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

2024-06-18

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精选6篇)

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 第1篇

嘉应学院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2017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和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建设重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碎片化趋势明显;引导资金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将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资金安排要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的思路,以申硕为抓手,集中资源办大事,向引进高端人才倾斜,向申硕的重点学科倾斜,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联的省市共建项目倾斜,向新工科、服务和带动梅州地方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实验平台倾斜。

总之,学校下一步将借助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的契机,以编制实施《嘉应学院整体建设方案(2018—2020年)》、《嘉应学院分学科建设方案(2018—2020年)》和《嘉应学院改革方案(2018—2020年)》为重要抓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将认真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和广东高校的改革发展态势,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厘清学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上确定“申硕”为中心工作,并紧紧围绕该项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找准我校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瓶颈和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分步实施,着眼于办学体制机制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释放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特色发展的基础,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 第2篇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学习型人才的关键。学风建设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我院党政领导班子一直把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落脚点,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来对待,作为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我院学风建设工作,在立足《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嘉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嘉院发【2009】10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学院概况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71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30人,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工程教育等三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工程监理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两个专科专业,共分为教学班级14个,其中有11个本科教学班,3个专科教学班。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院新开设了2个教育类本科班。

二、学风建设思路

坚持教、学、管统筹齐下;坚持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教育引导与科学管理、从严治院与人文关怀、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科研实践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条与社会需求不断契合的人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才培养道路为目标的长效学风建设思路。

三、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一)学风建设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是学风建设形成新气象。是指以基础学风建设为切入点,严抓学风建设,塑造优良学风氛围,使学生具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较好的专业意识,唤起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态度发生良性转变;以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点,申报并开展若干项学生学术基金课题,在全院掀起科研实践的“浪潮”;以学生组织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团体为媒介,开展丰富多彩、具有专业特色文化的校园活动,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推动学院人文建设;以就业工作为着力点,完善就业服务等措施,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第二阶段目标是学风建设产生大变化。是指学生在主观能动性支配下,使学生由“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要学习”,在学好专业基础理论前提下,掌握专业应用技能;基础学风建设初现成效,学生出勤率、内务工作有明显的提高,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成绩好、进步快、获奖面广;集体中的学生干部素质好,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违纪现象少;涌现一批先进个人和学习模范。

第三阶段目标是学风建设见成效。是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性技能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学生就业率有更大的提高;全院期考通过率和各种考级过级率有稳步的提高。

(二)学风建设预期成果: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以二级学院体制改革为契机,坚持将学风建设当做学院建设的中心点来抓,引导学风建设与时俱进,逐渐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培养基础扎实、务实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思想,形成学院“求真务实,博学创新”的良好学风,教师树立“爱岗敬业、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坚持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创造优良学风的新格局,使学生成为“乐学、勤学、善学”的学习型人才,不断提高全院期考通过率和各种考级过级率;坚持科研实践基地地创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

四、学风建设措施

(一)建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为学风建设“掌舵” 组 长:党总支书记 学院院长

副组长:学院副院长 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

成 员:辅导员 办公室主任 班主任 学生干部代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学工办。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将按照学风建设的方案和要求落实具体的措施和制度,阶段性整改学风建设情况,使学风建设的运作过程形成体系。

(二)建立思想教育体系,为学风建设“护航”

1、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纪律性,特别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针对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理想等问题,开展单独谈话,训导等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2、深入学生中,掌握其心理动态,注重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困惑,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生活、就业、成才等切身问题。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资料库,对于一些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把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另外,针对我院贫困生比例较大,助学工作较难开展的情况,我院将建立专门的工作团体,进一步完善助学工作体系。同时,加快义工队伍的建设进程,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人。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成才发展规划指导,使学生以成才为内驱力,形成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形成理性的远景学习目标。

4、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利于学风建设工作开展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宣传活动。首先要让全院、全体教职工、学生充分理解学风建设方案,进而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学风建设“扫盲”;其次通过对典型事例或反面教材的剖析,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最后,加大力度宣传典型的优秀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经历,引导青年学子以典型为目标,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三)建立学风建设制度体系,为学风建设“导航”

1、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抓基础学风建设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我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亟需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真正形成对不同基础层次,有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都具有促其上进的内在机制。

