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能力范文

2024-06-03

科普能力范文(精选12篇)

科普能力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思维,高校,科普研究能力

作为科普研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思维能力对于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对于高校这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科学思维正是促进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 对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学思维的内涵和原则

在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 所谓的科学思维, 意指社会发展中形成并应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加工处理感性认识材料方式的理论体系, 可形成对各种思维方法的有效整合, 它是在科学领域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思维, 是对世界整体性、复杂性及多样性的把握。

结合科学思维的发展来看, 其必须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在体系上, 要确保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以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其次在逻辑方面, 这一思维要求须有严密的逻辑性, 以此来实现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促进思维的发展;最后, 在方法方面, 要做到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 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 拓展科学思维, 提高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对策

2.1 明确科普研究的意义, 增强科普研究意识

基于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发展中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及相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成为了高校教师进行科普研究的目的。通过拓展科学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的过程, 可以为新时期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 使得当前的高校教学更趋向于科学化发展, 体现了高校教师进行科普研究的价值。基于此, 充分认识到科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是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普研究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 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并投身教学研究, 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进而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教育。

2.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提升其科普研究的积极性

结合笔者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来看,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并不完善, 具体说来, 表现在忽略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等方面。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在科普研究方面的“畸形发展”, 不能有效结合科学思维的拓展, 更不能提升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另外, 由于相关的研究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评价和认可,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科普研究的积极性。针对此现状, 应当结合教师的发展需要, 建立科普研究活动实施的评价标准, 对其中涉及到的评级指标进行科学的制定, 以形成对科普研究活动的有效指导, 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2]。

2.3 加大对科普研究的经费投入, 提供财力支撑

以积极拓展科学思维为基础, 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 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科普研究的不重视等原因, 致使研究经费的不足这一现状成为了当前科普研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针对此, 高校应当从自身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 积极加大对科普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结合高校的具体发展及科普研究现状, 抽出一部分教学经费中的资金用作科普研究经费, 如改善相关仪器设备、增加科研资料等等, 不断完善基础工作, 为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 也要进行对科普研究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对其进行集中合理的分配, 确保科研经费能真正意义上用到科普研究活动中, 严厉打击挪用、挤占和截流科研费用的情况, 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科普研究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2.4 全方位培养科学思维, 促进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高校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应当积极总结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断培养自己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科学思维的形成, 逐渐领悟到发现和创造思维的轨迹, 养成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随着自己教学的进行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 从中学到具体的研究方式,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能整体把握, 系统思考和横向拓展, 结合综合概括、案例分析等等方法, 形成科普研究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发散, 以此来不断促使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具体而言, 在培养高校教师的科学思维方面, 有人物引导法、背景引导法以及焦点引导法等等。其中, 人物引导法重在教师了解相关领域内的科学家、发明家等伟人的基础上来激发自己发展个性, 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进行学习, 了解其敏锐的思维力、勇往无畏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此来引导自己, 吸收科学家的成功经验、教训等, 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普研究能力;背景引导法的依据是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在让高校教师大跨度纵向理解知识, 对知识创造的环境、基础等进行了解, 积极培养高校教师思维的广度品质。就像教师给学生讲历史, 需要交代那一时期的文化、经济背景等,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激发出其提出新的具有创见性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2.5 高校教师要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意识地训练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 因学习而学习转变为为学习价值而学习的过程, 区别开了早期认知发展和成年期认知发展水平。在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教师的深入研究不同于以往在学生时代的学习,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进行自我学习。为了有效拓展科学思维, 应当注重对思维技巧的训练, 这是一种在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中, 高校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此为重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促进相关科普研究的进行。

2.6 高校为教师开设一些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

当前发展的大背景下, 思维训练课的开展, 对于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思维课的开展, 可以使参与其中的教师直接感知周围世界中的画面、形象等, 在其运用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维的训练和科普研究能力的提高。综合看来, 英美等国家在思维训练课的实施方面走在了我国的前列, 如美国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等。高校教学的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的科普研究能力, 应当积极开展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课程, 扩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拓展自己科学思维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自身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 进而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更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于教育事业的更有效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拓展科学思维出发, 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加大对科普研究的经费投入, 提供财力支撑以及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意识地训练思维能力等方面, 对当前高校教师科普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佳鹏.高师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余应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植物有感知能力小科普300字 第2篇

植物拥有感知但无法思考

人们必须意识到植物是复杂的生物体,过着丰富而感性的生活。你知道我们许多人在谈到植物时,把它们当作没有生命的物体,和石头没什么两样。

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所有的植物生物学源自让它们不能活动的“扎根”这一进化上的限制,那么我们就会开始钦佩叶子和花朵里所包含的复杂的生物学。“扎根”是一个巨大的进化上的限制。这意味着植物不能逃脱恶劣的环境,不能为寻找食物或配偶而迁移。所以植物必须形成极为敏感且复杂的感知机制,让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浅析科普信息化人才能力需求 第3篇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 科普人才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1-01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变化,为提高我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而科普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且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对科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需求什么样的科普信息化人才?

1 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

该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朋友圈及微博粉丝关注将信息进行了二次组织和传送,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强的网络生态中谣言泛滥、知识盲点多、缺乏权威声音等特征,对科普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在科普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如果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无疑会一定程度上阻滞科普工作的总体进程。

对照新媒体运营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其对新媒体运营人才是要求应聘者知识面广,关心热点新闻,有良好的编辑功底,熟悉互联网,善于科普资源合作拓展,兼具内容选题及产品策划,并善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如信息量大、便捷性强、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随意性强等,能使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善于分析数据、监测舆情、设计用户体验、巧用活动及互动等,改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运营人才集传者与受者于一体的运营方式,需善于对社会热点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甄别冗余伪信息,善于运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精英资源,把握话语权及信息流在网络世界里的导向,用多方求证、公益科普的态度,把握权威科普力量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净化影响,拓展科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始面向全国、面向未来,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希望在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支科普人才队伍里面,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普人才,在媒介变化和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2013年及之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培育适应新媒体、跨媒体的科普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变化。

2 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

在现有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中要求,科普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制作方,能够把概念、知识点等转化为教学实验器材和课件。

现阶段的科普人才,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求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属于知识型的科普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型科普人才积极转变,更加适应科普信息化要求,将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为符合网络科普传播的内容。2012年,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色专业,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普信息化是为了让科学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传播的人才配备,科学传播型人才需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二是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三是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3 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具备适应传播渠道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到多渠道;适应媒体整合形式的变化,从富媒体到全媒体;具备“口碑传播”的策划能力,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通过优质科学内容的口碑传播,能极大程度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左右。

4 结语

探寻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发展新思路,共谋网络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促进科普信息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微传播人才特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科普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人才进入社会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科普转型的需要与更替。

参考文献

[1]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2]潘文.浅谈科普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科技创业家,2014(4):236.

