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开发范文

2024-06-05

专业开发范文(精选12篇)

专业开发 第1篇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包括高管专业人员、经理人员和一般的员工等, 高管专业人员需要具有战略性的思考和变革领导能力及人际关系的能力;而经理人则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能够充分了解人际关系, 适应企业发展, 促进团队建设;对于一般的员工来说, 需要有寻求信息和学习的能力, 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下寻找工作动机, 具有较好的顾客服务导向能力。

二、持续专业发展的定义及特点

持续专业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随之改变专业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使其专业涵盖内容及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 持续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相同的意义,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 从而弥补工作环境中的不足。

因而人力资源专业持续专业发展, 是指专业人员在工作生活中能够维持和改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但是持续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 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培训, 将知识分阶段的传递给员工, 从而为员工创造新的知识, 提高员工的竞争力。一般来说, 持续专业发展的特点需要有系统化和计划性的学习、持续务实的技能及重视持续学习的认识。

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活动, 使员工短时间内能够进行知识传递, 从而为员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学习平台, 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 延伸员工的专业工作角色及工作范围, 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重视持续专业发展的态度, 则是持续专业发展的关键, 能满足专业工作者与个人目标的达成, 通过学习, 可以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持续发展模型。

三、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模型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 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续, 同时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样重要, 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都需要专业人员不断地维持和改进,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工作生活的不断积累, 提升技能和专业素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持续专业发展的内容分析。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的内容, 主要包括学习人力资源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课程设计的开发技巧等, 具有学习型的组织概念, 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和心理咨询师等, 在人际交流和沟通方面等也要不断提高。另外需要专业人员具备成熟的心智和思考习惯。

第二, 持续专业发展的动机分析。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活动, 需要通过组织进行统筹安排, 利用活跃的讲师授课和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过程获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动机是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层次, 例如有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持续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为了将来考虑, 有的是为了充实生活, 而有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的动机具有来自个体不确定性的压力, 应该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 学习到什么程度。

四、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建议

1. 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来说, 要积极适应环境变化, 加强终身学习, 构建专业的交际圈, 并且兼顾家庭和工作。

首先, 要不断加强适应能力, 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要时刻保持与周边环境的警觉性, 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产品市场的变化, 认识到变化的必要性, 并且在原有的知识结构范围内不断调整, 从而开放视野, 适应各种变化。同时,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 还需要专业人员的个性丰富和需求多样, 发挥核心人才的能力。

其次, 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比单单是一方面专深的行家更具有竞争力, 因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要更为用心地挖掘其智慧和力量, 在高期待的条件下进行专业提升, 注重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 在技能和团队管理上进行综合提升。

另外, 还需要积极构建一个适当的专业社交圈,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当前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更加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交圈, 通过专业社交圈可以不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增加构建专业社交圈的途径, 加入一些专业协会和网络专业群。

最后, 需要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时, 由于不能同时符合多种角色的行为规范, 就会引起角色冲突”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扮演着职业角色, 同时还具有学习者和家庭角色的身份, 在生活中,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 因而势必要有所取舍, 建立更为合理的生活目标。不仅在思想意识上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分析自己的现状, 确定目标和位置, 并有效权衡家庭和事业之间的比重, 合理安排工作。

2. 对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来说, 需要建立更为匹配的课程内容, 根据现代需求提供远程教育机会。

首先,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匹配。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开设持续专业发展课程的时候, 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查, 准确预见学习者的需求, 并做出快速地反应, “学习者通过持续学习, 可以学到新知识, 短期学习不易使知识过时, 能够即学即用。”

其次, 教育和培训机构需要适应知识型社会的转变和学习者的需要, 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模式调整,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可以针对各层级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

最后, 需要提供相应的远程教育服务,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工作繁忙的HRD专业人员来说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渠道。

五、对HRD专业人员所在组织的建议

竞争的加剧, 使得越来越多的雇主深刻地认识到投资于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中, 最重要的投资是如何构建能够帮助员工学习和发展的组织环境, 只有通过构建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 员工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持续专业发展, 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当今竞争剧烈的社会环境中, 成功的组织应该是能够快速学习的组织, 为了实现组织发展的成功, 组织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 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无法代替的愿景, 鉴于组织的愿景所具有的这种关键地位, 组织的设计也就应该以组织愿景为中心。也就是说, 组织的架构要有利于愿景的实现, 而实现组织愿景, 需要考虑将组织的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 知识价值最大化应该是组织架构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原则。

2. 重视经验中学习

作为一个企业组织, 如何有效地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以提高组织运作的效能和效率, 降低成本, 提升竞争力,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企业员工学习方式。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个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增值了的知识的大小, 实际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新的知识, 重新审视公司过去的成败得失, 系统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 并将其向全体员工开放, 铭记教训, 是组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提供导师制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 导师制日渐成为了企业内部培养和激励员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样, 这种工具也可以用在促进HRD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方面, 导师制在西方己经有相当长的历史, 导师有良师、优秀领导者、好顾问等含义。企业建立职业导师制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职管理人才开发的良好机制, 让新员工或者职位较低的员工, 以一对一的方式向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或者高职位者进行学习。这个概念发展到今天, 己经从企业管理的学习扩展到专业技术和技巧的学习, 而受训人有可能比培训人的职位还高。

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 需要制定有效的培养机制, 首先需要确定培养的目的与方向, 可以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其次, 确定导师和学员的资格, 根据个人的不同素质和能力, 确定不同级别的导师, 每名导师最多带3至4名学员。

再次, 确定培养方法, 内容和课题, 比如工作上随时指导, 定期指导研究课题, 针对性地技能专题培训等;对内容方面, 主要由导师根据学员个人实际情况和公司发展需要相结合, 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 可以是专业技能的, 也可以是个人修养的。

最后, 进行考核和优化, 根据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 公司需要定期进行考核, 对于实际效果需要备案, 这些可以作为学员的晋升、晋级的依据。导师制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人才发展机制, 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同时, 也保障了公司后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同时对于个体来说, 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4. 实施电子化学习平台

软件开发专业简历 第2篇

户口所在: 湛江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5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53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网页设计/制作/美工:,计算机软件: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天河区,

工作经历

广州利网网络科技 起止年月:-02 ~ 2011-03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网站建设与维护

工作描述: 制作网站与后期维护

离职原因: 返校做毕业设计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佛山南海东软信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1-06

专 业 一: 软件开发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方案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51-02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展特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机电专业课程项目开发成为中专学校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项目课程的涵义

项目课程就是以项目为中心来组织、选择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专项目课程就是以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为目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实际工作当做项目课程的核心,而且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提高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收集信息、实施工作任务及对工作成果评价的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有利于掌握专业技能,又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协作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机电专业课程项目开发是面对机电行业发展状况,结合机电行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

二、确定机电专业的项目课程

1.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实施项目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培养机电行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处理好适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就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关系。学校应对机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展开调查研究,了解真正的人才需求状况。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以能力为主,兼顾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机电自动化设备的生产运营及维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

