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范文

2024-05-08

科普创作范文(精选7篇)

科普创作 第1篇

利普创作是为普及科学技术而从事的创作活动。通过创作而产生的科普作品是科技普及的源泉。要使这种源泉变成有益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科普精品,创作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科技,开拓知识视野,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丰富创作源泉,在创新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科普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锌宝称“创新是科普创作之魂”。这话并非过分,我国的众多有成就的科普作家,都把开拓创新作为终身努力的目标,力求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创新已成为科普创作的优良传统。科普先驱高士其、茅以升、贾祖璋就是我们的一代宗师。

科普微童话创作 第2篇

科普的微童话可以帮助小朋友们了解一些科学的知识,那么这类作品该如何创作呢?

一、科普作品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科普作品以先进的、成熟的科学知识、应用技术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方法为内容,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为目的。科普作品要能吸引普及对象并且适应他们的阅读水平,它既不同于科技论文,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

一般说来,科普作品应该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和新颖性。以中学生为普及对象的化学科普作品又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注重学科特点

注意跟化学课本的联系和区别,把跟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科学技术,以及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化学素养。

(二)重视思想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科普作品要重视思想性,在给中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同时,结合优秀化学家的事迹和化学事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趣味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生性好动、缺乏恒心。科普作品要加强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强调启发性

要重视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在向他们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

(五)注意形象性

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从形象、感性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出概念,寓逻辑思维于形象表现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用精美的插图配合可以使科技内容形象化。

二、科普创作的一般过程

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一般经过下列几个阶段。

(一)选题

化学科普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化学知识技能的回顾和展望,反映化学的发展,如《元素周期律史话》、《元素周期表的未来》;或围绕元素和化合物设题,让人们了解奇妙的化学世界,如《奇妙的碳》、《返老还童的醋酸》;或联系生产、生活,介绍化学在实际中的运用,如《珍贵的水》、《吸烟有害》;或介绍化学家对化学的贡献,如《从订书匠到化学家的法拉弟》、《中国化工先驱——侯德榜》;还可以介绍化学前沿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明星分子》、《生物化学工程》等。

(二)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作品结构、形式、内容的安排。首先要紧扣主题,安排主线,使各种具体材料得到恰当的取舍,并加以组织。其次要注意研究题材,创立新意。或从新角度观察,得到新见解;或联系事物发展过程,赋予新意;或用新的手法塑造出新形象。科普作品不能平铺直叙,要设计情节,使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外还要考虑恰当的表现手段、篇幅大小、体裁形式等。

(三)取材

科普创作选材时一是材料要真实、可靠和准确,出处要清楚,引用时须加以核实。二是内容要具体,切忌空洞论述或者从概念到概念。三是选材要典型,能反映事物本质,切忌把搜集的所有材料都硬塞进一篇文章。四要注意社会效果,不利读者心身健康的东西,即使新奇诱人,也应舍去。

(四)写作

要选词用字精确,语言合乎逻辑,能正确表达科技内容;并且力求文字优美、文章生动。忌用太多的诗词典故、华丽文辞来 掩盖内容的不足,应利用丰富的科技知识,展现自然和科学的内在美;忌把科学内容复杂化,用深奥的公式和原理来卖弄学识,要 注意各种通俗化技巧的运用,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五)校改

首先要纵观全貌,看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逻辑是否严密、重点是否明确、前后是否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然后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接着要对材料作进一步的核实,一般用最新的材料或权威的科学著作进行核对,必要的话还须用实验或科学实践加以验证。最后是对文字进行加工润色,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斟字酌句,使整篇作品既能准确表达科学内容,又通俗、生动、流畅。

三、科普创作技巧

(一)引人入胜的开头

开头切忌刻板、单调、冗长和离题太远,要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心灵,吸引他读下去。常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简明、直接地交待主题;一首短诗、一句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提示全篇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惊险场面、一个问题、一个有趣的故事给人造成一种悬念等等。好作品往往有独特、别开生面的开头,能使读者感到别致、新鲜。

