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论文范文

2024-05-22

历史小说论文范文(精选6篇)

历史小说论文 第1篇

历史新课程论文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 历史新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省已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一而足,具体怎么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宜,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用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才能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历史小说论文 第2篇

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试图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析中,揭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地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教学、民主、权利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什么?乃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们应该赋予历史学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纷繁复杂。比如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如此等等。

从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来讲,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规定,总结起来,大体要求学生会学历史,体验历史,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又能识古鉴今;从高考文科综合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要求。因此,从历史学的学术范畴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精神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下面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既是本节知识点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内容主题是“民主”“国体”“政体”“公民权利”“宪法”等等,同时,在我们现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民来说,在历史上并没有受过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在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和教育,这样一来,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人既无理论的熏陶,也无感性的认识,难免会感觉到模糊和枯燥,相比现实,也会遇到些许尴尬。但是,作为历史学在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适时地承担起宏大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

二、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首先,从原始材料本身入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真实历史的面目,而非人为地、改造地、甚至加工过的“历史”,从而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观。在大屏幕上打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材料(在此省略),请同学结合课本叙述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要点。

其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中,进一步诠释相关问题。

1、指导学生掌握《临时约法》基本概况:(1)时间:1912年3月11日;(2)颁布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国会);(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5)背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将卸任,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与袁世凯。

2、剖析《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实质:

(1)国体之规定。原文中“国家主权归属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体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社会性质。其次,与封建社会相对比,国家的主权归属君主或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描写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是,对于理解国家的主权问题,这句是恰当不过的。)在《临时约法》中,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来看,国家主权是归属全体国民的,国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而 1

且是人人平等。

再次,历史意义上来看,这个规定实质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揭穿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的道统。最后,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问题,让青年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平等意识、公民意识。

(2)公民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原文中“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对于此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公民意识教育来授课,使学生了解奴隶、臣民和公民的本质不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国家政体之规定。原文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任,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总理对总统颁布的命令可以行使否决权。”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三权分立学说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政治观,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防止暴政和独裁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最近以李金华为首的“审计风暴”以及最近几年的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让历史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在学到科技类知识点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②每个民族要有科技意识、创新意识。③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又例如“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处于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勇于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也不能武断地否定马克思主义。④当今我们仍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赋于新的时代内容。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历史小说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教学策略,史论结合

历史小论文其实就是“小型的政论文”, 是集述、评、析于一体的文体。 它的篇幅不大, 比较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它能较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特别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 对学生学以致用, 增进历史的感悟, 培养健全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为重点展开论述。

一、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是集述、评、析于一体的小型政论文, 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两种, 论文题目形式有史料型和史论型两种。

①立论: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 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如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让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②驳论: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 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 以辨正是非, 形成正确认识。 如太平天国运动只是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这一观点对不对? 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 结合太平天国革命史实作一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题,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史论题, 让学生用史料证明某一历史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如:“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种说法是否有理?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这就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史论题。 二是史料题, 要求学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主题, 然后自拟标题, 谋篇布局, 撰写论文。 如:2003年, 上海历史高考卷中的“中国近代化”题, 就是典型的史料题

2.历史小论文具有开放性。 在布置历史小论文时, 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题目, 不要让小论文变成答案固定的简答题, 让作答方向具有开放性,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 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小论文的写作, 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前学生在写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写小论文时,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写小论文的时候, 往往选的主题比较平常, 立论局限于教材, 内容平淡,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导致文章毫无新意,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偏离主题, 言过其实。 很多学生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说一些言过其实的大话套话。 其实是对主题没有理解领悟好, 就匆匆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东西。

3.缺乏逻辑论证, 没有史论结合, 或议论太多, 结合史实较少, 空发议论。 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历史小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学生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结论, 而不习惯于自己思考, 导致学生不会史论结合。

三、写好历史小论文的策略。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既要符合一般论文特征即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充分, 又要具备历史特征,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一篇好论文, 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 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到好处。③论证有力。 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论证过程科学准确, 逻辑严密。 ④结论正确。 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抓住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或者是说结尾要再次点题, 并升华。 ⑤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 搞好谋篇布局。 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 科学地安排文章层次和布局, 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1. 写好历史小论文, 首先要先理解要求, 审题要切中主题。 写好历史小论文审题很重要, 由于历史小论文的材料呈现形式和题目的要求多样。 首先, 要会阅读各种文字、历史图片、数据表等历史材料。 其次,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材料提炼观点, 归纳史实, 判定是立论题还是驳论题。 最后, 考虑如何史论结合展开评论。

立论性论文, 往往要寻找史实论据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一定要做到论据充实, 做到史论结合就可以了。 如:“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请你论证他们说法的合理性? ”

