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范文

2024-05-16

农村留守幼儿范文(精选12篇)

农村留守幼儿 第1篇

当前,大部分的留守幼儿大约在0~6周岁之间,这一阶段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对幼儿的成长和学习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导致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幼儿孤僻、自闭的性格。同时,幼儿园在留守幼儿的教育方面重视力度不够,老师缺少对幼儿的特殊关心和教育引导,导致幼儿出现行为习惯差、沟通交往能力弱等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高度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从多方面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

一、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树立作用,但是幼儿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对幼儿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缺少对幼儿的关爱,使得幼儿在身心成长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1]。一是父母在外打工,和幼儿之间接触少、交流少,相互之间的感情比较陌生;二是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型,祖孙之间存在很大代沟,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感情的沟通方面也比较少。因此,很多幼儿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闭等症状,不利于全面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以及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周。

在农村幼儿园中,留守幼儿占有整个幼儿园人数的很大比例,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充分的家庭教育,所以很多幼儿家长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寄托在了幼儿园的教学上[1]。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给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及老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这些孩子,弥补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方面的缺陷,在幼儿的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进行更加细心的引导和教育。但在很多农村幼儿园中,幼儿园设施和教学软件、硬件、教学管理等不是很完善,保教的配置也不够,而且班额偏大,使得老师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每个留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异常,从而也就不能给予留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引导。

(三)幼师教育教学水平有限。

在农村中,很多幼儿教师有的从小学抽调,有的由幼儿园自主招聘,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极少。她们缺乏相关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保姆式”的看管和“小学化”的教育倾向非常明显,以识字、写字、算数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形式单板,忽视幼儿行为习惯、性格情感、交往沟通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欠缺,导致很多留守幼儿身心发展不健康,认知过程严重破坏,过早地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照顾。

父母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首先,父母不要一起突然地离开幼儿外出打工,最好留下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等孩子长大或心里成熟之后再慢慢放手。其次,父母离开后要特别注重和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定期给幼儿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在通话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增进情感的交流。这样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二)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关心和管理。

学校应该提高对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心理教育和关爱,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全面健康发展[3]。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成立留守幼儿关爱小组,对留守幼儿进行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帮助幼儿疏导心理障碍,引导留守幼儿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留守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留守幼儿的家庭状况以及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有效地做好留守幼儿的教育工作。

(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留守幼儿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所以其成长和教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幼儿老师的身上。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用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幼儿的行为[3]。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另外,加强与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幼儿的情况,有意识地增加留守幼儿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留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留守幼儿越来越多,所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被重视。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外,还可从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面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例如完善相关保护幼儿的法律,在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建立学校,适当地给农民工子女在学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等。只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幼儿一样能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多孩子留守在家里,形成了农村留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家庭对幼儿监护程度的弱化和缺失,导致幼儿在生活、心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因此,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方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留守幼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辛倩玲.河北贫困三县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张雪梅.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08:84-85.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探讨论文 第2篇

摘要:在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占很大的比例。他们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来呵护。教师从细节处入手,巧用现代网络,拉近孩子与父母,父母与幼儿园的距离,架起家园桥梁,达到家园合作,共同为孩子良好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爱;教育

工作二十年首次来到农村担任小班的教师,以前“留守儿童”这一词语常常在电视或者杂志上看到。现如今我来到了他们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让我想到一首儿歌:“幼儿园是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叫我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这里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用爱心温暖孩子心灵

小班的孩子初次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看到各种新奇的玩具很快被吸引,玩的不亦乐乎,感到新奇的同时又有陌生感,玩一会儿又会跑来问一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来呀?”有的孩子先玩一会儿,转脸想起家人了,特别是有个小龄的留守儿童顾雅轩还不太会讲话,进门就开始一直不停的哭。面对这些,作为幼儿园小班的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的同时,更应该充满爱心,用爱来抚慰孩子的心灵。

1.爱的拥抱

晨间入园的见面礼!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负责晨间接待的老师即带着微笑,在班级门前迎接每一个幼儿和家长,并以最大的热情拥抱孩子,与孩子问好!特别是年龄较小的顾雅轩小朋友,每次都要多抱一会儿。有一天,配班老师有事儿请假,我一个人边组织活动,边接待孩子,来不及给每个孩子拥抱,有几个孩子主动跑到我身边伸出小手搂一搂我,边说老师早上好!顾雅轩来的时候进门径直跑到我跟前抱着我的腿说:“老师,抱抱!”让我感动万分,这就是爱的拥抱!也是爱的回报!我们在与孩子交往时蹲下身来,拥抱孩子,与孩子同唱、同跳,与他们共同感受、共同成长,你会发现快乐就在你身边。