(二)过渡与照应

过渡与照应得当,可使文章脉络畅通、气韵流畅、线条分明。

常用的过渡写法有:一是承前启后,概括前面的内容,引出下面的内容;二是提问法,用一个问题连接两部分内容;三是用关联词或转折语过渡,如“然而”、“但是”、“所以”;四是硬过渡,用段标题或一、二、三等次序硬性过渡。

常用的照应方法有两种——伏笔法和因果法。伏笔是写到某内容时,先伏一笔,待文章发展到另一层次再予以解答,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因果法则是先引一个“因”,发展到某一层次导出“果”,也可以先果后因,使读者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照应还包括头尾照应、开头与内容的照应、标题与内容的照应,这些在创作时也是要注意的。

(三)比喻

比喻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形容抽象和深奥的科学内容,从而浅显生动地揭示本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阿基米德向人们讲述杠杆原理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用这个新奇的比喻说明采用杠杆原理后所获得的巨大机械利益,是多么生动!

《大众医学》让我爱上科普创作 第3篇

周小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综合性医院肿瘤专题组副组长,医学科普作家。擅长肿瘤的预防和综合治疗。

我与《大众医学》打交道始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那时候,《大众医学》与众多期刊一样,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停刊。《大众医学》在1978年复刊前,曾改名为《群众医学》,编辑出版过一段时间。当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老编辑周明德先生(现已作古)来找我,希望我为《群众医学》写稿。由于我以往很少撰写医学科普文章,怕写不好,一时没敢答应。后来,我的老师颜和昌主任和巫协宁医师鼓励我,让我试试看。于是,我便提笔写了起来。出人意料的是,我的文章很快便在《群众医学》上发表了。虽然当时写稿是没有稿费的,完全是“为革命”而写稿,但作品能够发表,并得到了群众认可,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并一发不可收,变被动写稿为主动写稿。1978年,我在周明德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医学科普书——《常见疾病的饮食》。不久以后,《群众医学》重新更名为《大众医学》,《大众医学》正式复刊。

我在《大众医学》上发表的稿件中,最出名的一组稿件是《急诊医生札记》。我于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是“文革”前的“末代”医生。“文革”十年,再没有新医生分配到医院。因此,需要翻三班、最苦最累的急诊室,成了我们这些“末代”医生的主要“战场”。因此,我对急诊工作非常熟悉,感想最多,遂萌生了写《急诊医生札记》的念头。1981年,我给《大众医学》寄出了第一篇《急诊医生札记》,题目是《便秘可引起老年人暴死》。文章中既有实例,又有深入浅出的科学道理,还有医生的感触,一气呵成。不出所料,该文引起了编辑部的高度重视,编辑们认为这类文章很实用,很有吸引力,要我就这一专题继续写下去。于是,在之后的数年中,我总共在《大众医学》上发表了近20篇《急诊医生札记》。其中不少文章在《大众医学》编辑们的指导和修改下,成了精品,被选编入一些医学科普书籍或被转载,还有数篇被上海市医学科普创作协会评为优秀作品,如1988年第8期在《大众医学》上刊登的《危险的星期一》一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此外,《小不慎酿成的大祸》《莫把生命当儿戏》《昏厥——急诊室的常客》等获奖作品均是发表在《大众医学》上的。

可以说,《大众医学》既是我科普创作的引路人,又是我得奖作品的播种地。我对《大众医学》是有深厚感情的。

科普类电视节目创作浅析 第4篇

伴随着我国科教频道的成立, 科普类电视节目传播范围、传播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国内进入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市场文化竞争的日益激烈及文化传播速度的提升, 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逐渐增大, 因此科普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在这种态势下, 如何更好地发展科普类电视节目, 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异军突起, 改善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和生存状况, 成为了当前科普类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值得注意的地方, 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我国科普类电视节目需要重新制定发展战略, 不断对科普类电视节目进行改版定位,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欣慰的是, 在广大科普类电视节目创作人员的努力下, 我国科普类电视节目重新结合市场环境、人群需求进行了节目定位, 同时对国外的一些科普类电视节目内容进行了借鉴,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创新, 在改版过后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为新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很大的发展保障。下面就目前科普类电视节目作一些客观的创作分析。

