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论文

2024-07-06

儿童青少年论文(精选12篇)

儿童青少年论文 第1篇

力量训练具有提高人体运动表现水平、增加肌肉围度、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康复以及延长寿命等益处。 并且力量训练可对心血管保健、身体成分、骨密度、血脂以及精神健康表现出积极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力量训练儿童的力量的提高、总体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那些身体超重的儿童而言, 力量训练作为一种强度不高但能提高代谢率的运动常被用来进行减肥。

对处于青春期前的儿童, 适当的阻力练习能够提高其力量水平而不会伴随肌肉病理性增大。这种力量的获得是由于神经机制的适应性提高引起的, 即力量训练使更多的神经细胞参与支配肌肉的收缩。这个机制对于激素水平较低的群体包括女性个体以及处于青春期前的儿童的力量增长做出了解释。 而对处于青春期后的青少年, 力量训练在提高其神经适应性的同时也会促进肌肉的肥大。并且也有证据表明预防性的力量练习可以降低青少年受伤几率, 因此力量训练可以改善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机能和形态, 并能预防运动损伤。

2、力量训练的风险

儿童少年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 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对于患有有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肺动脉高血压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症的儿童, 应该避免参加力量训练, 因为在训练中他们可能由于血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而导出现致急性的代偿机能障碍而处于危险中。而有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马凡氏综合征的少年儿童也应该避免参与力量训练。

由于处于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儿童发育未完全, 体内软骨成分较多, 水分和有机物质多, 无机盐较少, 骨密质差, 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 不易骨折但易弯曲, 因此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避免大负荷强度大重量训练, 以防儿童骨骼变形而产生危险。

3、力量训练指南

由于青少年的平衡能力及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要到7-8岁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 因此力量素质的训练要晚于这个阶段。同时, 青少年在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之前, 应该首先保证他们的技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力量训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力量的获得事通过使用各种方式的力量训练器材和设备进行训练达到的;然而, 大部分的力量训练器材和体育馆的设备都是按照成人的尺寸与重量设计的, 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显然是大太大了, 因此青少年儿童可使用各种自由器械进行力量训练, 但在日常力量训练中, 要尽量避免突然性的举起或做爆发性的练习, 因为这种做法很难保证技术的正确性, 并且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组织也可能承受不了这种突来的压力。

处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参与到了竞技性举重中。有限的调查显示举重作为一项运动揭示几乎很少有参与到其中的儿童受伤。

当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力量训练时, 在他们能完美掌握技术动作之前应该让他们接受相对低的阻力练习。 当他们能做到8-15重复次数的时候, 就可以增加10%的重量。 增加轻微阻力的重复次数可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并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准备, 为了获得力量的增长, 练习应该每周2-3次, 每次持续至少20-30分钟, 并且在力量增长的前提下增加重复次数。每周大于4次的力量训练就似乎就不会有额外的收益并且可能会增加因过度训练导致受伤的风险。正确的技术动作和严格的监督是保证力量训练安全的强制措施并能减小受伤的风险, 并且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要做10-15分钟的准备和放松训练。

此外, 青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多以克服自身体重、自由器械等方法为主, 避免大负荷运动, 并且在训练时应尽量避免憋气, 以防胸内压突然增加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4、建议

当我们要求儿科医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力量训练给出建议时, 应当考虑如下问题:

(1) 在开始正常力量训练计划之前, 我们应该请一名儿科医师或家庭医师给出一个医学鉴定。 那些有高血压、癫痫疾病或有化疗历史的青少年不该参加力量训练直到得到额外的治疗或评价。

(2) 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疾病 (心肌病、肺动脉高血压、或马凡综合症) 的儿童在开始进行力量训练计划之前应该咨询儿科心脏病医师。

(3) 如果力量训练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少年的一般身体健康, 那么训练应该把有氧训练和阻力训练相结合。

(4) 少年儿童在训练后应该摄入充足的水和适当的营养物质, 因为他们都是肌肉进行能量储存, 恢复重建的重要的物质。

(5) 在专项力量训练的初始阶段不应该进行有负荷的练习。 待其技术动作固定熟练之后, 便可加入负荷训练。 力量训练每组重复次数应该为8-15次, 间歇时间为3-5分钟, 每周训练2-3次, 训练时间至少持续8周以上。

(6) 一个正常的力量训练计划应该包括所有主要的肌肉群练习, 包括核心区及能锻炼到各关节的练习。

摘要:力量训练是当下年轻人进行体育身体锻炼或增加肌肉围度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力量训练项目包括利用自由力量器械、力量器械、弹力带, 以及克服自身体重的方法。力量训练的数量和形式以及频率取决于明确的训练目标。

关键词:青少年,力量

参考文献

[1]Stricker PR.Sports training issues for the pediatric athlete.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2;49 (4) .

[2]Blundell SW, Shepherd RB, Dean CM, Adams RD, Cahill BM.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n cerebral palsy:a pilot study of a group circuit training class for children aged 4–8 years.ClinRehabil, 2003, 17 (1) .

儿童青少年网瘾的原因 第2篇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简称l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儿童青少年网瘾的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患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无法自控。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儿童青少年网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1、与网络传播的特点有关网络传播的快速性、虚拟性、匿名性等使它比现实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儿童青少年网瘾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现实生活压力过大,导致一些人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和减压。

2、与社会现状相关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等,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

3、与青少年成长环境有密切关心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或是放任自流,都会刺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摆脱束缚、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力量等于相互抵消。尤其是当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时,网络世界更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儿童青少年慎用化妆品 第3篇

在门诊经常见到家长把小家伙们涂抹得“姹紫嫣红”,唇膏、眼影、指甲油等“十八般武器”悉数上场,甚至很多家长直接给孩子用成人化妆品。而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使用化妆品,或为彰显个性把自己的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者更是比比皆是。

儿童青少年卫生保健专家对儿童及青少年使用化妆品的必要性与安全性的顾虑日益加重,让我们用科学的放大镜看看这美丽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尤其是化妆品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化妆品对全身各系统的潜在危害性

化妆品是在基质中添加各种成分精制而成的日用化学产品,常见的添加剂有香料、防腐剂、色素、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化妆品用药物、金属离子螯合剂和其他成分。这些特殊添加剂都可由表皮吸收,再到真皮,最后到皮下组织。而那些金属化学分子,进入体内被氧化以后,有毒副作用进而损害人体器官。

化妆品中这些元素及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可能已经超标,但是单凭我们的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即使超标几万倍,闻起来也只会有点刺鼻。因此,长期使用此类化妆品,就会在人体内形成蓄积,造成严重危害。其中最重要的是汞、铅、砷等重金属含量的超标。

汞是唯一在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由于它的特殊物理性质,表现出容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点,常被用于各类美白祛斑产品。汞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可能会导致色素脱失、皮肤刺激导致皮肤损伤、造成体内的蓄积,从而引起肌体各种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如失眠乏力,记忆力不好,特别是情绪的变化非常明显。

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远比成人严重,铅经儿童消化道的吸收率可达42%~53%,比成人高3~4倍。儿童摄入的铅大约只有66%排出体外,约有三分之一留在了体内。血铅含量过高会导致铅中毒,铅中毒不仅可以导致儿童多动、睡眠不良、精力不集中,而且还会造成智力低下、神经衰弱。另外,铅被吸收以后,消化系统会出现便秘,食欲不振甚至肝功能损害。

砷对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如果吸收中毒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如手脚麻木,四肢无力,疼痛等症状,皮肤上可能还有黑变,色素沉着。所谓黑变,就是指皮肤的颜色由正常的颜色转为青灰色或者灰褐色,有些人接触不良的化妆品以后,皮肤逐渐变红变黑。这主要就是由于使用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造成的,它对皮肤还有另外一种危害,可以诱导皮肤发生肿瘤,砷中毒以后造成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此外,汞、铅、砷还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牙龈萎缩以及肾脏损害等。

化妆品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性早熟

所谓的性早熟是一种常见的青春发育异常,其特征为过早的出现性征并发育成熟(如女孩的乳腺,男孩的睾丸),伴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生长的突增。一般目前女孩8周岁前,男孩9周岁前出现性征,或女孩在10周岁以前出现月经,可诊断为性早熟。

性早熟对患儿的主要危害有:

首先,因青春期的提前,性征的提早出现,女孩往往过早出现乳房发育,甚至月经来潮,但生活上还不会自理。而且患儿的智力与性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发生社会问题。因此给家长造成精神上和照料上的负担。

另一方面,在性征提早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骨骼生长的加速。故患儿虽暂时较同年龄小儿高,但由于其骨骼提前融合,所以成年后身材往往比正常人矮小。典型的性早熟患儿,约有半数其身高不足150厘米。

引发儿童性早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外部因素。哺乳期的年轻妈妈过多使用含有性激素类物质的化妆品,通过皮肤吸收进入母乳中,婴儿吃了含有性激素的乳汁,或者婴儿与母亲亲密接触后同样会诱发性早熟。