2.爱的表达

有爱大声说出来!小班的孩子天真可爱,他们处于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有限。照顾这样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教育经验、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心中对孩子无限的爱!一天上午,班级陈浩小朋友前天夜里有些咳嗽,他妈妈觉得孩子最近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了,不想因为一点儿小问题就缺席,于是还是将宝宝带来了。妈妈和宝宝说好了在这儿陪伴一小会儿观察一下孩子,确定没有什么不良状况再回家。于是我们邀请陈浩妈妈和小朋友共同游戏,带孩子户外活动,此时我发现平时比较内向、由奶奶在家带的汪涵月小朋友一直在我的旁边,不愿意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儿拉拉我的衣角,一会儿眼睛盯着陈浩妈妈看看。于是我蹲下来一手搂着她,一手摸摸她的头说:“宝贝儿,怎么啦?去和小朋友玩好吗?”她见我搂着她忽然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抱抱!抱抱!妈妈!妈妈!”见此景我将她搂入怀中抱紧她。过了些许,她情绪稳定后下来后,我说:“宝贝儿,想妈妈了是吗?以后要是想妈妈了,就像这样来老师这儿,老师喜欢你哦,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啊!”说着拉着她的小手来到滑滑梯旁,看着她玩,她爬上滑滑梯,我在另外一头等着她滑下来,看着她挂着“珍珠”的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无比甜蜜!我发现当你真正的读懂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童声,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认识到孩子的心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你给孩子一份爱,孩子会回报给你十分最真诚、最美好、最无私的爱!

二、用网络拉近亲子距离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作为农村幼儿园,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在家,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有的是早出晚归,还有的是常年在外,班级的环境创设“家长园地”,爷爷奶奶几乎是一眼都不看,因为很多爷爷奶奶不认识字。于是我们思考怎么样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最大限度配合幼儿园教育,为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共同努力呢?发给每个家庭一份“告家长书”,利用网络创建班级“QQ群”―――拉近孩子与父母、父母与幼儿园间的距离,架起家园桥梁。给了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一个共同空间,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可以随时沟通与交流。开园第一天,每个宝贝所表现出的情况都不一样,为了留住这有意义的一刻,我们将这一天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QQ群中,供家长分享。在班级开展特色种植角活动、体育游戏、图书阅读等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逐一上传。其中有一位家长给我留言说:“老师,感谢你如此细心,抓住这些美好的瞬间,我们在外地,很少见到孩子,现在不仅仅看到了,还可以了解孩子的活动,有什么需要配合的我们尽量配合!”于是在国庆节前夕,我特地开设一节活动“伟大的祖国妈妈”,预约了班级几位常年在北京的家长和孩子视频,并拍摄了长城和天安门前的照片上传与孩子们共同分享。所有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特别是那几个预约家长的宝贝们,更是自豪地说:“我的`爸爸在北京。”

三、用“偏心”弥补缺失的爱

农村留守幼儿 第3篇

【关键词】广西边境农村地区 留守幼儿 情绪发展能力

儿童阶段,各种能力都处于起步发展的时期,对于儿童情绪而言,这个时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所有的刺激都让儿童感到新鲜,不论是好是坏,幼儿都会照单全收,所以这时期成人需要格外注重幼儿接受事物的好坏,包括情绪是否良好发展。留守幼儿在十年前还只是占儿童总数的少数,而在今天来说,留守幼儿现象却已司空见惯,而其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情绪反应异常、性格孤僻偏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让人们认识了留守幼儿一些优秀的特质。

一、留守幼儿发展基本情况

(一)留守幼儿情绪反应

通过对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留守幼儿在遇事时的情绪反应是较为强烈的,他们遇事大多都会选择哭闹等方式来逃避问题或者达到其目的,也有少数一部分幼儿情绪发展较为缓慢,情绪反应是较为迟钝或者冷淡的。例如说,一些留守幼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并不会感到不满或者生气,只是表现出不在乎、漠不关心的情绪,这样的异常情绪通常会出现在成人世界里,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常会表现出不在乎或者是隐忍的情绪,而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情绪反应太过异常。当幼儿特别是留守幼儿出现这样的表现,成人就该极其重视了。

(二)留守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包括社会交往技巧、社会适应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从这三个维度来看,留守幼儿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例如,就交往技巧来说,问卷结果显示,80%的幼儿不懂得如何与人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是退缩或者拒绝。心理学上,社交退缩是指幼儿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社交退缩的孩子不仅是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难以应付各种人际交往情境,也极度缺乏自信。而留守幼儿社交退缩是非常多的,不懂如何与人交往或是不愿与人交往都是社交退缩的原因。

