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教学范文

2024-06-30

国际金融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国际金融教学 第1篇

1 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 (Casemethod) 源于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Socraticmethod) , 主要是通过讨论向学生设问, 从学生的回答中揭示矛盾, 并引导其不断解决矛盾, 进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将该思想引入现代教育并加以应用推广的要属哈佛大学的法学和管理学课程。现阶段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是: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设定的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并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 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新颖, 情节的跌宕起伏, 符合社会实际, 能够赋予讨论者一个特定的角色, 使学生通过经历案例角色所遇到的问题, 进而引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 案例教学中讨论的案例一般是生活中的事例, 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 案例教学还是要符合传授知识的基本要求, 案例不是故事, 不能将案例教学上成故事会, 案例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及解决方法必定是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点。

(2) 案例教学强调活跃的讨论氛围, 强调师生互动, 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课堂要在一种积极、活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教师的作用仅限于引导者, 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着案例设定的思路进行, 而不至于“离题万里”, 同时掌控讨论的节奏, 注重教学活动的连贯性、紧凑性。案例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发现矛盾, 并对矛盾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疑问, 解决案例出现的问题, 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学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3) 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解决的问题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这种经验性的学习, 能够接触社会实际, 并从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应用。

(4) 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良好的表达说服能力, 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 承受失败的健康心理素质等。案例教学的课堂不只是学习知识的课堂, 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合作, 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积极的争辩、热烈地讨论, 不断地锻炼其良好的表达及说服能力, 通过分工与协作, 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解决案例情节中的问题, 不断磨砺其锲而不舍, 积极应对困境的心态。

(5) 案例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目标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统一。案例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 不是单向的知识讲授与灌输, 而是互动式的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同时注重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 案例教学课堂要实现多重维度的教学目标, 这也需要对每一堂案例教学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金融》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 教师讲授为主, 单向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点, 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 缺乏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恰当地引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来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 现实生活中时刻都在发生的金融事件, 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的金融决策问题, 也为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源, 学生学习金融学知识, 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一些概念和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 运用所学原理来对现实金融活动进行分析和做出决策。由此看来,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是很有必要的, 也必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人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的实践, 论述一下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环节的处理。

2.1 课前准备

首先, 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结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特点, 很多都是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比如: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影响;汇率制度的类型及其优缺点;外汇风险的管理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等, 这些知识都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性, 而且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以此作为案例内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其次, 学生要明确案例讨论问题的核心, 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观点的归纳。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 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应该按照教学计划提前预习, 熟悉案例, 收集资料, 并解答思考问题, 归纳自己的观点, 提出存在的疑问。这样在案例教学时才能对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 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 多层面地剖析案例反映的问题。

最后, 准备好教学资源, 比如, 课堂硬件环境的匹配, 必要的电子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等。更重要的是其他的案例辅助材料, 比如与案例相关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档材料、小道具等等。

2.2 课堂实践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为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 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 完善各个教学活动, 做到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 具体而言, 一堂案例教学课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开展:

(1) 展示案例。教师至少于讨论前一周, 用电子邮件或文档资料的形式下发给同学, 课堂开始的前五分钟再做简要陈述, 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所蕴含的背景信息, 为后面的讨论做好铺垫。如在介绍亚洲金融危机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播放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视频, 很快地将学生置身于百姓举步维艰的生活中, 使其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同时, 及时进入讨论的主题,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这段视频背后反映什么样的金融问题?亚洲各国在经历这场危机中命运如何呢?

(2) 展开讨论。让学生围绕讨论议题,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加以引导, 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 并注意掌控讨论的节奏, 活跃气氛。在陈述议题观点时, 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设问来引出一般性观点, 如:你认为案例中当事人的表现如何, 为什么?你对应对金融危机有什么样的建议?如果要实现学生自主地深入分析, 充分论证, 可以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会认为该方法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有效?该方法的含义是什么?你能进一步地阐述该原理吗?如果要引导集体性地讨论, 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则可以追问:大家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某某同学你同意吗?你是什么意见呢?要想全面地展示议题, 扩展讨论的结论, 则可以追问:我们有没有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没有补充的观点?除此之外, 这个案例还反映什么问题呢?在避免讨论偏离主题时, 注意适时地将讨论话题转移, 如:这个观点很重要, 但是我们还是先解决目前的问题。你说到了好几点, 让我们先着重解决某问题。

(3) 归纳总结。在对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时, 要适时地进行总结, 将学生观点进行提炼、升华, 解决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疑问, 引导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讨论, 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可以设问:今天对金融危机案例的讨论, 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在自己的生活中, 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呢?你对同学们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你对其他同学的表现有什么评价?你认为这堂案例讨论课有什么遗憾之处?你对自己的表现如何评价?学生在自我总结时, 最好提交书面的总结报告, 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对课堂的表现作一个全面的自我剖析。

3 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有几个难点问题是需要处理好的:

(1) 如何收集金融案例。对于教学条件好的教学单位, 可以组织教师自编教学案例, 主要素材可以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或权威专家处获得, 也从经济新闻、报刊杂志、经典教材、书籍、互联网报道等渠道来收集金融案例素材。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中国财经报道》、《经济半小时》以及一些专题系列短片都有热点的讨论素材。当然, 我们反对直接照搬案例, 反对不对案例进行加工与整理, 而要编写一个好的教学案例, 就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与内容要求进行编写, 具体的编写方法这里不展开论述, 总体而言, 要注重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 使其内容完整, 情节曲折, 含义深远。

