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2024-06-21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精选10篇)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第1篇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壮大, 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 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 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 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 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 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里程碑。Skopos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 无论何种翻译, 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根据目的法则, 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 即“目的决定手段” (张美芳, 2005)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张美芳, 王克非, 2005)

此外, “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 即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 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 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 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文军, 2006) 。在弗米尔看来, 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 翻译的目的不同, 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 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 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 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 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 因此对金融英语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 文字种类包括担保抵押、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 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 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 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 搭配能力强, 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 具有搭配的独特性, 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 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词语很多 (冯长甫, 2007) 。

2. 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

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 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 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 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 使行文显得严谨, 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 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 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2.9 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 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 又有让步状语从句, 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 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 结构非常复杂。

3. 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

总的说来, 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 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 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 不必指出行为发出者, 能够起到突出金融信息、提高论述的客观性、少带主观色彩和增强可信度等作用。因此, 被动语态的适宜运用是严肃性和庄重性具备的金融英语文体的需要。例如:

4. 金融英语的文体特征

金融英语文体风格独特, 专业文体特征明显。其文体主要包括:公文文体、论说文体和叙述说明文体三类 (冯长甫, 2007) 。金融英语公文文体的主要特征为:文本格式“尺牍”化, 业务用语专业化, 行文用字套式化, 公文内容实用化 (贾文波, 2004) 。比如, 以保函申请书为例, 它要包括一系列的内容:申请人同受益人之间所签合同编号及日期、受益人名称和详细地址、担保责任、货币金额、有效期限、保证责任、付款条件、开立和送达方式、申请单位、负责人、日期等 (陈仕彬, 2002) 。总之, 金融英语文体具有用词准确、格式规范、措辞礼貌、逻辑严谨、表达清晰、行文流畅等特点。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如上所述, 目的论以目的为最高标准, 主要准则按其轻重可归纳为: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 译文为译入语文化提供有关源语文化的信息, 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 译文必须保持语内连贯, 译文必须保持语际连贯。金融英语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文体的翻译, 它必须强调语义的对等或等效, 正如陈仕彬所指出, “金融英语翻译的基本标准是准确、规范化、贴切传神、词义的对应”。这样才能让读者有专业化的感受, 而不是一般的语言描述, 因此金融英语的翻译是有目的的选择过程。

1. 专业术语坚持对译

在汉语中有直接对应的专业术语则直接对译成相应的术语, 如:endorse在汉语中对应为背书, discount在汉语中对应为贴现。但是, 金融英语中也有很多一词多义的词汇。比如“credit”一词, 在“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中译为“信用”;而在“international credit” (国际信贷) 中又译为“信贷”;而在“to credit the exporter's account” (贷记出口方账户) 中作动词用, 译为“贷记”;另在“sales on credit” (赊销) 中译为“赊账”;而在“circulating rate of receivable credit”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中译为“账款”。对于这种情况, 译者必须有充足的专业知识积累, 结合上下文语境, 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给出合理的翻译。另外, 还有一些金融英语术语在汉语中的翻译并不统一, 对此, 应该从金融专业化角度, 依据汉语的语言习惯, 确定规范统一的翻译, 以免造成金融英语术语翻译混乱无序的状态。

2. 句式及语法翻译顺应译入语的语言风格

金融英语中经常出现的长句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应该顺应译入语的语言风格。长句翻译应确定句子主次顺序, 适当调整语序, 分清句子层次, 作出合理翻译。如前面所举例句:Over the whole of 2010, 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 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 percent recorded in 2009, 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句中the OECD report showed, 是句子主干, 而其前面部分才是其宾语, 后面的分词短语结构为伴随状语。试翻译如下: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显示, 2010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地区的GDP增长了2.9个百分点, 相比2009年3.5个百分点的降幅有了显著提升, 这也证实了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测:虽然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但复苏趋势日趋明朗。通过提取主干句, 调整语序, 翻译简洁得体。

被动语态在译成汉语时经常用“由”、“为”、“受到”等词表示被动, 或者直接翻译成主动句、无主句, 这样翻译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句:句中谓语动词有两个被动语态, 以及一个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 翻译时应根据汉语的语言风格进行处理。其翻译如下:实行贷款证管理的地区, 须持有贷款证;申请外汇固定资产贷款, 两个被动句都翻译成了无主句, 过去分词短语也用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主谓短语翻译出来, 整句翻译非常自然贴切。

3. 专业文体翻译符合译入语文体格式及行文规范

金融英语公文文体特征明显, 其语气素正, 严整规范, “官腔”十足, 然而每到关键之处, 行文用字却又那么精细缜密, 明确到位, 甚至不惜咬文嚼字和繁文缛节, 加上大量熟语套语的使用, 公文特色及其明显, 充分体现了其在特定使用场合中的语用原则和特有的语域特征 (贾文波, 2004) 。这就意味着译者要在目的背景中为目的语境内的目的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因此, 进行这类文体的文本翻译时, 译者应充分了解原语文本及译入语文本的文体特征, 尤其对译入语的对应文体格式及行文规范更应了然于心, 在确定翻译目的的基础上, 用规范地道的语言、准确严谨的格式实现文本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交际功能。

结束语

金融英语翻译作为一种应用类型的翻译, 由于其涉猎金融、经济、贸易、法律等诸多内容, 翻译难度较大。金融英语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经济金融类知识的广博, 而且受到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目的论对金融英语翻译中所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金融英语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选择过程, 故应当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 采取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83.

[2]张美芳, 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5.

[3]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06:162.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004:2552, 70.

