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4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儿童音乐剧融音乐、舞蹈及角色表演于一体,能够培养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和商业性过强、创造理念模式化等问题。为了促进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搜集整理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音乐剧素材,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指导教师的各項艺术能力,借助节日大舞台,为儿童表演完整的音乐剧提供机会等。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  校外教育  策略

一、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音乐剧融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为一体,是一门广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音乐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音乐剧能够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体验。在舞台上,儿童演员身着演出服装,通过唱歌、跳舞、恰当的表情等形式,可以带观众体验精彩绝伦的音乐故事。因此,音乐剧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儿童音乐剧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艺术的兴趣,增强儿童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儿童音乐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儿童完成在观众前勇敢展现自我的挑战。在幼儿审美感受敏感期,引领他们感受多重样式艺术的美丽,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一方面,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艺术培养和训练实践被升学压力反复挤压;另一方面课堂环境和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基于多样气氛和条件下施展自己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无法很好的提升艺术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也正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条件的不断创新,我国学前教育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跟进,儿童音乐剧在此时也加入学前教育的时代教育计划中。儿童音乐剧集合了文学、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因此可以作为开拓儿童事业、开展综合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每周安排两三次儿童音乐剧校外教育,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以说儿童音乐剧是学生们学习压力之余的重要调剂。儿童音乐剧的题材大多是贴近儿童们日常生活的趣味故事,或者是儿童们耳熟能详的童话寓言故事,通过活泼可爱的舞蹈、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逼真的舞台布置,能够激发儿童对音乐剧的热爱,不仅如此,儿童在排练和演出音乐剧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舞蹈、表演以及音乐等各种艺术元素,能够锻炼儿童的综合素质。儿童音乐剧的教育意义不仅是让儿童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更是让儿童在表演中通过自主探索与创造获得身心双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最为关键的是,儿童音乐剧这样的学习形式从本质上看,从教师严格按照课时的讲解,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法,非常符合群体教育模式下对学生个人独特的主体建设性的培养,它的课程不是通过书本和沉闷的说教来进行的,而是通过看得见的、令人振奋的行动,而且它们直指人心。

二、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现状

正是由于看到儿童音乐剧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一些小学幼儿园尝试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校外教育活动。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教育协同经济领域同步作战,近年来湛江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校外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儿童音乐剧作为湛江校外教育活动这一舞台的新元素大放异彩。然而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实践还不全面,比如只注重培养学生唱歌跳舞的技巧,忽视其综合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活动方式安排较为单一等,这些都制约着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除此以外,儿童音乐剧作品的取材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娱乐性较强,缺乏深刻的教育意义,鲜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剧目,创作理念大多也较模式化。从练习方法角度来说,目前多数小学幼儿园的儿童音乐剧以程序化模仿为主,这就导致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施展。以上问题的出现表明多数小学幼儿园对儿童音乐剧教育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传授基础音乐知识技能上,还没有达到培养儿童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高度上。

三、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策略

关于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争论,许多学者已经对此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大部分的结论是,儿童在有乐趣的情况下可以学习到更多。课外儿童音乐剧,可以是除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外的另一种媒介,可以发展儿童的道德、审美、合作水平。教育学家奥卡佛说,儿童时期学习的音乐是学习社会实践的基础。这是因为儿童通常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所有能让他们开心和有律动的事情上。在这个观点中,儿童音乐剧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成为另一种教学、指导和向儿童传递信息的媒介。音乐剧可以教他们道德,塑造他们的行为模式,也可以娱乐他们。因此,如果我们只关注美学体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戏剧的教育潜力,我们可能忽视了游戏为儿童提供的丰富机会。正因为儿童音乐剧对儿童行为能力塑造的强大影响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儿童音乐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策略实施,必须确保儿童音乐剧的剧本选择和实施引导合理化、规范化。校外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戏剧可以成为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媒介,在这个选择上它已经被赋予一些时代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因此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的角色也从仅仅为了娱乐和放松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对待儿童音乐剧对儿童世界观、生活观、学习观的导向作用,因为学生更容易沉浸在音乐剧中看到的事情。

(一)搜集整理适合儿童的音乐剧素材

选择儿童音乐剧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儿童喜爱的绘本或童话故事中查找素材,儿童对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诸如《老鼠嫁女》《幸运的一天》等故事,由于体现了强烈的冲突性,因此儿童非常乐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所选择的故事主题一定要非常清晰,故事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在儿童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这样便于儿童了解自己演绎的人物是谁。寓言故事由于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儿童能够从中学会明辨是非,因此这也可以成为儿童音乐剧的素材。其次,从儿童日常生活发生的趣事中取材,儿童的日常生活充满乐趣,时不时上演着各种趣味十足的情节,老师可以认真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的趣事加入到音乐剧的剧情中,这样更加容易引起儿童共鸣。在排练音乐剧时,由于演绎的是儿童自己的故事,所以儿童能够尽快融入到角色中,演出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选材一定要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并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再次,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选材,儿童天生就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花草树木等都能够激发起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从大自然中选出那些能激发儿童想象的趣味场景进行音乐剧创作,诸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拔萝卜》等,已经成为了非常经典的儿童音乐剧。

