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2024-05-24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精选8篇)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1篇

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私营企业激励机制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出应根据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私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私营企业 激励机制 探析

一、绪论

西安华通通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私营公司,在西安乃至西北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面对陕西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通信第二工程公司等强势国有企业的竞争,它就暴露了很多缺陷。相对而言,华通通信作为私营企业规模比较弱小,本来就缺乏人才,吸引力不足。如果有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就能吸引并稳定一批杰出的管理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就能创造出好的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最终将被市场经济的大海吞没。

二、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1.激励机制的基本现状

华通通信目前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在这种传统薪酬激励体系下,企业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骨干人员的收入,所体现的是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评定标准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的增长性、财务指标与公司预定目标的差距、市场占有份额、本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竞争性公司业绩的差异等)和个人业绩(如他们在职权范围、对公司上一财政年度业绩做出的贡献、对公司长期战略发展做出的贡献等)。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华通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工程类的,因此他们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就是出差补贴(特别是海外和野外作业)以及市场开发的提成。这些都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2.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1)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华通通信主要是物资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华通通信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在对公司的分析中可见,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

力资源的浪费。

(3)对激励机制理解不正确、不配套、不平衡。从现状分析来看,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这不能说与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没有关系,与各种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没有关系。一些企业以物质奖励代替一切,个别经营者甚至举起百元券说:“只要有它,就好说。”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干群关系日渐疏远,甚至紧张。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立恰当的文化激励机制——乙方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荣辱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华通通信建立了一种具有“家庭式”和“参与式”二合一的乙方文化,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文化激励机制。

2.同工同酬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华通通信采用KPI绩效考核,按照员工职代会通过的考核细则公平考核,特别是每个岗位都必须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这种考核,对于以年轻人居多的华通有着足够的激励,年轻人不需要考虑熬资历,关键是塑造职业能力,这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程度的调动广

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增强参与意识,构建沟通机制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变,参与激励在团队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对一名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彰显员工主人翁身份,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分享企业价值,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分享激励着眼于长期激励,属于深层次激励制度,目的在于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更有效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在为自己做长远规划的过程中,把每位员工的职业规划也纳入其中,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主人的味道,使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以此激励其长效的奉献于企业。

四、结论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把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吸引过来,把社会的人才变为企业的人才,让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体现,企业依靠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和壮大;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消除员工心理上的各种

顾虑和消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2篇

如何让组织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更加积极,激发员工内在潜能,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营造积极乐观的团队管理氛围,无疑是组织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下面是针对组织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员工的积极心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组织对员工的激励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经济性激励方法和非经济性激励方法

经济性激励方法

主要采用工资、奖金和股权等方式来激励员工,但是,股权激励绝对不可以代替公司管理制度,股权激励的实施需要相关的配套管理机制,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公平与标准。所谓公平问题就是发奖金的时候需要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个员工,使得真正优秀的员工能够得到奖赏,做得不好的员工没有奖赏甚至受到惩罚。如果做不到公平,只会适得其反,伤害员工的积极性。而要想做到公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评价标准。要公平地发奖金,就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明确的标准是公平地发奖金的必要保障。没有明确的标准,必然不会公平;有了标准,如果操作得不好也不会公平。但其本身有很多弊端,容易助长员工享乐主义和见利忘义的心理。但是这种方式的激励一旦停止,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把这两种激励手段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后者则比较灵活,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方式激励员工。

非经济性激励方法

1、在上下级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

当前,很多组织往往重视命令的执行力,组织的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员工处于一个被动和封闭的环境中,只通过对命令的执行程度来衡量工作绩效,会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组织不断打破传统的激励方式,在上下级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注重积极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充分享受到温暖和爱的滋养。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通过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了解员工的需求,还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释放和缓解压力,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激发其更大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比如:每周组织一次全体员工聚会,大家在一起聊聊天,KK歌,谈谈个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一些有效的信息,了解到每个员工需要什么,针对这些尽量给予他们,既建立了上下级之间融洽的工作关系,又能够激励下级努力工作。

2、个人人格特质方面问题

目前,员工普遍存在消极心理的类型有很多,例如未能达到最低的工作要求、对别人和自己缺乏尊重、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合作精神差等。消极心态的产生有个人人格特质方面问题,但更多地表现在群体的层面上,这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非常大,直接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要求上级要重视发掘人性的优点,认为培养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发掘和培养潜在的积极心理特质,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和幸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注重人性的美好,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尊重员工、体谅员工、关心员工,并且相信员工,相信每个员工都有一定的能力,只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每个员工都会创造奇迹。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体验到被人理解,被人重视,有主人翁意识,能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最终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

4、确定明确的目标,使员工充满希望

希望是个体对于一事的渴求与坚持,并且设法达到目标的行动过程。一个对自我充满希望的员工,会对工作对自己充满信心,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会极大地提高。如何使员工充满希望是管理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组织有没有发展目标,目标是否明确,员工是否认同这个目标,可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去操作、实施才能达到目标。在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和员工的个人利益、个人成长是否有直接关系。这些问题是否能很好的解决,是否能点燃员工内心希望的关键之处。组织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要不断地向员工描述其目标,使目标在员工心目中越来越清晰、明确,让员工认同此目标并内化为内心坚持的追求。同时,组织目标要纳入员工的个人目标,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完成个人目标。

5、善于欣赏员工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如果是职位高的或者权威人士的赞美的话,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兴奋和工作热情。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就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这对你的下属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激励。

