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12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比一般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更高的难度,因而需要更加重视宏观层面的问题——哲学问题。在一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体,但是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职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为什么改”和“如何改”的程度。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当然要由政府领导,但是主导却是社会,社会需求是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之本是教材而不是大纲,因为教材比大纲有更多优点。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的改革,应当适当增加面试或口试,它们是增强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减少学用脱节和学生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哲学问题;考核形式

作者简介:孔琳琳(1971-),女,江西鄱阳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语言哲学、应用语言学;李旋(1988-),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频次效应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个体差异性研究”(编号:17YB206),主持人:李旋。

有诸多专家学者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各个层面发表了极其精辟的见解,它们对于推动各级各类院校进行改革有重要意义,是多年来英语教育界进行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但是我们发现,对英语教学改革涉及的宏观理论问题关注不够,关于英语教学改革的哲学问题则更少有人问津。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并不是世外之学,它深深扎根于社会并为社会服务,英语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很多宏观问题都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它们需要正确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例如,有的专家学者提出的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本体论研究”[1]就是一种哲学尝试。

对于职校而言,英语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2]。因为职校的英语教学不太可能涉及考研英语的问题而更需强调实用性;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英语需求也使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问题更为突出;职校的英语教材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而是教学之本;职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地教会学生面试和口试的能力,即使现在还未要求的口试也应该未雨绸缪,从而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愿意对我国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哲学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得到国内职校英语教育界的关注。

这些哲学问题主要有: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是谁?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什么作为主导?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改革?

一、关于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师?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关于教学主体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在一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一切英语教学中,也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英语教学改革、特别是职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中是否学生也是主体呢?我们认为不能这么说,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改革是有区别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人的活动,但是二者活动的性质不同。“英语教学”包括“教”与“学”两部分,而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为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前提,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英语教学改革”的中心词则是“改革”,在“英语教学改革”这样一種活动中,不再是纯粹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而是要对“教”与“学”这样一个“统一体”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是自觉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为什么改”和“如何改”的程度;教师则应该是自觉的,因为教师必须对“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有一个大致的考虑。如果连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改”,朝哪个方向“改”,那么学生就根本不可能知道在学习中如何“改”,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调动起来。这是从理论上说明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的理由。

从实践上说,英语教学改革之所以不能以学生为主体,还在于“改革”本身比“学习”的难度大,如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势必使教学改革政出多门,呈现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的乱象。学生的基础(包括外语基础和学好外语的中文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也是五花八门。如果英语教学改革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就难免出现与教学改革初衷背道而驰的消极后果。一般地说,学生会对凡是自己认为不满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抵制,极端的甚至会导致取消英语教学,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职校学生在这方面比一般院校还更严重。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职校学生在未来的择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

认识到英语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对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更好地组织、实施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改革既生动活泼,又卓有成效;其次,依靠教师进行改革,才能集思广益,越改越符合教学要求,因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熟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教师才最清楚为什么要改和如何改;再次,明确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放下包袱,大胆创新,防止因为害怕被学生批评而缩手缩脚,跟着感觉走,依着惯性随大流;最后,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可以摆脱很多无谓的干扰,使教师能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政府还是社会?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所走过的道路表明:任何一项规模宏大的改革,都必须有政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样,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这样,教育改革同样不能例外。在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并非单纯是教育界的事情,它牵涉面广,人员众多,程序复杂,影响巨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主权和文化政策,因此,英语教学改革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强调政府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是完全必要的。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联系到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认为,要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的成功,应该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政府的领导和组织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但是只有社会需求才是改革的真正动力,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围绕社会需求进行改革,才能克服各种弊端,取得实效。对于职校英语教学改革尤其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着“全民必修”、“过度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不少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英语的“全民必修”制度,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高端英语人才紧缺的现状,相反却用英语这把“手术刀”强行剪裁许多国家的英才,造成了某些不利的后果[3]。因此,把社会需求作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主导,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大有用武之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按照社会需求确定教学科目和专业,大力增加社会急需的商务、旅游、科技英语科目和专业,坚决减少或取消社会需求量少、不太符合当前国家政策的科目和专业;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人员编写教材,使教材能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增加自爱、友爱、慈善、环保、自强、自立、理财、和谐、救灾和自救等方面内容,删除那些鼓吹阶级斗争、宣扬战争、宣扬恐怖和暴力、宣扬人间对立和歧视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教材时初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强适应将来走上社会的能力;三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按照社会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对于社会需求量大、英语人才又相对短缺的专业应该适当扩大招生数量,反之则减少数量,避免将来更多的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最后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增加那些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有重大作用的“自主合作学习”、“输出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对于传统的背诵、默写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职校英语教学改革之本:大纲还是教材?

