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害事故范文

2024-05-20

突发灾害事故范文(精选9篇)

突发灾害事故 第1篇

演练模拟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造成某公积金中心的机房发生漏水、停电事故, 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应用服务器遭到物理损坏, 电子业务系统、电子公文和档案数据遭受破坏;某厅因遭到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害, 造成全省婚姻数据库被毁;某厅因电脑病毒造成部分档案数据丢失或不可读;某省级医院病历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遭到病人的质疑, 引发矛盾和纠纷……模拟事故发生后, 浙江省迅速启动了档案与电子文件突发事故与灾害应急预案, 参与演练的各部门和单位通过“贴近实战”的模拟方式, 经过监测预警、先期处置、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终止、后期处置等过程, 顺利完成了演练任务。

演练结束后, 杨继波表示, 浙江省此次演练, 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 既自成体系, 又互联互动, 规模大、范围广、针对性强, 检验了浙江省档案与电子文件突发事故与灾害应急保障能力, 证明了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考验了政府各部门, 特别是档案部门的组织指挥和应变处置及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应急联动能力, 希望省档案局认真总结, 以此次演练为契机, 将好的经验推广到全国档案部门, 达到规模效应, 上升为规范制度, 形成全国档案系统的长效机制。

学校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第2篇

为有效提高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减少国有资产损失,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事故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火灾及暴雨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中心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中心校救灾工作。组 长:肖仕华 副组长:王毅、郝行军

成 员:彭俊枫、周开忠、彭泉贵、贺艳、李姿琼、谢磊、肖华、李品、罗运、卢勇、黄定华

事故处理组:肖仕华、王毅、郝行军、卢勇、黄定华、各班主任 教育宣传组:彭泉贵、肖华 后勤保障组:周开忠、罗运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灾事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上级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的安全和蔬散工作。

7、在市教育局和镇委、镇政府领导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事故而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定期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及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学校增加投入,添置相关设备,加固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设施。

5、不乱拉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消防器材,制定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地震、雷电、有毒气体等恶劣环境,经请示上级同意,停止教学活动,通知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学校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责任向学校报告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上级反映情况。

八、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务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校长或授权发布紧急撤离、集中的命令,广播室进行反复广播。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操场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消防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想照顾,帮助弱小、有病的同学最先撤离。

5、门卫听到广播后立即打开大门,主任立即检查通道是否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电话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值班人员发现发生火灾时,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接到报警的人员应立即赶到一线,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①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部门,向领导汇报,联系“110”等相关部门到场扑救,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②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安慰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就地取材营救尚未脱险的师生。

③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10、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设计 第3篇

1 煤矿突发水灾害发生原因分析

煤矿突发水灾害的产生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含水层、隔水层以及开采活动等因素影响。

1.1 地质构造

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发生有很大原因都是由于煤矿开采区域的断裂构造造成的。地质构造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①煤层底板受断层构造影响遭到破坏, 使得煤层底板完整性大大折扣, 并且底板隔水层抗压能力大大降低;②断裂构造会造成煤层底板流水通道的出现, 煤层底板导水性大大增加, 一旦开采到该部位, 突水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③断层构造的出现缩短了含水层与煤层的距离, 部分或全部隔水层失去了隔水作用, 引发了突发水灾害。

1.2 含水层

含水层中水压力及含水量的大小对突水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水压是底板突水现象的主要动力, 高承压水冲刷底板岩层的裂隙能够向隔水层中不断的渗水, 一旦渗漏水通过导水通道接触到煤层后, 突发水灾害产生的几率大大提升。含水层含水量突发水灾害水的主要来源, 突发水灾害的用水量是由含水层中含水量大小决定的。

1.3 底板隔水层

底板隔水层的作用是为了隔绝含水层与煤层, 底板隔水层的抗压与导水特性主要是由岩性以及隔水层厚度来确定, 当隔水层抗压能力大于含水层的水压力时, 煤矿一般不会发生突水事故。但是, 当地下开采作业时, 煤层与底板受开采时产生的破坏易产生破坏带, 破坏带区域的隔水层隔水效果明显降低, 能发挥出阻隔作用还是完整的岩层。

