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思考 感悟

2024-05-31

经历 思考 感悟(精选7篇)

经历 思考 感悟 第1篇

一、队列训练———一种不可“抹掉”的教材

回想小时候的体育课, 队列队形的练习是体育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整齐的步伐, 响亮的口号, 还有那因转错方向而带来的哄笑声, 仍历历在目!步入课改, 在“快乐体育”理念的冲击下, 队列队形练习似乎已经推动了它应有的地位。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从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出发, 安排了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队列队形的练习却因太过枯燥乏味, 无“快乐”可言, 自然就被无情地“挤掉”了。队列训练, 真的可以淡出体育教学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队列队形练习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替代的, 是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能使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 形成良好习惯和严谨生活作风, 是一项不可抹掉的体育教材内容。

面对队形队列训练, 我们必须认清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改变过去那种成人化、军事化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 练习齐步走、四面转法、正步走、立正、稍息、踏步等动作, 我们可以利用室内的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感受练习好队列队形的重要性, 用语言来激发他们的激情;也可以以游戏的方式, 进行趣味教学。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 也应该采用多变的形式, 要将队列队形练习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多从教学形式上考虑, 使学生有新鲜感, 这样, 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以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

如何上好队列教学课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1.可以通过队列练习自然过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项目衔接, 强化安全意识, 使课堂教学结构紧密。因此, 要提高思想认识, 重视队列队形教与学。2.教师在队形队列训练时要做到口令准确、声音洪亮、节奏分明,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集中, 动作认真, 协调一致。3.在教法上要让学生明白口令及专门术语的所指, 重点让学生了解“预令”和“动令”的含义以及在运动的过程中各部位的协调配合。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可厚非, 但这些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基础上的, 并不是说实行了新课标, 这些传统的东西就都过时了, 都抛弃了,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二、游戏活动———一种必须“扬弃”的教材

“斗鸡”、“跳皮筋”、“拍画”、“跳房子”……成年的我们常常会回忆起童年那一次次快乐的体育课, 课里有我们的欢笑, 留着我们的身影。

游戏教材是体育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体育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然而, 旧体育教材依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我们应以一种“扬弃”的态度对待旧体育教材。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应注意观察和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信息, 加强对新旧教材的协调运用,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在游戏教材中, 一定要体现儿童化和生活化, 旧教材中的“老鹰捉小鸡”、“钓鱼”、“冲过战壕”、“跳进去拍人”、“斗鸡”、“青蛙过河”等, 都是儿童经常结伴玩的游戏。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精神和新的教育观念对游戏的功能进行分析, 创新出多种多样的游戏变化方法。比如游戏规则的变化、分组游戏人数的变化、游戏情景的变化、游戏名称的变化、游戏信号的变化、教具的变化等, 使这些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和可玩性, 也更具有相应的教育性。

另外, 也可以对一些竞技性项目进行创新, 使之成为游戏教材。我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简化规则”, 即在旧教材内容中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 篮球的“三人制比赛”, 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 简化了规则, 简化了活动形式, 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二是要“突破约束”, 即突破竞技运动项目结构的约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地改编旧教材,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 运球接力, 可以改编为背靠背夹球的“双龙戏珠”;仰卧传球, 可以把同学们躺在垫上依次传球改编为“传递友谊”;接力跑中, 选学生喜爱的五颜六色的羊角球、七彩的汽车轮胎作器械;利用色彩鲜艳的纸张, 让学生捏成纸球做抛、投的练习等。

三、项目技能———一种应该“创新”的教材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健的一门课程。因此,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运动技能的学, 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为终身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如果视教材为“圣经”, 只会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 这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 削弱了教材的功能,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对教材及教学方式稍加改编, 就提高其实效性。例如, 面对长距离跑的教学, 就可以打破总是沿着跑道强迫练习的模式, 开展游戏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等,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跑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同一跑的练习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 每次练习都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明确的要求, 学生的练习目标才能更明确, 例如, 用六根木柱按顺序摆放在适当的位置, 使六个点连成长方形,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站在ABCDEF中的六个点上, 要求学生按照几何图形进行跑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跑步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自己跑过的几个固定点连成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 然后分小组讨论, 使学生找出可行的跑步练习路线, 以此提高学生对长距离跑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将《标准》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灵活使用新旧教材, 就能更好地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时尚体育的流行性、趣味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拓展运动 (Outward Development) 亦称拓展训练, 可以将一些心理拓展项目, 如“信任背摔”、“力顶千斤”、“心心相印”、“孤镇求生”等, 通过精心设计, 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 作为一种新教材引入课堂, 再按不同年级的学情特点, 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以此来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成长经历与感悟 第2篇

