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节能减排

2024-06-02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精选11篇)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 第1篇

过度依靠消费资源、能源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同时, 不容改变的事实是我国的发展还没有完成——发展与增长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在目前的效率下, 仍需要较高的增长速度, 而转型中前期我们必须面对速度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财政税收减少的巨大压力。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在新的增长方式尚不能起到增长主力军作用时, 原先粗放的增长模式就依然存在相对肥沃的土壤。至此, 转型与增长本来是含义与目的一致的“根”与“叶”, 由于都需要从对方汲取养分、而又不能 (转型后正在形成的增长方式尚不能给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或不愿 (放弃原先较高的增速不是一个让人心甘情愿的选择) 给对方提供养分, 因而形成一种看

节能减排对原先粗放的发展模式而言是一场革命, 虽然变革之后可以让其获得新生, 但毕竟是痛苦而艰难的经历, 因而它的主动性并不高, 甚至怨气很大;而对于转型而言, 节能减排确是有力的抓手, 一方嫌它、怨它;一方又热烈拥抱它。节能减排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国家节能中心李仰哲主任认为, 节能减排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转型与发展之间的如何权衡、平衡的问题。“实际上, 2012年已经进行了增长转型与发展之间的较量。这样的较量恐怕要在整个‘十二五’乃至‘十三五’中继续下去。”在2012年12月17日举行的“节能减排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李主任如是说。

节能减排工作是如此的重要而急迫。能源结构相对单调、能源需求增长迅速、对外依赖度逐年提升、能效低下等产生的副作用和时间紧迫需要节能减排去尽量减轻副作用、缓解紧绷的神经。这些作用的产生与“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的情况息息相关。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第2篇

1.低碳概念的形成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2.2推行粮食生物质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是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的丝毫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两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已开展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2008年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节能减排左右中国经济走势 第3篇

一个国家的资源状况左右着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近几年我国国家层面对节能减排的政策也是层出不穷,各地方政府也前所未有地加大了节能力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家问题、国家工程。浪费资源的企业将注定失去竞争力,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也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

节能减排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财政部将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其中,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奖励资金75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管网建设奖励资金7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奖励资金50亿元;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35亿元。并且加上中央建设投资中安排的148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418亿元用于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也是在这一契机下成立的,近日,本刊专访了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强先生。

《亚洲财富论坛》:现在国家层面已经将节能减排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您认为节能减排会不会影响、左右中国的经济走势?

马强:当然会。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的能源状况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指的是我们拥有多少煤炭,多少石油。这是个误解,关于一个国家的能源状况是分成两个部分的,一是国家的能源总量,比如煤炭、石油储量。另外一个是能源利用率,就是用一个单位的能源所创造出的价值。一个国家的能源总量,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而一个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却可以持续不断的获得改进。能源储量高的企业不一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比如中东和非洲的很多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能源利用率才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比如美国、日本。另外就是新能源在能源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所占比重普遍较少,这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节能减排就是提高一个国家能源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利用率提高了,单位GDP的能耗降下来了,我们国家的竞争力自然会提高,经济自然会好转。企业的能耗降下来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下降,获利就会增加,职工的收入会提高,社会购买力增加,国家税收也随之水涨船高,国家便有更多的投资,基础设施会不断改进,企业也会随社会大势有更大的发展。

《亚洲财富论坛》:节能减排是个巨大的国家工程,对企业层面来说影响甚大,怎样节能减排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马强:节能减排必须从高科技入手。企业要降低能耗就必须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们企业乃至我们的社会、地方政府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没有受到行业和社会的重视。例如我们的理事单位北京航天林泉科技发展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开发的复式永磁抽油机,在原油开采中与传统的驴头式抽油机相比节能50%以上,在制造过程中节约钢材也超过了50%。像这样的先进设备目前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而且这是我国应用先进的航天技术自行研制开发、国际领先的设备。它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我国采油企业的竞争水平。我们做过测算,仅以大庆油田为例,仅通过应用这一采油设备,每年仅节省的电费就在300亿元以上,超过了刚刚结束的奥运会运行资金和场馆建设资金的总和。

再举个例子,我国目前火电企业每发一度电的耗煤量大约在400克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每度电耗煤量大约在300克以下。到2007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量是71329万千瓦,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仅此一项我们的资源浪费是多少,我们企业的消化能力的提高空间有多大。

《亚洲财富论坛》:的确,空间非常大。但是目前,我国跟一些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马强:是的,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说如此,如果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再算一笔账。

目前,我国万元GDP的单位能耗大约是1.2吨标准煤。这个能耗指标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高的,有一种统计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4倍,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倍以上。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所依据的统计标准和准确度,但是我国能耗水平在国际水平标准之上,是肯定的。我国政府目前将节能作为一项硬指标,要求在2010年前,将单位能耗降低20%。目前我们按一吨标煤1200元人民币计算,我国2007年GDP总量是24万亿多元,即便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不增加,我国通过节能降耗所创造出的价值达6000亿人民币以上。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我们按照政府要求真正做到这一标准,我们企业的资源消化能力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差得很远。

《亚洲财富论坛》:您所接触的那些企业家们,他们又是什么心态?

马强: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很多企业家,我喜欢对企业家说,做企业要“眼高手低”。眼界要高,要宽广,要有远见,不能只盯着一时的得失。

我所接触的大多数企业家是具备这样的眼光的。比如年初我考察过天津小护士,他们是一家做卫生巾的企业。也许很多人认为卫生巾跟节能减排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卫生巾中的原料60%以上是石油制品。随着国际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小护士从改进工艺入手,将过去的横出片设备改为竖出片,成本下降37%,其产品竞争力独步全球。

而另一些企业则不然。比如一些造纸企业,他们谋求的不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是如何利用国家政策空子,最大限度地追求眼前利润,没有先进技术和减排理念的企业,最终必然被关停,这样的企业是长久不了的。

节能减排是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节能就是“手低”,是企业提高消化能力的关键一步。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创办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考察过很多企业,有些企业对节能减排认识深刻,有些则不然,把节能减排当作障碍,当作负担,甚至对节能减排政策阳奉阴违。其实真正的企业家一定会看到,你在这个问题上欺骗国家,欺骗政府,事实上就是在欺骗自己的未来。因为市场是会做最终的检验的。

如果说我们过去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做多,增加企业数量,提高就业容量,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就必须提高我们企业的含金量。因为我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化市场竞争。这个时候,政府在资源开放上就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和国际企业相抗衡的竞争能力,受损失的只能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国民经济。因此,提高企业的消化能力,是我们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

《亚洲财富论坛》: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成立于节能减排这个大背景下,能否谈一下中心的具体运作情况?

马强:目前,全国高科技节能减排促进中心科技委员会正在积极建设,由包括严陆光、甘子钊、倪嘉缵三位院士在内十多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为地方政府和耗能企业提供全面的降耗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提升地方经济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另外,中心以独有的政策背景和顾问平台,协助拥有先进技术的节能减排科技企业拓宽市场,推广其技术和产品,让这些技术和产品尽快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除此之外,中心还与各大学、企业、金融机构合作,帮助那些还在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尽快通过测试,走向市场。前不久中心和浙江大学、陕西双基事业等共同投资创办的CHEEC浙大电机研发中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中心还广泛和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帮助他们寻找有市场价值的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企业,中心相信,从今年开始,节能减排必然成为金融机构追捧的投资热点。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经济运行效率的时候了,必须进入与粗放型经济相对应的精细化经济水平,才能面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企业和经济发展困境。在这方面,政府已经拿出了政策,关键是我们社会和企业必须在这一点上和政府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完成这次产业升级。

《亚洲财富论坛》:现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多人在谈论中国的“后奥运经济”,您是怎么看待“后奥运经济”的?

