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环境范文

2024-06-17

国际金融环境范文(精选12篇)

国际金融环境 第1篇

一是体制环境。金融体制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金融主体结构合理了, 金融资源配置有效了, 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充满活力。犹如在“以粮为纲”的年代,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 毁林开荒, 围涂开荒, 把自然生态环境都破坏了。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是否也在走这条路?体制环境有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特别是与政治体制的关系。金融活动的干扰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这阶段信贷质量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倒不少, 但不是通常都是如此。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差, 银行的责任是推卸不了的。银行需要考虑的是三方面问题:一是银行行长有没有私心杂念, 说句老实话, 按照现行的制度, 企业的贷款贷与不贷, 推拖的方法多得很, 干吗把不该贷的款放出去?二是银行干部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现在银行干部不大喜欢研究经济问题, 特别是宏观经济问题, 在贷款审批时往往只注意企业的眼前情况, 后来大环境一变, 企业垮下来了, 贷款也陷进去了!因为银行一旦与企业发生贷款关系以后, 不是说不贷就不贷的。三是银行内部制度不健全。贷款是银行调查, 银行审批, 银行发放的, 明知不能贷, 也贷出去, 是银行本身问题吧!如果银行法中有一条法律规定, 凡是不该贷的贷款, 银行批了, 贷了, 银行行长要负法律责任, 情况可能会好多了, 可惜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这条法律, 可能行政部门也不喜欢有这条法律把路堵死。

二是信用环境。它包括信用观念、社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银行应该把自己摆进去。信用观念差有广泛的社会因素, 而刷新信用观念需从政府和银行做起。政府、银行以身作则了, 社会正气上升了, 政府办事公正了, 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银行自己守信用了, 群众才能守信用;只有贷款难的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 信用信息网建立了, 群众才会珍惜信用。

三是金融工作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大环境, 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工作环境。诸如为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 有赖于政府的示范和动员其丰富的社会、行政管理资源予以强烈的支持, 有赖政府的示范作用。在政府信用作用的带领下, 就能建立起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 从而保证经济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许多工作还要银行去做, 银行应该抓紧做好。征信机制的建立在信用环境建设中, 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引导社会树立并实践这样的意识, 守信才能获得利益, 失信则寸步难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共享、宏观经济情况的积累和研究等, 银行完全有可能做得很好。重要的, 银行要有人去做, 要改变思想, 深入群众, 努力掌握企业主的个人品德、个人信誉、消费特点以及创新能力等, 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四是经济环境。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意识和金融制度的发育往往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差的地区, 金融生存的空间也小。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小, 支柱产业少,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致使金融生存空间狭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经营管理不规范, 比较效益低, 自我发展能力差, 又另一方面在农村, 生产经营活动流动性还很大, 金融服务无论在服务品种上还是服务方式上都应更多个性化特点。我们现在吃亏的是采取的是一种信用形式, 一种管理制度, 一种调控办法, 结果是经济基础差的地区管不了, 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和企业管不好。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也要区别政策, 区别对待, 区别治理, 不能“一锅煮”。对不同的经济地区, 要有不同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方式。

此外, 我们还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金融生态自动调节环境。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太多是人为的。现在提出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银行要转变思想, 不要尽为自己着想, 金融生态环境不等于银行工作环境;要既包银行的工作环境, 更要包括整个社会的融资环境。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成长的环境, 还要有一个让金融机构破产退出环境,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生有灭, 市场才有活力, 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国际营销环境论文 第2篇

摘 要: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使营销的范围在不断国际化,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营销空间,但同时也为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分析了解到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还存在观念陈旧、市场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所以需要采取加快观念更新,加强市场调研等有效措施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我国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格局,增强企业的营销实力。

关键词:国际营销;环境;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的概况

1.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现状

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的成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与密切,更多的参与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来。

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营销模式的落后,使得走出去的企业在庞大的国际市场中显得竞争力不足。

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走出去”和“引进来”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增加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造就了一批属于我国的国际品牌。

然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和资金不足等缺陷,让它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因此,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2.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环境的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环境,同时也对企业的营销方式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和这个新的经济特征相结合。

这一变化要求企业必须了解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新的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企业在复杂市场中的动态适应能力。

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营销的方向将会不断向信息化的网络营销发展。

二、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营销观念较陈旧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营销观念,使得对国际影响的认识依然不足。

一部分走出去的企业,由于经验缺乏,营销观念落后,而不能承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例如各企业一味追求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无规则降价,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营销模式的改善和产品生产的创新。

同时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企业的营销方法认识不足,缺乏对新的营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不能快速摆脱传统营销观念的桎梏。

2.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把握不全面

国际市场在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例如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一直摆脱不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依赖性,从企业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大部分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导致企业不注重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市场环境认识不全面;此外,企业在市场调查环节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市场评估系统,重视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在国际营销中,市场调查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乎企业的生存。

3.企业产品创新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产品的需求也会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对产品的全面创新,包括产品的式样,产品的质量,等各个方面。

我国企业在以质取胜和以新取胜方面的努力尚显不足,在进行国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分析能力,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能力,还有对自我产品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可靠的保障。

三、改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方式的对策

1.积极学习和更新营销理念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不仅仅只是名词和范围上的差异,国际市场营销也是全球化的典型表现,因此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参与到国际市场营销中。

我国企业应注重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定位,立足多样化的需求,争取更大范围的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逐步的提高的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努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保持开拓精神,追求不断创新,树立现代化的营销观念,以正确和全新的营销理念作为前进的指导。

2.加大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准确把握市场

从市场调查出发,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企业需要进入市场开展深入的调查并且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以确保产品的适用性,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对市场进行定位分析后,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产品的高品质高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证产品的多样性,追求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努力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产品形象。

3.完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企业需要更新自身传统的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多的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国企业要加大对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传统企业的开发研究。

企业的管理层应采取更多类型的企业策略来提高企业的与他国的合作,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搭建更好的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带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这样会提高我国企业的层次,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四、对我国企业营销的相关思考

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给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我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营销时,需要转换自身的营销理念,注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等问题,需要立足世界,以国际化的眼光思考自身的营销策略。

面对更加激励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需要从内部环境的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营销能力,从而成为国际营销中的大国和强国。

参考文献:

[1]赵冉冉.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分析[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

[2]张建伟.新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2012.

[3]周婷.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现状与发展策略[J].对外贸易,2011(5).

[4]韩莫日格,额尔登图.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管理视窗,(2).

