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3-12-17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指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教学;改变教师观念,进行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创新教育,让学生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教学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计算机技术课也成为中职学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但它的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操分开授课的形式,即先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到机房进行实操训练。这样使得理论和实操出现时间上的间断,学生操作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用工的要求。面对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具备真正的实操技能,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之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

1.理论和实操实现一体化教学。

模拟企事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在原来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打印机、电脑等,就变成了“一体化”教室,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教、边做、边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事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事业的工作环境,满足企业对技能的要求。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学科中,在面临21世纪的挑战面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3.针对职教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两年制势必弱化学生的文化基础,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创新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在兴趣中树情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环境,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要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由衷赞美学生的成果,采用交互性强的先进教学手段等,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

(2)在自主中变观念。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教学中学习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首要问题。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计算机教学是人机交互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教学,我们要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技能学习的真正主体,利用这个教学特点,我们应要求学生摒弃跟从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今天学习的主人,实验结果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老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老师的演示操作仅仅起着指导作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就应以此理念要求学生,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产生“断奶”的痛苦,从而去寻求学习的方向,使自主学习的观念渗透到其内心中。

(3)在实践中长能力。计算机课是一种实践课,这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这些特殊性恰恰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道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会一步一步地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开拓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需要。

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学校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蔡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定位与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邱凯.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西部开发报,2009.3.

[3]梁帆.论创新教育与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1.17.

[4]李秀,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喻宗泉.计算机基础与实训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虽然我国长期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却日益显著,教育缺乏时代特征、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等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分析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提出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对策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1教育缺乏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高职学生接收到了大量新鲜的信息和观念,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为崇拜物质享受,藐视奉献精神,这些都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加上高职学生学习、就业、升学压力重,导致不少学生无法正确面对现实,前三年主要忙于应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大四直接面对的是人生新路程的选择。考研队伍迅速壮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以上种种现实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没有尽快转变教学方式,反而缺乏时代特征,依然以喋喋不休的教育模式企图影响高职学生,组织的活动形式依然是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形式单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特色,主要还是围绕奉献教育、哲学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主题开展,主题内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往往会面对现实而怀疑教育内容的适用性。

2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

进入高职校园,辅导员、老师乃至家长就三番五次向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要求学生认真学好专业课,学好英语,并为今后找工作着想,好好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看似很人性化的关心,实际上却给学生以不恰当的引导和暗示。在这种暗示下,学生会更为重视物质层面的追求,忽视了自身爱好、个性、创造力的发展。很多学生甚至会在这种思想教育的暗示下过早地进行社会实践。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抵触社会不良思想的精神准备,他们往往会误入歧途,导致高职学生犯罪情况的发生,这些都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三番五次劝导努力学习、找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也让学生自身的排斥反应过于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同学感到自己是高职生,受到社会的歧视,于是产生自卑情绪,这种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原先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自暴自弃的思想下,他们无故旷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聊天、打电脑游戏、谈情说爱甚至睡大觉上。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解决对策1创新教育方式

为了转变当前教育缺乏时代特征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尽快创新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更多的社会现实进行案例教学,解决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在案例教学法中,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却必须是“能力分子”。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有解决、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总之,教育工作必须尽快适应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确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尽量做到理念与未来管理的发展状态相吻合,尤其要重视内容设计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和过程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使其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丰富工作内涵

为了转变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丰富工作内涵。首先,要在各学科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增添很多的趣味性,便于大家接受,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其次,要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社团活动,利用高职社团由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宣传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改变其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最后,要加强网络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设立网络论坛、师生交友等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宣传活动。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问题的解决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工作内涵,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善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J〗.职教通讯,2007(09).

