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思想范文

2024-05-26

农业发展思想范文(精选12篇)

农业发展思想 第1篇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生存理念。他是人们处理自身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法,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 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和狭义的生态文明。广义的生态文明指立足于人类文明进程, 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首先经历的是原始文明, 随着原始狩猎时代的结束, 人类又踏上了农业文明进程,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又开起了工业文明, 而生态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1]。在存在方式上他与以往的文明形态并立, 在内容上包含着与其他文明制度相似的内在构成系统和元素, 都涉及某一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精神文化发展状况等。狭义的生态文明单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总结的方法和理念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 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当中。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时代人们形成的重功利主义, 物欲享乐主义的一种超越, 同时也是对这一时代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严重加剧的一种必然回应。

1.2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不得基本目标不仅在于发展, 而且还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等长远发展所需。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效率, 这里的效率也包含了资源利用率, 尽可能少的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 同时对于已经获得资源又要最大程度的将其利用。绿色发展将环境的承载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和谐是发展中始终遵循的目标原则。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 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观念。人们推动发展的目标不再简单的是财富的积累和增加, 也摆脱了单纯注重物质利益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在维护生态自然环境和谐,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发展方式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的整合下人们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的发展, 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而要在维护环境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就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此, 绿色发展的内涵中包含了绿色科技创新、价值观念创新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1 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 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当前我们发展中的根本指导理念和精神内涵。生态文明一种发展理念, 而绿色发展则是践行这种理念的具体发展方式。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应当处理好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关系。而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应当秉承绿色环保的思想, 发展不但不能破坏环境, 而且还要促使环境更加健康[2]。这种处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从这个角度看,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的。同时绿色发展还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 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发展, 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也完全契合了生态文明理念关于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念要求, 实质上这种生态文明理念也成为了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

2.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若要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必须需要一个支撑, 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现实的技术、鲜活的文化。而绿色发展就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姑绿色发展方式十分活跃,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共识, 企业在减少污染排放的过程中还不断的研发创新了废物利用技术[3]。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明显减少, 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原来的生态赤字已经开始出现扭转, 呈现明显的生态盈余局面。这一切都取决于绿色发展方式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但是更为根本的是生态文明理念对我们整个发展理念的影响。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 它带有明显的广义性, 因此这种文明形态内部还包含诸多构成因素。例如指导理念、实现方式、协调机制等等, 而绿色发展就是将这种理念转变为现实的具体方式。反过来讲绿色发展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南平, 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13.

[2]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9月入党思想汇报:关注农业发展 第2篇

9月入党思想汇报:关注农业发展

9月入党思想汇报:关注农业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在改革开放以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因为农业的地产业化,导致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中国的农业发展处以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根据2001年3月28日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城镇人口4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乡村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将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重要的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近年连年以党中央的一号一直在关注三农问题。2004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提出了“少取、多予、放活”六字方针;20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2007年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2008年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大对于农村的各个方面的投入;2009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重点突出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到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连续第7次锁定“三农”也表现出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一系列的农村新政策使得农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一系列直补政策实现了农业连续6年增产增收,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的经济的发展。最近在广州等地出现的“民工荒”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展示出了中国农村的新变化,农民年年背井离乡的奔赴外地之后,国家的惠农政策让他们认识到在农村也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在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变化和气象。农村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才,农村发展亟待人才支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一方面说明农村的条依然很差,国家应该给与更大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农村的发展没有很深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引导大家看到农村所存在的机遇。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大事,占国家3/4的农民能 汇报人: 2011年9月日

协同思想才能协同发展 第3篇

自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三地无论是在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空间布局,还是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公众对三地协同发展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未来,三地需要根据中央的顶层设计,着眼全局,进一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摒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识,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加快协同步伐。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核心是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坊间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北京吃不下、天津不够吃、河北没饭吃”,基本说明了此前三地各种发展失衡的状况。因而,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要努力打破这种失衡的状态。

当前,河北的发展程度最低,中央给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钢铁产能大省河北来说,首先意味着巨大的“去产能”的任务和挑战。这不仅是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据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公开的数据,河北的铁产能已经去了3391万吨,钢产能已经去了4106万吨,相当于两个鞍钢。力度不可谓不大。

协同就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河北钢铁“去产能”,北京市已成为受益者: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6天,较2014年增加14天;京津冀地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0%,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北京也在给河北“造血”。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河北在去产能腾退空间的同时,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在产业链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合作。2015年,北京多种业态落户河北,其中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总投资120亿,预计今年6月投产后,可创造3500个就业岗位。

从最近两年的实践看,三地有些区域需要在思想和观念上强化协同意识,需进一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内各层级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疏解过程中,出现同质化争抢现象;盲目上马园区,却因招商不利而造成土地闲置;各园区联系较少,无序恶性竞争,产品和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等问题,都需要加强思想和观念的协同,进行科学布局。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胡克勤所言,只有“跳出北京发展北京”、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京津冀才能协同发展。“跳出北京发展北京”是指真正要解决北京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就要高标准、深层次、大尺度谋划,解决北京和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问题。反之,天津与河北也要跳出自己发展自己,谋求共同发展。

谈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 第4篇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要支援农业

无工不富, 无农不稳, 这是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观点。建国后, 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就是在发展国民经济时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就这一问题, 毛泽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一,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 工业要支援农业。鉴于前苏联在处理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上所出现的失误, 即过分重视重工业而忽视了对农业的发展,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毛泽东明确指出, 我们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 要想少走弯路, 就得引以为鉴, 处理好我国工农业的关系。他提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1) 民以食为天, “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吃饭问题是第一件大事。” (2) 他认为, 农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吃饭问题, 而且关系到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吃饭问题, 关系到轻工业的原料问题, 关系到重工业的市场问题, 关系到出口赚外汇的问题, 关系到国民经济资金积累问题等。所以,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 没有农业就没有基础”, (3)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 支援农业。” (1) 因而,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光搞工业, 不搞农业, 不但工业没有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必不牢固。要搞好国民经济, 就必须“一手抓工业, 一手抓农业” (3) 。为了真正地把工业和农业都搞好, 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其二, 农民的情况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所以农民问题历来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 农民情况如何,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 关系极大。” (1) 农民的情况在当时, 最为紧要的就是吃饭问题, 所以, “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是第一件重要的事, 我们应当十分注意农业问题。” (4) “农业搞好了, 农民能自给, 五亿人口就稳定了。” (1) 国家也就稳了。因而, 关注农民的情况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是有关工农联盟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犯政治错误。“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革命时期是这样, 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 政治上犯错误, 总是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 (4)

