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25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比一般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难度,因而需要更加重视宏观层面的问题——哲学问题。在一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体,但是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职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为什么改”和“如何改”的程度。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当然要由政府领导,但是主导却是社会,社会需求是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之本是教材而不是大纲,因为教材比大纲有更多优点。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的改革,应当适当增加面试或口试,它们是增强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减少学用脱节和学生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哲学问题;考核形式

作者简介:孔琳琳(1971-),女,江西鄱阳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语言哲学、应用语言学;李旋(1988-),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频次效应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性研究”(编号:17YB206),主持人:李旋。

有诸多专家学者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各个层面发表了极其精辟的见解,它们对于推动各级各类院校进行改革有重要意义,是多年来英语教育界进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但是我们发现,对英语教学改革涉及的宏观理论问题关注不够,关于英语教学改革的哲学问题则更少有人问津。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并不是世外之学,它深深扎根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英语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很多宏观问题都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它们需要正确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例如,有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本体论研究”[1]就是一种哲学尝试。

对于职校而言,英语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2]。因为职校的英语教学不太可能涉及考研英语的问题而更需强调实用性;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英语需求也使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问题更为突出;职校的英语教材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而是教学之本;职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地教会学生面试和口试的能力,即使现在还未要求的口试也应该未雨绸缪,从而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愿意对我国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哲学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得到国内职校英语教育界的关注。

这些哲学问题主要有: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是谁?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什么作为主导?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改革?

一、关于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师?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关于教学主体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在一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一切英语教学中,也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英语教学改革、特别是职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中是否学生也是主体呢?我们认为不能这么说,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改革是有区别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人的活动,但是二者活动的性质不同。“英语教学”包括“教”与“学”两部分,而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为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前提,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英语教学改革”的中心词则是“改革”,在“英语教学改革”这样一種活动中,不再是纯粹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而是要对“教”与“学”这样一个“统一体”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是自觉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为什么改”和“如何改”的程度;教师则应该是自觉的,因为教师必须对“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有一个大致的考虑。如果连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改”,朝哪个方向“改”,那么学生就根本不可能知道在学习中如何“改”,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调动起来。这是从理论上说明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的理由。

从实践上说,英语教学改革之所以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还在于“改革”本身比“学习”的难度大,如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势必使教学改革政出多门,呈现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的乱象。学生的基础(包括外语基础和学好外语的中文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也是五花八门。如果英语教学改革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就难免出现与教学改革初衷背道而驰的消极后果。一般地说,学生会对凡是自己认为不满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抵制,极端的甚至会导致取消英语教学,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职校学生在这方面比一般院校还更严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职校学生在未来的择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

认识到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对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组织、实施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改革既生动活泼,又卓有成效;其次,依靠教师进行改革,才能集思广益,越改越符合教学要求,因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熟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教师才最清楚为什么要改和如何改;再次,明确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放下包袱,大胆创新,防止因为害怕被学生批评而缩手缩脚,跟着感觉走,依着惯性随大流;最后,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可以摆脱很多无谓的干扰,使教师能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政府还是社会?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所走过的道路表明:任何一项规模宏大的改革,都必须有政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样,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这样,教育改革同样不能例外。在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并非单纯是教育界的事情,它牵涉面广,人员众多,程序复杂,影响巨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主权和文化政策,因此,英语教学改革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强调政府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是完全必要的。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联系到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认为,要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的成功,应该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政府的领导和组织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但是只有社会需求才是改革的真正动力,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围绕社会需求进行改革,才能克服各种弊端,取得实效。对于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尤其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着“全民必修”、“过度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不少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英语的“全民必修”制度,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高端英语人才紧缺的现状,相反却用英语这把“手术刀”强行剪裁许多国家的英才,造成了某些不利的后果[3]。因此,把社会需求作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大有用武之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按照社会需求确定教学科目和专业,大力增加社会急需的商务、旅游、科技英语科目和专业,坚决减少或取消社会需求量少、不太符合当前国家政策的科目和专业;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人员编写教材,使教材能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增加自爱、友爱、慈善、环保、自强、自立、理财、和谐、救灾和自救等方面内容,删除那些鼓吹阶级斗争、宣扬战争、宣扬恐怖和暴力、宣扬人间对立和歧视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教材时初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强适应将来走上社会的能力;三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按照社会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对于社会需求量大、英语人才又相对短缺的专业应该适当扩大招生数量,反之则减少数量,避免将来更多的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最后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增加那些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有重大作用的“自主合作学习”、“输出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对于传统的背诵、默写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之本:大纲还是教材?

