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事件范文

2024-05-05

冠心病事件范文(精选8篇)

冠心病事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冠心病突发事件患者均为2008年3月~2010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住院患者, 其中存在着明显诱因的有21例, 占60.0%。35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11例, 年龄51~72岁, 平均 (64.21±7.93) 岁。在35例患者的突发事件当中, 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 急性心力衰竭9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 恶性心律失常3例。

1.2 冠心病突发事件诱因分析

引起冠心病突发事件的因素见表1。

1.2.1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是临床当中诱发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本组32.9%的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着急躁易怒、不易保持平和心态的性格特点, 因而在环境出现了不良精神刺激之时, 可导致患者焦虑、紧张和过度兴奋的状态, 进而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 并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而释放出过多儿茶酚胺类的神经递质, 引起血中脂质的增高、血小板的聚集, 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 如果大面积的心肌缺血, 则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进而可发生冠心病患者的突发事件[1]。

1.2.2 疲劳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之时, 其扩张性将减弱, 而血流量也会随之减少。疲劳容易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 而此时心肌对血液供应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并且使得处于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率、血压以及其乘积升高, 而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最终导致了心肌缺血、缺氧的加重。

1.2.3 过饱饮食

过饱饮食是引起临床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诱因之一, 尤其是在进食过量的脂肪之后, 冠心病患者的餐后血脂随之增高, 其血黏稠度也会相应的增高, 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强, 使得局部的血流减慢, 血小板易于集聚从而导致了血栓的形成。除此以外, 在饱餐之后胃肠道的需血量会相应的增加, 而心肌相对的供血不足, 导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冠心病患者的突发事件。

1.2.4 用力排便

在临床当中, 冠心病患者常常由于用力排便而引起突发事件, 对于这一因素医护人员、患者、家属都不容忽视。用力排便可以导致心率的加快、血压的升高, 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缺血, 最终诱发冠心病患者的突发事件。用力排便10min, 就可以使得冠状动脉舒张期的血流下降, 从而造成致死性的心律失常, 而这一因素约占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20%~25%[2]。

1.2.5 其他相关性因素

严寒、低压以及温差较大的气候, 容易使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 低温的刺激易使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 心率随之持续的加快, 血管收缩而致使血压增高, 加大了心脏的负荷, 从而可以引起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低温亦可引起体表的小血管痉挛及收缩, 从而使得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粘滞度增高, 加重了心肌缺氧[3]。因而严寒、低压以及温差较大的气候也是诱发临床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因素之一。

2 结果

在35例冠心病突发事件的患者当中, 存在着明显诱因的为21例, 占60.0%。

3 讨论

临床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性、暂时性的缺血及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4]。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心肌的需血量之间存在矛盾时, 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就不能较好地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 因而会引起心肌急剧性、暂时性的缺血及缺氧, 从而导致临床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对于临床心绞痛患者的治疗, 首要的目的是要积极的预防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以防止冠心病患者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从而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其次是要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以及减少其心肌缺血的发生, 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

冠心病患者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 防止疲劳状态的发生, 避免过饱饮食及用力排便, 要注意低压以及温差较大的气候环境。广大临床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要认真重视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诱发性因素, 加强对于冠心病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 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临床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皓, 陈治贵, 蔡芬, 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冠心病因果关系调查及干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4 (4) :81-84.

[2]李晓燕.冠心病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1) :141-142.

[3]杨春宇.年轻男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17:129-130.

[4]王翠.探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0 (11) :852-855.

冠心病事件 第2篇

【关键词】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冠心病恶性事件;老年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79-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以各种疾病收治的住院病人中,其中不包括诊断为甲状腺疾病、急性外伤及手术患者,也不包括使用影响甲状腺功能药物,如胺碘酮、激素、吗啡的患者。ESS组包括低T3、低T4及低T3、T4,但TSH正常的患者60例,年龄77-96岁,平均年龄82.45±4.22岁,其中男性51例(85%),女性9例(15%)。对照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组60例,年龄75-94岁,平均年龄81.80±4.48岁,其中男性42例(70%),女性18例(30%)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使用我院特检科中加光电GC-2012γ放射免疫计数器,天津市协和医药科技集团生产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免疫分析药盒。患者于入院第二日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功能;(2)冠心病的诊断均符合诊断标准,诊断明确;(3)统计的冠心病恶性事件包括:心肌梗塞,急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

