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导学案

2024-06-28

高二数学导学案(精选8篇)

高二数学导学案 第1篇

选修1-1 第三章 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一、平均变化率:一般地,已知函数y=f(x),x0,x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x=x1-x0,△y=y1-y0=f(x1)-f(x0)=f(x0+△x)-f(x0),则当△x≠0时,比值y

f(x0x)f(x0)

例3求函数y=

1x

在区间x0到x0+Δx之间的平均变化率。(x00)

称作

x

x

函数 y=f(x)在区间 [x0,x0+△x]

练习1在求平均变化率中,自变量的增量x()

A.x0B.x0C.x0D.x0

练习2 设函数yfx,当自变量x由x0改变到x0x时,函数的改变量y为(A fx0xB fx0xC fx0x D fx0xfx0

二、典型例题

例1 求函数y=x2在区间[x0,x0+△x]上的平均变化率。

例2设函数f(x)x21,求:

(1)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自变量的增量x;(2)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增量y;

(3)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方法总结: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步骤(1)求自变量的改变量△x=x1-x0

(2)求函数值的改变量△y=y1-y0=f(x1)-f(x0)=f(x0+△x)-f(x0)(3)求比值 yf(x 0x)f(x0)

x

x

例4 在曲线Δ y

yx

1的图象上取一点(1 ,2)及邻近一点(1+Δx,2+Δy),求Δ x

课堂检测

1、函数f(x)=

1x,则f(x)在区间(1,1+Δx)的平均变化率为().

(A)-1

(B)-1-Δx

(C)

11x

(D)

11x2、y2x1在(1,2)内的平均变化率为()A.3B.2C.1D.0

3、在曲线y33

2x的图象上取一点(1,32)及附近一点

1x,y

y2为(),则

x(A)

3x3

1(B)

31312

x

x3

x

(C)

x3

(D)

x3

x4、求函数f(x)x2x在x1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5、yx22x3在x2附近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

高二数学导学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感受论证特点。

4、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说标题

“师说”的含义:

“说“这种文体:

二、说作者

我所知道的.韩愈:

三、说文本内容【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变化;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二)、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无信息?

2、一代宗师为何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千古流芳的佳作呢?

3“行古道”具体指什么?文中如何体现?

4、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5、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作者从那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四、说感想(思绪拓展)

1、文章虽说是写给李蟠的,现在你还会只是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为什么?

2、说说我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或理想的老师。

五、说素材

展示我所收集到的有关“尊师重道“的名人名言、事迹、典故等。

高二数学导学案 第3篇

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海伦凯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本课设计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课文内容理解, 通过各个步骤力求让学生清晰的整理出文章结构,提取文章信息并进行一定的输出活动。第二课时除了加深理解文章写作风格之外,还要操练重点词汇,并进行笔记写作和口语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重点词汇:severe,restriction,unbearable,stubborn,troublesome,straightforward,precise,precious,eager,gradual,complex,warmth,apparent,uncertain,breakthrough

相关词汇:sweetness, now that, expand,valuable, obvious,be eager to

语法:过去完成时的功能和形式,情态动词过去时的功能和形式

2.语言技能目标

Listening: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故事的大体情节。

Speaking:以课文为范文,说出Helen Keller学习语言的过程。

Reading:读准本节课中出现的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断句。注意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Writing:正确而流利地写出重点词汇及相关词组。

三、Pre-reading

Introduction about Helen Keller

Helen Keller (June 27,1880 - June 1,1968), was anauthor, lecturer, and humanitarian whose unusual life anddedicated献身的work had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lives of the disabled (残疾人). She became blind and deaf at theage of 19 months through a damaging brain fever and couldcommunicate only through hysterical歇斯底里laughter orviolent tantrums发怒. But, with the help of her teacher AnneMansfield Sullivan,Keller learned to read barilla盲文and towrite by using a special typewriter. Bibliography自传: Keller,Helen, The Story of My Life and Teacher (1955); Waite, H.E., Valiant Companions: Helen Keller and Anne Sullivan Macy(1959);

四、Reading

Task1: Reading strategy (1)

Before reading, look at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firstcouples of lines of the text.

Look for clues to help you predict what kind of text it is andwhat it is about.

