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

2023-09-17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社会大课堂中,有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德育教育活动基地的作用。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好各类活动。特定计划如下:

1、积极开展好社区服务,确实保证每学期到社区服务的人数和服务质量,围绕德育工作的中心,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学会自护能力,在活动中学会爱,在活动中学会帮助别人,在活动中学会做人。

2、充分发挥和利用德育基地的积极作用,开展好一年两次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团组织要抓住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发展团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本地,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农民工子女,积极组织开展爱家乡和第二家乡活动,真正使学生爱上自己的家乡和第二故乡。

3、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作用,聘请法制副校长、老一辈革命家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和安全、消防教育。观看优秀影片,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学校德育与校外德育活动基地活动计划

(2011——2012学年度)

沈阳市第五十七中学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近三年,每年会计专业最终的招生人数(二本)规模均超过250人,并呈现出连年增加之势。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给校外实践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难以落实实践教学单位 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会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涉及到企业的原始资料、资金,以及相关的经济信息。一些信息,如销售政策、生产成本等属于企业机密,不能泄露。再加上一般单位的会计人员并不多,会计、财务等部门不是生产车间,不可能容纳很多学生,因此,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很多学校的内容和形式均较为简单,只包括毕业实习,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落实单位,而不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落实。

(二)难以监督实践教学过程 监督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在校外实习,以及就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加以指导。在形式上,对于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均会安排在校专业指导教师。但对于这些指导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承担校内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实习单位主要由学生自己落实,实习单位涉及面广、量多,指导教师很难一一沟通。这也导致了学生的校外实习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难以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对于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一般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日志,然后由实习单位部门负责人进行评价,并盖实习单位公章,指导教师一般根据实习单位的意见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但查阅以往历届学生校外实习的成绩,学生不及格现象基本没有,实习单位给的成绩非优即良。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较宽松,且在缺乏过程监督的情况下,也存在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

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校外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校及时进行总结,转变了实践教学思路,并对教学方案和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一)校外实践教学目标的修订 一直以来,对于本科教学,很多高校遵循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推崇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注重课堂教学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将校外实践教学设置为毕业实习,并往往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事实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诸多的不同,并有着自身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在诸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理应在教学计划中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地位。为此,我校首先对实践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即会计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理性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做账,更要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基于理性思维能力之上的行动决策力。该定位突破了传统的会计教学思维,不仅要求会计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实践教学不应仅仅围绕会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意识和能力。以此为指导思想,我校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和简单的财务分析技能;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则在于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灌输会计管理方法和思想,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方案中,我校将校外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知实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实际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包括企业文化、公司架构、部门设置、产品特色和工艺流程等。专业实习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在企业中的实践运用,如何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具体包括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与要求、生产流程与成本核算、现金出纳、账目开设与业务处理、会计监督、生产实践和内部控制等。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具体实习单位,对会计管理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就企业操作与管理的具体某一方面产生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于这三项内容,我校根据校内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分批次加以落实,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前两项教学内容由系里统一组织和安排,最后一次毕业实习由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安排。这一方面使校外实践的内容变得十分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更多地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

三、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校外实践教学离不开具体企业的参与和指导。为此,我校依托当地经济和学校的影响力,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另一方面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在双赢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利用这些基地,通过“四个互动”较好地落实了校外实践教学的各项内容,使校外实践教学逐步走向正轨,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与企业互动 针对认知实习的要求,我校在第一学年末统一安排学生进入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对生产实践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参观之前,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文化与特色、企业荣誉等。在参观企业时,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纪律,服从企业安排。在参观结束后,带队教师会就参观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车间的操作规范、企业的主要产品及特点、企业获得的成绩等。由于大部分学生是首次进入生产企业,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与生产车间互动 学生学习会计流程、熟悉成本核算,了解会计管理,应主要在生产车间,而不是会计室或财务室。为此,我校每次安排生产实习时,均事先和实习单位沟通好,要求实习单位带学生进入生产车间,由车间主任现场讲工艺流程和生产步骤,然后由成本会计讲成本核算和业务处理,包括对原材料进、出的核算和管理,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流转与管理等,并准备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现场小组讨论。通过与生产车间的互动,让学生对规模化、流水线生产产生进一步认识,并对成本控制和会计管理建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与企业管理者互动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感触最深,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总结,无疑对学生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因此,企业管理人是我校落实校外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在学生通过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对企业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后,我校聘请相关企业财务总监或总经理作为校外指导专家,进入课堂,通过讲座、现场答疑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创业的过程与艰辛、内部控制、ERP管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这些素质等。通过聆听这些创业者和管理者的经验总结,使学生在专业素养、思考能力和会计管理意识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学生与指导教师互动 校外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参与,包括与企业的沟通,带领学生进入企业等。因此,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也是落实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毕业实习而言,指导教师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校要求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事先交流,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尽量避免实习期间出现漫无目的的状况。学生落实实习单位后,由指导教师汇总交系里留存。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实习指导老师要进行过程监督,做好与学生的沟通记录,学生有问题随时交流,从而提高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系或学院可以根据汇总实习名单进行抽查,一旦发现学生未参加实习或学生反映指导教师未进行实习指导等不良问题,均实行一票否决制。