1.3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中冠心病恶性事件的发生率相比较,ESS合并冠心病的人群中,心脏恶性事件发病率较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冠心病发病率高,特别是ESS中急性心衰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是非甲状腺的系统性疾病,患者无甲状腺疾病,但是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疾病统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这类病症通常伴有心肌梗死、神经性厌食、急性心衰、心源性猝死、肝硬化以及败血症等诸多病症。导致患者出现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原因主要为:一是患者使用的药物,如乙胺碘呋酮、碘造影剂等,会对患者外周T4到T3的转换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患者虽然没有甲状腺疾病,但是甲状腺功能却发生了改变。二是患者使用多巴胺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也会导致患者垂体分泌TSH,从而导致患者血TSH和甲状腺T4降低从而出现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许多老年人都出现了甲状腺功能生理上的自然衰退。FT3、T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单纯低T3水平降低仅仅代表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轻度状态,随着病情加重将发展为更复杂的低T3、T4综合征,这更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信号。为了解老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与冠心病恶性事件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了60例老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患者作为ESS组,另选取了60例老年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冠心病恶性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ESS组的冠心病恶性事件发生率为36.7%,而对照组患者的冠心病恶性事件发生率11.7%,明显比ESS组低,且P<0.05,说明了老年人虽本身无甲状腺疾病,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伴有T3、T4低下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衰、心肌梗死等恶性事件的几率会明显比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要高,证实了老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与冠心病恶性事件具有相关性,与上述观点一致。特别是ESS组的老年患者急性心衰发病率较高,曾有报道称[1]在冠心病心衰的治疗中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难治性心衰伴低T3、T4综合征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是否对急性心衰有预防性意义目前暂无相关依据。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是心力衰竭的一种代偿性改变,也可以说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对于是否应当补充甲状腺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目前还存在争议,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普遍认为甲状腺素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效应具有双重性,给患者使用高浓度的甲状腺素可以增加患者的耗氧量,提高代谢率,从而加剧患者心力衰竭;当患者甲状腺激素降低时,又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反应[2]。因此对于老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患者的急性心衰是否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非甲状腺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如出现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是值得关注的非特异性指标,以便能更及时、有效的预防其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毛继康,任爱琴,甲状腺激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伴低T3?低T4综合征,《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冠心病事件 第3篇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肌钙蛋白,恶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仍有较高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故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早期预警、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无统一且确切的措施。本项目是针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方法提出的, 研究目标在于找到更准确、更有效预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方法。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器材设备

酶标仪MK-3:芬兰Lbsystems Dragon公司。

多道加样器:芬兰Lbsystems Dragon公司。

单道加样器:Gitson公司。

ELASA试剂盒:美国ADL公司。

肌钙蛋白试剂盒组成: 精密度微孔板96 孔 (Microtitration Strips) 96 wells;

酶标耦合液 (Conjugate) 12 m L;

标准品 (Standars) 5 m L;

显色液A (Substrate A) 6 m L;

显色液B (Substrate B) 6 m L;

终止液 (Stop Solution) 10 m L;

20倍浓缩洗涤液 (Rinsing Buffer×20) 60 m L;

5倍浓缩样品稀释液 (Diluent×5) 15 m L。

(二)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2012 年8 月至2012 年12 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69 例, 年龄48 岁至74 岁, 其中肌钙蛋白和心室晚电位均阳性的患者34 例, 平均年龄57.7±3.8 岁, 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52 例, 平均年龄56.5±4.8 岁。以上患者均检测肌钙蛋白和心室晚电位 (采用试剂盒测量肌钙蛋白, 采用心室晚电位检测仪测量心室晚电位) , 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常规检查 (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 , 对入选患者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详尽的患者、联系人资料即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地址、电话及联系人电话, 与患者关系等基本资料。同时有详细的门诊资料、住院资料、随访资料和联系资料。任何与患者相关的信息都将存入患者信息中, 为患者资料的整理及随访做好准备。

1.入选标准: (1) 年龄在40~80 岁之间; (2)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 (3) 患者均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2.排除标准: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3) 严重肺部疾病、严重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功能受损的患者。

3.终点事件包括: (1) 由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速或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 (2) 伴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的持续性室速; (3) 在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流动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 (4)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有短阵室速。 (5) 再发心肌梗死。

(三) 方法

1.肌钙蛋白的测量方法:均抽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ASA) 进行测量

2.采血方法:受检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4 m L, 2 h内离心 (5000 r/min, 4 ℃, 10 min) , 分离血清, -20 ℃保存备用。

3.测量方法:使用ELASA试剂盒 (美国ADL公司) , 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出酶标板, 分别设立标准孔、空白孔、待测样品孔, 按顺序依次加入100 μ 的标准品于空白微孔中 (注意不要有气泡) 。给酶标板覆膜、37 ℃孵育90 min。

(2) 弃去液体、甩干 (不用洗涤) , 每孔中加入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μ (每个样本要换新的吸头) , 37 ℃孵育1 h。