[5]冯长甫.金融英语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2, 007, (3) :40.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第2篇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 目的论 习语翻译

1.简介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九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莫言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更在于他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充分反映人物性格的方言写作,其中习语使用尤为突出。这部抗战经典之作被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语,在国外引起了重大反响,为小说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2.目的论及习语

2.1目的论

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基于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理论于1978年提出的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任何活动都有特定的目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就翻译而言,翻译方法和翻译策论由翻译目的决定。弗米尔认为翻译有三种目的,即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Vermeer,1989:100)。因此,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及忠实原则。其中,就重要性而言,目的原则居于首位,另外两个原则都应遵从目的原则。

2.2习语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是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3.目的论三原则在葛译《红高粱家族》中的体现

3.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在三原则当中处于最重要位置,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期待及交际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1.“东北乡,人千万,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莫言,2011:11)

译文:“Northeast Gaomi Township,so many men; at Black Water River the battle began;Commander Yu raised his hand,cannon fire to heaven;Jap souls scattered across the plain, neer to rise again;the beautiful champion of women, Dai Fenglian,ordered rakes for a barrier,the Jap attack broken...”(Goldblatt,2003:13)

这段话的背景是“我”为了给家族立碑写传回东北高密乡进行调查时一位老太太对“我”说的话,这些话从一位老人嘴里说出来,格外具有真实性,证明“爷爷”“奶奶”确确实实是当时抗日的传奇人物,“爷爷”勇猛,“奶奶”智慧。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加押韵(押尾韵“n”),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气势,而且达到了交加目的,即向目标读者展示出余占鳌和戴九莲有多伟大。

3.2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译文必须充分反映原文意思,目的是要向目标读者传递原文信息。但并不是要和原文保持一致,而是要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符合行文逻辑的情况下,很好地传达原文意思。

例2.“别急!”大爷说,“心急吃不得热黏粥。”(莫言,2011:6)

译文:“Take it easy! Greedy eaters never get the hot gruel.”(Goldblatt,2003:8)

“心急吃不得热粘粥”与“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是一个意思,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不能着急,自乱阵脚,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英文中有习惯表达“Haste make waste”,但是葛浩文并没有采取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而是运用异化翻译,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很容易就能明白,不仅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还将源语的地域特色、语言风采传递给目标读者。

例3.“……然后你们就鸡走鸡道,狗走狗道,井水不犯河水。”(莫言,2011:28)

译文:“...After that,chickens can go their own way,dogs can go theirs. 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dont mix.”(Goldblatt,2003:29)

“鸡走鸡道,狗走狗道”意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意思就是,彼此互不干涩,不相往来,从此再无交集。这里葛浩文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意象,虽然这些东西对目标读者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读者很容易能够明白,这样不仅增强了译文的有趣性,易于读者理解,还将源语的独特文化传递出去,充分体现了葛浩文的翻译素质。

3.3连贯原则

对于连贯原则的理解,弗米尔解释说,连贯原则,就是目标读者在交际情境中能够理解目标文本,也就是说,目标文本需在接受语文化有意义,翻译即交际,翻译不能只把语法结构和词汇翻译出来,译文必须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语境,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例4:“呵呀呀,你奶奶年轻时候花花事儿多着咧……”(莫,2011:12)

译文:“Aiyaya,when your gradama was young she sowed plenty of wild oats...”(葛,2003:14)

这句话也是“我”在回乡调查“爷爷”和“奶奶”时那位老太太说的,“花花事儿多”意思就是私生活比较开放,而“wild oats”在英语中意指性生活混乱,这里葛浩文采用归化翻译,减少了读者的陌生感,不仅形象地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还使译文符合目标与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例5.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莫言,2011:13)

译文:Peasants tending the sorghum looked up to see White Horse and down to see black soil that soaked up their sweat and filled their hearts with contentment.(Goldblatt, 2003:15-16)

这首诗是莫言根据《悯农》改写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在读者眼前呈现出农民们当时既痛心又无奈的画面。当时日本疯传着日本人要在这片平原修路,齐人高的高粱即将被摧毁,农民们十分担心。这里葛浩文采用意译和增译的方法,虽然丢失了原文那种诗的结构,但是读者更易于理解,译文更具有可读性。

例6.“买卖不在仁义在么,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莫言,2011:28)

译文:“Even if you cant agree, you mustnt abandon justice and honor. This isnt the time or place to fight. Take your fury out on the Japanese.”(Goldblatt,2003:29)

这里的“买卖”并不是商业概念上的买卖,根据上文,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冷支队劝余司令归顺,期间发生争执,“我奶奶”为了劝和而说的,所以这里的买卖实际上就是“归顺与否”这件事,葛将其翻译成“cant agree”恰到好处,将“仁义”直译为“justice and honor”,“动刀动枪的地方”意译为“the time and place to fight”,其中还增译了“time”,增强了译文的逻辑性,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4.结语

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习语进行翻译首先要求译者精通两种语言,深谙两种文化,对源语中的人情风俗及历史背景有充分而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将源语文化精髓传递给目标读者。葛浩文在对《红高粱家族》中习语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种翻译技巧,不仅将源语文化有效传递出去,还加强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

参考文献:

[1]Goldblatt,H.,Red Sorghum. London:Arrow Books,2003.

[2]Vermeer,Hans.J.Skopos and Translation sauftrag-Aufsatze,Heidelberg:Universitat,1989.