科普能力 第4篇

大凡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有繁荣的科普事业, 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家对科普事业的热情,公众参与科普事业的热情,教育制度的配合,政府资金的投入等。科学普及被认为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国务院2006年2月6日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2020)》,在纲要的推动下,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迅速,公民科学素养显著提升,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普工作的发展都不尽相同,本文用实证的方法,对各地区科普能力进行测度,可以找出各地区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2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国家科普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实力”。所以本文中将区域科普能力定义为“一个区域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陈昭锋认为科普能力的概念内涵是在科普经费供应充分,人员配置合理和基础设施有效运转的情况下,在组织管理正常和政策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可能提供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等科普产品或服务[1]。

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方法的选择。《中国科普统计》从五个部分分别统计科普: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操作性、易得性,本文选取对应的5个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对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过多,故不做研究)区域科普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我国区域科普能力的状况。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构造原始变量的适当的线性组合,以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的新变量,从中选出少量几个新变量并使它们含有足够多的原始变量带有的信息,从而使得这几个新变量代替原始变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其权重的确定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进行KMO & Bartlett's球形检验(见表2),KMO统计量的值越接近1,说明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KMO统计量大于0.6,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这里的KMO值达到0.658,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数据来源:科普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科普研究2012年版》2],人口和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3]。

其次,对整理好的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作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标准化数据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从表3可知: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703%,基本上保留了原来变量的信息,而因子由20个减少为5个,故提取了5个主成分,达到了降维与化简的目的。

然后,计算主成分载荷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各指标在此5个主成分上的负荷不具有明显倾向性,因此接下来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5。

可以看出因子1在科普经费方面具有较大载荷, 命名F1为科普经费能力;因子2在媒体方面具有较大载荷,命名F2为科普媒体实力;因子3在科普活动方面具有较大载荷,命名F3为科普活动能力;因子4在科普人才方面具有较大载荷,命名F4为科普人才能力;因子5在在科普场馆方面具有较大载荷, 命名F5为科普硬件环境。

由此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为:

综合得分函数为:

最后,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各单向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得分,从而对各个主成分以及综合能力进行相应的排名,最终排序结果如下所示。

2.3结果的讨论

从表6-表10的各单项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排名在前十名的大多数为东部地区,但是排名在后十名的省份,东中西部地区数量较为平均。从表11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北京和上海的科普能力在全国遥遥领先,排名前十名的地区,有6个属于东部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区域科普能力较强;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都在综合排名的前十位,这几个地方均为区域的创新龙头,说明这些龙头地区也将科普工作作为其工作的重点。而排名最后十名的地区,有5个属于西部地区,4个属于中部地区,说明这些地区区域科普较弱。

3结论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来测度各地区科普能力,所使用方法客观、有效,因此结果上也不存在任何的倾向性。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科普经费能力因子、科普媒体实力因子以及科普活动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都在10%以上,科普经费能力因子则高达33%,说明科普经费的投入是影响地区科普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各地区科普能力差距较大,北京和上海在全国遥遥领先。也有一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但是在科普排名却相对靠后,比如广东和山东。总的来说,各地区科普总能力、科普经费、科普人才等能力差距较大,因此应该分地区研究科普工作重点,对于指导各地区的科普工作较为重要。

摘要:构建了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2011年科普相关的数据,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名,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在科普能力排名上的现状,为我国各地区科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普能力 第5篇

县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县科协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科协工作定位,不断加大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科普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成效

1.不断完善“桐庐科普网”,充分发挥其科普传播作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近年来,县科协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的“桐庐科普网”,在原有“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学会之窗”、“农函大”等栏 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浙江科普微博方阵”等栏目,使之更加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群众。如在“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等栏目发布《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背景是什么?》等信息,结合我县“五水共治”总体部署,对公众开展“五水共治”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版5年来,上传发布科技科普信息2780余则,网站访问量达6.2万人次。

2.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合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办好“桐庐科普网”的同时,充分发挥县纲要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桐庐新闻网、潇洒桐庐网、桐庐手机报等网络媒体的合作,积极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鼓与呼。“桐庐新闻网”作为新兴的科普宣传载体之一,开设了教育、美食、气象、家居、健康等专栏,还在该网“君山论坛”中以发表言论、回复帖子等方式为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使之成为市民学习、传播科技知识的新型渠道。近年来“桐庐新闻网”每年刊发相关信息、新闻300条以上,图片200幅以上,在我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事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大传统媒体科技传播力度,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加强与县信息传媒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积极提升传播 质量,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4年,围绕第二十八届科普宣传周“科技生活•创新圆梦”这一主题,通过在《今日桐庐》、广播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配合刊发、播报科普动态报道,有力加强了科普宣传。“一报两台”均安排专线记者,及时采写、播报科技科普类新闻稿件,做到“有新闻及时报、有典型深度报”。在加强日常报道的基础上,《今日桐庐》定期刊发“科普天地”专刊,电视台开辟《美丽桐庐•科普篇》、《农民之友》,电台开设《生态环保》、《健康直通车》等专题,对科技科普动态进行重点报道。2014年截至目前,共刊登、播报科技科普类稿件300余篇、图片50余幅。

4.搭建农村科普信息化平台,有效促进科技信息传播。传统的农村科普形式,受时间场地限制,成本高、受益面窄、吸引力差。近年来,县科协积极利用电视、电信、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尝到了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效果良好的甜头。一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创新“农函大”办学模式,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二是借助“桐庐华数”在对农村的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开辟“科普园地”,让农民在家里就可自主点播科技科普节目;三是开通“科普短信”平台,每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普员、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农技协成员等2200余人发送“科普短信” 一条,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四是利用“微博”、“微信”开展科普宣传,使科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传播,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辟了新的阵地。

