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19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2015-2017)

一、发展现状

**村地处**城北河流域,距县城26公里,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现有耕地6438亩,其中川地2450亩,山洼地3988亩。水资源充沛,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现有钢架大棚330座,设施瓜菜种植面积165亩,种草面积1150亩,羊存栏3165只,牛存栏190头,是发展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和草畜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该村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联村联户、扶贫攻坚”行动为指导,以“基础强村、产业富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突出扩量提质抓瓜菜、培育推广抓养殖、强化培训抓技术、坚持不懈抓苗林、项目带动抓基础,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特色产业,努力创新农业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村现代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产业优势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文明幸福安康、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齐全、管理民主规范”的富裕乡村、文明乡村、美

-1- 丽乡村。

(二)具体目标。到2017年,全村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其中,设施瓜菜500亩,高原夏菜1000亩;建成500只以上羊场3个,千只以上羊场1个,发展规模养羊示范户100户;培育苗林基地1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16元,年均增长28%。

四、重点工作

(一)稳步发展设施瓜菜。以**、**两组为重点,主推早熟甜瓜栽培技术,扩大甜瓜种植规模,使早春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以**组为重点,引进陕西杨凌优质草莓品种,种植设施优质草莓50亩;以**5个组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西红柿、辣椒、黄瓜等为主的设施蔬菜250亩。力争到2017年,建成育苗日光温室10座,发展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瓜菜500亩。

(二)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以**4个组为重点,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带动等一系列措施,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展高原夏菜。至2017年,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三)协调推进肉羊养殖。紧抓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服务瓜菜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引导肉羊养殖大户及合作社,推行2个“30+1”养羊模式,新建500只以上羊场3个,千只以上羊场1个,发展规模养羊示范户100户,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实现“以畜促菜,以菜富民”的目标。

(四)持续抓好苗林培育。鼓励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林下

-2-

种植,加大荒山苗林培育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荒山土地资源,实施绿化造林、苗林培育,实现贫困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双赢。

(五)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围绕瓜菜产业、特色肉羊养殖和苗林结合培育,培训农民技术总负责、明星示范户、农民技术员、技术明白人四类技术人才,采取提高培训、普及培训、田间地头培训、外出考察培训四种方式,重点开展设施瓜菜、高原夏菜、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肉羊养殖、苗林培育等技术,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培训农民5000人次,培养农民技术总负责3名,明星示范户50户,农民技术员10个,达到组有致富能手、户有技术明白人的目标。

(六)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配套小电井、小高抽,加快推进农田滴灌设施配套,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每年新增滴灌面积500亩,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川地滴灌设施配套全覆盖。积极衔接电力部门,架设动力电路,实现川区动力生产电网全覆盖。加快农田道路建设,到2017年实现通组道路硬化全覆盖。

(七)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加强对现有的***等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高,创新运行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生产大户、技术能手及现有合作社等牵头新建瓜菜专业合作社1个,为瓜菜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八)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结合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

-3- 导合作社、生产大户、致富能手开展以租赁、承包等形势的土地流转,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50亩以上。至2017年底,全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00亩以上。

五、目前工作成效

2015年由市、县双联办协调增加市人大为该村的帮扶单位,***通过充分调研,衔接各相关对口部门倾斜项目资金,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各种帮扶措施,扶持焦台村加快发展。截止目前,在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方面,市县电力局已申报2016年全面升级改造项目。在设施化瓜菜产业方面,由县农牧局新建镀锌钢架大棚100座,扶贫办新建设施化钢架大棚40座,现已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栽植的甜瓜现已上市销售,效益可观。同时由***牵头,县科技局组织该村40多户瓜菜种植大户赴***学习培训,县果业局、劳务局、瓜菜中心等部门先后组织现场授课培训190多人次,群众的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在肉羊产业方面,目前已确定30只以上养殖大户26户,50只以上明星示范户12户,并对养殖大户落实了相关优惠政策和技术培训。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

市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将助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行业特点和系统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行业扶贫,为定点帮扶联系村屯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帮扶村农民增收致富,在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提升产业扶贫服务水平

××区供销社

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质量好、特色明显、认可度高、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点对点定向精准扶贫。增加稳定收益,实现脱贫致富。培育产业扶贫基地。该社的生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种植沃柑230亩,目前,果树长势良好,21户贫困户平均每月务工收入1500元。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联合村“两委”,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将有效解决贫困户的产业收入问题。组织果业有限公司等5家涉农企业申请地头冷库项目资金。实施“村社共建”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采取与贫困村合作的方式,对乡供销社老旧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农贸市场2500平方米目前建成投入使用;