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本,因为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制定的教学规范,只有以大纲为本,才能使改革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否则各行其是,改革是无法进行的。另一种意见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教材为本,原因是教学大纲只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纲要”,抽象性和原则性是其主要特点,它只规定了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因而英语教学改革是不可能以大纲为本的,只能以教材为本。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和其他课程的改革一样,应该以教材为本,原因不但在于如前所述大纲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且在于教材自身的许多优点。首先,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因此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全面展开。一本好的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和基本精神。其次,教材在统一的教学大纲规范下,具有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好的教材就是为教学人员准备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材料,在这方面,职校的英语教材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第三,教材并非教学大纲的翻版,它应该对大纲有所超越。教材编写者可以在大纲的要求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教材编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大纲只是规范了一些非常有限的内容,如果只就这些内容进行教学,则教师无法教,学生也无法学;而教材则不同,好的教材是选、编、写、评四者的有机统一。最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编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类型的教材。例如对于国际投资、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这些不同的专业就可以编写不同的教材,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可以作出区分[4]。以上这些优点都是教学大纲不能比拟的。为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驟地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各种英语课程的教材,并且把其母语国家的优秀教材加以有选择地介绍引进。这方面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卓有成效,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在于:既然教材是相对稳定的教学改革之“本”,在编写教材时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东西充实到教材中去。如何把握二者的“度”呢?结论是:既然是改革,那么“变”就是常态,是绝对的;“不变”是特例,因而是相对的。就绝对的意义上说,教学大纲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当社会生活实践发生极大变化的时候,教学大纲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相对意义上说,在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变化应该仍然能够保持“变”中之“不变”。因此,变动中的教材就仍然能够担当教学改革之本的角色。只要这个“度”把握得好,职校英语的教材是完全可以胜任教学之本的角色的。

四、职校英语教学考核形式的改革:口试与笔试?

英语教学改革30多年,从考核形式上说,最大的改革就是客观性试题比例大幅度提高,而主观性试题比例显著减少(近几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但并未从根本上改观)。一张试卷,学生所需要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简单地判断对和错。这样做的好处是评卷相对客观快捷,学生相对轻松;缺点是随机性增大,不但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单词和句子的拼写、书写、准确记忆能力,音调、音准等发音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舞弊的机会大大增多。笔者曾经注意到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差,从来没有及格过,但是在等级考试或比较重要的期末考试时可以考出良好甚至优秀的成绩。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新时期往往把考试成绩与奖学金和其他荣誉挂钩,更是使考试成为学生高度重视的评价标尺。考试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多种利益。不适当的考核形式既不能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还容易使学生滋生不良的道德习惯,实在是在必须尽快改革之列。也有一些学者早就指出过其弊端[5]。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什么内容,就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形式,英语教学教的是“外语”即第二种语言,而语言的根本意义在于使用。语言使用当然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口头语言,能否正确地使用口语,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语言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如果要检测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笔试而应该是口试。如果一定要分出一个主次,划定一个比例,那么英语学习考核中的口试分量应该不少于50%,因为语言的作用主要是说和听而不是写的。中文英语都是如此。

可能有人会怀疑:我们从儿童到青年再到成人学语文,基本都是只有笔试而没有口试,不照样可以考核出比较好的成绩吗?为什么学习英语就一定要强调口试呢?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学习母语和学习英语的区别了。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活,不但是学习,就是平时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使用口语,因此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面语,口语并不需要单独考核。学习英语就不同了,英语是与母语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环境,因此口语完全是通过自觉努力“学”到的,它和母语的习得机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的考核中加大口试分量,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学习的准确效果。除此之外,增加口试还可以提高学生重视口语的意识,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减少舞弊的可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值得尽快推行。对于职校的英语教学来说,增加口试的权重还有助于减少学用脱节问题的产生,抑制学生的舞弊行为,提高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未来的择业竞争力。有人认为现在教学大纲或教材都没有要求外语口试,职校英语教學改革增强口试是多此一举、自讨苦吃,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所谓“教学改革”,就是要把不好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改掉,现在证明过分重视客观性试题的笔试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呢?学术论文也就是要研究如何改变不合理的现状而不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连续数年采用了增大口试比例的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某些专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6][7],这就证明了好的教学形式确实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2-7.

[2]刘茂万.高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之探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114-115.

[3]黄姣玲:外语教育改革必须从制度改革做起[J]探索与争鸣,2008(12):86-87.