Reading strategy (2)

a.Read the text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Ignore words youdon’t know.

b.Read the text again. Try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important new words. Use a dictionary if you can’t.

c.Read any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and try to think ofpossible answers. Then fin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Task2:Read the passage again,slow down and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was Helen Keller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

2. Why was her teacher so important to her?

3. How did she learn new words?

4. Why did she feel happy when she understood the meaningof the word “water”?

5. Why was the word “love” so difficult for Helen tounderstand?

6. Why did she think that love might be the sun?

7. How did she learn the word “think”?

8. What do the words “love” and “think” have incommon?

五、自主反思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为学生演示海伦凯勒著名的著作选段,增大了课堂阅读量,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为学生播放海伦凯勒自传电影的相关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该课例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和有效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上利用网络、电影及图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课文内容发表看法,加强了语言输出练习;课后,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何用好数学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使用 重要性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应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化课堂、优化学生发展,由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穿插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强调自主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广泛推广。

1.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由四阶段组成:知识准备阶段、知识探究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知识测评阶段。正确使用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知识准备阶段是指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导学案中清晰的预习思路,找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导学案的经典分析来完成数学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导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或者认识模糊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探究阶段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依据数学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情境和研究主题,各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假设,进行推论证明;成绩居中的学做好讨论记录,依据导学案和教材,寻求依据,提供证明材料;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及时求教,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及讨论和记录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讨论结束后,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精华,改正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找到病根寻求教师帮助。数学教师在本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应用阶段是指在经过预习和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安排的练习题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练习之外,仍需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过来,因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或者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将问题彻底弄清。需要将概念弄清,消除疑点的问题,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详细研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入解读来解决;需要加强练习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指定的范围内加强练习稳固,确保自主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知识测评阶段是指随堂小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个性问题个别处理,典型问题通过当堂讲解,使所有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出错的学生,要求其当堂纠正,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课下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和思考,也作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备日后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通过以上对初中数学导学案正确使用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导学案的使用意义深远,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来说,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内涵丰富。

2.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

2.1导学案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丰富全面,知识点明确具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明显突出,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真正能够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导学案的例题设计精巧,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的优差方面,都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习具有针对性,教育学生能够因材施教。

2.2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的形式,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思路偏窄,反应慢等原因,不愿意接近教师,而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以相同身份共同学习的机会,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导学案还注重了因材施教和引入竞争机制,成绩优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竞争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2.3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针对导学案安排的讨论问题和设定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发言的角度越广泛,认识问题越深刻,所以说,导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之间必须增强合作意识,相互取长补短,合作意识越强,看问题就会越深透,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设计范围,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课堂上时间有限,所有问题全靠教师来解决,费时费力,不一定效果好,学生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印象更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2.4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对于出错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整理,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但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是初中数学学科新课改的产物,它适应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高二作文训练导学案 第5篇

课题: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欣赏 第 1 课时 总课时:3课时

编制人:胡小丹 审批人: 编制日期:2013年10月17日

【名词解析】

半命题作文是命题人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先由考生按照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它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构题、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结构分类】

半命题作文结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命后半题。如《我不再 》,《十六岁,我多了一份 》等等

命前半题,如《 的滋味》,《 也美丽》等等

3.命中间部分,如《当我面对 的时候》,《一份 》等等

4.命首尾部分,《,别再让我 》,《 是一把双刃剑》 等等。

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材料的选材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技巧点拨】 1.补题的技巧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以内容“熟”为考虑的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题目小”为上策,闪亮登场,抢人眼球。下面仅以《让___的____》为例,谈几种常见的补题技巧。

1.巧借经典歌曲添趣味。2.化解诗词警句添韵味。3.倚仗修辞求生动。

2.半命题作文容易犯的毛病

1、拘于提示,拟题过大。

2、选材俗套,情感平淡。

3、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4、脱离自我,文题不符。【写作策略】

写作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好“一半命题”的权力与空间,把半命题变为容易自己发挥的命题,这就是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下面就此问题谈四点策略。

1、切合题意,明确补题范围

琢磨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补题的内容。一般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以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居多,考生应当根据题意明确补题的范围,否则容易偏题甚至离题。二是文体的要求。有一些半命题确定了文体,比如《小议》,显然是议论文,但更多的题目则是不同的补题有不同的文体,因此,考生要在文体定向的前提下选择补题内容。