××

供销社与社区合作开发,利用地理优势条件,投资200万元改造2200平方米镇供销社,建设村村民合作社休闲旅游农庄。扎实推进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平台建设。全县13个基层社改造或新建烤茧房18个,增设固定鲜茧收购网点32处,在收购旺季,还临时增设26个收购点,给予蚕农最大方便。与3家茧丝企业长期签订蚕茧收购合作协议,全年仅鲜茧收购一项就达到2亿多元,占县内鲜茧收购总额的70%,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同时牵手央企,开拓新兴产业。与中国农资集团签订了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引进、市场调节,借助中国农资全国网络平台,打造一个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地区上规模、品种多、配套功能完备的技术培训、土壤采集检测、田间试验、配方肥料加工和常规肥销售等服务为一体智慧农资综合服务中心。

二、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助力行业扶贫

继续以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业务指导等手段推进基层供销社的综合改革工作;

××县供销社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和为农服务中心,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为贫困农民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农产品收购扩展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食品配送、电商等领域。新供销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牵手中国农资集团,在市率先建成了融土壤检测、智能配肥、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订单农业等于一体的农资连锁供应体系,供销企业的智能配肥、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等新兴业务已经成为全县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让老供销激发新活力。创建供销农业服务产业园,产业园以“农民脱贫,政府分忧,企业发展”为发展理念,以有效服务“三农”、搞活全县农产品流通市场为宗旨,创新“就业岗位+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项目+贫困户”、“农业系列化服务+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开展果品清洗分拣、打蜡包装、冷藏保鲜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和智能配肥等服务,2018年以来,共储存沃柑600吨,加工处理选果500吨,销售收入达400万元,帮助300多名贫困户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同时,对于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精准扶贫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投资5万元新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建设400㎡的菌棒种植基地,引进1万棒木耳进行种植。目前已出产木耳7245斤,产值14500元。与合作社联营,在林场周显基地,完成了80亩茶油、35亩广豆根的种植任务。

三、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多形式促进消费扶贫

以“网上供销”电商平台为依托,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

××

利用供销合作社自上而下的电商平台,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中心,依托全国供销e家平台、淘宝网等知名网站,整合11个县(区)电商平台资源,发展“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农村电商新型流通业务,把核桃、山茶油、黑山羊、百香果、茶叶、各类长寿食品等多种名优农副土特产品推销到区内外。通过与县邮政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承包全县乡镇邮路快递配送服务,真正落实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投资15万元建立40亩百香果示范基地,利用供销社企业自有商标资源(、、)与农业合作,共同打造本地特色网货产品,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农业、茶等企业搭建供销e家电商销售平台。

四、切实做好定点扶贫

××

加强对选派人员日常管理和考核激励,加大定点帮扶工作力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在资金上提供支持、工作上加强指导,推动扶贫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市有关要求,完善建档立卡信息,建立帮扶档案,跟踪落实帮扶措施,强化贫困人口脱贫后续帮扶,做好扶贫工作台账。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帮助解决实际。筹集资金1.2万元购买化肥送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春耕生产物资困难问题。七是以项目资金为贫困村建设综合服务站一个。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20万元,预计今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10万元,建设村长度为40000米的生产用路2条,开工建设饮水项目,全村153户575人枯水期饮水困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驻村工作队员积极组织板开村群众发展种养产业,成立乌鸡养殖合作社3个,养殖乌鸡13000多羽;

已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2个,养殖黑山羊600只;

××县供销社

已开展油茶产业贫困户25户,完成油茶种植100亩。努力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模。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网点广的优势,整合资源,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股份合作“三位一体”综合模式,加大土地托管服务领域,上半年与县镇村民合作社合作新增土地托管2,720亩,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村民果园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以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及培训、统一病虫妨治、统一联系销售渠道和代理记账方式进行托管服务,在采购化肥、农药和水果的销售环节上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合作社收入,有效带动农民群众发展果品种植的积极性,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群众发展油茶、珍珠李、黑土猪等种养产业,组织技术专人员进村入户为群众开展生产知识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产业技术难题;

积极协调交通、水利、移民等部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提供有力保障;

多谋划、早部署,多为群众找“出路”出“点子”,积极帮助他们谋划产业发展,寻找务工渠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增加收入来源,提高脱贫质量,确保如期实现脱贫脱贫摘帽目标;