1.4 采空区积水

一些采空区的小井多, 整合后地质资料不清, 如果盲目开采煤层, 容易使上部采空积水溃入井下, 导致突水事故。此外, 采空积水瞬时水量大, 持续时间短, 并且伴有有毒气体, 易产生较大破坏。

1.5 开采活动

开采活动引发的突水事故是上述三个因素某个或全部作用产生的, 地下开采活动会造成煤层周围岩层的压力产生变化, 进而含水层、隔水层等岩层之间的原有状态发生变化, 当变化达到极限时, 原有平衡状态会打破, 严重时会造成突水事故的发生。

2 建立煤矿突发水灾害监测指标

本文以大河煤矿为例进行介绍, 大河煤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大河镇, 井田南北展布, 宽达3.34㎞, 长为9.58km, 矿区地势西高东低。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并且水压高, 易渗入裂缝扩张, 形成突发水事故。

通过对煤矿突水灾害原因进行分析, 诱发突水事故的原因主要有断层、含水层水压、隔离层厚度等因素, 我们对这些因素分析后选择几个重点指标作为煤矿突发水灾害监测指标, 如图1所示。

2.1 地质构造指标

地质构造指标主要是指断裂构造的断层、裂隙以及陷落柱等构造, 断层在煤矿中岩层的一个弱面, 易在断层周围产生应力集中, 断裂带周边的岩体最先发生变形, 对突水事故产生影响最大。综合技术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并且预测的模型自身也具有局限性, 因此, 我们选择断层落差作为预警系统的指标。

2.2 含水层指标

含水层对突水事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含水量大小及水压两个方面, 煤矿突水事故的水源主要来自与含水层的水。水压则为突水事故的发生提供直接应力, 并且介质岩的塑性变形范围与水压是成正比的。当塑性变形范围不断增加时, 一定与导水断层连接, 形成了突发水灾害的导水通道。对于已经确定的矿区来说, 含水量多少是明确的, 水压的大小则各不相同, 因此, 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的监测指标选择含水层水压来进行监测。

2.3 隔水层指标

底板隔水层诱发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有隔水层厚度以及岩性组合等。在相同条件下, 隔水层厚度越大, 煤矿突发水的几率越低;反之, 厚度越小, 发生突水的几率越大。隔水层的岩性组合影响着隔水层的强度大小, 当前岩层强度较大时, 隔水层的强度也越大, 产生的阻隔作用也越大。通过对比, 我们选择隔水层厚度来作为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的监测指标。

2.4 开采活动指标

开采活动会对煤层及周围岩层产生影响, 在开采过程中, 开采的深度对隔水层完整性的影响较大, 当隔水层完整性受到影响后, 隔水层的抗压强度会发生变化, 在达到一定程度后, 会导致突发水现象的发生。同时, 地下开采倾角以及斜长等也会对突水造成影响, 工作面斜长会影响控顶面积, 对矿山压力造成影响。因此, 本文选择开采深度以及工作面斜长作为开采活动指标来进行监测。

2.5 突水征兆指标

对于煤矿突发水灾害来说, 突水征兆也是突水事故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我们对监测点进行监测, 查看是有无突水征兆及程度来判定指标大小。突水征兆主要表现为:煤层是否潮湿、是否滴水、工作区域能否听见“棚哪”声以及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冒顶、片帮等现象。突水征兆在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3 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等级的划分

3.1 确定预警等级划分指标

煤矿突水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通常表现为破坏煤层、淹没矿井等形式。对于经济损失来说, 精确的预测突水量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帮助企业排查突水隐患, 通过合理的处理措施, 能够帮助企业挽回一部分突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突水量作为监测预警的指标对资源以及资金等造成的浪费较大, 一些监测点的突水量虽然较大, 但是该区域的排水条件较好, 能够及时排出, 造成的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 将突水量作为预警指标, 势必有些浪费资源。因此, 我们不单将突水量作为预警的指标, 还要将最大排水量作为预警指标进行划分。

