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2024-05-23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精选10篇)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1篇

一、专利池的基本概念

Klein认为, 专利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利所有人间的协定, 用以相互间或向第三方授权他们的一个或多个专利”, 也可定义为“交叉授权标的的知识产权集合体, 不论其是由专利权人直接授权还是通过其他媒介来专门管理”。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多数专利权人为达到共享专利技术的目的而形成的联合体, 其在组织上可能由多数专利权人相互授权而形成, 也可能以一个专利权人作为联合体的核心, 而由参加的专利权人将其专利权或授权实施许可权集中于该核心企业, 再由其分别授权有需要的参加人。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其专利集中授权白皮书中的定义:专利池是两个以上专利权人间的协议, 并通过此协议将其所拥有的一个以上的专利授权其中一人或第三人。

关于专利池的说法不止于此, 到目前为止, 专利池并无统一的定义, 但基本上趋同。“Pool”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多数专利权人相互间大量协议的总和, 且专利权人运用这些协议将其各自的专利集合起来, 因此专利池意指多数专利权人间相互结合其专利权, 相互许可或共同授权给第三人的大量协议。典型专利池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池中专利, 专利池对非池中成员提供标准许可条款。另外, 典型专利池按照既定规则或程序将许可费分配给每个专利池成员。

专利池形式多样且无固定模式, 可以是相互授权, 也可以由专利权人将特定的专利权转让或授权给其另行组成的独立组织, 或是由多数专利权人签订协议, 将集中的专利权转让给其中一个执行授权人。但无论以何种模式出现, 鉴于多数授权交易的经济、效率、方便性原因及其内容与本质, 专利池的特色表现为: (1) 专利池包含许多专利, 可能包含“优良的”与“或许不是如此优良的”部分; (2) 专利池对象属有效专利, 同时也不排除嗣后被认定为无效的可能性; (3) 授权人仅给予被授权人专利号码清单, 并不解释专利内容, 被授权人依照专利号码自行研究所需专利的内容; (4) 不包含技术转让, 亦即专利池的授权内容仅有已公开的专利, 并不包含任何商业秘密, 且权利人也无指导被授权人使用专利的义务。

二、专利池的权利类型

1. 互斥性专利。

互斥性专利是在持续性的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 理论上原始专利给权利人在原专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提供可能的技术, 然而技术开发的未知性使得权利人无法预期在原专利上可开发多少新产品, 如果只给予权利人独自开发的机会, 将会减少更多创新的可能。为增加创新的诱因, 需要给予改良或互斥性专利, 互斥性专利如同附属专利一样离开原始主要专利就不可能实施, 也就是说, 附属专利必须在使用原始主要专利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因此, 互斥性专利之间的交叉许可就显得十分必要。

2. 互补性专利。

一项发明产品中包含多数发明人所拥有的专利技术, 其中不同的发明人分别独立拥有不同技术的部分专利, 如果缺少任何一部分则无法实施该项发明, 且当多数专利彼此所涵盖的技术相辅相成, 使用其中一项技术将使其他技术更有价值时, 则这些专利成为互补性专利。由于互补性专利可以使池中的专利比其未加入专利池协议前更有价值, 使用一个互补性专利会增加市场对其他互补性专利的需求, 因而这种形式的专利在科技领域中的使用十分普遍。

3. 竞争性专利。

竞争性专利也称替代性专利, 是指在市场上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产品或方法的专利, 由于其功能十分相近, 甚至可以有效相互替代。如果专利池中的专利属于可替代的竞争性专利, 则当取得池中某一专利的授权时, 将会排除对池中其他专利的需求, 因此, 组成专利池的专利如果具有可替代关系时, 其并无经济价值可言, 除非其另外含有其他互补性专利。对于由竞争性专利所组成的专利池, 由于池中专利可相互替代, 当专利权人因此而产生竞争关系时, 则可能对竞争秩序带来不良的影响, 进而引发垄断的问题。因此, 竞争性专利进入专利池经常会成为反垄断机关审查专利池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对于互斥性专利和互补性专利, 如果将其放入同一专利池中, 则会消除专利间互相许可的阻碍, 从而促进技术推广。

三、美国专利池的发展背景及沿革

专利池概念的运用, 在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856年缝纫机协会所组成的缝纫机联盟, 该专利池几乎囊括了美国当时所有缝纫机专利的持有人。1917年, 由美国官方促成各飞机生产厂商组成专利池, 以减少专利阻碍, 扩大飞机的生产规模。到20世纪中期, 专利池在美国已经十分普遍。但由于涉及专利权滥用问题, 专利池的发展壮大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法院在多数案件中都做出对专利池不利的判决, 专利池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美国反托拉斯主管机关态度的转变, 专利池又重获重视。

1.1890~1930年:专利权人联合行为的避风港。20世纪初期, 专利池并未受到反托拉斯法的挑战, 美国司法实践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与反托拉斯法目的不同, 处于对立地位, 从1890年《谢尔曼法》通过后的20年间, 由于无任何案例可循, 专利池几乎成为专利权人联合行为的避风港, 法院对于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行为给予相当宽松的许可, 甚至认为依据契约自由原则, 专利权人有权自由使用其发明且可以合理扩张其权利, 因此专利法应优先于反托拉斯法适用, 如在E.Bement&Sons v.National Harrow Co.案中, 美国最高法院认为涉及约定价格的专利池均属合法行为。总之, 在这一时期, 专利池成为反托拉斯法的例外情形, 依专利法行使专利权的行为, 可以免除反托拉斯法审查。

2.1930~1980年:限制时期。鉴于美国对专利授权所采取的严格态度, 法院开始承认专利法与反托拉斯法是可以并存的, 并不再认为专利池属于可以免除反托拉斯法审查的范围。这一时期, 法院不仅采用二阶段判断原则, 即首先利用权利用尽原则判断专利权人的行为是否逾越其权利保护范围, 再运用反托拉斯法的原则予以审视, 而且开始广泛运用专利滥用原则判断专利授权行为是否违法。司法部的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 于1975年提出了“九不原则”, 将专利制度与反托拉斯政策的敌对态度推上最高峰。自此, 美国企业界的专利池数量剧减, 且在1990年以前, 最高法院对于专利池的授权行为, 几乎没有合法的认定。

3.1980年至今:日趋平衡。20世纪80年代, 美国实务界及立法者对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不再持对立态度, 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促进生产及创新具有极大作用, 并认为如果订立限制性授权协议, 可以使专利权人愿意利用其专利, 从而产生促进竞争的效果。司法部也拒绝将当然违法原则适用于授权交易行为, 同时于1986年正式废除了“九不原则”。至20世纪90年代, 专利法与反托拉斯法之间一度紧张的关系几乎消失。1995年, 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共同颁布了《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 明确指出专利池可以通过整合互补技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相互牵制, 以及避免耗费人力、时间、财力的侵权诉讼等。近年来, 专利权日趋受到重视, 美国大型企业纷纷将专利权许可收入列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收入, 正如2003年联邦贸易委员在《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法律政策的适当平衡》报告中所表明的, 只有依赖竞争政策与制度的协调, 才能最终实现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消费者福利的共同目标。

四、专利池战略的运作

我国目前建立专利池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领域, 包括AVS专利池、闪联专利池、彩电专利池等。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各种国际专利池相比, 我国企业的专利池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大力倡导与发展。

1. 围绕标准构建专利池。

技术标准是由一定的技术规范组成的, 一个新的技术标准代表了某一技术领域的新技术, 而新技术一般都是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客体。技术标准一般可以分为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法定标准的制定者是一定的正式组织, 如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 如工业协会或学术团体等。事实标准是由一个或几个企业开发的、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技术规范。事实标准不一定由一定的组织制定, 而且有时不一定有成文的标准, 只是因为被市场经营者承认和遵守才成为标准。当前技术标准的形成, 无论是法定标准还是事实标准, 大都先由部分企业结成技术联盟, 共同研发推出候选的技术标准, 然后由政府或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法定标准或者由行业联盟接纳为事实标准。这种技术联盟可以说是专利池的雏形, 一旦技术联盟共同研发的技术成为技术标准, 专利池即以此为基础而形成。

总之, 走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即“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道路, 围绕标准构建专利池, 通过开发专利池逐步创建和完善新的工业标准, 已经成为某些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例如, 1924年美国无线电联合会所建立的专利池就是根据一套包括无线电发送接收设备、无线电频段安排、视频信号传输等标准所构建的。再如, 1995年关于影音压缩传输技术的MPEG-2也是先制定标准再建立专利池的。目前, 美国企业正在按照这个模式制定MPEG-4视频、MPEG-4音频、3G手机、可刻录DVD、高清晰度DVD的工业标准。

2. 评估必要专利。

按照各国反垄断部门的要求, 纳入专利池的专利技术必须是必要专利。一项专利技术一旦入选为必要专利, 专利权人就可借此获得交叉许可和分享对外许可收益的资格, 因而专利评估的结果对各专利权人乃至将来的被许可人而言关系重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评估工作一般交由独立的第三方执行。

从目前主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标准以及某些行业标准制定的实践看, 对于专利池中必要专利的认定需要满足有效性、不可替代性、时间性和互补性四个基本条件: (1) 有效性。必要专利必须是有效专利, 无效专利的使用许可构成滥用知识产权的商业欺诈行为, 无效专利当然不能被纳入技术标准。 (2) 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该专利技术必须与要生产的产品或要使用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是被许可人开发产品实施相应技术时必然用到该专利, 而不能用其他技术或专利替代。 (3) 时间性。当出现新的技术或专利能够替代时, 相应核心专利的资格应该取消, 这就是所谓的核心专利流出机制。 (4) 互补性。核心专利组成专利池, 专利之间还必须满足互补性, 否则这种专利池的联合授权就会形成垄断。