2、拓展思维,筛选补题对象 许多考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所以往往难于开掘出更大的补题空间,因而也就无法补好题目。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筛选好补题对象。

比如《生活因______更精彩》这个题目,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电视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语文、学习、《红楼梦》、考试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选择、网络等;从自然考虑,可选择登山、探险、亲近自然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

3、力求新颖,发挥补题创意

对任何一种作文题型来说,创新都显得相当重要。在半命题作文考试中,要使自己的补题富有新意,一要善于拓展思维,让思考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二是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

比如:《 的滋味》这一文题,填上“牛排”、“辣椒”、“喝茶”,就滋味写滋味,则缺乏新意。如能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扣紧“滋味”进行深处开掘,那么《登山的滋味》、《下雪的滋味》、《采访的滋味》,则有了一定的新意。再进一步拓展思维,选择《作弊的滋味》、《说谎的滋味》、《出走的滋味》,则题目就更为新颖了。求新是好的,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令人生厌。

4、寻求展示,争取补题有利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够使考生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因此,在补题时,考生要尽量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发挥和展示的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熟悉的内容,考生难于把握,很难写成功。二是与自己的知识储存紧密相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储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和自由。【写作要求】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一定有许多瞬间,让我们难以忘怀。那一个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惊叹,让我们反省,让我们愧疚„„让我们铭记于心永生难忘。请抓住生活的那些镜头,以“__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1、在横线上用“美丽”、“永恒”“幸福”“令人难忘”等词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800字。【构思引导】

来自家庭的难忘瞬间。面对我的过错,温柔的母亲流下的一行伤心泪;面对我的进步,严肃的父亲的一个赞许的眼神;蓦然中发现父母的几缕白发几道皱纹干裂如松皮的手掌沟壑纵横的额头和脸颊„„这瞬间的发现和感悟都会唤醒我们潜在的良知与不安,从而催我们反省促使我们进步。

来自学校的难忘瞬间。入团宣誓时那一瞬间的激动与誓言;运动场上的那一瞬间的冲刺与拼搏;演讲赛上的那一瞬间的掌声与喝彩;答对问题时老师灿烂若花的笑容;消除误会时好友的热烈拥抱;看到试卷上一片“火钳”时的那份羞愧;背完一篇长课文时的那份自信„„校园生活的点滴小事,会有许多美丽的瞬间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来自社会的难忘瞬间。当看到两个老人在夕阳的余辉下相互搀扶着散步时,那瞬间定格成幸福;当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袄跳入水中救起小孩时,那瞬间定格成善良;当看到清洁工弯下腰细细的清扫落叶时,那瞬间定格成责任„„来自社会多层次画面,让我们尚稚嫩的心在瞬间的感悟中渐渐走向成熟。

来自自然的难忘瞬间。春天里从石头旁斜长出来的纤细小草,夏日里热辣辣的蝉鸣,秋天里依旧苍翠的青松,冬天里漫漫白雪,这些平时里看惯听惯的事物,或许在某一瞬间,都能引起我们的特殊感悟,那就用得笔写出我们灵光一闪的感悟吧。

来自影视难忘瞬间。某个惟美画面,让你叹为观止;某个特写镜头让你气愤填膺;某个精采动作让你为之振奋„„这些瞬间的震撼都可以写出来与别人共享。

最后特地说明一点,文章中所有的前铺后垫均是为“瞬间”服务的。在写“瞬间”时必定得有细节描写,将之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切不可因为“瞬间”短暂而就一笔带过,这样最易跑题。【范文展示一】散文

品味美的瞬间

阳光洒在了小道上,顺着它的指引,我踏入了这条布满爱与美的小道。寻找着那一个个美的瞬间„„

品味亲情美

冬去春来,和煦的阳光洒在了农家小院中。一位母亲正为女儿辫者辫子,她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眼中充满了爱与温暖,手轻轻的抚摸着女儿的秀发,不时的把阳光辫入了女儿的头发中。阳光调皮地亲吻着她们的脸,温暖留在了她们的脸上。

