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椎关节解剖学论文

2022-04-2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经颈椎关节解剖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龙氏治脊疗法配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黄帝内针治疗,比较两组经1个疗程治疗的情况。

经颈椎关节解剖学论文 篇1:

枕颈部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摘  要】枕颈部疼痛是临床上较多见的症状。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入,较多研究结果显示,枕颈部主要是因风湿性关节炎、枕颈部急性、感染、颈椎退行性改变等各种因素而致的颈椎不稳定等。因枕颈部退行性改变、颈椎关节突关节改变,出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关键词】枕颈部;骨关节炎;病理特点;流行病学

枕颈部疼在临床上较常见,其正症状引发因素较为繁杂。该病主要是因枕颈部关节(寰枢关节)退行性改变而致,特别是老年患者[1]。寰枢关节主要是由寰枢侧块关节、寰齿关节两部分。寰齿关节是一种车轴关节,枢椎齿状突的前后面分别同寰椎前弓的齿状突关节面、寰椎横韧带中心的纤维软骨面构成寰齿前关节、寰齿后关节,左右各一寰枢侧块关节,关节面方向呈水平,关节囊松弛[2]。寰枢侧块关节可占颈椎旋转运动的40~70%。因该关节活动度较大,缺乏强大的肌肉保护,极易出现退行性改变或创伤,从而造成枕颈部疼痛[3-4]。该病在临床中较多见,但极易受到忽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就,近年来临床针对枕颈部骨关节相关研究进行整合,综述如下。

1 枕颈部解剖学结构

寰枕关节主要由4个关节组成的连动关节,由枕骨髁与寰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两个侧方摩动关节,于寰椎前后弓上缘构成两个中间的车轴关节,寰枕关节属于单纯滑液性关节,具有松弛的关节囊,上至枕骨髁周围,下至寰枢上关节凹边缘[5]。寰枢间包含3个关节构成[6],①寰椎前弓与轴心状齿突组成寰齿关节;②两个为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的基本对称摩动关节。头部旋转运动主要出现于枕颈部,其中寰枢关节的旋转可占颈部旋转运动的40~70%。一般状态下,颈椎处于最佳应力状态的平稳稳定中。频繁过度旋转、屈伸会导致具有颈椎动态稳定调节功能的肌肉组织协调性障碍,对原本的应力平衡状态造成改变。动力性平衡失调对周围韧带形成过度牵拉,导致韧带喜爱间隙血肿形成,韧带损伤造成寰枢关节半脱位、稳定性降低,同时因枢椎侧块塌陷进一步造成关节半脱位。较多学者研究发现,颈椎经静力性平衡失调会加速颈椎退变[7]

2 枕颈部病理特征

枕颈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该病发病、进展相对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国外有报道显示,该病的平均病程可达38个月,通常认为该病不会对脊髓功能造成影响,极少数会出现严重的寰枕关节或寰枢关节不稳而致的寰椎后弓及齿突压迫颈髓,从而引发脊髓压迫症状。其可能是因骨关节炎发展对韧带结构造成破坏,导致韧带与骨的连接断裂。有研究显示,人类40岁后寰齿关节开始出现退行性改变,50岁后寰枢外侧关节出现退变,且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变性、关节囊与韧带炎症、软骨下骨质增生性改变等。

3 枕颈部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研究

3.1 临床表现

改变好发于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40的人群中枕颈部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提升。也有相关报道显示有症状的寰枢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占颈部疼痛患者的4%,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跟多。该类患者疼痛通常为间歇性发作,且伴有类似偏头痛及耳后区疼痛的狀况,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患者的体征对诊断该病有一定意义,主要表现为头部主动或被动选择运动范围缩小,同时伴有颈椎侧偏活动明显受限。部分患者可伴有头部旋转、倾斜畸形,与上颈椎侧块塌陷有关。

3.2 流行病学研究

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上升的退行性病变,放射学调查证实,<50岁的患者未见有寰枢外侧关节骨关节炎征象,随着年龄增长寰枢外侧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呈线性上升,50~60岁人群发病率为5.4%、60~70岁人群为8.3%、70~80岁为13.2%、80~90岁则高达78.2%。国外学者经过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8],虽两侧寰枢关节活动是协同进行,但通常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者仅有35%。