5.加强城乡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增强科普示范效应。科技馆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大型科技教育设施。开展创建全国和省科普示范县活动以来,县科协十分注重县科普活动中心科技馆的建设,先后投资近100万元,于2014年5月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内建成了面积为200平方米,以“体验科学、探秘自然、动手实践、展望未来”为宗旨的县科技馆。内设“虚拟翻书”、“模拟驾驶”、“低碳骑行”、“节能与习惯”、“航空航天”、“体验科技”、“健康之窗”七大主题区角,并特别设置了“虚拟实验室”。开馆以来,始终坚持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知识,使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认识科技馆的展示和教育内涵。同时,加强乡镇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富春江镇科普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分水镇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教育的不断深化,加强城乡科普活动中心(科技馆)建设,同时注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普教育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通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科普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们对科普信息化有力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科普信息化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科普模式,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

一是科普载体要与时俱进。面临科普工作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科普载体与公众提升科学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我们探索并建立一系列与公众需求相适应、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与传统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如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手机、博客、微信、微博等在传播途径和效果上显示出巨大威力,并且已经成为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媒介。目前,科普工作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媒体公众空间,需要我们思考科普传播途径如何与时俱进,载体更加有效及时,方式方法更加多元。

二是科普内容要贴近群众。科普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成效如何关键看内容是否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广大公众普遍感觉科学家离自己很远、科学很枯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热爱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科技与公众的互动,引导科学家积极生动地介绍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展望科技发展前景。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展“院士专家桐庐行”、“科 学家与学生面对面”等活动,由院士专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专利技术,效果很好。我们要总结和发扬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根据群众的文化背景、民生需求、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针对百姓关心的自然灾害、生命安全和疾病疫情等情况,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更加贴近公众、惠及人民。

三是科普传播要充分信息化。科普信息化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是科普信息化的显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任何时刻可以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同时公众消费信息方式从传统媒体的传授模式发生到网络时代的互动模式。因此,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信息技术与科普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变。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如借助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开辟科普频道和科普服务网站,借助电信网开辟科普短信、微信和科技服务热线等,充分发挥科普网站在“三服务一加强”工作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实质上讲,科普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民生工作,光靠各级科协组织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重视,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系。要成立科普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普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将科普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搭建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列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实施内容,明确工作责任。

2.加强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普信息化人才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科普信息化建设就不会一事无成。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一是整合信息化人才资源,切实加强信息化科普的人才储备,形成合力;二是积极争取技术支持,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开展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对农村村级科普员、城乡科普志愿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使其要好地服务社会。

3.加强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上指出:“要抓住信息化机遇,把握互联网在人们获取信息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建设好新一代数字科技馆,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根据这一精神,要将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对现有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电子屏、LED科普视频等进行维护更新的基础上,在城市人流密集地段和社区新建一批新颖、坚固的电子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在主要地段建 设安装一批科普宣传电子屏(可以采取资源综合、共建共享的形式),促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新与科普蒙太奇 第6篇

用四大元素构成4维立体空间,让科学知识在4维空间里翱翔,从多角度展现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借鉴电影中蒙太奇(Montage)技巧,把零碎、分散的科学知识片段与四大元素融合在一起,按情节的发展组合,构成完整的科学故事或科学情景。

下面结合作者2011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海空传奇丛书”的写作加以阐述。

1人文科普

人文科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科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互融通的科普。它能扫除科普创作时,因单纯地阐述科学原理而造成单调乏味,赋其以亲和力和感染力。

人接触最多的无疑是人,是身边的社会,是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果作品里有与科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现象,就等于让读者在作品里看到了他熟悉的人和社会,感到亲切;等于给红花配上绿叶,感到清新;等于给菜肴加入色香味的调料,让人嘴馋。这样,书有人买了,票房价值也高了,更是达到了宣传科学知识的目的。

《月有阴晴圆缺》是写月相变化的。我不是单纯地从月、地、日的运转着手,而是加入一些人文元素,用人文科普的思维来写。但不是机械地混合,而是把许多有关咏月的诗句与月球的变化柔合在一起,做到人文中有科学知识,科学知识里有人文元素。比如,在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句中,就能体察到古人也懂得月相变化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一直如此的科学道理。李商隐的“楼上黄昏欲望俢,玉楼橫绝月如钩”中的情景,出现在黄昏,定然是月初的峨眉新月无疑了。

月中,月球运行到与太阳相反的方向,月球的受光半面完全朝向地球,于是,一轮皓洁的满月便映入人们眼帘,分外明亮,这就是“望”月。明朝文人冯梦龙的佳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此情此景的最好的写照。而唐朝诗人王建咏明月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所以,明月不单单能带来欢乐,也会勾起人们的悲凉意境!

这样,科与诗结合,或许另有意境,留下点滴余韵。

2情景科普

情景科普是科学知识与情景互交融,科学论述寓于故事情景氛围之中的科普。它能摈弃介绍科学道理时的乏味陈述与苛刻严谨,使读者赏读故事或情景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感悟知识。

《鲜花广场上的不屈灵魂》介绍日心学说。按常规,无非是讲天体运行之类的枯燥天文知识,很可能看不下去。如果导入情景,写哥白尼的情感,写布鲁诺的就义,使科学论述寓于情景之中,或能吸引读者眼球,让他们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布鲁诺不仅宣传、捍卫哥白尼的学说,还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布鲁诺的思想是对神创论的勇敢一击……他对威逼他的教会人士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和圣经调和”。

教会绝望了,他们必致布鲁诺于死地而后快……宣布判处他火刑。

1600年2月17日凌晨2时,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打破夜空的宁静,抖落树杈上的冰凌,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一群群悲愤的市民涌向通往鲜花广场的街头,向这位为真理而勇敢战斗的英雄作最后告别……

