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

2024-05-24

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精选5篇)

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 第1篇

英汉互译中谚语巧合(2)

Correspo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phrases(2)

1.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

天涯原咫尺,到处可逢君

Explanation: it is used when a person meets someone he knows or is in

someway connected with him in a place where he would never have expected to

do so.

Exampl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 would bump into an old schoolmate on a

trek up Mount Tai. The 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

2.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Explanation: conform to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ose amongst whom you

live.

Example: I know you have egg and bacon for breakfast at home, but now you

are on the Continent you will do as the Romans do and take coffee and rolls.

3. What you lose on the swings you get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Explanation: a rough way of starting a law of average; if you have bad luck

on one day you have good on another; if one venture results in loss try a

fresh one---it may succeed.

Example: he may always possess merits which make up for everything; 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 he may win on the roundabouts.

4.What are the odds so long as you are happy.

知足者常乐

Explanation: what does anything else matter if a person is happy.

Example: you complain so much, but you have a good family, parents, health,

and money. What’s the odd so long as you’re happy.

5.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有眼不识泰山

Explanation: to receive a great personage as a guest without knowing his

merits.

Example: in the course of evening someone informed her that she was

entertaining an angel unawares, in the shape of a composer of the greatest

promise

6.every dog has his day .

是人皆有出头日

Explanation: fortune comes to each in turn

Example: they say that every dog has his day; but mine seems a very long

time coming.

7.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王婆买瓜,自卖自夸

Explanation: people are loath to refer to defects in their possessions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Example: he said that his teacher considered his work brilliant, but I would

rather hear it from his teacher’s own mouth.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Now come on! Have a try.试着翻译一下下面几个谚语!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have an iron hand in a velvet glove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good wine needs no bush

Give him enough rope and he will hang himself.

Evil does not always come to injure.

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 第2篇

英汉互译中语态变换小议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两种语态的运用又不尽相同.在翻译中,应重视语态问题.不过分拘泥于原文,要依照译文语言习惯,在语态上做一些必要的变换.

作 者:董怡 作者单位: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情报科,沈阳,110034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7)分类号:H059关键词:语态变换 被动句-英译汉 汉译英

论英汉互译中的隐喻翻译 第3篇

隐喻被誉为修辞格中的“巨无霸”。当我们把某词汇的认识和感知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上, 如心智、人的情感、人物性格等范畴时, 某词汇与这些抽象范畴之间产生了某种相似性, 引起人们相似的联想, 从而形成概念隐喻。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看, 隐喻本质上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

1.隐喻和概念隐喻理论《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传统的隐喻研究一般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 主要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20世纪初,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角度转向语言学角度, 形成了隐喻的语义观。而80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将其提升到人类思维高度, 形成了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隐喻的核心是隐喻的映射。通常是指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结构相对容易理解的源域, 映射到结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概念隐喻理论提出概念隐喻和隐喻语言是不同的。前者是源域和目标域间的系统性映射, 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体现。如:His argument was watertight.他的反驳是无懈可击的。

2.隐喻的翻译策略在修辞功能上隐喻显得的简练、生动、高雅。在语言形式上, 隐喻能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既然隐喻已成为一种“认知方式”。那么对隐喻翻译的研究就不能只停留在修辞层面上的语音符号的转化, 而应从人类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映射的源域和目标域, 识别出源域中的隐喻并理解出它的意义, 最终都是为把它映射到目标域。

3.隐语翻译从认知角度看, 如果一个隐喻句子源语和目的语中具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 尽量保持与源语一致, 如果源语和目的语无法一一对应, 硬译出来传神达意效果差, 就只好舍弃源语而在目的语中找相类似的隐喻习语进行翻译。

(1) 直接表达。英汉语言相似性程度很大, 如果目标语比较容易实现从源域向目标语的映射。我们一般直接表达源语 (1) Time is life.时间就是生命 (2) Man has but one life, grass sees but one spring.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 (3) The sunshine of happiness is made up of very little beams.幸福的阳光是由细小的光束组成的。以上句子都采用了直接表述法。在英汉民族文化中.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会有一些相同之处, 所以通过概念域的认知对等映射到目的语中, 使读者容易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

(2) 转换意义。由于语言文化隐喻的异质性, 要做到每个隐喻映射对等翻译后, 读者完全理解很困难, 所以在翻译中将源语的隐喻或象征意义在目标语中给予解释。目标语中一般不出现该词。

如: (1) I am only a small potato in this office.在办公室只是个小人物。 (2) I can only say that he is pig-headed.只能说他很聪明。potato指代“默默无闻”。pig-headed在英文化中被认为是聪明的动物。翻译过程中采用转换意义方法, 源文本中的隐喻词在目标语中消失。