研究表明,领导对下属的赞美和自身的积极情绪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领导者与员工的积极情绪共鸣,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发现每位员工的优点并及时的给予赞美和鼓励,可以帮助员工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等消极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欣赏必须是发自管理者内心,并且要掌握赞美的技巧,使员工真正能得到内心的愉悦。

很多国内外著名的组织都善于对员工赞赏。IBM公司一直有个惯例,为销售业绩优秀的员工举行特别隆重的庆祝活动,而且为显示活动的重要性,举办地点的选择十分讲究,并且公司高层自始至终参加,员工会感觉到自己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心理需求得到高度满足。我国企业格兰仕对员工实施的“赞赏管理”分为四个方面:及时表扬和赞美、好的心理激励与奖励、提拔平台、感恩心态。

6、管理者要使员工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积极情绪如满意、兴趣、快乐、自豪和爱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生理恢复力,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或者社会活动。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外部客户满意度会连带提升11.9%,同时也使企业效益提升2.5%。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员工形成良好的成功观和幸福观。成功不一定就是意味着职位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工作的尽心尽力、小目标的完成或者良好的服务态度等那也是一种成功。有研究表明,幸福感和经济收入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对员工来说,对工作感兴趣、对组织有归属感,体验到被尊重等这些也能使员工体验到幸福感。多元化的成功观和幸福观,能够使每个员工都能体会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内心充满幸福。比如,在员工生日的时候组织跟他较好的其他人为他庆祝并送个小礼物,给他来一份惊喜,这是最让人感动不过了;组织员工进行一些培训学习,让员工有充实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并运用到工作中;组织员工一起旅游开开眼界或者 类似于运动、知识竞技等比赛,在工作之余为他们补点冲劲,并有一定奖励等。

7、管理者要使员工学会悦纳自己

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员工的优势和发掘员工的潜能,使员工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逐渐认同自己,喜欢自己,悦纳和欣赏自己。使员工学会悦纳自己的同时也要帮助员工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面对失败。在员工感到失落的时候要及时安慰鼓励他,让他重获信心。

8、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

通过模仿、表情反馈等积极情绪的表达,可以引起员工产生积极的情绪,领导者的积极情绪尤其具有感染性。管理者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擅于协调和控制自我情绪,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不轻率地表达愤怒、悲观等消极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私人问题冲员工发脾气;在一个项目中,首先,领导者要对其项目充满信心,不能急躁或不看好此项目,不然,你一个领导都不看好这个项目,何谈让员工投入工作热情。

9、给员工营造幸福、快乐的工作氛围

在办公环境中营造轻松、快乐的工作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员工积极工作情绪,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组织团队建设,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10、把使员工幸福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企业文化过多强调技术、设备、规章、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的因素。也有的企业文化重视信念、价值观、目标、宗旨等“软”的因素。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略了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或者人内心真实的情绪体验,可能会出现其他的一些问题。近年来,企业员工的自杀、过劳死、职业倦怠等问题越来越多,也困扰着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对工作不感兴趣,没有良好的业余文化生活,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排解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员工不可能有较好的工作状态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如果组织除了关心在竞争中取胜、经济效率之外,能够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成立工会组织、完善探亲假、亲子游、困难员工关爱等福利机制,通过各种培训及完善的职业规划、良好的晋升渠道,重视员工的心理辅导,员工的心理关爱制度等,使员工在细微处深刻体会幸福感。

11、升值激励

升职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企业制定一套严谨的升值标准,严格按照其实施,比如:第一,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具体包括:学历、专业、专业年限、同行年限、同等职务年限等;第二,岗位的能力要求,即适应这一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第三,绩效要求,即升职这一岗位所需达到的绩效标准。第四,升职不应该仅仅是正向流动的,也应该有负向的流动。也就是说,升职标准应有两个,一个是向上升职,一个是向下流动,从而做到员工有升有降。对于符合升职标准的要给予升职,对于符合降级标准的要向下降级。第五,在不进行职务调整的前提下,即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工作内容、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职位名称上的提升,以此激励员工的一种方法。这样,员工就可以目标明确地通过努力不断地得到升职。就像一滩水一样,水还是这么多水,如果你让它不断地在旋转,在流动,哪怕在内部流动,这个水就是活水。同样,通过绩效考核、能力考核和不断的升职,员工就可以被激活,他们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绩,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也因此而得到持续的发展的机会。

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及启示 第3篇

1.1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 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 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 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 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 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1.2 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指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 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 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 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1.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 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实践预期的目的往往并未达到。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 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 员工激励现状

2.1 士气低落才激励

很多管理者都认为激励上常规性的工作, 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其结果呢, 直到公司内部人员频繁跳槽, 才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 但已为时过晚。

2.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 形式单一

现实中, 一些企业老总并不总是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 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 不分形象, 不分时期, 都给予物质激励, 形式单一, 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造成企业费事费财, 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 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 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激励前, 一定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 而且想方设法满足他, 并且形式灵活, 才能有利于激励效果。

2.3 轮流坐庄搞平衡, 挫伤了先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激励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拿真正标准来衡量, 评先评优轮流坐庄, 今年你当, 明年我当, 年年如此, 年年走过场, 先进不再带头, 后进保持着落后, 激励成为可有可无的工具。

