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使用范文

2024-06-02

微博使用范文(精选10篇)

微博使用 第1篇

草根对微博的高度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博适应了当下社会的转型与民主意识的觉醒。新媒体的个人化、移动化与便捷性使得使用者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每个个体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式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颠覆了大众传媒的集权,满足了大众信息传播独立性与个性化需求。无论是观点的表达还是娱乐消遣的需要以及人际关系的扩展,都能在微博使用中得到实现。个人微博的不断刷新,即是开始文化身份构建的过程。

库尔特里在描述媒介在身份体系及许多公民欲望中所占据的位置时,提出了一个引起共鸣的解释,“媒介中心迷思”。它指的是存在一个面向社会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媒介从此中心出发,并为此中心而发言。微博等社会化新媒体的媒介中心迷思是一种私人身份建构的彰显,也是文化公民对技术民主的回应。因此,这里所说的媒介身份建构,指的是建构个人的、普通的以及日常的身份。

1微博崛起

现代社会的公民身份建构以平等作为本质追求。不管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平等,公民身份的平等之义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中西方之间公民身份建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差距,但是这种基于身份的权利追求从公民觉悟的意义上讲,从“自在”转为“自觉”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高,自下而上的权利争取已成为我们当前转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传统社会文化结构正在经历分裂和重组,各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撞越演越烈,文化参与不再只是知识精英的特权,而演变成公众和小众文化。

新媒体时代,原本被主流传播语境所遮蔽的个体与少数群体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参与主流话语。大众传媒时代,信息传播权集中在主流传播机构手中,信息传播单向灌输。社会化新媒体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信息传播主动权真正掌握在用户终端,新媒体的个人化、移动化与便捷性使得使用者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个体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追求公民的话语权和社会权利。因此,微博繁盛是对民众“对话”需求的回应,为公民身份建构提供了公共空间,并拓展了民众的对话机会。

2群体身份与意识的同化

在交互传播环境下,公民记者成为新闻传播机构的替代品,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自觉意识被视为一种积极信号,一种独立或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信号,从而也就成为一种草根合法化的信号。

微博使用的个人终端化,让每个人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民众的自我表达意识在微博的自主平台上得以实现,思想意识的表达前所未有的强烈。话语表达体现的是个体或群体建构和维系其社会身份的自觉意识。布尔迪厄在构建阶级框架的过程提供了一种符号化的身份模型,社会个体和群体的身份差异除了依据经济利益外,在社会荣誉的天平上的排列使得关于个体才能、天赋、秉性的意识形态被强有力地合法化,更易识别。洛克文法则指出:“网络互动环境下,一百个参与者中只有一个人在创造内容,其他的人都是在消费信息生产者。”草根的身份同化的路径为其铺垫了不同层次的媒介接触。

微博舆论表达对于社会身份的合法化路径更深刻的是体现在群体身份与意识的同化过程中。微博传播中,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与评价的指标即为正义。正义成为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包青天情结”唯一的道德货币;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折射下这一正义道德货币被合法化并在舆论的发酵中得到强化,人们通过与自我身份意识相关的描述或解释,或者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事情的描述来维系、增强或保护其身份意识。

3 DIY名人

用斯康斯的话说,在网络文化的时代精神中,电子后现代不再是一种令人遗忘的状态,而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时髦生活方式。那些想要摆脱关于人的幻想的人们,将会在技术—人体的解放思想的光环下,以及虚拟主体性的启蒙意识中得到奖励。

微博媒介迷思能够为普通人带来自我表达的快感和成名的想象。这种自我表达首先体现在“我属于哪种人””的意象上,微博中的情绪表达和自我吟哦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个关注都会带来使用者的兴奋,这样奖励促成微博成名的想象空间,个体日常的自我形象管理也即在自己制造名人。欧文·戈夫曼在《日常行为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形象的管理,前台是主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型装备。”微博自制名人的奖励与自觉意识就是自我意识的前台与设置,微博内容的发布上是预设观众的存在的。这种虚拟人格展示热情是微博开放性生产中的虚拟主体性的启蒙意识中得到的奖励相关的。于是,普通民众的微博表达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再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转换成了媒介内容。

4意见的崛起

微媒体带来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人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甄别与选择。信息泛滥不仅增加了受众的阅读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因其良莠不齐,使人们无法思考,对于不真实的信息无分辨能力的话,听信谣言,传播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意见的崛起成为角色互动一种类型。

微博使得个人的个性化风格特征得到彰显,这也是微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微博时代,占有大量社会信息资源的传统媒体人、专业人士以及资深研究者借助微博平台对新闻时事和社会话题进行个性化与多角度评析而成为一般微博用户持续关注的意见领袖。在传统大众传媒环境中,意见领袖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在大众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进行信息的过滤,将信息、意见、评论提供给他人,并对他人产生影响;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从而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微博传播的去中心化特质使得传播平台的中介性消失,二级传播变为点对点式的一级传播,微博解除了“不在场”状态下主体间直接互动的诸多限制,使得追随者与意见领袖的“零距离”对话成为可能。由于微博意见领袖与网民容易形成呼应,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时,其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甚至改变公共事件在现实中的走向。

舆论领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易接近的特点促成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因此,意见的崛起使得意见领袖在网络当中的中心性越来越高,他们的资源的涉取度也越来越大,其名望、地位和影响力也大。

摘要:在媒介传播功能观念中,媒介不仅被视为中介、运输者,还具有一种激发意识形态的力量。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如今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介的思想意识的建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新媒介的文化与身份建构功能成为最主要的媒介景观,微博微信的繁荣是公民媒介中心迷思与欲望的凸显,是媒介民众化态势下的身份功能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微博,名人,身份建构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麦格雷.传播学理论——一种社会学的视角[M].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澳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钟雅琴.网络的崛起与文化公民身份建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有关商场使用“微信微博”推广方案 第2篇

营销推广规划方案

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时下微信、微博成为最流行的互联网消息发布与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微博可以将促销信息的传播转化为融入感情、回忆、期待和幸福的互动;微信拥有语音优势、定位功能、方便的信息推送功能。两个平台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性以及点对点、点对面交流保证了消息的接收率。

目的:

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宣传扩大公司品牌和产品宣传,联动组合推广,将线下客人定向集合到线上来,用定向的方式提供客人更好的服务,增加口碑宣传,提高广告效益转换。

实施:

1.公司申请设立公众新浪微博账号,腾讯微博、微信账号,并由专

人管理。管理人员负责公众账号形象的建立、维护、公司各类活动、商场各类促销活动的发布工作,并对于微信微博中客户反馈评论等进行管理统计,对于恶意留言评论及时删除等,在日常维护中应通过论坛、贴吧、QQ群等进行线上推广,增加公司公众微博微信关注度,在网上对公司进行有效宣传推广;

2.公司日常平面及媒介推广中加入对公司公众微信微博宣传(可通

过二维码展示,客户通过手机扫描即可添加关注),可考虑一定时间内给予添加关注的客户一定的小礼品奖励;

