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范文

2024-06-13

中学美术课范文(精选8篇)

中学美术课 第1篇

如何提高中学美术课教学质量论文: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美术

课教学质量

中学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学生完善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学校中美术教育要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多作努力探索,要使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使美术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新,要让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功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精神风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材,在多年中学美术教学中,本人认为中学美术教学需把握以下几方面,对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1.中学美术教学要把握学生的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目前中学学生进校相对文化素质审美素养都不太高,有的学生上课做其它学科作业,因此美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针对中学生特点,要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改变错误的观念,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或只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学习,要把美术作为一门文化课来学习,在美术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

制不良影响,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要重视上好美术欣赏课书法课,要让学生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能够提高感受、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画一手好画,练一手好学,其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书法家,而是让中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形成好的个性,提高未来生活质量,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在自然美社会生活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验成功,全面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文化现象形成人文素养。

2.中学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要让改革的春风吹进课堂,在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美术课上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让学生的个性在快乐中得到充分张扬,譬如抽象绘画课的开设,就是源于在写实绘画训练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都产生比较浓重的挫败感,于是我便尝试以抽象绘画课代之,经过抽象绘画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以轻松快乐心态对待绘画,色彩感觉和造型能力都有进步,并且都能表现出强烈表达自我意识愿望,从而恢复了绘画信心;抽象绘画的学习也就成为绘画模块的主要内容。美术字的教学,学生对美术学兴趣不太大,如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事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或图片让学生感觉到美术字使用的广泛性,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到报刊杂志,书籍展览会,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美化工作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接着运用计算机中多种字样字体和颜色的配置,将学生引导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爱好美术,充分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3.美术教学在体现浓郁艺术氛围

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提供不同技能,为学生规划人生和未来,让学生顺利走上美术高考之路,本身有意向报考美术院校,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学生,是适合学美术,报考美术高考最佳人选。

有的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美术,或较少接触美术,文化课成绩又相对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恐难取得好成绩或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在高考最后一年里,接受正规学习,专业的美术考前强化训练,很有机会在美术高考中获得成功改变自已的命运,去年我校郑苏已高二下学期,表示想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郑同学以往有较强绘画基础,在我的悉心指导下以及他本人努力下在去年全省美术统考中取的249分的好成绩,参加校考被天津美术学院录取,还有几个原本绘画基础

较为一般的,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学习后都取的较好成绩。

还有学生已经通过一次甚至两次高考失败,如果继续在普通高考这座独本桥中奋斗的话,不妨让自己换一个方问,改为参加美术高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目前录取率比较高的就是美术高考,通过努力就能发挥学生有美术方面的潜能,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参加美术高考曾经为北京服装学院,华东师大,天津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中国美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湖南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华美大学输送优秀新生,其中有的学生毕业后成为国际时装设计师,在第十七届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汉帛奖”比赛获的银奖和最佳面料创新奖为学校争光。

4.美术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拓展校园学习空间,在高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开设了设计,艺术创想等课程,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重在启动发散引导,把美术教学延伸到各类话动中去,在活动中体现实效。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专长,加以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加入到美术兴趣小组中来,由兴趣转到志趣,有的理科班学生通过讲课转到美术班来学习,如06届高三学生余振江通过正规美术训练,终于考入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这就是美术教学所起的作用,再如,每个学年都组织参加“班之有美展”,范围在全校,让学生自己布置,把自己的作品往墙上挂,学生人人都出作品,出好作品,让班上老师同学都来观看,美术班的影响力能够没到发展,学校美术课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平时教学中就提醒学生平时作业要认真完成,认真画,认真写,最后要展示成果,学生就能够重视美术课,学起来就特别起劲,让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只要我们善于教学,都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美术教学的创作素材,只要善于挖掘,都能成为设计创意的题材,都能成为美术选修课的内容。比如结合校园环保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需要美,身边处处蕴含着美,把教学与环境保护主题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思考,在上这课时,开展“创建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卫士”这一主题,把这一课延伸到本社区,发动学生进行校园社区环保情况调查,进行结合校内外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对校园,对社区的环境的调查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环保自我教育,大大提高了环保意识,懂得了人人追求环境美的同时,更需要追求思想的美和行为美,通过课程转变和延伸改变美术课中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了教育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以体验教学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会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生活,并在学习过程中到校园社区进

行探索和实践,取的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使学生认为美术课不单调乏味。

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美术比赛,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集体一等奖”“优秀辅导奖”在第三届福建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经专家评审为“美术特色一等奖”连续多年参加福州市素描,风景,手工制作比赛,五次被评为福州市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绘画书法比赛优秀组织奖。

