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范文

2023-09-20

议论文论据范文第1篇

天气渐渐变暖,窗外的几株海棠花不知何时已经悄悄绽放了。坐在教室里看漫天飞舞的灰尘在阳光下飞扬到各个角落,恍惚中刺眼的阳光令我意识到春天的来临。 春天的来临意味着我的初三生活仅剩短短100天了,意味着我将在100天内跋涉于书山题海,意味着我将频繁地得到一个个现实与想象有很大差距的分数。

每天的生活大概同别的同学一样吧。天不亮从床上爬起来,像打仗一样收拾好自己,再一路飞奔到学校。睡眼惺忪地望着黑板„„突然很佩服自己,刚刚还沉睡在梦中,此时已经妥协地面对沉重的压力了。父母和老师一再对我们讲我们有多幸福,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幸福,就是繁忙的生活?沉重的压力? 当然,我还可以抓住幸福的尾巴,那唯一能给生活增添色彩的———友情。至少这是我仅剩的一丝幸福了。我会经常和好友去篮球场,手牵手,背靠背,一起看着湛蓝的天空,心情也变得湛蓝幽深,曾经看过一句话:朋友要成功时,给他一个肩膀踩。 我想我们此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在那里舔舐青春的伤痕,抱怨自己不够幸福。其实我明白我生活中的幸福浓度绝对超标了。至少还可以让我望望那晴朗的天空。

我还在坚持,坚持走过这漫长却幸福的成长道路。在朋友远离我的时候独自躲在黑暗的角落哭泣,一瞬间突然发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老了。肆无忌惮地让泪水流下,也算幸福吧! 成长的道路看似绚丽美好,真正踏上征程,才发现途中的辛酸艰难。我不可以抱怨老天对自己的残忍,因为他是在给我机会锻炼我呢! 等我长大了,或许会对老天说:“我好幸福,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多我爱和爱我的人”。

继续大踏步地向前走,让成长的印记深深印入脑海。不管头上的天空是阴霾抑或是晴朗,我都会坦然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 我在幸福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范文二: 我在挫败中成长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挫败虽然会令我们一时痛苦,但它也会成为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喜欢哼唱着这首歌,信步走在大街上.

挫折失败的确会让人痛苦,比如一次考试的失利.它也许会让你在短暂的时间怏怏不乐,但后来取而代之的将会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奋发图强. 在往后的岁月,你能想起的不一定是成功那一刹那的荣耀,所记起的却很有可能是落败时的伤心和落败后的一系列的努力. 过程多快乐,挫败也是过程.没有挫败的过程是无趣的,所取得的胜利也将是一盆淡水.有挫败的成功轰轰烈烈,想起来都永远为之振奋;有挫败的成功丰富完美,何时记起何时都欢欣鼓舞;有挫败的成功是永远的精神财富,会让你受益终身. 经受挫败会让人成长,让人逐渐走向成熟.在挫败中,你将看遍世间百态.不是只有欢乐幸福,挥手挫败会让人坚强,让人逐渐学会做人.在挫败中,你将知道面对自己.不是只有优点长处,缺点短处也将帮助人成长. 经受挫败会让人丰富,让人逐渐学会读人.在挫败中,你将明白人之本性.不是只有天真无邪,居心叵测也将能成为人性. 总而言之,挫折失败也是一种幸福,在人生的旅途中,挫败也会散发出一股独特的光辉 。

范文三: 在思索中成长

那个黄昏,独自一人在小路上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忽然,一片落叶从肩头拂过,徐徐落入摊开的手心,纤毫可见的丝络,略略弯曲,犹如一只灵动的蝶,微微颤动它,竟如此从容地奔赴了一场葬礼。一种莫名的疼痛在心底蔓延开来。

一直以为,生命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它不同于五彩的青春和流金的岁月,应该泛着厚重的情感,包含着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纯只是,它太过脆弱,总是不经意地触痛我内心的那块痛楚。 正因如此,多年前一只小狗的死亡会让我痛哭流涕,看到凋零的花瓣也会让我黯然神伤然而,真正让我明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的是姥姥的去世。在那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来临前我竟然没有丝毫预感;那些美好的记忆也不肯因我的爱而稍作停留那一瞬间,所有关于生命的思索轰然倒塌,一种近乎绝望的悲伤和失落直达心底忽而闪出不知何时所见的这样一句——一个人对于死,直到亲眼目睹后才会明白:原先自己一无所知。