[3]胡伟华.实用英汉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口号翻译 第3篇

1 目的论的诠释

目的论是弗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文论述了翻译目的理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互动的一个次范畴。1984年弗米尔和赖斯合作完成《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将弗米尔提出的普通目的理论同赖斯提出的较为具体的翻译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非常全面而又复杂的翻译理论。1996年弗米尔在《翻译的目的理论:对一些论点的赞成和反对意见》再次重申了翻译目的理论的基本观点。

目的论认为,在目标文本创作过程中,决定翻译策略的,即不是“忠实”,“对等”概念为核心的传统理论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而是译文的预期目的。而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目标文本接受者—受众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所制约。因此,这就给予译者更多的创造空间,译者可以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根据翻译目的和类型,灵活的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译文要达到的目的。

2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口号翻译

与英文品牌广告口号的中文翻译相比,将中文品牌广告口号翻译成英语广告口号时可能会困难些。若仍采用传统的翻译理论,翻译后的广告口号不一定在目标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及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欲望这一商业目的。而目的论翻译中遵守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强调目的决定手段。这与广告口号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简单介绍一些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口号翻译策略和方法。

2.1 套用英语熟语

所谓的英语熟语是指在英语国家中,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谚语、惯用语、格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采用以上这些方式仿译中文广告口号,能够减少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很好的激发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望。百闻不如一尝。Tasting is believing.(英语广告口号)。它的特殊性是套用了大家都熟知的英语谚语“Seeing is believing.”通过这样与众不同的套用翻译方法翻译出来的英语广告口号Tasting is believing,不仅能够轻而易举的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注意激发他们购买商品的欲望,而且这样的译法也暗含着商品的质量有所保障,即吃了保证让消费者回味无穷。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药补不如食补—A balanced diet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套用了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谁跑得最长,谁笑得最好。—He laughs best who runs longes等。

2.2 侧重译法

通常中文广告口号会过多少的使用一些修饰词来展示自己商品的独特性和独特性,最常见的是运用四字格来做一个商业的广告口号。对此类的中文广告口号,在翻译时易采用侧重译法,表达出原文的核心,凸显原文内在的实质,实现广告翻译的功能对等和文化的“传真”以达到能在目标市场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激发他们最终购买商品的欲望。如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译文(1)To be the best ratherthan the largest.译文(2)We are doing our best.这是中国光大银行的广告口号。从中文广告口号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经营理念:在规模上,光大银行虽然不是最大的银行,也不会争取做最大的,但是努力成文顾客心目中最好的银行。毋庸置疑,这是在标榜自己一流的服务。译文(1)采用的是直译原文,不做最大,要做最好。但与译文(2)相比,译文(1)不能像顾客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一直打努力。况且,在现在广告林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要想抓住消费者的目光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通过侧重译法翻译出来的英语广告口号恰好能吸引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并激起内心购买该商品的欲望。

2.3 修辞译法

若采用套用英语熟语和侧重译法,不一定能成功的将一些中文广告口号翻译成英语广告口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修辞译法。如:人无我有,人又我新,人新我优。译文(1)Wehave what others have not;ours are newer than the similar items of others;ours are superior to the similar new items of others.译文(2)We are leading.从简洁程度看,译文(1)要比译文(2)复杂的多,但是所收到的宣传效果远远不如译文(2)。因为译文(1)采用的直译法,虽然吧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舍弃了原文的修辞韵味,并且译出的广告口号显得罗嗦冗长。译文(2)不但简洁易于消费者记住还很好的像消费者传达了商品的核心内容,最终激起目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欲望。

3 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广告口号也是企业竞争的一种营销策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兴衰。一个成功的广告口号的翻译能够达到似原文一样的宣传效果,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达到激起购买商品的欲望。基于这一点,本文突破传统理论,结合目的论为广告口号的翻译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一些非常规的广告口号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摘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冯修文.应用翻译中的审美与文化透视—基于商标品牌名和品牌广告口号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沈继诚.目的论与广告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2).

[7]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目的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 第4篇

【关键词】目的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愈发重要,各个行业对于英语人才的翻译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内进行的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院校内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院不能够利用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等等,导致学生英语翻译水平不能很好地提高,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特色就在于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技能,这就形成了教与学的矛盾。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应当基于本专业学生特点,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中进行正确教学,完成翻译教学的目标。

1 目的论内涵概述

目的论最早是由德国翻译学家弗米尔和赖斯创立,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者所进行的任何翻译行为受翻译目的限制,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翻译接收者,他们都有自身度特色背景与知识构成,所以对于翻译预期完成目标有着不同的期待和社交需求。

目的论具有两大原则:第一,语内连贯原则,即翻译行文应当流畅通顺,通过一些背景知识的灌输与加入,给予译文受众更清晰的翻译内容。第二,忠实原则,即要忠于原著,要在翻译达成预期目的确保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其中的有关原文的逻辑原则。

目的论对于英语翻译有许多重要作用。首先,它突破了等值翻译的制约,也就是使翻译者能够依照灵活多变的现实情况开展翻译工作,而不是简单依照原文语句进行机械翻译。其次,它将翻译人员与读者联系起来,通过对读者的了解与定位充分发挥了翻译者的能动性,让翻译更加具有效率与针对性。最后,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意译与直译的隔阂,并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利用二者在翻译中的不同优势进行翻译工作,让翻译内容更加完善,同时目的论也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2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存在问题

2.1 翻译教学模式僵化

第一,课时缩短。由于高职院校不斷的改革,英语翻译教学的课时有所缩短,这就造成了师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交流,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水平层次不齐,教师很难在较短课时内完成对所有人的关注,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系统的英语翻译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失去对英语翻译学习的自信心。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所进行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仍延续传统,较为保守,教师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主导着全部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各种需求,学生对于各种翻译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给出的译文,学生进行机械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翻译学习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2 翻译教材较为单一

第一,当前英语翻译教材普遍较少,内容较为滞后。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对于英语统编教材的重视远远大于英语翻译专业教材,英语翻译教材在市面上出现频率高不高,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为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翻译材料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无法感受到英语翻译的乐趣;第二,针对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材较少。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并没有根据不同院校特点进行编写,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培养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所进行的英语翻译学习应当理论与实际并重,但在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并没有进行很好地细分。

