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

2024-05-21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共党史学科已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在新形势下,党史学科的继续发展面临着学科定位、理论创新、师资力量、学生培养模式及目标等方面的新挑战。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党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学科作为一个研究生专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经过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博士教育与培养,大批党史人才不断涌现,各种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为学科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还存在或者将要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共党史学科的定位不明确,学科归属模糊,社会认同度低,渐趋边缘化,学科特色逐渐淡化。中共党史专业是一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本身就具有“双重身份”。它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在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中,一般把它设立在政治学系中。而它本身更具有历史学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历史学的分支,但又不同于古代史、近代史等历史学科的分支学科,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党的历史,一部分是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而第二部分不能归入历史范畴,所以它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独立性。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共党史学科的定位仍不是很明确,在学科归属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根据宋俭教授和丁俊萍教授的概括,中共党史的学科定位大体上有四种看法:第一种是中共党史学科应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这也是目前实行的国务院学科目录分类;第二种是认为中共党史学应归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学科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学科应当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四种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又都有失偏頗,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社会认同度不高,有人称之为“伪科学”、“边缘学科”等等,“直到现在,不仅在一般老百姓,就是在一些干部、学者眼中,党史是否是一门学问仍存在诸多质疑。”[1]中共党史学科一直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中共党史学科的价值已不再那么重要,其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资政育人的学科特色不断退化。如何正确进行合理的学科定位,提高社会认同感,是今后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2.学术研究很难突破传统思维和政治环境束缚,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学科理论创新不足。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教授在《中共党史研究七十年》的序中对党史研究所做的评价那样:“繁荣中尚有不足,简言之,曰浅,曰窄,曰粗。”中共党史作为研究生一个专业,应该发现新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框架,提出新理论,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研究领域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党史,二是党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侧重的是党史研究,涉及党建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党史研究中又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不多,宏大叙事的研究思路,使各种历史问题的研究很难做到深入透彻。此外,对一些“历史禁区”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许多中共党史的研究者在原有的框框中打转,理论创新不足。近几年来,关于党的建设研究理论不断丰富,尤其是在基层党建与民主自治方面有了一定突破。但是,这些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往往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出来,大家一拥而上,而不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不出新的理论观点,党建研究的发展没有精深的理论为依托,即使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也很难在现实中落实,实用性不强,学术与应用相脱节。

3.硕士、博士导师资源严重匮乏,且科研任务重,无暇顾及学生问题。总体上说,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稳中有升。研究生人数的增多与师资力量的紧缺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老师指导的学生数目增多,只能进行“牧羊式”的管理培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些硕士生导师兼带博士生任务,有的还从事一些行政工作,平时又要承担课题,进行科研工作。这样一来,导师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有些高校就迅速培养青年教师,将其晋升为副教授,取得硕士导师资格,甚至破格晋升。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何,莫衷一是。他们本身的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总之,我国各高校和党校系统党史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与师资力量的匮乏的矛盾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导师不足的问题,要切实提高导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建立监督机制与考核制度,对不合格的导师坚决处理,甚至取消其硕导或博导资格。党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规模应适当缩小,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而不是贪求学生数量。

4.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化、模式化,束缚学生自由发展。针对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有失偏颇。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培养的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面对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和党政系统研究部门的,大部分都属于学术型。近几年来,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学术科研事业的人数大大减少,大部分都趋向于应用型,毕业后大都从事一些服务性行业。但培养目标没有随着这一客观情况的变化重新修订,而是按照原来的培养目标一刀切,没有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择业取向进行区别对待。

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有单一化、模式化的弊端。在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一般分两个时间段,前一个时间段是各种课程学习的阶段,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选修课等等,这些课程的选择余地很小,教师的教授方法一般是传授式的,而且每届研究生学习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水平相当”。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学位论文写作。这是展现导师指导能力和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平台。但是,论文写作也有模式化的倾向,大部分学生由理论到理论,由概念到概念,没有创新,找不到新的角度,研究内容的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都不大。中共党史专业的论文写作,应该注重调查研究,运用时政的方法获得一手资料,在资料中发现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甚至导师都忽略了这一点。

对单一化、模式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自由发展,是摆在党史学科建设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5.研究生中共党史理论基础差,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实践少,就业日益困难。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只有三所高校开设了党史专业的本科学位点,大部分党史专业的研究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考入的,他们在成为硕士研究生前,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共党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造成理论基础普遍较差。成为党史专业的研究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毕业后也不打算从事党史方面的相关工作,对党史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不高,所以理论知识也很难提高。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也必将达不到各方面的要求。

