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2024-07-05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精选5篇)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第1篇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试题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命题方式不断创新、审题难度逐年加大、思维含量稳步提高,在林立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逐渐形成了“理性与诗意并存,大气与细腻兼具”的“徽派风格”:从以“读”为话题的话题作文(2006年)到以“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为题的命题作文(2007年、2008年),再到以“弯道超越”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2009年),及至今年的哲理诗读后感,五个创新的脚印,拼出了一行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辨的轨迹。笔者不揣浅陋,现就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做简单评析,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吴兴风景美无涯,力避宿构戒套话。

这首诗美在朴实无华,妙在意境悠远。诗人笔下的吴兴风景,透露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悠远,营造出一派自然清新的田园氛围,让我们不由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绿树、青山、村舍、流水;雾霭蒙蒙、炊烟袅袅、月色溶溶、凉风习习;飘荡的白云、深邃的蓝天、娇艳的夕阳、倦飞的鸟群等等这些田园意象给我们带来太多美的享受与启迪。

然而,读出诗歌味固然可嘉,悟出哲理更为重要。就作文审题而言,需要注意两个层面,首先要将这首诗读通、读懂,其次要根据“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和联想,然后来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紧扣“哲理”二字,单从这首诗的田园风光进行思考联想:哪怕从中国古典的山水田园诗到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从中国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到法国米勒的油画《拾麦穗的女人》,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到英国的济慈、俄罗斯的叶赛宁„„这些丰富的联想一旦失去哲理的支撑,繁复的画面顿显驳杂,堆砌的辞藻也就成了空洞套话。增加作文的审题难度,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区分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宿构和套作,因为通不过审题这道关口,提炼不出“哲理”,无论套话有多巧妙,得分都将大打折扣。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暗合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摒除套话的趋势,彰显了高考试题的在高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希望广大考生和老师要扎实搞好平时的作文训练。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仁”“智”因人各不同。

很多考生都从“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两句着眼来发掘蕴含的哲理。溪水深浅皆因地势起伏,菱稻荷花的生长各因所需。从条件的客观角度切入便可以理解为环境不同,所以播种要因地制宜,据此我们可以联系到教书育人

要因材施教,选人用人要各显其长,审时度势要相机而动,治病要对症下药,缝衣要量体裁衣。从三种植物主观的角度切入,也可以理解为要尊重它们的各自特性,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让他们其各显其长:面对客观的“水”,“菱”“稻”“荷花”各赖天性,自由地生长、开花、结果、繁育,撑起一方天地,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又不禁让我们想起生活在不同角落、站在不同岗位、肩负不同责任的人们,点亮心中的明灯,找准自己的位置,即使终生也无法走向众人瞩目的辉煌,但人生无论在何时谢幕也不会有缺憾。如果把这两句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直面现实,实事求是,因为“深”、“浅”和“不深不浅”都是相对的,就像庄子所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就说,读书学习、处理事务既要因时、因事、因势而宜,也要着眼实际、通盘考虑,不可形而上学,不能机械教条。

三、上善若水润万物,岂止菱稻与荷花。

将这首诗作整体考量,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的“哲理”并不限于“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所揭示的主客两面。通读此诗,“水”应该是寓意的主体,“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如果没有水,不仅江南的美景不复存在,恐怕连自然万物也消失殆尽;正是因为有“水”,才会环城“交流”,才能遍及万家,才能长出菱稻与荷花。这极容易让我们想起《老子》中有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宏论,“善”的最高境界应该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莫与相争;不拒细流,乃成其大;万川归海,甘居下游。“上善”之人也应该具有这种谦逊、包容的品质与行为,善做利人之事,愿居“卑下”之地,竭尽所能、任劳任怨去付出奉献,而又不与他人争名争利。这多像无私的志愿者、朴实的农民工、可爱的解放军„„

换个角度思考,又有一番全新的启发:“聚”是一弯环抱的水,“散”是千溪润泽的水,因此诗歌的第一句“交流四水”可以理解为融合、创生,第二句“散作千溪”可以理解为发展、传播。据此思考的内容既能符合时代潮流,又可能展现多元视野。

当然,这首诗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切入进行深度思考,笔者陋见,只是抛砖引玉。如果把思想比作流动的“水”,那么文章就应该是蓬勃的生命,上善若水润万物,岂止菱稻与荷花?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写作教学而言,只要思路显豁,何愁笔下无物?

