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技术范文

2024-07-23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一、主要做法

1、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布局。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从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制定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致力于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各城区、开发区都结合各自

1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编制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计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建设了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围绕主要交通干线,打造了长白西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30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长营高速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促进了都市农业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在优势区域内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全市整体提升。

2、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城市近郊实施了退出普通粮食生产和传统畜牧业的“双退出”战略,适应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重点培育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一是做大蔬菜产业。启动实施了“万顷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建有规模以上蔬菜标准园区(50亩以上)511个,500亩以上大型蔬菜标准园区20个,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总产量96亿斤,市场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蔬菜生产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蔬菜生产产量、生产季节、生产品种、生产质量的多重突破。二是发展君子兰产业。把以市花君子兰为代表的新兴花卉产业作为城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建设了城区五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目前,我市君子兰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个,养兰1.5亿株,建设有3个大中型交易市场,创建了花卉高科技科研区,同时也带动了

2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三是壮大经济作物产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我市重点扶持和打造了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优先发展专用玉米、瓜果、烟叶、杂粮、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了一批具有北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四是开发食用菌产业。发挥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利用玉米秸标等副产物进行培养基生产加工,实现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长春的科研优势,鼓励在长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适用技术上寻求突破。二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城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研制和引进了多功能园田、棚室管理机械,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的覆盖范围,提高了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

4、抓好示范工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长春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城”的发展目标,依托长春“森林城”、

3“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一批休闲观光基地;扶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完善一批生态餐饮服务点;开发了森林生态旅游、水上旅游、莲花山滑雪旅游景区、吊水壶风景区、龙湾山庄、世界风情园、民俗大观园等生态旅游项目。到去年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企业已发展到95户(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2户),资产总额22亿元,年营业收人7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从业人员7200人,年接待能力32万人。同时,会展农业也发展较快,多次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君子兰节等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5、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举措,实施重点推进。从2010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加快君子兰产业发展的意见》、《扶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去年,我市又下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都市农业合理流动。

二、存在问题

我市现代都市起步较晚,尚处于处级阶段,水平不高,发展不快。一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模式,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规划和开发比较滞后,层次较低,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发挥得有限。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亟待改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一定的制约。土地仍然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都市农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用地紧张。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较多,但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城乡二元格局没有打破,城乡融合度不高,要素没有得到合理流动配置。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没有对周边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近郊农村仍然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中摆脱出来,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全局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解放。

三、今后打算

按照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设想,今后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围绕建设生态、和谐、绿色、宜居城市,打造绿色食品名城。依托中心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以城市生态保护、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以农业高科技武装

5的园艺化、设施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集生产、服务、观赏、消费为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匹配;坚持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政策引导,运用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发展,根据地域特点,规划发展具有北方特色的特别是适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到2015年,城区全部退出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生产,特色、精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目标,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79个,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农业园区正成为西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一、科学定位,把园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主抓手

市委、市政府从西安大城市、大农村的实际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将园区建设作为主抓手,强力吸引生产要素优化配臵,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市区(县)两级均建立了农业园区管理机构,科学编制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协调部门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加快推进。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近3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园区104个,园区年总产值23亿元。长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发展,仅秦岭北麓环山公路沿线就建成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各类农业园区85个,其中陕西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投资3.2亿元,4月15日,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西北区推介活动开幕式在此举办。

二、给力发展,把园区作为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大平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市区(县)两级都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在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吸引社会资金大量投资园区建设。据统计,全市农业园区平均投入达1000余万元,其中工商资本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量的57%;政府整合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和支农项目资金占投资总量的20%;农民以劳动力、土地折股入园,计入园区自筹资金占比为23%。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格局,为我市园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了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的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入2亿多元,大棚樱桃栽植亩经济效益高达4万元以上。

