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定位扫描范文

2024-06-10

CT定位扫描范文(精选11篇)

CT定位扫描 第1篇

关键词:肿瘤放疗,CT模拟定位,CT值,管电压,图像重建算法,扫描床面高度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进行剂量计算时,需要将CT定位扫描得到的组织CT值转换为相对电子密度,即得到CT- 密度转换曲线,然后进行非均匀组织剂量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剂量分布结果。然而当扫描条件不同时,相同组织扫描所得的CT值不尽相同,TPS计算得到的剂量结果则可能产生差异。为探讨本中心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的不同扫描参数和定位条件对CT值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利用CIRS 062型电子密度体模,对CT模拟定位机在不同条件下对其进行扫描所得的CT值进行检测及分析,以期为CT模拟定位机的质控工作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体模采用CIRS 062型电子密度体模(美国生产的标准测量装置),宽、高、厚分别约为330、270、45 mm,配有17个共9种可分别与水、肌肉、 肺(分别有呼气与吸气状态)、脂肪、肝、乳腺、密质骨、松质骨组织等效的模体, 外形呈直径约30.5 mm的圆柱体,可放置于距中心半径分别为60.0、115.3 mm的两个圆周上。CT机采用本院引进的德国西门子ONCOR CTVision直线加速器附带的SOMATOM Sensation型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加速器治疗床与CT机扫描床共用。

1.2方法

扫描前CT机进行开机自检,完成球管预热及空气校准过程 ;将电子密度体模置于扫描床面,激光定位下在其表面贴3个金属标记点,以保证体模及各模体的中心轴与CT扫描平面垂直且每次扫描时体模位置相同 ;然后在不同条件下对体模进行扫描,利用工作站的统计工具采集组织等效模体中心直径1 cm圆形区域的平均CT值,评价和分析管电流、管电压、层厚、螺距、图像重建算法、扫描床面高度、扫描序列的改变对CT值的影响程度。在某一扫描条件变化时,其他所有参数均保持一致。不同扫描条件, 见表1。不同扫描序列的默认扫描参数,见表2。

注 :*表示单位为 mm,#代表不同的卷积函数。

2结果

(1)不同管电流条件下的扫描结果。CT值随管电流变化的曲线图,见图1。在管电压120 k V、层厚5 mm的条件下,各组织等效模体在同一圆周上扫描的CT值随管电流(分别为80、100、120、140 m As)的改变并未显示出明显变化(均 <1%);管电流不同时,相对电子密度与CT值的关系曲线基本重合,管电流在80 ~ 140 m As内的改变对不同的组织等效模体CT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不同管电压的扫描结果。CT值随管电压变化的曲线图,见图2。在管电流100 m As、层厚5 mm的条件下, 当管电压不同时,各组织等效模体的CT值不尽相同 ;且管电压的改变对CT值的影响是非均一的,对电子密度相对较小的肺、肌肉等组织替代材料的影响较小,对电子密度相对较大的肝脏、骨等组织替代材料的影响较大(CT值随管电压的增大逐渐减小)。管电压分别为80 k V和120 k V时,松质骨等效模体的CT值相差达115 HU,相对差别为56.1% ;密质骨等效模体的CT值相差达360 HU,相对差别为43.6%。其原因在于CT模拟机X线能量较低,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光电反应为主,故原子量相对大的物质受管电压影响较大 ;且高密度组织的CT值与X线能量呈负相关,随着管电压的增加,物质的CT值反而减小[1]。

(3)不同层厚及螺距的扫描结果。在管电压100 k V、 管电流120 m As,层厚分别为2、5、7、10 mm时,各组织等效模体在同一圆周上扫描的CT值随管电流的改变并未显示出明显变化(均 <1%)。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20 m As、层厚5 mm,螺距分别为0.5、1、1.5 mm时,各组织等效模体在同一圆周上扫描的CT值随管电流的改变亦未显示出明显变化(均 <1%)。

(4)不同图像重建算法的扫描结果。CT值随卷积函数不同而变化的曲线图,见图3。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20 m As、层厚5 mm的条件下,重建算法即卷积函数改变时,各组织等效模体的CT值除骨组织外其余基本无差异。当选择不同的卷积函数时,松质骨等效模体的CT值最大相差5 HU,相对差别为2.2%。密质骨等效模体的CT值最大相差64 HU,相对差别为7.8%。CT卷积函数决定和影响着图像的分辨率和噪声[2],随着其kernel值的增大,图像噪声增加,锐利度和空间分辨率增高。由于皮质骨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较高的对比度,kernel值的改变对皮质骨组织CT值的影响较其他组织更为显著。

(5)不同扫描床面高度的扫描结果。CT值随扫描床面高度变化的曲线图,见图4。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20 m As、 层厚5 mm,床高分别为 -13.7、-7.1、6.7 cm时,各组织等效模体的CT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吸气状态下的肺组织等效材料变化最为显著,CT值最大相差67 HU,相对差别为8.56% ;呼气状态下的肺组织等效材料CT值最大相差60 HU,相对差别为12%。扫描床面在CT孔径内的位置的改变影响CT值的大小,对于大孔径模拟定位CT而言, 应尽可能保证扫描对象位于CT孔径的中心。

(6)默认的放疗定位扫描序列的扫描结果。CT值随扫描序列变化的曲线图,见图5。按照CT制造商提供的放疗定位序列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盆部及脊柱所默认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时,各组织等效模体的CT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默认的扫描序列,其参数差异主要在于管电流和重建算法,二者的差异同时存在时,各组织等效模体的CT值的绝对差值及相对差值,见表3。

3讨论

图像引导放疗(IGRT)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靶区定位和验证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滑轨CT加速器CTVision系统,是首套集滑轨式CT和直线加速器为一体的精确放射治疗系统,配备有24排82 cm大孔径CT,可在患者治疗前实时提供清晰完整的CT图像,为实现高精度的IGRT奠定了基础。作为放疗计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CT模拟定位图像和数据的准确采集影响着TPS剂量计算的精确度。为了最终实现精确的IGRT,在新的CT设备获得的图像应用于放疗计划设计之前,需认真严谨地测定各组织准确的CT值及对应的相对电子密度,并确定二者的对应关系,以保证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CT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管电压、图像重建算法、扫描床面高度的影响较为显著。祁振宇等[1]对120 k V和140 k V两种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的CT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其差异约为5 HU(软组织)到150 HU(皮质骨)。Metcalfe等[3]报道软组织CT值随管电压变化其差异可达40 HU。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默认的不同部位的扫描序列进行扫描时,CT值亦有所差异,而实际对患者进行模拟定位时通常选择默认序列进行扫描,因此临床应当对此差异予以重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 第2篇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

根据投影和断层成像原理,设计了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原理性装置.使用该装置学生可以做硬件调试,软件编写、算法研究和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样品的投影成像和断层成像.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实验进行了探讨.

