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状态范文

2024-05-22

焦虑抑郁状态范文(精选11篇)

焦虑抑郁状态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进修期间接诊的, 均为各级基层医院2010年3月-2011年4月期间误诊的24例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4~57岁, 平均 (32.1±4.7) 岁。其中, 男8例, 女16例。其中, 干部11例, 学生5例, 工人4例, 其他4例。

1.2 临床表现

24例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无食欲、腹泻、腹痛、腹胀以及便秘等;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悸、胸痛、胸前区压榨感、发作性胸闷、濒死感和血压升高等;神经系统:患者表现为头痛、反复头晕、肌肉紧张酸痛、颈项酸痛以及眩晕;其他: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易紧张、坐立不安、多梦、失眠症状。

1.3 误诊情况

患者主要表现为多个系统的临床症状, 容易误诊为躯体疾病。本组24例患者中, 7例 (29.2%) 被误诊为循环系统疾病, 4例 (16.7%) 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 3例 (12.5%) 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 3例 (12.5%) 被误诊为内分泌系统疾病, 3例 (12.5%) 被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 4例 (16.7%) 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患者误诊时间在3个月至2年, 平均为 (9.1±1.6) 个月。

1.4 诊断标准

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价, 评分均高于标准值。抑郁自评量表由W.K.Zung于1965年编制, 能反映病人抑郁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焦虑自评量表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 能反映病人焦虑的主观感受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两者是临床上评定焦虑抑郁状态时应用最为普遍的量表之一。患者临床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疾病。

1.5 调查研究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对患者就诊资料进行分析, 了解患者误诊现状以及误诊的原因。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年3月-2011年4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各级基层医院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共151人, 其中误诊24例, 误诊率高达15.9%。

2.2 误诊原因

24例被误诊的患者中, 13例 (54.2%) 是由于首诊医生判断失误引起的;7例 (29.2%) 是由于基层医院医生对焦虑抑郁状态疾病缺乏认识, 就诊时没有考虑到精神方面因素病因引起的;4例 (16.7%) 由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引起了较为明显的躯体症状, 导致了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掩盖而导致的误诊。

3 讨论

焦虑抑郁状态普遍存在于其他躯体疾病, 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疾病。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可发展为焦虑症, 有研究指出, 焦虑症在综合医院中被正确诊断率<5.7%。可见, 焦虑抑郁状态的诊断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负面情绪会难免引起患者躯体症状, 以致发生轻度的多个系统的躯体疾病表现。本研究中, 焦虑抑郁状态的误诊率高达15.9%。其中, 29.2%被误诊为循环系统疾病, 16.7%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 12.5%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 12.5%被误诊为内分泌系统疾病, 12.5%被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 16.7%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患者误诊的时间在3个月至2年, 平均为9.1个月。

从患者误诊原因方面分析预防焦虑抑郁的方法: (1) 由首诊医生判断失误, 进而导致其他接诊医生根据首诊医生的思路和诊断进行治疗的占54.2%。可见, 首诊医生在患者疾病诊断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 加强医生详细询问病史的习惯, 加强对精神疾病方面知识的普及;同时, 强调对患者病情的诊治应有自己的合理建议, 防止严格按首诊医生的疾病诊断进行诊治而带来的问题。 (2) 基层医院医生对焦虑抑郁状态疾病缺乏认识, 就诊时没有考虑到精神方面因素病因引起的占29.2%。因此, 应加强对医生精神疾病相关症状和体征的知识培训, 强调精神因素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提高焦虑抑郁状态的早期诊断率。 (3) 由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引起了较为明显的躯体症状, 导致了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掩盖而导致的误诊占16.7%。焦虑抑郁情绪作为负性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巨大的环境下, 提高患者对抗焦虑抑郁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提高抗击焦虑抑郁情绪的能力。

综上所述, 焦虑抑郁状态是明显的负面情绪, 能够引起躯体疾病, 这是导致其误诊的重要原因。应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医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共同提高焦虑抑郁的早期诊断率, 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求职当心抑郁和焦虑症 第2篇

