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2024-06-01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精选9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第1篇

浅 谈小 学

古 诗 词

兴隆社区小学 王小艳 2016.11

教 学步 骤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古诗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兴隆社区小学 王小艳 2016.11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第2篇

一.揭诗题

知诗人

1.根据不同的诗文,或者教师不同的风格,采用引言,复习或者播放图画等方式揭示诗、词题。2.介绍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包括作者生平,以及诗、词作的风格特点;创作此诗、词的时代背景等。

二.解诗题

读诗文。

1.学生读题。

2.教师解释诗题目,如果是词,还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词牌名。3.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逻辑重音)

4.学生自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自读诗词。)

三.扣字眼

释词意。

弄清个别难于理解的词的意思,诗、词句中的字、词眼,地名,生僻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字、词的意思。四.析诗句

理诗意。

1.填补词语。对于诗句中残缺的成分一定要先试着补充完整,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2.整理语序。为了平仄,押韵,对仗等的需要,古诗词往往会有倒置的语序,比如我们所说的倒装句等,根据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对看似语序混乱的诗句,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先使语序整齐,然后就易于理解了。3.翻译诗句。在有了前面准备的基础上,先根据诗句的整体感知直译,而后再做细致的意译。这样,整首诗、词的意思就更加明晰了。

五.吟诗文

悟诗情

明诗理。

小学所选古诗词,大多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抒情美的特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对整首诗、词的意思完全理解了之后,我们可以再次返回到吟诵诗文上面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逻辑重音,把握韵尾。这样就可以品悟出诗文蕴含的感情,或对故乡的依恋,或对亲人的思念,或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读诗文中得到共鸣和升华。

“文以载道”,“诗言志”,诗里面都含着哲理,含着诗人的志向等,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明理,有的重在言志,有的兼而有之。在学诗文到完全理解了意思,明确了情感之后,就得挖掘更为深层的内涵了。这个是整首诗最为重要的地方,是诗眼,也是主旨。

六.重总结

背诗篇

拓外延。

古诗教学的六个步骤 第3篇

一.激趣导课, 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 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 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 预习导入法等等, 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 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二.介绍背景, 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是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 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三.自主学习, 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教师要采 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 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学情, 根据学情, 来决定是否“扶”, 哪些地方该“扶”, 又该怎么“扶”。通过“扶”, 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为体会诗情, 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老师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 悟诗情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博大精深, 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 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 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 教师要趁热打铁, 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 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 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 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 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 入情入境, 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 仅以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 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 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 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 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 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 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 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 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 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 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 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 创诗文

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 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而以诗带诗, 以点带面, 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 有意识地加大古诗的学习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 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 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 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 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 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 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 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 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简述 第4篇

【关键词】 读、解、背、联系、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引言:

寥寥数字,意义却深,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古诗与艺术本不可分割,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如同合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奏响古诗教学的“四步曲”,展现中华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习古诗,是汉语言文化不变的传统,自古至今,古诗教学皆以熟读成诵为标杆。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这样的魅力,引得无数教师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把诗人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阐述得淋漓尽致。但就目前而言,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探究其原因有二点:其一是学生对学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其二是教师对教古诗普遍缺乏系统总结。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总结古诗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探求古诗教学的方式方法,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其二《小儿垂钓》为例,将浅叙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步骤。

一、“读”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正文共28字,其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生字有两个即“稚”、“侧”。由于古诗为单课时教学内容,所以看似简单的四行话,在一节课40分钟内应包含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和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的所有内容。

1、读准生字。

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备课后,以“稚”字教学导入新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谈现代人对孩子的称呼有哪些?古时候怎样称呼孩子呢?从而激发学生在课的伊始就敢于说话,敢于思考,教师相机出示“稚”字,告诉学生古代人可以称呼孩子为“稚子”,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稚”。教师再对“稚”的字源做分析——象形字,禾木旁,原指幼苗,我们小孩子不就像正在成长的幼苗吗?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形声字,引出“侧”,读准生字字音。孩子通过对第一个字的学习,找出第二个生字,并能思考出“侧”单立人,人斜着身子坐,无形中不正是体现出了教学中要求的自主,探究吗?