〖=2〗陈国方.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1 分层教学理论的实质

分层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

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分班”, 更不是“开小灶”照顾个别优等生, 而是保障全体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原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些理论都提到了受教育者存在个性差异, 只要制定相应的目标, 提供相应的教育, 受教育者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2 目前职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1) 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中职学生都来自于初中, 处于青春发育后期, 心理和思想的成熟还很不完善。选择职校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差, 沉湎于“韩剧”和网络游戏的学生大有人在, 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较大负担。

(2) 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进入职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方面差异较大, 偏科现象严重, 学生的目标不同, 家长的期盼不一致。针对这种现状, 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育肯定行不通。为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各有所学, 各有所获, 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各专业的文化科教师一般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或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教学。而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以学习能力和就业目标相结合实行分层教学, 也是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关键。

3 专业课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 关键在于了解学生,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

3.1 摸清学生学习能力, 制定分层目标, 打好基础

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作参考, 根据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制定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实践、分层考核。

我校的专业以服务类为主, 文秘、商务、宾馆、旅游专业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要求不高, 学生的专业水平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专业课的分层教学应在二年级时采用。通过一年的在校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有所发展, 对所学专业已有判断, 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这时候采用分层教学针对性强。

首先是学生的分层。分层不搞终身制。根据现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征询学生意愿, 可对学生分为三层。A层表现为基础知识扎实, 技能操作较强, 拓展空间大;B层表现为基础知识一般, 技能操作水平一般, 基本上完成教学任务;C层表现为基础知识较弱, 学习态度不明确,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分层。要使分层教学出成效, 必须在备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下功夫,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 哪些属于提高目标。每节课上, 设计多层次问题, 浅显的让C层回答,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找到自信。较难的让B层、A层回答, 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训练中, 针对专业特点设定不同目标, 同步参与。例如在商务专业的包装训练中, C层学生按模型学会包装, 达到基本要求;B层学生有自己设计思路, 精益求精;A层学生创意新颖, 实现自我挑战。

3.2 分出层次, 拉开差距, 明确就业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有效的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距明显拉开, A层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已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可以辅导B层和C层学生, 在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也有一定表现, B层学生稳步前进, 扎扎实实, C层学生在全班学习氛围的带动下, 也能达到基本要求。

分层教学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正视自己的现有水平和综合能力, 明确职业和人生规划。避免眼高手低, 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过高。A层、B层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在专业技能训练中下功夫,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特长, 而C层学生对本专业技能不高, 也可以发挥其他特长, 培养自主创业的新途径。

3.3 满足企业各层次的需求, 学生各取所需, 各尽所能

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产业需求、市场需求, 走出一种准职业化的培养思路。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实用型人才, 而职校常常闭门造车, 培养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 还需要企业二次培训,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下, 职业学校应及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 推行分层教学, 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 满足各层次、各领域的需求, 真正做到适销对路。

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明确自己的定位,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做出接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专业技能特色, 做到各取所需, 各尽所能。

4 分层教学带来的思考

分层教学只是在班级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上有所分层, 不存在分班, 不存在歧视教育。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减轻了差生的学业压力, 同时也使优秀学生逐步超越自己, 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规划设计学习, 明确自己能干什么或者知道自己干不了什么。在专业学习中渐渐进入即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

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分层时做好心理思想辅导工作, 放下包袱, 避免自尊心的伤害。教学目标分层时避免强制学习, 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压力大, 发生厌学、逃学或自暴自弃。评价分层时注意激励和表扬, 让各层面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快乐。

分层教学也给我们职教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对教师及学生评价机制的完善、加强与企业沟通培养实用型人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落实。

摘要: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原因难以培养出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采用分层教学推进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也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生,专业课,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综观近3年来的相关文献,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策略整体上呈现一种由重视外部性条件转向内部性条件,由短期、短效行为转向制度、环境建设,由零散、局部着力转向系统、全局着眼的趋势,尤其关注职校教师的主动发展、教师校内外学习组织体建设、制度框架的构建特别是评价制度的革新,力图使专业发展成为职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进而达到专业、职业的自主自得,最后能够在专业成长上进入自由境界。