3.2 划分预警等级

划分预警等级主要需要明确预警级数以及不同等级的指标值。我们针对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原因以及排水量等因素, 将预警等级分为3级:安全、存在隐患以及将发生水灾害事故, 分别采用绿灯、黄灯以及红灯显示。同时突水量以及最大排水量之间的关系来明确预警等级的划分。突水量用Q代表, 最大排水量用M代表, 预警等级可以划分为表1。

我们对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中监测点最大突水量以及最大排水量进行对比, 然后依据预警等级对该监测点的突水进行预警也是预警系统最终的输出。监测人员根据系统的输出能够及时制定突水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使得企业最终能够降低煤矿突发水灾害的几率, 实现了降低经济损失的目标。

4 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设计

4.1 预测界面

预测界面包括监测点的编号、所属区域、经纬度、最大突水量及排水量预警值。其中编号、区域、经纬度以及排水量是录入到预警系统中的数据, 在预测界面调出即可。预测界面如图2所示。

4.2 预报界面

预报界面是对预测界面的显示, 通过对突水量及排水量关系的对比分析, 预报界面可以根据预警等级对预测结果进行划分等级, 然后以绿、黄、红三种指示灯显示。预报界面仅需显示预报等级及预测突水量两个信息。

4.3 事后录入

突水事故发生后要对水灾害的信息进行录入, 监测数据的录入是对预测数据的录入, 突水事故灾害事后录入的信息则是监测周期结束够将监测信息录入到系统的过程, 使得预警系统数据能够进行更新, 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 事后录入界面主要是监测点编号、时间、是否突水以及最大突水量。

5 总结

煤矿突发水灾害能够提前进行预测,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大大降低突发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1) 对煤矿的突发水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针对主要因素 (含水层水压、隔水层厚度及开采深度等) 建立监测指标, 然后建立起煤矿突发水灾害预测体系, 并通过对煤矿个体的实验, 该监测预警体系精确度较高, 能够应用到煤矿的突发水灾害监测当中。

(2) 结合煤矿突发水预警体系及预报等级, 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来设计预警系统, 主要是由预测及预报来完成, 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以及有效性, 能够在煤矿中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煤炭资源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尤其是2010年以来煤炭的生产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随着而来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变的突出。煤矿的突发水灾害与其他事故有一定的区别, 如果能对其提前进行预警, 完全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降低事故的损失或避免事故的发生。本文对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 分析突发水灾害的发生机理, 进而建立一个监测体系, 使得煤矿的突发水灾害发生几率以及造成的损失能减少到最低, 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矿突发水,灾害,预警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邢冬梅, 叶义成, 赵雯雯.我国矿山透水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金属矿山, 2010 (6) .

[2]董翠英.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预警系统的研究[J].煤炭技术, 2012, 31 (7) .

[3]李凯, 茅献彪, 李明, 等.含水层水压对底板断层突发水危险性的影响[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1, 38 (3) .

幼儿园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第4篇

应急预案

为有效提高幼儿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师幼的生命财产和园舍安全,减少资产损失,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事故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幼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火灾、冰雹及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幼儿园校舍倒塌、淹没、道路阻塞等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幼儿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园救灾工作。

组 长:宋鹏飞 副组长:刘新

组员:蒙亚宁 孙瑶 张娇 樊雯 任莎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幼儿园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幼儿园师幼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灾事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上级统一领导下,幼儿园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定期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幼儿园增加投入,添置相关设备,加固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设施。

5、不乱拉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消防器材,制定幼儿园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地震、雷电、有毒气体等恶劣环境,经请示上级同意,停止教学活动,通知家长配合接送幼儿放学。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幼儿园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32778870)。