在生活中我总希望快乐伴随着成功,微笑在每一个青春的季节里,我深知:有大海的呼唤我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海浪中却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过让纷飞的翅膀在暗云中退化。

在我的童年时代,听父母说:我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我是他们的左右手.在同学眼里:我对人很真诚,很谦虚.在好友眼里:我既开朗又文静也很大度.其实,“人无完人”.我也有缺点.比如:有时,我很任性;有时,我很倔强.在我读小学时,听父母说:我很听话,也很懂事.我从来不向她们要求什么.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的父母是一个不怎么爱用语言和我们交流的.因为她们不擅长用语言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她们更多的是:用她们的行动来证明给我们看,让我们去感受,去体会.所以,我和弟弟从来都没有和父母聊过我们内心的话.即使,我们想说:也没有机会让我们和父母交流啊!!因为她们实在是太忙了.所以,从小每当我:受到委屈,伤心难过的时候,我都会自己一个人去承受,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从小我的学习成绩好与坏,我的父母是从来不会过问的.她们也从来不管我们的学习.所以,即使我的成绩很优秀,我的父母也不会跟我说些什么,更别提有没有奖励了.因此,我也不会去奢望些什么.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受同学的影响,变得贪玩起来了.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也就滑了下来.当我在读初三的时候:我才开始觉悟,我不能再玩了.因为我看到别人对我那种鄙视的眼光,那种瞧不起的眼神.我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啊!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成绩赶上来.我是比较好强的.在学习和工作上: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就算我输了,我也要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有段时间自己拼命地去学习.“功夫不复有心人!”我终于把成绩给赶上来了.呵呵...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是我最怀念的那段日子.因为我终于可以摆脱父母对我的束缚了.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是在汉阳读的,离家里有点远.因此,我在学校里--住读.记得我那时候:真的好高兴啊!因为我终于离开了父母的身边了.就是这高中三年:让我有苦;有乐;有喜;有悲.....由于我在学校里--住读,所以,我平时的时间都用在了我学习上.高中的我,在老师眼里:我很爱学习,也很乐于助人.在同学眼里:我对待学习一丝不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朋友眼里:我很实在,也很真心的去对待每一个人.尽管这样,我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因为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在我们班上,不止我一个.其实,我很感谢:我们高中三年以来的班主任.因为他真的很了解我,对我非常的好.我还要感谢:高中三年以来,所有的任课老师.因为他们<她们>对我也非常的好.当然,对我也很严格.在这,我真心地谢谢:高中三年以来,教过我的所有任课老师.真的很谢谢你们----对于我的关爱!!唯一让我有点遗憾的是:我对不起有些任课老师.因为我没有达到他们对于我的期望和要求,我让他们失望了.这真是:我小小的遗憾啊!!现在我读大学了,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长途旅行;那么拥有大学生活的我们,便可以看到最灿烂的风景。朋友们,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你是否已经扬起了航帆,正奔向理想的彼岸?是否已伸开你那坚强的翅膀,正冲向自由的天空?是否因进入大学而激动万分,心中默许下一个心愿并为之奋斗?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生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人生物再少,大学最珍惜。不让青春虚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载入一点点收获,让自信的微笑浮在你我的脸上,坚信付出就有回报,激情迸发精彩!