驳论性论文, 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 弄清其错误的实质。 然后展开批驳, 一要批驳对方的论点, 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要批驳对方的论据, 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要批驳对方的论证, 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 这样, 才能驳倒错误观点, 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

2.题目要亮出观点。 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题目里的观点不仅要正确, 符合材料的要求, 而且要新颖独特、简洁有文采、高屋建瓴、能统帅全文。 在拟定题目的时候要反复揣摩。

3.行文要层次鲜明, 逻辑严密, 还要做到论点新、角度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好小论文首先要搜集整理组织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性材料, 材料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教材, 可以源于报纸、网络、电影等渠道。 选完材料后就是组织这些材料, 开头要开门见山点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层层论述, 一定要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递进论证, 让文章的结构显得比较严谨, 一定做到史论结合。最后要首尾呼应,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结尾, 如谈谈自己的启示。 写完以后, 一定要反复推敲修改。

总之, 要想让学生写好小论文, 首先, 平时要着眼重点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 其次, 在平常授课中, 在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的基础上, 注意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教材, 升华认识, 并注意搜集整理有关史料。 最后, 教师对历史小论文的选题一定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让学生多加练习。 长期坚持下去, 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写好历史小论文。

参考文献

[1]汪瀛.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03) .

[2]赵春芳.浅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1) .

[3]肖廷德.浅谈研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 2004 (Z2) .

历史小说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材料论文题;引领;常态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的历史高考试卷设计了材料论文题(俗称历史小论文题)。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的理念用以引领常态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首先,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学习观念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历史认知的过程,借助分类学视阈规范课堂提问。

历史材料论文题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更侧重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朱文琪先生认为历史材料论文题“考查要求再现了知识的认知过程,凸显了‘过程与方法’。”“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该思维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考生认知历史的心路,展现了‘过程与方法’考核特色。”在考核目标上 “注重历史学科的思维测量,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既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考查……又不断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考查考生发散型思维,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对历史文明的个性理解。”[ 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4—65.]由此可见,历史材料论文题对于认知层次的要求比较高,基本上属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次。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熟悉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认知过程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

分类学视阈下认知过程是一个按不同等级层次排列的动态过程,可以分为:记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分析层次、评价层次、创造层次。记忆层次的提问思维层次较浅,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少提或者尽量避免;理解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或事物的联系、本质、规律;应用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运用习得知识解决课程或生活问题,进一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建构起知识网络,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组织和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层次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借助自己熟悉而且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历史课程知识,大胆回答,不拘一格。[ 冒兵. 认知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实施——分类学视阈的问题设计.[J].历史教学,2013(1)(上半月):37—41.]总之,“认知过程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的,后一类目标层次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类目标层次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这样,教师在常态课中就可以让学生站在比较宽广的领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释和论述,多层次、多角度论述问题,同时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次,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课程观的转变,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要改变以前的那种“教教材”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授课顺序,整合、拓宽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通史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

现行历史教材是“一纲多本”,要求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哪一种教材,而是基于历史课程知识。历史材料论文题“在测量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2.]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观念,代之以“用教材教”的观念,可以适当调整模块内授课的先后顺序或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便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例如:笔者介绍人教版必修一时就对授课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调至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后讲授,这样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加深对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趋势的理解。有时教师还要整合模块之间的内容,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如在讲授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将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作一些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的整体认知。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专题史模式编排,而高考试卷是按通史体例编排,学生学习专题史能很好地把握历史线索,但专题史人为地将历史割裂开来,而通史的学习便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然而,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普遍不受重视,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历史通识感并不理想,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都不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注意专题史和通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本身的整体感知。例如,笔者在介绍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专门补充介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如在介绍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比较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与古代希腊时期的阶段特征,让学生增强对各自阶段特征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的理解。

第三,历史材料论文题体现评价方式的变化。它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更多的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中要优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养成。

历史材料论文题能否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除试题本身的影响外,评分标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考量出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SOLO分类评价法由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其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它较好地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程度的分类评价、测量的问题,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老师制定补偿矫正的措施。在形成性评价中,可以比较准确地分类出不同人群学习结果,尤其是历史素养形成的程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姜波.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命题实践.[J].历史教学,2013,(5)(上半月): 49.]在广东、北京、江苏等一些地区高考试卷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大多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

在高考试卷中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评分有助于科学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中也要优化评价方式,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回答的内容,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回答错误或偏离方向的部分给予提醒或更正,最好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这样帮助学生调整历史思维,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尽管目前我国只是在部分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引进材料论文题,也许这一题型的命制、评分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在朱文琪先生看来“国外先进地区的考试测量经验说明,历史材料论文题纳入大规模考试之中,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可行性,是客观条件和人为努力双重结合的产物。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有意识、有步骤地创造改革的条件,历史材料论文题必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朱文琪. 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命题反思与前瞻——以美国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为例.[J].历史教学,2013,(11)(上半月): 67.