四、守正出新殊不易,白璧微瑕亦掩瑜。

应该说安徽省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道传统文化气息浓郁、思维品质含量较高,稳中求变、守正出新的好题。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今年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难度相对较大。截至6月11日,在新浪2010年高考作文安徽卷难度调查中显示,认为“难”竟然达到了80.4%;而在搜狐网的调查中,认为“非常难”和“比较难”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4%、36.68%。

说实话,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许多考生可能连第一句都读不懂,他们很难准确地理解“交流四水”和“抱城斜”的意思。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农村考生还是城市考生,都对传统农业和农作物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甚至很多考生并不知道“菱”为何物、种“菱”何用。还有部分考生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误把“菱”当野草,然后将“荷花”与“菱”“稻”进行比较,出现了跑题、偏题现象。

如果考生材料(诗歌)都无法读通、读懂,又何谈准确审题、深刻立意?另外,只有这一道过分强调“哲理”的思辨色彩作文题,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优于形象思维的同学而言,想要拿到满意的分数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思辨的作文题并未像它本身所揭示的寓意那样让人“各显其长”。毋庸讳言,试题的难度过大必将直接导致测试的效度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此次作文命题的一大缺憾。

(摘自2010年第9期《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第2篇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

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

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专心

爱心

深度解读图像提升高考复习效率 第3篇

一、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图像

溶解度是中学化学中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图像是考查溶解度概念及计算的重要题型,解答这类题首先应分清轴所代表的意义和刻度数值;其次要分析曲线的形状、走向及斜率;第三,要弄清曲线的拐点或转折点,交点所说明的问题及表示的意义。解题的思路是:(1)在认清坐标的含义基础上,分析曲线的变化特点,(2)根据曲线的特点找出说明物理,化学过程的含义,从而得到解题的思路。

例1图1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将35 g食盐溶于100 g水中,降温到0℃,可析出NaCl晶体;

B.2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1.6%;

C.60℃时,200 g水中溶解80 g CuSO4达饱和,当降温到30℃时可析出30 g CuSO4·5H2O晶体

D.30℃时,将35 g KNO3和35 g食盐同时溶于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NaCl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各溶质质量分数间相互关系,结晶法分离等基础知识。本题须按各选择项上要求,根据曲线图中提供的有关信息逐一计算。

选项A, 因0℃时100 g水中可溶解NaCl 35.7 g,故无NaCl晶体析出;选项B,由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互算公式可得;

选项C,假设析出晶体CuSO4则质量应为(40-25)×200/100=30g,而实际析出的晶体应为CuSO4·5H2O晶体,故质量一定大于30g。这样正确答案只有D,事实上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比氯化钠要多,那么蒸发掉含相同质量的KNO3 和NaCl的混合液时,必是NaCl先析出,故答案为D。

二、温度或压强与反应物转化率(物质浓度)的关系图像

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温度或压强等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即勒沙特例原理)进行判断、分析、推理。解答这类图像题首先应分清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其次分析图像所有曲线的形状,走向,弄清拐点或转折点等所说明的问题及表示的意义。常见的解题思路是:(1)根据曲线的转折点分析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的多少;(2)根据曲线变化走向分析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解析首先分析反应,这是一个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放热的可逆反应。低温,高压对正反应有利达到平衡时产物Z的物质的量n(Z)大,平衡点高,即

图示曲线T2p1。再对比图示曲线T2p2,温度相同压强不同,达到平衡时p1时的n(Z)大于p2时的n(Z),由此分析压强是p1>p2,然后比较曲线T2p2与T1p2此时压强相同,温度不同,温度低的T2达到平衡时生成n(Z)大于温度高时T1的n(Z),由此可判断温度T1>T2,故选C。

由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影响平衡的多个因素的问题,必须善于找出共同点,化繁为简,分析某单一因素对平衡或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及判断、分析、推理等能力。解答这类图像题首先要弄清曲线的形状,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走向,其次,分析弄清曲线的拐点,曲线变化的斜率,找出说明引起该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含义。

