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观后感范文

2024-05-23

蔡元培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

蔡元培观后感 第1篇

《蔡元培》ppt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北京大学因为有了他而荡漾出暖暖的春意。他就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上周三的近代史课上,我们班的王柯远同学为同学们介绍了这位伟人,听完了他对于蔡元培的介绍,我对蔡先生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后我去网上查找了有关蔡先生的资料。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ppt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展开,风云变幻,巍峨的城楼,波浪翻滚的江面,突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蔡元培迎难而上的精神。整个ppt的叙述是着重于蔡元培塑造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以及他的教育理念,从一个时代的兴亡引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最后又回到蔡先生在北大发展他的教育理念。整个结构符合内容重点的需要。在蔡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前,ppt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几个枝蔓交错,枯枝带着新叶的镜头转接,隐喻了当时北京大学的官僚气息,以及这种腐朽正在等待着蔡元培来改变。

蔡元培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陈独秀,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且三顾茅庐。蔡元培提出了对大学的定位:为学问而求学问。蔡元培聘请了各种学科人才,有众多各有所长的大师任教北大,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甚至是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在其任职期间,展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ppt中还插入了各大高校教授对蔡元培的认识,以及蔡先生的女儿,学生的回忆。使得蔡元培本人的形象丰满起来。使我了解到了蔡元培其人的教育救国的思想,了解了他的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和心中博大的理想。蔡先生为我们竖起了榜样,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引人深思,在当今仍然有借鉴作用。

通信三班 高睿 201614610331

蔡元培观后感 第2篇

19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蔡元培传》共分为四篇,主要介绍成长岁月,蔡校长的北洋时代,党国元老的本色。通过阅读本书,不仅了解到蔡元培的成长历程,而且追溯到他所处年代的时局动荡、历史背景,对一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始末有了更深的了解。

18,蔡元培31岁,正供职于翰林院,仕途可谓风生水起。却适逢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除“京师大学堂”外的百日维新成果均遭停止。这时,他弃官从教,希望可以教育救国。

官场得意,时局却无比动荡。他没有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官场得意,而是放眼未来,希望通过教育,唤醒一个个沉睡或者迷失的灵魂。从这里看,我认为蔡元培是一个有卓识远见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林语堂:那时北大是全国思想革命的大本营,而北大之所以如此,是在蔡先生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那时的北大前进者有胡适之、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复古学者有林琴南、辜鸿铭等,而全国思潮的潮流交错,就在北大自身反映出来。

蔡元培德育思想研究 第3篇

1 蔡元培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1.1 民族危机加深, 教育救国思想形成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中国社会就开始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西方国家的入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以及后来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等, 中国都已失败告终, 并与西方列强签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不仅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深深苦难的境地, 而且也加重了中华民族的负担与耻辱。从此,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广大人民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中华民族岌岌可危。

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变革才能改变当前的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失败后, 蔡元培“知清廷之不足为, 革命之不可已, 乃浩然弃官归里, 主持教育, 以启发民智。”蔡元培认为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 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 排斥顽旧, 不能不情见势绌”。这是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的最初萌芽, 也是他选择教育, 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开始。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立志希望通过教育能够使国家走向富强。蔡元培之所以提倡教育救国, 是因为他知道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人类所最需要者, 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务, 即在为受教育者, 养成此种能力, 使能尽完全责任, 亦无可疑也。”这就真切的阐述了蔡元培“教育救国”的思想, 利用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1.2 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变迁, 身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蔡元培在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逐渐成长。蔡元培十分重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他认为中庸之道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根源。

从1907 至1926 年间, 蔡元培多次到欧洲游学考察。在留学期间蔡元培刻苦学习, 涉猎甚广, 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因此, 后人评价他“一方面接受了固有的文化遗产, 一方面又吸收19 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新思想, 加以发扬光大, 这样才成了中国近代思想界的火炬。”

2 蔡元培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内容涵盖甚广, 不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而且对后世德育学科内容的影响也很大。

2.1 以德育为中坚, “五育”并举

蔡元培在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 并在1912 年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 明确提出把公民道德教育摆在“中坚”地位。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五个方面, 并作为当时民主共和国的教育任务。他说:“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 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2.2 以“造就完全人格”为德育目标