[4]桂国平.我国高校的专业外语教育与国家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335-341.

[5]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敏子.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2):88-90.

[7]陈文锋.职业英语教学与交际法语言教学[J].海外英语,2017(11):86-88.

责任编辑 秦红梅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就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校重要的办学理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但是,当前职校英语教学在“就业导向”方面尚存不足,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职校英语教学状况集中表现在学生基础、师资状况、大纲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考试评估等方面。

(一)学生基础方面。

职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项关于中职新生的调查显示:72.24%的新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英语基础薄弱,带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存在心理障碍,自学能力差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师资状况方面。

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比较滞后,侧重传统英语教学中对语法、词汇的记忆、练习,缺乏师生交流,所授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要求脱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三)大纲教材。

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没有顾忌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体现职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统一教材下无法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导致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和职业要求。

(四)教学方式。

职校英语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使用口头讲授和板书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师生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条件。

职校教学条件较差,如教室硬件设施不齐全,设备陈旧,英语资料匮乏,缺乏外教,难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班级容量过大等。

(六)教学评价方式。

部分职校仍然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过于重视书面英语成绩,反而忽略学生真实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的联系更密切,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要求。职业学校以向社会输送职业人才为办学宗旨,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快速、顺利适应职场工作为学习目标。所以,职校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观念,从学生实际和职校培养目标出发,充分理解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不仅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更关系教师向学生教授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的效率及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所以,要体现职校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是重要方面。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交际教学、分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交际教学是指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日常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分层教学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在一定范围内分别实施教学,主要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如布置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探究式教学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教学作用。

(三)改革教学内容,适应职业要求。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教材,所以为体现职校英语教学“就业导向”的特点,应当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对英语课程内容的修改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要适应职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教材体系应当体现层次性,教材内容应当突出职业性和使用性。可以分别设置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专业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公文书写、专业词汇等。

(四)改革考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

过于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作用,反而会模糊对学生真实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所以,应当改革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考评内容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对相应模块分别进行考评,如对基础英语模块的考评内容为基础知识、听力、口试,对专业模块的考评内容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翻译、职场公文的书写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作为学生的总成绩。考评形式可以将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激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提出相关要求,为了使职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满足工作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英语教学。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职校英语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磊.浅谈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王国凤.中职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探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职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分必要。通过调研,本文阐释了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实施的困难,并针对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校外实习基地 管理机制 实施困难 建立措施

校外实习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一线工作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对三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的过程。为了确保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各专业都积极地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洽谈联系,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思考和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管理(在本论文中主要指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教学运行、顶岗实习管理、协议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方法、策略与机制。)上来说,第一个问题是,校外实习应该由谁管理?企业还是学校?学生进入实习企业,由于校方没有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对于实习的过程掌控有些鞭长莫及;企业只会用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其快速成长,但对其思想精神的关注还是有所欠缺的。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存续与维护缺乏有效的跟进管理。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之初,往往双方领导热情满满,热烈非凡,仪式一过,合作细节方面未及时深入探讨其可行性,随后实习基地工作亦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了一张协议书。有幸存活下来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能够使校外实习基地稳定运行的运行机制、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即构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各要素(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法律法规要素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要素等)在共建运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规律、方式、特征等长效机制。

一、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校企实习合作管理机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做的与以后工作中做的基本相似或一致,能切实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合作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保障了實习实训的工作仿真度,存续与维持这一点,我们必须建立长效的校企实习合作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环节。

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其良性运转保障了校外实习实训工作的质量,这是工学结合的根本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离开学校老师和大部分同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锻炼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模拟的职场实践中更好地锻炼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工作中抗压耐挫能力等。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平台上有些学生实现了就业,有些学生发现了自身优长。我们要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和发展,这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打破原来的封闭桎梏之网。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中的困难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制于专业所属行业特殊情况,不利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所属的相关行业的具体情况不一而足,部分专业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情况难以统一安排校外实习,学生较多而长期合作的单位较少。学生大多数前往国有企事业单位、施工企业进行校外实习,每个单位接纳学生数有限,成建制出去顶岗实习的机会少。

(二)校外实习基地分散,学校监管难度大。

学校对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实习地点分散(尤其是文科类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学生众多的会计专业,单个企业接受实习生人数却十分有限),远离学校,甚至远在省外(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分布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等国际贸易业务较多的城市),学校难以对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完善考核,在管理上相对较松,实习约束性较差,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