××县供销社

同时积极组织感恩教育座谈会,引导广大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强化贫困群众感恩意识,增强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全市供销社系统结对帮扶有序开展。多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以“送温暖、送农资、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活动。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和存在困难,为他们打扫室内室外卫生,送去扶贫知识台历,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捐赠6吨化肥给农户,扩大种植牧草,完成‘粮改饲’任务。投资18万元购买水牛,解决村级牛场无牛困境,为村级集体经济、为贫困增加收入提供保障。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召开现场线索排查会、发放致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和扫黑除恶50问、设立永久性宣传牌等方式,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

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启动扶贫项目个,产业扶贫项目个,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多万元,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万元,帮助贫困村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贫困户1060人,带动安排贫困户就业400多人,参与结对帮扶干部职工人,帮扶贫困人口1794人。慰问脱贫帮扶联系村的困难党员、留守老人儿童及困难群众共400多人,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捐资捐物达多万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群众。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业扶贫和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标之策,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就需要大力开展行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各级政府已将行业扶贫和产业扶贫置于脱贫攻坚的重要地位。但是,行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贫困农户自身发展潜力不足。

现有的贫困人口形成贫困的原因,或是因为家庭劳动力不足,或是因病返贫,老年人和重病户比较多,因年龄大、身体状况差等原因无法发展产业,另外,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不学习新技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因此,单靠注入资金,导入项目,让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存在很大困难。

(二)行业扶贫和产业扶贫项目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

一些地方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引领,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尤其是在项目选择上盲目跟风,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市场情况和做好风险评判和预测,一旦市场不景气,贫困户增收的愿望就化为泡影。

(三)产业覆盖不够,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目前部分产业扶贫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有的产业扶贫项目与真正的贫困户关系不大,产业扶贫难以覆盖贫困人口。比如: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但办乡村旅游既需资金又要场地,贫困农户根本无法做到,最后成了扶富不扶贫;

有的地方支持龙头企业,希望借助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但很多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和资金,难以满足企业要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规范,无法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

六、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对贫困群众的素质教育和扶贫培训力度。

扶贫干部要针对贫困农民家庭的不同情况,经常走村入户,帮助分析贫困的原因,探求脱贫的方法。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的信心,逐步培养贫困人口的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努力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的转变。

(二)做好产业总体规划,努力让产业更特色化、优质化、精细化。

认真搞好产业与市场论证,选择好最适宜在当地发展的产业,保障产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能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细分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鼓励盘活农村耕地、林木等集体经济资源资产,推动资源资产化、股份化、产业化,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对扶贫项目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加强指导,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对脱贫的带动作用,保障贫困户权益。

(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引导。

优先支持覆盖面广、产业链比较完整、风险相对较小的扶贫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愿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帮助其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由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通过直补、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进行直接帮扶。鼓励扶贫对象根据自身实际,以劳务抵扣或者山林、农地等生产资料作价等形式入股合作社,按股份分享产业发展收益,由此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种桑养蚕产业:

2018年加大桑蚕产业设施扶持力度,计划投入x万元扶持农户新建蚕房x间,其中太平村委会x间x㎡,大美村委会15间830㎡,长田村委会3间x㎡,太平居居委会5间x㎡。实现了全乡新老桑园x亩(丢荒不计算入内),其中新桑x亩。2018年,饲养小蚕1-9批养蚕农户x户,蚕种量x张,总产量x万斤,总产值x万元。

(二)畜牧产业:

2018年我乡采取资金直接入股到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的方式继续扶持扶贫产业发展,今年计划投入x万元,已投入x万。覆盖全乡的贫困户x户x人。其中

1、 小黄牛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菊花养禽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太发种养殖合作社x万元。

2、黑山羊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合金黑山羊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奔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黑山羊种羊x万元胡慧玉。

3、 养蜂产业

入股xx乡明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绿化种养殖合作社x万元;入股琼中xx什南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元。

4、 肉猪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xx盈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x万元;入股种养大户胡小茜x万元发展。

5、竹狸养殖产业

入股琼中大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

(三)其他产业

1、旅游农庄

入股琼中xx绿森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x万;民政产业扶持资金x万元入股至琼中xx绿森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在蚕房建设方面,习惯等待政府帮建蚕房。