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本,因为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制定的教学规范,只有以大纲为本,才能使改革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否则各行其是,改革是无法进行的。另一种意见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教材为本,原因是教学大纲只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纲要”,抽象性和原则性是其主要特点,它只规定了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因而英语教学改革是不可能以大纲为本的,只能以教材为本。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和其他课程的改革一样,应该以教材为本,原因不但在于如前所述大纲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且在于教材自身的许多优点。首先,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因此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全面展开。一本好的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和基本精神。其次,教材在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下,具有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好的教材就是为教学人员准备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材料,在这方面,职校的英语教材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第三,教材并非教学大纲的翻版,它应该对大纲有所超越。教材编写者可以在大纲的要求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教材编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大纲只是规范了一些非常有限的内容,如果只就这些内容进行教学,则教师无法教,学生也无法学;而教材则不同,好的教材是选、编、写、评四者的有机统一。最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编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类型的教材。例如对于国际投资、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这些不同的专业就可以编写不同的教材,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可以作出区分[4]。以上这些优点都是教学大纲不能比拟的。为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驟地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各种英语课程的教材,并且把其母语国家的优秀教材加以有选择地介绍引进。这方面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卓有成效,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在于:既然教材是相对稳定的教学改革之“本”,在编写教材时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东西充实到教材中去。如何把握二者的“度”呢?结论是:既然是改革,那么“变”就是常态,是绝对的;“不变”是特例,因而是相对的。就绝对的意义上说,教学大纲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当社会生活实践发生极大变化的时候,教学大纲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相对意义上说,在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变化应该仍然能够保持“变”中之“不变”。因此,变动中的教材就仍然能够担当教学改革之本的角色。只要这个“度”把握得好,职校英语的教材是完全可以胜任教学之本的角色的。

四、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的改革:口试与笔试?

英语教学改革30多年,从考核形式上说,最大的改革就是客观性试题比例大幅度提高,而主观性试题比例显著减少(近几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但并未从根本上改观)。一张试卷,学生所需要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简单地判断对和错。这样做的好处是评卷相对客观快捷,学生相对轻松;缺点是随机性增大,不但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单词和句子的拼写、书写、准确记忆能力,音调、音准等发音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舞弊的机会大大增多。笔者曾经注意到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差,从来没有及格过,但是在等级考试或比较重要的期末考试时可以考出良好甚至优秀的成绩。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新时期往往把考试成绩与奖学金和其他荣誉挂钩,更是使考试成为学生高度重视的评价标尺。考试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多种利益。不适当的考核形式既不能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还容易使学生滋生不良的道德习惯,实在是在必须尽快改革之列。也有一些学者早就指出过其弊端[5]。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什么内容,就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形式,英语教学教的是“外语”即第二种语言,而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使用。语言使用当然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口头语言,能否正确地使用口语,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语言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如果要检测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笔试而应该是口试。如果一定要分出一个主次,划定一个比例,那么英语学习考核中的口试分量应该不少于50%,因为语言的作用主要是说和听而不是写的。中文英语都是如此。

