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

2023-12-06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项目、青岛西海岸商品交易中心项目等10个现代农业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投产、开工、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中投产项目3个,开工项目2个,新签约项目5个,涉及现代农业的智能蔬菜生产、种苗新品种研发、智能化交易、都市农业旅游以及农业现代化科研与培育高层次人才等多个领域,质量和科技含量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据悉,此次投产的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项目,由荷兰专家团队指导管理运营,已建成智能蔬菜生产车间35000平方米。该车间是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的高端蔬菜生产车间,室内配有温湿度自动控制、二氧化碳自动补给、水循环处理、水肥自动供应、自动补光遮阳和基质无土栽培六大智能系统。同时,该项目建成第6代日光温室15536平方米,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等世界一流水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经营实体共同运营,主要进行温室育种、新品种研发。另外,该项目还配套建设国际种菌组培中心、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和蔬菜分子育种实验室,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对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开拓国内外蔬菜种子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由荷兰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投资的青岛西海岸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则成为国内首家国际种权交易中心。该项目依托青岛绿色硅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体产业优势,以农副产品为主要交易范围,与荷兰交易所进行国际、国内的贸易互动,利用西海岸和荷兰鹿特丹的港口优势,为客户提供仓储、物流、质检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整的交易产业链,打造交易、结算、仓储、物流、信息、咨询一站式智能化交易平台。

集中开工项目中,按照国家农业公园和4A级景区标准设计的青岛都市农业博览园项目,将建设国内唯一融都市农业创意、农业科普体验、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博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农业旅游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青岛少年儿童生态文化科技园项目,主要投资建设集农业科技、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体验旅游、文体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儿童科普基地。

集中签约的项目共有5个。中国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研究基地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共建。中国农科院将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来检验该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开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另外,中国农科院也将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给予青岛西海岸新区帮助和深入指导。

总投资10亿元的中韩农食产品合作示范园项目将建设集进出口农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及物流集散中心等6大中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区域内的高效联动,成为中国农副产品与世界农副产品贸易的主要窗口平台。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在现有乡村特色原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优化、加工、推进,形成可供都市人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科普功能、观赏功能,是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开发旅游路线、实施强镇计划的重要推手,也可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在不违背大自然发展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因地制宜,扎根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农业产品结构,环境渲染,文化宣传,基础设备和运营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打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互联网+;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特色文化;生态;APP

1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视阈下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意义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花果鱼米之乡”“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具有观光、休闲价值的农业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遍布全市。2015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支持休闲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对农业休闲项目给予税费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休闲农业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措施。有力推进漳州市形成农业休闲典范城市,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 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2.1 完善和创新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思路是:结合地方特色和“农业+”的理念,注重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引领新常态、延伸产业、进行深加工,推动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真抓实干,在全市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和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并凭借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休闲农业园区和古民居七种休闲农业模式,建立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依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精神和市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的通知》(漳休农〔2016〕1号)要求,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对于已建成的单位,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其他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步伐。

2.2 开展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模式,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如今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休闲路线,走进农家,亲近自然,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商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科普)农园等形式。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為典型生态休闲城市漳州,固然要在建设休闲农业城市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孵化等途径,大胆探索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扎根特色,做出特色,推出品牌,走向全国。

2.3 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研究

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总体形象。漳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方面一直注重不断创新,漳州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历史遗存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漳州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就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形象塑造。建立漳州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形象识别(MI)。企业理念识别即CIS中的MI。依据MI原理,城市作为休闲目的地,其理念识别是在对经营者的意向、休闲农业的各种资源和当地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具有个性的生态休闲农业精神,确立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提出体现生态休闲农业地价值追求的形象口号。理念识别是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形象设计核心,是协调整个城市内外关系及发展的灵魂,它由城市整体价值(城市精神)、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2.4 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化

2.4.1 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将漳州味推向全球

我国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是典型的农业B2C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网站,如携程网等;三是其他专业的休闲农业信息网站,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办;四是自建门户网站,如漳州网上商城,以O2O的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截至目前,漳州味网站已成功上线,主要提供老字号、食品饮料、美妆洗护、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钟表首饰六大栏目,针对漳州的特色商品片仔癀、花卉等进行推广。同时上线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漳州特色农业发展。