3.公司所有员工全部关注公司公众微博微信账号,并且每个员工发

展10位用户添加对公司公众微博微信账号的关注。

xx企划部

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利弊分析 第3篇

摘 要:选取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动机、使用方式、关注群体、微博影响等方面的现状,从提高认识及运用素养、增强自我调控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素养、增强网上社会公德与责任素养等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信微博的对策。

关键词:微信微博;问卷;利弊;社交软件

一、调研的背景简介及调研意义和目的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越来越便捷,无形中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调研样本,通过调研分析大学生受微信微博社交软件影响产生的行为变化。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使用的是《大学生微信微博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在学校食堂区、教学区、宿舍区三处集中地点发放问卷,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无效问卷5份,有效回收率97.5%。主要研究意义是:首先是探讨大学生使用者的社交需求特点,对该群体人际关系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由此提高受众对移动互联网虚拟社交情境下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次是将关于微信微博的研究变为必要的量化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成为研究的创新点。

二、调研问卷分析情况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基本情况。(1)在使用微信微博男女比例上,男生比例较高于女生。通常情况下,大约有将近八成的大学生注册并使用微信,从性别上来看,男生的比例略高于女生,占到52.63%。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升级,大学生应用微信的比例还有上升的空间。(2)近两年微信微博成为大学生主选的社交软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使用QQ,由于腾讯推出的微信高度兼容QQ功能,具有更强的语音和视频交流功能,也成为大学生的主选之一,大约有67%学生偏好使用微信,在线时长超过4小时的占到36%,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微信微博在大学几乎成为大学生手机必备应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态度情况。(1)使用动机不同。男生在使用微信微博在结交新朋友和联系老朋友、参与互动风格、跟时尚潮流几个动机上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在感性方面需求明显,女生主要是获取生活信息。(2)人际交往成为主要特点。绝大对数的高职学生基于微信微博的使用,是自己的人际交往更加便利,在调研问卷中,有56%因为微信能够满足与同学亲友沟通方便而得到使用的满足,同时有50名大学生因为能结交附近好友,扩大交际圈而得到了微信使用行为的满足。由此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多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的特点。(3)使用微博微信在于精神追求和娱乐。(4)追求时尚。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青年阶段,具备趋同、炫耀、猎奇等心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群体对时尚需求也远超其他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5)对发布信息的真实度判断比较理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比较成熟,在各方面都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因此在看待微博发布信息的真实度上, 学生比较理性, 不会盲目下定论, 大部分学生会采取先求证事情真相再判断是非的占

88.5%,直接相信的占8%,置之不理的占3.5%。(6)超时空性以及信息海量性深受学生青睐。微信微博在大学生中迅速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的占80.5%, 第二是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咨询的占71.3%,手机电脑都可登陆、方便快捷的占48.3%,扩展社会关系的占43.7%,

三、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1)微博微信丰富对价值取向。文化信息传播时空界限打破,各类语言文化汇聚,不同价值观借助微博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大学生价值选择,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2)微信微博社交平台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展现。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展现自我,分享生活点滴。大学生主观意识独立性增强,愿意自我思考,不想受到他人支配,由于现实的各种条件限制不能充分的展现自我,这种无限制的社交平台可以充分表达自我的观点、心情等,此外,个人发表的观点也可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会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自信感,有助于更好的实现自我。(3)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这种道德的形成主要的通过浏览信息和转发信息形成,将浏览的有一定价值的信息自觉吸收,对一些公益等消息进行转发实际上等同于道德实践,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这种由外而内的过程,最终也会逐渐实现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内化。

(二)对大学生消极的影响。(1)微信微博依赖影响大学生正常社交行为。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虚拟的社交行为成为舒压方式,功能快捷齐全的微信及微博成为情感宣泄的方式,减轻孤独感,增强自我存在感,但是这种过度沉溺于虚拟社交的行为分散了现实生活社交精力,对使用者的实际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陷入真实社交困境。(2)缺乏把关,误导认识。作为开放式的社交平台,使用者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自我感觉的角色,对各种信息没有筛选过滤,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恶劣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基于微信系统的地理定位功能,许多的大学生使用者偏爱这一点,“摇一摇”等功能的使用成为结交陌生人的便捷途径,将个人的隐私泄露,对于个人生命财产埋下安全隐患。调查中的绝多数的大学生持否定或是无所谓态度。

四、建议

微信微博这种社交软件在对大学生对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共生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借助微信微博的优势,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增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搭架良好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及时解决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鉴于1月13日互联网信息办关于微博、贴吧等全面推行实名制的,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进化网络信息,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使用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次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浅探记者使用微博的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记者,微博,媒体,使用策略

新媒体时代, 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写了传统的社交网络格局, 其凭借在信息发布互通性、时效性和到达率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 奠定了其在网络媒介时代目前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微博仿如井喷式发展的过程中, 敏感的职业记者纷纷进驻微博, 成为微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拥有灵通的消息、出色的表达能力和高超的传播技巧, 短时间内成功实现“攻城掠地”, 赢得了大量粉丝。2010年9月, 知名记者@邓飞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持续直播宜黄县委书记邱某围堵自焚拆迁户进京事件, 引发数百万网友的关注和转发, 成为微博报道的典范。2012年11月20日晚上@纪许光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爆料雷某接受性贿赂与少女淫乱, 打响了记者微博反腐第一枪, 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1]现在, 大部分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都开设了微博, 面对记者微博使用管理这一全新的课题, 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微博, 经营微博

微博实现了“人人都是发声器”, 这里是分享信息的渠道, 是全社会舆论的生发地, 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 它用极低的成本扩大了报道视野, 已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报道素材的重要渠道。在微博上, 记者可以随时关注舆论热点、最新动态, 可以联系采访对象, 咨询相关信息, 此外还可以主动设置话题, 通过与微博粉丝的互动, 最大限度地倾听民声, 汇聚民意, 作为传统媒体内容深加工的原料。

记者应认识到微博宣告了“全民记者时代”的开启, 意味着新闻信息的发布权转移到了广大受众手中, 人们可以随时在微博上发布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这些信息只要具备新闻价值, 就可能成为新闻线索或者直接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这改写了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来源的模式, 实现新闻来源于受众。2013年7月30日凌晨4点35分, 一直备受关注的福建省漳州古雷PX项目发生爆炸, 大约5分钟后, 当地的居民@夏目的猫咪先生就把爆炸发生时的照片发到了新浪微博上, 随后, 这条微博开始被转载、传播, 到8点左右, 很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得到信息, 开始采访报道。对电视记者来说, 这条微博除了让他们获知新闻线索外, 更重要的是@夏目的猫咪所拍摄的照片为他们判断爆炸规模、甄别真相提供了重要依据, 而照片又可以为远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他们提供第一时间的报道素材, 而在以前, 这种报道时效性和报道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二、有意识打造“名微博”

