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

2024-06-30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2篇

秋近江南,万里高天映浦江。

刚刚退潮的滨江浅滩边,三五白鹭在悠闲觅食;人流如织的外滩广场上,财富“金牛”豪气干霄。

溯江而上,西岸,绵延8.4公里的徐汇滨江带,东方梦工厂的“梦中心”已落户,以梦想为主题的都市文化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

东边,与世博后滩一河之隔的前滩地区正变得炙手可热,千亿元投资“再造一个陆家嘴”,启动浦东“新引擎”。

北面,苏州河段内“黄金水岸”旧改开发只争朝夕,苏河湾旧貌换新颜,上海城市新地标呼之欲出。

回首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间,在这里,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里,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在这里,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城与人的发展开启和谐新篇。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

大局成大业,取舍辟新天。

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既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更是未来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的动力源泉。

滔滔浦江,大潮起兮征帆劲,万里长风满东方。

破茧!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稳中求进

船出长江口,茫茫沧海间。一个小岛上,钢臂高举,划出一道美丽的天际线。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尽管今年全球经济动荡,港口吞吐量普遍减少,洋山港依然维持了10%左右的增速。从2002年建港时籍籍无名的小岛,到眼下世界航运版图上的耀眼坐标,洋山港十年巨变,浓缩了大上海的发展历程。

十年间,上海的GDP从5741亿元增长到19195亿元,先后超越新加坡、香港和韩国首尔,位列全球城市第十一位。

十年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从刚过50%攀升到60%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初显。

要继续提升能级、进入全球城市之列,规模追赶已不是上海的主要任务。自200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起,上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从早先以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创新来驱动发展。2010年世博会,留给上海深远的共识——通过集聚创新人才,改革体制机制,来实现增长质量的改善和增长动力的优化。

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放眼东亚主要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增速普遍放缓。新加坡从10.1%降到5.3%,韩国从9.6%降到5.2%。上海也不例外,从2002年起以超过11%的经济增速领跑全国,到2008年后降至10%以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势在必行。

这种转变,也是国家的战略安排。中央高瞻远瞩,要求上海要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上海审时度势,推进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说,从本质上说,创新驱动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源投入总是有瓶颈的,作为发达地区的上海,在全国范围率先遇到这个难题,并率先探寻解决之道。

为全国经济转型作探索,上海有担当,也有底气。多年来打下的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上海汽车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企业,尽管依靠合资车型即可领跑国内车市,但没有自我陶醉。从2007年起,上汽相继推出自主品牌荣威和MG,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1%,并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研发基地。在今年车市减速的大环境下,上汽两大品牌的销量仍有望在去年16万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20万辆。企业努力,制度给力。今年8月,上海国资委表示,今后将不断改善企业的创新制度环境。包括在每年的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30%的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业绩考核中全部视同利润。

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稳中求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也需要付出代价。上海切实践行,减少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一个例证是,房地产增加值占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已从最高时的近15%降到目前的8%以下。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说,上海不过分关注GDP,但不是说不要GDP。“速度太快,弯转不过去;停下来,更转不成。必须有适度的增长,才能成功转型。”

考虑到就业和民生保障的需求,专家认为7%可能是一个增长底线。以此衡量,上海今年上半年7.2%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水平。要在稳中求进,更要在进中提升。为防止经济下行演变为惯性下滑,上海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四个中心”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保证转型的平稳进行。闸北,上海曾经的老工业区,借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机,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总量现已居上海市第三。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南汇新城和临港产业区,近期启动产城融合计划。未来,临港将与迪士尼、前滩一起,成为浦东新区的重要增长极。

静水深流孕育波澜壮阔!