2.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任何职业都需要不同能力层次的人才,主要包括一般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及创新发展职业能力。机电行业的一般职业能力是指在这个岗位群中各岗位都需要的基础能力,如金属材料选择能力、机械绘图能力、电路识图能力、确定热处理方法能力、分析选择能力等。这些是机电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是从事机电行业的基础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一般企业所需要的普车加工、钳加工及电工等能力。在机电行业里,一般包括机电设备的维修、安装、调试,简单的机械装配能力等。这个层次的能力比一般职业能力较难掌握,而且面对专门的职业部门,掌握这部分能力的人相对第一层次会少一些;创新发展职业能力是指在专业技术上的创新发展,如机电行业车间生产管理、数控编程、机电设备的创新改造等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3.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根据上述职业技能的需要,可以把课程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开设电子电工技术应用、机电机械绘图、技术材料处理等课程,满足第一层次的职业技能需求;第二层次,开设车工工艺、液压与气动、传感器的应用等课程,满足第二层职业技能的需求;第三层次,开设数控设备编程、机械设备生产调试、设备维修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在基础技能上得到质的飞跃。除了根据职业技能分层来设置课程外,还要把与机电企业生产联系最密切的课程作为项目课程的重点,供学生学习。

三、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步骤

项目课程开发的步骤包括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发、课程教材开发、项目课程实施、项目课程的评价与完善,这是一个整体过程,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

1.分析工作任务

首先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其对职业技能和能力结构的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及服务的工作进行分析与研究,确定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将数码显示器、音响组装等相关技术手段写进中专学校机电专业教材。这是分析工作任务的阶段,也是课程项目开发的第一阶段。

2.制定课程方案

制定课程方案就是将企业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机电专业的课程项目,使企业的工作任务成为机电专业的课程模块。当然,转化不是简单地对应,还需要复杂的转化过程。

3.研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根据项目模块的具体情况而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进行提炼才能制定项目课程标准。另外,还要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优化组合学科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确保课程项目和各项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

4.编写课程教材

课程标准制定后就可以编写教材。要有统一的格式,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进行研讨,形成教材初稿。还要经过专家小组反复讨论、修改,确保编写的教材知识准确、可靠,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技能。

5.实施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使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步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项目课程评价与完善

评价与完善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且贯穿于项目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每一步都有相关专家和教师的评价反馈。根据各方面的评价反馈,不断对项目课程进行改革,使之达到最好的效果。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是适应中专学校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能满足机电行业需要的人才。但是,课程开发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调查企业生产状况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并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任务。只有真正考虑各项因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机电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发挥项目课程开发的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宝.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J].比较教育研究,2012,(03).

[2]李煜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张馨予.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之比较[J].国际人才交流,2009,(12).

[4]朱文哲.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及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专业开发 第4篇

《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时间和课时安排较为合理, 但教学效果如何呢?参看相关文献发现, 目前各高等院校药学 (包括中药、西药) 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1]。笔者亦对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07级、08级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有进步, 但总体来说, 其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教学效果的理想与否, 与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如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 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 以及教学内容等。下面就以上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以期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实现培养高专业英语水平、适应国际化生产交流合作的人才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发展较慢, 内容通常包括基础公共药学英语、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药事管理、制药工程等板块, 内容涵盖面甚广, 但未能照顾到药学类各个专业的差异[2], 显得像大杂烩, 重点不突出。另外, 由于科技发展速度迅猛, 专业英语教材更新慢, 因此内容也显得较为陈旧。此外,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普遍较为单一, 将教学重点放在阅读上, 而忽视了听、说与写的训练, 致使专业英语的交流和写作能力较差。

专业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大学生, 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不同的是, 它在加强语法教学、词汇扩充的同时, 更强调专业词汇的学习与运用, 通过专业英语教学, 来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外文写作的能力。此教学目标决定其教学内容应具备专业性与实用性, 不仅要与专业联系紧密, 语言表达地道, 还能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针对课程教学目的和所出现的问题, 在教材的选择上, 由于没有特别适合特定专业的教材可供选择, 应着重考虑挑选符合层次培养要求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近的已出版物。在教学实践中, 应结合中药资源与开发的专业特点,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 挑选教材中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重点章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如与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等相关的内容。此外, 还应根据具体情况, 适量补充最新的国外专业科技文献。注重专业性的同时, 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新颖生动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阅读内容的课堂教学外, 还应加大听、说与写的训练。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行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长期应试教育, 使得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底子薄、运用能力差, 方法不得当使英语学习处于“高付出、低进步”的状态, 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学习已显得枯燥乏味, 主动学习英语的初衷只是迫于“大学四六、级过级考试”压力, 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低, 学习愿望不强, 甚至觉得是负担, 认为完全不能从中获益, 亦无专业英语用武之地, 这种种情况与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针对专业英语学习如此窘迫的状态, 改变教学形式与方法势在必行。只有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不以考试相胁迫, 少批评多鼓励, 改变单一老调的教学方法, 增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可较少教师主讲“唱独角戏”的环节, 而增加“学生主讲、教师辅助”的教学形式, 通过改变教学的主体和角色的变换, 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还可增加课堂专题的讨论, 通过观点的口头表达, 来有效训练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另外, 可以通过课堂快速阅读与答题, 来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中药专业词汇的认识、记忆和掌握是件看似容易实则难的任务, 可在专业文章的阅读训练中加强专业词汇的认识, 在专业外文写作中加强专业词汇的运用与记忆, 从而避免极其枯燥无趣、效果差的传统单词记忆法。本科毕业论文通常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摘要, 从近些年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撰写情况来看, 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中文式英语摘要比比皆见, 摘要的格式性错误更不在话下, 因此, 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专业外文写作训练中, 要着重加强摘要的撰写。针对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教学内容先简后繁、先易后难, 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过度, 避免出现“抓瞎”的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 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视听觉效果好、课堂内容容量大的优势, 减少黑板书写浪费的大量时间。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传统的主流考核方式根深蒂固, 专业英语师资力量弱, 被考核学生人数多, 考核任务重, 考核方式复杂化后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等因素, 致使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仍然停留在“卷面考核”形式上。“卷面考核”使学生只注重分数和“及格过关”, 完全曲解了考核的本质, 无法完全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 也不能全面检验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全部能力。

作为教育者, 应在思想观念上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摒弃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不以“一纸试卷论英雄”, 以灵活、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制定考核方式时既要注重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成效, 包括听力、口语表达、阅读理解能力、专业外文写作能力和中英互译能力等多方面, 也要兼顾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以示激励。考核的时间不一定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可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进行, 以起到实时考核、时时激励的效果。总体来说, 面对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不乐观的疲软状态, 应以鼓励和激发为主, 辅以严厉的考核与要求, “外严内松”, 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具体来说, 可从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教学互动环节主动参与情况及具体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来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教学互动环节和课后作业内容应丰富, 涵盖“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以全面训练和考核学生的能力。随考核随记录, 以记录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 不仅提供考核的依据, 也为后期的教学内容的调整给予参考。

四、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良好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与教学条件密不可分, 教学条件包括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辅助材料及设备等。目前对于各高等院校来说, 专业英语的师资力量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的。主修英语专业的教师英语各方面能力都很强, 但不足之处在于, 对要教授的中药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及专业背景知识几乎无从了解, 由主修中药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学, 可弥补这一重大缺陷, 但其英语能力水平又很有限。因此, 选择合适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英语授课教师成为两难。教学辅助条件及设备主要有教材、视听设备、语音室、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室等。专业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如上所述, 试听及其他设备的情况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教学目的实施和实现的有力保障, 加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英语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刻不容缓。选择有中药学背景、英语功底扎实的教师, 进行短期出国学习培训,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培养主修英语专业教师的中药专业知识则相对较难, 因为中药专业知识毕竟是一个大体系, 要了解最新的科技研究动态与成果则更难, 所谓隔行如隔山, 正如是也。另一方面, 要加强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 选用规划类、实用性强、较为对口的教材, 必要时, 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教材, 务求内容新颖, 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感。另外,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 制作精美别致的多媒体课件, 烘托营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总之,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尚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确实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应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基础上, 审证求因, 从以上各方面设法解决。

参考文献

[1]付爱玲, 王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药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J].重庆: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10, (35) :186.