国际金融环境 第3篇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环境

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金融市场日益连为一体,也使各国政府金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愈趋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3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前景已经改善,但是发达国家缺乏稳定的经济复苏和混搭多变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这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困扰因素。2012年10月以来,在欧元区国家和欧盟政策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开始下降。但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政策执行可持续性差,仍然预示了欧洲走出主权债务危机之路的脆弱性质。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10月冰岛“破产”拉开序幕以来,欧债危机已历经近5年时间。今年以来,随着主权、银行和公司债务市场的融资条件改善,欧元区发生重大风险的概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其金融改革的任务仍任重道远,欧元区边缘国家的许多银行仍面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恶化和利润微薄的困难。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工作进展不均衡,一些经济体的信贷传导仍然不畅,同时,欧元区核心和边缘国家之间仍存在市场分割。边缘国家的公司受到不健康的银行资产负债、不利周期性因素的直接影响,许多企业还受到自身债务积压的影响。欧元区边缘国家上市公司的债务积压规模相当大,占到债务总额的1/5。要降低企业部门融资成本,关键是要继续减轻市场分割,推行提高生产力的结构性改革。为减少债务负担,还需采取出售资产或削减红利和投资的措施。

面对加剧的支付违约风险和欧元区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欧元区国家面临的偿债压力日益增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危机救助措施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欧元区金融运行机制和欧盟经济运作机制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其形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或将使欧债五国(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避免发生违约。但当救助相关的公平和效率矛盾凸显时,救助时间的迁延和救助力度的不足,构成主权债务由一国向多国蔓延,转为系统性风险的条件。

随着全球的经济、金融环境改善,欧债五国或许有望通过自身的财政紧缩逐步化解债务危机。但是,从中长期看,这些国家仍存在债务违约风险。以希腊为例,未来4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累计需削减至GDP的10.9%,任务艰巨;希腊对于国内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改革将会面临工会的阻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加大财政支出的同时,成为阻碍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在欧债危机国家中希腊具有的代表性,表明欧洲的债务风险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而主权国家的债务问题还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欧洲执行更加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从而减少了市场需求,减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给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

2013年初,塞浦路斯两家最大的商业银行因持有希腊政府和企业债权而爆出巨额亏损,这两家银行的资产大部分靠离岸储蓄支撑。这表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存在向国内银行体系蔓延的叠加效应。在欧盟谈判的救助和改组方案中,两家银行的股东、债券持有者和海外存款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担损失。这是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造成的对地区经济恢复的不利因素。

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显示了欧元区经济与金融的制度性缺陷,同时也暴露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升级,使系统性风险成为决定国际金融市场能否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

由于欧洲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的相同模式和紧密联系,2008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不可避免地向欧元区蔓延。首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是欧洲银行业,由于欧洲银行业盈利大幅下滑、部分银行亏损严重,特别是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一些银行拥有大量坏账,只能依靠政府注资维持,为削减成本,欧洲银行业迅猛裁员,负面影响逐步扩大,也使主权债务危机的波及面具有了向整个欧元区蔓延的态势。

对于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和危机传染机制更具说明力的是,欧元区国家银行业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2011年6月,德国和法国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主权债的风险敞口最大。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持有希腊债券金额最高,分别为31亿和53亿欧元;两国对意大利政府债券的风险敞口分别为370亿欧元和530亿欧元,约占其一级资本总额的1/3。另一方面,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银行持有大量的本国主权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持有本国政府债券最多,分别为2320亿欧元和1640亿欧元,分别为其一级资本的165%和200%;其次是希腊的银行,为483亿欧元,超过其一级资本的220%。在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时,相关国家面临相同的压力,已经是一个自然逻辑的递进过程。正所谓,“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二)顺周期因素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金融危机下中药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第4篇

1999~2007年间, 我国中药出口发展势头良好, 增长迅速, 中药出口额翻了一番。2008年9月之前中药出口都保持增长, 进入11月, 金融危机的影响凸现, 我国中药出口出现大幅下滑, 尽管2008年全年中药出口额同比仍增长10.94%,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加剧, 2009年我国中药出口形势较为严峻。中药产业在这场危机中也是机遇挑战并存,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 我国政府与中药企业有必要审时度势, 识别金融危机下中药国际营销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从而灵活应对, 抓住机遇、适时调整自身, 提高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中药出口再造辉煌。

1 金融危机下中药国际营销环境的挑战

1.1 金融危机对中药出口造成直接冲击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药出口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客户履约率下降, 不再签订新订单;国外市场消费萎缩, 出口企业主动让利以期外商不毁约等因素导致的中药出口价格下降;进口商倒闭, 不良进口商假借金融危机恶意欠款等因素导致的贸易风险加剧。这些现象导致2008年11月份出口大幅下滑, 中药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4.07%,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面的扩大, 2009年中药产品出口将还经受更为严峻考验。

1.2 金融危机导致中药出口市场需求萎缩

我国中药出口环节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中药出口市场需求萎缩。导致中药出口市场需求萎缩的原因主要有: (1) 中药在多数国家尚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也未进入主流医药市场, 在普通民众收入受到影响时会更加依赖性医保体系药品而减少对医保体系外药品的需求; (2) 植物提取物多作为食品补充剂、化妆品及保健品的原料, 属于非生活必需品, 市场需求弹性大, 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需求会大幅度减少; (3) 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如日本、香港、韩国、美国和东南亚, 这些地区的消费市场萎缩, 部分中药进口商已倒闭, 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

1.3 金融危机导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8年以来, “三鹿奶粉”等事件的不良影响导致“中国制造”信誉产生危机, 我国对中药出口的质检项目增加, 使得国内经营成本全面上升, 而进口国则基于安全与贸易保护双重原因借机提高进口标准:欧洲制药工业联合会已正式向欧盟药品委员会提出申请, 要求对所有进口原料药实行更严厉的监管措施, 欧盟药品委员会将定期派员赴生产地抽查其c-GMP的执行情况, 以确保原料药生产质量;美国要求对食品补充剂实施c-GMP管理, 今年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再次修订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并决定分阶段实施, 该法规的推行, 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产生影响;日本、韩国等也都纷纷要求进口原料药达到GMP规范, 分别就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残留等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东南亚国家对中成药监管越来越规范, 门槛正在抬高, 原先一些以非药品和非食品身份出口的中成药受到了限制。