作 者:曾晖 孙腊珍 汪晓莲 ZENG Hui SUN La-zhen WANG Xiao-li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刊 名:物理实验  PKU英文刊名:PHYSICS EXPERIMENT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O571.1 R445.3 关键词:断层扫描成像   图像重建   半导体探测器  

CT扫描:增加儿童患癌风险 第3篇

CT扫描(英文全称为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从多方位吸收X射线,然后将它们汇聚到一起,形成扫描部位的横断面图像。

跟传统的X射线技术相比,CT扫描需要更多的辐射剂量来完成扫描任务。在CT扫描技术快速推广的同时,人们对其潜在危害的担忧也随之上升。在美国,每年至少有400万儿童接受此类扫描,研究人员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扫描检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者可以用超声波或者磁共振成像等更安全且不涉及辐射的检查来代替。

2012年6月7日,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网络版上,这项报告是以英国1985年到2002年间,接受CT扫描的18万名儿童的记录为基础的。这些儿童中有74人得白血病,135人罹患脑癌。作者估计了辐射剂量,发现儿童做CT扫描的次数越多,接受的辐射量越大,患癌风险也就越高。

研究人员还发现,15岁以下的儿童若接受2到3次CT扫描,他们患脑癌的几率比普通儿童增加两倍;而5到10次的扫描,就会使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到3倍。

不过,脑癌和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非常低的:在20岁以下的人群里,每10万人有4.5人得白血病,3.5人得脑癌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以,即便患病概率翻了3倍,罹患此类疾病的概率仍然不高。

马克·S·皮尔思(Mark S. Pearce)在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和皇家维多利亚医院(Royal Victoria Infirmary)供职,同时也是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说:“(研究结果)传达出的基本信息就是在儿童时期,得癌症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作为回应,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发表声明,督促家长不要拒绝必要的CT扫描检查,尤其在可能威胁生命的情况下,如头部和脊柱损伤、肺炎并发症及胸部感染。不过,该组织同时也列举了CT扫描不是首选的状况,比如在怀疑孩子得了阑尾炎时,可先进行超声共振成像检查,如果仍不能确诊,再进行CT扫描检查。

这项研究有局限性:它只是观测研究,即研究人员仅仅观察病人出现了什么状况,却没有进行治疗试验。随机选取一部分病人进行治疗,而另一部分不治疗的对比试验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但这在辐射研究中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

在这个研究中,所有儿童都接受了CT扫描,没有未接受扫描的儿童作为控制组。研究人员说,除去那些也许已初步诊断患有癌症,需接受CT扫描进一步确诊的儿童,他们不知道其他的儿童为什么要接受CT扫描。

同期《柳叶刀》的社论刊载了皮尔思医生的发现。其研究数据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患者,他的研究发现支持其早期的风险估计。早期的风险估计基于CT扫描辐射剂量和患癌风险明显增高的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体内辐射量的对比。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安德鲁·J·爱因斯坦(Andrew J. Einstein)医生的社论提到,世界上至少有12个研究机构正在研究或者打算研究CT扫描对儿童的影响。

2001年公布的一项主要研究根据日本的辐射事件,告诫人们CT扫描对儿童的风险。它预测美国每年有60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接受头部和腹部扫描,其中的500名儿童可能会最终死于CT辐射引发的癌症。

戴维·布瑞纳(David Brenner)是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会(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放射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Radiological Research)的主任。他说,为了诊断肾结石、阑尾炎和牙科问题,医生会让年轻人接受CT扫描检测。其实,可以不用做此类检查而采用其他方法,如超声共振成像检测或者常见的X射线检查。

布瑞纳医生说,最近10年来“一直都在强调减少辐射剂量。这确实很好。医学界也意识到该这样做了。”

不过,他强调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以确保医生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患者接受CT扫描的。

(感谢海麟网的合作与支持)

CT定位扫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原发性肺部肿瘤患者5例, 其中男3例, 女2例, 年龄45~67岁, 平均年龄50.2岁。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严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心功能正常, 无胸腹水和胸部严重感染, 神经方面正常, 能屏气10 s以上, 符合肺部放疗的适应证, Kamofsky评分均>70分[4]。研究对象的每个患者均采用三种不同的呼吸状态下接受CT扫描, 然后对靶区进行勾画, 从而调整放射剂量。

1.2 治疗方法

本次采用的直线加速器型号:西门子生产的PRIMUS PLUS, 整个操作过程根据设备说明书要求严格操作。

在CT模拟机下进行定位并采集图像, 记录定位所用时间[5]。将CT定位图像导入计算机处理系统, 再由相同的放疗医生勾画靶区, 物理师设计计划, 最后由放疗医生审核确定该计划可满足靶区剂量, 再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现勾画静态大肿瘤区域体积, 然后向外扩张3 mm作为计划靶区;CT扫描组的患者, 相对靶区进行0时相勾画, 再勾画出整个呼吸运动过程中的肿瘤靶区, 然后再向外扩张3 mm作为计划靶区。全部病理的总剂量为60 Gy, 常规分隔2 Gy, 放射治疗时间6周。

