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

2024-06-20

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精选6篇)

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 第1篇

苏东坡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你了解苏东坡么?还是只知道他会吃会写?那么你就应该看看国学大师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林语堂

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 第2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记的基本知识,明确传记的作用。

2、区分形象、性格等概念。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概括传主事迹形象。

2、学会审题,明确解题思路。

3、掌握答题步骤,做到答题规范。

情感目标:感知传主精神,关注民族脊梁。

关于传记的知识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贡献影响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传记种类及特征

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

特点——第一人称

①作者即传主。

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他传(评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特点——第三人称

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3.传记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运用艺术手法,典型材料,叙行录言,刻画鲜活典型形象。

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自主学习:分析下面题目有什么特点?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6分

4、为什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5、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一、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件

(一)常见的命题形式

1、作者在传记中记叙了哪些主要事迹,请简要概括

2、概括传主的特点,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是从哪些方面来写

3、传主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二)做练习一 第1题

(三)总结:答题思路、注意事项

(四)练习巩固:练习三

第1题

二、概括或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一)常见命题形式

1.××的性格特点怎样?用哪些事件来表现的?

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3.××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特有的人格魅力有哪些?

注意:

1、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

2、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做练习一第2题

(三)总结:答题思路、注意事项

(四)巩固练习:练习二 第1题

三、概括分析原因题

(一)常见命题形式

1、分析人物事迹、成就取得原因

2、分析传主做出某种抉择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

3、分析文中某事发生、发展的原因

应从哪些角度考虑?

(二)做练习二

第2题

(三)总结:答题思路、注意事项

(四)整体小结

做归纳概括题的答题思路练习一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率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希赢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没过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纯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 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 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 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2、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练习二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 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1、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2、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练习三

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从入学开始,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学位。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高速度。

1951年,纳什开始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这几年可以说是他在数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几年。他解决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这个问题跟很多纯数学问题一样,由于艰深,从未被大众所了解。这也是纳什在纯数学上最大的贡献。尔后在1956年,他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这时,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吃到了一些苦头。这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的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段时间,纳什遇到了艾莉西亚,在1957年两人结婚了。在1959年的春天,艾莉西亚怀孕了。这时的纳什三十出头,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谁又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纳什便堕入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呢?

纳什被困在他的妄想之中。他开始出现幻听。入院治疗,出院后辞职逃往欧洲,被遣返美国治疗,离婚,胰岛素休克疗法,出院。在这十年间,出现过几个月的短暂清醒时期。在这段时期,纳什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妄想之中,而他的名字,也逐渐被数学界所遗忘。但他的理论没有被遗忘。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奇迹发生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像冰雪消融那样,一点一滴地缓解了。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纳什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迟来的荣誉接踵而至,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永远终止他的研究。但是,无数学者,仍会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行。美国时间23日下午四点半,天才数学巨星约翰•纳什陨落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上的一场交通事故。享年86岁。

(摘编自方弦《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有删改)相关链接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百度百科)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

1、纳什在读书时代就表现出卓异不凡的数学才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2、作为天才数学家,纳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孤独的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

练习一

1、①“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出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2、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出命令也不撤回。

②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军来华参战。

③真诚正直,善良友好:主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从文中可知,人格魅力①和⑥可合并概括为陈纳德富于正义,敢于抗争,性格刚烈;人格魅力②可概括为陈纳德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人格魅力③表现陈纳德不贪恋财物,为人正直;人格魅力④和⑦可合并概括为陈纳德真诚赢得友谊;人格魅力⑤和⑧可理解为陈纳德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赢得了爱情和同行的尊重。

练习二

1、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2、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练习三

1、①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

②在卡耐基技术学院,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并获取硕士导师给他写的高度评价的推荐信;同时获取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

③在普林斯顿,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引起学界震动,并以此为题材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的数学博士学位;对代数几何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骄傲好胜特立独行;

②专注学术敢于挑战新领域; ③藐视权威 坚持己见;

④坚毅执着 勇于向无常命运抗争;