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要搞好综合平衡

“农, 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4) 如何科学、合理地促进农业的大发展, 为国民经济打下牢固的基础?毛泽东提出:“农业也要综合平衡, 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 (2) 对于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他举例说:“蔬菜是农, 猪牛羊鸡鸭鹅兔等是牧, 水产是渔, 畜类禽类要吃饱, 才能长起来, 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两类饲料, 这又是农业, 放牧牲口需要林地、草地, 又要注意林业、草业。由此观之, 为了副食品, 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 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 (2) 由此可见, 处理好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可以使它们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处理不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则会使它们互相削弱, 难以发展。而在五个方面, 毛泽东认为, 最为基本的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农林牧三个方面的综合平衡, 他形象地说:“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 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 畜牧业又是农、林业 (主要是农业) 的祖宗, 农、林业又变为儿子。这就是三者平衡地相互依赖的道理。” (2) 因而, 在发展农业, 处理农、林、牧、副、渔的关系方面, 做到“农、林、牧三业要结合。” (4) “必须要有这三种结合, 否则对于农业不利。” (2) 为了使农、林、牧、副、渔, 特别是农、林、牧能够综合平衡地发展, 他强调不仅要懂得农业, 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还要懂得农业内部各行各业, 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还要懂得畜牧业, 如猪、牛、羊、马、鸡、鸭、驴、骡、犬、兔等。

另外, 他还特别强调了林业的发展问题。他指出:“森林是很宝贵的资源。” (1) “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林业, 森林, 草, 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正是这样, 他强调一定要搞好绿化工作, “这个绿化, 不要以为只是绿而已, 那个东西有很大的产品。森林这个东西是多年生, 至少是二十五年生, 这是南方;在北方, 要四十五年到五十年。” (3) 所以, “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 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对农业, 对工业, 对各方面都有利。” (5) 总之, “所谓农者, 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 (2) 这是发展农业的战略方针。

三、提倡科学种田, 要按“八字宪法”办事

建国后, 面临只有世界1/14的耕地而要养活世界1/4的人口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 必须搞科学种田, 按照“八字宪法”办事。他说:“我看中国就是要靠精耕细作吃饭。” (1) 他很有信心地认为, 只要我们科学种田, 实行了精耕细作, 不仅可以解决六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还可以使中国变成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国家。就如何达到高产的问题, 他首先提出先搞试验田的形式, 通过搞试验田找出增产的方法。他说:“种试验田的经验, 值得普遍推广。县、区、乡和合作社的领导干部, 都搞那么一小块田, 试验能不能达到高产, 用什么方法达到高产。” (1) 他认为高产是来自于科学种田, 而非盲目蛮干。后来, 他又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 于1958年提出来了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 即“八字宪法”, 也就是必须抓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工作。所谓土, 即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 合理施肥;水, 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 培育和推广良种;密, 合理密植;保, 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 田间管理;工, 工具改革。对于这“八字宪法”, 他认为:“首先应该是‘土’, 第二是‘肥’, ‘水’要放在第三位, 然后是种、密、保、工、管。” (3) 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贯彻这“八字宪法”, 他没有定出一个死的标准, 他要求要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 要有灵活性。比如,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 不可太密。……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 积累经验, 根据气候不同, 因地点不同, 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 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 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 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 (2) “八字宪法”, 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是对当时我国的农业技术的一个革命。实际上, 对于农业耕作, 毛泽东早在1942年12月就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他说:“要因地因时制宜。农业的地区与时间不同, 发展的方法也不同。……指导农业, 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在时间上也要有分别……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 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 也要有这种分别。” (3) 可见, 对于发展农业, 毛泽东历来是非常重视地域、时间、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的。

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必须注意保持水土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 (6) 建国后, 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 1955年, 他对我国水利事业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展望, 他说:“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 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 十分需要定出一个在若干年内, 分期实行, 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 保证遇旱有水, 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合作化的基础上, 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 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 (5) 在他的领导下,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到1959年冬, 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7700多万。” (2) 不仅如此, 毛泽东一再强调, 为了解决我国的水利的基本问题, 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建设。他提出, 虽然从短期来看, 兴修水利成本大、代价高, “但是, 从长远来看, 粮食可以增加得更快, 农业生产可以稳定增产。” (2) 正是我们搞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在1959年的特大旱灾面前, 我国的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大减轻旱情, 减少了损失。正如毛泽东说的:“1959年以前, 我们农业的生产, 主要靠兴修水利。1959年我国七个省遇到很大的旱灾, 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 要不减产而能增产, 是不能设想的。” (7)

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少, 为了解决吃饭和耕地之间的矛盾,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 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开垦荒地, 以扩大可耕作的土地面积, 减小吃饭的压力。就开垦荒地来说, 这是一种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改造自然的行动, 这种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必然会给自然带来破坏, 如果在垦荒时没有考虑到自然的承受度, 如果垦荒带来了水土的流失和生态的失衡, 那么这种行动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反而损坏了人类的利益。所以, 在垦荒的同时, 毛泽东强调:“短距离的开荒, 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 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 (5) “在垦荒的时候, 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 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 (7) 这说明, 毛泽东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就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要推行机械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 要改变这种状况, 毛泽东认为, 根本的问题是改良农具、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2) 要达到机械化, 就得进行改良农具, 实行农耕工具的革命。所以, “改良农具运动应该推广到一切地方去。它的意义很大, 是一个伟大的革命, 迅速有效。现代化机械与改良农具的对立统一。” (4) 就改良农具问题, 他在1959年4月进行了初步规划, 即“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 七年以内中解决, 十年以内大解决。” (2) 不仅如此, 同时, 他还对具体推进的步骤做了较为详细的设定。但是, 到了1959年12月, 他又指出:“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 第二个十年还不行, 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 (2) 这是因为, 我们还没有实现工业化, “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 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 (2) 为了给机械化创造条件, 毛泽东提出要给地方一些制造机械的权力。他说:“为了农业机械化, 多产农林牧副渔等品类, 要为地方争一部分机械制造权。……一切统一于中央, 卡得死死的, 不是好办法。” (2) 这就涉及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认为, 首先, “用机械装备农业, 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2) 是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的需要, 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更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前提。其次,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人口会减少。” (3) 也就是说, 随着机械化的推进, 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 进而就会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为了使被解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至于都涌向城市, 导致城市人口过分膨胀, 他提出农村要办工业, 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等思想, “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 或者更好一些。” (3)