而被动失业者丢失工作后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最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致使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找工作。主动失业者的心理冲突主要体现在患得患失,如担心找不到工作的话或工作不如以前该怎么办,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症状。

症状:这些心理问题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生活中会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

其次,在心理方面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认知和精神方面,在认知上会显得很歪曲,在精神上会出现焦虑、抑郁或意志力下降等症状。

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回避行为,封闭自我。

焦虑抑郁状态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41-01

乳腺癌是多发于女性朋友的一类恶性肿瘤[1],病因尚不明确。根据统计美国是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达,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逐渐降低[2]。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递增,因为病因不明,所以预防就得从很多因素着手。因此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来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状态。选取2014 年3月到2015年5月我院肿瘤科接收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所产生的影响,现报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月到2015年5月我院肿瘤科接收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皆为女性,年龄26~55岁间。大于40岁的为32例,小于40岁的为48例;其中文化程度:小学为5例,初中为19例,高中为25例,大专为23例,本科及以上为8例。将病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上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 具体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所述:

第一,心理干预:一听到“癌症”这个词,多数人认为是不治之症,这让患者更是觉得恐惧,导致心理压力越大。除此之外,对于女性而言采用手术治疗乳腺癌,会导致女性第二体征受损这也是无法面对的痛苦。为此,针对患者各方面原因导致的焦虑抑郁情况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恐惧癌症者,则用成功治愈患者的病例来鼓励她们,增强抵抗病魔的信心[3]。对由于身体受损而抵制手术治疗的患者,则向她们介绍其他的治疗方法,讲明利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第二,家庭干预、环境:对于女性而言,体形改变会担心丈夫会因此而嫌弃自己,所以应对其家属进行引导,让家属鼓励和支持患者,解除患者的忧虑;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尽量不要让她们听一些因患乳腺癌而死亡的故事,偶尔让她们听一些愉快的音乐,或者静坐冥想放松全身来缓解压力;第三,健康教育:乳腺癌是一种易遗传的恶性肿瘤,因此患者及其亲属应对这种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建议她们也定期的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后必须严格的遵照医嘱,同时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防止肿瘤复发。

1.3 观察指标

入院当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测评,治疗后再次对所选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程度测评(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自测的患者,由调查者将所测内容逐条讲明后进行测评),最后将实验前后焦虑、抑郁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乳腺癌患者护理前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数据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数据比较P<0.05,差异显著,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近年来,我国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也是屡见不鲜。抑郁、焦慮症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由此减弱,所以在常规治疗疾病的情况下附加护理干预也是有必要的。

患有乳腺癌疾病的多为女性,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伴有焦虑症和抑郁症也是极为常见的。很多患者有自闭的现象而且想法很极端,她们不愿为身边的人吐露,有些人为了不拖累家人,而做出不可挽回的事。乳腺癌也不是不可不治之症,近年来它导致的死亡率也在下降。护理干预运用心里治疗、转变周围环境对患者的病情是有很大帮助的[4]。以上报到则是针对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进行的实验。护理干预前,乳腺癌患者均具有焦虑抑郁的症状,这些症状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对病情的恶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忧郁的症状明显减轻,恢复机体的抵抗力,为身体康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轻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对治疗乳腺癌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上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庞华琼,章霞,冯佩兰,等.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03):14-59.

[2]牛丽英,刘宁.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44-245.

[3]王丽春.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2,(14):171-172.

[4]赵士琴,罗珊珊,催灵灵.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34):127-128.

焦虑抑郁状态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常见的脑卒中及颈椎病等患者120例, 男78例, 年龄31~83岁, 平均 (53.42±16.19) 岁, 女42例, 年龄27~79岁, 平均 (47.57±13.71) 岁。脑梗死患者35例, 脑出血患者35例, 颈椎病患者35例, 其他15例。所有患者均能与医护人员交流且能接受调查。排除严重精神异常、意识障碍、文盲、视力听力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 由患者根据实际情况亲自填写, 医护人员统计分值, 焦虑倾向由SAS评估, 抑郁倾向由SDS评估[2]。量表由20个代表20种症状的问题组成, 根据严重程度依次评分为1, 2, 3, 4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4个等级:<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 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 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 >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日常护理措施