在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和网友都曾问过我同一个问题:“我是怎样看待感情的?”其实,我觉得:“感情”这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认为:顺其自然比较好.我不会刻意地去强求.因为“强求的瓜是不甜的”.我也不会去勉强任何人.因为我觉得:勉强一个人是不会得到永久地幸福.我到觉得:还是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随缘比较好.从现在开始:我的人生只刚刚度过了一小半,还有一大半的人生需要我不断的去发掘;去创造;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希望我度过的是一个快乐地;温馨地;幸福地;美满地人生!生活中,我们在哀叹生命不幸,在等待希望的瞬间,时间像一只顽皮的小精灵窃笑着与我们擦肩而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支,童年的无无忧无虑早已如梦般散去,少年的浪漫往事,也伴随着日历飘逸在岁月的风中……时光飞逝,往事烟云如歌,也只能存在记忆的光盘中,而未来的时光又如一条无声的河流,在浩浩荡荡地、义无反顾地向身后延伸。岁月如梭,然而生命依然如苍穹的云朵那般轻盈,又像春天的原野般美丽而恬静……打开人生的第一页日历,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在风的呼吸中升华。细细想来,人生有许多困难和失败,只能算是岁月之歌中的一串不协调的颤音。通过勤奋和拼搏,仍然能万事大吉出生命乐章的动听之音,同样会赢得热烈的喝彩!贫困、疾病,以至生命中更多劫难的的降临,都是命运逼近你去创造和珍惜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你有朝一日苦尽甘来。虽然曾经因为劫难,遭受到打击与嘲讽,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你最终还是会奏响生命的乐章,唱出自己最美妙的歌!青春仅有一次,生命仅此一回,让我们用心、用真情歌唱这美丽而又珍贵的生命之音吧!

感悟失落:

人生有谁不向往富有,有谁不憧憬未来,有谁肯让理想之舟中途搁浅,又有谁情愿让爱情之花在荒丘凋谢……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会有一些枯叶凋零,乘风远航的生活也会有桅杆折断的一瞬。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我们从中不仅能品尝失败的痛苦与迷惘,同时,也享受着收获与快乐。只要我们总结跌倒的原因,把孕育的勇气树起,告别迷惘的昨天,拥抱美好的今天,微笑面对明天,不管是从辉煌成功中走出,还是在失败中奋起,漫漫远方路,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感悟自信: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虽然没花儿的艳丽,树的高大,但是你却编织了绚丽多彩的大地。你以顽强的毅力,冲破顽石的束缚,进而勃发生机。如果你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虽然没海的浩瀚,大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河。虽然你走过的是崎岖坎坷的山道强在勇往直前的片途中,你冲向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滋润万物,显示着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当你面对失败而优柔寡断,当佻推动自信而怨天尤人,当你错失机遇而自暴自弃的时候……你是否会思考:我的自信心呢?其实,自信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你拥有自信,只要你在不如意时想到自信,自信心就是一种立竿见影特效药,定会治内心的伤痛。释放前论你面前是铺满鲜花的幽径,还是荆棘丛生的山谷,你都应勇敢地走下去。要知道痛苦的进取同样会带来自信,只有信心百倍地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才会抓住幸运的机遇,不会留下终身遗憾。朋友,相信自己吧!没有你,世界也许不会改变什么,而有你,世界将会更加多姿多彩。就让昨天成为沉思的碑石,满怀信心地走完漫长的人生之旅吧!

感悟乐观:

乐观是失意后的坦然,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乐观是挫折后的不屈,乐观是困苦艰难中的从容。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透视人生的眼睛。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力量。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希望的渡船,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艰难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只要活着就有力量建造自己辉煌的明天。

感悟平凡:

亲身经历感悟数学的魅力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魅力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基础上,借助于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从学生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看,在他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地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逐步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的如下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隆重推出学生喜欢的人物“柯南”,让学生参与到柯南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柯南的侦探活动中观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品质的协调发展。

2.在探究中发现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进行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到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怎么不一样,从而推理得出所处位置能看到的正确画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乐学、愿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方法,习惯于睁大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探索。

3.在实践中感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这节课的验证环节中我设计了拍一拍、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拍一拍活动中,组织学生借助相机,亲自拍照观察物体。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有的孩子从远近、正方位、偏离正方位的位置去观察物体,拍摄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多个画面,亲自体验了“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至少也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对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自己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老师生硬的讲解效果明显的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还在实践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感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峥.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63.

[2]林华.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数学的魅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83-84.

[3]谭利君.亲身体验感悟数学[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11:35.

经历 思考 感悟 第4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4页“轴对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独立作图、同伴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特征, 引导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此处要求已经提高, 不仅仅局限于格子图) 。

2.能力目标:通过同伴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探索乐趣, 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其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特征。

(2) 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2.教学难点:

(1) 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感悟与建构。

(2) 根据性质, 准确画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道英国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的推理题, 想不想挑战?