(2) 如何保证学生有话可说, 不至于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 做好前期的准备与检查工作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 自觉性也存在差异, 为了保证提前预习达到预期效果, 对前期学生资料的准备进行检查显得十分必要。要对案例做一些必要的分析, 指导同学查询有用的素材, 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资料。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 提前要求同学们预习, 然后根据知识点再收集资料, 这样就能避免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查询资料, 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讨论材料的问题。

(3) 如何有效地开展讨论, 使大多数同学参与进来。针对目前多数学校都是大班上课的现实, 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 尽量能够“大班化小”, 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案例教学,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参与, 小组人数一定不能多, 尽量控制在3—5人左右, 小组数控制在5—10个组之内。在课堂上教室要注意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 并且注意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 即不能松散漫无目的, 也不能死板缺乏生动。当然, 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现场局面有较好的调控能力, 其效果的好坏也极大地取决于整个讨论的氛围以及深度。

(4) 如何丰富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来多方位地展示案例情节, 最好要使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 边分析, 边实践。比如, 在讨论外汇风险的案例时, 可以利用在线软件工具, 适时地向学生展示瞬息万变的汇率值, 使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汇率波动存在的巨大风险。

综上所述,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来, 虽然存在不少问题, 但只要高度重视, 不断探寻解决的办法, 改进教学环节, 多加实践, 案例教学还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青梅, 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6) :7-10.

[2]徐敬尧.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 (5) :98-99.

[3]岳冰.案例教学法在商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 :135-137.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第2篇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编号:W0231464

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国际金融》是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以开放经济为前提,研究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与运动的规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解各国的金融体制及其动态,国际间有关金融知识及其运行规律,对于我国增强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经济地位具有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熟悉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等操作技术,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与开放过程中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模式,其基本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材及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熟练地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达到“学会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学会知识”的双重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政策的基本原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实践应用,理解并熟练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解决各类实际金融问题;并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在专业方面,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日后继续深造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48学时)

1.导论(2学时)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国际金融的目的 理解国际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1 国际金融学的重要性 1.2 国际金融学主要的研究问题 1.3 国际金融学理论的发展 1.4 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 2.国际收支(6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国际收支表及其内部不同账户的定义

理解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失业在国际收支表中是如何反映的 掌握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2.1 会计原理 2.2 国际收支

2.3 经常项目差额的宏观含义 2.4 总差额的宏观含义 2.5 国际投资头寸 3.外汇市场(4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和比较不同的汇率制度及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理解外汇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掌握货币交易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3.1 货币交易的基本知识 3.2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3.3 即期外汇市场中的套汇交易 4.外汇期货和国际金融投资(4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汇率风险的类型

理解国际投资中的抵补和非抵补套利以及利率评价理论 理解国际金融投资中的投机和套期保值 教学内容: 4.1 汇率风险

4.2 外汇期货的基本知识 4.3 国际金融投资 5.汇率的决定(6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汇率的短期和长期变化的特征 理解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掌握汇率的货币分析法,理解汇率超调现象 教学内容: 5.1 短期汇率的决定

5.2 长期汇率的分析:购买力平价 5.3长期汇率的分析:货币分析方法 5.4 汇率超调

6.政府外汇政策(4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 了解外汇市场政策和政府对汇率政策的选择 了解自金本位以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 6.1 浮动汇率 6.2 固定汇率

6.3 官方干预下的固定汇率 6.4 外汇管制

6.5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7.国际借贷与金融危机(4学时)教学目的:

掌握国际借贷和分类的基本概念 了解规范有序的国际借贷的收益 与损失

了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重点掌握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因素以及化解金融危机的主要办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

7.1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国际借贷 7.2 金融危机的根源 7.3 金融危机的解决

8.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6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 教学内容:

8.1 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8.2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8.3 国内产出取决于总需求 8.4 贸易取决于收入 8.5 均衡GDP与支出乘数效应 8.6 更为完整的框架:三个市场 8.7 价格水平发生变化的影响

8.8 贸易取决于价格竞争力

9.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部均衡(6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固定汇率制度以及通过官方干预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四种状况

了解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的政策选择以及在固定制度下运用指派法实现内外部均衡 教学内容:

9.1 从国际收支平衡到货币供给 9.2 从货币供给回到国际收支平衡 9.3 冲销

9.4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9.5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9.6 完全资本流动 9.7 对经济的冲击 9.8 失衡与应对政策 9.9 妥协:改变汇率

9.10 贸易差额如何更好地应对汇率变化 10.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部均衡(6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何自动实现外部均衡 理解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掌握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应 教学内容:

10.1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10.2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10.3 对经济的冲击 10.4 内部失衡与政策应对 10.5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三、考核要求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查内容要准确体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要考虑各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四、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托马斯·普格尔.国际金融(第1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其它参考资料: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探讨 第3篇

问题着手,提出了改进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1 较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国际金融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包括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结算、国际货币体系等知识。除了涵盖金融经济知识,还涉及会计、数理统计等知识,除了与金融密切相关的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外,还有国际收支的分析、国际结算工具的应用等。因此,学习国际金融课程,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经济基础外,对会计、数学、统计等知识都要有较好的掌握。

1.2 理论与实践并重

国际金融课理论性强,如内外均衡理论、政策搭配选择、外汇决定理论、金融危机传染理论等,这些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课中的外汇买卖、资金业务、国际结算等内容,实践操作性也很强,金融企业希望学生对这些业务能够操作自如,处理娴熟,从而快速成为业务精英,因此,国际金融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