电视记者在使用微博时要有打造“名微博”的意识, 尤其是用实名或加v标明自己的职业身份且属于哪个媒体的记者微博。作为一个标明身份的职业微博, 要审核“发言”的内容。很多记者认为个人微博是自己的小天地, 不应该、不可能也不被允许代表所在新闻机构发声, 所以可以畅所欲言, 想说什么说什么, 想谈什么谈什么。但在目前的传播环境, 受众很愿意把记者微博中的信息和言论与记者所在的媒体相关联。所以, 在使用工作微博时, 记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报道方向, 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 使微博成为某一个区域、某一领域的大V, 建立个人微博的影响力, 并通过不断更新高质量的信息来吸引潜在受众。微博所具备的@、评论和转发功能, 对于记者来说, 是最直接便捷获得读者反馈、意见的渠道, 而与读者的互动更是加深了受众与记者间的情感, 有助培养忠诚度。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张泉灵的新浪微博在这方面就经营得很好, 通过微博, 受众看到了一个多元的、更立体更具魅力的媒体人, 截至2013年7月底, 她的粉丝已超过781万。

我们提倡记者的微博可以自由发布生活琐事、个人感悟、个人工作、意见评论等非职务信息, 享受这种话语空间和轻松的意见环境, 但反对记者在微博上随意发布涉及工作单位内部管理、内部纷争或其他机构未经正式发布的不实消息。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所谓“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一事, 被该报记者通过微博“披露”以后, 在互联网上一度沸沸扬扬。作为专业记者, 你的微博标注了某媒体记者的身份, 你说话就要对所在媒体负责, 不能以一己之言去损坏你所服务的机构名誉, 这是职业基本要求, 也是国际媒体界公认的规则。有的媒体人还在自己的微博里发布没有经过调查核实的消息, 披露本媒体的人事问题、内部矛盾, 甚至攻击媒体管理层, 这显然有违记者职业操守。

三、下工夫建立微博通讯员网络

作为专业记者, 要把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布局延伸至微博上。微博的诞生, 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专业记者和受众间的零距离对话、沟通平台, 更改变了以往记者与通讯员间的联系方式和时空限制。比如一位跑口的记者, 其可以同时关注区域内的各级各类机构或关键人物的微博, 也可以同时与多家单位或个人进行联系沟通, 掌握最新所需的信息。对在有可能发生大事件的区域或领域, 记者可提前布局, 完善信息来源结构, 构建一张纵横立体的微博信息收集网。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微博通讯员比起传统的通讯员优势更明显, 微博消息传递的更快、更具体、更准确。2013年第八号台风“西马仑”7月18日晚在福建漳浦登陆, 给临近的龙海市带来百年不遇强降雨, 降雨量最高达580毫米, 而在之前的气象预报中降雨量则不超过200毫米。作为一名福建的地方台记者, 笔者参与了这场防抗台风的报道。19日凌晨2点多, 当地消防的通讯员打来电话说龙海市有村庄被淹了, 但无法说清有多少地方被淹, 情况有多严重, 笔者立即起床, 开始在微博上搜索灾情情况, 并联系在当地的微博通讯员, 在他们发布的微博里, 笔者看到很多地方水已经淹没了整整一层楼, 受灾群众在楼顶等待救援, 灾情远远超出当地防汛机构稍早前的预判。笔者和同事们随即奔赴一线, 在此后的报道中, 虽然信息不畅, 道路交通阻断, 但依靠多位微博通讯员提供的信息和指引, 我们迅速锁定受灾最重地区, 并进入受灾最重的村庄进行采访报道。我们通过微博所获取线索的速度远远快过传统通讯员队伍。

四、信息优先保障给本媒体使用

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媒体都率先制定了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规范。如美联社规定, 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 记者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2]在国内, CCTV要求所有记者在获取新闻的第一时间, 要把经过核实的最新消息发回总部, 由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对外发布。纵观国内外大媒体, 会发现各媒体都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规范, 都不允许记者抛开供职媒体擅自发布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记者微博可以用转载、转发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 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露菡.记者使用微博的边界与原则.新闻传播, 2013年3月, 163.

高校团组织微博使用指南 第5篇

一、基本注册须知

每个腾讯微博的基本资料由QQ号码、密码、中文名称、英文ID、头像五部分组成,用户要按以下规则填充资料完成注册。

1.QQ号码:QQ号码是各高校团组织运用腾讯各项功能的唯一账号,既是本组织的微博账号,也是QQ账号、邮箱账号。高校团组织微博的所有QQ号码为以2354开头的10位号段。

2.中文名称命名规则:省级团委学校部、高校团委官方微博的中文名称为某省级团委学校部、某高校团委;班级团支部微博的中文名称按照“学校名称+院系名+年级+支部号”的规则编制,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级2班团支部”。

3.英文ID:各省级团委学校部、高校团委官方微博的英文ID已由腾讯公司随同QQ号提前订制好;各班级团支部微博的英文ID按照“y+学校英文缩写+院系编号(各校自行编制)+年级+支部号”的规则编制,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级2班团支部的英文ID是“ypku0120102”。高校团组织微博使用指南 4.用户可自行上传、更换有特色的头像。

二、微博与微空间主要操作须知

团中央学校部、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既可使用普通微博功能,还可使用微空间功能;各高校团委、班级团支部微博仅有普通功能,不能使用微空间功能。所有微博用户都有两个页面,一是仅能自己看到、操作的页面,二是对外展示页面(对开设微空间的用户来说,对外展示页面即是微空间页面)。

(一)普通微博的主要操作方法

一是发布广播,把要发布的信息输入在发布框里,点 击“广播”按钮,信息即可传递给所有听众;二是建立话题,在“我的主页”发布广播的同时,可以看到输入文字的方框左下角有一个“新建话题”,把下方框内“#输入话题标题#”改为自己要创建的话题,在#号后写一段自己的话题介绍,点击广播即可;三是转播,可根据自身需要将消息转播给特定听众;四是私信,可将信息单独发给特定的听众,也可收到其他听众给自己的私信;五是查看听众里提到自己的信息,点击“我的主页”右侧“@提到我的”即可看到微博听众中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二)微空间的主要操作方法

1.进入微博页面与微空间页面

通过QQ号码、密码登录后,可进入“我的主页”,即本组织普通微博页面,点击页面右上角第一行的用户名称,可进入本组织微空间页面;在微空间上,点击页面上方“我的主页”,可转换至普通微博页面。

2.进入微空间管理系统

用户可在本组织微博主页右下角看到“微空间管理”按钮,点击进入“微空间管理”系统后自由设置页面,自定义添加模块。

3.自定义微空间左右侧功能模块

用户可对微空间展示页面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自由设置。左右边栏的文字、链接、图片、视频可随意组合,并设有用户推荐模块。第一步:进入“微空间管理”系统,选择“微空间设置”,鼠标滑动到“添加左侧模块”或“添加右侧模块”按钮,选择想要添加的模块功能进行添加,此模块即出现在页面左侧下方,双击此模块,编辑好后保存即可。第二步:在模块设置中,所有自定义模块用户可自由添加、修改、删除,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左右两侧模块任意拖拽,互换位置。

