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猝死范文

2024-05-07

冠心病猝死范文(精选7篇)

冠心病猝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02年—2008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25例,其中发生猝死117例,男48例,女69例,年龄45岁~84岁,平均年龄(62.35±8.45)岁。经过心脏复苏抢救成功39例(对照组),失败78例(猝死组)。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WHO 1979年诊断冠心病的标准诊断冠心病及猝死,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3]。包括: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停止。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出现室颤(或扑动)波型、心室停搏或者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等[3,4]。

1.3 心脏复苏

所有心脏复苏均在我院内由心脏科专科医生完成。主要方法: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有条件者采用呼吸机,共有37例;药物治疗,主要用药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等;持续心电监护,发生室颤者行电除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组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比较见表1.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8.53,P<0.05)。在2组患者的各种诱因中,猝死组诱因为过度劳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个诱因之间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2.2 2组猝死先兆症状统计比较见表2.

猝死先兆症状统计比较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7.61,P<0.05)。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这些先兆症状,猝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先兆症状患者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猝死组。

2.3 2组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比较见表3.

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比较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4.23,P<0.05)。表现为对照组中时间相对较长患者比例高,而猝死组中时间相对较短比例高。

3 讨论

冠心病猝死绝大多数有先兆和诱因,通过观察先兆、诱因在猝死中的作用,了解影响猝死复苏的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对猝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早期多层次进行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5]。

冠心病猝死与很多诱因直接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劳累在众多诱因中其比例最高,占首要位置,并且在猝死组中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劳累可以引起心率增快,诱发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室颤阈值降低,同时还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其他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加重疾病,导致死亡。由此可见,对于冠心病患者,休息是一种减轻症状、防止猝死的重要方式。在其他本研究统计的诱因中,用力大便、情绪激动、饱餐、排尿都占有较高比例,因此,要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需在多种生活细节中引起重视,防止瞬间增加心脏负荷,导致猝死的发生[6,7]。

在防止猝死的过程中,要随时警惕各种猝死先兆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这些猝死先兆在猝死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冠心病患者应当注意以上各种症状的出现,不能轻视各种表现。

在急救的过程中,多方资料都强调了“生存链”的问题。生存链中重要的4个“E”环节,即早期呼叫急救医疗系统,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early EMS);早期心肺复苏(early AED);早期应用自动除颤器(early AE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early ACLS)。心脏复苏必须尽早进行,每延长1 min,患者的生存机会就减少7%~10%.从本研究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猝死患者从出现先兆症状到发生猝死的时间一般很短,大多在30 min以内。对照组的时间相对稍长。由此可见,冠心病患者只要出现先兆症状,就应该快速做好救治准备,尤其是针对先兆症状较短的患者更是如此,否则会错失抢救的时机[4,8]。

临床实践证明,成功心脏复苏的另外一个关键步骤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立即建立心电监护,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如心律失常的相应类型来进行相应的处理。一旦心电图明确为心室颤动,就需要尽可能地进行电复律。同时从随访跟踪结果可以看出,心搏骤停复苏后效果良好,心脏复苏初期对患者的气道通气要求不高,随着心搏的复苏,呼吸往往会自动恢复。所以,只有做到尽快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进行抢救,才有可能给予患者更大的生存希望[5]。

本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劳累为导致猝死的最主要因素,先兆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复苏失败。并且先兆症状出现到猝死发生时间越短的患者,其复苏的成功率也越低。总之,冠心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发生猝死的比例很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和处理病情,降低发生猝死的比例,是治疗冠心病、降低病死率的主要环节,广大医务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2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冠心病,猝死,心脏,复苏

参考文献

[1]董钰柱.院前抢救心脏骤停144例心肺复苏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7,16(4):286-287.

[2]罗雪萍,杨剑锋,栾静,等.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前后的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04,8(5):417.

[3]黄元铸.心脏性猝死[J].实用老年医学,1999,13(2):62-65.

[4]洪昭光,程秀琴.心脏性猝死[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4):193-194.

[5]孟太举.利多卡因致过敏性休克并心脏骤停抢救成功1例[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46.

[6]蒋文平.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1):1-2.

[7]李秀莲.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术一些有关知识的研究现状[J].中国当代医学,2006,5(13):76-78.