此外,滥服补品、误食避孕药品、儿童长期食用含有雌激素类物质的食品,是引发孩子性早熟不能忽视的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如今各式各样保健品、化妆品风行市场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曾对市场上常见的五六种食品和化妆品进行激素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大多性激素含量超标,而这些物品上普遍没有标明激素成分和剂量。这些“隐形杀手”也是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大威胁。

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最高,很多化妆品的芳香成分也含有该物质。它被普遍应用于塑料玩具、奶瓶、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化妆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

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扰内分泌,影响男子生育能力,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形态异常,严重的会导致睾丸癌,是造成男子生殖问题的“罪魁祸首”。化妆品中的这种物质会通过女性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体内,如果过多使用,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还会危害到她们未来生育的男婴的生殖系统。

化妆品会导致皮肤、毛发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由接触化妆品而引起的刺激性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其中,由化妆品原发刺激引起的皮炎,称为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即正常皮肤接触化妆品刺激而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可以表现为皮肤发红,烧灼不适感。另外,由化妆品过敏引起的皮炎,称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即敏感机体接触某种化妆品后发生的皮肤过敏反应。

事实上,化妆品成分无论如何天然,或如何接近人体成分,对人体来讲,毕竟都是异物,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总会给予排斥,而当排斥功能亢进时则可发生所谓过敏反应。其表现为使用化妆品几天以后,皮肤发红,出现一些小疹子,甚至水肿,严重时也可导致哮喘发作。尤其是对过敏体质或患有过敏性哮喘的儿童确实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严格地讲,任何化妆品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过敏反应是其中最为常见和突出的。

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由化妆品中某些成分或光线共同作用引起的光毒性或光变应性皮炎。可以表现为皮肤经光照后发红,出现皮疹、脱皮以及疼痛,甚至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接触化妆品的局部或其邻近部位发生的慢性色素异常改变,或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光感性皮炎消退后局部遗留的皮肤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如果不及时停用化妆品,色素沉着会进行性加重,甚至无法自行消退,不利于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化妆品痤疮

经一定时间接触化妆品后,由于毛孔堵塞在局部发生的痤疮样皮损。化妆品痤疮初起时,炎症不明显多为独立的丘疹,称白头粉刺。当毛囊口顶端的皮脂因在空气中氧化而变黑时,称黑头粉刺。在这种情况下,试图用化妆品遮盖痤疮的做法只能是雪上加霜。

化妆品毛发损害

应用化妆品(如染发剂)后引起的毛发损害,包括出现干枯、脱色、折断、分叉、变形或脱落。据研究,染发剂多数由能产生突变活性的物质构成,易在体内蓄积,可诱发癌变。

专家提醒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运动干预 第4篇

目前,国外大部分肥胖运动干预研究都有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念模式、合理行为模式、计划行为模式、社会认知模式、决策模式、跨理论模式、预防复发模式[1]。社会认知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研究中应用最广泛。另外,生态理论也常被用作为肥胖干预的理论模式。Magnusson[2]总结了3类干预模式,包括医学模式、行为模式、生态模式。医学模式是指医护工作者提供初级保健并且医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行为模式是指通过教育、激励等手段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模式是指通过改变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决定因素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干预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设计研究方案。如生态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个体、微系统、外系统以及巨系统因素。Petosa等[3]应用社会认知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测定大学生的自我调节、结果预期、运动角色认同、正性运动体验、社会支持(家庭、朋友支持)、自我效能、体力运动等社会认知变量,结果发现,自我调节、结果预期、运动角色认同、正性运动体验、社会支持(家庭、朋友支持)、自我效能等社会认知变量都与体力活动相关,证实了社会认知在体力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如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俱乐部或运动计划等活动促进运动角色认同,通过教育、榜样示范、直接体验等方法使得学生得到好的结果预期等。

对不同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可以探索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年龄的干预策略,最终找到适合肥胖儿童的运动干预策略,为提高儿童体力活动水平、降低儿童肥胖提供有效的途径。

2 肥胖运动干预的方法

肥胖运动干预的方法很多,可以从个体、环境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Kwak等[4]认为,肥胖运动干预基于不同的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初级保健、社区4种环境下的干预。此外还有基于网络的干预以及基于多种环境干预方法的组合。

2.1 基于学校环境的干预 Salmon等[5]对1985-2006年关于4~19岁儿童青少年运动干预的文献综述发现,基于学校的干预应用最多,干预也最有效。基于学校环境的干预主要包括课程、课程与运动教育结合,运动教育/ 运动教育与环境改变结合,环境改变、课程与运动教育与环境改变三者结合,课间运动,特殊课堂,佩戴运动传感器,咨询服务和个体建议等方式的干预。通过体育课教育、在课间增加运动或者改变儿童青少年的活动环境(改变运动场地环境、改善运动设施等)而改变儿童的活动行为[5],通过给予学生个体化的建议和咨询服务来改变行为的方法。

斯坦福青少年心脏健康计划(The Stanford Adolescent Heart Health Program)[6,7]对美国10年级到大学的学生进行了20次的课程教育,结果发现,干预组中30%的体力活动不积极的儿童4个月后活动积极,而在对照组中这一比例只有20%。该研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干预时间短,对体力活动测量质量差,分析时排除了一些学生。另外,也有研究显示,针对儿童进行肥胖干预时单纯应用课程干预是不够的。课程干预的主要缺点是样本量不足;对照组和干预组同在一所学校,可能存在“沾染”问题,对照组部分研究对象可能接受到课程教育;对体力活动测量质量差。

2.2 基于家庭环境的干预 主要是通过提高家长的认知来改变儿童的行为。一项对300名6~12岁白人儿童家庭发放资料的研究显示,儿童活动积极者由28%上升为55%[8];但该研究中只有27%家庭应答,并且没有设定对照组,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值得商榷。一项针对34对母女进行的干预研究,共进行了每周3次共8周24次的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女儿参与活动的水平显著提高[9];虽然该研究没有设定对照组,不能说明干预提高了女儿运动的程度,但可以确认该干预的有效性。由此可以认为,向肥胖儿童家庭发放资料、定期家长访谈、发放正确生活方式的指南等干预是有效的;家长陪同子女积极参与活动,能够提高子女的运动积极性和运动程度,有助于降低子女肥胖的危险。基于家庭干预的主要缺点是干预家庭中途退出干预的比例高。另外,许多基于家庭环境的干预主要针对幼童,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干预手段。

2.3 基于初级保健的干预 主要是动员基层医疗卫生力量(包括基层医师、护士、医院等)对儿童进行干预。西班牙医生在12个月内对448名青少年进行了3次、每次10 min的咨询,结果发现,6个月和12个月后受试者的体力活动水平显著提高[10]。另一项干预是对11~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的,参与者完成关于自己运动、饮食的计算机评估,医生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参与者个性化的计划,结果发现干预有效[11]。其他基于初级保健的干预方法还有通过电话进行咨询和建议等,都能对受试者产生影响。基于初级保健的干预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对照组,运动测量质量差等。尽管有方法学上的缺点,但这种干预方法对肥胖干预是有效的。

2.4 基于社区环境的干预 包括通过电视和出版物广告、电台和网络交流等进行媒体宣传;改变学校周边环境、控制交通堵塞、改善行人交叉路口、人行道改善等;实施学生假期和放学后的运动计划,向家庭发放相关简报,办有关运动的报刊等。研究发现,干预的实施使得学生更多地选择步行或骑车上学[12,13,14]。基于社区环境的干预受设计方法(回顾性调查设计)、低参与率、低应答率等限制。

3 肥胖运动干预的活动及原则

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或降低肥胖风险,但体力活动受年龄、发育阶段、性别、社会经济状态、宗教信仰、父母运动情况、运动意愿、运动适应性、肥胖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15],应采取措施消除儿童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阻碍,鼓励他们更多地参加体力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2002年曼谷“肥胖与体力活动国际会议”就合适的体力活动达成一致[16]。成人每天30 min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但对于预防肥胖是不够的;对于防止体重恢复,需要每天60~90 min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者稍短时间的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天45~60 min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应该需要更多的活动时间,3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应该每天参加30~60 min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减少静态活动、增加偶尔活动或娱乐活动时间,达到建议要求的体力活动时间是简便易行的方法。

儿童进行运动时应该首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的时间强度上要逐渐增加,不能要求肥胖儿童短时间达到强度很大的体能消耗状态,而是分阶段、有计划地增加。如果进行运动减肥,要有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不合理的运动可能使得儿童青少年的心血管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但不能减轻体重,而且会影响身体发育。因此,儿童青少年减肥要进行医师体检,体能测试,制定运动计划,选择合适的项目,在医师的监督、指导下实施[17]。运动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不同年龄阶段适合不同的锻炼方式。在儿童早期(3~5岁),运动和视觉技能发展较快,步行、奔跑、摔跤、游泳等运动比较适合;在儿童期(6~9岁),运动和视觉功能允许儿童参与团队活动,足球、垒球等运动比较适合;在儿童后期(10~12岁),运动技能达到成年人水平,能够参与强度更强的活动[15]。