为了不形成垄断, 专利池应遵循最小原则,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1) 假如标准的某项技术要求可以由两项独立的专利实现, 则两项专利都不能进入专利池, 否则将影响竞争, 形成垄断。极端情况下, 如果标准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可以由一个以上的专利技术或公开技术满足的话, 则不能形成专利池。 (2) 专利池只能分解, 不能合并。假如存在两种产品, 都只需要专利池的一部分专利就能实现, 则该专利池应该分为两个专利池分别授权, 否则就可能产生“搭售”行为, 这同样是限制竞争的。

3. 建立有效的许可机制。

专利池在本质上是大量许可协议的集合, 专利池许可协议是多数专利权人之间相互结合其专利权, 以包裹授权的方式相互许可或对外许可的协议。专利池内部通常遵循平等原则, 无论成员专利数量多少, 其地位一律平等, 每一项必要专利无论作用大小, 也平等对待。专利池对外许可一般由池中企业自由地进行谈判并确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及每项专利应分得的使用费, 使用费和其他许可条件应该是公平的和非歧视性的, 并且许可应该是非排他性的, 这也是许多标准化组织与反垄断机关的原则要求, 当然这些要求并不排除对不同的用途收取不同的使用费。公平原则要求专利池不得无故拒绝许可以限制新的厂商进入, 非歧视原则要求专利池对任一被许可厂商一视同仁, 不得因为所属国别、规模大小等原因而厚此薄彼或拒绝许可。

关于专利许可收费标准, 实践中, 许可费率通常不超过专利产品净售价的3%~5%。一般采取成本累积法、市场比价法、所得估算法等确定许可费的收取和分配。在标准化组织越来越强势的今天, 专利池的知识产权许可收费常常被标准化组织事先限定。另外, 专利池成员间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 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 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对外通常实行一站式打包许可, 由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相关事务。管理机构不仅全权代表专利池统一对外许可, 还负责处理有关专利纠纷谈判和诉讼事务。

参考文献

[1].Klein J I.Cross-licensing and antitrust Iaw, address before the 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ssociation.www.usdoj gov/atr/public/speeches/1118htm, 2004-04-17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2篇

[摘要]在开放经济下,资源共享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企业采用专利保护战略已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进而开放性保护专利策略应运而生。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专利战略进行类别梳理,构建影响专利策略因素概念模型,并以特斯拉开放专利为例从概念模型入手,说明特斯拉选择开放性保护专利战略的原因及意义,得出网络经济模式下企业采用开放性保护专利战略成为企业发展必然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开放性保护;专利战略;企业战略;特斯拉;网络经济

1问题提出

虽然利用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先机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随着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企业间技术竞争也不只是隐藏技术创新专利那么简单,合作联盟、开放创新成为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发展常态。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企业在专利策略选择时会出现以下两难抉择。企业选择专利保护策略,是基于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市场垄断权,有利于为专利拥有者开拓市场,创造经济利润,当市场份额具有规模效应时,便可取得专利权使用费。换言之企业拥有的专利越多,企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企业选择专利开放策略,是基于在技术创新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开放专利与竞争对手达成战略联盟,培养潜在客户,从而获得市场优势并最终主导行业标准。那么基于以上企业战略对专利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究竟企业如何选择自身专利策略,基于哪些影响因素才能正确做出开放或保护企业专利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以特斯拉选择开放专利策略为例,重点研究了特斯拉基于自身企业战略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的原因,以此供企业专利策略选择借鉴。

2企业战略对专利策略影响机制

无论企业选择开放或者保护专利策略都不是其最终目的,而是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影响企业正确做出专利开放或保护策略的因素很多,结合本文中单案例研究特斯拉专利开放策略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专利策略影响因素模型。基于以上影响专利策略制定的概念模型,结合本案例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影响因素,首先根据特斯拉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其是否需要资金与技术支持;其次分析特斯拉开放专利使竞争对手强大的同时对其自身地位的影响;最后基于特斯拉企业战略的选择分析其选择专利开放策略的原因。

3以特斯拉开放专利为例研究基于企业战略的专利策略选择

3.1特斯拉背景资料

在特斯拉成长的十多年里,最能引起外界轰动的事件为6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伦马斯克在微博上发布了图1专利策略概念模型一封公开信,宣布特斯拉将不会对任何出于善意目的使用其技术的人发起专利诉讼,换句话说将免费向全世界公开其所拥有的专利。那么马斯克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绝不是一时兴起,下面就从企业专利策略选择的概念模型说明其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与战略意义。

3.2特斯拉发展瓶颈

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发展史上幸存至今的大型制造商之一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必然非一己之力可以为之。截至20面临的发展瓶颈如下:一是资金匮乏。特斯拉建立超级充电站耗费资金巨大,其销售收入与前期投入成本不成比例,造成资金匮乏的尴尬局面。二是产品标准。特斯拉在欧洲及中国遭遇充电难的窘境,虽然利用特斯拉专用充电桩充电一小时可以充满,但其充电标准与中国不同,其大容量动力电池、大电流充电的既定模式正遭受巨大挑战,而XX不愿就充电标准作出任何退步。这也成为特斯拉制定以后企业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上内外部环境显示特斯拉产品单一、市场份额小、发展缓慢这样的瓶颈。特斯拉即使作为电动汽车行业佼佼者,缺少联盟者和战略伙伴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成为阻碍其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此瓶颈成为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3.3特斯拉开放专利对其市场地位的影响

特斯拉产品发展状况如下:特斯拉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汽车市场,从其第一款电动跑车Roadster的问世,就预示着特斯拉购买者“非富即贵”。所以随着公众对产品接受程度特斯拉整体产品发展策略发生急剧改变。于制定市场发展“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开发高端、高性能运动型电动汽车;第二步,收购汽车制造工厂,打造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完成规模化生产,打造属于自己的生产车间;第三步,生产价格能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低成本经济型电动汽车。总结以上特斯拉完美的市场和产品发展定位战略,以及其产品独特的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角度考虑选择专利开放策略不会影响特斯拉市场垄断者的地位。又由于其掌握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后来者也不会轻易居上,所以并不会威胁自身电动汽车行业的龙头地位。

3.4特斯拉产品未来市场饱和度及发展前景

特斯拉在欧美汽车销量较为客观的.原因与当地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其规定特斯拉电动汽车可以免费获得牌照,并且在部分地区还可以占用公交专用道。但在中国却没有享受到如此优惠的待遇,特斯拉不包括在政府提供优惠牌照政策的所有车型中。即使特斯拉在未进入中国之前就遭遇种种挫折,但是从整个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电动汽车占领整个汽车行业不到1%的市场份额,而随着未来社会对清洁能源的强大市场需求,电动汽车的未来市场绝对不可估量。可见特斯拉的真正并且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是电动汽车制造商,而是传统燃油汽车制造商。马斯克自己在特斯拉XX中提到:开放我们的专利技术无疑会推动大型汽车厂商跟进这一市场,然后利用它们强大的制造和营销能力在电动汽车销量上超越特斯拉。然而真正的事实是电动汽车行业占领市场份额极小,同质产品竞争者通过技术联盟不会超越特斯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仍旧会被特斯拉占领。从此角度考虑特斯拉基于目前种种发展瓶颈,开放专利既不会影响其市场龙头地位,也会给特斯拉带来同行业联盟者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之电动汽车行业市场份额极小,特斯拉发展前景不受竞争者进入的影响。

4结论

在开放经济模式下,专利策略选择不断多元化。本文试图从影响专利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战略角度研究企业专利策略的选择,另外是从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几个角度入手,结合特斯拉在中国及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以看出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是基于整体战略的必然选择。那么专利策略是应该保护、开放、抑或是形成战略联盟取决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正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苹果和IBM曾有过著名“标准之战”:苹果和IBM都各有自己的专利,基于苹果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其选择保护,而IBM基于横向一体化战略选择了开放专利。当然最后的结果是,IBM在平台竞争中战胜了苹果,但是它赢得了标准却失去了另一块“蛋糕”,整个PC市场被新晋竞争对手占领。所以开放还是封闭,本身并无优劣,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意义,无论是对特斯拉或是苹果,抑或是IBM或谷歌。

参考文献:

[1]黄静.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J].才智,(9).

[2]王柯.开放创新下的企业专利战略[J].法制与社会,(36):284-284.

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基本专利;探讨

现在的高科技企业都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专利的竞争决定着所有企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前途。然而,高科技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专利战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的类型

1.企业专利战略的概念

企业专利战略,即是企业依照自身的研究开发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情况,搜集研究相关的专利信息,从而获得一些科学技术以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发展趋势,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它主要是依靠专利信息,进而采用相关对策,属于一种总体性的谋划措施。

然而,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是关于企业专利战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企业专利制度的运用能力,强化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赢取市场地位和利益。

2.企业专利战略的类型分析

从大体上来说,企业的专利战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进攻型和防御型专利战略。其中,进攻型专利战略需要企业尽快的申请专利,然后施行专利技术垄断,和申请许可等方式,为企业赢取最大的市场占有份额,采取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来巩固企业的垄断地位。施行进攻型专利战略的企业一般都拥有强大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二、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运行框架的具体分析探讨

1.申请企业的基本专利,构建企业外围专利网

基本上来说,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由一个企业的基本专利所决定的。基本专利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基础技术以及核心主体技术,它控制着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高科技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基础。

企业的外围专利网是一个企业利用自己或者他人的基本专利,研究出相关的外围技术,同时申请专利的战略方式。这种战略方式适用于一些技术实力较低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对于利用自己的基本专利所形成的企业外围专利网,一方面可以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巩固企业的垄断地位。例如,河南省的某铜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利用自身的基本专利,通过研究改造后,又申请了近四十多项的外围专利,形成了庞大的专利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利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开发形成的外围专利网,可以突破基本专利垄断行为,为一些小型的企业提供生存空间。

