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方略

2024-06-16

古诗词教学方略(精选4篇)

古诗词教学方略 第1篇

一、情感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解答分析】古诗词的形象, 一般指主人公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 要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的特征来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感情, 体会形象中蕴涵的哲理。

【答题模式】①点明诗中的形象。②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③揭示形象的意义。

【真题示例】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 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

问:这首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①这首词借壁立的寒山, 空旷的大地, 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烘托鹰的形象。②词中以鹰自比, 写出了鹰的“轩举”的“猛气”和矫捷的“身手”。③用“男儿身手和谁赌”来表达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用“人间多少闲狐兔……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 建功立业的志向。

二、分析意境型题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来,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雄奇优美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例】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问:这首词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题步骤:①作者选取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③表现了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三、分析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③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④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分析】为了准确答题, 首先,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 要对诗句进行多角度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 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真题示例】 咏怀 阮籍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 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恨使心伤。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 (或比兴, 象征) 的手法。②诗人以凤凰自喻。③抒发了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 (或报国无门) 的悲伤情怀。

四、语言特色型题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如清新自然、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等。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一特色。③阐述诗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真题示例】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题步骤:①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有如民歌。②通过自问自答, 对话形式, 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五、一词领全诗型题

【提问方式】 (1)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2) 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 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2) 突出了什么主旨。 (3) 从构思上考虑。即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真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题步骤 (1)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2) 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3)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炼字型题

【提问方式】 (1) 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3)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 诗中某个字 (某句诗) 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 (某句诗) 。 (5) 诗中某个字 (词) 换作某字 (词) 哪一个好, 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注意:一般而言, 五言诗在第三字, 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答题模式】 (1)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 展开联想和想象, 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4)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真题示例】江间作四首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步骤: (1) 分别是“拳”和“退”。 (2)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翔的状态。 (3)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略 第2篇

鉴赏古代诗词自2002年高考改为主观题以后,就成为了考生的一大难点,也成为了高考的一大区分点,许多考生对此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的谈题色变。其实只要注意掌握一些鉴赏的基本方法,把握鉴赏的基本程式,具备一些基本的鉴赏能力,平时注意阅读一些诗词,古代诗词的鉴赏题还是比较容易将高分收入囊中的。

古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考题涉及到词句含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领悟、表达方式的鉴赏、以及修辞格的判断,意境风格的赏析和情感倾向的评价等。鉴赏一首诗词其实包含如下三个层面:一是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有何艺术特色,三是诗的语言风格怎样。命题者也是从这三个层面来命题的。那么欣赏古代诗词应如何人手呢?

一、要“四关注”“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邪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2005年全国卷(二)鉴赏的诗歌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障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卉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2005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二、要抓意象。析意境。悟情感“四关注”只是为鉴赏诗歌作酝酿准备工作,只是一些辅助的信息,要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还得从意象人手。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和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人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要分析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像,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在分析意境时要紧扣诗中那些表明诗人情感倾向的形容词,并注意联系“四关注”中所挖掘的信息,从而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情感。此外还要特别关注律诗和绝句的最后两句,这两句往往是诗人情感倾注的集中点,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有时扣这两句可以解全诗。

三、要掌握术语。学会规范表达有不少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不知如何下笔,即使下了笔,往往词不达意,这样丢分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学会一些基本的表达程式,从而做到规范的组织语言。其实任何一道题目出现,答题时一般都要牵涉到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指出诗歌表达的思想主题是什么,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即表达技巧的分析,这种表达技巧有何艺术效果。而且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不架空,做到“不引不答题”。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分以下几步走: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细读标题——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第四步,紧扣问题,运用术语,结合诗歌内容,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小作文”教学活动方略 第3篇

【关键词】“小作文”教学;学习方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在本人《作文活动与学习方式的连体关系》中,曾提出“大作文”教学的观念:凡是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使思维外化的过程或结果,均是作文。人的语言能力随着认知结构和语言交往层次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而获得,“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基本能力的生长和发展。“大作文”教学观反对“为作文而作文”,主张“学习通过作文”“作文通过做人”,突破“作文”的门户限制和思想惯性,使作文活动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学习过程与作文目的有机统一,从而使作文活动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完成人的和谐发展:做人(立德)、做事(立业)、作文(立言)。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建构“大作文”理念,消除学生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和恐惧心理,恢复作文活动的自然状态,形成良好的作文学习心理。第二,分解作文能力点,以“大”观念指导“小”活动,坚持把作文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能力,使“大作文”变成可操作的现实。

一、“小作文”的本质特征

第一,是一种时时、处处进行的作文活动。它是显性作文和隐性作文的统一,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的统一,限制作文与随条件作文的统一,整篇作文和片断作文的统一。如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堂作业、提纲、感想、随笔、日记、书信乃至周记、作文、论文,也可以是讲故事、读文章、猜谜语、对对联、演讲、表演、讨论、辩论、讲评、课堂发言、造句仿句、课后总结等等。总之,凡是思维的语词符号化的结果,显示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在“小作文”活动的范畴。它把过去令学生生畏生厌的写作活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有意为随意”,对学生作文所需的知识、智能、非智力的习惯进行全面训练,从而形成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其最大价值是使作文活动与人的学习活动甚至人的存在过程同时发生,并贯穿在整个生活学习的听、说、读、写、思过程中,使个体人时时、处处都处在一种学习与创造的现时氛围之中,而没有刻意为文、闭门苦思的痛苦与艰涩,使学生由怕写、厌写、不会写到乐意写、习惯写、善于写,作文能力自然随着智能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第二,“小文作”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小作文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习的本质特征,即布鲁纳发现式学习和布卢姆掌握式学习。“小作文”活动的学习方式就是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发现的热情、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智力活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此看来,无论是作为一种作文活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小作文”的都是通过训练思维和表达来构建学生完善的心理结构包括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从做人、立言的高度来调控作文活动和学习过程。其最大价值在于改变被动等待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消极心理定势,建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勤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积极心理结构和学习定势。“学习定势的实验研究指出,人们不但能学到特定的东西,而且在这样做的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学习。”①积极定势完全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的训练养成,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不仅具有即时的作用,更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二、“小作文”的操作:学习过程与作文活动连体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②“小作文”活动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学习过程及人的成长过程相始终。