(三)校外实习基地达不到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学生实习纪律松散。

学生对部分顶岗实习单位满意度不高,不愿到单位实习。某些学生实习不到1个月就跑了,企业难以打分,学校更难以控制。

三、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的事,迫切需要政府机构职能部门的宏观引导,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健康长远地发展。

政府在推动顶岗实习工作上,主要是做好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从制度层面要求企业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职责,同时也要对已经从事培养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其他方面的补偿。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的意识,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

以工学结合的思想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各有优势: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队伍和他们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对前沿信息的获取;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要实现互利双赢主要依靠两者的优势融合。

互利双赢是维系校企关系的纽带,在校外实习基地长期合作中,企业得到校方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并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校方以师资和科研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为其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双方从内在需求上说,都希望外实习基地的高校长期良好运转,构建校外实习基地长效运行机制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三)以共同培养学生为目标的刚性约束和保障。

有些专业难以统一安排校外实习,实习过程难以监控,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等在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实施中的困难,表面看来无非是校企建立实习基地的目的有别;究其根源则在于制度缺失,政府推动,制度建设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的首要措施。制定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予以明确,通过立法规范保护各方利益不受侵犯。

这种刚性的约束和保障应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组成权威领导,能动地协调各方利益,由懂教学与熟悉生产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办事机构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转,要做好教学、师资、学生诸方面的管理工作。要建立评估机制,对教学计划的执行、监督、评价,教师的配备、进修、考核,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

(四)校企双方保持诚信友好。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源起无疑是共同利益,这一内需推动了合作的开始,而要使基地持续存活并良好运行下去,诚信友好是润滑剂,它在校企双方领导,部门负责人和老师,以及员工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互相听取对方的意见与建议,相互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友谊,共同进步。

当下高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既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考试及综合能力测试,又没有对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员工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工作坚持定期评估,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反馈机制提高实习基地管理水平,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积累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

四、关于高职校外实习基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建议

校外实习作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環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化,但是合作的基础太过薄弱,而且各个学科的校外实习基地各有不同,深度合作更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在笼统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的研究中穷尽,试图在众多学科中找寻一些共同规律以指导实践。

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是学生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和潜在优质劳动力的或然性选择,企业运作必须以营利为目的,人才培养必经顶岗实操环节。校企双方应该共同为实习基地落实保障制度,公平地对待实习生的劳动付出,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有不同的类型,有适合长时间实习的也有适合短期观摩的,在教学管理中应对长短期实习实训做出具体项目训练要求,让不同的实习基地满足不同的实习需要,而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实习的诉求清晰是对人才质量的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说,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性并不在于一个具体企业能长时间充当某专业的实习基地,而是服务于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某类型的实习基地不断档。

参考文献:

[1]宋秀英.论高职院校装饰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435.

[2]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

[3]刘璇,毕大伟,景文艳.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各地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大量广告类专业,急需大批高质量广告学专业职业师资。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个集合多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强调实战能力。广告学的学科特性和职师特点决定了要有效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必须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国界合作培养人才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美第奇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培养高质量复合型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跨界合作 培养 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 合作路径

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正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与充实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广告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和消费者的广告观念也逐步加深,而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发展,广告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对广告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广告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大量经过系统训练的广告从业人员。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大量与广告行业各工种岗位相关的实用性专业,如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传媒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近年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前景广阔,但其对广告学师资的要求较高。作为中职广告相关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相应专业知识,掌握高科技手段,还要了解广告行业市场最新发展动态,成为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师范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手段传授广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广告专业师资人才。

二、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开展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Crossover)是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1]随着市场经济中行业与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会,跨界合作能实现很多原本不相关的渠道资源共享,合力开拓 1+1>2的市场,使收益倍增。

培养高质量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开展跨界合作,是由广告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个集合多学科的复合型学科,与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涉及多个学科与专业,强调实战能力。一个好的广告作品或好的广告营销案例,往往要有文学、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影视编导、经营管理等很多学科的人才参加。在社会实践中,一些大型广告公司也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上迈出重要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职师人才更需要开展跨界合作。“职师”全称“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指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师。高质量职师人才不仅要求学好专业技能,取得该专业的多本专业技能证书;同时还要求掌握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师范专业知识并取得教育资格证,成为专业技能过硬、教学能力强的职教“双师型”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各地中等职业学校都需要大量职师人才。职师特性决定了培养高质量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需要创新理念,有效开展跨学科合作。

跨界合作的鼻祖是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美第奇。他身为银行家,却与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政治家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士交流合作,促使佛罗伦萨成为中世纪欧洲最著名、最具创新与创意的城市, 对欧洲文艺复兴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美第奇效应”成为跨界合作的代名词,当跨入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会点时,会因结合现有观念而创造出大量突破性的新想法。跨界合作对网状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跨度越大,跨界合作成果越大,催生新事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越强——这是跨界的哲学,也正好符合了广告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特点,契合了广告创新的路径。