4.自定义中间功能模块

用户可以自定义页面中间最为显眼的活动区域,进行重要通知、公告、视频及轮播图片的展示。操作上,进入“微空间管理”系统,选择“微空间设置”,鼠标滑动到“添加中间模块”按钮,选择要添加的模块,此模块即出现在其预先设定的位置,双击后即可编辑。中间模块为固定位置模块,只可添加、修改、删除,不可拖拽互换位置。5.设置页卡

可在微空间页面下方微博播报区设置3个话题页卡,并在话题输入框默认引导听众参与发表话题。第一步:进入“微空间管理”系统,选择“微空间设置”,鼠标滑动到中间自定义运营话题区域,点击右上角按钮进行话题设置;第二步:输入话题名称,最多可添加三个话题页卡,如团中央学校部微博的话题页卡目前设为“微思想”、“微新闻”、“微话题”;第三步:编辑话题资料,可以添加活动引导语、引导图片;第四步:可以在添加的话题页卡中选择一个页卡设为默认页卡,添加页卡的同时自动添加广播输入框,用户访问此页面即默认显示此话题页卡下的消息列表。如“微思想”下显示所用听众中以“微思想”为话题发表的消息。

微博使用 第6篇

近年来, 社交媒体平台在国内持续走红, 微博与SNS社区几乎成为了每个网民必定涉及的上网环节之一, 那么, 在众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中, 什么样的平台算是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自2009年8月28日, 新浪微博上线以来, 就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到目前为止注册用户已过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俨然成为国内最大的新媒体平台。那么本文就以已趋于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研究。

什么是微博

微博, 即微型博客,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 迅速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2006年, 埃文·威廉姆斯最早推出了微博客,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Twitter”。随着twitter的迅速走红, 国内也出现了如饭否、叽歪、做啥等网站, 但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直到2009年8月28, 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开始对新浪微博进行推广。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 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 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 已经覆盖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等各界人士, 覆盖范围越来广泛。

微博的互动性

微博与SNS社交媒体略有区别的是, SNS社交媒体是旨在帮助人们构建和累积人脉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网络多数为已有的社会关系或者有潜力结成社会关系的人群, 而微博则不同。对明星微博, 热门微博的回复和评论以及@, 并不能真的使其成为你的真实的社会关系, 对于使用微博的一员来说, 转发与回复与@, 是使用微博的最基本项目之一, 笔者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 为什么在微博这个平台上, 人们会对名人微博, 或者热门草根微博进行评论呢?为什么明明知道名人不会查看你的评论, 不会回应你的微博, 人们还是乐此不疲的查看, 评论, 那么,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这种不能称之为传统的“社交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呢?

1. 评论名人微博现象与沟通行动论和符号互动论的矛盾

根据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要形成沟通行动, 必须要求沟通双方承认这些要求, 这是一种相互的期望, 即我让我的言语符合有效性的要求, 对方也应该是这样 (这是沟通理性的一种表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 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之间的互动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之间的互动。德国学者盖奥尔格·齐美尔认为, 社会是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可见, 在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来看, 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2. 以姚晨为例分析评论名人微博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名人微博的影响力以及网民目前的回复热情。新浪微博的人气榜前八名分别是:姚晨, 小s, 谢娜, 王力宏, 何炅, 赵薇, 杨幂, 蔡康永, 这八名全是娱乐圈的明星人物。影响力排行榜的前八名分别是:姚晨, 何炅, 潘石屹, 张小娴, 薛蛮子, 任志强, 马伊·, 陈翔, 其中潘石屹, 薛蛮子和任志强是商界明星, 张小娴是文学界明星, 其他也皆为娱乐圈人士。这种关注名人的现象是世界范围的, 根据调查资料, twitter关注排行榜的前一百名也大多数都是演艺界名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争相关注这些名人呢?在传统的媒体中, 例如, 广播, 报纸, 电视中, 名人是遥远的, 神秘的, 与大众的生活和圈子相去甚远, 给你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而微博创造了名人与民众直接对话的可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现实的生活状态和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所以大众关注名人也是很自然的事。

(如图1-2-1) 以新浪微博影响力和人气榜第一位的姚晨来说, 截止到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笔者统计出最近5条微博的转发量和回复数, 获得以下数据。

通过笔者的统计和浏览, 发现网民的回复大部分是围绕该微博发表意见, 其中赞同跟风者居多, 字数较少, 反对或持相反意见的很少, 也有部分与之不相干的求助微博以及求关注微博, 不论回复微博内容是什么, 据笔者观察这些数据, 都没有得到姚晨本人的回复。

理论分析评论名人微博的现象

1. 使用与满足

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必然有其原因。在正常的人类社交活动中, 我们想要构造以及维持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就是进行沟通,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认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 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事物的意义来源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比如, 我们交谈, 是通过语言这种符号完成我们之间的沟通, 我将信息以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以语言 (或其他) 形式将接受到的信息反馈给我, 交换该符号在人们心里表示的不同的表达意义, 完成沟通互动, 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行为。在以微博为媒介的传播活动中, 名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 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发表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 粉丝踊跃回复, 却得不到对方同等的信息交换的行为, 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行为。但是笔者并不是认为粉丝这种回复行为符合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乌合之众的标准, 相当数量的粉丝回复是在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 并有一定见地。表面上来说, 名人对你发表的意见没有回应, 但并不说明这样就没有完成互动,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 互动早已不是简单的一对一, 而是多对多, 也就意味着, 你没有在评论中完成与该名人的互动, 但是你借由微博, 完成了与和你有共同兴趣偏好 (同一个关注对象) 人群的间接互动。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 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 并指出使用媒介是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的。即使对方没有回应, 依然满足了对于名人生活的好奇, 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满足。

2. 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其中前三者是属于低一级的需求, 而后两者则是属于高级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也就是说, 以姚晨为例, 姚晨的粉丝对姚晨微博的追捧和回复, 虽然知道姚晨本人不会看到,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对其微博的评论首先满足了其社会需求,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人们在生活, 学习, 工作中需要和身边的朋友进行沟通, 通过共同的兴趣, 共同的关注点, 可以为其日常交流提供讨论点和共同点, 以增近与周围的交流机会和感情。对微博的回复,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此事的看法,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可以交流经验, 表达自己特有的感情, 开阔自己的视野, 名人本人看不到你的回复, 但是也许别人会看到你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之后卡茨等人也提出, 我们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也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 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 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 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 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 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 人们使用媒体;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 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 人们使用媒体。简单来说, 受众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 从中得到满足的。回复者本身没有意识到不论名人是否回复, 不论其意见是否被看到, 被参考, 被采纳, 回复的过程本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享受, 一种满足。回复者通过在名人微博上寻求自己生活的影子, 寻求心灵的共鸣, 寻求一种安慰, 达到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释放, 表达相同的或不同的价值观, 确认和强化一种人生价值。名人微博, 无论是状态发布者或者微博本身话题的提供, 都给人们构建了一个话语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互相交流,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平台上维持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 准确的来说, 回复者期望的不是名人的回复, 只是借由这个共同的平台, 强化自己的社会关系, 与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一种潜在的, 间接的沟通, 也就是说, 微博的评论形式, 对参与者的现实社交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的沟通方式, 他们评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名人看到, 而是让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的同时, 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强化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 实现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