从猝死谈冠心病 第2篇

例一。江某,男,38岁,干部。这天气温骤降,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江某起床后觉得“心口不适”,头晕乎乎的。“心口痛”是江某的老毛病。自己一直认为是“胃痛”没介意。这会他也不去请医生看,照旧不当回事地上班去了。到了9点多钟,江某感到“心口更加憋闷”,手足发凉,脸色也不好看,才请假回家休息。他骑车回到家里,将自行车搬上两个台阶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邻居见了忙去请医生,当医生赶到现场。江某的呼吸、心跳均已停止。

分析:寒冷及气温剧变是本例病人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细小动脉收缩,血压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寒冷还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无浓度升高,引起血液粘度增加。造成血栓形成。以上两者使心脏工作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这些变化对本来已有供血不足的心脏来说,等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的刺激特别敏感,对气候突变的适应能力差,遇冷则发生痉挛性收缩,致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诱发冠心病。江某正当在冠心病发作之际,搬自行车上台阶,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加剧了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以致发生猝死。如果江某在“心口不适”的早期就上医院就诊及卧床休息,也许不致于“大意失荆州”。本例提示冠心病患者,为预防寒冷诱发冠心病,在冬季,尤其是在冷暖变化剧烈的情况下,要注意保暖。到室外要添衣服,戴口罩、手套,以避免寒风的刺激。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做剧烈运动或劳动。如感到胸闷、气短时,要立即回到温暖的室内卧床休息;若不能恢复,可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1毫克,并立即就医。

例二。罗某,男,45岁,木工。罗某家在乡村。长期单身一人在城里某工厂作木工。这天他弟弟从乡下来,侃谈到深夜,正好遇上食堂开夜班饭。罗某去食堂炒了两个菜,买了1斤黄酒,与弟弟对酌起来,酒后各人还吃了一大碗面条。夜宵过后,兄弟俩同榻而卧。早晨,太阳一竿高了,弟弟先醒来忙唤哥哥去上班,发现哥哥四肢僵硬,脸上灰一块,青一块,不知何时离开了人间。

分析:夜宵是本例病人诱发冠心病猝死的原因。饱餐之后。一方面由于消化与吸收的需要,腹腔脏器处于充血状态,心输出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另一方面过饱使胃体膨胀,横膈上移,进一步影响心脏的功能,同时还可使冠状动脉收缩,而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诱发冠心病。基于上述理由,冠心病人要少吃多餐,尤其晚餐不要吃得过饱,夜宵更为不宜。

例三,朱某,男,41岁,汽车司机。朱某当年为某汽车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经常出车在外。有人反映他搞了“地下运输”。这天回来,吃了晚饭,被领导找去谈话,谈到快11点钟才回宿舍。同宿舍的小王说。朱某进房时脸色很难看,似乎有心事,上床后翻来复去睡不着。……不知什么时候他起床解了一次小便。天亮了,小王才发现朱某已经死了。

分析:不良心理状态是本例诱发因素。朱某与领导谈话后,精神突然变得紧张、郁闷。精神紧张可增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并缺血、缺氧。在这种情况下。朱某起床小便。由静态到动态。血液动力学发生突然改变。其生理功能不能很快调节,血管适应心脏变化的要求比较缓慢,便进一步引起心肌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心律严重失常而猝死。本例告诫冠心病患者,要时刻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碰到不如意的事不要死钻牛角尖,要想开点。当苦恼、烦闷的时候,不妨找朋友谈谈心,或做些事情,看看电视,以分散注意力。生活工作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精神紧张和疲劳。

例四,彭某,女,45岁,营业员。这天吃过晚饭,彭某和妹妹一同来到某机关浴室洗澡。浴室内蒸气弥漫,热气腾腾。洗了一会。彭某对妹妹说胸闷、心慌、恶心。妹妹知道她有冠心病,立即扶她走出浴室,穿好衣服,叫了一辆“的士”往医院里送。到了医院,妹妹见她脸色苍白,气息奄奄,直冒冷汗,便赶紧背着她来到急诊室。就在此刻,彭某很快停止了心跳和呼吸。

