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与学生沟通

2024-06-01

教师怎样与学生沟通(精选12篇)

教师怎样与学生沟通 第1篇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情感沟通现状

加强“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情感沟通, 就要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现状, 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

从一般情况来看, 父母与“留守学生”的相处和沟通时间有限。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只有不到半个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有些父母会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 但是时间是相当短暂。有限的沟通时间, 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难以进行顺畅传递。

2.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内容较为单一

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学生”的沟通, 多数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 很少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 多数父母与孩子进行电话沟通的时间不足5分钟, 且通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学习、饮食以及健康和安全等, 却很少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方面, 沟通效果并不明显。

3.父母缺乏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抚慰

据调查研究表明,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相比,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女生又比男生的心理问题严重, 农村“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5︰3。这说明, 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感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许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一问题, 没有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抚慰, 使得他们极易出现性格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问题。

二、提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有效策略

1.为父母和“留守学生”开通“幸福热线”

应该高度重视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友情、师生情都无法取代的感情, 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定期给孩子打电话, 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诉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 父母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主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培养孩子表达与接受情感的能力。

加强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就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 多沟通才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传递。父母要与校方、老师和孩子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小王, 父母远在广州打工, 小王的父母保存了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的电话号码, 经常和老师沟通, 掌握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得知小王学习成绩下降, 就和老师进行探讨, 得知孩子因早恋影响了学习, 就对孩子进行耐心的疏通, 排除了孩子的学习障碍, 使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小王在父母有效的沟通下改变了学习状态, 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2.为“留守学生”开通“手牵手书信”,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大多数父母采用电话的形式进行沟通, 但是由于农村人较为保守的性格, 不轻易把对孩子的爱在口头上表达, 而书信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可以把对孩子的关爱与思念表达出来。因此, 父母可以适当的利用“手牵手书信”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与孩子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能够更加密切相互间的关系, 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也可以设置“留守学生信箱”等, 让有烦恼和需要帮助的学生有一个存放信件的地方, 并对信件进行个别交流、转交和回信等相应处理, 使留守学生信箱”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

山东省临沂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小崔在信中写道:“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 每个父母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 我曾经以为是父母不爱我了, 抛弃我了, 我很伤心。在学校老师组织的“悄悄话”谈心活动中, 我明白了, 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我能有机会过更好的生活, 父母是爱我的, 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 好好学习考上最好的大学。”从信件中我们看到了留守学生取得的喜人变化。

3.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正规化

许多留守学生是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监护下生活和学习的, 这种隔代教育更多是溺爱, 而且这些长辈通常不具有科学的教育方式, 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这种不正规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 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灌输, 使留守学生的教育能够逐步走向科学化。有一个初二学生, 奶奶非常溺爱他, 孩子就我行我素, 经常逃课和顶撞老师, 学校为奶奶办理了“家校通卡”, 将这位学生的学校表现及时向奶奶汇报, 奶奶掌握了孩子动向, 并与孩子父母沟通, 多方密切配合改变了孩子不良学习态度, 使孩子及时走向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4.学校定期组织对“留守学生”集中家访

许多留守学生都会面临生活、学习、情感等众多方面的困难, 但是基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 这些孩子面对困难往往不会轻易的向人求助, 而是独自面对, 校方应该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对“留守学生”的家访,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帮扶等活动, 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关爱。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九中学专门开展了“走进留守学生的家”系列活动, 每月中旬都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家访, 帮助留守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给予一对生活困难的双胞胎姐妹每月定期的生活补助, 去她们家帮忙做家务, 和孩子们一起做饭, 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三、结语

农村“留守学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 更需要父母给予的来自心灵的抚慰。加强留守学生和父母的沟通, 为孩子们构设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 使她们能够在正确的指引下健康成长, 用关爱点燃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焦浩检.“留守学生”行为偏失的成因分析及帮扶对策[J].中小学校长, 2008, (8) :40-41.

[2]章建国.对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管理) , 2009, (1) :37-39.

[3]李振生.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8) :74.

教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第2篇

发表日期:2007-7-10 14:29:54 发表人: 有118位读者读过此文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该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呢?

1.学会了解。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师生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2.专心倾听。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

3.面带微笑。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可是,通过观察、和老师谈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老师吐露,又埋怨老师不理解自己,而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帮助。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又缺乏沟通,造成学生感到无助而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学生。

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老师的本职。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第二 :面对现实

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在10岁到20岁这段时间,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

第三:爱心感化

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第四: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五: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

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引起班主任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第六: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我在批阅学生的谈心本市,有一篇令我非常深刻――《我们的新班主任》:“班主任你非常潇洒可爱,一头乌黑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高高的鼻子……非常开朗,经常笑,但有时却非常严肃,还带着一些凶恶的表情。老师我好希望你保持你开朗的笑,我喜欢看你的微笑。”