马强:我不太喜欢“后奥运经济”这个说法。的确,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但是,这个转折绝不是奥运所引发的。中国经济总量不可能因为举办一届奥运会而引发危机,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助奥运会的契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当其时。根据经济规律和国际经验,举办这样一个盛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会带来经济上的长期价值。

事实上,中国经济所处的这个转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面临的一次新的产业升级的关口。跨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必然会迎来一个新的腾飞。只不过这个关口和奥运会恰好碰到了一起,所以我们强名之“后奥运经济”。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的内涵及关联

(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国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具体有粗放型和集约型、外延型和内涵型, 也有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提法。但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了日益融合的趋势, 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近似于经济发展, 而且经济增长的阶段不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就不同。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涵义主要包括:一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也就是通常强调的改变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 减少消耗, 提高效率等;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三是由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要动力向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为主要动力转变;四是由只注重即期经济增长向注重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转变。总之,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且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源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社会机会的公平,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实现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二) 节能减排的内涵

首先, 节能减排提供的产品是一种资源环境, 是一种清洁宜人、和谐的环境。其次, 节能减排是对资源环境存在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资源环境的公共财产性质使人们对其使用具有无偿性, 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越广泛深入, 资源环境的外部损失就越严重。而且, 资源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具有时空差, 导致人们通常选择对资源环境的滥用。这种外部性需要借助一定的政策手段使其内在化。节能减排恰恰起着这样的作用。第三, 节能减排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与帕累托最优不同, 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发展的长期效应, 是持续最佳而不是眼前最佳。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手段和措施。

可以看出, 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互促进或制约。资源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它使人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 即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还有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能减排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应有之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就是改变生产方式, 合理利用资源, 保持较高的环境质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管制, 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规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依赖于政府规制。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政府管制, 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 也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要求。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与否是考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 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的改善, 节能减排的实现是其具体目标之一。

二、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的难点

(一) 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工业资源, 特别是普遍使用的基础性资源的价格机制、供求平衡具有更复杂的经济学性质。一方面, 由于社会对资源价格浮动的承受力有限, 我国矿产、土地等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 总体偏低, 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造成了寻租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健全, 价格难以体现其价值, 未能涵盖外部成本, 资源要素价格失真, 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投资实现增长。如何实现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规制的有效结合, 发挥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合理调节, 以及对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的体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实现的难点。

(二) 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有效结合

受经济增长路径依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推动离不开必要的行政手段, 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是, 行政手段推动成效只能是短期的, 只有当节约、高效、环保等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自愿行为,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才能真正实现。这需要依靠经济手段的运用, 包括征收环境污染税费、排污权交易、对生产节能减设备和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优惠税收、金融政策、完善财税体制等。现实是节能减排政策基本属于命令—控制型, 经济手段运用还非常有限。如何在发挥好行政手段作用的同时,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实现节约、环保、高效是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三) 技术创新与制度安排的有效结合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科技进步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物耗和能耗, 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 作为科技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 优先将资金投向能够较快显示政绩的项目, 科技和教育的公共支出比率低。另一方面, 在目前外部体制环境下, 企业并非技术创新主体, 也未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导性推动力, 仍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所以,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优化结构仍有待外部制度的安排、政府职能的转化和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 企业改革和外部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的难点。

(四) 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有效提升

掌握一定知识的劳动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教育、培训费用的投入。而这种人力资本形成的时间效应又会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升级和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 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之一。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必然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在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人力资本需求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是一个难点。

(五) 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多年来重投资轻消费, 加之地方政府干预投资、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 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同时,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产能和产品过剩。而消费恰恰是国民经济最终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力, 投资或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都未能体现经济增长的本意。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协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的路径

从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和内涵, 以及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难点看,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体制和制度因素越来越成为制约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体制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一是通过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利益机制, 引导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的配置, 影响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合, 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 影响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三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作用于经济活动, 影响经济增长。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塑造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体制创新的基础——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只有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改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使企业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 成为追求集约、追求效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微观经济主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节能减排才能成为其自愿行为, 才能实现长效。

(二) 体制创新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发挥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体现在对市场主体负外部性效应的弥补上, 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三) 体制创新的核心——价格和投融资机制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 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能最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提高资源产品价格、坚决收取排污费, 实现企业负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 改善投融资体制, 提高资金和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四) 体制创新的途径——激励约束政策

制度上激励约束的有效性将保证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如, 严格市场准入政策;制定鼓励或抑制性政策, 健全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和监测系统, 提高企业节能技术;收入分配政策向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转移等。

(五) 体制创新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 第5篇

【摘要】低碳经济与现代能源的关系,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的关系,石油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带来的问题,以及未来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利用前景。要解决能源、生态双重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全方位的节能减排经济,就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经济”,也就是全人类“生态文明经济”,归根到底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的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发“第五能源”——节能减排,同时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关键词】低碳

节能

能源

生态 【正文】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₂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讲,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结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称节约能源(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我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促使政府在2006年年初提出:希望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成。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节能减排”。

3.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50年来气温上升1.0℃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气候变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其中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的根源。我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较低,但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多方面的要求,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气候明显变暖,近50年来气温上升1.0℃,成为全国变暖中心。气候变暖导致我省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更加恶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退缩,病虫害进一步扩大,加剧了灾害天气的发生。

目前我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仍不容乐观。2008年全省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合计11.3亿吨;COD排放量47.6万吨,氨氮4.98万吨,二氧化硫50.64万吨,烟尘46.96万吨,粉尘11.69万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戒除碳瘾,推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我省作为全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有漫长的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加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如何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的盲目发展,控制我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4.“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

我省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经济“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课题。

按“十一五”规划要求,我省到“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截至2008年底,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29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0.17吨,累计降幅11.64%,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7.62万吨,较2005年削减2.78万吨,削减率5.52%,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3.6%;二氧化硫排放量50.64万吨,较2005年削减0.16万吨,削减率0.32%,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6%。初步测算,2009年上半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5%,降幅高于2008年上半年0.3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预计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我省经济结构尽管有所好转,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因素较大。在国家未来扩大内需政策引领下,我省经济下滑趋势得以控制,工业增幅将逐渐回升,工业增加值比重也有可能逐步回升。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6%,同比增长6.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经济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降低0.5%和2%的目标,节能减排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要防止产业结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回归,尤其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严把环评关,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开工建设。研究建立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机制,继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淘汰力度。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依照上大压小和等量替代原则,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监测。核定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加快老旧汽车、机车和船舶的报废更新,发展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实施生物质和太阳能等农村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农业和农村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步伐;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及推广,实施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组织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实施“节能惠民工程”。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项目。

与此同时,专家呼吁要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被率,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以巨大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单位面积的森林储存的碳是农田的20~100倍;森林又是大气二氧化碳重要的碳汇,每一立方米林木约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因此造林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

5.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刻不容缓

我国电力行业是一个典型依赖煤炭生存的行业,每年开发的煤炭有近一半用于发电,这也意味着通过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半来自于电力行业。而全国70%的能源来自于煤炭,如果按照现有的火电比例推算,全国至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电力行业。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又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其实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强抓节能环节做好减排工作则有助于低碳的发展。而电力行业作为污染排放的大户,走低碳之旅的压力着实不小,在世界“低碳”呼声一片的形势下,可谓如履薄冰,因此,节能减排也就刻不容缓。