2、读通诗句。

闯过了生字关,可以读诗句了。初读诗句有规则,一行一行读通顺。要求学生们一行一行地读诗,每一行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生,多读几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争取把句子读通顺,在倾听其他学生读的时候,能拓展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学生读之后,可以相机重复,起到范读的效果。当然,在读诗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读诗的兴趣。

这样,一轮古诗读下来之后,学生对古诗朗读有了一定的准确性并且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解”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这也足见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感染力之强。把古诗的诗意当成故事和学生们一起来“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古诗中的意境,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以达到理解诗意的效果。

1、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意境要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能太抽象。

教师可用语言提出一系列描绘情景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情境。“小儿在干嘛?小儿是什么样子的呢?他钓鱼的地点在哪?姿态如何?钓鱼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小儿怎样拒绝别人问路的?为什么拒绝呢?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孩子呢?如果你是作者,你看到这一幕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教师也可紧扣诗句的语言欣赏进入意境。欣赏“蓬头稚子”的图片,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提高了对古诗探究的兴趣,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侧坐”、“草映身”都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从哪个词看到孩子是拒绝回答路人的话的?从这句“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不用“遥”,可以换别的词吗?这样紧扣诗句语言,反复推敲字词,可以培养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2、创设情境。

学生在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再对这样的理解进行深化。既然古诗可以看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我们何不把自己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的画面“还原”?“爱演”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外,“过家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古诗的课堂,可以让这样的游戏“走进来”,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放出去”。在几次公开课中,这样的环节都是课堂中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光。寓教于乐,大概就是这样吧。

三、“背”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在演绎完古诗的全部故事内容之后,背诵,似乎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教学中,似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诗如何背,谁先来背,似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1、教师示范。

我们读的是诗,更是诗中的画面,是诗中的情。在热闹的“演绎课堂”恢复平静之后,一段轻柔的配乐,加上教师深情并茂地背诵,有着“润物细无声”之效。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有必要的,“草长得茂盛,人身子矮一些,第二行营造一个安静的钓鱼环境,声音应该怎样(轻一些)?有人来问路,孩子生怕吓跑了自己的鱼,忙着招手别过来,别把我的鱼吓跑了,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着急)?”学生既听了示范,又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心中自有一番感悟。

2、科学引导。

如果此时,教师直接点名来背诵,学生可能会背诵出来,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科学的安排背诵层次,是很有必要的。屏幕上面有一幅课文中的插图,“如果你已经可以背诵了,就侧着身子背诵,如果还不太熟悉,可以正着身子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来背诵。”在一个集体行为中,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放松,以最佳的状态来背诵古诗。当然,在第一次成功尝试后,学生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在竞争中,把古诗一遍遍背熟,一遍遍背好。

四、“联”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无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无论是抒情或叙事的诗,无一不是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那么,即使每首诗在用字上大有不同,但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也一定能找到一些同类型的,有联系的诗文。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有力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变通起来。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能否找出同样也是写“稚子可爱”的古诗呢?此时,学生们禁锢在这一首诗上的思维变会打开,很多学生会举出一些学过的例子,找到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努力让孩子们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这就启示我们,单纯地依靠孩子的知识储存量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好时机,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知识储备。当学生说出一些曾经学过的古诗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首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古诗,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一行一行地读诗,并思考其具体内容。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作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更应该重视教学规律,对教学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愿“四步”成诗,能奏响古诗教学的新篇章,将古诗教学做到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第5篇

靖边四中

崔东霞

邮编718500 联系电话4617934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应把课堂教学教师一堂言,变为以学生满堂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听读正音,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à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掌握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这类情况还有不少,在诵读时,须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定出基调,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读准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掌握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四、图文赏读,理清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爱莲说》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莲的图片,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品读想象,进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六、分组赛读,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小学作文教学步骤 第6篇

提前一周指导学生阅读作文提示,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必做太多的指导。然后给学生布置和习作有关的活动。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观察、或者是体验,也可以是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习作前就储备了一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写日记。

2、习作指导。

教师提前阅读学生的日记,了解这次习作的难点,对学生此次尝试日记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指导课上,教师围绕此次作文的要求和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难点进行指导。(本人认为每次习作只解决一两方面的问题,不要面面俱到。)我一般是用教师的下水文或者日记中选出的优秀典型作文为范例,让学生从具体的习作中体会习作要求,突破难点。例如,我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说说心里话》,作文要求学生必须说真话,我又从学生的尝试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的心里话容易讲空,因此,围绕一个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是个难点。所以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曲晟萱同学的习作为范例,重点指导这两点。