淬炼!科学发展理念铸就城市之魂

变革,已悄然铺开。成效,将一一彰显。

今年7月,日本名企久保田与另外39家外企一起,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至此,上海已累计吸引380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8家外资研发中心和253家外资投资性公司。

在全球经济阴霾密布之际,上海的磁力何来?破除转型阻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的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这,与其说是“秘籍”,不如说是上海切切实实将中央精神化为了自觉行动。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说:“上海的领导班子对这座城市的未来与发展有着始终如一的、清晰的洞见和规划,这从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就可见一斑。”最新公布的“2012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稳居第六,继续扮演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领头羊角色,在反映新兴市场特质的成长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第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世界将发现上海每年都会有新的进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说。

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在上海生根的体现。投资、重化工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利器”,但上海不一味追求,2011年,以几乎零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撑了8.2%的经济增长;今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毅然启动宝钢搬迁这样的重大工程。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上海市委的表态掷地有声。

科学发展的理念不仅在改变着一座城市的经济之形,也在淬炼着城市的精气神。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到“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上海在传承中实现内在跃升。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培育出独特精神气质的城市,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纽约的“梦想和创造”、东京的“干练、优雅、合作”等,正是绵延不衰的城市精神,使其跻身于世界大都市之列。

“作为中国的门户,上海历来具有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意识。”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瑞江说,“当中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上海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接近建立全球最佳方案和取得新科技突破的世界生产前沿。”

的确,如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彰显无处不在。这里,5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这里,所有常住人口都可免费享受十二大类86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解决外来人口导入形成的“新二元结构”问题上,上海带给人的是更具亲和力的谦和之气,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睿智和包容。

以人为本,是城市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根本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上海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拆不拆,问百姓!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上海以“把决策权交给百姓”的新机制,有效破解“动迁天下第一难”。

行不行问村民!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星火村从2006年4月开始的民主理财试点, 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

奋进!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夜幕低垂,从航班上俯瞰上海,这座只有百年历史的东方都市,灯火通明,璀璨迷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已经跻身全球城市的上海确立了新的伟大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是两千多万上海市民的共同期盼。他们期待在这座朝夕相伴的城市中得到更多机会、更多欢乐、更多温情,让自己的生命因为这座城市而绽放,上海,责无旁贷。

这更是国家交给上海的光荣使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上海,责无旁贷。

明日上海,将是一座活力之城——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周波说,“十二五”期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达到8%左右,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

明日上海,将是一座全球之城——“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更加完备。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说,今后从外滩、陆家嘴,要发出足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国声音”;从外高桥、洋山,要制定左右全球航运市场风向的“上海价格”。

明日上海,将是一座创新之城——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深化综改试点,不断增强改革的锐气和勇气,逐一突破传统习惯思维和路径依赖。

明日上海,将是一座包容之城——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在承继中弘扬,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平等理念在融合中深化,城市精神和价值取向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升华。展望即将到来的“东方梦工厂”,徐汇区委书记孙继伟心潮澎湃:“从这里,演绎新的经典;从这里,起航新的梦想。”

明日上海,将是一座幸福之城——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后将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说,在全国率先举办“市民运动会”的基础上,上海还将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方式,举措之一就是不断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得到明显提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看今朝!

十年后,再看上海——新耸立的上海中心将领衔陆家嘴高楼群,与百年外滩隔江辉映;穿上唐装的米老鼠,将与豫园、南京路、东方明珠这些经典上海旅游景点一道笑迎八方宾客;新建成的虹桥商务区和前滩商务区,将打造新的“世界办公室”;而以飞上云霄的国产大飞机为引领,“上海制造”将再展辉煌。

在科学发展的伟大航道上,上海,正破浪前行。

(转载自新华社)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3篇

1.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共产品的

正确 √ 需要与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 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结构、协调利益关系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我国经济发展转变长期没有完成,其中

正确 √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内需不足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 下面说法正确吗?提高工资水平的方法有:逐步提高最低

正确 √ 工资标准;企业要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

B. B.错误

A. A.正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 下面说法正确吗?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社会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结构、协调利益关系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会。

A. A.正确

正确 √

正确 √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 下面说法正确吗?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的重大变化:

正确 √ 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对苏南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叫

正确 √ 做“学有幼教,老有奉筹,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坐有移居”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 下面说法正确吗?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两部法律:刑法

正确 √ 和宪法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政府没有尽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正确 √

1. 重庆现在叫民生经济。江苏叫

A. A.发展经济

B. B.创新经济

C. C.民生经济

正确 √

D. D.公民经济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 09年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之间的比是

A. A.2.56:1

B. B.2.55:1

C. C.2.54:1

D. D.2.53:1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3. 中国科学院,他们最近的一个调研成果叫做社会与发展系

正确 √ 数,认为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系数是

A. A.0.3

B. B.0.4

C. C.0.5

D. D.0.6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4. 前五个五年计划当中,没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前五个