可能有人会怀疑:我们从儿童到青年再到成人学语文,基本都是只有笔试而没有口试,不照样可以考核出比较好的成绩吗?为什么学习英语就一定要强调口试呢?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学习母语和学习英语的区别了。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活,不但是学习,就是平时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使用口语,因此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面语,口语并不需要单独考核。学习英语就不同了,英语是与母语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环境,因此口语完全是通过自觉努力“学”到的,它和母语的习得机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的考核中加大口试分量,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学习的准确效果。除此之外,增加口试还可以提高学生重视口语的意识,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减少舞弊的可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值得尽快推行。对于职校的英语教学来说,增加口试的权重还有助于减少学用脱节问题的产生,抑制学生的舞弊行为,提高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未来的择业竞争力。有人认为现在教学大纲或教材都没有要求外语口试,职校英语教學改革增强口试是多此一举、自讨苦吃,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教学改革”,就是要把不好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改掉,现在证明过分重视客观性试题的笔试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呢?学术论文也就是要研究如何改变不合理的现状而不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连续数年采用了增大口试比例的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某些专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6][7],这就证明了好的教学形式确实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2-7.

[2]刘茂万.高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之探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14-115.

[3]黄姣玲:外语教育改革必须从制度改革做起[J]探索与争鸣,2008(12):86-87.

[4]桂国平.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335-341.

[5]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敏子.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2):88-90.

[7]陈文锋.职业英语教学与交际法语言教学[J].海外英语,2017(11):86-88.

责任编辑 秦红梅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就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校重要的办学理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但是,当前职校英语教学在“就业导向”方面尚存不足,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职校英语教学状况集中表现在学生基础、师资状况、大纲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考试评估等方面。

(一)学生基础方面。

职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项关于中职新生的调查显示:72.24%的新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英语基础薄弱,带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存在心理障碍,自学能力差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师资状况方面。

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比较滞后,侧重传统英语教学中对语法、词汇的记忆、练习,缺乏师生交流,所授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要求脱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三)大纲教材。

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没有顾忌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体现职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统一教材下无法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导致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和职业要求。

(四)教学方式。

职校英语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使用口头讲授和板书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师生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条件。

职校教学条件较差,如教室硬件设施不齐全,设备陈旧,英语资料匮乏,缺乏外教,难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班级容量过大等。

(六)教学评价方式。

部分职校仍然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过于重视书面英语成绩,反而忽略学生真实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的联系更密切,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要求。职业学校以向社会输送职业人才为办学宗旨,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快速、顺利适应职场工作为学习目标。所以,职校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观念,从学生实际和职校培养目标出发,充分理解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不仅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更关系教师向学生教授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的效率及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所以,要体现职校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是重要方面。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交际教学、分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交际教学是指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日常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分层教学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在一定范围内分别实施教学,主要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如布置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探究式教学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教学作用。

(三)改革教学内容,适应职业要求。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教材,所以为体现职校英语教学“就业导向”的特点,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对英语课程内容的修改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要适应职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教材体系应当体现层次性,教材内容应当突出职业性和使用性。可以分别设置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专业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公文书写、专业词汇等。

(四)改革考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

过于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作用,反而会模糊对学生真实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所以,应当改革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考评内容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对相应模块分别进行考评,如对基础英语模块的考评内容为基础知识、听力、口试,对专业模块的考评内容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翻译、职场公文的书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作为学生的总成绩。考评形式可以将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激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提出相关要求,为了使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满足工作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职校英语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磊.浅谈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王国凤.中职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职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分必要。通过调研,本文阐释了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实施的困难,并针对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校外实习基地 管理机制 实施困难 建立措施