4 肥胖运动干预的效果评价

运动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变儿童青少年运动方面的知识、信念、行为,从而控制儿童青少年的体重,改善健康状态。运动干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信念、行为、运动适应度、心理因素、身体成分、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等[18]。

4.1 知识与信念

运动知识信念水平高低影响儿童参与运动的程度。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知识,运动干预后知识信念的改变往往先于其他行为和客观指标的改变[19,20]。

4.2 体力活动水平

运动干预的效果体现在体力活动水平的改变[21,22]。不同的运动干预手段对改善肥胖儿童体力活动水平的作用有差别,单纯的干预手段往往效果不明显,只有多种运动干预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促进肥胖儿童体能改变和身体素质的提高[23]。

4.3 社会心理因素

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儿童的社会心理状况。有研究对24名肥胖儿童进行运动饮食干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干预过程中不断增强[24]。李冬[25]对30名肥胖学生进行每周5~7次有氧运动干预,经过10个月的有氧运动干预实验,肥胖学生SCL-90各因子除躯体化和强迫外,其他因子得分均较实验前明显降低,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4.4 体成分

体力活动能够降低体脂肪含量。McGovern等[26]对体力活动对肥胖(体脂百分比、BMI等)影响进行了Meta分析,共有17项2006年2月之前的研究被纳入分析。结果发现,体力活动能够降低肥胖并且达到中等作用;但对BMI无影响,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可能是由于报告偏倚造成的。另有研究发现,用体脂百分比、瘦体重等指标来衡量体力活动对体成分改变比BMI更敏感[27]。

5 肥胖运动干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儿童肥胖干预在干预研究的方法、设计、执行,各种测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干预结果报告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不足往往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或者干预结果失真。

5.1 干预研究的方法、设计、执行

干预研究在方法、计划设计和执行上的缺点会使得干预效果不明显。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的缺点有[28]:研究没有计算样本量,造成统计效能低,不足以得到统计学上的阳性结果;干预结果的评估没有进行盲法设计;有研究将男性和女性分开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结果,当对整体进行分析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可能应针对男、女采取不同的干预计划;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很少应用,在不同组之间很多重要变量影响结果变量,因此应该应用集群分析来分析这些变量;不同文化、经济社会地位、危险等级等可能影响干预结果,因此可以对不同亚组进行分析。表现在干预计划设计和执行上的缺点有:很多研究没有干预理论模型,大部分的干预理论模型是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和生态理论模型,综合多个理论模型的干预计划较少,然而应用这2个单个模型的干预效果不明显;监测干预的具体执行情况很重要,但是干预执行和质量不明确;家长参与干预的情况不明确,因此应该对家长参与干预情况进行监测。

5.2 干预研究中各种测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干预研究中会对干预措施、中间变量、干预结果等进行测量,而测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干预结果的解释,不良的测量方法可能使得研究结论不准确。而当前的研究中,大部分对使用的测量方法(如量表、仪器等)的信度和效度不予说明[29]。因此,应该对干预过程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说明,并根据条件选择有效可靠的测量方法。

5.3 干预研究结果报告不规范

许多干预研究有方法和报道上的问题,如:没有基线数据,试验设计简单粗糙,运动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明确,对干预对象样本大小、应答率、纳入退出、依从性、干预开始时间、干预时间等报告不完善等[28]。因此,在干预研究结果报告时,随机试验应该遵照CONSORT的标准[30],非随机干预试验应该遵照TREND标准[31]。

儿童,青少年视力保健加盟(范文) 第5篇

据调查统计,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近视率已经高达60%,这主要是由于亚洲人的基因和用眼环境所决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视力保健项目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随着每年近视、弱视儿童的增长,这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视群体,这可以说是近视保健项目的一座金矿。如果您正在为选择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而发愁,那首先要恭喜您,您的面前正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商机,您要做的只是去了解它——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护眼世家全国免费电话400-008-8857。

选择加盟护眼世家的4大理由:

1.品牌支持,加盟商即可享有护眼世家的品牌使用权利,护眼世家品牌已经成功遍布了中国各地。

2.区域保护支持,我们严格控制着加盟商的区域划分,并不是只要给加盟就通过,每个地区有着严格的划分,避免恶性的竞争。

3.免费宣传,护眼世家总部品牌一直在做着全国的广告推广。

4.技术支持,护眼世家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并且提供上门的指导与培训工作。一整天的犹豫,不如10分钟的咨询,将您的疑惑告诉我们的在线客服或者拨打全国免费电话400-008-8857咨询。

留守儿童与青少年教育及其方式探讨 第6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4-1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值得教育界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情感问题,他们的社会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各级党政常常关注的话题。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走访,通过一定的思索与探讨,我认为对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及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家庭责任,进行情感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孩子教育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良好的家庭能够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优秀的家长在子女面前就是一个标杆,学生在其间自然感受道德是优秀的传统,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文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家庭成员又尤其是家长却没能很好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要么外出打工几年不闻不问,要么父母离婚各寻归宿,要么夫妻外出天各一方,这是目前中国的现状。这样的家庭怎能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怎能为子女起到模范示范作用。

为了强化家庭的作用,使每一个家庭成员担负起教育子女、教育儿孙的责任,各宣传媒体(广播、电视)要大力宣传“五好家庭”,宣讲“优秀母亲”、“优秀父亲”,宣传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优秀个人,通过电视、讲座、培训班等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让社会各界人士知道自己在家庭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扮演设么样的责任,知道自己在子女心目中应该是字样的一个形象。与此同时,各宣传媒体通过各种娱乐性节目教育未成年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让未成年人学会养成相互沟通,增进感情。

二、办教育培训班,培养合格家长

当地党委政府,各乡镇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要举办教育培训班,对各级党政领导、各乡镇办事处负责人、各居民委员会主要成员等进行专题教育培训,在他们之中进行家庭友爱教育,朋友亲情教育,同事互帮互助教育,儿女儿孙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本居民区范围内的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教育儿女和儿孙,学会教育、引导周边的亲戚朋友,学会引导、教育周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学会引导周边的家长及监护人,真正做到大家都会做家长,大家都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自己及他人的子女,成为名符其实的家长及监护人。

三、建教育活动站,吸纳留守儿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许多多的儿童及青少年滞留在家乡上学或者游玩,未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各级党政,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因素,向建设养老院、敬老院那样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主要是用来接纳学校放假后无家可去的儿童及青少年,学校放假后不愿意回家在外四处流浪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既没有读书又不愿意到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等,给这些留守儿童及青少年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付让他们的心灵或身体又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地。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事关一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各级政府及其社会力量均应该倾注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各级党政应该将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管理与发展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常态化的建设与管理,将管理的效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国家在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建立方面,应按一定比例进行长期投入,将这一投入纳入财政规划之中。各级政府应该从自己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一部分用于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的基础建设与维护,社会名流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或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为家乡建立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献计献策献力,社会各界人士应主动积极地向留守儿童活动站的建设进行有组织的募捐。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一旦建立起来后,就应该全面收集本乡镇、本社区、本村委会所辖范围内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的现状,全面掌控这一部分人的信息,把他的一举一动纳入活动站的管理之中。其中,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应该进行全盘的掌握。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该加强与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当地党政、各社区、各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建立起一个全网络教育网。

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活动站应坚强硬件投入,让每个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喜欢到哪里来,愿意到哪里来活动,把那儿当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家庭。其中,包括游戏、网络、健身、娱乐、生活、住宿等。

四、增强学校活力,留住未成年人

学校是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心中的乐园,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圣地。作為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应该积极进行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方法的探讨,从中找出具有实效性的教法,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吸引他们、感化他们。

学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硬件投入;多开展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锻炼的空间,能够开心幸福地过好校园里的每一天。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真正建立起心灵加油站,让每一位学生在心灵困惑时都能够在那里排忧解难,消除心中的疑虑。

参考文献:

[1]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16).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现象浅析 第7篇

肥胖己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之一, 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正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 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 肥胖患病率也随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同时, 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 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 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而现阶段中国内地大城市7-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 一百个男生就有十一个肥胖;一百个女生就有三个肥胖。

二、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深远。1、不仅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 影响学习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 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从而导致长期病态和早期死亡。2、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这些疾病的隐患。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根据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临床统计, 在1995-2003住院儿童中因肥胖导致患Ⅱ型糖尿病的比例占5%, 2003-2010这一比例上升为15%。3、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证实, 从胎儿到成年期的各年龄阶段中, 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鲜明的生长发育轨迹现象, 探讨这些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不仅有助于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有效开展早期干预, 而且对减少成年期肥胖提供有利的帮助。

三、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治疗

肥胖不是一天造成的, 治疗肥胖也不能一蹴而就, 这和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要防止肥胖, 必须消除肥胖的原因, 属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应以治疗为主。若是单纯性肥胖者, 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适当控制饮食, 主要是主食。