2、严格执行幼儿园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责任向幼儿园报告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上级反映情况。

七、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务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园长或授权发布紧急撤离、集中的命令,广播室进行反复广播。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操场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幼儿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消防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幼儿,地震、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时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孩子情绪,并引导幼儿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幼儿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想照顾,帮助弱小、有病的幼儿最先撤离。

5、门卫听到广播后立即打开大门,主任立即检查通道是否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拨打电话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幼儿园领导,园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值班人员发现发生火灾时,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幼儿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接到报警的人员应立即赶到一线,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10、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实验幼儿园

地震灾害突发期意见领袖的媒介呈现 第5篇

塑造政府领导人的良好形象, 确定灾害救助的主基调

地震灾害突发时, 政府领导人要挺身而出, 表明政府的态度与效率, 强调自己的领袖角色, 安定民心, 尽快消除危机带来的恐慌。尤其是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可以最好地彰显政府对救灾的重视, 体现对灾民生命和生活的关注。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的玉树地震, 国家领导人坚守一线, 其言语和行为构成了救灾的主基调。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中, 温家宝辗转9次视察7地灾情, 召开了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 为中国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 (2) 这些信息一旦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会使处在危困中的民众大受鼓舞, 增强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英国《每日邮报》用惊讶的语调记述温家宝总理“在太阳下山之前就已经到达四川了” (3) 。国家领导人的言行塑造其所代表的是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 他们的指示也成为灾害救助的最高要求和目标。

危急时刻领袖的关键话语在指示救助、稳定慌乱、坚定信心、抚慰伤痛等方面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这需要媒体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将这些重要的指示和命令通过各种渠道尽快传递到灾区乃至全国。胡锦涛“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指示在汶川地震一个多小时后就传遍全国。温家宝对部队的命令:“只要有一线希望, 我们就尽百倍努力, 绝不放弃!”“我不管你们怎么样, 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 这是命令!”在当天的新闻中都有及时的体现。这些指示和命令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政府救灾的导向和决心, 对灾害突发时社会的慌乱和无序状态可以起到重要的稳定和安抚作用。一些网站和网友将灾害时领导人的语录整合起来, 称为“爱心经典语录”或“领导人抗震语录”, 甚至还有出版社将其结集出版, 通过这些形式将政府领导人感人至深的语录记载流传下来, 强化了其在灾害中的引导作用, 甚至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民族振兴的标语。

继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提高新闻发言人素养

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国家舆论的代言人, 使政府在第一时间内成为权威信息的发布者, 对社会舆论进行干预, 使其朝着国家意志的方向发展, 塑造政府良好声誉和形象, 以有助于得到公众的认同和配合。“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说是政府形象塑造的一种新模式和新手段, 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 (4) 公开透明的政府新闻发布行为可以引导舆论,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汶川地震发生2小时21分钟, 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16时49分, 国家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张宏卫通报地震基本情况。5月13日开始, 国务院新闻办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每天定时组织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新闻发布会。 (5)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 从14日到2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召开了12次玉树地震新闻发布会, 及时通报了包括灾害情况、救灾进展、医疗、交通运输等各方面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对政府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新闻发布的不断进步, 新闻发言人不仅要承担信息发布的重要角色, 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解答, 并可针对当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利用每次一个专题的形式, 策划组织一段时间内的媒介议程, 抢先获取话语权, 赢得信息传播中的主动地位。例如在汶川地震中自发组织的个人救灾活动开始出现无序的苗头时,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成云在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就及时提出建议, 建议大家要有组织地开展救助。玉树地震中也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志愿者提出建议, 建议志愿救助活动要充分考虑高原地区特点, 实施理性救援。

我国新闻发布会制度正逐渐走向成熟, 新闻发言人的素养在不断提高, 但我们也要看到, 有的发言人对一些新闻术语的掌握还不够专业, 有的在进行发布活动时还有一些不成熟的表现, 甚至有的发言人还会就个别问题在发布会现场与记者展开争论。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培训, 从新闻发布技巧、新闻术语使用、新闻发言人个人形象等众多方面展开培训, 以保障新闻发言人在灾害发生时能切实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

