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论据范文

2023-09-18

议论文的论据范文第1篇

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据的使用要求,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技巧;

2、培养议论、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事例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来

分析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鲜明,论据也典型,但是由于

在举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蕴涵的哲理,缺少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

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那么,在事例论据的后面,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方法。

二、探究议论文论据分析常用的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

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示例:(论点:自立自强)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

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

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他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练习:

①主旨:对安于现状说“不”

托尔斯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文豪。16岁的他就进入了上流社会,风光极

了。也许它可以保持这种生活那我们大家也就看不见如此经典的《战争与和平》

了。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满足自己的荣华,他游走于贫苦大众中,深入思考着下

层人民的悲剧发生的缘由,在文学天地中取得辉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

请用探因分析法补充论述。

参考示例:

托尔斯泰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因为不安于现状,不沉迷于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积极深入民众,了解民生疾苦。他提升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得了辉煌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

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

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反面假设→ 结果展示→ 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在对比中强调论点。

示例:(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

作文片断训练

1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练习:(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②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假设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

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三、意义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思路: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关键:意义分析要扣住论点

示例:(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练习:

③主旨:没有成长的捷径,只有奋斗的艰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瘫痪了,无法走路、说话,甚至连身体都不能移动,到了5岁那年,他突出奇想,用左脚夹住粉笔在地上勾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他将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整理,每打出一张他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多少倍的经历和

汗水。于是在21岁时,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我的左脚》。后来,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四部小说,三本诗集,在他这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意义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布朗用自己的艰辛、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虽然身为残疾,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生活的热情,终于创造了文学界的奇迹,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标志性词语:如果---就假如-----就倘若----就探因分析法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

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正面:分析闪光点反面:指出其危害

学习赠言:

从分析论据开始,细致人微的剖析事物的原因、意义、本质,才能使我们的

议论文的论据范文第2篇

事例论据的三种常用分析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据的使用要求,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技巧;

2、培养议论、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事例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来

分析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鲜明,论据也典型,但是由于

在举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蕴涵的哲理,缺少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

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那么,在事例论据的后面,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方法。

二、探究议论文论据分析常用的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

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示例:(论点:自立自强)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

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

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他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练习:

①主旨:对安于现状说“不”

托尔斯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文豪。16岁的他就进入了上流社会,风光极

了。也许它可以保持这种生活那我们大家也就看不见如此经典的《战争与和平》

了。但是他没有,他没有满足自己的荣华,他游走于贫苦大众中,深入思考着下

层人民的悲剧发生的缘由,在文学天地中取得辉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

请用探因分析法补充论述。

参考示例:

托尔斯泰为什么能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因为不安于现状,不沉迷于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积极深入民众,了解民生疾苦。他提升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得了辉煌

(二)、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

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

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反面假设→ 结果展示→ 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在对比中强调论点。

示例:(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

作文片断训练

1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练习:(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②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假设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

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三、意义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思路: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关键:意义分析要扣住论点

示例:(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练习:

③主旨:没有成长的捷径,只有奋斗的艰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瘫痪了,无法走路、说话,甚至连身体都不能移动,到了5岁那年,他突出奇想,用左脚夹住粉笔在地上勾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他将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整理,每打出一张他都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多少倍的经历和

汗水。于是在21岁时,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我的左脚》。后来,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四部小说,三本诗集,在他这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思考:在以上论据的使用中,作者没有对论据加以适当的议论来回扣论点,请用意义分析法补充论述。参考示例:布朗用自己的艰辛、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虽然身为残疾,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生活的热情,终于创造了文学界的奇迹,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标志性词语:如果---就假如-----就倘若----就探因分析法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

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正面:分析闪光点反面:指出其危害

学习赠言:

从分析论据开始,细致人微的剖析事物的原因、意义、本质,才能使我们的

议论文的论据范文第3篇

今年,老人周有光度已经110岁(虚岁)了。这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的110年,正是中国奔向现代最关键的110年,不经意间,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周有光学生时代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养的?当年的名校怎样教导学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今双文化(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时代的教育该如何进行?请看——

110岁学人周有光谈学校教育 百岁学人周有光的博客

记者:您“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请问您所受的学校教育和教过您的老师,对您形成这种不断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影响?

