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素材范文

2023-09-21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材;情感;激发

什么是作文素材呢?是指在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还没有经过整理、集中、综合、提炼的材料。素材是作文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缺乏,当然写不出作文,那么应当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素材必须来源于生活,积蓄是生活之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挖掘习作素材,是解决学生缺乏习作素材的一剂良方。

一、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劳动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在生活中有所作为,我每周向学生布置“生活作业”,难易适度。诸如养花、喂鸡、扫地、洗衣服、帮妈妈做饭等,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了直接的生活实践之后,再指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素材写成作文,于是学生妙笔生花,《今天,我喂鸡》《养花有感》《洗刷刷、洗刷刷》等一篇篇反映学生真实生活、表达学生真情实感的文章应运而生。

二、开展活动,寻找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们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锻炼才干,寻找素材。我引导学生开展文艺、体操、音乐、科技、书画、手工制作、自然等活动。通过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既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激发他们高涨的习作热情。因此学生笔下生辉,写出了《纸托小杯》《鸡蛋竖起来》等形象生动的科学趣文。

三、培养特长,开拓素材

我们培养学生,不是要高分低能的庸才,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不仅可以使学生生活充实,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实际上,培养特长、爱好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作文的素材。我提倡学生从小多才多艺,并在班级中给他们创造展示特长、爱好的机会,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写了《我参加朗诵比赛》《六一好》《我学会了电脑》……没有各种各样的特长、爱好,就没有五彩缤纷的作文素材,自然就写不出生动有趣的文章。

四、凭借阅读,发掘素材

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作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和课内的学习可以相辅相成。使学生开拓眼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际上,课外阅读也同样充实着学生的生活,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比如我班的淑怡同学,他特别喜欢文学作品,一次他读了许地山的《落花生》,边读边想,深受感动,同时也动手种了一盆花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花生终没能结果,十分沮丧。之后,她详略了当地记叙了种花生的经过和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写成了一篇十分生动的作文,这篇作文的素材不是观察周围的事物得来的,也不是老师或家长提供的,而是作者从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自己创造出来的。

五、巧用媒体,创造素材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由于直接的刺激作用,使学生提高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作文教学亦然,教师借助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中,农村孩子大多没有见过公园,对《公园一角》的作文很难产生兴趣,缺少写作素材,我就给他们放映一些公园一角常见的事物的幻灯片,如假山、喷泉、亭台楼阁,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言,生动地描绘公园美景,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电教媒体再现生活画面,可强化作文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学生写作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创造写作素材,找到清甘之水的源头,作文源泉定然不会“枯竭”。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2篇

摘要:为研究浙江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适应过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进行调适,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动因有设武举取仕,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防寇、抗倭兴武,藏武于民,民国国术馆成立,武术名师荟萃。浙江武术文化有“三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舶来运动对浙江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浙江武术文化采用了文化救赎、传承救赎和经济反哺三种适应模式。

关键词:武术文化;社会变迁;适应

嬗变于生产劳动、脱离了军事需求的武术变革变得更加的纯粹和专一,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哲学、伦理和价值观,受传统文化的润饰,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武术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时至今日,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武术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散落民间以拳理相通的传统武术逐渐被西方外来武术文化强势取代,武术文化正在走向迷失的深渊。浙江在中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较大影响,它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城所在地,明清时期抗倭寇的主战场,文、武、商皆备在全国唯数少见,浙江南拳是我国七大拳系之一,钱塘、瓯越武坛在历史上享誉盛名。浙江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变革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历史经验证明,社会变迁触及了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浙江武术在不断的自身变革和社会变迁中得以传承与适应。因此,研究浙江武术随社会变迁的规律,阐释浙江武术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中的适应模式。

一、 社会变迁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一样,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尽管浙江武术文化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自先秦以来,武术在军事上的技击价值一直备受君王的青睐。五代和南宋定都浙江大地,岳飞练兵抗金、戚继光在浙江东南沿海操兵抗倭寇,浙江山多林密,自然环境优良,因此,退隐的将士和来到都城全国各地的武术高手推动了浙江武术的发展。农耕文明下的传统武术符合当时社会价值和需求而具有其他运动无法取代的优势。

二、 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成因、形态与冲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变革。浙江武术变迁是动态的,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变迁是本质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其存在和变化都有具有历史的必然与需要。

(一) 武术文化变迁的成因

武术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武术变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变迁。武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因此,只有联系具体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来洞察武术文化,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变迁的客观规律。