1.3 观察指标

物理观察指标为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计算出计划靶区体积和大体肿瘤去体积的比值, 并记录每位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的定位、计划、治疗时间。临床观察指标为根据RECIST标准进行分级: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放疗性肺炎根据RTOG进行分级: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CT扫描结果、B超检查结果对比前后病灶区域改变情况, 根据《全国抗癌药物实体瘤疗效通用标准》进行评定。完全缓解:肉眼可见的肿瘤病灶区域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一半以上;稳定:肿瘤体积缩小20%~50%;恶化:肿瘤体积缩小2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呼吸状态下患者的观察数据比较

吸气状态下患者的定位时间和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的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三种呼气状态计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吸气状态PGTV/GTV明显大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三种呼吸方式下患者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

患者在自然呼吸状态、吸气状态、呼气状态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些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 由于早期诊断较困难, 当肺癌患者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均可进行手术治疗[7]。放射治疗已经成为大部分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呼吸运动是制约肺部肿瘤放射量的主要原因, 放疗医生主要通过增强照射野放射剂量, CT扫描采用多种方法控制呼吸运动, 从而保证放射治疗的质量。由于肺的呼吸运动增加了肺部肿瘤放疗位置的不确定性, 并且肿瘤限制了放射的边界和剂量, 从而影响了肺癌的控制率。控制肺部呼吸是肺部肿瘤放疗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通过增加内边界的方法扩大照射野肿瘤呼吸周期的均匀照射程度, 并且可增强内外边界的放射视野, 使肿瘤在呼吸周期内得到充足照射。呼吸不同活动范围可导致肿瘤位置发生差异, 如果肿瘤的呼吸运动不显著, 在治疗计划影像采集中考虑到呼吸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就不用采用控制呼吸的技术。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 传统CT只能显示肿瘤的瞬间位置, 并且可以通过与呼吸运动具有关联性的CT扫描采集影像, 并在模拟定位中获取呼吸周期的平均方位。

CT扫描是患者身体纵轴的某区域扫描大量CT图像的同时, 根据患者的呼吸信号, 获取时间上整个呼吸周期的CT图像, 从而更好的勾画出靶区和不同时刻的靶区形态, 从而计算出合适的靶体积, 与三维CT扫描相比较, 可消除运动的伪图像, 提供更加精确的肿瘤治疗范围和剂量[8]。主动呼吸控制利用特殊的装置, 在呼吸的特定时期患者进行强制屏气, 然后再进行定位扫描和放射治疗。此方法不但可以消除因呼吸造成的靶区异位, 还可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量及受照体积, 同时减少患者的放射损伤。但是呼吸过程中患者的残气量不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 可使治疗时间延长, 其中包含治疗前设备安装和实施治疗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 吸气状态下患者的定位时间和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的时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三种呼气状态计划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吸气状态PGTV/GTV明显大于自然呼吸状态和呼气状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自然呼吸状态、吸气状态、呼气状态在临床疗效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运用呼吸控制技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呼吸受到控制, 并且可在实行加速器呼吸进行控制, 这需要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放射治疗只能限定于呼吸同步的特定时间段内, 在日本该项技术的运用较多。有文献显示, 通过荧光透视跟踪的呼吸控制加速器可植入标记在肿瘤内部。但是, 实际肿瘤和标记物之间存在着差异, 并且标记物的位置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不能保证放射肿瘤的准确性。自主呼吸技术通过控制解剖结构制约呼吸的运动程度, 主要有主动呼吸控制和深呼吸控制两种方法。两者都采用重复的吸气屏气原理, 但是屏气的程度不同。采用深度呼吸控制重复性较强, 并且保持最大吸气状态时肿瘤的照射, 减少因呼吸运动导致的边界减少。

呼吸控制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 其相关结果显示, 采用大吸气量作为阈值的深吸气屏气, 可使患者在相对舒服的状态下进行放射治疗, 并且临床重复性较好[9]。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限制肺肿瘤运动和保护肺组织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并且患者的耐受程度较大。呼吸控制技术可使所辖肿瘤的靶区边界, 文献[10-11]报道, 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与正常呼吸状态下相比较, 肿瘤靶区内边界缩小5 mm。运动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联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比自由呼吸状态的心脏照射体积下降了20%, 肺部照射体积降低了百分之物质, 平均照射量降低20%, 使肺部肿瘤组织得到精密照射, 并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

CT定位扫描 第5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 57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3- 01

多层螺旋CT 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变的诊断中,但有些病变部位仅靠平扫不能确诊,需要采用增强CT扫描[1] 。增强CT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经静脉短时间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增强病变组织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检查过程中,注药速度快、操作要求严格, 只有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很好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螺旋CT 增强扫描中的护理配合,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行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326例,其中男223例,女10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平均52岁。其中头颅43例,颈部11例,胸部105例,腹部153例,盆腔14 例,有彩超报告直接增强的123例,平扫后增强的203例。

1.2 方法

1.2.1 设备及用品: 德国西门子16层螺旋CT(CT Somatom Emotion16 ) 、高压注射器、一次性高压注射器针筒、2 4 GA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等。

1.2.2 药品: 碘海醇(100ml,300mgI/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等。

1.2.3增强扫描前的准备:了解患者病情及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要特别慎重;判断是否属高危人群,是否属禁忌证;腹部增强扫描者,要求预约,早晨8:00-10:00让患者空腹,刚做过钡餐透视者,一般在鋇餐透视后1周方可行CT增强扫描。

1.2.4 静脉注射试验: 取原液1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15 ~ 20 min, 患者无不适时方可进行检查。

1.2.5 静脉穿刺: 选择相对粗大、弹性较好的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如肘正中静脉、前臂浅静脉。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 cm,稳妥固定。

1.2.6 注射造影剂: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75~9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 ~ 2 ml 计算,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速度2 ~ 4 ml /s,开始注射20 ~ 30 s 后进行扫描,继续给造影剂,成人至75~90ml,儿童至需要量,边注射边扫描。

1.2.7 扫描结束: 拔出针头, 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3~ 5 min, 并在观察室观察20~ 30min, 确认无不适后方可离开。

2 结果

血管严重渗漏5例,明显不适4例,高压注射器故障1 例,均终止增强扫描。在皮试时出现重度过敏反应者1 例, 未行检查。其余31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CT增强扫描, 显影效果较好, 图像后处理评价满意。