干柴点燃了。人们含着泪水,胸前划着十字。

干柴越烧越旺,布鲁诺在烈火中永生。

这就是我想要打造的情景科普。有科学知识,又有情景,二者融合。

3趣味科普

趣味科普是科学知识与趣事相联系,用趣事包装科学知识,将趣事渗入科学知识之中,使二者融合为一的科普。刻板、严肃的科学面孔经过包装,能呈现清新靓丽的容颜,让读者愉快地感受科学知识,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在《功夫海象杰克逊模仿秀》中,我不直接讲海象的结构、习性和作用,而是先讲些与主题有关的趣事。这些趣事要有新意,不能炒冷饭。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跟他讲爱因斯坦他不一定感兴趣,袁隆平是谁,他不一定知道,可是一提起周杰伦、蔡依林,他们就有许多话可说。所以我介绍海象,就从摇滚天王杰克逊开始,描述一只海象惟妙惟肖地模仿杰克逊的舞步来引起读者对海象的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海象的知识,科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杰克逊是许多小朋友很熟悉的哦。

4时尚科普

时尚科普是科学知识拌入时尚元素,并与当代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亲密接触与互动的科普。时尚科普与当前社会的时尚相伴而行,用流行的新事例、新语汇来进行表述,能凸显时尚感与亲切感。

眼下,很多时尚元素跃入青少年心中,他们的语言也不断翻新,什么“超女”、“好男儿”呀,什么“雷人”、“给力”呀,如果作品能导入这些用语,他们读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写人和事也要现代一点,不能总是“老古董”,年轻人会有陌生感。

写动物发声,如一上来就写振动,频率,多枯燥呀。他不看了,还不是一场空?于是,联想起曾风行一时的“超女”与“好男儿”,为什么不从他们身上打注意呢?这样,“海洋里的好男儿与超女”出炉了。

写鱼儿变性,先写我国著名舞蹈家金星和韩国影星河莉秀曾经是小男生的故事,就连郭晶晶跳水和刘谦春晚变魔术的镜头也借用了一下。

这就是我要打造的“时尚科普”。是不是有点新意?不这么写,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就是“落伍”者,谁还要读落伍者写的东西?没人读,只好“抚凌云而自惜”了。

5悬念和美感

写好科普作品,除了新的理念,还要有具体的写作手法,用新颖的构思表达作者的心声。为此,我主张科普创作中运用蒙太奇技巧,借用电影中的手法,来组合科学元素,以便在人文立体科普的基础上,拼装出一篇和谐、流畅、美感的作品。

蒙太奇是电影剧作家创作剧本和导演写分镜头剧本时使用的技巧,它是将分散的、孤立的镜头、场景,按照剧情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展现全剧的主题。它是电影艺术的独特形象思维方法,可以把影片提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

科普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如同电影,它有一个要阐明的主题,有许多如同镜头、场景一样的科学元素和情节,这些元素和情节往往也是分散的、孤立的。如何把它们按照主题的要求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科普作品,是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例如,有3个科学元素,一是蓝天碧海,二是科学考察船,三是污染的海洋。不同的蒙太奇运用,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若采用一、二、三组合,得出的结果是海洋遭到了污染;若采用三、二、一组合,你就会感到污染的海洋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蒙太奇可以说是电影的灵魂,它也应当能在科普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悲壮冰洋探险》中,写挪威与英国探险家逐鹿南极点时,我采用“交叉蒙太奇”手法,效果较好。有读者说,看这段描写,很紧张,很有悬念,有一口气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这样写出来的效果,我以为比平铺直叙要好,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欲望,因而能吸引读者。

为了增加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使科普作品更好地与文学相结合,我借鉴了“抒情蒙太奇”的手法。这是一种在讲科学知识的同时,用超越科学讲解的文学描述,进一步阐明科学主题,它可以将科学知识文学化,增强可读性。如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中,是借台湾歌星孟庭苇唱《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歌曲来帮忙的。

6五种科普蒙太奇

蒙太奇技巧通过对素材的选择、取舍和组接,可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可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联想。每个素材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通过多个素材的组合,就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科学时空。

参照电影蒙太奇理论,结合自己科普创作体会,我在人文立体科普理念基础上,提出适合科普创作的5种蒙太奇技巧。

6.1 单线蒙太奇

它沿单一的一条线,按照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有节奏地、一气呵成地把科学内容叙述出来。这种方法要求文字通俗,绝忌过多的科学术语。这是最通常的一种创作方式,它的最大缺点是容易产生单调感。

6.2 交叉蒙太奇

它是将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叙述,最后汇合在一起,构成一段完整的科学故事或情景。这种技巧很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上面引述的阿蒙森一节就是一个例子。

6.3 倒叙蒙太奇

它是先将所要阐述的科学结论亮出来,然后再从头一一论证。这种写法能给读者遐想,激起他想了解科学家的思辨过程。在《一桩天大的海空奇案》中,就是先亮出美国国会给60年前在大西洋百慕大海域失踪的27名美军官兵授勋的情节,引出一桩奇案,给读者一个“谜”。读到这个开头,他肯定想继续读下去,了解到底是什么案情。

6.4 比喻蒙太奇

它是用人们熟知而又与某些科学现象有相似之处的人文现象来作比喻,引起读者的联想的写作方法。如在《似花非花笑里藏刀》里,我用“笑里藏刀”这句成语,暗示着海葵就是这种笑里藏刀的海洋动物。这样一比喻,读者也会产生一种好奇心,急于了解海葵究竟是怎样笑里藏刀的。

6.5 抒情蒙太奇

这是一种在讲科学知识的同时,用超越科学讲解的文学描述,进一步阐明科学主题,使科学知识文学化,充满诗意。前面引述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就是一个说明。

作者简介:

雷宗友,上海海洋石油局高级工程师。

科普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影响因素,实践

虽然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很多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员仍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为了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科普类报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如何提高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能力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能力分析

1.1 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科技已经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主要是指通过科普类报刊的传播,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能力,推动科学技术传播向全人类,推进全国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目标。要实现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的提高,不能光靠改进科普类报刊的质量,还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用全新的、符合人民要求的优秀传播理念来影响国民,让科技无时无刻不影响国民,促进国民科技知识的增长,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提高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要想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奋勇争先,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科普类报刊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大约为6.20%,相较于2010年的3.27%提高了将近90%,其中,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大约为53.4%,利用报纸获取科技信息的大约为38.5%,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大约为93.4%,科普类报刊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

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国家实力也在大幅度提升,但是国民科学素质却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反,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国民却一直热衷于愚昧的封建迷信活动,甚至还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员成为了伪科学和邪教组织的关键成员。社会的发展无法主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换句话说,科普类报刊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能力必须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国民科学素质。