(3) 引申法。英汉语中有些隐喻具有独特的源语文化特征, 直译会使原文不能确切, 造成误解。这时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 从该词的根本含义出发, 进一步加以引申, 选择比较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如: (1)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一个人的生活都有甜和苦。 (2) The ship plows the sea.在乘风破浪地前进。“roses”象征甜蜜, “thorns”象征艰苦, 分别代表“甜”和“苦”。“plow”用来表达船过大海的情景, 读者仿佛可看到。

(4) 增加释义。带有文化内涵的习语型隐喻, 由于该喻体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或隐含历史事件、人物典故, 直译读者很难理解, 可采用直接表述加注释的方法。如:Ton shih imitating Shushes.东施效颦。句中的“Ton shih”和“Shushes”都是对意向的释义和说明, 补充解释“文化空缺”, 使不同的文化现象在释义中契合。

综上所述,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隐喻的产生是有心理文化基础的。并有心理文化上的远作机制, 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任何语言的翻译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尤其如此。所以, 加强对源语和目的语隐喻的认识性研究, 是解决英语中隐喻翻译的根本途径。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 也是一种认知模式。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容易对英语隐喻喻义的认知和理解产生歧义。因此有必要了解英语的隐喻化过程, 在汉译过程中,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正确传达隐喻的喻义, 以免造成误译。本文首先对隐喻进行解释, 继而揭示其本质特征, 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关键词:隐喻,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汉英翻译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第4篇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時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第二天都会买只蛇弄给我吃。记忆最深的一次,父亲抽完我之后哭着帮我抹红花油,抽噎着说我太不听话了,然后第二天又吃蛇。当时我心想,“何必呀,别抽我不就行了。不知道他在那个世界如何,如果可以,我倒真的希望他能再抽抽我。”

分析:这段话摘自一位中国博主的评论。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会发现英文作者改变了一些原文信息,比如,中文中的“蛇”变成了“美味佳肴”。如果作者直接把“蛇”翻译到英文中,读者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被爸爸打了之后要吃蛇?运用异化策略能够帮助英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巧妙地避开文化冲入造成的误解。

二、直译与意译

直译并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在语言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表现形式,以传达原文的深层意思为主旨。根据具体语境选择翻译策略。

(1)原文:Thanks in part to the desire to ensure their only child succeeds in life.

译文:而他们这样做部分的原因是想要确保自己的独生子女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改译:部分原因是出于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

分析:如果在中英文意思对等的情况下,意译法要优于直译法。既能传达原文主旨,又有利于读者理解。因此此处改译为俗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2 原文:How parents here react to their kids.

译文:父母打孩子

直译:父母对孩子作出的反应

分析:如果原文运用直译策略,那么读者会感到很困惑。但是认真理解深层意思,就会发现运用意译策略能更清楚地表达原文含义。

三、结语

本论文举例分析了在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和文化冲突下,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分别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化层面上,归化策略避免由于文化冲突造成的理解障碍。语言层面上,直译与意译的使用能够帮助译者实现译文的“信、达、雅”,有助于传播原作者的思想,也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文峰.Brief Study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山东:青岛大学

[2]张钧伟.Intrinsically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and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Based on Case Studies.海外英语,2008

[3]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5]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曾道明与陶友兰.研究生英语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韩银燕与王非(2009).从翻译语序看中英思想差异,2009年5月,取自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CCSS200905020.htm

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 第5篇

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 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 但从翻译的主体来说, 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及东西方人在思维上的不同, 两种语言如果既要保持形式对等, 又要保持信息对等, 英汉之间的转换就会变得复杂与困难。翻译等值理论指出, 要使译文“自然”、“可读”, 原文与译文要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 就需作必要的调整和转换, 借助必要的变通手段。因此, 完成翻译过程的关键是解决变通问题。变通即摆脱常规, 采取不同程度的意译的对策, 准确、通顺地译出原文。在翻译中有目的地进行视角转换, 以符合译入语的逻辑、风俗习惯, 使译文在通顺流畅的同时获得异曲同工的效果正是本文的探索所在。

二、等值翻译的概念

所谓等值翻译, 正如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一书所阐述的, 就是用合乎译文语言准则并能在整体中起同等作用的语言材料, 表达出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外延、内涵、应用、形式和文章标准五个方面。最近, 国外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提出了翻译形式等值—语言等值、语义等值、语用等值、句法等值和形态等值等观念, 对等值翻译进行全面的梳理, 对翻译从艺术向科学的发展进程起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成功的译作必须在语义和语用上等值, 但由于英汉文化差异, 尤其是思维差异, 不可能有绝对的等值。但视角转换给与了译者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笔者试图从正反转换、语态转换、褒贬转换三方面探讨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在等值翻译中的运用。