1 传统的电视科普节目:故事化

从2000年开始, 科教频道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方成立, 专业科教频道成为了科普类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方式, 央视的科教频道由于观看人群较广, 内容也相对适合大众喜好, 因此在收视率、满意度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 成为国内电视观众获取知识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而国内各个省份也相应地推出了地方科教频道, 其中也不乏一些较好的科教节目, 例如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山东科技教育频道等。

传统科普类电视节目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在最近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 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和完善, 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整, 其中以故事化叙述方式的科普类电视节目被很多的科普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借鉴, 从央视科普类电视节目到各个地方的科普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 也逐渐根据受众类型进行了变革, 不断发展进步, 将故事化作为科普类电视节目获取收视率的一个主要武器[2]。

《走近科学》就是一个以故事化叙述为主的代表性节目内容, 从1998年6月份开办这档节目后, 在18年的发展过程中, 进行了多次的发展改革和调整变化, 在2003年由于收视率逐渐下降而遭到了停止警告, 之后该节目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 让故事化叙述方式成为了整个节目最大的特点, 内容也从讲述一些枯燥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报道转变为讲述科学故事内容。在故事化方式的指导下, 改版后的《走近科学》科普节目形成了一种以故事化叙述方式为主的内容, 叙事过程也充满了更多的曲折、动态, 视听画面也逐渐从传统节目内容走出。在改版后, 将“人物采访加空镜头”大量充斥的局面进行了改革, 形成了一种和叙事手段相结合的展现方式, 使改版后的《走近科学》收视率不断提升, 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同时也提升了该科普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度, 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科技知识。

以往的电视科普节目仍然是当前我国科普影视中最受欢迎、效果最佳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当前发展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提升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性、系统性、美观性、艺术性、传播度、美誉度与社会经济效益等成为了当前电视科普节目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未来的电视科普节目长期发展道路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有待于不断创新发展和进步。

当前江苏卫视推出了一个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 这个节目的出现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发展益处。其收视率持续上升, 成为了同一时段电视节目的领导者, 在晚上10点成为了收视之王。在这之前较少有科普类电视节目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

《最强大脑》是一个创新度较高的科普电视节目类型, 采用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将我国文化知识进行传播和传诵, 用知识吸引人群, 吸引观众, 采用了一种科学又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对传统科普电视节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 将科普、真人秀、故事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更加吸引人群, 邀请了很多的当红明星, 比如周杰伦、金秀贤等助阵, 一方面起到了知识传播、科普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通过明星参与, 吸引了更多的群众观看和参与, 提高了收视率, 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当然这是一档科普类电视节目, 因此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达到科普的效果, 《最强大脑》的科学标准也是非常高的, 担任节目“科学判官”的魏坤琳的一句口头禅“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 让大家对这档节目的科学精神绝对相信。很多科学家以及教育家们评论说, 《最强大脑》是一个不一样的科普节目。在这个娱乐节目大量充斥的时代, 科普电视节目的市场占有份额在不断下降, 但是《最强大脑》在市场环境中为科普电视节目占据了一席之地, 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2 科普电视纪录片:寓教于乐

电视纪录片产业发展不断壮大, 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获得了国家以及地方更多的支持和资本投资, 纪录片创造水平也不断提升, 也有电影院等多个地方专门播放纪录片内容, 为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很好的经济、社会保障。同时, 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多姿多彩的地方舞蹈、丰富的社会文明等都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依据。事实上, 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科学前沿与行业专题等题材的纪录片都具有科学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都是拍摄成功的纪录片, 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将我国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独特的饮食结构、独特的食物种类等记录得比较完整, 让观众通过一档科普类电视节目, 就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到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饮食特色。比如:山西的面食种类繁多、陕西的地方特色小吃繁多, 一方面人们可以了解文化历史, 了解自己国家的饮食特色和习惯;另一方面也为美食爱好者提供了美食学习的途径, 成为了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意义和科普意义的电视纪录片, 受到了全国范围内大量观众的喜爱, 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3]。