4 影像学检查

针对枕颈部关节骨关节炎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其能有效鉴别与排除易引发混淆的疾病。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式,尤其是颈椎的屈伸侧位片、张口位片、分层摄片检查,不但能鉴别患者是否存在寰枕、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还能分析是否能下颈椎退行性改变。丁昌懋等人[9]研究显示,X线断层融合摄影能很好显示Halo架固定下枕颈融合术后的寰枢关节形态及结构,可作为寰枢关节复位术后效果评价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式。张宏其等人[10]研究显示,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为寰枢关节不稳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影像学依据,是寰枢关节不稳诊治的有效措施。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避免重叠结构较多,从而显示病变部位的有点,在寰枕、寰枢骨关节炎诊断上较传统X线摄片检查有明显的优势。高顶平[11]等人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寰枕和寰枢关节应用枕颈部CT三维重建,可有效提升诊断效果。朱越跃[12]研究发现,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应用CT检查或者常规X线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5 小结

总而言之,枕颈部关节骨关节炎是极易受到忽视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枕颈部疼痛,好发于老年人群,且发病率与患者年龄的增长具有相关向,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针对该病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能有效分辨与排除易引发混淆的疾病,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广州,刘浩,丁琛,等. 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33(1):35-40.

[2] 徐双,李军,段毅,等. 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不稳[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4):289-295.

[3] 吴昕峰,田伟,安岩,等. 上颈椎畸形不稳定后路手术中斜坡-枢椎角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11-517.

[4] YANG, JUN-SONG, CHEN, HAO, CHU, LEI, et al. Does Additional Bone Grafting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crease Bone Fusion Rate of Iliac Crest Autograft in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Ret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with 2-Year Follow-up[J]. World neurosurgery,2019,125E29-E34.

[5] 杨军,倪斌,陈飞,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手術治疗[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0,30(4):316-322.

[6] 杨珺,倪斌,郭翔,等.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随访报告[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3-9.

[7] 刘世长,汪雷,宋跃明,等. 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寰枢关节半脱位[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3):202-208.

[8] P. SARAT CHRA, NISHANT GOYAL, AVNISH CHAUHAN, et al. The Severity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and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Correlates With Sagittal Joint Inclination, Coronal Joint Inclination, and Craniocervical Tilt: A Description of New Indexes for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J]. Operative Neurosurgery.,2014,10(4):621-630.

[9] 丁昌懋,卢振威,杨欢,等. X线断层融合摄影在Halo架固定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评价中的价值[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59-160.

[10] 张宏其,陈筱,吴建煌,等. 左右侧屈张口位X线片在寰枢关节不稳诊治中的意义和临床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5-7.

[11] 高顶平,何宗宝,衡步元,等. 枕颈部CT三维重建对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寰枕和寰枢关节的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21,18(3):63-67.

[12] 朱越跃. 比较颈椎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差异[J]. 影像技术,2018,30(4):8-9.

作者:林锋

经颈椎关节解剖学论文 篇2:

龙氏治脊疗法配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龙氏治脊疗法配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 3月至2021年 2 月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黄帝内针治疗,比较两组经1 个疗程治疗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95.65%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43%的总有效率(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以及颈旋转各颈椎关节活动度上均是较治疗前提高,而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比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疼痛,更好的恢复颈椎关节功能活动,值得推广。

【关键词】龙氏治脊疗法;黄帝内针;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所致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主要是颈背僵硬、疼痛及上肢放射样疼痛等,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者椎间盘脱出等所致颈椎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威胁生命健康[1]。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医对颈椎病的研究较多,相应的治疗方式也较多且患者耐受好,因此目前在实际对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广泛提倡应用中医治疗的方式。龙氏治脊疗法以脊髓病因治疗为核心,从现代医学领域的脊椎病因、生物力学及解剖学角度出发,让脊髓疾病有单纯颈肩腰痛范畴发展为新的病因学说,该方法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等。本次研究中探讨了使用龙氏治脊疗法配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以期给相关医师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9年 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42~64(46.13±2.15)岁;病程 3个月~3年,病程(1.85±0.42)年。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1~65(45.96±2.13)岁;病程3个月~3年,病程(1.82±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 CT 及颈椎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检查确诊,并且还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的诊断标准;(2)具备完整资料,如年龄、病史等;(3)征求患者本人意见,本人表示积极配合,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质疏松及颅内肿瘤病变的患者;(3)合并严重高血压疾病与内脏器官病变者;(4)合并精神疾病及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法治疗。主要是采取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大约20 min。隔天1次,持续治疗2周。