饮食过量, 吃得过饱, 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

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 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 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运动时间一般不少于分钟, 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 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 要坚持经常, 持之以恒。由于家长忙于工作, 孩子有玩具没有玩伴, 天天宅在家里, 缺乏与家长交流, 每天要坚持日常运动一小时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 让孩子有运动的意识, 养成运动的习惯。

3、青少年肥胖患者不妨测量一下体重, 看看自己究竟离肥胖有多远, 并及时去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目前比较常用的肥胖定义标准是身体质量指数 (BMI) , 它等于体重 (Kg) 除以身高的平方 (m2)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BMI属于25-28为超重, 28-35为中度肥胖, 大于35为重度肥胖;而对于亚洲人群来说, BMI≥23为超重, ≥25就可以定义为肥胖了。

四、结束语

“小胖墩扎堆的现象”国家并非不重视, 学校并非不作为, 家长并非不关心。从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些年全社会一直在不断呼吁和督促, 以期遏制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遗憾的是, 这些努力并未给孩子体质带来根本性好转, “中学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之类的新闻动辄见诸报端。“当我们责怪我们的孩子不爱运动、赶他们出去运动的时候, 我们 (政府、社会、学校、家长) 应该考虑下我们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要为‘小胖墩’的身体‘减负’, 需要家长、校长、市长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刁铁民表示, 保证学生在校的运动时间, 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 家长也应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日常各种饮食所含的热量等, 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技能和习惯, 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体育交流。相信在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小胖墩现象”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

本文指导老师:吕鹏翔

参考文献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的疗效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大龄弱视儿童及青少年32例 (41眼) ,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龄10~17岁。

1.2 方法

每位患儿按常规进行远近视力、眼前节、眼位、眼底、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检查, 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 3次/d, 连续3d后, 行视网膜检影验光, 3周后待瞳孔恢复后再行主觉验光, 配镜,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矫正视力≤0.8者诊断为弱视。弱视综合治疗方法: (1) 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 每半年或1年重新散瞳验光, 调整眼镜度数; (2) 遮盖疗法:遮盖健眼, 每月复诊1次, 根据两眼视力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遮盖时间比例; (3) 联合辅助应用视觉刺激, 精细辅助训练, 红光闪烁等; (4) 旁中心注视者, 给予后像治疗和多色光闪烁法, 促使其转变为中心注视; (5) 同视机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 合并斜视者, 在弱视基本治愈, 疗效巩固3个月后及时手术; (6) 建立病例档案, 定期复诊, 治疗期间每1个月复查1次, 治疗结束后, 每3个月复查1次, 直至视力稳定。

1.3 疗效判定

有关弱视疗效评价定义及分类, 遵循1996年4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2]。

2结果

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

三者比较, 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 斜视性弱视疗效最差 (均为外斜视) ;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2。

弱视程度越轻, 疗效越高, 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注视性质与疗效关系, 见表3。

中心凹及中心凹旁注视明显优于旁黄斑注视及周边注视,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按年龄分组统计分析:10~12岁组18例 (24眼) , 治愈17眼 (71%) , 13~17岁组14例 (17眼) , 治愈12眼 (29%) 。仅就其治愈率比较,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讨论

弱视为视觉发育相关疾病[3], 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 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如果受到异常环境的影响未能得到适当的视觉刺激就会导致弱视。研究表明, 人类视觉系统敏感期从出生时开始, 2~3岁可塑性最强, 6岁以后明显减弱, 9~10岁敏感期结束[4]。长期以来, 笔者认为9岁以后儿童视觉发育敏感期结束后, 弱视治愈的希望渺茫。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弱视是一种功能性因素为主的疾病[5], 弱视眼感光细胞的形态和感光功能仍然正常, 进入双眼的光刺激是同等的, 黄斑部不同程度地参与视功能的发展过程, 故大龄儿童的弱视眼仍有单独使用的机会, 如果给予清晰影像刺激, 大部分是可以治愈或得到改善的, 具有可塑性。

大龄弱视儿童及青少年, 有强烈要求提高视力的愿望, 治疗主动性高, 可以很好配合治疗, 能按医生的要求进行, 这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条件;让家长理解弱视的危害, 治疗的困难和持久性, 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 树立患者信心与决心, 这对疗效有明显影响;科学系统, 规范化的管理训练是取得疗效重要因素之一。建议加大对基层的宣传教育, 力争弱视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及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10~17岁弱视患者32例 (41眼) , 经综合疗法治疗弱视, 观察其治疗效果, 并对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2例 (41眼) 中, 基本痊愈29眼 (70.73%) , 进步9眼 (21.95%) , 无效3眼 (7.32%) , 总有效率92.68%。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好, 斜视性弱视疗效最差 (均为外斜) 弱视程度越轻, 疗效越好, 中心注视者疗效高于旁中心注视者。结论: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疗效较好, 应予积极治疗, 其疗效与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等密切相关, 应争取家长理解与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 力争弱视早发现, 早治疗, 以提高治疗率。

关键词: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综合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方华.我国弱视与斜视防治10年进展 (J) .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6 (3) :208.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 (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3) :97.

[3]赵堪兴.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努力提高弱视的防治水平 (J) .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449-451.

[4]阴正勤.弱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4, 12 (1) :45.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治 第9篇

轻微的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姿势和体态, 使脊柱着力的作用点不平衡, 青少年易产生疲劳感和背部不适。如不加以干预, 畸形和疼痛会加剧, 严重的会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甚至造成瘫痪。同时, 异常的弯曲也会妨碍内脏器官的功能和发育, 如果脊柱不正引起了肋骨和胸廓的畸形, 还将造成心肺功能障碍, 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国外在40多年前就着手在学龄期儿童中展开筛查[6], 到2005年已有包括美国的15个州、中东、瑞典、南非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该病的研究活动[7]。鉴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形势及其危害, 应该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防治。

1 定义与分类

1.1 脊柱弯曲异常的定义

正常的脊柱在矢状面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 而在冠状面上不应有任何弧度。如果脊柱的1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 就称之为脊柱侧凸 (scoliosis) [8]。如果脊柱在矢状面上的弯曲超过了正常范围, 则会出现驼背、鞍背、直背、圆背4种异常情况[9]。脊柱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症状可同时存在, 并可伴有脊柱的扭转, 如脊柱侧凸合并脊柱旋转畸形, 侧凸的脊柱与向后突出的肋骨还会形成边嵴, 即俗称的剃刀背[10]。以上所有症状统称为脊柱弯曲异常。

1.2 脊柱弯曲异常的分类

1.2.1 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

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是姿势性侧弯和姿势性驼背, 此外也有姿势性鞍背等症状, 但较少见[11]。其脊柱内部结构无破坏, 发病主要与长时间病态坐姿和运动不足有关, 预后较好, 一般只发展到Ⅱ度。

1.2.2 疾病性脊柱弯曲异常

由于某些先天或后天疾病造成脊柱弯曲异常, 如先天性半椎体、脊髓纵裂、腰椎骶化以及后天的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纤维瘤病、肌营养不良、外伤等都可造成脊柱侧凸或前后凸。两下肢不等长亦可造成脊柱的代偿性侧凸, 其脊柱异常程度主要与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有关。

1.2.3 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

原因不明, 现多认为其与遗传有关[12]。女性、发病时年幼者进展较严重[13]。

2 流行状况

公元131-201年, 古希腊医生Galen第一次提出脊柱侧弯 (scoliosis) [14]。由于对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的重视、轻松的学习环境、充足的课外活动及营养, 在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中的脊柱弯曲异常很少是姿势性的, 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占了绝大多数。因此, 他们更关注对后者 (AIS) 的调查研究。以Cobb角大于10°为标准, 新加坡于1997年对全国6~14岁学龄期儿童进行的一项样本量为72 699名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 脊柱侧弯的检出率为0.59% (男生为0.25%, 女生为0.93%) ;1996年, Stirling等的一项英国学生筛查研究发现, 英国9~11岁、12~14岁儿童青少年中, 女孩检出率为0.4%和2.2%, 男孩检出率为0.1%和0.3%; Soucacos等[7]于1997年对希腊82 900名9~14岁在校青少年长达1 a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脊柱侧弯的患病率为1.7% (男生为0.9%, 女生为2.6%) 。