分析:浴室内缺氧是彭某冠心病发作的诱因。这是因为浴室湿度大,温度高,氧气稀薄,致使心肌缺氧。所以,冠心病人冬天最好勤换衣服少洗澡。洗澡时,水温必须在38℃~40℃之间,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洗后立即穿上内衣裤进入已经开好电热毯的被子里,休息半小时再下床。千万不要使用浴罩或在人多的浴室内洗澡。对冠心病发作的病人用汽车和人背的方式转送,也是造成本例死亡的一个致命因素。本例由于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而发病,如果此时病人处于活动状态,心肌的耗氧量必然增加,心脏负担明显加重,病情也会随之加重。实验证明,活动时的心肌耗氧量是安静平卧时的4倍。这时如果让病人翻身活动,坐起以及搬运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室性心律失常。这是心肌梗塞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可急于转送,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肢体活动。不要让其说话,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如果患者身边有急救药,应及时让其服用。已停止呼吸时则要立即作口对口人工呼吸。当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后,再平稳地送往医院治疗。

例五,王某,男,55岁,钳工。一个多月前,王某因心肌梗塞住院。经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医生要他明天出院。可王某当天下午就要儿子提前将他接回去,儿子因故却未能让他如愿。就在当天深夜,王某的冠心病再次发作而溘然离世。

分析:王某死于出院前夜,原因主要在于他患上了心肌梗塞后的“时间综合征”,从而直接导致了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时间综合征”是指人们对时间的反应过于关注而产生的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恐惧、悬念等,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和增加对氧的需求量。本例患者病情刚刚稳定,对“时间综合征”的影响很难适应和抗衡,故很容易再度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使心肌损伤乃至坏死。因此,监护人员要设法控制心肌梗塞病人的时间感觉,以避免心肌梗塞后“时间综合征”的发生。

例六,毛某,男46岁,干部。毛某在外地工作,每年只能利用探亲假与家人团聚。今年领导安排他春节期间探亲,他心中十分高兴。年底毛某从单位动身,路上花了3天。除夕赶到家里。到家后又帮着妻子搞卫生。做年饭,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使他忘记了数天来的疲惫。可是,正当辞旧迎新的爆竹响遍大地之时。毛某的家里却传出了嚎啕的哭声。邻居们闻声纷纷前往,只见毛某直挺挺躺在床上,已经死去。据毛某妻子对司法人员说,丈夫在同房时突然胸口憋闷,冒冷汗,很快四肢冰凉,脸色苍白而断了气。事后经尸检确诊,毛某的死因为急性心肌梗塞。

冠心病猝死3例法医学分析 第3篇

1.1 案例1

某女, 62岁, 不慎失足跌倒, 于1时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安, 大汗淋漓, 呼吸困难, 口唇发绀。于8h后患者血压测不到, 心跳骤停, 双侧瞳孔散大约4mm, 对光反射消失, 口唇发绀, 大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停止, 心脏无搏动, 宣布临床死亡。尸检及病理情况:双侧睑结膜均见少许出血点。口唇紫绀。心脏大小正常, 心内血液见凝固。病理检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左前降支管腔Ⅳ狭窄;肺气肿, 灶性肺水肿。法医鉴定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

1.2 案例2

某男, 38岁, 某日午餐后2h许, 感到腹部不适, 有恶心感觉。就诊。餐时曾饮少量酒。根据症状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给予对症治疗。患者突然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 急行抢救, 不治身亡。尸检及病理情况:尸表仅见心前区及左手背各有两个针眼。指端轻度紫绀, 尸斑紫红色, 压之褪色。气管及支气管内可见少许黏液, 肺有淤血。心包腔内少许淡红色液体, 双侧冠脉入口及起始段呈节段性、偏心性狭窄, 达Ⅲ级以上。肝淤血。镜下见心肌纤维变性, 肝、肺淤血, 细胞肿胀变性。血液及胃内容均未检出毒物。法医鉴定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