(二)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

只有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排练方案。教育目标的确定需要科学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需要综合考察各种因素,比如儿童的兴趣爱好、音乐基础等,结合儿童的音乐基础情况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目标一定要符合儿童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要让儿童通过练习音乐剧掌握音乐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表演的基本技能,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由于每一名儿童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追求同等水平的练习效果,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进行恰当调整,在面向全体儿童的时候,关注个体的差异性。老师可以采取因班而异的方式制定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也要多元化,可以既包括掌握音乐剧知识,也包括熟练运用表演技能等。儿童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开展不仅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在内。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在校外活动中进行儿童音乐剧排练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鼓励他们都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儿童通过系统学习和排练音乐剧,能展现自己的艺术特长,感受艺术之美,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此外,除了根据主体差异不断调整儿童音乐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儿童音乐剧的客体选择上入手来进行调整。在其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我们可以針对学生主体的不同、发展特点的不同在教育性、学习性和混合型中做出考虑,并参考学生本人的需求和愿望。

(三)儿童音乐剧舞台场景布置

场景的布置情况对儿童练习音乐剧非常重要,逼真的场景能够锦上添花,让儿童更快进入角色。当前小学及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主要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鲜有专业的音乐剧舞台场景,因此可以购置专业的道具设备,为音乐剧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展示创造舞台。儿童音乐剧通过音乐和人物表演来演绎故事,融合了表演、音乐和服装道具等舞台效果。音乐剧的演出效果与道具、服装的完备情况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小学幼儿园应该完善学校的音乐播放器,准备充足的服装道具,并且提供专门的音乐剧练习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熟练的表演配上高质量的音乐播放器,必定能够锦上添花,增加儿童表演音乐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道具和服装在音乐剧演出中必不可少,恰当的道具和服装能烘托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当前很多小学幼儿园儿童音乐剧的展示机会只安排在毕业典礼或者是汇报演出上,儿童们平时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少,可以每周选择固定的一天进行节目汇演。节目汇演的剧目不限,每名儿童都可以参加,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舞台真实展现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节目汇演中可以给表现出众的儿童颁发奖状奖品,从而激励更多的儿童勇敢上台,大胆展示自我。

(四)留足充分的校外活动时间

儿童音乐剧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除了平时的基本功教学外,还需要给儿童留足充分的校外活动时间,这样才能提升音乐剧的排练效果。古人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剧舞台上的精彩演出需要演出者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摸索练习,一个音乐剧的学习与排练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模仿与创新,因此每周应该至少安排两三次校外活动时间来排练音乐剧,充裕的时间加上充足的活动空间是保证音乐剧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的小学幼儿园已经意识到儿童音乐剧对儿童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为儿童音乐剧排练安排了适当的校外活动时间。老师要为儿童创造更多练习儿童音乐剧的机会,鼓励儿童在校外活动时间段大胆表现,鼓励他们在每周的儿童音乐剧汇演中勇敢上台,展示自我。

(五)提高指导老师的各项艺术能力

艺术老师必须具备充足的艺术知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在儿童排练音乐剧时进行恰当指导。音乐剧台词及剧情的创编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但是儿童自身的水平有限,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编辑修改,因此要求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将儿童的想法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出儿童感兴趣的剧目。不仅如此,对儿童音乐剧素材进行整理与创编也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在选好儿童音乐剧素材以后,老师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与重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音乐剧学习的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与关联性确定内容的先后次序;教学内容要环环相扣,前面学习的内容要为后续做好铺垫。艺术源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够让儿童更容易把握角色特点,因此老师可以将音乐剧情节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天鹅湖》这一经典音乐剧为例,儿童最开始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故事,但是当老师带领他们了解了剧情后,他们会对天鹅湖有更深的理解。当然,《天鹅湖》对于初学音乐剧的儿童来说难度太大,老师最好选择简单的童话故事作为音乐剧初始阶段的学习内容。老师还要注意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整体性,让儿童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练习中,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幼儿园及小学可以通过在职培训以及定期考核的方式促进指导老师提高自身的艺术能力,还可以通过薪金待遇吸引多才多艺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指导老师队伍,并且鼓励艺术毕业生们大胆创新,为他们在音乐剧方面的创新提供支持。

(六)借助节日大舞台,增加展示机会

儿童音乐剧如果仅仅停留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其展现的舞台就太过局限了,而且多数儿童也得不到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可以借助重要的节日活动,让儿童走向学校的大舞台进行音乐剧展示。大多数儿童都渴望在大众前展示自我,让周围的人发现自己的独特,重大节日刚好能够成为儿童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在学校的大舞台上进行音乐剧演出,不仅可以检验儿童们的排练情况,加深他们对音乐剧的理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恰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每个学校都会组织文艺演出,老师可以以儿童节文艺汇演作为契机,排练一部情节完整的音乐剧,让儿童们在节日汇演中充分展现自己。《老虎拔牙》《拔萝卜》等经典故事可以改编成儿童音乐剧,让儿童们身着多样的服装扮演成小猫、小老鼠等各种小动物,随着音乐欢快起舞。让儿童们随着音乐的节拍依次上台,通过对话、旁白或者舞蹈等多种形式展示角色特点。国庆节、元旦等也可以成为儿童们展示音乐剧魅力的机会,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排练不同剧目的音乐剧。当儿童们在节日舞台上进行音乐剧演出时,学校可以邀请孩子们的家长一起来看演出,让家长亲眼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从而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明白练习音乐剧能够给儿童带来积极变化,从而让家长能够支持自己的孩子在校外活动中学习和排练音乐剧。