3 讨论

3.1 增强扫描前护理

3.1.1 做CT增强扫描一定要具体分析病情、身体状况及诊断治疗价值的利弊关系,慎重选择,严格掌握适应证;碘对比剂使用禁忌患者,有过敏史、支气管哮喘病人、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身体一般情况较差及高龄等禁忌做增强扫描。客观讲明过敏反应的情况,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增强扫描后,签订增强扫描同意书方能做该项检查。

3.1.2 备好抢救用品,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 心理护理

做扫描时告知患者检查的注意事项、扫描目的、大概时间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感。注射造影剂时,细致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此阶段患者主要负性情绪为焦虑恐惧。对此我们及时进行疏导,改变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态度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感觉温暖,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掌握其心理动态,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检查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使其在自然安静的心态中配合扫描。检查结束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拔针后, 要耐心地交代注意事项,并嘱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min, 以防意外发生, 还要告诉患者回去后多饮白开水, 以尽快排出造影剂[3] 。

3.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不同,体质不同,造影剂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在检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 我们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检查前应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检查部位和要求,询问有无过敏史。对下列情况应限制或停止检查: 对碘过敏患者;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药, 必要时立即给予抢救。在检查结束后一定要让患者在观察室观察20~30 min,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最终获得满意的图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1) 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采用24 G 静脉留置针,选择上肢较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穿刺时沉着冷静, 尽量一次成功,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扫描成功率。(2)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合理设定各项参数。(3)熟练掌握造影剂渗漏的处理:由于高压注射的压力大、速度快[4] 、患者年老体弱血管弹性差或者护理人员操作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造影剂渗漏。造影剂渗漏到血管外可直接刺激组织引起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改变[5] 。轻度渗漏可使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外敷于肿胀部位, 并抬高患肢;较严重的渗漏, 在此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5mg , 每日3次, 连用3日。(4) 熟练掌握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注药和扫描, 作必要的处理。

总之,临床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鸣鹏. CT 检查技术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4.

[2]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MR 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1): 70- 71.

[3] 陆巧葱, 缪学勤, 梁美莲. 喜疗妥软膏治疗CT 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损伤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 2009, 7( 1) : 709.

[4] Lim JH . Cholangiocarcin om x m or phologic classif icat ion according to grow th pat tern an dimagin g f inding s. AJR , 2009,12: 218.

CT定位扫描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骨盆扫描的志愿者45人, 其中男性20人, 女性25人, 受检者年龄在21岁~58岁之间, 平均年龄35岁[4,5,6], 受检者身高为153cm~185cm, 平均身高为 (168±6.2) cm, 体重45kg~98kg, 平均体重 (64±5.2) kg。

1.2 检查方法

使用设备PHILIPS 128排CT扫描仪, 分别采用60、80m As及常规剂量180m As对45名志愿者进行骨盆扫描, 三次扫描除扫描剂量以外的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 层厚5mm, 螺距为1.0, 扫描方向从头到足[7,8,9]。记录三次扫描志愿者所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vol) , 将所得到的三组图像请两位高年资医师在遮盖扫描条件的前提下在组织细节、颗粒均匀性及伪影等方面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并记录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13.0版本。不同剂量CT扫描模式CTDI值用图表1表示, 综合两名医师的评价, 分别计算出各低剂量组三种类别的等级的例次, 构成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10]。

2. 结果

综合两名医师的评价, 分别计算出各低剂量组三种类别的等级的例次, 构成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图表1.2表示。

表2说明低剂量扫描与传统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972年英国人Hounsfield发明了CT, 在经历了数次技术创新后, 如今螺旋CT已经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但是螺旋CT的放射剂量明显增多, 使得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较普通X线检查显著增加, 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 公众照射剂量每增加1Sv, 癌症发生率将增加4.1%, 辐射剂量成为从业人员和受检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RCP) 以及国际医学物理组织 (IOMR) 制定了医疗照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标准, 以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 随着公众自身防护意识的提高, 如何在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自低剂量CT扫描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后, 国内外学者在早期肺癌的普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并取得良好效果[11], 现如今随着公众中放射防护知识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并在鼻窦、眼眶和儿科CT检查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对于成年患者而言, 骨盆扫描更应引起特别关注, 接受骨盆CT扫描的时X线辐射剂量越大对性腺的可能的辐射损伤就越大, 这将有可能造成精子或卵子畸变, 导致新生儿出生畸形或死亡, 因此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这一类患者,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6排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技术降低了X线发射功率, 减少了球管损耗同是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X线实践的三项原则中规定:要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的辐射剂量获得最有价值的图像,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而CT盆腔低剂量扫描技术符合以上原则。根据统计学结论可知, CT骨盆低剂量扫描所获取的图像与传统CT扫描所获取的图像都能够符合盆腔的诊断要求, 并且两者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降低扫描剂量可减少球管损耗, 延长使用寿命, 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扫描中的应用。方法:40名志愿者用Philips128排螺旋CT行骨盆扫描分别采用60m As、80m As和常规剂量扫描, 其余各扫描参数均相同, 记录各次扫描的产生的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 , 请两位医师对各幅图像在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清晰度及伪影等方面评定图像质量, 并以优良差判定图像质量。结果:三组扫描方法在骨盆图像的显示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相比, 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大大降低被照射者所受的辐射剂量, 同时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辐射防护,低辐射剂量,骨盆,性腺,16排螺旋CT

参考文献

[1]张彦彩, 朱小忠, 马国林, 王武.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07:1376-1378.

[2]方挺松, 彭加友, 李均洪, 樊长姝.成人骨盆骨折16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03:171-173+191.

[3]李琳.头颈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双期扫描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4]周理余.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骨盆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04:443-445.

[5]汤振华.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外伤中的最优化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06:603-604.

[6]杜广芬, 李海亮, 韩中山, 李全太.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02:246-248.

[7]于丽丽, 邓大平, 马爱华, 王佰祥, 张磊.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颈椎间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02:244-246.

[8]李耀平, 梁飞虎, 何健, 邱国华.多层螺旋CT骨盆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与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03:174-176.

[9]丁娟.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 2004.