校外实习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一线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对三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的过程。为了确保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各专业都积极地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洽谈联系,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思考和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管理(在本论文中主要指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教学运行、顶岗实习管理、协议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方法、策略与机制。)上来说,第一个问题是,校外实习应该由谁管理?企业还是学校?学生进入实习企业,由于校方没有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对于实习的过程掌控有些鞭长莫及;企业只会用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其快速成长,但对其思想精神的关注还是有所欠缺的。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存续与维护缺乏有效的跟进管理。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之初,往往双方领导热情满满,热烈非凡,仪式一过,合作细节方面未及时深入探讨其可行性,随后实习基地工作亦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了一张协议书。有幸存活下来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能够使校外实习基地稳定运行的运行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即构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各要素(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法律法规要素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要素等)在共建运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规律、方式、特征等长效机制。

一、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校企实习合作管理机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做的与以后工作中做的基本相似或一致,能切实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合作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保障了實习实训的工作仿真度,存续与维持这一点,我们必须建立长效的校企实习合作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环节。

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其良性运转保障了校外实习实训工作的质量,这是工学结合的根本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离开学校老师和大部分同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锻炼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模拟的职场实践中更好地锻炼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工作中抗压耐挫能力等。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平台上有些学生实现了就业,有些学生发现了自身优长。我们要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和发展,这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打破原来的封闭桎梏之网。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中的困难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制于专业所属行业特殊情况,不利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所属的相关行业的具体情况不一而足,部分专业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情况难以统一安排校外实习,学生较多而长期合作的单位较少。学生大多数前往国有企事业单位、施工企业进行校外实习,每个单位接纳学生数有限,成建制出去顶岗实习的机会少。

(二)校外实习基地分散,学校监管难度大。

学校对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实习地点分散(尤其是文科类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学生众多的会计专业,单个企业接受实习生人数却十分有限),远离学校,甚至远在省外(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分布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等国际贸易业务较多的城市),学校难以对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完善考核,在管理上相对较松,实习约束性较差,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

(三)校外实习基地达不到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学生实习纪律松散。

学生对部分顶岗实习单位满意度不高,不愿到单位实习。某些学生实习不到1个月就跑了,企业难以打分,学校更难以控制。

三、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的事,迫切需要政府机构职能部门的宏观引导,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健康长远地发展。

政府在推动顶岗实习工作上,主要是做好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从制度层面要求企业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职责,同时也要对已经从事培养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其他方面的补偿。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的意识,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

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各有优势: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队伍和他们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对前沿信息的获取;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要实现互利双赢主要依靠两者的优势融合。

互利双赢是维系校企关系的纽带,在校外实习基地长期合作中,企业得到校方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并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校方以师资和科研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为其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双方从内在需求上说,都希望外实习基地的高校长期良好运转,构建校外实习基地长效运行机制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三)以共同培养学生为目标的刚性约束和保障。

有些专业难以统一安排校外实习,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等在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实施中的困难,表面看来无非是校企建立实习基地的目的有别;究其根源则在于制度缺失,政府推动,制度建设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的首要措施。制定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予以明确,通过立法规范保护各方利益不受侵犯。

这种刚性的约束和保障应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组成权威领导,能动地协调各方利益,由懂教学与熟悉生产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办事机构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转,要做好教学、师资、学生诸方面的管理工作。要建立评估机制,对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四)校企双方保持诚信友好。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源起无疑是共同利益,这一内需推动了合作的开始,而要使基地持续存活并良好运行下去,诚信友好是润滑剂,它在校企双方领导,部门负责人和老师,以及员工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互相听取对方的意见与建议,相互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友谊,共同进步。

当下高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既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考试及综合能力测试,又没有对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员工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工作坚持定期评估,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反馈机制提高实习基地管理水平,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积累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

四、关于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建议

校外实习作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環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化,但是合作的基础太过薄弱,而且各个学科的校外实习基地各有不同,深度合作更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在笼统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的研究中穷尽,试图在众多学科中找寻一些共同规律以指导实践。

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是学生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和潜在优质劳动力的或然性选择,企业运作必须以营利为目的,人才培养必经顶岗实操环节。校企双方应该共同为实习基地落实保障制度,公平地对待实习生的劳动付出,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有不同的类型,有适合长时间实习的也有适合短期观摩的,在教学管理中应对长短期实习实训做出具体项目训练要求,让不同的实习基地满足不同的实习需要,而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习的诉求清晰是对人才质量的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说,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性并不在于一个具体企业能长时间充当某专业的实习基地,而是服务于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某类型的实习基地不断档。

参考文献:

[1]宋秀英.论高职院校装饰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435.