2 影响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的因素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民对科普类报刊的依赖程度依然很强,但是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其中,不仅仅是科普类报刊的内部因素,还存在着国家对科普类报刊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强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科普类报刊的影响力受到了打击等因素。

2.1 执行力度较弱,服务意识不强

在当前发展条件下,科普类报刊内部始终存在着缺乏执行力度和服务意识的缺陷。一方面,受到了现代大众观念、国民素质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能力不强,而在提高传播能力的问题上,始终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度,导致各部门只是“光说不练”,最终不仅没有做好科普类报刊,反而让科普类报刊最终沦为科技的炮灰。另一方面,很多科普类报刊的编辑部门队伍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薄弱。很多科普类报刊缺乏具备专业科学素质的传媒人才,任用的编辑人员大多都是以前遗留下来的“老员工”,他们对科技没有足够的理解,编辑出来的文章不迎合现代的年轻市场,最终影响了实际的传播效果。另外,受到“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科普类报刊都只是为了赚取一定的利润,在编辑上仅仅将科普类报刊理解为一张可以“赚钱的报纸”,没有对时下流行的科技进行深入探索,在编辑上以内容新颖、有趣为主,而不去注重科技本身的传播意义。更加讽刺的是,很多科普类报刊本身并没有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依旧依靠着陈旧的设备进行编辑、发布工作。

2.2 国家扶持力度不够

现有的科普类报刊传播能力要想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需要的资金投入量相当巨大。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在经济投入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科普类报刊的研发经费,科普类报刊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基础设施难以建设。而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就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科普类报刊的实际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传播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除此之外,很多科普类报刊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也不紧密。一方面,国家对很多科研机构的管理比较严格,科普类报刊很难介入并将最新的科学技术传播出去;另一方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两者之间的联系约束过多。

3 科普类报刊提高传播能力的实践分析

要提高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能力,首先,要构建新的运作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报刊的实力,让报刊有能力编辑出读者喜爱的科技知识;其次,要注重对新媒体的使用,尤其是当下参与人数最多的网络平台的运用,增加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范围;再次,要加强报刊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创作出来的科普类报刊一定要迎合当前的年轻人市场,从而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3.1 构建新的运作机制,增强报刊实力

以前的运作模式,总是由科普类报刊进行文字编辑,无论读者数量、报刊的销售程度如何,最终都是由国家或者是政府为之买单。这种运作方式最终导致很多科普类报刊创办人员没有危机意识,报刊内容没有科技含量。这样的运行机制不利于报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了推动科普类报刊的进步,必须要构建新的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类报刊同样要顺应市场经济,构建符合市场化运作的激励机制,将报刊变成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平台。对那些积极参与科技传播活动并起到良好的科技传播作用的科普类报刊进行奖励,而对那些没有实际传播能力的科普类报刊进行一定的整顿,保证科普类报刊的健康发展。

3.2 重视新媒体,增加传播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报刊行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碰撞。要推动科普类报刊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新媒体,加强新媒体和科普类报刊的联合,增加新的传播平台,推动科普类报刊的发展。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建设网络媒体。传统的报刊行业传播仅仅依靠纸张,这种纸质媒体的传播途径少且传播范围小,因此,要推动纸质媒体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通过开设网络科普类报刊,将报刊转移到网络上,可以最大化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注重增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网络运用能力,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编辑出适合年轻人市场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技文章。

4 结论

科学技术的不断增长,不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迫在眉睫。科普类报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传播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构建新的运作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素质和注重新媒体的使用,提高科普类报刊的传播能力,进而提升国民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桦,曹俊卿.提高青少年科普类报纸传播能力的策略[C]//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交流培训会议,2011.

[2]祝四海.提升科普报刊影响力打造科技传播品牌——以黄冈市《科学素质报》为例[C]//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交流培训会议,2011.

[3]郝建新.科普类报刊提高传播能力的理论与实践[C]//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交流培训会议,2011.

提高农机化工作中的科普创新能力 第8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起来。目前,全国机械化程度达45%,部分省区已基本实现机械化。随着“入世”及国家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农机化作为现代化农业工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手段,其本质是采用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并与现代科学管理措施有机的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农机化的内涵、外延及功能都发生变化。内部延伸为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机械化;外部扩展为加工、建筑、运输及采掘等机械化。

2 农机化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2.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据调查,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中“三低一少”现象严重,即: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三级以下)、管理水平低、农机技术人员少(只占农业人口的0.06%)。其中文盲、半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54%,初中文化程度占15%,高中文化程度占5%,严重限制了生产力作用的发挥。

2.2 小规模土地承包经营限制农机化的发展

适于规模经营的农业机械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设施受到排斥,经营格局减小,小地块与大机具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农机大户集中还需一个过程,农机化发展只能缓慢而无力地进行。自给、半自给的生产是当前农机户的主要经营方式,造成的结果:一是重田间作业机械化,轻多种经营;二是在田间作业机械中的重动力机械,轻作业机械;三是重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轻运输和加工等流通领域的机械化。

2.3“一多一少两低”的“人文生态”

人多地少的国情与低素质的人口融织在一起,形成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收入低,人员素质低的“人文生态”。由此产生的不良循环,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比机械作业成本低廉,导致劳动生产力和农业机械商品率很难达到现代化农业水平。

2.4 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制约农机化发展

社会要求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农机经营者对技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左右着农机技术的进步。当前,农民有效需求有多种表现:一是经济行为短期化。相当一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技术需求欲望由农机技术转向高效益的非农业生产技术。二是拘泥保守的技术和陈旧的经营方式。大多数农民习惯于逆来顺受,靠天吃饭,不追求高智能和新技术,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农业低水平产出的现状,轻视农机技术投资。农机经营者的素质下降,驾驭现代化农机技术手段的能力差,不仅使大量的先进技术处于悬浮状态,也使传统的农机与现代农艺脱节。

2.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必然存在的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

城市和农村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畸形的城乡关系。工业及先进的生产力集中在城市,农村长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境地;农机科技人才奇缺,农民收入偏低,消费观念落后,对农机技术及智力投资比重甚少,不及人情消费的12.5%,并且出现不少农家子女辍学务农的现象。农村经济虽出现很大转变,但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和重大社会转型。即没有完成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农机化功能受人为因素制约。