例3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盐酸的大试管中,测得生成的反应速率变化如图3,其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本题t1~t2反应速率增加,主要原因是盐酸与镁的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的进行,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此变化因素大于因H+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的因素。 t2~ t3反应速率减小,主要原因是由于H+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此因素大于因反应进行体系温度略升高的因素。

可见,本题给我们的启示,影响反应速率是多方面的,要善于抓住主要因素去进行分析。

四、物质浓度与反应时间关系图像

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在可逆反应中,对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的理解,及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解答这类图像题首先要弄清曲线的形状及各时间段内的变化,曲线的斜率、交叉点。其次要弄清单位时间段内生成物及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交叉点所表示的意义及在什么时间内达到平衡。

例4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解析从图示看出,图像反映的是反应组成的物质的

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纵坐

标表示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从曲线变化的趋势看,在反应的过程中N物质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M物质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加。当时间为0时,容器中M,N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和8 mol;t2时N物质由8 mol减至4 mol。M物质从2 mol增加至4 mol,说明M、N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是M2N或2NM。t1时容器中有

nlc202309040138

3 mol M,6 mol N,即N物质的浓度是M的浓度的2倍。t2时,M、N两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且为4mol,但不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t3时, M、N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综上分析正确选项为D。

五、溶液的稀释图像

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综合、分析、推理能力。解这类题要明确,溶液中离子浓度与电解质电离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度大小因素。

例5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图5所示,请回答:

(1)“0”点为什么不导电 。

(2)a, b, c三点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a, b, 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度最大的点是。

(4)若使c点溶液中的CH3COO-浓度提高,在如下措施中可选择的是()。

A.加热B.加很稀的溶液C.加固体KOH

D.加水 E.加固体NaAc F.加锌粒

解析(1)0点为纯醋酸,不能电离,离子浓度为0,故不能导电;(2)随着加水稀释,由图像可知溶液的导电性b>a>c,则离子浓度为b>a>c,H+浓度为b>a>c,溶液的pH 为c>a>b;(3)溶液越稀,电离程度越大,可见电离程度最大的应为c点;(4)根据CH3COOHCH3COO-+H+,要使c点溶液中CH3COO-浓度增大,则可降低H+浓度,因此可采取的方法有A、C、E、F。

六、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是物质之间的反应引起其量的变化通过直角坐标系所表现出来的函数关系。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审清题意,正确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及反应方程式;然后,由相关的物质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其量的关系;最后,再结合题图中所给曲线的特定化学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例6把NaOH、AlCl3、MgCl2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中有0.58 g白色沉淀,在所得的浑浊液中逐渐加入0.5 mol∕L盐酸,加入盐酸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6所示。

求(1)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

(2)混合物中AlCl3的质量;

(3)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

(4)P点所示的盐酸的体积。

解析本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计算题,由图像可知加入盐酸10mL沉淀的质量没有

变化,说明所加盐酸是与溶液中过量的NaOH

反应,可见0.58 g为Mg(OH)2沉淀,m点溶液中

溶质为NaCl、Mg(OH)2、NaAlO2,再加20 mL盐酸,沉淀的量为最多,说明溶液中NaAlO2全部转化为Al(OH)3,则n点的沉淀为Mg(OH)2和Al(OH)3,再加一定盐酸到P点,沉淀全部溶解。

七、中和滴定图像

中和滴定图像是根据随试剂不断滴加,溶液中pH的变化进行设计的,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和滴定的理解,溶液pH计算的基本技能,及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分析图像中曲线的形状、拐点;其次,根据曲线的变化分析达到中和时pH可允许的范围;最后,依据有关知识进行解答。

例7如图7为在1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X,用一定浓度Y滴定的图像。依据图像推出溶液的pH=2时X和Y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下列各组中的:

ABCD

X(mol∕L)0.120.040.030.09

Y(mol∕L)0.040.120.090.03

解析由图像可知,开始盐酸的pH为1,则盐酸的起始

浓度为0.1 mol∕L或接近0.1 mol∕L。滴加20 mL Y时,溶液的pH为2,可计算

c(H+)×0.01L-c(OH-)×0.02 L0.01 L+0.02 L

=0.01 mol∕L。

由上分析答案为D。

以上讨论了七种类型的图像题的解题思路,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图像题解题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准确识图,弄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上某些点所代表的特定意义,以及曲线发生突变的原因;二是要联系理论,要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去结合曲线图中具体情节,根据题意作出合理的解答。这类习题只有在多练中学会方法,总结规律,形成技巧,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收稿日期:2014-07-15)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第4篇

中考作文的命题指向和价值追求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笔者就以2012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例,分别对三种重要的作文类型从考查方式、命题趋向及备考策略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解读。

一、“真情挚爱”类作文解读

发现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义”的自我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真情挚爱”类作文命题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曲。

(一)“真情挚爱”类作文的命题方式及关注点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血脉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这些富含真情的关键词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立意核心,备考时必须格外留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各省市语文试卷中,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50%以上,研究此类作文命题后,我发现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平凡生活中感受人间温暖

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始终是中考作文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这种导向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仅以2012年的中考命题作文为例,就有安徽卷的《____在其中》、自贡卷的《那个温暖的表情》、铜仁卷的《这也是一种美》、枣庄卷的《××做我的榜样》和潍坊卷的《生活因为 而精彩》等,体现了这种命题意图。

2、在代际关系里读懂至爱亲情

由近年的中考“真情”类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非常喜欢通过关注考生表现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与亲人的关系的方式,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以“幸福”“感动”“眷念”“长大”“反思”等为立意核心的主题词,就备受命题者青睐。仅以2012年中考作文为例,培训搜px.wangxiao.so培训网提示您:就有福州卷的《爱,还要会爱》、青岛卷的《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巴中卷的《幸福在身边》、台州卷的《我会记得》、南通卷的《就这样慢慢长大》和衢州卷的《被爱的感觉》等。

3、在青春岁月里珍藏师恩友情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切入,在美好而又独特的青春岁月里提炼难忘的师恩友爱,体会真情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者集中关注的一个方向。比如,仅2012年就有烟台卷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宁波卷的《你是我的一本书》、德阳卷的《一路上有你》等以“你”为命题核心的作文大放异彩。

4、在自由天地里敞开善感的心扉

高考作文常见题型深度解剖 第5篇

璧山中学

刘大川

陈静

王巧灵 常见作文题型审题

一、命题作文审题

命题作文历史源远流长,虽然今年2012年只有江苏卷采用了命题作文这种形式,但它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事实却毋庸置疑。命题作文也在与时俱进,现在的命题作文与十年前相比有两个变化:一是命题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只提供写作的范畴和立意的方向;二则题目关键词语呈现多义性,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诱发点,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较大的空间。命题形式多样。从语法结构上来说,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如《难题》(2010.重庆)。2.短语式命题,如《我的时间》(2011.浙江),《我与故事》(2009.重庆)。3.句子式命题,如《不要轻易说“不”》(2008.广东),《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另外,有的半命题作文题也属于此类,如《站在____的门口》(2009.湖北)。

从出题形式上来说,有三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2.不完全命题作文:只给出题目的一半,要求考生补全后再作文。3.材料式命题作文: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从内涵上来说,有四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作文,如《拒绝平庸》(2011.江苏)。2.论题型命题作文,如《说“安”》(2005.北京)。3.寓意型命题作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4.关系型命题作文,如《忧与爱》(2012.江苏)。命题作文在审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相互关系

如《忧与爱》(2012.江苏),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命题。关系型命题作文最关键的是不能舍弃一方,单写一方。若在其中更看重某一方,也一定要结合对方行文。

而深入探讨“忧”与“爱”的关系,能使立意更深刻。若是把它当作并列关系,明确它们是人的两种强烈的情感,它们并生并存。进一步考虑它们会不会是因果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更或者是结果关系,又会发现:忧因爱而起,爱因忧更切;忧是爱的表现,也是爱的结果;爱是忧的实质,亦是忧的根源。放宽了讲,还可以说它们互为因果,互为条件。总之,忧中有爱,爱中有忧。