1.3 知识更新快

与其他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相比,国际金融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其理论的发展变化。如欧元区的成立,使欧洲十多个国家的货币退出流通市场,十多种曾与欧元区居民的经济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欧元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内唯一法定货币;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则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可以说,此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它对已有的国际储备理论、外汇管制理论、金融监管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有关国际金融的内容都构成了冲击,这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1.4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课程较难

与公司理财等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国际金融课有较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与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联系紧密,国内外的财经杂志和媒体都经常报道与国际金融有关的新闻事件;比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什么会迅速从金融行业蔓延至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又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对此都兴趣盎然。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国旅游和留学人数的增加,国际金融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多联系,因此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与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但是由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众多拗口的专业术语又往往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望而却步,对其后续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选择、汇率决定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时都表示难以消化。

2 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不适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与本科教材雷同,同时有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倾向。这类教材强调理论的完备性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但内容过于抽象,对于大专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实践部分内容太少,学习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2.2 课程设置类似本科院校,缺乏高职特色

与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同,高职高专院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原则,应用于实践是其人才培养的使命。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和行业适用性。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构建上模仿本科院校,侧重理论性较强的综合课程。

2.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金融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甚远,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实训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是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的教学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学没有跟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结合,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改进高职高专国际金融教学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3.1 选用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较少,而且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笔者所在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本标有“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但是教材跟本科教材差别不大,强调理论,而且低级错误和排版错误也不少,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写法与会计常规相违背,国际结算内容这章则理论太多,而且各类票据的图案跟实际差别较大等,这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耐性与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受挫。因此,笔者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编设真正具有高职高专特色、适合高职高专的国际金融教材。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并注重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来设置课程。

3.2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

国际金融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里面涉及的很多理论即使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触类旁通,还有很多拗口的专业名词,所以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也会被里面复杂的知识体系弄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相关概念。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要求不强,因此只要能让其理解某个知识点就可以了,所以用通俗的、口语化的语言讲述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在讲国际收支时,可以这样形容国际收支,就好比一个人欲在当今社会生活,就必须挣钱,也必须为其购买的东西付钱,发生收入和支出,而国际收支就是一国从外国挣的钱与支付给外国的钱的差额。收大于支,则为顺差;入不敷出,则为逆差。endprint

3.3 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国际金融中一些看似复杂、难以理解的原理,在实践操作中其实比较简单,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炒汇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如何编制收支平衡表,什么是汇率,汇率变化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判断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由于这些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容易听得一头雾水,而且会认为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然而,通过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外汇交易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到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样学习起来不仅直观,而且易于掌握。笔者所在学校在开设《国际金融》课的同时开设了《外汇交易模拟实训》,拥有设备配套齐全的大型金融实验室,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外汇交易,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相关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3.4 引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如果一味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仅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也累,因此教师不防调整一下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大专学生对于话题讨论、参与式教学都能积极发言。例如国际融资一章基本全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本的概念理论,学生初步接受之后,引入案例讨论。由教师搜集业务经营范围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对外融资的多个企业,让学生组成讨论组,扮成企业管理者,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并分析各种融资方式的差别和选择理由,最后由教师做客观的点评与总结。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5 完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高职院校能否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可聘请一些具有行业经验的优秀人员担任实践教师,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实现更好的结合。

3.6 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是时代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扩展知识面,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将得到不断创新,因此,需要教师持续自主地学习,紧密跟进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将最新理论与知识传达给学生,不断扩充、更新、完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55.

[2]殷新红.对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6.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体系内容,教学方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金融》课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 国际间及各国的应对策略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危机始出于金融衍生工具领域, 可明显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以及应对均和《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 体现了其重要性, 这使得21世纪的国际金融业面对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充满了机遇。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 使其能够深知当今世界及中国金融业发展特点及基本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金融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执教多年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师, 深深被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现实所吸引, 同时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实现为社会输入金融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整体金融素质, 必成为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一)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注重个人价值, 追求多元化并趋于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 现在这时期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度重视其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 更加注重实际利益且行为选择的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 而且, 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明显多元化, 不再遵循传统的单一价值观念, 显然不同于60年代、70年代的那些比较注重集体理想和国家理想的实现的大学生, 在理想的实现上, 更注重个人的奋斗, 可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的理想倾向于浓厚的功利主义。

2、独立意识强, 有朝气, 但承受力差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上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自信, 对许多复杂事物问题倾向于持批评的态度, 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网络时代中, 信息量的大量涌入及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有限, 社会认识不深, 实践能力不足, 若没有正确的指导, 在认知真理上必然会出现偏差。特别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明显表现出心理调适能力差, 理解问题的表面化, 解决问题的非职业化, 导致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

3、学习能力强, 实践能力差

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多途径的学生渠道, 并且知识层面的扩展更是日新月异, 但缺乏积极参与科技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过多地强调运用, 通常表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二) 因材施教

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以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以及教学难度, 深度和广度。特别是针对那些深奥的国际金融理论, 要进行筛选, 从而符合学生的理解程度。

首先要知道国际金融领域的最先变化及最新事件, 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及, 讲解, 从而既激发其兴趣, 又能使其得到正确的认识, 提高其认知能力,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多留下一些正在争论中的理论知识, 并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强调研究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以揭示国际资金融通、国际货币流通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