整合灾害研究专家和灾害现场工作人员的媒介形象

地震灾害发生后, 公众依赖媒介获取权威信息, 但要更加专业地解读地震,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地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要有意识地整合专家学者的意见, 从多个角度进行信息的传播, 利用专家访谈、专家咨询等形式公布专业意见和建议, 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指导救灾工作。汶川地震中媒体对灾害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安排了专访和在线答疑活动, 地震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地震的成因、危害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开展普及工作, 建筑方面的专家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建筑结构、质量与抗震性的关系等进行解读, 医疗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对医疗救护、心理援助、水源安全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对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等进行了专业介绍。可以说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从专业的角度为公众释疑解惑, 提出比较专业的建议以指导和规劝公众的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及角度, 对稳定公众心理、解除公众疑惑、指导公众行为等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灾害救助中, 第一现场的工作人员是灾区公众最早最直接的接触者, 包括灾区的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救援人员、新闻记者和志愿者等。在公众心目中, 他们就是政府的代表、国家的代表, 他们的救灾表现就是政府救灾态度的最好诠释, 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灾区公众的心理。每次救灾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却在救灾活动中彰显出人性的伟大与光辉。在汶川地震武都小学救援中, 面对撤退命令, 跪地哭泣道“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的消防战士荆利杰;痛失10位亲人却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的四川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却又冒险折返废墟, 英勇救出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 最终不幸遇难的香港义工黄福荣。每每重大灾害发生时, 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行为往往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鼓舞人的斗志, 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现了政府的救灾行为, 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了政府抗灾的决心和行动, 成为救灾活动的闪光点。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现场救援人员的非专业与救灾热情的矛盾, 新闻采访的人性化与信息报道的矛盾也时时体现出来, 相信随着政府、媒体和公众对地震灾害信息传播的成熟, 这种矛盾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为2010年度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20100112) ]

注释

1 张玺乾:《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整合传播》, 《新闻界》, 2004 (3) 。

2 《生命大营救---5·12汶川大地震一月祭》, 《今日科苑》, 2008

3 吴瑛:《中国总理的亲民形象感染世界---抗震救灾期间国外媒体上的温家宝》, 《新闻记者》, 2008 (6) 。

4 高钢、孙聚成:《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实务》,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31页。

全国突发性农业灾害数据库建立 第6篇

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达4 666.7万hm2, 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 因灾损失粮食500多亿kg。针对此,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构建了全国突发性灾害数据库, 以期摸清主要农作物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发生的时段、范围、强度、频率, 种植模式、孕灾环境、承灾体抗灾性能和灾损资料, 以及应急防控技术、减灾技术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等。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 该项目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突发性的双重特征, 主要涵盖干旱、洪涝、低温三大灾种, 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棉花五大作物, 三北、长江中下游、西南三大区域, 通过“工程防灾、生物抗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制度救灾”, 最终形成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突发灾害事故 第7篇

笔者将以通化市发生的特大洪水为例, 浅析在灾害和突发性事件中电视媒体的职责。

2010年7月31日以来, 通化市遭遇特大洪水, 市区浑江水位上涨,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化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 在这次连续十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 电视台的舆论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全面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让受众享有知情权。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 如何在第一时间让受众了解事情的真相, 消除恐慌心理, 维护社会稳定, 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7月31日, 通化市发生特大洪水后, 通化广播电视台立即成立了报道小组, 由台领导亲自指挥、调度、组织骨干记者深入洪灾一线, 了解灾情, 大量报道各地各部门转移群众、抗洪救灾的事实。同时积极与中央和省台联系, 配合采访, 把握了新闻宣传的主动权。由于是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肆虐的洪水冲毁了自来水管道, 造成全市三十万群众吃水面临困难, 矿泉水一度被抢购一空。突发事件面前, 通化电视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职责, 深入采访公用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及时抢修管道、市商务部门紧急调配矿泉水、部队官兵为人民群众送水等新闻事实, 并进行大量及时的报道, 消除了群众的担忧和恐惧,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赢得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二、坚持正面宣传,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一经发生, 立即会成为人们关心、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作为主流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 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进展情况, 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避免虚假信息在公众中造成恐慌心理, 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面对严重的洪灾, 通化电视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 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通化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 众成成城, 抗洪抢险的感人场面, 以及各地抗洪抢险的最新进展。