四、结语

儿童音乐剧能够让儿童们综合运用舞蹈、表演以及音乐等各种艺术元素,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力。正是由于看到儿童音乐剧在培养儿童综合素质上的积极作用,各类小学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纷纷开展儿童音乐剧教育与排练。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音乐剧素材、儿童音乐剧商业性过强、教育意义缺乏等,这些都制约着儿童音乐剧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如搜集整理适合儿童的音乐剧素材;根据儿童特点确定教育目标,注重个体差异;提高指导老师的各项艺术能力等。

优质的儿童音乐剧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角色和人物让孩子们明白一些道理。如果課外教育人员只可以创作或选择规范性的音乐剧,对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是很大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集中在不同群体中推广同时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儿童音乐剧,然后在不同需求的主体下特殊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性儿童音乐剧和学习性儿童音乐剧作为补充。儿童可以通过戏剧这一媒介,通过观看或扮演一个人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道德问题,培养一些社会技能。此外,道德教育往往是几乎每个音乐剧故事的一部分,在娱乐背景下,道德课也可以植入儿童戏剧中,与目标儿童一起在音乐剧中做出引导、观察和交谈,然后基于对学生们主观和客观需求更加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次实践,并以此作为底层建筑再度选择或设计新的音乐剧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可以相互学习,实践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儿童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思考和说话的。让孩子们在演出结束后有机会讨论道德问题,与他们最喜欢的角色交谈,也可以成为音乐剧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过程中,儿童也可以学习他们的沟通技巧。通过合作,一些孩子有可能发展出对音乐剧的兴趣,并将其作为未来的职业。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儿童音乐剧的时代影响,并将其视为另一种可以让儿童得到娱乐和教育的媒介。

参考文献:

[1]路建红,吝利雪.浅析儿童音乐剧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尝试[J].文渊·中学版,2020(01):755-756.

[2]顾兆娣.探究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4):214-21.

[3]杨霞.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音乐剧教学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8):518-519.

[4]崔晓燕.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30):66.

[5]陈小静.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5):79-80.

[6]魏秀霞.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2017(03):121.

[7]李健.雷州半岛乡土元素儿童音乐剧创编选材研究[J].戏剧之家,2021(16):32-33.

[8]陈鹤.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08):59-60+150.

[9]欧宗耀.儿童音乐剧剧本创作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21(04):99-102.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享有权利:

1. 基地负责人由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聘为编委会成员,由杂志社颁发聘书。

2. 基地享有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颁发的“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教育实践基地”授权铜牌。

3. 享有《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杂志用大幅精美彩页为基地进行整体展示宣传的待遇。另赠送1-2个内插彩页的宣传版面。

4. 授权美术基地以集体组织单位的名义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

5.享有每期赠送2册《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杂志的待遇。

6.享有参加每年由《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杂志举办的各种教育论坛或活动的待遇(会务费优惠)。

7.享有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委派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对基地进行专业指导的待遇。

8.有权协助《中国校外教育》(美术)编辑部组织当地师生稿件,在同等条件下基地选送的作品优先录用。

9. 享有共同开发“中国儿童网(www.zget.org)”网络资源的待遇。

10. 享有在“中国儿童网”上设立基地专用宣传空间的待遇。

加入条件:

1.具备法人代表和一定教学规模的校内外教育单位和机构。

2.有宣传推广《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杂志的义务。

3.有能力宣传组织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

我们愿与全国各地校内外美术教育机构合作,真诚期待您的加入。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

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

邮编:100035

联系人:张鹏 孙婷

电话:010-66150413

010-66160277

传真:010-66160277

电邮:zhangpeng@zget.org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专门校外教育说为理论基点,从“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两个概念辨析入手,从政策、学理和实践三个研究视角着力,对校外教育活动内涵做了新界定,从机构、形式、内容和目的四维度提出校外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基于对校外教育活动的新认知,明确提出以活动组织方式为依据,将校外教育活动划分为展示展演、比赛竞技、考察探究、拓展训练、交流访问、劳作实践、童玩游戏、讲座论坛和集会仪式九个类型,详细分析了校外教育活动呈现专业化、课程化和协同化发展趋势下,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所坚持的创新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一般策略和其独特属性。

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其教育功能的主要载体,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直接关系到其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影响到校外教育机构的品牌力和美誉度,关系到校外教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校外教育各相关行政部门、研究指导单位和专门活动场所或机构都十分重视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际成效。如浙江省依据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九部门修订的《浙江省青少年宫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在2014-2016年三年间对全省所有的青少年宫实施了全面评估工作,依各青少年宫评估结果分别评定为示范(一级)青少年宫、优秀(二级)青少年宫、合格(三级)青少年宫和不合格青少年宫。该评估体系由五个一级指标构成,总分值为1000分。“工作业绩”指标是其中的第五个一级指标,它的分值为320分。“工作业绩”指标又由五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仅“活动实绩”指标的分值就为200分,占工作业绩权重的62.5%。然而,目前对校外教育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得到普遍接受的认知,这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组织、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惑,它也阻碍着校外教育独特教育价值的社会认可和学术地位的取得。还以《浙江省青少年宫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为例,“活动实绩”指标中将校外教育活动细分为兴趣培训、主题活动、专项活动、社团活动、阵地活动、综合实践等六个类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六个类型活动隐含的划分依据是各不同的,有的依据活动的内容、有的依据活动的形式、有的依据活动的目的、有的依据活动的特点……,正因为划分标准的多维度并存,造成活动类型区分的逻辑不清,造成了青少年宫教师对具体活动无法归类,或同一活动划归多类的情况,让青少年宫管理者和专业教师生发出困惑,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该评估体系对实践指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它想引导青少年宫全面发挥其职能的良苦用心,但由于对校外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故客观上出现了指标制订的动机和实践指导的低效。要解决此矛盾和冲突,就需要对校外教育实践话语体系中的校外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较为细致和全面的考察,并对校外教育活动的一般组织策略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校外教育活动概念的辨析