周有光:应该说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是有方法的,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记者:现在不少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上学。当初您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养的?

周有光:那时老师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现在的教育负担太重,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只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因而我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压力,有很多空闲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上学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那时有些管理制度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从中学开始一定要住校学习,从礼拜一到礼拜六,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读书、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育。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学生受外界影响就比较大。我们那时的大学是很有贵族味道的。当时我很穷,考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我姐姐在上海教书,有崇洋思想,希望我到圣约翰读书,但圣约翰的学费很贵。姐姐的同事知道后就把她家里当作财产储存的皮衣当掉,接济我读书。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我一边上学,一边给工部局(当时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设立的行政机构)做翻译。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学校通过考试获得了一份工作,这样就应付了学校的费用。我觉得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清华、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记者: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现在许多人认为,知识爆炸时代学得越多越好。

周有光: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灌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他是一个语文老师,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我的老师让我们平时觉得很轻松。我想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不是压力越大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就不会好。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有某种或某些兴趣的。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语文改革也是如此。

语文改革是语文自身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为的、简单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为目前存在一种复古思潮;在文革期间也不行,因为那样就会被批为洋奴。所以说,什么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记者:有人说,这些年来中小学生文字水平普遍下降。现在中小学又非常提倡古汉语、古诗词的教学,社会上有人还搞古诗词诵读工程。这种现象同语言现代化建设是否有矛盾?

周有光:我不认为读了文言文就能写好文章。《光明日报》记者问我如何看待有人提倡文言这件事?我说21世纪提倡文言是时代的错误,要先把白话学好,再学文言。白话文言二者语法是不一样的。你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文言学不好,白话也学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乱了。克林顿当年拿出15亿美元投资教育,让孩子8岁过阅读关,实际上美国的孩子6岁就能看很高水平的杂志,如果用古代语言就做不到。我认为,你可以学古代的语言,但要选修。古汉语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一种专业,非专业的人不用学很多的古汉语,接触一点就可以了,但白话文一定要学好。从教育的角度看,是先了解现代,再了解古代,而不是先了解古代,再了解现代。你白话学好了,古代的东西就可以自动学了。举个例子,我受邀请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小学生就用铅笔,不用毛笔、钢笔,因为写字方便。书法是一种艺术,是少数人的事,不喜欢就不用学。写字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本领。日本教育注重实用书法,中学生也不用毛笔写,只有搞艺术、搞书法的人才用毛笔。 记者:日本的教育跟中国相似,但现代日本的教育支撑了比中国发达的科技,发明创造也多,问题出在哪里?

周有光:在科学方面,美国重视基础科学、发明创作多,日本重赚钱快,发明很少。在教育上,我们要很好地学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语文教育和我们相近,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在语文教育上耽误了许多时间。我们的语文跟美国差别大。当然,美国、日本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学。

我还想谈谈宽松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在看英文的福尔摩斯。他们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并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这同我们提倡的全面发展相近。比较前苏联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前苏联是培养专家,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现在,对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应该是清楚的。

记者:是实行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教育界曾有长期争论,现在倾向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现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学校倡导英才教育,提倡培养精英人才、领袖人物。

周有光:你有什么资格培养领袖人才?领袖人才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不是学校教育能够培养的。中学阶段应该给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机会,你给他灌输东西,脑子装得满满的,他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兴趣去学东西了。沈从文早年很穷,没有老师指导,小学都没有毕业,他的学问是自学来的。他自己说是“乡巴佬进京”,谁理他?他写的小说像法国小说,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译小说学会的,这完全凭兴趣。有人看小说,看到半夜还不休息,是因为有兴趣。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周有光: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其中国文是基础,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础,要拿起来就能写。中文学好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欢看小说,通过大量阅读就学好了。