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 第3篇

一、木兰的思想

说到木兰的思想, 就一定要说到她的父亲姚思安。他信奉的是道家的思想:“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 奚益!其形化, 其心与之然, 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 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他认为, 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 疯狂地追逐名利, 无情地侵害争夺, 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他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认为一动不如一静, 相信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要听天由命, 要逆来顺受。他同情变法的光绪皇帝, 有反洋的意识, 有一些维新的思想, 办事干脆, 非常地聪明。姚思安的经历比较复杂, 是很典型的一个纨绔子弟, 表面上看和一般富家少爷没有区别, 但其实这个人物的个性是很直截了当、极其透明的, 生活的终极目标也很单一。在那样一个年代, 具有这种个性与思想的少爷是很进步的了, 他最大的希望不是光宗耀祖, 不是荣华富贵, 而是“道法自然”。这种想法是他完全受《老子》、《庄子》的影响, 而他这一思想也是全书的重点, 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 儒家认为自己对, 道家认为别人对, 自己也许会错。他的儿女、他的女婿、他家的仆人, 都受到他道家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他最疼爱的女儿木兰。他排斥父母之命, 拒绝媒妁之言, 让女儿对婚姻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 不强迫她们去做什么。但正是他这种包容与默许, 于是他的两个女儿才华横溢, 人品出众, 最后上演了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道教精义和科学, 是姚思安的两大爱好。在他的头脑里, 这两种思想是十分协调融合的, 这也许是自然之理, 因为道家思想注重自然, 而儒家思想则注重人事、注重文化、注重历史。道教中伟大的哲学家庄子, 感觉到自然对人的魔力, 自然中四季无中止的进行, 自然中生长衰弱的法则, 自然中万物分杂无穷的类别, 以及自然中难以言语的神秘, 自然界这个宇宙, 在矛盾冲突的多个力量中, 遵守着一个无关于人的、无以名之的、默默无言的神秘所定的法则而变迁、变化, 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个默默无言的神秘, 根本实在无以名之, 而道家只好名之曰“道”, 却又坚持这个道, 本来无名, 又不可以以任何名字相称。就是说所谓“道”, 用什么名字相称也是不适当的。

而木兰的思想, 一生都是受其父亲的影响, 而且很严重, 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没有走出父亲的影子。用书中最点睛的话:木兰是道家的女儿。

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身体有害。理由是正直自持, 则外邪不能入侵。在木兰以后的生活中, 有好多时候她想起父亲这句话来, 这个道理竟然成了她的人生指南, 无论她做什么事, 都很冷静、从容, 这让她在出嫁以后得到曾家人的赏识和信任, 稳定了她少奶奶的地位, 虽然她生的是女儿, 但是她处事为人的优点发出的光环, 足以遮盖她的小小失误, 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父亲的新思想也影响到她, 木兰有几种其他女人没有的本领:第一, 她会吹口哨;第二, 她会唱京戏;第三, 她收集古董, 而且会鉴赏, 尤其是甲骨。吹口哨是荪亚教的, 那时的女子, 敢吹口哨的是很少的, 她们没有那个胆量, 针对她这一爱好, 她的父亲很纵容。而唱京戏是父亲亲自教的, 母亲总把父亲看做一个腐败或是破坏的力量, 教女儿一些不应该教的东西。父亲特别地爱出去云游, 给她讲一些新鲜的事, 带回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木兰婚后也不像封建传统的女性那样, 在家相夫教子, 她很愿意出去游玩, 她可以算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 也可以说是一个”坏儿媳”了, 她爱和荪亚去吃小饭馆, 爱去逛公园。公婆还真是有一点儿恼她, 恼她的不安稳。在那个复杂的时代, 女人受着很多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而她可以在压力之下美丽地成长, 实属不易。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反抗的意识, 只是有很多局限的因素, 束缚了她们思想的发展。