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 其中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合理的和科学的, 他的一些思想观点已经涉及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层面, 例如, 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农业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 工业要支援农业;农业的发展要搞好综合平衡, 要搞好绿化;要提倡科学种田, 要因地因时制宜;要保持水土, 维护生态平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这些思想观点,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搞好农业也是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比如, 我们今天在工农差距巨大的情况下, 如何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下, 如何更有效地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欠缺的条件下, 如何引导他们科学种田;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 增强供养能力;在旱、涝灾害不断出现, 且日趋严重的趋势下, 如何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在广大农村靠着传统耕作方式、手工工具搞饭吃的情况下, 如何推行农业的机械化等等问题, 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的农业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 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出一些答案。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②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③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7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⑤毛泽东文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⑥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发展对象思想汇报 第5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领悟,我理解到党员义务是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更是党员自身素质的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先对其有准确地理解。义务中提到的先锋作用是党实现有效领导,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员是否具有觉悟的重要标志,每名党员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要注意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人民的公仆,时时处处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作为党组织的成员,就要以党的利益为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多做贡献,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对照党的纲领,我还深刻理解到,作为党员就应该有党员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学习意识,并且要时刻牢记“我是党员我先行,模范作用我能行”,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提升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始终坚持一种勤奋学习的状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知识水平的先进性。持续提升理论素养,并且要刻苦钻研业务技能。

通过学习,也使我进一步的系统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我更进一步的树立了准确的入党动机。“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我在了解了党之后,深刻体会党的精神,并与党和国家产生深刻认同感,带着我深沉的热爱加入其中,奉献中闪耀青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入党过程庄严而艰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在同学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间在继续,每个人也在持续地变化,有长大成人的,有变老的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要保持优点,改正错误,争取早日达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请党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这是我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我知道还有很多方面我的理解不够,还有很多问题我没看到,于是希望党组织能够多多指导我、教育我,培养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一个真真正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传播前沿思想,迎接创新发展 第6篇

在新增设的“前沿”栏目中,本刊特别刊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管理评论》主编钱颖一教授与全球最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埃隆·马斯克的对话,以及全球著名的趋势分析家约翰·马尔科夫的采访报道,目的就是为全球的读者,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们提供未来的商业分析,并启示如何在科技驱动的新浪潮中赢得商业发展的最新机遇。在钱颖一与马斯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知新一代的商业领袖必须不断探索商业的前沿和科技的前沿,借助人性光辉和科学精神,才能创造出更新更有价值的供给,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实现熊彼特式的融合。而普利策奖获得者马尔科夫的分析,集中探讨了下一个发展热点——人工智能的特征以及对人类的深远影响,无疑,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显著地改变产业形态、制造模式、生活方式,将急剧地推动现有的“互联网+”迈向“人工智能+”的新科技经济社会范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工作的重点,如何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兖矿集团采取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举措,求生存谋发展、实现凤凰涅槃再创辉煌,在企业层面探索了一条供给侧改革的新路。

迈入十三五,经济发展的质量更为重要,企业的功能和性质也将发生根本的转变。从经济利益导向逐步转变为技术创新、商业生态的建构者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企业的核心推动力量也逐步由自然资源、资本逐步转向知识和人才——企业的员工。无论是进行平台创新,还是构建共享、共创、共生的生态企业,都要依靠员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构建幸福企业,就成为十三五期间企业成功的关键。本期刊登的若干篇主旨文章,充分阐明了幸福企业不仅能够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率、提高企业效率、减少内部耗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激情,提升员工的自驱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对于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来说,幸福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这些企业成功的核心推动力量。创造一个信息共享、心态开放、包容异见的创新环境,创造一个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胜过利润追求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充分自主地在工作中探索、学习、提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构成新的更科学的“平衡计分卡”。

总之,作为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管理评论杂志,我们将进一步体现创新的风格,继续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院之力,注全球商业领袖精英之慧,不断提供最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引导中国企业乃至全球商业持续变革,全面发展。

个人诚信思想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诚信,产生,发展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 而建立完善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则是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有关于诚信的成语层出不穷, 如一诺千金等等, 真是不胜枚举。这也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诚信, 诚信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1 诚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社会数千年来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儒家的诚信观更是由来已久, 内容丰富。儒家的诚信观包括这几层含义:一是指言而有信, 忠诚无欺;二是指内在诚实品德与外在不欺诈行为的统一, 做到内外兼修、言行一致;三是指人们立身处世及社会存在和有序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如孟子认为“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其中, 把“诚”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 而“信”也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的“诚实、不欺”。儒家的“信”更多是在“诚信”意义上提出的, 是对人的一种道德品质的要求, 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交而不信乎?” (《论语》) , 说的就是做人、为人处世、与朋友交往都要讲信用。孔子一直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 认为讲究诚信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这样国家也就会得到发展, 逐渐变得强盛起来。

2 诚信思想的发展

2.1 传统型社会中, 诚信的从属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 诚信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熹认为“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 无成名, 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也就是说诚信就像是五行之中的土默默无闻, 没有浮华的地位, 没有显赫的威名, 然而水、金、木等元素都是在等待中萌生的, 借此说明信的重要性。但在过去的社会中, “情”是家族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纽带, “诚信”只是作为一种从属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每个人对于朋友那是一定要讲“信”, 言而有信的人, 会受到大家的尊重言而无信的人, 大家会嗤之以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市场本身对自然经济的从属性质决定了诚信作为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从属地位。因此诚信问题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并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但并不是说不讲信用, 在传统型的社会中, 信用也是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的。“熟人社会”是社会成员个人信息的集合体, 由于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 又处于同一血缘聚集的社会关系中,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俗语说“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有许多民间的借贷, 其实并无白纸黑字的借据, 但一般也很少出现赖账行为。因为如果一个人干了什么缺德或违法的事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贬斥, 甚至还要株连九族。因此在过去一个封闭性的传统农业社会, 欺诈、赖账、制假等现象极少发生。传统社会的诚信之所以能够得到保障, 实际上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以礼为核心、以家族为社会单位的伦理性的熟人社会, 范围相对而言较小;一是传统的中人或保人制度。“面子”、“人情关系”使得传统的信用体系具有了一定的可信度和安全感。我们的这种信任和西方不同, 并非出自对契约的重视和信任, 而是因为对熟人社会中那套行为规则的熟悉, 对中介人的熟悉和信任。在我们传统社会中, 中人和双方都是熟人, 在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场合, 中人将利用自身的一切手段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使借贷双方都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 没有后顾之忧, 从而确保经济交往中的安全性、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相对而言, “熟人社会”的道德自律比较高, 个人诚信度也比较可靠。

2.2 新的历史条件下, 诚信的挑战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 熟人社会开始转向陌生人的社会, 在陌生人社会里, 由于大家没有了共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情况, 也就难以产生共同的信仰和道德准则, 所以依靠道德自律肯定是不行的, 道德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也就像滑滑梯一样直线下滑。当一个人从原来的熟人社会来到一个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 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就有可能去做了, 因为他觉得即使做了也没人会在意或发现, 犯罪行为也可能会产生了。对于这种情况, 就有必要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当然这种契约文化也会反过来推动以契约信用为主要形式的信用经济的发展。于是, 社会就有了制度化的诚信体系。诚信关系的普遍化有赖于稳定的市场经济。马克思指出,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 即货币或商品有条件让渡的独特运动形式。一般而言,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 使受信人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一个条件的制约, 那就是受信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付款或付息。这个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授信方的认可, 具有契约强制性。一般来说, 诚信的构成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信任, 即授信人对受信人的信任;二是时间, 即授予信用和偿还信用的时间限制。这种诚信思想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显得比较滞后, 远远适应不了全球化的经济, 适应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诚信一词最早是属于道德伦理范畴,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双方行为的一种规范。它要求当事人能够自觉遵守承诺、履行义务的道德准则, 是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品行。今天的社会诚信则应该是法律意义上的信用, 它是关于经济信赖的社会评价, 是民事主体所具有的诚实守信能力和经济履约能力, 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信赖和评价。因此现如今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还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 人们的信仰开始出现危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过于追逐经济利益的思想, 导致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岌岌可危, 需要及时地引导、调整、维护。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古代“诚信”思想对于净化人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这个传统美德, 下大气力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使诚信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洪筠, 冯茹梅.关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2]江海.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 2004 (9) .