(3) 弃去孔内液体, 甩干、洗板3 次, 每次浸泡12 min, 甩干并在吸水纸上将孔内液体拍干。

(4) 每孔加酶结合物工作液 (临用前15 min内配制) 100μ。加上覆膜, 37 ℃孵育30 min。

(5) 洗板5 次, 具体方法同步骤 (3) 。

(6) 每孔中加入底物液100μl。37℃避光孵育15 min。

(7) 在每个孔中加入终止液50μl, 终止反应。

(8) 于波长450 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各孔的OD值, 绘制标准曲线。在标准曲线上查找对应的浓度范围, 计算其浓度值。

心室晚电位的检测方法:采用心室晚电位检测仪, 应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 将6 个电极置于胸部表面组成的XYZ3 个正交导联。在窦性节律下, 心电信号放大并叠加200 次, 经双向高通滤波处理, 求出均方根值。VLP起点由计算机确定, 用时间叠加法。结果判读:阳性标准采用simson标准: (1) QRS波总时间正常值≥120 ms, (2) QRS波终末低于40 μV的时限≥40 ms, (3) QRS波终末40 ms电压之均方根值≤25 μV, 符合上述标准两项者即为阳性。

(四)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比较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 P<0.05 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资料均在SPSS19.0 软件上进行计算。

二、实验结果

(一) 两组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

注:P>0.05

(二) 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例数比较

注:P<0.05

三、讨论

近年来, 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但即使接受了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有研究表明PCI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较高, 并能影响预后。PCI术后造成心肌的损伤机制是多方面的, 包括微血管再灌注损伤, 微血管堵塞或痉挛以及继发血小板激活血栓的形成等, 而对于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事件风险预警容易忽视。因此早期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有研究发现, 预测方法均为单一指标进行预测, 而一个指标容易受化验误差等多方面的影响, 可能会对预测结果有很大干扰, 但如果多个指标联合预测, 可将这种干扰降到最低, 能更有效地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心室晚电位是指出现在QRS波终末部和ST段上的一种碎裂电活动。因为VLP的测量由专门计算机软件执行, 因此不受人为干扰, 结果判读标准明确。有很多研究表明VLP用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即持续性室速、室颤和猝死是一个比较精确的指标。另外有研究表明, PCI术后会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炎症激活及心肌细胞损伤, 引起短暂的肌钙蛋白升高。有实验结果表明, PCI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组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故肌钙蛋白对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综上肌钙蛋白、心室晚电位均是恶性心脏事件的单一预测指标。而本研究发现心室晚电位和肌钙蛋白同时为阳性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大于单纯心室晚电位阳性组, 因此肌钙蛋白与心室晚电位联合预测更有效、更准确, 大大提高了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事件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预防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Prasad A, Snghn M, Lerman A, etal.Isolated elevation in lropon in-T after 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n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ter long-term mortality[J].Jam Coll cardial, 2006, 48 (9) :1765-1770.

[2]徐小英.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肌钙蛋白T升高相关因素[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5) :346-348.

[3]施筱晶.心室晚电位阳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之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4) :75-76.

[4]NAGEH T, SHERW OOD RA HARRIS BM.Prognostic role of cardiac lropon in-I after 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ntion in stable cornary disease[J].Heart, 2005, 91:1181-1185.

冠心病事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理的三个社区的全部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 以及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 其中男51例, 女46例, 平均年龄 (58±7.51) 岁, 对照组92例, 男48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 (59±6.97) 岁,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改变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硝酸脂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断剂等,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辛伐他汀20 mg, 两组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肝肾功能, 每年查一次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连续追踪2年。

1.3 评估

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 包括血脂水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心血管事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因冠心病原因需要住院治疗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 坚持治疗数天后胃肠道反应消失未中断治疗, 对照组中有1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而死亡, 所有患者检测肝肾功能均正常, 无肌痛症状等。

2.2

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表2。说明长期应用小剂量的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是安全的, 而且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例 (%)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成反比[2]。近年来很多研究指出, 辛伐他汀可以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辛伐他汀的主要成分为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从而阻止胆固醇在细胞内合成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同时降低甘油三酯,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3]。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于血管所致的炎症反应, 如病毒、机械损伤、免疫复合物, 特别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损伤, 使血管局部产生一种过度的慢性炎性增生反应[4]。高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5], 刘莉等[6]曾报道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2个月后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得出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外的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的深入研究, 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以外的功能多有报道,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7], 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动物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功能、减少动脉中膜厚度以及弹性膜层数[8]、抑制心脏纤维化、稳定斑块、抑制炎症细胞侵润、减少炎症递质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9]。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凡冠心病及其等危症, 包括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外周血管病, 无需考虑胆固醇水平即可启动他汀治疗[10]。可见他汀类药物也可以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多为中老年人, 常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多种副作用又制约着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长期小剂量应用辛伐他汀2年的追踪, 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说明辛伐他汀小剂量的长期应用对肝肾功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的, 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有效的。但是由于本文病例数有限, 具体多大的剂量更经济有效又安全, 对那些肝肾功能轻度异常而临床又需要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是否适用, 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应用辛伐他汀能否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率。方法:将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理的三个社区的全部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和对照组92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辛伐他汀20mg连续追踪2年。结果: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的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辛伐他汀,冠心病,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2-273.