二是在产业发展发面,过分依赖政府发放物资,将扶贫物资改变形式投入合作社后,使得部分贫困户满意度不高,一般农户也心里不平衡满意度低。

三是合作社成员大多是农民出身,对于合作社管理和营运方面不是很了解,即使县、乡指导了也很难做到十分规范的运营。管理上很难达到县里的要求。

四是扶贫压力过重导致产业发展做不到良性可持续性,大型的畜牧养殖多需要3-5年的发展。小型的禽畜也需要1-2年的发展,连短期效益比较高的养蜂也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减产和销售问题,有的合作社刚分红完成就倒闭结束。 三是在养蜂方面,由于群众技术落后,养殖科技不多,产业化水平低,导致养蜂产业推动慢推动难,群众没有相关养蜂知识和技术,不愿养蜂。

四是在种桑养蚕方面,群众对技术学习不重视,导致部分区域的产量低。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部,幅员面积 7303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3500 米以上,原有 22 个乡(镇)、219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有 21 个乡(镇)、194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总人口数 7.07 万人,藏族占 95%。县有可耕地 24 万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常年播面 16 万亩,为全州之首,粮食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历史上就是“粮仓”。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特别是 2016 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县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10.2 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 363.5 万元,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2 个,在 129 个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18 个,其中: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且有 20 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村(建制调整后)26 个,带动贫困户增收总户数 2319 户,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格局,勾勒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培育龙头企业,做实农牧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县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 2 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达 610 户。一是招商引进州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 8000 万元,建成全州现阶段唯一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生态牦牛产业园。自产业园运营以来,园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 40余家合作社或集体牧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全县集体牧场与牦牛产业园的有效承接。目前,园区收购牦牛 34000 余头,带动农牧民出栏增收 1.9 亿元。二是县素有“粮仓”的美誉,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窄,青稞不出仓、不销售的现象存在。为提高青稞产值,县引进了贝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在呷拉乡投入资金 1.5 亿元,建成集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青稞文化产业园于 2019 年 9 月试运营,青稞收购价从市场现行的每公斤 3.0 元调整为每公斤 4.5 元,目前,已收购青稞 50000 公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 22.5 万元。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当地群众每年总增收将达到 3816.1万元,实现户均增收 7226.4 元,贫困户人均增收 1376.8 元。

(二)提高组织程度,做细小微产业。至 2016 年以来,依全县建设小微集体经济 146 个,截止 2019 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 450 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 10 元以上。涌现了一批如“军粮”、“东让然谷”等县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产品,如:“东让然谷”合作社通过线上、线

下销售,年利润达 30 万元,真正将以往“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值得一提的是,县大力推进集体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推广“1+6”(1 个核心:党建引领+6 个注重:注重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集体牧场建设、注重牧户牲畜出栏、注重政策机制保障、注重金融机构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畜牧业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 84 个集体牧场,集体牧场存栏牦牛 9000 余头,牦牛年出栏达 1579 头,产生经济效益 789.5 万元。积极推进“四乡一镇”飞地产业发展,在拖坝乡移民新村投资 900 万元,建设集牦牛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养殖基地,四乡一镇 18 个非贫困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 40 万元。

(三)抱团取暖发展,做强文旅产业。县有山无矿产、有江无水电,土地贫瘠,旅游资源匮乏,县委、政府创新理念,审慎决策,以 129个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 6.5 亿元,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建成以森珠达孜王宫为中心,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史诗观光区的县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基地采取“政府筹资统建+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目前,已有 300 余家商户成功签约入驻,接待游客 11 万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 11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 1500 余万元。同时,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引入水淘糌粑、石刻、茶扎泥塑等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就业 761 人,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 2800 元。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承载着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希望,托举着广大贫困群众致富梦想,大产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带贫机制,优化利益链接。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集体经济取得可分配收益后,按照约定兑现贫困村和农户的收益,并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县建立牦牛养殖、藏鸡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 218 家,带动贫困户 2319 户,实现农牧产业组织化经营,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度分红达到 10 元以上。目前,合作社产生分产生利润 500 余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始终注重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保障,做好正向激励,重点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给予 5 万元—15 万元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奖励基金,出台了《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按照“一本书(档案管理一本书)、两本账(实物账、财务账)的要求强化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账档管理,促进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进一步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五)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发展成果。围绕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走下去”的方式,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组织开展青稞高产基地、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等各类培训班达 15000 人次,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邀请省、州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讲座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 12000 余册,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目前,贫困村实现 129 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至少 3 人以上,致富带头人共计达到 410 人。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活动、

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贫困群众自主性,提升了人们主动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县产业扶贫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 10 元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但产业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主动发展能力差。受传统思想浸淫,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受到限制,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幸福意义,难以理解现代生活的获得感,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二)科学管理能力弱。全县懂市场、懂宣传、懂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没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无法满足群众对种养、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技术需求,从而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主体对产业管理资金使用、账务管理、台账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集体经济管理较为粗放。