一般来讲, 国外《国际金融》主流教材的内容以两大分支为主:一是经济院流派, 侧重于经常账户的变化、经济周期、债务危机, 偏重于宏观经济层面;二是商学院流派, 注重外汇汇率的决定、国际资本市场、跨国财务管理, 明显侧重微观层面及实务。而国内, 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一般以姜波克、陈雨露、易纲与张磊编著的教材为主流, 分别侧重内外均衡、应用经济学视角与中国视角以及综合视角结合中国实际。

显然, 国际教材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 国内教材则是力图平衡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以及平衡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

现代金融学, 甚至经济学主流思想是在西方流派的基础上构建而成, 而现阶段正步入现代化的中国强调市场经济, 这不可避免地要正确应用西方科学的现代金融及经济技术方法, 这要求在《国际金融》教材上一方面要明了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理论指导性。因此, 应强调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学习《国际金融》, 其内容必将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具体在内容上体现为注重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货币体系的由来, 从而理解明白当今世界的金融热点问题:汇率问题、货币问题;同时注重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 从而清楚市场的运作、资金的流转以及金融风险。当然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 其经济目标为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所以必然导致《国际金融》教材内容侧重各主要内容对经济目标的影响, 而对于外汇衍生产品、跨国公司财务等技术与数学为基础的内容以提纲挈领为主, 它们只是为相关内容服务的, 一方面有相关教材, 如《金融衍生工具》、《公司理财》、《证券投资学》、《外汇交易原理》;另一方面则在于实践出真知, 具体操作在于具体工作领域与岗位。

可见, 《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以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为主以及相关政策, 辅助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金融工具。明确经济目标为主线, 具体目标由具体教材解决的方针。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研究及运用

(一) 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理论, 其中积极反应原则适用于《国际金融》教学, 即多以问题的形式, 通过教材给学生呈现知识, 使学生对一个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 自己动脑, 自己动手去学习。

结合真实的案例, 对案例中的每个细节提出问题以把其中包含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 促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

采用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认为, 一个操作发生后, 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 那么这个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整体内容讲解结束后, 提出对该部分内容更高层次的探讨, 起到峰回路转的效果, 使知识进一步强化刺激, 并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建构主义提倡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在《国际金融》教学中, 应采集最新国际上及国家发生的事件, 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 而应该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 并指导学生探索。

具体来说, 即详细讲解过去现实事件的发生引发的国际金融理论的变化, 从而进一步提出现在的现实事件, 以求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使其具有主人翁感, 进而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国际金融》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研究

《国际金融》课程的讲授目的在于培养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 也要重视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

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这部分目的在于考查《国际金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以外, 还应该结合具体国际、国家经济情况确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相关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资料查阅, 做相关背景分析, 以及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论文写作。另外, 可以定期组织《国际金融》专题研讨会, 以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五、结论

作为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为其基础知识的《国际金融》课程与当今世界经济密不可分, 其作用不言而预, 因此, 如何更有效果地教授《国际金融》课程, 从而培养适应世界经济金融发展需求的学生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对《国际金融》教学进行有效地改革, 以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武艳杰.新形势下国际金融教学的适应性调整浅谈[J].资质文摘, 2009 (4) .

[2]、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2) .

[3]、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2) .

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分析 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之间金融领域的联系愈加密切,国际金融事件也日新月异,《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金融发展和运作的基本规律,而且还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特征,

突破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使教学内容能充分吸纳国内外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真实反映金融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这就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最新的前沿问题转化为现实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如在讲授“国际收支”一章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对熟悉和感兴趣,教师可把今年以及近来我国国际收支情况作为主线贯穿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平衡表各账户余额的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等章节中,在授课内容中融会贯通,激发他们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会生动而有说服力。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已经不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资料、网络资源教学甚至充分利用社交工具QQ、微信搭建教学交流平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例,在讲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双刃性时,

教师完全可以撇开国外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的案例,

向学生讲授身边近年发生的鲜活实例与教训:如7月海生果汁与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进行人民币与美元外汇掉期合约交易最终赔偿700万美元的诉讼案以及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及上海航空等多家央企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案等等,

通过将这些最新的案例引入《国际金融》的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对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迫切性的理解与思考。

(三)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学校应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建立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来检验学生所学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以外汇市场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球外汇市场已经发展成为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市场,分分秒秒汇率都在发生变化,几分几秒的差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盈利或损失。

如果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在实验室完成相关模拟交易,把原本抽象与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起来,既增强了学生对外汇交易以及国际金融实务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并拉进与现实工作的距离,也培养了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有效杜绝了学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巨人而是现实中是侏儒。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了使考核能够真正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价,就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实施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5]。

如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考核以及考核形式除了考勤、作业等常规内容外,主要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度、针对热点问题的课程小论文以及实验操作成绩等。

全程化全覆盖的考核形式,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学习的考核。

考核形式除了考勤、作业等常规内容外,主要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度、针对热点问题的课程小论文以及实验操作成绩等。

全程化全覆盖的考核形式,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国际金融期末总成绩可设计为:国际金融期末成绩=日常考勤(不低于四次)×10%+平时学习参与度(质疑、提问、发言情况)×10%+平时课堂测试(不低于二次)×10%+课程小论文(不低于两次)×10%+课堂讨论(不低于两次)×20%+实验操作×20%+期末笔试考试×20%。

当然,《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投入,也需要学校在相关成绩计算的政策上做相应调整与配合支持,还需要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新的考核模式,采取更加积极、自主、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场所。

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促进专业水平与技能的提高,为将来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

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应充分挖掘和满足双方合作需求的契合点,不仅应借助校外企业丰富的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还应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员工培训、技术与产品推广以及信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学校可以通过“引校进企”、“引企入校”、“企校合一”等深度合作模式,拓展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新,郭可为,朱妮.评论:特朗普新政将对我国外贸产生负面影响[N].第一财经日报,-01-23(02).