幼儿园教师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 第3篇

一提到“与家长的沟通”这个话题,就让我想起自己刚刚走上幼教工作岗位时,看到家长来的时候,会特别的紧张,不知道该怎样和家长交流,只是一味的和孩子说“早上好”、“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应该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呢?从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礼待人,用微笑打动每位家长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园的工作也不例外,每天家长送孩子入园时,我们老师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满脸的微笑、简短地问候接过孩子,用我们的微笑和热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家长在这一天里心情愉快,安心工作。

在面对家长的态度不友好时,我们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家长争执,学会倾听,更不要挖苦讽刺孩子,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景,都能轻松解决,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二、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需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比如:对小班孩子的家长切忌说“你家孩子又尿床了”,“教教你家孩子吃饭吧”等。

三、以理服人,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向我提议:“曾老师,你们幼儿园怎么回事,早餐一点都不好,我怕孩子营养不良都是在家吃早餐,生活费只交一半。”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递给她一杯茶,请她坐下,让她先消消气把事情原委说清楚。我认真倾听家长的诉说,知道其原因,然后再耐心解释,告知幼儿园配餐是由专人负责,根据幼儿每天的身体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配置而制的;其次要让家长知道每天与其他幼儿共同进餐可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最后也对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表示虚心接受和及时改正。家长从我这里了解到了幼儿园的管理和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的改变了对幼儿园的看法,增加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当家长怒气冲冲地对幼儿园工作发泄不满时,作为管理者不能与家长针锋相对,避免了矛盾激化;也没有推卸责任,对家长爱理不理;而是先稳住局面,弄清情况,进而消除误会,并主动道歉。

四、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

五、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教师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园地、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多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是对孩子发展与教育问题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第4篇

从中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初,学生日记的内容不是七拼八凑,便是流水账。经过我的再三指导和鼓励,同学们渐渐学会了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了用日记和我进行心灵对话。尤其是进入高年级之后,写日记已经不再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而是成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我经常徜徉、陶醉在学生的日记中, 与学生一同欣喜,一同流泪;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在这种神圣的育人事业中,班主任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更重大。班主任在教育中厌烦自己的学生,动不动对学生发怒,草率解决问题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别看学生年龄小,有的行为让人无法忍受,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本质并不坏,只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控制自己,他们需要家长、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他们渴望上进,渴望得到鼓励。而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往往只把学生看作小孩子,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殊不知,他们幼小的心灵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石,易碎不坚。下面我摘抄几篇学生日记,标题均系笔者加注。

日记一:单亲孩子的痛苦

我的妈妈不爱我,因为她是后妈,她老是看我不顺眼,常在爸爸面前说我的不是,指使爸爸打我。今天中午,因为我没看好妹妹, 又遭到了她和爸爸的一顿臭骂。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好像个乞丐,不是要饭的乞丐,是讨要母爱的乞丐。我从来都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没有妈妈,怕他们嘲笑我。老师,要不是你常关心我,爱护我,我的委屈都不知道该向谁诉说。

日记二:教师的过激行为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段时间我很倒霉。前几天毕业模拟考试,我的语文不及格,老师一气之下把我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我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公平。我本来学习不好,再加个子小、视力差,坐在最后一排对学习影响很大,怎么把成绩赶上去呀?今天语文课,我看不清黑板上的拼音字母,就问了问同桌,没想到老师看见后打了我一巴掌,这一巴掌疼在了我的心里,老师还骂我。委屈的泪水在我眼眶里直打转,但我还是强忍着没有在课堂上哭出来。下课后, 我跑到后院哭了一场。

日记三:学习成绩平平但不缺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老师,昨天我撒了谎,我要向你道歉。那天我旷课的真正原因不是有病,而是离家出走。最近,爸爸常埋怨我的学习成绩不出色,让我小学毕业后别上初中在家干活,说上中学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我不知道做父母的为什么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吃和穿,却从不关心我心里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学习成绩平常, 但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再走父母的路,一辈子摆摊卖豆腐脑;我想念书,想将来比父母有出息。我心里很烦,就离家出走了,可是在外转悠了一天,没吃没喝,没地方可去,才觉得没有父母自己就无法生活。天黑了,我灰溜溜地又回到了让我心烦的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学生在日记中发自内心世界的那一句句肺腑之言,使人心动。如果不是沟通交流,我们很难发现那一颗颗容易被刺伤的心。当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些似乎快乐无比的孩子,他们除了单纯、幼稚、无邪之外,还有一些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渴求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班主任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像母亲那样呵护学生,像艺术家欣赏自己艺术品那样欣赏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来调试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才不至于在教育过程中留下一些缺失和遗憾。

教师和家长怎样沟通 第5篇

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当学生得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教师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学生的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法二、教师应及时作好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工作