3 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思考

从盈利模式来看, 我国和国外的电视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主要是采用收视费收取为主要的盈利方式, 在国内主要是依靠广告, 但是不同国家的科普节目盈利的前提是一致的, 那就是必须有足够的受众人群, 只有保证了收视率, 才能够提升盈利效果。群众是电视节目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观众不观看节目, 节目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比如:电影在播出后旨在提升电影票房, 报纸旨在追求发行量等。

电视纪录片主要依靠媒体的传播, 其受众人群主要是电视观众, 因此纪录片在创造时, 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娱乐爱好所致, 一方面需要针对受众人群进行分析, 制定出适合受众人群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 制作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 从而使该电视纪录片具有的科普价值和社会价值[4]。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从开始出现到现在, 一直都是一种高品位的电视节目类型, 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由精英制作出的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高品位就比较重视纪录片对于历史的还原和传承,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人员, 一般不会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让纪录片受到观众的喜爱, 仅仅是以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传承作为主要的传播标准和表现标准, 更加重视表达创造人员自己对于我国社会、文化、历史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哲学理念和认识, 希望通过此种表达方式来传递给群众, 引起群众的反思和认识。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娱乐方面还没有走远, 但是叙事方式却在不断实践着, 通过采用探索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纪录片学习方式, 延续了20年左右。我国电视纪录片在人文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比如:我国央视电视节目播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敦煌》, 在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性, 内容也更加丰富完整, 采用了叙事化的故事讲述方式, 使用了“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 人物个性化”的方法。通过虚构一些人物故事, 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完整呈现, 这种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受众人群, 另一方面也使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再是生硬的历史文化传播, 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让人印象深刻。《敦煌》所采用的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值得肯定, 更应该继续发扬。

电视纪录片和以往的科普节目存在一定的差异, 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更加适应群众喜好, 同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也许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没有一种明确的科学传播目的, 但是却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观看, 无形中将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特色等加以传承。人们相信, 伴随着我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国内会有更多的电视纪录片被制作和传播, 我国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特色等也将以更多的形式加以呈现, 我国各个地方的地域特色也将不断被挖掘和展现, 成为科普电视纪录片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普电视节目重新发展定位的一个新途径。

4 带科普性质的综合类电视节目:趣味与知识并存

伴随着我国电视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电视节目类型也逐渐增多, 发展环境也变得复杂, 电视节目题材范围扩大, 题材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在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 更多地将科学技术、文化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特色等在节目中加以呈现, 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展现模式。除了专门的科普节目, 还出现了很多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在综合类的电视频道中播出, 如东方卫视的《1001个真相》, 成为了我国电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科普文化传播, 电视内容不断丰富奠定了基础。

游戏益智类节目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节目内容更加丰富, 类型不断增加, 很多优秀的作品, 引领着社会发展潮流, 比如:《开心辞典》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游戏益智类节目, 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 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游戏益智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 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新颖, 使整个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具体,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观看, 提升了受众率, 传播效果也不断改善和提升。

游戏益智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化和改版, 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很多的游戏益智类节目逐渐在各个电视台出现, 形成了一种高效率的竞争环境, 在获取收视率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科普效应。很多的游戏益智类节目采用趣味性的方式, 把科学文化与娱乐的方式相结合, 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也给社会传播了更多的正能量和社会文化,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认识。同时, 游戏益智类节目因其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越来越成为电视科学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成为了科普类电视节目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内追求的目标和形式。

很多真人秀节目《汉字英雄》《成语英雄》等的出现, 能够为国家发现更多的人才, 同时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汉字、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抵消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和冲击, 采用了多元化、科学的、娱乐的展现形式, 使节目在播放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可以考察自己的文化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 以更加强大的传播能力让科普效应不断扩大。同时, 这些电视节目也成为了传统科普节目以外的电视节目类型,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和发展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 其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比传统的科普节目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5 科普与科幻电视剧:科普电视节目的新方向思考