通过上述措施,我校的校外实践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改成效得到初步体现。当然,在开展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等。但只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会计校外实践教学必将愈发完善,并在整个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江贤:《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1期。

[2]吴瑾瑾、李斌、梁秀梅:《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编辑 熊年春)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以专门校外教育说为理论基点,从“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两个概念辨析入手,从政策、学理和实践三个研究视角着力,对校外教育活动内涵做了新界定,从机构、形式、内容和目的四维度提出校外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基于对校外教育活动的新认知,明确提出以活动组织方式为依据,将校外教育活动划分为展示展演、比赛竞技、考察探究、拓展训练、交流访问、劳作实践、童玩游戏、讲座论坛和集会仪式九个类型,详细分析了校外教育活动呈现专业化、课程化和协同化发展趋势下,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所坚持的创新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一般策略和其独特属性。

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其教育功能的主要载体,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直接关系到其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影响到校外教育机构的品牌力和美誉度,关系到校外教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校外教育各相关行政部门、研究指导单位和专门活动场所或机构都十分重视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际成效。如浙江省依据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九部门修订的《浙江省青少年宫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在2014-2016年三年间对全省所有的青少年宫实施了全面评估工作,依各青少年宫评估结果分别评定为示范(一级)青少年宫、优秀(二级)青少年宫、合格(三级)青少年宫和不合格青少年宫。该评估体系由五个一级指标构成,总分值为1000分。“工作业绩”指标是其中的第五个一级指标,它的分值为320分。“工作业绩”指标又由五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仅“活动实绩”指标的分值就为200分,占工作业绩权重的62.5%。然而,目前对校外教育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得到普遍接受的认知,这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组织、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惑,它也阻碍着校外教育独特教育价值的社会认可和学术地位的取得。还以《浙江省青少年宫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为例,“活动实绩”指标中将校外教育活动细分为兴趣培训、主题活动、专项活动、社团活动、阵地活动、综合实践等六个类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六个类型活动隐含的划分依据是各不同的,有的依据活动的内容、有的依据活动的形式、有的依据活动的目的、有的依据活动的特点……,正因为划分标准的多维度并存,造成活动类型区分的逻辑不清,造成了青少年宫教师对具体活动无法归类,或同一活动划归多类的情况,让青少年宫管理者和专业教师生发出困惑,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该评估体系对实践指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它想引导青少年宫全面发挥其职能的良苦用心,但由于对校外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故客观上出现了指标制订的动机和实践指导的低效。要解决此矛盾和冲突,就需要对校外教育实践话语体系中的校外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较为细致和全面的考察,并对校外教育活动的一般组织策略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校外教育活动概念的辨析

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概念和“活动教育”概念的交集,从两个概念的不同角度,会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校外的教育活动”,一种是“校外教育的活动”,还有一种是“校外的活动教育”。“校外的教育活动”和“校外的活动教育”都强调“校外”实施空间,没有对实施的主体明确界定,一般会指向广义上的理解。“校外的教育活动”指一切的校外教育,就是上面提到的广义的校外教育概念。“校外的活动教育”虽然强调活动教育,但“活动教育”在学术研究上主要在学校教育,会与“校外教育的活动”的概念相混淆。由此,可以发现“校外教育活动”的界定可从“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两个概念辨析入手。