2、找准关键字

如《不要轻易说“不”》(2008.广东),必须扣住关键字眼“不要轻易说”,也就是说生活中可以说“不”,但不能“轻易说”。因为有时候说“不”也许是一种坚守、勇敢、执着、抗争,而有时候说“不”则是一种退缩、懦弱、蛮干、无谓的牺牲。所以该说时就说,不该说时决不说——理智、智慧地说“不”,即“不要轻易说‘不’”。有的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半命题),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

3、探求比喻义

如2011年湖北卷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旧书”可实写,指某本旧书。可以虚写,说出其比喻义,比如过去的岁月是本书,人生经历是本书,我的过去是本书,历史文化是本书,苏轼是本书,莎士比亚是本书,传统节日是本书„„

4、重视体裁性词语 如果题目中有“谈”、“说”、“读”、“论”、“议”、“批”、“斥”、“驳”、“反对”、“评”、“感”等字眼,或涉及的是抽象的概念、道理、问题、主张等,大多适合写成议论文。如《谈意气》(2006.湖南),《拒绝平庸》(2011.江苏)等。如果题目中有“记”、“传”、“忆”“赞”、“颂”、“怀念”、“难忘”等字眼,或涉及到的是人、物、事、景、地点、时间或场面等,一般适合写记叙文。如《角色转换之间》(2011.浙江),《时间在流逝》(2011.安徽)等。如果用了比喻、象征等方法,情感性比较浓郁,很适合写成抒情散文。如《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带着感动出发》(2008安徽)等。

二、话题作文审题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或引起谈话的由头。由话题引发的作文称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形式灵活,题材宽泛,有较大的思维自由和写作空间。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四点:

1、分析话题类型

话题类型不同,审题的着眼点也不同。独词性话题,例如“常识”(2009.广东卷),这个词语就是话题的核心。由于独词性话题中心并没有确定,材料也没有确定,考生应在准确理解词语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感悟立意。范围型话题,如“我生活的世界”(2010.天津),它是由“我”“生活”“世界”三个词语构成。审题时以“我”为视角,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观点型话题,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全国卷),审题时要由点带面,以小见大,突出观点即可。关系型话题,例如“一步与一生”(2007.四川卷),审题时要分析“一步”与“一生”的关系,走好每一步,走好一生。比喻型话题,如 “凤头、猪肚、豹尾”(2005.江苏卷),要明其比喻所指。指什么呢,结合提示语“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思考。

2、把握话题内涵

把握话题内涵,就是要准确理解话题含义,命题者的意图等等。2002年全国卷作文是话题“心灵的选择”。它是范围性话题,就要明确“心灵”“选择”的含义,以及合成一个话题后所指。从话题来看,“选择”是外延,“心灵” 是内涵。也就是说,关于“选择”的东西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或者说,你所选择的事件,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

3、读懂话题材料。

比如1999年全国卷是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其内涵和立意取向非常明确。“假如”,表明“记忆可以移植”非真实性,是假设。立意取向自然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主宰这个世界的人类将会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从而使这个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有考生反其道而行之,大谈什么记忆不可移植,否则世界将走向毁灭。或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丧尽天良,做绝坏事。这些皆与命题人的意图不合,审题有误。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式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文章观点的依据,是文章立意的出发点与归宿。作文中往往要点明材料,化用材料,写作内容必须受材料制约;而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对考生所做的写作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内容的“由头”,是思维发散的触媒,作文中没有必要援引材料,用不用材料都行。这就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4、重视话题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的作用,提示语无论是多是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框定话题范围、暗示作文主旨、开启构思路径,故要高度重视。例如200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话题作文将提示语和要求融在一起,许多考生只关注“话题”和要求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几个字眼,却忽视对第二大句提示语的研读。审题时首先要关注“你”,即要在文中表达“自己”,不能只见“他人”,不见“自己”。其二,要在文中表达“所感、所思、所悟”,而不能只是记一件事或叙一次经历了事。写成了他人,或只在末尾带上一两句的感受,都没有审好题。

三、材料作文审题

2012年材料作文几乎占据了所有“阵地”,这代表着材料作文成为了高考作文出题的主要形式。对于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读懂材料。试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要素都是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随意肢解,也不可忽略作文要求。

2、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材料作文的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的材料作文,妈妈说的那话“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