一些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工作标准, 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企业效益好时, 领导一拍脑袋, 就发奖金, 多少研究一下就敲定。大多的企业比较流行的做法是, “当官”的多拿一些, 员工少拿一些。奖金成了“大锅饭”, 发了白发。激励下属应当有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对工作业绩的考核。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激励机制, 要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 并且清楚实现目标后能得到什么回报, 这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 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员工激励理论启示

3.1 选择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

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需要、动机及其所导致的态度所决定的, 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又不一定是对企业有利的 (比如麦戈雷格关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Y理论中关于人性的X理论假设) , 所以员工的需要获得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组织目标的实现, 或者说“满意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高生产率的员工”。

由于当一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 他的需要、动机、人格特点以及可以概括上述内容的工作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 要想在其进入企业之后再去校正它们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 企业最好是在招聘和雇佣的时候就尽量去寻找并挑选出那些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一致性程度最高的员工。或者说, 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是从员工没有进入企业就开始了的, 只有那些工作价值观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高度一致的员工才有可能成为企业最可靠的组织成员以及真正可以依赖的发展支柱。

3.2 全面了解员工的多种需要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如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奥德弗所说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以及成长需要;麦克里兰所说的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以及归属需要;亚当斯所说公平的需要等等。并且一个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须随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在自己的员工中所存在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及其变化情况, 并在一定的前提下 (即不牺牲企业绩效和目标) 通过管理实践、政策甚至企业文化的调整尽量去满足他们的各种个性化需要, 从而确保他们忠于企业并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3 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员工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尽管人的个性和工作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 。目标设定理论工形成激励的一个重要来源, 它常常能够导致某种集体成就的实现。从目标设定的定义--“设立某些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指导和指引作用的理想结果的过程”, 我们就不难看出, 有意义的目标确实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指引作用, 从而强化他们的努力程度 (尤其是在员工参与目标制订的情况下) 。同时, 学习理论又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 优良的绩效和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只有在得到不断正面强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持续性地表现出来, 而不良的绩效和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也只有在得到及时负面强化的情况下也才有可能获得改善或修正。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因此,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 增加其满意度, 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曹丰.西方经理人员激励效果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8) .

[2]程瓯.如何有效激励员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6) .

[3]刘昕.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12) .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绩效管理;员工激励

绩效管理、绩效明晰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手段、前提和依据。任何企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以达成企业的绩效目标为根本目的,而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每位员工的绩效的提高。只有企业对个体绩效做出公正的鉴定与考核后,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指导员工有计划的改进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鉴于此,了解企业绩效管理现状采取科学递进改进的措施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重重困难,甚至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以下根据考评的效果将国有企业绩效考评的现状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已经和国际接轨,其绩效考评已经走向规范化,他们已经将绩效考评的作用发挥出来了。第二类企业的绩效考评正在走向规范化、体系化。我国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考评的重要性,力求引入考评制度来提高企业绩效,完善企业管理。第三类企业的绩效考评成了走过场或者是对绩效考评的利用严重失误。这类企业的绩效考评过程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步骤,或某些步骤存在严重的失误。

二、公司绩效考评问题和分析

1绩效考评的理念和引导方向不明确

公司对员工的考评只根据事先确定的绩效指标对其业绩进行考评,达到指标算是合格,超过指标便是优异,并根据指标确定员工的奖金和升迁;对能力考核、行为考核和态度考核上,既没有相应的指标,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而对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着重于对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的观察,而忽视项目人员的基本素养和内部潜力。

2采用单一的考核标准,忽视对员工的激励

公司对项目销售人员的考评以销售业绩指标为衡量标准,虽不全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起到较大作用;对项目实施人员以及机关管理人员则很难制定项目绩效管理标准,公司也尝试制定了一些项目绩效管理标准,但考评的项目过于抽象,考核结果与员工努力程度相关性不大,对业绩的可衡量性差。

3考评期设置不尽合理

绩效考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连续的信息反馈和对员工指导必须成为企业的一项积极的日常工作活动。事实上,从考评的绩效指标来看,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评期,一般说基层人员的考评周期短一些;中层人员考评周期需长些,因为管理人员的成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的。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其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亦不同。因此,考评期限不同,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4考评内容不完整,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严谨

对于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由员工对员工进行考评。这种考评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虽说员工对员工的一贯行为最为了解,容易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同事之间存在人际关系和面子等非程序信息的干扰。这样,考评结果出现误差是必然的。

以上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员工失去信心,对考评不予配合,这样使得考评的结果与事实恰恰相反,不能实事求是的反应问题。对下一步的公司工作做出错误的引导,造成战略性的错误。

三、公司基于人本管理的绩效管理制度设计

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中心,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何保证并发挥绩效考评的作用是每个企业都在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设计合理、全面、科学的考评指标及标准

在考评指标的设计中要关注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只有全面、科学的指标才能起到考评的作用,才能正确评价员工的能力及发展潜力,并由此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依据。

2建立有效的员工申诉系统

企业应该建立员工申诉系统,给员工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通道,员工向公司或部门反映事件,对考评结果提出异议,对公司或部门、个人的任何投诉及对公司的意见与见解等。

3进行绩效沟通和绩效反馈

沟通在绩效考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从考评目标的制定到考评结果的运用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的沟通来提高工作绩效。(1)明确目标,在绩效考评初期,上级主管应该和考评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考评者的思想工作。(2)明确内容,上级主管应该根据公司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根据考评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3)责任监督,上级主管应该有多种监测手段,了解和掌握员工的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进度和质量。第四,落实指导,上级主管不仅仅要对员工的具体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还应该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援和帮助,主动为员工排忧解难,增强他们的信心。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5篇