以下分职校教师个体、教师学习组织、职业学校、教育行政四个层面详述之。

一、教师个体层面的专业水平提升策略

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从原先更多的“逼”和“推”转向现在的“激”和“促”,更重视教师自身主体性、主动性的培养和体现。这首先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专业自我、专业理想、职业体验的结合体。(张建平,2006)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中的内在主观动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自身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良好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叶澜,2001)然而数据显示,与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相比,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仅属于基本合格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中得分最低的维度。表现在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晰的规划和相应的行动。(胡艳、郝国强,2014)

其次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行动。当代美国成人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自我指导学习理论是教师自我指导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基础。自我指导模式指教师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制定规划、自我践行、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自主发展模式。(张扬群、吕红,2013)具体而言,大致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主学习。就是教师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专家或者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包括:(1)个体式学习;(2)师徒制学习;(3)团队式学习;(4)观课式学习;(5)比赛式学习;(6)考证式学习。另外,(1)课堂教学实践(包括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2)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际交流、企业调研、顶岗实习等);(3)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以及实训实习带教等,也是有效的自我学习形式。

2.自我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日本教育家上寺久雄认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堂观察(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与他人的课堂观察)、与同行或专家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或困惑的案例)、教学摄像、学生反馈、教学日记、阅读教育文献等。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如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堂文化等)、学生发展(如兴趣及爱好、知识及技能、策略及方法、心理及人格等)、教师发展(如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与自我形象等)方方面面。(覃隶莲,2013)有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一个专业教师的成长史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是逐渐递进的。(何强,2014)“关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思,自我反思,最能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自觉发展这一理念。

3.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改变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际相分离的现状,研究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并非教学过程之外的额外工作。教师不必为选题感到犯难,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就比较容易找到研究的切入点。而且,研究成果好坏与否的评判标准是看教师实际教学工作有无改进和教师实践智慧有无发展。同时,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成套的规定与模式,这使得在教育研究方法与技术上缺乏训练的职校教师也能够顺利地进行科研活动。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有六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行动研究的落实—反思并提出新的问题—修正并实施新方案—继续反思与行动。这种研究既可以由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由群体合作研究,根据问题的实际难度确定课题的大小。(朱茹华、甄月桥,2013)

4.专业积累。主要表现为结合专业发展进行的研究性写作,是教师学习、反思、行动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举凡日常教育生活案例、叙事、日志、课件、评课、反思记录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教师可以抓住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关键教育事件”“教学小现象”“小论题研究”“微型课题”等,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开始写作时不要企图一蹴而就,写出长篇论文或课题报告,而应学会研究鲜活的教育案例,记成功的教学方法、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遗漏、记教学中的感悟,思管理中不足,写好教学反思随笔“豆腐块”,一事一议,写得“自由”,无须时间上的限制,日积月累,终有所得。(周如俊,2013)

二、建立教师学习组织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着眼整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件靠个人孤立完成的事,教师所有的自我努力在一个学习环境中才能得到呼应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将关注的重心由‘专业个人主义’转向‘学习共同体’。”(Thomas G,1998)。因为职校教师在“自下而上”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需要有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还要善于“自上而下输入学理”,力图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融合,这就离不开一个学习组织的接纳和支撑。不管是比较新潮的“教师发展中心”“专业合作共同体”“校企合作研发中心”“项目化合作团队”,还是传统的“师徒结对”乃至“名师工作室”等等,都是这种“教师学习组织”的不同表现形式。平等参与、同伴互助、团队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共享、实践反思、共同愿景是教师学习组织的基本特征。(马巧娜、陈丽君,2015)教师在学习组织内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进行真实合作。根据教师学习组织相关成员的性质,可将之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组织形式。