(三)留守幼儿的心理与性格

通过问卷访谈和实际观察,得出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确实是比普通幼儿多一些,特别是因为爱的缺失感和缺乏安全感而出现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发展畸形。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性格孤僻和偏激也占较大的比率,在幼儿阶段,性格孤僻表现是较为明显的。例如,通过追踪观察法得到的案例:李梦宜是一个中班5岁的留守女孩,对于已经在幼儿园待过一年的孩子来说,她的性格是属于较为孤僻的。她每天早上进入教室都是默默地走进来,找个角落里坐着,眼睛总是注视着电视,也没有与人交流,对于教师的询问,也只是点头摇头,面对别的孩子的邀请,也只是冷漠地无视,拒绝是她最明显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属于活动性差,虽然说很容易照看,但是并不属于幼儿正常发展的特征,而且一味地拒绝与外界则是这类孩子最大的问题,需要成人格外关注。而在幼儿阶段性格偏激特征表现不是最明显的,到了初中阶段才显得非常突出。幼儿阶段,留守幼儿偏激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脾气暴躁,与孤僻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压抑情绪,一个是过分放大情绪,都是不符合这个阶段幼儿的正常发展的。

(四)留守幼儿的独立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这个方面分析留守幼儿,他们的表现是较好的。特殊的家庭環境让幼儿从小就习惯独立,虽然说学前的幼儿在行动和能力上还没办法独立,但是这种是深入思想的独立意识,学前阶段的独立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独立意识的发展,势必会推动着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事实也证明,一个擅长独立思考的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远比普通幼儿强。在这点上,留守幼儿则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留守幼儿情绪调控发展建议

(一)对于3~6岁的幼儿情绪发展的建议。1.帮助幼儿理解情绪,鼓励其恰当表达。设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2.注重不良情绪的疏导,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共情能力。3.更多地懂得人的情绪种类和原因,理解“心情”的概念。会适宜地表达自己的心情,管理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并初步理解他人的情绪。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情绪,会安抚情绪不好的同伴。培养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美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这就要对留守幼儿要更加着重培养,使其情绪发展走向正常的阶段。另外,可以针对留守幼儿,制定一个情绪控制的计划书,采用强化与消退的方法,来让幼儿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帮助其情绪反应正常化。

(二)对于有社交退缩的留守幼儿,则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幼儿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幼儿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孩子不要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应对幼儿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开设专门针对社会交往技巧的主题课程,让幼儿有机会多参加练习和实践,对于有特别社交困难的幼儿,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以便其能更好地学会社交技巧,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更多的交往行为。

(三)对于留守幼儿心理与性格的问题,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爱与关怀,让留守幼儿感受到成人对他的重视与关注,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幼儿教师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对留守幼儿的关注,但不要过于明显,以免造成差别化,伤害到留守幼儿敏感的心灵。另外,可以在班上增设一条个别谈话的班规,教师针对需要帮助的幼儿特别是留守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和情绪调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加强对留守幼儿的认识,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展开个别谈话。

(四)针对留守幼儿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重视留守幼儿的发展,教会家长如何处理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家园合作,可以让留守幼儿的各个方面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0):45-63

浅谈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现状

一、所谓农村留守幼儿

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 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进入城市, 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 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幼儿。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 都在6周岁以下, 有相当多的幼儿在婴儿期父母就外出打工, 把他们留在农村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长期的缺失、祖父母亲戚朋友教育的缺陷, 使得农村留守幼儿处境和生存状态更加困难, 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留守学前幼儿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二、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

1. 亲情关心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心缺失, 是留守幼儿面临的最大无奈, 也是留守幼儿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幼儿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 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 不能像其他幼儿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 得到应有的亲情关心。这种长期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 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 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2. 安全问题屡出

留守幼儿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 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 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 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 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 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 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 部分留守幼儿因年龄太小, 父母又不在身边, 缺乏约束和监管, 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 有的留守幼儿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 由溺水、触电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

3. 心理问题的孤僻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幼儿的调查显示: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幼儿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 存在严重的亲情的关爱, 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心理问题时, 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 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 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 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心, 缺少和父母相处、没有交流的机会, 很多留守幼儿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亲情呵护的缺位, 孩子在一个缺乏温馨的环境中长大, 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 去关心别人; 心理支持的缺失, 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 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留守幼儿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 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

4. 行为习惯意识淡漠

留守幼儿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 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我班相当一部分幼儿经常不洗手, 不洗澡, 不讲卫生, 吃饭不按时, 饭菜掉得满桌子都是, 作息时间也不按时, 生活不规律, 许多留守幼儿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他们是家中的“小太阳”,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使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合群, 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负等, 我班多数留守幼儿小小年纪就养成与人攀比的习惯, 造成孩子行为上的自私, 不关心他人等不良倾向, 他们享受了更多的给予, 依赖性太强, 心理脆弱, 样样事情家长都要包办代替, 导致幼儿不善于动手动脑, 习惯性依赖别人, 时间一长, 就养成了不少幼儿娇生惯养的习惯,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5. 学习兴趣降低

在农村, 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加之忙于打工和干农活, 就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总认为孩子还小, 不用那么早上幼儿园, 我班大多数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 生怕孩子在幼儿园会受到欺负, 从而不让孩子上幼儿园, 时间一长, 孩子们的智力得不到开发, 独立生活的能力差, 语言环境也比较差, 甚至有的幼儿连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再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导致给幼儿教育的配套设备不齐全, 难以满足幼儿正常活动和教学需要。没有活动场地, 没有大型玩具, 就连教师上课的教学挂图都不齐全, 小朋友没有动手操作的学具, 更缺乏开启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