[3]李永胜.诚信价值论[J].理论界, 2006 (4) .

[4]齐刚.关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 (9) .

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8篇

一.五行思想的形成

史伯, 西周末年人, 曾任周太史。他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最早地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万物的形成。

其实, 在史伯以前已有“六府”说和“五行”说, “五行”说是从“六府”说演变而成的。《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 谓之六府。”土生谷, 土谷相连, 谷为六府之一。“府”是府藏。“六府”就是储藏水、火等六种物质的处所。它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的概括和分类。后来可能是由于土谷相连, 土包括了谷, 就不讲谷了, 而只讲“五行”。《尚书·洪范》载, 上帝因禹治水有功, 赐给他“洪范九畴”, “五行”是九类治国大法中的第一项, 文章说: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行”是“世所行用”即日用之意。“五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应用的五种物质资料。“五行”也叫“五材”,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把水、火等五种东西看作人类生活最根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尚书》讲的“五行”, 作为“洪范九畴”的首项, 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资料的高度重视。 (此处不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似地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种物质元素, 是从史伯开始的, 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声一无听, 色一无文, 味一无果。 (《国语·郑语》)

土与金、木等是不同的东西, 把这些相异的东西错杂集合起来就能构成百物。这是说, 只有一种物质产生不了新物质, 必须有不同的物质在一起才能发生作用, 生成新物质。史伯举例说:音乐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不好听, 多种声音配合起来才悦耳;色调, 单有一种颜色并不好看, 多种颜色配合才有绚丽的色彩;味道, 单一也不行, 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可口。史伯明确地认为百物是由“五行”即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 “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 “五行”与百物, 是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说理论。这是对以往作为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分类的五行说的重大理论发展。

史伯的“五行”说从宗教神学的襁褓中解放出来, 摆脱了天命论的束缚。但是, “五行”是物理性的形态, 严格地说, 并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性质;史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归结于先王的功德, 这也是严重的理论局限。

二.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伯的“五行”说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理论上, 主要有两种学说:“五行”生克说和“五行”无常胜说。“五行”生克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五行”相生, 即“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一是“五行”相克, “克”即“胜”, 也叫五行相连胜, 具体指水胜火, 火胜金, 金胜木, 木胜土, 土胜水。应当说, “五行”说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这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有意义的。但是, 把“五行”生克作为自然界的必然规律, 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 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五行无常胜说。《孙子·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孟子·告子上》也说, 用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 火并不熄灭, 叫做“水不胜火”。这也是杯水车薪成语的由来。孟子的说法也说明, 五行能否相胜有数量等条件的制约, 并不是无条件的。把五行相胜说成是无条件的, 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五行说后来广泛地浸染到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 源远流长, 影响巨大, 成为中国人的持久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泥古论者赞之为神秘的金字塔, 智慧的大宝库;疑古论者则斥之为迷信的总根源, 妖怪的间谍网。这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列宁曾经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的事实, 历史事实说明, 五行说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万物生成的探索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的研究, 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而神秘化, 形成一张僵硬的“五行网”, 用它去硬套一切, 穿凿附会, 成为占星、卜卦、择日、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迷信的根据。

三.董仲舒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董仲舒,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在地主阶级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专制政权的新形势下, 董仲舒为服务于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 把古代的人格化的“天”和阴阳五行说相杂合, 构筑了一个神创论和五行图式论相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并进一步发展成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神观念通过吸取、容纳阴阳五行学说, 重新塑造天神面貌, 突出了人格的天 (天意等) 是依赖自然的天 (五行等) 来呈现自己的。原来用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是先秦时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潮, 并在反对天命思想 (即神创论唯心主义, 也即主观唯心主义) 的斗争中发挥过显著作用。董仲舒有见于此, 竭力利用、歪曲和改造阴阳五行观念, 作为天神创世论的重要环节。董仲舒学说认为“天”把阳当作主导方面, 把阴当作从属方面;阳主万物生长, 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主万物收藏, 是天的刑罚的表现。由阴阳二气再分成五行, 阴阳和五行的结合, 使五行的结构组织获得了两种内在的动力, 从而使五行结构有具有了自我运动和调节的性能。体现天的恩德的阳气推动五行按当时通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生, 即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叫做“比 (接近) 相生”。体现天的刑罚的阴气, 推动五行相胜, 即金胜木, 水胜火, 木胜土, 火胜金, 土胜水。其间均各隔一行, 如金胜木, 中隔水;水胜火, 中隔木等, 叫做“间相胜”。五行相生相胜, 终而复始, 循环不止, 就有春 (木) 、夏 (火) 、秋 (金) 、冬 (水) 四时, 土兼四时, 还有东 (木) 、南 (火) 、西 (金) 、北 (水) 、中 (土) 五方, 由此进而产生万物。这就是天———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董仲舒就这样通过把阴阳、五行拟人化, 使“天”摆脱纯粹的神灵形象, 成为和自然界的作用浑然一体的造物主、主宰者。董仲舒宇宙论的思想, 对于先秦时代如墨子所主张的单一的人格神观念 (主观唯心主义) 来说, 是一个进步, 而对于如荀子所主张的自然的天的唯物学说来说, 则是一个倒退。

四.中医学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中医理论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阴阳五行说。时至今日, 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部分, 成了中医学中最高的、总体性的理论, 其他理论则只是局部的理论。但是, 阴阳五行说起初并不是医学自身的理论, 而是从哲学中借来的, 形成的时间也不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家把“天有六气”和五色、五味、五声、六疾联系起来, 但很难说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它是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中期几百年间所形成的医学专著, 现代通行的版本中, 很可能还包含了东汉时代的一些材料。一般说, 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 并且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形成的《黄帝内经》, 就顺理成章地采用它来整理已经积累的医学材料。然而, 当时医学采用五行说, 也是势所必然, 因为在五行说以外, 当时还没有更为先进的世界模式。现在认为:“《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 有助于比较辨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五行学说的应用, 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 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