[2]陈靖.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N].光明日报,-11-15(05).

[3]金仁淑.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1):244-245.

[4]谷钰,李辉,牛汝良等.推动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实验室科学,.13:170-172.

国际金融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2]迈克尔·莫菲特,阿瑟·斯通西尔,大卫·艾特曼.国际金融精要版[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0.

国际金融教学 第7篇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于二十世纪首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具备相关的解题分析能力, 自此老师才可以进行教学的设计和策划, 运用一些典型的案例, 通过师生讨论, 老师讲解, 或者归纳总结等各种方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对一些特定的事件进行思考分析, 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 以及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国际金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运用案例分析法有诸多的好处:首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积极主动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因为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一种理论化的观点, 并不贴近实际生活, 如果在教学过程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将案例分析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将零散的知识点全部囊括于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 让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并得出结论,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次, 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果要对典型案例分析得较为透彻, 就需要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国际金融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用一个整体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再通过一个典型案例, 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又可以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法, 学生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 而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 以针对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 精心选择案例进行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大多会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目前国际金融问题相结合, 选择一些合适的案例, 让学生通过阅读典型案例, 进而分组讨论, 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关于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通过一些相关的案例来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得课堂上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生动。比如在讲解汇率的决定与变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选取非常出名的“广场协议”为典型案例, 让同学们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 自由谈论日元在被迫升值之后对日本整个国家的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接着让学生迁移思维, 认真思考并讨论我们的人民币到底该不该升值, 应该怎样升值, 以及升值之后对我们当前的国民经济将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再如讲解货币危机以及金融危机时, 便可以选取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让同学们分析一下这3次的大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存在着哪些差异, 针对这些原因启示,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以防止更大型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讲授汇率制度的选择的时候, 就可以探讨一下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的成果以及接下来进行改革的方向。这些典型的案例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当然也可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行分组, 运用课下时间去完成案例的分析, 之后再将案例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这不仅仅可以全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第二, 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 通过案例分析引入模拟教学。

通过之前对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接下来就可以展开模拟教学, 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所谓的模拟教学, 就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 使得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 培养相关的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 将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提升他们对实际交易的领悟程度。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有大量的财经网站都会提供给注册客户一个模拟交易的账户, 学生可以自行去这些网站注册并登录, 这样就可以自由运用极具真实性的金融市场的行情和交易, 用自己的模拟账户体验各种交易。例如老师在讲述外汇交易者一节的内容时, 通过案例分析之后, 我们就可以运用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FOREX.com模拟外汇服务平台进行模拟交易。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甚至可以在本校创建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 通过引进或者是自己开发金融教学的系统让学生进行操作。例如目前存在着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变动的实验系统——外汇交易金融模拟仿真教学系统, 它通过互联网二十四小时实时接收监控全球各个国家的外汇行情, 进行外汇的实时动态模拟以及外汇的虚盘操作交易, 通过电脑终端来计算交易的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是根据教学目的, 老师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让同学们对此有所认识之后, 再设计具体的实训方案, 接着再进行情景的合理呈现, 让同学通过角色扮演, 进行实时模拟, 老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操作, 再就是学生通过模拟的具体情况撰写操作报告, 最后, 老师对操作报告进行点评, 总结归纳, 使得学生可以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高认识。通过这种以仿真、务实为主要特点的模拟交易教学所带来的“实战”体验,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以及操盘的能力, 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投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性, 从而使得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环境。

第三,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重视实践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再到情景模拟,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接下来就是实践环节。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人数多, 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就是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 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国际金融基本操作程序, 例如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等, 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通常来讲, 对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选择可以多样化, 例如可以和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建立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 让学生可以在其中亲自操盘, 直观地感受实际的运用操作过程, 有效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总结

国际金融课程在如今的很多高校中的经济或者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 尤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是作为一种必修课而存在的。如今,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 国际金融走向一体化, 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步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学好国际金融课程,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经济中的一些金融活动, 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形势等等, 使学生进入社会后,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并帮助自己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案例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 有很强的即时互动性, 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消化和吸收, 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中的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激励者参与到课堂中,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运用。接下来本文将根据实践教学情况, 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对案例教学法展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贺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6) .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第8篇

1. 侧重原理讲解的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中涉及到一些公式, 有的学生反映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必须让学生弄清主要公式的原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后, 才容易掌握。例如关于汇率的变动就有相关的几个公式, 学生无法背记, 为此首先应对汇率表示法中的单位货币 (左端货币) 命名为基础货币或单位货币, 而数量可变的货币 (右端货币) 命名为标价货币或报价货币,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这种命名只是相对的, 二者可以转化;其次, 计算汇率变动率, 只使用一个公式, 至于变动率是代表升值率还是贬值率由正负号决定;再次, 通过引入一个例子对这些公式中的一两个予以重点说明。如我国人民币汇率标价是直接标价法, 而英镑汇率则采用间接标价, 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解释标价方法及以上两者的区别, 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外汇汇率的升降。这样做教师容易讲明白, 学生更易弄明白, 而且学生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此外, 报价银行一般采用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双向报价法。在所报出的两个汇率中, 前一数值较少, 后一数值较大, 且常常不特别注明哪个是买入价和哪个是卖出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如在纽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欧元兑美元的汇率:¢1=$1.5120—1.5130。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汇率。而在间接标价法下:如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某银行报出英镑兑美元的汇率:£1=$1.9625—1.9635。前面小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卖出价, 后面大的数字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可见, 在不同标价法下, 双向报价中前面小的数字既可能是买入汇率, 也可能是卖出汇率。同理, 后面大的数字也是如此, 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在双向报价中的买入、卖出汇率, 提出以下方法:买入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买入 (外汇) 汇率;卖出汇率可以表述为: (银行) 卖出 (外汇) 汇率。