“完全人格”的内涵即以培养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于一身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之所以重视“完全人格”甚至将“完全人格”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一是留学期间受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熏陶;二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国民能维持国家兴盛, 不让其衰落;三是符合时代道德发展的要求。

2.3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德育内容

在德育内容上, 蔡元培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和道德观进行了有效吸收借鉴, 并且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内涵解释如下:

2.3.1 自由不仅是一种美德, 而且有其限度

蔡元培反复强调:“自由, 美德也...... 若思想, 若身体, 若言论, 若居处, 若职业, 若集会, 无不有一自由之程度”。自由包括思想自由、意志自由和人身自由等各个方面。但是, 蔡元培认为自由有其限度, 不是恣意放纵和随心所欲, 自由和必然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是一定限度内的自由, 而不能超越一切规范。

2.3.2 平等在于社会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

平等不仅是指人社会地位的平等, 而且还指人格上的平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加之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 使我国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蔡元培在《德育三十篇》中提到:“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戒狭侮”等内容体现了对平等的道德追求。而且, 蔡元培在《戒狭侮》中指出, 人和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反对对人进行嬉戏和侮辱。蔡元培还指出, 人的高低贵贱在于人的品格, 与人的职业、工资待遇等因素无关。

2.3.3 博爱是最高尚的美德

蔡元培认为博爱是最高尚的美德。蔡元培认为博爱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 以孔子“仁”的思想定义博爱。即博爱不仅仅是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而且还要积极行善, 为社会做贡献。另一方面, 博爱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蔡元培认为人人有博爱之心, 观于家庭, 父子亲, 兄弟睦, 夫妇和;观于社会, 无攘夺, 无忿争, 贫富不相蔑, 贵贱不相凌, 老幼废疾, 皆有所养, 霭然有恩, 秩然有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人类的幸福。

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民族危机加深, 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蔡元培毅然选择教育救国。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博大精深, 以德育为中坚, “五育”并举;以“造就完全人格”为德育目标;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德育内容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而且对后世德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背景,五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宝石.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蔡元培德育思想形成原因探析[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4 (7) .

仁心蔡元培 第4篇

1917年,北京大学有个出身官僚家庭的学生,行为不端,引起同学反感,有人写了“征伐”他的告示,贴在西斋的墙上。当时正在该校就读的傅斯年也厌恶这个人,写了个匿名帖参与“征伐”,引来众人围观,有人还在上面圈点,语言也很出格。蔡元培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学生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同砚,不合做人的道理,诸君若对他不满意,出之同砚之谊应当劝诫。这样的做法才是耿直的。至于匿名揭帖,看着博彩,大肆挞伐,受之者纵然有过,也不易悔过,而施之者则为吃亏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今后都要洗心革面,否则这种行为必致品性沉沦。”

蔡元培坚决维护犯错者的自尊。在他看来,一个人犯错固然需要有人指出来,但这种“指出”应该是善意的,不能采取围攻的做法。他处理“围攻者”的不当之举非常理智,没有采用逼写“检讨”、“记过”、“留校察看”、“开除”等激烈的手段,而是以长者的善良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他的仁心使傅斯年深受教育,傅斯年后来曾对朋友这样说:“尊重对手,有理有据。与人辩论,不要达到顶点和争吵的地步,纵使你认为或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但发表意见总得谦逊一点、冷静一点”。

1919年3月25日,北京一些报纸刊登了陳独秀嫖娼的消息。一时之间,不但旧派人士以此为把柄攻击新文化运动,诋毁北大的教育改革,即使是荐举陈独秀的一些朋友也觉得脸上无光,希望蔡元培立即将陈独秀赶出北京大学。然而,蔡元培没有让陈独秀难堪。4月8日,他召集文理科教授会议,通过了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以教务长代替学长”,废除了北大的学长制。接着从十一位教授会主任中推举一名教务长,结果马寅初当选。文科学长陈独秀、理科学长秦汾改聘为教授,校方给予陈独秀一年假期。

蔡元培其实有无数的理由直接驱逐陈独秀。蔡元培是个有道德洁癖的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生不嫖不赌、不贪不占。陈独秀虽然是他礼聘来的,但陈独秀的“失德”非常明显,不符合大学老师的品性要求。何况,陈独秀参加了蔡元培组织的“进德会”,“进德会”有一条就是不得嫖娼。知而违规,其过加倍,不予惩罚,组织也会失去号召力。他给陈独秀一个体面的台阶下,充分体现了一个学界大佬内心的仁慈。

所谓仁慈,其实就是努力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在别人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让他人获得物质的安全和精神的尊严。

【原载2015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月末·文史》】

蔡元培读后感600字 第5篇

他的一生有许多的职位,扮演过许多的角色,对时代有着莫大的影响,对一个民族的崛起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试图通过许多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的力量,已达到救国图存的目标。作为沧海一粟中的他,不得不令人啧啧称赞!他的存在,对于世人有着莫大的价值!