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概念和“活动教育”概念的交集,从两个概念的不同角度,会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校外的教育活动”,一种是“校外教育的活动”,还有一种是“校外的活动教育”。“校外的教育活动”和“校外的活动教育”都强调“校外”实施空间,没有对实施的主体明确界定,一般会指向广义上的理解。“校外的教育活动”指一切的校外教育,就是上面提到的广义的校外教育概念。“校外的活动教育”虽然强调活动教育,但“活动教育”在学术研究上主要在学校教育,会与“校外教育的活动”的概念相混淆。由此,可以发现“校外教育活动”的界定可从“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两个概念辨析入手。

(一)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

1.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一词最早由日本教育学者松永健哉于1930年提出。[1]从理論上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他在所著的《教育学》中指出:“除了学校以外,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养、教育工作,叫儿童校外活动”。[2]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内对校外教育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出现了四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专门校外教育说——校外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的。如我国青少年宫系统所称的校外教育大体持该学说观点。第二种,校外教育整体说——校外教育是指发生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活动。在民众日常交流、新闻媒体报道等所称的校外教育多数符合该学说观点;第三种,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说——校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学术讨论中讨论校外教育多符合此学说观点。第四种,课外活动说——校外教育是指发生在学校日常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从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的视角讨论校外教育多坚持该学说观点。

本文对校外教育活动的讨论基于专门校外教育说。若从专门校外教育说来考察我国的校外教育,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标志性事件为宋庆龄在上海创立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于1947年成立了第一家儿童福利站,开展以图书阅读为主的校外文化教育活动,这是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雏形。[3]第二阶段为建国初期的形成期。标志性事件为1949年4月,大连市儿童文化宫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此后,全国各地特别是京、津等一大批大城市开始兴建少年宫或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的复苏期。改革开放后,对将青少年宫(少年宫、少年之家)批判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温床”进行了拨乱反正。从1982年到1984年,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场所达到8000多所,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初具规模。第四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的繁荣期。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把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影剧院等机构都明确为校外教育机构,扩大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范围。《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校外教育规范有序开展。

2. 活动教育

“活动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它既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脉络的传承,又有中西教育思想融合发展过程。活动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如荀子提出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在《学记》中已经出现“息游”和“居学”的各种学生课余活动。民国以后,活动教育的理念在陶行知、陈鹤琴等一批教育家推动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实践应用。当时,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总结历史上活动教育思想的精粹基础上,首先比较完整提出了活动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作为“杜威博士最有创造力的学生”的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对杜威教育思想加以扬弃,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模式。陈鹤琴提出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活教育”理论。两位教育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使了活动教育理论在我国初步形成。从新中国成立初到90年代初的校外活动阶段,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之后活动课阶段,再到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至高中以必修课的方式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的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我国活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丰富发展。田慧生等学者则提出了活动教学和活动课程的概念,[4]指出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踐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综合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的概念辨析、发展历程的考察,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可界定为由校外机构为促进未成年人综合素养提升而组织实施的,以活动教育为理念,用目标、主题、内容和形式来吸引未成年人,以非固定未成年人群体为主要参与者,以未成年人自主选择、自我参与、主动实践的活动为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校外教育活动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活动最终的属概念,或者说上位概念,也就是说,校外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的机构、形式、内容和目的分析,校外教育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开放性

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主体有明确的界定,即校外教育机构。这里的机构是指特定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机构,以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也包括各种机关、团体和社会单位等。校外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没有进行严格限定,这是因为随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融合理念的提出,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延伸到校园之外,如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校外教育活动也会走进校园,如以“文明办”主导的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的出现和建设。同时,某些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也可能在与学校课程内容对接,也就是说,校外教育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并非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判断依据。

2.活动性

校外教育活动的目标寓于活动过程,以活动场景、内容、形式的创设吸引未成年人,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个性化实践、合作探究的活动项目体验过程中,建构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重建原有主观认识和外在客观世界的联结,获取新的信息,形成新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性

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通常会融多种教育要素,集多种活动方式于一体,呈现的内容突出地域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活动方式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团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概念中提出以综合素养为核心,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国际潮流,突出了校外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评价的综合性。

4.教育性

校外教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样使校外教育活动与未成年人的个体自由活动有着严格区分。强调校外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并不能否认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区别,两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上是一致的,但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空间上存在着明显不同。

(三)校外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校外教育活动已经出现了如下发展趋势。

1.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长久以来,校外教育活动长期停留在凭经验运行的状态之中,校外教育活动的教师专业标准一直是空白,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组织。随着校外教育进入到新世纪繁荣阶段,各青少年宫基本设立了活动部门,配备专业的活动教师,各级校外管理部门也成立了校外教育活动教育研究组织,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话语体系,各青少年宫和校外教育研究指导机构探索构建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标准体系的局面已初步显现。