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 保持病房清洁、整齐, 轻重患者分开;定时通风, 保持温湿度适宜, 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 给予口腔、皮肤护理, 及时更换衣服、床单;时刻保持优良的服务态度, 主动与患者交谈, 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3]。

1.3.2 心理护理措施

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对自身病情的认识程度, 采取交谈、讨论等方式, 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适应客观环境;对具有负面情绪的患者, 允许其进行情感发泄, 给予适度的劝说和安慰,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告知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会对自身疾病产生不良的影响[4], 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开导,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 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消极情绪。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状态结果

该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 有效问卷118份, 有效率为98.33%。焦虑患者75例, 发生率为63.56%, 抑郁患者61例, 发生率为51.69%。见表1、表2。

2.2 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治疗及精心护理后, 焦虑患者52例, 发生率为44.07%, 抑郁患者38例, 发生率为32.20%, 见表3。

3 讨论

该研究得到,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63.56%和51.69%, 发生率较高, 不同疾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倾向最大, 分析原因可能是,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致残率较高, 会对患者的身心产生巨大打击, 而脑部本身的损害也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患者经过精心护理之后, 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降到44.07%和32.2%, 可见, 精心的护理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何其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 有利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鼓励患者正视现实, 树立康复治疗的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5]。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业务知识,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 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上对疾病进行全面评价, 努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倩华, 周柱江.ICU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3 (14) :67.

[2]毛芙敏.中风病房实施个案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8) :61-62.

[3]刘坤.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求医问药, 2012, 10 (9下半月刊) :113-114.

[4]王亚平.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2 (13) :229.

抑郁、焦虑、痴呆,细细分清楚 第5篇

抑郁症的基本症状

抑郁症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状况自然也比较复杂,患者的症状呈多样化态势。但无论患了哪种抑郁症,无论是老年患者还中青年患者,都有一些基本症状,其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钝、认知功能损害、躯体多症5点。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区别

从症状上看,抑郁症的最大特点是整天闷闷不乐,高兴不起来。而焦虑症则是坐立不安,莫名担忧,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位患焦虑症的农村中年妇女,半夜都烦燥得难以入睡,在屋里来回走动,甚至烦得在地上打滚,大吵大闹。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不高兴有持续性,遇到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焦虑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抑郁情绪,即使出现,也是短暂的。抑郁症与焦虑症是孪生姐妹,经常共同发生。有的患者兼有这两症,但多以一症为主。

抑郁症与老年痴呆症的区别

抑郁症与老年痴呆是两个概念。从病理上来说,抑郁症是大脑5-HT(五羟色胺)功能出现了紊乱,老年痴呆则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等原因产生。老年痴呆经头颅核磁共振一般能查出相应的病灶,而老年抑郁症的头颅核磁共振检查通常是正常的。两种疾病都有明显的记忆力下降的趋势,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有明显不断老化的态势,记忆力是一天不如一天,绝不会起伏;但抑郁症患者却有可能出现随着心情的好坏,记忆力时好时坏的现象,并且在抑郁情绪得到治疗后,记忆力能得到明显改善。

抑郁症还与一些其它病症相似

抑郁症与心脏病的区别。抑郁症中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感到有心脏病发作症状,从胸闷、心动过速到感觉胸痛憋气。两者的区别较为简单,就是看发作的时间。心脏病发作的时间较短,心绞痛一般不超过15分钟,抑郁症患者则一痛就痛几个小时。现场心电图检查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手段。

抑郁症中的胃肠不适症状会被错诊为消化系统的病变,两者的区别是胃肠相关检查有无异常。其次,不适或疼痛的严重程度不同,抑郁症的不适或疼痛会由于心情的好转而缓解。

焦虑抑郁状态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不孕症病人100例, 年龄24岁~40岁 (31.5±4.2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 中专及高中42例, 大专及以上43例;职业:干部38例, 个体26例, 公司职员36例;原发不孕43例, 继发不孕57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不孕症诊断标准, 女性、意识清楚、愿意配合; (2) 排除合并肿瘤、肝肾心脏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定, 量表在国内、国外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获取调查对象同意的基础上, 由专业人员给予发放问卷, 让研究对象自行填写, 不能自行填写的由病人家属代写, 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并检查, 如有漏填, 请病人补全。本次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为1级~4级评分, 总分分别为20分~80分, 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2.3 心理干预方法