五行说之于医学, 是哲学对于科学的干预和影响, 是五行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但是, 用五行说去说明医学中五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时, 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五行说并不能正确地解释所有问题。在今天, 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的多起来了, 经过近几百年来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 而在每一门类中又是条分缕析的研究之后, 科学自身提出了整体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 促成了系统方法等整体方法的产生。这时候, 人们再回头来看中医, 感到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有着一种未被重视的整体方法的价值。但是, 应该指出, 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之所以采用整体方法并不是人们的一种自觉, 而是人们的不得已, 是在人们无力对局部进行具体认识的时代不得不采用的方法。采用什么方法, 人们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它决定于面临的对象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还应指出, 用整体方法时, 也必须对局部有一定的了解。这个程度, 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解局部, 不一定能懂得整体, 但不了解局部, 也无法很好地懂得整体。如果对局部认识有错误, 整体也很可能会出现漏洞。如果今天还念二千年前的阴阳五行, 那中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因为阴阳五行之于中医, 是不完备的科学知识和不完备的哲学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古人的光荣, 并不是今人的光荣。中医的整体方法, 既是中医的长处, 也是中医的弱点。

汉代所出现的医学理论, 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以前积累的医学资料进行整理的结果。从董仲舒开始, 阴阳五行说已经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所以儒和医之间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后世不少医家都认为, 作为医, 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 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 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五.王安石对五行思想的阐释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宇宙论不够清晰和系统, 但很有特色, 他发挥了“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王安石在《老子注》中曾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 他说:无者, 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 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 此名天地之始。有, 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 此名万物之母, 母者, 生之谓也。

从王安石的思想看来, 这里所讲的“无者”是指气。太初、太始、太极则是气的演化的不同阶段, 太极是阴阳二气的总称, 是和天地同时形成的。有天地以后, 万物就逐渐形成了。在所著《原性》和《洪范传》中, 王安石又在太极、天地派生万物的序列中加进一个环节:五行。《原性》说:“太极生五行。”《洪范传》说:“五行, 天所以命万物者也。”这里的“天”指自然的天, 实是代表天地而言。太极生五行就是天地生五行。太极、天地是怎样生五行的呢?“天 (阳) 一生水”, “地 (阴) 二生火”, “天三生木”, “地四生金”, “天五生土” (《原性》) 天和地即阳阴是分别生出“五行”中的不同物质实体的。王安石思想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说明五行, 以强调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因素, 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五种因素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万物。五种因素的不同性能又是万物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根据。王安石认为五行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事物变化的原因, 他说:“其相生也, 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 所以相治也。” (《洪范传》) “相生”, 如木能生火, 所以春去夏来。“相克”, 如金能克木, 所以木头被制成器具。“相继”, “相治”都是事物的变化。由于五行的各种各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同上) , 万物的变化就无穷无尽了。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形成、性质和变化;他在唯物主义宇宙论发展到气的一元论的阶段, 仍停留在阐发五行学说上面, 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的弱点。但是, 他对五行学说的创见则是对哲学理论的新贡献, 这主要是:五行既非上帝创造, 也不具有道德属性, 而是来自太极、天地, 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因素;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解释五行, 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阐述五行的物理性能, 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多样性的根据。

摘要:五行是一个历史范畴, 本文阐述中国五行思想的形成、发展, 及董仲舒和中医学对其的借用, 以及王安石对其的阐释, 使人们对五行思想形成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五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参考文献

[1]李申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哲学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4]张岱年主编.中国唯物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5]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6]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7]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让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 第9篇

在多年学校管理实践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是行为的指南,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办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形成科学的办学思想。如何形成科学的办学思想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我回顾了20余年教学管理岗位的工作历程, 使我深切的认识到, 科学的思想形成于对理论的实践和对经验的理性思考与提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的办学思想才愈来愈清晰, 那就是“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追求优质、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 其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正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表述的那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持续发展, 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 就学生发展而言, 小学教育只是他人生短暂的一个阶段, 更长的人生在等待着他们。作为办学者, 不但要为他们今天的发展负责, 更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的奠基。其次, 就学校的发展而言, 它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服务, 因此作为办学者只有使学校处于持续的发展状态, 才能保持学校的活力, 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一使命。

追求优质, 指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优质, 当然受限于各方面条件, 想要追求各项工作的优质困难重重, 但是我始终坚信, 只要我们认准目标, 找到破解困难的方法与途径, 将各项工作做优还是有可能的。

服务社会, 学校不是封闭的社会, 服务社会是学校办学的职能。当然作为小学, 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培养小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小学生中开展奉献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都会有一种感受, 那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在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或者说是阻碍。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这就决定了校长办学思想的不可复制性。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尊重这种独特性, 我们就会在困难或阻碍面前举步维艰。因此校长的办学思想要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 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学校这块沃土, 才能引领学校的发展。

到今天为止, 我到任新立村小学已两年有余, 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一些发展, 学校文化、教学质量、校园环境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都是我校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所取得的, 也是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学校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必然成效。

现在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接任时的基本情况:新立村小学坐落在天津市城区至滨海新区的黄金走廊之上, 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它始建于1946年, 现有17个教学班, 近600名学生, 教职工49人。一直以来, 学校在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下, 办学特色日益显著, 教师队伍年轻而富有活力, 逐步形成了“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 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的办学理念。

应该说, 领导把我安排到这个位子心里的压力是很大的, 如何让这所学校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摆在我的面前。此时局领导安排我参加第一批农村校长学习班学习, 在学习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唯一的途径就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让我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因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学校发展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继任者首先要学会的是继承, 在继承中谋求发展, 只有这样学校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立完善的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我将自己的办学思想融入到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首先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生态教育文化。我所理解的生态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 (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 满足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完整育人体系, 是包括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园建设等诸要素所构成的生态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每一个要素都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让学生在知识沉淀、思维发展、健康体魄、阳光心态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培育,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是以人文本的最好体现。

其次, 明确核心价值各要素的内涵。将学校愿景定位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摇篮”;将办学理念定位为“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 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将育人目标定位为“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将校训定位为“勤奋、博学、自信向上”;将校风定位为“崇德、明理、求善、求美”;谱写了校歌———《扬帆起航》。

再次, 强化学校文化支撑体系建设, 实施了管理者精神文化的修炼工程、教师精神文化 (教风) 的塑造工程、学生精神文化“学风”的培育工程、校园建设生态文化的提升工程、课程生态文化的建设工程。

学校通过支撑体系的建设, 让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实现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拥有希望这一办学理念的基础, 更是实现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育人目标的基础, 我们首先注重教师精神文化的塑造, 努力打造具有“敬业、奉献、包容、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一是开展了“立师德、树师风、扬正气”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先后举办了“让学校为我感动”“我为学校添光彩”“我与新小共成长”等系列师德演讲活动。