高校开展跨界合作培养人才时,要注意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跨越不同领域的障碍,通过异场域碰撞,激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培养跨领域思考、发展的能力,培养拥有多领域专长,具有宽阔视野和创新能力,能胜任广告设计、策划、管理、创意等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人才。

三、开展跨界合作培养职师广告人才的四大路径

职师广告人才首先应该具备高水平广告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能力和资格,这样毕业后成为双师型人才,就业选择会比别人更多一些。高校在职师广告学专业办学过程中要考虑其双师型培养的具体要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开展跨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服务广告行业发展的能力。

(一)集合各个学科专家智慧,创新广告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广告学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广告理论、广告伦理、广告法制远落后于业界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的广告产品大多是跟风、复制、模仿,甚至恶俗,缺少自己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核,广告创意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高校要集合与广告学科相关的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让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开展跨界合作,参与教学科研创新,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告学科相融合,利用高校在高科技领域的研发优势,把握新媒体数字技术前沿的动态,研究整个广告行业的创新变化发展,让理论教学研究跟上并领先于广告业的发展,使该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把握广告行业的发展动态。

广告学学科是一个融合的学科,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跨界创新,这种学科融合的资源只有在高校里才能得到。高校可以成立广告创作中心、广告研究中心、广告制作公司等,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如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市场学等多个与广告学研究的相关领域,聚集起来,整合力量,开展广告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广告学跨学科研究和广告实务运作,参与企业广告项目策划和广告运作。

(二)整合各个专业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过分专业化,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分离,重科技、轻人文,多灌输、少创新。职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校资源能够整合的条件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甚至是不同高校之间的限制,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交叉性的改变,如职师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校跨专业选修广告学相关课程,在学好专业性课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更细化的专业教学方向。

师范院校应发挥师范教育特长,在师范类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方面,注重职师专业的培养需求,整合优质师资和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又要强调技术、艺术和实践的结合,使师范性与学术性、创造性、实用性齐头并进。

(三)多种形式跨产业合作,校企、校校互动共享双赢

高校与行业间的互惠合作是实现各地广告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广告学学科特点和职师特点决定其教学必须和广告活动、中职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学校之间良好的跨界合作互动,实施与大企业合作办学战略,与业界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解决广告学学科发展方向、能力建构和人才培养针对性等关键性问题。

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职师广告人才,高校需要人才实习与就业基地。高校可以通过与广告企业、产业园区、中职院校合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企业、职校培训人才,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把企业最优秀的高管团队集聚起来做师资,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高校应将合作办学、项目调研、咨询培训、实习基地等内容和要求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各类广告人才在广告实践中锻炼、发展,走一条高校与产业相结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四)高校要努力走出国门,加强跨国界合作

随着中国广告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日渐加强,作为经济文化交流重要方式的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更为看重,对中国广告教育国际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知名跨国广告企业的跨国界合作。

如今,全球大型广告集团公司纷纷落户中国,我国广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提前做好人才准备,加大与国际组织、国际4A广告公司的合作,在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备国际视野的职师广告人才。

高校应与广告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合作,制定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计划,在学生互换、师资交流等方面达成全方位的合作,扩大师生交流数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贸易法的比重;利用国际丰富的广告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广告学高端人才。

为保证职师学生得到更全面和专业化的教育,毕业后有充分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传统广告学专业教育模式上,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加大跨界合作力度,有针对性地打造“非传统大学教育”——重视教研教改,紧随广告行业技术发展潮流,紧扣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需求,强化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课程比重,拓展校企互动,联合办学,企业职校全真环境实习实践,同时把职业素质课程、师范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评分体系中,贯穿始终,整合各种力量来推动职师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职师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l] 百度百科.跨界合作[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635190.htm.2012-01-10.