国内对脊柱弯曲异常的调查与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 但由于检查方法、调查对象年龄构成不统一, 结果受检查者主观影响很大, 因此各地报道的数字常有较大差异。1985年上海地区首次对2 500名7~16岁学生采用云纹照相法进行调查, 发现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12.05%, 次年北京地区采取同样的方法对1 055名学生进行检查, 结果为6.2%;1988年北京地区又对20 418名7~15岁学生联合采用前屈试验、云纹照相法和X线照相法发现, 脊柱侧凸 (Cobb角大于10°) 患病率为1.04% (男生为1.2%, 女生为0.8%) [15]。台湾地区曾于1980年对台北市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的6 389名学生以云纹照相法检查, 得到当地脊柱侧弯患病率为3.20%[6]。近10 a以来, 又陆续有山东、河北、山西、福建等地区的研究者在本地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 最高检出率达22.09%。但由于方法和对象的不统一, 缺少大样本的调查资料, 至今尚未得出较统一的结论。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发现, 其发病具有以下特点[9]: (1) 女生较男生易发生脊柱弯曲异常, 这除和女孩肌肉、韧带较弱有关以外, 还与其锻炼时间较少有关。但也有少数相反结论的报道[4]。 (2) 随学习年限的增加, 脊柱弯曲异常的检出率逐渐上升, 并在青春期突增阶段达到高峰, 这与其身高增长迅猛、骨内有机成分较多而钙磷含量相对不足、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未发育成熟以及该年龄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 常存在坐姿不良等因素有关[13]。 (3) 国内调查大多显示, 乡村检出率高于城市, 这与乡村学生学习环境差、灯光照明和课桌合格率低、营养状况不佳有关[1,4]。 (4) 脊柱侧凸筛查检出率高于脊柱前后凸, 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筛查检出率高于疾病性及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1,3,4]。

3 筛查、诊断方法

筛查标准主要根据1992年被采纳为《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中的《儿童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初筛标准》[11]。

3.1 对脊柱侧弯的检查

首先让受检者裸露上身, 立正背对检查者, 检查双肩及肩胛下角是否对称等高、腰凹是否对称、棘突连线是否偏离正中线;然后令受检者前屈90°, 检查背、腰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单侧肋骨隆突或肌肉痉挛, 如均无异常, 则判为正常。对可疑者, 可令其缓慢活动脊柱, 做伸、屈、侧弯、扭转运动各2次后再次检查, 如正常, 则为疲劳造成的暂时性侧弯, 属正常;否则, 使其在诊察床上平直俯卧、放松, 如异常弯曲消失, 则属Ⅰ度脊柱侧弯 (功能性/习惯性脊柱侧弯) ;如不消失且脊柱侧弯尚不严重, 未造成胸廓畸形或劳动能力丧失则为Ⅱ度脊柱侧弯 (固定性/结构性脊柱侧弯) ;如伴有胸廓畸形或劳动能力丧失者则属Ⅲ度脊柱侧弯。一般姿势性脊柱侧弯不会到达Ⅲ度。

3.2 对脊柱前后弯曲检查

令受检者立正侧向检查者。正常时, 外耳道、肩峰、大转子应在同一垂直面上。如脊柱的胸曲增大, 外耳道在肩峰、大转子垂直面之前者为驼背 (脊柱后凸) , 进行俯卧试验时, 驼背完全消失者为Ⅰ度脊柱后凸 (习惯性脊柱后凸) ;未完全消失者为Ⅱ度 (固定性脊柱后凸) ;驼背合并胸廓畸形, 且劳动能力有所丧失者为后凸Ⅲ度脊柱后凸。姿势性驼背只表现为Ⅰ、Ⅱ度, 无疾病性异常体征。

如脊柱胸腰段均后凸者则为圆背;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消失者则为直背 (但10岁以前儿童的直背为正常) ;脊柱腰段过于前凸, 腰曲超过5 cm者为鞍背。

检查同时还应注意询问病史, 有否残疾、疾患、压痛, 检查其左右髂嵴、大转子是否等高等, 以鉴别姿势性、疾病性与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

对脊柱弯曲异常者应进一步采用云纹照相法、X线照相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影像学诊断, 必要时可作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以求确诊, Cobb角一般以大于10°者为异常。

4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预防

在国内,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多为姿势性轻度异常, 其发生发展主要和学习生活环境和姿势习惯有关, 故其预防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健康教育

应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家长、教师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脊柱保健的重视, 在家长会、教师培训、学校检查、社区宣传等各种场合积极宣传脊柱保健的重要性及保健方法, 使之主动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坐、站和行走姿势, 并在学校课桌配备、灯光照明、课程安排上给予支持。同时也应加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少年对于自身形体美的关注和追求, 加强脊柱保健。

4.2 培养良好的姿势

从儿童刚入学开始, 就应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姿势, 家长、教师要像检查作业一样随时纠正学生不良姿势, 使其保持一个均衡稳定而不易疲劳的体位。

4.3 保证足够的锻炼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 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尤其要加强双杠、平衡木、跳箱、垫上运动、体操等能加强腰、背、腹、肩部肌肉, 起到脊柱保健作用的运动[16]。

4.4 课桌椅高度适宜

学校应按照《GB 7792-87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为学生提供合格的课桌椅, 并在每学期期末、开学时定期检查, 及时调整, 提高课桌椅的合格率[17,18]。

4.5 加强营养

青少年应摄入足量富含优质蛋白和钙的食品, 适度晒太阳, 提高骨密度, 促进肌肉的生长, 增强脊柱的稳固性。

4.6 定期体检筛查

卫生部门应将脊柱弯曲异常列为学生体检的常规项目, 并在各地区开展儿童青少年常见病调查的同时增加脊柱弯曲异常一项, 以求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同时研究人员还应及时总结分析每年监测所得的流行资料, 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5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治疗

对于功能性脊柱弯曲异常的儿童青少年, 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姿势、增加营养等措施即可自行矫正, 不需治疗[10]。对于病理性脊柱弯曲异常者需先治疗其原发病和脊柱外结构畸形, 再对脊柱进行矫正[11]。对于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 其治疗原则如下: (1) 如受检者正处于生长阶段且Cobb角小于25°, 或已发育成熟且Cobb角小于50°, 可只对其进行观察, 不必急于治疗。 (2) 对于处于生长阶段且Cobb角在25°~45°之间, 可对其进行支具治疗, 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手术机会或延迟手术时间等目的。 (3) 对于Cobb角大于45°且处于生长阶段, 或Cobb角大于50°且已发育成熟, 为达到控制进展、矫正弯曲的目的, 需对其采取手术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组织松懈、植骨、截骨、使用二三维特殊器械等。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 国内叶启彬等[19,20]发明的脊柱侧弯板—棍矫正装置 (plate-rod system for scoliosis, PRSS) 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该装置通过侧推矫正原理, 避免了过度撑开矫正所引起脊髓牵拉损伤, 避免了多次手术, 不需植骨融合, 通过一次手术即可达到矫正侧弯和在生长期维持矫正的目的, 是一种较理想的矫正装置。此外, 利用镍钛记忆合金矫正脊柱侧凸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通过体温保持矫形器的矫形力, 对脊柱残留角度有着持续矫形作用, 并可克服矫形度数丢失的现象。第一代脊柱侧凸矫正系统 (SMRS) 为二维矫形装置, 正在研发中的第二代SMRS可三维矫形, 达到更理想的矫形效果[21,22]。对于严重的功能性、病理性脊柱弯曲异常也可按照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脊柱弯曲异常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之一, 虽其发病以功能性弯曲异常为主, 但同样会造成青少年生长障碍和器官功能发育不良。特发性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病机制、筛查矫治和评价等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6,12,23,24,25]。由于国内研究者在该病的研究上存在测量方法、测量对象不统一, 研究样本量偏小, 数据缺乏代表性等不足, 给进一步探讨分析、预防、治疗脊柱弯曲异常带来了困难, 因此这方面工作应该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着重点之一。

儿童青少年论文 第10篇

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

CBT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非适应性认知与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总称。经典CBT技术包括心理教育、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功能分析、突发事件管理、暴露及复发预防。依据形式分为个别、团体、家庭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以下分别回顾分析不同形式CBT治疗儿童青少年AD疗效。

1.1个别认知行为治疗 ( individinal cognitive behavior- al therapy, ICBT) ICBT是指治疗师对患者一对一治疗, 一般60~90 min/次。研究发现, ICBT对多种AD均有效, 且治疗3, 6, 12个月及3 a后维持疗效较好: 如Bodden等[6]对64名8~17岁AD患者施以13周ICBT, 有效率为70%, 缓解率为53%; 3个月后有效率为73%, 缓解率为56%。与Kendall等[7]研究结果一致。Flannery等[8]对13名8~14岁儿童青少年AD患者行18周ICBT, 有效率为73%, 12个月后有效率为81%[9]。Kendall等[10]对接受16~20次ICBT的47名9 ~ 13岁儿童研究发现治疗后、1 a后及约3 a后[11]有效率分别为64%, 66%及91%。Payne等[12]对16名7 ~ 17岁AD患者进行15周的ICBT, 有效率为81.25%; 儿童版宾州忧虑问卷 ( penn state worry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PSWQ-C) 量表得分下降55.1% ( P < 0.05) , 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 (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MASC) 得分下降23.3%。

1.2团体认知行为 治疗 (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GCBT) GCBT是团体过程与CB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建立在有效性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础上。GCBT通常由4 ~ 8名患者或家庭 ( 患者与父母) 构成一个团体, 治疗疗程10~16次, 大部分1次/周, 每次45 ~ 120 min。根据团体参与者不同, 将GCBT分为患者GCBT、父母GCBT及家庭GCBT。GCBT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而且更适合有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