此外,这门“冷专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难有一席之地。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实践机会较少,没有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发挥。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许多学生自从成为一名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开始,就业的压力就已经存在,伴随整个研究生生活。相关老师和部门对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不足,许多招聘信息的通道不流畅,也未对学生的就业压力进行适当疏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日益困难的被动局面。

二、新时期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对策与路径

1.合理解决中共党史学科归属问题,加强实证研究,不断创新,开拓党史研究新局面,增强社会认同感。“学科属性与学科归属,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进一步明确中共党史学科(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的属性与学科归属,给予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应有的更为准确的学科定位,不仅是目前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在这方面能得到学术界和有關主管部门的积极回应,以使这一影响和制约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和繁荣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2]的确如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共党史学科的属性与归属,尽快解除这一问题对党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桎梏。在研究内容上,要注意学科理论创新,避免对同一问题的重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实证方法的运用,深入基层,挖掘史料,收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在珍贵的历史史料中发现新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加快党史学科理论研究的创新,开拓党史研究新局面。把党史研究与党建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学科实用性,服务现实。此外,还应加强学术交流,办好各种学术杂志,让人们切实感到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学科的社会认同感。

2.突破传统思维束缚,避免宏大叙事,从微观着手,研究“小人物”、“小事件”对大历史的影响。以往的党史研究,着重对大人物、大事件的考察,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比如说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大人物的学术研究,对中共创建、武装割据、工农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的各种会议、党的各种决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继续对这些重大人物和事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很难再有新的突破,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研究思维,避免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研究,加强地方史的研究,从“小人物”、“小事件”中以小见大,发现大历史的轨迹,从另一个侧面对“大人物”、“大事件”进行研究。一来,由于以往对“小人物”、“小事件”的研究发掘较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激发研究者研究兴趣。二来,通过对这些“小”的研究,来佐证“大”的研究的科学性。尤其在研究地方史时,一定要结合地方实际,从地方收集资料,用史料说明问题,形成研究特色,从微观角度研究“大人物”、“大事件”的真实面目,揭示历史真相。从微观角度研究党史将是今后党史研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3.加大党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多层次的师资力量,提高导师科研水平,切实关切学生的发展。决定党史学科的兴衰和党史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是人。党史学科的导师必须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负责,为自己负责,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负责。在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发掘培养具有党史素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其的培训力度,他们关系到党史学科未来的发展,这是党史学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用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促其成长,为党史学科的进一步繁荣作出贡献。党史学科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一是体现在学术科研成果上,一是体现在学生培养的质量上。所以,党史专业的导师,一定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留下足够的空间,激发起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导师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

4.明确党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力争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因人而异地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一般应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应当而且必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构建党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体系,以培养各层次的党史人才,服务社会。2009年,南开大学开全国高校之先河,在经济学院对硕士研究生实行试点分类培养,在同一专业内分“学术应用型硕士生”与“学术研究型硕士生”两类培养方式,学生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两套课程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既符合学生兴趣,又适应了社会需要。为了保证两类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南开大学从筛选、教学安排、再到论文指导等各方面都制订了相应措施,效果明显。这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值得具有党史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单位思考和借鉴。

5.培养学生对党史专业的兴趣,提高理论修养,提供实践机会,开拓就业渠道。邓小平曾多次指出,要用我们的历史来教育青年,让他们懂得革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作为党史专业的研究生,更应该关注历史、关注党史,培养对党史学科和党史专业的兴趣。要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党史学科的重要性,开发新的前沿课题,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解决新的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党史学科的理论水平。此外,党史专业研究生的各个培养单位应与社会协调起来,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培养单位要与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将各种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建辉.党校系统党史学科发展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1).