(三)正向激励机制软。在充分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上少,榜样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未能通过身边人脱贫致富的典范来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和压力。针对到户的政策方面,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评判机制少,群众自主培育发展产业愿望不强。

四、下步改进措施 立足县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运用道德、利益、制度等相关机制,同时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和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思想教育、扶贫案例等相关内容,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要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创造条件,搭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和“一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创业平台;继续落实信贷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方面支持;通过乡村的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就业。

(二)提升管理水平。“三分建、七分管”,围绕产业持续增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技员驻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完善激励机制。针对贫困户主动脱贫能力强,脱贫成效显著、有一定典型引导的农户给予奖励扶持,继续推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专合组织+农牧民模式,对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给予更多

的扶持,切实把发展愿望强烈、增收能力强的合作社扶持起来,形成县特有的优势品牌。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马铃村、革约村、谷增村三个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总户数1124户,总人口4463人,其中低收入贫困户149户,626人。耕地总面积5986亩,其中田1800亩,土4186亩。气候宜人,属喀斯特中低山峡谷地貌,海拨999米—1150米,年均气温16℃,无霜期298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年积温为5200度。土壤以黄壤为主。水资源丰富,项目区有河流总长6公里,常见地表断头河与地下河贯通,水源丰富、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有马铃河、盐井龙滩和革约龙耳朵等。乡党委、政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利用本区域内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三个村西瓜种植规模已达3000亩,蔬菜种植500亩,香菇种植达3000平方米,特色水产养殖

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群众通过种、养殖项目的示范带动,生产积极性高涨。

2、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

按照筑财农[]119号文件精神,下达我乡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1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为在我乡革约村、谷增村、马铃村种植露地冬豌豆1000亩、黄瓜500亩,建设反季节蔬菜大棚50个9000平方米、香菇大棚50个3000平方米。 在市农办、市蔬菜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下,,乡人民政府作为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严格按照省、市、区相关精神及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项目实施,共完成冬豌豆种植亩,豌豆种植于10月启动,于4月中旬采收结束;完成反季节蔬菜钢架大棚建设50个9000m2,香菇大棚50个3000m2黄瓜种植500亩。

3、资金使用情况

市财政下达财政扶贫资金计划100万元,资金拨付到我乡95万元。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豌豆种子12万元;50个蔬菜

钢架大棚建设30万元;香菇大棚补助1万元;黄瓜架材47万元;培训费5万元。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建立了三个体系

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蔬菜种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从宣传发动到项目种子的入土实施,时间紧,任务重,一环扣一环,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不可拖延。为此,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班德勋同志任组长,区农办、区政府办、区农业局、马铃乡政府相关主要领导任副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在区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人民政府相应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包村干部和村支两委为成员的工作实施组,及时调整党政领导班子分工,分别明确一名任时职副科级以上领导联系革约、马铃、谷增三村的工作,落实一村一名包村干部和技术指导员。以联系村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从项目的宣传发动、到种子的发放、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组织实施,均按照早安排、早部署、

早落实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形成了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狠抓责任落实的专门工作队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和组织保障。

2、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请市、区农业专家到乡考察,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综合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交通等各方面条件,最终将项目实施地落户在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条件适宜、水源充沛、地势平坦,群众在种植蔬菜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马铃、革约、谷增三村实施。同时,技术专家通过对三村土壤特征进行化验、分析,又结合蔬菜市场需求,确定了以冬豌豆、黄瓜、香菇为主导品种,采取黄瓜—水稻—冬豌豆种植模式即“菜—稻—菜栽培模式”和黄瓜—香菇种植模式即“菜—菜栽培模式”,以革约村革楼村民组、马铃村水车坝组、谷增村七一桥组作为集中展示区,示范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带的发展。 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区蔬菜

办派出3名技术人员到马铃乡蹲点作技术指导。从蔬菜的下种、施肥到产品采收全过程,每村均有1名技术员作指导服务,农户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解决。同时,并区科技局专家到乡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指导农户利用沼液进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方法,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建立市场网络体系

建立了由农户自销和政府帮助统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在项目启动前期,区农业局通过利用网络发布了豌豆销售的信息,与商家达成了意向性供销协议。另一方面,极力嫁接青岩市场,鼓励农户主动与蔬菜收购商联系,引进收购商上门收购蔬菜,搭建农户自销售与政府帮助统销相结合的销售市场,农户自愿选择销售渠道。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协会”的模式,香菇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确实建立了多渠道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保护农户经济利益。