电视剧作为当今最广为接受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 是中国观众看电视首选的一种类型, 如果科学传播搭上电视剧的形式, 必然能够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像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急诊室的故事》等都起到了较好的科学传播效果。而一些科幻题材的电视剧, 如美剧《危机边缘》《迷失》等也都对启发公众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疗剧在美剧、日剧及我国港剧中是成熟片种, 代表作有《急诊室的故事》《白色巨塔》《侠骨仁心》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编剧医疗专业知识水平极高, 片中大量表现对罕见病症的救治, 充斥着对观众来说新鲜而刺激的医学术语。此外, 这些剧目中并不会一味塑造医生的正面形象, 相反, 他们彼此的争斗、人性的挣扎、面对私利时的“小”都是很重要的戏点。当然, 最终的价值观还是主流的, 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病, 更重要的是人, 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很重要, 挽救一个人生存的价值更重要。基于这些特点, 年轻观众普遍喜欢这样的医疗剧题材, 这给国内电视剧产业也树立了信心[5]。

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从无到有, 逐渐成为了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类别, 目前上海卫计委制作的《在人间》社会反响很大, 展现了一线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性, 让社会更加了解和支持医疗工作者, 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行业与社会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加深, 公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医疗题材的影视剧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 备受大众青睐。

我国科普类电视节目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了很好的发展态势, 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进行了改版和定位,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笔者坚信, 我国科普类电视节目将更加重视科学文化、口碑等, 将科学文化和娱乐结合形成一种更好的传播发展方式,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电视媒体是目前我国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充分发挥多种媒体进行科普的同时, 需要继续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加大力度发展中国电视科普节目, 尝试开拓出新的电视科普节目形式, 加强科普电视节目的实验性、互动性及趣味性, 促使电视艺术的丰富多样化, 使科学知识的传播也具有了艺术的感召力, 科学以轻松活泼的身姿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之上, 有效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科学素养。目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科普类电视节目面临着一些生存问题, 为了改变目前生存的现状, 其需要实现全面的改革, 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出发, 对科普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普类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雯.中国科普类电视节目的新格局[J].当代电视, 2014 (6) .

[2]谢广岭, 周荣庭, 朱婧婷.信息化背景下电视科普栏目创新途径研究[J].科普研究, 2015 (1) .

[3]柏天旸.中外科学实证类电视科普节目创作对比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5) .

[4]乐琦, 鞠超.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进程与途径探索[J].科普研究, 2012 (1) .

参加科普创作大会心得体会 第5篇

2021年10月16日-17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中科大数据研究院承办的2021中国科普创作大会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科普作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作家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会议。中国铁道博物馆职工受邀参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现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协会以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美术家、科技记者,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社会组织。协会下设24个专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全国一级的会员人数约为5000人。

会议以主旨报告+专题论坛、线下交流+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多名院士分享了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与科普实践的感悟体会。在专题论坛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果壳网代表、媒体主持人及科学传播“达人”等纷纷交流和探讨了相关做法、经验、体会及意见建议等。《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的作者,结合自己与女儿的亲身经历和故事,讲述了科幻电影与人工智能科普创作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优秀的科幻作品是没有围墙的全民课堂,借助其进行科学教育,更容易让科学走进大众的生活和心灵。果壳公司代表结合“有意思博物馆”“星际花园”等实际案例介绍了如何探寻新媒体科普的流量密码的,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美美与共。湖南广电《新闻大求真》栏目主持人通过自己多年以来“求真”的科普实验经历,切实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并希望能通过每一次下乡给乡村贫困儿童种下科学的种子,拍摄记录场景感人至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中心教研室主任展示自己实验教学的过程,呈现了如何将动漫、实验与科普的巧妙结合,可谓“好的科普就是好玩”。

中国铁道博物馆职工在《文化科技融合和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科普图书创作等,与其他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其向会议提交的作品也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评论》(创刊号)所采用收录。

新媒体视野下的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 第6篇

关键词:移动端;科普融合;移动技术;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设备的性能迅速提升,延伸领域不断开发拓展,移动互联网的模式逐渐成熟。智能移动端促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加迅猛,通过移动端进行新的信息传播,融合新的性能,已渗透到社会公众的运用意识中,巨大的潜在用户群对移动端科普融合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势必成为未来社会多媒体发展的趋势。