2.课程化

以往的校外教育活动呈现出随意、单一和零碎化状况,没有形成系统。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形成一种热潮,各种主题的活动课程开发精彩纷呈,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突破。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活动也可以像舞蹈等课程一样,进行连续的课程化组织,引导未成年人从参加单次的活动,到选报需要跨越一个周期的多次活动课程。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发展,有效提高了活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协同化

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互相配合,一致地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校外教育活动的协同化主要体现为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协同的两个层面。从系统内部来看,虽然多数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基本设有“活动部”独立部门,但校外教育活动已经不是“活动部”一个部门的事,应该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其他部门协同,共同组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人人都是活动教师”的观点已经基本形成。校外教育的外部协同是指校外教育机构要与政府、社会、学校协同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形成开放的组织体系。

二、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的再认识

(一)校外教育活动的传统类型

在长期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的校外教育活动类型,如主题教育活动、专项活动、网络活动、社团教育活动、阵地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分析这些类型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的历史痕迹。

早在1957年,教育部、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中就明确提出:“青少年宫的基本任务就是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课堂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锻炼他们的技能和技巧。”《规定》指出了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基本定位,也明确了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兴趣活动三种基本类型。

1991年,针对各校外培训机构出现了热衷举办文化培训的现象,国家教委会同文化部等七部门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成建制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活动,又要对学校开展的课外、校外活动加以指导,并提供有利条件;既要搞好各种类型的小组活动,又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活动。要特别强调和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办各种商业性活动。《意见》明确提出了阵地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活动、公益活动等活动形式。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析。“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纲要》明确提出了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

在平時的工作实践中,还经常使用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活动、专项活动等概念。这些概念作为日常交流、工作的常用语,形成了特定的语义和话语体系。

(二)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的再认识

校外教育活动传统类型区分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话语体系。但从分类学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由于同一次分类中混用了多种分类标准,使得被区分出来校外教育活动类型是互相交叉包容的。划分校外教育活动的类型标准有很多,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从浙江省校外教育活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最后回归到校外教育的活动实践中去,通过组织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教研大组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研究,对浙江省青少年宫系统的所有典型活动案例进行收集,基于活动的目的性和专业性,提出了以活动组织方式不同为主要划分依据,将校外教育活动分成如下九大类型,并依据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投筐”验证,最终形成了校外教育类型区分的新认识。校外教育活动的九大类型是:1.展示展演活动。它是当前校外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呈现教育活动成果或主题宣传为内容,实现以展育人目标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演出和展示展览活动。2.比赛竞技活动。它是校外教育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是未成年人交流技艺、相互学习、提升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组织者选拔人才、检验成绩的重要方式,如各种个人或团体的竞赛活动。3.考察探究活动。它是未成年人基于自身兴趣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4.拓展训练活动。它是以科学的系统的体能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如野外生存训练。5.交流访问活动。它指组织两地(多地)未成年人之间,或者未成年人与成人之间,在思想、文化、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互相学习、交流、增进情感的教育活动。如各种对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6.劳作实践活动。它主要指组织未成年人从事适宜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该类活动有严谨的方法和流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传统手工、科技制作、社会生产、农事体验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模仿、体验等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创新,了解和掌握生活技能或生产技能。如农事体验活动。7.童玩游戏活动。它以游戏娱乐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注重未成年人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精神享受,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空间意识。如各类童玩节、游戏节活动。8.讲座论坛活动。它是面向未成年人开设的事迹介绍、经验分享、知识传授等活动,或是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的自主性主题交流和讨论的教育活动。如各种讲座报告和论坛活动。 9.集会仪式活动。该类活动存在着固有时间、固有仪式、固有规范的特点,更体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意义,如各种纪念日活动。

三、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流程

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包含丰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构成校外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和基本单元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项目。校外教育活动有特定的对象——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概念具有明显的法律属性,有明确的界限,包括刚出生的婴儿。活动目标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总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活动目标是目的达到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促进未成年人整体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校外教育活动的总目标,通过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逐级拓展,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活动主题是一项活动向参与者传达的主要信息和核心概念,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所在,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主题一般以活动名称、标题的方式呈现,包含了活动目的、活动背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多种信息。活动项目是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情境的重要载体,校外教育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组织落实的。项目决定了活动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项目是校外教育活动策划、准备、运行、评价的重要管理对象。

从历时性演进观察校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活动一般流程可分为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每个过程中主要内容和时间顺序都有各自的基本要求,它也体现出校外教育活动是一个结构系统(见图1)。校外教育组织流程并不是对活动形式的限制,而是为活动组织实施提供一个教育要素间组合和行动推进的指南。校外教育的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都是由活动目标统领,服务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策划阶段主要完成活动目的意义和主题内容的确定,以及设计活动方案,它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启动阶段。活动实施是吸引活动对象自主参与,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校外教育活动特点决定在活动实施阶段要特别注重宣传和推广、选配好合作机构或志愿者,强化活动场所和情景创设,设计服务对象乐于参与和创新的活动项目,有效组织和展开活动。每个活动最后一个流程必然是评价,但校外教育活动尤其强调活动评价不仅存在于活动实施之后,而且活跃在活动每个环节和流程中。任何一种评价结果都对下一个活动环节或下一次活动项目组织实施起着判断、管理、指导和改进作用。

(二)校外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1.创新性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的创新是提高活动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校外教育活动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地位提升的重要前提。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的创新策略主要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途径来实现。