(1) 认知心理干预。向病人做好疾病的宣教和治疗技术指导, 举行专题讲座, 因人施教, 帮助病人了解患病的原因, 使病人建立起正常的理念, 提高认知水平, 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 主动参与情绪调整过程中, 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 疏导性心理干预。通过双方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 让病人谈论她们对关于自己不孕的想法, 感受及悲哀, 使她们有机会尽情发泄, 让情绪释放出来, 给予支持鼓励、安慰, 帮助她们来理顺自己的情绪。 (3) 支持性心理干预。让病人加强与丈夫的情感沟通, 取得双方父母的情感支持, 与朋友交流, 采用心理咨询师给予陪伴、安慰及引导, 消除其心理障碍, 使病人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以增强她们的意志和信心。 (4) 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重的病人, 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给予访视、做好患病夫妻之间的健康教育, 介绍成功病例, 让病人对治疗有信心。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样本均数的t检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心理干预前100例女性不孕症病人中焦虑72例 (72%) , 抑郁48例 (48%) ;心理干预后焦虑18例 (25%) , 抑郁14例 (28%) 。

2.2 心理干预前后病人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 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不孕症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焦虑、抑郁是不孕症妇女常见的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失望、沮丧的情感[3]。本研究显示, 女性不孕症病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72%, 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 可见焦虑和抑郁是不孕症病人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文献报道, 焦虑和抑郁可导致20%的女性排卵障碍[4]。因此, 不孕症病人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 在对其进行系统规范地治疗过程中, 应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其治愈率。

3.2 不孕症病人需要有效的情感支持

由于不孕病人冗长的求医过程和害怕治疗失败的心理, 久而久之, 长期郁闷的情绪使病人产生焦虑, 长久不育的阴影也容易导致病人产生抑郁情绪。本研究显示, 通过心理干预后, 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因此, 说明护士全面集中培训得到效果体现, 有掌握心理干预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的技巧, 能有效的和病人进行沟通, 相互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使病人放心,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3.3 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 过度的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影响生育[4]。因此, 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是关键,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使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本研究显示, 通过对病人的全面评估, 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后, 病人SAS、SDS评分降低 (P<0.05) , 焦虑、抑郁发生率下降。可见, 不孕症病人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寻找合适的个性化调整模式, 使她们积极应对, 尽快摆脱焦虑、抑郁情绪所造成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早日重建健康的心理。

病人在面对不孕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 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针对病人的不同情绪状态给予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 能缓解其应激反应, 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病人来说也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 能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对家庭、婚姻所造成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人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不孕症病人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焦虑、抑郁状态评定, 分别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比较心理干预前后病人SAS、SDS评分。[结果]病人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 (P<0.05) , 焦虑、抑郁发生率下降。[结论]焦虑、抑郁是不孕症病人常见的情绪障碍, 心理干预可缓解不孕症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

关键词:不孕症,心理干预,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1.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07-108.

[3]程丽, 朱姝娟, 秦楠, 等.不孕症妇女抑郁与其应对方式、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10A) :2735-2737.

焦虑抑郁状态 第7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梗死,焦虑,抑郁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异常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与疾病转归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往往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1],部分患者甚至有恐惧、厌世的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头CT和/或MRI证实,除外意识障碍、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61.27±4.1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中学32例,大专及大专以上11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调脂、改善脑代谢循环、对症处理及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细致的对待患者,态度要和蔼,热情诚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给予相应的亲切称呼,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根据患者个人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倾听患者诉说并进行开导,满足患者的生活要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支持性心理治疗:大多数患者对所患疾病并不了解,护士对患者诉说的症状要耐心倾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心理,让患者宣泄,引导患者诉说,采用疏导、鼓励、安慰等措施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逐步将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等向患者作介绍,并加强健康教育,协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3)家庭支持疗法:脑梗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顾虑重重,因此家属、朋友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护士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应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获得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护士应帮助家属调整心态,引导他们履行亲人职责,给予其关怀和温暖,帮助患者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4)认知疗法: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挖掘患者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帮助患者调整认知结构,通过病友的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应对负性情绪的信心,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1.3 评定标准