现在不少学生家长无暇顾及子女,而又对子女寄托了很高的希望,因而把教育子女的重任推给了学校,推给了教师,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时候,作为教师,应在分别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做好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和谐统一,使学生得到较好地发展。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法三、“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法四、“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当然,家访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除每个月月末的两户人家的定时访问外,平时也可以采用电话沟通,联系本沟通,约谈等形式,甚至可以是网上聊天的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法五、“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其实,很多学困生的家长,因为家长间的互相联系,在他们的内心,也有一种因为子女读书成绩差这个问题而感到自卑的因素。所以经常可以看见,一年级时所有接送的家长在门口窝成一团,互相间议论学校发生的事。而到了三四年级,有部分学困生的家长渐渐淡出了这个圈子,整天听着别人的家长议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当问到自己的孩子时,他说不出口,所以避而远之。而往往这样的家长,他很不愿意和学校老师做沟通工作,甚至有部分家长会因此而觉得老师对他们也有偏见。像这样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注意多主动去表扬他们的孩子。切忌见面就告状。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法六、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在思想上多和学生交流

教师应确立平等观念,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的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一开始就客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比如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好坏、学习成绩有优劣等,但这些差异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依据。作为教师,如果对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家庭社会背景不一样、学业成绩不一样、正取或借读的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待遇,势必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我心目中每一个同学都一样,不管你的家长是谁,你的成绩如何,都同样是我的学生。比如,在安排学生的座位,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子的高矮来安排,而不是根据其他关系的。在批评犯错误的同学,包括平时对待每一个同学时,都注意每一个眼神、表情甚至每一个细微的手势,因为同学有时会因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认为你处事不公平。

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第6篇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沟通沟通能使人们更好地交流思想和信息,从而使双方更好互相了解和信任。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相互的工作,使双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打板子”的时代,也不是视教师的要求似圣旨的年代,现在的学生接收了更多的外界信息,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正如教师们所说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其实不然,是学生发生变化了,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还停留在管的层面,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与学生沟通存在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教育上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提倡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等,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很少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主动沟通,上课教师更多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停地讲。课堂交流一般也是问答式提问,或有的学生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时给以警告批评。下课后,没有特别的情况也很少与他们进行主动沟通,尤其是那些学习中等、上课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就更少和他们沟通。

2.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多以批评为主

与学生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现实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多是学习成绩较差,犯了错误后,教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或当面进行说教式的批评。而且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先指责完学生的错误行为,然后提出要求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听完教师的训导后直接回教室,没有交流,更没有反馈信息。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虽然感觉到沟通的效果不明显,有的学生出现了对立情绪,但教师本身不能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从自身寻找问题:是否真心诚意对待学生,是否关心爱护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否愿意放下架子与学生真诚沟通等。

4.教师不了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了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有时不问青红皂白而大发脾气;有时皱着眉头,表现出厌恶的表情;有时言语中否定着学生的一切。学生不但感觉不到教师的关爱,而且有一种被抛弃的愤怒,使得师生间产生对立情绪。

5.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

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增强,自己的世界观在逐步形成,这也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

以上这些问题,阻碍着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使得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效果甚微,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由于师生间的沟通不当导致了师生间的冲突或致使学生间互相伤害的事件发生。

二、教师如何与学生更好地沟通

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仅是一种言语交流行为,也是一种思想产生共鸣的工作方法。教师与学生沟通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根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良好的沟通能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学生更愿意听教师的话,也更能确信教师是为自己好,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并按照教师要求的方向前进。

1.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

在学生眼里,教师永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生不敢主动和教师沟通,即使有不会做的题、想不通的事、同学之间有了矛盾需要教师调解也很少去找教师。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更不主动与教师沟通了,他们认为,教师对自己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还不如不去。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时会主动找教师沟通,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或学习上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可以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进一步了解学生有何思想变化、近期学习和生活状况、同学关系等。此时,教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看重自己,自己应该朝老师希望的方向迈进。看似很平常的交流,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人、对事、对政治的看法,和学生共同讨论,将不容置疑的道理,运用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和学生谈谈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据科学家计算,一个人身上的脂肪只能加工成七块肥皂,所有铁质只能制成一根二寸长的铁钉。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创造,只有那些对社会不断做出贡献的人,才能在人类历史中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创造,先决条件是必须有知识,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学生听了这些话,自然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也减少了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2.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不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教师和学生沟通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常以命令、训斥的口吻,大多是“你”字开头,如说:“你们上课不好好听,就知道睡觉。”“你们要是不好好学习,小心考不上大学。”“你们为什么总是不听话?”这种“你信息”大多是在告诉学生他不好,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沟通作用,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教师把“你”改成“我”,情况也许会好一点。如说:“上课时我发现有同学睡觉,如没听懂下课就来问我。”“我很担心咱们班的流动红旗本周会保不住,我昨天中午发现教室里很脏。” “我信息”只是告诉学生你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事实的存在,他们无法争辩。教师把事实告诉学生,同时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放在了学生身上,让他们来想办法。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并给学生机会去修正错误的行为,也相信学生能够处理好,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总之,为了让沟通有效,就要让学生愿意听你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一个平等的态度,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