结论

微博使用 第7篇

微博能够在短时间内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介产生不小的影响,可见微博对于生活和信息的粘稠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人们无法将其完全界定与区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全貌,使人们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交叉、重叠、互相印证,于是形成了微博平台的拟态环境。

1 微博传播机制与使用动机的相互作用

从“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即受众为什么选择使用微博。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出微博拟态环境的传播特点,从而得出微博传播机制的独特性。将此题设为多选,旨在受众能够真实表达出自己的选择意愿,以便在数据收集上达到准确(见图1)。

1.1 自媒体

对于用户选择使用微博,最大的原因是了解即时信息,参与当下热点话题讨论,而这一原因也正体现出了微博与其他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之处。微博作为新媒体之一的自媒体,微时代的来临让每个网民都成为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消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就是媒体”得到充分演绎,公众既是受众,也是媒介。

1.2 碎片化

另外选择较多的选项是:方便,随时记录展现自己生活点滴;无聊打发时间,分别占46.67%和42.22%的比例。这两个选项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没有联系,但其实两者是针对琐碎时间和琐碎事件,这也正与微博碎片化的传播特点相吻合。微博传播的碎片化实时流信息与手机结合后更加明显,手机更能体现碎片化时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手机也让微博碎片化传播更显著。

1.3 舆论场

结交朋友,搜索感兴趣的话题和人以36.67%的比例排名第四。这一结果首先体现了受众使用微博的一个心理动机:兴趣。微博拟态环境中的“六度空间”人际传播模式特点能够更快、更方便的寻找到用户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群,所以有兴趣参与、加入到微博社交媒介,微博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更多的草根才可能通过微博“发声”,强大的舆论场才得以实现。

以上三点是结合用户使用动机的调查数据,分析出微博传播机制的独特性。也正是由于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才吸引了更多青年参与其中,满足了微博用户“使用与满足”的心理。

2 青年群体使用习惯和频率情况

首先,是使用频率。对于用户的使用情况,在调查的90位微博用户中,“每天有空就登陆”以36.67%的绝对优势位列第一(如图4)。可见,微博在至少1/3的人群中已经变成不可缺少的媒介交流平台。“平均每天1次”和“平均每天2至4次”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所占比例分别为22.22%和11.11%,从这个数据中得出,共有33.33%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博,而这一比例也占到了总人数的1/3。从这三个选项的选择人数比例相加,共计70%比例的人群可以达到每日与微博的接触。仅有13.33%比例的人群在申请微博之后,几乎不使用微博。从这项调查的数据来看,微博用户的日均使用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其次,用户使用积极程度。对于用户使用微博的积极程度,从使用微博的新鲜程度和发微博频率两点来分析。将用户使用微博的新鲜程度变化分为五个级别:一直积极;逐渐积极;一般;逐渐消极;一直消极。其中,“一般”是指对自己使用微博的新鲜程度没有明确的认识,时而积极或者时而消极,所得数据如图3。用户发微博的频率所得数据,如图4。

由此可得出,在所调查人群中,用户使用微博的积极程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积极程度较低。这与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以及自身的“草根”身份也是有密切的关系。

3 青年群体用户人际交往能力调查

影响用户使用动机调查结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微博拟态环境所独有的传播机制;另一个与之密不可分的原因就是,用户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考察需要分现实环境和微博拟态环境,只有对不同环境中的考察,才能比较出微博社交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其一,拟态环境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社会学中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

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中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在微博拟态环境中,从微博用户关注人数和粉丝人数两点来看其人际交往能力。而微博用户的关注人数比粉丝人数在各个人数分布段都略高,能够看出,微博用户在微博拟态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积极度还是略高的。而在现实环境中,其积极度与在微博拟态环境中的积极度是基本吻合。因此,在微博拟态中,“草根”人群的人际交往还没有达到十分活跃的程度,可提升空间明显。

其二,现实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关于微博用户在现实环境中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调查者选择了“一般”选项,即他们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属于既不主动也不被动,顺其自然的做法。而“比较被动”和“比较主动”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分别是23.33%和20%。这表明分别有1/5左右的人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比较主动或者比较被动,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而跟此调查相关的关于“生活中你的性格偏向”所得数据中能够分析出,48.89%的调查者选择了“一般”选项,与微博用户在人际交往中的“一般”选项的比例基本持平。对于调查者性格偏向中“比较内向”和“比较外向”的数据位15.56%和32.22%。经比较得出,调查者的性格偏向对其本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调查者在现实环境的人际交往中并不是很主动。

其三,在于两种环境的比较。以上在不同环境中,对微博用户人际交往能力的详细数据分析,针对调查者所进行的问题“您在微博中与生活中的形象比较”所得数据,50%比例的调查者选择“比较相似”,35.56%比例的调查者选择“一般”,11.11%比例的调查者选择“十分相似”,仅有3.33%比例的调查者选择“比较相反”,而0%比例也就是没有调查者选择“十分相反”。因此,共计有96.67%比例的调查者在微博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的形象是相近的。也就能说明,既然在现实环境中所得结论,即调查者在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并不是很主动。相同的,在微博拟态环境中,调查者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是很活跃。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博达到如此高的用户注册量,与用户“使用与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微博用户选择使用微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了解即时信息,参与当下热点话题的讨论,而这一原因与其微博拟态环境的传播机制独特性密不可分。青年群体对微博的使用情况,与用户自身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使用微博的积极度均有一定的关系。

摘要:微博拟态环境的特征是:内容的碎片化、方式的多样化、形态的裂变化、参与的大众化。因此,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传播效果、影响力度是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以及各类社交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笔者以微博拟态环境的传播机制和自身特点为背景,从青年群体用户的使用动机心理为切入点,分析微博传播机制与青年用户的相互作用,对微博青年群体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微博用户,传播机制,拟态环境,动机心理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叭1.

[2]彭聃龄.心理学基础教材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微博使用 第8篇

1. 微博、微信出现的时代背景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转发方式来分享交流简短信息的社交平台, 有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推出的一个智能手机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目前两者都是可以免费使用, 都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研发并推出的, 两种平台都是不分通信运营商, 不分操作系统, 借助网络技术和工具进行聊天、语音、图文、视频的传播, 是受众广泛、接受度高、多应用的聊天交流平台。微博、微信快速发展的前提便是智能手机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示个人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2. 微博、微信的特点

微博具有四大显著特点:第一内容短, 一般控制在140字以内;第二传播快, 实时信息能够快速发布;第三信息公开, 信息传播方式为广播式;第四关注机制, 可根据用户个人的喜好关注或者取消对象, 甄别信息。微信的特点便是可以作为一种多渠道、更方便快捷的手机聊天软件, 还可以在朋友圈分享信息。

微博、微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使用, 成为网友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种信息交流平台, 而它们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2.1 传播信息迅速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通过网络的转发分享实现信息公开化, 即使不在电脑前也能知世界大事, 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快捷, 群众接受信息的途径也更方便。