记者:您从小上新学堂,大学上了教会学校,后又留学海外,30年代到了日本,40年代再去美国,1949年回国。这种复杂的经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经历,造就了一代学者在学识上融通古今中外,品格上突显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意志。您认为我们现在教育应该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习西方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周有光:我为什么要写文化的文章呢,有许多人笼统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这是不对的。你要谈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史。我认为,现在每个国家的文化实际包含两部分,一部分叫国际现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部分是现代整个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古代没有现代文化,它是19世纪慢慢形成的。今天是全球化时代,必须是全球化文化,以国际现代文化为主,国际现代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这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传统文化,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包括本国的文史哲,包括本国的宗教、艺术,具有本国特色的。笼统讲东方、西方文化为什么不对?西欧文化和美国文化放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含西亚、南亚和东亚文化。我写了篇《漫谈西化》,专门谈这个问题。中国所讲的西方,最早是指西域,后来是西天(印度),最后才指西欧,这是三个西方。糊里糊涂说西方文化是不对的。中国是三个“东方”之一,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比较了三所大学课程,中国今天有名大学的课程主要来自欧美,3/4是外国的,物理、数学、化学是外国的,是国际现代文化,1/4是国内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缩小,国际现代文化在扩大。我们现在处于双文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一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并不矛盾。我既能听昆曲,又能听现代音乐,因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西方宗教是信上帝的,科学是反宗教的,两者矛盾,但我知道很多生物学家都去作礼拜,信上帝。

记者:最后,大家都想知道,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如何做到保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精神的?现在的老师很辛苦,压力很大,很多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你能否给教师传授一些“秘方”,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周有光: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相信进化论,相信历史总是在进步,后人超过前人的。二要多动脑,多思考。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思考问题的,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

1958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北京护城河畔。

110岁周有光和他的人生智慧 文/张丰 成都商报

周有光老人110岁生日之际,推荐大家阅读他的《百岁忆往》和《晚来所思》。其实,虽然仍在书写之中,他110年的人生,已经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书了。周有光,一生“有光”,这光是什么呢?恐怕就是智慧。总结一个人的人生智慧,有点像心灵鸡汤,让人反感,但是也许很少有人能够像周有光那样,有真正的智慧供我们借鉴。

1、幸福要靠自己争取

上世纪30年代初,周有光和合肥四姊妹中的老二张允和结婚。张允和是四姐妹中最强势的一个,周有光给她的情书,洋洋洒洒几页纸,核心只是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她的回信简洁有力:幸福要靠自己争取。他们的婚姻不被人看好,但是在这一信念的激励下,他们一起走了70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小禾在6岁时得病早夭,儿子晓平也被弹片击伤,就是这种自己争取幸福的信念把他们从濒临崩溃的情绪中拯救过来。痛苦时,周有光一度很接近基督教,但最后没能发展为信仰,他仍然要在尘世中寻找幸福。

2、利用好业余时间

1946年,担任银行高管的周有光被派往纽约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去普林斯顿大学和爱因斯坦聊天。两个人的知识领域完全不同,但是他记得爱因斯坦告诉他: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业余时间的利用。每天几小时,长期坚持,一个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当时,银行家周有光业余时间在搞拼音方案,他教一个美国人学汉语,就自己编了一个拼音教材。他发现,拼音是汉字和英文之间的一个桥梁。周游世界后回国,他回到上海市,仍负责金融工作。但是,上世纪50年代,搞金融工作是很危险的,他的一个同事就因为压力自杀了。这时,他被召到北京搞拼音方案,业余爱好岂止是成就了他,简直就是救了他。

3、向同乡先贤学习

周有光是常州人,在常州图书馆一楼大厅,有三座雕塑: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他们都是常州人,瞿秋白搞过汉字拉丁化,赵元任更是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在纽约时,张允和去听赵元任的课,周有光也跟着请教。周有光出身在比较普通的家庭,父亲虽然曾中举,但在考进士的路上受到惊吓,就回家办私塾了,又娶了二房,家里不宽裕,周有光随母亲到苏州生活。他考上圣约翰大学,连学费都没有,还是姐姐室友的母亲出手,卖了一皮箱的嫁妆,他才得以入学。