强化两个到位

1、强化宣传动员工作、政策措施宣传到位。

项目启动前期,为促使三村群众积极参与到蔬菜种植项目中,首先,乡产业化扶贫项目工作实施小组放弃了五一休假的机会,按照早安排、早部署的要求,及时召集项目规划区内的村支两委、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到乡召开动员会,向农户讲解发展蔬菜生产对于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宣传《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补助政策措施,动员农户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同时,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分赴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逐家逐户进行动员,部分昼夜的开展种植农户、种植数量的统计工作。确实将项目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到位,取得了农户的广泛参与,确保了种植任务落实到户。

2、强化技术培训工作、技术指导服务到位。

为确保项目的实施成功,保证农户按要

求规范化发展蔬菜生产,我乡从提高农户发展蔬菜生产方面的知识着手,积极邀请区蔬菜办、区科技局的专家到乡进行技术培训,全年共到各村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10余期,并组织了各村支两委、项目实施涉及村的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200余人到罗甸县学习考察一次,培训蔬菜种植农户余人次,使蔬菜种植农户掌握了蔬菜的下种、蔬菜生产应注意的问题、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知识,确实将技术指导落实到位,提高了蔬菜种植农户科技种田的能力。 建立落实四个制度

1、风险抵押金制度

为增强项目实施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取得成功,建立了风险低压金制度,涉及该项目的区、乡工作人员按照各自责任大小,交纳1000—元不等的风险低压金,明确规定在项目实施成功后,风险低压金才能如数退还给责任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因责任人原因造成项目实施任务未

完成,或导致项目实施失败的,所扣风险低压金全部充公。

2、承包示范制度

为加强对各村种植农户的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乡干部承包示范制度。即由各包村干部负责在所包村选择一农户的一田块,对其田块内的豌豆种植从下种到采收进行技术承包,规范化种植,以将所承包的豌豆种植田块打造为该村最好的豌豆为目标,提供示范田榜样,指导其他农户按要求进行蔬菜规范化种植。

3、金融扶持制度

为解决种植农户前期项目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乡人民政府积极与花合行协调,通过种植农户申请,不管该农户是否有未还清的银行债务,花合行均向种植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乡财政对种植农户的小额贷款进行贴息。

4、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项目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乡财政按照“财政扶贫

资金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管理项目资金,并强化扶贫户信用管理,确保了扶贫项目资金的安全。 创新补助发放模式

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改变“我帮你发展、你帮我完成的任务”的不良作风,确保蔬菜种植项目成功实施。我乡一改以往对农户补助的发放方式,将“先补后种”改为“先种后补”的方式。即由农户先垫资购买种子,每户购买种子所花的资金,乡农业服务中心做好登记。乡人民政府通过与花合行合作,由乡财政所为每户种植农户开设账户,然后在每户账户中存入农户购种同等金额的资金后冻结账户,乡农业服务中心将存折发放到每户种植农户的手中,在农户将所购种子按要求全部播种,种苗出土并见一定成效,通过乡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解冻账户发放补助。这不仅消除了种植农户担心政府补助兑现不到位的想法,调动了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而且还有效的解决

了农户只领补助不落实项目的问题,形成了约束机制,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安全。 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实施好示范种植。

在500亩黄瓜种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规划突出革约村革楼、马铃村水车坝、谷增村七一桥三个种植连片核心区,每个核心区至少达50亩,突出三个核心的主体地位,扩大辐射带动面。

为有效解决规划区马铃村水车坝组核心区插花的问题,乡人民政府要认真做村民农户的工作,由乡干部牵头,从不愿种、或没劳动力不能种的农户手中租取土地,然后再将土地承包给积极性高的该组农户进行黄瓜种植,确保了规划核心区的形成和示范效应的实现。同时,指导农户按要求规范种植黄瓜,从管理、技术指导服务、销售渠道环节上给予农户大力的支持,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

三、取得的成效 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共完成冬豌豆种植亩,豌豆

种植于10月启动,于4月中旬采收结束;同时,冬豌豆种植项目在遭受1月罕见的严重凝冻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231公斤,总产量为公斤,收购商上门收购价为元/公斤,实现豌豆总产值高达万元,仅此一项,项目区种植农户户均增收716元,人均纯收入就增加202元,实现了农民减产不减收的目标;完成反季节蔬菜钢架大棚建设50个9000m2,香菇大棚50个3000m2黄瓜种植500亩,黄瓜平均亩产为2500公斤,总产量为1250000公斤,收购商上门收购价为元/公斤,实现黄瓜总产值高达120万元,仅此一项,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就增加268元,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农民从产业化扶贫项目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社会效益