运用以上表述, 在不同的标价法下都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双向标价法下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同样用上述例子:纽约外汇市场上 (直接标价法) , ¢1=$1.5120 (买入价) —1.5130 (卖出价) , 欧元为外汇, 美元为本币, 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 买入1欧元外汇时花费的本币美元1.5120为小, 卖出1欧元外汇收入的本币美元1.5130为大。而在伦敦外汇市场上 (间接标价法) , £1=$1.9625 (卖出价) —1.9635 (买入价) , 英镑为本币, 美元为外币, 银行卖出1.9625美元 (小的数字) 时收入本币1英镑, 而银行买入1.9635美元 (大的数字) 外汇时只向客户支付1英镑, 同样体现了银行在经营外汇时的贱买贵卖原则。但在外汇市场上, 因离岸业务需要, 还存在着两种不同外币的兑换汇率报价。如在新加坡外汇市场上, ¢1=$1.5512—1.5526的汇率报价, 其中欧元、美元对于新加坡本币———新加坡元均为外币。对于前面所讲在直接标价、间接标价法下的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理解方法,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涉及的报价货币一般均为发达国家的货币, 报价方法一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优先为基准货币。基准货币在汇率标价中表现为单位货币。如美元与欧元, 欧元区在地理上位于美元区以东, 习惯上以欧元为基准货币, 美元为标价货币, 表现为1欧元等于若干美元等。这类两种外币之间的汇率报价因无本币作参照, 就既不便说它是直接标价法标价, 也不便说它是间接标价法标价, 形成所谓统一外汇市场惯例标价法。在其双向标价中, 仍然是前面数字为小,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买入价;后面的数字为大, 表述为基准货币的卖出价。经营外汇买卖业务的部门仍贯彻低买高卖原则。

2. 采用数量分析方法

国际金融理论非常丰富, 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国际金融危机理论, 等等。教师应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基本把握, 充分认识各种理论的思想源流和分歧焦点。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观察国际金融领域形式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把结果告诉学生, 一方面学生可能不明白, 另一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碍无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实质。

事实上, 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掌握各种国际金融理论的条件、结论和推理思路, 而并不愿意背记一大堆理论的结果。如果能够借助于数量方法的运用, 再通过定性分析推理的帮助, 就可以使学生既得到理论知识, 也获得分析与运用能力, 以便日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应用的能力。例如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探讨的是汇率变动如何影响贸易收支进而调节国际收支。利用西方经济学关于弹性的概念及微积分就可弄清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事实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应用数学工具于金融分析的能力是有益的。

3. 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与复习中, 学生总是希望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基本原理、特征、技术和发展情况, 也希望教师能用简洁、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文字阐明一些较为繁杂或深刻的知识。教学语言使用得恰当、形象、生动和简洁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轻松,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完期权的基本功能之后, 引导学生对何时购买何种货币的何类期权进行总结, 得出“八字原则”:怕涨买涨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上涨使得本币成本增加,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涨期权) , 怕跌买跌 (担心某种货币汇率下跌带来损失, 就购买该种货币的看跌期权) 。

4. 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区域共同货币, 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多方关注。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欧元启动之后必然直接挑战美元的主要国际货币地位, 以及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金融舞台的历史核心地位, 所以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始终是国际金融学界的热门话题。在讲解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分析时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维。如自投入使用以来, 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呈现了一个明显的“V”形。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两种主要国际货币的未来趋势又会怎样?又如进行“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先行讨论分析, 之后由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5. 紧密结合国际金融时事, 提高学习兴趣

国际金融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学科, 因为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动力。日本住友商社金融丑闻、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生动的事实, 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国际金融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 运用了何种金融工具, 对于他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关注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是很有益的。为此, 对于创新的金融产品如远期交易、互换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讲解、分析, 重点阐明各个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基本功能与具体应用, 而后对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之间的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学生们通过学习金融衍生工具之后, 研读各类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直至金融工程的报章杂志就有了较好的基础。然后侧重分析了巴林银行首席交易员28岁的尼克·李森使用日经指数期货和货币期权搞垮具有233年辉煌历史的皇家银行的事件, 使学生们了解到, 金融领域里有许多让人兴奋的“发财”故事, 也有不少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 也使学生们明白, 学习国际金融是为了让人们多一些理智, 多一些思考。除了密切注意并讲述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 还要尽可能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进行课堂讨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账户已实现自由化, 资本账户也正在逐步开放之中, 人民币汇率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的形势下, 中国与国际金融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不言而喻的。

6. 双向互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 每一章节授课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 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内容, 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 之后加以补充总结。教师也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 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国际金融机构有何作用?最早诞生的是哪一家, 其历史背景是什么?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教师然后再做总结。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有一个完整而重点的掌握,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观积极性, 也就对当今国际金融形势有所把握。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 促使教师勤于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讲课技能;同时,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富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上述教学方法之外, 它还需要课堂教学艺术的配合,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论, 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识。此外, 学习中要注意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有机联系, 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和具体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动力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晓丽.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9.5.