望着这犹如圣母与天使般的画面,我甜甜地笑了。美就在那一瞬间绽放了,是母亲为女儿辫辫子的动作,是母亲那满脸的柔和„„

品味友情美

碧绿的草坪中传来孩子门阵阵的笑声,夏天在他们的欢乐中充满了喜悦。不远处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血慢慢的渗了出来。他紧缩着双眉,咬着嘴唇始终不肯叫喊一声,一个小女孩看见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块洁白的手帕,为小男孩轻轻的包扎着,她低着头,手慢慢的包着,仿佛害怕弄痛男孩一样,手帕上映出了一朵鲜红的花朵,仿佛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望着这充满了友情与关爱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20年后他们依旧是朋友的画面。美在这一瞬间又静静的绽放了,是他们的友情,是他们的爱,是那一个微小的动作,是那„„

品味鼓励美

战败后的我,像落汤鸡一样,漫无目的地骑着自行车。骑到一个山坡前,我骑了几次都未冲上去,刚想下车,却听见身后传来了一声:“加油啊,年轻人!”我循声望去,感激地望着那个人。他正微笑地望着我,眼中充满了鼓励。我朝他点点头,然后用尽全力向上冲去,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鼓励,老人的鼓励直至伴我成功。我回头向老人望去,他正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笑容依旧回荡在他脸上,那满头的白发仿佛雪山上盛开的雪莲,那样的纯洁与美丽„„

那声声“加油啊!”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是那一声声的鼓励带给了我美的瞬间。

我轻轻地采撷着这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有太多的追忆。让美静静的绽放吧,让“美”的花朵绽开于大地每一个角落吧„„

【佳作点评】本文采用片断组合式,截取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中的三个镜头,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描绘出人生中美好的瞬间,热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淳朴、浓厚的情感。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形式新颖。开头总领全篇,结尾照应开头并点题。【范文展示二】小说

拐角处的瞬间

我要上学了。

微风轻拂,阳光普照,天空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没有一点瑕疵。在鸟儿的歌声中,我拎着大包小包出了家。送我的是父亲。

也许是出门时,母亲一股脑将父亲要说的话说完了,一路上,除了几句“我帮你拿点儿”“休息一会儿,别累着”,再无别话。

我边走边同父亲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一些趣事,时不时开怀大笑。父亲也忍不住,爽朗地笑出声来。我心里感到一阵快慰。

快到车站时,父亲却先开了口:“马上就要到中秋了,可你又不在家,我去给你买几个月饼带着,你在车站等我。”还没待我回应,父亲已经一路小跑地去了。远远望着父亲那灰色微胖的背影,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

父亲已经走到一个店门口,选好了一袋月饼,爽快地付了钱,立马又向我奔来,仍是一路小跑。

“给,放包里,跑上饿了也可以吃几个。”看着那十几个小巧玲珑的月饼,有绿豆的,红豆的,水果的,竟都是我的最爱!再看看父亲,头上竟渗出了细上的汗珠。

父亲没有再说话,把月饼递到我手上,转身就走了。看着父亲的灰色背影,心里涌起了似乎从未有过的依恋。于是就那样远远地望着父亲,看着父亲渐行渐远。

父亲已走到离车站不远的一个拐角处。而我也不再盼望,心里隐隐有一丝埋怨,准备收回目光。

就在这时,父亲转弯的时候,看似不经意间地,父亲向我这里轻轻扫了一眼,是那么随意。可是就在这一瞬间,我的眼神接触到父亲的目光。在那看似随意的目光中,我分明看到一种明晃晃的东西在父亲眼里闪动。

那里饱含有希望,有忧虑,有关心,有祝福,有欣慰,有鼓励,还有一种最圣洁的东西!

刹时间,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头到脚,浸没其中,我那颗沉入谷底的心又欢快起来。

谁说爱一定要惊天动地?谁说爱一定要轰轰烈烈?这拐角处的父亲的眼神,在那一瞬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这世间最伟大的爱!