1. 设武举取仕,浙江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

武举制度是朝廷设立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武艺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举制度始创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在宋代臻于完备,沿袭至明清时期,光绪二十七年(1903 年) 废止,历时1201年。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武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君王开疆拢地,以“武”强国的国家机器,武举取士作为特殊的历史现象对浙江武术自身的发展和适应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武举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文取仕的格局,突显了习武人士的社会地位,武而优则仕被奉为“正途”。

2. 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宋代皇室迁都临安(杭州)后,临安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还是全国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一批爱国将领如岳飞、韩世忠不愿向金兵屈服,带兵习武,一时临安城武风炽盛。当时,临安盛行以上肢拳势为主,辅以肘膝,很少离地用腿的南拳,在城内设立武学,并颁布“武举绝伦从军法”,规定学武之人可以直接经武考取功名,从军升官,在城外设有英略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角抵社、练马社、锦标社等二十余个练武团体,每个团体之间定期进行武术交流。由于北方受金兵侵扰,大批的武术人士前来临安避难,也带来了北方的一些拳种和技法,它们与原来流传于浙江地区的南派拳种相融汇,使浙江成为当时南北拳种交汇的中心。

(二) 浙江武术文化的形态。

浙江武术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形式、传承方式等内涵。在清代浙江余姚开设有十八局组织,这是在庙会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每个庙会设一个局,先后共设立了18局。在温州平阳地区,农村以乡社为基础建立民间武术组织,农民既务农又习武的现象十分普遍。当前,为了保护温州南拳这一国宝,温州成立了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既独立又有很强组织性的温州南拳协会。在传承方面,笔者走访了浙江平阳、仙居民间武术传承人,他们对于接班人的态度比较开放,并未设置地域、性别和功底的限制,交谈中他们无一例外都显示了对于传统武术后继无人的担忧。

(三) 舶来运动项目对浙江武术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开放,社会变得更加具有包容,人们生活方式选择呈现多样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正在经历着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浙江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的省市,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0%以上。殷实和开放的浙江人对待外来体育运动更加的积极。據《2012年浙江省休闲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浙江省休闲体育项目涵盖了包括地域(攀岩、探险、滑雪、高尔夫、网球、瑜伽、跆拳道、剑道、空手道等)、水域(划船、赛艇、帆板、潜水、冲浪等)、空域(滑翔、跳伞、热气球)立体的全覆盖。在浙经营的各类健身场所达到2000余家,5000万元规模以上健身俱乐部有220余家,中国传统武术具备的强身健体功能逐渐被健身俱乐部所取代,而代表传统中华文化的武术在这场外来运动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社会主流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在面对外来体育文化和当代社会变迁下,浙江武术文化发展正在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三、 浙江武术文化调适的方式

(一) 文化救赎

无论是社会变迁带来的武术形式上的变化,还是全球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当前浙江武术面临的发展问题究其根源仍是关乎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浙江武术的发展已经上升到文化发展的高度。

增强人们对浙江武术文化的认同是重要的环节。毋庸置疑,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环境,正如王俊奇在《武术文化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中指出“中华武术文化也是我们祖先在半封闭、内陆性地理多样性、民族生活多样化、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诸因素交织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浙江七分山水三分地,具有武力抵御外侵的历史,经历了中华文化交融的历史时期(五代吴越和南宋建都在此),形成了浙江独著代表的武术形态和文化,但其历史渊源和知名度远不及少林寺、武当山、峨眉山等传统派系,在现有的影视作品中也鲜有对浙江武术的宣传。而浙江历史上与武术有关的素材却非常丰富,如浙江东南沿海抗倭寇、南宋岳飞带兵抗金,台州天台紫凝道人创作的中华武术第一部专著《易筋经》“天下第一剑”龙泉宝剑等。浙江武术文化的重燃梦想正得到当地有识知士的竭力支持,他们不仅资助承办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宣传浙江南拳,还借助金华横店影视基地的技术力量拍摄反映浙江武术历史的纪录片。获得武术文化的认同非一朝一夕,只有将传统武术文化融入浙江文化之中才能获得持久力。一旦形成对浙江武术文化的认同,就等于贴上与其他地方武术不同的文化标识。