2.实行专利的有偿转让或者许可,实现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科学结合

高科技企业通过实行专利的有偿转让或者各种方式的使用许可,可以从使用客商身上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例如,河南省某电器公司,在获得新型全自动蛋糕机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之后,就和香港的一家客商签订该专利的使用许可合同,该公司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专利权和商标权,是两种无形性的工业产权,对于企业的权利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利用专利权和商标权,是一种科学的企业战略手段,两者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商标知名度,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利使用权来换取对方的商标使用权,实现企业共赢,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

3.专利回输战略和海外专利技术

专利回输战略,即是企业引进输出方专利,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创新,最终再把创新后的专利卖给原来的输出方,或者和原来的输出方交叉使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引进新的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摆脱原来输出方的控制。

海外专利技术,是指企业在进行技术出口的时候,首先进行专利申请,意在保护专利技术,达到垄断海外市场的目的。

4.有机结合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经营战略,实施和维护企业的专利权利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企业的专利技术战略被研究开发出来之后,就要进行专利保护,如此,企业的专利产品才能够为企业赢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专利技术的研究开发,仍要融合企业经营,关注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

再者,企业的专利在研制出来之后,就要投入实施,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熟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专门的专利情报控制系统,避免出现专利侵权的行为。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科技企业一定要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避免受制于人。

参考文献:

[1]李奋生 庹先国 张华胜 杨光垚 徐争启:民营高科技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问題与对策--以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5(11):112—115.

[2] 松本祥治 吴锦伟:好发明并不意味着好专利谈如何评估选择可用于许可的专利[J]. 电子知识产权2012(5):54—56.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4篇

(1) 企业专利战略要合理合法地运用专利制度进行法律保护;

(2) 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尤其是技术优势;

(3) 要从战略高度上谋划企业专利工作。

与国外相比, 由于我国的专利制度建立时间不长, 专利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部分都比较薄弱。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和分析, 发现国内对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专利战略的概念、分类、特征、作用等方面[4,5], 很少具体论述如何确定企业专利战略, 并且缺少各类型的实际案例, 缺乏对企业制定专利战略的现实指导。因此, 结合国内企业现状, 为企业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和SWOT分析方法, 对Y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进行案例分析。Y企业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 可以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要求和企业特有的状况合理地做出规划, 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使复杂的信息明朗化, 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清楚地认识企业所处的情况并加以分析, 提高决策准确性。

1 专利信息分析

专利信息分析是对专利文献、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网站等蕴含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通过科学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进行深度挖掘与缜密剖析, 形成具有较高科技与商业价值的专利情报[6]。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拟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又称为统计分析, 主要是统计分析专利文献的外部特征, 用不同方法对有关数据的变法进行解析, 以取得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定性分析是将专利信息的内部特征 (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等) 进行技术解读、归纳整理, 一般用来获得技术动向、企业动向、特定权利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而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称为拟定量分析, 通常由数理统计入手, 然后进行全面、系统地技术分类和比较研究,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量化分析, 最后进行高度科学抽象的定性描述, 使整个分析过程由宏观到微观, 逐步深入进行。

本文选择的案例Y公司是国内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业模块电源的制造商之一,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 拥有百余项专利, 创造了高品质的AC/DC、DC/DC、隔离变送器、IGBT驱动器、LED驱动器等系列产品。

1.1 定量分析。

根据国家专利总局收集的数据分析后可得知, 整个电源模块行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 即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根据Y公司的IPC分类号分析, 可得知其专注的专利领域在H02M3/00 (直流功率输入变换为直流功率输出) , 也就是说是刚进入电源模块领域, 还处于起步阶段, 竞争力相对不足。而从该企业专利的平均年龄来看, 拥有的专利具有较高的创新速度和科技演化速度, 这对于该企业日后在电源模块领域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可得出Y公司专利研发重点为“H02发电、变电或配电”, 具体到小类的分析统计, 更加突出了Y公司的研发重点缩小为用“H02M于交流和交流之间、交流和直流之间、或直流和直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用于与电源或类似的供电系统一起使用的设备;直流或交流输入功率至浪涌输出功率的转换;以及它们的控制或调节”此小类专利数为73, 占Y公司专利总数的39.89%;远远超过排在第二小类的“H01F磁体;电感;变压器;磁性材料的选择”专利数为19, 占Y专利总数的10.38%。

1.2 定性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到Y公司某一专利技术的各方面信息, 以CN201220330706.0-一种非隔离微功率电源模块为例, 因为该专利以用途的多样性为主, 因此可以看出该专利技术已能实用。根据Y公司在H电学这一大类的不同时期专利群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该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投资研发不断加大, 从而可以预测与此专利相辅的专利或者以此专利为基础的派生专利会得以研发, 可以断定此专利有较大的重要性。

1.3 拟定量分析。

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可以得知Y公司在H电学这个领域的技术占有优势, 然后根据这一技术领域内的重要专利作出定性分析, 这样就可以反映出这一领域的技术投入比重在不断增加, 竞争越来越激烈, 所以该公司若想在电源模块领域甚至是电学这一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则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资和已有专利或产品的市场销售, 增加市场份额。

2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 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 (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 和“可能做的” (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之间的有机组合, 因此, 运用SWOT分析可使Y企业的专利战略制定更富科学性。

2.1 内部优势

Y企业拥有足够大的企业规模, 履行承诺的能力强, 有严格的检测和控制体系, 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是国内的第一品牌, 国际知名品牌;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 专业的技术水准, 精湛的制造工艺,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先进的管理水平, 能通过提升产品价值, 来提高产品性价比。

2.2 内部劣势

Y公司仅有4个专利申请案, 仅占总量申请的2.92%, 在整个电源模块技术领域处于劣势。专利平均年龄为5.77, 在电源模块技术领域内没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属于中间水平;除了在2006年有一个专利申请之外, 其他的三个专利都是在近两年的, 说明该公司在这几年才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的研发团队还有待加强。

2.3 外部机会

(1) 政治经济环境:我国正在实行知识产权战略, 政府正在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国内市场:中国各类电源模块正处于发展时期, 需求量大;

(3) 用户需求:用户不断涌现新的需求, 适者生存;

(4) 法律环境: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以利于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

2.4 外部威胁

(1) 市场环境:国外电源模块现在处于买方市场, 处于饱和状态;

(2) 行业环境:行业内部危机, 电源模块内部价格战使得企业利润不断降低;

(3) 竞争对手:国内外竞争对手也在不断研发, 企业的技术优势稍纵即逝。

3 企业专利布局战略可选策略及建议

3.1 通过上述的各因素分析, Y企业应该以发挥自身优势, 克服外部威胁的ST战略为主,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专利战略。

3.1.1 文献公开战略:

因为专利法规定, 想要取得专利权, 发明人的发明创造必须具备新颖性等特征, 也就是说即使是Y公司觉得自己的某一技术或产品没有必要取得专利, 但为了防止其他公司获得该专利权, 所以抢先公开技术内容, 使其失去新颖性, 同时还可以使得他人申请有关专利的计划流产。

3.1.2 交叉许可战略:

当Y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优秀专利却发现被竞争对手的专利构成妨碍时, 就可以利用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与其他公司进行对等交换。

3.1.3 失效专利战略:

在电源模块这一技术领域内, 很多专利已过了保护期, Y公司可以利用这些共有的专利, 从中选择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

3.1.4 绕过障碍专利战略:

如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这些在电源模块领域内的巨头, 其专利强度大数量多, 必定制约Y公司的发展, 因此, 需要绕过其权项, 开发不抵触的技术或者使用替代技术。

3.2 Y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强化专利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2.1 增强企业专利管理意识:

提高全员特别是企业决策层的专利意识。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报道增强企业领导和员工危机感, 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定期对企业领导和员工进行专利知识培训;将企业专利管理意识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

3.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企业专利管理办法, 对专利管理的机构及人员、机构职能及职责、工作规范及专利申请的管理作出详细规定。

3.2.3 设立企业专利管理机构:

宣传普及企业专利知识和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实施企业领导层关于专利事务的重大决策;负责企业专利的申报及相关工作;处理专利侵权行为, 解决专利纠纷。

3.2.4 在科技创新中提高专利技术含量和专利转化率: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开拓新思路, 开发新产品, 掌握核心技术, 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专利技术含量和转化率。

3.2.5 建立企业专利激励机制:

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企业对主要的专利发明人还可另行奖励, 将专利申请作为考核员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这些专利战略和管理策略, Y公司可以避免很多专利的雷区, 有明确的专利战略方向, 对其日后的发展有不少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周磊.专利情报与企业专利战略运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Glazier S C.Patent strategies for business[M].3rd Edition, Washington D C:LBI Law&Business Institute, 2003.

[4]詹爱岚.企业专利战略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2 (05) :23-28, 35.