(一)内部教师学习组织

指学习组织成员都属于学校内部,专业发展行为在学校内部产生。

1.师徒结对。师徒制通常是指新手教师(或青年教师)与有经验教师(或专家)结成师徒对子,使新手教师通过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以及新手教师对有经验教师教学的观察和体悟,“潜移默化”,促进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一种知识技能传递模式。在美国,辅导教师制是教师入职引导中运用最广泛、发展最成熟、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培养策略。对于职校教师来说,非常建议丰富师徒制的内涵,将“师傅”拓展到校外去,比如聘请企业导师、学术或科研导师等,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行业气质、科研水准。

2.集体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职业生涯及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集体教育叙事可理解为“我们一起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按照下列路径进行:进入特定情境(确定叙事主题)—分别叙述故事(自我表达观点)—归纳共性问题(再现叙事主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组合编码)—形成叙事文本(确认评估研究)。教师通过再现教育故事而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相互支持、彼此分享,从而让教育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通过对自己讲述的或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再评论和解释,在叙述教育故事过程中对个人的认知及情感进行反思、梳理,对个人的理念及行为进行解构、重构,从而实现认知的优化及情感的升华。(覃隶莲,2013)

(二)外部教师学习组织

指学习组织成员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在学校外部产生。

1.企业实践。对于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去企业行业,增加自身对行业、企业、岗位、技能的了解和把握是必不可少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经过工程训练、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工程协作、科技开发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流程性的职业锻炼,必然导致施教中的盲目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短缺性,降低教学效果。职校教师通过对教育情境和工程实践的“体悟”和“反思”,深入分析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积极探究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职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反思和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实现对“问题”与“障碍”的跨越,进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增强教育实践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教师企业实践内容包括挂职锻炼、见习顶岗、参与项目研发、带项目(实践课程设计、实训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等)到企业访问等。(杨富,2014)一般来说,根据实践深入程度不同,可分为如下层面:

一是“了解”层面。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了解相应产业或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熟悉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生产或管理流程,提高实操能力。二是“操作”层面。教师将企业实践经验有效地应用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学指导方案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改实验项目研究、实训车间和现代技能化教室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指导等项目,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企业技术研发、企业员工培训上也能发挥更大作用。三是“经营”层面。职校教师能够在引领企业技术革新、解决企业难题以及行业决策等中高端环节产生影响力。

同时,职校教师也可以与企业行业相关人员组成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组织,机构可以放在企业,也可以放在学校。比如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教师实践基地,组建项目化的专业教学团队、科技服务团队和项目培训团队等多种合作小组,还可以校企选拔优秀人员共同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团队,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师提供培训与指导服务。(马杰、卢晓春,2013)

事实上,目前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缺少的不是形式与方法,缺少的是动力。企业看重的是科技对项目的推动作用以及源源不断的人员供给,而学校看重的是为教师搭建的专业发展平台。因此,要让企业愿意接纳专职教师参与项目就一定要让企业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同时建立企业用人的长效保障机制,让教师从校企合作项目中切实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能力发展机会。(唐鹰,2013)同时,学校还必须做好相关保障工作:首先,学校内部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教师的专业兴趣和学校工作岗位的配置情况,将教师分成若干组,形成轮循分类。其次,学校与企业要合作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接机制。如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或设立一个专门岗位,专门处理与企业进行对接的事务,负责协调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以及企业职工到校执教等合作事宜等。要将目前职业学校设置的负责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机构拓展其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联络企业的职能。再次,学校与企业建立项目和知识管理系统,确保合作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规范化。在校企合作进行教师专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规章和制度、发现很多新的技术改造方案或者生产工艺的改造方法、开发出许多标准和课程等,其中所蕴含的新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规范或者企业生产规范等会成为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借鉴。(闫智勇、朱丽佳,2015)