关于独立学院国际金融教学的思考 第9篇

(一)教学体系和内容不明确,针对性不够

目前,国内本科的国际金融课程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但这套体系比较适合一本、二本学生,而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很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应用性内容不充分、具有实用性强特点的体系还有待完善。独立院校基本是套用其他类型院校的做法,采用和一本、二本院校同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很难满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同时,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的选用不合适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市场上国际金融的教材有许多版本,独立院校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有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倾向,但是这些教材偏重理论性,内容过于抽象,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实用性要求。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内容涵盖面广、更新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对于该课程较为浓厚的兴趣为课程讲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表明了学生较高的期望值。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往往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只有三分钟热度,产生畏难心理。独立院校学生比较排斥学习基础理论,这和生源素质、学校的定位导向有一定关系,同时亦和当今社会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何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融入生动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国际金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缺乏以及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能否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校舍、教学楼、教学设备等硬件比较容易建设,但是师资等软件建设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依托公立高等教学资源兴办起来的独立学院过于依赖从主办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缺乏稳定、强大的自有师资队伍已成为独立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由于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很多属于毕业就直接踏上讲台,缺乏必要的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方法及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独立学院国际金融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整合具有应用特色的教学内容

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从事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要求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基于独立院校特色的因材施教显得尤为必要,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讲解。在选择教材方面则应充分考虑独立院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比较适合的教材应该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丰富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理论性过强过深的教材则应摒弃。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1.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地讲解国际金融的知识,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增加授课的生动性及直观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提高授课的信息容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时候,可以连接互联网,选取播放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1997亚洲金融危机及近期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纪录片。

2.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将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不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淡化,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即抛掷于脑后。其实,对于《国际金融》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都可灵活运用。

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案例,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将国际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当前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了案例分析外,将学生划分为专门的学习小组进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能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题是关键。选题要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把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另外,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知识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开展辩论教学。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辩论。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的投资方除了引进一批高学历、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外,应加大对自有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专门聘请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师,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授课教师自身而言,则需要不断地提升科研水平,自动自发地学习,紧密跟进国际金融理论及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力求深入浅出地将基本理论、方法及理念用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作为一门对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把一份既定的教案、讲义及课件反复使用,毫无新意地“炒剩饭”。教师只有不断为地为课程注入新鲜素材,才能够激发并保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成长。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国家利益的立场,要用国际视野、关注和分析中国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程。作为独立学院的授课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总结、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观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 2010, (14) .

[2]徐彩.关于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1) .

国际金融教学 第10篇

一、辩论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现如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教育水平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被逐渐提上日程。加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 也是提高教学的重要手段。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 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 各抒己见, 互相学习, 在辩论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纵观现如今的教学来看, 辩论式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围绕教学要求和指标, 设置合理的辩题,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分析、沟通、交流, 深入探讨辩题隐含的深层含义。如此一来, 通过展开相关的辩论, 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才,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为了更好地在辩论中崭露头角, 观点鲜明, 学生也会提前准备好辩题, 充分搜集各方面资料, 从而为自己的辩论做好准备。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现状,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更好的氛围。课前学生会主动搜集各方面资料, 也相当于是课前预习, 主动摘抄一些有用的资料;在课堂上, 学生会主动参与辩论, 积极思考, 应答对方问题和提出问题, 为自己所在一方赢得胜利而付出努力;课后, 针对课堂上的辩论, 学生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和观点, 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 实时性强, 内容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讲解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国际金融市场处在现如今的状况中, 跌宕起伏, 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最近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问题, 美国政府因为债务超限, 政府停摆, 令政府的颜面大失。面对这种现状, 人们不禁会疑问, 美元是否应该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人民币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 充当世界储备货币?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引发的[1]。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会逐渐引发出来。加强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 融入对国际金融的新变化、新动向, 理解、借鉴、吸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 不断深化知识点的讲解。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并由此形成了蝴蝶效应, 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为了应对这一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够有所弥补。这些问题的引发和对策的提出, 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 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国际金融的时时动态。

(二) 实践性较强, 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国际金融涵盖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 综合性较强,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深入掌握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更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的案例中[2]。例如外汇交易的实践操作、外汇汇率的计算、两地套汇、间接套汇、金融期货、期权计算等等, 这些都是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在管理风险方面, 外汇风险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 编制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向。通过亲自动手计算, 掌握汇率的变换, 从而更好地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满足具体需求。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学生要想到金融市场发展, 必须充分掌握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的内容。

三、辩论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 在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的整体思路是:教师设置辩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辩论—点评总结。整个辩论的过程大概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的, 虽然流程比较简单, 但是整个流程下来, 耗费的时间较长, 通过参与整个辩论, 学生获益匪浅。为了更好地推广辩论式教学, 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结合课程内容, 设置合理的辩题。辩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设计辩题———“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民币升值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辩论课开始之前, 学生会通过图书、网络、向人请教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整个过程耗时较长,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辩论的过程中采取分组辩论的形式, 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 在辩论结束之后, 教师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点评[3]。学生可以通过辩论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辩论结束之后的点评和总结也十分重要, 只有通过客观公正的总结, 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看法, 从而与自己的看法相结合, 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共同进步。