[10]郭文梅, 申丽盈, 马春华.多层面螺旋CT低剂量在骨盆扫描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2:1402-1403.

CT增强扫描的护理浅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151例,其中男82例,女69例;年龄43岁~75岁,平均年龄59岁。

1.2 方法

我院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螺旋CT机,造影剂均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使用数控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通过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1.2.1 检查前的护理

(1)心理护理:根据医生所开具的CT增强检查预约单,由CT室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向患者介绍此项检查的目的、意义、过程及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并得到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此项检查。(2)询问患者家族史、用药史、过敏史,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做心电图。严重高血压者应控制血压至平稳后再做CT增强检查,对严重心脏病、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的患者尽量不做CT增强检查,应在病情稳定好转后再做检查。腹部增强扫描前禁食12 h,检查前2 d~3 d不食产气多的食物。膀胱增强扫描的患者应憋尿。(3)碘过敏试验:取1 m L优维显注射液静脉推注患者体内,20 min后检查结果,试验结果为阴性方可进行CT增强检查。尽管碘过敏患者非常少见,但若发生后果极其严重,所以做碘过敏试验非常重要,做碘过敏试验前需患者或其委托家属签字方可执行。

1.2.2 检查时的护理

(1)按照检查部位摆好患者体位,其余部位使用铅服给予屏蔽,减少患者的辐射量。指导患者呼气、吸气和屏气的训练,以便扫描成像一次性成功。(2)告知患者高压注射给药速度快,给药后会出现身体的一过性发热、口鼻感到有药味,这些属于应用药物的正常现象,不必担心。若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则属于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3)血管的选择:由于采用高压注射器通过数控快速推注造影剂,药物剂量大、浓度高、渗透性强,所以应选择较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并注意避开血管分叉处、静脉窦处,一般多选择肘窝近心端的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造影前5 min~10 min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再接数控高压注射器静脉推入5 m L造影剂观察有无渗漏,并进行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检查注射装置各连接处是否紧密,保证药液通畅输入。(4)造影剂的选择:碘造影剂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离子型造影剂渗透压高,不良反应较多见,非离子型造影剂是三碘苯甲胺类衍生物,具有渗透性低、化学毒性低、神经毒性低、生物安全性高的特点,我院均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5)按照部位的不同设置输入参数,腹部为增强注射药物30 s时开始扫描、胸部为25 s,盆腔为30 s~40 s,成人造影剂量为80~100 m L。与医生密切配合,准确掌握扫描和注射药物的时间,保证CT增强图像的质量,并密切观察患者推药后的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在终端上操作终止注射,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1.2.3 检查后的护理

扫描完毕后,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一切顺利,使其心情放松,嘱患者稍事休息无自觉症状后方可下床。保留静脉通路,在观察室留观半小时,防止发生造影剂的延迟反应,嘱患者多饮水,稀释造影剂,以便其尽早排出体外。

2 结果

CT增强扫描患者共151例,其中148例患者在检查中配合完好,CT增强扫描成功完成,2例药液外漏,1例过敏试验后出现过敏反应,较轻微,经急救抗过敏治疗后1 h左右症状消失,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CT增强扫描成功与否与患者的配合密不可分,由于患者大都是第一次做CT增强检查,对此项检查不是很了解,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所以应向患者仔细介绍此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方法和过程,态度要热情、诚恳、耐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细致地解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使患者能够理解,并解除其顾虑与担心,取得患者的信任并能主动配合检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CT增强检查至关重要,它是检查成功的前提。

3.2 娴熟的技术

CT增强扫描成功的关键是造影剂能按时、按量顺利地进入患者体内,这样才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具体情况。所以护士必须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注意穿刺血管的角度、深度,达到“一针见血”。

3.3 CT增强扫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高危因素

适应证:平扫时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分界不清,需进一步检查病灶的大小、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禁忌证:脑血管意外、碘造影剂过敏者、重症甲状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良、重症肌无力。高危因素:荨麻疹、哮喘、糖尿病、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1岁以下小儿、60岁以上的老人。

3.4 准备急救药品和必需的急救器械及相应的抢救措施

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葡萄糖盐水、升压药、呼吸兴奋剂、镇静剂等;急救器械:氧气瓶、氧气袋、血压计、听诊器;相应的抢救措施:由于CT室的抢救能力有限,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在急救抢救的同时,应请医院急诊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协助,必要时尽快护送患者到急救中心。

3.5 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轻度:面色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打喷嚏、咳嗽,全身发痒、轻度荨麻疹。处理:给患者吸氧,安静休息,嘱其多饮水,使药液加速排出,出现荨麻疹肌肉注射扑尔敏10 mg;中度: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发音困难、全身出现荨麻疹样皮疹,面颊、耳部、眼睑水肿。处理:应积极处理,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 mg或氢化可的松50 mg,给氧,注意保暖,如有喉头水肿用地塞米松5 mg、肾上腺素1 mg喉头喷雾,注意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重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惊厥、重度喉头水肿、重度支气管痉挛、休克、昏迷。处理:紧急抢救,给予上述处理措施的同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到CT室协助抢救。对休克者应补充血容量,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快速静滴,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对血压骤降给予血管活性药阿拉明10~60 mg,多巴胺20~60 mg;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者给予尼可刹米0.375 mg或洛贝林3 mg;对心搏骤停者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并用除颤仪除颤,静脉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 mg或异丙肾上腺素0.5 mg;对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

3.6 造影剂外漏的处理

由于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导致造影剂外漏,造影剂外漏至皮下后,可出现局部肢体肿胀、疼痛。应积极处理,将纱布浸透50%的硫酸镁覆盖在肿胀部位及其上下10 cm范围[2],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人可在24 h内消除肿胀。

参考文献

[1]沈霞.CT室对常见碘过敏反应的护理与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73.