2.2 受众影响大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网民达5.27亿,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长达100分钟, 这其中微博、微信的使用量剧增。微传播已经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主流之一, 信息传播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2.3 准确率低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的重要方面就是其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率低, 这也是限制和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的发展迅猛, 时间有限,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传播信息, 虽然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 但是也造成了各类虚假新闻的传播。相对于国家新闻机构和业内权威传媒部门, 微博、微信并不具有新闻采访权, 只在转发分享的阶段, 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认可度, 也就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3. 微博、微信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影响

3.1 对传统媒体内容传播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时期, 大众传媒的理念和方向被垄断化, 传播受众没有话语权, 虽然在传播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受众处于单向的、被动的接受面, 在这种思想下, 传播受众只是一堆被物化了的数据, 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联只是一种可量化的买卖消费者关系。传统媒体越发达, 受众量越多, 所凸显的传媒与受众背离情况越严重, 普通大众的声音被传统媒体官方信息所掩盖, 甚至成为媒体的道具和背景, 被利用和操纵。而当下,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强势出现, 动摇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市场地位, 打破了现有的传播平衡, 进而对大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和改变。

3.1.1 微信、微博的研发推广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媒体传播结构

在微信、微博的平台中, 被动的、沉默的受众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并且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意愿在网络上支配自己的声音, 地位得到提升, 取代了传统媒体所能享有的特殊权利。这意味着旧的传播系统被改变, 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成为多元化的传播力量。

3.1.2 微传播结构的网络化消减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感, 促进了对话型的关系

虽然传统媒体目前也有和新媒体相结合, 在微博、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官方平台, 力求在信息网络中保持存在主流声音和权威地位, 但这种权威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 或者是受众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权威的建构中, 与受众进行良好互动, 使受众也能参与到信息的权威建构中, 还可以发出声音进行质疑。这种互动质疑又促进了对话型关系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纷杂而不统一, 但又保证了各种意见的连接和互通。微博上的每条信息, 既是信息的发布, 也可以被转发、评论, 形成公开的大范围传播。这些信息代表着普通大众的信息连接、分享, 进而形成统一意见, 形成公众舆论。

3.1.3 微传播蕴含了大量的人际关系

传统媒体权威性的消退, 拉近了普通群众和公共人物的距离, 可以互相进行平等对话。而微博、微信也形成了人们之间在网络上的特殊社交关系, 传播的平民化和自由化给人际关系带来新的传播方式。

3.2 对传统媒体内容形式的影响

3.2.1 微博、微信的碎片式阅读感

微博、微信的短小精悍让它们拥有了传播迅速的优势, 尤其是微博140字的限制, 写作者不用长篇大论, 只求抒发情感, 抢先及时有效性, 又方便其他人的评论和转发。这种文字受限制的载体, 使思维阅读也发生了转变。文字被不断切分成众多碎片式的片段, 也表示着思维的跳跃和阅读习惯的转变。更多表达简单但蕴含深意的短小文章被传播分享。而如果想进一步表达情感和叙述故事, 也可借助长微博或链接网页形式。如今有很多传统媒体也在尝试这种短小的写作和编辑方式, 使新闻信息微博化。

3.2.2 微博、微信内容的在场感

比如观看一场演唱会或是足球比赛, 我们更关注和热衷的是过程中的享受, 而并不是一个最终结果。微博、微信在受众评论和转发的互动过程中, 发挥了社交平台的强项, 使参与者体会到类似赛场过程中的“在场感”, 使他们在浏览微博、微信的过程中得到了只是阅读所难以体会的亲临现场的体验感, 例如各种各样的“微博直播”得到广大网友的热衷追随。微博主持人不断发布新的现场内容, 参与者可以跟进、评论、转发分享, 获得现场参与感。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报纸等静态阅读媒体更是无能为力。所以, 在内容现场感上, 传统媒体受到微博、微信冲击很大。不过, 像微直播这种形式都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尤其对于职场工作的微博用户, 很难能跟上微直播的速度。传统媒体虽然受到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的影响, 但在时间选择上能给读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3.2.3 微博、微信内容的灵活互动性

在微博信息不断被转发评论的过程中, 各种夹杂着对于社会事件的观点情绪也得到了传播和分享, 并且迅速的在众多网友的合力下自动完成了社会新闻事件的构建。在微博上, 不但是突发新闻得到网友的迅速转发, 各种格言、笑话、点评、段子也非常受网友喜爱。而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保持真实性客观性, 在新闻信息产出的各个过程都要严格把关, 平衡观点, 不能带有个人情绪。这种客观性的表达方式虽然注重了新闻事件的准确性, 但与微传播相比, 缺乏了生动性、灵活性。所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层面总是无法与微博、微信竞争。如果要改善这种情况, 并不能简单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 将信息发送在官方微博即可, 而是在传播结构已经改变的情势下, 既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又能和微博特有文化相结合, 使内容灵动、活泼、接地气, 吸引更多受众。

摘要:近年来,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全面普及, 整个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产物, 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

关键词:微博,微信,新媒体,传统媒体,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彦.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从传播结构、受众到操作系统[J].新闻界, 2013, (8) :48-54

[2]张雪芬.浅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才智, 2014, (7) :274-274

微博使用 第9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而到2012年6月份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亿,可以说微博的流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有不少大学生成为了“微博控”,对微博产生了较深的依赖,更有甚者因为对微博的迷恋而患上了强迫症、焦虑症。喜欢某种新鲜事物无可厚非,然而这种喜欢正朝着一种病态的方向发展,这就值得人们深思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微博到底又能给大学生带来什么。因此,展开对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广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的微博使用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认识及合理使用微博提供科学依据。

2 问卷设计与检验

2.1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确定

本研究在确定影响因素时,首先对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5名辅导员老师以及3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老师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访谈,得到了28个不同的条目;然后对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您觉得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你微博使用行为”的开放式调查,收集到42个不同的条目;最后参考有关研究并考虑微博使用具体特征,对70个条目进行了整合与完善并最终确定了17个影响因素(见表1)。

2.2 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武汉市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地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六所武汉市的高校,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调查以随机分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分发问卷450份,回收份422,回收率93.78%,其中有效问卷为403份,问卷有效率为89.56%。

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应用SPSS19.0对403份问卷进行了总体的信度检验,其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924,说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基于此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也是较为可靠的。另外,判断样本充足性的KMO系数为0.920,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5394.433,自由度为528,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次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在这403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2.9%(173人),女性占57.1%(230人)。在年级分布上,被调查者主要来自大二,共有254人占总人数的63.0%;其次是大一的学生占14.9%;接着是大三的同学占比为11.7%;来自大四以及研究生的样本相对较少分别仅占8.4%以及2.0%。