1.4 金融危机导致外汇市场的波动加剧

金融危机对外汇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汇的波动性放大, 一些国家货币出现大幅波动, 如前一段时间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韩币、越南盾大幅贬值, 均造成贸易商不敢贸然签约, 中药出口收汇风险加剧。

2 金融危机下中药国际营销环境的机遇

2.1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大力扶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一向给予传统医学高度的重视。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的《2002~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的战略》明确指出, 该组织既支持发展传统医学, 又要确保传统医学的安全和有效性。此外, 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 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在15个亚洲的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事实上, 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 而且非常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最新公告显示, 目前全球已有45%的地区借助中草药进行养生或初级治疗,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大力投入中草药新药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2008年11月召开的WHO传统医药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指出:必须维持和保护关于传统医药、治疗和实践的知识以及对其可持续应用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保障传统医药实践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各国政府有责任保障本国人民健康, 应作为国家综合卫生体系的一部分, 制定国家政策、规章和标准, 确保传统医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对于仍未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国家, WHO呼吁这些国家的政府采取实际行动。本次会议势必对作为传统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纳入世界主流医疗体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2 相关国家对中医药的立法管理日渐完备

近年来, 中医已经陆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取得合法地位, 欧盟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立法。英国作为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立法的欧盟国家, 其中医法立法主要依据欧盟2004年4月公布的《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 新的法令将于2011年4月起正式施行。英国对中医药进行立法, 意味着中药能够以治疗性药物的身份进入医疗市场, 也必将推动中医药在欧盟和更多主流国家实现立法。美国著名华裔中医专家田小明于2009年2月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任命为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成为首位接受这一职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 这表明美国主流社会正在重视研究和应用中医药, 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前景看好。

2.3 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认可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 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 国际上至少有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 每年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中医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在美国, 有8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 在校生8000多人。在澳大利亚、英国、泰国, 有7所正规大学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 奥地利也已将中医纳入到正式学历教育中。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中药较西药副作用小, 在治疗疑难病症上较为突出, 如在老年病、免疫功能异常及过敏性疾病、身体机能紊乱及非特定性主诉、神经官能症、慢性疾病等领域相较于西药有着明显优势, 特别是在抗击SARS及艾滋病等全球性重大疾病以及救治汶川地震骨折伤员、为地震灾区群众有效防疫等重大灾害方面更有优秀表现, 中药的疗效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认同。随着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了解,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运用中医药治疗, 而不少当初抱着尝试心态求诊的患者, 一旦疗效显著, 又会通过口碑效应, 吸引更多的求诊者, 因而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认可度不断增加。

2.4 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潜在需求依然强劲

随着近年来“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整体医学观浪潮的兴起, 天然药物与传统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再度崛起, 天然药物与传统医药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相对较小, 兼具医疗和保健作用, 且药物资源广阔及筛选相对简单, 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天然药物与传统医药市场也得以快速成长。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 2007年全球植物药市场就达到了700亿美元规模, 且保持着每年10%~20%的增长速度。包括中药在内的美国膳食补充剂每年销售额超过220亿美元, 每天服用膳食补充剂的人超过2亿。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其销售额仍持续增长, 尤其是促进心脏以及关节健康的膳食补充剂主宰市场。2007年, 美国膳食补充剂中药材及植物药补充剂销售额是45亿元, 同比增长5%, 占美国总人口38%的公众选择接受补充和替代医学的治疗。天然药物与传统医药市场的高速成长, 意味着中药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依然强劲的另一个原因在于, 近年来中医及中医诊所在亚洲、欧美等国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医在13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 日本的“汉方医”执业医师超过10万, 韩国的执业“韩医”超过5000, 泰国、新加坡分别有5000和1800执业中医。在英国, 约有3000家中医和针灸诊所;加拿大, 有中医和针灸诊所约3000家;澳大利亚有2000多家中医和针灸诊所。欧洲从事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有12万多, 中医药教学机构300多所, 中医药供应商300多家。据估计, 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50万人。国际市场寻求中医治疗的人数增加, 也使中草药国际市场需求后劲十足。

2.5 金融危机带来中药产业抄底良机

金融危机发生后, 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 同时, 国际能源以及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 有利于我国中药企业用较为低廉的价格引进原料与设备。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医药企业不景气, 也给我国中药企业带来了技术、人才抄底良机。金融危机还是我国中药企业对外扩张的良机。总之,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中药企业还是一次可以用较小的付出去获取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等较大回报的良机。

3 我国中药出口产业的政策支持

3.1 调整进出口政策与相关财税政策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之下, 我国政府应对现行的进出口政策与相关财税政策做出调整, 扶持中药出口企业, 提高我国中药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中药产品出口归类不合理之处, 细化中药出口管理;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提高退税优惠;增强出口信用保障, 为中药出口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更多避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鼓励中药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专利产品、高端技术人才, 鼓励境外并购和股权投资;加强对中药出口企业的资讯服务, 为其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关于中药出口市场法规调整、价格变化、消费动态、经销商信誉等方面的信息;为中药出口企业减轻税赋负担并给予中短期贷款融资的支持;加强对重点中药企业的扶持, 树立中药出口龙头企业, 推动中药国际知名品牌的建立。

3.2 牵头制定标准并推动其在国际上的认可

我国目前中药出口产品中, 除中药饮片实施GMP管理和贯叶连翘等少数提取物具有国家质量标准外, 多数中药产品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指标及统一的行业标准, 中药产品只能被动地按照出口方法律贸易, 而金融危机下, 一些国家不断提高中药产品的生产和检测标准, 对我国的中药产品出口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尽快牵头制定中药产品在种植 (养殖) 、实验、生产、临床研究、贸易等各环节的行业标准, 并促进中药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 从而扭转中药出口依据出口方法规的被动局面;同时, 以标准促进企业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

3.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推动中医药文化营销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之下, 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文化营销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与认可, 消除中西方文化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尽快建立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 促进各国政府对中药产品的认可并纳入本国医疗体系;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选择一些国家创办中医示范医院, 组织专家尽快攻克中医药专业术语的翻译规范问题, 消除中医药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语言障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医药文化营销, 如2008年开展的中医药服务走进奥运、“英国中医药周”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中医药教育已有了长足进步, 中医药教育逐渐形成开放模式, 2006年,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在校生人数就有3900余人;中医药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 2008年, 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但是我国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规模、质量还受到很大制约, 尤其缺乏适应中医药国际交流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迅速培养一批精通中医药知识及外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 还需加大中医药教育开放力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 开展对外教育与交流, 提升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国际化程度, 帮助其他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 从而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3.5 实施中药可持续发展战略