由于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呈“爆炸式”发展态势,近两年平均每年增加约1亿千瓦,脱硫设施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而部分脱硫设施的设计、建设质量不高,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脱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提高脱硫设施建设质量及运行效果,加强对脱硫装置的运行管理,提高脱硫石膏品质,同时加强与建材部门合作,积极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绿色煤电的技术。例如延伸拓展等离子点火、汽轮机通流改造、锅炉干除渣、机组检测、燃烧优化、变频节能改造等技术和产品,着力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参考文献:

http://wenku.baidu.com/view/75b7fc1052d380eb62946de5.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515.htm#1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 第6篇

利用道路进行发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压电技术。将压电传感器铺设于路面的减振层中,从而收集车辆因过往所产生出的振动能量,在经过电力装置将其转变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提供给道路灯具及其电能存储系统加以利用和存储。二是采用光电技术,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都在积极探索试验应用道路进行发电的技术。德国太阳能技术专家理森推出一个名叫“太阳能高速公路”的方案,其目的就是把“高速公路变成一个太阳能发电厂”。他认为,如果给1.255万公里的德国高速公路盖上太阳能顶棚,将获得相当于德国所有发电厂16倍的电能。以色列技术研究院的一家下属公司正研究在不影响车子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将运动着的车子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道路发电形式。其方法是在普通路面的沥青中植入大量的压电晶体,通过汽车驶过时的压电转换来发电,1公里的路面能产生约100—400千瓦的电力。目前,其路面改造成本约为每公里65万美元,而在大规模生产启动后,造价可降低2/3。该公司的远期目标是,由该系统产生的电力价格能降到每度3—10美分(约合人民币0.2元—0.7元)——非常接近目前的民用电价,甚至更低,而且由此带来的减碳效应不可估量,尤其是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而言,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

探索“道路发电” 实现节能减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道路里程多面积大。中国公路到2010年底大致有4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0302公里,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而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公路总里程达19014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0144公里、高速公路483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34046公里、水泥(含沥青)混凝土路面里程123784公里。若将这些道路用于太阳能、“压电转换”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将十分巨大。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广东又位于我国南部,全年日照较长,故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三是国外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已有相关经验可提供借鉴。四是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技术的可靠性来看,光伏发电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有优越性。当然也存在不利的因素:首先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也将随之减小,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的重要构成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压电转换”发电技术在国外也仅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三是“道路发电”是新鲜事物,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科研、企业及社会的重视。四是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西方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取消或减少补贴,该产业的市场面临萎缩的危险,如果中国在公路、草原、沙漠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这既能扶植在产能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新兴产业,又能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清洁能源开辟新道路。

二、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出台建设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进行部署,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推广道路发电技术创造条件。近期着力解决道路发电的试点选择和技术攻关问题,加强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储备。制定具体的目标,分阶段制定和执行限制性的指标,做到可分解、可检测、可考核。

三、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积极寻求相关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集成创新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以欧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道路发电方向进行联合研发;发展与跨国公司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该行业资深专家;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四、科学选择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在架设太阳能聚光板的施工期间,会对道路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先选择在车流量较少且方便改道的山区或边远地区公路为试点。在建设道路太阳能电网时,可以采取“能宽则宽、能窄则窄、见易快做、遇难而空”的方针。由于道路面积远大于实际需要,所以不必统太阳能聚光板的宽度。道路太阳能电网的关键在于连接,留空的路段埋条电缆即可。在采用电压发电技术时,应注意压电装置的合理铺埋和路面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正常使用的影响,在设计道路电网的相关设备时,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最好能设计出一套既安全、快速,又对道路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尽可能将施工过程对道路使用的影响降至最低。在试点成功后,再积极借鉴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五、政府大力扶持,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允许外资、民资进入,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并对外资和本国企业设立双重标准,适当保护国内光伏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道路发电行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可采取干线网由国家投资,支线网由社会投资的策略,以期得到公众更广泛的参与,这对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由政府主导进行科技攻关,从技术层面为“道路发电”夯实基础

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以解决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及安装、维护成本上的技术难题。把多晶硅提炼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储能电站技术整合起来,提供太阳能充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省建设太阳能充电站网络,实现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七、实现道路发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出台合理的并网发电政策

并网就是指光伏发电经过逆变器变为交流,通过升压或者直接低压侧接入电网,由电网对电能进行调度使用。应尽快解决电费结算方法的问题,并对生产企业、用户和设备制造商予以适当的补贴。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八、将“道路发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紧密结合,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利用道路发电,建设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研发包括太阳能电池产品与储能电站在内的完整系统,一站式解决新能源发电、存储、持续供应及后续应用等问题。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endprint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危机,我国也正面临着人均资源少、能源消耗量大的挑战。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 2010年中国煤炭开采量达到33亿吨。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根本问题。

利用道路进行发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压电技术。将压电传感器铺设于路面的减振层中,从而收集车辆因过往所产生出的振动能量,在经过电力装置将其转变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提供给道路灯具及其电能存储系统加以利用和存储。二是采用光电技术,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都在积极探索试验应用道路进行发电的技术。德国太阳能技术专家理森推出一个名叫“太阳能高速公路”的方案,其目的就是把“高速公路变成一个太阳能发电厂”。他认为,如果给1.255万公里的德国高速公路盖上太阳能顶棚,将获得相当于德国所有发电厂16倍的电能。以色列技术研究院的一家下属公司正研究在不影响车子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将运动着的车子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道路发电形式。其方法是在普通路面的沥青中植入大量的压电晶体,通过汽车驶过时的压电转换来发电,1公里的路面能产生约100—400千瓦的电力。目前,其路面改造成本约为每公里65万美元,而在大规模生产启动后,造价可降低2/3。该公司的远期目标是,由该系统产生的电力价格能降到每度3—10美分(约合人民币0.2元—0.7元)——非常接近目前的民用电价,甚至更低,而且由此带来的减碳效应不可估量,尤其是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而言,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

探索“道路发电” 实现节能减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道路里程多面积大。中国公路到2010年底大致有4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0302公里,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而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公路总里程达19014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0144公里、高速公路483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34046公里、水泥(含沥青)混凝土路面里程123784公里。若将这些道路用于太阳能、“压电转换”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将十分巨大。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广东又位于我国南部,全年日照较长,故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三是国外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已有相关经验可提供借鉴。四是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技术的可靠性来看,光伏发电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有优越性。当然也存在不利的因素:首先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也将随之减小,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的重要构成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压电转换”发电技术在国外也仅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三是“道路发电”是新鲜事物,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科研、企业及社会的重视。四是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西方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取消或减少补贴,该产业的市场面临萎缩的危险,如果中国在公路、草原、沙漠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这既能扶植在产能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新兴产业,又能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清洁能源开辟新道路。

二、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出台建设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进行部署,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推广道路发电技术创造条件。近期着力解决道路发电的试点选择和技术攻关问题,加强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储备。制定具体的目标,分阶段制定和执行限制性的指标,做到可分解、可检测、可考核。

三、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积极寻求相关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集成创新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以欧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道路发电方向进行联合研发;发展与跨国公司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该行业资深专家;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四、科学选择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在架设太阳能聚光板的施工期间,会对道路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先选择在车流量较少且方便改道的山区或边远地区公路为试点。在建设道路太阳能电网时,可以采取“能宽则宽、能窄则窄、见易快做、遇难而空”的方针。由于道路面积远大于实际需要,所以不必统太阳能聚光板的宽度。道路太阳能电网的关键在于连接,留空的路段埋条电缆即可。在采用电压发电技术时,应注意压电装置的合理铺埋和路面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正常使用的影响,在设计道路电网的相关设备时,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最好能设计出一套既安全、快速,又对道路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尽可能将施工过程对道路使用的影响降至最低。在试点成功后,再积极借鉴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五、政府大力扶持,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允许外资、民资进入,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并对外资和本国企业设立双重标准,适当保护国内光伏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道路发电行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可采取干线网由国家投资,支线网由社会投资的策略,以期得到公众更广泛的参与,这对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由政府主导进行科技攻关,从技术层面为“道路发电”夯实基础