3、第一次作文。

习作指导后,学生依据作文要求,在尝试日记的基础上第一次习作。草稿完成,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互换修改,还可以让家长修改。

4、习作讲评。

教师阅读学生第一次作文,针对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作文讲评。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校园的一处景物》时,通过阅读学生第一次作文,我了解到把景物写具体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就把一个典型作文的片段拿出来,让学生集体修改,通过大家七嘴八舌的补充,这个片段具体了,内容也丰满了。学生在亲自参与修改的过程中明白了要想把景物写具体,需要把颜色、样子介绍清楚,还要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摸、尝……为了把景物写的更美,适当运用恰当修辞手法。习作讲评后,学生再次修改。

5、第二次习作。

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重新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根据作文内容和要求制定批改规则,一般从书写、用词、句子、标点等方面制定,学生根据规则互相批改。在互相批改时,我的原则是作文能力差的同学和作文能力优秀的学生互换批改。学生互批后,教师进行复批。

6、定稿。

学生把教师复批后的作文经过修改,誊写在教师提前打印好的作文纸上。一学期下来,八份作文装订成个人作文集。鼓励条件好的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打在电脑里存起来。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 第7篇

一、思想情感的分析:

1、根据诗中的意象确定诗歌的类型。

2、根据该类诗歌已知的情感类确定赏析对象的情感基调。

3、根据诗文内容将思想情感具体(具体的阐述)

二、方法特色的分析:

1、根据已知的方法、手法、艺术特点的种类分析赏析对象的特色种类。

2、根据诗文表达将手法、特色具体化(具体的阐述)。

田园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过故人庄》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

1、积极: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生活,追求淡泊闲适,安贫乐道。

2、消极:不满现实,逃世避俗。

山水景物诗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常用意象:山水景物、自然景象、花鸟虫鱼

思想感情:1.积极:热爱山水,倾心自然;

2.消极:惜春悲秋,寂寞伤感

咏物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常用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等各种物象

思想感情:1.积极:寄寓远大理想,抒写高尚情操;

2.消极:影射人事,愤世嫉俗

咏怀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亦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常用意象:香草美人,流水清风,烟云明月,花开叶落,常用典故。

思想感情:

1、积极:爱国进取,思功立业;

2、消极:恨年华早逝,叹壮志未酬;

羁旅诗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看。

高适《除夜》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 涯,孤苦寂寞

送别诗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泪、云、南 浦、灞桥、长亭、古道

思想感情:

1、积极: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2、消极:依依难舍,缠绵伤怀;

情爱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常用意象:芍药、红豆、青鸟、明月、罗衫、玉栏、珠帘、绮窗、鸳鸯、莲藕

常见思想感情:抒写相思,表达爱情

闺怨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望江南》

常用意象:寒月、青灯、空房、孤枕、杨柳、黄花、梧桐、清霜

思想感情:孤独伤感,忧闷惆怅

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览物思理

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1、托物言志

2、巧用对偶

3、运用典故

4、比喻拟人

5、对偶精巧

6、渲染烘托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8、对比映衬(乐景衬托悲情)

9、运用通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10、情与景(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11、虚实相生(虚:想象之景;实:现实之景)

12、正面侧面描写(更加巧妙、含蓄、委婉)

借景抒情——借用景来抒情

寓情于景——把情包寓在景中

移情于景—— 使景物拥有诗人的情感

情景交融——情与景交织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是写景还是抒情,可以说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是前两者达到的效果

即景抒情——由于某种景的触动而抒发感情。一般为前一句写景,后一句抒情

小学古文教学五步骤 第8篇

古文,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古文”是一个新的名词,非常陌生,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而古文与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 对于初次接触古文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改变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状况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准读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好一篇古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熟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在教学古文时, 应先范读课文, 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古文,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接着点名朗读,朗读完毕,请全班同学从字音、语气、停顿、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难读的句子教师先范读,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学习生字新词。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熟读,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 达到自悟自得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古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为理解古文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弄懂会译

在学生初步理解古文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 独立解释文句,使大部分学生能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这时,教师应强调:用白话文翻译古文时,措辞可以相对灵活,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当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为了更清楚、更准确地联系上下文,可以添加一些词句,让意思更连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不能独立理解的难句,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三、分析理解