2.高校提升。高校在培训职教教师的学术能力方面也可以承担重要的角色,除了惯常的教师继续教育之外,还能促进专业课与公共课教师的融合。美国较常采用的模式有结构性课程(Structured Course)和学习小组。结构性课程由职教专家主讲,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将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融入职教课程。该课程对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都开放,并鼓励双方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也由两者组成。比如双方在高校职教专家的指导下两周一次定期会晤,探讨在课程融合方面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教学作为实施课程融合模式的实验地,并在此基础上一起相互学习、分享、讨论和反思,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课程改革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满足了教师复杂多样的需要。(游柱然、胡英姿,2013)

三、学校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其实一直处于学校管理的重心。然而,建设成效每每不尽如人意,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的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其管理哲学和价值观并没有将教师群体看作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群体没有权利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事项之中,导致了教师群体并没有充分的心理意愿和动力去进行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潘玲珍,2015)要想让职校教师成为自觉自主的专业发展个体,职业学校管理理念的转换首当其冲,所起到的作用也将是根本性的。

(一)转换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机制要向人本化管理、文化管理转变,使师资建设、管理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与价值实现。通过校本课程、个人课题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多元平台;在资源配置、专业决定、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多听取、采纳教师的意见,给予其学校管理、发展上的更多话语权,增强其归属感;在时间、资金上给教师深造发展提供支持,并做到集体培训与个别发展支持相结合,尊重并考虑每一位教师个别化的专业发展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富有个性化、创新性的专业发展。(高长江、蒋丹兴,2014)

学校管理制度上要明确和保障教学自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具体可包括:(1)行政性政策导向和保障;(2)激励性政策导向;(3)专家引领和职业规划引领;(4)学校环境的影响。职业院校必须明确教师的主体性与专业自主性,创造民主、自由而又宽松的工作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民主治校、人本治校的管理模式是教学自由在学校管理上的基本要求。学校管理应积极吸纳教师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开阔教师专业发展视野,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是教师教学自由的体现,是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机遇的迫切诉求。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教学工作,积极规划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质。(张志东,2013)

注重内在激励,提升教师职场学习的主动性。让有自主学习意愿和学习行动的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幸福感理论研究发现,职业赋予人们的自尊、自由、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充分的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自我实现会让人们更幸福。内在激励承认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权利和尊严,关注学校人际关系、生存环境和民主氛围对教师学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参与行动,从而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彭明成,2014)

(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设计与支撑

要给予教师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鼓励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其创造便利、优越的学习条件,并提供教师学习成果(如个性化的教学案例、班级管理心得、教师成长心路历程等)展示平台。

一是优化正式的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结合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确保教师职场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既要有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计划,也要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新加盟者”学习计划和满足骨干教师需求的专题培训,还要有满足优秀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菜单式”研修,让新教师侧重基本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让骨干教师注重职业教育理论和职教科研方法的提升学习,让优秀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凝练,向“专家型”教师发展。通过参与体验、学习反思、观摩点评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融合。(陈学凤、王国燕,2014)

二是通过知识激励,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力。知识激励可以通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请外校名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授教学和经营管理经验等形式,满足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激励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而且可以在职业院校内营造互助互学、互为激励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职场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是做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保证职场学习的连续有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在分析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成长目标,帮助每个教师制订独特的学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确定需要达到的专业水平,特别要注重为教师职场学习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彭明成,2014)

(三)关注评价体系内涵的设计与完善

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是否合理、经费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考察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程度。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必须符合评价周期合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个性化,并与教师的个体生涯规划相结合等多项原则。(潘玲珍,2015)

1.将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纳入评价视野

鉴定和认证非正式学习是促进教师职场学习的关键环节。《赫尔辛基公报》指出,促进对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认可,从而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职业教育教师非正式学习的认可意味着承认教师通过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偶发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认可教师通过实际工作学习所获取的文化知识和个体实践性知识。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发生。只有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纳入教师评价指标,才能真正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许长斌、徐春妹等,2015)

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月或几个月的短期行为,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以科研为主,涉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具体指标几乎没有,严重影响了职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可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比如把“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使用作为年度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学习培训等直接挂钩。(陈学凤、王国燕,2014)