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 第8篇

检查前的护理

首先是心理护理, 行CT增强的患者大多数怀着复杂的心理来检查, 对疾病的怀疑, 使得患者及家属精神紧张, 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宽慰。因此, 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CT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安全性、先进性及具体方法, 对其提出的疑问作详细的回答,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消除恐惧及焦虑。

因造影剂的特殊性, 为防止过敏反应, 在检查前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个人状况, 尤其是过敏史及有无CT增强的禁忌证。如有药物过敏史的、或对含碘食品过敏的要严格评估, 行碘过敏试验。要求患者检查时需要一名家属陪同以确保安全。并把药物的使用目的、药理作用、禁忌证、配合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并签署CT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 同时必须备齐急救药品、物品, 以备过敏反应应急处置[1]。

CT增强扫描时的护理

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根据临床的检查要求, 不同的CT增强检查部位按照不同的检查规范进行相关准备, 如腹部CT增强 (肝、胆、胰、脾时) , 嘱患者于检查前禁食5~6 h, 以保持胃内空虚, 避免过敏反应时呕吐物过多, 检查前半小时口服清水300 m L以充盈胃肠道, 并增加腹腔中各器官之间的对比度。而膀胱扫描前30 min内, 需饮用大量温开水, 待膀胱充盈后扫描, 便会得到理想的图像, 以利于诊断。在进行CT扫描前应嘱患者除去金属物品防止出现伪影。而对于血管性病变的CT增强检查则要求更加严格, 如行冠状动脉CT造影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 检查前要求情绪稳定、控制心率, 并能进行有效的屏气, 需在候诊区安静休息15~30 min, 待心率平稳后方可检查, 避免患者的检查结果受呼吸、心率、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因此, 科学、细致、有效的护理, 减少干扰因素的发生, 方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无误[2]。

静脉穿刺和观察:因检查中需使用的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高、注射速度快, 造影剂量大、黏稠而又刺激性大, 因此必须选择粗而直, 避开关节、静脉窦等不易穿破的静脉。成功穿刺后, 要将套管针进行稳妥的固定, 并协助患者肢体摆放合适的位置。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变化, 观察高压注射器的注射压力、注射是否流畅等。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正确判断轻、中、重度反应, 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3]。

扫描后的护理

注射完毕, 仔细拔除穿刺针, 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处5~10 min, 协助整理衣物, 嘱患者在候诊室休息30 min左右无不适后方可以离去。嘱患者到家后注意休息, 如有不适, 立即就诊, 以防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 并向患者说明药物主要从肾脏排出, 鼓励其多喝水, 以加速药物排泄, 减轻不良反应, 并交代取报告的时间及地点, 以便患者及时得到检查结果, 不会延误病情的诊治。

综上所述, 在对患者行CT增强扫描时, 除了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外, 舒适的环境、愉悦的心情, 护理人员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责任心, 熟练的穿刺技巧, 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力都是保证CT增强扫描检查能够得以成功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诊断的准确[4]。因此, CT室的护理工作也在此体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运用护理程序对增强CT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包括CT增强检查前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自身准备及对不同行CT检查患者的常规护理。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患者配合检查, 达到满意效果。因此, 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是保证CT增强扫描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整体护理,探讨

参考文献

[1]谢雪芳.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7) :243.

[2]邓八妹, 梁焕莲, 温李花, 等.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6) :33-34.

[3]黄艳.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6) :1453-1455.

CT定位扫描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3月因车祸、高处坠落等情况行CT检查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人,女18人,年龄26~79岁,平均53岁。50例中11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胸部CT扫描;15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胸部、盆腔CT扫描;10例进行了头部、胸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

1.2 扫描方法

扫描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常规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8 s,电压=120 kV,螺距=0.938:1,距离=18.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200 mA;颈部=200 mA;胸部=200 mA;腹部和盆腔=300m A。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参数: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6 s,电压=120 kV,螺距=1.375:1,进床距离=2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150 m A;颈部=150 m A;胸部=150 mA:腹部和盆腔=280 mA。将所得原始图像重建成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进行观察图像。本组资料的CTDIvol摘自每个受检者的资料栏,每个受检者检查结束后,扫描仪通过软件根据输入的扫描参数和部位计算出CTDIvol、DLP,并显示在资料栏中,分别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低剂量与常规剂量之比。

1.3 图像评价

由2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观察判断,观察图像时可以在工作站进行MPR、VR等方法重建。依据其显示程度评分:骨骼显示比较清楚,骨折线显示清晰,无线状伪影为2分;骨骼显示清楚,有部分线状伪影,不影响诊断为1分;骨骼显示模糊,达不到诊断要求为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种模式扫描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辐射剂量降低情况:求两种模式各项平均值;常规剂量组,低剂量一体化组(见表1),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mGy-cm,CTDIvol值为141 m Gy;低剂量一体化组:DLP=994mGy-cm,CTDIvol值为56.7 mGy。低剂量一体化组比常规组下降了84.3 mGy,与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放射剂量下降了5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比较:所有2种模式患者图像质量均能满足常规临床诊断质量要求,评分分别为:常规剂量组38分,低剂量一体化扫描组39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出现,CT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机架的短几何设计、探测器材料的更新和多排探测器的设计等[7]极大地提高了CT机的效率,从而为低剂量CT检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缩短了CT检查时间。

X线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2]。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于1991年以60号出版物明确地将医疗照射列为人类所受三类照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之一,并提出了医疗照射的防护体系,包括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化和最优化[4]。X线诊断的医疗照射已经成为人工电磁辐射的最大来源[5],我们正使用过量的放射线来获取某一影像,而这种影像的获得与用低于CT 50%的放射线所获得的影像并无差别[3]。因此在利用X线技术为患者检查诊断的同时,必须考虑照射剂量问题。对现有设备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非常有必要,避免不合理的照射剂量,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受照剂量。