专业市场开发与产品模式 第5篇

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以批发为主的,但现代专业市场,根据商品的类型,也出现了批发零售兼有的专业市场,比如一些小商品类、服装鞋包类等属于日用品或者个人消费品类型的商业,如果处于城市核心地段,往往都有一定的零售量。

而专业市场的开发模式发展至今,已从最初的单一功能,发展到目前以华南城为代表的产业新城模式,下面将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代:单一功能型

项目规模:较小,往往在300-500亩;

主要功能:单一专业市场功能,往往无物流仓储功能或物流仓储功能单一;

配套功能:基本无配套功能。

第二代:复合功能型

项目规模:中等,一般在500-1000亩左右;

主要功能:以专业市场功能为核心,有较完善的仓储物流功能;

配套功能:配套有一定体量的住宅、公寓、商业、酒店、写字楼等类型的物业。

第三代:产业新城型

项目规模:大,往往数千亩甚至上万亩,以华南城为代表;

主要功能:有非常完善的商贸交易、展示、仓储、物流功能; 配套功能:以新城的理念打造,有非常完善的居住、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功能配套,且配套功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开发模式横向比较

小结

应根据城市与项目的自身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例如在发展潜力一般的三四线城市,可以采用单一功能型模式,而在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城市或特大型城市,应采用功能复合型或产业新城型模式(具体的复合功能与体量安排,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不同城市的开发模式选择

产品线模式发展分析

专业市场是是每个项目开发都必须清晰的事宜。下面将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专业市场产品类型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划分标准:

·开发强度,容积率指标

·交通组织方式,采用平面交通或立体交通

·车行与人行动线的安排,人车分流或人车混行

·舒适度、购物环境标准

·停车如何安排

······

总体来看,专业市场的产品线模式有市场型和商场型两大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呈现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特征。(备注:以下划分主要从建筑、硬件层面进行比较,不考虑信息化、经营管理等软体层面的因素。)

市场型专业市场共同特征 ·开发强度:开发强度相对较低

·产品形态:多采用行列式街铺产品形态

·交通组织:注重货运的通达性,货车能够到达或临近商铺门口,人车混行或部分混行,均采用地面停车

·装修档次:装修标准普遍不高,不安装中央空调

·消费环境:人的消费舒适性不高

·经营成本:相对较低

第一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土地集约度不高,行列式街铺,往往为两层或三层,一层为商铺,二层以上为居住或仓储用途,有的在内部道路顶部装有顶棚遮挡风雨

交通组织:纯平面式交通布局,人、车、货混行

物流仓储:往往没有专门的物流仓储区或仅有功能单一的物流仓储区

经营档次:往往以中低档为主,整体形象比较差

运营成本:成本低,运营方式简单

代表项目:目前在广佛地区有大量这类项目,如南海世贸纺织城、广州南岸路装饰材料城

第二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开发强度比第一代高,产品形态同样为行列式街铺;

交通组织:立体式交通布局,采用双首层设计,人、车局部分流;

物流仓储:注重物流仓储功能,设有专门的物流仓储区;

经营档次:以中档为主,形象稍好于第一代产品

运营成本:运营成本高于第一代

代表项目:深圳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鹰潭盛华国际商品博览城等

第三代市场型专业市场

产品特征:开发强度比第二代高,产品形态以行列式街铺为主,比较注重购物环境,融合其他的建筑形态,如整体的建筑立面形象

交通组织:立体式交通布局,采用双首层设计,人、车局部分流

物流仓储:设有功能完善的物流仓储区,能够满足各类商家的需求

经营档次:以中档至中高档为主,形象优于第二代产品

运营成本:运营成本适中

市场型专业市场横向比较

商场型专业市场共同特征

·开发强度:开发强度较高

·产品形态:多采用类似于集中式商业体的产品设计,有整体的对外形象

·交通组织:商场内人车分流,车停在商场外或地下停车场

·装修档次:装修档次高于市场型,能够采用中央空调或分户式空调

·消费环境:突出购物环境,人的舒适性高 低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装修档次相对较低,内部比较拥挤、杂乱,缺少相应的配套或配套较少,多采用分户式空调

经营档次:以中端或中低端为主

运营成本:较低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

交通组织:基本人车分流,有的没有安排地下停车场,车辆露天停放,客货有所混杂

典型代表:广州国际轻纺城,白马服装城,天马服装城

中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装修档次中档偏高,具有良好的购物环境

经营档次:以中档至中高档商品为主,兼有品牌形象展示的作用

运营成本:中等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零售比例较高

交通组织:人车分流,车停在地下停车场或商场以外

典型代表:红星美凯龙,番禺吉盛伟邦

高端商场型专业市场

装修与配套:类似于高档MALL的装修标准,内部装修豪华,内部空间开阔,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及消费类配套业态,消费舒适性高

经营档次:以经营中高档以上的商品为主,兼有品牌形象展示的作用

运营成本:高

运营模式:批零兼营

交通组织:完全人车分流,客货分流,配有大型地下停车场

典型代表:顺德罗浮宫

商场型专业市场横向比较

结合型专业市场

产品形态:既有市场型产品形态,也有商场型产品形态,两者结合布局,一般而言,市场型以满足商家批发、零售交易功能需求,商场型以满足商家产品展示需求和高端客户需求。

交通组织:市场型人车混行,商场型人车分流、客货分流

经营档次:市场型以中低端商品为主,商场型以中档以上商品为主

仓储物流:有独立的仓储物流区

代表项目:华南城、番禺五洲装饰城

小结

在过去,大城市的专业市场普遍采用市场型的产品形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档次的提升,已逐步转变为以商场型或结合型为主,新近开发的项目中已经较少出现纯市场型的身影,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目前国内知名的商贸物流市场开发企业,如华南城、五洲等,在产品线模式上都普遍采用结合型专业市场,既有市场型也有商场型,市场型能实现资金的回笼,商场型能够作为优质持有资产。

在三四线城市,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仍以市场型为主,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可避免,从目前的单一市场型产品,发展成为更高级形态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或引入商场型产品等,产品形态更多样化。

总体而言,不同形态的专业市场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产品线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经济、规划、政策、区位、交通、配套、资金、成本等各层面的因素再行确定。

不同城市的产品线模式选择

不同城市的开发模式、产品线模式思考

规模大、功能全、档次高并不意味着项目的成功,必须要符合项目实际。

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城市,其辐射力越强,影响力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消费层次多元化,因此能够承受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备的项目,有利于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利好。同时,越大的城市也适合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线模式的共存,档次高、功能强的专业市场也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专业开发 第6篇