课件呈现推理题 (如图1) , 并进行动画演示:

(设计说明:一道被冠名为“英国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的推理题”不但可有效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能立即激起学生强烈的挑战欲望, 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任务驱动, 探究新知

(一) 给定对称轴,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课件呈现图2, 并提出独立任务与合作任务:

独立任务:

(1) 想:另一半的样子。

(2) 画:画出另一半。

同桌合作任务:

(1) 互判:互相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2) 互说:互相说说画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 画出一条小鱼图形 (如图3) , 反馈交流, 概括归纳得出:定点—连线的画图方法以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的结论。

(设计说明:借助“方格图”这个辅助工具, 将有助于学生对与“轴对称”有关的认知经验的激活。在经历“画—判—说”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都是学生的真实感悟。但是在格子图中, 直观的感觉就是格数相等, 很难抽象出距离相等, 需要在下一进程的教学中引导。)

(二) 不给定对称轴,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刚才我们沿着这条竖直的对称轴画出了一幅小鱼图形, 想一想对称轴还可能在哪, 还能画出怎样的对称图形?

课件呈现去掉指定对称轴的图形 (如图4) , 并提出独立任务与合作任务:

独立任务:

(1) 定:确定对称轴并画出来。

(2) 想:另一半的样子。

(3) 画:画出另一半。

小组合作任务:

(1) 互判:互相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2) 互说:互相说说画的步骤和方法。

(3) 分类:将组内所画图形进行分类。

学生所画图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如图5) , 共分为三类,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称轴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 所画对称图形也不同, 但每个图形中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都相等。

针对学生的作品, 重点对图6和图7进行对比研究, 学生会说图6中这A与A'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有3格。教师追问图6中的这3格与图7中B和B'到对称轴的3格相同吗?经过讨论辨析明确:图6中的3格指的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 而图7中的3格则是指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虽然格数相等, 但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 因此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来概括容易产生误解, 于是修正结论得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长度相等。”

接下来教师用动画演示拿剪刀沿对称轴将小鱼剪开, 右侧部分向右平移三格并提两个问题。问题一:如果仍要构成对称图形怎么办?学生反馈有两种操作策略, 移动对称轴或移动左侧图形。问题二:整体观察两幅对称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认为, 图8可以看作这一幅图关于这条轴对称, 而图9可以看作是这两幅图关于这条轴对称, 它们都是关于某条轴对称, 所以都称作轴对称图形。此时, 教师板书“轴”字, 将课题补充完整。至此顺利实现了从一个轴对称图形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过渡, 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特征的认识。

(设计说明:从给定对称轴到不给定对称轴这又是一个提升。从教师给定的竖直方向的对称轴学生想到了水平方向的对称轴和斜的对称轴, 正因为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所以学生的思维才会如此活跃。

对于竖直和水平方向对称轴所画出的对称图形, 学生依然得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这一结论。因此, 当学生中出现斜的对称轴时, 教师及时捕捉这一资源进行重点解读与追问, 在此基础上讨论、辨析、修正, 得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长度相等”这一新结论。

同时, 为了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特征的认识,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教师顺势而导, 将“小鱼”剪开, 通过平移对称轴及平移一侧的半条小鱼促使学生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实现从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到两个图形的轴对称的过渡, 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特征的认识, 轴对称概念得以深化。)

(三) 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在小鱼的旁边有一棵小草和一片小树叶, 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图形吗? (说明:小草是在格子图中, 而小树叶已经脱离了格子图。)

针对学生反馈的内容, 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错例进行讲评 (如图10) 。引导学生明确错因:虽然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 但连线错误:原图是A点连C点, 现图是D'点连B'点, 在此基础上出示学生正确画法。

邀请画小树叶的对称图形正确的学生讲解画图方法 (如图11) 。脱离了格子图, 学生才恍然大悟, 前面研究的不论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也好, 还是长度相等也罢, 其实都是指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 于是得出最终结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并顺其自然地发现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此时, 教师再出示一个典型的错例 (如图12) 。引导学生发现尽管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但它们的连线没有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所以作图错误。

(设计说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学生基于前几次的活动经验, 基本都能够画出小草的对称图形, 但部分学生会出现“连线错误”的情况, 在此进行练习, 既是对“对应点到对称轴长度相等”的巩固练习, 也是对连线错误这种特殊情况进行揭示。

如何才能突出轴对称的本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呢?笔者认为, 只有脱离“格子图”学生的感悟才能最真切。于是笔者进行了拓展练习, 让学生尝试在空白纸上直接画出小树叶的对称图形, 这一环节的实施也使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越, 他们自主地得出“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这一结论。这绝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亲历感悟基础上, 自主建构得来的。)

(四) 应用对称, 空间想象

课件呈现图13, 让学生随示意图想象折纸, 并如图所示剪去一块想象展开后是怎样的图形?