1.3 案例3

某男, 48岁, 某日午餐后2h许, 同事发现其意识模糊, 急呼120求救。意识模糊、被动体位。约3h后死亡。尸检:尸表仅见心前区有电击损伤, 左右手背各有一个针眼。指端紫绀, 尸斑紫红色, 压之褪色。胸腔内有酒味儿。气管及支气管内可见少许乳白色黏液, 肺有淤血。心包腔内少许淡红色液体, 表面点状淤血。双侧冠脉入口及起始段呈节段性、偏心性狭窄, 达Ⅲ~Ⅳ级。肝淤血。镜下见心肌纤维变性, 肝、肺淤血, 细胞肿胀变性。血液及胃内容均未检出毒物。法医鉴定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

2 讨论

我国目前冠心病近几十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2/3以上病例表现为猝死, 有文献报道, 冠心病猝死在猝死案例中约占40%~60%。冠心病猝死的特点是[1]: (1) 多在症状发作短期内死亡, 据报道, 冠心病猝死从症状发作至死亡时间在1h以内者约占40%以上; (2) 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冠心病猝死仅少数人生前有一定的症状、体征, 多数病例则无明显症状、体征, 故平时看起来貌似健康, 一旦发病即表现为猝死; (3) 多数猝死在发生在医院外, 大部分患者生前无明显症状、体征, 未及时救治而猝死; (4) 有猝死危险因素居多, 如高血脂、高血压、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由于冠心病有以上特点, 那些貌似健康的冠心患者, 在和别人发生纠纷时, 往往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生心肌急性缺血、心律失常而猝死。这种死亡最容易激发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引发群体性事件, 因此法医尸体解剖进行科学鉴定死因, 是解决这类矛盾的惟一方法。

2.1 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

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 在猝死案例中约占40%~60%, 成年男女均可发生, 但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比例约为3~5∶1, 发生年龄在男性以30~49岁的中壮年居多, 女性则较男性要晚。

2.2 猝死的诱因是指对正常人本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但却诱导或促进发生猝死的一切因素, 部分冠心病猝死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

常见的诱因有:劳累、体力活动、争吵、情绪激动, 惊吓, 精神紧张, 外伤, 饮酒, 感冒受凉等。特别是争吵、打架受伤过程中发生的猝死, 常使人怀疑为外伤所致而引起法律纠纷。多数冠心病猝死者无明显诱因, 而在睡眠、休息或轻度活动中死亡。

2.3 冠心病猝死的机制

2.3.1 心室纤颤

大多数冠心病猝死病例死于在急性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室纤颤,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供血量减少, 发生心肌供氧与需氧的不平衡, 心肌缺血, 触发心肌电生理改变, 心电衰竭, 到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纤颤或致心脏停博而猝死。有新鲜血栓形成的病例则更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致心室纤颤而猝死。

2.3.2 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合并症

少数冠心病猝死则是由于大片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 或是因心肌梗死后的合并症, 如室间隔穿孔, 乳头肌断裂而致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 若是合并心脏破裂或因室壁瘤破裂则致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亡。

2.3.3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一过性收缩, 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程度严重或未经及时有效救治者可发生猝死。存在或不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发生。

2.3.4 植物神经系统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也是猝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部分冠心病猝死者死前并无劳累, 情绪激动等诱因, 而是于夜晚睡眠中, 白天午睡时或休息状态下发生死亡。这类冠心病猝死者的猝死可能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即睡眠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血流缓慢, 冠状动脉循环灌注下降, 在原有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狭窄病变基础上, 更易致心肌缺血, 从而发生猝死。

2.4 冠心病猝死尸检鉴定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冠心病引起的猝死, 尸检所见的主要病变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其次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冠状动脉痉挛等[2]。这些冠脉病变能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循环障碍, 使心肌血液供应不足, 轻则引起心绞痛, 重则导致心肌梗死, 甚至冠心病猝死。而在其他各种原因致死的成人尸检例中, 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常见的病变, 因此, 在每一具体案例要确定所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为猝死原因时必须慎重。