(作者单位:江蘇省泰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225300)]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历史材料论文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引领常态课教学,一定会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教学初中历史的论文 第5篇

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历史小说论文 第6篇

——初中历史教学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初探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学科边缘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学生学习也越来越感到无益又无味。历史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学习动力心理测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并不缺乏毅力,也并非是学习任务压力太大,而是对学习历史缺少意义上的认识。尽管这只是一个教学班的测量结果,但却给教学以新的启示:如何在教学中适当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以调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赋予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实践探索表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历史学科教学在教材改革的同时,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软环境的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优良的和谐宽松的氛围。

2.学科教育的功能要求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思考人类发展和自身发展为终极目标。这种基于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通过知识载体内化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个性发展水平。如果说,以上两点讨论了学科素质教育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的要求,这里则主要是从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环境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初中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及时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关系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因此,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意识和

参与水平。因此,在创设中强调整体环境的宏观把握和各环节微观协调的一致性,图示如下:→学习环境←

↑↑↑

认知环境→交往环境←评价环境

由图示可知,通过交往环境的中介作用,认知环境与评价环境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系统。

2.发展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打破旧有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和学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标。

3.民主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大环境(如“教师-学生集体”、“教师-媒体-学生集体”等)或小环境(如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媒体”等)的创建中必须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状态,充分发挥相互间的民主合作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力才有激活的前提。

4.选择性原则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给历史学习留下了许多选择的余地。要鼓励和积极扶持学生的选择主动性,在学习环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进行自我选择、自主鉴别,唤发其独创性。

三、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途径

1.丰富认知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广阔的空间

(1)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目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阅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并到周边明清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景观实地考察学习,以对该目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首先,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其次,这种对历史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和“分享成果”心态。

(2)时空环境

资源环境的开放式能引发时空环境的广阔性。在教学中,师生突破一节课文一个课时的固有习惯,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编排序列,对课文进行增减,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适当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比如在讲“美国总统林肯”一目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了解林肯的生平事迹,再告诉学生历届总统在美国人民心中的排名,让他们对这位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有一个丰满、亲切的感性认识,便于对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贡献的认识和理解。

(3)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开拓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训练环境的广阔度、深刻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比如在讲“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李鸿章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些学生根据所学指出:“李鸿章基于其维护清朝统治的思想固然与人民为敌,然而不能因此抹杀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固然有李鸿章个人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以一个初中学生,能够持着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实属可贵。

2.和谐交往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宽松的氛围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化”时,组织学生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军事国防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指标分成若干小组,按抽签分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个体自由分摊任务,到汇总表演时,以小组集体成果进行展示。再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采风”,学生了解到当地有这样几道传统风味的菜肴:“青壳螺蛳剁屁股,老板鲫鱼精肉嵌”。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河水被污染,老板鲫鱼已不见踪影,螺蛳也不能食用,这两道美味在农家的饭桌上消失了。这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深切感受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内合作还是课外活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和谐有序、合作竞争的气氛中进行,沟通顺畅、相互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大为提高。

3.优化评价环境,给创新人格的培养以正确的导向

(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评价结构的调整。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学科教学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一般是要求学生每一学期撰写一到二篇学习历史名人传记的读书报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建设老照片说明文以及历史古迹、社会调查报告等。对学生的期末评定是两种形式的成绩综合考量。

其次,评价内容的改革。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时,我出一组开放式的题目:①你是如何理解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的?②你认为应怎样发扬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答案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再次,评价职能的变化。在开卷评价中,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权威性评价相结合,从衡量评价等级(为了淡化分数的竞争采用等级评分)到进行考核评定的整个过程,都允许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比如在演讲比赛中,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者,他们在充当考生的同时又充当裁判,双向的实践有利于其社会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环境的优化,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反而盼望评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对评价的态度由关注一个分数变为更关心学习质量的反馈。正因此,由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的意义,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效能。据调查,选择新型“开卷+ 闭卷”考核方式的学生达到87%。

四、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成效总结

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学习心理外部环境的构建为运作机制,抓住心理环境外部与内部的契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

第一,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从学生团体看,实验班中88%选择喜欢历史学科,上课时争相发言达到 50%以上,从学生个体看,个别整体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恢复了至少在历史学习中的信心。

第二,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开放性的评价实践,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形成的见解正是创新本质的体现。

第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想像,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丰富了学生的人文蕴涵。

第四,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所谓教学相长,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教师对所教学科充满着自信和成就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历史课中实施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亦无固定摸式,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情、现有条件,采取灵活的方式创设,只要方法得当,“随风潜入

上一篇:办理户口个人申请下一篇:单位房内部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