[2]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

[3]刘璇,毕大伟,景文艳.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各地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大量广告类专业,急需大批高质量广告学专业职业师资。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个集合多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强调实战能力。广告学的学科特性和职师特点决定了要有效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必须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国界合作培养人才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美第奇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跨界合作 培养 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 合作路径

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正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与充实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广告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和消费者的广告观念也逐步加深,而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发展,广告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对广告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广告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大量经过系统训练的广告从业人员。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大量与广告行业各工种岗位相关的实用性专业,如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传媒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近年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前景广阔,但其对广告学师资的要求较高。作为中职广告相关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相应专业知识,掌握高科技手段,还要了解广告行业市场最新发展动态,成为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师范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手段传授广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广告专业师资人才。

二、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开展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Crossover)是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1]随着市场经济中行业与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会,跨界合作能实现很多原本不相关的渠道资源共享,合力开拓 1+1>2的市场,使收益倍增。

培养高质量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开展跨界合作,是由广告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个集合多学科的复合型学科,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涉及多个学科与专业,强调实战能力。一个好的广告作品或好的广告营销案例,往往要有文学、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影视编导、经营管理等很多学科的人才参加。在社会实践中,一些大型广告公司也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上迈出重要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职师人才更需要开展跨界合作。“职师”全称“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指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师。高质量职师人才不仅要求学好专业技能,取得该专业的多本专业技能证书;同时还要求掌握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师范专业知识并取得教育资格证,成为专业技能过硬、教学能力强的职教“双师型”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各地中等职业学校都需要大量职师人才。职师特性决定了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创新理念,有效开展跨学科合作。

跨界合作的鼻祖是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美第奇。他身为银行家,却与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政治家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士交流合作,促使佛罗伦萨成为中世纪欧洲最著名、最具创新与创意的城市, 对欧洲文艺复兴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美第奇效应”成为跨界合作的代名词,当跨入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会点时,会因结合现有观念而创造出大量突破性的新想法。跨界合作对网状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跨度越大,跨界合作成果越大,催生新事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越强——这是跨界的哲学,也正好符合了广告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特点,契合了广告创新的路径。

高校开展跨界合作培养人才时,要注意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跨越不同领域的障碍,通过异场域碰撞,激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培养跨领域思考、发展的能力,培养拥有多领域专长,具有宽阔视野和创新能力,能胜任广告设计、策划、管理、创意等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人才。

三、开展跨界合作培养职师广告人才的四大路径

职师广告人才首先应该具备高水平广告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能力和资格,这样毕业后成为双师型人才,就业选择会比别人更多一些。高校在职师广告学专业办学过程中要考虑其双师型培养的具体要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开展跨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服务广告行业发展的能力。

(一)集合各个学科专家智慧,创新广告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广告学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广告理论、广告伦理、广告法制远落后于业界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的广告产品大多是跟风、复制、模仿,甚至恶俗,缺少自己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核,广告创意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高校要集合与广告学科相关的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让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开展跨界合作,参与教学科研创新,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告学科相融合,利用高校在高科技领域的研发优势,把握新媒体数字技术前沿的动态,研究整个广告行业的创新变化发展,让理论教学研究跟上并领先于广告业的发展,使该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把握广告行业的发展动态。

广告学学科是一个融合的学科,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跨界创新,这种学科融合的资源只有在高校里才能得到。高校可以成立广告创作中心、广告研究中心、广告制作公司等,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如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市场学等多个与广告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聚集起来,整合力量,开展广告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广告学跨学科研究和广告实务运作,参与企业广告项目策划和广告运作。