2.5 冠心病猝死法医鉴定要点

冠心病猝死的鉴定, 目前仍采用排除法, 即通过详细的案情调查, 全面系统的尸检及必要的现场勘查和毒物化验, 在严格排除其各种死因后才能作出冠心病猝死的鉴定。一定要排除暴力死, 特别是中毒死, 有不少案例是先以暴力手段将人致死, 然后伪报为猝死。一定要排除其他自然疾病猝死的可能。为此, 要进行详细的案情调查、全面的尸体检查包括肉眼和显微镜检查以及必要的毒物检验等, 在严格排除其他死因并确有明显冠状动脉硬化时才能做出冠心病猝死的鉴定。如果发现有致命性的暴力性损伤包括毒物中毒, 即使有严重的冠心病存在, 仍应鉴定为暴力死。而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继发病变和心肌梗死及其合并症的有无则不一定, 但应详细检查以免遗漏。根据案情、过去病史、死亡经过、现场情况、尸检所见和有关辅助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 最后作出鉴定结论。从而为解决这些纠纷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此3案例中, 尸检中除外冠状动脉开口处及起始段有Ⅲ~Ⅳ级狭窄, 且无血栓形成, 并无其它阳性发现, 可以排除其它死因。由此推测死因为在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 由于冠脉痉挛而导致其阻塞, 引起严重的心室纤颤致死。至于引起冠脉痉挛的诱因推测为争吵、饱食和饮酒。

在1.2和1.3案例均为中餐后, 且有少量饮酒。资料报道, 大量饮酒者, 猝死发病率比对照人群高得多, 相对危险性高2.5倍[3]。这是由于乙醇抑制大脑皮层, 皮层下中枢开始兴奋, 引起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 心脏负荷加重。在有冠脉缺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

摘要:猝死因其发生突然, 常出乎意料之外, 病死率又很高, 常常引起医疗纠纷。就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鉴定中心2006年至今所检验的因冠心病导致猝死的3例案例, 结合相关文献旨在讨论冠心病猝死的发生规律, 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增加尸检检出率。

关键词:冠心病猝死,法医病理解剖,法医学鉴定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46.

[2]陈新山.冠状动脉疾病[A].黄光照, 麻永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846-874.

冠心病猝死 第4篇

不容忽视的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在中青年人中发病有增长之势,绝大多数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须引起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往往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在院外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心源性猝死有3个最重要的特点,即自然的、快速的、不可预测的。

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群很多是潜在的心脏病人,过度劳累、压力过大、激动、饮食不规律都可能是发生猝死的一个诱因。一般来说男性发生猝死多于女性,在年轻人身上也时有发生。由于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中青年冠心病死亡率呈“陡坡”上升,尤以35岁至60岁年龄段的城市男性发病率增加幅度最大,其中一部分人表现为猝死。此病虽然发病急促,但很多患者在死亡当日或前两天有胸痛、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过度疲劳感等自觉症状,因此,必须重视心脏性猝死早期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治疗,部分患者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突发猝死应及时行心肺复苏术

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口服救心丸、硝酸甘油作用不大,真正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徒手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如发现猝死的患者,在快速拨打救护电话的同时不能忙于搬动患者,应让患者就地安卧,不能翻身,并立即对患者的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压。按压时用力要均匀,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压。在对猝死者进行急救时,人工呼吸应和心脏按摩同时进行。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使其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用一手将患者颈部托直,使头后仰,打通气道,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一分钟要按压80~100次,最好是一个人吹气,一个人按压心脏,坚持到医生到来。

多方注意预防心源性猝死

虽然猝死看似防不胜防,但还是有方法可减少意外发生。预防心源性猝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休息,一定要好好休息。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后仍持续紧张、过度劳累、从事重体力劳动与剧烈运动,容易发生病毒性心肌炎。感冒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可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多吃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提高身体免疫力。

2.胸闷、气急、心悸、乏力时一定要就医。心肌炎早期很难与病毒性感冒区分开。因此,建议感冒时如果出现胸闷、气急、心悸、重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或是复诊。时间是最关键的因素,有些人以为感冒两周未愈才需要引起重视,但有些暴发性心肌炎病人,感冒3天后就可能出现症状。

3.平时加强锻炼。平时注意增强体质,多参加体育锻炼,少熬夜,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要过度劳累。此外,每年坚持1次全面的体检,及早发现某些隐匿性心脏病,并予以相应防治,则可显著减少猝死发生率。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体重。

