议我都会真诚采纳并讨论如何修改。

在每次习作前, 我会自己写下水文, 因为只有亲自写了, 才知道学生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怎么构思, 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努力让我的文章紧扣时代的脉搏, 倾吐生活的点滴真情与感悟, 希望能激发起学生, 使他们将自己的心声在文章中尽情倾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认知规律】相关文章:

军校生认知规律探讨09-12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10-13

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10-14

变形规律05-07

季节规律05-09

特征规律05-13

反应规律05-20

创造规律05-27

波动规律05-27

组合规律05-27

上一篇:高等控制策略下一篇:哈尔滨市城区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