开发个性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张扬个性,促进方式创新

教师个性鲜明,有利于方式创新,促进专业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因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通常都个性张扬,不拘一格;都求新求异,独树一帜;都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传统的片面追求“统一”的“求同”思维压抑人的个性,阻碍人的创新。一个人如果个性张扬,便会被视为“怪人”、“另类”;做事不合常规,便是“离经叛道”、“出格”、“乱搞”。这种“求同”思维使人们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喜爱标新立异的人往往会让人看不顺眼,遭到人们的诋毁与反对。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受传统思想影响,学校管理也只注重教师生活的理性规范,而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只注重一般的规章制度与共性要求,而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尊重。尤其是传统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创新,学校就更只注重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甚至压抑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统一性、单一化的管理方式,使教师失去个性,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千人一面;使教师没有特点,教学趋同、生活趋同,爱好兴趣趋同;使教师思维呆板僵化,生活单调乏味,工作缺乏乐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在这种管理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只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而如果我们把教师个性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积极开发利用,就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凸显个性、张扬个性;就能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怪人”和“另类”,就可能欣赏他们的“出格”与“离经叛道”。这样,就能营造成一种尊重个性,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就有利于教师张扬个性,积极创新,使教师教学方式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

2.有利于挖掘潜能,培养优势特长

俗话说:千招会不如一招鲜。优势与特长是一个人成功致胜的法宝、安身立命的根基。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有的以语言见长,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的以表情取胜,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生动传神;有的勤于思考,探究科学奥秘;有的想象丰富、多奇思妙想;有的爱敲敲打打,喜欢发明创造;有的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有的精于一门,术有专攻。教师这种不同的特点或优势,除了自我努力和环境影响外,还与教师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个性特点容易形成不同的智能优势。如内向型的人一般善于思考、思维深刻、推导稹密;外向型的人则大多乐观豁达、热情奔放;抑郁质型的人通常细心谨慎、稳重踏实;而多血质型的人则一般充满自信、勇于开拓。教师的个性特征往往反映了他的潜能与优势,只有对教师的个性资源充分开发,才能使教师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优势特长。传统管理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忽视教师的个性差异,甚至削“锋”磨“角”,抑制教师个性发展,就会使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使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使学校的人力资源白白浪费。因而我们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把教师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积极开发利用,让教师的潜能充分展示,让教师人人握灵蛇之珠,怀独门绝技,个个抱荆山之玉,藏看家本领,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打造出一块块在教坛上闪闪发光的有特色的教学品牌。

3.有利于因材施用,让教师扬长避短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往往是良莠混杂、优劣并存。如上面提到的抑郁质型的人办事细心谨慎、踏实稳重,却可能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多血质型的人活泼开朗、充满自信,但往往遇事不冷静、冒失浮躁。人的个性特点难以十全十美,在某一方面优点突出,可能在另一方面就存在缺陷不足。作为管理者,如果只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只重共性要求、一般规定,而忽视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忽视对教师个性特点的优点与不足作全面分析,既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影响学校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每个人身上存在,使人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能特征。这种理论的立足基点就在于人的个性差异,它认为正是一个人在思维、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才造就一个人的自我,体现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个性特点才将人区别开来,才体现出人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因而这种个性特点也就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学校蕴藏的重要资源,需要我们加以开发和积极利用。我们应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优势,因材施用,扬长避短,使教师既能更好地展现自我,也为学校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种开发甚至还能化短为长,使我们能换一种角度或眼光来认识过去被视为缺点的东西,从而将消极化为积极,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如某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厌倦教学,但其他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在过去就会被斥为不务正业,就会对该教师大加鞭笞伐挞。结果可能是领导费力劳神,而该教师却依然固我。若我们因势利导,或抓住其优势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或调整工作,安排其负责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发琴棋书画方面的校本课程,用其所长,不仅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调动其积极性;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有利于量身定制,形成独特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在教学理念、方式、技能和作风等方面形成的定型化的特色或特征,是教师工作个性化的鲜明标志。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如严谨型风格的教师语言严谨清晰,环环相扣;板书工正整齐、条理清楚;教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方寸不乱、有条不紊。而活泼型的教师则性格活泼开朗,风度潇洒;思维敏捷灵活,方法多变;语言富于激情、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易于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学风格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特性。独特是风格的生命,正因其独特才能打上自己的印记,才能体现自我的特点,才能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才能和教学智慧。因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教师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才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使教师教学特色鲜明,风格彰显,就要积极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让教师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来发展优势特长,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才能使教师各显所长,风格突出,特色鲜明;才有利于学校流派纷呈、方式多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

开发教师个性资源的方式与途径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开发教师个性资源,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打破过去重共性,求同一的思维定势,将教师的个性特点视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和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管理者具有宽容大度的气量,豁达坦荡的胸怀;能容许教师兴趣多样、观点各异;能让“刺头”、“棱角”、“另类”都有存身立足之地;让教师有话敢说、有才敢展、有“锋”敢露,有“角”敢显。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个性特点提供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才能促使教师个性鲜明、爱好多样、特点突出;才能使学校色彩斑谰,五彩缤纷,人才辈出,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人力优势有效发挥。

2.活动多样,提供发展平台

开发教师的个性差异资源不仅需要管理者和全体教师转变观念,还需要领导者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样化活动,为教师兴趣培养、优势发挥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等观摩性授课;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课题研究、主题班会、活动策划等各种评比;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还要组织教师开展能展示教师其它风采与特长的比赛,如卡拉ok、交际舞、书画、烹饪、小品、摄影、辩论、讲演、器乐演奏、机械修理、小制作、小发明、板报设计、时装表演等等,为教师施展才艺、表现特长、推销自我搭建平台。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为教师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发挥优势提供有利条件,还能让教师体验自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使教师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

3.用其所长,凸显优势特点

人的优势特长是其个性差异的集中展示。用其所长,凸显教师的优势特点就是开发其个性差异资源的具体表现。这种开发不仅能让教师的才能充分展示、潜能充分挖掘,还能让教师在成功中不断体验快乐与幸福,增强自信与勇气。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法,能全面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学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如工作细心、富有爱心的教师宜担任班主任;才艺多样或喜爱发明制作的教师适合做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可安排担任年级主任;理论知识扎实、教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则担任教研组长;精打细算、小气抠门的教师负责财务管理等等,以使教师能特点“对口”,技能“适岗”。这种任事唯能,知人善任,因材施用的作法,既有利于教师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充分展示才艺,凸显优势特点;又能使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合理使用,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4.倡导学习,克服缺陷不足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浪有高峰低谷,人也有优势缺陷。开发教师的差异资源既需要教师扬长避短,又需要我们倡导教师见贤思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用教师的优势去促使其他教师克服自身之不足,使教师专业发展这只“木桶”容量更大,装水更多。为此,管理者要大兴学习之风,要身体力行,不耻下问,带头向他人学习,要打破旧的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专业界限,改变过去那种“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创设出具有浓郁学习风气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推进学校学习化组织的构建,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和学习激励机制,使教师的相互学习能成为一种自觉性、经常性的活动;要开辟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为教师相互学习创造条件,如开展教学比武、师徒结对、“一帮一”等活动,创办《教研园地》《校报》等刊物,组织各种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举办教师论坛、心得报告会、经验讲座等,使学校能成为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展优势、齐头并进的优良团队,使教师优势更优,劣势也向优势转化。