GCBT对儿童青少年AD患者有效, 且治疗后的6个月、12个月后仍有效。如Ginsburg等[13]对6名14 ~ 17岁AD患者行1次 / 周, 45 min / 次, 共10次GCBT, 有效率为75%。Thienemann等[14]对24名7~ 16岁AD患者母亲进行12次GCBT, 2 h / 次, 治疗后有效率仅为25.0%~45.8%; 母亲版MASC得分由 ( 66.46±8.58) 下降至 ( 58.54±8.45) ( P<0.01) , 儿童版MASC量表均值由 ( 55.08±10.93) 分下降为 ( 52.25±10.90) 分 ( P=0.12) , 总体功能量表 ( global assessmentof functio- ning, GAF) 得分由 ( 48.05±6.89) 上升为 ( 55.54±9.75) ( P= 0.005) 。Barrett等[15]对27名7~14岁AD患者行12次家庭GCBT, 治疗结束时, 6, 12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84.0%, 84.0%及95.6%; 在7 a后对同一群体随访发现, 有效率为85.7%[16]。Silverman等[17]采用父母与患者先在各自团体治疗40 min, 再合并在一个团体治疗15 min ( 共12次) 的方式, 有效率为64%, 且治疗结束后3, 6及12个月随访有效率分别为77%, 79%及76%。日本Ishikawa等[18]对20名7~15岁AD患者施以GCBT, 患者父母被邀请观看孩子治疗过程, 并在课程末与患者一起互动游戏, 1次/周, 90 min/ 次, 共8周, 治疗结束时、3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54.55%, 60.61%, 缓解率分别为36.36%和38.71%。

小年龄儿童AD发病率相对较低, 但可塑性强, 可能对CBT疗效更好。Monga等[19]发现, GCBT对于5 ~ 7岁年龄组AD患者有效率达71. 9%, 缓解率为40%。Waters等[20]将69名4~8岁AD患者分为家庭GCBT组及父母GCBT组, 予以1 h / 周GCBT, 共10次, 有效率分别为54.8% 和55. 3%, 缓解率分别为54.8%和44.7%; 6个月后随访有效率为55% 和58%, 缓解率为50% 和47%; 12个月后随访有效率均为55%, 缓解率分别为52%和40%。Hirshfeld等[21]研究采用7次父母GCBT及13次患者与父母GCBT, 研究对象为4~7岁AD患者,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 ( 69%) 明显高于等待治疗组 ( 32%) ( P<0.01) , 缓解率 ( 59%) 也高于对照组 ( 30%) ( P = 0.016) ; AD平均诊断数目减少1.72, 等待对照组减少0.92 ( P = 0.02) ; 应对技能问卷 ( Coping Questionaire) 得分平均增加2.07分, 对照增加1.26分 ( P=0.009) 。1 a后有效率为83%, 缓解率为59%。

1.3家庭认知行为治 疗 ( famil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CBT) FCBT是指把患者及其父母等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整体, 对整个家庭进行CBT。FCBT的建立基于以下理论假设: 孩子有焦虑的遗传易感性, 孩子焦虑与父母的焦虑、抚养方式、婚姻冲突以及家庭不良功能有关, 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处理焦虑情绪。

研究发现, FCBT对儿童青少年AD患者短期与长期均有效, 且经FCBT后小年龄儿童社交功能恢复好[22]; 患者父母 同时患AD者, FCBT治疗优于ICBT[7]。FCBT治疗后有效率总体上随时间进展呈上升趋势。Bogels等[23]发现, 17名8~18岁AD患者经12 ~ 16周FCBT治疗后, 有效率为41%, 3, 12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57%和71%。Kendall等[7]研究发现, 56名7 ~ 14岁AD患者经过16次FCBT后, 有效率为55% ~ 64%。而Bodden等[6]对64名8~17岁AD患者施以13周FCBT, 60~90min/次, 有效率为41%, 缓解率28%, 3个月后分别为61%, 47%。

有关FCBT与ICBT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结果不一致。Bodden等[6]认为, FCBT组 ( 41%) 有效率低于ICBT组 ( 70%) ( P < 0.05) , 缓解率前者 ( 28%) 低于后者 ( 53%) ( P<0.05) 。而Wood等[24]发现, 20名6~13岁AD患者经FCBT及ICBT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78.9%及52.6% ( P = 0. 087) , 缓解率分别为78. 9% 及26.3% ( P<0.01) 。

1.4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 havioral therapy) 网络CBT是利用网络来传递CBT治疗的主要要素, 患者通过浏览网页 ( 文档或动画片) 的方式自学CBT课程, 同时辅以治疗师在线辅导或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予以指导。通常儿童青少年AD网络CBT采用BRAVE ( body signs, relax, activate helpful thoughts, victory over fears and enjoy yourself) 大纲[25]或该大纲修订版, 其中设置10次患者课程及6次家长课程。部分儿童青少年羞于来门诊治疗, 或者因学业压力抽不出时间门诊就诊, 网络CBT为他们提供了方便的治疗方式。

网络CBT对儿童青少年AD有效, 治疗后3, 6, 12个月随访疗效总体呈上升趋势。如Khanna等[26]研究发现, 网络CBT对7~13岁AD患者有效, 该研究中前6次课程患者独自完成, 后6次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完成, 治疗有效率为70%; 且疾病严重程度 ( rating of se- verity, CSR ) 及总体功 能量表 ( global functioning, CGAS) 得分明显改善 ( P<0.00) 。March等[27]对40名7 ~ 12岁AD患者行10周网络CBT治疗, 治疗后及6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30%和75%。Spence等[28]分别对88名12~18岁AD患者行网络CBT与门诊CBT, 治疗后, 6, 12个月后网络CBT和门诊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6.6%和32.5% ( P= 0.65) , 54.5%和50.0% ( P = 0.67) , 68. 2% 和68. 2% ( P = 0. 67) ; 缓解率分别为18.2%和20.5% ( P = 0.15) , 45.5%和40.9% ( P = 0.73) , 54.5%和59.1% ( P = 0.36) 。尽管多数有关网络CBT研究表明, 治疗后12个月内有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以光盘为媒介的CBT不仅有效率较低, 且随时间进展有效率呈下降趋势。如Viviana等[29]应用光盘为媒介使43名14~17岁AD患者自学CBT课程, 结果显示治疗后有效率为41%, 缓解率为26%; 3个月后随访发现有效率下降至23.5%, 缓解率下降至20%。可能由于光盘为媒介的CBT治疗采用的核心技术不同于常见网络CBT, 也可能与光盘为媒介的网络CBT治疗依从性差有关。网络CBT之间疗效差异性较大, 可能与治疗采用技术方法、是否有治疗师辅导以及治疗联盟性[30]有关。

2 认知行为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比较

目前对儿童青少年AD进行CBT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对照研究比较少。Peter等[31]首次行GCBT、团体支持性心理治疗及不加干预组疗效比较, 每组10名9 ~ 12岁儿童AD患者, 前2组予以为期2周, 30 min / 次, 共12次治疗发现治疗前后仅CBT治疗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焦虑特质 ( P值均<0.05) 改善。

3 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

CBT与药物治疗均对儿童青少年AD有效, 但目前对两者比较的研究不多。总体上CBT合并药物治疗优于单一治疗。Walkup等[32]研究发现, 7 ~ 17岁AD患者经CBT 14周治疗有效率 ( 59.7%) 与8周盐酸舍曲林治疗 ( 54.9%) ( P=0.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药物合并CBT ( 80.7%) 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治疗 ( P< 0.01) 。从治疗副反应情况来看, CBT嗜睡、乏力、失眠、烦躁及坐立不安副作用明显少于药物治疗 ( P< 0.05) 。Ginsburg等[33]对同一研究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 经12周治疗后CBT缓解率 ( 20%~46%) 与药物治疗 ( 15%~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23) , 但合并治疗组缓解率 ( 46%~68%) 明显高于单独药物治疗 ( P=0.08) 及CBT ( P=0.01) 。刘英华等[34]将CBT结合圣约翰草提取物片与单一CBT比较发现, 前者起效更快。邵卫华等[35]研究发现, CBT联合米氮平比米氮平对青少年广泛性焦虑 (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患者更有效。

4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实验室 指标

目前尚未见CBT对AD疗效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但有研究表明, CBT可以使得AD患者的脑功能趋于正常化[36]。Maslowsky等[37]对7名青少年GAD患者行CBT, 发现治疗后生气表情刺激下右侧前额叶腹内侧皮质激活增强。McClure等[38]发现生气表情刺激下杏仁核激活程度与CBT疗效呈正相关。Leutgeb等[39]研究发现, 经过4 h CBT后, 8~13岁蜘蛛恐怖症患者在蜘蛛图片刺激下脑电F导联后正电位幅度增强。

