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课程范文

2023-12-07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方面的专业课程,在立足于复合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尽管各大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普遍都非常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都积极和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努力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舞蹈课程,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与具备舞蹈基础的学生因材受教,从而发挥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的最大潜力。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复合型服装表演人才;高校

一、当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内的舞蹈课程概况

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方面的专业课程,在立足于复合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尽管各大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普遍都非常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都积极和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努力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舞蹈课程,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与具备舞蹈基础的学生因材受教,从而发挥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的最大潜力。

当然,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内开设舞蹈方面的课程,必然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多数情况下,这类影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的舞蹈教师不多

许多高校在设置舞蹈专业的课程时,出于种种原因,其舞蹈课往往是由本院系的服装表演专业老师兼任,这样的师资使课程的专业性势必受到影响。

2.适合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教材不多

可以说,就服装表演专业所开设的舞蹈课程中使用的相关教材而言,目前国内仍然少见有极为合适的、全面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这样也就难以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学生的接受效果也必然不十分理想。

3.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时不多

如果从舞蹈作为一门服装表演专业的基础课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舞蹈课程学时安排还比较有限,同时,在真正实施时,可能还会因高校本身经常举办的其他活动而受到冲击,这样一来,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4.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

应该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舞蹈专业教育一直处于学术教育的附属地位,是不以舞蹈专业的教学要求为主的。从现阶段的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素质来讲,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自身体形条件和普通人相比已经较好,但是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其走进服装表演专业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专业教育,对舞蹈专业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毫无概念。

5.对舞蹈课程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

现有的传统观念仍然认为,舞蹈课程对服装表演专业的积极影响比较有限,不值得投入大量的财力及精力去开设这门费时费力的课程。很多院校仅仅把舞蹈专业课程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对舞蹈修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利用舞蹈的文化内涵对服装表演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还不是十分的重视。

二、舞蹈与服装表演的联系

(一)舞蹈与服装之间的密切关系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原始人类高昂的生命情调最充分的热力表现。可以说,是人类自觉地把舞蹈作为自身激情的审美对象,同时又极为自然地把舞蹈当作人类自身形象塑造的最佳艺术手段之一,这与服装表演的要义是完全一致的。

众所周知,人类着装的历史已极为悠久,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服装最基本的遮体挡寒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服装表演所要展现的唯一要点。据资料显示,早在18-19世纪,法国就已经有商家为了促销自己店内的服装,专门请来一些人,穿上由他们制作的各种服装,在店堂内巡回展示给广大顾客,以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迅速发展,服装表演也开始出现。在服装表演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促销手段,而是越来越以一种表演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充实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满足着人们对服饰穿着的美的欣赏与追求。当然,服装表演同时还具有宣传本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必然反映人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国的舞蹈可谓博大精深,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舞蹈不但种类繁多,舞蹈动作也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积累与演变。这对于我们在服装表演中有了很多的借鉴。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是一门以动静结合为主、兼具刚柔相济气质的艺术,其动作格外讲究气质的展现,可以说是人物所饰服装与表演者的个人魅力的结合体,非常具有表现力,其对生命信息的传达几近完美。

(二)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积极影响

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有积极的作用,对其自信心的培养有一个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

作为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着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其深刻的艺术思想、细腻的艺术情感、鲜明的艺术风格,使舞蹈成为一种集空间性、时间性于一体的动态造型艺术。同时,舞蹈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的运动,其对训练者肌肉的调整与发展作用、对其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作用、对音乐等的协调性训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专业中的舞蹈专业课程,对于学生们的形体形态的要求,虽然不如专业的舞蹈教学一样严格,然而在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对受训学生各种各样不良的自然体态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纠正作用的。这种训练的长期进行,无疑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从服装表演专业中已开设的舞蹈专业的各门课程来看,身韵、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民族民间舞蹈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形体训练,基本掌握了服装表演及舞蹈中所共同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即开肩、收腹、挺胸、立腰等。在经过把杆蹲、擦地、小踢腿等舞蹈专业的训练之后,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身体灵活性、身体协调性、平衡感、稳定感以及身体的开度、软度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舞蹈专业素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中,抬头挺胸的动作使学生们的胸部肌肉得到锻炼,在充分扩展的同时,也在气质上有所提高。