(二)整合各个专业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过分专业化,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分离,重科技、轻人文,多灌输、少创新。职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校资源能够整合的条件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甚至是不同高校之间的限制,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交叉性的改变,如职师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校跨专业选修广告学相关课程,在学好专业性课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更细化的专业教学方向。

师范院校应发挥师范教育特长,在师范类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方面,注重职师专业的培养需求,整合优质师资和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又要强调技术、艺术和实践的结合,使师范性与学术性、创造性、实用性齐头并进。

(三)多种形式跨产业合作,校企、校校互动共享双赢

高校与行业间的互惠合作是实现各地广告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广告学学科特点和职师特点决定其教学必须和广告活动、中职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学校之间良好的跨界合作互动,实施与大企业合作办学战略,与业界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解决广告学学科发展方向、能力建构和人才培养针对性等关键性问题。

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职师广告人才,高校需要人才实习与就业基地。高校可以通过与广告企业、产业园区、中职院校合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企业、职校培训人才,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把企业最优秀的高管团队集聚起来做师资,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高校应将合作办学、项目调研、咨询培训、实习基地等内容和要求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各类广告人才在广告实践中锻炼、发展,走一条高校与产业相结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四)高校要努力走出国门,加强跨国界合作

随着中国广告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日渐加强,作为经济文化交流重要方式的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更为看重,对中国广告教育国际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知名跨国广告企业的跨国界合作。

如今,全球大型广告集团公司纷纷落户中国,我国广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提前做好人才准备,加大与国际组织、国际4A广告公司的合作,在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备国际视野的职师广告人才。

高校应与广告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合作,制定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计划,在学生互换、师资交流等方面达成全方位的合作,扩大师生交流数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贸易法的比重;利用国际丰富的广告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广告学高端人才。

为保证职师学生得到更全面和专业化的教育,毕业后有充分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传统广告学专业教育模式上,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加大跨界合作力度,有针对性地打造“非传统大学教育”——重视教研教改,紧随广告行业技术发展潮流,紧扣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需求,强化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课程比重,拓展校企互动,联合办学,企业职校全真环境实习实践,同时把职业素质课程、师范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评分体系中,贯穿始终,整合各种力量来推动职师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l] 百度百科.跨界合作[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635190.htm.2012-01-10.

[2] 弗朗斯·约翰松,刘尔铎,杨小庄译.美第奇效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3] 杨文良.高职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6):1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海西经济区域的特色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海西经济区中职校新课堂,通过模拟保险营销职业任务场境教学项目的深入研究和成果总结,我们深刻体会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予中职校新课堂带来了新鲜活力,使得保险营销专业培训上升一个台阶,让专业保险营销培训可以完成从保险公司迁移到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环节系统规范的中职校课堂,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解决了保险行业面临的培训难题,另一方面,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输入了新鲜血液,开发了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海西经济区;区域环境;区域保险营销

区域经济地理环境影响区域市场营销的战略决策。“区域经济地理环境信息已经逐渐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从区域市场营销角度看,地理信息是一个能够改变区域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重要元素之一”,成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海西经济区域的特色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指的是以福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包括福建周边的经济区域,简称“海西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域经济环境主要有三大优势:(1)地缘优势,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血脉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承。(2)港口是海西经济区另一个独特的优势。福建海岸线长3300多公里,沿海岸有6大天然港湾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3)生态环境好是海西经济区又一潜在优势。基于这三大经济优势,海西经济区积极推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闽台合作,大大提高了海西经济区第三产业的水平。

二、海西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中职校之保险营销新课堂嬗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海西经济区中职校新课堂

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将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来承担,由学校、企业双方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海西经济區域迎来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课堂的深化改革。海西区域各大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一线教授、讲师积极投入到“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科研活动中。本人也有幸参与模拟金融产品营销职业任务场境教学项目——工学结合,博弈“无影营销”的课题研究中,子课题为“中职校模拟保险营销职业任务场境教学项目”。