2、建立“学院带动班级,班级带动宿舍,宿舍带动个人”的循环带动机制推进学院学风建设

今年,我院计划开展多场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和讲座,并完善班级评比机制和建立较为合理的奖惩机制,通过循环带动机制,引导学生树立争当创建优良学风的风气和个人、集体荣誉感,自觉地与周围班级、宿舍、个人比较,时刻鞭策自我,增强学习潜意识,创建“学习型宿舍、学习型班级”。

3、建立学风监督评价制度,抓好课堂、宿舍、考场“三个阵地”(1)加大力度落实学生考勤、请假、作息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班子督导制,全面督导教学、管理等环节。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会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定时张榜公布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2)在全院开展“树优良学风,展班级风采”活动。制定班级学风建设量化考核标准,将学生获奖、开展活动、班级学期平均绩点、宿舍卫生、自习氛围、考勤情况、违规守纪情况等,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指标。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3)加强与家长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管理意见,恳请家长做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学风建设的后盾,家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4)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建立并实施学生党员、干部挂靠宿舍制度。一是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优良学风宿舍”和“文明宿舍”评选活动,继续强化文明宿舍创建工作。二是有利于学院领导及时掌握了解全院各个宿舍成员的思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动态,适时开展阶段性学风建设,促进和谐宿舍环境和学习氛围。

(四)加强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

为了加强教风建设,我院将组成由教学副院长张奕亮老师、院教学督导组组长林轶红老师为负责人的教改小组,着手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科学改革,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教师业绩考试、评优评奖、职称晋升中继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定期召开师德师风报告会和教学名师报告会,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同时加大力度发掘学生考研、专升本潜力,开设专门的辅导班。

(五)加强团总支学生会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人文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而团学是文化活动的主导,所以,我院计划深入调整团学内部组织结构,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通过打造一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高素质、全方位的团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学组织”为媒介,开展更具有专业性质的文化活动,全力创新建筑怡情、专业开放实验室、建筑模型制作大赛等品牌活动,推动人文建设。另外,我院还计划实行“读书工程”,开展专业科研活动和学风建设活动月,申报并开展若干项学生学术基金课题,组建“挑战杯”、“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精英团队,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六)加大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力度,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院将加大力度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力争在建立新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工作上有重大突破,使学生人数与基地数量稳步增加。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就业工作重点,我院将根据与原有合作企业和基地的协议,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专业调研、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在提高同学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认知能力的同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继续重点深化与市政集团合作,鼓励学生争取加入“市政班”,推动学生成才成长。

(七)加大教学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实验室设施,为学生学习、科研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为学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院将利用校友和社会贤达人士的捐赠购买一部分急需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实验器材,为学生们打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科研环境。

(八)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调研与学生未来息息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相关的课题,把握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

创新“三下乡”实践课题,充分利用市政集团和校友资源,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争取“出品牌,出特色”;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高综合认知能力。

五、学风建设的亮点、特色及创新之处

我院学风建设的亮点在于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就业质量是我院学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落脚点,其本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早日成长成才,毕业后找到一份质量好的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我院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在2009届毕业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就业工作将一如既往的成为我院的亮点。

加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力度,深化校企合作是我院学风建设的特色。本学年,我院先后与梅州市宏图设计公司、丰顺建筑设计院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从200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这些企业单位也是我院推销毕业生最大的客户群;深化校企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大法宝,是我院一直致力于深化与市政集团的双赢合作:“市政班”的开办,为我院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今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市政建设集团积极吸收本院2009届毕业生,一共吸收了9位男生到该公司工作。

我院学风建设创新之处重点体现在就业工作上。为了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使就业工作圆满完成,我院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党政 8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09--2010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领导积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训模式、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全院教师积极参与,联系用人单位到我院招聘毕业生;积极联系校友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并通过校友们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加强服务意识,让来我院招聘的用人企业满意而归;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困难学生的推荐就业工作。

六、学风建设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1、学风建设思路清晰、目标呈阶段性递进且明确、实施方案基于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制定是实施方案可行的根本保障。

2、领导高度关怀与重视,党员、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参与优良学风建设的热情高昂是实施方案可行的首要保障。

3、学风建设措施经过充分的调研、借鉴、讨论而定,全面而易于贯彻落实,亮点凸出、特色鲜明、创新点多是实施方案可行的重要保障。

4、校友、社会友好企事业单位和贤达人士的资助以及学校下拔的配套资金是实施方案可行性的物质保障。

5、以学院二级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基础制度建设为落脚点、以思想教育为动力、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为保障是实施方案可行性的持久动力。