5.促进合作,扩散放大优势

教师教学不象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无论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还是设计教案、批改作业,都更依赖于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加上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差异和文人相轻的陋习,使教师容易重自我,轻合作;喜单打独斗,轻协作交流,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优势发挥。我们要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引导教师发挥优势以扬其长,相互学习以克其短;还需要引导教师积极互助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还能使教师的优势得到放大,产生扩散与互补效应。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往往精力不济、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也大多技不如人,而新教师在这些方面正好相反。如他们关起门来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学到对方的长处,也会制约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如果管理者广辟门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既为教师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也为教师优势放大和互补建立了平台。如通过师徒结对,让老教师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对年青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年青教师则为老教师多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并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给老教师以帮助,这既能缩短年青教师的成长进程,又有利于老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使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总结经验,并运用新理论对原有经验予以反思,使认识得到升华和跨越。又如建立规范、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相互切磋、交流探讨,既传播扩散各自经验,又使个人肤浅、零碎的认识得到提炼和疏理;既在比较中使各自方案的优点得到借鉴,又在思维碰撞中使各自的缺陷得到矫正弥补。促进教师互助合作需要领导者为教师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合作通道,如建立并不断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和各种活动小组等互助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案例探讨、理论研讨等互助活动;创建校园网、资源开发中心、教学论坛等互助平台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互助,使教师在共同行动中相互学习,在相互帮助中彰显优势,在优势发挥中产生扩散与放大效应,使其能发挥更大作用和更好效果。

6.优化整合,注重综合效能

开发教师的个性差异资源,不仅要求管理者注意从微观着手,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因材施用,合理搭配,如安排正、副年级主任或班主任,正主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就应选派一名做事稳重、工作细心的副主任为其搭挡,以利于双方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彼此学习、共同发展;又要从大局着眼,能通观全局,从整体上对教师的人事安排予以通盘考虑和规划部署,以提高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整体综合效能。作为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超的用人艺术,还要全面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与特点,要使教师人力资源能在各个年级、部门、处室都得到优化配置,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性别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合理组合,把每个教师都放在最适当的位置,使每一个群体都成为最佳团队,从而形成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协调。如一个备课组应老中青合理搭配。成立一个课题组,既要挑选理论功底深厚、知识经验丰富、思维稹密细致的中老年教师,以利于构思策划、把握方向,又要配备精力旺盛、干劲十足、做事踏实的年青教师,以利于方案的落实与操作实施;既要纳入文字功夫好、笔头子硬的写作高手,以便于撰写计划方案与论文报告,又要组合信息技术娴熟的教师,以便于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课件;既要有擅长交际、巧于公关的教师,以利于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又要有工作负责、耐心细致的教师负责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才能既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长处与优势,又使整个学校的人力资源形成合理、优化、有序的状况,能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学校犹如一束光波,教师的个性特点就是不同颜色的波长,通过管理者的开发与整合,使各束光波形成最和谐的组合,能闪烁最绚丽的色彩。

7.反弹琵琶,引导错位发展,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对专业知识的每个方面都有独到认识和精辟见解。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应该有所侧重,对某些问题有所研究,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在某些方面形成特长,以把面与点、博与精结合起来,既能胜任专业课程,又能适应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注意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帮助教师培养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要注意引导教师克服从众心理,能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发展方向,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状况来选择研究的问题,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培养兴趣爱好,以让教师各有侧重,错位发展。这种错位发展既可以是专业外的不同兴趣与爱好,如有的青睐书法,有的乐于摄影,有的爱好武术,有的喜爱乐器;也可以是同一专业知识上的各有侧重。如教美术的老师,或以油画为主,或以国画见长,或偏重水彩,或精于雕刻;教历史的教师或重点研究外国史,或主要研究中国史,或对古代史倾注心血,或在近代史上有所造诣。这种爱好不同、异域探究,错位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举行专题性的知识讲座;有利于学校众星云集、群星闪烁,各显其能、聚成合力,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此外,这种错位发展还因教师各有优势,互有需求,有利于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互助协作、减少磨擦、降低内耗。

8.因才设位,提供个性平台

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一些教师的优势特长在常规工作中可能难以充分表现,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管理者就要注意根据学校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为具有某种优势特长的教师量身定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如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推广,学校就可设置课件制作工作室、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或电脑培训中心,让一些具有这方面才能的教师为师生提供相关服务。又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就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师的个性特点设置诸如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校本课程开发中心、文娱活动中心、发明者之家等平台,为具有相关优势特长的教师提供发挥空间。这种个性化的量身定制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为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提供个性化岗位或发展平台,还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和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探析 第7篇

一、为什么要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多种需求决定中职校本专业教材的多样化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必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必须依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而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也必然要开发校本教材, 尤其是校本专业教材。

1.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少年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就必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校本专业教材。

(1) 专业辅助课程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大多数新生各方面“准备不足”, 并且参差不齐, 要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合格人才, 就要在开设专业课程前,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需求,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专业准备课程”教材, 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学前辅导”教材。在学习专业课程中, 还要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个别学生的不足和弱点, 开设专业辅导课程,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辅导和个别辅导等, 就要开发校本专业辅导教材, 包括专业课教辅资料。

(2) 专业选修课程教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如果有足够多的专门化学习方向供学生选择, 学生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生的智能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要为学生开发出若干门专业选修课程。

(3) 专业创业课程教材。要为学生创业与优质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要结合专业开发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掌握创业方法、具备创业技能。

(4) 专业创新课程教材。要结合专业课程, 尤其是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 开发出一些引导学生创新与发明的课程, 不妨将这类课程称为“专业创新课程”。专业创新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基本创新素质, 为全体学生参与创新竞赛作准备, 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服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 显然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 学校必然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本校条件 (主要是实训与师资条件) , 开发出适应当地和本校学生就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校本教材。如中等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 适应、促进、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就要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地方特色教材”) 。如学校的某专业或某个班是为某单位定向培养的, 就要开设定向单位要求的课程, 开发与定向单位的设备、条件相一致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定向培养教材”) 。现有专业教材, 从编写、出版发行到使用, 都需要一段时间, 而用人单位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 (简称“五新”) 不断涌现, 这些新内容不可能随时反应到教材中, 所以, 必须适时开发出这类“‘五新’校本专业教材”。

3.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与壮大的迫切需要

课程是学校的基本, 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强做大, 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创设精品课程, 就必须开发出精品校本专业教材, 更好地服务学生,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社会, 社会才能给学校更多的回馈, 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 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 也是教师的课程研究心得。在课程研究、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形成学校的品牌, 能强化专业建设, 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二、怎样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的方法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 必须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有效管理, 要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还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智力资源, 博采众长。学校组织开发校本专业教材的具体过程如下:

1.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每个团队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领衔人可以是专业负责人, 也可以是学科带头人, 最好是具有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成员由专业骨干教师 (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实训指导教师等)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教材编制技术人员等组成。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要集专业骨干教师和各类专家之长, 各类人员各负其责。