同时,对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令广大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一些常见的流行病难以近身。可以说,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对服装表演专业已有舞蹈课程的建议

第一,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应该与该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办学计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等基本方针相结合,努力在办出自身特色的同时,对舞蹈的文化意义有一个完全的传达。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许这样做需要对现有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有所调整,需要对其中有关舞蹈专业的课程进行全新的设置。也就是说,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既要考虑到舞蹈训练、形体训练等基本要素,抓住这门课程开设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意义,同时又要兼顾到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真正能够得到舞蹈专业实际表演水平及理论修养的双重提高。

第二,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学时之内,使学生更多地对不同的舞蹈风格、种类、素材、要求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归根结底,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掌握还是为其在服装表演过程中的创新所准备的。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如何保证教学时时依据“一专多能”的基本原则,是舞蹈专业课程与艺术学院中的舞蹈课程的最在区别。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不甚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要仅仅认为这是一个副设的课程。

第三,教师可以在增加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形成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模块。进一步来说,这些舞蹈专业的课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完成。

第一学年为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阶段,主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二学年是舞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积累阶段,主要进行大量的技巧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第三学年是综合所学的舞蹈专业技能,将其运用到服装表演规划中去的全面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课程安排方面,除了要对学生持续进行不同层次及内容的舞蹈作品欣赏教学外,学习重点也要侧重为在舞蹈编排的同时多多结合服装表演专业,以求学以致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装表演的实际需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在舞蹈专业的课堂上,努力进行T形台的表演编创,除注重舞蹈专业技巧的教授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多多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努力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去体验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大多数的规定动作,使其基本了解舞蹈训练的步骤、方法和要领,同时,也要适度地淡化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不要急于求成。

第四,要在根据教学计划的合理基础上,对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专业课程进行细致的课程安排,要时刻牢记舞蹈专业课程是在为服装表演专业奠定基础。

从服装表演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讲,在舞蹈专业课上,应该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形体的训练,以使其身体的韵律、对音乐的协调性达到舞蹈专业层次的要求。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不但可以令学生们在舞蹈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在日后的服装表演编排过程中,比较喜欢将舞蹈专业课程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总的来说,服装表演专业内舞蹈专业课程的内容编排,要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计划性和目标性。如果就高等院校本身的服装表演专业在三个学年分设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如何合理地分配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如何实施舞蹈专业的教学进度,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应该说,第一学年由于是初步接触舞蹈专业,其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应以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为主,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获得实效。到了专业的第二学年,在前一年的教学基础上,可以将课程内容的设置侧重为层次性的体现,即在继续加强形体训练的同时,着眼于舞蹈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舞蹈创编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具体安排方面,可以把流动造型训练、结构训练、组合编排等作为主要课程,大力实施。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1 学生、社会需求分析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 信息化是当今的世界的重点。获取信息的管道多, 信息流通快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生活在当代的学生在思想上与以往的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虽然多, 但良莠不齐, 一方面对他们知识面的扩大有一定好处, 从而形成了一种敢于接触新鲜事物, 具有创新意识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他们若不擅于辨别好坏的话, 就更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侵害。现在处于大学期的学生大多数是处于80后、90后出生的, 他们是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的通病在于更注重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在课堂上具体表现在对遇到的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主见, 对老师讲的知识也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具有怀疑精神。所以, 在课堂上, 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单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而更喜欢互动性强的能各抒己见的学习方式。

当这些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涯后踏入社会, 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高效率高质量是人们所追求的。从而,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于综合型, 希望能够一人多用, 全面发展。所以,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精通自身专业的同时不断补充拓展其他专业知识。