二、木兰的智慧

她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念书很少有什么困难, 很多事情一点就懂, 在光绪二十六年, 天下只有木兰曾经听说过纪元前一千八百年的甲骨, 这话并不是夸张, 父亲把她和妹妹送到天津读书, 就是想让她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受更多的教育, 变得更加聪慧过人, 虽然木兰上了新学堂, 学了新知识, 但是她对做文章、书法、京剧、对对子, 都有一定的造诣, 木兰在智慧与知识的环境中长大, 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响划个界限的话, 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 父亲给了她知识。在平亚死后, 曼娘生不如死, 许多人劝说都不能让她好转, 是木兰想了一个妙计, 劝好了她, 让她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 曾家的人很感谢木兰, 她的妙计收效之大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可见木兰的聪明是天生的, 并不是她刻意表现出来给别人看的, 这也让曾家的人更加喜欢她, 更想让她做曾家的儿媳妇。

木兰结婚三年, 生下了儿子“阿通”, 初听名字很俗气, 但是木兰的解释, 却让这个俗气的名字有了脱俗的含义, 这是个典故, 陶渊明有句诗: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粟。荪亚的母亲叫玉梨, 孩子叫“阿通”, 意思是老想“梨”, 最好的诗人给孩子起名字, 都很简单, 就如同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东西, 都是平易自然的。苏东坡为儿子取名为“过”, 意思是“一个过错”。木兰的这种思想, 这种博学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姚先生对女儿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许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话、他的行, 会给女儿的一生带来这么巨大的影响。在木兰的婚姻出现第三者的情况下, 她并没有像其他妇女那样, 和自己的丈夫一哭二闹三上吊, 为了孩子她也不想离婚, 想维护这个家, 她和父亲商量, 用机智的手法, 没有结仇恨成敌对, 让第三者曹丽华看到木兰的宽容、高贵、有知识、有才华, 虽然曹丽华比自己小十几岁, 但是曹丽华最后还是知难而退, 和艺专的一个教授结婚了, 和木兰夫妇还成了好朋友。木兰凭借自己的智慧, 挽救了家庭、挽救了爱情、挽救了自己和丈夫, 这一点就连我们现代人都不容易做到, 而她做到了, 她是女中豪杰, 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在给她哥哥体仁写信的时候, 木兰说:“我有个主意。我最恨的就是按照《秋水轩尺牍》的格调写, 咱们按照明人的小品尺牍, 或是清人的小简的风格写吧!摆脱答俗, 单刀直入, 一针见血, 谁写的也不要超过一百个字, 这样才简短有力, 照着旧的老套写, 怎么也写不好的。”结果她写的是:“妹木兰鞠躬, 承允之葡萄牙国寄下封信, 今事如何?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但不论葡萄牙, 香江牙, 甚至黑豆牙, 但幸勿易牙过于频数。受到象牙扣, 敬致谢意。但为何独无一物孝敬慈亲, 何故?连雨多日, 天气转凉。如能共此笔墨, 乐何如之。”她的这几句话, 让立夫和莫愁对她赞叹不已, 尤其是孔立夫, 对她刮目相看, 几句逗笑的话, 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也只有姚木兰会有此细腻的心思, 木兰的活泼可以看出她的聪慧是高于常人的, 她并不是一个只有外在美的花瓶, 她有丰富的内涵和知识, 这也让她在众多的美女中鹤立鸡群, 让每一位读者佩服。她的聪慧和林黛玉不相上下,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木兰对感情的把握