2.3 翻译教学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翻译技巧和完备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宏观把握翻译理论,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翻译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应用实践,更能从实践中升华理论。但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内的翻译教学工作者自身能力欠缺,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在课堂实践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4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基础较弱

高职院校相较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词汇量水平不够。词汇是英语翻译的基础,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词汇量的积累学习中不能够满足翻译需要,对于日常学习中的词汇解释需要借助电子词典等设备,形成依赖,翻译水平不能有效提高。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英语翻译理论的掌握不足,所以很多时候智能机械的进行等值翻译,翻译水平停留在较低阶段。

3 目的论视角下对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思

3.1 重视翻译目的论的教学融入

目的论所推崇的连贯、忠实原则能够对翻译教学提供宏观指导,旨在根据实际情况对翻译进行调整以符合现实需要,这种灵活多变的翻译形式是与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职学生应当掌握随机应变的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利用目的论进行教学的融入,针对不同的翻译对象的需要,应当在翻译教学中倡导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可以使这种灵活的翻译策略应用于各种实际场合,通过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它们能够相辅相成,达到更为优质的翻译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应当进一步走进生活,让学生在不同交际场合对目的论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英语翻译的实质内涵。

3.2 基于目的论进行教学定位

首先,高职院校翻译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教学思路,切实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当前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状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肯定翻译目的论的良好效果,积极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指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实际交流背景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普及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翻译技巧。

3.3 将目的论融入课堂教学

目的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将文化融入翻译中,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目的论的有效指导,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翻译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去。首先,运用多种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普及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翻译的不同,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跨文化交流意识,更好地应对不同场合的翻译工作;其次,翻译课堂可以延伸至生活,通过夏令营、交换生等实际交流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帮助学生能够更灵活的解决翻译问题。

3.4 完善翻译教材

首先,翻译教材应当更具实用性。当前英语教材通常是机械的以对等翻译为基础进行编写的,翻译过程几乎未涉及相关文化、环境因素,因此,英语翻译教材除了将直译作为内容之外,还要加入意译方式内容,将扩充、取舍、阐释、补充等方法根据不同情景进行演示说明,让学习者能够感受到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翻译方式。其次,英语翻译教材编写应当更具有针对性。教材编写应当注重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特性,对教材进行分类编写,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拥有较普通院校更为专业的英语翻译教材。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内设不同专业,他们在未来会走入不同职业岗位,对于不同岗位英语翻译的要求也会不同,所以,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材应当更注重实践性,根据时代与岗位发展与时俱进,将更贴近生活的翻译材料纳入其中。

4 提高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师的理论素质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英语翻译的实践教学,首先应当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翻译目的论的认识,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将自己所进行的有关于翻译的练习,例如直譯与意义相结合、增译减译等以亲身经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英语翻译的不同技巧。同时,教师应当及时总结目的论在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指导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加深对于目的论的理解,将理论与现实翻译教学切实结合起来,探索出更加符合学生兴趣与学习需要的翻译技巧,在进行翻译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自身翻译教学体系。

英语翻译本身是一项综合技能,其标准并非只有“信”、“达”、“雅”,而是需要我们在不同场合依据不同对象、客户进行相应的变通已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论则是将原有的翻译理论进行转向,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时代中进行更加有效的翻译工作。诚然,高职院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英语翻译目的论的认识和应用都很不足,但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会对英语翻译产生工作更多思考,能够更好地依照目的论对学生进行英语翻译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小祎.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04).

[2]赵峰,屠立峰.专业教学环节的大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培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04).

[4]陈元骊.功能翻译理论的突破及启示[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01).

[5]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作者简介

邓薇薇(1981-),女,江西省九江市人。研究生在读。现为九江职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作者单位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第5篇

随着影视业的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外语片的引入和国语片的推出都变成了极为平常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外语影片的引进,还是国语影片的推出,翻译都十分重要,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重中之重,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国际化推介。从文化交流上说,电影片名的翻译质量关系着源语电影在目标语观众中的接受程度,更实际地说,即直接关系着电影票房的成败。

二、 功能目的论概述

功能目的论的提出得益于行为理论、交际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语言学以及接受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该理论的出现无疑给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使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观。功能学派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从译入者的视角考察翻译活动,为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三、 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根据功能目的论,电影片名的翻译这一行为的目的是让影片很好地被目标语观众接受,不仅实现文化的交流,而且获得票房的成功。电影片名的译本接受者是另一个国家的电影观众。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受众的视角为导向,以翻译的目的为最高准则,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1.直译法。世界文化有很多相通的成分,尤其是现在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上,很多内容是中国和世界同时享有的,因此在翻译现代生活相关影片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方便观众从电影名字上大概了解其内容,如电影The Social Network翻译为《社交网络》。因为社交网络这个词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直接让观众从名字上了解到该片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去看。

若电影的片名能够直接概括其内容或者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一语双关等,则也可以使用直译法。另外一部根据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A beautiful mind也直接翻译为《美丽心灵》,不仅是对电影内容的集中概括,更是衬托出其妻子的美丽心灵,也就体会到了其片名的内涵意义。

2.意译法。在翻译片名时,如果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上差异较大,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以符合文化和审美及商业原则。

很多影片在翻译时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并有很多精彩的译本。如电影Dead poet society,若直译的话,则是《死亡诗人社团》(也有译本为《死亡诗社》),虽然与相关内容和原片名相符,但是对于汉语观众来说,不具备审美上的优势 (汉语中大部分都比较忌讳“死亡”等字眼)。而当其翻译为《春风化雨》,则更能表现出其教育的本质。影片中的老师Keating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了一众学生,在汉语中也有明显的文学审美价值。