是啊,痛苦的感受,怎限于一般的体肤之苦;死亡的观念,又岂止于简单的灵肉分离?众生费尽心机延长生命,其实生命每分钟都在腐烂,每分钟都在消逝。我猛然惊悟 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刻着:“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热情追逐着自己播下的理想: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寂然无声,有时意气风发,有时保守疲乏„„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带上真心,踏过这片草地,翻过这道山岗,流过这条小溪,结局已是次要 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当生命懂得晚风拂过灵魂的秋水,不必感伤:生命,我们已经追求过,不求完美,但求无悔 每天,总要思索些什么,不管是对是错,不管别人怎样认为我,只是不想留下遗憾,不想再芳华殆尽的时候才黯自后悔学会思索,在思索中成长,那会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湖南永州中考作文题目 20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名诗,借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这句诗唤起了你成长的日子里怎样的故事?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叙说一个“读书——成长”的故事。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1.我在读书中成长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

在灿烂的阳光中,在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薄薄的纸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风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妈妈为了熏陶我爱读书的品性,在家的墙壁上安装了一个红色的小书架,我总是站在前面,仰着头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册子,我知道,对书的喜爱,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无论是厚重肃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说、空灵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辟真挚的小故事,他们或让我了解了人生的至真至纯,或使我懂得了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限,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一本叫做《再试一次》的书。

我的物理一向不好,无论我怎么认真听讲,努力做题,成绩永远是在80分上下晃悠。来回考了几次成绩都无太大变化,我有点心灰意冷地想放弃努力。看到我不思进取想后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妈妈没有多言语些什么。只是在我生日时,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再试一次》。

这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淡蓝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商海中艰苦创业摸爬滚打,失败了许多次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情节并不时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当你失败了许多次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如果此时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败就白费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对你的考验,多一次失败你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再试一次,或许你就成功了。”这本书,告诉了我短短的两句话,却又是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道理。我了解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当我失败后伤心沮丧时,我就会想起这本《再试一次》,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再试一次,我就会成功”,终于,我的物理成绩一跃排在了班中的前几名。面对着我的进步,我笑了,妈妈笑了,我觉得那本书,也笑了。

其实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有形的知识,更给我注入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了方向。

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要有了书将它们珍藏其中,便会成为永恒的美丽。

2.我在读书中成长

“当你需要帮助时,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感到痛苦时,书会为你抚平伤口;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时,书犹如一座灯塔,为你指明航程……”这是我写在自己读书笔记上的一段话,因为我深深地爱读书。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读书的。上小学时的我,就是最头疼读书的一个,每次捧起书,看着那毫无生气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后来,我是怎样喜欢上读书的呢?这得从一节语文课前活动说起……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课前活动要搞成语接龙游戏,每个同学必须依次回答出一个成语来。“气象万千”“千军万马”……同学们一个个都顺利地过了关。轮到我了,这时我的脑子却嗡嗡直响,同学们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后面的同学急得直跺脚,“马,马大哈!”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冲口而出,直到同学们都哄堂大笑,我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笑话,又羞又恼,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脑袋说“没关系,以后要注意多看书,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好多好多的知识。

渐渐地,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殉国流过眼泪,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了。

那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成绩很糟。放学了,我带着满腹的痛苦和绝望回到家中,透过模糊的泪水和昏暗的灯光,我看到了书架上的那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体会到主人公保尔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斗争的精神,激起了我的勇气,一股巨大的力量注入我的体内。是呀,难道自己遇到这样一点小小的挫折便要一蹶不振吗?我重新打开了试卷,认真分析了其中的错误,为自己制定了今后的学习计划,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像保尔一样,做一个人生的强者!”终于,我在期末考试中一举夺魁。这,都是读书给我的智慧和力量呀!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我在读书中成长!

3.我在读书中成长

月亮躲起来了,天空显得那样深沉,旷远。乌云挡住了视线。这春雨呵,就这么绵绵地下着,无声无息,滋润了万物。

夜色朦胧,却又如此美好……

——题记 岁月如流星般无声流逝,生命之舟已驶入了第十四个港湾。回眸过去,寻着串串足迹,似乎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读书,乃我生活中一大喜好。它像春风般不着痕迹地滋润着我……

好雨知时节

很幸运的,在这一时刻,这一地点,我出生了。

要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么好的爸爸妈妈。家里并不宽裕,但爸妈却由衷地热爱读书,书籍堆满了小书架。

不知是碰巧,还是有缘。刚满半岁,家里人把一堆东西摆在了我面前,而我,拿起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书。

当春乃发生

打我识字起,就开始读书。我很深刻的一个画面:在母亲的帮助下,我读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白雪公主》。那时的我,还不能体会到其中更深层的寓意,只是单纯的觉得白雪公主很善良,小矮人们很可爱,皇后很可怕。可那以后,我渐渐地爱上了看书,它让我认识了很多不同于身边的人。