三、统筹谋划,把园区作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载体

促进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在园区建设中,我们有效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区域内农业规模经营。截止2011年底,全市已流转土地3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涉及农户8.8万户,户均流转4.2亩;流转期限以10-20年居多,合同签订率普遍提高,流转价格普遍高于农户之间自发流转价格的2至3成。阎良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以股权形式流转1.2万亩耕地发展甜瓜产业,采用“甜瓜--玉米—蒜苗”每年三茬种植模式,亩均增效突破1.5万元,节本增效达20%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在秦岭北麓、渭河南岸,以周至猕猴桃主题公园为引领,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种植面积35万亩的全国最大猕猴桃产业板块已经形成。

四、科技支撑,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我们把园区作为连接研究与推广的重要桥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形成从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通道,探索出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通过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专家组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广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市农业园区共引进示范新技术、新品种810项次,推广应用410项次,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40项,培训农民4.5万人次,促进了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五、高效运行,把园区作为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的示范田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利用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及时把握,按照“前联农户、后接市场”的模式,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利益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生产,逐步形成了以园区为龙头、围绕园区建基地、通过基地带农户的链型结构和现代农业组织形态,提升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在发展中,农业园区逐步呈现出标准化生产型、科技展示型、产业加工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产业形态互动,企业引领型、政府主导型、合作社牵头型多种组织形式互惠,专业种植、规模养殖、果(菜)—畜循环多个功能主体互补的良好态势。临潼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农民进行奶牛养殖,养殖奶牛达到10.2万头,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六、深度融合,把园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我们在引导园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创建农业品牌、开发休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这样既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打造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平台。据统计,全市参与园区承包经营的农民12.86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平均高出近5成。长安区上王村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180多家农户发展“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最高可达30万元。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一、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聪明勤劳,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潮汕老农”闻名海内外,粮食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进入新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从特区发展、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决策部署,全市大力推进粮菜轮作农业区、“菜篮子”农业区、果林生态农业区、立体养殖农业区和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等五大农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建设,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主要体现在: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汕头农业坚持在特色中寻找优势,我市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三棱橄榄、玻璃油甘、胪岗蕉柑、乌酥杨梅、林檎、台湾水果、南澳桔红、宋茶等特色水果,狮头鹅、台湾白鸭等特色水禽,牛田洋青蟹、海门鲍鱼、莱芜紫菜、南澳的太平洋牡蛎、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以及澄海远东国兰、市农科所蝴蝶兰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蔬菜年播种面积67万亩、复种指数高,总产量150.33万吨,并进一步向设施化、无公害、反季节生产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凸显,部分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年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约2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4万亩,其中台湾优良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禽畜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化场分别达到199家和437家,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家禽出栏2928万只。热带兰、名贵国兰为主的园艺花卉产业初现规模,年销售额1.3亿元。濠江、南澳、澄海莲华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产出水平日益提高,每亩耕地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800元。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科所的蝴蝶兰、水稻、花生,白沙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和白沙禽畜研究所的狮头鹅为龙头的新品种选育、研发取得新进展,市农科所新育成9个蝴蝶兰优稀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品种,有11个品种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汕恢316”和“博优691”杂交稻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天丰优316”杂交稻和“汕油851”花生获国家新品种鉴定。白沙蔬菜和狮头鹅加快科技创新和开发,其种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生猪良种率95%,鸡良种率90%,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1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8个,面积8.2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个,种植面积5.5万亩,年饲养生猪4.7万头、肉鸡40万只,农产品产量8.6万吨;“粮丰”牌大米等2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南澳“宋茶”、“佳盛”紫菜获“有机食品”认证,“蓬盛”等6个农产品(不含渔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销售,有效地带动了传统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51个,联结带动农户28.26万户,农户每年从中增加收入4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包含市级43家、省级13家、国家级4家),年产值37亿元、市场交易额48.18亿元,联结农户24.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986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包括18家省级和40家市级示范社,成员1万多人,带动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已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面积8万多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面积近6万亩,辐射带动20万户农民发展高效、高值种养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汕头农业科学园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园区观光于一体,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第二个)获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并启动建设。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下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汕头市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受耕地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还不大,农业素质效益有待提高。下来,我们将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特征,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支撑,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汕头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亮点。