3.音译法。很多电影的片名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名字,故事发生的地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时,从该名称上就能了解到影片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得这类影片的名字在翻译时处理比较简单,直接音译即可。比如给全球带来了i Max潮流的3D巨作《阿凡达》(Avatar),英国著名小说《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电影,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简爱》(Jane Eyre)等。

4.部分增补法。美国惊悚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电锯惊魂》,原名只有一个简单的名词Saw,字面上看就是锯,顶多也是理解到电锯,而对电影内容提示的信息太少,不能反映出其中的惊悚恐怖成分。汉语译名为《电锯惊魂》,不仅扣住了关键词电锯,还展示出其中的恐怖成分,一个“惊魂”就表达出该影片可能带来的令人心惊胆战的观影感受。

5.创意译法。根据童话故事改编的Tangled,作为一个电影名,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则是乱成一团,既不能代表其内容,也不具有审美价值。汉语译名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根据其内容翻译过来的《长发公主》,一个是更加创意的译本《魔发奇缘》。同样的还有动画电影Frozen,汉语译名为《冰雪奇缘》。这两部影片的译名中,前面一部分是影片主人公相关部分,后面的“奇缘”则相当有汉语中的文艺气息,体现出其中的奇幻和最终的缘分。

四、结语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国外宣传影片,提高影片在国外受众中的接受程度,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票房成功的双重目标。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遵循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和商业原则。至于影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文总结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部分增补法、创意译法等五种方法和策略。同时,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够有助于提高影片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的翻译方法,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摘要: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探析电影篇名的翻译活动,结合电影篇名的特点和功能,指出其翻译原则和策略,旨在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经验总结和方法论指导。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 第6篇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 中医语言中又蕴含很多富有哲学色彩的术语, 这些特点都加大了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难度,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同一术语译文不统一。谢竹藩指出:“最艰巨的工作在于名词术语的英译对应词。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并非阙如, 而是译法多种多样, 缺乏标准英译。”[1]

在评价这些译法之前, 我们首先要弄清翻译这些词汇的目的是什么, 以及这些中医名词术语都含有怎样的医学信息及文化内涵。概括地说, 翻译中医名词术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中医药学所蕴含的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 实现对外推广与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真正目的。因此, 在探讨哪一种译法更为理想时, 主要是看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的汉斯·弗米尔 (Hans J.Vermeer) 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后由诺德发展, 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 翻译和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一样, 是有目的的行为, 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目的, 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原则是翻译的目的[2], 它摆脱了单纯的语言对等的束缚, 而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方法。目的论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其首要法则, 该法则认为翻译面向接受者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连贯法则是说译文具有连贯性, 让目标读者可以理解;忠实法则是指原文和译文的连贯一致[3]。在弗米尔看来, 翻译时究竟应采取何种策略和方法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目的论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提供了启示与指导。

三、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主张一切翻译活动要以实现目的为出发点。因此笔者认为, 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 译者应该博众家之长, 必要时采用中和策略, 即音译﹑直译﹑意译﹑或几种译法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既传递中医医学信息, 又体现中医文化意蕴的目的。

(一) 音译

目的论认为,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翻译必定涉及到文化和文化的特殊性。中西医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 二者之间的差距很大, 因此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遇到这种文化缺省的现象时, 译者则可采用音译法。中医中有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 例如, 中医的核心概念“气”, 如果译为vital energy, 不能表达其内涵, 所以直接用拼音“qi”来代替。音译法是在翻译中处理中医词汇空缺、文化负载词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我国第一位从事译名问题研究的学者章行严先生认为, 对一些特殊词语音译有三大好处:不滥、持久、免争[4]。可见, 在翻译这类中医名词术语时, 使用音译法, 符合目的论的原理, 达到我们既传播中医知识又发扬中华文化的目的。但是, 音译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如果滥用音译法, 则会增加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困难, 造成对原文信息的误解。

(二) 直译

直译是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信息, 它适用于在西医中可以找到对应词或译语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其载负的原文概念的中医术语。中西医虽成形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二者都是医学科学, 自然有交叉和共同的地方。因此, 对那些与西医术语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且文化意义也较相近的中医名词术语, 译者可以在西医中找到自然对应词, 进行直译。例如, 牛皮癣 (psoriasis) 、麻疹 (measles) 、经闭 (amenorrhea) 、经血 (menstruation) 、绝经 (menopause) 、抽风 (convulsion) 、等等。用直译法能够保证译语的信息密度与原语的信息密度基本一致, 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 同时又为译语读者和听众提供可读性。

(三) 意译

意译法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 它要求译者必须将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透彻, 从而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 同时并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思。我们主要用意译的手法翻译阐述中医辨证思想和推理过程的名词术语。如将“辨证论治”释译为“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symptoms and signs”。使用意译法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文的含义,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使译文流畅。

(四) 中和策略

中和策略是指为达到翻译目的, 将两种或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策略[5]。中医名词术语除了具有自然性、科学性、简洁性的特点外, 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 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移植。有些术语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或简单地音译, 就会让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费解。那么就需要将几种译法结合以弥补单纯一种翻译方法的不足之处, 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四、结束语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 翻译目的决定一切。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到对原作内容的取舍都为翻译目的服务。译者翻译中医名词术语的目的就是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了解中医学知识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现中西医交流的目的。因此, 译者就应本着这一目的, 结合特殊的语境, 采用中和翻译策略, 即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并举, 为向全世界推进中医事业服务。

摘要: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在中西医交流中非常重要,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现行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提出, 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应以目的论为依据, 以翻译目的为最高原则, 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最终达到传播中医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

参考文献

[1]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4]李永安.音译在中医名词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10) :792-793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商标翻译 第7篇