三、怎样解决好农村留守幼儿问题

农村留守幼儿出现的问题, 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成为影响留守幼儿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幼儿的教育。农村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 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师生比例合理的幼儿教育体系, 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庭教育父母是第一任教师, 是孩子接触知识的课堂, 我班家长则片面地认为孩子吃饱、穿暖是家长的事, 教育是幼儿园、学校的事,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导致孩子受教育的不平衡性。家长要加强学习, 必须转变育人观念, 通过学习努力了解幼儿教育目标, 了解幼儿园对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使家庭教育经常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并认真研究, 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家长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农村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幼儿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留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幼儿的氛围, 让农村留守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 不仅关系到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 从长远来看, 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共同关注留守幼儿的教育, 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 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 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怀下,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侯德丽, 郭亚丽.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2012.

农村留守幼儿 第5篇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

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大约6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百分之二十;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的只占一半。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一半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一半的留守儿童半个学期都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一半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一半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同样的,那些几乎生活在生活特别底层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

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不到百分之十。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留守老人大多文化程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作出相应的、必要的辅导。

农村留守幼儿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农村留守幼儿是新时代发展的一种“牺牲品”,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教育幼儿时,教师需要重视其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对农村留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再介绍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措施。

一、农村留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些专家对成功者的研究表明,很多成功者并不是因为其天赋和智力比其他人高,而是在于其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说明良好行为习惯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在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各个阶段,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时期通常指的是3到6岁,是人形成自我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对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的幼儿,虽然语言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完全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问题他们也只能够通过肢体行为动作来表示。但是,这些幼儿也具有了基本走路和跑跳的能力,对于自身所经历的事情也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这个时期需要幼儿监护人充分了解其内心想法,并在生活当中对其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促使其后期的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农村留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1.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是孩童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教育,教育效果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未来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倡父母尽量在其幼儿时期,将其带在身边进行教育和抚养,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应提高幼儿监护人的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让幼儿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了上述直接培养和改正幼儿的行为习惯外,还应该培养幼儿宽容、奉献等精神,从而对其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还需要对幼儿在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制止。这个时期的幼儿最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便是同玩伴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发生很多时候难以准确判断对与错。此时,在教育幼儿上便需要让其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能够过于宠溺幼儿。

2.加强幼儿园的教育

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家庭教育难以做到十分完善,这便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承担起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幼儿园更要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作用,应加强幼儿园的建设。我国的一些地区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幼儿园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给予幼儿园建设一定的支持。部分地区的政府加大了关于公立幼儿园建设的财政投入,引进了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幼儿园的整体实力上升,教师也就有更加专业的教育知识,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该对所有的幼儿采取同样的态度,避免出现态度恶劣使幼儿产生被孤立的感觉。当在幼儿园中发现有幼儿孤立或欺负其他幼儿的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制止,以免被孤立或被欺负的幼儿产生心理扭曲。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农村的留守幼儿也享受到高素质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园需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尽管部分地区的幼儿教师素质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教育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幼儿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幼儿教师需要不断补充自身的知识含量,才能够适应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发展。幼儿园可以为幼师提供培训机会,定期为幼师讲解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幼师的素质,使幼师能够打破地区的限制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帮助农村留守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国存在众多的农村留守幼儿,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对留守幼儿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论述,首先说明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季海玲.留守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9(17):2.

农村留守幼儿 第7篇

案例一:关爱缺失型

玉凤, 两岁时交给奶奶照顾, 父母外出打工, 长年累月不回家。玉凤自读初中以来, 没有一天把老师的话听进心里, 成绩不太好, 但也不是最差,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经常捣乱课堂纪律, 任课老师找她谈心, 她满不在乎。无论哪位老师批评她, 她都立马顶嘴, 每个老师既感到头痛又十分生气, 老师们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我, 我把她找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用不服的眼神看着我, 我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最后她答应改正, 事后却照样我行我素, 经过几次反复, 她的表现比以前更恶劣, 最后连学也不上了, 我到她家家访, 让她继续上学, 她说我就是死也不读书, 爷爷奶奶拿她也没办法, 最后在外打工的父母只好让她跟着他们外出打工去了。

反思:单从表面看, 玉凤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型。心理学研究证实, 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 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 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她渴望亲人的关爱, 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玉凤在这方面真的缺失了, 仔细思考“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单单是家长的错吗?作为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们懂得爱, 有博大的爱心并及时给予关爱, 填补孩子们心灵上的空白, 让孩子们在关爱中成长, 在师爱和亲情的呵护中生活和学习, 她就不会如此冷漠。