在《通化新闻联播》节目中, 每天围绕洪水的主题播发了大量的稿件, 市公用部门连续72小时奋战, 终于将自来水管道修复, 消除了群众的担忧和恐慌。新闻节目打破常规, 加大信息量, 同时, 在晚间重播期间加上最新的报道, 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市委市政府抗洪救灾的措施及进展情况。并采写制作了《索蛟龙全力以赴战宏图众志成城》等多篇专题稿件, 真实展现了全市党政军民并肩携手、众志成城, 全力以赴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由于把握了新闻宣传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还及时将相关新闻内容上传给中央、省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 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彰显人文关怀。群众看到党和政府在全力为他们解决困难, 他们才会安心。

在这次抗洪救灾报道过程中, 通化电视台用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在洪水中所涌现出的人性光辉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得到了重要的展现:公安干警深夜转移危险地段的群众、在临时安置点休息的老人孩子、洪水中救人的武警官兵、驻通部队官兵加固浑江大堤险要地段、带领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共产党员、洪水无情大爱无边、各界群众心系灾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等等。此外, 通化电视台积极给受灾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编发洪水来袭该咋办等稿件, 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通化电视台还播出多组宣传语和宣传片, 激励灾区群众树立战胜洪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四、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过入21世纪, 电视媒体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 电视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连续十天的抗洪抢险新闻报道中, 通化电视台的全体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哪里最危险、哪里险情灾情最重, 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 他们不怕牺牲, 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素材, 采访制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 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抢险宣传报道任务。

突发灾害事故 第8篇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 蛟河市多个区域降雨量创有记录以来历史之最, 局部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一时间, 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农作物被淹、多条供电、通讯线路中断, 全市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7.02亿元。在这场灾害面前, 蛟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强烈的使命感第一时间对抗洪报道工作作出了相应部署, 立即派出多路记者深入抗洪一线, 及时报道灾情, 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角度采制了大量的现场报道, 并在第一时间播出。局、台领导及全体采编人员发扬不怕疲劳, 连续作战的精神, 24小时待命随时听候调遣。

一、发挥导向功能, 实现媒体的引导力

广播电视媒体受众广泛是公众舆论的风向标, 它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占主导地位。灾情发生以后, 群众街谈巷议, 众口纷纭。为此, 蛟河市广电局迅速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讨论了应对策略和措施, 力争工作保持主动。第二天, 蛟河电视台第一时间发布由市抗洪指挥部提供的灾情权威消息, 详细报道了灾区范围、程度、无人员伤亡等情况, 澄清了事实。不仅尊重了群众的知情权, 也为后续救灾和捐赠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性指导。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积极引导事件影响区域广大群众的情绪, 使之朝着有利于抗御灾害的方向发展, 是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应发挥的重要功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 能否力争以第一时间正确引导舆论, 事关新闻媒体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也关系到整个抗洪救灾工作的大局。导向正确与否, 是决定新闻媒体能否通过突发事件报道, 起到减轻危机影响、稳定人心作用的关键。在这场洪灾发生前, 一些人对市委、市政府对蛟河境内所有水库开闸放水这一做法很不满意, 因为它涉及到了承包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落实起来阻力很大, 虽经反复说服仍存在不满及侥幸心理。这时, 蛟河电视台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坚持正确引导, 化解矛盾心里, 让全市人民了解了市委、市府的正确决策, 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 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由此可见, 在重大灾害面前, 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 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 廓清事实, 稳定人心, 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 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 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 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 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而如果引导不善, 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或是推波助澜。为此在危机和灾害发生时, 媒体的冷静应对和积极迅速反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鼓舞功能, 体现媒体的凝聚力