2 服装表演专业教学

一般来说, 教学理论中探讨的教学的基本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 即所有的教学理论都可以还原为这种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换言之, 不管以何中形态出现的所有的教学活动, 皆包容在教与学的基本关系之中。因此教与学是教育的核心, 提高教育成果在于如何将教与学更和谐发展, 教学生所需教社会所需,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共同提高教学成果。

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 如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原工学院等, 并且都以本科的形式存在的, 甚至是作为一本的分数招纳学生。在普通的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中, 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进行教学, 但是由于服装表演专业比较特殊, 所以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 且以实践知识为主。

此外服装表演专业应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 它的信息变化流通比较快, 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知识, 如近几年出现的车模、房模等, 作为教师在研究新新职业出现的同时, 应有相应的对策, 如何将这个职业做好, 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贯彻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能够立刻领会其中的关键所在。

3 课程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表明:目前, 发达国家的示范教育不但在传统的幼儿示范教育中, 而且在对所有层次的教师教育中开始重视教师体态语的研究和训练, 还出版了一些专著。我国最近几年也发现有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可见, 对未来的教师来说, “有声有色”地教学, 沟通将是一项必备能力。现在成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 它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沟通, 了解她们的需求, 了解社会的需求, 从而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编辑, 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 达到共赢的目的。

在服装表演课程中, 大致可分“外在”和“内涵”两方面进行。

“外在”, 包括学生的先天生理条件, 身高、比例、脸型、三围等。这些是做模特的先天条件, 在服装表演课中, 我们应加强对形体的锻炼, 使它们更符合标准。比如在上课前做一些热身运动, 使肢体得到充分的锻炼, 为走台展示做准备。

“内涵”,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气质修养都包括在“内涵”中, 它不仅是指对服装展示的技巧把握更是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服装展示技巧, 不仅是造型展示, 它还需要对服装的深刻理解。服装表演课程中动作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是必须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同种姿态不同人的表现进行直接的比较, 让学生一目了然关键所在。现在的服装展示不仅仅停留在造型上, 还应具备一定的情景表演能力, 可借鉴角色表演的技巧进行练习, 从肢体到表情都达到最好。这也是丰富服装表演舞台感的重要一部分。

另外, 对服装的理解需要理论知识做铺垫, 如它是属于什么风格的服装?它的亮点在哪?设计师的意图在哪?种种问题都需要模特理解之后, 再选择适合的肢体造型与表情将之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练习指点学生做到。

而一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内在综合素质, 则需要平时在参加演出、比赛时候的教导, 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

此外, 在课堂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服装秀影片, 在观赏的同时教师指点学生表演技巧, 效果则更佳。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这对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挑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如一些服装品牌、化妆品牌等不同的商品展演, 让课堂的理论充分得到应用。

作为从事服装表演教学的专业教师, 在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也不忘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所谓产学研结合。服表教师应该跻身进入服表行业的最前端, 不管是教学研讨或是一些商业演出, 都应该身临其境, 得到最新的第一手资料, 在扩大自身眼界的同时也能将这种实践经验传递给学生。当然, 这不仅需要服表教师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学校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服表专业刚刚起步, 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我希望, 通过服装与表演行业各方面的努力, 能够提高整个从事服装表演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各项工作的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兴起, 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服装表演行业如朝阳般冉冉升起, 服装表演专业在各大学相继创立。服装表演课作为此专业的重要课程相伴学生四年的生涯, 课程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设计科学的课程内容, 成为服装表演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服装表演,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 (教学规范的转型) [J].教学研究, 2001 (3) :33~39.

[2] 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93.

[3] 包铭新.时装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 徐宏力, 吕国琼.模特表演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表演艺考之成为表演艺术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持续而稳定的注意力;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准确而鲜明的判断力;灵敏、即兴的适应力以及真切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模仿力。这些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史整个训练过程之中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着重于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基本创作素质。运用各种类型的即兴表演、动物模拟、人物模拟、观察生活细节和小品表演里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与此相结合的是进行形体、声音、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