二是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做了“以优质的工作, 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提升职业素养, 为放飞学生理想铺路”等师德专题讲座。

三是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师德实践活动, 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 倾听家长心声”的家访活动, 定期慰问生活困难的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在每年教师节到来之际, 举办“感念师恩、让师爱洋溢在校园”主题庆祝活动。

四是在教师中开展师德示范岗争创活动, 大力营造“廉洁从教、从严治教”的工作氛围。

五是建立团队考核评价制度, 通过优秀团队的塑造,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我校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集体, 刘军莉、任国君两位教师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数学组、语文组和英语组分别被评为区级“教工先锋号”;刘军莉老师获得“五比双创教工先锋岗”荣誉称号。

在教师精神文化塑造的同时, 我校特别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了各类教师的培训方案, 一方面落实在专家引领下的以课例体验为载体的校本研训活动, 实行了教研组组长负责制, 研训计划的制定、研训活动的准备与实施、与专家的联系、活动资料的整理教研组长负总责, 各组活动的开展有序且有实效, 今年数学、英语两个教研组分别被评为区级优秀教研组。在专家的引领下, 通过课例研讨以及与专家的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的成长;一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 仅2012年语数英教师有21人次分别到厦门、重庆、太原、北京等地参加交流学习, 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中开阔视野, 全年各类培训经费的支出总额达到了42826元。为了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学校还建立常态化的骨干教师培育制度, 力求让更多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活力。

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学生发展方面, 我们力求做到4个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人和自然和谐方面, 我校努力打造生态化校园, 在环境建设这一部分还有进一步的阐述。

在人与自身的和谐方面, 我们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在形成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人与他人和谐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懂得理解、尊重、宽容他人。

在人与社会和谐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 我校将“自主合作、乐学善思”作为学生精神文化培育的核心, 一方面注重通过培育教师的精神文化,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强调责任与使命、关爱与尊重、理解与宽容, 以此来影响、感染、激励学生;一方面强调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月为“寻找雷锋走过的足迹”, 四月为“追寻中华科技魂”, 五月为“探寻中华文化情”, 六月为“我成长我快乐, 让生命绽放光彩”, 九月份为“‘礼’行在校园”, 十月份为“中国梦———民族的复兴”, 十一月份为“多元的文化, 开阔的视野”, 十二月份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每一项主题实践活动都精心制定了活动方案, 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去感受、体验, 在体验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每一届毕业生典礼仪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值得回忆的精彩记忆, 典礼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学校对孩子们美好祝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礼让, 既愉悦身心, 又陶冶心知。志愿奉献岗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在享受优越的学习条件同时, 更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要乐于服务、勇于承担责任。

实现课程建设的生态化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实现学生的和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是课程建设最终的价值追求, 它包含了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3个要素。

(一) 追求课程结构的生态化

我校重点追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构成的立体课程体系的协调发展。针对校本课程建设薄弱的现状, 学校将课程建设的关注点集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整体规划, 将校本课程分为学科拓展类、创新体验类、人文素养类、健康教育类, 重点开设了4D创意空间、环境与科学、科技小制作、创意科幻画、舞蹈、声乐等。

我校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编写了《环境与科学》共两册, 分别供五、六年级使用, 现已正式出版。为了扎实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了一座校园科技馆, 包括科技制作室、环境科学工作室、科幻画工作室、航模工作室、科技体验长廊。

为了追求课程结构的生态化, 学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 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还开展多样的主体项目活动:校园学生画展、读书活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 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 享受学习的快乐。在2012、2013、2014年度, 我校学生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活动, 歌手组合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舞蹈在2012年获得二等奖, 20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青少年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获得金奖。我校被命名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有2名小学生被聘为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二) 追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我校在多年校本研修的过程中, 始终将高效教学的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作为研修的核心, 努力构建与学生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读议教学法”, 其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师生共议学会方法自主发展”;数学学科形成了“分析—探究”教学法, 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英语学科形成了“语篇为载体, 突出重难点, 注重语用能力”教学模式, 其基本流程为“语篇输入—引导激趣—解难释义—记忆应用”。这些教学模式的形成, 都力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区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办区级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刘军莉教师做区级数学教学展示课, 并作为唯一代表, 代表东丽区参加全国数学录像课大赛获得一等奖。

(三)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态化

学科素养评价强调给学生再次机会;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优势;家校共育评价机制强调形成教育的合力, 助推学生发展。

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

落实民主管理。学校不断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 校领导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教职工大会, 审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 学校其他重大事项的决定也都要通过教职工大会的审议;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教师议案答复制度, 坚持常规事项书面公示, 特殊事项通过教师代表恳谈会或教职工大会的形式进行公示, 保障了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

稳步推进开放办学。学校成立了由社区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 制定了校务委员会章程, 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工作例会。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 畅通了家委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渠道, 成立了新立家长义工组织, 学校每有重大活动他们都参与其中, 学校的一些常规性工作他们也积极参与, 如学校图书借阅的管理完全由家长义工承担下来。以上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方方面面支持、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扎实推进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加区内丽泽共同体开展的各项活动, 加强共同体内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师大二附小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学校间在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 促进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推进生态化校园建设

我校占地面积9182.12m2, 虽然占地面积小, 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建成拥有18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和一个标准的露天篮球场的基础上, 我们努力实现校园建设的生态化, 使校园建设与学生发展相契合, 追求绿色、和谐、活力、安全。首先, 追求布局的合理性一绿化的层次性和协调性, 学校绿化分为3个板块, 每个版块体现不同的特点, 乔灌高低、错落有致、三季花香。其次, 追求育人的功能性, 充分体现绿化的多样性和知识性, 植物种类多样, 其中精选了银杏、玉兰、紫薇等名贵花木。尤其是两个景观石, 根据不同的造型特点包含不同的寓意, “牛”象征着勤奋, “象”代表着向上, 这两个寓意就成为了我校校训“勤奋博学、自信向上”的真实写照。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知识, 学校为每种植物制作了身份牌, 突出校园的人文情怀、绿色情调和育人功能的融合, 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与环境的接触, 引发学生的思考, 感受生态美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 以此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符号意识建立符号思想 第10篇

一、认识常用数学符号, 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 它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小学阶段, 必须首先让学生认识常用的数学符号, 理解常见的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显得尤其重要。小学教材中大致出现如下几类符号:

1.个体符号:表示数的符号, 如0、1、2、3、4……, a、b、c……, 以及表示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符号;

2.运算符号:加号 (+) 、减号 (-) 、乘号 (×) 、除号 (÷) 等;

3.关系符号:等于号 (=) 、大于号 (>) 、小于号 (<) 等;

4.计量单位符号:长度单位:毫米 (mm) 、厘米 (cm) 、分米 (dm) 、米 (m) 、千米 (km) ;面积单位 (cm2、dm2、m2) 、体积单位 (cm3、dm3、m3、km3、ha) ;容积单位:毫升 (m L) 、升 (L) 等等。