一、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诠释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实际上, 自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诞生以来, 它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中。我们一般意义上将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代表人物的理论统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其中弗米尔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发表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的奠定理论。在弗米尔看来,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 更不首先是一个语言代码转换的过程, 而是“一种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人际间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动”。弗米尔的目的论始终围绕Skopos这个关键词展开理论论述。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目标、意图、功能”的意思。按照目的论, 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动的目的, 即“结果决定方法”。此外,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 在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翻译中, 译者地位得到了提升, 被赋予了较多的自由, 他不再是被动的“翻译匠”, 而是翻译行动的重要参与者。然而, 弗米尔将原文从“王位上废黜, 将其视为为译文创作的信息供源”, 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拓宽了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者对翻译活动认识的思路。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方法

根据目的论, 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所以, 为了使商品的商标在目的语中达到让消费者识别产品, 提供商品的信息, 宣传商品以及激发消费者最终购买商品的欲望等商业目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目的要求灵活地采用各种翻译策略。

1、直译

直译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对原文进行翻译。例如:Blue Bird-蓝鸟, Redbull-红牛, Juguar-美洲虎, Crown-皇冠。这种翻译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原商标品牌名的特有的韵味, 让消费者体会到原商标的含义, 而且能够引发美好的联想并产生消费的欲望。

2、意译

如果直译一些商标品牌名, 译文可能无法再现原文的内涵,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为了达到译文的目的,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必拘泥于商标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形式, 可以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例如:Sprite-雪碧, Walkman-随身听, Rejoice-飘柔, Crest-佳洁士, Head&Shoulder-海飞丝, Ariel-碧浪。采用这种创新翻译方法可以发挥目的语的优势, 使译名地道, 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3、音译

所谓音译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商标发音相似的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于有一些臆造词汇、专有名词以及普通名词构成的商标名称的翻译。例如:Adidas-阿迪达斯, Audi-奥迪, Ford-福特, Kodak-柯达, Tide-汰渍, Cotac-康泰克。

4、音译结合

音译是为了传递原商标名的读音, 而音译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音译所不能传递到原商标品牌深刻含义的缺陷。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再现原商标品牌名的音美和意美。在商标品牌名翻译中, 这种方法使用得非常广泛。例如:Goldlion-金利来, Canon-佳能, Benz-奔驰, Ricon-理光, Pampers-帮宝适。

三、结语

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中, 商标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使用性文体, 对企业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不但可以在目标语中达到似原文一样的宣传效果, 而且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最终达到激起购买商品的欲望, 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否则, 一个不合适的译名导致企业一败涂地以及名义扫地。此外, 商标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因此, 在商标翻译中要考虑多种因素,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理论强调的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基于这一点, 本文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 从目的论角度来探讨商标的翻译, 这不但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而且为一些非常规的商标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ctionalsi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

[2]、冯修文.应用翻译中的审美与文化透视—基于商标品牌名和品牌广告口号的翻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李龙泉.语境的制约与译文的选择[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7 (2) .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 在我国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 也促使中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 要想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要将产品信息介绍给目标市场, 一个成功的广告能够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扩大销售的渠道, 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该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是指对在进行商务广告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 实现内容和思想的对等性。目的论主要是以原文为基础, 将翻译作为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者的具体情况, 对原文进行翻译, 以达到翻译的目的。

目的论指译者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 参照物不能仅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 应注重译语文化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从而实现一种或者几种交际功能的实现, 将预期功能为主要的原则。翻译中对原文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结合语境, 实现对原文的翻译。目的论为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商务广告的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一) 商标的翻译策略

商标主要包括商品名称和商品图案两个部分, 在翻译的过程中, 只需要对商品的名称进行翻译, 译文翻译后需要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劝诱功能的目的是向客户展现产品的优点, 引发消费者的关注, 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见, 商标对于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语能够带动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 促进销售目的实现。要想起到良好的销售效果, 必须要采用以下翻译方法[2]。

1、直译法

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按照原商标的读音而选取的近似词语。该种翻译方法具有简单性的特点, 保留了翻译后商标名称的音域之美, 商标的名称更具异域风情。例如:Philips被翻译为“飞利浦”;Best被翻译为“百事得”;Parkre被翻译为“派克”等。

2、意译

主要是指在目的语中进行商标语义对应项的选取, 可以采用直译法或者字面翻译法进行商标翻译, 主要是对原商标中的词语通过意译的方式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Holiday Inn被翻译为“假日酒店”;Times被翻译为“时代”。直译能够实现对原名的保留, 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丰富的情感, 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美好的联想, 从而产生购买欲望[3]。

3、创造性翻译法

目的论认为, 运用翻译法能够达到翻译的目的, 充分发挥翻译者的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 能够展现出较强的劝诱功能, 在商标翻译中, 能够发挥与原来商标一样的功能, 必须要坚持与原商标保持等值的关系, 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

例如:雄山牌的字面翻译为:Hero Hill, 但是实际的商标为HILLO, 从字面形式上来看, 该翻译与Hill形似, 又与Hello形似, 展现出了创造性翻译法的翻译效果。

(二) 口号的翻译策略

口号翻译在进行商务广告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用简明的文字来实现对商务广告的翻译, 在口号翻译中, 需要呈现出“力”与“美”的优势, 要求译文要简短有力, 读起来朗朗上口。

1、符合择语广告的翻译策略

由于商务广告的原文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原语与译文发生冲突时, 翻译者应该遵循目的语的相关要求, 充分发挥目的语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势, 以便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使广告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现翻译的目的[4]。

例如:出手不凡, 钻石手表

译文:Our Diamond brand means excellent wrist watch our of your hand.