[2] 弗朗斯·约翰松,刘尔铎,杨小庄译.美第奇效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3] 杨文良.高职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6):1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市场经济也随之逐渐地壮大起来,财政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职校作为培养学生茁壮成长的圣地,学校的内部应该是公开透明干净的,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做到廉洁从政,学校的内部财务审计自然避免不了,内部财务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性的监督活动,越来越重要。在现在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出现了种种的不良因素,导致内部的财务审计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内部财务审计的作用。一些职校仍然存在内部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强、审计内容不完善、审计系统没有健全、审计职能不全方位、审计机构不专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财务审计的质量与相关效率。应该迅速地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内部财务审计的整改,及時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让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走上法制化道路,使其拥有规范化与科学化。文章应用前车之鉴,分析各大职校内部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现状和改进的措施,阐明了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最后对文章做了财务性的总结。

[关键词] 职校;内部财务审计;研究探讨

1 前 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到来,并且通过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的确立了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职校的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进一步的国家扶持力度和大量资金的注入以及扩大相关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整体的办学系统,现在这种改革已经成为各大职校的改革方向以及发展的重要趋势,职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是控制相关经济的重要工作,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性质是一种对于管理权力的延伸,这也是一种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更是代表管理职权的审计工作。职校的内部审计即是职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审计部分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也同时要求相关部分重视自己的素质。它同时肩负着学校内部经费管理的工作,又肩负着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神圣职责。它是一个服务于整个学校的部门,要及时地为学校经济风险进行评估管理,让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更有意义的事业中,同时也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服务。开展内部的财务审计是促进职校的自身发展,经济管理,提高学校的水平。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提高职校综合效益的前提。面对着职校的经济问题和相关的审计问题,如何应对相关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思想,更新传统的观念,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如何及时地提高职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已成为职校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 职校内部的财务审计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问题

2.1 从世界经济体制的解体到现在中国的21世纪

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才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中国的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一个是世界性的新型的技术革新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我国的市场经济现在仍在发展中的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在计划内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尽可能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之间的差距,这就必须要跟进新时代步伐,抓住机遇,一往直前。越过重商主义阶段直接建立在现代的高新技术的基础之上,所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将优先发展教育这一领悟和发展可持续战略融合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去。要实现宏伟的蓝图就需要大家一同努力,对于《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科学地指出,要切实地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建设基础,把教育投资作为基础性的投资,而不是消费型的投资。教育的发展也已经摆在了重中之重。企业的投资也进入了教育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招商引资,从而更好地建设学校,银行也放开了对于教育的贷款渠道。而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也已经做了重点的部署,现代化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参与指导发表的《现代内部审计务实》是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相信每个财务工作者和审计工作者都有所耳闻。将管理学与现代内部审计融为一体,强调了业务导向和管理导向的综合性审计。客观公正地提出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能够帮助管理层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工作。

2.2 通过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的财务审计正在日益壮大

社会市场经济的推动加之财政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作为监督活动越发地重要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状况,如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相关的重视、力度不够,或者审计不到位等,存在着一种纸老虎的现象,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财务审计工作如果不健全再怎么做也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学校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也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一些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够具体也不够公开。相关的物质方面和人员分配方面存在着差距。职校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存在着“免疫系统”,所谓的免疫就是在病毒侵袭前有着自动启动的防御功能,自觉抵御查处这些病害,职校的领导者缺乏足够的对于审计的认知,而在他们的眼中就觉得审计工作没有那么的重要,审计中的免疫系统也是觉得审计是一种给自己的工作挑毛病,找麻烦与自己对立的部门,在心理上严重地排斥这些部门,不赞同不认知这些部门,以致会阻止内部进行审计,所以这就造成了多所职校设立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领导还不重视并且大大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缺乏审计内部的自信心,并且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对于不合理的经济支出提出相关的献言计策。由于一些职校的领导认为学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所以就放松了对于职校的内审工作。但是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文献在不断颁发,这就使得审计工作走向了法律化、规范化的道路。但是在现实中,纵使法律颁发了,但是法律的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由于对于内审工作不重视,这就使得职校个别人有机可乘,造成了相关的损失,其是不可估量的。职校是独立的经济体制,如果过多地重视外部的建设而忽略了财务控制的能力,那么就会产生相关的负面影响,这就使得多了一层风险,学校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审计、纪检、监察等各种检查交叉在一起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及时地处理,就会发生一些挪用公款挪用教学资金的现象发生。

3 加强职校内部审计的相关各种制度

如何改善审计的相关制度,需要校领导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意识改变自己的态度,完善审计的相关要求,逐一改变,重视起内审制度,在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体制的同时,需要相关的财务工作者对财务机构的管理工作秉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的各种资产管理都认真地做记录并且逐一记录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用良心做事,做好对学校的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地让学校避免负债累累的情况,杜绝空壳学校等。加强内部的队伍建设工作,让财务工作者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进行交流,总结工作,强化团队的服务意识,将服务寓于审计监督和审计评价中,有效发展内部审计的服务工作,挖掘出每个部门的潜力。