案例二:我行我素型

峰峰, 他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 但自我控制力极差, 上课活泼好动过度, 经常捣乱课堂纪律, 课后, 老师找他谈心, 他也知道自己错了, 保证今后一定改正, 事后却照样我行我素。他上课不听讲, 作业不做, 晚上上网, 白天睡觉。星期六、星期日整天泡在网吧里, 饭也不吃, 他奶奶心疼他, 叫他回家吃饭, 他却认为丢了自己的面子, 对着奶奶大吼:“你个老女人再不滚回去, 我就一砖头砸死你。”奶奶见状, 只能忍气吞声, 流着泪回到家中。

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 峰峰很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被视为掌上明珠,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成绩还好, 高年级时贪玩, 成绩下降, 到后来还差点辍学。到了初中, 坏习惯有增无减, 任课老师感到头痛, 他母亲也认为他不可救药。于是我们趁着父母回家过年, 去峰峰家进行了家访, 他的父母向我们反映, 由于他们常年不在家, 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 有时他对爷爷奶奶还动手动脚。他的父母说没人管得了他, 而他本人也不想读书了, 要出去打工。经过我们的耐心劝说, 父母才让他继续读书。我很高兴, 因为我们的工作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反思:心理学研究证实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信任、鼓励与支持, 不仅会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 甚至导致难以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留守儿童”这种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需要社会、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社会要伸出援手;政府要拿上议事日程;学校要具体实施并安排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作为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 并定期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家长要定期与学生电话联系, 多给学生一些亲情关爱,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

面对留守儿童, 我们的宗旨就是爱他们。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 要接纳他们, 不要有丝毫的敌意, 要最大限度地容忍他们。

第二, 要宽容, 允许他们反复犯错, 要循循善诱, 耐心教诲。

第三, 多一点关爱, 少一些批评, 注意心理辅导的作用。

第四, 要降低要求, 对他们做的正确的事要予以肯定,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第五, 不要忽视家长的作用, 要把家长当作同事,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对他们尊重, 他们才会把你当作亲人。

总之, 对待留守儿童, 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保证;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关键;以耐心、恒心陪伴他们的孤独的心灵,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农村留守幼儿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大量的乡城迁移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 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 看病贵;由于子女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的人际关系淡薄, 精神生活匮乏。 由此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作用正日益弱化, 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 新的养老模式还没仅在萌芽状态的情况下。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2 调查样本

课题小组在湖南省耒阳市的部分农村, 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 对当地的留守老人 (即全部子女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在6 个月及以上, 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人) 的生存状况进行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 份, 回收272 份, 剔除内容不全、有逻辑错误的20 个, 有效样本为252 个,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67%和92.65%。

在被调查的252 位农村留守老人中, 其人口学特征如下:性别上:男女比例分别为46.03%和53.97%;年龄分布上, 60~70岁的年龄老人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53.38%, 80 岁以上老人占比例最小, 仅约占总数的14.68%; 婚姻状况上, 有配偶的占65.48%, 单身的34.52%;在被调查的老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老人占85.32%,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12.30%,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38%;在宗教信仰方面, 有65.48%的老人有宗教信仰。 可见, 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也正因如此, 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而大部分老人都有宗教信仰, 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在精神方面的渴求。 除此之外, 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是其经济水平低, 收入来源单一, 医疗保障缺失, 业余生活单调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 留守老人独居的占20.63%, 大部分老人与配偶、孙辈, 或者同时与配偶跟孙辈住在一起。 不论是哪种居住方式, 老人们在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绝大部分为满意。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出, 与孙辈们居住在一起, 快乐要比负担多得多, 对于老人来讲照顾孙辈既是责任, 又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在生活上有时也会加重负担, 但老人们还是更愿意同孙辈们住在一起。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在物质生活方面, 有78.97%的老人表示主要靠子女的负担, 其次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再次为亲人、政府的资助以及其他等;有48.02%的老人表示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其次才是子女资助以及其他;由此看出, 老人的生活主要还是靠子女的供养以及自己的劳动所得, 说明家庭养老还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来自社会以及政府方面的经济支持仅占0.79%, 很多老人也表示想要得到政府的经济及更多“条件”的支持。 在调查老人的月收入时, 22.62%的老人表示不愿意说, 因此计算的月平均收入648.56 元是基于部分老人的调查数据得出, 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占48.20%, 部分不愿说的老人收入甚至更低。 从点差看老人的生活支出, 老人的经济水平仅处于温饱。 老人的月生活支出平均为456.27 元 (基于愿意说出的老人得出) , 89.11%的老人表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 其次是医疗方面的支出, 最后才是娱乐方面的支出。

收入是保障物质生活的第一要素,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 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子女以及自己劳动所得, 二来自社会和政府的经济的补贴。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与以前对比, 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仍然有很多生活困难的老人, 而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 老人们也基本没有多余的钱花费在娱乐上。 要改善这种经济状况, 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 做到真正为需要的人排忧解难。