木兰对情感的把握是全书的又一大亮点, 她在10岁的时候被人贩子拐卖, 曾家救了她, 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从此她认识了曾荪亚, 她后来的丈夫。荪亚是和木兰青梅竹马长大的, 他们有着一定的感情基础, 木兰相信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 想到和荪亚在一起太容易了, 荪亚很喜欢木兰, 总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媳妇一样看待, 曾家长辈很喜欢木兰, 很欣赏她的才气和能力, 长辈们认为他俩是天生一对, 极力地撮合他们, 想把木兰娶进门, 做曾家的“掌门人”。无论是当时社会门第所限, 抑或姚老爷对木兰与莫愁两姐妹关于命理婚配的说法, 木兰和荪亚的结合都是必然的, 而荪亚并非草木, 一早也知木兰的心意, 但钟情多年, 抱得美人归, 他分外珍惜这段天赐良缘。婚后, 木兰推动荪亚, 把他刺激向前。而木兰真正的初恋情人则是后来的妹夫孔立夫, 她对立夫的喜欢是很纯真的。她想到立夫, 便觉得两颊发烧, 仿佛喝了酒一般, 她极力地克制自己, 不要想立夫, 勉强自己只想曾家。那个时代受过传统良好教养的小姐, 决不承认自己对男子有情爱之私, 也不允许别人这样说自己, 因为说爱男人就算是人品上的污点。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 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 莫愁会嫁给荪亚。但当时古老的制度还依然屹立不摇, 她的一片芳心, 虽然私属于立夫, 自己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 同时她对荪亚的喜爱, 她向来没有怀疑过。她对立夫的爱, 是深深隐藏在内心里的。这种情愫因为有了注定的遗憾反而显得格外刻骨。直到立夫与莫愁两情相悦, 走到一起, 木兰仍是他的心头朱砂。对立夫, 木兰的态度永远发乎情、止乎礼, 不越雷池一步, 却也永藏心间;对丈夫, 她则尽到所有为人妻的本分——传宗接代、相夫教子、操持家业, 永远无愧于大家闺秀的远扬美名。她把儿女私情化作友爱, 又把友爱化作儿女私情, 木兰接受命运也改造着命运。爱在她那里是多元化的, 她善待那些得到的, 也珍藏那些得不到的。因此, 她是快乐的。现代人把爱看成私有化、专制化, 哪怕玉石俱焚。其实放手并非因为不爱了, 只是为了继续爱而不得不牺牲私欲。如果说, 离开可以使对方获得某种解脱, 去寻求更高的梦想, 获得更多的幸福, 成全他的碧海蓝天, 也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一段感情中谢幕不是因为恨, 而是爱。痛虽痛, 但可以笑着流泪, 坐起看云。语堂先生叫她“木兰”, 这个在古时就英姿飒爽的名字透着作者对她的无尽偏爱——爱她的才情、她的品貌、她的坚韧、她的耐心。做女要做姚木兰!不过可能不容易, 但是千万不要学红玉, 那你会变成第二个林黛玉!

四、木兰的性格

在木兰的性格中, 有很多受她父亲影响的, 她很早就懂了北京的民俗、传说、迷信及其美好可爱之处。从北京, 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 学到了亲切和蔼, 学到了温文尔雅, 就像我们童年时在故乡学到的东西一样, 她是在黄琉璃瓦宫殿与紫绿琉璃瓦寺院的光彩气氛中长大的, 她是在宽广的林荫路、唱曲的胡同、繁华的街道、宁静如田园的地方长大的。有着灵性的美, 作者把她放在一个完美的环境中, 来塑造她完美的性格, 这也许是作者对完美社会的向往, 对那个乱世的抨击, 当时的社会百般变化, 让人琢磨不透, 人与人之间很冷漠, 有的更多的是利益上的交换, 没有亲情, 没有爱, 作者希望不再有不平等, 不再有战争。

第一, 容忍宽大, 亲切和蔼。

她从小就知书达礼, 父亲把她和妹妹送到天津读书, 让她知道了很多以前在家里都不知道的东西, 对待长辈她孝敬, 对待朋友她真诚, 对待下人她以礼相待。每一个认识她的人, 都喜欢她, 都愿意和她说话、做朋友。当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的时候, 她不是小肚鸡肠地打闹, 而是以理服人, 处处对丈夫表现出她的大度和女人的风度。对待第三者, 也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对付, 而是让第三者明白, 她现在的做法是不对的, 让第三者自己惭愧而退。对待妹妹和立夫, 她也很宽容, 本来她喜欢的是立夫, 她如果自私, 完全可以把爱说出来。但是她没有, 她把这种爱化作了亲情, 化作友情, 化作对亲人的关心和爱护, 无声无息的祝福他们。对待暗香, 她有很多的遗憾, 后悔当年没有把她救出, 而意外的相遇, 使她万分的开心, 甚至想让她做自己丈夫的妾室, 在那时, 虽然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新女性, 她有现代的思想, 她反对缠足, 她反对男人娶姨太太, 但这只是抽象的概念, 并不用于现实情况。一个合法妻子的地位当然是极其分明的, 若是有一个“副妻子”, 就如同总统之职之外有个副总统, 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起来越好听, 也越发值得去做了。可见, 对于一个受过新知识教育的女性, 有如此的胸襟是很难得的, 这也看出, 她的思想还是有很多封建的残余, 有很多旧的东西在里面。这从侧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虽然有很多新东西传到人的脑子里, 但是中国最传统的封建礼教并未抛弃, 它还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 母性魅力。