总得来说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家长教师们共同努力,依赖于领导的重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配备设施,但是还要需要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做为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很强的事业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要有与时俱进的美术教育观和从事美术教育研究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质量。

收稿日期:2011-05-13

中学美术课 第2篇

一、色彩感觉

a.红、橙、黄——暖 b.蓝、绿、紫——冷

二、分析色彩

1.些色彩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这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三、欣赏画作

2.梵高用笔用色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

笔触:生动、有力 色彩:饱满、圆润 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炙热。

四、小结

五、作业:春、夏、秋、冬的色构任意一张

《向日葵—色彩的心理效应》 关于色彩,我们已经不是第一天接触,它是在光的折射作用下产生的,万物因为有了色彩才美丽,那马我们对色彩有了解多少,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了解并学习色彩。

a 红、橙、黄 b 蓝、绿、紫 红 橙 黄和蓝 绿 紫是属于神马色系的颜色呢 大家考虑回答一下 恩 不错 它们分别属于冷色调与暖色调 那马 下面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个问题:

二、分析色彩

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

“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三、欣赏画作

2.梵高用笔用色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

笔触:生动、有力 色彩:饱满、圆润 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炙热。

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简介荷兰画家凡·高 凡·高在阿尔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凡·高)

凡·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被认为是凡·高在黄色小屋里面的最后一幅大型《向日葵》。

课后作业

如何上好中学美术课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专美术,素质教育

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 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 必须从人的发展角度考察, 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 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就是素质。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 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这是学校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 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具体的措施, 有可操作的方案, 使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任务得以落实。笔者就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 并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 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 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 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人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质, 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 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 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4.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 发挥其特殊优势, 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的素质如何, 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 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 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 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二、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 遵循四大原则, 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 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 还提出四项原则:

(1) 审美原则,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 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2) 直观性原则, 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 认识对象, 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 实践性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 通过参与实践, 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4) 创造性原则, 这是研究的重点,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艺术教育贵在创造, 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 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创造才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从形象思维人手激发丰富的联想, 提倡独创精神, 加强创新意识,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 大胆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在课程内容安排时, 我们作了一些调整, 根据本地本校实际, 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 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 联系实际, 有条件的学校, 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 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 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 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 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 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平等, 尊重个性, 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发挥其各自的专长。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 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谈中学美术课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4篇

教师甲事业心强,一直被公认是优秀教师。他当即拍案而起,他认为,该生对教师的劳动一点儿都不尊重,学习又不用功,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客气,当堂就得训他一顿,或干脆把他的“大作”撕个粉碎。

教师乙倒是心平气和,王某成绩平平,又不努力,美术方面又不是特别突出,不可能有什么造就,既然这样,他乐意怎样就怎样好了,悉听尊便,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好了。

教师丙的做法则是提醒其注意听讲,并在课后给他指导一下“小画儿”,再把一些著名画家的有关故事讲给他听,让他从中领悟培养特长与打好基础的正确关系。

通过以上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了一件客不容缓的事。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美术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千人一面,对于各校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也必将形成相当大的障碍。

一、师生关系创新

老式的“师道尊严”的关系是很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光是“唯师命是从”就足以抹杀学生的原有的个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生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互敬互爱,知识传授与学习切磋双向交流。而要创造师生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变“灌输式”为“引导式”。教师的一味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而“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亲近教师,这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起了一个很好的奠基作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诱导与点拨。改变教师指令学生学习、强制学生学习为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

变“家长式”为“朋友式”。学生把平时课时较少,又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师叫“客座教授”,这种现象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增强师生间的了解,缩小情感距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探索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们美术课中,更需要尝试和探索。

初二有一课《轻盈的造型线材构成》,在给学生留练习时,我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要求他们用线材仿照课本做一个乌龟或大象,我对他们的要求是用线材做一个立体造型,可以使用任何手法。结果作业交上来一看,真是千姿百态,小部分学生仿照课本做了乌龟、大象;更多的学生则是利用绷拉、扭转、缠绕等各种手法做了不同的立体造型。我表扬了那些大胆创新的学生。因为临摹的学生具有求同思维,或称之为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思维就呈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习惯去思维或得出结论。