3.2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普遍现状, 子女的关心, 孝顺与否对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 在被问到“最希望子女做的事”这一问题时, 有64.29%的老人表示最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47.22%的老人最希望“子女常联系”, 在调查中虽然大部分老人对于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 但是内心里依然希望子女能陪在身边。 子女与老人的联系大部分靠打电话, 子女与老人联系频率的平均数为2.39 次/月, 打电话的次数每月平均在2~3 次, 虽然大部分子女都能常打电话给老人, 但是在对缓解老人的思念之情上作用甚微, 再加上老人们可能面对的丧偶, 亲人离世等变故, 使得老人的心灵很脆弱, 普遍感觉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 精神状态长期欠佳。

在娱乐生活方面, 与城市老人比, 农村留守老人要匮乏的多, 可供娱乐的项目也十分有限。 调查显示, 在闲暇时看电视, 串门聊天, 打牌是最常做的事, 分别占53.57% 、51.59% 和33.33%。 村里面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老年活动组织。

3.3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生活状况

常年的劳作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乐观。调查显示, 老人常患的疾病有心脏病、高血压、颈椎腰椎病、风湿和白内障等, 其中风湿患病比例最高, 达31.75%, 这与当地的潮湿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 其次是高血压和颈椎腰椎病, 分别占28.57%和18.25%。 在调查者中, 自认为无病的有50 人, 有一种疾病的有88 人, 一种以上疾病的有114 人。 老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其实并不准确, 常年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待小病也就是“忍忍就过去了”, 严重一点的疾病由于医疗费贵、没人照顾、距离远等原因也是“忍过去”。

在生病时, 老人们首选的看病地点是乡镇医院, 占35.71%;其次是县级医院, 占21.43%; 最后是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 10.32%。 据了解, 老人们在选择医疗机构的时候, 第一考虑因素是距离和交通是否便利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的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 老人们无法自己去看病;其次是医疗价格, 说明看病贵是制约老人看病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医疗价格水平还是偏高, 虽然现在的新农合也得到了广泛普及, 但是对于缓解医疗的经济压力还是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3.4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式主要是基于婚姻关系的自我照料。 老人不仅要照顾自己, 照顾孙辈, 还要肩负家庭农业生产的负担。 在被调查的老人中要下地务农的有46.43%, 要照顾孙辈的有42.86%。 能干农活的老人都是身体状况较好的, 但是他们下地务农的原因有自愿的成分, 认为自己“能干”, 但更多的却是“不得不做”, 因为既不想荒废田地, 又没有别人来做, 加上务农多少还能给子女减轻一点经济负担。 所以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做。 目前农村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 这势必会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 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 不但不能被照顾, 还不得不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人老了就需要被照料, 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精神上的。 物质上的给予虽然也能体现孝顺, 但是精神上的慰藉更能体现孝顺的含义, 更能让老人在生活照料上得到满足。 因此孝顺是对老人生活最好的照料。调查数据显示有62.30%的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有32.94%和4.76%的老人认为子女一般和不孝顺。 子女越孝顺, 老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

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下, 我国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在迅速瓦解中, 简单地说就是, 在其他养老体系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几乎是目前唯一的养老模式, 而子女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但在多种社会趋势的综合作用下, 子女离开了父母出外打工。 即养老形式还是传统的模式 (家庭养老) , 但具体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 几点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社会特色主义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由于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夕完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还会增长,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通过体制改革, 出台相应的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衡, 子女外出务工也是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如果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让农村劳动力都能在本地工作, 那么将会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不仅有效缩减留守老人的数量, 也能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顾。

4.2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从上述的调查可知,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匮乏, 除了串门连天、偶尔打打牌等, 基本没有任何其他活动来打发业余时间,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 加快村级文化建设, 大力建设农村大众文化娱乐设施, 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适用的交流活动平台。 其次, 发展农村老年组织, 为老人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4.3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待遇”也使得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推进困难重重。 要走出这种困境, 首先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体制, 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城市待遇”。 其次, 加大执法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扎扎实实地落实党的惠民政策。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 有理可据。 让我们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利民, 益民。

4.4 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老人的生活幸福与子女的孝顺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大部分老人认为子女很孝顺, 但是, 中国自古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从跟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就算子女不怎么孝顺, 老人们也是不愿意说出实情的。 虽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个道德。 因此要弘扬传统的孝道, 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孝敬父母的观念, 其次借助上层建筑的力量将孝行推广到大众中去。 只有让主流的社会意识重视孝道, 才能形成整个社会“孝”的氛围, 才能让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要:基于对湖南省耒阳市部分农村的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 得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低, 精神生活娱乐匮乏, 健康状况堪忧, 生活照料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立农村老年组织,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健康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银平均, 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2) :195-199.

[2]贺聪志, 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8 (3) :120-126.

[3]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57-60.

[4]李文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困境与化解[J].思想战线, 2014, 40 (1) :104-107.