(二) 传承救赎

浙江传统武术由于传承过程具有封闭性、修炼的体悟性等特征,对外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排化性,以师徒传承为主,形成保守、单一的传承过程。1983年6月2日浙江省体委成立了“浙江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为抢救国家武术瑰宝,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据1988年由浙江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朱震武主编出版《浙江武术拳械录》记载,当时流行的拳种有64个、总计套路1263路,而1998年再次统计发现,有13种拳种出现消失,大量拳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2007年浙江省各地市开始兴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整理和走访发现,有11种拳种面临传承人年岁过高而无法进行传授的令人叹息事情。为了保住悠久的传统武术文化,在浙江各地相继成立武术协会、南拳分会、综合拳种分会、太极拳分会等组织,同时民间武术也随之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底,浙江开办较大规模的民办武术学校18所,在校学生约3万,有8所学校招收外籍学生,已培养(含在读)外籍学生2000余人。2012年11月,有幸随团参观了“全国十大武术名校”“中国十佳民办学校”的湖州清泉武术学校,学校在技术类课程上特别每周安排有6个时段的浙江地方拳种操习,浙江民办武术学校的蓬勃发展为浙江当地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机会。从1983年开始,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人士的积极参与下,浙江传统武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已出版了《浙江武术拳械录》《浙江传统武术简史》《龙湾武术》等10余部,收集武术古籍《江南经略》等200余篇,古代兵器300余件。五常十八般武艺、上宕功夫、黄岩新前武术、练市船拳、舟山船拳、武林活拳、常山猷辂拳等7个深藏在浙江民间的武术非常荣幸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经济反哺武术

富而思源,报效桑梓。在过去30多年间,浙江人敢为人先,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抢抓机遇、创业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先富的浙江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保护传统武术领域。在有“浙江武术之乡”之称的永嘉瓯渠,村村建有练武馆,馆内设备器械俱全,有新落成的上新屋武术楼、吴氏大宗武术交流场、瓯渠武术博物馆,而基建和购买器械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当地企业的“武术基金”,不仅教拳的拳师能够获得基金的资助,而且参加拳种练习者也能得到相应的基金补贴。温州市企业家协会还出资建立了占地达8亩的龙湾度山村南拳培训基础。在浙江南拳的另一盛行地台州,它是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除了建设武术练习馆、武术主题公园等基建项目的资金来自当地私人和企业捐助外,企业和私人还资助了当地武术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拳种传承人的继承等工作。在浙南的温州、台州和丽水等地,每年春节期间村、乡镇都会有相当规模的武术庙会,而筹措庙会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当地企业和私人。据温州南拳研究院的人员介绍,当前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反映当地南拳的电视剧,而出资方为当地的三个民营企业。像温州、台州这样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不忘家乡的传统武术事业,在浙江其他地方也十分普遍。

四、 结束语

浙江在历史长河中属于社会变革比较深刻的地区,作为南拳派的主要代表地区,浙江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参与了社会变迁的冲突——适应的矛盾过程,任何社会变迁的发生、发展都会传导到文化领域,武术文化就在这种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中实现螺旋式发展,而适应总是滞后的,需要在平衡与不平衡间找到中间变量。浙江武术文化随社会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因此,只有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正确处理浙江武术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保全自身并得以发展。

參考文献:

[1]张杰,姚远.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221-223.

[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0.

[3]朱九德.倭变事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2:76.

[4]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102.

[5]郑若曾.江南经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460-462.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3篇

【摘要】积累素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首要前提,而基于博客积累作文素材具有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同伴之间的交流,以便于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本文基于博客积累作文素材的优势,以及在博客上积累作文素材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博客;作文素材;积累

引言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但多数学生谈文变色,往往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导致作文“假”、“大”、“空”的现象逐渐泛滥。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已成为当今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其中作文素材资源积累是突出的困境。

一、作文素材资源积累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 素材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可见,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石,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才能建造作文的高楼大厦。然而,纵观当前作文教学中素材资源积累的方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素材资源呈现形式单一。作文素材资源主要以文本形式摘录于学生的笔记本中,通过频繁的翻阅来识记作文素材资源,该方式使得学生在记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素材资源不便于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作文素材资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往往容易形成只摘录不思考的现象,厚厚的纸质资源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最后,对素材资源缺乏深入挖掘与思考。学生通常将来自各渠道的作文素材摘录在笔记本上,但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对积累的素材资源进行深入反思。

二、博客及其应用于作文素材资源积累的优势

1.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称是“Blog”,常被意译为“网络日志”。它是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个人网志的创建、发布和更新,还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精选并链接有价值的知识与资源。