2.4.2 开发漳州生态休闲农业掌上APP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30年也随之变迁,从期刊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移动终端APP成为了当今无数人每天必玩的应用,轻触屏幕,快速了解新闻动态;手指一按,即可语音聊天;单指滑动屏幕,轻松成就一笔生意,而这些,都是从定制企业APP开始的。为了加快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原有的推广途径已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当今发展的需要,移动营销市场成为眼下最看好、最潮的市场,移动营销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流行的趋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也不例外,研发并利用移动终端APP,该APP主要提供手机移动终端信息检索的功能,第一时间推送优质信息,成为集旅游、住房、餐饮、交通、小额支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刘昀)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低碳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13-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8AJY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214);河南省许昌市科技计划(编号:6022);许昌学院科研基金(编号:2014038)。

作者简介:刘战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E-mail:liu791024@163.com。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2010年,全球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9亿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增长了13%[1]。为减少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阔,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2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恶化,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不断增高。因此,河南省应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高产、高效、循环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1.1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农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农业污染愈发严重,亟待处理。发展非常具有潜力的低碳农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倡导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生态、特色与循环农业形态初步形成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弊端愈加明显,河南省积极倡导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试点活动。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河南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实现了传统农业的逐步转型、过渡与升级,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1.3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经过了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优化合理配置。河南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目前,河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 0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 717千万瓦[3]。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地之一,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商品粮生产能力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4因地制宜进行低碳模式探索

根据河南省各个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不同耕作方式、耕作历史,决定各个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河南省积极探索各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在各个区域的实现,并以点带面将低碳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在各个区域进行了试验试点,并成为低碳农业发展新技术、农业新产品的优良示范基地,为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证明。

2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低碳农业刚刚起步,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系列问题亟待处理,物质基础、技术层面、政策扶持等阻碍着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2.1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化肥、农药、农膜等石油产品。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化肥、农药等石油产品的使用量不断增长,200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量为628.67 万t、农药使用量为12.14 万t、农膜使用量为14.14 万t,另外,“石油农业”下河南省农村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都造成了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4]。

2.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容易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洪涝灾害,2010年河南省易涝面积为210058万hm2,农业灌溉水利系数为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0.8),节水灌溉农田面积为133.33 万hm2,只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0.61%[5]。因此,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重中之重。

2.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比重过高

河南省农业主要以粮食为主,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现代特色农业所占比重偏低。2009年,河南省传统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要素利用率低[6]。此外,在河南省农林牧副渔中,林业、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农业增加值,造成农业自身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河南省应加大林业发展,扩大碳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2.4低碳农业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的发展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人才匮乏,影响低碳农业的推进。另外,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平均水平,造成农业科技转化贡献率低,201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6.3%,与发达国家70%~80%水平比相差很远,这种状况造成了低碳农业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持,失去了动力之源[7]。

2.5农村居民低碳意识薄弱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部分土地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河南省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2.6相关法律法规不改善

目前低碳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国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河南省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法规过于笼统,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如生态补偿、碳交易制度、绿色GDP尚未建立,无法有效进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优势,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8]。

3河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区域农业文化、环境要素和发展模式都不相同,相应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河南省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拥有盆地、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特征,因此,在不同地形地貌上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各为不同。

3.1都市型低碳农业

都市型低碳农业与城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等城市服务型农业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等功能。都市型农业生产一般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产品型农业和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型农业,这些农业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低碳化发展的雏形。

3.2规模型高效农业

以许昌为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性经济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并且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许昌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分析后,做出了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多年努力,试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促进了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完成了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成功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3山区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豫南、豫西、豫北山区丘陵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其优越的条件,可以作为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的重点区域。特色水果: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素有“果宗”之誉;河阴石榴,色泽艳丽,拥有悠久的历史;灵宝苹果,含糖量高,耐贮运,易于加工,享誉海外。特色中药材:内乡山茱萸,出药率高,品质好、产量高;怀生地、怀生药、怀菊花和怀牛膝这四大怀药,畅销全国。特色茶叶:河南省特色茶叶首推信阳毛尖,信阳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4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低碳农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近年来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4.1提高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通过生产调查、生产监测等方式,记录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肥规律、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和农业防治、生态防控措施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花费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力水平。另外,在设施生产中,应大力使用低污染、可降解的环保型农膜替代传统农膜,并制定相应的残膜留量标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