1.说话

首先音量要够大。话剧和戏剧舞台表演主要是通过对话或演唱来表现的,七对白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完全不同,表演又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完成,观众只能听一遍,不能问,如果演员的音量太小,语音不清晰,会整个影响观众的情绪,同时也失去了话剧和戏剧舞台表演的意义。有时碰到即场表演,又没有扩音设备,或者剧情需要走下舞台,又不方便携带扩音设备,大音量就显得尤其重要。演员只有做到语音清晰、洪亮、有穿透力,才能让观众听得明白,才能收到较好的演出效果。因此,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技巧性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2.戏剧

动作话剧(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观众在舞台下只能从某一个角度观看,并且距离越大,越看不清楚演员的动作。因此,作为话剧(戏剧)演员舞台表演,要求动作的幅度一定要大,需呀时要做得特别夸张,才能让全场的观众看的清楚、明白。形体训练已经奠定了夸张动作的基础,但夸张动作的表现应当自然、优美、得体。符合人物性格。在舞台表演中,所有外部动作,都是要以内心的情绪来做参考。有的演员在舞台上会有很多无机的动作,不符合人物的情绪。还会显得手足无措,这样会影响到角色人物的形象,要尽量避免。

3.表情

演员表情的变化时按照剧情人物的需要而做出来的。不同的剧情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表情,悲与喜、惊与喜、怒与喜之间的突然转变,这是成为出色演员的重要条件。演员的表情要转变得快,有意识地去控制,才能让观众跟随演员的情绪变化融入到剧情中去。

4.胆量

怯场和紧张是每个演员,特别是初学者必然产生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演员成长过程的不可避免的心理现象。克服胆怯和紧张情绪,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不要老想着自己的扮相是不是好看,自己的说话语音是不是好听,自己的动作是不是很美,观众会议论自己什么,如果演得不好狠丢脸,其他人如果演得比我好怎么办等等;在上场前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注意力一定要集中,把自己的心放到刻画人物形象中去,才能自然地去表演。在表演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性地举办小型表演会或艺术培训机构举办的实践演出锻炼。是排除和克服考生紧张心理的重要途径。

5.想象

想象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问题是想象力是否发挥和利用是一个关键。想象力也是要练的,通过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舞台上演员的想象力很重要,例如想象舞台是一间房子,内心就会产生在一定范围被内的空间感,没了这个想象,眼神会变得很空很假。例如想象自己心理最喜欢的人,那就说出来的赞美词才会逼真。当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是来自日常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不断提到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是息息相关的。

想象是演员做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演员在艺术工作和舞台生活中的每一巡检都离不开丰富而特殊的艺术想象,无论他在研究角色,还是再现角色。我们说,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大胆的幻想与联想。当然一切想象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与逻辑,又符合

艺术的规律。演员必须将培养想象力看作自己毕生头等重要的任务。因为想象贯穿创作的始末,贯穿演员整个创作生涯。

6.交流

表演艺考时绝对要根据规定情境来进行的,不能随心所欲。在规定的情境中交流,这是许多业余演员很容易疏忽的环节。交流有很多种:与对手的直接交流;与观众的间接交流;与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自己和自己交流。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演员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交流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可以是自言自语。舞台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和对手有交流,就是另外一种感觉,必须拉近观众和自己的距离,想象观众是一伙自己要好的朋友,交流起来就比较轻松自如。如果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的演员,是很怕交流的,一看到对手的眼神就觉得不自然眼神的交流和心的交流,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真正会表演的人就懂得用眼,望和不望,都可以有其特别的效果,有没有用心交流,也是考核演员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能力。

7.肢体语言(体态语)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体态语)也称为态势、身姿语、体语,是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姿势、服饰等方式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的无声语言形式,是人类运用姿态和姿势等辅助言辞表达情感的能力与技巧,我们必须把优美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肢体语言是在无声中表达极为丰富的、微妙的感情世界,是一种非词语性的人类社会交际工具,肢体语言的表现应当简练鲜明、自然适度。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表现的核心,是心灵的屏幕,我们要通过富于变化的眼神目光、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协调统一,加之精彩的口语表达,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表演虽然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收获却是受用终身,金丝鸟的学员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时刻都沉浸在表演的世界里,我们始终相信努力便有收获,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加油吧!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各种挑战,但是我们与你并肩作战,共同面对风雨,助你进步成长是我们的使命,看到你成功更是我们的愿望。