观察组则使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内针治疗,具体如下。(1)龙氏治脊疗法。①放松手法。以疼痛颈椎为中心,含上下6 个椎体间内软组织,沿椎旁采取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方式,以按法或者震法对棘突与横突附着肌肉疼痛敏感部位按摩,手法要轻柔缓和[3]。②正骨手法。低头摇正,这一手法适用的患者主要是在2~6后关节存在旋转式错位者,在进行手法操作上,主要可取患者侧卧的体位,不枕枕头,适当低头,操作人员用一手轻拿患者的后颈部,借助拇指按压至错位横突后隆起下,以下部作为起始点,其余四指并拢轻贴于后颈部(主要限制颈椎转动时发生后伸活动);操作者的另外一只手则是托住患者的面颊部,以托住的部位作为动点,支点则是选择枕部,适当转动头部,观察摇头到最大的角度,动点的手用腕力行有限的“闪动力”。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拇指贴在环椎横突侧方,一手托其下颌,仰头到生理极限,保持仰头状态转头,约转到30°时,停止转动,改为向怀里兜,闪动3~5下。③强壮手法。依据病情需求可选择拿捏法、弹拨法、拍打法与点穴法,拿捏、弹拨法作用棘旁软组织硬结[4],主要是起到分筋理筋及松解粘连的作用;拍打法主要用于脊柱深层软组织,主要是起到正骨作用;点穴法选择颈百劳、天宗及肩井等穴位。④痛區手法,依据症状不同选择兴奋及镇静手法,包括弹拨、拿捏与捶拍等。龙氏治脊疗法的频率为每周3次,2周一疗程,共计治疗1个疗程。(2)内针治疗。主要是应用黄帝内针,针刺选择手腕、脚踝、太阳经、少阳经穴位,或者附近阿是穴,针刺的时候先使用0.5%的碘伏溶液消毒腧穴部位,之后应用规格为1寸的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0.5寸,留针45 min,期间不行针,同时配合活动颈椎部位及患肢。 1次/d,治疗2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痊愈为在头晕与颈痛症状表现上,症状均是完全消失或者显著缓解,上肢、颈部活动均恢复正常的状态,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好转为症状有所缓解、颈部活动度与上肢功能均明显改善;无效为症状体征、颈椎活动及上肢功能未见改变。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数×100%。(2)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均借助量角器及脊柱活动测量方式,测量患者经治疗前后的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以及颈旋转等颈椎关节活动评分变化情况,评价颈椎功能改善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使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在经相关资料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痊愈+好转)44例,占总数的95.65%。对照组总有效37例,总有效率80.4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颈椎功能

在颈椎活动度上,治疗前两组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以及颈旋转活动度上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各活动度均是提高,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包括颈椎创伤、炎症、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等。患者的典型表现主要是颈肩部及胸前区疼痛等,并且还常伴头晕头痛、上肢肌肉萎缩及四肢瘫痪等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内颈椎病发病率大约为4.1%~19.5%[5],并且随着当前工作方式的变化,疾病发病群体也向年轻人群集中,这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对颈椎病现阶段尚且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阻断疾病的进展。

随着中医治疗理念的推广,对颈椎病也广泛提倡使用中医治疗的方法。中医无颈椎病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将其纳入“痹症”“萎缩”“头痛”等范畴,关于疾病的发病,临床研究表明肾之阳气亏虚、精气不足及外感风湿寒邪所致气机阻滞督脉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基础[6]。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根据中医病机,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本次研究中采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的速率、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以及颈旋转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联合治疗的方式有满意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龙氏治脊疗法是将中医正骨、推拿同现代脊柱生物解剖学等进行结合的一种治疗方式,这一治疗方式可对脊椎病引起的疾病实施辨证论治,典型特征是稳准、轻巧、无痛及疗效确切等。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7],龙氏治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可以有效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缓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恢复以及增强颈椎动静力的平衡,这样能够减轻椎动脉受压并且减轻颈交感神经激惹,改善颈部与脑部缺血情况,进而起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而内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了黄帝内针治疗,“黄帝内针”是一种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的治疗手段,在治疗中的每一针甚至于每一个心念均不离开六经,并且还遵循三二一的基本纲领以及技术路线,其中三主要是指“三才”,二指的是“阴阳”,一指的是“阿是”,区别于当前广泛流行的诸多针刺治疗方式,黄帝内针在操作手法上不行针且不追求针感,甚至不提倡捻转补泻,而是用平补平泻法进入,这样可更好的操作,起到满意的疗效[8]。

综上所述,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应用龙氏治脊疗法联合内针的中医治疗方式,疗效满意,对缓解症状体征价值显著,使得患者能尽快下床活动,颈椎关节活动也复常,使得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具有很高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慧玲.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9):3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3]张四喜,邱新文,刘道龙. 针刺反应点配合颈椎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6):116-118.

[4]张晓洁,王正和.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10):117-118.