(二)海西经济发展的振动波强烈冲击中职校保险营销课堂

1.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对专业保险从业人员需求不断扩大

据上所述,海西经济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在不断提高。海西经济区保险行业在这历史时期将保持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保险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扩大,保险劳动力市场疲软,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缺乏,许多保险公司出现“增员荒”“展业难”的状况。这种状况可以从我们课题小组从以下金融企业访谈调研的具体数据中得到印证。

2.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对保险从业行业的专业培训、职工生涯管理制度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一方面保险机构快速增加,一方面公司盈利却在不断减少,一方面主动需求保险的群体不断扩大,一方面保险公司却出现了“展业难”“增员荒”,因此,保险公司职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合理与否、保险营销用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营销队伍的稳定性和在市场中的实战能力,进而影响到保险营销的业绩和盈利。依据本课题企业调查,保险公司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见下图:

保险公司职工职业发展轨迹

保险公司新员工都是从保险代理人(专员)做起,首先熟练掌握一线外勤保险营销业务员的专业营销技能,而后,随着业绩升级为高级营销业务员(高级专员),同时通过招募一定数量的麾下新保险代理人,晋升为主管(麾下一般有2个以上的保险营销展业小组),之后,可以根据成为主管的员工的个人特点和个人需求分成两条发展路径,一条路径,沿着专业技术通道,晋升为高级主管、资深主管;另一条路径是沿着行政通道,晋升为处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保险营销企业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员工的晋升成长起积极推动的作用,直接影响营销队伍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海西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机构迅速扩展,市场的需求膨胀上升,企业在培训师资、培训方法、培训规模等方面都感到困难,保险营销企业迫切期望专门的、专业的、对口的职业培训的机构出现,现成地获取源源不断的具有良好职业意识、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形成一定职业意志品质的优质劳动力资源。

3.中职校毕业生是海西经济区保险行业初中级岗位的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

依据金融时报的统计,现阶段保险行业的营销渠道个人代理人销售份额约占43%,银行邮政渠道占约34%,其他渠道占约23%。

从对本课题组访谈资料《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与保险营销人才需求调研问卷》分析,来自中职(中专、职高、技校)学校的保险从业人员占各个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的50~60%不等,他们主要就职业于保险公司的初级、中级岗位,绝大部分是业务员(代理人),一部分优秀者由业务员晋升至中级主管岗位或者转为内勤人员,其中极少数佼佼者资深员工晋升为部门经理,成为保险营销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和中坚力量。具体数据见下表:

近两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鼓楼营业部招聘职业院校学生用工情况

4.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促成中职校保险营销职业场境教学项目的研究

从企业保险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中调查研究保险营销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企业内部保险营销团队的具体管理模式、营销人员的人才资源组成、营销企业人员的职业规划、营销企业对中职生的需求和能力要求等等,并根据保险企业营销职场的实际情况整理归类设计制作出相应的不同岗位的实训教学工作页,开发模拟企业营销职场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教研任务就推到海西经济区中职校教师的面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博弈“无影营销”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教学研究课题。依据子课题的需求,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采访了福州市的平安保险公司人寿保险鼓楼区营销部、太平洋保险公司(金砖世家店)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及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我们采用企业访谈、职场实地考察、查询资料、分析总结、顶岗实习、设计模拟教学工作页和学生实训学习工作页等环节进行教学课题研究。子课题“中职校模拟保险营销职业任务场境教学项目”经过近2年的研究获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一:《找寻海西区域旅游景点销售旅游保险》模板工作页。其中包含《找寻海西区域旅游景点销售旅游保险》典型任务分析模版、配套《找寻海西区域旅游景点销售旅游保险》教师工作页模板、配套《找寻海西区域旅游景点销售旅游保险》学生项目学习工作页模版。

阶段性成果二:《机动车保险销售话术》模板工作页。其中包含《机动车保险销售话术》典型任务分析模版、《机动车保险销售话术》教师工作页模板。

“中职校模拟保险营销职业任务场境教学之课题研究”翻开了海西经济区中职校新型营销职场模拟教学课堂新的一页,完成了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市场的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推广和实施必将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海西经济区向着环海西经济圈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付晓晶,杜愚.区域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2,19,21.