思维定式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个人的潜能,就要启发学生多想,多问,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敢于怀疑和挑战权威。教师只有让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给初一学生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一课时,其中几个学生的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学生表现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桌子上食物丰富,桌边一家人围成一个圆圈,所有的人都是脚朝向桌子,头朝向桌外;另一个学生画的是一家人坐车出门旅游,车向前跑,两边的树向后倒在地上。我当时看了他们的画,第一反应是想笑,人坐在桌边,怎么会躺在地上了;公路两边的树怎么都快倒了呢?后来,我分别问了两个学生,第一个的回答是:“家里人团圆,互相都见面了,很高兴,围成一圈,团圆呀!”第二个的回答是:“车开的太快了,像要倒掉一样。”我听了很庆幸,幸亏自己没有随便“干涉”学生这种自由创作,对敢于创新来说,他们这么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三、美术课堂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轻松的气氛,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所思所想能自由地表现和沟通。

我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重视他们的每一种想法。不管他们是否有根据,我都耐心地听,并提一些我的看法。这样,我也经常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到一些离奇古怪的、狂妄的想法。比如初三的《总体布局中的巧思校园设计模型》,一组学生表现了一个月亮上建的学校,校门是两棵桂花树,校内建筑半古典半现代,校内装饰用的是热带鱼,而做的一个学生模型则是一只小兔子。模型很荒诞,但很大胆,浓缩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

创造性活动常常是由不合逻辑开始的,再经由逻辑的润饰和整合,最终达到超越逻辑。换句话说,就是从不合常理的“意料之外”达到人们能接受的“合乎情理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发表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然后让自己的想法体现在创造活动中。

中学美术课课时教案--范例 第5篇

授课年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2010年5月6日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的类型:美术欣赏评述课 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教材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体现的不

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

2、如何表达欣赏作品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教科书是否带齐。

二、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

提问:请同学们听听看,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哎哟嘿~~~(纤夫在拉纤时发出的声音)

2、在音乐中是通过这种节奏来表现劳动的,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劳动场面的,怎样表达劳动情感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教授新课

(一)提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二)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三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饶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和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2、请同学们再看书上另一幅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在船上的画面《清明上河图》(1)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的是三段,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的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的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下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组件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2)出示《清明上河图》全图

老师讲解: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出示作品,用作品《在激流中前进》与《清明上河图》作比较

学生讨论:

1、从画面描写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表情上来比较,这两幅作品

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

2、从画面的安排与表现手法来比较这两幅画分别是怎样来表现

主题的?

教师归纳,补充

(三)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牛耕》

思考: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劳动?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出示作品《捣练图》

老师讲解《捣练图》全图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制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秒下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连拉直,另一妇女再用熨斗熨平,在她对面有一女孩拉着正在被熨平的白练。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

3、出示作品《捣练图》与《牛耕》作比较

学生讨论:

1、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属于同一阶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

2、这两幅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师归纳,并补充砖画的作用

《牛耕》: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捣练图》:既符合生活的真实,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而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墓砖画:就是在墓碑前用颜料在砖头上面画画,再经过烧制后,它就不容易褪色了,它的作用是用来陪葬的。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流行在墓碑前画一些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墓主是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

四、复习巩固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都知道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劳动。那老师要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作品《钢水 汗水》和照片,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五、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对比,你觉得这堂课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第6篇

1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图或者是平面图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图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1.4美术思维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正是思维想象力较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比较小,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不同的美术思维,来创造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描摹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以及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造型以及形态。

2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美术的思维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性质。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美术思维中的人文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较强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氛围的感染下,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第二,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从而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尤其是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的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或者是讲解民间类的美术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民间的美术作品也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由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来为学生阐述做人的原则与道理。如图3是李公麟的鞍马图,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即用马之间的相互关怀来启发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要如此。

2.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学生个性思维差异性的体现。美术的作用是要实现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记录。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的过程。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的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于对各种绘画技巧、着色技巧等的训练上,很少会注意到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对美的一种体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其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风格。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认知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累积出与别人存在差异的创作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回归自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学生对各种实物、风景等进行观察临摹,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真相,产生灵感和创作激情;或者让学生到社会里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总要途径;或者让学生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

2.3教师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将自己放在主导性作用的位置上,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学什么画什么,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匠”。美术与别的科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教学不需要标准的答案,它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较为独特的美术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当学生提出新的创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例如在讲授“蔬果变变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蔬果来做工具进行构图,我们知道蔬果是平常最为常见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蔬果与动物的相关之处就可以了,至于要怎么联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结语

上好农村中学美术课的点滴体会 第7篇

河溶初级中学 熊锐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不被人们重视,美术教学计划常常不能有质有量的完成。作为一名今年刚任美术教师的我,面对学校极其有限的美术投资资源,和学生薄弱的美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等状况,我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上好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我得出了一些点滴体会。