随风潜入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 读《三国演义》,我会暗自地佩服那些文物角儿的聪慧和胆识;读《雾都孤儿》,我会不自觉地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落泪;读《悲惨世界》,我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惊讶、感伤,对当时的社会充满烟雾;读《海底两万里》,我会被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而折服……

我喜欢享受读书的乐趣,喜欢它在无形当中带给我的启迪。

润物细无声

也许是深受书的感染吧,我会把身边形形色色的事和人记在日记里,写上自己的看法。

真的,我似乎比别人更喜爱留心观察生活,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那么吸引人。

观雨湖两旁梧桐叶四季的变化,我会感受不同时间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感;看池塘里锦鲤的游动,我会赞美生命的多彩与灵动;望天空中云朵的变化,我会感叹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这一切都是读书赋予我的灵性吧。

议论文论据范文第2篇

近乎“神人”的一朝宰相,为其儿子不可谓想的不周,教的不严,路不可谓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谓分得不清,其结果如何?

在司马昭灭蜀汉之前,无论史书还是演义,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有关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许记载。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之子在父亲死后,近似于“隐士”,是“无闻”之“贤达”。直至司马昭派邓艾入川,兵临成都城下,才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的出场。而此时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华的呢?《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可用“悲壮”两个字概括。他们先是用“先父的灵牌”吓了敌人一跳,趁乱打个小胜仗。但敌人一缓过神来,便以区区偷渡阴平的几万人马,杀得诸葛瞻全军片甲不留,可叹诸葛瞻这位“战神”之后,血涌战场,马革裹尸!你不能不称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叹其“何其哀也”。

如若诸葛孔明在天有灵的话还不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再升天。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现如今我们怎样教育下一代来奋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无论从智力,地位,各方面我们都无法与孔明相比,他都没有造就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们怎么办?有人嗤之以鼻:“都什么社会哦?现在教育战线上师资雄厚,软硬件齐全,非过去可比。”我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你别忘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良网络的泛滥,若隐若现红灯区无穷的诱惑,更使的我们对下一代担心,对他们的教育倍感束手无策。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的好啊,看来我也的先学会“静”,再去教育下一代吧。诫子书的读后感2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诫子书的读后感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诫子书的读后感4

诫子书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诫子书的读后感5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像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诫子书的读后感6

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一纸诫子书,千载为父情。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我说,老婆,你知不知道我读《诫子书》的真实感想?教育下一代这样伟大的工程,诸葛亮一百多个字就搞定了,就算翻译成白话文宣讲,也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说,男人一般都比较言简意赅,绝不啰嗦。作文诫子书的读后感7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过了几个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他的儿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杀场上不收受敌国的高官诱降,忠心的为自己的国家奋力战斗。最终光荣的战死,年仅37岁。读到这里,我心里感慨万分。想到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班长,上名校。真想对他们说,我们上学是吸收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好准备“接世”,而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夫学须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安静下来,不要浮躁。我也要学习《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学会静思以修身养性。只有在困难面前,把心静下来,学会思考,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想出更深的学问和道理。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为只有努力学习,多听、多看、多想才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志力,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平时既要学习学校的各门功课,又要学习钢琴。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长时间的琴键练习有时真是让我想放弃。今天,读了《诫子书》,更让我坚定了“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今后我要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简明易懂,真是我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诫子书的读后感8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诫子书的读后感9

最近,我在背《经典诵读》上的《诫子书》,感到写的特别好。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觉的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得特别好。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

【诫子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诫子书的教案

2.《诫子书》课件

3.诫子书的读后感600字

4.诫子书课文课件

5.关于诫子书的试题

6.诫子书教学反思

7.《诫子书》教学反思

8.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议论文论据范文第3篇

(一)象征的来源

“象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中国文学的象征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写作手法。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此解释,比,就是托物言志。“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ao tiao):内心悠闲,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这种托物象征、托物起兴的方法就是象征方法的起源。

(二)象征的含义:

为了讲清象征的含义,让我们先来读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当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楚,或有时又不便明说的此时就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如高尔基《海燕》一文,塑造了一个暴风雨的精灵--海燕,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在险恶的环境中表现出勇敢、无畏、乐观的精神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念,渴望并迎接暴风雨的到来。而这些,正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章用海燕来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在整篇散文诗中,并不止是海燕,可以说,全诗展示的生活图画与刻画的形象无不具有其象征意义,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日益觉醒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浪潮与风暴;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垂死挣扎的反动派、沙皇统治的黑暗势力等等。正是运用了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海燕》这篇战斗的诗歌才能够在沙皇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之中,通过严格的审查而得以发表,才能够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而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才会如此鲜明,深受人们喜爱。