老年肺心病猝死原因分析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住入我科的在症状出现后1h内死亡的肺心病患者18例中男性10例, 女性8例。年龄最小65岁, 最大78岁。本组患者心功能为Ⅲ~Ⅳ级。死前情况:白天5例, 夜间11例, 外出活动3例。本组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诊断治疗指南及肺心病诊断标准。猝死前24h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心率 (83.3±8.5) 次/min, 呼吸 (23±1.73) 次/min, 血压 (119.4±10.5/76.4±8.2) mm Hg (1mmHg=0.133kPa) , 体温 (36.4±0.4) ℃均有吸烟史, 吸烟量20支以上/d。

1.2 原发病

慢性支气管炎10例, 支气管扩张5例,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哮喘3例。

1.3 并发症

18例均行血气分析, 肝肾功能测定、血电解质及心电图检查, 结合临床表现, 确定并发症有:酸碱失衡12例 (66.66%) , 肺性脑病1例 (5.55%) , 消化道出血5例 (27.77%) 。

1.4 猝死标准

患者已基本恢复或处于稳定状态时, 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立即或在1~6h之内死亡。本文18例均在1h内死亡。颈静脉充盈4例, 两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2例, 两肺底可闻湿性罗音5例。

2 结果

见表1, 表2。

3 讨论

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死亡病例中猝死发生率较高, 主要是由于持续的肺动脉压升高而引起心脏功能与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右心室。本文18例肺心病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程长、病情相对稳定, 多伴有右室肥大且血流动力学为高阻低排伴有氧代谢障碍。COPD所致的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气流受限引起低氧血症伴有CO2潴留。这些变化提示组织灌注及氧摄取能力下降, 可能与感染性休克致使微循环障碍, 血流分布异常, 细菌毒素及炎性介质损害细胞内线粒体及动-静脉短路开放有关。大多数猝死与一些诱因的激发有密切关系, 因此, 在治疗中必须加强控制探视人员, 严禁吸烟饮酒, 避免过喜过悲、剧烈咳嗽, 为预防增加心脏负担, 不要过早下床活动。防止微量元素钾、镁过低发生。

综上所述, 对肺心病气道阻塞明显伴有OSAS及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患者, 入院后要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保暖, 耐心说服患者避免情绪激动, 坚持吸氧、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避免连续使用利尿剂。对于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等先兆症状者应高度警惕, 以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金惠铭, 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87.

[2]刘海燕, 牛红卫, 张幼筠.84例老年肺心病住院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3) :28.

[3]徐武夷.老年肺心病患者高危死亡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06, 3 (2) :13-14.

冠心病猝死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0例冠心病患者均系住院病人, 男性43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66±13.3)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 陈旧心肌梗死8例, 心绞痛2 8例。所有患者均W H O冠心病诊断标准, 并有冠脉造影诊断依据, 选择无电解质紊乱, 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心电图无心房纤颤, 无室内传导阻滞, 无严重记录伪差, 病人被分为3组。一组为11例, 住院期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 (猝死组) , 另一组24例, 非猝死性死亡冠心病患者 (非猝死性心脏性死亡组) , 第3组为25例, 存活冠心病患者 (存活组) 。猝死的定义为在突然出现症状后1h内死亡。

1.2 方法

QT测量标准, 入院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 走纸速度25mm/s, 测量各导联的Q T间期, 每个导联均连续观察3个心动周期, 取其QT平均值。QT间期是指从起点到T波终点, 如果T波后有U波以T波降支的最大斜率的切线与基线的交点作为T波的终点。剔除T波低平或T波不清的导联, 每份心电图实测的导联数目>9个。QTd是指12个导联中QT是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3]。根据公式核正QTd (QTcd) =QTd/RR计算QTcd (公式中的RR指RR间期) 。