她在结婚的第三年, 生下了儿子“阿通”, 从此, 荪亚在她的身上真正看到了另一个闪光点, 那就是她的母性, 大概有一两年的时间, 她那游山玩水的热情都没有了, 也不到外面小饭馆吃饭了, 自然创造女人的时候所赋予女人的头脑之需, 使女人的头脑和个性发展成功, 能比男人的头脑更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 母性魅力是每一个女人都具有的, 但是要把它激发出来不容易, 而木兰的这个儿子把她的母性魅力完全地激发出来了。

第三, 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在姚家, 木兰的母亲有很多家里的事和木兰商量, 大大小小的事她都知道, 也都可以处理得很好、很圆满, 到了曾家, 仍然是这样的, 她虽然是曾家最小的儿媳妇, 但是她不久就得到了曾太太的信任, 桂姨开始把责任分给木兰, 分给她的越来越多, 比如分配仆人工作, 注意是否年龄较长的仆人容易偷懒, 不久她就成了当家主事, 下人都知道她的聪明, 所以, 他们不敢做什么手脚, 也不敢偷懒。这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她是当家主事, 虽然她的辈分在家中不是最大, 但是她可以把家族治理的更兴旺, 让每一个人都开心。

五、木兰缺少真正的痛苦

曹禺老先生曾说过, 一部好的戏剧, 必然是人物关系的发展史。初看《京华烟云》时, 就感觉到人物繁杂而又散乱, 后来看了林如斯的评价, 才知道事出有因。姚木兰的成长经历可作为全剧的主线。事实上, 也只有她才能将众多的人物串联起来。她娘家有哥哥体仁、妹妹莫愁、弟弟阿非;嫁到曾家, 妯娌有曼娘、牛素云, 丈夫荪亚, 丈夫的哥哥襟亚。姚木兰不论在出嫁前的姚家、还是出嫁后的曾家, 都处于周旋和调理事情的角色, 里外应酬, 上下打理, 这一点, 倒有些像《红楼梦》里的凤姐姐了, 只不过, 她的心计没有王熙凤多, 也缺少凤姐姐的手段。人物性格上, 终究比不过凤姐姐。姚木兰作为女主角和全剧的中心人物, 原著所提供的戏剧冲突显然不够——她的命运线太顺, 缺少大的坎坷和波澜。木兰身为姚家的长女, 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她是姚家最有才华、最明事理的孩子, 在家里自然得宠, 尤其是她的父亲, 把她看得最珍贵, 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她。嫁给荪亚后, 公婆喜欢, 夫妻恩爱, 虽为曾家最小的儿媳, 却得到了曾老太太的信任, 逐渐掌管起曾家内务, 代替桂姨的地位。姚木兰的痛苦, 除了时局的动荡外, 大约只有三处:第一, 小时候随父母南下逃避“拳匪之乱”时, 走失, 又被卖掉, 但幸运的是买她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的恩人曾家。第二, 是女儿阿梅参加游行, 死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第三, 丈夫荪亚在外面相好了西湖艺专的摩登小姐曹丽华, 但因为木兰极为巧妙的处理, 争取了曹丽华, 使丈夫迷途知返。因为第一条、第三条的结果是大喜, 所以, 冲淡了本应有的悲痛。坦率地说, 只有第二条, 女儿阿梅之死, 才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木兰内心的疼痛。看到此处, 谁都会为木兰落泪。这对于一部四十集大戏的女主角和中心人物来说, 其命运波折仅有这些, 显然远远不够。林语堂先生很偏爱木兰, 他曾对女儿林如斯说:“若为女儿身, 必做木兰也。”木兰是林先生最为欣赏的女性, 她太完美, 无论是家世、还是自身条件, 她的美不但在心里, 还有外表。但偏爱过头, 就未免失却了原本应有的角色光彩。全书虽然以木兰为主线, 但我认为她并不是最具光彩的角色人物, 不及银屏、红玉, 甚至也不及根本就没有多少戏的曼妮——具有那般强烈的角色个性, 也即独特性。虽然会甲骨文, 虽然知书达理, 善于周旋, 但总觉得木兰缺少些什么。姚木兰缺少的是真正的痛苦。姚木兰一直在暗恋着孔立夫, 她无声无息的惦记着他, 但是, 这并没有影响她对丈夫的爱。姚木兰对立夫的喜欢, 全藏在心里。如果姚木兰和孔立夫相爱并成家, 那将是人人羡慕的一对。但可惜, 因为小时候逃避庚子之乱时姚木兰被曾家救过, 她要报恩, 要为父母分担责任, 再有, 她对荪亚的态度也很好, 她自己认为, 他是可以爱荪亚的, 而曾太太又费尽心机要将姚木兰娶进曾家, 所以, 阴错阳差, 在“冲喜”中姚木兰嫁给了荪亚。她是个好女人, 所以, 她尽力维护自己的婚姻, 尽力重塑着荪亚。她对未来始终充满了自信。而到最后, 作品要让她“成功”——她与荪亚两人, 在经历了分分合合的磨难之后, 走向了真正的人生相爱。