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 第3篇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促进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入学教育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成才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深入具体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专项工作,切实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嘉应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要融入我校的办学特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扬“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精神。加强科学发展观和时事政治的学习与教育,增强学生对我国现状的客观认识,开阔学生的社会眼界;开展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教育,利用我校所处的特殊环境优势及我校特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教育,如参观客家博物馆,开展客家山歌比拼,举行客家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增进学生对客家历史发展、客家名人的光辉事迹以及客家民间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以维护学校的声誉,推进学校的发展为自己的责任和光荣。

加强职业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大学新生入学较容易迷茫,在入学之初渴望对未来的发展之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入学教育中融入学校发展情况,院系及专业情况可以使学生对未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明确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管理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容易自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能够减轻学生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焦虑。新生入学之初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在入学教育中如果能慢慢贯彻职业思想,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二、加强新生文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紧抓基础文明教育。

大学生是文明的代言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及《嘉应学院学生手册》为基本准绳,突出“严”字,常抓不懈,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文明意识,树立文明校风,做到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明的纪律观念、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得体的交往礼仪。

2. 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网站和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深入开展各种宣传动员活动,调动以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为主要力量的学生群体,开展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以各种特定的节日、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定期持续深入开展校园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3. 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基础文明建设。

第一,加强学生课堂文明教育。制定课堂文明守则,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和端正考风为重点,重点解决学生迟到、旷课、早退、吃零食、使用手机等课堂违纪行为,大力推进学风建设。第二,加强学生食堂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深刻理解“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精神,懂得爱惜粮食,文明排队,文明进餐,自觉送餐盘,维护公共用餐环境。第三,加强学生举止文明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公德为基本行为准绳,语言文雅礼貌,行为文明,助人为乐,保护公物,爱护环境,尊敬守法,同学之间交往懂得礼让,异性之间交往懂得有分寸。

三、加强新生安全教育,提高新生安全防范意识

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容易对身边的隐患疏于防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融入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防范意识。通过宣传安全纪律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构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实践活动中,并严格要求自我,完善自我,为减少身边不安全,非纪律性现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广大学生深刻了解纪律与安全的重要性,关注并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与自律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在无意识情况下受到损害。加强学生宿舍团结互助教育,以《嘉应学院宿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准绳,严禁使用违章电器,严格管理学生宿舍的卫生与安全,禁止在校园内外打架斗殴、禁止吸烟酗酒、禁止晚归、夜不归宿及校外租房;加强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提倡学生文明上网,远离不健康思想,禁止彻夜上网、打游戏等娱乐失度行为,防范网络诈骗,引导学生加强对电脑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电脑作为学习工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开展成果宣传和转化工作,积极挖掘身边的典型案例,结合各种宣传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校园安全教育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摘要: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对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全面合理并有规划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能够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笔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规划可主要从思想教育、文明教育以及安全教育三个方面入手。

嘉应学院生物工程设备 第4篇

关键词:Seafile;云共享;数字化校园;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62-2

0 引言

在嘉应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信息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需要经常深入各个校区,在不同的楼宇中进行网络设备测试,许多测试的参数需要及时更新记录,尤其是学生宿舍楼层交换机参数、无线网络AP信道安排等,测试时间长,连续性强。目前信息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通过腾讯QQ群,每次测试完毕的技术文档通过上传QQ群与其他技术员进行共享,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上传各自的技术档案,QQ群的文件共享能力明显不足。网络管理人员面对众多的技术档案也无法直接进行归类整理。因此,构建一个在校园网内快速共享、容量大、管理便利、可用性高的云共享平台成为信息网络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

1 Seafile云共享平台介绍

Seafile是由北京海文互知网络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开源的、专业的、可靠的云存储平台,用于解决文件集中存储、共享和跨平台访问等问题。Seafile不仅仅具有Dropbox的文件同步功能,以及一般网盘所能够提供的云存储和共享功能之外,还具备团队协作功能,并可提供消息通信、群组讨论等辅助功能,帮助更好地围绕文件展开协同工作。由此可见,Seafile是一个面向团队文件共享和协作的开源云存储,非常适合解决信息网络中心技术团队技术人员之间的文件共享。