正确 √ 五年规划的标题

A. A.市场经济发展

B. B.公民经济发展

C. C.农业发展

D. D.科技发展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 发达国家社会比较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 A.贫富差距比较小

B. B.贫富差距比较大

C. C.贫富均衡

D. D.贫富差距悬殊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6. 1985年到2008年,这23年间,我们国家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

A. A.16%

B. B.17%

C. C.18%

D. D.19%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7. 中国从1985年到2008年,这23年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将近

A. A.16%

B. B.17%

C. C.18%

D. D.19%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8.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存在的

正确 √ 主要问题是

A. A.经济结构失衡

B. B.收入结构失衡

C. C.社会机构失衡

D. D.人口结构的失衡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9.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标题改为

A.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B. B.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

C. C.加强社会建设

D. D.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10. 我国平均工资只有GDP的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

正确 √ 到

A. A.20%

B. B.24%

C. C.25%

D. D.26%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

现在养老的主要方式有

A. A.居家养老

B. B.家庭养老

C. C.社会养老

D. D.救助型养老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2.

下面选项属于我党提出的四大建设的是

D. D.社会建设

A. A.政治建设

B. B.经济建设

C. C.文化建设

您的答案:DABC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

关于大中小社会,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A.大社会它是与自然相区别

B. B.大社会它与经济相区别

C. C.小社会,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区别

D. D.中社会,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区别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4.

社会结构失衡有哪些方面

A. A.地区结构失衡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正确 √

B. B.城乡结构失衡

C. C.人口结构的失衡

D. D.经济结构失衡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5.

社会管理现在迫切需要创新的几个方面

A. A.后续制度的改革,管理制度的改革

B. B.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

C. C.社会保障制度的革命

D. D.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6.

十七大把民生改观为五有,以下属于五有的是

A. A.学有所教

B. B.老有所得

C. C.病有所医

D. D.老有所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

江苏对苏南地区五有的要求

A. A.学有幼教

B. B.老有奉筹

C. C.老有颐养

D. D.坐有移居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

慈善发展滞后决策捐赠性收入体现在

A. A.民办慈善机构太多

B. B.慈善组织绝大多数是官办的,民办的太少

C. C.人均捐款太少

D. D.捐赠款充足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错误 ×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BC

答案分析:

9.

中国现在市场分配、政府分配、社会分配这三个收入,

错误 × 存在的问题是

A. A.财产性收入太多

B. B.工资型收入太低

C. C.财产性收入太少

D. 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0.

基本发展服务表现的方面有

A. A.教育

B. B.医疗卫生

C. C.文化体育民生

D. D.社会保障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11.

经济增长体现在

A. A.投资

B. B.消费

C. C.储蓄

D. D.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2.

财产收入中的动产包括

A. A.存款利息

B. B.入股

C. C.股票

D. D.出租房屋、门面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13.

市场分配国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

A. A.额外收入

B. B.工资性收入

C. C.财产型收入

D. 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4.

碎片化社会带严重的后果是

A. A.人口结构的失衡

B. B.官民容易对立

正确 √

正确 √

C. C.社会无零距离,个人和个人之间、相互之间没有组织,个人是你也不能代表我,我也不能代表你

D. D.收入结构失衡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15.

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误区是

A. A.经济建设上去了,社会就健康发展了

B. B.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独立起来

C. C.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

D. D.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6.

财产收入包括

A. A.动产

B. B.工资

C. C.不动产

D. D.经营收入

您的答案:BD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17.

市场化的误区是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A. A.义务教育市场化

B. B.基本医疗市场化

C. C.利率市场化

D. D.住房市场化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18.

下面选项属于社会建设的是

A. A.加强公共服务

B. B.培育社会组织

C. C.优化社会结构

D. D.协调利益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1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有

A. A.政府没有尽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B. B.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做到均等化

C. C.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

D. D.需求由过去的追求生存到追求发展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20.

中国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前很低,现在这么高,出现了很多问题

A. A.贫富差距极具拉大,大众心理难以承受

B. B.有些富人的财富来源有问题

C. C.有些富人的行为有问题

D. D.贫富差距微小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正确 √

错误 ×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4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