例文中属于翻译手法中的直译, 但是翻译的内容中显得有些生硬, 消费者在看过之后不能对翻译的内容进行理解, 外国人员就更不能理解了, 不能体现出原文的良好广告效果。

2、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

主要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广告设计要建立在营销策略的指导之下, 需要对消费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感知。目的论要求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对读者的感受进行迎合, 体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只有深刻感受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才能制造出好的商品, 符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从而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 起到良好的销售效果。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告已经成为商品营销的主要形式, 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全球化大环境的背景下, 为了促进商品销售, 必须要对商务广告进行翻译, 达到销售的目的。目的论要求翻译者必须要以目的为主要核心, 发挥翻译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 使广告译文更具信息力, 展现出商标的独特魅力, 促进商品的销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进步, 商务广告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商务信息的主要渠道,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告翻译在商务广告进行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走向国家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广告翻译进行研究, 简单地介绍了目的论, 并对目的论指导写的广告翻译进行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广告,翻译

参考文献

[1]王戈弋.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汉商务广告语篇翻译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2]高琦悦.目的论视角下广告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延安大学, 2012.

[3]王戈弋.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广告语英汉翻译[J].科技视界, 2013, 19:113.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第9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刘易斯·卡罗尔;翻译策略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篇小说的趣昧性增色不少。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的环境中。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欢乐,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们自20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成很多中文译本。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翻译。

一、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者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原著中的文本形式以及文化归于到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体系中,但是外国文本和文化以原本的形式引进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有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点的情况下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

1.翻译目的论阐述

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是由德国的翻译家Han Vermeer首次提出的,并且将一些理论模式结合、发展在一起,相比以前,它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模式。它完全摆脱了以往以语言翻译价值论为中心的束缚,他认为语言上的平等是不能够解决翻译的主要问题。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采取的翻译策略和选取的翻译方法都必须依靠作者在翻译时提出的翻译目的或者想要达到的功能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就是在以翻译目的为基础的情况下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产生的语篇。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因此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根据一些具体的要求,结合已经确定下来的翻译目的和一些读者的阅读习惯等特殊的要求进行一些翻译。

2.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品是专门为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语言习惯等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在童年时期的语言发展和个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能力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提升儿童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的能力。我国引进了很多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著作,旨为满足我国儿童对外国的好奇心和精神世界的填充的需求。同时,面对这样的需求,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成为翻译者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由于读者的特殊,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应该只按照字面的意思生硬地去进行翻译,这样读者很难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的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知道它本身就是为了儿童的阅读所创作出来的,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面对的读者儿童的心理、思想和文字的认识程度,从而创作出儿童读者们可以阅读的翻译作品。

二、在目的论视角下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现代的儿童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时候,翻译本不应该丢弃原著中的西方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应该尽一切可能去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两种语言之间是很难达到语言意思上的对等。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就包含了很多这种意象的描写,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存在英语当中的不被中国读者所认识,这就增加了翻译者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差距。

1.原文介绍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爱丽丝的小女孩和自己的姐姐在河边看书,但是却不小心睡着了。在她的睡梦中,她正在追逐一个很奇怪的兔子,这个兔子穿着背心衣服,拿着怀表而且还会说话,在追逐的过程中,爱丽丝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洞里面,这是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爱丽丝好奇是什么原因,使他一会变大一会变小,甚至有一次她掉进了一个池塘里,但是这个池塘是她自己无助时流下的眼泪。在这个世界里,还有奇怪的东西,比如很多随便喝一口水就变得很小,随便吃一块蛋糕就变得很大,同时她还遇见了一群人和动物,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动物又是非常珍贵和稀少的品种。她还参加了一场茶花会,一场比赛和一场审判的活动,但是最后却因为和女王殿下发生冲突而醒,这时她发现自己是在池塘边,而自己的姐姐正在非常溫柔地拂去她脸上的树叶。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中主要突出作者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书中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情节,但是读者在阅读时却没有感觉到他的荒诞,相反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和关注,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一直被读者所接受和喜欢的主要原因。

2.译本分析

(1)原文中一处描写“It is a Cheshire cat,”said the Duchess,“and that is why,pig”,翻译成中文就是:这是个柴郡猫,公爵夫人说,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个样子是非常可笑的,猪。在这里我们知道单词“Cheshire”是英国的一个郡的名称,但是翻译者在翻译“Cheshire cat”没有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柴郡猫,而是通过利用备注的方式将它进行解释,标注为:英国西部的一个专门生产干奶酪的地方,在很早的时候奶酪是被制作成一个微笑的猫的形象而被人们所认知的。同时词语“grin likea Cheshire cat”在英国也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谚语,表示一个露着牙齿微笑的就像只柴郡猫。这样的翻译虽然看似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翻译,但是却保留了西方文化的文化意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动物描写,也增加了小说中描述故事的神秘性,使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同时成年人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生动有了趣。

(2)在原文中还有一处描写“They very soon came upon“Gryphon,lying fast asleep in the sun”,翻译者将它翻译为‘他们很快就遇见了格里芬,这时它正在阳光下睡觉”。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于是在文章中塑造了很多奇怪而且可爱的动物的形象,他们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比如:大白兔、假海龟和蜥蜴壁儿等等。在这句话的翻译中,翻译者将单词“Gryphon”翻译为汉语“格里芬”仅仅是因为根据英语的发音而翻译为汉语,在读音上他们是相似的。为了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翻译文,作者在备注中解释为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动物,但是却有着力量的美好的含义。在这里除非读者阅读了文章的脚注,否则他们将不知道这代表的真实含义,而这里脚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译本,而且还可以增加读者的课外知识,使读者在开心的阅读完以后可以获得知识上的收获。

(3)原文中一处描写“There is a large mustard-mine nearhere.And the moral of that is 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lessthere is of yours.”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为:“这儿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芥末矿。其中的教训是——我的东西越多,你的东西越少”,他在处理单词”mine”这个多种含义的词语的时候,作者是将它翻译为普通的词语“东西”,但是却没有完全明白原有作者在此处运用到的文字技巧,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作品的意思,我们也没能体会到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良苦用心。这样的翻译看似是按照原文进行直白的翻译,但是没有任何韵味可以体会,但是如果在备注中标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小说语言的幽默和诙谐。

传统翻译观点认为,翻译本与把原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这既完整描述出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的基本途径又是人们衡量翻译本的最直接途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大都希望可以保持翻译本与原本之间互相的平等,翻译本与原本的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就认为这个翻译本是“好”的。本文通过对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策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私自认为,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需要将读者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等等都作为影响翻译的主要原因,这样才可以完成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的愿望。因此,我们在翻译活动的时候,翻译者首先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用普通人的观点和眼光去分析和翻译,并且要考虑到翻译者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封虹虹.目的论视角下的双关语翻译——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赵晓萌.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3).