2. 相对统一校本专业教材开发的总体目标

第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 编写“理实一体化”校本专业教材。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编写教材, 教材的结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教材的内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材的难易梯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 以实践为导向, 开发校本项目课程专业教材。以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为基础, 确定课程结构;依据职业实践, 细化课程目标;依据企业工作提炼的技术要素和相应理论编写项目课程内容 (当然, 也要有企业实际工作项目) ;模拟企业运行, 实施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效果, 必须经过实施实验环节的验证, 必须让行业、企业专家在项目课程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明确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任务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及其轻重缓急的程度, 有计划地进行。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又不要贪多求“洋”。学校要特别重视开发这样的校本专业教材: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开设相关的校本专业课程, 开发相应的校本专业教材。

4. 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内部分工

“课程综合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项目教材, 其项目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是跨学科的, 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 所以, 要打破一本教材由几个人编写, 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写模式, 教材的每个项目、每个任务, 都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各人负责其有专长的内容, 具体分工如下。

领衔人在校本教材开发中要负总责。一是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 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人员共享, 带领大家共同提高;二是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诊断评估系统和反馈系统, 组织教材开发;三是有效地组织教材使用实验及其分析。

专业骨干教师 (尤其是骨干实训指导教师) 应承担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制任务, 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现代技术设计校本专业教材的知识与技能。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要确保教材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把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及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产品标准 (包括技能标准) 等编进教材, 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 要指导编写人员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 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

5. 校本专业项目课程教材体系开发思路

第一步, 对职业工作进行分析, 以划分职业领域边界;第二步,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以确定职业能力;第三步, 制定项目课程方案, 将职业能力转换为课程;第四步, 研发项目课程标准, 将职业实践转化为课程项目;第五步,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 将企业工作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第六步, 跟踪教材使用全过程, 关注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否让所有学生和谐发展;第七步, 对项目教材进行评价与完善, 建立课程教材的滚动开发机制。

三、怎样的校本专业教材才是优秀的———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的特色

优秀的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 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 有的校本专业教材还具有明显的名师特色。

(2) 校本专业教材更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根据本校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 (包括企校合作条件) 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 应能有效地安排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 校本专业教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应更好地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 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下针对工作任务分析问题, 基于思维引导之下主动行动, 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4) 校本专业教材应更有利于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校本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应能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等安排大量有针对性的可选择的内容, 供学生研究与探索, 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5) 校本专业教材应是“剧本”式教材。教师课前要备课, 好的备课笔记犹如“剧本”, 由专业教师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应更有利于编写成“剧本”式教材, 不仅能“导”学生, 而且能“导”教师。

港口工程技术专业开发 第8篇

据国家规划, “十一五”至2020年, 我国水运业迎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黄金时期。沿海港口结构调整和升级,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 京杭运河扩能改造等工程大量上马, 而国内港航专业人才供应十分有限, 港航专业毕业生十分短缺, 供不应求。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开办港口工程技术专业理由基于以下行业背景。

第一, 沿海港口结构调整和升级。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 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8个运输系统的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 加快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 实现高速公路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主体港区的零距离衔接。

第二,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十一五”至2020年, 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根据《“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 将重点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治理工程, 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和湘江、嘉陵江、赣江、汉江等重要通航河流梯级开发进程。

第三, 京杭运河扩能改造。充分发挥京杭运河航运作用,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升级扩能, 改善通航环境, 全面完成苏北段船闸扩能工程;加快济宁、徐州、杭州等六个主要港口建设, 加大碍航桥梁改造力度。

第四, 资料表明, 我国在港口建设、内河和沿海航道等项目上的投入正快速增长, 据长江航道局资料, 长江航道建设从“九五”期为9。1亿元, “十五”期为17。35亿元, “十一五”期近35亿元, 比“十五”期翻了一番。2009年6月, 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 “推进航道建设”是近期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

2 人才供求现状

(1) 行业业务量快速增长, 带来对人才的旺盛需求。目前我国港航工程企业已将业务拓展到国外, 遍及五大洲, 行业将持续发展, 对人才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2) 企业用工量大。目前我国从事港口建设及航道疏浚等水运工程业务的企业主要有国企中港集团, 此外, 民营私企异军突起, 航道疏浚企业大小近百家。随着经济壁垒的弱化, 国外水运工程企业也加入到国内港航工程市场竞争中, 形成对国内港航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3) 企业人才培训量大。目前港航工程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队伍问题:一是数量匮乏、结构不均衡。二是工勤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不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三是高素质人才奇缺。因此, 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 调研表明, 不少企业有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与高校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的意愿。

(4) 国内港航专业人才供应少。国内开设港航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仅10余所, 国内年供应本科、专科毕业生近千人, 远不能满足港航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港航建设企业及兄弟院校调研, 结果表明港航专业毕业生严重短缺, 供不应求。

3 人才需求预测

港口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建设规模大。必然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工作人员。而高职类毕业生主要就是就业于基层技术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类人才需求旺盛。

此后还将有港口运营管理、航道维护等相关专业的新的需求, 加之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全国范围的港口工程建设市场上承包项目, 需要毕业生跨地区就业, 表明对本专业基层技术人员需求潜力就更大, 因此, 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4 开设专业条件

4.1 师资队伍条件

(1) 专职教师队伍情况, 本院开办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已有10年, 共7个专业, 与高校联合开办本科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8年, 开办中专公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已有37年历史。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坚持“依托行业, 内培外聘并重;立足交通, 外荐内派并用;面向市场, 服务交流并举”的建设理念, 通过“重点工程挂职, 院办产业轮岗, 行业企业服务, 职业教育培训”等举措, 构建了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学团队是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道桥系现有专任教师67名, 其中“双带头人”2名、“湖北名师”1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名, 楚天技能名师2名。80%的教师参加过交通重点工程建设;11名教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外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全体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教研工作, 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强、因此, 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和办学水平, 完成港口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所要求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教学任务。

(2) 兼职教师队伍情况, 道桥系现有兼职教师42人, 均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 其中高级工程师28人, 工程师14人。

4.2 实验实训条件

由于本专业主要涉及力学、建材、测量、施工等四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我院早已先后开设了这四个方面的高职专业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和较先进的实验室, 并在多次教学评估和学院等级评估中受到好评。

道桥系建设有一个实训中心、23个道路工程系列实验室、2个专业教学微机教室, 全部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 拥有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土工试验、材料检验以及水准仪、经纬仪、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实验实训设备, 完全能够满足全系各专业教学实验、上机、实训、课程设计与实习等需要, 保证专业教学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 道桥系还将在2011年至2012年, 增建水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航道工程、船闸结构等4个实训室, 最终达到满足港口工程技术专业100名学生校内实习实训需要的规模。

4.3 顶岗实习条件

按照“工程建设到哪里, 实习基地就建在哪里, 课堂就搬到哪里”的建设理念, 与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中交三航局、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也充分体现了职教的特点。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是省级高等教育实训基地, 也是交通部支持行业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拥有34个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可同期满足900名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4.4 专业建设资金条件

学院计划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 支持港口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湖北交通厅作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上级主管单位, 对于学院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 对于新增港口工程专业, 适应湖北省“二圈一区一带一港”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的互动, 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港口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 不论是开设专业理由、人才供求现状, 还是人才需求预测、开设专业条件, 都表明:港口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开设本专业是可行的。