[2]陈国良, 刘立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及其对冠心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2010, 31 (3) :360-364.

[3]屈雪莹.高密度脂蛋白在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7 (2) :81-83.

[4]薛凌, 于晓玲.罗格列酮、辛伐他汀防治兔动脉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 (2) :10-12.

[5]蒋连保, 谢荣秋.阿司匹林加辛伐他汀对冠脉综合征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 (2) :67-68.

[6]刘莉, 张富兴.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120例[J].临床医学杂志, 2010, 30 (2) :7-8.

[7]叶初阳, 刘武.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8) :947-948.

[8]张根水, 罗柳金.辛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功能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2012, 28 (9) :1205-1207.

[9]石蕊, 姜铁民.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12, 15 (8) :2619-2622.

冠心病事件 第5篇

关键词:踝臂指数,冠心病,心血管事件,老年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外周动脉的表现。测量踝臂指数(ABI)是检测下肢PAD的简便有效的方法,ABI≤0.9对诊断P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5%以上[1],可反映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近年研究发现ABI同时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手段[2],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483名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ABI检测并进行随访,旨在探讨ABI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从2008年10月~2009年8月期间在我院干部医疗科及心血管中心住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483例老年患者,年龄(60~91)岁,平均(71.2±8.9)岁,男性256例(53.0%),女性227例(47.0%)。进行ABI测量。以ABI≤0.9为PAD诊断标准,分为PAD组与非PAD组。排除标准:(1)已进行下肢动脉血管重建者;(2)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

1.2.1病史采集受访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其一般情况,生活方式,既往史,个人史等。

1.2.2生化检测在冠状动脉造影检前1周内,采集患者空腹血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TG,TC,LDL-C,HDL-C,hsCRP。

1.2.3 ABI测量和计算ABI测量由专人负责,在冠状动脉造影检前1周内完成。统一使用5 MHz手持超声探头[仪器型号:CBA1304],血压计袖带气囊宽10cm,长40cm(法国赛诺菲公司提供)。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休息5min以上),采用标淮仰卧位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ABI的计算为双侧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取低值进行分析。

1.2.4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冠状动脉主要血管狭窄程度≥50%者诊断为冠心病。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左主干或三支病变。

1.2.5冠脉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2.6随访自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年。观察心源性死亡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冠脉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

483名患者ABI检测结果,PAD组有患者144例(29.8%),其中8例既往已知PAD;非PAD组339例(70.2%)。PAD组与非PAD组相比,ABI值减低,平均年龄偏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比例增高,Hs-CRP偏高,冠脉病变程度较重,而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比例减少,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性别比例,吸烟史,脑卒中史,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表1)。

注:*P<0.05

2.2随访情况

全部患者1年内共发生死亡16例(3.3%),其中心源性死亡13例(2.7%),共发生心血管事件95人次(22.3%)。PAD组多于非PAD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2)。

注:*P<0.05

2.3利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血脂、hsCRP、冠脉病变等参数带入方程,结果显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BI(OR=2.45,95%CI:1.27~7.42,P=0.009),年龄(OR=1.74,95%CI:0.83~4.17,P=0.026),糖尿病(OR=2.01,95%CI:0.97~5.17,P=0.020),陈旧心肌梗死(OR=1.65,95%CI:0.68~3.14,P=0.017)。

3讨论

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使心血管疾病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PAD不仅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同时与心血管疾病及死亡有着密切关系,在老年人中尤为明显[3]。Aboyans等对6 814例患者研究发现ABI减低与冠状动脉病变明显相关[4],Otah等研究发现,ABI≤0.9对于预测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77%[5],国内学者杨士伟等研究表明,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的特异度为94.3%,敏感度为46.6%,OR值为6.5[6]。ARIC及SHS等大样本研究发现,ABI每降低0.1,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5%~34%[7],ABI≤0.9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8]。早期PAD常无明显症状,易造成漏诊,相关研究表明,国内下肢PAD患者中仅有6.3%被诊断[9],国外为9.1%~15.3%[10]。

本研究显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合并PAD的占29.8%,在进行ABI测量前,PAD患者中仅有5.6%得到诊断。PAD组中,冠脉病变程度更重,接受血运重建机会减少,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血管事件几率增高。除年龄,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等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外,ABI≤0.9亦为发生心发生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相关性最高。证实了ABI≤0.9对预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价值。