5 讨论

CBT是儿童青少年AD有效的治疗方法。从上述研究可知FCBT, ICBT和GCBT有效率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尽管有研究发现对患者父母同时患有AD者, FCBT优于ICBT, 但相关深入研究不多。目前研究发现网络CBT治疗方便、有效, 但治疗疗效差异较大。所以在条件能够满足的情况下, 推荐首选门诊CBT。

对于AD疗效评估指标, 大部分文章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 CGI) 疗效总评GI因子得分≤2分 ( 显著进步或进步) 、达不到疾病第一诊断标准或CSR≥4分定义为有效, 达不到第一和共病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定义为缓解, 也有些文章采用HAMA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34,35]。

早期对儿童青少年AD的CBT疗效研究多为CBT与等待治疗的对比研究, 随着研究的进展, 近10 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形式CBT疗效的比较。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AD的大样本CBT治疗与药物治疗或其他心理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尚少, 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方向。

目前对儿童青少年AD疗效的实验室指标尚少, AD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多使用自评或他评量表评定, 具有主观性。随着磁共振技术发展及脑电技术在儿童青少年AD患者中的应用, 使发现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成为可能。目前存在针对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异性CBT, 而笔者尚未发现针对社交焦虑障碍、GAD、离别性焦虑障碍的特异性CBT, 随着对AD各亚型发病机制深入了解, 今后可能发展出对AD各个亚型特异性治疗方法。

儿童少年都不贱 第11篇

旁边打瞌睡的中年大妈已经第十三次用她粗壮的身躯向我袭来。

是的,是我自己找这份罪受的,扔下公司的柔软小椅不坐,空调冷气不吹,非要向经理请假,忍受这一路颠簸的火车,只是为了去凤凰。

大妈又毫无预警地撞了我一次。我决定在大妈第十五次撞我的时候爆发,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我不是淑女,所以更不需要遵守那些美德。正在我酝酿情绪的时候,后面座位上突然爆发出一声狂呼。吓了我一跳,也把我身旁的大妈吓醒了。谢天谢地!

我站了起来,转过身,看见后面座位上的人正在玩牌,那个狂呼的男生似乎拿了一手好牌,高兴得忘乎所以。我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双手握拳,作感谢状:“感谢你的救命之恩!”他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前后两桌人一起看着我,连大妈也回过神,用她水汪汪的小眼睛望着我。我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又白又大的馒头,塞到发愣的男生手上,然后把剩下的话说完。“唯有,报以一个馒头。”

于是,打牌的继续打牌,睡觉的继续睡觉,只有我和那个男生,双目相交,电光火石。

此儿童非彼少年

男生在使用了一包泡面、一袋水果的引诱后,终于成功和大妈换了座位,我也名正言顺地和他肩靠肩了。

男生很大方地伸出手说:“你好,我叫少年。”

我也很大方地伸出手说:“你好,我叫儿童。”

男生很惊讶地说:“怎么有这么奇怪的名字?”

我白了他一眼说:“难道你的名字不奇怪?”

于是男生开始向我解释,他姓邵,名年,所以叫邵年。

我也只好向他解释,我姓尔,名童,所以叫尔童。

邵年瞪大眼睛问我:“你的名字果真叫尔童?”

我点点头:“果真!”

邵年很感叹地说:“此儿童非彼少年啊!”

我不知道他什么逻辑,也不想纠正他,我唯一想知道的是,他握着我的手什么时候才会松开。因为我已经感觉到我的耳根有一些微微的发热了。据不完全统计,我的脸应该会在三分零二十秒后也跟着红起来。

我可不想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出丑。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铜仁下车的时候,我看见邵年也屁颠屁颠地跟了出来。我停下等他,他看见我,赶紧跑了过来。我问他:“你不是去怀化转车吗?”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不是你告诉我在铜仁转车比较近吗?”

我无奈地耸了耸肩,反正只要摆脱了中年大妈,多一个青年劳动力也是不错的。我把背包行李都扔给了他,然后一身轻松地坐到了前往凤凰的大巴上。

可是事与愿违。整个大巴坐满了中年大妈,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个个都很彪悍。最要命的是我旁边还坐了个不要命的邵年,一路上和中年大妈们激情拼歌,说是为了能和苗族的小姑娘调调情,献献艺。

我暗中伸出我的“九阴白骨爪”,运功在邵年腰间一捏,他整个人犹如无力的小鸟,飞扑到了某个大妈身上。大妈脸红红地抱着邵年不松手:“你这孩子,唱歌就唱歌,还来什么拥抱嘛!”

邵年扭头,用他一点也不迷人的眼睛向我求救。我笑笑当没看见,别过头去看窗外一路的繁花。小样儿,叫你不消停点!

不傻不天真的许仙

到达凤凰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我早已饥肠辘辘,大妈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和邵年拥抱作别。我站在旁边看着,感觉像法海一样,活生生地拆散了一个许仙和一群“白娘子”的惊世情缘。

邵年大汗淋漓地站在我面前说:“饿了吧,我们去吃好吃的!”然后他拉着我直奔虹桥旁边的一家饭馆,连菜单都没看,就点了一大桌菜,都是我之前没听过的,什么血耙鸭、糍粑鱼、米豆腐、包谷酸炒肠子。

还没等邵年动筷子,我就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一碗饭了。他端了一杯水给我,说别噎着了,你怎么跟饿虎扑食一样,几百年没吃过东西了?我说你不知道吗,本姑娘乃千年白蛇精,才从洞里修炼出来,就等着这一口饱饭填肚子了。

邵年贼笑着看着我说:“白姑娘,你不要后悔哦!”那个“哦”字他说得意味悠长,一二三四声全都有了,事实证明这个人肯定不是许仙,至少不像许仙那么天真。因为饭后他带我逛街我才知道,原来凤凰街上还有这么多的小吃,可惜我刚才把几大盘菜和一大盆饭扫得干干净净,现在只有眼巴巴望着的份儿。

剥掉色狼的狼皮

第二天我和邵年相约一起去当地一座很有风情的寨子,去那里的路不太好走,导游小姐为了分散大家注意力,也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着凤凰和寨子的一些传说。路过一个破烂的桥墩时,导游指着窗外说:“这里就是凤凰大桥发生塌方的事故地点,死伤过不少人。”

我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河面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碎石块和断掉的钢条,邵年也出神地望着,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他表情这么严肃。后来我们还经过了一棵剥皮树,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所谓剥皮树,不是说去剥树的皮,而是以前的苗王曾经在这棵树上剥过一个人的皮。听到这里,我不由打了一个冷战。

邵年突然没来由地摸了我一把,我吓得叫了起来,一车人都茫然地看着我,我只好指着邵年说:“有色狼,拉去剥皮了!”邵年做无辜状大呼:“小的冤枉,大人饶命!”整车人都被这个“色狼”给逗乐了。

此去经年,花落无声

寨子上的孩子们果真淳朴无邪,一下车就送了我一大串他们自己用小花小草编的手镯花环,我从背包里拿出文具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邵年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没想到千年白蛇精也会做善事啊!”我也笑嘻嘻地看着他说:“是啊,哪像你许大官人,时常还留一手!”

一个小朋友走了过来,拿出一对用草编成的戒指,一个给了我,一个给了邵年,她说:“祝哥哥姐姐白头到老!”我和邵年面面相觑,然后互作呕吐状,倒是站在旁边的小孩子,都跟着起哄。

我喝到了传说中的糯米酒,邵年也终于在寨子里完成了他的心愿——和苗家姑娘对了山歌。当然,跳竹竿舞的时候,我的诅咒也终于实现,他揉着被竹竿夹痛的脚坐在我旁边的时候,我还不忘狠狠地踩他一脚。

“哎呀,你喜欢我!”邵年在我踩他脚的同时大声叫了起来。我说:“你得了吧,猪才喜欢你!”导游小姐走过来告诉我,原来在苗家,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踩对方的脚,如果对方也有意,那么他也会回踩你一脚。

我转过头,用警告的语气告诉邵年:“你可不要踩我啊,本姑娘……”我话还没说完,白色的运动鞋上就留下了一个黑色的大脚印。邵年微笑地看着我说:“春光正好,此去经年,花落无声。”

请叫我儿童娘子

旁边的大叔惊天动地地打着呼噜,我已经在火车上一夜无眠了。和邵年在凤凰分开了,他说他还要再玩几天,我只好独自踏上了回程。

后座突然又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旁边的大叔终于停止了呼噜,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我站了起来,发现正在欢呼雀跃的不是别人,正是邵年。

我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回过头来看见是我,故作惊讶地说:“真巧啊,怎么是你啊!”我说:“对啊对啊,真巧,你干嘛跟着我?”他无辜地说:“我没啊,这不是凑巧吗,缘分啊!”