第一,要让学生了解美术

由于学生对美术了解甚少,对美术课的兴趣也较低。为此,我在第一堂美术课上就阐述什么是美术,接着拿出自制的一些绘画作品(素描画、水粉画)让学生欣赏,学生对于书中绘画作品是司空见惯了的,但能亲眼看到老师的画还是头一回,可谓热情高涨,看完之后,学生深有感慨,有的还认为老师的画比书上的还要好看,就在这时候,我立刻告诉他们,只要每位同学都能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美的心灵与生活对话,那么也一定能画出和老师一样好的画来的。借此机会我又告诉学生们,美术也并不只是画画,它还包括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切,比如雕塑、工艺、产品设计等等。

第二,要上好每节欣赏课

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鉴于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验,思考能力也较弱,一些艺术品实在难以感染学生,我就设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接受知识。以八年级上册的《苍松翠柏》为例,课前我临摹了一幅《江山古树图》,当我在课堂打开画卷时,就有细心的学生说:“这不和我们美术课本中的那幅画一样吗?”这一小声的嘀咕,立刻使全班的同学不约而同地翻开课本。这时我就课本中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后,顺便又介绍说,这说是我国传统画——国画。它和西洋画一样,是美术中绘画的主要成份之一。另外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如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非课本上的),我用低沉的声音向学生解说,1942年至1943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最艰难的岁月。中国的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千百万人民惨遭不幸。人民饥寒交迫,家破人亡,中国正遭受空前灾难。为此,一些爱国艺术家们拿起画笔作武器,声讨日寇罪行,并对人民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本画就是那段历史的具体反映,画中人物姿态各异,神情逼真,景物环境细腻真实,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像这样一幅绘画作品,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去观赏,他们怎么能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呢?

第三,精心设计手工课

我提倡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动手,作出自己喜爱的物品,由此来点缀属于自己的世界。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触摸美丽》时,我带领他们制作粘贴画。什么是粘贴画?大部分学生认为,就是找一些漂亮的画,用剪刀将这些画剪下来粘贴到白纸上。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完整的认识。为使他们弄清这个概念,我课前用各种材料制作了一幅《春暖鸭先知》的粘贴画,先让同学们远观效果,再请同学们分组到讲台前近距离的观察,用到了些什么材料,学生们饱含热情的上台观察,并欣喜的发现,这么漂亮的画竟然是用碎布条、树叶、黄豆、绿豆、大米、稻草、棉花等身边常见的东西做出来的!我问他们,如果我还要加上房子、人物、山川、道路等景物,你能帮我选择其他身边其他的材料来做出来吗?很快同学们说了用小石子、扣子、牙签等物件去做什么什么,这时,同学已经知道,一幅粘贴画作品可以用身边的许多物品作为创作材料,并且不同的创作对象要用相应质感的东西来制作表达,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相互讨论要用什么材料做个什么作品,一周后,同学们的作品交上来了。当学生把作业整整齐齐地摆在我的办公桌上时,立刻吸引了其他科目的老师前来观看,直夸学生们心灵手巧,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后来,我又结合《与米罗游戏》这一课引导他们进行雕塑创作。提起“雕塑”这个名词,学生一脸茫然,其实他们不知道身边还是有不少雕塑的。如河溶狮子堤前的那尊石狮子(圆雕);大家天天使用的硬币(双面浮雕)等都是雕塑。为了更好地扩大他们的视野,我还介绍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雕塑作品,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让他们去感受艺术的博大精深。学生对雕塑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也就可以利用我们农村很常见的黄土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了。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世界原来这么精彩:女孩子们把那些有趣的文字、花朵、白云给做活了,男孩则制造出了好多的枪、炮、车船等等。

第四,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美术教学和其他科目一样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必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在进行绘画教学时特地找了两个成绩不算好的学生上黑板写真作画。我拿出一段棉线,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道白线,我表示肯定;我又拿出一段铁丝,让他们在黑板上依次画出“—、△、□、Γ”等形状,学生也能顺利完成,我又给予肯定;我又用铁丝做了两个正方形,并连接成了一个正方体模型,再让他们画,可以看出,好一会才勉强地画了出来,我当众表扬了他们,并说明,这——就是线条!这就是最简单的美术作品!简单的线,也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创造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没有线,也就没有画,更谈不上任何艺术作品。中国画就是典型的用线造型的例子,我引用德国伟大艺术家保罗〃克莱的话“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总结了关于线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了解线条了,我就鼓励他们大胆地画,去表现,用自己的线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学生们兴致勃勃,拿起就画,画了半天也没画出个头绪。这时我从讲台下拿出一只旅游鞋,让学生在看清它的外部形状、理解内部结构后再进行描绘。在我的引导下,大部分同学的绘画作业合乎了我的要求。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我双向同学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线描的基础上加强形体的训练。不出多长时间,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画出一些简单的画了,这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生的绘画范围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竟然有的学生在家探索起水墨画。看着他们一双双饥渴的眼神,我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给那些兴趣较浓的学生“吃点小灶”“加些油”呢?既然美育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课内课外同时关注。那么我何不来开设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呢?我先拟定了草案,并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上交校领导审批。校领导对我的这个举动表示大力支持,并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购制一些实用的教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剩下就是组建成员了。由于报名人数较多,我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安排:周三、五为初步班课程,周二、四为提高班课程。主要是利用每天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课。有的教师担心,这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表明,“尖子”学生成绩没受到任何影响,那些“差生”成绩反到赶了上来。兴趣小组的成立,大大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气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绘画兴趣,我经常借用学校的宣传栏,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画展中,有些爱好书画的教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说是为同学们助威,学校的画廊呈现出色彩缤纷的景象。