4.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修建水利工程等,保证农业生产发展拥有充沛的水源供应;牢牢抓住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防止破坏式的农业生产活动;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引进或者更新现有的陈旧机械设备,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走低污染、高效益之路。河南省各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一,各地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潜力较为可观,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快农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尽可能地减少作业环节,保护耕地。

4.3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4.4加强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通过利用多种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新型知识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宣传与教育,普及低碳农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引导农民接受低碳农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9];真正从惠农、助农、强农理念出发,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鼓励企业、农民大力发展各种农业节能减排与农业碳汇项目,不断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

4.5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新技术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运转,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各种资金,鼓励广大涉农企业资金投入,或是建立具有相应保障机制的经济共同体,更广泛、更充分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集中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河南省应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建立低碳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不断培育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的低碳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低碳农业的发展更加技术化、科学化。

4.6完善农村环境产权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河南省要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的试点活动,通过对试验区的监测、考察评估,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施低碳农业试点工作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河南省在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耕地以及林地等资源,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田”等政策,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农户的利益,从而会出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整个社会利益的严重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短期行为的发生,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使环境资源使用权专有化。

总之,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河南省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在遵循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进取,加强引导,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建立并完善一个可行的市场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从“高碳”到“低碳”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 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2]孙红霞.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97-102.

[3]马晓旭.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

[4]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等.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453-456.

[5]梁清园. 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87-188.

[6]陈明伟.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1015-1019.

[7]肖大伟.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09-712.

[8]马伦姣. 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 调研世界,2011(2):34-36.

[9]孙超. 关于低碳农业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2010(8):23-24.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其中农村人口59.5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巴南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推进巴南区科学发展关键的一步,也是必然的选择。围绕主城大市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按照“围绕城市活农村、跳出农村富农民、借鉴工业抓农业”的思路。本文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思考,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与优势,为巴南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都市型农业概念与特点

1.都市型农业的概念。本文采用了孔祥智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孔祥智(2007)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的反应,将农业和城市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郊农业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城市郊区的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二是都市农业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仅提供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都市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4)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巴南區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随着巴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使得巴南区城市郊区耕地向非农业用途快速转化,农业生产发展依赖的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导致土地流转成本高,土地流转困难,加之土地资源禀赋的有限性,资源和环境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2.农业的“三化”程度相对偏低。巴南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为主,农产品的质量、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加之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的弱势依然明显。

3.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制约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价格剧烈波动,加之巴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者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而这决定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经营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农业政策性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4.农业劳动者观念落后。都市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巴南区现代都市农业既面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有效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又面临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此外,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一家一户分散性种植,土地流转难度大,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着都市农业的进程。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简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2.巴南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2007年巴南区东温泉镇的种植大户联合成立了重庆东温泉五布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136人,种植面积1550亩。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年新成立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36个,总数达到129个,比2009年增加38.7%,入社农户达5.15万户,带动农户5.35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加41.6%和44.5%。 目前,巴南区有农业部部级示范社1个,重庆市市级示范社7个,区级示范社15个。仅仅在2010年就有6个合作社分别承担了中央和重庆市的农业建设项目。

3.农民专业合作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通过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从产业结构、种植规模、科技推广、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社会服务等队方面对传统农业、农村进行改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城市为核心发展,依靠城市资金、政府政策的扶持;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业产业与城市其它产业相辅相成等。巴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的约束、“三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劳动者观念落后等。通过发展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解决巴南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1)建立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提供劳动者信息的获取与技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社员的各种信息和诉求收集整理后理性地传递给政府,并将政府的农业政策传达给社员。巴南区农业合作社2010年度培训成员数为31671人次,比2009 年(30145人次)增长了5.06%。

(2)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的社会分工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是把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生产的尝试和进展,可以合理的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农村社区组织,它不仅为促进农村的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分散的小农经营, 既不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也不可能实行标准化生产,更不可能实现产品的安全供应。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比2009年增加44个,增长幅度为36.1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村中先富带动后富的渠道,带动农民集体致富,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劳动者观念落后的问题。