[5]陈浩,杨硕,秦元星,等.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颈椎病引发的突发性高血压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4):14-16.

[6]郑柳鹏,程远明. 龙氏治脊疗法联合天麻葛根汤、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9):81-82.

[7]郭文乾,張僧云,辛辉,等. 加味葛根汤联合龙氏治脊疗法、 PNF 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7,39(9):1376-1378.

[8]敖亮,丁琼浩,杨松涛,等. 葛根汤加减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10):37-38.

(收稿日期:2021-05-27)

作者:李明明 张盛强 朱干

经颈椎关节解剖学论文 篇3:

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解剖学基础初探

摘 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很容易引起漏诊及误诊。从颈椎及相邻组织的解剖学结构入手,探讨引起颈椎病临床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症状;解剖学

颈椎病是由于颈部外伤、老化及反复劳损和代谢失常等因素导致的颈椎生理曲线改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颈椎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组织而出现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综合症状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减退、颈肩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偏瘫。颈椎病的好发部位,最常见于第5~6颈椎,因为头颈部的负荷集中在下颈段,并以5~6颈椎的压力最大。颈椎的椎管矢状位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最狭窄处为第5~6颈椎,而此处又恰好是脊髓、颈膨大所在,因此一旦出现退变,则十分容易出现症状。

上海赵定麟教授提出专科分类法,把颈椎病分为六型。

1 颈型

是颈椎病中最轻的一种,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颈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椎体间不稳定等变化。

颈椎的生理弯曲主要由椎间盘、韧带、颈椎关节及肌肉来维持,当颈肌劳损、卧姿不当、枕头不适、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或过度疲劳等造成颈椎间盘时,关节突关节及肌肉、韧带等劳损所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松驰,颈椎小关节失稳,此类改变刺激了颈神经根背支及副神经而致发病。临床表现可有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能触碰颈肩部,头颈部往往不能转动或歪向一侧,颈项部肌肉可有肿胀和痉挛,有明显压痛。

2 神经根型

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的总称。疼痛部位与受压的颈神经有关。

(1)颈3神经根。布于颈部、耳廓、及颞部等处的皮肤。

(2)颈4神经根。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肌支还布于肩胛提肌。

(3)颈 5神经根。皮支布于肩部及上臂外侧。肌支布于三角肌。

(4)颈6神经根。主要布于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前锯肌、桡侧腕伸肌及前臂外侧、手背和指尖。

(5)颈7神经根。主要布于肱三头肌、旋前圆肌、腕伸肌以及前外侧及中指。

(6)颈8神经根。布于环指及小指尺侧。

3 椎动脉型

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剌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行第6~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在脑桥延髓交界处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动脉,分支布于小脑、脑干、迷路、丘脑、膝状体等处。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可压迫或剌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椎动脉对脑干或迷路供血不足;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侧肢血管扩张所致;视力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

4 脊髓型

根据脊髓受损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

(1)中央型

为脊髓的前角和后角细胞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脊髓灰角前角主要是运动神经元,灰质后角是联络神经元。因此,颈髓前角和后角受压,可出现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动不能自如。

(2)锥体束型

由于中央型颈椎病病情加重,使脊髓的锥体束受到压迫和损伤。锥体束是运动传导通路,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肌的粗细运动,因此其受损可出现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步态不稳,易跌跤。

(3)横贯型

锥体束型病变继续向周围扩展,位于前、侧索部的脊髓丘脑束会发生缺痛损伤,表现为胸部以下麻木,痛、温觉减弱。

5 交感神经型

是颈椎发生退变异常,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反射性剌激所致,其中较常见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血管、腺体分泌和营养障碍及内脏功能紊乱。

颈部交感神经,其低级中枢在胸1~5脊髓灰质侧角,由此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上行至颈上、颈中、颈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布如下:

(1)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颈和上肢血管、汗腺、竖毛肌等,其损伤后,可出现头颈部、上肢麻木、发汗异常和发凉怕冷症状。

(2)由神经节发出分支至邻近的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动脉丛等。伴随这些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头颈和上肢的平滑肌和腺体。如泪腺、唾液腺、口腔和鼻腔粘膜内腺体、血管、瞳孔开大肌、甲状腺等,其损伤后,可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视力明显下降、瞳孔散大、眼目干涩等症状。

(3)颈神经节发出的咽支,直接进入咽壁和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还有分别发自3个节的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下行进入胸腔,加入心底部的心丛。如损伤可出现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6 其它型

指食管压迫型,为椎体前缘骨赘压迫所致,由于压迫食管及喉返神经而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作者:李德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协调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孝敬道德教育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