陈楚

20920230202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人本管理,人力资源则是一个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挖掘空间的资源宝库。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员工进行适当和有效的激励已成为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综合能力的必要选择,也是国企改革所要研究的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国有企业应当建立怎样的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引人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国有企业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因此,如何构建并运用好激励机制已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1激励机制的内涵

费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意,然而具备这些因素,并不能使员工受到巨大的激励。赫兹伯格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在工作中有些因素可以构成很大程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然而不具备这些因素,也不会构成很大的不满足,赫兹伯格称这样的因素为激励因素。赫兹伯格主张,改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从激励因素入手,使他们对工作产生热情,从中体验到责任感,获得成就感的满足,这样才会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

袁冬梅(2009)认为激励机制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产权和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把各种激励方法和各种措施相结合,实现企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以业绩为导向,科学、合理的确定对企业整体和不同员工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应。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但能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团体、组织的向心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2我国国企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员工激励机制,但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被大部分专家学者所接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薪酬机制不合理

经王磊(2010)的考察,就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来看,导致员工流失的内部因素中,对薪酬的不满意已经成为许多员工选择离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员工对薪酬不满意主要体现在薪酬不具有外部竞争性,薪酬的内部不公平,福利计划缺乏灵活性,薪酬水平低于员工的期望值,激励措施无差别化。陆爱秋(2009)同时也认为,现在的国有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还没有完全摆脱经济时代的薪酬模式,薪酬与职级不符合。李强(2010)调查表明,国有企业经营者对自身薪酬的不甚满意。

2.2缺乏考核依据,激励成为无源之水,缺乏公平性

在物质激励中,绩效考核是衡量物质激励的重要标尺。刘龙龙(2010)研究表明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实施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收到激励,努力反而下降了。樊讯(2010)提出,许多国有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一贯采用“一刀切”的激励方式。某企业推出“年终奖”计划,本意希望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鼓励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提高激励效果。韩燕、王瑞永也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提高绩效为目的,建立切实可行的KPI评价体系。

2.3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忽视精神激励

大多数专家都表示,我国国企现行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郭延栋(2010)提出现行的激励方式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种:一是物质报酬,指工资、奖金、各种福利等,一些上市企业还包括股票和期权两种报酬;而是职位的升迁;三是精神激励,包括授予各种荣誉,奖励工作先进者。而忽略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则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孟艳(2009)表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普遍国有企业员工收入较低,这是制约国企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除了奖金的激励方式,很少有其他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激励方式单一,丧失了多元化激励带来的好的效果,也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2.4激励时机不当

刘龙龙认为,激励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超前的激励可能会使工作人员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激励可能会使工作人员觉得多此一举,产生淡然置之的心理,从而削弱激励的作用,应当选择恰当的激励时机。基本原则是及时性,应该在需要激励的事情结束后马上进行,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2.5盲目激励

张力(2010)提出许多企业的激励措施大同小异,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知识型人员、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卢友乐和周秋萍表示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白如彬(2005)认为,激励则应该分清个体和整体激励,既要激励 2 员工,也要激励群体。他认为,个体员工的激励可以从他的需求变化与时间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如图2。

(图2)

2.6用人机制

刘丽和李森(2010)在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问题探讨中,表明国有企业用人机制不合理,人才选拔任用常常取决于个人资历或领导意见,没有规范的评选标准或竞争制度,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做到机会平等,任人唯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轻有人的员工发展空间,造成青年人才工作心态的不平衡,影响其工作效率。

2.7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在人力资本投入上,有的企业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有的企业则急功近利,希望招到的员工一进公司就能发挥作用,重学历和己有的经验,忽视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开发和培训。有些公司甚至从未给员工任何培训或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员工感觉公司在搜刮自己的智慧,员工在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长远目标的实现,都要求企业对现有人才的知识进行更新,发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以保持企业发展后劲。因此,人才开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人才开发的投资与收益之间存在着较大时差,且其效果不好量化等,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开发上不同程度存在短视症。这些企业没有相应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当需要时就出去“挖墙脚”,还美其名曰“引进人才”,这样不仅阻碍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发展,而且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8企业文化的影响不足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之魂”,企业文化被员工视为行为的准则,其影响力是巨大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流失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复杂性的,又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世界知名企业如通用、微软等,每一家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国内很多优秀企业也同意如此,如万科文化、联想文化等,它们成为了吸引大量求职者前往的品牌文化。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企业正是因为企业文化不具备应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导致了员工的大量流失,那些优秀的员工在临走之时也非常诚恳地表明之所以选择离开企业,既不是嫌薪酬水平低,也不是与管理者意见不合,而是不适应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

当离职员工表明他们离职的原因是与企业文化不适应的时候,企业管理者会觉得无奈而又不安,因为企业文化的确无法像管理规章制度那样想改就改的,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长期的建设和积累,而且一旦形成将很难被改变。因此,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创立一种吸引人才、信任人才和重视人才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只考虑人才的能力结构而可忽视其个性与企业文化的差异,那么企业就很难留住众多优秀的人才。