螺旋CT检查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也使射线对人体的辐射量变得更多。在受到不必要的或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时,其致癌效应发生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通常人们采用器官剂量来评价受检者所受剂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螺旋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国外有学者提出了通过权重CTDIvol值来估算CT受检者的器官剂量[6]。CTDIvol和器官剂量相差不大,所以在受检者的辐射防护上可直接采用CTDIvo估算CT扫描区域内的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10]。由于CTDI-vol在CT机的显示屏直接显示,所以采用此方法评价CT检查受检者的器官吸收剂量非常简便、快捷[7]。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要求公众、个人、单个组织或器官所受的辐射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0 mSv。在本组病例中,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 mGy-cm,CTDIvol值为141 mGy。笔者使用低剂量CT多程序一体化扫描程序,发现低剂量一体化组的DLP比常规组的DLP下降了1 357.45 mGy-cm,CTDIvol值下降了84.3 m Gy,本组图像质量都能符合诊断标准。本文资料统计表明扫描剂量由141 mGy降至56.7 mGy时,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重建,病变结构显示清晰,大大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本研究两种模式所得的图像质量都能满足诊断需要,无显著性差异,并减少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故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多发外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可以在多发外伤中得到推广应用,它不但能在患者诊疗过程中节约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还可以节约机器损耗,最主要是使球管寿命得到延长[8],间接提高了公众利益,增加了医院效益。既减少了受检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又确保了诊断的基本要求[9]。

笔者认为,低剂量一体化扫描能满足临床对多发外伤的诊断要求,同时又能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Slovis T L.CT and computed Radiography:the pictures,great;but Is the radiation dose greater than required?[J].Am J Roent genol,2002,179:39-41.

[2]Sone S,Takashima S,Li F,et al.Mass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with mobil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anner[J].Lancet,1998,351(9111):1242-1245.

[3]Lane F D,Kathleen H E,Alan S B,et al.Minimizing Radiation Dose for Pediatric Body Applications of Single-Detector Helical CT;Strategies at a Large Children's Hospital[J].AJR,2001,176:303

[4]Anne P,Donald P F,Lane F D.Helical CT of the Body:Are Set-tings Adjusted for Pediatric Patients[J].AJR,2001,176:297.

[5]陈明华,钱明山,杨少平.肺部CT检查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对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4(6):17-18.

[6]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2004,24(2):47-91.

[7]王新怡,李福生.低剂量CT扫描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2005,12(14):315-317.

[8]苗英,钱玉娥,张月俏.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26):90-91.

[9]戈明媚,罗志刚,廖玉珍,等.低剂量胸部CT诊断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91-292.

CT定位扫描 第10篇

【关键词】胆道梗阻;动态增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5-2

胆道梗阻病因复杂,包括结石、肿瘤及炎症,其诊断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探讨的难点之一[1]。笔者收集本院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CT对该组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7~71岁,平均53.1岁。皮肤、巩膜黄染47例,右上腹痛、腹胀31例,发热2例。胰头癌19例,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MX 8000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及SGI后处理工作站MX VIEW软件。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自膈顶上方2cm扫描至肝下极。扫描参数:(1)常规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旋时间0.75s,螺距1.25,扫描层厚6.5mm,重建层厚5mm,标准重建。(2)增强扫描:电压120kV,电流200mA,螺旋时间0.5s,螺距1.5,扫描层厚3.2mm,重建层厚1.3mm,标准重建。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3.0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延时27s、60s、90s,行3期扫描,所得图像均进行MPR、4D重建处理。

1.3梗阻水平的判断参照文献[2]胆道梗阻平面按3段划分:肝总管(CHD)及以上平面为第1段;CHD以下至胰上部为第2段;胰头部及以下为第3段。本组病例均为第3段。

1.4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扩张的诊断标准[3]肝外胆管直径>10mm时为扩张,6~10mm为可疑扩张。肝内胆管诊断依范围可分为3级: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为轻度扩张;既有肝门又有外围胆管扩张者为中度扩张;肝门及外围均明显扩张者为重度扩张。依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分为:直径5mm为轻度,6~8mm为中度,9mm以上为重度。

2结果

本组病例中,(1)胰头癌1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稍低或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胆胰管扩张12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2)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13例均有胆囊增大、胆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3)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胆总管下段均逐渐变细。

3讨论

3.1胰头癌CT表现(1)平扫:胰头部见等密度、低等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者约80mm,最小者约10mm。(2)增强扫描:瘤体的CT强化程度均依赖于瘤体的血供情况,McNulty等[4]使用动态CT研究瘤体的增强,认为CT增强扫描可在活体反映瘤体的血供情况。多数学者认为胰头癌为乏血管肿瘤,强化程度低。本组结果以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以稍低和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胰腺癌CT强化程度高,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多,提示恶性程度低;CT强化程度低,反映瘤体内残存的胰腺组织少,提示恶性程度高[5]。(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2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中度扩张2例。

3.2十二指肠乳头癌CT表现十二指肠乳头癌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部黏膜、壶腹内黏膜、主胰管和胆总管共同开口处的壁间黏膜上皮的癌瘤[6]。(1)平扫:胰腺钩突底部层面,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肠壁向腔内突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分叶状、菜花状,以圆形多见。密度多均匀,无钙化及囊变,边缘多清楚。肿块与十二指肠肠腔断面呈“双环”征,且内环相切。(2)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多呈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仍明显。本组病例中,以中度强化为多,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均有扩张,胆囊均增大,胆总管下段均有突然狭窄截断,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中度扩张3例。

3.3胆总管下段结石CT表现(1)平扫:胆总管下段见结节状高密度、等密度致密影,本组病例高密度16例,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2)增强扫描:均无强化。(3)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病例中,胆胰管扩张16例,可疑扩张5例,胆囊增大8例,胆总管下段均为逐渐变细,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轻度扩张8例,3例肝内胆管无扩张。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的鉴别,平扫壶腹癌与壶腹部软组织密度结石均为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很难鉴别。增强后,壶腹癌均有轻中度强化,结石无强化,故增强后均能明显鉴别。另外,肝内外胆管梗阻情况有助于鉴别,壶腹部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轻-中度,而壶腹癌肝内外胆管扩张均呈中-重度。MPR、4D重建,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潘爱珍,陈焕伟,甘毅,等.多层螺旋CT经肝穿胆道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道梗阻病变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2):1224.

[2] Lee MG,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s:3D MR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compared,with,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adiology,1997,202:663.

[3]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75.

[4]McNulty NJ,Francis IR,Platt JF,et al.Multi detector row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effect of contrasl enh anced multiphasic amaging on enhancement of the pancreas,peripancreatic vasculatureand pancreatic adenocarcinma.Radiology,2001,220:97.