[5]王世林.浅议专利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06) :54-55.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029-02

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新经济模式的特征。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受专利法保护的垄断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所以,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专利技术问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于1984年审议通过了《专利法》,随着专利法实施30年来,我国专利工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日趋完善,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但是,根据相关报道,我国有九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不足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三成,并且,我国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科技领域方面的发明专利绝大部分引进自国外。这些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企业专利战略概述

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专利战略指的是企业自身从长期的战略发展高度出发,对企业的专利制度以及专利技术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得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应对策略。通过对专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企业有力地与竞争对手对抗,在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及时的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使企业自身的技术创造得到法律的保护[1]。

企业专利战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业阻止其他企业同类型的产品进入市场。(2)可以使企业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技术成果的研究方向。在技术成果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后,可以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需求量。(3)可以为扩大企业规模,跻身国际市场提供保障。企业的专利战略可以防止企业落入其他企业的专利雷区,并且在抓住我国进入WTO的重要机遇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 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专利意识欠缺。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专利的意识欠缺,轻视对专利的申请。特别是在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的项目是通过国家设立的科研项目来完成的,企业没有自主的创新意识,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这些技术创新,并没有认清专利的重要性。近些年,国外企业时常对我国企业进行专利的控告,更有甚者,国外企业携手组织专利联盟构成专利壁垒来维护其自身的专利权益。相比较这些国外企业,我国企业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人财物资源的不足,在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专利战略制定方面存在着空白[2]。

(2)运用专利战略的能力差。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技创新能力,专业领域的核心科技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的缺乏专利素养,对专利战略的制定几乎没有概念。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大约有一千万家,小型企业可达上千万家,但是,企业的专利的申请总量却很少,九成以上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关于专利方面的工作基础十分的薄弱,对专利战略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很难再讲如何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去实施专利战略了。

(3)缺乏专利战略管理的人才及相关部门的设置。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专利战略及知识产权的意识,在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自身的专利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关的专利管理制度,规划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专利战略,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其他的绝大多数企业未能认清自身的处境,只是顾及到眼前的利益,没有为企业长远考虑而设置相关的专利管理部门和培养专业的专利战略管理人才。

(4)国外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国外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的技术比较成熟,特别是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除了具备防止其他国家专利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能力外,还能够为企业自身入侵其他国家的专利市场提供保障。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的企业较之以前可以更容易地在我国进行投资,再加上技术和专利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外企业还会通过专利的申请和专利陷阱的设置来构成专利壁垒,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我国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

3 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应对策略

(1)提高我国企业的专利意识。

我国企业要从基本的认识入手,认清专利技术在企业竞争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企业应当对专利的法律法规以及专利的实施办法进行深入地学习,从而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符合其基本要求,避免失去专利已有的创新性。深入学习专利战略知识,通过解读专利制度,采取专利战略的途径,来寻求企业发展新的方向,避免专利纠纷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将专利战略理念体现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利益。

(2)设立专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化专利管理人才。

企业应当设立专门对专利权事务进行处理的管理部门,并且专门培养专业的专利管理人才。这些专利管理人才了解技术,懂得管理,对专利法律及国家法规十分了解,能够有效地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专利保护和防御措施。同时,他们会随时关注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处理涉及到国外的专利权纠纷事务,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竞争的主动权。

(3)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专利战略。

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在专利领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并且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没有优势,所以应该制定防御性的专利策略。将战略发展的方向放在打破其他企业技术垄断上,通过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来扭转技术弱势的局面。对于我国少数资金比较雄厚,技术处于优势的企业应当制定进攻型的专利战略。在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时候及时的申请专利,并且关于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争取将扩展企业已经掌握的专利技术。企业在获得由专利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该技术的研发力度,将链状的专利利润发展成为网状的专利利润,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3]。

(4)积极防范和应对专利权诉讼。

企业如果对专利诉讼事务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企业应认真积极地处理专利权诉讼事务。企业可以利用专利制度中的保护功能对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搜集证据,通过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而让竞争对手被迫停止侵权行为,并为其承担责任赔偿。除此之外,企业在引入专利权时应谨慎认真,对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争议积极地应对。我国企业完全可以运用国际上的专利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企业的专利战略俨然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战略。我国企业必须认清自身在专利战略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找出自身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方面的不足。企业只有提高专利战略意识,设立专利管理部门,大力培养专业化专利管理人才,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战略,才能扭转在专利纠纷事务中所处的被动局面,才能使企业自身健康地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田虹.专利战略特点及国际比较研究[J]. 知识产权,1999,9(2):24-26.

[2]范在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论要[J].河北法学,2004,22(6):104-107.

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研究 第6篇

1文献综述

围绕企业专利风险管理的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企业专利风险影响因素、专利风险识别与评价、 专利风险对策等方面。在专利风险影响因素方面, 董丽等[3]认为专利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专利自身不确定性、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三方面; 金泳锋等[4]认为专利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专利内部制度因素,如专利权取得、专利效力和专利保护范围等都可能导致专利风险发生。

在专利风险识别和评价方面,国外学者Tseng[5]通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识别出了企业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 Bergmann[6]通过运用专利文档语义分析方法,确定了企业专利侵权风险水平。我国学者董丽等[7]在对专利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识别出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专利风险; 姜丽黎等[8]从专利质量、专利实施、专利市场以及专利环境等4个维度中选取定性和定量指标,构建了专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漆苏等[9,10]从自主研发、专利保护以及专利运营三方面对专利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 市场价值等因素的变动会增加专利侵权诉讼发生的可能性。

在专利风险对策方面,国外学者Corbin[11]为企业避免、减少或缓解知识产权风险提供了相关建议; Hubbard等[12]以希捷公司硬盘专利侵权案为例探讨了企业管理专利侵权风险的策略。我国学者李顺德[13]从树立风险意识、完善应对风险措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和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自己的专利等提出风险对策; 黄清华[14]提出了风险接受、风险避免、风险减低和风险转移策略,并给出了4种策略的运用原理、原则和方法。

总之,当前的研究成果为探索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问题奠定了基础,然而也存在不足: 首先,当前主要对一般企业的专利风险研究较多, 对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尤其是专利风险评价的专门研究鲜有涉及; 其次,关于专利风险评价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企业专利风险源确定和模型构建阶段,对企业专利风险评价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较少。

2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的影响因素

专利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是指能够导致企业专利风险发生或者风险损失幅度增加的要素,可以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对风险大小的影响因素[3,4]。明确专利风险影响因素是构建专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从专利形成和运用过程来看, 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专利创造过程、专利申请过程、专利运用过程和专利保护过程等4个方面。

2. 1专利创造过程产生的风险

专利创造主要是指战略性新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专利技术的过程。技术专利化和标准化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利器[15],因此专利创造是战略性新兴企业立足生存之本,一旦出现专利创造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威胁。专利创造过程产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2. 2专利申请过程产生的风险

专利申请是指战略性新兴企业将研发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向有关国家或地区提出申请专利保护行为,以获得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企业,需要申请一系列的专利进行科学布局,消除 “专利蟑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产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如表2所示。

2. 3专利运用过程产生的风险

专利运用是指战略性新兴企业将专利进行商业化、市场化来获取竞争优势和收益的过程[16,17]。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途径[18]。作为创新驱动型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必要通过专利产品化、商业化来抢占发展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运用过程产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如表3所示。

2. 4专利保护过程产生的风险

专利保护主要是指通过采取协商、行政诉讼和制止专利侵权等方式对企业已经申请的专利进行专利权维持和保护[18]。加强专利保护、维护良好的专利市场秩序是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保护过程产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表4所示。

3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专利创造、专利申请、专利运用和专利保护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专利创造风险、专利申请风险、专利运用风险以及专利保护风险4个维度构建10个三级指标、26个四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5所示。

注: 定性指标的赋值要根据企业专利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进行专家打分

4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4. 1样本数据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比亚迪) 已经成为最具创新的新锐民族自主汽车品牌,更以独特技术领先全球电动车市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比亚迪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研究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19]。相关数据主要通过三方面获得: 一是通过专利数据库: 进行专利检索、 统计分析获得; 二是通过文献搜集、企业年报、企业走访等方式获得; 三是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 根据背景数据进行打分获得。

4. 2评价方法确定

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利用模糊集理论对多主体、多类别、多层次的指标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综合评价因素的模糊性[20]。同时结合运算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专利风险进行评价; 但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确定权重时过于主观判断,完全依赖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 以保证权重测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4. 3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数据

为了保证专利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运用相关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给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专利布局、目前研发重点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相关情况介绍。

4. 3. 1整体概况

截止到2011年12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共申请专利311 854件; 申请国家主要包括日本、美国和中国,申请数量分别为104 841件、51 018件、 43 032件[19,21]; 申请类别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方向; 具体在华专利申请人分布如表6所示。

根据表6分析,日本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形成专利网络,而且丰田公司处于各个技术领域的申请量首位,并且在我国已经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布局,阻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4. 3. 2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车e6、DM双模电动车和K9纯电动客车,其中运用的电动技术主要包括ET - Power铁动力技术和DM ( Dual Mode) 技术,即控制发电机和电动机两种混合力量相结合的先进技术及纯电动技术; 动力技术主要包括TID技术( T涡轮增压、I缸内直喷、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VVL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和EGR废气再循环系统。虽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但和国外企业相比,在电池的储能、充电和稳定性上还存在技术瓶颈。

4. 4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应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选取相关领域10位专家针对表5所给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两两比较,并按照Saaty教授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进行打分,通过和积法进行计算,最终获得各项指标权重,具体如表7和表8所示。

4. 5模糊综合评价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专利风险进行定量的评价。首先通过10位专家对各项指标所属维度进行判定,得出结果如表9所示。

根据专家判定和模糊综合评价得二级指标模糊评价集:

得出一级指标模糊评价集: B = AH4× W = ( 0. 1388 0. 2386 0. 2316 0. 2517 0. 1393) 。

基于二级指标模糊评价集和一级指标模糊评价集,可得出如表10所示的风险隶属度情况。

根据上述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专利风险模糊评价的结果和最大隶属度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专利风险程度为 “较高风险”水平,其中,在专利研发方面处于高风险水平,在专利申请方面处于无风险水平,在专利运用和保护方面处于低风险水平。比亚迪作为我国民族汽车品牌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晚,技术集成能力较弱,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而且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的分散和低水平重复[22],虽然近年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仍然存在较高的专利风险。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以铁电池技术和DM双模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系统,对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充放电系统都还没有实现技术突破, 电机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技术也不成熟,没有形成专利链和专利网络,因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增强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发挥产业研发联盟优势,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且围绕核心技术大量申请辅助专利,构筑企业专利网络, 增大竞争对手进入难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结论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7篇