3针对我国国企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

3.1制定科学、公平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制度要想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可知,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足,激发动机。因此,薪酬与绩效挂钩是富有竞争性薪酬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因此,要做到薪酬公平、合理,达到对内公平,企业薪酬设计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而职位评价和分析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所以,从职位的复杂性、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难易程度、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来对职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并做好国营企业内部的职位评价和职位分析,这对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至关重要。

3.2知识型员工和普通员工区别对待

中国学者张望军和彭剑锋(2001)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物质薪酬待遇通常是员工所普遍看重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型员工更注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等内在激励因素,而非知识型员工偏重的是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等外在的激励因素。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重点应放在“内在薪酬”的激励上,当然也不应忽视“外在薪酬”的激励作用。“外在薪酬”是知识型员工激励的起点,能够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基本需求。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才能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的激励。王雨歌和仲娟娟(2010)表示,知识型员工有自主性与创造性、强烈的成就动机和尊重需要、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高流动性的特点。

3.3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许俊刚、刘书东(2010)表示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精神激励是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精神奖励的方式可以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称号。也可以是对行为、价值观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3.4利用竞争手段,激活企业用人机制

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徐俊刚和刘书东(2010)研究表示,要在企业中建立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陆爱秋提出也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或数量进行调岗、降职或辞退,4 从不断改变员工安于现状的心理,给员工以工作压力,从而达到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急迫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升职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其他职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从而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5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员工需求,实施个性化激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1)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员工是带着自己的需要走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黄斌安(2010)提出,按照需要层次理论,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一般的,管理人员需要得到的是上级更多的赏识和晋升;员工需要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物质利益;知识分子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方面的追求等。李全胜,蔡玉洁(2010)认为设法了解员工们的需要,是做好激励的前提条件。一要把握需要的类型。心理学家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出了不同的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运用这些理论去掌握、分析职工的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要认识主导的需要。不同的员工,其需要是不同的,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职工的主要需要,否则,激励就是无的放矢。三要区分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1)

3.6重视企业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激励机制理论认为。把不断满足企业和个人的二元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个人的发展需要又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在个人事业追求的作用下,为员工提供纵向的、横向的和向核心方向的发展机会,并且要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积极为员工提供职业咨询。这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有密切关系。同时,要积极提倡内部适度竞争。根据人们的竞争心理,在组织中设计和执行某些制度、措施,激励企业员工进行公开、公平的竞争,最大限度发挥竞争的积极心理效应。这样在与他人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相互适当竞争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工作成就和工作挑战的满足。

3.7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和效果评估制度

刘龙龙提出,只有适合员工需要的培训才是有价值的,而只有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才能使培训适合需要。因此,必须弥补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调查和评估缺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没有建立和运行良好激励机制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因此,企业一定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市场需要,从员工的潜力、潜能和工作热情出发,准确定位,把握其心理动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与前进,在激烈的竞争中 5 立于不败之地。

3.8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学习型创新文化

企业要有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就必须创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产品服务等。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文化要在继承中创新,要体现市场经济意识和全球化、现代化观念。刘琴(2010)提出,第一,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第二,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创新进行学习,并通过这种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三,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组织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允许员工有不超出宽容规定范围的失败,鼓励他们从适度的冒险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新的知识。

4结束语

对于员工的激励从总的方面来说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激励者本身,比如激励者对激励的认识情况以及激励的成本考虑等等。另外两个因素就是激励对象和激励的环境。虽然我国的员工激励机制已有了进步,但是在发达国家面前还寻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综述了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以及研究对策,这些研究的结论和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参考文献: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6篇

摘 要 通信企业一直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企业,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通信行业的员工扮演着中坚力量的角色,这时企业员工培训机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通信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的一些常态性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培训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通信企业 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

一、序言

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通信行业一直是被人们关注的行业,通信行业中员工的心理特征、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有些员工甚至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如何进行内部管理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内部培训,成为十分重要的议题,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一种优化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通信企业内部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了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存在的许多常态性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二、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现状

(一)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的内容脱节

在当前的企业培训中,很多员工抱怨培训根本就是摆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目前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的相关内容太过陈旧,设置的课程过于松散。企业内部很多培训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培训的内容都是重复的,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大大降低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培训过程中的课程体系缺乏应有的完整性、连续性,有些只是生搬硬套一些成功案例,没有形成独特的培训机制。培训的课程和计划应该具有传递性和层次感,不能让员工觉得自己培训的内容无关紧要,分不清层次,理不清主次。通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信息交流,相关企业一定要引起重视。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培训前仅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深入研究和剖析。

(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在通信企业的培训中,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员工并不想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但由于外在原因,没办法拒绝,只好参加培训,最终应付了事,并没有把培训放在心上。虽然也有很多员工积极参加培训,但他们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得证书,以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得到更多晋升加薪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员工虽然参加了培训,但在培训的过程中因为手头上的工作过多,压力过大,只好一边参加培训,一边工作。大多数员工认为在培训中学到什么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对于技能能否提升也不是很关心。所以员工接受培训后其素质依然不高,而且员工带着不同的目的,使得培训难以顺利开展。

(三)培训模式过于单

一、模式较为落后

在通信企业中,对于员工的培训流于形式,模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以讲师授课、人员听为主,这种模式调动不了员工的兴趣,员工的培训热情被浇灭,更不要提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平时员工的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如果长期进行单一化的培训,很容易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困扰。通信行业其实是一个对于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许多通信企业主要是关于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他知识涉及较少,比如信息化方式的运用、市场人员培训、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技巧等。虽然现在已经充实了培训内容,可以进一步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但对于培育有专业知识且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作出调整,对进一步增强通信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多大效果。