一是加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扶持澄海莲上、莲下、溪南、上华,龙湖外砂、新溪,潮南井都、陇田,潮阳海门、金浦、棉北等蔬菜基地的防灾和反季节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深汕高速公路两侧濠江、潮阳、潮南1.5万亩节水设施蔬菜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挖掘耕地潜力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支持禽畜养殖场扩大生猪、家禽规模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努力提高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高效、高值、安全的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台湾水果生产,引导发展生态健康生猪产业,稳定和巩固肉鸡、肉鸭生产,发展壮大狮头鹅等特色产业,适当引导扩大蛋禽生产,鼓励扶持潮南枫桦、永吉肉牛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特区精品农业。

加快推进莲华国兰、农科所蝴蝶兰研发生产为主体的花卉园艺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培育发展南澳海岛“农家乐”、濠江“丹樱园”、澄海莲华自然观光等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鼓励引进生物肥料、农业种业、航天科技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饲料加工、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质资源在新兴精品农业产业上集聚,逐步培育成为特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三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设“标准农田”工程。

实施《汕头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开展对围内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逐步把全市的基本农田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现代标准农田,力争至2015年整治农田受益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6万亩。

二是建设“园区示范”工程。

加快1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投资经营,提高农业集群化经营水平。

三是建设“科技兴农”工程。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打造柳州都市现代农业柳州市是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山水景观独特,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全市辖六县四城区,共有8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5.4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8.33万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48个民族。两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柳州已经成为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实施“十大农业工程”(即良种扩繁工程、产业基地工程、龙头企业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新农村试点建设“三项会战”工程、农田水利化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工程、农村扶贫攻坚工程),坚持“城郊农业园艺化、县域农业基地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近距离消费圈,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旅游一体化之路,在市区以及柳江、鹿寨、柳城三个县这个“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大力发展具有柳州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

强化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建设千亩糖蔗、千亩油茶、万头生猪、百亩柑橘、千头奶水牛等良种扩繁基地,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建设沙塘片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太

阳村镇现代养殖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畜牧、林业、水利、农机等五个领域100个乡镇站的科技服务体系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并在柳江县率先完成了乡镇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

夯实现代物质条件基础。建设50万亩优质油茶、20万亩毛竹、50万亩超级稻、十万亩双季葡萄、万亩花卉、150万头生猪、千亩特色养殖、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千头梅花鹿、15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百万亩平方米食用菌生产等11大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新品种引进试验、标准化生产推广、综合技术集成和培训的核心基地。开展10万亩小型灌区改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55。建设农机大市场,打造面向西南、东盟的集农机产品集散、展示、贸易和技术交流为一体的平台。升级改造30家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改善农产品市场交易环境。

坚持现代经营形式促进。重点扶持20家有基础、有潜力、势头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64家。扶持200家“一品一社”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77家,在组织生产、土地流转以及特色农产品配送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点建设柳南区“金太阳”项目和一批县域生态农业旅游点,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助推。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在250个示范村对1万名专业农民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每一名专业农民带动10户农户,使10万农户受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定向、定点开展万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十大农业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内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加快融合,向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一五”期,区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5%,2011年达到162.28亿元,增长23.71%。“十一五”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番翻,2011年达到6802元,增长15.97%。

主要农产品供应有力保障。城市近郊保障性蔬菜基地达到了

5.5万亩,人均每日可消费蔬菜1.52公斤,大于正常消费水平3倍。全市肉类年总产量保持20万吨水平,水产品为5.5万吨,可完全保障市民消费需求。

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4.7万亩,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水产畜牧养殖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7.5%以上。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4个。其中双季莲藕获认证为国家级绿色A+级食品,柳州冬季

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柳韵春晓”茶叶获指定为201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接待用茶。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圈一带六区” 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即“环都市乡村旅游圈”、“百里柳江”乡村旅游带,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209国道乡村旅游长廊、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融江亲水休闲区、融水元宝山苗族风情区和三江侗族文化体验区),共有休闲农业点22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多元。