1、推进了马铃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地制宜,辐射带动全乡8个行政村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全乡农业

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的转变。

2、蔬菜基地的建成,可年均为贵阳及周边市场提供公斤无公害生鲜蔬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鲜蔬菜的消费需求,解决了贵阳及周边城市无公害蔬菜供应紧缺的问题。

3、为全乡农民提供余个就业岗位,农民无须外出务工就可实现就地就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4、解决了项目区内600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保证了农村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长期有效的增收途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符合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符合无污染生态经济乡的发展定位,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一是保护了全乡的青山绿水,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在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前进、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促进了生态能源的有效利用,沼液、农家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不仅为农户在每

年的农业生产化肥上节约了开支,而且还减轻了施用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是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文明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实现了全乡农业产业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无公害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成功,促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蔬菜种植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农民不再担心什么品种能不能种、销得出去销不出去等问题。在落实政府一系列政策、指导措施上,变积极主动,只要政府安排了,再不要政府担心,农户均能按要求完成。 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农户的收入方式基本跳出了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的发展框框,催生了农村经纪人的发展。项目的实施,全乡共产生了10余人专门从事蔬菜销售的经纪人,商品经济意识的成长为成功嫁接青岩蔬菜批发市场创造了条

件,实现了青岩蔬菜批发市场向马铃乡的延伸,农民因此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将蔬菜销售出去,农业生产基本上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型向商品经济型的特色农业转变。

三是就业渠道的转变。通过发展蔬菜生产,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农民的就业方式开始从外出务工向就地转移就业转变。 四是种植技术的转变。农民群众通过接受农业科技培训,增长了科学种田方面的知识,一些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人畜粪便、沼液等新型有机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五是种植模式上的转变。蔬菜项目的实施打破了全乡几百年来“水稻、玉米”单一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得到了发展,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

六是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项目的成

功实施,增进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提高了政府的信誉度。乡、村干部的工作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还未得到彻底转变。

个别群众还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思想僵化保守,固执于仅种植水稻、玉米的传统农业的老观念上,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措施无动于衷。

农民的知识水平低,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群众只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对科学种田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低,存在部分种植农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面前不听侍从、技术人员说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按技术人员的指导实施,导致项目实施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

经营理念的商品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农产品的销售过分依赖于乡外小商贩的收购,农民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高,经营的自主性不强,“怕卖不出去”的思想还部分群众中存在。农村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经营理念的商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基础还不牢固 农民自主发展的意识还不强,个别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的坚定性、长期性意识不强,还有依赖政府补助的思想,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基础还未筑牢。

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蔬菜产业化项目。

1、按照省、市关于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步署,积极争取省市扶贫项目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的支撑,进一步巩固的扩大蔬菜产业项目的发展,完善项目区内的机耕道、农灌管道等配套设施,为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长

效激励机制。科学选择项目实施的品种,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蔬菜种植,搞好宏观调控,切勿政策措施的变动和蔬菜滞销而损害农户的利益,挫伤农户的发展的积极性。

3、进一步强化辐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成果的宣传,进一步将积极性高、自愿发展蔬菜种植的村寨农户纳入项目规划区,扩大项目的规模,引导农户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4、搞好蔬菜销售的信息发布,搭建蔬菜销售平台,积极培养和支持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打造蔬菜品牌入市经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1、搞好技术指导,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蔬菜种植。按照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生产的相关标准,认真引导农民利用农家肥、沼液等有机肥种植蔬菜,规范化种植,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打造蔬菜精品。

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畜牧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我们国家农村经济提升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但由于畜牧业发展受到疫情以及基层设施设备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产业的发展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就针对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畜牧业;养殖产业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文明乡村,促使乡村产业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并致力于促进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建设乐业安康的美丽乡村。要想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畜牧业发展使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现状