高二数学导学案 第6篇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

(3),,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至于誓天断发:()

(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函梁君臣之首:()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而告以成功:;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六课堂延伸: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七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高二语文作文导学案(定稿) 第7篇

课题:《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第一课时 总第62课时 编制人:夏磊 日期:2017年1月10日

1、“审题立意”,了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种类,理解给出的材料,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并将疑问写在我的疑问处。

2、认真完成探究题目,读懂给出的材料,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角度。

4、限时完成检测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学习目标】

1、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种类。

2、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立意方法,并灵活运用。

3、积累素材,锤炼语言。

【重、难点】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并灵活运用。预习案

一、新材料作文的含义:

新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画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的种类:

新材料作文大致上可分为事例类材料作文、事理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和组合类材料作文四大类。

1、事例类材料作文:材料包括新闻、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2、事理类材料作文:是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诗等等。

3、寓言类材料作文:寓言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4、组合类材料作文:就是指由两则或两则以上事例或事理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该类作文题的审题切入,重在“抓关系,辨异同”,即通过对照比较,搞清她们的内在关系,或者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聚焦点)和不同点,从而准确确定作文的立意。 探究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同为教师的黄海涛、黄芙蓉夫妇,今年7月1日从南京出发,自费近200万元,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自驾越野车开始环游世界。他们计划先用150天的时间,游玩国内31个城市,然后再用150天的时间,走访30个国家,完成环欧亚大陆、北极的探险之旅,行程近12万公里。与他们一路同行的还有他们的女儿黄歆轶和外甥女彭馨瑶。为了这次特殊的旅行,黄海涛夫妻休假,黄歆轶和彭馨瑶休学。对于这次耗尽所有积蓄的旅行,黄海涛表达了他的看法:“我们爱好旅行,到世界各处看风景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喜欢一直在路上!”他的话感动并激励了很多人;同时也有不少人说他的行为“另类”,“疯狂”,不可复制。审题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瑞典地处北欧斯堪的维亚半岛,那里冬夜漫长,夏日悠长,入秋后每天只有六小时的光照,当地居民觉得窗子透亮时间不够,在窗上又加挂一盏灯。点亮一盏灯,温暖自己,也给他人导航,让身陷绝望的旅客看到希望,感到温暖。

瑞典的窗灯为自己驱除黑暗,赶走忧郁,更为他人送去温暖和祝福,现实生活中我们心中是否也该有一盏灯呢? 审题立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在美国西点军校,遇到军官问话,只能有4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西点军校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别称,因其坐落在美国哈得逊河畔的西点镇而得名,两百多年来,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3个总统,5个五星上将,3700个将军及无数的精英人才,让世人惊讶的是,可口可乐、通用公司、杜邦化工的总裁,均出身于西点。大批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在企业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精英来自西点?其实,全部的秘密就在于“没有任何借口。” 审题立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经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审题立意:

检测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花样迭出,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欧雷?布尔的故事。

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欧雷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他好的声音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建议,并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终于在26岁时成为世界级著名小提琴家。审题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审题立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 审题立意: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审题立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题立意: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审题立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进行正确的审 题立意:

有一位年轻农民,第一次种植水稻,为了让他们长得茂盛,获得粮食大丰收,他就拼命地施肥。开始,水稻长势确实很好,但夏日的一次暴风雨后,这片长势良好的水稻全部倒伏,最后,非但没有能够增加产量,还差点颗粒无收。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数学“导学案”助推高效课堂 第8篇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自主探索,快乐学习

首先, 我们要认识一下什么是高效课堂, 是大容量、热热闹闹、高分、高升学率的课堂吗?肯定不是, 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课堂。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快乐的学习成长。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 同时又是快乐和谐的课堂。其次,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要有“源头”, 那么这个“源头”就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个载体, 承载着老师“导”的智慧和学生“学”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教案是“服务于老师”, 研究的是教材、教法, 而“导学案”是“服务于学生”, 研究的是学生、学情、学法, 是新课改下课程的二次开发。为什么会选择“导学案”做为载体?这是因为有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有新课改的压力。研读过《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就会发现这九所全国知名的课改示范校都高度重视“导学案”。回顾“导学案”的发展历程, 我们走过很多波折, 几度放弃, 在迷迷茫茫中发展, 在曲曲折折中进步, 从最初的“临帖”到“破帖”, 最后形成自己的模式。钱梦龙说过:“我反对程式化, 但是并不反对一定的模式。”好的模式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 在现实中我们就是灵活的应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新模式。“导学案”重在“导”, 核心在“学”, “案”是设计。下面我从预习导学、课堂研讨、随堂检测三个角度来说明“导学案”是如何助推高效课堂的。