在突发事件中, 主流媒体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媒体的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 也是决策的依据, 更是集结力量的纽带。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周庆钢指出:面对惨痛灾情, 新闻人充当了托举生命的“另一条肩膀”的角色。托举生命, 意味着新闻人在特殊的自然灾害面前, 承担了多种社会使命。一方面, 新闻人是政府信息和公众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 新闻人又要做社会动员的重要舆论推手。蛟河市广电局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地方主流媒体的作用。为了使社会救助力量得到更好的凝聚, 提升救灾的整体水平, 蛟河市广电局发挥自身优势, 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 开展了“心系家乡、情系灾区”爱心公益活动, 呼吁社会各界向灾区人民献爱心, 短短一天的时间就募集万余元的物品、并且发动组织三十台爱心出租车将募捐物品送往灾区。蛟河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加班加点, 连续制作了五部专题片。其中灾情汇报片是在接到任务后, 制作人员进行一宿时间的加班加点制作完成的。为蛟河市做好灾情汇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蛟河电视台加紧制作了多条抗洪救灾公益广告及MTV《用爱撑起一片天》、《凝聚每份爱》等, 营造出了“传递信息、传递温暖、稳定人心、共度难关”的舆论氛围。同时在接到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赈灾晚会的任务后, 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等实际情况, 蛟河市广电局又组织精干力量参与策划节目、做好全程录制工作, 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研究, 仔细斟酌, 为晚会的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现了蛟河广电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这台题为“心系蛟河、重建家园”赈灾晚会把全市的爱心捐助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积极配合发挥媒体的协调力

为了认真宣传报道好蛟河发生的这次百年不遇的洪灾, 蛟河市广电局充分协调外来媒体做好对全市抗洪抢险救灾的报道工作。截至8月15日, 在整个抗洪抢险期间, 蛟河人民广播电台共向上级媒体传稿并发表六篇, 蛟河电视台向上级媒体发稿30篇, 同时还协调并配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等上级媒体, 报道了蛟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以坚定信心全力打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这场硬仗的积极举措, 报道了各级领导深入基层组织救灾, 广大党员、共青团员、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群众奋战救灾一线的动人场面和感人事迹。尤其是蛟河电视台与中共蛟河市委组织部联合摄制的抗洪救灾先进典型系列报道《力量, 凝聚在党旗下》播出后, 更是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各受灾乡镇的党员干部奋不顾身, 冲锋在前, 带领人民群众奋起抗灾的感人事迹。在洪峰浪尖中竖起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书写出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舍我其谁的忠诚。

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 最大的“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群众的收听收看需求为本, 以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记录下一心为民的党和政府, 凝聚起万众一心的人民群众, 传递出的力量的声音。

突发灾害事故 第9篇

一、突发灾害事件中广播的应急作用

具体来讲, 广播媒体凭借其传统优势在突发灾害事件中主要发挥如下作用:

(一) 大众传播功能与通信功能“合二为一”

一些大的灾难发生后, 一般都会存在传统通信网络瘫痪的问题, 电力中断、通信中断, 电话、电视、手机等设备无法立即启用。这时候利用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广播就成为灾区与外界沟通联系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 由此成为大众传播功能和通信功能“合二为一”的媒介, 成为实现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最有效的媒介。

(二)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 我们不难发现, 微博这一社交媒体总能抢占信息发布的第一源头, 但与此同时, 微博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广大网民, 信息源头复杂多样, 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极其容易导致虚假信息、谣言掺杂其中, 造成群体恐慌。面对海量真假难辨的微博信息, 广播作为深入灾区的传统媒体代表, 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体现。它能以最快的反应速度, 最简洁有效、方便快捷的语音方式将灾区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千家万户, 以避免网络上的谣言四起, 阻遏不良信息扩散, 为救灾工作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和舆论环境。