出示6幅图案供学生选择 (如图14) , 并说明理由。重点围绕沿什么方向的对称轴向哪个方向打开还原来进行说明。

(设计说明:应用对称, 让学生进行想象, 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课堂小结, 提炼概括

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四、图片欣赏, 感受魅力

(略)

人生经历感悟日志 第5篇

作者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曾几次跌进死神的怀抱,在几次受伤全身瘫痪后,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始终与病魔斗争,写下了这篇著作。

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学了多国的语言,成为一个女学者。在艰难的情况下,仍对自己的人生不放弃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最终取得了成就。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张海迪他们的坚定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美向上的原动力。

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生活的困难就把它当作是上帝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能挺过去,不认命于命运的安排。

在动手中实践在经历中感悟 第6篇

一、动手实践,努力挖掘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的效果。如在教学“8+3”时,先要求学生摆出两种颜色的11个小圆片,然后启发“怎样移动小圆片就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能想出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更快?”引导学生知道方法,因而又可推出8+4、8+5、8+6、8+7、8+8、8+9的计算方法。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明确了道理。再如数的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也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快速记忆,找到规律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试用小棒,让学生动手摆弄,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超过了书本上的认识。在学习9的组成时。教学时,我提出要求: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9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这一下,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小朋友都用小棒摆数,摆了满满一桌子,最后一起交流,得出了4种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考,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然得出两种填写方式:一种是从大到小,另一种从小到大。

二、动手实践,把生活带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都是熟悉的,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演示在学生自己的眼前,让学生通过手、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调来感知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直观的问题。例如:“有一座长2900米的桥,一列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桥,结果用了100秒。求火车的长度?”这样的问题,但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这陌生情景演示在学生的眼前:1.让学生把铅笔当作火车,然后让学生再搭一座桥。2.让学生把“火车”开過“桥”。3.引导学生观察“火车”开始过“桥”的地点和穿过“桥”时火车的位置。通过自主的操作实践,可使学生感知事物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火车实际长度的概念,发现其隐蔽的数量关系,最后发现问题解决的策略:30×100—2900=100(米)。

三、动手实践,进行方法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操作常规。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刚开始时由于学生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导致时间不够,有时甚至难以控制,起不到操作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及早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些常规包括课前如何认真准备、专心倾听老师的指导、何时收拾学具等。特别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2.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的等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就可以多媒体演示量角的方法(包括量角器的摆放、怎么读刻度等),比老师和学生的操作演示更清晰,更直观。

四、动手实践,建立并丰富数感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被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数感是充满活力的。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又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数的存在,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应用数学,升华数感。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的价值,这是创造的过程,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经历 思考 感悟 第7篇

《印度虎——印度高科技企业Wipro如何重写国际竞争法则》的作者是《商业周刊》资深记者史帝夫·哈姆, 是印度科技服务业的权威人士, 作者选择了印度最具实力的IT公司威普罗作为研究对象。

一、一本引人关注的专论书籍

作者选择了威普罗作为惟一的研究对象, 威普罗是印度最大软件外包服务商, 是班加罗尔最闪亮的新星, 以其惊人的成长气势, 威震全球。威普罗是世界百强外包公司中居第七位, 率先构建全球传输模式, 率先开发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服务, 它以传统商业起家, 以硬件涉足IT产业, 以软件服务享誉世界, 它是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 它以低价高质笑傲国际市场。它是印度的神话, 它是印度发展的缩影, 它是印度崛起的见证。《印度虎》试图通过描述威普罗从参与竞争到引领竞争来透视印度虎的成长经历。

本书分为5个部分:

1.亮相西方:概述了威普罗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2.人力策划:主要介绍威普罗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 威普罗让每一位员工都要认同它的价值标准, 通过不断的培训改造员工的智力, 想尽各种办法激励员工的热情, 在跳槽率高达50%的软件行业很难留住人才, 而威普罗成功地吸引并留住人才, 也因此威普罗被评选为亚太十佳公司。

3.打造核心能力:威普罗的董事长普莱姆基说我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把握机遇, 开拓新领域, 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阐述威普罗如何慎重规划, 快速发展, 不断创新, 形成风格;关注客户与客户形成生命共同体, 在给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同时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 进而达到共赢。

4.成功案例:结合具体案例来阐述威普罗的运营方式。

5.结合实际, 应用“印度虎”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凝练威普罗的成功之道。低价高质、激励员工、创新突破、卓越运营。

《印度虎》是第一本专论印度标杆企业经营模式的书, 也是少有的以单一企业为研究对象为读者精准聚焦该企业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类书, 更是一本对各行各业的管理者都有很高借鉴价值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印度企业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他们如何与IBM、惠普等大企业并驾齐驱的?

这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印度虎》, 笔者认为, 一方面源于印度在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雄厚的实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高科技企业在全世界所展现的一种王者风范, 他们敢于对成熟市场说不, 他们敢于重新界定国际竞争法则。

二、一个震惊世界的传奇历程

1.起点:

威普罗的起点是西印度农产品公司, 1966年8月11日, 这是一个令威普罗董事长普莱姆基终生难忘的一天, 当时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 他接到了母亲的一个电话, 母亲告诉他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那就是普莱姆基的父亲突然病逝, 他必须回家接管他们的家族企业。父亲的逝世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也是普莱姆基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他只能放弃到世界银行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理想, 投入到拯救一个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这对于年仅21岁从未学过管理的普莱姆基来说无疑是不会游泳却被推进了游泳池一样, 要想不溺水而死, 他就必须马上学会游泳。他拜访孟买顶级商务管理学院的教授, 阅读大量的管理书籍。

而当时公司的业务通过向农民收购花生, 制作食用油。采购员是公司的核心人员, 他们通过咀嚼花生来评估含油量, 再据此定价。普莱姆基首先改变了这一做法, 他向农民取得样本、烘干花生米、秤重、再计算含油量, 以技术化流程取代了主观判断, 最终这一举措成功地让濒临倒闭的公司扭亏为盈, 这种方式还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发展壮大:

在食用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 普莱姆基开始考虑扩充版图。20世纪70年代, 印度经济不景气, 逐步放松了产业管制。普莱姆基便开始进军肥皂与美容产品业, 也制造建筑设备的液压零件。公司从此更名为威普罗, 成为小型集团, 采用多元化经营, 而且获利颇丰, 但是在全球商业界依旧没有名气。

3.突破性进展:

1977年, 印度政府通过颁布新法令, 规定外商必须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才能营运。IBM等全球主要的电脑公司只好退出印度市场, 市场虚位以待, 此时威普罗迅速决定集中力量进军IT业。当时IT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在IBM没有推出个人计算机的时候, 威普罗就迅速开发了印度第一个迷你计算机, 并在当时因气候宜人而成为退休养老的好去处的班加罗尔创立的第一家计算机公司, 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威普罗很快成为印度首屈一指的计算机公司, 独领风骚。

4.开创新领域:

然而好景不常,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印度解除禁令、开放市场, 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纷纷涌入印度, 威普罗也因此面临危机的考验。与惠普、IBM等大公司争夺计算机市场, 显然威普罗不占优势。威普罗将何去何从呢, 经过慎重的思考, 公司决定要成为一家科技服务公司, 给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然而西方巨人企业会放心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度公司来代替他们从事一些重要的脑力工作吗?显然答案是:短时间内不会接受。所以普莱姆基开始搜罗最新的国际标准, 将国际标准迅速应用于软件编程和硬件研发中。1995年威普罗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的质量认证。此后公司规模日渐扩大。

5.逆境求发展:

1999年, 千年虫问题致使软件修补需求激增, 而此时也正值网络狂潮席卷印度及欧美之际, 人们发现集资建网站可以一夜暴富, 相比之下威普罗的服务业相较之下逊色许多, 所以公司一些高级管理者都离开了, 而留下来的人对未来感到茫然和焦虑不安。