2.优化教师评优评先指标

大力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值得借鉴的基本做法有四种,一是缩短评价周期:(1)变年终一次性评价为月度评价,由月度评价汇总形成年终评价;(2)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并将每学期学生评教一次改为每月评教一次;(3)月度评价中插入随机评价(包括督导、教务和部门的随堂听课,学生问卷和访谈,领导和教师之间谈话等)。二是变“奖、惩”为“奖、促”,尽可能增大“奖”,缩小“惩”,强调用“奖”,慎重用“惩”,以“促”为目的。三是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做到“四个结合”:随机评价和定期评价相结合,月度评价和年度评价相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以此缓解同时实施惩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两难”问题。四是加强规则管理,帮助教师把工作做到合格。例如,教师岗位工作标准管理、教师岗位工作提醒和预警管理等。

四、政府/行政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上可有所作为

应该说,对于职教师资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瓶颈这个问题,行政方面的态度是非常清晰的。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并从2012年起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各类型培训。培训的成效在于做好培训前调研,根据各阶段教师群体的需求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比如对北京市重点职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发现,教师的教育理念虽达到合格以上的水平,但或多或少地还存在问题。如在教育观上,一些教师对目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偏见,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一部分教师对教学职业缺乏足够的信心,认同感不太强。这势必影响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投入和实施公平且科学的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整体属于合格偏上的水平,专业知识略强于专业能力。尤其是教师的评估知识,“所教学科的社会及生活实践的价值与意义”知识,以及教师的沟通能力较弱。(胡艳、郝国强,2014)比如在湖南4所高职院校调查后发现,青年教师教学处于适应与发展期、科研处于摸索期、实践能力处于贫乏期,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需要。建议可采取先夯实教育专业素质和学科专业素质,再提高职业指导专业素质,逐步全纳教育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职业指导专业素质的步骤。(高葵芬、韩秾,2013)比如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确定课程目标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引,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评价认识不到位等。63%的新任教师认为他们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操作能力;同时教育新理念、教学思想和技能培训也已经成为新任教师迫切关注的内容;63%的中职教师没有任何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所担任的学科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李建芹、李运萍,2013)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国相关政策比较完善,能够基本满足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潘玲珍,2015)

同时,为了顺应专业发展中教师及教师学习组织自主性的提升,政府教育部门应更多地由“台前引领”向“幕后服务”转化,注重多渠道、多向度的专业发展平台的搭建。多渠道强调的是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输入的多渠道,多向度强调的是输出的多路径,面向的不仅是教师这一个岗位需求,而是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就是要广开来源,广拓出口。(何强,2014)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信息技术对于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它不仅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同时还成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它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具体而言有两大内涵:

(一)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职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完备。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有效推进职校教师教育教学效益的提升。信息技术进课堂,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生教育工作,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大力推进的“数字校园”建设就对职校教师的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要求职校教师是一个多面手,既具备本专业学科知识,又懂得教育技术原理,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实操技能。以素材型教学资源开发为例,对文本素材、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常见素材资源,要求教师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掌握素材的采集、筛选、获取、加工、分类、存储、重组与利用等全过程的“工艺”流程。这对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资源评估能力、操作和运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并深化理解信息理念、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工具和信息方法,需要不断地运用以上各方面去从事数字教学资源的生产、使用和评价等工作,进而从中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素质形态即信息素养。(曹立明,2013)

(二)信息技术搭建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沟通完善的桥梁

就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目前教师个体、学习组织、学校、教育行政四个层面构成一个层层相套的圆,教师个体所获得的发展资源和机会是层级性的,越往外层,资源获取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信息技术则好像一条路径打通了每一个圆,在个体教师面前,学习组织、学校、教育行政等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都是均等的。如下图:

信息技术使得职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在适宜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学习,从而避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冲突。与传统专业发展相比,教师成为信息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提供者,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具有个性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合作形式及合作对象。在线职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以教师个人信息为单位将教师在线专业成长经历按时间顺序记录其中)、职校教师项目研究资源库(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辅导服务项目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发布,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自主、主动进行项目申报,同时教师也可在该平台上申请自主项目)等,都是有效的应用形式,不仅有助于节约经费,还提高了效率,最关键的,是促成、推动了职校教师自主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1 职校数学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与普通高等数学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主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 学生数学基础明显较薄弱, 数学作为中学主要科目, 往往是很多职校学生学习中的软肋, 因此在教学上要深入浅出。 (2) 职校数学更加强调应用性, 职校学生毕业方向首先就是就业, 那么数学必须为专业课服务, 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 职校数学为了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往往自己开发校本教材, 因材施教。

2 数学素质对于物流专业的重要性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 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因此要深入学习好物流, 一个好的数学基础是必不可缺的。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曾经说过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 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 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在平时物流教学中经常就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比如说企业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 而资源总是稀缺的, 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并将其进行最佳分配, 是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效能、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线性规划模型就是一种用于优化资源配置以使企业尽可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数学方法。例如这样的实际案例: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 每件利润分别是3 (百元) 和5 (百元) 。甲、乙产品的部件各自在A、B两个车间分别生产, 每件甲、乙产品的部件分别需要A、B车间的生产能力1工时和2工时;两种产品的部件最后都要在C车间装配, 装配每件甲、乙产品分别需要3工时和4工时;A、B、C三个车间每天可用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工时分别是8、12、36, 应如何安排生产这两种产品才能获利最大?通过这个例子, 明显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基础, 是很难真正学好物流专业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以物流专业为中心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高级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数学基础上明显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 若要求他们在原本就比较单薄的基础上, 还要把所有高等数学中的知识都熟练掌握, 这明显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上可以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 加强和深入一些实用性知识点的教学。比如说在学习导数概念时, 除了举出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 还可介绍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变化率问题。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可介绍产品总运输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运输量的变化率, 物流总成本对运输量的导数就是运输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 (边际成本) 。在讲授微分方程时, 可结合讲解物流运输模型等实例。再比如说在讲解数学期望、方差以及线性回归方程时, 可以结合物流需求预测使用的多种预测方法, 让这些枯燥的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相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以致用。其实数学知识在物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立数学模型上, 对于一个实际物流问题若能建立起相关的数学模型, 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一大半。例如在研究投资主体在满足工程项目预定目标条件下如何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达到最小, 如何投资和管理物流工程项目, 如何安排调运方案, 在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 使总运费最低?在这些方面数学模型都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工具性。那么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建模教学是一种现代教法。所谓数学模型方法, 就是把所考察的实际问题, 化为数学问题, 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 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其中, 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是上述方法最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是:准备、假设、建立 (模型) 、求解、分析、检验。分析在问题中哪些是变量, 哪些是常量, 哪些量是已知的, 哪些量是未知的、待求的, 然后分析系统内部性质与关系。通过对常规数学教学的一些改进, 使数学与物流的接轨更加紧密。

4 通过实践巩固数学与物流的联系

可以利用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到大型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 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使学生更加感觉到数学与物流知识的紧密结合。

通过上面的例子, 好的数学素质对物流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职校数学教学将能更好的与物流专业接轨。

摘要: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 它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 数学就是其中之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要真正学好物流, 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 强调好的数学素质对物流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通过职校数学教学的改革更好的与物流专业接轨。

关键词:职校数学,物流,数学素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家骅.现代物流运筹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6.

[2] 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8, 7.