表演艺考之经验: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一、舞蹈教学在高职表演专业中的作用

首先, 舞蹈教学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总综合素质。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提高学生表演中手、眼、身、步的协调和美观。

其次, 舞蹈与表演专业学习相结合, 不仅能保持学生优美端庄的姿态, 匀称和谐的形体, 而且对于学生对角色形象、旋律、节奏的把握和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如通过舞蹈教学对于学生形体、动作、眼神、情感表达等方面训练, 有利于学生在表演学习更为顺利。另外舞蹈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 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创造能力。

最后, 舞蹈作为高职院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并且有益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的策略

1、教学模式变革

针对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现状,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才能有效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生源素质不高与舞蹈教学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首先要认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表演专业舞蹈要求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舞蹈课程之间关系。既要通过舞蹈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又要让舞蹈教学对于表演专业的课程开展和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帮助。其次, 要提升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对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专业对待等方面高度重视舞蹈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提高意识, 努力提升舞蹈教学质量、gage舞蹈教学方法。而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更要从思想上重视舞蹈教学, 才能真正通过努力和自我学习, 提升表演技能。最后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2、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舞蹈教学的也逐渐广泛, 提升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了舞蹈教学方式的变革。现代教学技术的英语, 让舞蹈教学从传统的教师示范、理论讲解, 变成了各类可视化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对于舞蹈情感的理解, 舞蹈动作的掌握更为容易。另外视频资料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 让学生对于国内外舞蹈名家的作品进行更为全面的赏析, 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精神的目的。另外音乐的伴奏效果也会更好, 让学生对于舞蹈情感具有更深的感触, 对舞蹈节奏和旋律的把握更加精准。并且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舞蹈课程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表演、舞蹈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注重实训项目教学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性的比较强的课程, 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能力的提升与考核, 现场实践表演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但是在高职舞蹈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自我表演, 而是要与社会活动、实践项目相结合。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商业演出, 不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能力, 而且为以后的就业和能力的再次升华提供了渠道。另外也可以相应开展校企合作, 让校外舞蹈、戏剧名家走进课堂, 在教学中就以实践的标准予以要求。

4、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就目前的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而言, 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舞蹈能力和水平的考核基本采用节目表演式的主观评测方式, 其实这种方式并非更能反映学生的舞蹈能力, 而是很多时候更为方便快捷。这不仅反映了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舞蹈能力考核的轻视, 更会让学生自身也会觉得舞蹈课程不重要。在现代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考核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采用舞蹈节目表演和汇报的方式, 检测学生对于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 而且要通过试卷检测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结语

舞蹈对于表演专业的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需置疑, 这也是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表演专业设置舞蹈课程的原因所在。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而言,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还是师生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学生表演能力、形象气质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等现象, 都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舞蹈教学进行改革, 对于舞蹈的语言、舞蹈形象及舞蹈意境等方面的提升, 促进高职舞蹈教学的内容的丰富性, 才能真正为表演专业学习而服务。

摘要:舞蹈作为用肢体语言,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课程对于表演专业而言, 对于学生肢体协调能力、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肢体余艺术美感等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从舞蹈教学对于表演专业的作用和意义出发, 针对目前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 探寻提升舞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以提高舞蹈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丽, 让多媒体走进高职舞蹈教学[J], 美与时代月刊, 2008 (6) :116-117.

[2] 王珊珊, 浅谈舞蹈艺术中眼神训练的重要性[J], 河南农业, 2010 (12X) :61-62.

[3] 商鹤蓝, 关于高职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语言、舞蹈形象及舞蹈意境[J], 辽宁高职学报, 2006, 8 (5) :133-134.