3.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和辩解

教师和学生沟通,不是教师先没完没了地说,而要先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不要随意打断,让学生把心中的郁闷、感受、困惑、忧愁尽情地倾诉出来,学生就会觉得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也许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倾听能减除心理压力,当人有了心理负担和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之一。否则,学生很可能因为无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或偏激、叛逆,或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不满,甚至犯罪。对学生来说,有老师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的心理支持。所以,要保持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教师必须从倾听开始,耐心地倾听,这便是给学生最好的鼓励。然后教师真心诚意地对待学生,做到以情感人,就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共振,真正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

4.教师要多方面学习沟通的技巧

沟通要达到心与心的交融,还需要教师多方面学习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广博的学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运用谈话的技巧。谈话时教师可根据内容辅以必要肢体语言,以便于沟通情感、体现自己的意图,但肢体语言不宜过于频繁,幅度不宜过大。谈话时要随着情绪和气氛变化,采用适当的语调,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教师也可以运用比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让学生心悦诚服,觉得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总之,谈话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就必须讲究艺术,并且把这种艺术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育有法,却无定法。教师和学生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提高沟通技巧,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5.了解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使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沟通的方法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待比较听话的学生,教师就要使其明白你对他殷切的希望;对待能说会道的学生,就要根据事实和理论,使其心服口服;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就要和他共同设立奋斗目标,并激励其认真、努力,不断进取;对成绩下滑的学生,要表示理解和接纳,安抚其心灵的创伤,同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尽快走出低谷;对多次批评都不改的学生,要直击要害,严肃认真地进行批评。但批评不能针对本人,而是其错误行为,表扬也不是吹捧,而是激励。这样,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对事不对人,所采取的沟通方式才会更加有效,每个学生才会有各自不同的进步。

6.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合理的情绪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学生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受,尤其是有的学生在和教师沟通时容易激动,这时,教师就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合理的情绪。学生要保持精神健康和心理平衡,情绪上就需要得到适当的发泄。学生的很多问题只是情绪上的问题,情绪发泄出来了问题也许就没有了。大多数教师面对学生有情绪时,典型的表现是自己更生气,觉得不尊重自己,要进一步控制住学生。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表达完内心的感受,就被教师急躁的心理和举动所打断。于是,教师失去了和学生进一步沟通的机会,学生也失去了向教师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所以,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觉得你非常理解他的感受,然后才能进一步沟通,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愿意与教师沟通并得到教师的指点,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态度,否则,堵住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嘴巴,更是学生的心灵。

让良好的沟通从心开始!

参考文献:

[1]童爱民.浅谈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三条途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2]温志旺.我的班主任工作(三字经)[J].中国德育,2010.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艺术 第7篇

一.谈话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谈话具有明确的目的, 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能针对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境施教, 这是谈话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在谈话前, 教师必须先“备”好课, 明确谈话主题和教育目的, 防止谈话漫无边际, 使学生无法全面正确地领会教育的意图, 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

二.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确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由于年龄、个性心理的不同, 其家庭背景的不同, 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从而影响其受话的心理反应。如性格好强而且熟练于人情世故, 社会经验异常丰富的学生, 对刺激其自尊心的话就会非常反感;父母离异的学生, 往往比较孤僻、敏感、偏激。有些学生缺乏敏感和热情, 上进心也不太强, 这样的学生, 一般来说想通过让他们有太大的改观太大的作为是很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与之谈话时更多地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施治以爱;而性格开朗, 待人有礼貌, 遵规守纪, 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 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 循规蹈矩, 缺乏闯劲, 就需要教师从个体素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强调个性素养和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三.谈话时要根据不同事件的内容和性质, 确定不同的谈话方式。同时谈话要因事论事, 不可随意扩大、缩小和迁移, 以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的对抗。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 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 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 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同样的事情, 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

四.谈话时, 我们选择合适的环境, 谈话环境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如办公室特定的环境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 对一般学生, 谈话效果是好的;课外场地这种环境就会使学生精神轻松, 谈话随意, 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尤其对那些腼腆、内向、胆小的学生, 会收到更好效果;在心理咨询室谈话, 学生会相对比较放松, 对于那些需要做细致工作的学生, 在宿舍谈话, 易使学生认真思索, 理解且接受谈话内容。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环境, 确定是否要谈话及如何谈话。

五.谈话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谈话方式, 或语重心长, 或激情高昂, 或低沉婉转, 或严肃活泼、宽严相济, 或“趁热打铁”, 或适可而止。因此我们可采取心理换位的方法,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 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 防止自我为中心, 主观臆断。