Seafile平台的架设对服务器的硬件配置要求不高,从而降低了高校搭建Seafile云服务的门槛,我们在搭建过程中使用了一台基于Intel Xeon E5-2650 2.60G单核心CPU、1GB的物理内存、1Gbp以太网网卡的服务器。Seafile服务在此配置上已能够流畅可靠地提供服务。

2 Seafile服务器组件

Seafile 包含以下系统组件:

①Seahub:网站界面,供用户管理自己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和账户信息。Seafile服务器通过“gunicorn”(一个轻量级的Python HTTP服务器)来提供网站支持。Seahub作为gunicorn的一个应用程序来运行。

②Seafile server (seaf-server):数据服务进程,处理原始文件的上传/下载/同步。

③Ccnet server (ccnet-server):内部RPC服务进程,连接多个组件。

④Controller:监控ccnet和seafile进程,必要时会重启进程。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将Seafile部署在Nginx/Apache后的架构。客户端需要在选项界面中开启 “sync over HTTP/HTTPS”。

3 Seafile客户端

Sesafile同时支持PC桌面客户端和移动手机客户端等多个操作系统。PC桌面客户端支持Windows、Linux、Mac以及Terminal系统,移动手机客户端支持Android以及IOS系统。在此,我们以运用的最多的Windows客户端为例进行介绍。

客户端安装使用:

在下载完 Seafile 客户端后,只需下面的步骤来安装使用:

①指定 Seafile 本地数据磁盘。

②添加账号。

在私有Seafile服务器上添加一个账号,其中服务器地址填写由网络中心搭建的私有Seafile服务器地址http://210.38.163.185:8000,需要注意的是,Seafile使用的是8000端口,在填写服务器地址时需要注意把端口号写上。

③与服务器同步数据

右键点击相应的资料库,选择“同步该资料库”按钮将该资料库与本地文件夹同步。同时往该资料库中添加文件,新增加的文件将会被自动同步到云平台。

4 Seafile文件共享工作原理

当我们在修改本地查看并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Seafile客户端会立刻对修改后的新文件向服务器进行上传操作,同时其他拥有相同资料库的用户进行同步。

Seafile为什么能够做到在对服务器硬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如此快捷的文件上传与同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Seafile对文件的预处理功能。在对一个文件进行上传服务器之前,先由客户端对本地的文件进行“打散”操作。如何理解“打散”操作?Seafile能够将文件在本地进行分割,分割为若干个数据块,并对这些数据块进行编号,当用户对文件进行了内容的增减,Seafile将会自动与服务器上对应的文件数据块进行比对,重复部分的数据块视为内容相同,不再进行重复上传,仅对有增量或者减量部分的数据块进行上传,从而大大减少了占用硬件和网络资源,使得上传与同步变得如此快捷。

5 总结

通过搭建并在校园网中使用Seafile云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网络中心技术人员的信息互换,从而可以推广至各部门办公、二级学院资料共享以及学生之间资源的共享。Seafile系统对文件共享的稳定性、可靠性均有一定的保证,再加上嘉应学院校园网楼宇之间的互通已经达到千兆光纤的水平,中心机房服务器之间的通讯达到万兆水平,使得Seafile在此环境下能够更加快捷的完成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大大降低了用户等待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后续还可通过升级Seafile服务器端的版本,升级到企业版后,更可为2万多名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文件共享以及资料存储,并可启用负载均衡及双机备份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以及高效性。

Seafile云共享平台的建设并进一步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提高了高校办公办学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文件共享需求。与数字化校园其他系统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共同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杨盛,祝世东,姜柳,戴亮.基于Seafile的高校私有云存储平台的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4):353-355.

[2] 张虎,李明东.云存储技术及应用[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203-1205.

[3] 王胜川.基于云计算的存储技术研究[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1,4(2):45-46.