理念创新——校外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要有新理念的支撑,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还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校外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体现当前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理念的创新最先体现在目标的新颖性上,让活动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内容创新——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创新一般有如下两条路径:一是拓展新的内容领域,二是在传统内容上增加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为校外教育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领域和主题,校外教育的内容要紧跟社会热点,这些热点来自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要善于采用“传统活动+新的主题”的策略,让传统活动常办常新。

形式创新——校外教育活动形式创新可以通过活动类型、活动情境和活动手段等路径来实现。就单一的教育机构来说,很多教育机构只是开展某几类活动,九大类活动分类本身具有帮助机构拓展活动形式的作用。结合活动主题的创新,设置新的主题情境,也能使活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活动手段的创新主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实现。

2.开放性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的开放性策略是其协同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校外教育活动课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遵循开放性原则,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新的突破。从系统学角度,包括活动本身的开放、机构内部的开放和机构外部的开放几个层面。

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上要突破学校教育系统课程内容结构的限制,活动内容设计要以实践或生活逻辑,摒弃学科知识逻辑主线,选择和重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社会、体育艺术、休闲生活等领域知识内容,重点落在对国情社情认知、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家国情怀厚植、公民素养提升、科学精神养成、人文底蕴培育、劳动意识唤醒、健康行为养成等。形式上,要改变固定班级授课制的组织方式,而是根据活动内容采取跨年龄段、跨群体、跨地区的组织方式,鼓励多组织机构或团体联办、协作、共办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要凸显团队协作、实践体验、互动探究、展示竞赛和自主学习等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主要在未成人的闲暇时间,未成年人学习阶段特点决定其闲暇时间有碎片化和连续性并存的特点,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形式的开放性,共同决定校外教育活动时间的开放性既有必要性,又存在可行性。在每日、每周的碎片化时间,可以设计短时段的独立模块、单一主题的活动,而在寒暑假的连续性闲暇时间段,可以组织短时段和长时段并存的系列活动,时间跨度可从几小时至几周,甚至一个月以上的各种活动。在空间上,校外教育活动要凭内涵深刻的丰富内容、引人入胜的多样形式、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敲碎校园围墙的限制。用好学校围墙之外的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车间商场、国内建设场景和国外人文自然环境等传统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同时更要用好围墙之内的校园空间。学校往往具有所在地区最优的教育活动设施、最集中的校外教育活动对象、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纳入校外教育活动空间,尤其对乡村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对象与主体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属性,校外教育活动对象是未成年人,活动要杜绝出现针对特定小群体的特定活动,要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放的,保证自主选报参与活动的未成年人有均等的获得性机会。在活动宣传阶段,要坚持活动信息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在活动成员确定时,要坚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视同仁,让各参与拥有相同的管理权、参与权、评价权等。校外教育活动主体开放是指校外教育活动开发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校外教育机构不独霸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发权,不能仅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受限于自身条件和资源,而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校外教育活动,为各群体、各机构创造和提供研发和实施高质量校外教育活动的平台和机会,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校外教育活动内容,满足社会、家长和未成年人对优质校外教育活动的期许。

3.自主性策略

自主性是活动教育的本质特性,杜威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做中学”的思想,学生的自主性是前提条件。因此,校外教育活动能否引导未成年人成为活动的主体,是判断一个活动成败的重要依据。校外教育活动的自主性策略可以通过活动对象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价的路径来实现。

自主选择——当前,校外教育活动参与对象的确定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由组织机构通过学校、社区等途径直接指定参加,另一种是通过一定的宣传途径,让未成年人个体自主选择参与。给未成年人参与活动的选择权,有利于加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参与度。为了增加自主选择的成功率,活动的定位要强调从未成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有所乐、学有所享、学有所得”为指导思想,让未成年人在正向情绪体验和自我接纳认同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和价值观。

自主参与——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在校外教育活动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就要根据活动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的活动场景。校外教育活动要坚持“玩中学,做中悟”。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引导未成年人共同讨论活动规程的制订和落实,要强调活动规则的自主建构,建立团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氛围。在活动实施前和实施中,要创造未成年人自我设计活动形式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所乐意尝试的方式去完成活动任务,自我调控活动进程,自主调整活动推进方向,自行强化或改变团队成员的分工,提倡活动中展现个性,促成多样化发展,增强校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自主评价——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活动的优化,使校外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喜欢,家长认可,成效显著的综合载体。评价不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注重参与者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活动要强调未成年人的自我评价,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未成年人参与输入性评价,同时要考虑家长对于校外教育活动的态度,实现家长、教师、未成年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多种参与。

校外教育活动概念的厘清是有效施行校外教育活动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也是支撑校外教育在教育话语体系中取得本应有地位和独有价值的基础。从历史考察、当下实践和未来趋势分析入手,从政策、学理和实践三个研究视角着力,校外教育活动作为与学校教育活动或正规教育活动的区别不仅在于活动组织的主体,更在于其活动的对象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和自主实践为前提和基础。校外教育活动是由校外机构组织实施,对未成年人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使得校外教育与社会教育有了明确的区分;校外教育活动是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养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就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两者之间的差别。随着教育時空边界的不断拓展和融合,校外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处于互动融合发展进程中,校外教育活动的专业化、课程化和协同化的特点越来越显现,这个发展趋势也使得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独特性越来明显,校外教育活动类型之间的融合也日渐明显。

【参考文献】

[1] 侯怀银,雷月荣.“校外教育”解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27-31.