威普罗科技公司总裁保罗知道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氛围, 然而却束手无策。一天他参观班加罗尔郊区的马戏团时, 他发现大象只用地上的小木桩栓着, 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掀倒木桩获得自由, 但大象甚至试都没试。保罗就问训练师“你们怎么会用这么小的木桩拴住大象?”训练师回答:“当大象小的时候, 试图拔起木桩, 但力气小, 屡屡失败, 久而久之就放弃了, 当它们长大了却也不再尝试去拔木桩了。”保罗忽然得到了一个启示, 威普罗只是不敢拥有大胆的构想。

于是2000年历时3天的威普罗的远景展望仪式在班加罗尔的旅游胜地举行, 50多位高层经理封闭会晤, 保罗提出了大胆的目标:“4比4计划”, 就是4年内实现40亿美元的业绩, 这是一个驱动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的大胆目标。尽管最终没有达到目标, 但是也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而且“4比4计划”让大家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 高级主管经常坐在一起讨论公司如何才能发展成为千亿元企业。正如《印度虎》中的一句话“敢想才能成功, 坚持才能发展”。

尽管威普罗也曾经像游牧民族一样前往某个城市, 在最便宜的饭店里, 翻电话簿寻找客户, 历尽艰辛和坎坷, 但是威普罗依然宛如一支先遣侦察队, 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 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的威普罗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24亿美元的巨企, 成为印度崛起的象征。

三、一个值得借鉴的创新理念——流程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回顾这个富于创新的繁荣时代, 对善于创新的公司来说是一块富饶的绿色天地, 而对于其公司来讲则是风险丛生, 如果缺乏创新, 公司将被市场残酷地淘汰, 维持企业100%安全的做法是最危险的。“要么创新, 要么灭亡”。

据著名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调查, 86%的企业采用低风险渐进类型的创新, 而企业30%的利润来源于此。剩下的14%采取激进式创新类型, 其利润达到60%。太多的企业强调创新的低风险性, 目标只是单纯地扩大现存的商业范围。从1980年到2001年二十年间, 在财富排行榜前100名的名单中, 只有26家激进式创新的企业依旧保持存在。所以威普罗更加注重激进式创新, 所以本书在讲创新是威普罗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强调了“突破性创新”的重要, 威普罗更加注重的是爆炸性的创新, 像晴天霹雳一样的创新。这种类似于一鸣惊人式的创新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但对于有足够的智慧、勇于尝试并且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威普罗来说似乎并不是难事。他们敢于开发似乎是不存在的需求, 勇于开拓全新领域, 所以这种突破式创新不仅打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营造了备受瞩目的竞争地位。

几乎全世界的企业都认识到创新是变革时代企业的生存之本, 中国企业家自主创新宣言的最后一句写下了:“创新是一种永恒, 不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更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世界在变, 创新不变!”一时间, 人们突然对“创新”开了窍, 把它拔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关注, 那到底“什么是创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有一系列不同的答案。比如:创新就是一个新技术的突破;创新就是一项新发明等等。人人都知道创新好、创新重要, 但对于如何创新, 如何变革却不甚了解, 所以, 创新被用来务虚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务实。真正的创新, 并不像好莱坞电影所描绘的那样, 是孤独冷寂的实验室里那天才的“灵光乍现”, 而是坚持不懈的实践和行动。威普罗公司把创新作为日常工作。把创新看作是一个可预测的、可持续的商业行为, 而且越快犯错误越好, 因为失败是可以被迅速被忘记的, 而从失败中获取经验会使他们更快地成功。

威普罗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创新:技术、服务方案和业务流程。在这三方面创新中,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流程创新, 认为流程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威普罗这家公司最令人注目的崛起过程, 在于它让软件开发流程标准化, 使软件生产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大量生产, 并创下印度企业在美上市成功的传奇。是业务流程的创新使威普罗在众多印度竞争企业独领风骚。

有多少企业为技术创新搜肠刮肚, 竭尽所能, 但最后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技术创新的前期投入巨大, 但结果往往是许多项目根本行不通, 而流程创新, 开发新流程的费用不高, 且失败的机率很小, 而得到的回报却很可观。威普罗从不直接接收客户的传统流程, 消除流程中不增值的环节, 缩短流程的周期, 进而提高效率, 减低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威普罗能够缩减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 他们认识努力工作是必须地, 但是精明作业更重要。例如一般美国计算机公司完成一次客户的咨询服务平均需要28分钟, 而威普罗仅需要18分钟。