2.博客应用于作文素材资源积累的优势

(1)易用性。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络交流方式,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2]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表相关的作文素材资源。

(2)多样性。博客提供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长时记忆,从自身视角出发得出独特观点。

(3)有序性。有序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在博客中发表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有序排列,便于用户按时间顺序进行查找;其二是指博客中发表的内容可按照作文类型或素材类型进行分类存储,对学生日后的提取与利用提供了便利。

(4)多元碰撞性。博客中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任意浏览作文素材并且发表各自见解,通过读者与作者间的不断交流讨论,碰撞出作文素材运用于写作的思维火花。

三、基于博客的作文素材资源积累方式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主导者以及博客活动的组织者,完成博客的建立后,即可在其上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作文素材资源积累活动,主要的操作步骤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分类作文素材资源

倘若将所有素材堆积在博客中会显得杂乱无章,不利于学生对素材资源的浏览、查询和提取,而博客中自带的分类管理功能恰好解决了该问题。教师可利用博客的分类功能将作文素材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如优秀作家文选、班级美文、故事集锦、好词好句汇集、真人真事、新闻时事等。学生可以自行创建适当的类别,以便于更好地管理博客。

2.共享作文素材资源

资源共享的优势同样可以在作文素材资源的积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文素材资源的积累过程中,集合集体智慧收集大量的优秀素材。

(1)收集优秀的文章片段或学生作文。叶老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阅读与写作间的关系。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甚至生活的主阵地是学校,不可能长期投身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因而通过阅读间接获取写作素材将会成为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大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遴选出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博客,供其他学生浏览。此种方式一方面丰富了作文素材资源,让学生感受来自身边同学的精彩素材;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励其创作出优秀美文。

(2)分享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作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一件平凡小事、一句动人话语、一个细微动作等,都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博客中作文素材的创建者,将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或写成文字上传到博客,与大家共享与众不同的写作案例。

(3)整理时事新闻素材。报纸、电视、电影、新闻节目等也是攫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具时代性和新鮮感而备受青睐,它们有助于为作文锦上添花,同时也能给阅卷教师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地球村上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时事新闻更是数不胜数,依靠个人的力量了解全球大事几乎已成为奢望,因此集合教师与同伴的集体力量来共同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案例将会使我们积累素材更有利用价值。

3.深入分析作文素材资源

想要灵活地运用素材,掌握材料是前提,学会分析是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材料的用途,分析这些材料的使用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经典材料和作文内容的联系,并设想这些材料能够在哪些场合中运用。博客为我们师生共同参与分析作文素材创造了良好条件,博客具备评论和留言功能,方便教师和学生在相应的素材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分析如何来理解该素材,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理解,可用于哪一类主题的作文中等。尤其是针对时事新闻发表学生各自的见解,一方面有助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视野。通过对素材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素材的印象,而不至于到写作时还要临时翻阅素材本。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docin.com/p-191099733.html.

[2]李哲.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M].学法指导.

[3]刘智强.博客辅助作文教学的利弊探析[M].媒体教学.

[4]董羽.开展初中博客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M].写作教学.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出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要求。小学高段的习作更应该着重对习作素材的积累进行研究。

学生从来都不缺乏写作的素材,可每次写作文时都捉襟见肘,无从下笔。原因在于学生无法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就蕴藏在我们生活周围。本研究旨在通过从日记中提炼素材,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意识中发掘素材等诸多手段,让学生洞开思维,用心感受,多途径从生活中汲取习作原始素材。

一、注重语言积累

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

在单元整合第一课时基础内容课中加强朗读的检查。

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

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利用好读书笔记本,积累精彩句段,为学生的引经据典提供语言素材。

二、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创造习作素材

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以“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创造习作素材。

1.利用课文内容改写,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

比如将张籍的《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达到锻炼写作、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

2.利用文本空白扩写,引导学生把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展开。

3.利用精彩语段仿写,教学中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进行仿写训练。

如对《开国大典》中想象部分的仿写,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生动的创新。

三、指导积累方法,创造多元素材

1.指导生活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1)掌握观察方法,找寻素材:定向观察;连续观察;全面观察。

(2)留心周围人、事、物,记下素材。课堂内指导学生梳理当天可以积累下来的有价值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为逐步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坚实基础。

2.学会分析思考,提炼素材。

(1)思考方法一:想象联想,把观察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2)思考方法二: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对象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进一步思考分析,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得到启示或者生活感悟。