3.2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与特征分析

在调查时,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对影响其微博使用行为的因素的重要程度高低分别打分,调查的变量及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17个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大于3,这说明调查问卷所列因素的确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微博的娱乐性排在首位(4.38),其次是微博的经济性(4.37),排第三位的是微博使用的便利性(4.35),第四位是对微博的宣传力度(4.28),排在第五位和第六位的分别是手机网络流畅性(4.13)及流量耗费情况(4.00)两个因素,排第七位的是大学生移动互联网网龄(3.96),排第八位的是大学生选择的电信运营商选择(3.91)。第九到第十七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明星效应(3.82)、智能手机功能(3.81)、普及度(3.75)、社会影响力(3.75)、微博转发频率(3.74)、热门主题(3.70)、微博关注领域(3.67)、认识程度(3.21)以及粉丝数量(3.21)。可见,微博自身的娱乐性、经济性、便利性是大学生们在使用微博时最为看重的因素。

4 当代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通过前述的信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本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笔者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根大于1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前5个因子解释了原始17个因素的58.600%,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较充分反映出原始17个因素所含的信息。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3所示,据此可得出各因子的表达式。

在第1个因子的载荷中,移动互联网网龄、智能手机功能、明星效应及电信运营商的系数较大。其中移动互联网网龄以及大学生对电信运营商选择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96及3.91,而大学生智能手机的功能以及明星效应对大学生使用微博影响的得分均值则分别为3.81及3.82,总体来说第1因子的4个因素都与微博使用者的基本特性有关,因此,将第1个因子命名为“个体特性因子”。

在第2个因子的载荷中,大学生对微博关注的领域、微博转发频率、认识程度、热门主题这4个影响因素的系数较大。4个因素的得分均值依次为3.67、3.74、3.21和3.70,表明大学生在者使用微博时对这四个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少。因此,将第2个因子命名为“使用偏好因子”。

在第3个因子载荷中,微博的普及度、社会影响力以及微博粉丝数量的系数较大。其中普及度的得分均值均为3.77,其次是社会影响力和粉丝数量,得分分别为3.75和3.11。因此,将第3个因子命名为“社会认知因子”。

在第4个因子载荷中,对微博的宣传力度、流量耗费情况和手机网络流畅性的系数较大,其中宣传力度的得分均值为4.28,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排在第四位,是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流量耗费情况及手机网络流畅性的得分均值分别是4.13和4.00,可见第4因子中的3个因素都对大学生使用微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将第4个因子命名为“客观技术因子”。

在第5个因子载荷中,微博的娱乐性、便利性、经济性三者的系数较大,且三者的均值分别为4.38、4.37、4.35,是所有影响因素的前三位,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十分看重微博自身的这三个特性,它们对大学生的微博使用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将第5个因子命名为“微博自身特性因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对策

5.1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都使用微博并且把微博看成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许多大学生是因为别人使用自己才使用的,而出于学习或者工作目的而使用微博的大学生比例还相对较低,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过对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出5个公因子,包括个体特性因子、使用偏好因子、社会认知因子、客观技术因子及微博自身特性因子,它们在对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的影响中的贡献率为58.600%;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微博的娱乐性、便利性以及经济性。由此看来,微博的自身特性对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这可能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有关。

5.2 建议对策

加强对微博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更了解微博,不要一味地使用名人效应,该对微博的娱乐性、便利性、经济性等内在特点进行强调,深化广大大学生对微博的认识,从而调动他们的使用意愿;微博功能多元化,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样化需求,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关注的方面等都各不相同,努力把微博打造成一个集交友、资讯、娱乐、学习等一身的综合信息平台,从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是把微博的定位仅局限于普通的社交工具;加强技术研发,为更好的用户体验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手机网络的通畅性,降低使用微博而造成的流量损耗,达到在提供更好客户体验的前提下,使得微博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的目的;学校进行有关教育,科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通过开通校园微博的形式,让更多大学生使用微博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微博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JansenBJ,ZhangMM.Twitter Power:Tweets as ElectronicWord of Mouth[J]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11):2169-2188.

[2]FischerE.Reuber.Social interaction via new social media:(how)can interactions on Titter affect effectual thinking and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26(1):1一18.

[3]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梁赛楠.微博客受众的媒介使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插,2010,(4):127-130.

[6]赵战花.来向武.微博客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探析[J].理论导刊,2010,(4):93-95.

[7]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J].青年研究,1999,(12).

微博使用 第10篇

1 领导干部使用微博的必要性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我国门户网站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微博从此在我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截止2012年12月31日, 仅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达到了5.03亿, 日均活跃用户数在4620万左右。

面对微博这样一个新媒体, 新工具, 领导干部该如何运用, 是挑战, 也是机遇。截至去年底, 中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已经超过25万个, 较上年增长46%。微博短时间内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为什么要使用微博呢?

1.1 是增强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的需要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 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微博及时主动的发布政务信息, 有效地提高了发布信息的时效性, 让公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增强了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1.2 是引领舆论导向的需要

与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渠道相比, 微博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同时, 在报道的数量上, 日更新量以亿计的微博, 在信息发布数量上已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微博正越来越多地分享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这使得中国舆论阵地的重心开始向微博偏移。思想舆论阵地, 你不去占领, 别人就会去占领。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不断更新发布信息, 积极“占领”微博阵地, 引领舆论的导向, 在遏制各种流言传播、掌握舆论主导权方面, 发挥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作用。

2011年6月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 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发布, 为政府有效利用微博开了先河。

1.3 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需要

领导干部通过微博与民众进行交流, 在增强了对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的同时, 又能够及时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听取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实现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双向互动。这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尝试, 也执政思路和执政方式的转变。通过微博这一途径,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更加顺畅。更重要的是, 微博提供了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沟通情感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 让普通民众的心声和愿望得以表达, 缩短了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心理距离”。

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是名符其实的“微博控”, 也是中国极为罕见的拥有6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2012年2月20日上午8时10分, 蔡奇在其微博发文:“3月初将赴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作为人大代表, 应尽自己的职责。为此, 特向社会征集有哪些建议或意见需带到会上。欢迎大家进言!”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微博激起了民众的表达欲望, 短短12天就有转发和评论12000多条。蔡奇在两会上提交的50件议案、建议和发言中, 95%是从网友的建言中“海选”出来的, 很好的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职责。

2 领导干部使用微博要认真把握微博的特点

为什么微博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呢?这是由它的特点和功能来决定的。

2.1 篇幅短小精悍

一条微博最多140个字, 这是“微”的体现, 也是微博与博客最直观的区别。微博为什么一定要限定140字呢?这要从它的起源说起, 因为微博是个舶来品,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Twitter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机网络, 手机短信也成为最自然的发送Tweet的方式, 将每条微博限制在一条短信之内, 更符合手机用户的习惯, 所以一直把140字沿用至今, 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也正是由于微博的每个帖子被限定在140个字以内, 不需要长篇大论, 也不要求谋篇布局, 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这在文化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对使用者的要求, 专家学者可以发微博, 普通老百姓照样也可以发微博。因此, 曾有人指出, 微博的出现, 把莎士比亚和普通人置于同一起跑线上, 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2 病毒式传播