六.谈话要注意时机。谈话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语言教育的基本策略。在进行谈话活动中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活动, 挖掘随机性谈话契机。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动物、图书、植物等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点, 使他们更愿意去交谈、去思考, 去探索。因此, 善于发现和创造谈话的有利时机, 学生会更易于接受,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七.要注意克制情绪冲动。我们与学生谈话, 最忌感情冲动。有的教师“火气”一上来, 便让“火气”冲昏了理智。失去“章法”和“策略”, 不仅口不择言, 而且可能做出辱骂、殴打学生等过激的行为, 企图通过“高压”强迫学生“就范”。这样的谈话, 非但学生不会接受, 反而会造成对立情绪, 增大教育难度。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 第8篇

关键词:运用,语言,沟通

教师经常会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而被教师运用最广泛的方法莫过于“谈话法”。谈话, 能使学生笑起来, 也能使学生跳起来, 能使人喜, 也能使人悲。谈话是教师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艺术, 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同时也是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具体过程中, 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谈话方式, 注重谈话技巧, 这样就可以及时消除学生的内心的障碍, 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可以沟通师生关系,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那么,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呢?

一、谈话要有目的, 要有准备

教师找学生谈话不要信口开河,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谈话要有目的, 要在谈话前做到胸中有数, 准备要充分, 即明确为什么谈, 谈些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症结所在, 说话要有的放矢, 要打动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起因和社会、家庭、学习等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制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寻找最好的谈话方法。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安全、学习成绩和纪律就是谈话的主要切入点。成绩的好坏是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集中反映, 从测试成绩能看出学生学习是否努力, 是否偏科, 问题在哪里。此外,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纪律方面的情况, 比如课堂的表现、自习纪律、课间活动、午休、放学路队、劳动等。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打瞌睡, 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就要弄清学生为什么打瞌睡, 是身体原因, 还是因晚上睡觉太晚, 或是家庭作业太多, 总之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二、谈话方案要具体, 要有的放矢

与学生谈话前, 教师要确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及早设计好谈话内容。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同是学困生, 有的或许是心理因素, 有的或许是家庭原因, 还有的或许是学校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在谈话前一定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状况,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明确谈话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从而确定谈话的主要内容。谈话时,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困生的闪光点, 积极引导他们向上, 要有意识地感情投资,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觉得谈话如沐春风。教师要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 让学生得到尊重,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的谈话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有一回, 我刚走进教室, 王凯就站起来说:“老师, 我的笔袋被人拿了。”我问:“什么时候发现没有的?”他吞吞吐吐地说:“是上课前。”这时, 我发现他很不自然而且有汗流浃背的情形, 就想也许是他太贪玩, 玩得太猛而忘了带笔袋, 害怕老师批评, 就编了谎话来敷衍老师。我心平气和地说:“你别急, 说不定笔袋在家里等着你呢!你快回去找找吧!”他的家就在学校对面。一会儿, 他高兴地拿着笔袋来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也轻轻地笑了。下课, 我把他叫来。见我没有批评指责他的意思, 他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他说:“今天中午爸爸妈妈不在家, 我吃完饭就高兴地在外面玩, 一时忘了上学, 听到预备铃响了, 赶紧就跑, 来到教室发现没带笔袋, 怕老师骂, 就说笔袋被人拿了。”听了他的话, 我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地说:“和我想的一样。你能实话实说就是好孩子!”这次谈话后, 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主动在班会上作了检讨, 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帮助。

三、谈话要把握时机, 注重方式

如今的学生, 独立性和自尊心日益增强, 很难接受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说教, 教师与之谈话要选择好的时机。假如谈话的时机找的不好, 超前或者推后, 都会使谈话所要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使谈话失去意义。所以, 把握谈话的时机尤为重要,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情绪稳定时, 教师可以随时谈;反之, 当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 就需要“冷处理”, 或过段时间经过疏导后再谈。同时, 教师要区分轻重缓急, 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打架等, 就应该立即谈, 及时处理。而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习课吵闹等, 教师就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时准备充分后再谈。当然, 教师也不能守株待兔, 应创造条件, 促成谈话时机的到来。

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谈话要不拘泥形式, 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有灵活性。事实证明:不同的谈话方式与环境, 其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如安慰式、谈心式、激励式、批评式等等。谈话的地点, 可以在办公室, 还可以在教室外等。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做到看人下菜碟。比如, 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语言要含蓄、婉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应循循善诱, 刚柔并济。对学困生, 教师应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学生的能力总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四、谈话要找准切入点, 要有幽默感

与学生谈话时,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还要注意谈话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就事论事、语重心长、是非分明、态度明确、言简意赅, 切忌拖泥带水或牵强附会。教师要在谈话前注意熟悉情况, 研究透学生, 了解他的爱好、兴趣, 注意了解问题出现的本质。最后要确定切入点, 要让谈话轻松和谐, 使学生心服口服, 接受教师正确的观点, 从谈话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还要牢记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真心和学生交往, 鼓励学生说真话、做真人。同时, 教师也要为人师表, 给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谈话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性别、习惯爱好等, 运用富有幽默性的语言, 与学生愉快地沟通, 减轻学生的恐惧感, 如和风细雨, 或旁敲侧击, 或欲扬先抑。我们还可引用一些学生熟知的名人名言、谚语、童话故事、诗词歌赋等, 巧妙地穿插于谈话之中, 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能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师善意的批评,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教师千万不要心浮气躁, 或急于求成, 而要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领。