[2]宋俭,丁俊萍.关于中共党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8(3).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晏蔚青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十九大精神“三进”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思考

4、移动互联时代的纲要课教学模式探究

5、“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比较研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6、专业课课群建构与国家精品课程培育

7、“专题教学法”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的运用

8、微观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选用

9、历史学教学应突出人的因素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三转变”与 “三结合”

11、问题讨论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

13、浅谈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线索的巧妙梳理

14、备战历史高考的四点体会

15、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改革

16、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观浅议

17、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18、关于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点体会

19、论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20、现代化史观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21、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小组汇报路径探析

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23、试论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当代意蕴

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视频案例教学探索

26、高校“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7、家国情怀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

2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德育优势浅析

29、加强和改善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初探

30、《近现代史学流派简析》评述

31、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

32、理工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思考

3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34、立足教材,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运用材料能力

3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几点思考

36、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3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38、中共党史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定位与整合

3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40、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

41、优化与革新: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探索

42、高中历史教学中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

4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对矛盾

44、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定位与发展

45、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渗透世界近现代史内容

46、高校公共课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原则

47、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

48、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分析

49、中外合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把握好几方面张力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5、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及思想体系

6、论诉讼抵销在中国法上的实现路径

7、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品格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10、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实践

11、精准扶贫经验分析与价值总结

12、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社会性别、贫困与全球化

14、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1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

16、中国扶贫之路的内生逻辑、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17、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18、.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现实启示

19、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1、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2、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3、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

24、案主自决与优势视角理论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25、积极语用:提升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6、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27、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28、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实践逻辑、理论结晶与分享策略研究

30、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西部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调查研究

31、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美国贫困原因剖析

32、多元化扶贫开发与扶贫文化理论构建

33、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

34、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

35、《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36、解释贫困的多样化视角浅探

37、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38、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

39、对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几点思考

40、构建议题式教学“真”课堂

41、法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42、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述评

43、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44、贫困地区分类分批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46、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47、农民合作社发展与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48、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的一个方向:农户生计资本分形研究

49、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价值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国际审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模式思考

3、审计风险模型的理性思考

4、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

5、高职会电专业《审计实务》课程教学问题探析

6、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态势、总体策划与流程分析

7、我国计算机审计模式研究的发展:2007—2013年

8、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搞好审计工作的新思路

9、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

10、论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现状与创新

11、人民出版社等提供的1350余种图书目录

12、论审计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13、面向XBRL的审计实验:理论、问题与对策

14、论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成本战略

15、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问题研究

16、新文科与工程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深度融合探索

17、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原理及其应用

18、大数据时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创新研究

19、风险基础审计应用模型之研究

20、审计价值增值理念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发展建议

2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抽样方法应用规范吗

22、审计抽样在油田企业的应用

23、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影响因素和效果:文献综述

24、基于审计报告导向的审计教学改革探讨

25、市县审计机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调查与研究

26、成果导向理念下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7、会计是什么: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

28、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关系浅析

29、中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的民主正当性

30、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有效路径

3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困境及突破

32、“互联网+”背景下的审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33、免疫系统对国家绩效审计的映射研究

34、国内外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案设计比较与分析

35、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36、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实现路径:连续审计模式

37、论属性抽样法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8、从博弈看审计独立性威胁

39、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40、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

41、持续审计:技术创新与价值增值

42、应用型本科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

43、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新思考

44、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大数据审计研究

45、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

46、现代管理理念与绩效管理视角下人民银行内审转型路径探究

47、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数据式审计框架探究

48、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探讨

49、基于“二元结构”的高校审计教学模式研究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史学理论课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时间即生命》翻译研究

3、功能对等理论下济南景区公示语翻译失误探究

4、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哈利波特中魔幻非现实元素的翻译

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美剧字幕翻译研究

6、功能对等理论下《白蛇:缘起》字幕翻译赏析

7、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跨境电商英语翻译

8、功能对等理论视阙下“一带一路”翻译评析

9、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讨汽车品牌的翻译

10、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探讨

11、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2、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

1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14、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公共标识语的规范翻译

15、功能对等理论下习语的英汉翻译

16、功能对等理论下公示语翻译研究

17、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汉蒙新闻翻译研究

1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文本的翻译

19、功能对等理论下委婉语的翻译

20、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科技英语翻译探讨

21、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艺术高校网站翻译

2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我国法律模糊语翻译研究

2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广告翻译

24、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英语法律文本翻译研究

25、学术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

26、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子商务术语的翻译

27、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28、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

29、功能对等理论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30、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价值和局限

31、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谈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

3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景区公共标识翻译

3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34、英语习语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价值

35、从功能对等理论探析许译《西厢记》中的数字翻译

36、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37、试析功能对等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39、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跨境电商合同翻译

40、功能对等理论下对《返老还童》字幕翻译的对比研究

41、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文电影名的翻译探讨

42、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科技文本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43、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

44、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研究

45、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46、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的英语字幕翻译分析

47、浅析功能对等理论下定语从句的翻译

48、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研究

49、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香水品牌的翻译

上一篇:友善用脑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东京审判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