焦虑情绪评定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抑郁情绪评定采用SDS自评量表,根据中国常模,以标准分>50分为有肯定焦虑和抑郁的标准[3]。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一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干预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1。

注: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2.2 护理干预前后脑梗死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由于疾病发生突然,病情严重,患者多出现言语、运动、感觉等异常症状,部分患者不能接受出现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包括焦虑、抑郁、孤独、紧张、悲观等多种感觉,以焦虑和抑郁为最常见情况。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患者的躯体症状治疗的同时,逐渐重视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有报道脑梗死后焦虑发生率高达48%,抑郁发生率高达50%[4]。本研究显示50例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发生率为40%,抑郁发生率为36%,表明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脑梗死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我们在诊治脑梗死时,应该积极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与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黄明生,刘协和.精神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0-101.

焦虑抑郁状态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120例,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均>8分。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 排除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43~80岁, 平均 (66.9±11.3) 岁;稳定型心绞痛31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45~80岁, 平均 (68.0±11.1) 岁;稳定型心绞痛3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冠心病治疗指南”进行治疗, 常规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类药物, 心绞痛发作时可含服硝酸甘油片缓解症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可按照临床相关诊疗常规进行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定期巡房, 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定期为患者擦身等舒适护理, 同时告知患者焦虑和抑郁对冠心病的危害, 协助其调节情绪。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由有经验的护士与患者交流、观察, 初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找到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焦虑、抑郁的原因;其次, 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 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告知情绪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重要作用;跟患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由于冠心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较高, 因此应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进行劝说、鼓励, 帮助其学会控制情绪, 以减少心绞痛等发生;健康宣教:详细介绍冠心病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 按时、按量服药及接受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于经过初步评估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严重的患者, 要求精神卫生科医生进行会诊, 共同完成心理治疗。

1.2.3 评分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8周采用HAMA (14项) 和HAMD (28项) 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其中HAMA评分<7分, 无焦虑;7~14分, 可能存在焦虑;18~21分, 肯定有焦虑;22~28分, 有明显焦虑;>29分, 为严重焦虑。HAMD评分<8分, 无抑郁;8~20分, 轻度抑郁;21~34分, 中度抑郁;>35分, 严重抑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1、4、8周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1、4、8周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使心肌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脏器质性病变、心脏供血功能障碍。一般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龄、糖尿病、高黏血症等因素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 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应激关系密切, 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共同作用, 并相互促进, 使冠心病病情恶化[2]。

焦虑已经被公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焦虑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增加其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3]。而抑郁则被发现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可导致抑郁, 冠心病和抑郁之间存在着dose-response相关。有调查研究发现, 约有3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况[4]。一旦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严重时会导致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可缓解其不良情绪[5,6]。

研究中通过与患者交谈, 深入了解其焦虑、抑郁的原因, 帮助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增加了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1、4、8周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心理护理能有效的缓解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不良情绪,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玲.冠心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及其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3) :178-179.

[2] 刘淑芳, 贾树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33) :32-34.

[3] 贾云, 邵璇.住院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9) :1714-1716.

[4] 方裕, 桂雪琼.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11) :1277-1279.

[5] 李建美, 卢竞前, 杨蓓, 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9) :213-214.