职校专业理论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普遍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本文拟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从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影响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体育理论课;教学

高等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关键阶段,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以传授体育院校学生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为主,通过实践练习,使自身和他人获得健康体魄,是培养体育综合性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体育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教学,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忽视理论课的教学,而体育理论课是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环节。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指出:“在技术专项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师要学会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法并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学校每学期可安排总课时百分之十的理论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的教学是体育专业技术课的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才能使自身长久的发展,专业技术的研究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对运动员训练和普通人健身都是如虎添翼。多年来研究发现,体育院校的学生,文化课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在思想上也更重视专业技术课,忽视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才能培养出能够自学、自练、富有创新精神,对未来社会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学生体育理论课教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多而杂,囊括了体育人文的基础知识,运动专项的理论知识,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要点和裁判规则以及运动防护等大量知识。体育教育专业有基础理论课,每门专业技术课又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学生每学期接触的理论知识很多,加上专业技术训练任务重,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对每门理论课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情况,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调整,着重讲授提炼出重要的章节和要点,其他的内容可以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即能突出重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时代在发展,知识体系也更新的很快,新的概念加上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冲击着旧的理论体系,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有促进体育训练和健康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推荐相关的参考书,使学生不仅仅拘泥于课本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推动学生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最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体育理论知识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每一门课都有其侧重点,每个老师由于自身的教学体验和训练经验理解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但万变归宗,体育理论的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并且有一项技能能够立足于社会。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离不开体育理论课长期的熏陶的体育素养以及潜移默化的体育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不仅能使身心愉悦,也能增进健康,同时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和长期坚持运动的信心,所以体育理论课堂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不能和专业技术课脱节,要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才能言之有物,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健身方法也离不开体育理论的指导,学生只有精准的掌握理论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处理自身和他人在健身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现在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育、素质教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在这样的利好形式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抓住时机,努力练好基本功,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同样离不开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三、改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体育理论基本都采用分专业小班授课,这对教师管理和掌握学生情况比较有利,但在教学手段上,仍以傳统的照本宣科为主,少数教师会采用自学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本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从教师入手,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国外有两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第一种模式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体育能力;第二种模式根据学生各年龄段兴趣的不用,以学生个性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1]教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了解他们需要获得哪方面的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运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和图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行为现状

学生的学习行为具体表现在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从课堂学习来看,愿意听讲的学生都会选择前排的座位,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能时刻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后排的学生一般都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睡觉等等。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很难在课堂上吸收到有用的知识。大一、大二学年学生课业繁重,加上专项训练辛苦,课下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上的知识没有及时消化,课后又不能复习巩固,长此以往,学习成果可想而知。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很好途径,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简单抄书或者抄袭同学的比比皆是。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体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不能做到。学生在四个环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必然会很不理想。

五、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因素

学生对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不够,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很难付之行动,要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源上让学生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影响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以训练为主,文化课基础不牢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面对书本上大量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心生畏惧,没有兴趣。

2、体育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去中、小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学生认为工作中只需要使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并不能派上用场。

3、教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所讲内容和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心里所需,从而认为提伦克对自身的用处不大。第四:部分同学学本专业只是因为高考分数过低,本身对体育专业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而已,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心态,荒废了四年时光,到最终用人单位招聘时,即拿不出优秀的成绩单也没有精通一门专业技能,多种因素致使体育专业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宁可逃课在外打工,也不愿坐在课堂里。

六、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加上体育理论知识系统庞大,概念繁多,理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他们宁愿将时间投入到“收效快”的专项技术练习中去,以为“熟能生巧”就能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课练习好,但是体育教育培养的方向是教师,不仅需要将专业技术课练习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知不够,通常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很吃力,学生却不明白所设置课程的意义何在,同时老师不能够更好的将体育理论知识跟专业技术课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师讲体育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异。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不端正,理论课学生出勤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体育教育的就业率持续低下,学生对毕業后的去向担忧,对本专业的前景不看好,丧失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入学时,学院应做好宣传工作,介绍学校所设置专业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加强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有效的管理,改变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现状。学院应多开体育知识类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加强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特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跟上时代,更多的考虑学生今后就业技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华健.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108-110.

上一篇:课程改革下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