而“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二、 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

当下,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渐次遍地开花。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均衡各层次利益”、“着力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方式”、“提速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最为迫切的民生诉求,不仅是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十二五”规划中急需破解的“十大”重点之一。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民生巨变”、“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梦想将逐渐变成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民生建设”没有跟上脚步,社会贫富差距没有因此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

有评论家认为,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十年是快速“崛起的十年”,那么,未来的十年应该是均衡“公平的十年。”

如何实现既要“做优蛋糕和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实现均衡平等发展,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盛宴”,是各界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改善民生。”省人大代表何峰认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抓好发展的“牛鼻子”,瞄准民生的“核心目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健康、更深入地向前推进。

“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均等享有的。”在时代机遇和政策扶持,是造就一批人“先富起来”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应该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准则。

在未来五年,“均衡民富”的庄严承诺将转化为殷实的“民生建设”铿锵行动。

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在 “十二五”期间,民生建设需要深化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并且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贫困地区,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改善民生,离不开必要的法律制度有序引导,才能有效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两不误’。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尽快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逐步实现全体国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改善民生,需要更多财力投入和支持。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作用,让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需的民生工程。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对初次分配进行干预,解决再分配合理化,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身,特别要把关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与逐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规划结合起来,制定短中长期工作规划,进行明确的、可量化的目标考核。

为了让中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沿着“以人为本”、“均衡平等”的民生发展大道一路前进,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十二五”规划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5篇

改善民生, 不仅是积德的善举,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个动力作用丝毫不逊于其它两驾“马车”。改善民生不是单纯“花钱”, 同时也能“挣钱”, 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 政府就越有钱。

——薄熙来

地处西南内陆的重庆,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 百姓幸福指数位居全国首列。

重庆积极探索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正赢得世人瞩目。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从深圳发端, 速度和效率一直成为中国追求的目标。三十年后, 地处西南部的重庆, 继续接棒加力改革开放。”香港资深媒体人纪硕鸣曾撰文指出, 重庆不仅有速度, 同时注重温度, 关爱民生, 而且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独特的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现象, 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良好体现, 也是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诠释。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则认为, 重庆的高速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既是发展的目的, 也能成为发展的动力。

正当外界热议重庆“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时, 重庆的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数据显示, 1-9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32亿元, 同比增长17.1%, 预计全年可实现7800亿元, 增速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

巨额的民生投入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何能做到并行不悖?在刚刚闭幕的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 市委书记薄熙来给出了答案:按社会主义的办法, 通过改善民生来发展经济是正道, 是走得通的, 是科学, 要在“积德”中实现大发展。改善民生不仅是积德的善举,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个动力作用丝毫不逊于其它两驾“马车”, 既能拉动经济发展, 又能为百姓办好事, 体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他还说, 改善民生不是单纯“花钱”, 同时也能“挣钱”, 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 政府就越有钱。

这两年, 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 但政府不仅没有破产, “钱袋子”反而越来越鼓, 今年财政收入增加了53%, 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 良性发展

一般人看来是“花钱”的民生投入, 为何在重庆就成了“挣钱”的事?或许从普通百姓身上我们能找到答案。

开县铁桥镇的农民王易成数着手里的退休养老金, 脸上乐得开了花:“这比养个亲儿子还好, 每个月都能按时领钱。以前想都不敢想”。近年来, 重庆实施积极的民生财政政策, 惠民投入前所未有。城乡学生娃免了学杂费, 上学无忧;城乡有了合作医疗, 看病不愁;低保无房户搬新房, 住得舒心;农民腰包鼓起来, 生活开心。

据了解, 近五年来, 重庆在民生方面投入的财政资金从“十五”末的2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50亿元, 翻了两番, 并建立健全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的投入机制, 其强度之大、数额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统计数据显示, 近五年重庆财政用于民生的资金就达到了2700亿元。

重庆把财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还主动埋单, 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多项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拿出19.7亿元在全国率先偿还“普九”债务;每年拿出32亿元率先在全国兑现义务教育阶段30.8万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拿出10.4亿元率先在全国将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国企“双解”人员、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拿出2.4亿元推进交巡警平台建设;拿出12.2亿元加强校园安保, 拿出1.8亿元建立中小学在校留守儿童营养计划奖补机制。