(一)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

1.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一词最早由日本教育学者松永健哉于1930年提出。[1]从理論上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他在所著的《教育学》中指出:“除了学校以外,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养、教育工作,叫儿童校外活动”。[2]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内对校外教育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出现了四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专门校外教育说——校外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校外教育机构实施的。如我国青少年宫系统所称的校外教育大体持该学说观点。第二种,校外教育整体说——校外教育是指发生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活动。在民众日常交流、新闻媒体报道等所称的校外教育多数符合该学说观点;第三种,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说——校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学术讨论中讨论校外教育多符合此学说观点。第四种,课外活动说——校外教育是指发生在学校日常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从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的视角讨论校外教育多坚持该学说观点。

本文对校外教育活动的讨论基于专门校外教育说。若从专门校外教育说来考察我国的校外教育,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标志性事件为宋庆龄在上海创立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于1947年成立了第一家儿童福利站,开展以图书阅读为主的校外文化教育活动,这是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雏形。[3]第二阶段为建国初期的形成期。标志性事件为1949年4月,大连市儿童文化宫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此后,全国各地特别是京、津等一大批大城市开始兴建少年宫或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的复苏期。改革开放后,对将青少年宫(少年宫、少年之家)批判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温床”进行了拨乱反正。从1982年到1984年,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场所达到8000多所,校外教育活动阵地初具规模。第四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的繁荣期。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把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影剧院等机构都明确为校外教育机构,扩大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范围。《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校外教育规范有序开展。

2. 活动教育

“活动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教育思想,它既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脉络的传承,又有中西教育思想融合发展过程。活动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如荀子提出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在《学记》中已经出现“息游”和“居学”的各种学生课余活动。民国以后,活动教育的理念在陶行知、陈鹤琴等一批教育家推动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实践应用。当时,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总结历史上活动教育思想的精粹基础上,首先比较完整提出了活动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作为“杜威博士最有创造力的学生”的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对杜威教育思想加以扬弃,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模式。陈鹤琴提出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活教育”理论。两位教育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使了活动教育理论在我国初步形成。从新中国成立初到90年代初的校外活动阶段,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之后活动课阶段,再到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至高中以必修课的方式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的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我国活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丰富发展。田慧生等学者则提出了活动教学和活动课程的概念,[4]指出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踐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综合校外教育和活动教育的概念辨析、发展历程的考察,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可界定为由校外机构为促进未成年人综合素养提升而组织实施的,以活动教育为理念,用目标、主题、内容和形式来吸引未成年人,以非固定未成年人群体为主要参与者,以未成年人自主选择、自我参与、主动实践的活动为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

从上述校外教育活动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活动最终的属概念,或者说上位概念,也就是说,校外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的机构、形式、内容和目的分析,校外教育活动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开放性

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主体有明确的界定,即校外教育机构。这里的机构是指特定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机构,以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也包括各种机关、团体和社会单位等。校外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没有进行严格限定,这是因为随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融合理念的提出,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延伸到校园之外,如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校外教育活动也会走进校园,如以“文明办”主导的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的出现和建设。同时,某些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也可能在与学校课程内容对接,也就是说,校外教育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并非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判断依据。

2.活动性

校外教育活动的目标寓于活动过程,以活动场景、内容、形式的创设吸引未成年人,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个性化实践、合作探究的活动项目体验过程中,建构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重建原有主观认识和外在客观世界的联结,获取新的信息,形成新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性

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通常会融多种教育要素,集多种活动方式于一体,呈现的内容突出地域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活动方式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团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概念中提出以综合素养为核心,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国际潮流,突出了校外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评价的综合性。

4.教育性

校外教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样使校外教育活动与未成年人的个体自由活动有着严格区分。强调校外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并不能否认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区别,两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上是一致的,但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空间上存在着明显不同。

(三)校外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校外教育活动已经出现了如下发展趋势。

1.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长久以来,校外教育活动长期停留在凭经验运行的状态之中,校外教育活动的教师专业标准一直是空白,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组织。随着校外教育进入到新世纪繁荣阶段,各青少年宫基本设立了活动部门,配备专业的活动教师,各级校外管理部门也成立了校外教育活动教育研究组织,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话语体系,各青少年宫和校外教育研究指导机构探索构建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标准体系的局面已初步显现。