初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研究 第9篇

一、用真挚的爱感染学生

教育者的直接感染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班主任不仅应该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学生, 以满腔热忱和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 而且还要发扬集体的情感力量, 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与集体的情绪共鸣。为此, 班主任要乐观、开朗、感情丰富。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脸色, 抑郁的面容, 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因此, 在学生面前教育者要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 让每一次的情感流露都有教育的目的性。

二、用真诚的言行感化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和关怀是多种多样的, 如与学生的聊天、拉家常、打招呼等言行, 也是一种向学生表示“关注”的暗示, 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师爱和关怀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和集体的温暖, 从而愿意接受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鼓起奋进的勇气。而班主任以真挚的感情, 良好的情绪去启发、感动和教育学生, 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集体、对他人的热爱之情。这要求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 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施之以爱, 动之以情的基础上, 晓以道理, 引导行动, 使学生信服道理并升华为行动的动力,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用亲情温暖学生

班主任要求家长每天必须跟小孩交流, 时间长则五六分钟, 短则一、两分钟, 多表达亲情, 嘘寒问暖。因为, 亲情需要彼此精心呵护, 需要沟通, 需要相互宽容与理解。因为“亲情”, 它让每个孩子找到“根”那样的归宿感, 温暖着孩子的心灵。通过亲情交流还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温暖孩子、感化孩子找到最佳切入点。

四、用活动和环境熏陶学生

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 宽敞明亮、色调协调的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精神振奋;校园的绿化、美化使学生感到轻松, 产生美感;校园的橱窗、板报、走廊、雕塑、广播等, 使学生扩展视野, 提高文化修养, 启迪创造性思维;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 使学生充实学习生活, 增进团结友谊, 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班主任精心创设安排的活动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和感染。我曾在接任一个新班的班主任时, 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的情境。首先, 提议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班徽图案, 画得最好的那幅将定为本班的班徽。当班徽确定后, 又提议每个学生根据个人对选定班徽的理解和思考, 写一段简洁的文字, 写得最好的那篇将定为班徽的解说词。最后, 率领全班学生, 举行班徽升挂仪式, 在师生的注目下, 一幅大家选定的图案镶上了玻璃镜框, 挂到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这一活动使全班同学受到形象的教育, 受班级之魂的感召, 把他们引向了为实现班级奋斗目标而携手奋进的境界。

五、用艺术塑造学生

学生步入大自然的怀抱, 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的启示, 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充实、情趣的陶冶、性格的优化、心灵的净化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学生欣赏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加工、提炼升华并创造性再现的优秀艺术作品, 可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健康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具体, 引人入胜。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劝善惩恶”的情境教育。经过长期的文化艺术情境的熏陶, 能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 丰富精神生活, 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思想境界。

通过经验总结法,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氛围, 轻松交流。2.书信交流, 亲切坦诚。3.参与活动, 融入其中。4.组织活动, 体察学生。5.关心学生, 扶危解困。6.解决矛盾, 讲究策略。7.现代技术, 时尚易行。8.当面夸赞, 背后提醒。9.接受批评, 当众道歉。10.贴近学生, 跟上潮流。

谈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第10篇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 一是正面沟通, 另一个是侧面沟通。所谓正面沟通, 也就是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它的特点是直观、单一、短暂。在课堂上师生直接面对面, 有很强的直观性。所谓单一, 是指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问, 学生答, 沟通只停留在学问上, 很少有学问以外的东西在这里提出来。短暂, 是指每次上课的时间有限, 学生多而教师只有一个, 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与老师做语言上的沟通, 因此时间较短, 这些都是正面沟通的特点。所谓侧面沟通, 也就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 课堂上稳定的正面沟通为课余的师生非正式交往创造了条件, 而课堂外的师生沟通又对课堂上的正式交往起到了补充和发展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起着巨大作用, 这是由课余时间的师生沟通所建立起来的师生沟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课堂内外都能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呢?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课堂上。