[4] 崔明姬, 伴奏音乐对舞蹈教学的影响研究[D], 延边大学, 2009.06.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当中, 指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始终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通过对该文件的解析, 可以看出, 高职是一个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 也是我国一线服务人才的培育摇篮。但事实上,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内容、使用教学方法上会参照本科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 甚至出现了盲目跟从普通高校精英教育模式的现象, 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正确认识, 也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体系。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 仍随处可见应试教育的影子, 高职院校的定位模糊, 甚至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中产生很大的重叠,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无法凸显出来, 教学任务模糊化。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包括职业定位以及学术定位这两个方面。必须以学生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 通过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及技能, 以此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效益。同时, 为了满足学生在就业的知识需求, 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此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技术改造、管理及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都是依据教材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 导致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知识累积不够扎实, 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 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由于课时原因常常被一刀切, 促使很多学生在学年结束之后, 无法良好的掌握声乐技巧, 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事实上, 教师就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育, 还必须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沟通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教学技巧等等。但是, 当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音乐声乐教学都是校方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 盲目的模仿高效音乐教育的手法, 与高职院校音乐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在课程设置上, 教师存在主观性, 设置的教学内容页缺少针对性, 并没有深入到整合的层面之上, 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 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其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倾向于形式主义, 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过于敷衍, 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的音乐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最终导致声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整体较低。最后,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选择的曲目也不符合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 大部分选择了艺术价值高的民族、美声唱法的歌曲, 忽视了对通俗唱法的教学。但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民族和美声训练条件, 受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佳。

(三) 教学方法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当中, 教师一般都会遵守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声乐教学, 先选择短小、精悍、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及技巧, 并掌握基础的声乐呼吸方法。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表演技巧不够重视, 促使学生就业之后无法尽快的适应岗位。其次,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当中, 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主要依据练声——唱歌——练声者三个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循环反复、不断强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声乐技巧。有经验的声乐教师认为, 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但是,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逐渐演变成了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数量较多, 教师无法兼顾到, 促使部分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极易出现走神和不认真的情况, 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四) 评价体系当中的问题

通常,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 直接将1-2首歌曲作为考核内容, 促使学生会过于注重对歌曲的技巧累积。事实上, 这种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促使学生过于重视对声乐技巧的联系, 对声乐情感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上岗的能力。其次, 高职院校的声乐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通常都是由教师对学生予以单方面的评价, 且评价的结果也过于依据教师的个人经验来给出的。实际上, 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 不仅教师向学生进行评级, 也需要学生之间的评价, 更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判。这样, 教师就能在学生的反馈当中知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从而为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参考信息。

(五) 师资力量中的问题

当前, 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当中, 大部分的声乐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音乐学院等本科院校, 只有少数教师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校, 促使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容易受到师范类学校的惯性思维影响, 同时, 这种单一化的教师团队, 促使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具有非常大的师范性 (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 , 但是却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 也没有及时的从师范性教学思维及时向高职院校转变, 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把握度不够。其次, 很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来源于相关专业的应届硕士或者是本科毕业生。但是,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而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际当中, 学校对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引进力度较弱, 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实践经验的欠缺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 并明确高职院校声乐教育的定位, 以此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声乐教材中的问题

我国高职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育的时间较短, 只有三个学年。而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学年左右。且当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材使用的都是艺术类本科院校惯用的教材, 其通用性强, 却缺少高职院校的特点, 比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材》等等, 这些教材的内容量多且杂, 也不符合高职院校艺术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内容中也没有划分重点, 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任务繁重, 极易对声乐教学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改革

(一) 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校不同, 要明确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满足市场的人才技能需求。因此,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侧重对学生登台演唱和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学生在市场当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 教师还应该运用多媒体手段、网络技术来激化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情, 以此构建起“课堂+舞台+讲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最后, 高职院校应该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声乐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以及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开发出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学项目, 以此为学生的实践多提供机会。