再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片断: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

象征的概念: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它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其概念有三层涵义:(1)、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如苍松~坚强;火炬~光明)(2)、用来象征某种特殊的意义的具体事物。(如白色是纯洁的~;火炬是光明的~)(3)、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具有假托、替代或暗示性质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准确把握象征体和本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曲折地表现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

(三)象征的作用

运用象征手法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四)象征的特点

象征的基本特点是以少喻多,以具体代表抽象,以特殊表现普遍,以有限暗示无限,它要解决的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也就是说,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思”很大,很多,很抽象,很概括,很深远,很微妙,没有办法没有可能一下子直捷倾注到作品中(直捷倾注不成艺术),因而必须抽象化为一个具体的可视可感的形式——形象或意境,以具体的形象或意境来比喻、来代表、来暗示那个抽象的意思。这时候,艺术的形象或意境就具有了象征功能。具体来说,象征的特点是:

一、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如:例如通过对白杨的歌颂——来赞美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二是“暗示性”。象征的暗示性,就是“用甲事物来暗指乙事物。”例如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当年应考进士落第后,写了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末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诗人就是以菊花象征起义的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菊花的暗示特点十分明显。

(五)象征的构成和分类

构成:象征包括两个部分:

1、象征体;

2、象征义(也称本体)。如巴金的《灯》一文中“灯”就是“象征体”、“光明”则是“灯”的“象征义”,“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容易使读者产生联想。但是这种联想不是固定的,在不同人的笔下,或同不同篇章里,同一事物可以象征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雷电”,在《海燕》中代表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雷电颂》中,却是正义的化身。

分类:古往今来,中外作家都十分喜欢使用象征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因而象征在作品中的存在相当普遍,类别多种多样,多彩多姿。余秋雨对象征进行综合考察,把象征分为两大类:部件性象征和整体性象征。部件性象征又可分为符号象征和氛围象征,整体性象征可分为寓言象征和本体象征。

1、部件性式象征。简单地说,就是局部象征,是指作品的某一段落、情节或细节的象征。

(1)符号象征。中国古人很早就领悟了符号形象的象征功能,就懂得借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符号)传达微妙抽象的思想感情,例如绘画和诗文中的松、竹、梅、兰、菊、莲、日、月、星、风、云、雨、雪、山、水、老虎、狮子、雄鹰、麒麟、仙鹤、鸳鸯、雁、龙、凤、鱼等等,都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一看到或听到这些形象,立刻就能联想到其中所的意义和意味。用“樱花”象征友谊;用“翠竹”象征革命精神;用“竹子”象征谦虚、坚挺、有节操;用“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用“梅花”象征经受考验的品质;用“牡丹”象征人的雍容华贵;用“莲花”象征人的素雅高洁。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丹顶鹤,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麒麟是传说中有德性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在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皇帝的住地和花园里都能见到铜铸或石凿的麒麟。另外,在中国还有“麒麟送子”的传说,人们一方面用麒麟象征有出息的子孙,也表示了祈望早生贵子,子孙繁荣的意思。鸳鸯——爱情和美的象征。

再如清朝官制,官级不同,补服图案也不同。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i第一声chi第四声,一种水鸟),八品鹌鹑,九品蓝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

品彪,七品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马。

符号象征在小说中的使用也很普遍。如鲁迅作品《药》结尾写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圈,是运用符号象征的表现方法,它一方面象征了革命者是杀不尽的,必将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表明革命的前景光明和充满希望。(“花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特定的,再加上限定“坟上的花圈”,便启发读联想:这需要有人为纪念来坟上送花圈,再由“夏瑜”的坟,想到革命者后继有人,所以说:“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着“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

(2)氛围象征

氛围象征也是一种部件象征,它与符号象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通过符号化的具体语汇象征,而是通过有象征意义的意境烘托,片断性地指向诗情和哲理。古代诗歌和抒情散文很注重“氛围”的象征意味。例如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些诗的意境都是富含象征意义的氛围。沉浸流连于这种氛围中,不用分析和思考,而是放任全身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心灵立刻被诗中意象、意境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氛所笼罩,所感染,所陶醉,不知不觉得到净化和抚慰,悠悠然感悟到一种清空神秘的宇宙精神,一种安适和谐的人生境界,一种宁静深邃的佛家禅味。总之,氛围所象征的意蕴,在无言中被心灵所摄取,所吸收,所涵纳。

2、(3)整体式象征:指作品的全篇借用自然界的某一物体,含蓄而深沉地表达某种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描绘了海上的暴风雨,恐惧、呻吟的海鸥、企鹅,以及不畏强暴、渴望胜利的海燕。作者将这些构成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预示革命风暴的必然来临。