[5]王中秋,陈英鑫,卢光明,等.胰腺癌的恶性度和其瘤体CT强化程度的对照分析[M].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0):920.

64排CT低剂量扫描研究 第11篇

CT低剂量扫描历来是非常有意义又有一定争议的课题[1],怎样用较低的剂量进行CT扫描,对于患者的保护至关重要。对于怎样用合适剂量进行CT扫描,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有各自的研究方法[2,3]。腹部是临床上常做CT检查的扫描部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丰富的食物选择常常造成胰腺疾病的发生,从而成为现代社会的高发病,而其本身属于辐射敏感组织,容易发生辐射损伤[4],一般认为0.5~2.0Gy的辐射剂量可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于5Gy可出现多次呕吐和腹泻[5]。胰腺受照剂量过大可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几率增高[6]。本文通过逐步降低毫安量的方法以达到获得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最低剂量,获得对患者进行腹部CT检查的最佳扫描参数,尽量减低辐射剂量,最终达到保护患者权益和人身健康的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1)本研究共选取110名患者志愿者进行CT检查,事先量好腹围,选取同一层面进行单层扫描,在固定螺距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在保障图像诊断价值的前提下,选出最佳的曝光管电流。最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我们采用GE lightspeed VCT进行扫描,该CT有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w(m Gy)显示。110例临床疑似有胰腺病变的患者之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9.5岁。

CT扫描方法: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对病灶局部增加低剂量单层扫描,患者非扫描部位用铅衣防护。首先让患者服用造影剂,15min后行胰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10k V,250m As,准直器层厚0.625mm,螺距p=0.985mm重建层厚5mm,标准重建算法,扫描范围从胰头到胰尾,在定位像上测量其范围。然后在病灶局部进行单层低剂量扫描,先以常规剂量的50%为首次曝光剂量进行低剂量扫描,再逐次降低10m As进行低剂量单层扫描,每扫描一层图像,由3名资深医师(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直到1名医师诊断不出图像病变为止,则上一个m As值为胰腺低剂量扫描的最低剂量参考值。

(2)由3名主任医师对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图像质量进行评判,并分析图像的定位定性诊断情况。

(3)分析常规和低剂量胰腺CT扫描的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m Gy)。

3 结果

对110例志愿者患者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于急慢性胰腺炎,胰头胰体胰尾可以分辨,良性及恶性的肿瘤诊断情况基本相同,其中只有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炎症范围的显示小于常规剂量扫描(见图1、图2、图3)。经过3位主任医师的评价,得到了低剂量应用的较佳参数。在图像的诊断过程中,对于病灶界限、器官轮廓和形态,3位医生都给出了精准的评价标准,使此次试验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显示,在采用低剂量扫描进行腹部CT检查时,和常规剂量扫描相比,CT的m As值和CT剂量指数均大大降低,其中CT的m As降低了61.8%~74.0%,单次加权的CT剂量指数降低了70.0%~83.3%。随着腹围增加,低剂量CT扫描的最低剂量阈值也随之增加,同时胰腺的受照剂量也随之增加(见表1)。

4 结论

利用CT筛查胰腺疾病已经成为普遍的检查方式,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容积数据采集、后处理等优势可以清晰地观察胰腺各部比例[7],对于诊断腺体肿大、丰满的急性胰腺炎还是腺体萎缩的慢性胰腺炎,都有其绝对优势,其间接征象还可显示胰腺疾病造成的胰腺周围消化道的继发性改变,如十二指肠环扩大、郁张、结肠切断征、胃结肠间距扩大等。对于血供差、以侵犯周围组织的胰腺癌来说,早期筛查更有重要意义。

在做常规CT检查时,许多医院对CT剂量一般不进行调整,因此对患者的辐射有可能造成一定放射性损伤,尤其是对一些对辐射敏感的器官,如性腺、眼晶体、腹部脏器,国外已经做了一些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降低剂量的研究工作[8,9]。

本文对低剂量CT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保证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对胰腺病变患者进行CT扫描的X线曝光量(m As值)降低了61.8%~74.0%,单次加权的CT剂量指数降低了70.0%~83.3%,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患者受照射剂量过大问题。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腹围在<90cm范围内,最低CT管电流可控制在80~60m As范围之内,腹围在90~110cm范围内最低CT管电流可控制在90~70m As范围之内,腹围在>110cm范围内最低CT管电流可控制在100~90 m As范围之内。如果想得到更好的CT图像质量,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CT的m As值。

不同CT设备扫描参数不同,不同医院的CT扫描和诊断习惯不同,上述结果不可能适合所有医院的各种CT。但我们认为根据患者自身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将CT机原有的各种部位CT扫描剂量参数适当降低,仍然能够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既保护了患者,又降低了CT的设备损耗。

摘要:本文采用逐步降低CT剂量的方法,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腹部CT最低剂量阈值。在此剂量下,CT的mAs降低了61.8%74.0%,加权CT剂量指数降低了70.0%83.3%。因此,适当降低CT扫描剂量,仍然能够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既保护了患者,又降低了CT的设备损耗。

关键词:CT,扫描,低剂量

参考文献

[1] 邓大平,张贵林.CT检查剂量与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2004,12(13):309-310.

[2] 魏文洲,刘昌盛,李俊.低剂量螺旋CT扫描鼻窦技术的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93-94.

[3] Cathcart J,Bailie N,Gallagher G,et al.Helical CT scanning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 using a low dose protocol:in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CT[J].Radiography,2002,8:79-83.

[4] 燕树林,主编.放射诊断影像医学管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205-207.

[5] 葛丽娟,赵兰才,侯长松,等.螺旋CT机辐射剂量的评价[J].中华 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2):108-109.

[6] 路鹤晴,朱国英,卓维海,等.医用X射线CT辐射剂量影响因素 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08,17(2):93-96.

[7] GB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 测规范[S].

[8] Lin PJP,Beck TJ,Borras C,et al.Specification and Acceptance testing of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rs [R].New York: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1993.

上一篇:影视作品中的特效应用下一篇:高清电视数字电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