[2] 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 吕同舟.改革开放30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德育,2008(11):12-15.

[4]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但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校外儿童培训机构 美术教育 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2]应霁民.推动校外美术教育健康发展[N].美术报,2000.

[3]黄平.论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系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4).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与办学体系逐渐完善,目前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第二类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等。”①截至2015年我国成人高等学校有292所,在校学生5474962人,占高等教育本专科23.71%。2015年成人本专科招生达236.7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数32%,其中成人本科招生101.46万人,成人专科招生135.27万人。③本文从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概念以及内涵属性出发,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作探讨,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定位 办学模式 趋同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Yixia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在構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招生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特有的办学体系,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逐渐成熟。但是在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质量不高、片面移植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学校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办第一学历的本专科的学生比重过大,单纯为了创收而办学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看到目前的问题,其根本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问题,定位的不明晰直接引起在发展构成中出现各种问题。

1 成人高等教育的概念以及内涵属性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界定,我国学者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成年人实施的属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属继续教育(含职业培训)性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旨在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也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途径之一。②

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的探索,我们发现其中两个基本要素,即“成人”和“高等教育”,因此它的本质属性主要包含两种:第一是成人特性,第二是高等特性。“成人性”是指内在属性具备成人性,折射出其对象属性。“高等性”是指它层次上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体现在它区别于一般成人教育在层次方面上属于高等性。两种属性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经过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了解到,我国有很多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部分都在举办第一学历的本科或专科学历教育,就是对高中生没考上大学的这部分学生进行学历教育,而且这部分学生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界定,那些很多高中毕业生是不具备“中等教育毕业文凭的成人”这一要素,并且也不属于美国成人教育国家顾问委员会所界定的“不再参与全时正规的学校教育”那部分人。如果去除这种类型的学生的话,那么现实中,严格意义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量就很少。所以,伴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这一词不足以反映“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与内涵,不是很准确。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这个概念的存在价值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但是针对这种办学形式,本文认为是应该存在的,但是关于它发展是如何界定的,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2 从三个层面探析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

2.1 微观层面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主要的社会服务面向于区域经济与社区的发展,为本地的发展输送技术与应用型人才,用来及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普通高等学校作为办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其背后的丰富资源对成人高等教育来讲是具有先天的优势,一流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成熟的教学环境等等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很大的支持。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上,通常老师们直接把普通高等教育的一整套搬过去,仍然“以单向的知识传授式教学为主,缺少启迪式、问题导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而那些像“函授、网上教学、现场实践教学等,真正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投入精力太大或者费用昂贵等现实原因,被淘汰或忽略。”

2.2 中观层面

2.2.1 在办学形式方面

在办学形式方面,普通高等教育拥有固定的学制,本科一般是四年;学生全日制在校学习,上课、学习和生活场所比较固定。但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讲,它的办学形式相对灵活多变、不固定,学习场所不固定,有校内和校外的教学点,还有一些设在外地,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上课点包括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东莞市石逐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在惠州惠城区等地方上,时间也比较灵活周六、周末或节假日。在传授学习的方式中,有函授、夜大、电大、网络课程、自学等不同形式,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提供多样的办学方式。

2.2.2 在专业设置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工作作为副属性工作,一项创收性工作,对成人教育主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基本上没有在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建设方面予以过多的考虑;而伴随着国家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生源的缩水,成人高校本专科生从在校生占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的比例,由1991年的55.8%下降到2009年的10.0%,这标志着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影响巨大,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学历教育方面与普通高校比处于劣势。因此很多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受到生源的影响,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开辟招生工作,没有对特色专业进行定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没有特色的专业,就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没有生源就没有财力去举办,同时也就没有优秀的老师授课,这种发展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生存发展十分不利。

2.3 从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谈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主要通过办学层次定位来分析。成人高等教育从上世纪50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衔接越来越紧密,不再是办一些单一的、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高层次的,以培训为主的培训课程教育来满足社会对各式各样人才的需求,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性,其自身的发展也应该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职业等发展。

在现实办学中,国内很多985、211的研究型大学在办成人高等教育,一般本科院校也在办成人高等教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般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办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大多都雷同。学生们在面临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报考985、211研究型大学。因此,这就必然导致在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之间相互争夺教育资源、生源乃至专业资源。这种无序竞争,不仅导致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④因此,本研究认为,应该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特长来办学。像华南理工大学这种985、211这类研究型大学,拥有着学术水平高、多学科属于前沿科学、可以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难关等方面优势资源,它的办学层次应该是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到世界前沿的思想、理论、技术等。而像类似广东省茂名学院⑤这地方本科院校,它的优势在于依托我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工业基地,主要优势在化工、环保、自动化和机电等学科,它的发展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所承担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应该是,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高职人才,技术型人才,它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应该更加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形成一些优势的专业,满足用人单位对技能型、职业性、实用性等方面需求,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拥有特色的招牌,越来越多的学生来报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⑥因此,应该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特长来办学。

3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3.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作用,将行业的认证与成人高等教育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满足不同需求。

3.2 在办学形式上引入大规模在线课程 ,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终身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而近些年新兴的MOOC也同样提倡终身教育,因此在办学形式中MOOC的引入使其实现终身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成人教育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将MOOC引入办学中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了解与学习国际尖端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从而推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3.3 提高办学层次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层次主要停留在本专科上面,随着数量的增加,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公共產品,未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将会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目的多样化、层次各异的主要特点。本研究认为,为了多样化需求,在客观上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把学历层次从目前的专科、本科,提高到含专科、本科、研究生 (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系。

3.4 转变学历、文凭至上观念

当前“学历至上”、“文凭至上”,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迷失了应有的“成人”价值取向,背离了培育高素质社(下转第21页)(上接第4页)会公民的本真。从学历教育逐渐转为非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在职岗位培训、转岗培训、证书培训、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都是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上的认同度,改变传统的观念,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有补偿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纵深发展。

3.5 建立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

在教学评估方面,加强上层管理部门重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可以借鉴2003年以国家层面对全国进行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对于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秩序等方面起到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对被评估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评判。

注释

① 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61.