4、紧跟技术进步

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用打字机进行写作。90年代,他是第一批电脑的使用者。网络时代,他上网看帖子,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还会找到作者聊一聊。他还买了智能手机,但是眼睛不好,由保姆帮他使用

5、不能泯灭良知

去年,95岁的出版家曾彦修出书,找周有光题字,周有光写了四个字给他:“良知未泯”。这是一个109岁的人对一个95岁的人的评价,恐怕也是周有光对自己的评价。周有光的晚年,光彩夺目,他超越了自己语言学家的身份,在多个领域发言,重申常识。之后,他从一个专家转变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启蒙思想家”,到100岁,仍然笔耕不辍,确实是值得我辈学习的。

周有光,一个人的110年 文/浦顿 来源:《看历史》

刚刚过去的1月13日,老人周有光度过了他的生日,今年,他110岁(虚岁)了。

出生于1906年1月13日的他,可以说是一部活的中国现当代史。 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参加了五四运动;上了大学,他又经历了“五卅惨案”;抗日战争时期,他颠沛流离,抗日救国;新中国成立,他从美国归来,以经济专家的身份为国家服务;上世纪50年代的汉语拼音改革,他成为了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如今,网络时代来临,他仍站在时代的前列,他上网冲浪、看帖发言。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上海静安寺坐上独轮车去学校。独轮车在中国已经有900年的历史,在他心中,独轮车代表着传统,而圣约翰大学则代表着现代文化,坐独轮车上学,就是跨越900年的传统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奔向“现代”,可以在瞬间完成,一夜长大,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奔向现代最关键的110年,不经意间,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周有光晚年回忆人和事,常有轻松有趣的评论。比如他谈到自己的连襟沈从文,只用一句话“沈从文脸皮厚,哈哈”,这句话足以描绘出当年轰动一时的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谈到胡适,他会说“他和我岳父是安徽老乡”,谈到蔡元培,则是“他和我岳父很熟”,虽然周有光结婚时,岳父赞助他的钱,只够到日本留学,而不能到他更喜欢的欧美,但寥寥数语,仍让合肥张家的“分量”凸显出来。

周有光的太太张允和,是有名的“合肥四姊妹”中最管家事的二姐。她的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当红小生顾传玠; 三姐张兆和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爱情,成为现代史上的浪漫经典;四妹张充和则远嫁美国,她的丈夫傅汉思是著名汉学家,当今如日中天的史景迁,就是傅汉思夫妇的学生。如果我们把视角拓宽到合肥四姊妹,拓宽到合肥张家的流变,那又会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百岁以后的周有光,思维仍清晰尖锐。《百岁忆往》是他的自述,根据录音整理,原稿有十几万字,拿给他过目,他一点点删改,最后只剩下几万字,他说,这样才够精炼准确。浓缩的才是精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足够多可供浓缩的内容。110岁的周有光看待自己的过往,视角不无挑剔,而他的过往对我们来说,已成为历史,我们需要采纳另外的视角。

尤其幸运的是,这还是一部活历史。爱因斯坦那么伟大,我们却只能从遗留下的文字和影像材料中去还原,而周有光1946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应约与爱因斯坦聊过两次天。聊过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和爱因斯坦聊过天如今仍然健在的,恐怕没几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周有光就是一段记录着历史的材料,鲜活地为我们保存着过去的110年。 (来源:教育思想网,校长传媒)

议论文的论据范文第4篇

(一)象征的来源

“象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中国文学的象征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写作手法。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此解释,比,就是托物言志。“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ao tiao):内心悠闲,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这种托物象征、托物起兴的方法就是象征方法的起源。

(二)象征的含义:

为了讲清象征的含义,让我们先来读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当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或有时又不便明说的此时就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如高尔基《海燕》一文,塑造了一个暴风雨的精灵--海燕,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在险恶的环境中表现出勇敢、无畏、乐观的精神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念,渴望并迎接暴风雨的到来。而这些,正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章用海燕来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在整篇散文诗中,并不止是海燕,可以说,全诗展示的生活图画与刻画的形象无不具有其象征意义,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日益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浪潮与风暴;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垂死挣扎的反动派、沙皇统治的黑暗势力等等。正是运用了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海燕》这篇战斗的诗歌才能够在沙皇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之中,通过严格的审查而得以发表,才能够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而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才会如此鲜明,深受人们喜爱。

再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片断: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

象征的概念: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它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其概念有三层涵义:(1)、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如苍松~坚强;火炬~光明)(2)、用来象征某种特殊的意义的具体事物。(如白色是纯洁的~;火炬是光明的~)(3)、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具有假托、替代或暗示性质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准确把握象征体和本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曲折地表现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

(三)象征的作用

运用象征手法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四)象征的特点

象征的基本特点是以少喻多,以具体代表抽象,以特殊表现普遍,以有限暗示无限,它要解决的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也就是说,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思”很大,很多,很抽象,很概括,很深远,很微妙,没有办法没有可能一下子直捷倾注到作品中(直捷倾注不成艺术),因而必须抽象化为一个具体的可视可感的形式——形象或意境,以具体的形象或意境来比喻、来代表、来暗示那个抽象的意思。这时候,艺术的形象或意境就具有了象征功能。具体来说,象征的特点是:

一、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如:例如通过对白杨的歌颂——来赞美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二是“暗示性”。象征的暗示性,就是“用甲事物来暗指乙事物。”例如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当年应考进士落第后,写了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末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诗人就是以菊花象征起义的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菊花的暗示特点十分明显。

(五)象征的构成和分类

构成:象征包括两个部分:

1、象征体;

2、象征义(也称本体)。如巴金的《灯》一文中“灯”就是“象征体”、“光明”则是“灯”的“象征义”,“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容易使读者产生联想。但是这种联想不是固定的,在不同人的笔下,或同不同篇章里,同一事物可以象征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雷电”,在《海燕》中代表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雷电颂》中,却是正义的化身。

分类:古往今来,中外作家都十分喜欢使用象征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因而象征在作品中的存在相当普遍,类别多种多样,多彩多姿。余秋雨对象征进行综合考察,把象征分为两大类:部件性象征和整体性象征。部件性象征又可分为符号象征和氛围象征,整体性象征可分为寓言象征和本体象征。

1、部件性式象征。简单地说,就是局部象征,是指作品的某一段落、情节或细节的象征。

(1)符号象征。中国古人很早就领悟了符号形象的象征功能,就懂得借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符号)传达微妙抽象的思想感情,例如绘画和诗文中的松、竹、梅、兰、菊、莲、日、月、星、风、云、雨、雪、山、水、老虎、狮子、雄鹰、麒麟、仙鹤、鸳鸯、雁、龙、凤、鱼等等,都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一看到或听到这些形象,立刻就能联想到其中所的意义和意味。用“樱花”象征友谊;用“翠竹”象征革命精神;用“竹子”象征谦虚、坚挺、有节操;用“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用“梅花”象征经受考验的品质;用“牡丹”象征人的雍容华贵;用“莲花”象征人的素雅高洁。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丹顶鹤,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麒麟是传说中有德性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在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皇帝的住地和花园里都能见到铜铸或石凿的麒麟。另外,在中国还有“麒麟送子”的传说,人们一方面用麒麟象征有出息的子孙,也表示了祈望早生贵子,子孙繁荣的意思。鸳鸯——爱情和美的象征。

再如清朝官制,官级不同,补服图案也不同。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i第一声chi第四声,一种水鸟),八品鹌鹑,九品蓝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