焦虑抑郁状态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5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4 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7 例, 所有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基础护理组年龄35~69 岁, 平均 (46.45±5.34) 岁。体重41~76 kg, 平均 (51.67±10.34) kg;全面优质组年龄35~70 岁, 平均 (45.45±5.56) 岁。体重40~77kg, 平均 (51.12±10.52)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基础护理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常规基础护理。全面优质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全面优质护理。 (1) 环境护理。病房温度可调节为18~22 ℃, 湿度50%~60%, 定时通风, 每天通风2 次, 每次15~30 min。病房的光线宜柔和。必要时给予空调调节, 确保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2)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乳腺癌疾病知识宣教, 途径多样,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小册子、讲座和多媒体形式进行宣教, 让患者明确乳腺癌发生原理、治疗方法和预后, 并组织病友间互相交流和支持, 给予平等个体支持和帮助, 通过提供治疗成功案例, 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并可通过提供热线咨询, 使得患者可及时获取疾病相关信息。 (3) 家庭支持。做好家庭支持和家属解释工作, 说明乳腺癌患者需要家属的精神支持, 尽量在患者前表现出乐观情绪, 尤其是丈夫, 需加强对妻子的关爱, 避免表现出对形体变化的嫌弃, 通过家庭支持, 缓解患者应激水平, 提高机体抵抗力。 (4) 放松训练。首先放松脚趾, 然后为脚尖、脚跟, 其次是小腿和大腿肌肉, 然后过渡到腰部和臀部, 再过渡到上身, 依次放松双肩、下颌、牙齿和舌头, 然后是双眼和额头, 逐渐放松, 可同时播放瑜伽轻音乐等, 促进患者整个身心的放松。也可通过指导患者腹式呼吸、冥想等放松身心。 (5) 音乐疗法。音乐可通过对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的调动, 发挥神经结构和躯体调节作用, 起到降血压、调节心率和镇静、缓解紧张感的作用, 可根据患者喜好选择轻松欢快或安静优雅的音乐播放。 (6) 对症干预。应焦虑、抑郁情绪可对患者睡眠和休息产生影响, 因此在术前可通过应用小剂量镇痛药物,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术中配合麻醉药物, 术前和放化疗后加强疼痛干预, 减轻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治疗信心。 (7) 心理护理。可根据乳腺癌患者文化水平和心理特点,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 对其诉说耐心倾听, 并在掌握患者基本心理状态后实施个体化心理疏导, 说明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术后远期生存率高, 只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可显著提升生命质量。并说明形体缺陷可在术后病情稳定后通过义乳佩戴和整形等进行弥补,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自信心增加。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分。HAMA分<6 分为无焦虑;>7 分为可能有焦虑;>14 分肯定焦虑;>29 分严重焦虑。HAMD>24 分, 严重抑郁;>17 分, 轻中度抑郁;<7 分, 无抑郁症状[2]。

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统计, 分为3 个级别, 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统计前两者的总比率作为满意度的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录入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录入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 χ2检验分析。P<0.05 表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的对比

全面优质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优于基础护理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乳腺癌患者满意度对比

全面优质组护理满意评价显著比基础护理组患者高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表明[3], 目前乳腺癌在各种癌症中所占比例高达20%, 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多发于40~60 岁女性中, 以更年期、绝经期前后尤为多见。乳腺癌患者在住院期间基于病情和形体变化等多因素的担忧, 容易伴随各种焦虑、抑郁情绪, 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可对患者神经- 内分泌- 免疫系统产生负面调节作用, 导致其免疫功能降低, 肿瘤恶化速度加快, 也可引发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变化, 不利于病情康复[4]。

本研究中基础护理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常规基础护理, 全面优质组患者护理模式为全面优质护理。其中, 全面优质护理主要通过环境的布置和营造,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治疗环境, 并注意温湿度调节、保持空气清新和光线柔和, 确保患者感到放松;通过心理护理, 及时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使患者加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并减轻对体型变化的担忧。通过家庭支持, 使家属主动关心患者感受, 并给予精神支持, 细心照护, 避免在患者面前表露消极和厌恶情绪, 有助于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重新寻找生命的价值。另外, 通过家庭支持, 可保护患者身心, 提高抗癌能力。通过健康宣教, 患者可加强对乳腺癌的认识, 减少恐慌感, 并主动配合治疗, 随时得到信息支持, 较少疑虑。通过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 均可有效舒缓其不良情绪。通过对症干预, 可有效减轻疼痛对患者情绪产生的应激作用[5]。

干预后, 全面优质护理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改善作用, 可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临床上应用意义重大, 有助于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黑乐乐.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5, 25 (3) :434-434.

[2]李萍.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128-129.

[3]丁亚田.探讨对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4 (45) :208-209.