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以解决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及安装、维护成本上的技术难题。把多晶硅提炼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储能电站技术整合起来,提供太阳能充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省建设太阳能充电站网络,实现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七、实现道路发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出台合理的并网发电政策

并网就是指光伏发电经过逆变器变为交流,通过升压或者直接低压侧接入电网,由电网对电能进行调度使用。应尽快解决电费结算方法的问题,并对生产企业、用户和设备制造商予以适当的补贴。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八、将“道路发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紧密结合,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利用道路发电,建设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研发包括太阳能电池产品与储能电站在内的完整系统,一站式解决新能源发电、存储、持续供应及后续应用等问题。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endprint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危机,我国也正面临着人均资源少、能源消耗量大的挑战。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 2010年中国煤炭开采量达到33亿吨。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根本问题。

利用道路进行发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压电技术。将压电传感器铺设于路面的减振层中,从而收集车辆因过往所产生出的振动能量,在经过电力装置将其转变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提供给道路灯具及其电能存储系统加以利用和存储。二是采用光电技术,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都在积极探索试验应用道路进行发电的技术。德国太阳能技术专家理森推出一个名叫“太阳能高速公路”的方案,其目的就是把“高速公路变成一个太阳能发电厂”。他认为,如果给1.255万公里的德国高速公路盖上太阳能顶棚,将获得相当于德国所有发电厂16倍的电能。以色列技术研究院的一家下属公司正研究在不影响车子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将运动着的车子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道路发电形式。其方法是在普通路面的沥青中植入大量的压电晶体,通过汽车驶过时的压电转换来发电,1公里的路面能产生约100—400千瓦的电力。目前,其路面改造成本约为每公里65万美元,而在大规模生产启动后,造价可降低2/3。该公司的远期目标是,由该系统产生的电力价格能降到每度3—10美分(约合人民币0.2元—0.7元)——非常接近目前的民用电价,甚至更低,而且由此带来的减碳效应不可估量,尤其是对中国这种严重依赖煤电的国家而言,更是具有相当的意义。

探索“道路发电” 实现节能减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道路里程多面积大。中国公路到2010年底大致有4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0302公里,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而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公路总里程达19014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0144公里、高速公路483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34046公里、水泥(含沥青)混凝土路面里程123784公里。若将这些道路用于太阳能、“压电转换”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将十分巨大。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广东又位于我国南部,全年日照较长,故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三是国外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已有相关经验可提供借鉴。四是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技术的可靠性来看,光伏发电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有优越性。当然也存在不利的因素:首先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也将随之减小,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的重要构成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压电转换”发电技术在国外也仅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三是“道路发电”是新鲜事物,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科研、企业及社会的重视。四是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西方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取消或减少补贴,该产业的市场面临萎缩的危险,如果中国在公路、草原、沙漠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这既能扶植在产能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新兴产业,又能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清洁能源开辟新道路。

二、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出台建设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进行部署,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推广道路发电技术创造条件。近期着力解决道路发电的试点选择和技术攻关问题,加强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储备。制定具体的目标,分阶段制定和执行限制性的指标,做到可分解、可检测、可考核。

三、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积极寻求相关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集成创新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以欧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道路发电方向进行联合研发;发展与跨国公司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该行业资深专家;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四、科学选择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在架设太阳能聚光板的施工期间,会对道路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先选择在车流量较少且方便改道的山区或边远地区公路为试点。在建设道路太阳能电网时,可以采取“能宽则宽、能窄则窄、见易快做、遇难而空”的方针。由于道路面积远大于实际需要,所以不必统太阳能聚光板的宽度。道路太阳能电网的关键在于连接,留空的路段埋条电缆即可。在采用电压发电技术时,应注意压电装置的合理铺埋和路面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正常使用的影响,在设计道路电网的相关设备时,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最好能设计出一套既安全、快速,又对道路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尽可能将施工过程对道路使用的影响降至最低。在试点成功后,再积极借鉴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五、政府大力扶持,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允许外资、民资进入,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并对外资和本国企业设立双重标准,适当保护国内光伏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道路发电行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可采取干线网由国家投资,支线网由社会投资的策略,以期得到公众更广泛的参与,这对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由政府主导进行科技攻关,从技术层面为“道路发电”夯实基础

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以解决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及安装、维护成本上的技术难题。把多晶硅提炼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储能电站技术整合起来,提供太阳能充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省建设太阳能充电站网络,实现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七、实现道路发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出台合理的并网发电政策

并网就是指光伏发电经过逆变器变为交流,通过升压或者直接低压侧接入电网,由电网对电能进行调度使用。应尽快解决电费结算方法的问题,并对生产企业、用户和设备制造商予以适当的补贴。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八、将“道路发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紧密结合,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利用道路发电,建设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研发包括太阳能电池产品与储能电站在内的完整系统,一站式解决新能源发电、存储、持续供应及后续应用等问题。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 第7篇

记者:“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请您谈谈目标落实的情况。

齐建国: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 2006年, 全国万元GDP能耗在连续三年上升后下降了1.23%。2007年上半年, 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都开始大幅度下降, 其中煤炭下降7.76%, 钢铁下降6.49%, 建材下降7.84%, 化工下降5.17%,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 接近4%的目标。但由于生活消费能耗上升, 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能耗强度下降缓慢 (例如, 纺织下降0.73%, 电力下降2.57%) , 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只降低2.78%, 但已经比2006年下降幅度提高了一倍以上。从发展趋势看, 节能正朝着完成规划指标的方向迈进。

环境污染物排放方面, 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46.3万吨, 同比增长了1.8%, COD的排放量增加17.3万吨, 同比增长了1.2%。虽然这两个指标的增幅都比前几年大幅度下降, 但总量仍然在增长。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3年以后首次出现了下降, 减少了0.88%。虽然距离规划目标尚有距离, 但2007年上半年的环境指标已经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取得了较大进展。

记者: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节能减排目标都还没有实现年度平均指标, 其原因是什么呢?