如此大规模的民生投入, 却没有让重庆“囊中羞涩”。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 薄熙来算了一笔“大账”:这两年, 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 但政府不仅没有破产, “钱袋子”反而越来越鼓, 今年财政收入增加了53%, 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 良性发展。

对于重庆“民生财政”的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博导施雪华评价说, 传统的思路是, 先发展经济挣钱, 有了钱再改善民生。重庆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行不悖, 改善民生的过程, 就是发展经济的过程, 而且是更基础性的工作。这个思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尤其具有示范价值。

公租房项目, 从政治上说, 是社会的稳定器之一;从民生上说, 它也能有效地平抑房价;从经济上说, 它比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规模都大得多,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大得多

12月26日, 从在长沙举行的2010年中国 (大陆) 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颁奖典礼上传来好消息, 重庆被评选为本年度地级及以上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仪式现场, 与会专家认为, 重庆首次获此荣誉, 正是近年来在民生工作上真抓实干的结果。尤其在如今房价高企的时代, 重庆保障房建设力度空前。

让专家们津津乐道的, 正是重庆率先在全国推行的公租房建设。它承担起了一个城市的责任, 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景, 从纸上走到了活生生的现实中。

至今, 主城共有7个公租房项目全面“开花”, 建设总规划超过1200万平方米, 超额完成了之前1000万平方米的开工计划, 包括鸳鸯、大竹林、华岩、西永、蔡家片区、西永园区及茶园片区。而最早开建的民心佳园小区, 春节前就能完工。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吴晓华对于重庆的公租房建设是赞不绝口。他认为, 重庆市的公租房项目建成之后, 能够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一项目, 从政治上说就是社会的稳定器之一;从民生上说, 它也能有效地平抑房价, 对房价的快速上涨产生较大的牵制。尤其是年轻人,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可以轻装上阵, 避免背上很重的包袱。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算过这样一笔账:重庆将在3年内启动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 以后还要视发展情况, 再建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基本建设成本2000多元/平方米, 3000万平方米就是700多亿, 按照建筑行业1比10的投资带动效应, 就等于为重庆带来7000多亿元的投资。“从投资规模看, 这比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都大得多,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大得多。”

有专家认为, 过去几年, 由于房价飙升, 一些城市投资环境变差, 逼走了众多就业者, 自然也逼走了众多创业者。企业招不到员工, 是因为员工承受不起住房的压力, 许多企业在高房价逼迫下不得不出逃, 转走其他城市寻求创业机会与投资机遇。重庆大规模推出公租房, 恰好能够解决就业者的居住问题, 这相当于改善投资环境, 可吸引更多企业来渝投资, 进而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由此增加的财政收入, 或许远远超过在公租房方面的支出。

黄奇帆进而解读说:“公租房建设从长远的大账算, 政府的投资也划得来:按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划, 近10年, 市区将增加人口400万, 这其中公租房新政将起到重要的吸引作用。假定有20万人是投资者, 人均投资是100万, 可以增加产业性资金投入2000亿元。假定20万家企业年平均营业额400万元, 全年总产值就高达8000亿元, 而营业税则可以高达500亿元之多。另外, 400万人就业, 按年收入4万元计算, 至少将拉动消费1000亿元, 这又将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再发展。”

就业既是民生, 又是经济。作为中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将从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入手, 为解决就业问题探索新路

今年9月, 重庆市首批83名微型企业创业人员正式获得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他们分别获得1.6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政府扶持资金, 以及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

据介绍, 从2011年起连续5年, 重庆每年将发展2万户微型企业, 并对这些微型企业创业人员进行培训, 以解决50万人就业。

中国西部开发新10年, 积极探索解决事关民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研究显示, 中国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 西部省份和沿海城市相比, 在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生存状况、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相对较低或较差, 这些因素导致了西部一些省份在失业率方面高于其他省市,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表现得更为明显。

长期关注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者崔宏义说, 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失业率较高, 这严重影响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降低失业率、解决西部就业难题, 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

重庆市工商局局长黄波算了这样一笔账: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 将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 年新增300亿元销售值, 为地方创造6亿元税收。鼓励创办微型企业, 既是重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 又将成为当地拉动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说, 就业既是民生, 又是经济。因为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 人们才有可能安居乐业。他认为, 现在要求就业的人数很多, 若都用存量企业去解决, 难度很大, 所以需要增加新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中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将从扶持发展微型企业入手, 为解决就业问题探索新路。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不仅是一项德政, 也是完善重庆经济布局的必然之举

看得见的羊肥牛壮, 听得见的钞票在响!