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柳江河水质评价位居广西第一。柳州市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0.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3.2%,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温家宝总理用“山清水秀地干净”对柳州作出了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兄弟城市相比,我们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都市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题,以建设城市蔬菜副食品一线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观光休闲农业为目标,以农田水利化、科技现代化和经营组织化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集约经营为支撑,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升级,为建设“五美五好”柳州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示范农户”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实现五年增长一倍目标。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突出抓好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双季葡萄、食用菌、蔬菜、花卉、淡水养殖、家禽、奶水牛等。大力推行“三品一标”,建立应急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产品质量可追溯试点,提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柳州工业优势,鼓励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转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会员制”等市场营销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品高端市场。

发挥科技园区作用。依托中国农都沙塘农事博览园暨柳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太阳村镇现代养殖业科技示范园、金太阳生态农业示范区、柳州市现代养殖业产业园、农机大市场等,以科技开发、应用、示范、培训、展示为重点,结合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

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

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以特色林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挖掘现有景点综合潜能,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农庄。依托现代农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都市农业技术范文第6篇

摘 要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在现有乡村特色原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优化、加工、推进,形成可供都市人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科普功能、观赏功能,是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开发旅游路线、实施强镇计划的重要推手,也可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在不违背大自然发展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因地制宜,扎根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农业产品结构,环境渲染,文化宣传,基础设备和运营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打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互联网+;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特色文化;生态;APP

1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视阈下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意义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花果鱼米之乡”“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具有观光、休闲价值的农业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遍布全市。2015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支持休闲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对农业休闲项目给予税费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休闲农业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措施。有力推进漳州市形成农业休闲典范城市,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 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2.1 完善和创新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思路是:结合地方特色和“农业+”的理念,注重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引领新常态、延伸产业、进行深加工,推动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真抓实干,在全市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和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并凭借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休闲农业园区和古民居七种休闲农业模式,建立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依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精神和市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的通知》(漳休农〔2016〕1号)要求,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对于已建成的单位,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其他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步伐。

2.2 开展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模式,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如今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休闲路线,走进农家,亲近自然,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商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科普)农园等形式。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為典型生态休闲城市漳州,固然要在建设休闲农业城市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孵化等途径,大胆探索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扎根特色,做出特色,推出品牌,走向全国。

2.3 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研究

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总体形象。漳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方面一直注重不断创新,漳州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历史遗存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漳州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就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形象塑造。建立漳州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形象识别(MI)。企业理念识别即CIS中的MI。依据MI原理,城市作为休闲目的地,其理念识别是在对经营者的意向、休闲农业的各种资源和当地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具有个性的生态休闲农业精神,确立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提出体现生态休闲农业地价值追求的形象口号。理念识别是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形象设计核心,是协调整个城市内外关系及发展的灵魂,它由城市整体价值(城市精神)、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2.4 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化

2.4.1 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将漳州味推向全球

我国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是典型的农业B2C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网站,如携程网等;三是其他专业的休闲农业信息网站,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办;四是自建门户网站,如漳州网上商城,以O2O的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截至目前,漳州味网站已成功上线,主要提供老字号、食品饮料、美妆洗护、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钟表首饰六大栏目,针对漳州的特色商品片仔癀、花卉等进行推广。同时上线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漳州特色农业发展。

2.4.2 开发漳州生态休闲农业掌上APP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30年也随之变迁,从期刊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移动终端APP成为了当今无数人每天必玩的应用,轻触屏幕,快速了解新闻动态;手指一按,即可语音聊天;单指滑动屏幕,轻松成就一笔生意,而这些,都是从定制企业APP开始的。为了加快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原有的推广途径已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当今发展的需要,移动营销市场成为眼下最看好、最潮的市场,移动营销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流行的趋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也不例外,研发并利用移动终端APP,该APP主要提供手机移动终端信息检索的功能,第一时间推送优质信息,成为集旅游、住房、餐饮、交通、小额支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刘昀)

上一篇:低碳运营管理范文下一篇:大气污染调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