(二) 在教学安排中的应用分析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必修课, 教学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多。为了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 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课堂辩题,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虽然辩论赛有很多的规则, 辩论赛的进行也完全是参照整个流程来进行的。但是在课堂上采取辩论赛的教学方法, 可以灵活多变, 规则当然也可以随机修改[4]。一般的辩论赛都是正反双方组成, 双方各四人。但是在班级中开展辩论, 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双方的参与人数。例如在50人的班级中, 可以选择10个人为一组, 共同组成一个辩论队伍。5人为正方, 5人为反方。1人是一辩, 负责陈述观点, 1人是四辩, 主要的职责是总结陈词, 攻辩阶段和自由辩阶段分为二合一, 统称为自由辩。在自由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事先将辩题告诉参与辩题的学生, 学生大概会有几天的准备时间。教学过程中的辩论式教学是部分参照正式的辩论赛的规则, 但是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 使其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 既不失辩论的主体, 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例如在学习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 重点讨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优劣。在不同的背景下,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各有优势, 但是要根据现如今的发展状况, 综合评价这两种汇率制度。这个辩题可以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 例如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状况的联系、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等知识点。首先, 在正式开展辩论之前, 教师遵从学生自愿的原则, 自由选择辩题的正方和反方。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 人数分配不均的再进行适当的调整[5]。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分工, 确定搜集的具体资料的方向。明确辩论的方向, 是围绕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这个辩题进行说明。在固定汇率这个组中,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面的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演变方面的资料, 通过这种合理分工, 多方面收集资料, 并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层层递进, 从而更好地深入到课题中。在浮动汇率制度的组别中,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国际收支的调节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金融危机的资料, 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资料。每个组中分配好整理资料的人, 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有序的规则进行整理, 这样在辩论的时候就可以有序的进行。虽然辩论的过程往往都是很激烈的, 而且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比较强, 面对对方提出的问题, 需要随机应变, 即刻想出应对的方案。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练习, 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的机会, 不仅可以加深课堂知识点的深入学习,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 发散其思维, 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越发引人关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阔学生的视野, 锻炼学生的沟通、思辨能力, 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仍需要加强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引用, 通过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国际金融的知识。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经济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 加强教学的力度, 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国际金融课程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全面。辩论式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能够强化知识点的应用。以下就主要分析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中的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国际金融,辩论式教学,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赵虎林.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6) .

[2]张建波, 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1) .

[3]涂亦楠.论国际金融软法及其硬化——以国际信贷法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4]漆腊应, 索凯峰, 刘宁.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4) .

国际金融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视角 国际金融专业 教学研究

课 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视角下中英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差异化研究”[项目编号:NSZY1522(Q)]的研究成果。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前途渺茫,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学情况。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慧.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国际金融教学 第12篇

一、兵团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石河子大学是兵团高校的代表,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兵团高校主要是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服务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一 )课程特点。

国外和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 在国外,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述学院的不同讲述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国际财务管理”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两个层次,而国内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融汇两个层次的内容,并且以后者为主。国际金融课程有三个特点:1.难度高。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及扎实的数学功底;2.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国际金融学概念抽象,理论内容必须在现实问题中得到检验,学生才可以认识深刻、具体;3.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与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紧密联系。

(二 )教学要求 。

学生要对西方国际收支理论及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西方汇率理论及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管制目的及意义、外汇风险管理办法、国际资本流动及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等有所了解。理解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各自的优缺点、常用外汇交易的特点与用途及保值增值的原理等。重点讲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及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外汇交易的各种方式、各种外汇风险的概念、种类、外汇管制的概念及内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金融危机的类型及危害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数据库、政府网站和学校图书资料等查找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材料,结合国内外及兵团现实情况,应用国际金融的知识和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金融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

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以应用性为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运行,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运用;了解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解决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把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 为国际经济合作奠定理论业务基础。

三、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比如热钱流入的途径及盈利模式、资本外逃的方式及危害、货币国际化路径等,同时还应详细介绍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比如货币升值的定义、汇率变动幅度的计算、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计算和区别等。

2.案例内容。在国家金融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站在国际金融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运行的特点, 从金融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采用“小知识”模块方式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 选取专业的视频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理论依据的热情。比如《货币战争》视频介绍了人民币、英镑、美元、日元等发展历史,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该视频轻松掌握国际货币的发展史,初步了解国际货币体系。

(二 )教学方法及手段 。

1.开展讨论课。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具有畏惧感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消除距离感,快速进入新的情景,是高校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关注当前金融热点,在相应章节开始前提前布置辩论主题,一个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中由教师主持开展辩论或讨论,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充分共享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了解国际收支的知识点, 通过浏览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了解外汇与汇率的知识点等。

3.课中采取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 ,先让学生回答,再根据回答情况将知识点逐渐展示出来。提问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引申出来的知识比讲述出来的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三 )拓展学习空间 ,注重实践环节 。

教学不应只是课堂上的90分钟, 整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实习。课前预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课堂学习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介绍应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课后实习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高度关注和探索课后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一些重点章节可以布置一篇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形成观点并书写成文。

课外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高校应多建立实习基地,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还可以积极联系企业,特别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和利用假日参与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单位学习,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同时邀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开展讲座。

(四 )考核方式改革 。

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 进行考核改革是促进教、学、管等过程的全面变革,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过程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论文、实践三方面建立立体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结语

国际金融课程以其特有的理论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兵团高校的办学定位,将课程的知识点和当期热点问题紧密联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为兵团培养优秀经济类人才的目的。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在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使得国际金融课程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章根据兵团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对国际金融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方案,以期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适合兵团发展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

上一篇:列车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软件无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