1 移动端科普技术的种类

现代移动端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现实生活中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1 二维码技术是通过移动端的传输联系,使用户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通过扫描二维码,信息提供者与用户之间交换了各自想了解的内容。但目前人们随时扫描尚未养成习惯,主要原因是信息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生活需求不相匹配,信息提供者迫切想了解用户的所有信息,而用户仅仅只摄取感兴趣内容。

1.2 近场通讯技术(NFC)是一种新的非接触式技术,它只要将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或智能控件等工具近距离放置,就可以无线通信,得到对方真实准确的信息内容。它可以替代公交卡、名片等交通、交流工具,为用户提出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在手机卡、支付宝等项目中都有它的足迹。

1.3 地理围栏技术是通过一定区域的虚拟,将科普信息等内容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显现,并且可以提供相关通知和服务。如:用户在进入动物园的范围内,走到猴子的管理区附近,移动终端会将猴子的相关科普知识和图片连接并传播场景。

1.4 现实与虚拟事物的信息结合,产生增强现实技术。在当代现实生活里,人们更希望移动端科普知识能够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虚拟世界与真实场景的融合让人感到愉悦。如:相距若干年的图片与现代的图片进行定位同时展现在一个界面内,让人充满了穿越的感觉;文字实时识别翻译技术,常用于外国友人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摄像头识别文字,译成各国语言和图像,使各国的科普信息得以无障碍交流。

1.5 未来社会的增强现实感受也正式被Google 推出的智能眼镜实现,它比现在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更加先进,只要戴着这个智能眼镜,就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分享,远方的朋友可以一起观摩你的所闻所见、新奇事物及精彩的片断,而且科学家们也可以获取到戴眼镜者所发现的新事物,再加以研究。

2 移动端科普融合产品

借助移动终端创作出广泛的、精准的、内容丰富的科普知识,是大势所趋。将两者进行融合对促进科普产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美国借助和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并以手机为载体,将NASA的最新科研成果用视频和图片的形式与社会公众分享。我国很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也策划了基于手机终端的“科普短信报、科普知识问答、wap科普网站”等产品,受到大众的喜爱。

3 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及应用探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发展。移动终端潜在的深度用户和高端用户与日俱增,潜藏着巨大的传播市场。移动终端产品的出现,为拓展科普的传播渠道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通过移动端平滑地与科普融合,使科普机构与用户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使科普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与此同时,移动终端参与到科学的普及和互动中来,在移动端上存储和展示科普资源,对不同特点的科普资源加以区别,在虚拟场景中与朋友或科学家实现互动,都将是移动端科普融合资源开发创作的方向。

3.1 移动端科普融合的实用性。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例,用户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到网络,不仅可以浏览信息,还可用手机和平板进行可视电话,下载游戏,甚至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社交聊天、观看视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等已成为手机网民利用率最高的应用,科普融合传播前景一片光明。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和科普组织先后针对移动端科普融合開发了科普短信、科普手机报、手机科普应用及手机科普影视等科普产品,以满足用户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促进科普文化在移动端的传播,以全新视角展示移动终端与科普的融合。

3.2 移动终端测量人体的心跳速率。手机测心跳速率的发明实现了移动终端发展的一次跨越。通过手机的摄像头、闪光灯以及CPU的计算功能,实现对心跳频率的测定。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测量功能,都可以在移动终端里完成,如:测量远处的物体是否为金属制品、测量血糖等。

3.3 移动终端变成显微镜和望远镜。最明显的移动端科普融合案例就是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在智能手机上增设大屏显示图像设备,对肉眼可视范围外的事物进行放大,并添加望远镜镜头,对远处的事物观看得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观看天空上的星斗,使用户对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

3.4 魔方游戏在移动端自动解决。魔方是锻炼人们的智力及动手能力的集合,增强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在手机终端安装外设设备,用来识别移动终端的乐高积木,摄像头对魔方块的顔色和位置加以有效识别,再根据智能计算,策划出一组解决方案,控制机械设备按照指令旋转魔方,直到完成指令程序。用户在手机上对魔方进行玩转,与智能解码比赛,增加了用户的兴趣。

4 结束语

移动端科普融合契合当代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要求,达到了两个产业的有机融合与互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可持续运行模式,满足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推动了科学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运用移动终端的平台促进科普知识的集成、运营和传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迎合了人们在候车时、地铁上或等待的时间碎片化需求,随时随地都掌握科普动态,激发公众之间的互动、共享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项宇琳.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和持续创新的互动关系——浅议科技馆在推动三者互动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9).