科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已有的战略绩效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多侧重于专利成果产出状况或专利法维护力度等方面, 关于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很少。为此,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基于对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分析, 构建出可适用于各种规模和类型企业的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选择运用因子分析法给出评价模型。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 科学全面。

指标设置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 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工作状况。指标的概念要准确, 含义要清晰, 各指标之间应协调统一。同时应充分考虑“量”与“率”指标、动态与静态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间的有机结合。

(2) 重点突出。

反映专利战略实施绩效的指标有很多, 面面俱到容易导致指标间过度相关, 难以得出科学结论。设计指标时, 在遵循全面性原则下, 要突出重点, 注重代表性, 如衡量企业专利成果取得情况时, 可从专利的数量、质量、价值等层面进行设置, 与专利的市场前景直接相关的专利质量类和价值类指标应列为考查重点, 充分考虑到专利授权、专利有效性和对外专利申请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3) 可操作性。

指标设计还须考虑原始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可统计性以及数据获取的经济成本, 这样设计的指标体系才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应尽量选用常规统计指标, 即官方公开发布、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来源的指标。但指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目前难以搜集数据但有必要进行分析的指标, 可借鉴日本的做法, 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或条例规定企业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和上报[1], 以便可以在统一的口径下对企业专利战略进行评价, 这将有助于对企业专利战略的发展趋势分析。

(4) 可比性。

主要体现在评价功能的可拓展性,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既可用于单个企业不同阶段专利战略实施的纵向评价, 也可以适用于相同阶段内某一行业内同类企业间或不同区域内企业的横向评价。

1.2 指标的选取

企业专利战略是指企业从长远战略目标出发, 充分有效地利用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专利情报信息, 以求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维持、强化其优势地位而采取的对策谋略[2]。战略实施的目标包括企业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 以及通过运用这些成果使得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大、企业的利润增加, 或使企业开拓出新的市场, 提升和强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由此得知,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状况和企业运用创新技术取得的效益两个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包括专利成果 (已申请或授权的专利技术) 和非专利成果 (包括待申请的技术、技术秘密等) ;企业运用创新技术取得的效益集中体现在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市场利润的增加、员工科研创新能力和专利意识的提高、专利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所以战略实施绩效评价, 应该仅包括战略实施后取得成果或效益方面的评价。

目前在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 将专利研发机构数、人员数、研究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等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指标也列入绩效衡量指标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投入少而产出多才是好的标准, 所以在绩效评价中考虑投入的相关情况是不妥的, 投入是因, 绩效是果, 切勿混淆其因果关系。

在上述相关理论的分析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 构建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详见表1。其中各指标的含义及表征意义简要解释如下:

专利成果类指标 (12项) :

该类指标用于考察企业的专利产出情况, 是用来衡量专利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特征的常规指标。其中以专利的质量类和价值类指标为主, 因为某项专利的质量和价值直接影响到它的市场前景, 以及企业能否通过它获利并打败竞争对手。

·X1: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外知识产权组织提出的专利申请量。

·X2:企业专利申请量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

·X3:企业申请专利中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

·X4:企业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数量。

·X5:企业授权专利中“法律状态”为受保护状态的专利数量。

·X6:企业有效专利与授权专利的比值。

·X7:企业拥有的每件有效专利自授权时间至今、“法律状态”为受保护状态的年限总和的平均值。

·X8:企业在其核心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占该领域总授权量的比率。用于考察企业的技术集中程度和专利控制能力[3]。

·X9:企业的专利在国际、国家、行业、企业等各类技术规范中的应用数量, 用于考察企业专利在专利产品市场和该技术领域中的控制能力[3]。

·X10:企业在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及美国专利商标局等国外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申请数量。

·X11:企业向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及美国专利商标局等国外知识产权组织申请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 用以评价该企业的专利质量及专利产品的市场前景。

·X12:一项发明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保护, 获得专利授权的国家的数量定义为一项发明的专利族大小[4]。非专利成果类指标 (2项) :

·X13、X14是用来统计非专利成果的产出情况。企业研究开发的新技术, 除了将一部分技术直接通过专利制度手段来保护和发挥作用之外, 还有一些技术处于待考虑是否要申请专利或者直接采用技术秘密的保护方式。

市场效益类指标 (6项) :

该类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运用以专利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或技术转移等获得的市场经济效益, 包括市场份额和市场利润的变化、研发成本的回收速度等。

·X15:客户对新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满意程度, 主要包括交货及时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适当性、售后服务情况等,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X16:企业通过新技术或新工艺更新产品或开发新产品而吸引或赢得新客户或业务的比例, 用来衡量市场份额的增加程度。计算公式为:X16= (当期新增客户或业务量/上期客户或业务量) ×100%。

·X17:衡量新技术或新工艺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计算公式为:X17= (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净收入/本期市场总销售额) ×100%, 或X17= (新客户销售额/销售总额) ×100%, 其中“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净收入=新技术或新产品的销售额-侵权赔偿”。

·X18:用来衡量新技术或新工艺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为技术研发的努力方向提供依据。计算公式为:X18= (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净收入/技术创新成果总数量) ×100%。

·X19:用来衡量研发成本的回收速度, 科学决策下一步研发工作的投资力度。计算公式为:X19= (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净收入/研究开发成本) ×100%。

·X20:该项指标常被作为衡量专利价值的常规指标, 在此将它归于市场效益类是因为专利或技术的实施属于技术运用的范畴, 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的要求。计算公式为: (投入市场运用的技术创新成果数量/技术创新成果总量) ×100%。

能力类指标 (5项) :专利战略实施中, 企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设计能力、市场监控和法务管理能力等。

·X21:用来衡量技术成果生产率, 表明企业的发明创造、设计能力。计算公式为:X21= (技术创新成果总数量/科研人员数量) ×100%。

·X22:用来表征该企业的科研能力及智力资本的多少。

·X23:衡量企业专利业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的人员搭配是否合理 (比如设定标准比例为1:2) , 同时考察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健全程度。

·X24:反映企业专利的维权力度和法务能力。

·X25:考察企业关注与公司业务有关的技术领域, 收集和分析该领域的专利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能力。企业通过建立专利预警机制, 可了解竞争者的动向, 发现来自他人的专利威胁, 以及他人侵犯自己专利的情况, 尽早发现可能出现专利纠纷的前兆, 给决策层发出警告提示, 预先制定应对方案, 尽可能地将可预见的于己不利的商业纠纷消灭于萌芽状态。该指标为定性指标。

企业文化类 (1项) :

·X26考察企业通过专利战略的实施是否形成员工尊重知识、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企业文化, 为定性指标。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评价属于决策分析中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范畴。常用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聚类分析、灰关联分析等。其中,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需要借助于专家打分法、Delphi法等确定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 具有相当的主观性;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 将表征事物特征的目标数据进行归类分析, 通过数据的分布状况来明确事物间的相似和差异, 不适用于多目标信息的综合处理;灰色系统着重研究解决的是“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问题;因子分析是对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 是一种基于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的纯粹的数学变换, 主要目的是在消除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 将众多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变量。相对于其它分析方法, 更能客观而有效地反映出企业专利实施绩效的状况及差异。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值时所涉及的权数, 都是由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 不是人为确定, 因此具有客观性。专利与技术、经济和法律密切相关的本身属性, 也决定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因而应使用因子分析对选择的指标进行因子提取, 用较少的综合指标消除指标间的相关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可合理而有效简化评价操作。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选择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绩效进行定量研究。

3 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因选取的指标既有正向指标, 也有负向指标, 而且指标的取值范围也不同, 既有相对指标, 也有绝对指标, 所以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处理法、功效系数法、极值处理法等[5]。本文选用极值处理法, 即对各指标数值进行如下处理:记mj=min{xij, 1≤i≤n, 1≤j≤m}, Mj=max{xij, 1≤i≤n, 1≤j≤m}, 其中xij为样本中的数据, 对于多个企业构成的样本来说表示第j个企业的第i项指标值, n是指标数量 (下同, 如上述指标体系中n=26) , m为企业的数量。而对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动态分析评价来说, m为选取的时间阶段数, 相应的xij即为某企业第j期的第i项指标值。

对于正向指标, x′ij= (xij-mj) / (Mj-mj) , 0≤x′ij≤1;

对于负向指标, x′ij= (mj-xij) / (Mj-mj) , -1≤x′ij≤0。

经上述处理后, 所得的新指标值都是越大越好。

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对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 其基本思想是, 将观测变量分类, 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性比较紧密的变量分在同一类中, 而不同类的变量之间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的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本质因子。因子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已十分广泛, 在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及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为:

设有p个变量x1, x2, …, xp

Xi=ai1F1+ai2F2+…+aimFm+εi (i=1, 2, …, p)

式子中Xi为第i个标准变量, F1, F2, …, Fm称为变量X的公因子。aij称为因子载荷, 它的同级意义是第i个变量与第j个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因此第i个变量是Xi在第j个公因子Fj上的负荷。 (aij) p×m称为因子载荷矩阵。根据高载荷的变量可以帮助理解因子的意义, 从而公因子也据此命名。m为公因子数目, 为了降维的目的要求m≤p。εi称为第i个变量的特殊因子。由于m≤p, 故使用公因子做线性组合对于原始变量的丢失的信息由特殊因子来补充[6]。

3.2.2 因子分析评价模型

(1) 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 即检验原始变量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反映像相关矩阵检验和KMO检验。比如, 运用KMO检验, 若KMO>0.5且单侧P<0.01, 则适于因子分析[7]。

(2) 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提取公因子, 公因子与原有变量的相关程度由“因子载荷值”表征。通常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在所提公因子上的不同载荷量确定公因子的解释含义。常用的旋转方法还有斜交旋转法。 (3) 得出因子得分矩阵,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评价对象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首先计算各企业 (或某企业某个阶段) 的因子得分为:

undefined,

其中f为公因子个数 (下同) , aik表示因子得分系数, pi为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

进而求出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表示第 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3.2.3 结论。

根据上述第 (3) 步计算得出的因子综合得分及其大小排序就可对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绩效的优劣原因可参照评价对象的各因子得分的排序, 弄清哪些方面专利战略实施工作较为到位, 哪些方面表现欠佳, 明确专利战略研究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4 结语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 将专利战略实施绩效情况从专利创造、专利保护、专利管理、专利运用、人才建设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更多的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 偏离了专利战略实施的实际。上述的专利战略实施的几个层面都是绩效取得的前期工作, 每个环节取得的成效都离不开其他环节的支撑, 在战略实施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及其市场化, 以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本文基于对专利战略实施绩效的概念理解和目标分析, 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 并选择运用因子分析法给出评价模型, 借助该评价模型对专利战略进行有效地监控和调整, 确保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基于对企业专利战略目标的分析, 构建出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给出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 企业可以对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专利战略的作用,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杰, 黄颖.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28 (5) :37-41.