[5]王晓亚.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 2014, 47 (3) :38-40.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调查 第9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选取XX省XX市农村中小学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留守儿童327名进行调查。其中, 男生168人, 占45.5%;女生201人, 占54.5%;六年级学生115人, 占31.2%;七年级学生155人, 占42.0%;八年级学生99人, 占26.8%。

1.2 调查方法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编制 (汪向东等1999) 。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 分数按4级评分, 分值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 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 (t=2.77, p<0.01) , 其中男生得分 (3.04±0.46) 显著高于女生 (2.90±0.48) 。这和李冰、姚琳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李冰以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自尊得分男生高于女生,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姚琳、刘刚正对农村初中生自尊进行调查发现, 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女生自尊得分高于男生, 如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对初二学生调查发现女生自尊得分高于男性,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在性别差异这一点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F=2.78, p>0.05) , 具体得分情况, 六年级学生得分 (2.98±0.56) , 七年级学生得分 (2.90±0.43) , 八年级学生得分 (3.05±0.42) 。陈健对留守儿童自尊进行调查发现, 三年级自尊得分先降后升, 四年级自尊得分一直上升, 七年级自尊得分先升后降。姚琳、刘刚正调查发现, 初中生自尊得分随年级逐渐上升, 且不同年级间自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本才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年级差异不显著, 可能由于调查对象来自同一所中小学, 他们的成长环境相似, 年龄差距不大等原因造成。

2.3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t=-0.67, p>0.05) , 其中独生子女得分 (2.94±0.49) , 非独生子女自尊得分 (2.98±0.47) 。调查结果和李冰的研究一致。李冰调查发现,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 自尊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结果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农村留守儿童, 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注均较普通儿童少, 且主要由老人负责监管, 家庭成长环境相似, 导致差异不显著。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农村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如学校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同时也应该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等。

3.2 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 不在其身边, 平时缺乏必要的交流, 因此其父母更应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教育引导、帮助和支持, 使其避免或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 从而健康发展。

3.3 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实践

农村留守幼儿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四川汶川、北川、绵阳、绵竹4县市,随机抽取3~6岁儿童802名,其中留守儿童403名,非留守儿童399名;男童402名,女童400名。

1.2 方法

1.2.1 指标测试法

素质指标: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4]要求,采用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机能指标(安静心率)。

1.2.2 访谈法

在测试期间,就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与监护人、幼儿园教师、邻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计算4个年龄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数据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相应组间的t检验。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学指标差异分析 见表1。

注:*P<0.05,**P<0.01。

从表1可以看出,震后灾区3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女童方面,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留守儿童的胸围明显高于留守儿童(P<0.05)。4岁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童方面,在身高、体重、胸围方面均是非留守儿童明显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岁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胸围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女童方面,只有身高为非留守儿童明显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6岁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胸围上均是非留守儿童明显高于留守儿童(P<0.05或P<0.01)。

2.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机能指标上差异分析

考虑到儿童身体特点,身体机能指标选取了安静心率,从表2可以看出,震后灾区3、4岁和6岁留守与非留守男、女儿童的安静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5岁非留守儿童男童的安静心率比留守男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素质指标上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身体素质方面,3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中,只有留守女儿童的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的数值明显高于非留守女儿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岁儿童在身体素质上,非留守男童的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的数值均比留守男童的要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留守女童的立定跳远和网球掷远的数值均比留守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岁儿童中,男、女儿童在10 m折返跑上,均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留守女儿童的立定跳远高于留守女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岁儿童中,男儿童在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上均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女儿童在立定跳远上是非留守儿童高于留守儿童(P<0.05),而在走平衡木所需时间、双脚连续跳的所需时间上则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

注:**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在身体形态方面,震后灾区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无明显差异;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儿童高于留守儿童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儿童素质指标均是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国情,留守儿童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更是如此[5]。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家庭成员的努力,更需要政府重视此问题,将该问题提高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建立留守儿童详细档案,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其健康发展。

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留守在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只有将他们的待遇提高,才能使其有经济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此时物质基础是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先决条件。研究发现,只要经济上有保障,留守儿童就不会再“留守”,而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特别是考虑到这些孩子都经受到地震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伤害,比非灾区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应该采取措施切实避免灾区儿童遭受“二次伤害”[6]。

针对灾区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现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儿童饮食特点、营养以及身体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仅有照顾、教育孩子的想法,更要有正确照顾、教育孩子的能力,从而使灾区留守儿童在暂时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也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比较震后灾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802名,采用指标测试法和访谈法对两者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为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改善儿童体质状况。

关键词:体质,儿童,学龄前,农村人口,暂居者和移居者,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李娜,张林雨.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7(11):88-92.