齐建国:我认为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年度平均指标, 其原因大致有以下7个方面:

第一, 经济实际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7.5%的指标。2006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1%, 比规划高出48%。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7%, 比规划高出56%。这使得污染物排放的绝对数量下降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二, 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耗能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在2006年增长速度高达20.6%的情况下, 2007年上半年增长速度仍然超过20%。例如, 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21.3%, 非金属矿制品业增长24.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1%。尽管2007年上半部分重化工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已经超过4%, 但随着技术节能潜力的不断下降, 重化工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使得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下降面临很大压力。

第三, 2006年开始采取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还没有充分落实到位,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 政府的环保责任还没有落实到位, 节能法、环保法等还远没有执行到位。

第五, 在经济高涨, 企业利润率较高的背景下, 相对较低的资源和能源价格, 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还没有对企事业单位形成足够的成本压力, 一些企业对节能减排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 随着收入水平和家庭电气化水平的提高, 居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在上升。

第七, 建筑节能没有取得相应进展。例如, 在国务院号召下,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均用电量2006年为2471度, 比2005年降低12.06%, 但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却在上升, 2003年为74千瓦时/平方米, 2004年为78千瓦时/平方米, 2005年为81千瓦时/平方米, 2006年与2005年持平。虽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标准, 但在建项目的80%仍然没有执行。

记者:我们注意到进入2007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大, 以往担心的保护环境和节能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没有出现, 相反, 经济增长速度却在加快。也就是说, 节能减排加速了经济增长。出现这一不符合常规经济规律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齐建国:从我的分析来看,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主要是国家宏观上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 在微观上出现了新的反馈动向。例如, 中央政府推行了在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扶大压小”, 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以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实现节能减排。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在“扶大”方面与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展大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目标高度一致, “扶大”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政策无异于给地方政府送去了加快经济增长的“久旱甘露”。“扶大”使地方政府有机会通过“压小”而增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于是, 各地方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建大项目的高潮。由于“扶大”在前, “压小”在后, 有些小项目在大项目上马建设之后, 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 环保达标后继续生产;有些小项目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被压下来了, 但设备被转移到了落后地区, 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得以继续使用, 降低了落后地区的投资成本。“扶大压小”在中国创造了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扩大产能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应, 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这是在国家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企业微观层次上, 根据政策需要压缩关闭的很多小企业和落后产能没有及时关闭和拆迁, 并且出现了正反两种现象。

一是好的现象。一些小企业采取了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基础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措施, 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例如在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下, 一些使用小高炉和小转炉生产的钢铁企业, 针对350~550立方米高炉焦炭消耗高污染排放高的问题, 引进了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新技术, 实施了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发电、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实现了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高炉渣制水泥、钢渣分级回收入转炉和微粉制水泥、各种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再利用等循环经济模式, 加强了二次除尘, 大大降低了吨钢综合能耗和污染排放, 实现了清洁生产。其结果是, 循环经济模式降低了单套装置的最小经济规模, 降低了吨钢综合能耗, 实现了增产减排,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正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期盼的结果。

二是不好的现象。一些小企业在当地政府的默认下, 以各种名义规避中央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千方百计继续生产。这需要中央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业绩的考核, 以便切实把落后产能压下去, 实现污染的减排。

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结果是, 重化工产业没有因为“扶大压小”而放慢增长速度, 反而通过“扶大”而扩大了产能, 拉动了整体经济加速增长。

记者:从您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也很艰巨, 根据您的研究, 我国在“十一五”末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吗?

齐建国:根据我们运用3E模型 (经济、能源与环境模型) 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预测结果, 通过广泛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速度, 有可能从2001~2005年的10.5%降低到5.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到0.56, 比“十五”期间的1.1下降近50%。即使如此, 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也将只能比2005年降低17.35%。因此, 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 还必须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费的弹性系统。这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 加速重化工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加大技术节能力度, 真正挖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进一步放松对一些服务业的控制,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而不是人为压缩第二产业) 。

与能耗指标不同的是, 环境污染排放指标能否实现, 不是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 而是取决于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治理污染投资能否到位。因为在技术上, 使污染排放总量降低10%并不缺乏手段, 关键问题是执法要到位, 迫使企业真正把降低污染排放落到实处。根据3E模型预测数据, 到2010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去除量必须达到2464万吨;二氧化硫去除量必须达到2291万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需要占各年GDP约1%的投资治理废水和二氧化硫 (含污染治理和运行费用) 。如果加上其他环保投入 (如, 处理固体废弃物、生活拉圾、核安全与辐射、危险废弃物等) 和生态保护与恢复所需费用, 完成2010年的环境目标需要的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的比例将高于1.60%的预定目标。如果全国环境保护总投资强度和循环经济投资强度能够满足需要, 则污染减排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记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治理都是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去解决。违背经济规律, 过分强调行政的力量, 不是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因此, 实现“十一五”节能环保约束性目标, 不应仅仅关注近期效果, 更应考虑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您有哪些政策建议呢?

齐建国:首先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体系。应该明确区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不同经济性质, 认真对待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方面的不同利益追求, 才能使政策的目标与各自利益相一致。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如果节能不能实现利润的增加, 企业就没有节能的内在动力。因此, 如果政府把节能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就应该利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 通过政策调整, 使企业节能获得利润的增加或不节能就会增加成本。例如设立能源消费税, 或通过价格管制提高能源供给价格。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 就业压力很大, 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还在日渐扩大, 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政府不应把发展政策过度地聚焦于能耗控制而忽略了其他战略目标。

污染减排则不同。减少污染排放是企业外部性问题。改善环境会增加社会福利, 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企业通过污染减排降低成本。在逻辑上只有排放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成本, 减少排放才能降低成本。因此, 制定有偿的污染排放政策, 并认真执行, 才是污染减排的根本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 从污染免费排放到污染高价排放, 改变了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 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加入了新的成本要素, 这必然会使得经济“总成本”提高, 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 必须动员会社会理解和承受这一后果, 并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减轻低收入群体因环境成本的加入而带来的生活压力。尽管技术进步有时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减少污染排放, 但是, 技术进步本身也需要投资, 大多数情况下, 减少污染物排放都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因此, 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强化市场竞争, 并制定相互配套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才能真正建立长效的节能减排市场运行机制, 而不是过分强调节能减排的短期目标和业绩。国务院已经于2007年6月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了43项具体政策措施, 涵盖了结构调整, 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 加强节能减排投入,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税收、投融资、价格收费等的经济调控手段的改革力度, 加强立法管理和宣传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很多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障碍, 为了使这些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改革。

第二, 要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是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指挥棒。各种政策, 如果不是通过成本价格机制发生作用, 就不会产生长期效果。成本价格机制是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内形成并运行的。因此, 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可以重新构建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成本———价格体系, 例如, 通过增加能源税、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制度创新, 可以提高能源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中的比重, 促使企业主动节能。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 可以增加环境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 从而使得减少污染排放成为降低成本的途径。根据我们的研究, 如果适度提高资源税、能源税和环境税, 就能收到比较好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效果。因此, 建议在经过科学的定量测算基础上, 加快我国资源和能源体系的改革, 加速矿产资源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通过资源税的提高来促进初始资源价格上升, 激励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国家通过提高资源税获得的额外收入可以用于补贴低收入群体, 资助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要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 使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使排放废弃物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价格形成的一个要素, 从而提高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经济效益, 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降低环境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 实现广义节能。

建议“十一五”加快环境税法的建立和实施, 进一步强化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 对每种废弃物排放成本标准依据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理的成本进行动态核定, 强制征收。逐步将我国的废弃物排放成本提高到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以上, 使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企业成为盈利企业。这是最有效的减排机制。

第三, 要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产业组织结构代表着产业的规模经济性, 而技术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耗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 产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技术结构。如前所述, 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重点领域———重化工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还很分散, 大量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充当着行业的主体。不改变这种现状, 节能环保任务难以完成。由于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就业问题, 建议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把限制所谓“过剩产能”为主导的政策, 加快转向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上来。从限制新项目上马转向鼓励规模经济项目建设, 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 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以控制“产能过剩”为主导的政策导致竞争不充分, 延缓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和利用行政性关停并转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的办法, 解决因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压力。

事实上, 近几年重化工产业新上马的大量小规模的落后企业, 多数是为躲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国家审批而形成的。出于良好设想的项目审批制度对节约能源和污染减排起到了反作用, 因为新建大型规模经济企业需国家审批, 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仅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是“抓大放小”, 激励各地上马了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的小项目, 导致先进产能无法建立, 保护了落后产能。因此, “扶大压小”的政策要继续加大实施力度, 尤其要加大“压小”的力度。