一、预习导学

传统教学中老师布置的预习由于目标不明确, 内容单调缺少变化, 没有方法指导, 往往流于形式, 所以学生很难养成预习的习惯。达尔文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来自于自学。”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 学生将终生受益。“导学案”在预习中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它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 初步涉及了新知识, 比较容易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以下面的案例来说明:案例: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4分解因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 ”

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x2+3x=0 (用配方法)

(2) y2-4y+4=0 (用公式法)

2.分解下列因式。

(1) x2+3x (2) y2-4y+4

(3) x-2+x (x-2) (4) (x+1) 2-25

回顾分解因式有哪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5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 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思考:除了用配方法、公式法, 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

4.用新方法解下列方程。

(1) 5x2=x

(2) x+2=x (x+2)

点评:案例中的第1题是旧知识的回顾, 目的是巩固、熟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夯实基础, 拉近了与新知识间的距离, 同时为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提供类比思想。第2题是回顾分解因式的方法, 为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作铺垫, 4个小题对应不同的分解方法, 有利于解决各种类型的试题。第3题是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题目源于课本, 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题目难度较小, 预习后就可以解决。第4题是新知识的应用, 对原题进行了巧妙变式, 提升了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只注重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学”, 学生思考多了, 收获自然就多了。在课堂教学操作中, 我会在课前先收齐“导学案”, 批改“预习导学”的内容, 然后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完善, 有针对性地点拨, 一堂45分钟的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课堂研讨、交流学习

知识要通过消化、训练才能得到强化和提高, 通过应用才能内化成学习能力。“导学案”中课堂研讨的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 课本的例子; (2) 课堂练习。我以案例来说明:

案例: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

(一)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在纸上画四边形ABCD, 使得AB=CD=40cm, AD=BC=30cm。

(1) 检验: (1) 线段AB与DC是否相互平行? (2) 线段AD与BC是否相互平行?

(2) 你能说明所画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结论:____________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如图,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 如图, 将两根笔 (或小棒) AC、BD的中点O重叠, 并用钉子固定,

(1) 检验: (1) 线段AB与DC、AD与BC是否相互平行? (2) 线段AB与DC、AD与BC是否相等?

(2) 你能说明所画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3) 除了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证明, 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吗?

结论: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符号语言:如图, ∵OA=OC, OB=OD, ∴四边形AD ABCD是平行四边形。O

3.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已知AB∥CD, AB=CD完成下面问题:

(1) 检验: (1) 线段AD与BC是否平行、是否相等。

(2) 线段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你能说明所画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结论: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自己尝试写出符号语言)

点评:案例中设计和选择了3个例子, 它就是课本的例子, 很基础、很有代表性。只是对题目做了适当变化, 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抄袭不去思考, 3道题的难度都较小, 学生通过自学, 很容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同时把很抽象的3个定理用简洁的几何语言描述出来, 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了基础, 树立了信心,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基础性、阶梯性、独立性。

(二) 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如图, AC∥ED, 点B是AC的中点且, 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2. 在荀ABCD中, AC、BD相交于点O, 点E、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OB与OD相等吗?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3) 若点E、F在OA、OC的中点上, 你能解决 (1) (2) 两问吗?

点评:第1题是书上的原题, 只是对题目稍作改变, 防止学生盲目地抄, 学生只有看懂了原题, 才会解决“导学案”上的题目,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第2题是书上的练习题, 是“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比较、选择的能力, 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问, 是对原题的进一步挖掘, 体现了坡度性, 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巡视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老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适时给予学生点拨和帮助, 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了然于心, 因材施教, 切实做到高效。

三、随堂检测、延伸拓展

随堂检测是课堂教学中的巩固与反馈,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所以检测的内容要适量, 要精选练习题, 由易到难, 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 确保在下课前当堂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批改的方式可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 通过批改了解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 及时进行讲评和反馈, 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控, 确保随堂检测的高效性。

延伸拓展是以学生为中心, 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来源可以选自书本作业、自编习题、学生的错题集、竞赛题。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

总之,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理念。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人们的观念随之变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导学案”从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到延伸拓展, 改变了学生自学预习的习惯,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增强了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价值所在是让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之导学案

[2]赵加琛“.讲学稿”引进、设计和使用

上一篇:读双城记有感1000字下一篇:县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现状与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