近年来, 由于资源的过度使用与保护不力, 使我国不少珍稀中药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 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各种指责, 这不仅使我国中药出口平添了一道障碍, 也将导致我国中药产业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对珍稀中药资源的保护、加大对环境资源破坏行为的处罚、强化中药企业环保意识、引导中药企业积极寻找稀有中药材的替代品种, 合理使用中药材资源, 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 从而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4.1 加强中药出口贸易的风险防范意识

面对金融危机对中药出口带来的直接冲击, 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必须加强出口贸易的风险防范意识, 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 审慎对待外贸订单。可以采取及时投保出口信用险、加强应收账款催付、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支付方式、加强业务管理等措施, 以降低信用风险;选用灵活外币结算方式加速收汇, 以降低外汇变动的风险;调整长短单比例, 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以降低市场变动的风险。

4.2 保证中药产品质量安全稳定

近年来, 一些国家曾出现数起因中药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用药事故, 尽管只是极个别现象, 但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国际市场放大了对中药质量稳定性与安全性的质疑。因此, 保证中药产品质量安全稳定, 是确保中药疗效、提升国际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及信心的关键。 (1) 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企业要建立自己的GAP基地, 药材的种植 (养殖) 过程中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化肥、农药、添加剂的使用, 而代之以生物肥料、生物药物、生物防治技术等手段, 制定严格的中药材鉴别收购标准; (2) 中药生产企业严格实施GMP管理, 用科学的、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提升中药的生产质量;重视对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 中药企业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 确保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并用国际通用语言阐释中药的作用原理, 使国际社会消除疑虑, 增强对中药的认可, 进而有助于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开拓。

4.3 调整中药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 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较大, 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 金融危机更导致多个中药品种价格大幅下滑, 欧美医药企业不景气, 也形成了技术、人才引进的良机;同时, 传统的中药出口市场也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 加上危机带来的从消费心理到经济层面、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的变动, 使得国际中药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中药企业应抓住机遇, 调整中药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我国中药企业应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 引进国外的特色原料、关键设备、先进的专利技术, 吸纳高端技术人才, 借机淘汰质量效益低下, 缺乏竞争力的产品, 大力研发新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 还可以针对市场需求, 增加一些尽管规模不大但产品附加值高的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的比重, 从而使中药的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面对国际中药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国中药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综合考虑各国对中药认可度、市场的准入门槛、市场潜力、产品优势等因素, 及时调整中药出口市场结构, 扩展除传统的中药出口市场以外的市场;我国中药企业可借机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并购或绿地投资, 对国际市场进行资本扩张。

4.4 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近年来, 中药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仿制药盛行、著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传统中药被外国企业申请专利及中药走私、假冒伪劣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等事件频出, 金融危机又使这部分比例因素的危害加大, 致使我国中药出口面临又一道障碍。因此, 我国中药企业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充分认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拓展国际市场、发挥竞争优势、维持企业发展后劲等方面的有力作用, 及时在国内外市场注册商标、对传统中药及早实施专利保护、加强对新药的专利保护;中药企业还须强化法制意识, 摒弃追逐一时之利的短期行为, 实行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 使我国中药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4.5 重视中药国际营销策略的提升与创新

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 已有了较长的国际市场销售历史,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中药出口一直延续中药制造企业管产品生产、外贸公司管出口的产销分离模式, 近年来虽然有所改观, 但我国中药企业仍普遍存在不重视国际营销策略的制定、忽视国际营销手段的创新的现象, 这也成为我国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的一个弱项。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我国中药企业更应重视中药国际营销策略、手段的提升与创新, 从而提高中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制定产品策略, 在深入了解当地市场消费心理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 选择适销的品种、净化中药成分、改善中药剂型、完善中药包装、规范中药术语的翻译。努力建立成熟的中药国际营销渠道, 在这方面, 尽管我国中药企业至今尚无完全成功的先例, 但同仁堂自建终端, 以医带药及天士力建立海外战略联盟, 以“股权”换“渠道”的勇敢尝试, 值得其他中药企业学习借鉴。注重中药国际促销手段的提升与创新, 企业实施文化营销有助于化解中西方文化壁垒对中药国际市场认可度的障碍, 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营销有不少可取之处;要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口碑效应”, 推广中医药的疗效, 事实更具说服力;针对国际市场的消费心理, 加大对中药在治疗疾病以外的功效宣传, 如疾病的预防与保健、后期康复、减肥美容等, 从而有助于扩展中药在国外的目标市场。

摘要:受金融危机冲击, 我国中药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中药国际营销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此, 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中药国际营销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并提出我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与中药企业应对策略。主要从政策调整、标准制定、文化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以及风险防范、质量安全、产品与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策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对中药出口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药,国际营销环境

参考文献

[1].熊季霞.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现实困难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0)

[2].曹雨诞, 张丽.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对中药国际化的反思[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8)

环境审计的国际比较 第5篇

(一)环境审计客体比较

1.加拿大。加拿大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包括:①国家颁布的环境政策和项目是否贯彻执行;②国际协议在本国的执行情况;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国家环境政策和法律;④非环境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2.德国。德国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包括:①政府投资的环保项目预算执行情况;②企业是否达到产品、原料等环保技术的指标要求;③环境咨询服务;④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

3.印度。印度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包括:①检查负责实施和监督环境法规要求的机构的运作情况;②检查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项目的执行情况;③对已批准的项目和规划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检查。

4.中国。我国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包括:①检查环境政策和环境法规的执行状况;②检查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等组织制度)的有效性和充分性;③检查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核算情况;④检查和评价环境报告所披露的问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加拿大和德国的环境审计客体范围较全面、内容较具体。尤其是德国环境审计的客体范围还包含审计咨询服务,即咨询服务审计。它是指在企业管理部门作出决策之前,由各级审计机构对环境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以便于企业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履行环境责任的审计调查。可以说这大大不同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的一般意义提供的审计服务。印度的环境审计范围较狭隘,因为其不能对所有地方机关进行审计,而且在工业领域中占控制地位的私营部门也没有列入审计范围,其审计中没有明文规定环境衡量尺度,也没有与环境有关的有效资料,这也是印度至今在保护和改善环境工作方面力度不强的原因之一。