(三) 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参与救援

救灾过程中, 多层次、多角度传递灾情的同时, 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参与紧急救援也是广播媒体的作用之一, 以弥补我国现有的紧急救援管理体系的诸多缺陷。广播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其沟通、联络通道及指引救灾的功能, 形成统一的救援力量, 使得政府、社会各方救援物资更加及时有效地整合到一起, 发放到灾民手中。例如, 芦山地震中, 国家应急广播电台在节目中及时通知受灾群众去指定地点领取奶粉等重要信息, 并呼吁广大群众自发定点无偿献血, 彰显了广播媒体的重要价值。

(四) 给予受灾群众心理和情感上的抚慰

灾难发生后, 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等因素会使受灾群众的心理呈现出绝望、恐惧、焦躁、不安等负面状态, 亟须心理和情感上的抚慰。但出于多种原因, 很难对受灾群众进行专业的、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治疗介入, 这种情况下, 广播能够承担心理治疗师的角色。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 国家应急广播电台就在播报中更多地体现出大众媒体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特色, 在栏目设置上专门开播心理治疗栏目, 邀请心理学家对灾区群众心理进行专业的干预和抚慰,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广播如何更好地发挥应急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广播在突发灾难事件中的应急作用, 笔者以为, 广播媒体需要从内容、渠道等方面出发进一步自我完善:

(一) 加强与权威部门的合作

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官方渠道的各类信息, 广播媒体必须加强与权威部门的合作, 尤其是地方政府、气象部门、卫生厅、公安局、交管局等。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灾害信息, 对网络谣言进行及时辟谣, 安定民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政府救援信息透明度, 使得抗灾救援更加畅通及时, 形成统一的救援力量。对权威部门来说, 也需要广播这个临时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权威信息, 与老百姓沟通、交流。

(二) 在新闻伦理框架内报道事件真相

报道灾难事件是一件极难拿捏的事情, 新闻伦理边界十分模糊, 而不可放大负面影响, 是对灾难事件报道的最基本原则。例如, 不要放大灾难镜头, 更可能多的传递文字信息, 减少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从这个层面上说, 广播媒体在新闻伦理方面似乎相对于电视媒体更好把控, 但仍然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 尤其需要牢记, 在特大灾难发生后的黄金72小时内, 受众需要的资讯多于故事, 需要的数字多于煽情。

(三) 经营微博平台, 传播正能量

微博平台上的广播媒体在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 要发挥如下作用:第一, 做出快速反应, 及时、动态、真实客观地报道。第二, 主动与网友互动交流,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三, 及时辟谣, 安定民心, 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在认识到微博易滋生和散播谣言的前提下, 广播媒体和其他任何传统媒体一样必须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要对相关灾难消息进行甄选整合, 核实新闻源, 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要主动设置议程, 将话题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 号召网民共同发现灾难中的人性的温暖, 传播正能量。

(四) 开办日常防灾节目

防灾知识的普及是提高灾难中生还率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环节中, 媒体大有所为, 广播媒体大可开办一些短小轻快的日常防灾节目, 在潜移默化中将防灾知识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 NHK R1, 就于2013年4月开播了5分钟的迷你节目《新·认可防灾广场》, 向听众普及大家比较关心的地震及海啸的知识。该节目致力于通过介绍灾害和防灾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强化听众的防灾意识, 以求减少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结语

广播的应急作用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四级联动”应急信息传输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相信应急广播将在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

摘要:在突发灾害事件中, 广播媒体凭借其传统优势,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应急作用, 而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播媒体还需要从内容和渠道等各方面进一步自我完善。

关键词:广播,突发灾害事件,应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凯山.突发公共事件中广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以国家应急广播为例[J].中国广播, 2013 (08) .

上一篇:公司流动资产管理能力下一篇: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