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保证所授课程内容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如同市场上商家卖货一样, 你的商品一定要有人来看, 有人喜欢, 有人需要, 有人掏出钱来买才行, 否则后果只能是破产, 倒闭, 改行。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那将是莫大的悲哀。因此说用你的真才实学吸引住学生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第一步。其次, 良好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漂亮的板书都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把良心放正, 一定要有一颗诚至的心灵, 宽厚的性格, 坦荡的胸怀, 否则就不要做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要做就要行的端、走的正。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 “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以德为先, 兼修专业, 精益求精, 审时度势, 反应敏捷, 以诚待人, 这样的教师哪一个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有问题吗?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怎样在课堂外与学生进行沟通呢?我想这个时候教师的身份可能要做一个改变, 课堂上教师的形象是不容变动的, 课堂外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课下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自然状态中的交往, 师生可作为知心朋友经常的密切交往。在这种情况下, 师生之间的联系就不存在任何规章制度等外在因素的约束, 而是完全出自于感情与友谊等共同需要的结合, 因此师生之间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师生之间具备了共同交往的欲望和能动交流的动机, 他们之间就可以发生交往行为, 建立一定的关系, 沟通起来也就很方便, 沟通的方式也就更加多样化, 沟通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 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也就是要弄清沟通对象的层次, 受教育的程度及性格方面的特征, 与大学生的沟通当然要区别于中学生、小学生, 因为成年人的心理与青少年的心理是不同的,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形成,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及周边事物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尽管有可能是幼稚的, 不成熟的, 但他们必竟已经成人, 希望周围的人都能承认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因此教师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要尊重他们的观点、看法, 千万不可一票否决, 否则沟通非但难以进行, 很有可能会因此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地疏远了, 因此明智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先把自己当成学生, 把沟通看作似同学间的讨论, 谁对谁错都是很正常的, 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会做人, 理解学生, 知学生所想, 效果当然会不言而喻了。其次, 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把握分寸。有很多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不要把自己的目的过于明确, 要让沟通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而且一定要掌握尺度, 有些事不容易解决, 可以分成几次甚至更多次与学生进行谈心, 沟通才会得到最终的效果, 教师的话语如春风、非烈日, 对学生心中的冰块要轻拂, 持久才能收到成效, 想用火来烤它是急于求成的错误做法, 后果有两种:一是不彻底, 易复发;二是可能会出现反作用的现象, 因此沟通要有理, 有利, 有节才行。

微博时代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 第11篇

【关 键 词】 微博;师生沟通;平台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一条微博的字数必须控制在140字以内。2010年的春晚上,蔡明对微博有这样一个最简短精准的解释:微博就是公开的短信。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发布微博的媒介不再以传统的互联网电脑为主,而更多的瞄准了移动设备,比如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从2009年开始,微博这一个新兴词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不断渗透和影响着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学生,他们对新科技、新时尚的敏感度极高,也将成为微博使用者的主要人群。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科技迅猛发展、交流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必须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与时俱进。微博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一、什么是微博

(一)即时的新闻平台

在传统的传媒时代,新闻的来源和传播仅限于几大电视媒体或平面媒体,因而,新闻从发生到传播有时候会延滞10小时以上。而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发布新闻的媒体,在新闻事件发布的当下,目击群众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进行同步现场直播。从事件发生到微博上转发人数上万,可能不过10分钟。正是因为微博的即时性,各主流媒体也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件和评论观点。这就进一步推动微博成为新兴的新闻发布的重要平台。

(二)社交网络

微博脱胎于美国的twitter,后者是美国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这也显现了微博的另一功能,结交朋友和日常沟通的重要平台。社交网络让身处异地或者不常相聚的朋友能够随时随地互通信息,保持联络,分享趣闻糗事,或者倾诉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复杂情绪。

(三)言论自由的双刃剑

微博提供的只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本质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所以微博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有传播知识、弘扬正气的正能量,又有心理阴暗、辱骂抱怨的负能量。工具本身并没有对与错,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如何使用这把双刃剑。

二、教师为什么要利用微博与学生沟通

(一)树立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微博在学生眼中是时尚和新锐的代名词。如果学生在微博的世界里偶遇自己的老师,那么,老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就会少了些老古板、酸腐气,多了些亲和力和认同感。在学生眼中,如果老师喜欢和关注的对象恰好和自己不谋而合,那么,他们自然而然会将老师看做自己人,少一分叛逆和戾气。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应该对新兴事物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形象。

(二)学情分析的另一个侧面

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些分析仅仅通过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谈话是不够的,学生在学校不会完全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状态,势必将一些叛逆的做法和想法隐匿起来。那么,微博能够提供了解学生另一个侧面的方式,特别是能够为教师了解不善言辞的内向型学生打开一扇窗口。

(三)走下所谓的“神坛”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学生坐在台下聆听教诲,这种约定俗成的设定传递出某种教师“高高在上”的信息,使得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特别是对于畏惧权威人物的学生来说,这种敬畏情绪会给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主动与老师沟通,不敢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微博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窗口,通过教师的日常微博,学生会发现,教师也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教师通过适度的自我暴露,能够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只有“亲其师”,然后才能“信其道”。

(四)引导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微博信息量大,如何选择性地阅读信息?微博信息良莠不齐,接受到信息之后如何鉴别真伪、明辨是非?这都是新事物带来的新问题。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和学生相同的信息环境中,才能对塑造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施加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尚处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生存和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题。