(3)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户统一供应种苗、农资和饲料等。统一农产品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使农民不断产生学习和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从而形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通过注册商标,进行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定认证,可以提升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统一销售与农业集中投入方面: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30469万元,比2009年增长23112万元,增长幅度为31.83%。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1467万元,比2009年(9719万元)增长17.99%。

(4)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为缓解农村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积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 教材评价的涵义

泰勒对于评价的定义为:“查明已编制的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将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 教材评价的实质是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 并对分析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综合概括, 得出对教材的价值的总体认识。在我国, 教材的编制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 而都市农业教材做为脱胎于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教材, 也是课程的主要载体, 对都市农业教材进行评价, 是整个都市农业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包括对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的有效程度也包括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评价。

一般来说教材评价分为教材设计和编制, 教师使用教材, 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三方面。而根据评价的目的的不同, 可分为教材的审定评价、教材的选用评价和教材编制过程的评价等功能类型。

2 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材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都市农业教材课程教材评价研究可以说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 特别是对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和发行等缺少全面的规范。如在都市农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审查和发行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各农业高校教研部 (室) 自编、自审、自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优秀教材的推广和教材理论的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妨碍。

(2) 评价标准、程序等缺乏科学、周密的论证, 在我国教材评价通常作为一项行政工作, 缺乏长远的研究。评价标准、程序等一般缺少专家的充分参与, 由行政部门事先决定, 评与审不分, 带有过多的行政权威性, 一般被评审者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和从属的地位, 被评审者对评审有不同看法, 也无法提出异议, 只能服从。在评审操作方面存在不公开的现象, 评审者与被评审对象之间缺乏交流, 容易造成隔阂, 进而容易对评审结果产生误解[2]。

(3) 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教材评价通常采用短期突击、临时集中的工作方式, 使评价过分依赖经验而缺乏研究和探讨, 使评价只能集中在对书面材料的审查上, 对于教材使用的过程和效果则无法评价。

(4) 评价观念落后。教材评价的观念过于狭隘, 单纯从程序的需要出发, 只是为了审定是否合格, 而根本没有涉及如何促进教学的问题, 评价的结果也不向社会和教师公开, 学校和教师无法利用评价的结果来选择教材和改进教材的使用。把评价建立在统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上, 过分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给教材评价工作带来很多束缚。

(5) 缺少对基础性研究的鼓励和支持。

3 对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的建议

(1) 建立健全都市农业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和发行等全面、规范的规章制度。杜绝教研部 (室) 自编、自审、自用的现象, 推动优秀教材的推广和教材理论的研究工作。教材审查的主要原则包括:第一, 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第二, 是否体现高等农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 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2) 建立科学、周密的评价标准和程序, 将教材评价作为一项长远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教材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避免评价者的主观臆断, 评价信息选用教材使用者那里采集。因为与教学实际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内容的“难度与分量”, 教材内容的组织等, 这些指标都与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有关, 与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有关。教材评价者要综合教材使用者提供的信息, 对教材作出恰当评价。并且, 应该提供教材使用者和教学环境的信息, 以说明对此教材的价值判断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的, 这种评价信息更有针对性。

(3) 尝试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 如内容分析法、综合模糊评判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来进行教材编写过程的评价, 应该多种方法并举, 从不同角度对教材编写过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

(4) 强调教材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可信度、权威性。教材评价人员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能团结协作;其次要了解农业高校都市农业教育的现状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高等农业教学特点, 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第三要具有与评价的教材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 有改革创新精神;第四要熟悉教育、教材评价方法, 熟悉教材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基本要求, 能够熟练、客观地进行评价的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工作, 善于分析归纳, 形成评价结论;第五要善于与涉及各方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既能听取不同的意见, 接纳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又能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进行必要的说服和引导[3]。

(5) 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鼓励和支持。

摘要: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成果最终固化在教材中,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门课程目标的实现功能的发挥, 客观的教材评价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从教材评价的涵义入手, 分析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我国都市农业教材评价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都市农业,教材评价

参考文献

[1]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31.

[2] 泰勒 (美) [著], 施良方[译], 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 1994:54~56.

上一篇:师生关系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柔性管理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