3 农机科普工作要弘扬科学精神

3.1 农机科普工作的任务

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发展基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发展农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机化发展,向驾驶员灌输市场经济意识,普及、推广立足当地资源,着眼于“短、平、快”项目和投资少、见效快及经济效益高的农机适用技术。为此,农机科普工作的概念和内容有了新内涵。农机科普工作以治愈、扫盲和普及科学文化及发展基础教育为重点;以广大农机驾驶员、农业技术员、农村知识青年及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使科学文化技术广泛地渗透到农机驾驶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3.2 农机科普工作原则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农机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仍存在着一些死角和误区。表现为:不遵照科学规律办事,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慢;农民目光短浅,经济条件差,以及受成人心理、生理等特点限制,学习积极性低。因此,农机科普工作应紧紧围绕以“知”为基础、“会”为核心、“用”为关键、“益”为目的的原则,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力争走出误区。

3.3 农机科普工作的实质

科普的实质就是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科技借助教育推广和辐射科学技术;教育借助科技提高服务功能,为本地经济服务。只有以科技为动力,以教育为载体,才能推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运用,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村才能走上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4 农机科普工作创新关键在于机制转换与组织创新

4.1 农机科普工作的机制转换

长期以来,农机技术无偿投入机制运行的惯性,遏制着科普工作全面开展。科普工作缺乏健全、有效的配套措施,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保证和竞争机制作动力。因此,必须转换机制,诱导和刺激农民对技术的广泛需求,激活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

4.1.1 决策机制由短期化向长期化转换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普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和控制作用。一是政府的决策指导行为应由短期化向长期化、制度化、法规化转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二是对农机科研、推广、培训部门的经费要重点倾斜,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三是政府的控制行为要由刻板化、被动化转向灵活化、主动化,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放开。

4.1.2 调节机制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换

当前,农机科普推广体制主要来自计划指导,靠单纯的行政指令推进,农机户缺乏接受的动力和能力,因而造成与实际需求脱节、反馈应变滞后、普及推广率低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需将整个农机科普工作纳入市场轨道,遵照价值规律运行;通过技术商品化,使技术有偿使用和转让,以此来普及和推广农机科学技术。

4.1.3 动力机制由“单向动力”向“双向动力”转换

科技进步作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表现为双向动力。即农机科研成果“进入”农机的外部驱动力和农民“引进”“消化”科技成果的内部吸引力。农民对农机技术的有效需求程度如何?先进、适用、经济和配套的技术商品有多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在农机科普活动中,必须有一套激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投身科普工作的环境和政策,才能使科技成果顺利“进入”农村;农民通过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有这两方面的动力,才能促使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1.4 功能机制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换

衡量经济的活力,不是看其规模的大小,而是注重其经济效能的发挥程度。在传统战略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中科学—技术—教育生产等环节彼此脱节,“农、科、教”不能充分结合,致使一般生产力不能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今后,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的强烈意识,树立于农机科普工作中。

4.1.5 科普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机制转换

农机科普体制要彻底打破自我封闭的枷锁,改变农机科研主管部门的孤掌难鸣和死气沉沉的局面。实行跨单位、跨地区和跨专业的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县级农机校作为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理应成为科普主阵地。他们有先进的教学手段、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师多年形成的专业技术,虽算不上“高、精、尖”,但对农业生产者来说,足以从中受益。

4.2 农机科普工作的组织创新

4.2.1 实行科普体制主体创新

建立“小政府、强科技、大社会”的协调组织机构。农机科研推广普及机构应当有民办、集体办、官办等多种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各展所长。

4.2.2 建立农机协会等民间组织,大力发展协会科普作用

农机协会是农民自办的专业技术协会,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自愿互惠的原则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是该成员参与合作的基本目的。

4.2.3 建立和健全农机科普推广网络

要逐步建立国家以立项扶持为主、省以科研开发为主、县以推广普及为主、乡以服务为主、村以咨询为主和户以示范试验为主的多级科技普及推广网络。以县农机校为主阵地,向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辐射,实现农机户、点、线及面的立体结合,使科技网络覆盖到户。

4.2.4 建立多种形式的科学方式

通过“科普之冬”、科技大集、农机现场会、电化教学及电视科技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深化和开拓科普及服务内容使农机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全过程。

摘要:农机化作为现代化农业工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手段, 通过对农机化发展所受制约因素的分析, 指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普创新的新路子。

让公众从“被科普”到“追科普” 第9篇

此后7天, 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将开展七大系统活动, 一盘盘“珍馐佳肴”将不断呈上前台。

弹指惊雷, 白驹过隙。2002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一年后, 主题为“科学技术普及, 你我共参与”的首届科普日应运而生。蓦然回首, 不经意间, 科普日已迈入第十个年头。

十年的风雨兼程, 十年的披荆斩棘, 十年的筚路蓝缕, 如今, 科普日已成为中国科协的品牌活动、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科学传播的拳头产品, 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在科技界、高校、社区、农村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

回望科普日十年, 中国的科普活动从少到多,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科技协会、教育机构的群策群力下, 科普活动从线上到线下, 从城市到农村, 从高校到社区, 呈现如火如荼的势头。昔日的星火, 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2004年, 网络大潮刚起, 科普工作者就已提前布局。科协登高一呼,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成立。

2006年, 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2011年,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2年,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启动。同年, 清华等高校将培养科普人才纳入研究生招生简章。

科普不但需要国家规划, 也需要科学家的参与。近年来, 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流科学家也奋战在科普前沿。

2013年6月,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亲临中国科技馆, 向200多名小学生讲解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台上, 院士妙语连珠;台下, 观众掌声雷动。

让科普走近学生, 让大师走下“高台”, 戚发轫的行为绝非孤例。此前,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亲赴贵州, 为民众解读“登月的奥秘”。

再往前推, 还有跑遍湖南14个市州、作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尤为可喜的是, 近年来, 院士们不再单枪匹马地做科普, 而是开始利用集体的力量, 影响更多的人。

2013年8月,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炉。这样一本针对青少年的启蒙读物, 居然云集了110多位院士亲自操刀, 其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更是出任总编。