从我们国家的现阶段畜牧养殖发展分析得出,产业养殖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洲猪瘟的危害影响,且危害影响愈演愈烈,影响了生猪的繁衍成长速度,再加上养殖生猪的成长阶段相相对较长,导致最终的产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也就造成了猪肉以及牛羊、鸭鸡等等一些家禽类的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我们国家的个体户养殖还是比较多的,但同时也就出现了养殖规模发展较缓慢的现象,农村区域的养殖条件以及各方面设施并不是特别好,大多数的农村年青人会选择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者外出打工,只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村人员才会去选择从事畜牧养殖,但由于养殖人员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较强的防疫意识,这也是导致养殖技术发展缓慢以及家禽处理不当的因素之一。再加上相关的畜牧养殖场所缺少专业规范的防疫培训工作,影响了畜牧业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一)强化防疫工作,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效发展,应注重加强防控疫病工作,同时还需促进科学防控以及依法防控理念的深层宣传推广,相应的基层管理部门完善和并优化防疫仪器设备的健全,以便保障防治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嫩能够有序开展[1]。除此之外,防疫工作人员还需结合防疫站的有关工作制度以及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防疫手段,保障能够做到病疫预知、有效防范以及根源杜绝,实现区域畜禽疫病防治的最大化管控效果。在防疫工作过程中,季节的气候特点与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了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春秋两季的防疫工作,并提前做好疫病的防控措施以便能够应对气温回暖造成的疫病危害。畜牧兽医站需结合相关疫病的工作要去,采取区域划分的方式来明确各村各项的防疫病情,并将工作职责具体到个人,保障防疫制度能够落实到每家每户中,全面推广防疫工作在村、组、户的有序开展。防疫工作的基层人员还需加强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说深入探索关于畜禽的疫病防控内容,及时掌握较为先进的防控技术,在保障专业素质得到有所提升的同时,还需不断加强家畜疾病的先进防控水平。

(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使相关产业发展 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目标还需以绿色环保为主,并综合考虑地方资源的配置比例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调整和优化林业以及养殖业的科学布局,以便能够促进出畜牧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畜牧业产业发展能够和生态环境保持一致的匹配状态。与此同时,畜牧业产业负责人还应合理发展养殖场和畜禽场等等方面的产业,并加强注重畜牧业产业的动植物类型、发展规模以及农作物总量等等,以便能给促进地方畜牧业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为乡村振兴的经济战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另外,还需积极发展和畜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服务,像是畜牧业中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这些废弃物经过专业设备处理之后,能够实现再次重复使用,防止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使广大养殖民众能够清楚明确种植或者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具体应用,以及废弃物随意丢弃之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影响,培养农户树立起高度的环保意识以及责任意识[3]。确保相应的肥料得到有效的使用,像是一些蔬菜或者农作物的加工剩余材料能够制作成家畜的饲料,还有就是家畜屠宰之后的杂物以及粪便等等能够加工为作为肥料,这些方方面面既能够够节省在畜牧业产业发展中投入成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相关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统一标准生产,构建防疫管理机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发展,在畜牧业产业发展中应坚持统一化、集中化的基本准则,比如像是注重加强养殖设备的标准统一管理,同步应用品种选用、饲料投入、防疫管理技术以及饲养规模等等方面的生产要求,以便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选取良种畜禽、生产规范以及养殖设备等等方面面,并统一监管废弃物的处理以及防疫工作。促进个体养殖户以及一些中小型养殖户升级转化为规范标准的养殖规模,并积极推广建立规划化的生产方式,以便能够保障畜牧业产业的安全质量以及标准化生產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乡村振兴下的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防疫工作,这就要求了相关的产业部门还需充分注重防疫工作的建设,构建全面健全的防控机制,建设基层防疫设施设备,宣传推广全面防控技术,同时乡村的畜牧兽医疗基站以及防疫工作人员、诊治人员等等主体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去,并综合考虑现阶段各省各市以及各县乡的实时防疫动态,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疫病防控的作用[4]。另外,地方政府部门还需加大防疫资金的投入成本,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防疫能力,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地方特色畜禽种类,并尽量避免从其他外地区域买入种苗,从而从把根源上降低感染疾病的发生率。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畜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同时也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了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产业负责人还需致力于农作物以及家畜的养殖建设,并积极开展息息相关的防疫管控工作,以此来避免病害对产业造成的不利作用,促进现代化乡村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伟,徐闯,杨学丽,吴晓华.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12):16-21.

[2]崔双保,原亚峰. 再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 中国畜牧业,2021,(11):72-75.

[3]陈仕,戴唐恒,马江龙. 昭阳畜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思考[J]. 中国畜牧业,2021,(10):58-60.

[4]郭远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达州现代畜牧业发展[J]. 中国畜禽种业,2021,17(03):24-25.

上一篇:统计学专业范文下一篇:一家幸福儿女互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