(二)环境审计主体比较

环境审计的主体是指由谁去对客体实施环境审计,即环境审计的执行者。不同的实施主体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拥有越大的审计权限就能达到越好的审计效果。

1.加拿大。加拿大的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联邦审计长公署和环境审计师协会。联邦审计长公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它负责对加拿大政府、皇家公司和各级联邦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且可以就被审计单位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提出建议。环境审计师协会是直接向环境大臣汇报的审计机构,负责向加拿大政府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审计信息并做出相关决定。

2.德国。德国的环境审计主体包括:①联邦审计院,负责对所有承担环境保护任务的联邦机构的财务收支和行政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有效性;②州审计院,主要是对本级环境项目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③地方审计机构,负责对地方未经州审计院审计的环保支出进行审计;④经济审计协会,负责对企业的环保管理制度、污染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3.印度。印度的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最高审计机关——印度审计会计部,它对中央政府、邦政府和自治机构的收支进行审计;对邦政府经营的国有企业的账目开展辅助审计。

4.中国。我国的环境审计主体包括三个层级:①国家审计,国家各级审计机关负责对社会经济活动、环境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②内部审计,负责对企事业单位环保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效率、制度政策的执行情况及环境保护工作、内部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审计;③注册会计师审计,负责对委托人与环境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即环境报告的完整性、公允性审计,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审计等。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加拿大审计主体的权力分工很明确,而且拥有很强的执法能力,它以国家审计长公署为主导、环境审计师协会为辅,有分工、有侧重地对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会计进行审计监督。德国的审计主体则体现了很强的独立性,这可能与其实行的联邦制度有关。德国环境事务审计是由联邦审计院内部各个部门分别开展的,其高度的独立性是保证国家环境审计成功的关键。印度的审计主体则相对单一,其审计工作还没有落实到政府各个部门,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也没有落到实处,政府审计对各邦的控制力度不够,政策措施无法做到上行下效。

(三)环境审计方法比较

在环境审计中,明确和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是圆满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德国、印度和我国四国环境审计情况如下图:

四国环境审计方法

1.加拿大。加拿大环境审计采用的方法包括:①一般审计,采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方法;②行政管理条例和规则审计,了解“国家环境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执行情况;③交叉审计,上一级审计机关就某个特定的审计项目组织下一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统一对下一级的财政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④跟踪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当前活动状态,采取有效措施对违规问题进行处理。

2.德国。德国的联邦审计院所使用的环境审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审计工作,根据多年审计周期有计划地进行;②选择性审计,为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或防范资金营运中的高风险收集必要的证据;③项目审计,检查重大资产项目的资金支出情况;④跟踪审计,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疑点及披露问题的后续处理措施进行跟踪审计。

3.印度。目前,印度最高审计机关一直采用综合性的审计方法:①一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即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涉及账务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②对环境协调、检查和执法机关的审计,包括账目审计、交易合规性审计及对法定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③跟踪检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并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建议。

4.中国。我国的环境审计方法有:①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采用的顺查、逆查、详查、抽查等方法审查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②开展项目示范性审计,控制固定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投资规模和对该项目进行全程的环保监管;③自然资源保护审计,即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④后续审计,督促环保部门或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使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并收到成效。

在环境审计方法上,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德国联邦审计院都认为传统的与规范标准对比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能够适用于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这一新型审计活动。环境审计只需采用现已掌握的财务和绩效审计方法,增大其覆盖面,把环境问题包含进去做一些小的改动就可以了。但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却需要进行审计方法的改进。目前,环境审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全面铺开,且有的开展得较深入,正在逐步开发新技术、新知识,将环境审计推上一个新阶段。

他们这样看“金融与环境” 第6篇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应尽快建立银行业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环保民间组织是所有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盟友,我们愿意与金融银行业合作,共同促进银行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和实施。

小田原治

(日本瑞穗银行全球环境办公室主任)

“赤道原则”促使商业银行间的合作与竞争,使我们的银行有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另外,“赤道原则”作为一个框架,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和环保组织的商讨。

施国庆(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移民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国家环境保障体系基本上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体系相似。而在这个保障体系中如何能够按照法律,按照国内的技术、标准、规范很好的实施、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还需要靠社会各方面的推进。

杨东平(自然之友 副会长)

中国的环保NGO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扩展其社会参与的领域和能力,并且意识到金融和银行业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陌生的主题,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幸运的是,已经有一批先行者,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可以与我们交流和分享。

陆德泉

(香港乐施会中国发展与研究部主任)

很多时候大型项目的具体执行方是当地的借贷者,他们如果垄断信息就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运作的,所以第三方,比如相对独立的专家或者NGO的参与非常重要。

李开孟(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可行性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

从金融、环境两个渠道来进行严格把关,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松本悟(湄公河观察负责人)

我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关注金融与环境的NGO人数比我们日本的人数要多得多,事实上在日本只有我们和另一家组织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王培生(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环境评估专家)

金融投资体系与金融环境评估 第7篇

一、金融投资的内涵和特点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 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 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金融投资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产生的投资方式, 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劵化的基础上的, 是新时代社会信用制度和现代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产生的新的产物。金融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流动性

金融投资是将资金投入到货币、证券和信用中的, 是以有价证券公司为中介单位进行流通的。在金融投资的过程, 由于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和虚拟投资, 所以资金的流转是非常快的。当代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多是进行金融投资, 进行金融投资就是为了在偿还期限内进行资本积累, 这一特点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会在偿还期限内对自己的资金进行大量的来回调动, 这就造成了金融投资过程中资金的高速流动。

2. 高风险性

由于金融投资是将资金投入到证券等上面, 由于证券和股票价格本身价值具有不稳定性, 也就造成了金融投资的不稳定性, 即风险性。经济状态是多变的, 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是多变的,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样的, 相比于实物投资而言, 金融投资在面对和实物投资同样的风险下, 还要面对其他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所以金融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性的投资方式。

3. 高收益性

金融投资虽然具有高风险性, 但是它也具备高收益性。金融投资是一种虚拟投资, 它的投资方式并不与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在进行投资时资金的投入和撤出是很便捷的, 并且金融投资能够利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来获得巨大的差价利润, 正是由于这一特点,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开始采用这一投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当然, 金融投资的高收益性还要来源于投资者敏锐的观察力, 只有在恰当的时候进行资金的投入和撤出才会获得高收益, 否则会因为撤离不及时造成资金套现的状况, 从而损失自己的资金。