品彪,七品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马。

符号象征在小说中的使用也很普遍。如鲁迅作品《药》结尾写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圈,是运用符号象征的表现方法,它一方面象征了革命者是杀不尽的,必将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表明革命的前景光明和充满希望。(“花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特定的,再加上限定“坟上的花圈”,便启发读联想:这需要有人为纪念来坟上送花圈,再由“夏瑜”的坟,想到革命者后继有人,所以说:“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着“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

(2)氛围象征

氛围象征也是一种部件象征,它与符号象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通过符号化的具体语汇象征,而是通过有象征意义的意境烘托,片断性地指向诗情和哲理。古代诗歌和抒情散文很注重“氛围”的象征意味。例如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些诗的意境都是富含象征意义的氛围。沉浸流连于这种氛围中,不用分析和思考,而是放任全身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心灵立刻被诗中意象、意境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氛所笼罩,所感染,所陶醉,不知不觉得到净化和抚慰,悠悠然感悟到一种清空神秘的宇宙精神,一种安适和谐的人生境界,一种宁静深邃的佛家禅味。总之,氛围所象征的意蕴,在无言中被心灵所摄取,所吸收,所涵纳。

2、(3)整体式象征:指作品的全篇借用自然界的某一物体,含蓄而深沉地表达某种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描绘了海上的暴风雨,恐惧、呻吟的海鸥、企鹅,以及不畏强暴、渴望胜利的海燕。作者将这些构成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预示革命风暴的必然来临。

(4)寓言象征。寓言象征是一种整体性象征。 “寓言象征”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怪诞的故事直指哲理内涵,而这个哲理内涵就是作品的主旨。为什么要故意采用一个怪诞的外表呢?因为怪诞的外表能起到一种“间离”(或曰陌生化)作用,让读者知道这里的所谓“故事”只是一个外壳,一种假定,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故事”的背后。这样,读者注意力就不会停留于表层而会有意识地追索深层(意蕴)。

(5)本体象征。本体象征也是一种整体象征,但它与以怪异故事为外壳的寓言象征不同,而是通过一个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的故事暗示出一个更深远的哲理,从而让读者知道真理就在身边,就在平实平凡平常平淡的生活中。本体象征性质的作品,读起来好读,好懂,好接受,因为它有一个平实、自然独立自足的生活故事。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有某种欺骗性,麻痹性。——“自然”是一种抗体。它往往会使读者觉得这里并没有什么奥妙,因而眼光会漫不经心地滑过去。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运用和作用。

一般来讲,象征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象征手法一般用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件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作为构思现代技巧之一,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主题升华。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只有主题深刻,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引导读者领略美的旨趣。

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相似联想,把写作内容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用原先所写的那些特点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从而把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是很好的一例。文章先极力表现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把对白杨树的描写赞扬引申到北方农民身上,进而用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就通过象征的手法,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变成了对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至此,主题也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二是含蓄现美。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是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描写和平鸽,作

8 手法写作的适用范围一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个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具体步骤:

(一)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构思

运用象征手法构思:就是对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运用象征手法,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或通过某一具体形象,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增添艺术魅力。要求:立意要明确。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运用象征手法构思作文有“三要”:

一要选好“象征体”,确定象征形象。象征体要能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寓意,使读者产生联想,并为他们所理解。如用“煤”、“砖”等做“象征体”——去歌颂献身精神;用“松”、“柏”等做“象征体”——去歌颂崇高的品德。象征形象,是表现概念、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思想和意念的形象化,或心理状态的形象化。

二要明确“象征义”。一个象征体可以包含不同的象征义,赋予它什么象征义必须十分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令人费解。象征意义在文章中常用隐喻或暗示来构成。