第四, 要制定详尽的环保技术标准, 强化环境执法, 以环境准入制代替审批制, 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规制经济。规制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有足够的法律、规章、标准;二是有必要的执行机制。没有严格的规制, 市场经济就会变成一种没有秩序的混乱状态, 市场将会出现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并存的局面, 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行政主导的管制过度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等导致低效率与腐败。因此, 对过去制定的能源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进行重新完善修订, 加速《循环经济法》等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是完善市场机制, 实现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 用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控制企业的市场准入, 比审批制更能促进节能减排。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第8篇

一、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

(1) 以生态规律为基础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 更需要以生态规律为基础进行生产、消费, 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活动, 争取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所以说, 我们要向改变自然规律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

(2) 节约资源, 减少排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能源节约不仅要对资源少用, 使能耗降低, 而且要综合各种资源的使用, 数次利用, 加强循环, 进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现阶段实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摒弃了传统的垃圾场的设置, 而是将资源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 是一个需要人类维护的生态系统。在进行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时, 除了要将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外, 还需要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水平, 让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对环境有益的技术。与此同时,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 不仅需要将人对自然界的征服能力考虑全面, 更需要考虑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3) 建立封闭的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态规律。具体指工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代谢与共生关系,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产品互用的循环结构, 进而形成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 使得资源在循环中得到科学合理、充分的利用, 进而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 坚持资源的合理利用, 积极开发新能源, 将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而且还有效地优化的产业结构, 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管理, 鼓励节能减排的创新,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 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各地都在的大力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 推经清洁生产, 加强对清洁生产的科学审核, 同时增强了对电力、化工、建材等一些重点污染企业的改造力度, 对于企业的清洁生产活动、技术改造活动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 鼓励企业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适时淘汰相对落后的产业, 使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得到有效提高, 进而保证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二次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得多年来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我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讲, 我国现在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让然处在初级阶段, 与真正的和谐型社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

首先,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型污染问题, 化工企业、纺织企业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同时也是耗能最多、污染最严重的企业, 因此我国的减排任务非常重, 污染物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其次, 我国有一部分河流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 治理工作的难度也很大, 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许多河流的水质离实际的要去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 我国有许多大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新设备的问题, 传统的就设备经过多年的工作, 设备老化严重, 而企业对于设备更新的投入明显不足, 一些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企业的设施陈旧问题更加严重, 他们的治理污染能力相对较弱, 而且有的治污目标不明确, 资金不足, 导致频频出现进度问题。第四, 我国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治理问题, 飘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 以及燃煤锅炉、旧城改造、房屋建设、汽车尾气等一系列问题都家具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一些老城市还存在着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更是污染了成分是环境。

四、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1) 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宣传

只有加大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才能够强化全民对能源节约的认识, 进而在社会中营造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在进行这项活动的宣传时,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活动, 使广大人民群众来了解关于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 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潜能, 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保证。国家通过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宣传,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从最简单的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方面做起,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模式。

(2) 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当土地资源丰富、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 人们往往采用的是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 也叫做粗放式经营。如果土地资源紧缺, 人们要想提高产量, 就必须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积极创新科技手段。同时, 如果劳动力的价格较高, 那么科学的发展也就会被迫加快, 以此来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当今社会, 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 科学技术的创新则应该朝着代替资源的方面发展, 创新出能够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因此, 我国的企业应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 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

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长远性和前瞻性, 节能减排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做到的。因此, 首先要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中,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支持属于政治性的, 在循环经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有效实施, 同时, 政府要将各种利益统一协调, 统一部署重大事项, 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其次, 要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 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调整等相关政策进行政策的引导, 适当调节并影响企业的科学发展方向, 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的建立, 促进企业能够对废物进行综合性利用, 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

(4)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相关政策

1. 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

要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就必须要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 给投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环境, 建立健全投资多元化的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能力, 鼓励与限制要同时进行,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对于情节生产工作要全面推进。与此同时, 还有尽量加强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培育和奖励, 促进这些企业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同时对其他企业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政府的作用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是非常有力的, 要想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就必须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以此来促进环保型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坚持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将由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 进而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彻底打击。其次, 要同时发展受保护地区和收益地区, 只有二者共同发展, 才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

(5) 加强生态化改造, 提倡清洁生产

首先, 要对企业加强生态化改造, 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原则上, 进行企业的优化整合, 将污染项目集中布点、有效处理, 并做到达标排放。其次, 生产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 严格执行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严格审核高污染的企业和使用有毒原材料的企业, 对他们要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建立健全可行有效的清洁生产管理机制, 使污染物成为资源, 成为没有无污染的有用资源。因此, 只有加强生态化改造, 促进清洁生产才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 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我国有许多重工业企业, 同时这些企业又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性企业。对于重工业, 我国在进行环保工作时, 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淘汰落后的工艺。同时, 重工业要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每年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用于设备和人才的更新, 而且在技术的改造中, 也要坚持环保的思想。此外, 重工业还应该积极改善生产环境, 进行厂区绿化等活动, 建立生态工业园。

(7)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 节能减排就是一项迫切完成的工作, 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此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强领导的作用, 建立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度, 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到最终的政绩考核中。其次, 要将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进行层次上的分解, 将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 同时将奖惩制度落实到工作中,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 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强化广大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五、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的关系

(1) 节能减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

现阶段, 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以及资源短缺的主要矛盾, 只有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不断提高, 科学发展观中就明确了节能减排的要求, 我们只有将节能减排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国家的政策和部署上来, 才能够全力以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 节能减排是促进重工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重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更是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企业。当前, 我国的重工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所减少, 但是仍然与国际上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的中国业的集中度较低, 产能相对落后, 这也是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的很总要原因。因此, 我国的重工业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淘汰落后产能, 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进而调整产业结构, 使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最大程度的降低, 促进我国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 但是近年来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节能减排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就必须要坚持把资源的高效利用视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坚持资源再利用的原则, 保持低消耗、低排放的发展目标, 将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转化为现代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式, 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这样, 我国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节能减排工作的就必须要切实落到实处, 国家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视作政治任务来进行,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发达、资源短缺的地区, 更要深入落实国家政策, 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篇文章针对我国个别地区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问题,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毅民.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 (4) .

[2]邓崎琳.坚持节能减排践行科学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 (04) .

[3]陆萍.李训东.淮钢特钢资源循环利用实践[J]..现代冶金.2009.37 (03) .

[4]袁春晖.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12 (03) .

[5]杨小川.泉林集团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 (36) .

[6]杨波.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可持续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 (1) .

[7]周一枝.以循环经济促节能减排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1 (01) .

[8]郭允义.展新华.李效生.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8.28 (02) .

[9]刘晖.钢铁工业运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中国质量.2005 (09) .