2.课程化

以往的校外教育活动呈现出随意、单一和零碎化状况,没有形成系统。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形成一种热潮,各种主题的活动课程开发精彩纷呈,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突破。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活动也可以像舞蹈等课程一样,进行连续的课程化组织,引导未成年人从参加单次的活动,到选报需要跨越一个周期的多次活动课程。校外教育活动课程化发展,有效提高了活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协同化

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互相配合,一致地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校外教育活动的协同化主要体现为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协同的两个层面。从系统内部来看,虽然多数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基本设有“活动部”独立部门,但校外教育活动已经不是“活动部”一个部门的事,应该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其他部门协同,共同组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人人都是活动教师”的观点已经基本形成。校外教育的外部协同是指校外教育机构要与政府、社会、学校协同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形成开放的组织体系。

二、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的再认识

(一)校外教育活动的传统类型

在长期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的校外教育活动类型,如主题教育活动、专项活动、网络活动、社团教育活动、阵地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分析这些类型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的历史痕迹。

早在1957年,教育部、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中就明确提出:“青少年宫的基本任务就是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课堂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锻炼他们的技能和技巧。”《规定》指出了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基本定位,也明确了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兴趣活动三种基本类型。

1991年,针对各校外培训机构出现了热衷举办文化培训的现象,国家教委会同文化部等七部门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成建制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活动,又要对学校开展的课外、校外活动加以指导,并提供有利条件;既要搞好各种类型的小组活动,又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活动。要特别强调和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办各种商业性活动。《意见》明确提出了阵地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活动、公益活动等活动形式。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析。“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纲要》明确提出了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

在平時的工作实践中,还经常使用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活动、专项活动等概念。这些概念作为日常交流、工作的常用语,形成了特定的语义和话语体系。

(二)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的再认识

校外教育活动传统类型区分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话语体系。但从分类学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由于同一次分类中混用了多种分类标准,使得被区分出来校外教育活动类型是互相交叉包容的。划分校外教育活动的类型标准有很多,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从浙江省校外教育活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最后回归到校外教育的活动实践中去,通过组织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教研大组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研究,对浙江省青少年宫系统的所有典型活动案例进行收集,基于活动的目的性和专业性,提出了以活动组织方式不同为主要划分依据,将校外教育活动分成如下九大类型,并依据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投筐”验证,最终形成了校外教育类型区分的新认识。校外教育活动的九大类型是:1.展示展演活动。它是当前校外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呈现教育活动成果或主题宣传为内容,实现以展育人目标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演出和展示展览活动。2.比赛竞技活动。它是校外教育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是未成年人交流技艺、相互学习、提升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组织者选拔人才、检验成绩的重要方式,如各种个人或团体的竞赛活动。3.考察探究活动。它是未成年人基于自身兴趣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4.拓展训练活动。它是以科学的系统的体能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如野外生存训练。5.交流访问活动。它指组织两地(多地)未成年人之间,或者未成年人与成人之间,在思想、文化、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互相学习、交流、增进情感的教育活动。如各种对外艺术、文化交流活动。6.劳作实践活动。它主要指组织未成年人从事适宜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该类活动有严谨的方法和流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传统手工、科技制作、社会生产、农事体验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模仿、体验等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创新,了解和掌握生活技能或生产技能。如农事体验活动。7.童玩游戏活动。它以游戏娱乐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注重未成年人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精神享受,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空间意识。如各类童玩节、游戏节活动。8.讲座论坛活动。它是面向未成年人开设的事迹介绍、经验分享、知识传授等活动,或是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的自主性主题交流和讨论的教育活动。如各种讲座报告和论坛活动。 9.集会仪式活动。该类活动存在着固有时间、固有仪式、固有规范的特点,更体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意义,如各种纪念日活动。

三、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流程

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包含丰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构成校外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和基本单元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项目。校外教育活动有特定的对象——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概念具有明显的法律属性,有明确的界限,包括刚出生的婴儿。活动目标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总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活动目标是目的达到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促进未成年人整体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校外教育活动的总目标,通过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逐级拓展,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活动主题是一项活动向参与者传达的主要信息和核心概念,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所在,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主题一般以活动名称、标题的方式呈现,包含了活动目的、活动背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多种信息。活动项目是指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情境的重要载体,校外教育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组织落实的。项目决定了活动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项目是校外教育活动策划、准备、运行、评价的重要管理对象。