三、教师如何在微博上与学生沟通

(一)分享喜悦,适度赞赏

学生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在课堂之外的进步或成功,如学会骑自行车、游泳距离破纪录,又比如晒出画的油画、拍的精美照片等等。在看到学生的成就时,教师会为学生感到高兴,各种溢美之词呼之欲出。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不是小学生,更不是幼儿园小朋友,他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成就,不需要长辈或者老师表达出不合时宜的赞美之词。教师不需要在学生所有的这类微博后面评论,这种无孔不入的过分关注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和排斥。教师也不需要随时表达赞赏之情,过多的赞赏就显得廉价而没有意义。并且,如果学生在完成了一件小学生就能完成的事件便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也许会认为是老师小看了他的能力,或者会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他取得的成功。因此在分享学生喜悦的同时,教师的赞赏要三思而后行,在学生心理底线范围内保持适度。

(二)多提问,引导独立思考

部分学生在看到微博上的负面新闻时,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辞所煽动,代入愤青的情绪,冲动、热血、愤怒、质疑。面对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社会热点的做法表示肯定,打破学生防心,为交流沟通提供基础。接着,教师不要立刻提出观点,并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且不论教师的观点正确与否,这种做法本身就会招致学生反感,将学生越推越远。教师应该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他所看到的社会事件和他所接受的别人的观点之间是否有逻辑联系?如果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论证,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看法?从理性分析的视角来看,别人的观点是否就一定合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其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学生最初的看法是否太过狭隘,问题出在哪里?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学生自然会产生观点冲突,他将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会轻易被微博上的言论“洗脑”,这将使他终身受益。

(三)提供资料,不直接判断对错

科技作为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被不法人员利用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案例很多,如火药、核能等等。而如今,生物科技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产业,其影响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等。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如何看待当下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未知事物,人们总是很自然地站成革新派和保守派,当然有时也存在中间派。如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态度也很自然地划分为三个派别,其中的争论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知识能够从课堂获得,但是,教师却无法强加给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如果微博上保守派的声音响亮,学生很容易站在抵制转基因的派别那边。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学生理应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个派别全面的背景资料,不强加任何态度,让学生在全面深入了解该科技及其影响之后,再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判断的结果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充分知情,有没有理性地、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微博上的某种言论所蛊惑。

【参考文献】

[1] 魏正河. 微博时代的教育生活[J]. 广西教育,2012(28).

[2] 王雨连,刘云霞. 微博开启网络时代师生沟通的新平台[J]. 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教师怎样与学生沟通 第12篇

一、学会倾听和欣赏

倾听是一种习惯,欣赏是一种修养。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尤其是学生出现了错误或者有了不好的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多听听学生的解释和想法,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武断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实时解答,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从而乐于交流,也愿意改正错误。对于一些有想法的学生,教师也要用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学生就会充满激情。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也许有的尚未被人发现。教师老师要多学会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 学会倾听和欣赏,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讲究谈话技巧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信息和书信等,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谈话。在进行谈话时,可以与学生面对面,更直接,更能进行坦诚的交流。同时还应注意一些谈话的技巧,充分做好沟通准备。

( 一) 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由于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人生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必然也不一样。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看待问题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教师一定要时刻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要。在每次谈话的时候,做到有目的指导,增强谈话的有效性。

( 二) 选好谈话地点

不同的环境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点和场合的选择。如批评是最好到操场等单独沟通,而表扬时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有的教师习惯的做法是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把学生叫进办公室,当着众多老师的面教育或者批评。 但是这样的方式其他老师难免会参与其中,肆意渲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心里面产生不适或者反感。这样,不论你是怎样的谆谆教导和良言相劝,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不会有很好的沟通效果。

( 三) 选择谈话方式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教师要适当选择谈话的方式。对于性格逆反、容易暴躁和冲动的学生,最好用商量的方式,心平气和地分析事情的过程,再进行友好的协商,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做事没有主见、自我意识薄弱的学生,在进行谈话时最好能够细水长流,以小见大,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总之,谈话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谈话内容的不同有所改变,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 四) 巧用语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谈话中巧妙运用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可以多用表扬和幽默的语言, 使学生更能接受,教师如果富有幽默感,巧妙委婉的对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能在情感上接受。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对学生呼来喝去,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加大师生隔阂。

三、情感互通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时,也要注意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不能否认学生的情绪感受。面对学生的小情绪,作为教师,要注意表达方法,让学生感觉到你能理解他,尊重他,并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愿意与你交心。如在遇上争吵事件发生情绪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第一时间就职责其中一方的过错,因为人在生气时在认知上会形成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应该安抚他们的情绪,而后再处理问题。教师只有与学生情感互通,在进行沟通时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同时注意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高职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主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周淑华.试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0):77-78.

[2]贾玲玉,赵西.情感在高职院校人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30-32.

上一篇:风险关注下一篇:至情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