这样的豪华阵容, 目的只有一个——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科研的向往、对科学家的热爱。

科普日十年, 回头望, 科普人用勤劳和心血, 换来今日科普的大发展、大繁荣、大昌盛。但同时, 当前科普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科普工作仍难言胜利。

公众科学素养仍不高, “伪大师”层出不穷。2013年7月, 马云拜访“气功大师”王林, 却在不经意间, 揭开了“大师”的骗子面目。此前, 道士李一也曾靠电流治癌的骗术风行一时。这些骗子在被揭露之前, 就已凭借“伪科学”行骗多年, 其信徒中不乏高官、明星、商界名流。“大师”横行, 折射出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不够。

科普未纳入科研评价体系, 推广缺乏“主力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强调, 要把科学传播放在与技术转移转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 “院士带头做科普”已蔚然成风, 但对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 科普工作似乎离他们很遥远。“评价科研人员是看学术成果, 科普并不在评价体系中。”师昌绪院士曾这样分析其原因。

科普内容及形式较单调, 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国内的科普书籍多形式单一、内容浅显, 对成年读者缺乏吸引力。国外的科普著作不但种类多、题材多、层次分明, 且多出自一流科学家之手, 内容新颖而不失风趣。另外, 我国的科普工作常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场馆开放、主题演讲、板报展品等方面力度很大, 但往往缺乏持久性, 且存在地区局限性。

如何让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如何让科研人员发挥科普的积极性?如何让公众从“被科普”到主动“追科普”?如何让科普从“庙堂之高”渗入“江湖之远”?这些问题, 委实值得深思。

如果不能让科普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不能让老百姓自发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必需性、必然性, 不能让科普形式变得喜闻乐见, 公众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 科普就注定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手中沙。

今天的科普, 应真正以公众为中心, 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

让公众“追科普”, 关键是让科普工作“以人为本”、“以需为先”、“以用为上”。针对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应建立科普即时响应机制, 迅速提供或协助公众了解、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此外, 应不断把握时代对公众的新要求, 提供与时俱进的科普服务, 以公众需求为引导, 提高其科学生活的能力。

让公众“追科普”, 重点是让科普形式更生动、更灵活、更多样。学校教学是科普的重要渠道。政府应当理顺机制, 让科研人员能够在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改进上发挥作用。在出版领域, 应发挥专业科学家的作用, 力争推出更多有质量、有深度、有新意的科普作品。在活动策划时, 应多制作一些科普电视节目, 加强科学知识的网络传播, 让新媒体为科普插上翅膀。

让公众“追科普”, 核心是帮助科研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长期以来, 科研与科普之间存在“断层”和“割裂”, 科研过程和成果不能为公众所了解, 导致公众认为科研成果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 要多让科研人员参与科普, 加快科研成果转变成“世俗化”、“通俗化”、“实用化”的科普资源, 为科普提供充足、新鲜、丰富的给养。

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未来, 科普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国家有关领导人曾提出, 到2015年,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 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与同心。科普, 从来不应只是一群人的战斗。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当下, 对于广大科普工作者来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

“在和煦的春天, 播下科学的种子;在绚烂的秋季, 收获创新的硕果。”当以此语, 与科普工作者共勉。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以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管理体制 第10篇

一、以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管理体制

将科学类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是人类的一大创造。而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事实本身, 又彰显了科学发展自身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对科学知识需求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人为的划分, 我们的科普管理也就泾渭分明地出现自然科学科普管理和社会科学科普管理。又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由来已久的重视, 因此自然科学科普管理体制相对成熟。相比之下, 社会科学科普管理仅在市级有社科联, 在区 (县) 仅有万州、云阳、涪陵三地有社科联, 社会科学科普工作在绝大部分区 (县) 处于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窘境。要使《科普条例》真正贯彻落实, 必须首先解决阵地问题。基于科学发展自身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对科学知识需求的基本规律, 建议设立区 (县) 一级的社科联, 统领区 (县) 的社科普及工作。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一级和社区层面 (包括城市和农村社区) 则不必强调自然科学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的分野, 而是从大科学、大科普的角度建立科普工作专人负责制即可。

科普管理要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科普管理的流程应该是统一的, 但在市、区 (县)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社区 (包括城市和农村社区) 四个层级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尤其在社区这一级, 社区是自治组织, 不能象其他工作一样行政摊派, 要充分发挥社区NGO的作用, 努力探索科普管理流程的共性以及不同层级管理的个性, 否则科普管理体制会趋于僵化。

只有在建立社会科学科普管理机构和明确街道与乡镇一级基层科普职责, 并且明确科普管理的基本流程基础上,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增强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是科普内容必须坚持的底线, 它要求科普规划与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立足于缜密的科学体系。实用性是科普工作的生命, 科普工作的实用性要求科普规划与计划关注三个角度:一是社会发展与科学发展的角度, 二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角度, 三是四类科普工作重点人群的具体需求角度 (不光是满足其需求, 还应该是引领其需求) 。针对我国进入高速发展与高风险并存的“双高”时期, 突发事件频发且政府往往处于风口浪尖的实际情况, 建议至少将“突发事件中的公民自救、互救和配合公共救助”以及“政府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两方面内容列入我市科普工作的一五计划中。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团结了我市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力量, 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三、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科普专家队伍

科普网站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优势 第11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科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科普网站作为新型的科普方式,较之传统的科普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本文主要描述了科普网站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科普;科普网站;网络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缩略语,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的意义至关重要,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其中的落后就包含着科学文化的落后。科普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学意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使国家稳步健康地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普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每个历史区间里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科普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校教育、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展馆等。在如今高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的地域性、时间性、种类性等特质大大限制了科学文化的传播,而科普网站没有这些限制。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科普网站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基数人群大,覆盖区域广

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至今已有网民6.68亿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相对于我国人口基数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48.8%,仅仅2015年就增加了1894万人。另外,我国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规模达到了5.94亿。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手机迅速普及,手机大屏化、应用多样化使得手机的体验越来越好,应用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网民数量也明显增加。此外,我国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86亿,2015年增长800万。

近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的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并且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0.1%。虽然城市比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高很多,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将来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会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建设科普网站,有了大基数的用户,有了更大的覆盖面积,科普网站会更好地发展。