(四)培训讲师的能力水平低

在企业培训中,培训讲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各个培训讲师的能力、素质、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来自专业的培训讲师培养组织、有的来自高等院校、有的来自各种职业院校或本企业的员工。从培训的效果上看,优秀的培训讲师对员工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培训讲师的专业能力与责任心直接影响员工的培训效果,而员工在培训中是否提高了技能、是否学到了更多知?R关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培训讲师在进行专业培训前很少仔细了解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与技能掌握情况,仅依据自己的想法备课,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主观性较强。事实证明,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很难提高员工的相关能力,更难达到培训前的预期目标。

三、应对通信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时时更新培训内容

通信企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通信企业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通信水平,所以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健全的培训体系,员工在培训时产生的很多问题大多源于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形成不了体系。所以不论是企业中的决策者、中层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该重视培训。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不但有利于企业快速平稳地发展,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意识,规范员工的培训行为,可以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更有章法、有规矩。健全的培训制度应该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人员、培训对象、培训事件,以及对于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培训中途涉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培训经费使用制度。企业不仅要明确培训制度,还要细化培训制度中涉及的每一项条款的制度,不能模糊不清;并且要注明员工培训制度不能被干扰或随意取消,一定要确保培训制度的顺利执行。完善的培训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

(二)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针对不同的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不能“一刀切”

在培训的初级阶段,一定要主动地和培训的讲师沟通交流,并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就教学环节、课程的安排进行讨论,要确定培训的内容符合每一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在培训过程中,要保证培训内容的实效性,言语通俗易懂,不能讲大话、空话,而且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保证专业性,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目的。在培训中,要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每个员工的知识层次、技能熟练程度找出侧重点,弥补员工的不足。培训的时间较短,能真正学习的事件更短,所以培训的效果很难保障,所以可以适当延长培训日期,员工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尽量不旷课。

(三)培训内容要多样化,因材施教

在给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时,一定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对员工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每一个员工制订合适培训方案。不能盲目地培训,要保证培训的针对性,要了解企业员工的真实情况,哪方面不足补哪里。在培训之前,一定要让管理人员深入每个部门,了解员工的学习状态,了解基层员工的实际培训情况,将了解到情况汇总、分析,再确定培训计划。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水平一定要做详细的记录,并把相关资料交给培训讲师,最后要由培训讲师根据每个员工的情况制订培训方案,因材施教。

(四)提升培训讲师的能力水平

明确自身职责是一名培训讲师的基本素质。培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或许你是业务骨干、技术带头人,但企业培训讲师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要做好培训讲师,高度认同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前提,要愿意去帮助其他人,并且愿意与他人去分享自己的成果;培训讲师一定要性格开朗,并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就是一定要是某个岗位或者业务领域的精英。对于从企业选出来的培训讲师,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明确岗位职责,并不断加强培训讲师的考核机制。培训讲师不仅要了解基层职工到底需要什么,而且要保证职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一致。培训讲师要激起员工的求知欲,若是员工对课程毫无兴趣、出勤率低或者上课不认真,那么不仅培训讲师的热情会受到影响,培训的效果也不佳。

四、结语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通信企业员工培训机制反映出的常态化问题,找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有理有据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好这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我??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员工培训体系。员工培训是极其重要的,企业一定要抓紧员工培训这条线,争取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作者简介:倪美齐(1982―),女,浙江人,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中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7篇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搞活一个企业,激发员工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就必须面对激励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激励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激励误区分析,提出了应对现代管理中激励误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激励 中小企业 误区 对策。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人力资源问题是其中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留着人才、如何激励员工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只有将企业的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使他们把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去努力、去创造、去革新,这才是企业唯一的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成功的企业,更加重视激发其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激发员工发挥潜力,并把激励作为中小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来对待。

中小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

1未能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员工薪酬水平主要依赖职务的提升,未能以价值贡献作为激励标准。中小企业采用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岗位的相对价值高,其工资也高,反之亦然。薪酬往往跟高层、中层和基层主管等职务挂钩,员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晋升。这种激励制度主要以对高中基层

管理人员激励为主。这种仅以职务高低确定薪酬高低容易使企业资源错置、浪费人事成本,不能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潜力。

2.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

良好的激励机制需要合理的考核机制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但中小企业制度较为粗放,主要凭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凭简单的成绩记录对工作情况做出评定,因而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对一般员工而言,因为缺乏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考核,升迁和裁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个人情感。这样,往往离职的并非是庸才,升迁的也未必就是良将。

3.激励方式单一,缺乏文化、精神激励

中小企业所采用的激励形式主要是物质激励,缺乏文化、精神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利益导向及物质激励,不积极了解员工最喜欢什么、最关心什么,没有挖掘员工的内在精神动力。不能充分满足员工尊重、成就、动力、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只讲竞争、不讲合作,损人利己、封锁消息、一切向钱看等等,往往得不偿失。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均衡的薪酬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中小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而要想真正发挥薪酬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要深化薪酬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职位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职位设置、职位序列、职位说明书等。其次,要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系统对职位价值进行评价,即职位评估。再次,员工能力要与职位要求基本匹配。在职位价值报酬制中,通过采用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位比对等一连串客观的流程理论,一层一层归纳分析的科学方法筛选比对出各职位价值“相对排序”。再以此为基准,配合外部同业薪资市场调查及公司内部薪资策略,订定出各职位应有的相对报酬。