[2]王开明.海西经略[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1-3.

职校电子商务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帮助众多的学生获得实用性的技能,无论是在日后的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当中,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来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和生活上的便利。目前,职校化学教学引起了重视,因为化学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工作,同时对环保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的职校化学要在环保教育当中进行一定的努力。

【关键词】职校 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随着污染的不断加重,很多的治理方式都需要长期的作用才能展现出一定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环保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到了下一代的身上。我国的污染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理,但是仍然缺乏尖端的环保人才。职校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够良好地渗透环保教育,并且使毕业的学生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那么我国的污染治理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就职校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进行一定的探析。

一、提高认识,勇于承担环保教育责任

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即是提高学生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其适应环境能力的有效方法。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会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努力,同时还会在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方面,对学生渗透一定的知识。在环保教育方面,由于化学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教学上的便利,充分提高学生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勇于承担环保责任。目前农药、化肥、杀虫剂等一系列的化学产品正在广泛的使用,对土地和各种再生资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化学当中的环保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性质和危害,从而主动预防或者在客观上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二、挖掘和延伸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对于职校化学教育来说,不仅仅在化工材料的运用和配比上进行教学,同时很多的内容都可以延伸到环保教育方面。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教师对环保教育并不是特别在意,他们往往更加愿意在专业性的知识方面下功夫。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环保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在化学教育方面,需要进行环保教育。比方说,在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化合物”后,应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除了给学生讲清它们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的产生,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等。从以上的阐述来看,环保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具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环保教育。

三、规范实验操作,进行环保教育

职校化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化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别,职校主要是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从职校走出的化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把握试剂含量以及试验方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职校化学教育在实验操作的时间上非常宽裕,因此,在日后的环保教育当中,必须规范实验操作,进行全面的环保教育:

(一)健全实验室各种环保设施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环保的意识固然很重要,但环保的方式才是最终决定结果的因素。在试验当中,如果操作方式或者设施不齐全,很有可能导致污染出现,为了保证在日后的试验当中,充分的减少污染,让学生从小事上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必须健全实验室各种环保设施,如在实验室设立台面通风口、通风橱、辅助通风扇;废液缸、沙箱、药品回收处,有条件的可建立废水、废气处理回收系统,以减少实验对环境危害。

(二)应用微型化学实验方法,尽量减少化学污染的产生

在过去的化学教育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此在试剂的用量和试验的时间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这种方法固然让学生更加了解试验,同时在操作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负面影响在于环境污染较大。本文认为,在日后的教育当中,可以采用微型试验,减少化学污染。微型试验可以看作是正常试验的“迷你版”,这种实验方式所使用的仪器小巧,并且在试剂的用量上也很少,同时又可以使整体的化学反应变得更加鲜明,丝毫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另外,采用微型试验的好处还在于,非常安全、污染小、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比方说在演示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依照原教材规定每次需要0.3g~0.5g硫来反应生成0.6g~1g二氧化硫。但微型实验每次只需0.03g,完全反应只产生0.06g二氧化硫。由此可见,在采用微型试验以后,试验方式和试验结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今后可以大范围的推广。

四、总结

本文对职校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析,从整体的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的教师在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不仅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同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系统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课小组,帮助学生掌握好化学与环保的平衡点。相信在日后的教学当中,众多的学生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环保教育,并且在环保工作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洪.试论化学教学中的学生环保教育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刘凌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3]项万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上一篇:核电运营企业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传媒现象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