毛曾题书: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创改革与兼容之路,立思想与个性之碑,融人格与教育之念。

改革要与积习的风气兵戈相见,总是异常吃力、困难重重。但是蔡元培意志坚定,敢发声、敢行动,让一系列新事物(新思想、新报刊)能够立于世间。敢于革新、敢于改变,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所需要的!

处于今天这个时代,改变依旧这需要大力推崇的,当然这里的改变是指朝着正确的方向、经过深思熟虑所想出来的改变,而不是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行为。安于现状总是会导致温水煮青蛙的惨状,更可悲的是甚至不会发现自己处于温水中,因为死亡在发现之前就已降临!

蔡元培名言 第6篇

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3、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4、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7、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9、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0、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

(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1、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2、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4、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5、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6、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17、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 。

18、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9、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20、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

蔡元培名言 第7篇

2、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蔡元培道歉 第8篇

胡玉縉之所以要写抗议信,是因为对邀请信中的措辞感到不满。邀请信是这样写的:

奉总长谕:

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原来,书生味很浓的胡玉缙是揪住了“谕”和“派”两个字,认为“谕”和“派”都是上级对下级的行文,乃必须服从的意思,而他胡玉缙既没有答应也还没有到教育部上班呢,根本不存在什么上下级关系,蔡元培怎能“谕”之于他,所以胡玉缙觉得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遂写信表达抗议。

蔡元培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认为胡玉缙是小题大做,而是为此深感不安,他当即给胡玉缙复信表达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部属行文措辞失当,这原本与自己无关,然而蔡元培却主动承担责任,诚心向人道歉,此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了蔡元培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高尚风格。正是由于他崇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才造就了民国时期群星灿烂、文化鼎盛的大好局面,不愧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简介 第9篇

姓名:蔡元培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8~1940

籍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民族:汉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组织光复会,19参加同盟会。19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蔡元培名言 第10篇

2、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5、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6、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7、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8、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9、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0、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11、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2、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3、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4、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5、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

16、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17、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

18、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感受的事情,和自己的一样,彼此休戚相关、互相谅解。所以现行考试制度,最与此点背驰。为争名次之高下、分数之多寡,使同情心日减,嫉妒心大增。

19、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20、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21、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

2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23、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蔡元培故居游记 第11篇

2011年7月21日上午,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绍兴城市的街区还是那样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私家车、公交车、运货车们在路上来来往往,穿梭在公路的中央地带。

我已无心观赏路边的风景,心中焦急地盼着能早点到达已心驰神往许久的蔡元培故居。从绍兴夜市出发,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蔡元培故居的入口处。

只见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外置字幕设备中正在闪烁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眼:“节目定时更新,雅俗共赏......高档次,低消费”。这里交通便捷,常有一些国内明星前来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助阵,出演精彩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正前方不远处,四棵貌似松柏的树木,像默默地守护蔡元培先生雕像的士兵一样,前后两排,每排两棵。

在这四棵树的中央便是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了。只见他坐在一张古式的椅子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本书籍,两眼炯炯有神,一副巍然不动的伟人风范,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雕像旁的石碑上如下记载: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越城区人......曾被毛泽东这样夸赞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绕过蔡元培先生雕像,径直往前走,便看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耀眼。

左转弯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了鶴卿传,于是便欣然前行。只见墙壁上刻着如下优美的话语:“有好湖山八载 常萦魂梦间 最羡卧逑 若有術十篇 妙绘若循环”(鶴卿传

蔡元培 二三年十二月)。

美哉,绝哉,蔡元培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啊!