从历时性演进观察校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活动一般流程可分为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每个过程中主要内容和时间顺序都有各自的基本要求,它也体现出校外教育活动是一个结构系统(见图1)。校外教育组织流程并不是对活动形式的限制,而是为活动组织实施提供一个教育要素间组合和行动推进的指南。校外教育的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都是由活动目标统领,服务活动目标的实现。活动策划阶段主要完成活动目的意义和主题内容的确定,以及设计活动方案,它是校外教育活动的启动阶段。活动实施是吸引活动对象自主参与,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校外教育活动特点决定在活动实施阶段要特别注重宣传和推广、选配好合作机构或志愿者,强化活动场所和情景创设,设计服务对象乐于参与和创新的活动项目,有效组织和展开活动。每个活动最后一个流程必然是评价,但校外教育活动尤其强调活动评价不仅存在于活动实施之后,而且活跃在活动每个环节和流程中。任何一种评价结果都对下一个活动环节或下一次活动项目组织实施起着判断、管理、指导和改进作用。

(二)校外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1.创新性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的创新是提高活动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校外教育活动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地位提升的重要前提。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的创新策略主要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途径来实现。

理念创新——校外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要有新理念的支撑,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还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校外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体现当前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理念的创新最先体现在目标的新颖性上,让活动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内容创新——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创新一般有如下两条路径:一是拓展新的内容领域,二是在传统内容上增加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为校外教育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领域和主题,校外教育的内容要紧跟社会热点,这些热点来自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要善于采用“传统活动+新的主题”的策略,让传统活动常办常新。

形式创新——校外教育活动形式创新可以通过活动类型、活动情境和活动手段等路径来实现。就单一的教育机构来说,很多教育机构只是开展某几类活动,九大类活动分类本身具有帮助机构拓展活动形式的作用。结合活动主题的创新,设置新的主题情境,也能使活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活动手段的创新主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实现。

2.开放性策略

校外教育活动的开放性策略是其协同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校外教育活动课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遵循开放性原则,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新的突破。从系统学角度,包括活动本身的开放、机构内部的开放和机构外部的开放几个层面。

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内容上要突破学校教育系统课程内容结构的限制,活动内容设计要以实践或生活逻辑,摒弃学科知识逻辑主线,选择和重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社会、体育艺术、休闲生活等领域知识内容,重点落在对国情社情认知、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家国情怀厚植、公民素养提升、科学精神养成、人文底蕴培育、劳动意识唤醒、健康行为养成等。形式上,要改变固定班级授课制的组织方式,而是根据活动内容采取跨年龄段、跨群体、跨地区的组织方式,鼓励多组织机构或团体联办、协作、共办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要凸显团队协作、实践体验、互动探究、展示竞赛和自主学习等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主要在未成人的闲暇时间,未成年人学习阶段特点决定其闲暇时间有碎片化和连续性并存的特点,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形式的开放性,共同决定校外教育活动时间的开放性既有必要性,又存在可行性。在每日、每周的碎片化时间,可以设计短时段的独立模块、单一主题的活动,而在寒暑假的连续性闲暇时间段,可以组织短时段和长时段并存的系列活动,时间跨度可从几小时至几周,甚至一个月以上的各种活动。在空间上,校外教育活动要凭内涵深刻的丰富内容、引人入胜的多样形式、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敲碎校园围墙的限制。用好学校围墙之外的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车间商场、国内建设场景和国外人文自然环境等传统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同时更要用好围墙之内的校园空间。学校往往具有所在地区最优的教育活动设施、最集中的校外教育活动对象、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校纳入校外教育活动空间,尤其对乡村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对象与主体的开放——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属性,校外教育活动对象是未成年人,活动要杜绝出现针对特定小群体的特定活动,要面向全体未成年人开放的,保证自主选报参与活动的未成年人有均等的获得性机会。在活动宣传阶段,要坚持活动信息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在活动成员确定时,要坚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视同仁,让各参与拥有相同的管理权、参与权、评价权等。校外教育活动主体开放是指校外教育活动开发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校外教育机构不独霸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发权,不能仅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受限于自身条件和资源,而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校外教育活动,为各群体、各机构创造和提供研发和实施高质量校外教育活动的平台和机会,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校外教育活动内容,满足社会、家长和未成年人对优质校外教育活动的期许。