1、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隐喻是构成象征性形象的基本条件。例: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的意象被隐喻品德和高洁的人格,“美人”被隐 喻为君王,或是自喻,都具有象征意义。如茅盾的《雾》运用隐喻的方式对 雾、红鲤鱼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了当时我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党领导下革命者,正发扬着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暗示。(不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这种手法叫“暗示”)。暗示的形式,也不一定都具有象征意义。但是, 暗示性也是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9 通过直接再现具体事物,间接地暗示一种抽象意义。其有时用“寓意”的方法,有时用“曲笔”的方式。例:鲁迅《野草》中的不少篇目,直接再现梦境或幻境, 间接地暗示与梦境、幻境有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例:茅盾的《雷雨前》以闷热的天气, 暗示黑暗的社会;以雷雨闪电暗示革命力量。例:瞿秋白的《云》通过象征,暗示了旧中国“漫漫长夜”的黑暗现实;“战云”作为整体象征, 暗示了黑暗统治;最后,闪现的“虹”,暗示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三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是采取全文象征,还是局部象征的方法。如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都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神曲》开始部分则具有局部象征意义:诗人灵魂走进黑森林所遇见的豹,象征侈奢淫荡;狮,象征傲慢;母狼,象征贪婪。

(二)运用象征手法写景 用象征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讲究“情在意中,意在言外”。这种写法,不是直接明明白白地讲道理,而是使景物描写的意境具有形象性的美感,要塑造出崭新意境,要巧妙地显示出一个新颖的思想意义,使读者体会出一种美来。如鲁迅的《野草》。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选择。大自然中可作为象征的事物很多,要从认识事物本质的高度进行思考、对比,理解其特征,就能够表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

(2)要善于想象。不论是以一个形象来贯通全文,或者描写某一形象在局部“暗示”,都要根据客体与象征体之间相似点的内在联系,充分展开想象,巧妙地描写出象征物的神韵和风貌来。

(3)要始终如一。在描写中,不论情节如何变化,要始终保持象征物的前后一致。

(4)描绘要具体。运用象征手法写景的关键是认真观察,细致描写。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的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开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的表达出来。茅盾正是着力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型,从树的干、枝、叶、皮、高度等方面塑造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人格化的内涵,才从中提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的。如描写植物,首先要抓住植物的特征进行具

10 体的描绘。以花为例,同样是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显丰姿。即使是同一种花,在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和不同时间〈早晨、中午、晚上〉,其形状、颜色、气味也不相同。以颜色为例,同样是绿色,也有嫩绿、翠绿、墨绿之分。以香为例,同样是香,也分清香、淡香、浓香等。各类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由发芽、出叶、抽枝、开花到结果。描写的时候,就应把植物的外形特点有序地记下来。描写植物既要抓住植物的静态,又要抓住植物的动态。如《翠竹情》一文描写翠竹时:以其独特的风貌,言其静态,“它在隆冬深秋,涉霜雪,斗风雨,修直挺拔,宁折不弯;它节节刚正,竿竿应心,亭亭玉立,神采飘逸”。状其动态时:“每当春风吹绿江岸,桃李争芳斗艳的时候,家乡竹园里泥土就东一块西一块地向上拱起,这是春笋听到了春风的召唤,开始萌动了。一些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冲破重重阻力,从泥土中钻出来,经春风滋润,一夜之间就能窜高许多。雨后的清晨,家乡的竹园分外秀美。朝阳初升,一抹金色的阳光首先照亮竹梢,高高矮矮的春笋挺着笔直的腰杆,笋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无论是描写翠竹的静态还是动态都展现出一种美的境界。

(三 )联想类比,托物言志

一是运用象征方法恰当进行联想类比。要按照“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景的描写→景的特征→由景及人”的套路模式进行联想类比。也就是说,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如《白杨礼赞》正是由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上的健儿”等本体对象同样表现出了和白杨树一样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英勇无畏”的精神,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二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具体来说,就是赋予景物新的内涵,揭示生活真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如同样是咏梅的文章,有的赞扬梅花的“旗帜鲜明”、“敢为物先”的精神,在“众芳摇落”、“雪压冰封”的艰苦寂寞时刻,梅花能独树一帜,斗冰雪,迎接春天;有的赞扬梅花的廉洁献

上一篇:小学教师师德体会范文下一篇:教育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