拐过几个弯,便来到了颇具古式建筑风格,透着浓浓学者气息的蔡元培故居。

一进入蔡元培故居,只见前院高瓦四起,屋檐的边沿也被一些不知名的草儿“占据”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好像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知了声此起彼伏,简直热闹极了。

右转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古门,两扇门往两边敞开着,门锁锈迹斑斑,门口的石阶被一块厚厚地玻璃完好地封存着。

跨过石阶,往右转,便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史。原来蔡元培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28岁为翰林院编修。绍兴是蔡元培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著名的鲁迅先生、杜亚泉先生等绍籍人士都有着深厚情谊。

蔡元培先生从小深受父母、叔父的影响,父亲蔡光普为人厚道,母亲周氏贤能勤俭,勉励他“自立”、“不依赖”、“不苟取”、“不妄言”。而其叔父茗珊指导他读《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这些都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渐渐养成深厚的内涵休养。当然,在担任翰林期间,他还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深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而对面的便是第二展厅,以“情系桑梓,义在教育,志同道合,真挚乡情”为主题。蔡先生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大禹陵、香炉峰、石屋禅院、兰亭、山石佛寺等名胜古迹。他曾与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共同编辑并出版了《鲁迅全集序》。他曾担任过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17年1月,他上任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前,他曾写道:“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

走出第二展厅,迈过第二道门槛,正门进入便是蔡元培雕像,我在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雕像身后,“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字显得十分醒目,可以从中领略到蔡元培先生伟人的气魄。

门槛的右侧便是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蔡元培先生改革封建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英雄气魄,创建教育制度,维护共和政治的 领袖气概,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勤工俭学的领导才干。门槛的左边是第四展厅,主要以“知难而进,接长北大;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为主题。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相当于现在的分院院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同样捍卫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爱国运动。蔡元培先生真不愧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啊,佩服!佩服!

迈过第三道门槛,继续往前走,我便来到了第五展厅,主要以“致力科学事业,争取民主自由”为主题。蔡元培先生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他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民主自由,坚持抗日救校。一个个感人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从第五展厅出来左拐,便来到了第六展厅,这里主要以“功垂百世,德耀千秋”为主题。1940年3月5日,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香港病逝了。

这是一个全国哀悼,人们沉痛万分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致唁电,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致祭,港督代表罗旭、爵士、香港教师联合会前来执绋,北大同学护灵队紧随灵车,并扶柩下车。同时重庆、广东、桂林、昆明、延安、绍兴等各地相继开追悼会。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充分表明蔡元培先生的丰功伟绩让人震撼,领袖故事令人折服,病逝消息令人悲痛。

顺着走廊,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小堂前,这里是蔡元培一家省亲会客,畅叙情怀的地方,中间的一幅对联无不为这里添上了几分幽逸,生活的情趣更浓了些。对联上书写着“竹屋依花槛,松云覆草堂”,诗意浓浓哟。

小堂前的附近便是书房了,书房内摆放着一尊古钟,在门口的附近摆放着一张书柜,其对面的墙上是一块上面刻着字的书芭,书芭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文人墨客都喜好的笔墨纸砚。

书房的旁边便是蔡家的餐室了。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先生一家人正在一起吃着饭,其乐融融的。

进入餐室,沿着室内楼梯直上,伴随着吱嘎吱嘎的上楼声,已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卧室,这里曾是蔡先生自幼儿时代至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前的住处。床上没有很特殊的床具,仅仅棉被、蚊帐而已,床边的桌上也只有一面镜子,大概是蔡先生生前梳头或者整装时用的吧。

紧挨着的便是他父母的卧室了。里面有古式的挂衣杆、橱柜等家具,床的布置大致和蔡元培卧室一样。

欣赏完蔡元培先生卧室以及其父母卧室,我顺着楼梯而下,迈出门槛,往左拐,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家的灶间,里面有一口土灶,灶上除了那供奉神灵的供神龛外,上面还悬挂着碗柜。灶旁是一口水缸,因为上面盖着盖子,所以缸内是否有水,就不得而知了。水缸旁的桌子上正摆放着一只古式的饭桶、两只造型别致的水桶。整个灶间还挺有韵味的,是蔡家族族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往前走,便是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就读过的家塾。蔡先生6岁入家塾,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在这里,蔡元培先生获得了文学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在家塾的旁边,有一座许愿池,我往池内投了几个硬币,带着诚心,许下了一个特别的愿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要骑上车回家,准备好好休憩一番。在绍兴的家里,一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如下这首诗,以表我内心的点滴感触:

用尽四时游故居,心中顿觉神灵明。虽无缘见元培人,但有缘见光辉史。今日一游恰有意,心中之梦更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拨开云雾心更亮。

作者后记:(写作时间:13:30~16:30,总计三个小时)蔡元培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也是优秀的,我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的奇迹。

虞其君

蔡元培用人 第12篇

蔡元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众所周知,教育界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自古文人相轻,如果主事者没有雅量,那么将很难容纳下个性张扬、桀骛不驯的人才。

蔡元培是晚清翰林,曾经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可谓学贯中西的大师。他又是光复会的发起人,同盟会元老,孙中山的知己,在民国政界说话也很有分量。这样一个政学两界通吃的人,按理说应该一呼百应。但是有些孤傲清高的文人,采取与世不合作的态度,认为给政府做事就是掉价,这让蔡元培很无奈。但他依然放下身段,本着为国选才的原则,给教育部急需的许多人选发去热情邀请。

凭借着自己的人品、风范和学问,他的邀请让一道又一道紧闭的大门打开,先后请到蒋维乔、钟观光、王小徐等故友,俞大纯、钱方度等留学德国的同窗,学者鲁迅、许寿裳等。

短短七个月时间,蔡元培所带领的团队就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并颁布全国。以此为起点,打下了民国政府构建西式国民教育大厦的基础,创造了后来神话传奇般的民国教育大师风范。

主政北京大学期间,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是否拥有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为了保证上课质量,蔡元培不拘一格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前来上课。他聘请教师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看学问,注重教师的学术成就;二看态度,即关注教师对待学文研究、学生的兴趣态度。

1916年12月26日,就在教育部正式下文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那天,蔡元培很早就来到北京前门外大街的一家旅馆,拜访因为宣传新民主思想而名声大噪的陈独秀。但是陈独秀并没有给这位校长面子,当时并未应允。此后,蔡元培几乎每天都早早来此拜访陈独秀,有时候来得太早,陈独秀尚未起床,蔡元培就独自静静地在门外等候。

陈独秀本来就敬佩蔡元培学贯中西,遂答应到北大任教,担任文科学长。由于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加盟,北京大学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蔡元培就职报告 第13篇

——觉醒年代

各位,五年前严复先生为北大校长时,我服务于教育部,做教育总长。记得北大开学的那天,我为本校做了一点贡献。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也知道,识别三日,刮目相看,何况时日已过去数年。诸君与往昔相比,一定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今天就要服务于北大,我有三件事,要告诉诸君。

一、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须知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现在外面常常有人指责北大之腐败,是因为来此求学者都抱有当官发财的思想,以此为捷径。因为一心要做官,一心想发财,所以从不问教员学问之深浅,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官阶大的,就特别受欢迎,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时有人提携吧。

我想说的是,诸君来北大求学,三年或四年,时间不谓不多,如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定然会很高很深。诸君来北大求学的宗旨,是做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这是自误啊,这与到北大求学的真正宗旨是大相背驰的。大家也许还记得,发生不久的辛亥革命,我们之所以要革命,就是因为清朝政府太腐败,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人对现状不满意,也是因为社会道德沦丧,诸君在这个时候,如果不打好基础,勤奋求学,万一为生计所迫,做了教员,则一定会耽误学生哪。你进入政界,则一定会耽误国家呀,这是耽误别人,误人误己。所以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是我希望于诸君者之一。

二、砥砺德行

如今的社会风气呀,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败坏德行的事情,触目皆是,不是德行根基牢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社会风气所污染。各位,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行于这种社会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要有卓越之人,以身作则,尽力去矫正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诸君皆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如果德不修,学不讲,还与这种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那亦是侮辱自己,更何谈,做他人的榜样呢。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养,这是我希望于诸君者之二。

三、尊敬师友

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相互勉励,各位,我们同处北大,要荣辱与共啊,我相信我们北大,一定会是,出文化大家,思想大家的地方。