[4]李慧.延续护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前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 2014, 21 (8) :237-238.

如何缓解富家子女的抑郁焦虑情绪 第10篇

寍艺的妈妈是公关公司的高阶主管,化妆品、保养品、时装等,样样不马虎。寍艺的年纪还没办法体会妈妈的工作环境,但看在眼里,逐渐潜移默化,买东西似乎渐渐成了寍艺纾解压力的方式。

物质的欲望容易满足,但金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既有人际问题与课业压力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有日益紧张的亲子关系。寍艺在聊天时告诉表姐:“我真不知道我活着要干嘛?也许哪一天我不在了,讨厌我的人还会快乐点。”

表姐有点担心,传讯息给寍艺的妈妈,妈妈要带她去找心理医生。寍艺不肯,亲子关系由此陷入僵局。

医生支招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挫折和失败。从学爬行、走路开始,一次次的尝试、修正,配合生理成熟,才能让肌肉的力量与经验的累积达到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在心理层面上,孩子慢慢学习自主,获得自信,发挥毅力,体会到成就感,也是如此的过程。

富裕的生活环境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容易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失去该有的练习机会。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在物质层面也许不匮乏,但在心理层面上的抑郁、焦虑,也不鲜见。

父母经济无虞,不代表可以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孩子“需要”的,我们当然要尽量做到;但孩子“想要”的,就要看情况了。通过延宕满足,让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靠着自身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心志的好方法。面对适度的挫折,不但不会打倒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更坚强。

零用钱制度是实际可操作的方式之一。在当今社会,父母更应该及早让孩子接触跟金钱有关的知识。学前能够理解硬币、纸钞,学龄期透过付钱、找钱,练习简单的算术概念;成熟一点后学习记帐,了解简单理财工具(如活存、定存、基金、股票);再大一点教比价、讲价,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习成本、订价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从以上行为中,分辨“需要”与“想要”,“价值”与“价格”的差别。另外,大人的身教是基本功,如果我们常在孩子面前大肆购物,那要孩子节制大概不容易。

以寍艺的状况来说,家长可试着从下列方向改善。

第一步,亲子活动时间的安排,增加孩子有兴趣的活动,减少购物行程。孩子需要父母多陪伴。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抵御压力的缓冲带。

第二步,大人要以身作则,跟孩子讨论和规划金钱的用法。物质的欲望没有界限,想要的太多,终究会累积失望,不快乐只是预期中的事。应实施零用钱制度,至少要帮助孩子了解“想要”跟“需要”的差别。用购物缓解压力的结果,就是常买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耐用,而且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这点要跟孩子分析。

第三步,如果孩子不愿意找心理医生,请尊重她的选择。父母可以代替孩子咨询医生,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她的情绪。父母可以多做记录,学习倾听的技巧,知道如何回应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第四步,加强跟老师的联系。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也可以透过老师多了解孩子情绪困扰的原因。

商业社会会让我们以为,很多“想要”就是“需要”,于是我们卖力追求,最后连基本的“需要”都不见得能兼顾到。知足常乐,用减法过生活,安于简朴,才能自然幸福。

焦虑抑郁状态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32例肿瘤放疗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来院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6例。对照组:男12例, 女4例;年龄46~67岁, 平均 (62.0±1.0) 岁。观察组男13例, 女3例;年龄48~69岁, 平均为 (63.0±1.0)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 如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及其他针对性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如下:放疗前访视, 护理人员在放疗前去病房探访患者, 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年龄和病史以及病变部位等, 同时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讲解放疗成功案例, 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等心理。同时给患者讲解放疗室的环境, 消除患者陌生感。在患者实施放疗时, 护士应热情友善地与患者交流, 并简单介绍放疗室的相关环境, 以消除患者对放疗室的陌生感, 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此外, 还可安慰患者, 并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2]。在交流过程中, 要不断鼓励患者积极倾诉内心感受及自己的想法, 并给患者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 以让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放疗。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采用通俗性的言语来告诉患者放疗中所出现的问题, 同时给患者关心和帮助, 消除患者焦虑和紧张等情绪。