1. 自读课文 ,对照教材的注释自我阅读。对照注释是小学生学习古文的一种方法。

2. 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利用工具书是小学生学习古文的重点。

3. 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 ,疏通文意。

4. 不理解的字、词、句和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提出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读、自学,在此阶段禁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熟读成诵

在学生读懂古文的字、词、句义,疏通了古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古文的情感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要求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熟读而成诵。这一步可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等。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古文的内在涵义,积累一定的古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授以方法

在教学古文时,教师可将古文的学法贯穿于古文重点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之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教师可将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为四点,分点呈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最后在总结时点明,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方法,学会运用。如,在教学《学弈》一课的重点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某某,通班之善思者也”这个句型造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句子并学会运用。

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古诗词教学情境,是指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体验的总称,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选择一段音乐,还是选择一段视频,乃至选择一段动画,都能够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符的情境,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融入诗词意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和描述的梦里仙境,可让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内容,再在课堂上播放歌曲《仙境》,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诗歌与音乐的互通之处,以达到有效渲染诗歌意境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语言,与人的心灵有共通之处,能够渲染气氛,引起读者共鸣,同时古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以音乐来入题,可配合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美感。运用音乐可以消除时空上的隔膜,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验诗歌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吟诵,读出诗意

对于古诗词教学,朗诵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高中生而言,朗读更容易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诗词教学过程中朗诵的重要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朗读重音、节奏、情感

例如,在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纶”和“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读到“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穿”、“拍”、“卷”三个字应当重读,这三个字展现了赤壁之上杂乱山石、长江水滚滚翻腾和浪花如飞雪的景象;而在读“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时,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赤壁火光中,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从而体会作者追忆赤壁之战、怀念周瑜的情怀,更能想象赤壁之战的场景。又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朗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时,要低缓、哀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展开想象,想象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场景。通过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其效果也比仅仅是教师讲授要好得多。

2.根据风格选择朗读方式

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例如在朗读李白的《蜀道难》时,该作品中凸显出作者独特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这样的诗词就适合选择教师范读,再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方能加深感受该诗的气势、作者的气魄。

三、联系实际,提升体验

高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语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实际生活包括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让学生表达对生活、对诗词的独特感受,才能深刻地领悟和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对诗词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进行品味,得出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特别重视,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地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例如,在对诗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朗读后可以这样切入:第一,请说出最喜欢的字词,并说明理由;第二,请挑选出写的最好的诗句,并说明原因;第三,请说出感到疑惑的地方,跟大家一起答疑解惑。

古诗词学习的关键,就是以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能够发散思维,表达一些精彩独特的见解而不受束缚,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独特看法,不要僵化学生的思维。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说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联系实际,而是要求将学生的实际认知与情感、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不要将诗歌庸俗化。

四、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多写多记,要经常整理笔记,以达到强化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如所学的诗词可按作者、风格或流派等进行分类,将多篇诗歌进行对比学习,体会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体会不同风格却又是抒发同样情感的作者的心境。学习诗歌一定要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方法和技巧:(1)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创作思想以及风格、流派等。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各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变化、以及作者创作这首词时所经历的情感或生活变动等,再将《声声慢》和《一剪梅》来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创作时期、情感生活变动情况和词作风格等。(2)了解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教各种各样的结构或手法,如《琵琶行》中的双线结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等。将诗歌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与其他作品来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这首诗词。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来进行比较,两首词都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凄惨悲凉之感。在理解了诗歌的大体结构和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之后,学生能够更快更容易的学习,教师也能更轻松更有效的教学。(3)注重名言佳句积累,陶冶情操,提升鉴赏能力。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够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诗歌名句的积累,不仅能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还能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激励人们要乐观开朗,不论多远,只要是朋友,心在一起,就是近在咫尺;如表达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千百年来耳熟能详的诗句,能陶冶情操,给人启示,成为我们的精神粮食。

对于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博大精深的主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只能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方式,鼓励、启发学生去质疑,要求学生勇于说出学生自己的看法,不要局限于现成的说法和思路,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从各个方面来对诗歌鉴赏、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中学(317203)

上一篇:童年时的游戏作文400字下一篇: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