[3]代丽春.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吴钧陶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J].考试周刊,2012(30).

[4]闫敏敏,朱益慧,《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儿歌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

[5]卡洛尔著,贾文浩,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文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ZW106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第10篇

在进行大学英语的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翻译的技巧, 还要注重翻译的艺术和文化内涵。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就很好的将这二者结合了起来, 从两个切入点阐述了整体的理论。一是译入语文化这个切入点, 二是目的语情境中的受众这个切入点。该理论以及翻译的策略都建立在这两个方面上。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提出推翻了以往的等值翻译理论, 它在促进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的论的翻译理论中, 目的法则是最重要也是最高的翻译原则。这一原则将重点放在翻译的目的上面, 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着翻译的行为。在这一原则中, 受众又决定着翻译的目的, 因为受众一般有着自身对翻译内容的文化解读, 并且他们普遍希望译文能够符合他们理解的标准, 能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所以, 可以看出, 在目的法则当中,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想法和目的。目的论还有其他两条原则, 一是语际连贯原则, 还有就是语内连贯原则。语际连贯原则要求译者需要忠实于原文, 把握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语内连贯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翻译的内容进行加工, 赋予译入语一定的文化内涵, 并且将其融入到交际情境当中, 这样便于翻译的成果能够更好的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通过对这两个原则的分析, 目的法则同时包含着语际连贯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 语内连贯原则又包含着语际连贯原则的内容。这一特性决定了翻译的目的如果发生了变化, 那么翻译的技巧和策略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中大学英语翻译的策略

第一, 译者在翻译大学英语的过程中要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基础。这一翻译策略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目的法则以及另外的语际连贯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在翻译大学英语的过程中, 译者是具有主观目的的进行翻译, 所以要先确定好翻译的总体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处理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将译入语和目的语情境充分的融入到译文当中, 保证受众能够理解译文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的翻译才是具有意义的。二是译者在翻译之前要明确受众的情况, 根据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翻译活动。由于受众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 职业以及生活工作的阅历, 所以对译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译文接收的对象, 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 保证有针对性的进行翻译活动。三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受众不同的需求, 不能盲目的进行翻译活动。如果受众的文化基础比较好, 那么译文可以翻译的有文采一点, 如果受众没有受过高等的教育, 那么翻译的时候就需要通俗易懂一点, 不然会让受众产生理解上的困惑, 从而影响翻译的结果。

第二, 译者在进行专业术语翻译的时候要采取对译的翻译策略。在很多情况下, 大学英语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在汉语中有对应的专业术语, 此时可以直接将二者进行对译。如果存在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找不到对应的汉语专业术语, 那么不能妄加猜测, 要忠实于原文, 避免弄巧成拙。

第三, 译者在遇到英语句式的翻译和语法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译入语的习惯和风格进行翻译。首先, 译者在翻译长句的时候要把握好顺序, 理清句子的结构和层次。以英译汉为例, 英语有明显的主干, 在翻译的时候抓住主干就等于抓住了重点。而汉语一般主体不是很明确, 长句一般由多个散句组成,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牢牢的把握住句子的主干, 然后在进行枝叶的翻译。比如在“Armed with new machine, a search party went into the cave hoping to find buried treasure.”这一个英文句子中, 主干是“a search party went into the cave”, 其他的成分是状语成分, 修饰主体的动作和行为。在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主干翻译出来, 还要处理好现在分词状语和过去分词状语的翻译, 否则会造成头重脚轻或者首尾颠倒, 影响受众对译入语的理解。这一句应该翻译为“一支用这种新机器装备起来的探宝队进入了这个岩洞, 希望找到埋藏着的金子。”不能翻译成为“探宝队装备好了新机器进入了岩洞, 希望找到埋藏着的金子。”因为这样颠倒了主句和状语的关系, 不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和风格。其次, 译者在翻译被动句的时候需要注意英语一般多用被动句, 而汉语一般采用主动句式。如果汉语译文里面出现过多的被动句, 那么会打破句子间的平衡, 违背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

第四,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内涵。这一方面涉及到了跨语言文化交际的内容。这一翻译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语言风格的译法。比如在翻译科技文体的时候, 译者需要赋予译文科学性和逻辑性。在翻译文学文体的时候, 译者需要赋予译文艺术性以及感染力。二是在翻译的时候要熟知译入语的文化。如果译者不了解其文化, 那么翻译的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受众一定理解不了翻译的内容。有时甚至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所以译者必须把握好译入语的文化。

小结

在英语的翻译理论中目的论是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在指导译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翻译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握其原则和要点, 提高大学英语翻译的水平。

摘要: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其中一种, 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 目的论具有几个特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目的论的研究对象存在目的语情境中。从翻译的原则来看, 目的论具有独特的翻译原则。本文首先讨论了目的论的翻译原则, 然后讨论了目的论理论中大学英语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大学英语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旷秋兰.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研究.东北林业大学, 2014.

上一篇:喷射玻璃纤维下一篇:公民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