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 引入这些数学符号时, 要注意顺序性、趣味性,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 帮助小学生识记并能正确熟练运用这些数学符号。如, 刚入学的孩子在学习10以内的数字时, 笔者通过实物、画片, 在具体情境中数出1台滑梯、2架秋千、3匹木马、4架飞机、5只蝴蝶、6只鸟、7朵花、8棵树、9个气球、10个小朋友, 然后呈现数字。再如, 指导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 笔者一边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一边念着“大于号, 张开大嘴吃大鱼”。

如此情趣化、形象化的教学,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了常用的数学符号。

二、渗透变元思想, 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变元思想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阶段, 它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学生一旦掌握了变元思想, 对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的低、中年级段,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积极渗透变元思想, 不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如:一年级在□里填上合适的数练习, 形如□+5=10, 9-□=□, □+□=6, 7-□=□等等;根据给定的数字, 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有多少种填法等等。二年级的将0~9填入下列 ( ) 内, 使等式成立:

用□代表变元符号x, 让学生填数, 形如745>□49, □里可以填几?最大能填几?三年级的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24米, 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一般情况下, 学生先求出长和宽的和, 24÷2=12 (米) , 然后列表表示长和宽的可能是多少。

若将上面例子中的符号换成x, 则上述题目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这就是变元思想。所以, 作为教师, 一定要吃透教材、明确目标, 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思想

认识符号意义, 渗透变元思想,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表示数, 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或等式来表示数量关系、数量间的变化规律, 以及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思想。如, 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和“乘法的运算律”时, 除了用日常语言描述外, 还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 即, 用字母等式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用字母等式 (a+b) +c=a+ (b+c) 表示加法的结合律;用字母等式ab=ba来表示乘法交换律;用字母等式 (ab) c=a (bc) 表示乘法的结合律;用字母等式 (a+b) ×c=a×c+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 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水果店原有340千克苹果, 又运来了20筐苹果, 每筐重x千克。 (1) 用式子表示出这个水果店苹果重量的总数。 (2) 根据这个式子, 求x等于25时, 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很快想到了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出这个商店苹果重量的总数340+20x, 然后针对第二个问题, 进行尝试解答, 最终求出水果店苹果的总重量。

再如, 关于求积公式。三年级时, 长方形面积公式运用了语言叙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到了五年级,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均用字母的等式来表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S=ah÷2;到了六年级, 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长方体 (V=Sh V=abc) 、正方体 (V=a3V=Sh) 、圆柱体的体积{V=Sh V=πr2h V=π (d÷2) 2h V=π (c÷π÷2) 2h}。学生掌握了以上求积公式, 不但能熟练求出相关图形的面积、体积, 更能根据这些公式, 以及公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已知图形的面积、体积的情况下分别求出图形的边长、棱长各是多少, 像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高的长度, 求底:a=2S÷h,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的长度, 求高:h=2S÷a等等。

四、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 提升学生的符号思想

小学阶段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正是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的, 整个解方程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符号思想。主要体现为:

1.代数假设。用字母代替未知数, 与已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

2.代数翻译。将题目中用文字叙述已知条件, 译成用符号语言表述的方程;

3.解代数方程。解方程时, 将字母看成已知数参与运算, 最终达到求解的目的。

如:纺织厂有女工840人, 比男工的3倍多150人, 纺织厂有男工多少人?解这道题时, 先假设男工有x人, 然后根据等量关系:男工的人数×3+150=女工的人数, 列出方程:3x+150=840, 最后解方程, 求出x的值, 即男工的人数。整个解题过程, 涉及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等量关系以及变元思想等等。可见, 列方程解应用题将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的符号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 第11篇

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当前,兵器工业的改革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二0三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处于新的发展起点和转入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们的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发展质量、资源的专业化整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领军人才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不够深入、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不够多的反映。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重新深刻审视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深刻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真反思干部群众的思想及精神状态,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建设现代化高科技研究所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这些年来,我们的思想观念虽然有了很大转变,但是跳出兵器看,技术上完全自主创新或领先的产品并不多,有的研发领域正在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好“三个破除”,保持“三个清醒”,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破除“小进则安”的自满情绪,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作为集团公司的总体技术研究所,这几年来,二0三所抓住國家军事变革机遇期,推进各项改革,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在一些干部职工中也滋生了小进则安等自我满足思想,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缺乏追求新事业、新目标的内在动力,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开始蔓延起来。

二是破除“经验主义”思想,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50多年来,二0三所以“不怕挫折、不懈追求、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和严谨细实的科研作风,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业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传统思维方式和习惯还在制约着创新思维的发展,固有的研发模式、流程、经验积淀形成了强有力的习惯势力,影响很大;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的推进缓慢;在新产品设计上,凭经验、走捷径、不学习新方法、不使用新技术、不适应新流程、新标准的习惯行为严重制约着武器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成为二0三所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是破除“本位主义”思想,清醒认识二0三所在国防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水平,以更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审视自我,确立更高的标杆,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

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路的重要指导方针。近年来,随着科研任务不断加重,研究所的发展正在由任务型向任务与能力相结合同步提高的方向转变。这些变化,要求研究所在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方面必须尽快作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在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结合实际、务求实效上,下功夫破解影响我们改革发展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新时期新阶段,二0三所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组织和完成好这些任务是二0三所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要完成这些任务,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加快建立以型号项目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0三所总体的地位。要重视技术能力的积累和知识的传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在新一轮信息化装备研制中,尽快建立起制导兵器行业级的规范与标准体系,并得到推广和运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首先是科研质量。要下大力气,对科研提出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完善可靠性评价方法,搭建能够摸透规律的研发条件。在国内市场,要提高产品系列化、体系化开发能力,拓展市场领域的联合研发能力、不断融入先进武器平台的能力。在国际市场,要关注用户的需求,积极寻求技术合作机遇,逐步扩大对外合作。在“十一五”后期,把先进的研发手段建立起来,并且要综合应用好。下一步,重点要在顶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从综合论证、总体设计、系统分析、集成测试、验证评估等方面建立起先进的手段。通过这样一个研发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二0三所的整体研发能力,从而促进核心关键技术、专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提升和跨越。要加强理论分析、地面试验和仿真,提高每次试验的成功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可靠性,缩短研制周期,从源头上控制产品成本。要树立对产品终身负责的设计理念,将设计、试制、测评分离,建立工艺师队伍,完善工艺,保证研制产品在初始阶段就达到工艺先进、成本最优、功能可靠、结构最佳的状态,为产研转换和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奠定基础。要加快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大战略性高端人才市场化“猎取”和借脑用人工作力度,要在今后武器装备重点发展和竞争性、关键技术攻关领域,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战”、“导师制”、“送出去”等方式进行自主培养;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合作、市场化“猎取”等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引进,确保二0三所各重点领域均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三是在系统领域和关重部件两个层面上,要在行业内外,甚至国内和国际实现整个研发产业链整合。在产业链上,要认清自己的高价值点在什么地方,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充分利用所内、集团、国防工业和全社会的资源,以“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产研结合,形成产研融合的高科技产业化创新团队。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公司研发运作模式和方法,加大集团内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加快融合、清晰界限、早出成果。产研结合是企事业单位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变革,通过这种变革,全行业将形成新的价值观,对整个集团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要从最主要、最紧迫和最薄弱的部位着手,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与外部的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实现快速同步的变化。