4. 依赖于金融资产

金融投资在市场上进行投资时依靠的是金融资产, 是依赖于金融资产进行的一种间接性的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股票、证劵和货币等上面, 通过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润。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是投资方的一种资金战和速度战, 投资者会随时关注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 当出现机会是就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来占有公司的一定股份, 时机到的时候进行抛售来赚取巨额的价格落差。

二、金融投资体系

在对金融投资体系进行分析时, 我们要从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来进行研究和说明。研究金融投资体系构建要从是否能够很好地为投资者服务, 是否能够促进金融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 要从本国的金融资本出发, 考虑本国金融行业的基本状况,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来促进人们参与金融投资的热情。通过宣传和经济政策的指导, 以及开放金融投资渠道来鼓励各行各业的团体及个人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 从而增加金融投资的主体, 使我国的金融投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而使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主体更加广泛。

第二, 国家相关的经济开发部门要努力为想要进入金融投资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渠道。通过金融交易场所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达到金融创新的目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一个全新的金融基础设备, 充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达到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的目的。只有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参与到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中来, 才能够维护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 从而达到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目的。

第三, 因为金融投资的过程是需要中介来完成的, 为了避免出现垄断和促进金融投资行业的良性运行, 我国相关经济部门要充分根据国内的金融投资环境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多建立以民营为主的金融投资中介机构, 利用市场来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与此同时, 国家相关经济部门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来规范金融投资中介的经营环境, 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监督职责, 对金融投资中介的经营进行监督, 避免出现利用金融投资的漏洞危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事件。

第四, 在进行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中, 国家应当充分发挥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和调控者的职责, 站在战略高度来监督金融投资市场的运行。不应该作为经济调控主体去干预金融投资市场的正常运转, 应当充分做到尊重市场金融经济。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 应当主导让市场来管理市场的局面, 通过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来调控金融投资市场的良性运转。

第五, 在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 相关经济部门要做到从本国国情出发, 立足于本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现状, 通过完善金融投资制度等工作, 达到为金融投资者服务的目标。一方面, 相关经济部门在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因素, 通过多种渠道对各种因素进行改善, 避免不必要因素对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干扰。另一方面, 相关经济部门要根据本国金融投资的环境, 制定出适合的法律政策, 通过立法和监察制度来对构建金融投资体系时出现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三、金融环境评估

对于投资者而言, 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评估, 然后进行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评估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 衡量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 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资金投入做好准备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 投资环境越稳定。对于科技情况而言, 由于金融投资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 所以投资者在准备投资时, 通过检验对方的科技水平不但可以确定投资环境的安全与否, 还可以保证自己的资金真正地投入到对方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而言, 一个上市企业的管理水平越高, 说明它的投资渠道越顺畅, 对它进行投资时, 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一切操作都是便捷的。在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下, 如果上市企业的人力资源很充足, 那么就能够使金融投资的空间不断扩大, 金融投资的环境不断得到完善。

第二, 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 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 考察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 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 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 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其次, 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 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 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资金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 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最后, 从社会生活状况而言, 投资者进行投资时, 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 一个地区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 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四、总结

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及金融环境的评估, 都是为投资者提供顺畅的投资渠道并为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服务的。国家通过建立金融投资体系来保证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当国家的金融投资体系比较完整时, 投资者才可能放心地进行投资。他们进行投资时, 会认真对金融环境进行评估, 避免出现投资失败的状况。总而言之, 构建金融投资体系和进行金融环境评估都是以服务投资者为宗旨的, 只有投资者不停地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 才能够维护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 维护国家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转。

摘要:现代经济已经不是一国的经济, 而是全球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显示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状态, 而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金融的发展上。现代经济事实上就是金融经济。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在各国建立分公司进行的都是资金投入, 利用资金去占领市场, 从而发展经济。资金的运行离不开金融的基础, 所以对现代经济的研究就是对金融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金融投资体系和金融环境的评估两个方面来论述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金融投资体系,金融环境评估,现代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李杨.我国投资基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01) .

[2]高尚杰.金融危机下家庭金融投资及其风险规避[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03) .

金融危机环境下金融教学改革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教学,就业

引言

2 0 0 8年秋季以来, 骤然而至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拖入新一轮的冰河时代, 大批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倒闭或陷于经营困境。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提升学生在国内国外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入更广泛的就业领域, 成为目前金融专业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金融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在就业竞争加剧与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但与金融业技术手段与业务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比较, 我国高校的金融教学在诸多方面显示出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 课程设置滞后, 难以适应金融形势变化。

人们常讲, 现代化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句话对金融行业尤其突出。这要求学生在学校要能够接受到多层次的学科教育。但目前, 我国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划分层次, 将主要精力盯住金融专业知识的讲授, 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修养不够重视, 选修课也多为学校事先设置好, 让学生在既定课表内选择, 且课程设置多年没有太大变化, 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 金融教育有职业化的倾向。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 实习教育明显滞后, 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差, 掌握知识过于死板, 很难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金融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 实践教学跟不上。

2. 考核制度不合理。

随着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金融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根据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与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 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持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要求的金融人才。但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教学中, 闭卷考试几乎是所有高校所有课程考核的唯一方法。且在题型设计上, 也基本局限于对基本概念和教材条条框框的背诵。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引导学生死背概念与知识要点, 不注重思考分析。

3. 教学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普遍薄弱。

受传统的金融教学的影响, “满堂灌”仍是当前金融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方式固然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但应用能力极度欠缺, 不适合金融学这种应用性学科的学习。据跟踪调查显示, 金融专业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以后, 学校所学很少能派上用场, 业务知识基本从零开始, 这反映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4.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的金融教师, 普遍缺乏通晓多学科的综合素质。由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教师, 多数教师知识结构仅限于本专业, 甚至是本人所担任课程的精通, 对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人文知识几乎处于空白。这非常不利于以发展的眼光、社会的角度启发学生。我们说, 金融专业应用性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金融专业办成职业教育。金融首先应与一国经济联系, 还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单纯以金融论金融, 是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

二、改善金融教育体制,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以上不足, 为提高我国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更好适应金融业发展, 也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议加快金融教学改革。尤其在以下几方面, 应即着手进行。

1. 面向市场,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当前, 中国金融制度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金融业的业务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要求高校金融课程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前瞻性。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 应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 及时增加新的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 金融教学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 应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要做到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 如果缺乏高深的数理知识, 将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数理基础是金融学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而我国在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上存在很多不足, 有待改进。