(4)寓言象征。寓言象征是一种整体性象征。 “寓言象征”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怪诞的故事直指哲理内涵,而这个哲理内涵就是作品的主旨。为什么要故意采用一个怪诞的外表呢?因为怪诞的外表能起到一种“间离”(或曰陌生化)作用,让读者知道这里的所谓“故事”只是一个外壳,一种假定,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故事”的背后。这样,读者注意力就不会停留于表层而会有意识地追索深层(意蕴)。

(5)本体象征。本体象征也是一种整体象征,但它与以怪异故事为外壳的寓言象征不同,而是通过一个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的故事暗示出一个更深远的哲理,从而让读者知道真理就在身边,就在平实平凡平常平淡的生活中。本体象征性质的作品,读起来好读,好懂,好接受,因为它有一个平实、自然独立自足的生活故事。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有某种欺骗性,麻痹性。——“自然”是一种抗体。它往往会使读者觉得这里并没有什么奥妙,因而眼光会漫不经心地滑过去。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运用和作用。

一般来讲,象征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象征手法一般用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件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作为构思现代技巧之一,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主题升华。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只有主题深刻,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引导读者领略美的旨趣。

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相似联想,把写作内容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用原先所写的那些特点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从而把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是很好的一例。文章先极力表现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把对白杨树的描写赞扬引申到北方农民身上,进而用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就通过象征的手法,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变成了对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至此,主题也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二是含蓄现美。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是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描写和平鸽,作

8 手法写作的适用范围一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个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具体步骤:

(一)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构思

运用象征手法构思:就是对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运用象征手法,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或通过某一具体形象,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增添艺术魅力。要求:立意要明确。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运用象征手法构思作文有“三要”:

一要选好“象征体”,确定象征形象。象征体要能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寓意,使读者产生联想,并为他们所理解。如用“煤”、“砖”等做“象征体”——去歌颂献身精神;用“松”、“柏”等做“象征体”——去歌颂崇高的品德。象征形象,是表现概念、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思想和意念的形象化,或心理状态的形象化。

二要明确“象征义”。一个象征体可以包含不同的象征义,赋予它什么象征义必须十分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令人费解。象征意义在文章中常用隐喻或暗示来构成。

1、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隐喻是构成象征性形象的基本条件。例: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的意象被隐喻品德和高洁的人格,“美人”被隐 喻为君王,或是自喻,都具有象征意义。如茅盾的《雾》运用隐喻的方式对 雾、红鲤鱼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了当时我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党领导下革命者,正发扬着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暗示。(不明白地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示意的举动或制造某种气氛、景象使人领会,这种手法叫“暗示”)。暗示的形式,也不一定都具有象征意义。但是, 暗示性也是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9 通过直接再现具体事物,间接地暗示一种抽象意义。其有时用“寓意”的方法,有时用“曲笔”的方式。例:鲁迅《野草》中的不少篇目,直接再现梦境或幻境, 间接地暗示与梦境、幻境有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例:茅盾的《雷雨前》以闷热的天气, 暗示黑暗的社会;以雷雨闪电暗示革命力量。例:瞿秋白的《云》通过象征,暗示了旧中国“漫漫长夜”的黑暗现实;“战云”作为整体象征, 暗示了黑暗统治;最后,闪现的“虹”,暗示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三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是采取全文象征,还是局部象征的方法。如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都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神曲》开始部分则具有局部象征意义:诗人灵魂走进黑森林所遇见的豹,象征侈奢淫荡;狮,象征傲慢;母狼,象征贪婪。

(二)运用象征手法写景 用象征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讲究“情在意中,意在言外”。这种写法,不是直接明明白白地讲道理,而是使景物描写的意境具有形象性的美感,要塑造出崭新意境,要巧妙地显示出一个新颖的思想意义,使读者体会出一种美来。如鲁迅的《野草》。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选择。大自然中可作为象征的事物很多,要从认识事物本质的高度进行思考、对比,理解其特征,就能够表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

(2)要善于想象。不论是以一个形象来贯通全文,或者描写某一形象在局部“暗示”,都要根据客体与象征体之间相似点的内在联系,充分展开想象,巧妙地描写出象征物的神韵和风貌来。

(3)要始终如一。在描写中,不论情节如何变化,要始终保持象征物的前后一致。

(4)描绘要具体。运用象征手法写景的关键是认真观察,细致描写。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的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开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的表达出来。茅盾正是着力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型,从树的干、枝、叶、皮、高度等方面塑造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人格化的内涵,才从中提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的。如描写植物,首先要抓住植物的特征进行具