[2]李美景.增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升我国科普能力[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

[3]肖云,王闰强,王英,毕宏宇.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普研究,2011(S1).

科普创作 第7篇

“知识就是力量”,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民群众其实非常关注和需要科普宣传, 主流媒体不应忽视向社会和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使命和责任。

2015年, 我国在贵州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这座被称为“超级天眼”的世界最大球面望远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向受众介绍“超级天眼”的奥秘, 广东电台“城市之声”派出记者组远赴贵州, 采制了广播知识性节目《天眼》, 并先后在“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和2016年“光明杯”科技传播奖等评选中获二等奖。本文结合《天眼》节目的采制过程, 对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一) 做好科普工作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航天、深潜、超算、机器人、“互联网+”、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 无不引起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和探究兴趣。做好宏观领域科学技术成就的知识普及, 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形势与美好未来的宣传。

(二) 做好科普工作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当今世界, 各国都共同面对诸如极端天气、恐怖袭击、安全事故、社会管治等许多难题, 广大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应对的知识。做好各有关方面科学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的表现, 是主流媒体不容推卸的责任。

(三) 做好科普工作有助提高民众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的诉求已从以往的谋求温饱提升到追崇生活质量层面。人们在享受不断更新的健康、科技和智能等新技术产品的同时, 也需要更为丰富、翔实的相关知识。做好微观层面科学技术知识的推介, 是主流媒体为社会和受众服务的具体表现。

二、如何做好科普宣传节目

主流媒体的科普宣传曾走过不区别传播对象、忽视探究受众兴趣需求的年代, “催耕催种”就是那个年代科普宣传的形象描画。由于无关的群众不感兴趣, 有关的群众又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引, 科普宣传逐步陷入了困境。实践表明, 不是群众不需要科普宣传, 而是媒体需要探索创新, 增强科普宣传的可听性、感染力和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一) 细分对象

科学技术的领域很广阔, 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也很多元, 需要媒体改变科普宣传的单一节目设置, 使之更具针对性和服务性。例如, 有些广播媒体已经扬弃了诸如“大众科学”等以广泛对象为目标的科普节目, 把气象、社会、金融、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分别融入新闻、交通、投资、旅游、健身等特定对象节目。

《天眼》报道的是我国在贵州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以下简称FAST) , 是我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点工程, 不仅为国内与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其中选址、规模、技术、效果等更是天文爱好者具有浓厚兴趣的内容。据此, 采制《天眼》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群体。

(二) 创新手段

科学技术的专业性都很强, 如何把艰深的专业知识作普及性的推介, 是媒体科普宣传需要研究的问题。

《天眼》没有采用记者报道, 甚至没有从人类的角度正面介绍FAST工程的建设, 而是虚拟FAST工程惊动了外星人, 外星人阿尔法远赴地球“侦查”, 由此引发外星秘密调查、紧张应对的一个故事。

科普节目不是荒诞剧, 虚拟的角色和故事是为普及真实、严谨的科学知识服务的。因此, 作品不仅通过阿尔法与总部的通话, 形象地描述了FAST工程的外观和构造, 还巧妙地以读取“脑电波”的方式, 融入了记者采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录音, 对项目关键技术、建造难点等知识作出翔实的介绍。形式与手段的创新不仅赋予节目很强的吸引力和可听性, 而且丰富了群众对FAST的认识, 形成节目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

(三) 提高质量

粗制滥造的科普作品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天眼》从角色语言的塑造, 音乐和音响效果的使用, 再到宣传带的制作都显示了作品采制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 基于“外星人”故事的需要, 作品设定了“首领”“阿尔法”等几个虚拟角色, 并为不同角色设定了不同的音色和语调, 为故事内容的演绎创造条件。尽管广播没有画面, 人们从“阿尔法”清脆明亮、“首领”略带干涩的不同语调不难分辨他们各自的角色演绎。