在本研究中,未发现高血压,冠脉病变支数等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存在显著关系,可能与样本量较小及随访时间较短有关。由于入组时PAD组服用他汀类药物比例(68.1%)明显高于非PAD组(48.4%),两组基线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未发现血脂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存在显著关系。

ABI检测无创,价格低廉,重复性好,可作为筛查PAD的简便有效方法,还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有评估作用。2007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进行ABI检查,作为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之一[11]。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人群进行ABI筛查,以便及早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Hiatt WR.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N Engl Med,2001;344:1608-1621

[2] Menke A,Menke Andy,Muntner P,et al.Relation of borderline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AMJ Cardiol,2006;98:1226-1230

[3] Michael H.Criqui M.Robyn L,et al.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MESA(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 Am Coll Cardiol,2010;56:1506-I512

[4] Aboyans V,McClelland R,Allison M,et al.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Atheroscleros is,2011;214:169-173

[5] Otah KE,Mandan A,Otah E,et al.Usefulness of an abnormal ankle-brachial index to predict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frican-American.AMJ CARDIOL,2004;93:481-483

[6]杨士伟,胡大一.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狭窄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中国医药导刊,2006;8:79-82

[7] Weatherley B.Nelson J,Heiss G,et al.The association of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BMC Cardiovasc Disord,2007;7:(3)l-10

[8] Resnick H,Lindsay R,McDemott M,et al.Relationship of high and low ankle brachial index to all 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The Strong Heart Study.Circulation,2004;109:733-739

[9]胡大一,王领军,于金明,等.踝臂指数评价高危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医刊,2005;40:27-29

[10] Selvin E,Hirsch A.Contemporary risk factor control and walking dysfun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NHANES 1999-2004.Atheroscleros is,2008;201:425-433

冠心病事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4年10~12月在我院住院的CHD患者120例, 男性69例, 女性51例。年龄平均 (64.47±9.78) 岁。排除慢性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1个月内、EF<50%的心力衰竭、严重瓣膜病、心肌病、偏瘫的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感染、肿瘤、结核、外伤等可能对VEGF水平有明显影响的患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基线数据, 患者入院24h内检测VEGF, 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进行Gensini评分, 并完善无创血管内皮功能检查。6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再发心绞痛 (加拿大CCS心绞痛分级为标准, CCSⅡ-Ⅳ级定为再发心绞痛) 、再住院和死亡等心血管事件。根据VEGF (pg/ml) 结果分为3组, VEGF<50组 (A组) 55例, VEGF50-200组 (B组) 42例、VEGF>200组 (C组) 23例, 观察3组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 以评估VEGF与CHD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相关影响因素。

1.2.1 VEGF检测

入院24h抽取外周静脉血10ml, 4℃3000r/min离心10min, 分离血清, 应用ELASA方法检测VEGF浓度。

1.2.2 诊断CHD

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 狭窄≥50%为CHD。采用Gensini积分法[2]对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支数进行综合评价。

1.2.3 RHI测试

入院24h采用以色列公司Endo-PAT2000行无创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检测当天禁食、咖啡、浓茶和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停用>12h、禁服维生素C或含有维生素C的饮料、禁烟、避免剧烈运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生心血管事件比较

表1显示: (1) 三组患者在吸烟、糖尿病史、LDL水平、hs CRP方面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其他生化指标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随访6个月后, 三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 再住院、死亡、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VEGF的比较

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3 7例, V E G F (1 4 7.2 8±90.25) ;无心血管事件患者83例, VEGF (96.06±73.04) ;VEGF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t=5.66, P=0.02) 。