摘要:我国在港口建设、内河和沿海航道等项目上的投入正快速增长, 国务院已批准《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 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43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建设。港航建设行业业务量快速增长, 带来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企业用工量大、人才培训量大, 而国内港航专业人才供应十分有限, 供不应求。

专业开发 第9篇

关键词: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 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有多种模式: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力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 但无论是采用哪种衔接模式。课程衔接都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对机电专业而言, 中高职衔接是指以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培养目标, 从学制管理、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在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不出现重复教学,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使学生完成从中级技能型人才向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跳跃, 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课程衔接只是衔接的一部分, 但它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为就业创造条件, 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 都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相似性非常高。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 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似, 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正因为两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及其相似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似, 从中职到高职教育, 主要核心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教学现象,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课程效率降低。

(二) 课程教学重复与文化基础薄弱并存。

中职学校为了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的要求偏低;而高中起点的学生, 经过高中阶段学习, 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但基本没有专业、技能基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考虑中职起点与高中起点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 往往是将中职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引起的结果, 一是使得中职起点学生在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及所学专业课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严重重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电工电子技术、车削加工技能、液压与气动、CAD/CAM软件应用、机电气控制技术、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及设计、数控机床及应用、机电设备综合调试与诊断等。不难发现, 中高职专业课程相同率高达约80%, 知识点与技能点相同率高达60%, 造成学生学习时间、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中职生这一特点, 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没有加强对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课的补缺与提高, 一定程度上上, 使得中职生在高职阶段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如空中建楼阁, 提升相当困难。

三、机电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一) 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 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 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 而应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 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 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 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基础。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体现差异性。教师应深入企业, 进行广泛的调研, 掌握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差异性;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应有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能力;三是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实现课程体系衔接。

通过深入的调研,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根据岗位要求, 确定机电专业各层次的核心能力, 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开发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成长规律, 统筹中高职课程开设的顺序、课程目标及课程广度。

(三)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 因此, 教师要对照职业标准, 掌握机电专业各阶段职业岗位要求, 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及核心课程标准, 开发机电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一定要对接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第二, 核心课程的开发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 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是中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 其特点是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与关联性分解、重构为若干个项目或模块, 各项目或模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模块的深度与难度逐渐递增。中职阶段完成前面几个项目或模块, 高职阶段再完成后面几个项目或模块, 这样既可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 各阶段教学要求也十分清晰, 学生又可分阶段掌握各段的要求,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 主要包括常用机构、常用传动、常用零件与传动机构的设计这几个部分内容, 传动机构的设计这部分内容对中职学生是不要求的, 但中职毕业生对前面三部分在《机械基础》课中又学得比较扎实, 在高职阶段就完全没必要再重复学习了, 按照模块式课程开发方式, 老师就能很好把握课程的教学安排, 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不重复。就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 很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机床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等都可参照这种模式, 按课程内容的深浅、内容复杂程度与广度设计开发若干个模块, 然后根据中高职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 规定哪几个模块是中职阶段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哪几个模块是学生步入高职阶段必须提高的部分。当然,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考虑, 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后,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特点,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上这一课, 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真正实现中高职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2] .霍骁象, 赵哲等.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朱能军, 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4] .李艳霞, 何玉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10篇

一、转换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角色转换, 而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不会自动发生,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教师角色转换。

1.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 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又因其规定性, 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 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 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 紧贴学生发展实际, 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 并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 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专家的专利, 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 所有与学校有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本开发, 教师自然地成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2. 从“教书匠”到“研究员”

在传统观念上, 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 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 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而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解决问题型”开发, 是一个开发的动态过程, 不可能一劳永逸, 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 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或多或少地从事实践研究, 从中发现真理, 这才是教师研究的价值所在。

3. 从“教师”到“导师”

“教师”和“导师”仅一字之差, 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的理念之下, 教师负“教”之职, 在“导师”的理念下, 教师负“导”之责。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导师”而不是“教师”, 就是说教师要做到: (1) 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增强学生意志力; (2) 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 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技能培养和思维训练等。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存在, 重视他们的需要, 他们的情感, 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 并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 强调师生双边的参与、师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

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 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 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 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 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 而不是课程文本的开发, 换言之, 课程开发是手段, 教师发展才是目的, 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1. 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

长期以来, 教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 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 同时由于师范院校教育中课程理论的结构性缺失, 他们对于课程的认识仅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的课程开发, 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也必然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保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促进教师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同时, 校本课程的课程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由此也使得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不再限于原来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宽了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践智慧。

2.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发展中的“第三势力”。它依托于学校, 立足于实践, 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开发理念、途径与策略。然而对大多数教师来说, 课程开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是一种与他们长期从事的教育工作完全不同的新兴事物, 因此缺乏课程开发的热情和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则需要具备现代意义的课程理念, 而且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究等形式, 通过对于自己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 才能累积起课程开发的能力。

3. 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从事行动研究, 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在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研究教学过程, 从而发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关注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反思。久而久之, 教师就养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予以解决的习惯。

4. 教师合作精神的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件集体配合的事,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就必须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合作。然而长期以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大多是靠个人的力量独立解决课堂上时刻变化的各种问题, 其课堂活动是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的。教师的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的特征, 有可能阻碍合作, 让课程开发沦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的,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决定课程实施方案, 进行过程评价的。因此, 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与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通力协作。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必然要求, 又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发展教师的专业只有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 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教师专业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重视教师的发展, 而不是课程文本的开发。换言之, 课程开发是手段, 教师发展才是目的。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转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

[2]郭华.在新课程中发生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3]刘良划.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

探讨软件开发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双语以及双语教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

双语教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真正被各国广泛运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双语教学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標,而是通过其他科目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学科知识以及语言的目的。

二、实施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英语在世界经济、文化、技术等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认为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技术全球化、软件开发标准化与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推动我国软件开发向国际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由国内软件开发走向世界软件“外包”。但是在实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暴露出来的一些实际问题。

师资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因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或仅有流利的英语都不足以担当双语教学的任务。只有任课教师既具备标准、流利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又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双语教学。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能够担当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更加稀缺。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许多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本功较为扎实,教学经验也较为丰富,但是口语能力较为欠缺,难以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听、说、译、写能力,但缺乏专业英语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正是上述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尽管双语教学在国内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真正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师资的欠缺是在我国推广双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障碍。通过引进和培养来解决学校的师资问题,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案。我校软件学院教师为了实现双语教学,参加了NIIT公司组织的“全英文教学”教师培训,全部由印度本土教师授课,因此培训本身就是“全英文教学”的一次观摩、展示和体验。在最后的英文考试中,所有NIIT专业教师都顺利通过了考试,但也感觉到任重而道远。通过此次“全英文教学”培训,不仅对NIIT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现状的展示,培训考试的结果恰恰说明了目前NIIT教师师资现状是足以承担“双语教学”的重任。通过该案例完全可以说明对高校高素质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可以达到承担双语教学的重任。