广东嘉应学院章程 第5篇

嘉应学院(简称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几经合并与更名。

1949年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与广东省省立梅州师范学校(1937年创办)合并,定名为广东梅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嘉应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嘉应大学(1924年创办、1985年复办)合并,1990年定名为嘉应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1980年创办)合并,定名为嘉应学院。

梅州师范学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嘉应学院,定名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梅州市卫生学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嘉应学院,定名为嘉应学院医学院。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树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目标是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建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和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中文名称:嘉应学院;英文名称:Jiaying University。

第三条 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100号,设江北、江南、梅州师范分院、医学院四个校区。

江北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100号;

江南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华南大道19号;

梅州师范分院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师范路10号;

医学院校区地址:广东省梅州市黄塘路146号。

学校经举办者及主管部门同意,可根据办学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

第四条 学校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20教育部批准学校实行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五条 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法人,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产生和任命。

第六条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 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嘉应学院委员会(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 学校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并可在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视情形调整管理模式,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自主调整学科或专业门类结构。

第九条 学校主要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兼有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学历教育,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学校依法确定和调整学历教育修业年限,并根据学校师资及专业情况,开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

第十条 学校举办者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依法监管,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办学资金和相关资源,保障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支持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自主办学,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的规定,对学校事务实施自主管理。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学校依法行使下列办学自主权:

(一)依法按照学校章程自主管理学校;

(二)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三)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自主决定学生考试、考核的评判标准;

(四)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决定录取学生的标准及程序,调节学科专业招生比例,招收学生、学员;

(五)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六)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七)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主设置和调整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自主决定人员配备;自主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工资标准,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八)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交流合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活动;

(九)依法自主开展与国(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各种主体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

(十)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性资助、受赠财产以及由学校合法占有和使用的资产;

(十一)依法收取学费及有关费用;

(十二)依法规划和管理校园基本建设以及其他项目;

(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 学校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接受学校举办者的领导;

(二)遵守学校章程;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举办者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四)维护受教育者和学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公正评价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学业及操行;

(六)依法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

(七)依法接受举办者、主管部门、受教育者、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八)保证举办者资产的安全、完整;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二条 学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办学信息。设立督学、督导组织及评估组织,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和指导,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章 领导体制

第十三条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基本管理制度;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依照有关程序推荐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人选。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讨论决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

(七)加强对院、系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

(八)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九)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十)讨论决定其他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学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

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督促检查党委决议贯彻落实,主动协调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工作关系,支持校长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 学校党委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学校党委对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党委会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校工作,主要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及党的建设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听取和审议党委会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会议由党委会召集,议题由党委会确定。党委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表决事项时,以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同意为通过。

党委会主持党委经常工作,主要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作出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推荐、提名、决定任免干部。党委会会议由党委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党委书记确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方能召开。表决事项时,以超过应到会党委委员的半数同意为通过。不是党委委员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可列席会议。

第十六条 中国共产党嘉应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学校的党内监督机构,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党章规定的权力、职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它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及学校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权利,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

第十七条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校长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重要行政规章制度、重大教学科研改革措施、重要办学资源配置方案。组织制定和实施具体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按照国家法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三)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人才发展规划、重要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负责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四)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重大基本建设、年度经费预算等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管理和保护学校资产;

(五)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六)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处分,开展招生和就业工作;

(七)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

(八)组织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法代表学校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境外机构等签署合作协议,接受社会捐赠;

(九)向学校党委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有关行政工作的提案,支持学校各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群众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工作;

(十)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 学校实行校长办公会议制度。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会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会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会议成员一般为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校长办公室主任。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校长确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校长应在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基础上,对讨论研究的事项作出决定。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可视议题情况参加会议。

第十九条 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方案,经领导班子成员沟通酝酿且无重大分歧后提交会议讨论决定。对干部任免建议方案,在提交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前,应在党委书记、校长、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范围内进行充分酝酿。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要事项,应经过专家评估及技术、政策、法律咨询。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对会议决定的事项如需变更、调整,应根据决策程序进行复议。

第二十条 学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合理确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执行集体决定,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对职责分工交叉的工作,要注意协调配合。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及时交流工作情况。党委会议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等议题,在会前听取校长意见;校长办公会议的重要议题,在会前听取学校党委书记意见。意见不一致的议题暂缓上会,待进一步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二十一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学术委员会设立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和道德建设等专门委员会,具体承担学术相关事务和职责。学术委员会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及其章程组建、运行并履行职责。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学术审议。学校下列事务决策前,应当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或者交由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直接做出决定:

1.学科、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科学研究、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重大学术规划;

2.自主设置或者申请设置学科专业;

3.学术机构设置方案,交叉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方案、学科资源的配置方案;

4.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学术标准与办法;

5.学术评价、争议处理规则,学术道德规范;

6.学术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组织规程,学术分委员会章程;

7.学校认为需要提交审议的其他学术事务。

(二)学术评定。学校实施以下事项,涉及对学术水平做出评价的,应当由学术委员会或者其授权的学术组织进行评定:

1.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和奖励,对外推荐科学研究成果奖;

2.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人选、荣誉(客座)教授聘任人选,推荐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任职人选、人才选拔培养计划人选;

3.自主设立各类学术、科研基金、科研项目以及科研奖项等;

4.需要评价学术水平的其他事项。

(三)学术咨询。学校做出下列决策前,应当通报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提出咨询意见:

1.制订与学术事务相关的全局性、重大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2.学校预算决算中教学、科研经费的安排和分配及使用;

3.科研重大项目的申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

4.学校认为需要听取学术委员会意见的其他事项。

学术委员会对上述事项提出明确不同意见的,学校应当做出说明、重新协商研究或者暂缓执行。

(四)学术裁决。学术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及学校委托,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调查,裁决学术纠纷。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不端行为、裁决学术纠纷,应当组织具有权威性和中立性的专家组,从学术角度独立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认定。专家组的认定结论,当事人有异议的,学术委员会应当组织复议,必要的可以举行听证。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术委员会应当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应当经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公开公正的遴选等方式产生候选人,由民主选举等程序确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实行任期制,任期为4年,可连选连任,但连任最长不超过2届。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人选由校长提名,全体委员选举产生,经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通过后,由校长聘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学术委员会议事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大事项应当以与会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履行与授予学位相关的职责和权限、统筹协调学位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学位授予的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办法;

(二)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作出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

(三)审定申请各类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四)审定学校与学位授予工作相关的其他重大事项。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主席由校长担任,副主席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委员会成员由各学院的`院长组成,与学位授予工作有关的校领导及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会职务委员。

第二十三条 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行使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每五年为一届,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经学校、学校工会或三分之一以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其章程开展工作,主要职权是:

(一)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建设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听取学校年度工作、财务工作、工会工作、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五)审议学校上一届(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

(六)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章程、规章制度和决策的落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八)讨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

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作出。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由学校各选举单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全体代表大会、专门工作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行使职权。学校工会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

学校教代会全体代表大会召开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表决,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总数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二十四条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每1至2年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经校党委批准可提前或推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按照《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等相关章程开展工作。学生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学生代表大会章程及修改草案;

(二)审议上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工作报告;

(三)讨论新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的工作方针、主要任务等问题;

(四)收集和反映学生代表对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五)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委员会委员;

(六)讨论决定应由学生代表大会决议的其他重要事项。

学生代表大会代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学生代表大会委员会行使其职责。学校学生会为学生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第二十五条 学校依法设置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各群众组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依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履行职责。

第二十六条 学校各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及无党派人士,依据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变更或者撤销学校的党政管理机构和调整其职能。党政管理机构经学校授权,按规定程序制定、颁发或修订相关的管理规章及制度,并按照参谋、执行、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十八条 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及工作需要,设置招生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生工作委员会、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就业工作委员会、预算与投资委员会等各类工作委员会及工作机构。各委员会及机构经学校授权,制定、颁发或修订相关管理规章及制度,并按照各自管理规章及制度开展活动,履行职责。

(一)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和有关省级招委会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根据国家核准的年度招生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并报送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3.制订学校招生章程;

4.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嘉应学院录取分数线 第6篇

你好,我是嘉大的学生。如果你填的是梅州师范的话或者服从安排,这个分数录取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嘉大江南校区的录取分会比较高,如果你填了江南并不服从,就有危险了。

如还有问题,可以进新生群了解:53144756【嘉大梅州师范新生群】

我是今年的文科高考生,分数是488,我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嘉应学院3A,请问录取的可能性大么?我是本地梅州的考生,听说今年这样的分数去报嘉大很危险。担心中啊。!我是来灭零的哈哈,我也是嘉应的。只要你高于3A线15分就没有问题有点危险,嘉大虽然在本科层次排不上号,不过在专科层次上还是比较好。所有没有比3A线高比较多的分数是比较难录取到的。另外专科的大一是在江南校区的,到第2年才转到本校区不要报这个学校,作为嘉大的学生,我奉劝一句,

毕业的时候学历出了问题,真的欲哭无泪的

首师大出国留学3+1校本部招生官方网站[推广链接]

与外国留学生同窗学习3年,校本部办学.招办:010-68980117,商科+艺术热门专业.www.cnuhnd.com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赶走细菌宝宝》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人大考研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