2.3 VEGF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提示:以VEGF为因变量,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显示VEGF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TG呈正相关, 与RHI负相关。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由血管壁的炎症损伤、粥样硬化斑块破溃、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等综合作用, 最终导致冠脉狭窄、堵塞及心肌供氧量锐减的病理生理过程[3]。VEGF在CHD血栓事件与斑块不稳定性这些中心发病环节,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着损益并存的双向性作用[4]。急性血管事件由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引起, 慢性缺血又将导致侧枝血管开放、新生血管形成, VEGF在促进血管新生、导致斑块不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孰轻孰重, 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是优势作用还是劣势作用, 有待进一步明确。近期有日本的学者研究发现, 心肌梗死急性期低水平的VEGF提示6个月后的预后不良, 低水平的VEGF组再发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风险增高[5]。而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 心肌梗死急性期VEGF水平增高与未来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6]。结果不一致, 引发人们对VEGF的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发现: (1) VEGF在UAP患者中的表达是增加的; (2) 在不稳定性CHD患者积极治疗6个月随访中, 发现三组病例再发心绞痛情况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再住院及死亡事件无统计学意义。反之再发心绞痛患者VEGF明显增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VEGF高表达人群在相同抗缺血、稳定斑块等治疗强度下, 明显有再发心绞痛事件以及预后不良的表现, 这与许多国内外研究类似。 (3) VEGF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TG呈正相关性, 而与RHI呈负相关性。国外Barbara等[7]对41例陈旧性心梗患者20个月调查分析发现, VEGF增高与炎性标记物IL-6、IL-8增高显著相关, 从而导致新生血管的炎性斑块发生, 同时诱导了斑块的不稳定事件发生, 预后明显下降;E.Kazmier等[8]对498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研究发现, 外周血VEGF浓度与4周后支架内再狭窄及再发心绞痛症状明显相关。结合多种研究显示, 我们考虑VEGF对于血管的作用既有促进斑块内血管新生、斑块不稳定的不利作用, 也有促进侧枝循环建立、改善缺血心肌血运的有利一面。这种双面效应的作用, 受到基因调控、机体内环境以及血流动力的多种复杂机制影响[9,10]。冠脉病变重时VEGF过高的表达是作为反映血管病变重的一个可靠指标, 同时过度的血管作用在长期的作用结果来看, 导致侧枝血管的过度增生, 而增生的血管在VEGF和炎症因子等的作用下发育不良, 出现斑块不稳定, 容易破裂出血等心血管事件, 是出现长期预后不良结果的原因之一。故推测VEGF适当的表达区间, 成为VEGF血管保护作用发挥到最大效应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是一个横断面研究, 样本量较少, ELAS检测技术的灵敏性不足。还需要将来进行更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队列研究, 改善实验方法引进半定量PCR技术等。证实急性期VEGF过高表达将成为预后不良的风险提示, 探寻VEGF的适当表达区间, 对于临床体外干预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带来具体可行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与冠心病 (CHD) 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20例CHD患者根据VEGF (pg/ml) 结果分为3组, VEGF<50组 (A组) 55例, VEGF50-200组 (B组) 42例、VEGF>200组 (C组) 23例, 以Gensini评分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 用Endo-PAT2000测得的反应性充血指数 (RHI) 评估患者外周动脉张力。随访6个月, 观察再发心绞痛、再住院和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VEGF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C组6个月后再发心绞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0.05, 再发心绞痛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未出现心绞痛者 (P<0.05) , 三组再住院和死亡率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VEGF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TG呈正相关 (P均<0.05) , 与RHI负相关 (P<0.05) 。结论:C组6个月后再发心绞痛显著增高, VEGF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Gensini评分、TG及RHI显著相关, VEGF水平显著增高对于CHD患者预后不利, 可作为评估CHD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外周动脉张力,加拿大心绞痛分级

参考文献

[1] Olfer IM, Wagner PD, BreenE Cetal.Chronic hypoxia attenuates resting and exercise-induced VEGF flt-1 mR NA levels in skeletal muscle[J].Appl Physiol, 2001;90 (4) :1532~1538

[2] 方叶青, 张松荣, 方红城, 等.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2;20 (9) :814~818

[3] Rodondi N, Marques-Vidal P, Butler J, et al.Marker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inflammation for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lderadults[J].Am J Epidemiol, 2010;171 (5) :540~549

[4] Hong-Lin Chen, Kun L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4;172 (1) :e220~e224

[5] Dibra A, Mehilli J, Braun S,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subsequent cardiac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tre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J].Am J Med, 2003;114 (9) :715~722

[6] Kucukardali Y, Aydogdu S, Ozmen N,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lasma leve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Cardiovase Revase Med, 2008;9 (2) :66~70

[7] Barbara Erzen, Mira Silar, Miso Sabovic, etal.Stable phase post-MI patients have elevated VEGF levels correlated with inflammation markers, but not with atherosclerotic bueden[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014;166 (14) :1471~2261

[8] E.Kazmierczak, S.Grajek, M.Grygier et al.Prognostic usefulness of IL-6 and VEGF for the occurrence of changes in coronary arterie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and implanted stents[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4;18 (15) :2169~2175

[9] Al-Habboubi HH, Mahdi N, Abu-Hijleh TM, et al.The re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gene polymorphisms on VEGF levels and the risk of vasoocclusive crisis in sickle cell disease[J].Eur J Haematol, 2012;89 (5) :403~409

冠心病事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制定标准[1]。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采用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临床辨证[2]。急性心血管事件定义: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脑卒中;需行血运重建术;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衰住院。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狭窄≥50%;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超过1个月病情稳定者;年龄≤8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1个月内有感染、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史;活动性结核病或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35%者;合并严重瓣膜疾病或心肌病;合并严重慢阻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患者;已知的肾功能不全, 男性血清肌酐>2.5mg/dL (221μmol/L) , 女性血清肌酐>2.0mg/dL (177μmol/L) ;已知的肝功能不全, 基础肝酶监测>正常值的3倍或合并肝硬化;严重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脏器移植;预期寿命小于3年者。剔除标准:患者依从性差, 不愿配合信息调查和随访者;脱落:电话变动, 未能进行随访者;合并恶性疾病, 预期生存期<1年者。