3、理清关系,辩证思考。有时给出的是几则材料,我们就要研究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联系,是相同还是不同。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方法对这几则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思维找到材料的主旨。有时只有一则材料,但材料中涉及到几个对象,那么也要把这些对象放在一起比较,分清主次,或分析他们的话,找到最能体现材料主旨的形象。

综观2012年的高考材料作文,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类:故事类、议论类、图文类和诗歌类。每一种材料作文审题又有各自的不同。

1、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

对于故事材料,我们要弄清事实,逐个分析,明白其中涉及的场景,以及出现形象之间的关系。如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讲述了一个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老计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清理碎石,防止巨石滑落,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礼,火车也都会鸣笛回应。材料中出现了“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从这两句看,“大山深处”点明了老计工作的地点;“独自”则表明老计的自觉,对工作的负责;“每天”这个表时间范围的词则让我们感受到老计对工作的热爱,天天坚持认真对待。这是第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是“庄重的敬礼”。老计的敬礼虽然是面向列车,实际它是老计对自己的认真工作保证了列车安全运行的一种肯定与满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计安于平凡工作岗位宁静的内心,看到老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最后一个场景是“久久回响的汽笛”。汽笛声为何而久久回响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老计“庄重的敬礼”的回应,是对老庄工作的肯定、尊敬、感激、赞扬,更是对老计的激励,让老计在大山深处的工作不再寂寞,让老计更有干劲。这是列车与老计之间的互助互爱,和谐共处。这则材料虽然没有明显的关键词,但通过审题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责任”、“奉献”、“享受”、“和谐”等关键词。

2、议论类材料作文审题

2012年出现的这类材料作文,有的是名人名言,有的是一段有哲理的话。这类材料中的观点通常指向性较强,考生需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或从几种观点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分析。对材料中观点的评价,是褒,是贬,还是辩证地看褒贬,必须明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要善于在材料中捕捉矛盾,进而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今后可能造成的影响。

2012年上海卷作文是: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则材料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关键词“微光”。“微光”,意味着是微弱的,是容易被忽略或放弃的。“闪过的微光”说明是一闪即逝的。“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说明“微光”是一种隐喻,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微光”认为是灵感、想象力、创新意识,也可以是道德、情感。材料中还体现了不同的态度:人们往往舍弃微光,天才却在作品中体现微光。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这则材料表明对“微光”的态度:一是要善于发现,二是要把握珍惜,三是要自信地表现。

3、图文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图文类材料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审题时,要将图画和文字联系起来。2012年高考中,只有湖南卷是这类作文。试题是: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审题时,图下的一段文字是提示语,每一句都是可写的一个方面,最后的省略号表示还可以有其他立意。材料中的图和文字,或关系形象,或说其隐喻或联想意义。图文应是一个统一体。这样,在审题时,我们就要思考那双“手”与“服务”的关系,与“想象”的关系,与“创造”的关系,与“收获”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反向思考:如果不伸出手,会是怎样呢?

4、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2012年高考中只有四川卷是这类作文。试题是: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

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时,必须首先认真读,读懂诗歌,切不可抓住一句话就开始写。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写一滴水蕴含的丰富的内涵,第二节揭示哲理。从第一节来看,一滴水很小,但一滴水里却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阳光的谱系图”、“雪的过去和未来”、“大陆架和沙漠”、“人的生命”„„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花一世界的道理。诗歌的主旨主要体现在第二节,第二节中要特别注意前两句写“一滴水”与“一个世界”是“握着”的关系,然后一个“但”字转折,“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丢失”“这一切”。“握着”与“丢失”的对比,是为了告诉我们“握着”很重要,这就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滴水”是隐喻。“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丢失”“这一切”,那么,我们应该把握和珍惜的这“一滴水”到底是什么呢?展开合理的想象,它可以指浮躁时的淡定,冲动时的理智,逆境中的坚强,挫折面前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因不懈奋斗而精彩。如果只抓住“水”就写,未弄明白水的喻义,那就会偏题。

立意准、深、新

立意的标准有四条: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立意?当从所给材料寻求立意,从题目中揣摩立意,从提示语中确定立意,结合现实化形象为具体立意。立意要注意三点:

1、立意要最佳 对考场作文而言,“符合题意”并不难,但切合题意却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如今年全国新课标卷,讲的是漆工刷漆时,顺手把船上一个洞补了,船工的孩子划船出去,避免了一场事故,船主为此送给漆工一个红包以表谢意。

立意要最佳,一则角度要恰当,二则见解要允当。就这样一个试题,有的考生把眼光盯在补洞这个细节上,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或小事成就未来;或举手之劳,方便他人。有的则从孩子角度谈冒险。有的考生虽然选择了从漆工的角度立意,但失之肤浅,观点为平凡中展现伟大,或向修船工学习,学习他的敬业,朴实不张扬。这些立意,都没有很好的理解材料,有的角度不对,有的局限于材料表面。

最佳的立意从漆工的角度上说,可歌颂善良善行义举等。诸如小行动,大善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从船主的角度立意,可以是学习感恩,知恩图报;要对好人好事进行保护、奖励、表彰,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让好人有尊严等。整体立意可以谈责任担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忠于职内,乐于职外,堵上人生事业生活的漏洞,等等。

2、由表及里求深刻 高考作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考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考生思维水平的高低。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议论分析是多数考生文章难以取胜的根源,故要注重理性,提升内涵,见解深刻。见解深刻也体现在发展等级里,它是满分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考试大纲》对“深刻”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须知,深刻的文章只可能出自思想深刻的作者,这就要求考生积极投身实践,多读书,读好书,学一点辩证法,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今年福建卷的作文题是,“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如果立意大谈运动中的赛跑,角度不对。立意较佳的角度是谈人生中的赛跑。“人生中的赛跑”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分析其意义,立意可以从人生不在长短,而贵在生命的内涵;要多做事,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终身学习,成就自我;向着高远的目标前进,等等。为什么说这个角度较佳呢,因为它没有兼顾运动中的赛跑,虽然里面也有立意深刻的。最佳的角度则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其共同点都在追求速度,然后结合现实,结合人生,结合自我,顺着“追求速度”这一方向想下去,看哪些观点与之吻合。那么立意可以为:人要时时精进;做最好的自己;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发挥最大的生命潜能,等等。这样立意,准确深刻。

3、宕得开求新颖

新颖的立意,不是无端的标新立异,它源自考生对现实的新发现,新认识、新体验,源自对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的新解读、新感悟,源自对人生富有个性的新思考、新表达。

这里以今年重庆卷为例说明通过联想,以宕得开求新颖。重庆卷试题内容是讲一个工人,因天天热情跟保安打招呼,进门时说 “早上好”,离开时道“明天见”,而一天被关在冻窟,被保安救助的故事。一般的立意是传递美德;要有文明素养;说尊重;说善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图报;最美是那一声问候等等。这些立意,都从材料而来,其中也不乏深刻者。如果求新颖的话,应该从尊重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温暖别人也是温暖自己去联想,把试题材料作为一个平台,结合现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看哪些事情观点跟这些类似,这样就不再囿于材料,宕开了,从而进入个性化写作。兹举三文说明,一文是《救赎》,通过药香与祖父的话,领悟中医的珍贵精华是救赎与自我救赎——中医在救人的同时,也洗涤了自我的良心,并欲以中医的精髓温暖世间。一文是《疯子与竹林》,“疯子”是竹林的“父亲”,他像照顾孩子般细心呵护这片竹林;竹林是“疯子”的“孩子”,用常年的苍翠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思。文章暗含主题,把“疯子”与竹林的情感交流生动地传达了出来。一文是《难忘的午餐》,写一学生在初三毕业听演讲受到启发,萌发了虽口袋里只有100元也想请老师请饭,结果反而老师请他,又获得了耳提面命,顺利了考上了重点中学。

文体构思

构思,广义指文章的总体设计,它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等,狭义专指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其实构思的时候,也就包括了文体的选择。目前高考作文文体主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当然,每年高考,总会有一些考生选择剧本、故事新编、书信、寓言、童话、甚至辩论稿、实验报告、招生简章、征稿启事、网叶设计、论坛交流、访谈录、采访录、新闻报道、日记等另类文体。另类文体是一种机智、一种智慧,但技巧性太强,不是作文的大宗,用好抢人眼,用不好灼人眼,要慎用。这里,我们主要谈议论文和记叙文的构思写作。