2003年2月, 印度《商业标准》杂志排出印度标杆企业, 威普罗名列榜首。《商业标准》给出的得奖理由是“连续七年无懈可击的成长, 引领产业前行。”即使遭遇景气低迷, 威普罗仍年年保持约50%的成长。就是因为威普罗采用了六标准差的品管概念, 不断改善营运流程。资讯工程学龙头卡内基美隆大学, 将软件能力成熟度分为五级, 全世界第一个达到最高级第五级的就是威普罗, 这意味着威普罗已将软件开发的流程管理做到了极致。

与威普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沃尔玛, 沃尔玛的成功在于他是流程创新的佼佼者。供货商将货物从卡车运下之后, 直接装入驶往沃尔玛各分店的卡车里, 中间不再置放于货物集散中心。这也是沃尔玛可以永远推动低价策略的重要原因。

美国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指出:“对于21世纪的企业来说, 流程将非常关键。优秀的流程将使成功的企业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威普罗的流程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创新理念值得借鉴, 我们的企业可能需要更多地集中在流程创新上, 重新思考市场和企业运作的现状, 以及将来怎么做才能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换句话说, 企业需要更少地考虑新产品, 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新的业务或者新的业务模式来供应产品。

回顾威普罗的创新历程, 不仅告诉我们流程创新的重要性, 而且也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从零开始,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做得更好。威普罗虚心向通用电气、丰田汽车、IBM等大公司学习, 把制造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机地整合到现代服务业,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经营模式, 现在威普罗不仅是一个公司, 更是一种理念, 一种全球化模式。

四、一个引人思考的迅速崛起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亚洲大国, 我们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 20世纪曾经很多有专家预言, 21世纪除了人口增长印度几乎在每个领域都不可能超过中国, 而今天的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号软件外包大国。我们曾经用庞大而行动迟缓的“象”来比喻印度发展的步履蹒跚, 然而昔日的印度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为雄心勃勃、行动敏捷的印度虎。

在喧嚣的中印两国比较之中, 人们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上, 所有人都在重复, 印度的优势在于它的政治制度和英语, 这两项殖民制度带来的优势必将长期为印度带来持久动力。而中国无论是什么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成绩都是个毋庸置疑的奇迹。关于印度会不会赶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在企业层面去对印度公司和中国企业加以比较。或许《印度虎》这本书提示我们需要回到实用主义者的层面, 回到企业的层面加以对比。虽然印度虎最终能否超越中国龙, 这并不取决于虎, 而取决于中国龙在未来的几年里能否做好自己的功课。但是我们应该从印度企业的奇迹崛起中有所启示。

从某些方面看, 威普罗崛起的过程和中国企业甚是相似, 最初都是利用政策形成的壁垒在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夺得先机。可是随后威普罗自主全球化的过程却是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不能相比的。“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是中国企业家、管理者和设计师的成功, 而是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结果。所以“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 而印度的“世界办公室”则是一个主动的生成, 在经济自由化让大门敞开时, 威普罗选择的不是防守它已有的PC市场, 而是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机会, 主动冲出去的, 威普罗发现了技术外包, 而不是等候着因为廉价劳动力而降临的外包。印度是通过利用天时地利的最佳机遇, 适时适地提供了最佳服务来创造奇迹的。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在论述文艺创作境界时引用了三段词, 这三段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段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以威普罗为代表的印度企业的成功历程, 那就是: 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 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 最后取得巨大成功。

读完这本书, 笔者更加有理由相信凭借江阴的实力和努力, 江阴一定可以打造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世界的“办公室”。

摘要:《印度虎》是第一本专论印度标杆企业Wipro经营模式的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印度企业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如何与IBM、惠普等大企业并驾齐驱的, 如何敢于对成熟市场说不, 如何敢于重新界定国际竞争法则。本文在解析Wipro崛起之谜的基础上, 总结了该企业成功的经验, 思考了印度的崛起, 强调了创新是把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砝码。

关键词:《印度虎》,技术创新,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美]史蒂夫.哈姆著:印度虎[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网络游戏(网游)下一篇:学生良好性格培养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