今年以来, 一个个财富故事在重庆市最为贫困的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精彩演绎——唤醒沉睡的大山, 激活沉寂的水面, 千家万户动起来了!在“两翼”山山水水之间, 柑橘、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业及林下养殖项目, 仿佛成了农民的“印钞机”, 哗哗“流出”大把钞票!

今年2月21日, 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发出总动员令, 一场硬仗随即全面打响。这项史无前例历经两年调研论证的农民增收工程, 目标是“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 年均增加800元以上, 到2012年户均增收1万元, 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实现万元增收。

“作为中国的缩影, 今天的重庆正在为中国, 也许是为世界做一项最伟大的试验———让五亿中国农民住进为他们新建的城市。”美国知识界有影响的《国家》杂志不久前在一篇报道重庆的文章中写道。

而在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看来,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不仅是一项德政, 也是完善重庆经济布局的必然之举。他介绍说, “两翼”是资源丰富的地区, 单是林地资本, “两翼”区域就拥有面积4743万亩, 占到全市的77%, 其中可用于林下经济的1000万亩, 正等着有识之士淘金。“‘两翼’的崛起, 将为重庆经济装上一部新引擎。”

两江新区开发开放, 在重视民生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6月18日, 重庆市“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 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 也是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建设规划,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内有25万农民需要拆迁。为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新区在实施高标准征地补偿的基础上, 为这部分居民提供定点、定向、定价格“三定”和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环境好、配套好、物业好“六好”安置房, 并一次性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目前, 建筑面积共达100余万平方米的“和合家园”、“和韵家园”两处高品质安置房已经开工建设, 可安置拆迁群众近4万人。这些安置小区配套完备, 有医院、学校、社区广场、商业广场, 还规划有社区夜校、文化活动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务服务中心等。

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共有征地农转城人员25万人, 除去老人、小孩, 约有12万-13万名适宜就业人员。按照两江新区工业用地120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计算, 两江新区可提供出60万个就业岗位。

为确保农转城人员失地不失业, 两江新区通过协商, 让入驻企业承诺, 拿出其中15%的就业岗位来聘用当地农转城人员, 单此项规定就可解决约9万名征地农转城人员就业。同时, 两江新区开发将拉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可完全满足其余征地农转城人员就业需要。

“正是两江新区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 才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两江新区正在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开发开放新路, 在重视民生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杰明说。

如今, 两江新区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英国百瑞诺低碳生态小区、铁牛集团西部国际汽车交易中心、世博会挪威馆搬迁及建立挪威中心……一个个重大项目纷纷决定在两江新区落户。仅以全国知名民企重庆行两江新区签约仪式为例子, 一天就有总投资达202亿元的35个项目达成协议, 涉及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医药、通迅设备、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两江新区对于民生的重视, 解决了快速发展与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企业到这样的环境中投资, 更加放心。”正在两江新区打造西部最大锂离子电池基地的深圳立业集团董事长林立这样说道。

“五个重庆”建设, 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理想境界, 既突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 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战略, 在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获得通过。

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 从全国来看还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而在欠发达地区则是一条腿短、一条腿更短。在这种情况下, 类似重庆这样的欠发达地区, 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能否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的转轨发展?重庆在严肃思考后走出解题的第一步。

这是一个突出科学发展主线的多维度契合转轨的“战略措施包”。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 “五个重庆”是全面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既是经济建设, 也是重要的民生建设,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2009年, 全市在“五个重庆”上的投资额是2050亿元, 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个百分点。这让重庆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全国为“保八”艰难努力之时, 实现了GDP15%左右的增速。单是“森林重庆”建设就用工5000万个, 有20多亿元投资直接转化为群众的收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为此叫好:“五个重庆”建设, 可称之为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理念的嬗变。他认为, “森林重庆”侧重环境, “畅通重庆”侧重效率, “宜居重庆”侧重舒适, “平安重庆”侧重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健康重庆”就是讲人本身。“这些目标, 都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理想境界, 既突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 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五个重庆’将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主任贡森的评估是, “‘五个重庆’既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 又有强烈的关注民生, 是欠发达地区的好经验。”