二、高速度、高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速早已告别了几年前的“龟速”时代,电脑的配置不断提高以及网带越来越“宽”,使得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科普方式,比如书籍传播,要经过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环节才能到个人的手中,这些环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科普的效率可想而知。而通过科普网站,只需要编辑、校对上传,人们就可以通过浏览科普网站了解科学知识。这个过程省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科普的效率,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科普知识。相对于传统科普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更迅速、更全面。

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传统科普方式,比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都是单一的。科普网站中的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如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可以以图片的方式,也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将一些知识融入益智的小游戏当中,让孩子边玩边学,潜移默化之中他们就学会了这些知识,提高了孩子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对科学充满向往。

人们的喜好各有不同,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看视频,有人喜欢浏览图片,这些不同的需求在网站中可以通过功能不同的板块实现。这些板块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让人们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加深了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普能力 第12篇

1 科普剧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科普剧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科普形式, 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少年儿童在观看表演, 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 感受科学精神, 参与科学实验, 以此激发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陈旧的科普理念、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与科普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起来。当今少儿科普教育的要求是“开阔少年儿童的科学视野, 增长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以期让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能够的到锻炼和发展。”很明显, 灌输式的科普教育模式早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科普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因此, 科普剧以其活泼幽默的形式, 生动的教授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受众的关注。科普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科普潮流。

2 当前科普剧的特点

科普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普教育形式, 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2.1 科普剧的趣味性

科普剧是以科学普及, 寓教于乐为目的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科普形式, 它有效地利用了少年儿童对所有事情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新奇事物的心理特点, 把科学知识通过新奇的实验现象与风趣幽默的表演方式传递给少年儿童, 既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理, 又使其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科学知识的熏陶。

2.2 科普剧的严谨性

所有的科普剧创作都要取材于真实的科学知识。科普剧的表演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但它的科学知识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准确。不能刻意把游戏和娱乐当成科普剧的主打, 忽略科学知识的含量, 否则就会误认子弟。

2.3 科普剧的互动性

科普剧的互动是表演者与少儿观众的互动, 或是通过两者之间的问答, 或是将少儿观众引进科普剧的剧情中进行奇妙的科学实验、比赛、游戏甚至舞蹈等等。从而增加孩子们对科普剧的兴趣。

2.4 科普剧的流动性

科普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 由于科普剧舞台搭建方便, 表演道具容易携带的特点, 完全可以做到科普剧流动演示。通过建立“流动科技馆”、科技大篷车等项目, 令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同样观看到形式多样的科普表演。这样的建设不仅能节约成本, 而且可以资源共享、合理利用, 不会导致由于贫富不均造成的城乡差别、科普资源分配不公平等。

2.5 科普剧的多样性

科普剧的创作具有多样性, 既可以是对一个故事的演绎, 也可以是不同实验的串联;既可以是关于一类学科的系统编排也可以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架构。在严谨科学知识的前提下, 融入幽默的语言, 恰如其分的配乐, 新奇的光电效果等元素, 从而天马行空, 引人入胜。

3 我国科普剧的类型

我国科普剧的类型从创作角度出发, 可以分为学校学生自创以及专业团队研发创作两种类型。

3.1 学校师生自创

科普剧在学校中的推广大约是在2005年后开始的, 当时推广科普剧的小学全国只有很少的几所。推广至今, 科普剧在全国小学中开始有影响的全面辐射。在学校中推广的科普剧说到底也很简单明了, 就是把有趣的科普知识编成节目来演, 但是它不像一般的歌舞剧目, 它是有剧情的。也就是说根据科学知识编成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都是由同学们, 爸爸妈妈, 或者老师一起来扮演, 特别轻松快乐有趣。这种科普剧相对来说创作简单, 实验为辅, 表现形式为主, 其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快乐的学习科普知识, 通过排练科普剧, 能够锻炼孩子们很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团队合作能力, 动手能力等。目前关于此类科普剧创作和推广, 比较著名的人士有儿童文学作家, 科普演讲家, 社会活动家, 《小爱迪生》杂志主编赵明, 担任《小爱迪生》杂志主编后,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快乐地爱上科学, 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她把深奥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创编成令孩子们着迷的科普剧。深受全国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3.2 专业团队研发创作

在专业科普场馆推广的科普剧相对于在学校推广的科普剧来说, 形式更加多样, 对剧本创作的要求也更高, 需要一支科普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及后备专家团队, 为此类科普剧的研发如表演人员的培训, 科普表演道具的制作, 配乐效果及光电效果的制作等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服务。此类科普剧面向的科普受众更加的广泛, 并在很好的完成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 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关于此类科普剧创作和研发, 国内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龙门少儿教育研究所。其研发的《疯狂科学秀》《挑战惊奇》等科普剧目已经先后被中国科技馆, 江苏科技馆, 安徽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馆购买并演出, 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的科普剧研发打好基础, 也为科技馆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科普剧是我国现阶段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

我国现阶段的少儿科普教育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少儿科学素养, 开发少儿科学创造力等问题展开。良好的科普知识结构应该是各学科知识都较发达和全面。科普知识结构失衡, 总体的科学能力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科普剧正是基于此要求应运而生, 它结合当前国内国外关于少儿科普发展的诸多新理念, 特别结合中国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 针对中国少儿科普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剧目设计与开发, 在形式上采用了易于少儿接受和理解的剧情故事和科学实验游戏, 让少儿在学习科普知识中娱乐自己, 开阔自己的科学视野, 增长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以期让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 当孩子们度过学语时期, 进入到需要学习大量文化科学知识的少儿时期,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适合其年龄认知段的科教方式, 而科普剧是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做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少儿学习的新的科教方式, 即而成为我国现阶段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孙振珠.中国儿童科学益智游戏[M].湖北少儿出版社.

[2] (日) 大泽幸子.趣味科学馆[M].科学出版社.

[3]赵明.快乐科普剧[M].北京少儿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普能力】相关文章:

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12-30

科普创作05-08

科普期刊05-29

科普服务06-11

科普品牌06-16

科普展示06-30

科普活动05-07

基层科普服务05-30

科普论文提纲09-06

科普宣传05-19

上一篇:搭配早餐论文下一篇:机电自动化技术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