4 结 论

内部审计是为了维护职校经济正常运行秩序的保护标志,是民众的眼睛,是领导的决策。内部审计推进了廉政建设、职校依法管理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改革。现如今职校内部审计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职校的内部审计要有专注创新的紧张感,在审计思路、设计方法、审计观念、审计领域上与时俱进,并且应采取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从而使职校内部审计发挥出签证、控制、评价和建设的应有作用,促进职校平稳健康且又快速地发展。通过以上叙述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在西方内部审计已逾百年历史的今天,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起步晚,而职校的内部审计开展得更晚。一直以来,职校的领导对于内部审查工作的定位不够精确,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所以对于职校内部审计的不重视,造成了职校内审工作的定位不高,内部审计机构受国家制度和法规的制约,尚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独立性。审计软件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与推广,审计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开展得不理想,从而造成了审计工作的不严谨、误差大,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风险。职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后续的教育跟不上,无法发挥在该岗位应发挥出的能力,导致审计工作的风险,影响工作的效果。综上所述,职校的各领导要创新适宜的内部审计环境,重视起内审工作,完善内审制度,让内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尽可能地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逐渐转移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事前控制与事中检查,完善职校内部审计的工作。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化电子技术,逐渐完成职校审计工作的电算化技术。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力度,优化专项审计工作。特别是要通过审计技术的手段提高职校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喻泳宇.改制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影响[C].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2004.

[2]陈亚平, 董义. 浅谈企业改制中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定位及作用[C].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2004.

[3]陶琴.关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思索[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经济与管理主题,2016.

[4]秦之泰.村居內部审计增加农村集体组织价值途径研究[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4:119-156.

职校市场营销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提升职校生综合竞争力、丰富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基于素质本位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了解素质本位阶段的实际内容出发,以素质本位理论为依据,通过深入剖析当下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兵营(1970-),男,江苏宿迁人,江苏淮海技师学院高級教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校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中职协立项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战略的研究”子课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究”(编号:2016043),主持人:张兵营。

职业素养是职校生适应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体现。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职校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运用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二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了知识本位阶段(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人格本位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职校毕业生不仅仅提出了能力的要求,更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诚信、个性品质、及创新创优和特长提出了要求。由此,职业教育进入了素质本位阶段。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素质本位阶段,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我国最早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概念的是解延年,他将概念定义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素质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创造性素素质。在外延上,可分解为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五个方面[1]。

素养,是指个体在某个方面的修养学习所达到的某种程度,是后天养成的素质,其作用发挥的大与小,决定着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大与小。职业素养是社会各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转化的要求和规范。简言之,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即职业情感、意志品质、良知、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内化而成的个人综合素质。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职校生职业素养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等。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校生,进入岗位后能发挥主人翁的意识,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完成工作,怀着真心、真情做好每一项工作;职业素养偏低的职校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工作出现纰漏较多。

二、加强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职业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始终秉持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主动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概括来说,主要是指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强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主要是满足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要。世界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用人理念,如爱立信公司的“大企业做人——一个全面素质的人,除专业技能外更加强调一个人的价值观、主动性、创造性、与人分享、团队精神和爱心等软素质”;惠普公司的“态度最重要——热忱对待客户,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靠团队精神达到企业的共同目标”;索尼公司的“培养坚忍不拔的工程师——好奇心、执着、灵活性、乐观主义和挑战性、冒险精神”。由此可见,这些知名企业不仅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意志力、团队合作、责任感、进取心等职业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求员工具有“工匠精神”。

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方法下,大多数的企业普遍认同的观念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缺乏“工匠精神”,如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笔者认为,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更强调员工“工匠精神”中的敬业意识、忠诚度、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这些职业素养,才能更加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过去,职业院校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轻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做法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偏离了职业教育“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初衷。所以,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强化岗位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助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丰富职业教育内涵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将“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部分职业学校按照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在课程上加入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法律知识,由教师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文化、现代礼仪规范、道德修养等校本教材,拓展了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从而,大大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三、基于素质本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校生职業素养培养基础薄弱

为了了解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情况,笔者针对某县职业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某县2016年中考毕业生中有78.9%的低分考生进入了该县中职学校(见表1)。职校生普遍存在着逃课、上课睡觉、打架斗殴等情况,这从两方面影响教育教学,一方面学生外出上网、逃课、打架斗殴等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较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出现对专业的厌学,造成文化知识薄弱、理论不足、技能不强的尴尬局面。