要对患者的心理特征等进行正确的评估, 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3]。同时让家属等对其多进行关心和支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情况来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 及时消除其紧张和焦虑状态, 保持其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 要想办法尽量帮助其解决困难, 同时医生要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减少其开支。在其住院后, 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来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并减少各种症状所带来的不适感。给其进行饮食指导, 要少食多餐, 进食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 要避免进食豆制品和牛奶等食物。疼痛是影响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 因此, 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以及原因来及时进行镇痛。比如可以采用镇静药物和止痛剂以及针灸等方法缓解。在其住院后, 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病房的相关的情况和作息制度, 同时介绍其认识周围病友, 消除其陌生感。保持病房通风良好, 温湿度要合适。在给患者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时, 其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但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则能保证其睡眠。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肾肿瘤患者主要是因为存在正气不足、饮食内伤以及疾病入侵而使得其出现阴阳失调和气血紊乱而引起。此外, 在对患者治疗同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 帮助和指导家属对患者在生活上的护理[4]。要鼓励患者参与到患者的生活护理中来, 给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护理计划, 对患者家属要做好相应的解释, 营养支持则能够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患者体力的恢复, 加速其康复进程。给家属示范合理的护理技巧, 让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做的更好。安排家属和患者在医院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让患者减少心理的担心[5]。

给患者提供最佳的舒适环境, 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 湿度控制在50%~60%[6]。如果患者面部表情表现痛苦或紧张时, 护士可握紧患者手或触摸患者肩部等部位, 让患者感受到亲切感, 以增强其治疗自信心, 并可转移患者注意力, 减轻其痛苦和心理压力, 更好地配合放疗[7]。

护士可与患者进行交流, 并根据患者治疗情况简单告知患者所需注意事项。比如体位摆放和输液等。同时护士可进行全程陪护, 并及时而详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并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而细致的回答。当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时, 需做好相关解释和安抚工作, 并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和表扬。此外, 不能在治疗室中大声谈笑, 同时不能涉及与肿瘤、放疗等相关话题, 并做好对患者隐私的保护[8]。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 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降低更明显, 与护理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P<0.05;△与护理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于任何患者来说, 放疗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特别是对于晚期癌症[10]。当患者遇到突如其来的疾病, 且病情急, 患者往往难以承受。由于其害怕拖累家人, 同时还害怕因此而死亡等。因此, 患者心理十分焦虑和紧张等。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 但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因此预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给患者营造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 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减少患者因睡眠不足而出现不安和焦虑等情绪。大多数患者出现恐惧心理都是来自未知事情, 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 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此外, 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治疗中, 医生要以娴熟的技术来取得患者的信任, 增加患者安全感。护理人员还需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 并给患者必要的物质和心理支持。

经此次研究发现, 经过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 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而说明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

摘要:目的: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和分析其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肿瘤放疗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来院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 观察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分别为 (58.21±8.16) 分、 (57.30±8.27) 分与对照组患者 (58.36±8.09) 分、 (56.98±8.31) 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分别为 (37.23±6.30) 分、 (36.51±5.24) 分与对照组患者 (47.25±6.39) 分、 (47.67±8.31) 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

关键词:肿瘤放疗,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周晓梅, 倪杰, 陆雁.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1) :1028-1031.

[2]殷淑芳, 孟爱凤.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J].江苏医药, 2013, 39 (9) :1113-1114.

[3]付扬, 刘敏.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J].重庆医学, 2011, 40 (8) :825-826.

[4]张建群, 倪嘉, 陈显春, 等.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 (13) :1424.

[5]徐洪洁.癌症疼痛的现代认识和心理护理[J].新中医, 2012, 44 (4) :143-144.

[6]冯敏, 陈文生, 童玉梅, 等.姑息心理护理对骨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2, 38 (10) :1210-1212.

[7]杨君华, 李叶琴.两种口腔护理对放化疗致严重口腔溃疡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4) :32-33.

[8]邓惠群, 李德梧.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饮食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7) :64-65.

[9]陈秀霞, 何少丽.疼痛护理干预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疗止痛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8) :97-98.

上一篇:活性粉末下一篇:初中数学活动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