我今天就说这么多,来日方长,随时再为商榷。

这是觉醒年代中蔡元培的讲话,和原稿相比,省略了一些,并从白话文,以符合现在语言,扮演者是马少骅,毕业于上戏,国家一级演员,出演过很多正气十足的角色,建议去观看觉醒时代视频,在第6集,第20分钟演讲开始。会前钱玄同还和辜鸿铭打了一圈口水仗。

现实中蔡元培还讲了他刚到校只计划了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

二是添购书籍

蔡元培经典名言 第14篇

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4、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5、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6、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

7、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8、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9、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10、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1、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2、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13、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4、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5、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的“大学观” 第15篇

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专研学术、教化社会等多种职能。作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冯友兰语),蔡元培先生不仅有过一段执掌北京大学的办学经历,而且提出一套可称之为“大学观”的办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借鉴。

概括地讲,蔡元培的“大学观”由什么是大学和如何办大学两大命题构成。什么是大学? 从古到今,虽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异口同声。在蔡元培看来,大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功能:

其一,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师而言,“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不当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不当“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就学生而言,当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不当“硬记教员的讲义”,迁就目前,更“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其二,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志。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进德修养,担起培育社会公德的责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在文化建设上要摒弃把大学看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平民教育,担起改良国民文化素质的责任,“大学职员的责任,并不是专教几个学生,更要设法给人人都受一点大学的教育”;在经济建设上要为各行各业提供知识服务,“大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商业的都会,大学就指导工厂、商业;在农业的州府,大学就指导农人。”

其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蔡元培无疑是一位素质教育论者。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也就是说,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能力和人格两个基点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技能教育,后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在出任教育总长之始,蔡元培便明确提出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宗旨,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所谓“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

其四,大学是精神家园。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所谓自由精神,是指学术思想自由,不论什么学派,只要学有专长,自成一说,即任其存在发展,“同流并进”。所谓平等精神,是指学术平等、男女平等、师生员工平等。所谓民主精神,一指管理民主,认为大学不是衙门,大学校长不是官,要进行民主治校;二指教育民主,认为教育应该对作为民主国家主体的民众开放,人人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教学研究要以“求真理”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可盲从迷信。“研究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其五,大学教育以创新为灵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为职志,从前清翰林一变而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写照;将暮气沉沉的北大一变而为“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鲁迅语),是其革新教育之显绩。在执掌北大期间,他对北大的办学方针、管理体制、学制与课程建设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正是这些改革开创了北大的新气象。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寻着创新的思路加以改进,“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他”;“世界学术进步,教授方法,日新月异,本校虽未能于短时期间大事更张,要亦决无故步自封之理。”针对学生“死守讲义”的学习态度,他一再勉励学生不要盲从,要养成“创造的能力”,“在学校内,既要有活泼进取的精神,又要有坚实耐烦的精神。有第一种精神,所以有发明,有创造。有第二种精神,利害不为动,牵制有不受,专心一志,为发明创造的预备”。他寄语留学生,不但要学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学“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有所发明创造。他给北大毕业生的赠言仍在一个“新”字:“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关于如何办大学,蔡元培也有一套独特的理念,这就是以革新思想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为保证,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制改革、课程建设。

所谓革新思想,是指学校要摒弃狭隘的门户观念,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教师要摒弃情萦仕宦意念,树立“终其身于讲学事业”的思想,学生要摒弃陈旧的“科举”意念,树立“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的求学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在他入主北大之初,北大在国人的心目中尚是一个“官僚养成所”,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进北大就是要得一个“进士出身”,而教师队伍也鱼龙混杂,因此他提出“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同时引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这些思想在办学与求学两个方面为北大注入活力,带来新气象。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经过一系列改革,北大逐步革除原来“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处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治校体制。这一体制将北大导入稳定有序规范高效的运行环境中,以致在蔡元培长期离校时“校务不但不陷停顿,且能依计划以进行者”。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学”与“术”分类规划组建学科。“学”为学理,“文、理,学也”;“术”为应用。“法、商、医、工,术,术也。”在他看来,学重于术,“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大学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治学”,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重点是“治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将北京大学导入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轨道。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大量引进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网罗众家。一时间北大名师云集,新旧各派“并坐而论,同席笑谑”,学术为之大盛。

在学制改革与课程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着“尚自然”、“展个性”的自由教育观,实行选科制;本着中西并蓄、择善而从的原则,建设学贯中西的课程体系。

上一篇:高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下一篇:四年级求平均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