1.3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9月就诊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病中心门诊的冠心病患者397例。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病例报告 (CRF) 表和进行实验室检查。CRF表中详细记录患者体质特点、个人史、合并病, 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辨证分型, 理化检查指标, 治疗情况等。冠脉造影及介入情况通过查阅患者住院病历获得。一年之后进行随访, 记录事件的发生情况。数据管理采用My server5.0工具进行数据管理, 并采用双人录入, 确保录入准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首先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检验, 确定系数、95%的可信区间和OR值, 以评价独立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求出方程, 并应用ROC曲线来评价该模型预测1年内发生ACE的效能, 求出曲线下面积 (AUC) , 根据最佳截断点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报值、阴性预报值。

2 结果

2.1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 、个人史 (吸烟史、饮酒史、性格、工作情况、饮食习惯、运动及家庭是否和睦等) 情况、患者合并病 (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周围血管病) 、心绞痛类型、心绞痛诱因、心绞痛发作部位、心绞痛性质等, 单因素分析结果:运动 (P=0.015) 、心绞痛类型为自发性 (P=0.009) 、心绞痛性质为绞痛 (P=0.017) 、部位位于背部 (P=0.011)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医证候

中医主症: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和心悸;中医兼症:发热、畏寒、手足心热、肢冷、自汗、盗汗、面红、目赤、头痛、头晕、头昏、眼花、耳鸣、口干欲饮、口干不欲饮、口苦、口臭、口粘、口淡无味、口疮、咽痛、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胃痛、胃脘胀、胁胀、腹胀、浮肿、肢麻、肢颤、腰酸、气喘、咳嗽、咯痰、头胀。中医辨证:痰浊、血瘀、气滞、气虚、阳虚、阴虚。逐一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除了胸闷 (P=0.011) 、口臭症状 (P=0.039) 在两组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症状对心血管事件均无显著影响。

2.3 实验室检查

除了指标ApoA1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外, 其他指标均未对事件产生显著性影响。再进一步分层分析ApoA1 (0, ApoA1<1.1g/L;1, ApoA1≥1.1g/L) 、hs-CRP (hs-CRP<1 mg/L;1, hs-CRP≥1 mg/L)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4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求出回归系数β、95%可信区间、OR值, 并求出方程。详见表2。

脑卒中病史、运动、ApoA1分层、hs-CRP分层、症状胸闷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初步得出回归方程:Logit (p) =-2.319-0.779 (ApoA1分层) -0.978运动+0.908脑卒中病史+0.877 (hs-CRP分层) +0.797胸闷。此方程为预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警模型。

2.5 应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预测效能

绘制ROC曲线, 求出:AUC=0.744。

2.6 确定最佳截断点

方框内的Youden指数为最佳截断点, 由此计算出该模型的评价指标。详见表3。

3 讨论

目前发现的CHD危险因素近200种, 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与控制, 不仅在CHD的一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ACE的一级预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事先大多数无明显症状, 如何早期识别此类冠心病患者, 进而加强干预措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疾病预警是指利用综合手段和方法, 对某种疾病在未来时间的发生进行早期个体或群体的预测和预报, 并科学地评估风险状态, 进而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这有助于降低疾病危害程度, 减少卫生资源浪费[3,4]。

本研究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合临床事件随访, 从研究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入手, 较全面分析了CHD稳定期患者各种情况与发生ACE的关系。结果显示脑卒中病史、运动、ApoA1分层、hs-CRP分层、症状胸闷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指标ApoA1与心血管事件成负相关, 脑卒中病史、胸闷、hs-CRP分层为正相关, 由此得出回归方程:Logit (p) =-2.319-0.779 (ApoA1分层) -0.978运动+0.908脑卒中病史+0.877 (hs-CRP分层) +0.797胸闷, 此方程为预测CHD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

为评价模型的效能, 本研究应用ROC曲线来分析。ROC曲线是1995年被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用作实验室试验的临床准确性评价准则, 它将某试验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联系起来, 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AUC越大, 其诊断价值越大, AUC接近0.5时, 无诊断意义;AUC<0.7, 表示诊断准确率较低;AUC在0.7~0.9表示诊断准确性中等;AUC>0.9时, 表示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5]。本研究中求出的新模型AUC为0.744, 表明其诊断有中等的准确性。再根据ROC曲线不同截断点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求出本模型的最佳截断点, 即Youden指数最大 (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 。预测模型中最大的Youden指数为0.436, 与其相对的敏感度为81.4%, 特异度为62.2%。此模型对于CHD稳定期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提示CHD随访中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已经有81.4%可以被筛选出来, 未发生事件的人群有62.2%以上可通过该预警模型系统排除在高危人群外。