[2]刘凤朝, 潘雄峰, 等.企业专利战略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13) :16-18.

[3]唐杰, 周勇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28 (7) :55-60.

[4]汪雪锋, 刘晓轩, 等.专利价值评价指标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 (6) :115-117.

[5]尚红云.因子分析法在SPSS教学实践中的应强调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咨询, 2008 (5) :66-67.

[6]高祥宝, 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44.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8篇

1.1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专利战略的差异性

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四大类。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宜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它要求企业资金雄厚,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有迅速将研发成果产品化的能力,有较强的营销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持续创新能力。对不具备上述特点的企业宜选用模仿、引进、合作等创新模式。但企业规模与创新模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些起点高、规模不大的企业同样可以以较高的切入点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而一些采用模仿创新模式的企业随着企业技术能力增强,再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一个企业在采用一种创新主导模式的同时,还可兼顾其它模式和几种模式的组合,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选择[1]。

在确定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专利战略。如果企业技术创新是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其专利战略就应采用基本专利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是选择模仿创新模式,其专利战略就应采用跟随型专利战略。同时还应根据技术创新成果的技术属性决定保护方式,是采用专利保护,还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而以上专利战略的选择和运用因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模式的不同各有差异,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技术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运用是迥然不同的。

1.2技术创新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对象

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包括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生产、销售等若干环节,技术创新链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对象。技术开发是创新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应以技术开发为本,只有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才能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育出核心技术。在技术研发环节,企业可以有效的运用专利战略中的专利信息收集分析策略、新产品研发策略、专利申请策略、专利布局与专利网策略;在技术成果转化环节,企业可以有效的运用专利许可策略;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可以有效运用专利预警策略等等。

1.3技术创新链的完成才能检验专利战略实施的效果

技术创新链的完成才能实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才能验证专利战略实施的效果。一是验证了企业制定实施的专利战略是否适合本企业,有没有水土不服,只有适合于自己的专利战略才是最好的。二是发现专利战略的不足和缺陷,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企业技术创新链的实现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信息保障。

2专利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助推功能

2.1专利战略的运用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并对其作出预警和防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专利战略的运用可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1.1 利用专利文献调查战略来规避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利用专利战略促进技术风险规避的着力点是通过专利文献获取相关技术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等,以尽可能减少技术风险概率。为此,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尊重他人专利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专利文献调查,尽可能多地获取与待开发技术相关的技术知识,加快自身技术创新的步伐[2]。②充分借鉴已有专利技术的经验和教训。新思想的借用对于技术创新、尤其是模仿技术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特别是跨技术领域的借用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同时率先发明者的经验教训是可以被借用的,这使得技术创新者少走弯路,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降低了技术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效率。③进行相关领域技术预测。一项技术的发展往往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相应地,一项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促进或制约。通过相关领域专利调查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本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并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做出判断。

2.1.2 运用专利战略降低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运用专利战略降低技术创新市场风险的着力点应主要在于通过专利信息调查,进行市场预测,通过申请专利并采取灵活策略以巩固市场地位。

①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测。

通过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内容、权利要求和申请区域等分析,可以进行以下市场预测和判断:第一,新产品出现的可能性;新产品的主要市场区域分布;新产品对老产品的替代性影响;新产品的本国需求潜力等。第二,对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成熟程度做出判断。技术成长规律表明,技术成长是非均匀的,技术突破常常伴随着大量专利申请,而当某个领域专利稀少时,常预示着技术的成熟和被替代,进而也预示着市场的逐渐饱和。第三,通过专利调查找准竞争者的技术优缺点,进行相应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越准确,市场创新的风险就越小,技术创新的成效就越大。

②对创新技术市场的保护。

第一,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市场。为保证创新技术市场免受竞争对手侵占的风险,应注意专利申请的及时性,法律只保护首先申请专利的创新者。第二,注意专利申请策略,灵活有效地保护市场。一般情况下,企业只对容易被人模仿的那一部分技术申请专利,通常将技术核心部分作为专有技术保留下来,以此来提高技术的保密程度、垄断地位以及该技术的商业价值。第三,适时、适度进行专利技术的转让,培育创新产品市场。选择适当的需求者对自主技术进行转让,有利于培植与扶持一批行业竞争者。理想的行业竞争者有助于吸收需求波动,填补市场空白,改善现有的市场结构,分担市场开发的成本,普及创新者的技术标准,这对强化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奠定企业在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2专利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专利布局

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专利布局,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重要。专利布局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争取在核心技术领域创造几项基础专利。即使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专利都掌握在国内外其他企业手里,只要企业掌握有若干基础专利,国内外企业就不敢小视。②封锁下游技术专利。通过大量申请下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就可以堵死其他企业对下游技术进行市场化的主要路径。③加强在国外市场的专利部署。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就相关技术在国外市场部署专利,那么应当迅速把相关技术公开,从而防止国外竞争者申请专利。

在专利布局中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如何用外围专利去抢占市场,这是我国企业应该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专利申请必须有很高的创造性,其实不然,专利布局不在于有多少高精尖的技术,而在于你针对这个行业怎么“跑马圈地”,这是一种战略。

2.3专利战略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专利战略的服务和保护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技术创新成果采用专利保护方式具有一系列优点:①专利是国家法定机关依法授予的一种确定的权利,这种权利状态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非常明确,即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限;③专利权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专利不能重复授权,一项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后,他人即使独立研制取得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可能再取得专利权;④获得回报,为下一轮技术开发准备资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

3技术创新活动与专利战略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是由若干相对应的环节构成,整个系统构成一个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拥有多少专利,生产销售多少产品,实现多大的利润造成影响。

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活动价值链分析见图1。①专利战略贯穿于企业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它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②在技术创新中启动专利战略,可以有效的利用专利信息资源,避免重复研发、规避研发风险。有效地获得核心技术、产品等竞争性资源,保持竞争优势。③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更好的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专利挖掘,及时发现专利空白点,寻求研发成果最有效的法律保护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技术产权(专利),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专利保护的全覆盖,形成专利网。④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充分利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专利运用管理,对专利从市场、技术、法律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决定专利的维持或放弃。⑤在技术创新中实施专利战略,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⑥实施专利战略,以专利产权为核心,从本质上规范创新活动,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

4企业技术创新应引入专利战略

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通过对专利情报及其有关信息的搜集和研究,预测相关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开展技术创新,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专利技术优势、竞争优势而作出的总体和长远的谋划。高新技术企业对专利战略,不可不加以重视,不可不加以研究,不可不认真运用。企业专利战略体系可以归纳如下五大类:专利调查战略、专利布局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实施战略、专利防御战略。

4.1专利调查战略

专利调查战略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有以下六种。①技术动向调查。在广泛搜集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当代技术水平并预测今后技术发展动向。主要为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参考。②专利性调查。在专利申请前,为判断该发明创造有无专利性而进行的调查。③公知性情况调查。为判断已公告的专利申请,或已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的专利可靠性而进行的调查,有利于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回避侵权行为和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等。④法律状态调查。这对于技术和新产品进出口、技术价值评估是十分重要的。⑤同族专利调查。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专利是否在其他国家取得专利而进行的调查。这对该技术商业价值的评估、技术和产品的进出口十分重要。⑥监视调查。一是指对特定竞争对手专利申请动向和取得专利权的情况的监视;二是指对特定的引人注目技术的专利发展过程的监视。这两种监视,常常可以相互结合,或交替使用。

4.2专利布局战略

4.2.1 基本专利战略

基本专利战略是企业基于对新技术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新产品、新技术的竞争优势,将其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基本专利是指独创性非常高的发明,一般是划时代的、先导性的核心技术或主体技术,是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的专利,它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和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前景。通过申请基本专利而拥有专利权,可以转化成排除竞争对手和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的法宝。一般认为,谁拥有基本专利,谁就可以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因此,国际上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无不首先考虑这一策略并能长盛不衰,独占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的控制权。

4.2.2 外围专利网战略

外围专利网战略是指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取得专利后,为防止别人开发外围产品或利用其他方法生产相同产品与自己竞争,企业必须迅速地开发外围产品并取得专利,形成严密的专利网,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可利用的空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专利[3]。

国外许多著名企业大量申请专利,既为保护自己的未来市场权益不受侵害,也为堵住别人技术超越的“空隙”。很多企业在一项技术发明之后,就要在该基本专利周围同时申请一些外围专利,构筑一道道保护的专利网。据欧洲专利局调查,欧洲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终只有50%能够获得专利权,获得专利权的专利中只有10%能最终付诸实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战略考虑用来“圈地”的。企业不能用简单的申请专利有用或无用,紧迫或不紧迫来决定申请策略,那么最终将导致专利行为的失误。