10 体的描绘。以花为例,同样是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显丰姿。即使是同一种花,在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和不同时间〈早晨、中午、晚上〉,其形状、颜色、气味也不相同。以颜色为例,同样是绿色,也有嫩绿、翠绿、墨绿之分。以香为例,同样是香,也分清香、淡香、浓香等。各类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由发芽、出叶、抽枝、开花到结果。描写的时候,就应把植物的外形特点有序地记下来。描写植物既要抓住植物的静态,又要抓住植物的动态。如《翠竹情》一文描写翠竹时:以其独特的风貌,言其静态,“它在隆冬深秋,涉霜雪,斗风雨,修直挺拔,宁折不弯;它节节刚正,竿竿应心,亭亭玉立,神采飘逸”。状其动态时:“每当春风吹绿江岸,桃李争芳斗艳的时候,家乡竹园里泥土就东一块西一块地向上拱起,这是春笋听到了春风的召唤,开始萌动了。一些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冲破重重阻力,从泥土中钻出来,经春风滋润,一夜之间就能窜高许多。雨后的清晨,家乡的竹园分外秀美。朝阳初升,一抹金色的阳光首先照亮竹梢,高高矮矮的春笋挺着笔直的腰杆,笋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无论是描写翠竹的静态还是动态都展现出一种美的境界。

(三 )联想类比,托物言志

一是运用象征方法恰当进行联想类比。要按照“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景的描写→景的特征→由景及人”的套路模式进行联想类比。也就是说,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如《白杨礼赞》正是由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上的健儿”等本体对象同样表现出了和白杨树一样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英勇无畏”的精神,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二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具体来说,就是赋予景物新的内涵,揭示生活真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如同样是咏梅的文章,有的赞扬梅花的“旗帜鲜明”、“敢为物先”的精神,在“众芳摇落”、“雪压冰封”的艰苦寂寞时刻,梅花能独树一帜,斗冰雪,迎接春天;有的赞扬梅花的廉洁献

议论文论据范文第4篇

今年,老人周有光度已经110岁(虚岁)了。这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的110年,正是中国奔向现代最关键的110年,不经意间,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周有光学生时代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养的?当年的名校怎样教导学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今双文化(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时代的教育该如何进行?请看——

110岁学人周有光谈学校教育 百岁学人周有光的博客

记者:您“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请问您所受的学校教育和教过您的老师,对您形成这种不断思考的习惯是否有影响?

周有光:应该说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是有方法的,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记者:现在不少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上学。当初您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养的?

周有光:那时老师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现在的教育负担太重,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只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因而我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压力,有很多空闲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上学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那时有些管理制度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从中学开始一定要住校学习,从礼拜一到礼拜六,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读书、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育。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学生受外界影响就比较大。我们那时的大学是很有贵族味道的。当时我很穷,考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我姐姐在上海教书,有崇洋思想,希望我到圣约翰读书,但圣约翰的学费很贵。姐姐的同事知道后就把她家里当作财产储存的皮衣当掉,接济我读书。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我一边上学,一边给工部局(当时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设立的行政机构)做翻译。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学校通过考试获得了一份工作,这样就应付了学校的费用。我觉得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清华、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记者: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现在许多人认为,知识爆炸时代学得越多越好。

周有光: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灌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他是一个语文老师,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我的老师让我们平时觉得很轻松。我想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不是压力越大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就不会好。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有某种或某些兴趣的。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语文改革也是如此。

语文改革是语文自身发展的必然,不是人为的、简单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为目前存在一种复古思潮;在文革期间也不行,因为那样就会被批为洋奴。所以说,什么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记者:有人说,这些年来中小学生文字水平普遍下降。现在中小学又非常提倡古汉语、古诗词的教学,社会上有人还搞古诗词诵读工程。这种现象同语言现代化建设是否有矛盾?

周有光:我不认为读了文言文就能写好文章。《光明日报》记者问我如何看待有人提倡文言这件事?我说21世纪提倡文言是时代的错误,要先把白话学好,再学文言。白话文言二者语法是不一样的。你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文言学不好,白话也学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乱了。克林顿当年拿出15亿美元投资教育,让孩子8岁过阅读关,实际上美国的孩子6岁就能看很高水平的杂志,如果用古代语言就做不到。我认为,你可以学古代的语言,但要选修。古汉语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一种专业,非专业的人不用学很多的古汉语,接触一点就可以了,但白话文一定要学好。从教育的角度看,是先了解现代,再了解古代,而不是先了解古代,再了解现代。你白话学好了,古代的东西就可以自动学了。举个例子,我受邀请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小学生就用铅笔,不用毛笔、钢笔,因为写字方便。书法是一种艺术,是少数人的事,不喜欢就不用学。写字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本领。日本教育注重实用书法,中学生也不用毛笔写,只有搞艺术、搞书法的人才用毛笔。 记者:日本的教育跟中国相似,但现代日本的教育支撑了比中国发达的科技,发明创造也多,问题出在哪里?