早前的博客, 是由博主在网络上设置自己的主页, 定期不定期地往上面上传文章, 关注该博主的人必须登录其主页才能阅读其文章。而微博则不同, 关注博主的人作为跟随者 (followe) 不需要登录其主页, 就可以及时主动地获得博主的更新信息, 而且可以转发、收藏和评论;这些跟随者的跟随者又能够及时地获得转发的信息和评论, 并对之作出自己的相应反应。因此, 微博的使用者是在跟随和被跟随以及相互跟随的过程中, 一层一层地建立起了自己在网络上虚拟的社会圈子。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虚拟的网上社会圈子的存在, 使得微博使用者个人信息的传播扩展异常快捷, 一传十, 十传百, 百传无数……这被学者们称之为“病毒式传播”。因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胡泳说:“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3 信息即时分享

微博与手机相结合, 是对互联网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通过手机, 微博用户可以始终保持移动在线状态, 随时随地浏览博客。更重要的是, 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微博博主们随手拍、随手发也就越来越方便。以致于, 如今任何一个事件发生时, 只要有微博博主在现场, 就有可能被即时传播。微博具备了4A的元素, 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 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洁而快速的报道, 因而微博被称为“最快捷最草根的新闻发布厅”。

2.4 微博虽小能量巨大

由于微博是通过“粉丝”跟随和相互跟随的方式建立起虚拟网络社会圈子的, 圈子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够做到即时互动, 可以有效地在圈子内达成协调, 支持群体对话和群体行动。微博正以它“140字的简洁, 1秒钟的快捷”,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宜黄强拆微博直播引发宜黄官场地震, 从“我爸是李刚”惹怒众多网民, 到郭美美微博炫富引起慈善信任危机, 从“表哥”到“房姐”……微博已经迸发出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已经形成“围观就是力量, 微博改变生活”的局面, 在网络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5 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这既是微博的特点也是微博最大的软肋所在。传统媒体的报道是一个经过加工、筛选、总结的过程, 还要经过层层把关, 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交流平台, 人人都能随意在微博上说话。微博的发布通道上也不存在传统媒体必不可少的“把关人”, 得不到审核, 任何信息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在网络上面世, 这就导致了一些谣言或虚假信息不可避免地在网络上传播。

3 领导干部使用微博的注意事项

微博作为一种新技术, 是一种工具、一个平台。它推动了网民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 谁都可以用, 但在方便网民讨论交流之余, 也给我们领导干部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在应用微博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把握一个度

其一是信息发布内容要有度。作为党政干部, 遵守法律法规是基本。党政干部是使用微博的时候应成为普通群众的典范, 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禁止利用个人微博从事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为其他用户作模范表率。

河北保定的刘某在未经证实的环境下, 在网上散布“保定252医院呈现非典变异病毒”的虚假信息, 扰乱了社会治安。该男子由此被劳教两年。由此可见, 所谓的“言论自由”是有一个度的, 是以不违反法律法规这个底线为前提的。一旦触犯法律, 越雷池半步, 后果必定是血的教训。

其二是信息发布频率要有度。对于党政干部微博而言, 微博具有很强的个人属性, 内容更新依靠个人独立完成。所以, 党政干部微博在内容更新上更应把握住频率, 在同一时间段内, 频发微博, 屡次更新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尤其是在正常工作时间, 切勿图一时新奇, 更新过于频繁, 容易给公众留下“不务正业”的心理印象。

3.2 要有一颗谨慎之心

开通微博, 对党政干部而言, 是大势所趋。新浪微博开通至今, 党政干部开通微博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 对微博的各种功能特性, 以及存在于其中的风险, 一些党政干部并不真正了解。

2011年6月, 某卫生局长误将微博当成聊天工具, 把与情妇相约去开房的过程直接发布在微博上, 引发众多网民“围观”。个人形象损毁之外, 也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整体形象。

党政干部虽然以个人名义开通微博, 但其特定的政治职务往往让人认为其言论也代表着相关政府部门的立场, 党政干部个人形象与政府部门形象紧密相关。因此, 党政干部在发布微博时, 一定要谨慎, 不该发的坚决不发, 不该转的坚决不转。

3.3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在微博世界里, 党政干部与其他网民一样, 都是平等地位的。微博上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也有一些带有攻击性、毫无道理的谩骂和。面对这些时, 党政干部如果图“一时嘴快”发表不当言论或者谩骂争论, 只会引火烧身, 势必影响干部所在政府部门形象, 对干部个人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011年6月9日, 南航拒载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南航一名机长就此事在微博上爆粗口骂乘客, 立即引起了网民围攻, 该机长被网友戏称为“最牛机长”。一句回骂式的还击, 将自己与南航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 这个事件最终以该机长删除了不当言论, 并通过微博向广大网友致歉而收场。

面对围观谩骂, 我们应该首先寻求根源, 如果发现网民的不满情绪是由于某件事情处理不当或者某项投诉质疑没有得到及时的回馈, 那么, 我们就应该及时解决问题, 在化解危机的同时, 既树立了个人形象, 也提升了政府形象,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说:开博的最初几个月在网络上碰到一些人, 见到我说话都骂, 我几度想退出。现在, 我对微博已经比较熟悉, 感觉微博并不可怕, 一些质疑、骂声并非全无是处。

3.4 要有一颗近民之心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 微博是一个分享信息、记录心情的工具。而对于党政干部来说, 微博则是一个与民众沟通、倾听民众声音的渠道。在微博上, 只有放下身子, 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交流, 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沟通。

福州市公安局用“淘宝体”播发了一则敦促逃犯自首的通告:“亲, 想结束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吗?想早日回到家人的身边吗?亲, 家中的老母已经哭干了眼泪;无助的孩子已经模糊了父亲的模样。亲, 现在起至12月31日止, 您拨打24小时免费“客服热线”110, ……有许多聚划算“优惠套餐”哦。您对此满意吗?满意请给全五分评价噢!”。通告发出7天后, 一名潜逃3年的嫌犯就投案自首, 收到了成效。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有失严肃, 但更多人还是对这种做法表示肯定, 认为是体现了公安工作跟当今社会形势的对接, 折射出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3.5 要有一双慧眼

党政干部开通个人微博, 通过微博获知消息、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进展, 有利于了解事件的最新情况, 对热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更好的进行自己的工作。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微博上确实有不少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得到的消息,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不实信息和虚假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个人使用微博时, 对信息的甄别就变得极为重要。党政干部微博往往是大量微博网友关注的对象,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一旦掉以轻心, 忽视了对信息的检查与鉴别, 而发布或转发了不实信息, 就可能影响较多网友, 无意中推动虚假信息的传播, 引来网友围观、调侃。

我们既要肯定微博的积极作用, 又要清除微博传播过程中的杂音和谎言, 给网民一个清静、安全的交流平台, 把微博打造成一个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互动的通道、扬善惩恶的平台、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推手。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 注重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微博这种先进的网络传播模式, 对于领导干部加强政务公开, 及时发布处理各种信息, 化解社会矛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微博,网络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博使用】相关文章:

微博使用的小技巧08-02

新浪微博使用教程大全04-26

营业场所使用证明(街道办(镇)使用)06-09

使用结构05-14

汽车使用05-21

使用语言05-24

使用窍门05-31

使用特点06-04

使用实现06-18

恢复使用06-22

上一篇:投标报价的编制方法下一篇:多彩的教育管理工作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