他站起来,看见我旁边的大叔,然后凑到我耳边悄悄地说:“看吧,我又救了你一命,你不报答报答我?”我说:“我没馒头了,拳头倒是有一双,说吧,哪个地方痒痒了,本姑娘给你挠挠。”

邵年低下身从包里拿出一个盒子递给我说:“打开看看。”我白了他一眼说:“你不会在里面装了什么毒气机关吧,本姑娘还不想这么早就去做神仙。”

他诚恳地摇摇头,用眼神示意我把盒子打开。我慢慢地打开盒子,里面竟然放着两枚闪着白光的银戒,我茫然地看着邵年,不知道什么意思。

邵年从盒子里取出一枚带在我的中指上,满脸笑意地说:“恩,刚好合适,你也不用报答我一个馒头了,报答给我当娘子就好了,白娘子!”我啐了他一口说:“谁是白娘子,叫我儿童娘子!”

好吧,我承认我也爱上你这个不傻不天真的少年相公了,火车为证,就让我们的爱情跟着铁轨无限延长吧!

儿童青少年运动伤害预防研究进展 第12篇

1 运动伤害发生率及特征

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通过入户调查收集每个家庭所有成员过去3个月内需要进行医学看护的伤害事件, 结果显示, 每年约有700万人因运动和娱乐伤害而接受医学看护 (25.9起/1 000人) , 高发年龄为5~14岁 (59.3起/1 000人) [6]。加拿大一项对2 721名14~19岁中学生的研究表明, 有1 787名学生每年至少发生1次伤害事件 (65.7起/100人) , 其中需要医学看护的为40.2起/100人, 需要“停止活动并到医院就诊”的发生比例为8.1起/100人[5]。我国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过去1 a内小学生总的运动伤害发生率为8.5%, 其中1次伤害率为7.9%, 2次及以上伤害率为0.6%[7]。广东的一项中小学生伤害调查发现, 运动伤害发生率高达23.6%[8]。说明儿童青少年中运动伤害发生相当普遍, 且造成的影响与危害不容忽视。

Caine等[9]的调查显示, 男孩伤害发生率最高的是越野跑 (10.9~15.0起/1 000人) 、足球 (4.3~17.0起/1 000人) 、棒球 (2.8~17.0起/1 000人) 、橄榄球 (2.0~16.2起/1 000人) ;女孩最高的是越野跑 (16.7~19.6起/1 000人) 、垒球 (3.5~10.0起/1 000人) 、体操 (8.5起/1 000人) 。若考虑暴露时间, 男孩发生率最高的是冰上运动、足球, 女孩发生率最高的是足球、篮球、体操。加拿大报道的最主要的6种运动伤害是摔跤、体操、曲棍球、橄榄球、足球和滑板运动。国内报道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最多的项目依次为足球 (40.13%) 、篮球 (22.41%) 、田径 (13.71%) 和排球 (12.38%) [10];小学生的伤害主要发生在体育活动中, 如球类 (18.5%) 、田径 (15.2%) 、技巧类 (9.7%) 、极限运动 (7.0%) 、其他户外运动 (19.1%) 、其他运动 (30.6%) [7]。表明对抗性强、跳跃和全速奔跑的运动其伤害发生率较高。

确定伤害发生常见部位和高风险部位是制定伤害预防策略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显示, 运动伤害发生最常见部位是下肢, 踝关节是影响最大的部位, 其次为膝关节;上肢损伤相对少见, 通常在柔道、体操、滑雪运动中可发生肩部、肘、腕部等的损伤, 不同运动发生伤害的部位次序不同[5,9,10,11]。

对儿童青少年而言, 运动损伤多表现为急性特征。国外研究显示, 常见伤害性质是扭伤、运动过度和挫伤[9];国内研究结果表明, 中学生常见伤害性质为扭伤、拉伤、擦伤和挫伤[10], 小学生为擦伤、扭伤、骨折、撕裂伤[7]。伤害严重程度可依据伤害性质、治疗时间及情况、损失运动时间、损失工作 (学习) 时间、是否存在永久性损伤及其程度和治疗费用来衡量。损失运动时间是目前最精确的衡量伤害严重程度的指标, 美国国家运动损伤登记系统 (NAIRS) 的分类标准即采用损失运动时间作为标准[9]。根据损失运动时间评估标准, 儿童青少年运动伤害以轻度为主[9]。实际上, 仅通过损失运动时间来评估损伤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个性动机、同伴影响、教练的激励等主观因素会决定运动员归队训练时间, 从而影响对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

儿童运动伤害往往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包括医疗费用、父母误工经济损失、雇员单位的生产损失等, 且儿童的伤害往往造成持续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青少年运动安全基金会统计, 1998年14岁以下儿童因运动、娱乐、户外活动相关伤害导致的花费接近260亿美元[9]。美国中学生运动员平均每起伤害事件花费费用为医疗费用709美元, 基本费用2 223美元, 综合费用10 432美元[12]。我国有研究发现, 41.2%的小学生运动伤害不需要花费医药费, 30.0%的花费少于500元, 6.1%花费在500~1 000元, 还有4.2%的花费在1 000元以上[7]。

2 危险因素

运动伤害危险因素一般分为个体内在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Meeuwisse等[13]建立的运动伤害动力学模型认为, 除了个体内在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 同时还存在一些导致伤害发生的直接因素, 即所谓的激发事件, 运动伤害是个体内在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不仅仅是由激发事件所致, 激发事件一般只是伤害发生的触发因子。

2.1 个体内在危险因素

总体上男性运动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7,14], 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更有攻击性、体重较大、更容易选择危险性较高的运动项目, 在同种运动中比女生有更多的身体接触;但某些运动项目如蹦床、英式足球等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某些部位的伤害发生风险女性高于男性, 如前十字韧带损伤, 这可能受解剖学、激素和神经肌肉等方面的因素影响[5,6,9,11,15]。

儿童青少年运动伤害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 中学生高于小学生[16], 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国内有研究发现, 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随年级变化, 三年级最高, 五年级其次[7]。某些特定部位运动伤害仅在儿童中发生, 如头骨骺脱位仅发生在10~15岁儿童。然而, 年龄与伤害类型以及伤害发生部位的关系尚不明确。Emery等[17]发现, 在足球运动中, 无论男女, 18岁组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率均低于16岁组。而Schulz等[18]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发生过运动伤害者更容易再度受伤。Emery等[17]研究显示, 既往有运动伤害史的运动员再次发生伤害的危险性要比那些既往无运动伤害史者高出74%, 这可能由于最初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依然存在, 且修复的组织在功能和防护性能方面都不如原有组织, 损伤还没有完全恢复。

目前普遍认为, 运动技能不佳和经验不足的初学者一般会发生更多的伤害, 尤其是在对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要求很高的活动中。但是Turbervile等[19]通过对717名足球运动员进行2 a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经验丰富的老运动员较经验较少的年轻运动员更容易发生运动伤害。这可能是由于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既往运动伤害史较多且运动暴露时间更长。

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社会应激, 如人格、应激源和生活应激事件会影响伤害的发生[20]。目前研究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理论模型, 逐渐把着重点由过去关注某单一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 过渡到考虑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 但是现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不仅人格、应激源史和应对资源之间有交互作用, 它们还与运动员比赛的应激环境发生交互作用[21]。

2.2 环境危险因素

外在危险因素包括运动因素、家庭因素 (如父母亲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结构等) 、社会因素 ( 如经济发展水平、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普及程度、产品及公用设施的安全状况、保护装置等) 等。孙兰等[7]发现, 民族、父亲年龄等为儿童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昝金波等[10]研究发现, 中学生运动伤害的32.78%是由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 25.42%是由于运动场地器材不合理造成的。虽然一些研究关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对运动伤害的确切病因还了解甚少, 许多危险因素与伤害的发生有关联, 但却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3 干预研究

目前国外运动伤害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体育设施、运动保护和提高运动员应对伤害的能力2个方面, 诸多研究验证了增加护腕、防护面罩、护牙装置及改善运动场地等保护措施对减少和减轻运动伤害有积极意义;但也有研究证实, 单纯依赖改善体育设施和运动保护对减少运动伤害作用有限[22]。挪威一项研究发现, 综合性的热身运动虽然没有降低女性足球运动员下肢损伤的发生率, 但重度损伤、过度使用损伤和总的运动伤害发生率均下降[23];加拿大一项研究也发现, 运动前的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高中生篮球运动时发生的急性损伤[24];某项运动伤害干预研究的Meta分析得出, 针对运动前教育、平衡训练、运动技能、运动状态等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但保护性装备预防伤害证据尚不足[4]。目前运动伤害干预效果主要依据某种运动中某种伤害的队列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 特定运动训练可以减少某种运动中某种伤害的发生率, 但尚无运动伤害综合预防策略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到底何种措施是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运动伤害的综合性措施, 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 运动伤害正不断被纳入到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体系中, 但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学校的运动伤害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证据非常少, 国内一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运动伤害综合干预研究发现,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整治运动场所、制定体育安全制度等措施, 学生的运动伤害发生率较基线下降了97.6%[8]。目前国内有关运动伤害的干预多为不设对照组、非随机的短期研究, 伤害的基线是依靠家长、学校、学生回忆法报告, 而干预期间实行严格的报告制度, 结果的可比性有待进一步讨论。

上一篇: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下一篇:数学作业批改法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