4.2.3 拦路专利战略

出于战略考虑,申请“拦路专利”。企业可以将技术实质、构思、方案先行申请专利,甚至可以申请一些“拦路专利”、“非实施专利”来钳制竞争对手。通俗地说,也就是申请一些或许根本无法实施的专利。当然,这方面在技术方案的公开上存在技巧,要由申请人和代理机构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4.2.4 储备专利战略

有时申请专利、并不是急于将专利技术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而是储备技术,待前一代专利产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后,再推出第二代产品,以延长第一代产品的市场寿命。对一个企业来说,储备的专利越多,潜在的竞争优势就越强。

4.3专利申请战略

企业应做好申请前的决策分析,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申请专利保护,通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分析。

4.3.1 选择专利,还是技术秘密

凡是产品上市以后,其技术和秘密极易被他人通过反向工程识破和掌握,企业最好申请专利保护,反之可选择技术秘密保护。如果有众多竞争对手同时都在研究同一项目,一般情况下,应申请专利,以防他人抢先申请[4]。

4.3.2 结合多种因素,判断技术方案的专利性

技术方案专利性判断,除了根据发明创造本身的技术创新程度或技术含量高低来确定以外,还要针对权利要求进行,如果企业不能对技术方案提炼出恰当的权利要求时,或不对技术方案作深入剖析时,就擅自评价技术方案的专利性,极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在代理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审查时认为没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技术方案,而实际上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也经常会出现审查时认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而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最终被宣告无效。

4.3.3 结合成本原则与市场需求作出判断

在申请专利时必须考虑成本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或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这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申请专利后,专利产品或技术能否形成市场,规模大小及持续时间。并认真分析申请专利行为付出的代价,以及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以此得出结论,去影响是否申请判断,以及决定申请何种类型专利,说明书内容和权利要求的布置,以及专利内容的公开[5]。

4.4专利实施战略

4.4.1 专利输出战略

专利输出战略包括专利权有偿转让战略和专利有偿许可使用战略两种类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专利技术、产品除自己实施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有偿转让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方式,收回技术创新的投入,并获得更大的利益。专利转让往往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常采用的策略,正逐渐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转让专利技术从战略上讲是合理的。通过专利转让,企业不仅可以防止别人模仿自己的技术,还可以通过转让专利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和收取转让费,而竞争者则可以获得一种比较廉价和风险小的技术投资方案。

4.4.2 专利返销战略

企业在引进输出方的专利后,对专利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改进原有技术,在申请到专利后,再将创新后的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方,或以自己的专利权为筹码,与对方进行交叉许可的战略。这种战略既可以使引进技术方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又能够使自己摆脱专利输出方的控制。

4.4.3 交叉许可战略

这是指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求得“双赢”的一种战略。适用于双方的专利比较接近,专利权的归属又错综复杂或互相依存,可能在市场上产生恶性竞争或相互指控专利侵权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构成妨碍时,就可实施交叉许可战略。

4.5专利防御战略

专利防御战略是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战略,是利用专利捍卫自己的专利阵地,防止受他人专利的制约,或对他人专利实施战略性防卫的手段。

4.5.1 保留关键技术

申请专利时保留关键技术。各国专利法都要求专利说明书应写得全面而充分,但专利申请人为加强专利获权后许可证谈判的筹码,以及为了防止技术内容公开后会很容易地被他人仿制,通常要将其发明的一部分关键技术要点作为技术秘密保密,这样仿制产品就达不到最佳效果,从质量上难以形成对专利产品的竞争力。

4.5.2 取消对方专利战略

这是排除竞争者对本企业专利威胁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战略既可以作为企业主动进攻的手段,也可以在企业遇到专利纠纷,受到专利侵权指控时作为防御策略运用,实现以攻为守的目的。其主要措施是利用竞争对手专利上的漏洞、缺陷或不符合专利条件的情况,运用专利法赋予的权限,启动专利权撤消程序或无效程序,指控对方专利无效。企业要想使无效宣告成功,关键是要收集到竞争对手专利权无效的充分证据。

4.5.3 文献公开战略

文献公开的战略就是一种以公开自己发明的方式,主动丧失申请专利必备的“新颖性”,意在阻止竞争对手申请专利、获得专利的战略。如果企业认为自己开发成功的技术、产品没有必要取得专利权,但又担心其他企业取得这一技术的专利权将给本企业带来威胁时,就可以采取抢先公开技术内容的方式,使之丧失新颖性,从而阻止竞争对手获得专利权。

参考文献

[1]吕玉辉.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战略机会选择[J].商业时代,2006(35)31-37.

[2]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3(9):91-94.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72-74.

[4]华鹰华劼.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与技术转移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6-29.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第9篇

著名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有句自主创新的名言:“要么创新,要么死亡”。200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制定与实施专利战略就变得更为重要。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实施专利战略,专利战略是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利用专利制度和专利信息,谋求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总体性谋划。本文将以江苏省的专利现状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专利战略提出建议。

1 建设创新型江苏进程中专利现状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江苏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总体知识产权目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1.1 2015年全省专利申请情况

根据2015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的全年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显示,全年专利申请量428337件、授权量250290件,企业专利申请量275249件、授权量16644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54608件,五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6015件,同比增长83.09%,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六项指标全国第一。三种发明专利构成为发明36.1%、实用新型36.0%、外观设计27.9%。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14.22件,同比增长39.14%。

1.2 2015年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情况

2015年度,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28399件,其中江苏省PCT国际专利申请2442件,同比增幅51.68%,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的8.59%,位居全国的第三位,广东15190件、北京4490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上面数据表明江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建设创新型江苏的目标还有些差距。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比例不高,万人有效专利申请量远低于北京的61.83和上海的28.8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相对不足且发明专利比例较低,需要在申请量和专利质量上下功夫,尤其要提高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专利的维持时间短,我省专利平均寿命仅为3-4年,国外一件较好的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其寿命至少在5年以上,一件发明专利其寿命至少要在8年以上。我们不仅应注重技术专利的数量和规模,更应重视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效益。

2 专利战略的运用

制定企业专利战略,通常运用管理学SWOT分析法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评估,确定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从而确立专利战略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应的专利战略。从专利的申请、实施、转化过程来划分可包括以下战略:

2.1 专利调查战略

专利调查战略是基础性战略,由专利信息服务网络、专利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专利信息调查几方面构成。专利文献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要充分利用所蕴含了丰富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在进行专利调查时主要包括对拟开发新产品的现有技术、技术趋势、有无专利性、同族专利及对特定竞争对手和特定技术专利的申请动向和授权的监视调查。

2.2 专利布局战略

专利布局以确立和维护相关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为目的,以策略性的专利部署为落脚点,包括专利分布和专利组合。专利布局需要综合产业、市场、法律等因素,对专利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专利格局。

(1)基本专利战略。是企业为保持自己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根据对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将其核心技术申请为基本专利,从而掌控该产品和技术领域的战略。企业通过所拥有的基本专利所享有的垄断权和支配权,最大限度占有市场份额获得较高收益。

(2)外围专利网战略。其含义是围绕基本专利技术,开发外围技术并取得专利形成严密的专利网,堵住别人技术超越的“空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专利。外围专利网通常以以下两种类型体现:一种是专利权人在自己基本专利周围设置许多原理和功能类似的小专利形成专利网,借此来抵御他人对其基本专利的进攻。德国的拜耳公司开发出阿司匹林药物后,在剂型上进行创新,先后开发出添加维生素C的阿司匹林泡腾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司匹林颗粒状药品,拜耳公司的上述行为不仅加强了对基本专利的保护,延长了保护期限,凭借在剂型、额外效果等方面的改进延伸阿司匹林药品的市场垄断。另一种是在他人基本专利周围设置自己的专利网,达到绕开对方的基本专利的目的,即为“木桩篱笆”策略。

(3)专利申请战略。通过申请专利是企业将创新技术成果获得专利权的唯一方式,也是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可以利用专利权的高度独占性,从技术、经济、法律、市场等方面权衡决策,开拓、控制和占领市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专利申请应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申请专利保护,企业应做好申请前的决策分析,在实践中通常选择专利、技术秘密或者以专利加商业秘密的混合保护方式。若其他人易通过反向工程破解并掌握其技术秘密的,宜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予以保护,否则应通过采取保密的方式予以保护。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配方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典范。常见的为将发明创造中不易保密且容易被他人仿造的部分申请专利保护,将关键的难度较大且不易被仿造的部分作为技术秘密保护。这也是当前的技术许可证协议大多数是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相结合的形式存在的原因所在。

(4)专利实施战略。1)专利输出战略。包括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实施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获得更大的利益,并尽可能占据市场份额。为了维护技术垄断优势,需要对所转让和许可使用的专利进行分析,区别对待。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实施专利转让和许可的经验,美国为维护技术垄断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限制技术输出,10%的核心专利技术不允许转让,20%的重要专利只在能获得较大收益且不会对其企业造成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转让,50%的防卫专利可以自由转让。

2)专利回输战略。企业在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专利后,通过对其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改进,在获得专利权后,将创新后的专利转让给原输出方,或以此为筹码与对方进行专利交叉许可。这种方式既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又能摆脱专利输出方对该领域的专利控制。如日本企业在战后耗费100亿美元引进了3.6万件专利,通过对技术引进消化并创新后进行专利输出获取了3000亿美元的收益,同时也跻身于世界专利强国之列。我国企业在创新意识方面,大都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日本企业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3)交叉许可战略。是企业相互以各自的专利技术进行对等交换,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专利互补达到“双赢”的战略。适用于各方在技术领域比较接近、专利权相互依存,容易相互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的情形。如改进专利与原专利、从属专利与基本专利的专利权人就可以通过订立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让双方受益,各方均能缩短技术创新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避免诉讼,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4)专利与商标相结合战略。具体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形式:专利与商标搭配,利用专利权搭配商标增强自己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商标承接专利垄断权战略,即通过在专利产品上注册商标,利用专利权的专有性对产品进行市场垄断,专利保护期到期后再利用可无限次续展的商标权延续对该产品市场的持续控制。