按职位价值确定报酬,可以让员工从注重职位高低转变到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上来,以价值贡献换得报酬。让员工面对了解自身价值的高低并寻求真正的努力目标,有利于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时,员工不再仅以形式上的职务晋升为目标而改以提升自我职能或职位价值为努力方向,自然可使公司逐渐导向重视绩效、重视训练与自我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于维持企业竞争力亦有其正面的效果及意义。

2.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淘汰机制

绩效、考核和激励淘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绩效-考核-激励淘汰-绩效”的流程来描绘,由此可以看出,因绩效而考核,因考核而激励淘汰,因激励淘汰而有绩效,彼此间是互动关系。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的考核是奖惩的主要依据。中小企业要运用正式的评价系统,准确、公正、积极地对员工做出考核和评定。考核方法应该有科学性,应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能准确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判断每个人的功与过,以及每个人贡献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公正地决定奖励谁、惩罚谁。公正和公平的奖惩,必须建立在公正和公平的考核基础上。以“绩效”为主线的员工考核是完善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实施员工绩效考核,不仅能够激发员工比业绩、论贡献的积极性,还能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促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对员工考核方面员工的日常考核应严格按照岗位说明书规定的职责确立关键业绩指标,以保证其工作正常运行在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考核。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办法,采用末位淘汰制,如GE实行严格的ABC管理法规定必须有10%的员工为c类,这些人会被降职或淘汰。又如在海尔通过考评将员工划分为优秀合格及试用三类,并将三类员工的比例保持在4︰5︰1,试用的员工必须设法提高绩效,否则必将会淘汰。

3.加强文化、精神激励力度

单纯的物质激励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s)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小企业必须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建立起精神激励机制,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

员工在物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等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后,必然会追求更为高级的需求层次。若仅靠物质激励来激励员工,那还仅仅停留在激励的初级阶段。故中小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还要通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来激励员工。

企业目标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它体现了员工工作的意义,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全体员工。企业可以实施目标激励,帮助员工设计职业规划。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宗旨和目标,了解自己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然后,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员职工在完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目标。这样,员工个人事业的发展,待遇的改善与企业事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息息相关。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此外,在工作中加强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采纳员工建议,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实行工作岗位轮换,让员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走出激励管理误区的对策

1、明确各岗位职责,公开考核标准,做到激励有章可循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 影响激励效果,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

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的衡量,考核必须做到有奖有罚。对于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反之,犯同等错误的员工, 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惩罚。

2、确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既要重视物质激励的作用,也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所以企业应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形式上要多样化,以保证实施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不同的企业激励应有所不同。对经济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要谨慎采用物质激励,高薪对于此类企业而言不太可行。对比较成熟、经济效益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比较雄厚,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高薪诚聘各方英才,但从合理规划企业成本方面出发,也不能把高薪作为唯一的手段。

3、长期短期激励行为相结合中小企业在发挥员工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的长期性培养,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知识型人才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和资金为员工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职业发展体系。这一职业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员工的职务或职称的晋升机会等等,所以企业要给他们一点暗示,他们是最有机会晋升的群体,使其感觉到个人发展方向与组织发展方向趋于一致,个人的潜能就能发挥的更好,个人的发展机会也就越大。

4、注重团队激励,提高团队合作战斗力

实际上,一次性重奖作为短期激励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轰动效应”和提高了人们的胃口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可言。企业如果丢掉了集体主义的团结合作精神,那是很可怕的,想要创造出佳绩,个人的能力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坚不摧的制胜利器。当一个团队达成了某种成就时,整个团队都应该获得奖励,为此,中小企业每个季度可以举行一次会议,向每个月得奖的团体进行嘉奖,使他们感觉到企业是真正的重视他们,所以合理的团队激励,能从根本上增强团队合作力,达到1+1>2 的激励效果。

5、重视企业内部沟通与协调,有效激励员工

沟通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要建立起上下畅通的言路,通过专业的激励人员、定期的团队会议、明确的沟通认可和经常性一对一的反馈,源源不断地将激励灌输到团队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已经是一个历史和现今均已证实的真理。不管公司有多大,最后的成功都取决于管理者是否能在集体与集体之中,以及每个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真诚的沟通,了解员工的行为,这样管理者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快乐和满足,他们才会尽心尽力地为公司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对员工激励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别化的激励方式

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本弱,财力、物力有限,所以对员工激励要看员工所在部门和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员工的具体贡献。企业在嘉奖员工时, 可以用:张贴一封写满有具体事例的表扬信,让其他员工来一起分享,或者每逢员工遇到婚娶、生日之类的喜事, 张贴出大幅的标语以表示祝贺, 或者每月定期召开员工大会,为寿星专门送上别具一格的生日礼物,也可以是一盒小点心或者是小玩意等。另外还可以给具有闯劲的员工富予更有刺激性的工作, 激发他们内心更高的工作热情;给表现杰出的员工发企业特制的徽章,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卖力;给一家人都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举办团体活动来制造家庭氛围, 提高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对新进的员工及时完成工作后,要进行赞扬和肯定, 提高对新工作、新环境的热爱,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总之,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员工的收入, 改善员工的福利,更重要的是根据员工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型的激励方式,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激励机制,以适应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求,要经常和员工沟通、交流,尊重、支持员工,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 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中小企业必能脱颖而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丽娟.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1(1)