2 结果

猝死组、非猝死性死亡组、存活组QTd数值 (表1) 。

与猝死组比较, P<0.01, 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P<0.05。

3 讨论

QT离散度是反映心脏局部复极不一致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允许范围内的变量[1]。猝死是指意外突然发生的死亡, W H O限定为发病2 4 h内死亡者。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的60min内, 故多数人主张心脏性猝死限定为发病1h内死亡者[2,3]。心血管管疾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猝死约占猝死的2%5~2 8%。动态心电图记录图示, 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室性心动过速总是先导,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其它生理基础是心室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局部心肌缺血, 损伤, 坏死, 造成心肌复极的离散度增大, 易致折返形成, 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本实验表明: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成正比关系, QTd愈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愈高, QTd离散度增大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可能是:局部心肌缺血、缺氧不一致, 局部动作电位时间、传导和复极均一致, 使不应期离散性增大, 且由于钠钾泵能源不足, 使Q T延长, 易形成折返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因此, Q T d可作为冠心病病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评估方法。本文60例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分析显示, 非猝死性死亡组及存活组与猝死组相比, 猝死组的Q T d和Q T c d均显著增大P<0.05, 非猝死性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 QTd、QTcd差异无限注意义。因此, 测定Q T离散度预测冠心病猝死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义汉, 龚兰生.QT离散度[J].中比心血管杂志, 1995, 23 (30) .

[2]严金泉, 施仲伟.QT离散度与冠心病猝死[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 1998, 25 (5) :258~286.

冠心病猝死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猝死型冠心病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猝死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检查和脑电波检查确诊为猝死型冠心病。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顽固性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患者。本次实验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0.9±3.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1.4±2.7)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采取心脑肺复苏术、静脉输液通道、生命支持等基本抢救措施。对患者进行人工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5cm,每组胸外按压频率为90次/min。清理患者口腔异物,畅通呼吸道,对呼吸停止患者立即采取人工呼吸。同时尽早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对照组在进行复苏抢救时静脉推注1mg肾上腺素,然后每隔5min推注1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推注400mg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然后取5%葡萄糖250ml与600mg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混匀后静脉滴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功能指标等进行检测,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

1.3 评价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NO、SOD、LDH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治疗组MDA、CK-MB和CK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3 讨论

猝死型冠心病常好发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患者,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后果严重,常导致患者心功能障碍和全身各个系统的损伤。所以,发病后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5]。目前,猝死型冠心病患者的急救措施主要有心脑肺复苏术、静脉输液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等。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增强胸腔及血管内压,与外周阻力形成梯度差,有利于血液回流,进而恢复正常血液循环。清理呼吸道异物有利于畅通呼吸道,避免异物堵塞气道,有利于气管插管。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控制疾病,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肾上腺素能提高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肌细胞兴奋性、扩张冠状动脉,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明显[6]。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发作时心肌出现缺血,白细胞易黏附血管壁,阻塞血管,同时释放自由基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心肌也易出现钙超载,大量钙离子内流,造成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因此,改善心肌血供,保护心肌对于猝死型冠心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乙酸镁,丹参性微寒,具有养血安神、消炎止痛、活血祛淤、消肿止血的功效,其可以阻断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细胞兴奋性、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心率、提高机体代谢能力、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况[7];同时丹参还具有清除坏死心肌细胞、抑制白细胞激活剂、分化和抑制纤维母细胞,抑制体外大肠杆菌、致病菌对身体的侵袭,改善患者体内淤血症状,加快组织细胞的恢复与再生速度,减少感染,保护心肌和体内各脏器的正常功能。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中还含有紫草酸镁、迷迭香酸钠等成分,有利于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机体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开放钾通道,阻断钙内流,减轻钙超载,保护心肌。静脉缓慢滴注时吸收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临床实践表明:在常规急救措施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猝死型冠心病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保护心肌。

刘志宁等学者研究表示[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在猝死型冠心病复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心肌酶水平,保护心肌。本文通过对86例猝死型冠心病患者观察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的NO、SOD、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CK-MB、CK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K-MB、CK和MDA水平越低,说明对心肌的损伤越小,NO、SOD、LDH水平越高说明心肌恢复能力越强。说明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以保护猝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恢复心功能,这与刘志宁学者表述一致。

综上所述,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及时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心功能障碍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华文,周宏霞,朱兰惠,等.丹参多酚酸盐合并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35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2):167-168.

[2]山缨,范维琥,戚文航,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135-138.

[3]巩亮,姜黔峰,赵鸿彦,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17-3518.

[4]闫奎坡,朱翠玲,孙彦琴,等.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5):771-774.

[5]赵业清,朱慧娟,文九芳,等.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6):1722-1724,1726.

[6]吴青佩.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禁忌〔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103.

[7]赵业清.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5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5):70-71.

上一篇:电话通信下一篇:网络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