进入企业后,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部分学生中容易出现离岗、换岗现象,学生实习稳固率不高。调查显示,某县职业学校实习生近四年来学生实习1个月的稳固率大约在79%左右,3个月的稳固率大约在73%左右,而6个月的稳固率仅为56%左右(见表2)。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职业情感、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缺乏必备的职业素养。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不够全面,德育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的需要。比如职业责任感、自信心与意志力、职业价值观、自觉自律意识、人际关系处理等,特别是执行力的缺失。究其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而说教式的教学形式难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不够深入,很大程度上存在校企“两张皮”现象。三是部分教师只埋头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二)职校生职业素养家庭熏陶缺乏

职校生有的来源于弱势家庭,受到家庭环境和成员的影响,缺少职业启蒙教育;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或单亲家庭等,缺乏家庭温情和沟通,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就出现了心理畸形,产生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同时,家庭成员普遍将职业素养培养的责任归结于学校,缺乏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职校生职业素养家庭熏陶缺乏。

(三)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校企合作

目前,仍有不少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浅层次上,缺乏深度合作与探索。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过分追求就业率,缺少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调查,缺少在课程和师资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念和态度、合作意识等培养受到了很大限制。有的职业学校认为,购买了企业设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能够进入车间参观就已经达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然而,单以硬件为主的校企合作,缺乏内涵式建设,未能将企业岗位知识、技能,企业文化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就业岗位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基于素质本位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思考

(一)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形成目标向心力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并重申教育应以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指出“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一种特质的混合,它把通过技术传递和职业培训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合作能力、社会行为、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融合起来的。”可见,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总体而言,德育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说教式、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问题,学生学习乏味。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听众,处于被动地学习地位,无法适应德育培养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德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拥有者转换为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同样,学生要从孤立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积极的参与者。如此,学生才能通过“了解——理解——评价——行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与社会、职业的联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和工具,尽量引用大量的案列、实例,让学生通过研讨、辩论等提升职业素养。

(二)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形成系统合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正处于素质本位阶段,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转变,在课程研究方面教师普遍能力有所欠缺。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在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上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超负荷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只能将现有精力全部用来应付课堂教学,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就业专项技能就够了,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归结于德育教师或是班主任的教学目标。教师人为地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分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2]。

由于深耕职业教育多年,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一是将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实习场所体验、企业岗位认知学习等,进入真实职业体验,借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如在《国际注册师》课程中可以开设《客户沟通》课程,在商务文秘专业可以增加《职业礼仪》、《演讲口才》等,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职业规范;二是将规范化的意识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中。如通过实习车间的“8S”生产化管理的训练,加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的安全、卫生、生产规范、生产流程的了解,提升学生职业认知。三是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材编制和开发。例如航空专业,课程侧重于英语标识学习、礼貌用语、服务意识等;而汽修专业,侧重于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技能教学与工匠品质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搭建活动平台,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牵引力

职业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合作与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动育人体系。

1.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并开展经典阅读、古诗文诵读、应用文写作等活动。以我校为例,利用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不仅规定每位教师和学生要熟练地诵读《弟子规》,各个系部和各个专业还要联系自身特色特点,将《弟子规》的精粹内容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孝道教育。

2.将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形象设计、内涵设计、制度设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贯穿在校园文化的系统建设中,如建设相关的主题文化广场,将教师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在宣传栏中宣传和展示,发挥出示范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并将学院章程系统梳理和完善。

3.充分发挥“技能节”“艺术节”的作用,以赛促学。通过技能竞赛让学生既重视技能学习,又重视提高自身的才艺展示,并通过获奖表彰大会形式进一步强化學生的荣誉意识。通过各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健全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

(四)完善校企合作,形成自身内驱力

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共同参与。通过企业氛围熏陶,岗位锻炼,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养。根据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内驱力的形成。

1.积极引企入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首先是引企入校,学校通过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校中厂”、“场中校”双向结合,引入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浸润企业文化;在教学环节,搭建仿真实训室、实训平台,促进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操作学习,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提高。

2.加强文化熏陶,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依托学校的骨干专业兴办校内的产业,学生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企业的工人,既受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约束,又不断浸润和学习企业的文化。校内自办企业无论是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上,学习借鉴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行业和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

3.促进师资双向流通,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力量,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学校课堂,帮助学生更加详细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热情和干劲;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组织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4.开发课本教材,形成教育体系。学校要积极将企业制度、岗位职责等纳入到校本教材体系中,以企业文化的学习为核心,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并形成教育教学工作体系,让学生在系统教学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润禾.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相关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11).

[2]邓鼎森,郭忠,谢癸亮.基于工学结合构建“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2015(14).

责任编辑 时红兵

上一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工作公允价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