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刍议 第9篇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了。一次又一次的新政策、方针的出台和各国领导人关于气候变暖一次又一次的会晤足以表明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因为排放量超标, 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是其主要原因, 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 如何做到节能减排,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 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1 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 在节能减排方面确实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 我们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人均排放也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 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适的。同时, 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 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大策略, 是坚持在发展中减排的同时积极控制人口和发展森林碳汇、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节能措施以减少单位GDP能耗以及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但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和支持服务体系尚未确立, 因而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仍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1]。

基于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一直把低碳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最重要的标志有三:a) 在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率先签署了“21世纪议程”, 大力推动环保,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b)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 许多国家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解决方案, 中国也于2007年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到2010年的减排目标和政策;c) 2012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 中国进一步提出未来10 a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承诺, 决定到2020年把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 000 km2,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这些行动目标既是中国加速迈向低碳社会的战略部署, 也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已进入1个与国际社会互动合作的新阶段。

2 中国实施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历程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 二者有联系, 又有区别。一般地讲, 节能必定减排, 而减排却未必节能, 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

自1990年起, 中国相继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和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关注着世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并参与了气候公约的谈判与签署。1998年, 中国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议定书》。2007年6月, 中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 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 制订了世人瞩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10月, 中国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阐述了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综上我们当今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

a)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 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b)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 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构建跨产业生态链, 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 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 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弃物, 成为下游产品的原、燃材料, 做到分级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经济价值;

c) 节电与发电。 (a) 节能减排———风力发电合理用电, 节约用电, 以及将一些废弃能源转化为电能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b) 节电:很多工矿企业的大型机电设备因为工艺生产的原因存在着严重的耗能现象, 其节电率在经过专业节能改造后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大都在20%以上, 综合国家众多的工矿企业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能源财富; (c) 余热发电:中国有着最大的煤焦化产业, 有着在数量和产量上都占世界前列的冶金钢铁行业, 水泥行业。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余热、烟气、尾气, 排放到空气中不但是对能源的重大浪费也是对环境的重大污染, 如合理采集利用将其转化为电能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也可获得大量的电能促进能源的再利用;

d) 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e)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 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 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2]。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存在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 拯救地球家园, 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是1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尚且十分艰巨, 加上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为主, 降低碳排放量存在着许多困难,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见,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a) 中国的能源结构很不合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产生了巨大的CO2排放, 尽管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 但是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持续, 这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b)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追求高额经济利润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 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而言, 中国节能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 也存在着更多的困难, 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当前,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如此形势, 提出如下建议:

a) 提出实施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和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等;b) 在政策方面, 要鼓励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及产品发展, 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建设先进生产能力;研究制定出台先进节能环保产品和消费的激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环保产业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调整节能环保专用设备优惠目录和进口免税目录等;c)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政策暖风频吹之外, 环保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从正在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中也可见一斑[3]。

4 结语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中国应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 加强能源技术的创新研究, 达到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 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4) :1-7.

[2]沈瑞钢, 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学术界, 2010 (3) :129-134.

建筑节能减排的新经济途径 第10篇

我们目前对建筑节能所采取的策略很单一,基本上是建筑管理部门自己制定节能指标,用政策法规强制开发商为新建筑采用节能构造。由于买房者对技术缺乏了解,对未来的成本收益也心中没底,因此对开发商形不成约束,开发商通常会选用效果较差的节能系统。另外对于已经存在的旧建筑,这种做法就无能为力了。我国每年开发的新建筑在20万m2左右,但既有建筑却已达到500万m2,因而仅对新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对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人口多,居住建筑的总面积大,我国建筑物的能耗占全球建筑能耗的40%,如果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对地球家园环境的破坏将有可能是不可挽回的。

从1975年到现在,由于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增加了摄氏0.5度。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到2100年CO2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几乎为工业革命时的2倍。到时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植物学家对此早有分析,在这样的气温下,全球的农作物已无法正常生长,全世界将陷入粮荒并有可能导致战争。同时地球气候的明显变暖,将导致各地自然灾害剧烈增加,例如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则出现干旱,而地球南北极的冰川也会大量融化,海平面的显著升高,会导致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沿海城市被海水淹没。届时我们人类的文明将难以为继。由于建筑能耗已成为我们全国乃至于全世界最大的能耗,为了使我们的后代能继续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有效地开展包括新旧建筑在内的建筑节能,以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严格的建筑节能可以有效地减缓全球的温室效应,因此这既是我们国家应尽的国际义务,又理应得到全世界的帮助。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各国际组织正在推进制定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活动都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力度远远不够。我们应当利用已有的国际协议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合作,而且这是完全可行的。以下我们将探讨基于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和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能源服务产业。这两条新经济途径,将对我国深入开展建筑节能有很大帮助。

一、基于《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

1997年12月,全世界的有识之士为了减少地球气候变暖的威胁,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比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内的有关条款为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京都议定书下面唯一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尤为重要。该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选择到底是自己投入巨额资金对各行各业进行节能改造,还是花较少的钱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因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减少排放CO2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余地,且其用于节能的成本较发达国家要低很多,因此发达国家与其在本国花很多钱搞节能,倒不如给发展中国家一部分资金,用于其节能改造,而改造之后的节能减排量,就算作发达国家的完成额,反正都在一个地球上,不论哪个国家节能减排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质是全球的碳交易。目前清洁发展机制分布的行业和领域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逸散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

2005年10月19日清洁发展机制的执行机构开始发放减排认证。第一个认证针对的是洪都拉斯的一个小型水电站项目,由于采用水力发电,不需要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减少了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排认证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处于严格的公共审查之下,国际认证、标准化计算和监测标准等都是透明的,因此理论上讲,其减排指标是真实可信的。

清洁发展机制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后,在各方努力下发展迅速。过去的4年间已经有400多个项目申请认证,大约每月新增50个项目申请。这些项目的成功运作,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事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扶持,同时发达国家也将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获益,即他们将以较低的代价达到承诺的减排指标。

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建筑行业包含在清洁发展机制中,但运作的结果却比其他行业差得很远。截止到今年初,全球4000个CDM项目中,仅有10个是属于建筑节能领域的。这主要是由于建筑业在各国都属于管理较粗放的行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该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加之人们对建筑能耗缺乏了解,因此忽略了这样一个耗能大户。这其实可以理解,想象一下钢铁行业和建筑行业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难理解建筑节能为什么会缺乏关注了。但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建筑物其实是第一耗能大户,就必须克服困难,将其纳入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交易之中,使我国的建筑节能行业以及房屋的使用者们能从国际上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才能使全社会的节能积极性得到调动。

目前国际上的碳减排价格为10欧元/吨。我们以北京为例,到2010年,北京市所有新旧建筑的总面积将达到6亿m2,传统的能耗为25公斤标准煤/m2。如果全部实现50%的节能,则降为12.5公斤标准煤/m2。由此可换算为每平方米每年减少了7.5公斤碳排放。这样北京市每年建筑节能的碳减排量为450万吨CO2,而如果全部纳入碳交易之中,则每年可获得约5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补偿。而且国际碳交易价格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的低谷,开始出现上升,今后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带来的收入还会持续增加。

清洁发展机制的执行机构简称执委会,位于德国波恩,如果某项目在执委会注册并且其减排效果得到认证,这个项目就能得以执行,即可以进行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严格的方法学 (Methodology) ,即如何科学准确的计算和监控节能减排量。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学,作为CO2购买方的发达国家就无法保证买到的碳减排额度是否真实有效。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其发布的《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与建筑领域》报告中呼吁,应加快将建筑节能纳入CDM项目的进程。之所以建筑节能在清洁发展机制中进展缓慢,就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为建筑节能建立方法学。人们不禁会问,既然其他行业都有方法学,为什么单独落下了建筑节能这一项呢?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工地。其他国家的人口少,建筑节能立法也早,因此其建筑物的能耗已经很低了,搞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力有限,成本也高,因此早已不是重点领域。所以如果我们国家自己不为建筑节能建立符合清洁发展机制要求的方法学,是不会有别的国家愿意代劳的。毕竟建筑节能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后,碳交易最大的受益方是我国。