【2】张一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所有制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M〕2004(9)

【3】田青.世界三种代表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述评,经济研究〔M〕2001(5)

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范文 第8篇

一、企业管理中实施激励存在的问题

现实管理中管理者实施激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我认为, 主要问题有:首先是对员工的需要不够了解, 从而在实施中无的放矢;其次是对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认识不够, 导致激励因素的激励不到位;再次是没有考虑到要想达到好的激励效果, 需要一个组织的全方位的配合, 结果形成激励形式单一化的现象。

1. 激励缺乏针对性。

需要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 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当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 身心便会失去平衡, 感到不舒服, 从而产生紧张状态, 这种生理需要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动机推动着人去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 而且迫切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激励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哪些是每个员工的迫切需要, 当他们达到组织的目标的时候, 能够实施满足员工迫切需要的激励措施。需要因人而异, 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人需要也不同。目前仍有不少组织不能做到认真地去了解员工的不同需要, 采取的激励措施往往是“一刀切”, 缺乏针对性。

2. 激励因素不到位。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发现在工作中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 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 后者叫做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是必需的, 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出现以后, 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激励因素是那些能满足个人成长需要, 包括成就、赏识、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 以及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 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为什么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具有激励作用呢?我们还要从人们的需要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按照需要获得满足的来源分, 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指向的目标是当事者自身所无法控制而由外界环境来支配的, 如物质性需要的工资、奖金、住房等;还有社会情感性需要, 如友谊、温暖、表扬、尊重等。内在性需要包括过程导向的内在需要, 如工作本身的趣味性、挑战性、工作活动提供的交往机会;再就是结果导向的内在需要, 指当事人在工作任务完成时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自己的价值和抱负得到实现时的轻松感和自豪感、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时的舒畅感和得意感。内在性需要不是靠外界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直接满足, 它的激励源泉来自工作本身, 要通过当事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来获得和汲取。内在性激励由当事者自身控制和支配, 但是在管理的实践中, 管理人员容易走进一个误区, 认为激励就是物质的奖励以及表扬、尊重等, 不能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适合员工兴趣和能力的工作, 致使员工得不到来自工作本身的过程导向和内容导向的内在性需要的满足。”

3. 激励形式单一化。

组织在实施激励时, 大多数采用工资+奖金的简单物质激励方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应当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千篇一律不会起到好的激励效果。何况单一的激励措施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 不足以产生强大的持久的激励效用。根据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型, 真正达到激励的效果需要组织多种环节的有力配合, 方能使员工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满意度, 才不至于影响其积极性。如果某个环节配合不当, 那么员工的工作就很难顺利地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企业管理中有效激励员工的措施

1. 针对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研究员工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基础。马斯洛理论认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已基本得到满足的非优势需要对人不再具有激励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重点分析不同员工的不同的未满足的需要, 在未满足的需要中, 还要分清主导需要。这样设计出针对不同主导需要的多层次的激励措施。比如当员工的收入很高后, 员工的需要往往由金钱的需要转化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此时单单进行物质奖励就远远不够了。以玫琳凯公司为例, 曾经有人问玫琳凯·艾施成功的秘诀, 她说了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 大黄蜂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飞的, 因为它身体沉重, 而翅膀又太脆弱, 可是大黄蜂不知道自己不能飞, 它拍着拍着翅膀居然就飞起来了。女性也是如此———虽然身背家庭的各种负担, 但只要给她们以机会、鼓励和荣誉, 她们就能展翅高飞。”所以, 玫琳凯公司总是设法激励员工去发现自己的价值, 其中赞美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 公司的整个行销计划都以此为基础。所以玫琳凯公司已经3次被《财富》杂志列为“全美100家最值得员工工作的公司”。

2. 职位分析加强激励因素的效果。

双因素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赫茨伯格告诉我们,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 量才录用, 各得其所, 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 给予表扬和认可, 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 进行职位分析, 发现哪一类岗位更适合哪些员工, 有效地实现能岗匹配, 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职业发展意愿的发展机会, 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 包括授权管理和内部提升机会, 即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发言权和一定的管理决策权, 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空间, 尤其是让知识型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贡献, 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 或是创造新事业的机会, 让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控制, 进而认为与自己职责息息相关时, 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从而激发优秀人才的雄心和事业心。

3.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

在一个组织中, 要想真正地实施激励, 还要在管理中系统地运用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型。该模型涵盖了期望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激励理论。首先, 个人的努力不仅受机会的影响, 还受个人目标的影响。因此, 在组织管理中应该重视目标对行为的指导作用。其次, 个人的努力能否实现, 能否取得预期的绩效, 有赖于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目标绩效系统的公正性、客观性。因此, 组织要给员工安排一个难度适中的工作, 同时还要有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评估要设计得科学合理, 能准确地把握和体现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能力。好的绩效评估能科学记录员工工作期的工作表现、为组织做出的贡献、付出的劳动力和努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员工能够在绩效评估中发现缺点找到进步。最重要的是, 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个人绩效是和自己的个人努力挂钩的, 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总而言之,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综合的激励机制。在员工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紧密配合, 如设置难度适宜、目的明确、可以接受的目标, 公正、客观地评价绩效, 有针对性地奖励。让员工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了, 就能达到个人目标, 组织会公平、公正且有针对性地满足

上一篇:讲政治守规矩勇担当下一篇:脑筋急转弯屎壳郎需要什么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