(二)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课程

高职院校还应该着力于课程体系域教学内容的改革, 积极构建基于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对职业岗位与相应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分析, 积极构建适应岗位要求的课程项目包括系统和课程体系。教师还应该将声乐训练搬出琴房, 将声乐与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 将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融入到一起, 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的魅力, 活跃声乐教学课堂的氛围, 为学生构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引导的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以此充分发挥出学生对歌曲的创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活动延生到课堂之外, 让学生在课后对某个方面的音乐知识进行和搜集与整理, 从而作为自己学习的大纲与方向, 并有选择的选择合适曲目来进行声乐训练, 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这样,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在自我探索中发现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及优势点。

(三)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表演经历。同时, 参与各种形式的声乐活动, 还能让学生对声乐表演的策划、排练及演唱流程予以了解, 即便在就业之后也有丰富的策划经历满足工作需求。其次, 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糙取精, 并在教学当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以此达到改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模式, 进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质量。结合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可以使用小课堂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声乐教学使用微格教学法和传统声乐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分方向的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训练集合方来开展教学活动, 并基于精益求精的原则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此调动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艺术实践阶段, 教师可利用项目教学法, 通过模拟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某个工作项目作为学习的主线, 构建起整个教学设计, 以此实现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以此提升声乐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 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程度。因此,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教学目标, 并通过自评、教师考评以及互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 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首先, 教师可以依据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来选用考试方法, 通过作品分析、歌词朗诵以及演唱的手段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等综合实力。另外, 学校还应该建立起教师与用人单位合作的评价体系, 通过行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共同考核, 以此来缩短课程与行业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样, 学生不仅能在课程当中感受到行业的分为,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还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予以检验。在对专业课程进修考核时, 可以依照课堂抽查、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鉴定三部分一定比例的方式来进行。在分方向教学阶段, 可以由课堂抽查、过程性考核这两部按一定的比例来组成。在对表演实践课程考核时, 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教师审评以及行业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亟待解决。需要教师依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国情进行深入的探索, 以此对推动声乐教学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在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仍不够成熟的阶段, 更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长期的摸索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定位错误、教学内容滞后以及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导致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较为低下, 为了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相应的剞劂措施, 以此达到提升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 廖果.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刍议——以声乐教学为例[J].企业导报, 2016 (18) :107+109.

[2] 康康.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4 (04) :29.

[3] 陈哲.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究[J].高考, 2016 (33) :186-187.

[4] 张喜梅.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分析研究[J].黄河之声, 2014 (21) :38-39.

[5] 康康.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改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4 (04) :29.

[6] 李静.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研究[J].黄河之声, 2013 (12) :18-19.

表演专业课程范文第6篇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教学, 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也被称为专业英语教学, 是根据学习者专业的具体而特定的目标和需求而制定的教学模式。国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在欧美国家出现并且发展。中国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 与传统的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模式侧重于英语的语法, 词汇和应试不同, ESP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重心是特定场合尤其是职场中的实用英语。语言学家史蒂文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ESP教学理念的四个特征, 第一, 从需求上要满足特定的学习者;第二, 在内容上要与特定的专业和职业相关;第三, 在语言上侧重于特定职业有关的词汇, 句型和篇章;第四, 与通用英语即EGP形成对照。这种理论的提出对于从事二本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 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

二、二本艺术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笔者工作中主要教学对象为影视表演专业学生, 他们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高考英语成绩大部分在四十到五十分之间, 并且对于英语等公共课没有太大兴趣, 也没有正常健康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 该专业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 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突出,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才艺。他们喜欢唱欧美流行歌曲, 表演经典电影片段, 但是破弱的英语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动力和需求, 但是在目前的应试英语教学模式, 教材和课程设置上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语学习中。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的艺术专业英语学习内容与学生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 学生主观愿望上想要学好英语, 实际学习过程中又看不到课本知识带来的立竿见影的作用, 从而引起恶性循环。从传统EGP教学经验来看, 表演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 高等教育英语应用能力三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通常惨不忍睹, 枯燥的教学过程, 糟糕的教学效果让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显得铺在眉睫。