摘要:《京华烟云》是由几部分组成, 但不是一个漫无结构分散的故事, 而成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其中有佳话, 也有哲学。林如斯说, 它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伟大小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以说如若庄子在世, 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 也一定很赞叹吧!书中的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 此书中可以看到旧派人物的慢慢消灭, 新派人物纷纷而至。在林语堂的原著里面姚木兰是一个很有胆识、气魄的新时代女性, 承担起在战乱中维持一个大家族生存的重任, 生长于富贵人家, 享受一切的安适, 后变为村妇, 过幽雅隐居的生活, 最后变为普通农民, 成为任苦、勇敢、伟大的民众中的一员。林语堂曾经说过:“若为女儿身, 必做木兰也!”可见, 木兰是作者理想中的女子。所以, 对姚木兰的生活变迁, 的确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透过细节,感受人物》导学案 第4篇

本节是表现手法鉴赏课,学习目标是:

1. 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各类方法及作用;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精神品质。

【课前阅读】

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下) 3——《仰望星空》中“写出精彩人生”模块。

【课前准备】

(一)1.复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2.了解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涵盖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

(二)要求:1.通读“推荐阅读篇目”中的文章,勾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这些精彩的人物描写,是否打动了你?请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学习过程】

品味经典,感受细节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收获?

1.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2. 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住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摘自《红楼梦》第40章)

例文赏析,领悟技巧

(一)以貌取人——外貌细节描写

这个人物是谁?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妙处一:

(二)言为心声——语言细节描写

1.《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于贝多芬的语言描写很多,请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说出打动你的原因。

格式: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它写出了 。

妙处二:

2.小练习:你能说出人物的名字吗?

(1)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3)大师兄,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沙师弟,你回你的流沙河,咱们把行李一分。( )

(4)我是 ,我要吃东西,吃很多东西,吃完要睡觉,睡个大懒觉,懒觉睡多了,再去吃东西。( )

(5)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

(6)小明,你今天怎么又没交作业!( ) (三)举止达意——动作细节描写

1.请填上恰当的动词。

今天早上,我起床晚了。啊!7点40分!都怪我昨天晚上电视看得太晚了。我迅速 起一件衣服, 在身上,抓起一条裤子 了进去。匆匆忙忙 进洗手间去刷牙,嘴里没有泡,嗨,忘了 牙膏!不刷了,我连忙 起书包,冲出家门。

2.模仿一下爸爸的动作,感受爸爸的心理活动。

当然,技术上,我爸从未真正打过我,但是他发明了一种恶作剧的施暴方法,就是高高扬起他的巴掌,低头瞪着我,做出要掴的姿势,刹那间蒲扇式的手掌扇下来,结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只手掌拍击,在我耳边制造出巨大的声响来。我吓得一抖,我爸大笑不已。

——《缴械的父亲》(“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妙处三:

(四)颦笑传情——神态细节描写

下面段落中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神态?