2. 改革考核制度。

在考核制度上, 必须改变单纯的闭卷考试形式, 改为以课堂讨论, 学期论文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积极性的考核方式, 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实习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另外, 增加学期论文与学年论文的考核力度, 鼓励学生申报学生创新课题, 形成多元化考核制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 以备更好适应就业需要。

3. 教学手段灵活化,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 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知识只有1 0%是靠正规学校教育获得, 其余9 0%的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所以在本科教育有限的四年内, 让学生懂得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比如, 在基本知识讲解清楚的基础上, 多找一些案例让学生集体参与讨论, 与金融机构联系, 增加学生实地学习机会, 增加实验课堂的课时量等等。

4. 加强教师培训,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国际金融环境 第9篇

此外,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特点各不相同,各金融机构在提供和改善金融服务方面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同时改善金融服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地区也不是同时需要所有金融服务,所以应该针对农村具体的、现实的需求,先急后缓,逐步实现目标。

为探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突破口,我们利用KANO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农村地区金额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所列举的每种金融服务都对应了三个选项:迫切需要、希望提供、可有可无。对于每一项金融服务,若其某个选项选择数占有效问卷总数之比大于50%,就把这项金融服务归纳到该选项对应类型中。如对于“小额取现”服务,若有超过50%的人选择“迫切需要”,那么就将“小额取现”的需求归纳到“迫切需求”类型中。本次调查向不同区县的农户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1份。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目前农村地区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有:安全支付、小额取现,希望提供的金融服务有:小额贷款、刷卡购物、一卡多用。

一、金融IC卡特点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推广金融IC卡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大有可为。与其他支付工具(包括磁条卡)相比,金融IC卡具有以下特点。

(一)利用金融IC卡的脱机交易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在我国的银行卡市场,商户接受刷卡交易的成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通信设施初期投资、通信线路月租费、每次交易的通信费用、每次交易的手续费。而农村地区商品交易的特点是小额交易占主导,交易金额小但交易笔数多,通信费用在交易成本中占比过高。以每笔10元的消费交易来说,用磁条卡交易的每笔交易成本在0.3元左右,其中通信费用0.2元,刷卡手续费0.1元,这里还没有计算通信设施初期投资及通信线路月租折算到每笔交易的成本。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特约商户认为刷卡交易成本过高,从而拒绝接受刷卡,不利于改善用卡环境。而与磁条卡相比,金融IC卡特有的电子钱包功能可以脱机消费,使用金融IC卡交易无需和银行后台联机操作,验证账户和密码。商户接收金融IC卡交易只需布放一台POS即可,不需要通信设备,从成本上看,没有了通信设施初期的投资和每次交易的通信费用,商户的交易成本大大减少,提高了商户接受刷卡的可能性。刷卡交易的增加反过来又会促进农村地区特约商户和POS机的增加,并进而推动银行卡用卡环境的改善。

(二)通过业务创新解决小额取现难题。

银行布放自助设备的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这些成本和费用终究会转嫁到农村用卡人身上。通过业务创新,结合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定点超市、家电下乡特约商户等项目,可以在农村地区开设金融服务站,增加特约商户,在村委会等地方设置POS机,试行利用POS小额取现,满足农村地区小额取现的需求。

(三)利用金融IC卡满足农村地区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针对农村地区小额贷款难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农行的“金穗惠农卡”和银联主导的“福农卡”都具有小额循环贷款的功能,一次授信后可循环使用。但是农村地区存在小额取现难、用卡环境差等问题,又制约了传统磁条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而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金融IC卡可改善农村小额取现及用卡环境,为金额IC卡的推广创造条件。所以可以在“金穗惠农卡”、“福农卡”等惠农项目的基础上,用金融IC卡作为载体,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以满足农户小额贷款的需求。

(四)推广金融IC卡可满足农村地区对安全支付的需求。

银行卡在农村地区推广难、使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磁条卡容易被复制,因而诈骗案件频发,加上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培训和宣传少,所以农民担心资金安全而拒绝使用除现金外的支付工具。相比较而言,金融IC卡是一种以IC芯片为介质的银行卡,技术含量更高、容量更大,并采取个人密码、卡与读写器双向认证,故很难被复制和伪造,国际上至今未发现过IC银行卡被复制事件。也就是说,金融IC卡因其本身的技术优势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以满足农村地区对安全支付的需求。

(五)推广金融IC卡可满足农村地区对一卡多用的需求。

据调查,目前很多农户都同时拥有个人存折、各种涉农补贴领取存折、医保卡等各种存折和卡片,既不方便保管,也不方便使用。而金融IC卡由于采用CPU芯片,卡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有相当可靠的安全性,可以满足各种专业应用的特殊要求。金融IC卡有较大的存储容量,可以在一张卡片上开辟多个应用分区,每个应用分区可以设置不同的电子钱包账户,并生产该分区的其他信息文件。各应用分区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可以让银行和其他机构联合发卡,各自负责一个应用领域。金融IC卡的多应用功能使其覆盖到医保IC卡应用、社保IC卡应用等各个领域,既方便持卡人,又减少了建设成本。因此,在农村地区推行金融IC卡,实现金融IC卡多应用可以满足农村地区对一卡多用的需求。

二、建议

为推动金融IC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在农村地区推广金融IC卡的初期需对特约商户提供财政补贴。

金融IC卡市场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在持卡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前,接受刷卡给商户带来的额外效益很少。而要使商户接受刷卡,需对商户进行财政补贴,发展更多的特约商户,从而吸引更多人持卡。随着持卡人数的增多,商户接受刷卡所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所需财政补贴越小。当持卡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商户接受刷卡所获额外收益为正,此时,可取消多商户的财政补贴。另外,财政补贴可采用分等级激励方式,将商户月平均刷卡额划分几个等级,只有达到最低等级后才给予财政补贴,刷卡额越多补贴越多,以鼓励商户接受刷卡。

(二)适度降低交换费,鼓励收单机构发展业务。

相对于传统银行卡,虽然发卡行发行金融IC卡的发卡成本增加,但是发卡行可在金融IC卡上开展多种中间业务,借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是传统银行卡很难做到的。而且相对于收单机构而言,发卡行的边际成本较低,而目前的刷卡收益分配方案明显有利于发卡行,收单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业务成本比在城市高,不利于其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收单业务。交换费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收单机构收益多少,决定了收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激情去发展收单业务。建议在不对收单机构进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刷卡收益分配可适当向收单行倾斜,降低交换费,增加收单机构收益,以鼓励收单机构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业务。