农村中学美术课教法初探 第8篇

一、重直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 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开端。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知觉还处在无意识状态、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 他们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直观感知活动, 从安排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 都要便于他们观察记忆, 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 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 教他们“看”作品的方法, 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目前, 农村中学对美术知之不多的学生还多, 对他们来说, 这个“看”是帮助他们直接地凭眼力观察, 强化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初步形成心灵感悟, 使他们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安排一些静物和有审美价值的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同学们从中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以达到心理心灵的感悟, 获取物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从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 让学生从物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 以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适当临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 吸取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 不等于依葫芦画瓢, 何况国内印刷技术有限, 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 无法达到临摹的目的。经常“依葫芦画瓢”, 它有碍学生感知认识, 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即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 也是“高分低能”。故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 具有重大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融合贯通所学知识, 并发展智力。所谓“积极性、主动性”指师生双边活动,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效果, 技能训练, 师生共同演示, 主动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思维,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加强自我修养。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种作用必定形成一定的观点, 这个观点是学生思维想象的开端, 为创造能力铺平道路。走出课堂, 师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开阔视野, 提高他们思维想象力。可以说, 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事物, 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 逐步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想象力是最可贵的。

要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主线, 使学生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 并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去认识本质, 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 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 与写生、命题画等作业联系起来, 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验证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上好欣赏课, 培养学生情感

欣赏课教学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它借艺术教育达到培养情感之目的, 人们用心去体会情感的过程, 他的行为得到了内在的升华, 同时他与道德、文化知识溶化在一起。上好欣赏课, 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激发情感与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 不受传统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制约, 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工具。如:幻灯、多媒体、讲座、参观等, 介绍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 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 各种造型语言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 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色彩变化, 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 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拓展思想, 提高欣赏能力, 从而达到身在情境之中, 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总之,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应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 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 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去追求艺术上的“自我”。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取得效果, 这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应积极研究、探索和尝试的。

1.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 探究性学习是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追究, 更侧重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上。

2.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在探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3.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是片面的只关心学习过程, 不关心结果, 而是二者并重。

既强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 又关注培养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 学习者既要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又要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创新, 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 下列方法可供借鉴。

第一, 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 通过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我在教七年级语文 (下) 《逻迦诺的乡村》时, 有学生对特精省人的一些做法感到不理解提出了疑问:“老邮夫在太阳下不慌不忙的盖邮戳, 让车上那么多人等他, 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住房的台阶太高, 送面包的就时常“忘送”, 每天给一支烟的报酬, 面包就天天送到;邮局的局长, 午饭后睡午觉, 睡醒了还要在酒店里喝红酒, 把工作交给十五六岁的妹妹。”我发动全班同学讨论探究发现, 作者选取这些事例, 是为了表现特精省人疏散无事、自足自乐、闲散自在和自然随意。从而体现逻迦诺乡村人自然恬淡的生活状况, 以此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倾向。

第二, 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出来, 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第三, 合作探究法

这种方法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可以按“问题”结组, 根据自己尝试性探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研究中, 可以合并归类结组, 进行同一问题合作探究。这个问题解决了, 还可以参加另一个问题组, 这样分组便于利用合力突破难点。按兴趣点结组。有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焦点或者有相同的爱好结成小组。这样分组可以集中优势, 合力攻坚。接异质分组, 如中差不同, 差异学生要交叉分组, 同组异质的差别不要过大, 组际总体水平也应有所区别, 这样分组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合作探究组的整体优势, 同时有利于以优促良, 以优带差。

多种形式小组探究, 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能摆脱教师权威的束缚, 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人事助理工作总结模板下一篇:土工复合材料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