双语教材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软件开发双语教材的选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在双语教材的选用方面,大家的做法,坚持使用原版外文教材。我个人认为使用原版计算机教材的优点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因为我们软件开发专业的特点,更是要求同学们能熟练阅读英文技术文档,计算机源于美国,重量级的技术文档都是英文的,不会专业英语,不会阅读英文文档,那么你只能忍受拙劣的翻译和延迟的文档(翻译出来的文档几乎都是很久以前出版的东西),严重阻碍个人的软件开发技术的提高,甚至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学生素质的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学生的外语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习外语的经历从初中到大学一般也有6~7年之久,已经具备了接受软件开发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自身情况的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实行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学生语言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双语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我国,许多学生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消极灌输的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也给双语教学的推动带来了障碍。所以对高职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要进行细致考虑来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循序渐进教学”、“兴趣驱动教学”和“互动教学”,能有效刺激学生在双语教学下学有所获。

三、改进软件开发专业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学生现状,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应该首先让学生突破传统的“哑巴式”英语授课形式,注重“师生”间双向交流,首先让学生“开口”,突破以往学生“羞于启齿”的心里障碍,让他们自己发现原来语言就是“听懂别人说的,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教材”朗诵,最后是“教材”理解和“你问我答”,循序渐进,对学生不能操之过急。

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互动教学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教学对于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软件开发专业教师双语教学最终目标是教师用双语讲授,学生用双语思维以及师生之间用双语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互动,如可以采取英文项目分析、英文技术文档的选读与讨论、师生之间角色互换等多种方法来加强教学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

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对于许多基础较弱的学生,一定要以“激发”其兴趣为主导。通常人们对于困难都有畏惧和退缩的本能反应,但是兴趣来了,这些困难可能就会被忽视甚至忘记。因此,在课堂设计上应注重兴趣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简单的单词开始,教师注意中英文结合讲解,随时解决学生的困难,让学生忽略甚至忘记“翻译”的烦恼,而更专注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在近年逐渐开展和普及的新生事物。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在双语教学举步维艰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送大量的信息。其次,课件的使用可以缓解双语教材不足的矛盾。再次,课件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英语口语的不足。最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录像等设备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地传输给学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要使双语教学制度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在此方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激励制度,给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以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以此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尽快制定出可行的双语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考核标准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次,努力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水平,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掌握国际标准化编程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而通过对软件开发专业系列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正如麦凯和西格恩教授所言:“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参考文献】

[1]刘雅儿,周亚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3).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12篇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

项目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和教学必须与具体的职业活动过程相联系, 并能反映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程序。因而, 项目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而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 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 因此, 项目课程的开发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以职业岗位为框架项目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独特的工作任务体系和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基础, 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 是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项目课程是通过分析本行业主要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构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结构体系, 然后根据工作任务结构体系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 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职业岗位工作是由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组成的。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 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和情感的综合。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课程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 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的,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 在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 了解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 然后开始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 是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与学生个体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项目课程在学习内容的开发和编排上跳出了学科体系的藩篱, 帮助学生获取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 还应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结合,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 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开发程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能力与职业岗位分析首先, 项目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能力是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中。其次, 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 确定专业的通用能力是什么, 职业主要能力是什么, 职业辅助能力是什么, 分析本行业领域中的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

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在对能力与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 再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及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构建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结构体系, 最后对每项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进行分解, 分析每个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要素, 并列出工作任务分析表。工作任务是由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或平行关系安排的若干个工作过程组成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要体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

项目课程体系的开发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 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 并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重构与序化课程内容。项目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 划分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 设置课程顺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 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教学模块, 如《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第二步, 将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直接转换成课程, 如《出纳实务》、《纳税申报与筹划》、《报表编制与分析》等。第三步, 将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 形成几门课程, 如《财务会计》可以分解成《存货会计实务》、《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等多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 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 将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 如将《商业企业会计》内容并入《存货会计实务》。第五步, 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 兼顾教学规律, 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 从而形成项目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内容的开发是立足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二次开发。项目课程本质上是行动化的课程, 因此项目在结构上要以工作任务 (“行动化学习任务”) 为中心。课程内容应以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为载体, 一门课程可以只设一个项目 (称“单项目模式”) , 也可设多个项目 (称“多项目模式”) , 多项目模式又可分为并列式、递进式、流程式等类型。如《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可设为:项目1———会计凭证;项目2———会计账簿;项目3———会计报表。这三个项目之间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 属于递进式多项目类型。项目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要紧紧围绕项目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 (2) 要合理设置项目, 使项目之间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项目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 (3) 项目设置不宜过大, 以免知识量太多, 导致教学组织困难, 对于较大的项目可以分解成模块进行教学; (4) 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的选择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理论知识处于从属位置, 要充分关注理论知识在各个项目和模块之间的统筹安排。

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案例——以《财务会计》为例

根据岗位调查和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课程名称通过专业调查, 明确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以及财务会计岗位大致的技能要求。为了真正做好课程开发, 我院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议, 聘请了全部由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组,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工作任务分析会的讨论研究结果, 编制出会计工作任务分析表。在工作任务分析结束后, 由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召开了专门的课程设置分析会议, 决定按工作项目和企业实际岗位设置课程, 形成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分析表。

课程内容 (项目模块) 的设计在分析财务会计相关的企业岗位 (群) 对职业能力及知识要求的基础上, 明确了课程教学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以实现能力目标为核心, 确定了几个较为典型的能力训练项目, 根据能力训练项目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和相关支撑知识, 确定了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 按照工作任务的频度、难度、技能要求和知识容量, 一个工作任务可以设计成一门课程, 可以分解成若干门课程, 也可以将若干个工作任务组合成一门课程。据此, 我院将《财务会计》课程分解成若干门项目课程, 每一个项目课程又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新的《财务会计》项目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新旧课程内容体系比较新的项目课程结构将原有的学科课程进行了分解与整合, 通过“项目”这个载体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融合, 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与序化, 使课程达到合理组合, 提高了教学效果。项目课程的一个项目可以是原来的一门课程 (如项目六:报表编制与分析) , 也可以是原来的几门课程 (如项目三:存货会计实务) 。新的课程设置不仅仅是课程形式如课程名称、课程门数等发生了变化, 关键是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协调性更趋于完善。新的课程内容结构充分体现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原则, 紧紧围绕项目或模块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变化是:内容结构对应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实践知识处于突出的位置, 理论知识处于从属的位置,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 理论不再是实践的准备, 实践不再是理论的延伸。

问题与探索

教材编写要跟进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材的编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教材的编写, 一要体现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要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以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三要根据市场人才供需变化及时增减、调整内容, 以有利于弹性选课制的推行。

要加大教学配套资源的投入项目课程模式的实施, 将使教学设备、场地、管理等投入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近期教学成本。项目课程的教学也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挑战, 需要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金投入等等, 这也是全面实施项目课程模式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学科体系, 重构了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体系。项目教学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因此, 要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要加强教学改革团队建设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以一个个工作任务为载体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 一个项目 (任务) 的知识点 (技能点) 可能是多学科的,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分类模式, 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协同作战, 也就是说, 教师团队的组合应以项目为基础, 而不是以学科为基础。因此, 应加强教学改革团队建设, 加强院系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 打破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相关专业应共同开发课程, 各科教师应合作开发课程, 多名教师应一起完成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团队的优势, 使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项目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是一种值得探索与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因此, 应以多年来项目课程模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 探讨高职会计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开发流程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开发,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旭辉, 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

[2]易官美, 邱迎君.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 2009, (11) .

[3]郝超, 蒋庆斌.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上一篇:家庭暴力心理治疗研究下一篇:传统历史小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