其次, 作品选取电影大师约翰·汤纳·威廉姆斯 (John Towner Williams) 的作品作为配乐素材, 并对外星人侦查FAST过程中的太空船升降、太空舱操作、读取人类脑电波、远程设备连接等环节配置了大量特殊音效, 为故事的推进营造氛围。例如, 当外星人阿尔法发现FAST的时候, 选用了《星球大战》中的《新的希望》乐章, 以辉煌的旋律烘托FAST巨大的规模及其在外星人心中引发的震撼。

再次, 通过后期处理的方式, 对记者从FAST工地现场采录的音响, 包括工人安装反射面板的敲击声、汽车行进的喇叭声、机械操作的嘈杂声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等叠加空幻效果, 既反映FAST工地现场的真实情况, 又维持作品特定的氛围和故事的完整性, 为故事打造真实完美的效果。

三、科普节目制作的态度和作风

(一) 提供良好条件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从编辑思想、资源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为科普宣传创造良好条件。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承受着技术、内容、市场、队伍等多重的压力, 对节目版面、运作经费等资源配置作出调整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关注与服务受众的兴趣和需求, 抓好科普宣传等新媒体、自媒体没有覆盖的领域, 其同样是一个重要“市场”。广播应该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开辟和培育独具的“市场”, 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 逐步争取市场的价值和效益。

对此, 广东电台的认识和态度是积极的。FAST工程的建设远在贵州深山, 《天眼》的采制需要人力、资金等方面的较大投入。节目组确定选题并向部门领导汇报后, 很快就获得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这是《天眼》创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 制定工作方针

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极大地减轻了记者采访报道的工作强度, 但却无法产生生动的内容和真切的感受, 只有自觉坚持“走转改”的工作方针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 才能创作出包括科普作品在内的优秀广播作品。

采制《天眼》首先遇到的是沟通的困难。节目组联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项目工程负责人, 由于工程进度紧迫等原因, 施工方婉拒了我们的采访请求。一方面, 我们通过采访函、采访提纲介绍广东群众对FAST工程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 请求地方政府配合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死缠硬磨”, 终于获得了施工方的同意, 不仅为我们的采访提供方便, 而且还安排不同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接受我们采访。

其次, 《天眼》的采访过程是辛苦的。记者组经火车、汽车和步行的长途跋涉, 才抵达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克度镇大窝凼FAST工程的所在地。为了实地观察工程的建设情况, 方便向工程技术人员调查、求教, 采录工地各种音响, 记者组与项目建设者同吃同住。这一切使我们对FAST建造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建设者的事迹有了具体的了解, 采访到了FAST项目总工艺师王启明、馈源支撑系统总指挥孙才红、测量与控制总工程师朱丽春以及馈源系统总工程师朱文白等“权威人士”, 采录了十几个小时的音响素材, 为《天眼》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提高节目感染力

《天眼》节目团队由4人组成, 节目的成功来自4名成员的团结协作与明确分工。节目文稿在保持精确性与流畅性的同时, 还必须具有感染力, 以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节目配乐则需与节目情节保持一致, 使得节目更加丰富多样。节目主持要赋予节目灵魂, 通过主持人的讲解, 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节目的主旨。

综上所述, 《天眼》是团结协作的成果, 既有分工, 也有合作。从选题研究、创意开掘、内容结构、初稿审议, 直到作品审定, 团队有过多次的集体商讨。最终保障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而且显示了创作团队对科普宣传的严肃态度和执着追求。

参考文献

[1]梁索平.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 2013:15-16.

[2]周曦.当代大众传媒的科普传播功能及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 2009:80-8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普创作】相关文章:

繁荣小说创作,提高小说创作质量02-24

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12-30

科普期刊05-29

科普能力06-03

科普服务06-11

科普品牌06-16

科普展示06-30

科普活动05-07

基层科普服务05-30

科普论文提纲09-06

上一篇:GNSS高程拟合下一篇:高校科普长效机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