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3[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9-400.

④ 何光全.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属性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2009(6).

⑤ 引用网址茂名学院网址http://www.gdpa.edu.cn/.

⑥ 何光全.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属性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2009(6).

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利用图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好的图画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美术教育正是通过这个作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愈这个角度对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的作用、方法、过程、目标等元素的进行探讨。力图在新的大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观察、探究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广泛作用。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它传输给学生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还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的特质,让学生的心理通过学习这门学科达到一个美的境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得到治疗和矫正,在心理上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的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美术教学正是通过美育帮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笔者多年从事美术教学,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文接下来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1 美术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理,完善人的道德和人格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将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通过图画的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沉淀下来,让人们去永久的品味和欣赏。美的原则是真、善、美,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纵观当今教育现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构建和谐的心理架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部分,当然责无旁贷。学生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或者教育部门,都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在治愈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完善的人格体系、构建较为稳定和谐的心理架构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地情绪,用心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能愉悦的体验美术教育带给心理上美的感染力。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生的求知欲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授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感受爱的教育,形成自身积极地人生态度,从而引导自身健康的成长。

2 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进情感交流

2.1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它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去粗存精华,去丑存美,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定有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又彰显出作者的个性。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宣泄良好方式。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将个人的感情结合欣赏的作品宣泄出来,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当下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自身心理的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构建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以后不正常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波动的时期。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又脱离不了家庭、父母、社会的帮助,再者,我们的社会由于正处在经济改革时期,很多外来的文化、经济因素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美术教育者有义务也有这个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途径宣泄个人情感。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途径有效的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这正是美术教育治愈学生心理问题的深远意义的核心所在。

2.2 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增进情感交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应酬,与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自闭症,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朋友,经常一个人,美术教学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多照顾一点,多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多举行一些校外教学活动,让这些孩子在集体的帮助下多认识一些伙伴,增进他们与别人的交流,进而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生活工作,在进行创作时,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3 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个人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对梦想的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勇敢地追求它并实现它,人会因为内心的动力自觉的行动。有毅力、自觉地意志行动、坚韧稳定的意志品质使人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坚强的面对,能够在荆棘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前行,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美术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教育学习都需要好的品质,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几十年的心血。学生的意志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3.1 美术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早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信,但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成功的,拥有自信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面,才能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胜利的走到成功的彼岸。自信心是健康人生里通向成功的武器,帮助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有的学生有绘画的欲望,可是往往因为缺乏自信心不敢下手甚至无从下手,担心自己画不好二呆呆坐在位置上。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胆小,对自己没有把我的事不敢尝试,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思前想后,担心做不好,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及时的引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理解他们的不自信,从各个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绘画,这样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成就感,渐而树立起自信心。

3.2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这个教学目标促使美术教育趋于多元化。学生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美术知识,而是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学生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学生自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取代。学生这种个性上和心理上的改变以及课堂的民主化,无不体现了学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

3.3 美术教育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不断的进步,竞争不断的加强。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要承受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校的学生承受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逐渐变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唱歌可以让学生的压力通过声音发泄出来,在文字写作上,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出来,美术也一样,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流于笔端,现于色彩之中。美术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去美术馆,参观大师们的名作,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能学到很多美术知识。同时,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多动动手,比如制作一些美工作品,玩一些与绘画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转移他们对学业上压力的的注意力,把美术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作力,极大的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3.4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自古以来,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当今社会中,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胜利和失败总是相辅相成,人生随时都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免得考验。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承受挫折的心理,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力。美术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自由性,在进行绘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色彩调不好或者调不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一幅画反复画了很多遍都还是没有达到效果,还有图画的构思不正确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无疑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但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来说,有时候经历了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行,垂头丧气,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渐渐地,也培养出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不是绘画作业的时候,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太难了不易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太容易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通过美术教育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成功需要努力,需要有勇气,需要经历打击和失败,只有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只有走过了荆棘之路才能通向成功的殿堂。

4 美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读“美”,以创造性眼光去面对生活欣赏生活

美术的创作需要很大的自主性,那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美术教育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美术教育,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中将会多出很多的创造力,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是长期以来心理上的的失衡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再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或者影响,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学校发展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家长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教育,使得原本只是学生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导致学生生活和行为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治愈和美术教育相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是用教育的途径慢慢的改变学生不健全的心理,是他们趋于完整健康的发展。这为今后其他学科借鉴美术教育教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奠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美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灵趋于美与纯洁,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应局限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训练、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更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去”,同样,美术教育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申雯晖.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 吕锦镯.美术传统教学改革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

[3] 高波.论美术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 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上一篇: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