1.

(1)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2)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着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2.

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握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了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

——《我们家的男子汉》(“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妙处四:

(五)将心比心——心理细节描写

下面的心理描写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用环境衬托心情)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战。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妙处五:

阅读交流,丰富感悟

1.(1)进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七年级(下) 3——《仰望星空》189~239页“写出精彩人生”模块的阅读,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2)组内交流,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与同学分享。(每组推荐一名准备全班展示)

(3)班级展示:我喜欢《 》文章中的 (人物),文中的 等细节凸显了 (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内心情感等)。

2.讨论,描写人物为什么各有侧重?

拓展训练,展示成果

借鉴“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七年级(下) 3——《仰望星空》中刻画人物的写法,创设一个情景,集中刻画一名同学,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这名同学的性格特征。

2017人物传记导学案 第5篇

一、知识储备考查

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

(一)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

2、评传

(二)传记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

(三)传记的突出手法:引用及其作用:

1、引用原始材料。作用: ;

2、引用故事。作用: ;

3、引用书信,日记。作用: ;

4、引用诗词。作用: ;

5、引用别人的评价。作用: ;

(四)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二、传记类文本考查角度

1.分析综合2.鉴赏评价3.探究

2、高考人物传记类探究题的七种类型(提问方式、答题方法)

类型一:启示式探究

【提问方式】1.传记中传主的某某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2.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答题方法】第一步:结合传主,确定观点。

第二步:分条论述,结合文本。第三步:根据题干,答深答透。

类型二:观点选择式探究

【提问方式】1.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传主是一个××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答题方法】第一步:确定探究观点。

第二步:寻找依据,分条论述。第三步:联系实际,适当拓展。

类型三:给定角度式探究 【提问方式】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从A”、B”、“C”三个角度中任选一种,结合全文,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题方法】第一步:选定角度,切不可面面俱到。第二步:结合文本,概括信息,分条论述。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实际。

【提问方式】1.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A”和“B”关系的认识。2.本文传主××的原因有很多,请你就“A”与“B”、“C与D”、“D与F”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类型五:解释句意式探究

【提问方式】1.你是怎样理解文中“××××××××××”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方法】第一步:结合传主、确定观点。第二步:对这句话的本义进行解释。第三步:从原段落和相应段落寻找依据,分条论述。类型六:问答式探究

【提问方式】传主的某方面品质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方法】此类题目看似问答题,实际上是探究题,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首先必须根据文章内容,确定一个探究点,再明确观点。如例6,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了谢希德对事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和对家人的至诚。再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第二步再根据观点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类型七:题目式探究

【提问方式】1.文章标题为“A”,有人认为应改为“B”,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人物传记学案林语堂 第6篇

学习目标:

1、根据命题人的设问方式,学会判断关于细节描写、引用的具体题型。

2、掌握并运用细节描写、引用的基本作用。

3、掌握并运用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一、自学导练

(一)、细节描写

1、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传主往事时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在刻画传主形象中有何作用?请分析。

(3).传记一般要写大的事件,文中为什么提传主的日常生活小事? 【题型解析】★题干中有“细节”“小”等字样。

★题干中有“为什么”“作用”“意图”“效果”等字样。

2、基本思考角度

(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3、具体答题

(1).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等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

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等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二)引用

1、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题型解析】★题干有“引用”“引述”“援引”等字样

★题干中有“为什么”“意义”“作用”“效果”等字样

2、基本思考角度

(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温馨提示】:注意区分引用内容:

(1)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3)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引用他人的评述(话):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品质;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等

二、解疑精讲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 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系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1.文章写贝多芬去世时“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答:

2.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答:

三、反馈形成

1、完成p225《盛中国的风度》

2、完成p227《收集中国植物的西方“植物猎人”》

四、过关巩固

完成《传记阅读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下一篇:枝江西塘古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