周有光:在科学方面,美国重视基础科学、发明创作多,日本重赚钱快,发明很少。在教育上,我们要很好地学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语文教育和我们相近,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在语文教育上耽误了许多时间。我们的语文跟美国差别大。当然,美国、日本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学。

我还想谈谈宽松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在看英文的福尔摩斯。他们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并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这同我们提倡的全面发展相近。比较前苏联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前苏联是培养专家,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现在,对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应该是清楚的。

记者:是实行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教育界曾有长期争论,现在倾向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现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学校倡导英才教育,提倡培养精英人才、领袖人物。

周有光:你有什么资格培养领袖人才?领袖人才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不是学校教育能够培养的。中学阶段应该给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机会,你给他灌输东西,脑子装得满满的,他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兴趣去学东西了。沈从文早年很穷,没有老师指导,小学都没有毕业,他的学问是自学来的。他自己说是“乡巴佬进京”,谁理他?他写的小说像法国小说,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译小说学会的,这完全凭兴趣。有人看小说,看到半夜还不休息,是因为有兴趣。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周有光: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其中国文是基础,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础,要拿起来就能写。中文学好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欢看小说,通过大量阅读就学好了。

记者:您从小上新学堂,大学上了教会学校,后又留学海外,30年代到了日本,40年代再去美国,1949年回国。这种复杂的经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经历,造就了一代学者在学识上融通古今中外,品格上突显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意志。您认为我们现在教育应该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习西方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周有光:我为什么要写文化的文章呢,有许多人笼统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这是不对的。你要谈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史。我认为,现在每个国家的文化实际包含两部分,一部分叫国际现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部分是现代整个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古代没有现代文化,它是19世纪慢慢形成的。今天是全球化时代,必须是全球化文化,以国际现代文化为主,国际现代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这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传统文化,每个国家不一样的,包括本国的文史哲,包括本国的宗教、艺术,具有本国特色的。笼统讲东方、西方文化为什么不对?西欧文化和美国文化放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含西亚、南亚和东亚文化。我写了篇《漫谈西化》,专门谈这个问题。中国所讲的西方,最早是指西域,后来是西天(印度),最后才指西欧,这是三个西方。糊里糊涂说西方文化是不对的。中国是三个“东方”之一,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比较了三所大学课程,中国今天有名大学的课程主要来自欧美,3/4是外国的,物理、数学、化学是外国的,是国际现代文化,1/4是国内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缩小,国际现代文化在扩大。我们现在处于双文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一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并不矛盾。我既能听昆曲,又能听现代音乐,因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西方宗教是信上帝的,科学是反宗教的,两者矛盾,但我知道很多生物学家都去作礼拜,信上帝。

记者:最后,大家都想知道,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如何做到保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精神的?现在的老师很辛苦,压力很大,很多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你能否给教师传授一些“秘方”,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周有光: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相信进化论,相信历史总是在进步,后人超过前人的。二要多动脑,多思考。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思考问题的,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

1958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北京护城河畔。

110岁周有光和他的人生智慧 文/张丰 成都商报

周有光老人110岁生日之际,推荐大家阅读他的《百岁忆往》和《晚来所思》。其实,虽然仍在书写之中,他110年的人生,已经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书了。周有光,一生“有光”,这光是什么呢?恐怕就是智慧。总结一个人的人生智慧,有点像心灵鸡汤,让人反感,但是也许很少有人能够像周有光那样,有真正的智慧供我们借鉴。

1、幸福要靠自己争取

上世纪30年代初,周有光和合肥四姊妹中的老二张允和结婚。张允和是四姐妹中最强势的一个,周有光给她的情书,洋洋洒洒几页纸,核心只是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她的回信简洁有力:幸福要靠自己争取。他们的婚姻不被人看好,但是在这一信念的激励下,他们一起走了70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小禾在6岁时得病早夭,儿子晓平也被弹片击伤,就是这种自己争取幸福的信念把他们从濒临崩溃的情绪中拯救过来。痛苦时,周有光一度很接近基督教,但最后没能发展为信仰,他仍然要在尘世中寻找幸福。