三、ESP教学理念在艺术生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很多研究表明, 传统的EGP教学理念和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低效费时的真正原因。许多高校在原有的EGP基础上, 增加了部分ESP课程, 比如一二年级以EGP教学为主, 高年级辅以部分ESP课程。然而, 原来的传统教学部分不变导致学习效果不变, 对于艺术生来说高年级的英语只有选修课, 学生没有积极性参与到新的教学模式中来。另外, 高校艺术专业英语学习中采用ESP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案例少之又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为了响应习主席一带一路的倡议, 英语在未来各个职业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 从英语教学的趋势来看,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正处于由传统的EGP向ESP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中心, 全球最优秀的电影公司, 导演, 演员, 编剧等精英都汇聚于此, 学好英语对于该专业学生了解并学习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有着重大意义。ESP无疑是这次教学转型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首先, 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表演艺术的紧密联系, 如能较好的将英语教学与表演结合,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其次, 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得到提升。为了提高ESP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钻研基础知识教学, 还要提高自己在影视表演专业的知识储备。

四、ESP教学理念在艺术生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从传统EGP向ESP教学转型过程中, 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第一, 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基础薄弱的表演专业学生, 教材的选择需要兼顾知识性, 专业性, 实用性, 时效性和趣味性, 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适合专业的教材。第二, 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计和学生的需求需要紧密的结合, 要坚持多维度的需求分析方法, 尤其是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同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总结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这实际上与CBI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即内容依托教学理论是相通的。第三, 培养专业的教师团队。在任何一次教学改革或者创新中, 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从教师自身来说, 做好基础英语教学的同时, 对所教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显得必不可少,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自学, 甚至和学生一起上专业课, 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 让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学校来说,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或者攻读相关学位, 帮助教师开拓视野, 深化专业知识, 从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ESP人才。第四, 更新教学评价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笔试评价不同, ESP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尤其对于表演专业来说, 应该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 考试成绩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并对过程评价加强权重, 以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积极性。比如考试可以在笔试之外进行戏剧表演的面试, 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模式是全方面, 多维度的。

五、ESP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ESP教学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 学校对于ESP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中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英语水平判断依据主要还是四六级分数, 因此学校不可避免的会强调考试通过率。一旦新的教学模式不能迅速取得传统意义上的分数效果, 推行起来的阻力必然很大。因此, 任何教学改革或创新都应该有相应的行政管理的支持和制度。第二, 教师团队专业性不够。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好的教师可能不懂表演艺术专业, 懂表演专业的英语又不够好, 而且教师的培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很难有空余时间用来钻研其他专业知识, 这都让愿望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鸿沟。第三,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高质量的大纲建设, 教学平台建设和课程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建设系统性的教学大纲, 兼顾知识的深度, 语言的难度和表演艺术专业匹配度, 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一项任务。教学平台的搭建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要保持平台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也要力求资源多样化, 学习有效化, 真正做到启发性, 灵活性趣味性相结合。第四, 虽然传统的EGP教学和更新颖的ESP教学属于两种模式, 但是他们并不是非此即彼, 有你无我的关系, 如何将两种理念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完美的融合, 发挥出两者最大的优势,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六、结语

本文从ESP的定义和原理入手, 分析了与传统的EGP模式的区别, 并结合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说明了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提出四条实施方案, 并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如能积极配合ESP教学, 英语的专业能力及运用沟通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真正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性需求。教师如能积极调整自身角色, 努力学习本专业外的艺术表演专业英语, 既丰富了自身的教学手段, 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高校如能从战略上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 既是改革的需要, 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满足社会需要,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

摘要:本文从ESP定义及其原理分析着手, 通过分析二本艺术生影视表演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探索将传统EGP教学向ESP教学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提出了四条具体的实施方案, 分析了遇到的以及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ESP,艺术生,影视表演,EGP

参考文献

[1] Davies, A.&Catherine, E.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2] 武雯敏.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ESP+EGP框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0 (1) :127-128.

[3] 朱庆霞.高职院校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J].鄂州大学学报, 2011 (6) :56-57.

[4] 李楠楠.专门用途英语 (ESP) 应用于高职高专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 2011 (2) :15-17..

上一篇:白马寺导游词范文下一篇:班子成员分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