3.自主性策略

自主性是活动教育的本质特性,杜威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做中学”的思想,学生的自主性是前提条件。因此,校外教育活动能否引导未成年人成为活动的主体,是判断一个活动成败的重要依据。校外教育活动的自主性策略可以通过活动对象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价的路径来实现。

自主选择——当前,校外教育活动参与对象的确定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由组织机构通过学校、社区等途径直接指定参加,另一种是通过一定的宣传途径,让未成年人个体自主选择参与。给未成年人参与活动的选择权,有利于加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参与度。为了增加自主选择的成功率,活动的定位要强调从未成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有所乐、学有所享、学有所得”为指导思想,让未成年人在正向情绪体验和自我接纳认同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和价值观。

自主参与——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在校外教育活动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就要根据活动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的活动场景。校外教育活动要坚持“玩中学,做中悟”。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引导未成年人共同讨论活动规程的制订和落实,要强调活动规则的自主建构,建立团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氛围。在活动实施前和实施中,要创造未成年人自我设计活动形式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所乐意尝试的方式去完成活动任务,自我调控活动进程,自主调整活动推进方向,自行强化或改变团队成员的分工,提倡活动中展现个性,促成多样化发展,增强校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自主评价——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活动的优化,使校外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喜欢,家长认可,成效显著的综合载体。评价不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注重参与者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活动要强调未成年人的自我评价,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未成年人参与输入性评价,同时要考虑家长对于校外教育活动的态度,实现家长、教师、未成年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多种参与。

校外教育活动概念的厘清是有效施行校外教育活动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也是支撑校外教育在教育话语体系中取得本应有地位和独有价值的基础。从历史考察、当下实践和未来趋势分析入手,从政策、学理和实践三个研究视角着力,校外教育活动作为与学校教育活动或正规教育活动的区别不仅在于活动组织的主体,更在于其活动的对象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和自主实践为前提和基础。校外教育活动是由校外机构组织实施,对未成年人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使得校外教育与社会教育有了明确的区分;校外教育活动是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养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就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两者之间的差别。随着教育時空边界的不断拓展和融合,校外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处于互动融合发展进程中,校外教育活动的专业化、课程化和协同化的特点越来越显现,这个发展趋势也使得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独特性越来明显,校外教育活动类型之间的融合也日渐明显。

【参考文献】

[1] 侯怀银,雷月荣.“校外教育”解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27-31.

[2] 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 吕同舟.改革开放30年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德育,2008(11):12-15.

[4]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乙方:

现乙方向甲方提出申请,退出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在校外住宿,经甲方批准同意,为保障双方的利益,特签订本协议。

一、申请退宿的主要原因:

二、申请校外住宿基本情况:

1、租房()亲戚家()其他()

2、居所详细地址:

3、邮政编码:

4、联系电话:

5、学生本人身份证号码:

6、乙方家长姓名,与乙方关系,联系方式。

三、双方协议如下:

1、甲方负有对乙方在校内日常文化学习正常活动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2、乙方在校外住宿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

3、乙方对自己在校外的行为后果负完全责任,甲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乙方在校外住宿的申请必须征得其家长的同意,并提供附有家长签名的书面同意书(或传真件)。如乙方假冒家长签名,后果自负。

5、乙方若需申请重新住宿在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需要在协议到期前三个月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在甲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甲方审批同意后方可入住。

6、本协议所签期限为201年月日—201年月日。

此协议一式三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方、乙方各执一份,报学生处教育管理科备案一份,甲方所执协议须附乙方的书面申请。

甲方:南京审计学院学院乙方:(签字)(学院签章)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2.组织者应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对活动地点、交通工具、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旅行社的服务和信誉等作严格的考察,认真安排,消除事故隐患,并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安全措施,活动方案必须经校领导审阅签字。

3.每次活动都要落实一名校级领导亲自组织带队,带队领导外出前必须召开相关带队老师会议,做好分工,提出要求,明确带队教师的职责。

4.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告知学生在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增强学生遵纪守规和安全防范意识。

5.外出活动用车须选用区教育保障中心批准的车辆。活动前带队领导须对各车牌号码进行校对,保证车况良好。

6.学生外出活动,如遇突发情况,带队领导必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同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以便控制事态的扩展。