三、视角转换在等值翻译中的运用

视角转换为等值翻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柯平 (1992) 对此的定义是:“视角转换 (the shift of perspective) 指的是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 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他认为, 翻译中运用视角转换这种手段的理由是“原语和译语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认识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具体来讲, 视角转换指译者在将原语 (the source language) 译成目的语 (the target language) 的过程中, 在结构上虽然大多采取对等翻译 (equivalent translation) , 但在用词和语气上则采取截然相反的形式, 使灵活性、通俗性、可读性大大加强, 这样就避免了硬译和死译, 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 (target language) 。Newmark在名著《翻译教程》中写道:“在翻译过程中, 有时候你在一个单词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在整篇文本的其余部分上所花费的时间还要多。”由于英汉语法体系远非一一对应, 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英语看来只动了单词、词组的, 译成汉语也有可能动了全局。本文所述的视角转换主要指句子成分、语态、感情色彩等方面的调整, 从而克服译文盲目追求“信”而使之不“达”, 最后“信”和“达”皆失的误区。严复说的“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就是这个道理。

1. 正反转换。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尽一致。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概念由于使用的词汇手段、语言手段及语言逻辑方面的差异, 形式是肯定而内涵是否定的句子屡见不鲜, 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往往需要采取正反转换。正反转换就是指翻译技巧中所运用的“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法”。对于这种特殊的反说, 译者必须在真正吃透原文的基础上, 善于摆脱原文结构束缚, 敢于在译入语固有的规矩方圆内“南辕北辙”。

(1) 原文是肯定的, 译成否定的。

(1) We have lived up to the expectations of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我们没有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

(2) 天下乌鸦一般黑。

O ne crow is no whiter than another.

上述例句从形式和语气上采用了正反转换法, 重组了原语的表层形式, 既简洁又易懂。

(2) 原文是否定的, 译成肯定的。

Never does she hear the story without being moved to tears.

她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感动得流泪。

该类句子使用了“曲译法” (litotes) 这种修辞手法, 即用否定形式来表达肯定意义, 是一种正话反说的间接肯定法, 其目的要达到一种委婉的低调陈述 (understatement) 对此我们一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转换成正说, 从而确切地表达原文含义。

2. 语态转换。

我国著名学者和翻译家辜鸿铭先生曾经说, 英语以严谨著称, 而汉语则以简洁见长。在表达习惯上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侧重点, 英语重形合、静态、物称、被动、复合句, 而汉语则重意合、动态、人称、主动、简单句等。如英语的被动结构使用十分广泛, 与此相反, 汉语中被动语态用的较少, 主要是由于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作为说话的主题, 而用动词暗示被动, 即通过词汇手段表示被动, 如汉语中通过“有人”, “大家”, “人们”等词即可灵活地表达英语的被动语态。因此, 我们在从事英汉翻译时, 经常要把英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的主动语态。如:

(1) We haven’t been told about it.

没人告诉我们这件事。

(2) A force is needed to stop a moving body.

要使运动中的物体停下来, 就得给其施加外力。

3. 褒贬转换。

表情功能是语言的一大重要功能。汉语词语一般具有稳定的感情色彩, 或带褒义, 或带贬义, 或具有中性意义。而有的英语词既可表示褒义也可表示贬义, 如ambitious可表示“雄心勃勃”与“野心勃勃”。为了忠实于原文思想内容, 译者需吃透原文和作者的意图, 仔细揣摩不同文化背景给感情色彩带来的差异, 然后选用适当的语言手段来加以表达。原文中有些词本身能表示褒贬意义, 就应该把褒贬意义相应地表达出来。但也有些词语孤立起来看似乎是中性的, 译成汉语时就要根据上下文, 恰如其分地把它们的褒义或贬义表达出来。例如:

(1) Every young man should have big ambition.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远大抱负。

(2) Hitler’s ambition was falsified at last.

希特勒的野心最终未能得逞。

例 (1) 和 (2) 中的ambition分别译为“抱负”和“野心”, 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3) He is rather a politician than a statesman

与其说他是一位政治家, 不如说他是一位政客。

这里的politician不译为“政治家”而译为“政客”显然含有贬义。

四、结语

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 在保持内容, 即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这种“再现”的过程包括不断调整、转换甚至取舍等步骤, 而百分之百的等值翻译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视角转换的运用为等值翻译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当然本文所谈的只是英汉视角转换的几种常见情况, 而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会看到大量其它情况及相应的翻译对策。值得一提的是, 在翻译中需要进行视角转换的地方往往也是语言差异最明显处。从这方面来看, 研究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的确可以给英汉对比研究、英语教学等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当然, 在翻译实践中如果要做到既忠实原文, 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译者就不能机械地按原文“对号入座”, 逐字硬译, 也不能盲目地无限制地进行视角转换, 而要“顺藤摸瓜, 对症下药”, 在个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上灵活地运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变通技巧, 力求使译文准确、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括化.中国翻译, 1992 (1)

[5].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上一篇:诚实的修理工优美文章下一篇:策划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