3.创设情境,提供习作素材。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處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之所在。学生习作的困难之一就是没内容可写,老师要创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习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习作材料。

(1)课堂活动。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或根据单元口语交际训练及习作要求,通过辩论、对话、讲故事、演课本剧、即兴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

(2)德育活动。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多种活动,进行素材积累的引导。比如研学活动的丰富性,同学们欢快地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再如护蛋活动、负重体验,充分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4.让思考与观察“落地”,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将每天一小篇,每周一大篇的指导性文章,集成班级创办的十七期润禾班刊。

5.为素材积累提供展示的平台。

(1)在素材积累本的基础上,将其推进一步,与一分钟演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演讲的目的性明确,更为学生的积累素材指明了方向。

(2)建立班级周报。学生利用自己优秀的素材进行扩充,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通过投稿,进行筛选,编辑整理,形成十七期润禾周报。在讲评修改中,既是展示也是再一轮素材积累的方向。

力求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积累素材的学习方法,勇于创新,张扬自我,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5篇

【摘 要】

作为初中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又属作文教学为重点和难点。初中生在作文教学中遇到难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写作素材积累不够。因此,想要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运用写作素材,从而丰富自身积累,做到下笔有物,言之有理。

【关键词】

写作 素材积累 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影响教师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作文也是初中师生最头疼的问题。学生看到作文便退避三舍,教师也在苦苦寻求优化作文教学的方式。其实,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归根结底就是心中写作素材积累不够,下笔时脑袋空空,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尽管平时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品读优秀作文,要求学生学习优秀作文的写法,但是,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学生拿起笔时,依旧没有内容可写,因此,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才是解决学生写作文难的根本。本文首先分析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性,而后提出几点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从而起到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以供参考。

1.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性

如果把作文写作比作建造房屋,那么写作素材的积累就是建造房屋时的砖瓦,只有丰富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才能写出有内涵的作文[1]。因此,写作素材的积累对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生在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是,由于现代印刷技术完善,学生们接触到的书籍多种多样,素材积累本身具有的复杂零碎特性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其中,不能将素材真正运用起来。因此,在引导初中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教师应该教授他们如何把素材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当中,不能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写作不单单是素材的堆积,还应该有学生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应该有选择、有鉴别,把素材上的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让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具有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迷失在素材的积累当中,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2.1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写作源于生活,因此,写作素材积累最简单实用的方式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进行积累[2]。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都能够成为学生们写作的素材,关键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感知生活、认识生活。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能力,因为每天发生的事情太过于平常,很多学生会选择将它们忽略。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们积累生活素材的学习中,加以引导,例如,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有关于生活的见闻,不限制内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养成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2.2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快捷最高效的形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写作素材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增加[3]。读书就是写作的积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帮学生制定一系列阅读计划,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阅读书籍,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故乡》一文后,教师就可以以故乡为题,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有关故乡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积累。可以采用摘抄的方式,将阅读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故事摘抄下来,以便于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在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故事旁边,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或者,让学生运用改写的方式,将文章中引人入胜的地方进行扩写或者新写,将自己的感悟写进去。

2.3 在寫作中积累

写作素材的积累最终都是为初中生写作文服务,如何让学生将所积累的素材灵活运用到写作当中,是初中作文教学最后一步。很多学生虽然有了足够的素材积累,但是,在提笔开写的时候,还是运用不上,甚至乱用、错用素材。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素材运用方面的问题,从而将这些问题解决,提高自身写作能力,优化初中作文教学质量[4]。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朱自清的《绿》学习之后,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作文,然后学生写完之后,找出其中优秀范文,交给学生传阅,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找出优秀范文中好的地方、运用的修辞手法,从中获取经验。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对素材运用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结 语】

写作素材的积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学生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课本、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素材积累。只有将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会言之有物,写出更丰富的作文内容,对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养成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渡过作文写作的难关,优化初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衍庄.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15(11)

【2】王晓伟.写作素材积累浅谈【J】.学苑教育,2014(25)

【3】池毓发.浅谈初中生写作素材积累对作文语言的影响【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6(18)

【4】叶超英.略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4(26)

议论文素材范文第6篇

【摘要】在语文教育界,作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作文素材的积累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笔者以“作文素材”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高中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作文素材;语文教师

早在1982年,张志公先生就评价过语文作文教学的形势:“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学生之所以不爱写作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造成这个现象的根因在于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较为匮乏。因此,积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作文素材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作文的含义