一、议论文构思

1、制造亮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对高考作文亮点有一个经典论述:“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亮点可以分为题目亮点,思想亮点,材料亮点,构思亮点,语言亮点等。

这里以《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重庆卷的一篇优秀作文《瓜豆皆从苗时生》为例说明。题目“瓜豆皆从苗时生”,形象生动。论点则是温暖自己又温暖别人的文明素养,是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开始的。论点紧扣那一声问候,从中引申而来,深刻新颖。文章除用了作文题材料外,还用了两个事实材料,一是张孟苏帮西南大学一位女老师拆雨篷而有了机会被新加坡理工大学录取,二是郝武德·凯礼小时贫困,一女孩免费给了他一杯牛奶,后当医生的他报恩,不仅治好了她的病,而且免去了她的全部医药费。材料有新颖,有说服力。三个材料开头一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排比句,即“瓜豆皆从苗时生,那苗,就是那一声声温馨的礼貌用语”“瓜豆皆从苗时生,那苗,就是那一个个力所能及的援手”“瓜豆皆从苗时生,那苗,就是那一次次爱心的施舍”。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文章语言流畅,摆事实,讲道理,无不论证有力,且言有意蕴。

2、知失能补,形成张力

每朵花有每朵花的优点,也有它的不足。多种花开放,相互弥补,色彩缤纷,香味各异,所以说百花齐放才是春。文章亦然,我们要研究各种写法,知道各种写法的优缺点,以及怎样去弥补不足。在行文中要技法多样,表达方式多样,善于补救,形成文章的张力,给人以一种圆满无缺的感觉。

这里仍以《瓜豆皆从苗时生》为例说明。文章举了三个事实,从结构上讲是平行结构,为了让结构有变化,后面的论述就要用纵向结构,即层层深入的论述。从后面二段的开头句就可以看出,“也许你觉得我举的那几个人太幸运了,给人滴水之恩,得到了涌泉之报,我却不这样认为。”“就算他们太幸运,然而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当今,难道就不应该学习。” 文章举了三个事实材料,从内容上看,现实味有余,文化味不足。为了弥补这点,文章引用了名言,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众,能亲仁”。还化用诗句,“改了汪国真的一首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只想献出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出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三个材料排列起来容易散淡,就在每一段之前用一个相同的句式把它们统率起来。三则材料中外皆选,内容充实,摆事实与讲道理紧密结合。

高考作文的精致,就在于表述的多样化,形成张力而圆满耐看。它并不是像有的认为那样要去变异结构。其实,议论文成篇的常见结构是“引——议——联——结”,主体部分结构多是并列辐射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逐层推进式结构,这些都是经典的概括。结构没有高下之分,关键是要运用好,因为它有你发挥的大量空间。而运用好,就要知失能补,不然就会被视为公式化,为人诟病。

二、记叙文构思

考场上的记叙文多为传统的记叙文和抒情性的记叙文两种。传统性的记叙文比较注重情节的完整和一两个人物形象的清晰。如2007江苏卷优秀作文那篇谈回家务农割麦的《怀想天空》(以下引用《怀想天空》时皆指这篇);抒情性的记叙文则比较淡化人物和情节,多用联想,宕开此事,抒其情,悟其理。如2012年重庆卷满分作文《救赎》。记叙文构思时除了要安排好线索,选择好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运用好悬念、对比反衬、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行文要缓

记叙文要求有血有肉,行文一急,就成了干巴巴的故事,内容不丰富,形象不饱满。行文要缓,可以是必要的交待,如《救赎》第一段提到了祖父的中药房,第二段则对之介绍:“那是祖父的中药房,病人们亲切地称它是“杏林”,我仿佛能感受到这中药房后有一片杏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明媚的光芒。”可以是缓缓道来,如《怀想天空》中间部分: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年江苏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对此点评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可见行笔舒缓。行文要缓,可以停下来描写环境,可以想象,也可以渲染,也可以抒发一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又如《怀想天空》叙述到“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时,作者就缓下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这些,看似闲笔,却增趣不少。

二、要有细节

上一篇:以端午为题的小考作文下一篇:社团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