5)专利技术标准化战略。“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控制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一方面应重视采用先进国际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通过自主研究形成核心专利,确立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体系并争取能成为行业标准。按照“专利确权→专利与标准相捆绑→标准升级→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标准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标准市场化”的发展方略。

(5)专利防御战略。专利防御战略是为保护其利益,或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用专利捍卫自己的权益,防止受他人专利的控制或对他人专利实施战略性防卫的措施。

1)保留关键技术。各国专利法都规定技术方案应充分公开,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为最低要求,但专利申请人为防止技术内容公开后容易被他人模仿或实施,以及增加专利获权后进行许可谈判的筹码,通常将其关键技术要点保密,不予公开。那样即便有竞争者通过公开的专利文件实施进行防治,也不能达不到最佳效果,难以对专利产品形成竞争。

2)取消对方专利战略。这是彻底消除竞争者威胁的方式,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既可以进攻,也可在被控专利侵权时作为防御措施运用。在实施该战略时其主要措施是根据专利法的法律规定,找到对方专利上的漏洞或不违反专利授予条件的情形,,提起专利撤销程序或专利无效程序,使对方丧失专利权。

3)文献公开战略。是以公开自己发明,使该技术失去专利的“新颖性”条件,从而阻碍竞争对手获得申请专利权的战略。若企业认为所研发出的技术、产品无须取得专利权,但其他企业的申请和授权会本企业带来威胁时,提前向公众公开该技术内容,达到阻止竞争对手的目的。一些研发能力较强并不会对所有的技术申请专利,如IBM公司每月会定期刊出技术公报,公开很多公司经过审核认为无须申请专利的技术信息,其公开的数量远远超过其申请专利的数量,该公司每年申请专利600-700件,但在技术公报上刊出的超过8000件。

4)利用失效专利。失效专利指因有效期届满或其他原因提前终止的专利导致在法律上失效的专利,但并不等于丧失了经济价值。有的失效专利仍具有较大的研发、利用价值,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种是对到期或有效期即将届满的基本专利进行研究,对其继续开发改进,并重新提出专利申请。苹果公司成立之初也是得益于投资人费莱.瓦而丁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查阅到的一份已经失效的微电脑技术专利,研究后认为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与他人投资成立了微电脑公司,发展成为现在闻名世界的电脑公司。二是对已失效专利技术的实施新的应用。如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磁带,认为没有市场而在多国都主动放弃了专利,日本企业利用失效专利战略开发出品质不一的各种各样的录音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3 结语

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从总体上来说,我省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创新水平不高,应重视专利信息和情报,紧跟国内外企业在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形成自己的基本专利,同时适当引进技术,注重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外围专利网,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最终能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创新竞争优势的主导。

摘要: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实施专利战略。本文在分析江苏省专利现状的基础上,从专利的申请、实施、转化过程,根据企业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专利的调查、布局、申请、实施及防御方面采用相应的战略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利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小青.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策略研究[J].武陵学刊,2014(03).

[2]林婧弘.美国、日本实施专利战略的经验及启示[J].知识产权,2009(11).

[3]熊晓琴,彭晓东.基于AHP-BCG矩阵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J].情报科学,2008(04).

手机相关企业须制定专利战略 第10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过去, 一个企业的发展, 更加注重的是资本的积累和运作, 而现在, 仅凭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在先进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另外一个因素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目前, 技术已经和有形资产一样, 可以作为企业的资本, 体现企业的价值。在企业的经营中, 技术会起到四拨搏千斤的作用。就技术的保护而言, 专利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效, 并且已经被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的方法。知识的资本化和人格化, 都是以“专利化”为基础的。专利可以使企业在若干年内占有一项技术, 独自享受这项技术带来的利润, 同时, 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 与竞争对手周旋。如何运用好专利, 使其充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已经成为全球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专利战略,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战略, 尤其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 专利战略实施的成败, 会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

在手机产业链当中的那些高科技企业, 同样也需要有合适他们的专利战略, 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事实上, 一些相关的企业已经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这些案例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成为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武器。

手机内部有许多芯片, 这些芯片由专门的半导体企业进行开发与生产。实际上, 半导体生产的设备由于其技术要求高, 因此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但是现在, 半导体公司却非常的多, 他们都采用了一种“哑铃”式的经营模式, 重点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在这两个环节投入较多的成本, 而产品的生产全部外包, 给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去完成生产环节的任务。这种经营模式大大地降低了进入半导体行业的门槛, 企业不需要很大规模的投资去修建车间和购进设备, 只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而专利对于这种企业来说, 是他们实现“哑铃”式经营模式的重要保障。这些企业也正是因为不拥有半导体生产设备, 因此作为无形资产的专利就更显得重要。专利技术就是这些半导体设计企业的主要资产。由于这些半导体设计企业的生产是需要其他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完成的, 因此关于这些企业的产品的重要技术资料就不得不被生产企业知晓。虽然半导体设计企业可以与半导体生产企业签署相应的保密协议, 但是专利保护还是更为有力而且有效的手段。因为对于专利技术而言, 在未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不能对专利技术进行实施的。

对于这些半导体芯片的设计企业来说, 技术信息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研发的时候,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与其他公开的文献相比, 更具有实用价值, 因为专利技术一般都是正在被使用或者即将被使用的技术, 而其他的一些学术文献, 有的只是一个设想或者概念, 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适于实际应用。对于一些技术水平相对不是很领先的企业来说, 他们可以通过专利文献了解技术发展的动向, 并且通过专利文献学习其他企业的技术, 少走弯路, 花费较少的成本, 尽快赶上其他的同行业的企业。而对于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 可以通过专利文献了解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 从而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同时, 也可以通过自己将各种各样的技术申请专利, 并将这些专利公开, 迷惑竞争对手, 使竞争对手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真实发展意图。

现在的手机大都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 手机中不同的模块能够完成不同的功能, 将这些不同功能的模块整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个手机的系统。以前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 随着技术的发展, 手机的功能也日益强大, 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 手机还可以上网、拍照、摄像、听音乐, 甚至看电影, 功能强大的手机可以成为一部掌上电脑。一些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的手机生产商也可以自己研发相应的功能模块。但是, 由于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 再有实力的手机生产商如果要自己生产所有模块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一些半导体设计公司已经将这些功能做成芯片, 手机生产商可以根据其生产的手机的功能需要购买这些芯片。这些芯片的使用往往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持, 因此很多半导体设计公司在出售芯片的同时, 也出售相关的专利技术许可。而作为手机生产商, 也就需要购买这些专利技术许可, 从而使得自己的手机的功能更加强大, 性能更加优越。

另外, 对于手机生产商而言, 手机的外观也非常重要。手机作为一种完善的产品, 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挑选。在讲究时尚个性的今天, 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 不光注重手机的功能, 还非常注重手机的外表。尤其是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 而且年轻人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远远的高于其他人群, 因此, 外观时尚的手机将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个方面, 一些比较知名的手机生产商就将自己手机的特色与自己的品牌联系到了一起。比方说, 一提到内置天线手机, 我们就能想到诺基亚, 一提到滑盖手机, 我们就能想到三星。有时, 这些手机生产商还有意识的在这个方面下工夫。例如, 诺基亚曾推出了“倾城”系列和“倾慕”系列手机, 这几款手机从功能而言在同时代手机中是比较普通的, 而外观却很有特点, 并且借助广告的宣传, 使得一些年轻人因为拥有这么一部手机而感到十分的时髦。LG公司推出的“巧克力”系列手机, 也是依靠其时尚的外观赢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英华达公司也推出了其“Hello Kitty”手机, 主要针对年轻女孩消费者, 博得了许多“Hello Kitty”迷的欢心。这些外观各异的手机, 虽然功能并不如一些高端的智能手机强大, 但是仍然以其外表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而且也因为其各具特色的外观, 使得手机的价格可以高于相同功能的其他手机, 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提高手机的功能相比, 改变手机的外观是一个捷径, 可以花费较少的投入, 赢得更多的市场, 并且还能够提升品牌和企业的形象。

手机的使用离不开网络, 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 专利战略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美国高通公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1985年, 欧文-雅各布与合伙人联合创建了高通公司, 接着, 高通公司在全球开创性推出CDMA标准, 现如今, 高通公司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使用蜂窝技术的移动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收取CDMA专利费, 而且, CDMA已经成为主流的3G移动数据系统标准。欧文-雅各布表示, 专利授权模式已经成为高通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高通公司借此对CDMA技术进行进一步开发。

高通公司通过技术上的创新, 获得了该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并且将其技术专利化, 专利标准化, 这种专利与标准相互结合的专利战略, 使其获得了一种垄断的地位, 其他企业如需要加入这一行业, 必须符合该行业的标准, 然而一旦符合了标准, 又必然要使用与标准结合的专利, 而不得不购买专利的实施许可。事实上, 不仅仅是高通公司, 世界上许多知名大企业都在实施类似的专利战略, IBM公司每年因专利实施许可所获得的收益可达15亿美元。

事实上, 手机所涉及的相关行业还有很多, 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但是, 从上面的几个行业中的企业已经可以看出, 专利战略在手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中,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制胜的“隐形武器”, 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加入WTO之后, 关税壁垒铲除了, 但是各国又高筑知识产权壁垒, 各国承诺保护知识产权, 这对我国一些习惯于“偷鸡摸狗”和“假冒伪劣”的企业来说, 将难有生存之地。即使是一些守法经营的企业, 如果没有专利战略, 也将很难有招架之力。

上一篇:日本“新人类”论文下一篇:消防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