2、利用好业余时间

1946年,担任银行高管的周有光被派往纽约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去普林斯顿大学和爱因斯坦聊天。两个人的知识领域完全不同,但是他记得爱因斯坦告诉他: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业余时间的利用。每天几小时,长期坚持,一个人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当时,银行家周有光业余时间在搞拼音方案,他教一个美国人学汉语,就自己编了一个拼音教材。他发现,拼音是汉字和英文之间的一个桥梁。周游世界后回国,他回到上海市,仍负责金融工作。但是,上世纪50年代,搞金融工作是很危险的,他的一个同事就因为压力自杀了。这时,他被召到北京搞拼音方案,业余爱好岂止是成就了他,简直就是救了他。

3、向同乡先贤学习

周有光是常州人,在常州图书馆一楼大厅,有三座雕塑: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他们都是常州人,瞿秋白搞过汉字拉丁化,赵元任更是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在纽约时,张允和去听赵元任的课,周有光也跟着请教。周有光出身在比较普通的家庭,父亲虽然曾中举,但在考进士的路上受到惊吓,就回家办私塾了,又娶了二房,家里不宽裕,周有光随母亲到苏州生活。他考上圣约翰大学,连学费都没有,还是姐姐室友的母亲出手,卖了一皮箱的嫁妆,他才得以入学。

4、紧跟技术进步

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用打字机进行写作。90年代,他是第一批电脑的使用者。网络时代,他上网看帖子,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还会找到作者聊一聊。他还买了智能手机,但是眼睛不好,由保姆帮他使用

5、不能泯灭良知

去年,95岁的出版家曾彦修出书,找周有光题字,周有光写了四个字给他:“良知未泯”。这是一个109岁的人对一个95岁的人的评价,恐怕也是周有光对自己的评价。周有光的晚年,光彩夺目,他超越了自己语言学家的身份,在多个领域发言,重申常识。之后,他从一个专家转变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启蒙思想家”,到100岁,仍然笔耕不辍,确实是值得我辈学习的。

周有光,一个人的110年 文/浦顿 来源:《看历史》

刚刚过去的1月13日,老人周有光度过了他的生日,今年,他110岁(虚岁)了。

出生于1906年1月13日的他,可以说是一部活的中国现当代史。 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参加了五四运动;上了大学,他又经历了“五卅惨案”;抗日战争时期,他颠沛流离,抗日救国;新中国成立,他从美国归来,以经济专家的身份为国家服务;上世纪50年代的汉语拼音改革,他成为了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如今,网络时代来临,他仍站在时代的前列,他上网冲浪、看帖发言。

1923年,周有光考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他从上海静安寺坐上独轮车去学校。独轮车在中国已经有900年的历史,在他心中,独轮车代表着传统,而圣约翰大学则代表着现代文化,坐独轮车上学,就是跨越900年的传统奔向现代。对一个人来说,奔向“现代”,可以在瞬间完成,一夜长大,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周有光的110年,正是中国奔向现代最关键的110年,不经意间,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周有光晚年回忆人和事,常有轻松有趣的评论。比如他谈到自己的连襟沈从文,只用一句话“沈从文脸皮厚,哈哈”,这句话足以描绘出当年轰动一时的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谈到胡适,他会说“他和我岳父是安徽老乡”,谈到蔡元培,则是“他和我岳父很熟”,虽然周有光结婚时,岳父赞助他的钱,只够到日本留学,而不能到他更喜欢的欧美,但寥寥数语,仍让合肥张家的“分量”凸显出来。

周有光的太太张允和,是有名的“合肥四姊妹”中最管家事的二姐。她的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当红小生顾传玠; 三姐张兆和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爱情,成为现代史上的浪漫经典;四妹张充和则远嫁美国,她的丈夫傅汉思是著名汉学家,当今如日中天的史景迁,就是傅汉思夫妇的学生。如果我们把视角拓宽到合肥四姊妹,拓宽到合肥张家的流变,那又会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百岁以后的周有光,思维仍清晰尖锐。《百岁忆往》是他的自述,根据录音整理,原稿有十几万字,拿给他过目,他一点点删改,最后只剩下几万字,他说,这样才够精炼准确。浓缩的才是精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足够多可供浓缩的内容。110岁的周有光看待自己的过往,视角不无挑剔,而他的过往对我们来说,已成为历史,我们需要采纳另外的视角。

尤其幸运的是,这还是一部活历史。爱因斯坦那么伟大,我们却只能从遗留下的文字和影像材料中去还原,而周有光1946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应约与爱因斯坦聊过两次天。聊过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和爱因斯坦聊过天如今仍然健在的,恐怕没几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周有光就是一段记录着历史的材料,鲜活地为我们保存着过去的110年。 (来源:教育思想网,校长传媒)

上一篇: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范文下一篇:个人技术业绩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