似然比提供同敏感度和特异度一类的信息, 并用于计算阳性或阴性试验结果的患病概率。表示一个诊断试验结果出现在有病受试者和出现在无病受试者的比值的大小, 代表了一个诊断性试验区分有病和无病的能力大小。本模型阳性似然比为2.153, 说明应用本模型筛选的高危患者发生ACE的机会是未应用本模型筛选发生心血管事件的2.153倍;阴性似然比为0.299, 是指发生ACE患者不符合本模型的可能是未发生事件患者的0.299倍。似然比摆脱了对一个试验结果简单的正常和异常分类, 而是根据临界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来描述诊断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诊断性试验的结果来判断受试者的患病概率称为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是诊断试验阳性的受试者中, 标准诊断有病的病例 (真阳性) 所占的比例。阴性预测值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中, 标准诊断证实无病的受试者 (真阴性) 所占的比例。本试验的预警模型阳性预测值为0.218, 阴性预测值为0.964。预测值是一个容易受患病率影响的指标, 本研究人群的发病率为11.1%, 比较低, 所以阳性预测值偏低。

本课题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CHD稳定期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建立早期预警模型, 并应用ROC曲线来评价此模型的效能。此模型与传统的模型相比, 主要应用于预测1年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而且还纳入了中医证候内容。由于本课题目前只是阶段性分析结果, 样本量还偏小, 随着样本数扩大和多中心分析, 结论还可能进一步完善, 预警效能会进一步增加, 并更有代表性, 但这种“治未病”的理念和早期预警方法, 无疑会使临床医生在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 结合多种指标, 科学地评估疾病的风险状态, 识别高危患者, 并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76.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57-258.

[3]徐浩, 陈可冀.从对动脉粥样硬化认识转变看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切入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1) :5-7.

[4]徐浩, 陈可冀.冠心病易损斑块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的实践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 (11) :941-942.

冠心病事件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年龄≥ 18岁;有心肌缺血症状,临床症状至少稳定1个月;至少发生以下事件之一:1有急性心肌梗死史半年以上患者,2已经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或者冠脉搭桥术(CAGB)半年以上的患者,3冠脉CT血管造影 (CTA)、冠脉造影检查示至少一个主要分支冠脉狭窄≥ 50%。排除标准: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或血管重建史, CAGB或PCI;观察期准备行CAGB或PCI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肝肾疾病者;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重度贫血等;孕妇和准备生育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阿司匹林、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10粒/次,3次/日。

1.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行TC、TG、LDL-C、FIB、血液流变学、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等血生化检测, 记录两组患者心脏缺血相关事件: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因心绞痛再住院率、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等的发生情况。

1.4TIB检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PIHOLTER3.8软件分析,排除干扰,结果采用ST段实时、连续计算机回放分析,心肌缺血标准采用“1×1 ×1规则”,即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幅度≥1 mm, 持续时间≥1 min,并与上一次缺血性发作间隔至少1 min,以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及连续压低持续时间的乘积的 总和作为 心肌缺血 总负荷 (单位:mm × min)[4]。

1.5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上所修订的标准[5]判断。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 有效:治疗后心绞痛有较大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减少不足50%,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不足50%。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9.2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IB及血浆黏度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血浆黏度、 FIB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TC、 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mmol/L

2.3两组治疗前后TIB比较两组患者TIB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4。

mm×min

2.4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见表5)

2.5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随访18个月后, 观察组因心绞痛再住院次数及心肌梗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源性休克和猝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6。

2.6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血、尿、 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服药后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嘱其饭后服用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出血、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5]。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容易测到的直接卷入血栓形成的急性相蛋白质,也是血浆中主要凝集蛋白,在血液中起止血、增加血液黏度作用,还可增加冬眠血栓的发生率, 并能促进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6],加重冠心病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 、18个月后较 治疗前降 低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TIB是评价冠心病 心肌缺血 患者常用 的定量指 标,它反映了由于氧供减少所致的原发性心肌缺血、心肌耗氧增加所致的继发性心肌缺血及氧供减少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参与的混合性 缺血。大量研究显示TIB与冠脉事件之间存在相关性[7],还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TIB在治疗后各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T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18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 6,P <0.05)。观察组因心绞痛再住院次数及心肌梗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源性休克和猝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0.05)。

本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可以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减低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冠心病患 者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远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日,随访18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 6,P<0.05)。观察组因心绞痛再住院次数及心肌梗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源性休克和猝死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可降低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总缺血负荷,减少远期心脏相关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普通话课程教材下一篇:冲击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