要想理解“作文素材”的含义,我们首先要明确何谓“作文”。朱绍禹先生认为:“作文是用一定的结构和语言反映某种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黄麟生先生提出:“作文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事变过程,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

结合上述观点可知,作文是一项为了表达个体思想感情的活动,并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考。对于何谓“作文”,笔者更倾向于黄麟生先生的观点。

(二)素材的含义

何谓“素材”?《辞海》的解释是:“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摄取而来,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文艺创作知识辞典》的解释是:“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收集、积累起来的各种原始材料,包括人物、事件、场景、语言等,它是题材的基础。”笔者认为,素材是个体从生活、经历中汲取和积累的未经整理加工的零散片段。

综上所述,并基于笔者所要谈的高中生这一主体,作文素材的含义为:高中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这一思维活动中所使用的源于生活的零散片段。

二、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

笔者以高中阶段的经历及本科阶段观摩过的作文课为基础,发现高中生在作文素材的积累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的时间

有时不是学生不想积累作文素材,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于学校严格的时间规划。学生一天除了上课,早晚自习也被安排得很紧凑,说是自习,但更多的是学校或教师安排的任务。有时学生意识到自己写作文困难,想要积累丰富的素材,但时间上不允许。 其次,高中生的课业繁重,导致学生没有较为完整和规律的时间去积累。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固定,但他们学习的课程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把有限的学习时间放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更不必说积累作文素材了。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种类局限

学生在写作文时对一些素材尤为“钟爱”,使用率极高,这是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种类较少导致的。第一,高中生阅读范围小。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课本是他们接触最多的读物。除此之外,对课外书籍、电子刊物等其他阅读材料接触较少。如果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他们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很少有“我要积累素材,改善写作文困难的现状”的意识。第二,学生缺乏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会,很少意识到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本身就是最为直接的作文素材。生活经历像是一本书,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能积攒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写出一篇优质作文。

(三)积累的作文素材不够新颖

在作文里,爱迪生、居里夫人、司马迁等人的故事被频频使用,甚至被学生视为“万能素材”。其实,没有一种作文素材是万能的,但是一些学生受作文指导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把某些作文素材看作是“万能素材”。一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听之任之,甚至主动给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推荐“万能素材”,目的是改善其写作文困难的现状。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借口,拒绝积累其他类型的写作素材,这自然做不到作文素材新颖。另外,学生平时接触时事热点的机会也不多,使他们对积累时事热点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这种方式并不重视。我们不否认某些作文素材非常经典,但是它们远离时代,缺乏现实意义,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强调文质兼美,重视内容与形式,以致学生在积累作文素材时把目光集中于诗词歌赋以及一些中国古代的名人事迹上,进而忽视现代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导致积累的写作素材不能与时俱进。

三、积累作文素材的策略

高中生写作文困难可以说是让每位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写好一篇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语文课堂的课前时间

高中生的课余时间有限,无法保质保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实际上,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开始前的几分钟作为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绝佳时机。笔者曾有幸去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观摩语文课,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会进行五分钟左右的课前演讲,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所要演讲的主题,然后学生准备材料,在下次正式上课之前进行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判断,将演讲的内容有选择地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就变成了非常优质的作文素材。除了这种形式,语文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形式的小活动,于无形中达到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二)积极扩充作文素材的类型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偏好,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多方要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要考虑到丰富作文素材的种类。教师可以制作一个阅读表格,安排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这样的读书笔记必然会比学生自主阅读所做的内容要充实,当然这本“厚重”的读书笔记自然就是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蕴含着大量的作文素材,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校园生活是高中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温暖,同学之间的摩擦,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作为弥足珍贵的作文素材。语文教师不妨倡导学生养成记录校园生活的习惯,既可作为优秀的作文素材,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三)不断更新作文素材的内容

网络和报纸新闻离不开对时事热点的报道。只有聚焦当下,才能让作文素材体现出较为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不仅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也可獲得新颖的作文素材。同时,学校也应做出相应努力,在每个班级设置类似于“时事阅读角”的场所。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播放一些时事热点的片段,以达到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作文素材量,更新作文素材内容的目的。另外,地区性的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地区新闻、地方报纸会报道人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可适当积累。与时事热点类的作文素材相比,这些作文素材更加小众、新颖,很难和其他人的素材雷同。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重要影响。积累作文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次研究提出的积累作文素材策略,语文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汲取适合自己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杨桐,女,1994年生,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建筑施工规范范文下一篇:健康教育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