明确办学思想促进学校发展 第12篇

建校45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累计培养两年制以上中等卫生技术人员21 064名, 并承担全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教育及培训工作, 为庆阳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校舍面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 某些方面与省中等医学教育机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现有条件和规模难以满足市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培训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新问题, 笔者就我校今后的发展前景谈几点看法。

1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准确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国家卫生、教育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根、率先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教学为中心,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切实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走“上台阶、求质量、讲效益”协调发展道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 我校创造条件, 突破格局,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建成一所以培养护理、医技类专业人才为主, 各学科协调发展, 专业特色鲜明, 教育教学质量上乘, 倍受社会青睐的且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1 规模定位

夯实基础, 加快发展。从省级重点中专学校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的方向发展,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加快申报医专的进程。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继续办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点”教育, 充分发挥好“庆阳市医学培训中心”的作用。在教学规模基本形成、条件许可后, 积极申办“庆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或“庆阳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中专生控制在3 000人以内, 联合开办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校生保持在500人以上, 每年培训全科医师、社区护士200人左右, 每年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人数保持在500~1 000人。若申报医专成功, 则开办临床医学、高级护理、药学、影像、检验等专业, 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5 000人。

1.2 专业定位

总体定位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辅以中医针灸推拿等专业, 在具体专业定位时注重突出灵活性, 立足本地;突出实用性, 注重发展;突出超前性, 着眼发展;突出社会性, 全面发展。

1.3 层次定位

努力扩大中专招生规模, 稳定发展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条件许可时逐步压缩中专层次, 以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为主, 进而发展特色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职业教育。

1.4 模式定位

强调多样性, 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与业余制、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职业培训与考试辅导等多形式、多渠道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充分发挥我校在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的优势。

2 优化办学策略, 落实措施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办学规模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系统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强调依法办学和依规行政;减少主观随意性, 讲究科学原则性, 发挥各项管理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在此基础上, 首先, 做到优质立校、科研兴校和名师强校。优质是我校发展的生命线, 体现在教学上, 也渗透在管理中。优质教育和优化管理是新时期获取竞争优势, 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法宝。提升科研工作的地位, 注重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将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骨干教师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学校要创造条件, 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在教学、教研、学科竞赛、学生工作、教育管理等方面, 培养市内领先、省内有名、各有特色的优秀教师, 让学校充满发展生机和改革活力。其次, 学校发展要力争做到“四靠”。一靠政府保障。我校发展始终依靠上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业务指导和精神关怀, 这是学校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 市委、市政府对我校非常重视, 十分支持, 今后一个时期, 学校更要抓住机遇, 依靠当地党政部门, 赢得更优的地位和更优惠的政策支持。二靠优质跨越。我校历来提倡优质教育, 相信通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 我校教学质量必然得到提高, 办学特色也会更加突出, 学校知名度将会不断提升。优质是我校加快发展的起点, 是跨入国内名校的桥梁。三靠改革推进。要善于把握机遇, 因地制宜, 通过系列改革寻求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经过2~3年努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福利政策、奖励制度等。只要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只要符合科学性、公平性、实效性原则, 就将坚定、稳步推进。四靠特色专业。我校的发展, 除遵循基本规律、符合一般要求外, 还要在特色上出成绩、扬名声。我校特色建设将在护理专业上下功夫, 使其做大做强。

诚然, 坚持依法治校,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硬件建设, 扩大校园面积, 充实实验实训设备等常规建设也应常抓不懈。

3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化内部管理

3.1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数量足、梯队好、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我校办学层次的关键。为此, 要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 (1) 争取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专任教师,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 加强在职教师培养, 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去高校、医院深造, 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 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以便及时吸收本行业、本专业的新信息、新知识, 掌握医教前沿动态。 (3) 聘用名师。聘请市内各大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博士和省内外高校离退休教授来校教学, 达到“借才引智”的目的。 (4) 重视教学质量评估。通过评估,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效。 (5) 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通过完善考核、评估、激励、保障制度, 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加强自身管理

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和学校发展需要, 学校应通过对人事、分配、教学、后勤等各方面改革, 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领导、教职工岗位职责等多种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2) 落实量化考核。制定教职工工作量化管理实施细则, 注重常规检查、监督、考核, 并将结果作为奖金分配、评优、晋职、晋级依据, 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 严格教学管理。首先,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在教学、服务、管理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其次, 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学校建立以“主管校长—教务科—教研组”为主线的3级教学管理体制,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认真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 狠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研、教风、学风、考纪等环节,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结合, 使学校教学秩序井然, 教师严谨教学, 学生勤奋学习。 (4) 抓好学生管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需加大学生管理工作力度。以德育为核心, 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自理能力;加强班主任辅导工作, 完善学生管理体系, 真正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搞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努力营造安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5) 重视资产管理。严格财务制度, 推动学校发展。一是做好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与维修工作;二是在基建、购置、工程维修中堵塞漏洞, 防止不正之风;三是积极做好食堂等后勤部门的社会化工作。

4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 以“出口”畅通保障“进口”优质

近年来, 我校毕业生基本保持良好的就业趋势, 特别是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这主要得益于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我校采取的各项有效措施。随着社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卫生人才需求层次提高和我校中专生招生与就业人数的增多, 中专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为此必须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4.1 做好岗前培训

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 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4.2 健全工作机构

申请编制, 将“就业指导办公室”改编为“就业指导中心”, 增加工作人员, 切实发挥就业指导作用, 尽快加强与庆阳市乃至我省医疗卫生单位人事部门的联系, 对全省医药卫生系统人才需求信息反馈进行综合分析, 建立人才信息库,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努力做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4.3 积极拓宽市场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克服狭隘择业思想, 鼓励毕业生面向市场, 如到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卫生单位、个体民营和外资卫生机构就业或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自主创业, 开拓就业渠道。

4.4 做好优质服务

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 建立毕业生求职、就业档案, 通过各种途径, 促进毕业生就业。

5 加强对外宣传, 不断提升知名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学校形象, 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我校的了解, 增强学生就读我校的信心, 提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信任度, 从而推动我校进一步发展。

上一篇:泛社会化下一篇:人类学思考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