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建构学生完善的心理结构和积极的学习定势放在首位,具体表现为知识分流、循考得到,形成个性化的口头或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小组讨论探究、交流碰撞得到,形成生动深入的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师生多边互动、质疑解疑得到,形成系统准确的知识结构。其次是知识的转化,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向元认知的转化,不仅知道学习目标任务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陈述性向程序性的转化,不仅学会零碎的知识点,而且学会分析推理、总结归纳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操作性向结构性的转化,不仅熟练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行为,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内化和外化能力。最后是知识的迁移,实现智能的转换和发展,使人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知识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迁移的方向有三:一是立德,学会做人,达成德育目标;二是立业,学会做事,达成能力目标;三是立言,学会作文,创造精神产品。

“三三模式”体现着听说读写思的紧密相关,强化了五个“动”:心动(思考探究)、眼动(阅读发现)、口动(讨论对话)、耳动(接收处理)、手法(整理规范)。

“小作文”活动不论是作为一种作文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终极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结构和完善人格,这是一个人在学习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仅具有学校应试的即时意义,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方法论的意义。

注释:

①《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②怀特海:《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③《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语文趣味教学激趣方略 第4篇

新课标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问题,不过分的说,趣味教学的精神已经遍布新课标的每个角落。但是,怎样用趣味教学的理念指导语文课程改革,或者说,怎样把趣味教学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行为,对此,教育界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认真研究。

语文趣味教学的激趣方略有哪些呢?

一、学生主体解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学生情感的需要、情绪的高低和兴趣的浓淡;学生也只有感到自己处在主体的地位上,才能有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只有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乐,他们爱学、乐学的兴趣才能不断升华,善学、会学的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看作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挥、提升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趣味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也就不能称其为教学了。鼓励参与是学生主体观的核心体现,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来开展。语文趣味教学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觉行为,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语文教学设计,而且积极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还在兴致勃勃的语文活动中,有效地完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

二、教师主导引趣

强调学生在趣味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在趣味教学中就可以无所作为。教师自身的趣味虽然不是趣味学习的决定因素,但却是趣味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点燃学生,必须先点燃自己。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教师本身对教学毫无兴趣,上起课来无精打采,读起课文味同嚼蜡,那样的课除了能为学生催眠外,还能有什么别的优点可谈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热情期待,对教材富于发诸内心的共鸣,语言风趣富于幽默感,就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为趣味教学提供一个极好的情感磁场。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呢?首先,教师要披文入情,进入课文角色。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做到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重视情景创设。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培养思维、想象与感知能力。电教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录象、幻灯、音乐等,对创设情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教师应尽可能恰当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态势)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传情达意。

三、挖掘教材培趣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凭借,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材编写使用的好坏,对实施语文趣味教学关系重大。就教材的语言、文学形象、审美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趣味生成可能性。因此,合理地编写使用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趣味至关重要。

人文性是实现教材趣味的重要保证。语文趣味教学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写除了要体现学科特色外,还应富有丰富的人文性特征。语文趣味教学要求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的核心要求就是凭借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丢掉国家、地方教材另搞一套,初高中毕业班更不能不教语文教材去搞纯粹的应试题海战术,但是,科学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趣味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删减、补充甚至调换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重新安排课文的教学时序等。

四、教学手段激趣

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解决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问题。语文趣味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做到因文而用、适时而用、适度而用。

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具有很大的趣味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根据目标的需要加强控制,防止喧宾夺主的倾向。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始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决不能以之代替文字的应用,否则,学生虽然情绪高涨,而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这与语文趣味教学的目的是不相符的。在使用多媒体之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趣味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本身不是目的。许多老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够以至使用不当,使“多媒体”变成“倒霉体”和“绝缘体”。多媒体使用不当,不利于学生学习感知语言能力的培养,容易给师生的情感交流带来人为障碍。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屏蔽了教师的态势语言的发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教学尺度厘趣

趣味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级追求,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语文学习兴趣低迷的今天,趣味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性质的方式手段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趣味教学如果迷失了方向,片面刻意追求趣味,为了趣味而趣味,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们提倡语文趣味教学,但并不主张趣味在语文课里随意泛滥,更不主张搞唯趣味论。如果这方面的尺度把握的不好,很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课就会变成游戏课,学生的学业不光得不到益处,反而会在“荒于嬉”和“毁于随”中削弱了工具性,歪曲了人文性,达不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对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好语文趣味教学的尺度,必须坚守好三个原则:①合理使用原则。要把握好趣味教学的应用范畴,当用则用。②主次分明原则。要真正让趣味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而不能让语文学习为趣味教学服务。③节奏适度原则。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有效的控制好趣味教学的节奏,做到收放自如。

上一篇:开启魔法世界的钥匙下一篇:鞘膜积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