今年, 重庆市又推出“民生十条”, 两年时间将投入3000亿元, 受益群众2000多万, 可以带动消费4000多亿, 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改善民生的动力作用丝毫不逊于投资、出口这两驾“马车”。

对于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薄熙来这样认为:一方面, 挣得到钱, 才有钱可花;另一方面, 钱花得出去, 才有挣钱的必要。如果钱都集中在富人手里, 事实上花不出去, 形不成最终消费, 社会经济就很难健康地运转起来。

发展之变源于理念之变。如今, 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的新经济发展方式, 正引领重庆走出科学发展的崭新道路。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范文第6篇

(一)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是不完善, 缺乏某些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确立, 现行的法律由于条文针对性不强或者是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其在实行中也很难切实保障公民的权益。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条文制定以及司法解释都是比较稚嫩的, 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民生相关的法律条文普遍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保证执法人员工作的灵活性, 但是这也容易引发执法者的腐败问题, 也使得许多不轨之人钻法律的空子, 影响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公平的重视日益提高, 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就需要对当前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

(二) 执法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严格的执法程序以及廉洁的执法人员是保证法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应当做到手段正当、程序合法, 但是由于执法程序含糊不清以及执法人员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 法律施行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障。法律应当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而不是少数人获取利益的工具。当前的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使得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机构因为麻烦不愿对辖区商户的进行定期的审查, 而有些机构在进行不良交易时为了防止被查处便会对相关的执法人员进行贿赂, 这些执法者往往不能经受诱惑, 对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便不予追查。这往往会导致医疗机构、食品工厂等的投机取巧, 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 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普遍存在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这使得很多人缺乏法律维权的意识, 尤其是农村地区, 即使是权益受到侵害也很难会想到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例如在侵害隐私权等问题上, 我国法律坚持当事人报案才可进行追查, 因而如果当事人选择沉默,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执法部门也无法采取行动, 这非常不利于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

二、保障与完善我国民生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 加快民生问题的相关立法, 完善法律制度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方针, 必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任务转化成具体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行。通过党和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国的民生相关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一些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也已经有相关立法, 但是民生法律也存在我国法律条文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立法部门需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调整, 对一些条文需要进行具体的细化, 尤其是在民生焦点问题上, 就需要国家对当前的《药品管理法》进行细化调整, 确定国家把控的药品定价方式以及部分药品国家补助的方式, 并且对于胡乱定价的行为认定要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于惩罚方式也要进行具体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 而不是模糊执法。

(二) 调整执法程序, 加大监督力度

针对当前执法程序不严缺乏监督的问题, 国家需要对行政机构的权力行使进行具体的规定, 并且加强对其执法的监督。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文件, 并对不按程序进行执法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此外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 要让监督部门、机构内部以及民众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旦发现执法人员变质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或者事后追责。除此之外机构内部的监督也至关重要, 即执法机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监督。民众监督也是确保执法人员纯洁性的重要措施, 一旦有民众对执法人员进行举报, 相关部门予以核查后要对当事执法人员进行严惩, 切实保证民众的权益, 避免民生问题的加剧。

(三) 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 “法盲”现象已经越来越少, 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提升,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还较欠缺。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民生法律的普法宣传教育, 使公众确立民生法律大概内容的同时了解自己的维权渠道, 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要及时进行维权, 不让不发分子逍遥法外。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 要使其明白使用法律工具的正确性以及不法分子的残暴性和二次违法可能性, 尽可能改变旧有的“忍让”观念, 推动我国民生法律的实行和公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民生问题由来以及且涉及极广, 因而该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各方面的长久努力。尽管当前的民生问题严峻但是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的民生问题终会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理想也终会实现。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法律角度对我国的民生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法律思考

参考文献

[1] 韩喜平.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J].湖北社会科学, 2015 (1) .

[2] 刘大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 2014 (6) .

上一篇:中医院医联体总结范文下一篇:怎样做好财务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