(三)增强农村地区金融IC卡营销力度。

在金融IC卡推广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向特定人群发卡,如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教师、医生等有固定收入人群,使持卡人数快速达到一定规模,加大对商户的吸引力。当持卡人数增多时,对商户吸引力增大,对商户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适量减少。

(四)加大政策导向,引导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国际金融环境 第10篇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性增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将会发生新的变革及调整,以美元为主导的旧体系将会遇到较大的挑战,但是在短期来看其主导地位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本次金融危机重创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金融体系,其以美国损失最为严重,因此使各国对于美国在恢复世界金融体系稳定性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产生了质疑,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或手段降低其对美元的依存度,以规避美元贬值所给本国带来的货币风险。由此来看,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金融市场交易和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会被降低,但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以在短期内将其取而代之。其次,受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地位提升以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民币和欧元将会逐步增加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从而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制约。由此看来,多元化将会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趋势。

但是,虽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弱化,但是无论是人民币或欧元都无法在短期内将其取而代之,成为全球的“主货币”,因此多元化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方向。就目前的态势来看,国际储备货币将极有可能走向多元化,从而形成以美国、欧洲、中国三大经济体货币共同主导的格局;而从长远来看,未来世界各国极有可能效仿欧元区的做法,探索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和全球统一货币,彻底打破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运行的不合理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燕生,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经济前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7)

[2]、刘建飞,应对金融危机助推国际经济合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1)

国际金融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机构;制度;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32

农村金融机构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应。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之后为保证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备充足的竞争力,占得一定的农村金融市场及适应农村金融及经济发展需求,不断的在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产品及服务的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不仅保持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1]。新农村发展下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对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进行简要的阐述。

1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

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

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鼓励下,我国新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村镇银行、小额农贷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已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50多家,从地理位置划分来看,西部、东部地区约有500多家,约占总数的67%,是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聚集区,这与东西部地区农业面积较大密不可分。各个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2],对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小额农贷公司发展迅速

小额农贷公司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下产生的一类比较特殊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是以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农户、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3]。在业务办理和贷款运营方面,其与村镇银行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相比较而言更为灵活,更被广大农户所青睐。具体是由于其业务覆盖面更广、征信条件更为宽松、审核环节更为简便和快速。另一方面,小额农贷公司的资金多来自于自有资金,资金持有量相当丰富,能满足大部分农村个体户和农民的短期借款需求,再加上审核便捷快速的优点,其农村金融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2 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段相对快速的时期,新农村金融机构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及农业基础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新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推进小额农贷业务发展和农村信贷产品及服务的创新。经过在多个省份和地区阶段性的实践和总结,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4]。为切实有效促进“三农”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新农村金融机构仍需要继续不断推进小额贷款业务,创新更多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

2.1 继续不断推进小额农贷业务发展

农业个体户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最为需要的是小额农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小额农贷业务办理的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很多农户由于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同时受限于信用条件、担保制度等会放弃小额贷款资金,这就限制了地区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农贷公司等根据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探索开办各种形式小额贷款业务[5],尽量将小额农贷办理程序简化,让农民能更为快速的取得支持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真正做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2 不断创新多种农村信贷产品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推行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需求,各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以适应不同的信贷需求,提高贷款覆盖面。建议可以开展“合作组织农户”的统一贷款方式、“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订单农业质押贷款[6]。有的地区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出了农村信用社、农户、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这些都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范例,能保障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俊文.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7):57-60.

[2] 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02):44-58.

[3] 贾峤,杨恒,兰庆高.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7(11):93-95.

[4] 刘国防,齐丽梅.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94-97.

[5] 刘宛晨,段泽宇.完善农村资金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5):26-29.

[6] 沈杰,马九杰.农村金融新政对增加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作用——基于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

作者简介:葛鸣,满族,长春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国际金融环境 第12篇

一、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 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券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 是信用制度与货币经济到达高度发达程度的产物。

(一) 流动性高

金融投资需要以有价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单位, 将债券与产权作为依据, 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 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 风险性高

一方面, 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抽象化, 也如实物资产那样要面临着商品市场上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 金融投资还要承担着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其风险性可见一斑。

(三) 收益性高

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利润, 还可以在金融市场运用投机和套现的手段, 获得差价利润。

(四) “双刃剑”

金融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概述

金融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活动行为的经济社会环境, 是投资所必需依赖的基础和前提,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系统。按照投资理论所言, 金融投资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包含在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一为影响金融投资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也就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对于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 要把握住一条正确的主线, 对来自各个方面因素全面分析, 要综合分析整体, 从多个方面共同进行构建。而正确的主线, 应当是尽可能地为投资者服务, 使得金融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构建, 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考虑本国国情, 立足国内金融资本, 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 并要鼓励社会团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进行参与, 要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行列中, 从而实现投资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2) 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就要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 尽可能实现金融创新。在目前, 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与采用, 对金融基础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 确保满足投资的需求, 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 这样才能留得住投资者, 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

(3) 要根据当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需求, 实现中介机构的民营化, 国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以及会员的监督职责。

(4) 为了尊重市场金融经济, 国家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 应当逐渐避免直接对金融投资的过程和金融投资的活动进行干预, 成为对整个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与调控者。

(5) 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从根本上满足金融投资者所需为服务宗旨。一方面, 要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物质因素进行改善;另一方面, 需灵活制定和使用相关政策方针, 对金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四、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对金融投资环境进行评估, 主要考虑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 然后通过所占比例进行判断。

(一) 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在现在社会中,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巧。这也就意味着, 在评估一个金融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或者良好的时候, 是要优先考虑到的。

1. 科技水平情况

在现代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之外的金融投资市场中, 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用电子交易系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系统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高, 确保投资者利益。

2. 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越高, 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金融投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极少出差错;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改善投资金融投资空间, 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 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 因而需要对其环境进行评定。

1. 专业机构

从金融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2. 企业硬件条件

硬件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金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 是投资者最直观的感觉。

3. 社会生活状况

这主要是指人们金融投资的观念情况、文化认识水平情况等, 这些因素也会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金融投资与现代经济相结合,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因此关于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 评估金融投资环境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学佳.金融投资环境评估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14) .

[2]王培宏, 刘卓军, 唐志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J].管理学报, 2007, 4 (5) .

上一篇:支护控制下一篇:消费单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