建立建筑节能的方法学需要在碳减排计算、测量、监测方面有所突破,需要从建筑本身的各个方面去考虑,可能涉及到屋顶、墙体、门窗、供热、照明、电器等各方面的设计。而目前中国仅仅是对墙体、窗、屋顶做出了节能的要求并制订标准,余下的标准还在制定中;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据现有节能标准建成或改造的建筑,在使用之后,不容易对温室气体减排量作出准确的统计和计算,也就使其很难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另外一个制约建筑节能清洁发展机制的问题是,虽然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国土面积,气候分布很不均衡,地区间建筑物的耗能很不统一,只能按小块地区或城市进行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因此不可能简单地设计一个单一的方法学,这也为建筑节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增加了工作量,但这些困难虽然存在,却并非是不可克服的。联合国环境署前段时间提出了五条建议,来帮助各国尽可能地实现建筑节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这些建议包括,制订全国性的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节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基准,发展评估技术和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等措施。现在最新的进展是,针对常规清洁发展机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局限,目前更具有可行性的是“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CDM),即通过对一个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实现整个城市的节能建筑建设或改造。如果真能有效实施,必将对我国建筑节能减排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PCDM目前也不很完善,但其发展前景显然是乐观的。

二、节能服务产业

虽然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我们通过碳交易得到回报,发展前景也很诱人。但对于一般的建筑物业主或一个地区的政府机构来说,毕竟申报及评估程序太过复杂,专业性也太强,而且项目从一开始就要为今后的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申报做准备,因此需要一些专门性的公司代替非专业人士进行运作。目前确有很多这样的代理公司,但大都局限于能源领域,对建筑节能领域,由于前述的一些困难,他们目前还不愿涉及。而且对于建筑物的业主或当地政府来说,建筑节能所能得到的回报,并不只限于通过碳交易所带来的资金,因为节能本身就可以大幅减少能源费用。因此对建筑节能改造的投资和回报应做一个统筹的考虑。假设北京一个10万平方米的小区,如果实现50%节能,一个冬季所节约的采暖费用就可以达到100万元,而如果纳入清洁发展机制的碳交易,则每年还可获得10万元补偿,因此节能改造每年的总收益是110万元。以每户平均100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户均年收益为1100元。而该小区用于节能改造的费用可用如下方法计算。假设采用国际通用的节能技术,每建筑平米的节能改造成本约为50元,那么整个小区的投入为500万元,平均每户负担5000元。在不考虑资金贴现的情况下,不到5年可以收回投资。若按5%的内部收益率进行贴现,则需要6年时间。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应该说不算低,但对于大多数居民住户来说,一次性的节能改造投入成本还是偏大,回报时间也偏长了。考虑到居民对节能带来的回报缺乏技术上的了解和信心,并且有些住户可能在回报期之内就会因房屋转卖等原因搬离现在的住所,我们完全可以委托一个专业性的节能服务公司 (ESCO) 来代替分散的居民进行运作。该公司将负责在节能改造初期进行方案设计和评估,同时由他们负担初始投资,并监督整个节能改造工程的进展。当改造完成后,他们将从每年节约的能源费用和清洁发展机制的碳交易额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分成。这样做虽然会使居民每年得到的节能回报有所减少,但由于居民并没有初期的投资付出,并且还免去了节能改造期间的诸多麻烦,因此也是很合算的。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由于分成比例不能太高,他们也许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但对一个专业公司的运作,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和周期也是很正常的。他们甚至可以通过金融操作发行债券,将后期的部分回报变成债券收益以吸引新的投资者,这样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链会始终维持健康发展。

节能服务产业在国外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国外在70年代之后发生了能源危机,原本习惯于无节制耗能的西方人,忽然发现每月的能源供应账单变得无法承担了。在服务业已经很发达的欧美等地,一些工程公司和咨询公司开始自发地合作,通过游说政府得到相关的政策支持后,向建筑物的居民提供节能改造的技术和资金服务,并从之后的节能收益中获取报酬。此后各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与电力公司合作成立了该国第一个节能服务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具有国营背景,但却是一个纯商业性的服务公司。由于成功地抓住了时代机遇,这类节能服务公司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非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在初期就要求政府机关大楼带头接受节能服务公司的建筑节能改造。在政府的鼓励下,加拿大的六家大银行也都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

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起步很晚,至今成功的案例还不多。由于我国有5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需要节能改造,如果有大量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帮政府分担这繁重的任务,相信我们会大大缩短完成全国节能改造的时间。同时节能服务产业也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并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我们在节能服务产业获得了成功,将是我们对全世界建筑节能减排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快速的增长。因此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都应该未雨绸缪,对节能途径和节能投资收益进行系统规划。特别是在目前还较为混乱的建筑节能领域,急需社会各界提高认识,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中国经济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出版社, 2008

关天经济区节能减排对策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关天经济区,对策

引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 (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 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 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2007年末总人口为2, 842万人, 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 陕北的延安、榆林, 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所以,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关天经济区节能减排基本思路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政府在继续采取必要的节能减排措施, 开始运用市场手段来促进节能减排。通过放开能源价格等手段, 促使高耗能行业积极主动地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能,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近年来, 我国更是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节能减排新方法、新机制。由集中废水处理代替分散处理, 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 节约能源消耗, 降低污染物排放已是一个大势所趋。因此, 关天经济开发区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战略应从区域角度寻找对策方法, 同时还需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借鉴其他国家或企业的节能措施深化关天经济区企业节能减排战略。

二、关天经济区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一) 提高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企业仅注重产品竞争力, 并不注重成本竞争力, 特别是对一些能源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不高的企业认为, 并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因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企业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节约能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 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 强化技术创新。

目前, 从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的能源技术和装备水平仍然很低, 多数技术相对落后, 能源效率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为十几年。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三) 加大企业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节能减排投资少, 资金和节能减排任务不匹配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缺乏政府投资的有效支持,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主要由企业承担。企业作为节能减排投资主体, 投资能力较弱, 也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 大量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 很多好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一方面主要是节能减排采购成本高, 有的甚至是一些部门指定必须采购的设备, 其价格就更高;另一方面节能减排设备对配套设施要求严格, 企业不注重对配套设备的改进, 那么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政府要营造鼓励企业积极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要加大对节能减耗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鼓励其主动积极地通过采购或改造, 使用更为环保、更为经济的设备及配套设施, 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四) 调整和优化结构。

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按照“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空间布局规划, 开发甘泉、社棠、马跑泉、廿里铺、七里墩、岷山路、西十里、天水郡等八个片区及三阳川新区建设,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加大县城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和供水、集中供热、燃气、公共交通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力度, 不断增强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把甘谷、秦安、武山培育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产业配套、人口聚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加快小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系统。我们不但要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而且要推动自主创新,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

(五) 加强节能减排基础管理。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仍应继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节能减排, 投资少, 见效快, 而且潜力很大。据有关方面统计, 我国耗能设备技术效率和能源经济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能源技术效率而造成的差距占1/3, 而经济效率方面所造成的差距占到2/3, 管理落后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 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 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关天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中;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 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六) 健全法制。

应将节约能源纳入到关天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完善法规体系。明确立法指导思想、确立立法指导原则、构建立法框架体系,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体系, 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及修订等工作, 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 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从而配合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七) 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 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对社会大众开展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宣传, 树立低碳观念, 传播低碳知识, 发展低碳经济, 提倡低碳生活, 通过编写书籍、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进行低碳宣传等方式, 推动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优化结构, 抢抓机遇, 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 奋力推动关天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 着力搞好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四个联动,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 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 努力提高关天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 把关天建成功能完备的经济区。

参考文献

[1]李志学等.我国能源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 2010.9.

上一篇:建筑涂料施工技术下一篇:城市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