7.凡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学校领导及安全小组成员必须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监控。

8.在活动中实行责任追究制,如遇安全事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第6篇

(一) 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强

现在的很多公司都需要专业的人员管理一些商务会议、出境旅游提供一系列的安排, 这可以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现场导游、带团技巧、计调业务、签证手续办理、个性化旅游定制等多项专业技能的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际的操作, 不断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从而不断的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而不断的提升的学生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二) 组团能力强, 实践岗位较充分

大部分公司的处境业务涉及的国家都比较多, 并且业务面也非常的广泛, 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的丰富, 学生在工作的时候需要运用各个方面的英语技能, 比如说, 利用英语的口语, 提升学生的英语的沟通能力、利用学生的英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进行一些英文文件的撰写, 另外还需要学生的不同的能力处理工作中不同的事情, 并且这些事情需要很多的人处理, 因此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岗位, 还可以在学生实践工作中实行轮岗制, 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并且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 有很多需要团队合作的地方, 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 进而增强学生的组团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 成立专门的高校运营团队, 服务大学生旅游市场。

为了更好的实现基地建设的管理, 很多的高校成立的专门的高校的运营团队, 希望可以为学生创造针对性的实践计划, 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的机会, 在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安排更多的实践运用, 从而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很多的学校还组织了专人负责与旅游英语教研室教师交流, 并安排组织教师到对应的企业参观学习, 从而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岗位的标准, 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的能力, 同时还落实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安排等工作, 经过多次的协商, 很多的企业和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与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每年寒暑假都安排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南湖国旅进行实践, 让学生担任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 承担不同的工作, 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仅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方向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就业趋势更加的好, 并且企业也选聘到了很多自己需要的员工, 所以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的措施

(一) 优化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南湖国旅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中, 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从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点出发对于该专业的学习的课程进行了一些新的安排, 在新的课程安排下学校把增强学生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 科学安排入学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 重视人才市场所需人才的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从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资格证相关的一些知识的学习, 学校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工作, 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很好的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 从而在学校学习期间, 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取得相关证书的学生,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方案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从而改变社会各界的人士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看法, 进而不断的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的能力。

(二)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引导者, 在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还要具备很强的英语的实际能力, 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校外实践遇到的问题, 比如让取得导游资格证的教师传授一些备考的技能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组织相应的技能考试的培训, 帮助学生在取得资格证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搜集更多的实践教学案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选聘一些热情服务学生、职业资格符合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 让一些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另外还需要校企共同对于学生的论文选题进行评判, 使学生对于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事先的了解, 毕业设计过程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让学生在毕业论文加入更多的实际的案例,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进行论文的分析, 从而梳理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习到知识和一些实际的工作能力, 在学生完成论文的同时,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一些不足地方以及让学生发现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 从而帮助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针对性的巩固,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弥补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 从而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共同的成长

(三) 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科研课题为载体,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了一些科研的合作, 内容涉及的非常广泛, 课题由校内旅游英语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组建团队, 共同探究一些课题, 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优化企业的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企业可以将教师研发的一些成果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的实际中, 从而提升科研的经济价值, 将一些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力, 还能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给予确定的标准, 进而培养更多的符合岗位发展需要的人才, 提高人才整体的就业的竞争力的同时还解决学校一部分的经费的问题, 从而让学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上面, 进而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 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显现, 学校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才能改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 从而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进而更好的改善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不断的增强我国人才的竞争力, 从而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摘要:由于社会的不断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的更新, 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尤其对于很多得高职学校来说, 培养的方向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同时让其学会使用自所学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的竞争力, 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和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基于此本文就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进行了研究, 希望可以更好的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升其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专业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阿娜尔, 洪俊.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 2018, 1 (9) :65-67.

[2] 胡平.构建校外实践基地特色课程的探索[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8, 1 (6) :36.

[3] 刘美华.浅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 (10) :33-35.

[4] 孔凡明.关于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22) :111.

[5] 李小梅, 李润唐.园林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9, 6 (9) :76-79.

[6] 王琳.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 2018, 10 (5) :87-89+94.

[7] 周泽炯, 马成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 2018, 1 (3) :129-131.

上一篇:学校爱国卫生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学校安全管理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