[2]赵春鹏.新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河北农村科学,2008,12(9):140-142.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4]国家体育总局,编.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郑真真,吴要武.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84-107.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流动;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南北之间、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就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而走进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时代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可是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由于大多数是祖辈照顾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角色,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成长的重要时期缺少了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是非常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失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些也许还会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因此,2012年暑假,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陕西周至县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期间我们与当地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者就是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范围内挨家挨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当地留守儿童家庭面对面交谈,以周至县为例调查研究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很少有时间同他们沟通交流,父母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要求,并且占比例较大的隔代教育往往都不尽如人意,从而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学习生活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都有一定的集中体现。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他们外出打工,虽然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但肯定同父母的监管有一定的不同,这就使留守儿童遇到麻烦时会感到柔弱无助,在心理上就会使他们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攀比的心理,父母不在身边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好像缺少额坚强的后盾,同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较的话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学习上也因为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导致他们荒废学业,上网成瘾,学习成绩较差,更有的留守儿童甚至无法正常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就开始流落社会了。同时,父母不在身边,也会使留守儿童独自在农村时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产生寂寞无聊心理。更为严重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的行为,认为父母没有能力导致家里贫穷从而产生怨恨情绪,产生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缺失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的工作状态,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艰辛造成父母无法专心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这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从调研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问题涉及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一起想办法解决留守儿童这个现阶段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调研我认为,社会各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创造一些优惠便利的条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明确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同时也应该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义务教育体制相应的得到一定的调整,建立健全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的解决,为其解决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具体来讲就是流人地城市教育部门应该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城市义务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应由专人负责。再者,各级教育部门应与有关部门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一定的优待。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之内,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提供可能的便利,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这方面的发展。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工作挣钱养家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子女的成长发展。在外打工虽然艰难,但也要尽量定期同子女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毕竟,爷爷奶奶以及其他亲戚与父母相比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农村“留守孩子”现状与对策 第12篇

一、学生“懒”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

父母外出打工, 将孩子留给父母, 或留给外公、外婆, 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隔代管教存在过分的溺爱, 生活上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劳动意识严重缺乏。在家自己的衣服不会洗, 自己用的被子不会叠, 家里的东西零乱, 扫帚倒在地上也难得动手扶正。到校路上要大人当书童, 为其背书包。大事做不来, 小事又不做。有的同学在校做清洁时, 他竟拿出钱来请同学代劳, 自己则翘着二郎腿在凳子上“欣赏”, 还扬言“有钱就是他妈的不一样。”谈及学校公益性劳动, 更是漠不关心, 完全认为事不关己, 与我根本没关系。没想到自己是学校班级的成员, 自己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懒”在部分同学身上也有明显表现, 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不能按时完成或不完成, 有时竟找同学替做。

二、学生“馋”的成因及其表现

由于家长及其亲友的溺爱放纵,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对他们百依百顺, 溺爱放纵导致学生好吃现象一度上升, 自己有钱时随便用, 自己没钱时借钱用, 确实没钱时竟偷钱用, 有的甚至是把家里的东西悄悄拿出来低价卖给别人换钱来买东西吃。真有“卖了衣服买酒喝”—“顾嘴不顾身”之感。这不但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 还无形中埋下了违法犯罪之祸根。

三、学生“散”的成因及其表现

“留守孩子”年纪尚幼, 思想单纯, 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严重缺乏对组织纪律性的认识, 法制观念没有。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在其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一些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管教, 没了约束, 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 进网吧和游戏厅, 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找刺激, 有些孩子甚至成为日不进校, 夜不归宿的流浪汉。当受到批评教育时, 他们往往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来回应, 臭味相投的孩子常混在一起拉帮结派制造违法乱纪之事。

四、学生“攀”的形成及其表现

有的同学看到别人穿得好、学习用品高档, 手中的钱比自己多, 显得沉默、悲观。有些学生只与别人比家庭背景, 比生活派头, 却不比学习智慧与能力?

在“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很少过问, 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环境不看重, 送孩子进学校无非是找个“代管”的地方, 自己好腾出手来打工, 做买卖。有的家长竟认为:这年头, 读啥子书哟, 我小学没毕业还不照样做生意, 照样挣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学生心灵上受到严重伤害,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影响。

通过对“留守孩子”的调查发现, 与普通孩子相比这些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束的孩子, 在教育上存在三大不利因素:

一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孩子”由他人代养, 而这些代养人大多是孩子的祖辈, 部分是亲戚朋友。他们当中初中、小学文化占相当比例, 还有少数是文盲。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 使他们代养的孩子在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阶段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儿童少年, 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 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留守孩子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 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造成情绪消极, 长期这样下去, 会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独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三是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留守孩子”的学习情况, 与其他孩子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 因为他们没有经常与父母沟通, 厌学情绪的产生比其他同学更容易形成, 因而学业成绩差的人数相对多得多。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关心未成年人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 从家庭管教入手。“留守孩子”最好由父母中留一人在家看管, 以便随时了解孩子自身各方面情况, 便于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习惯。如若父母确实不能留在孩子身边, 留在祖辈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 父母离开之前要与其代养人明确交待任务, 以父母身份管教孩子, 不能过分溺爱, 弄清楚“严”是爱, “松”是害这一利害关系。

第二, 从学校教育着手。学生是一张白纸, 儿童更是如此。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后, 就自然地变成了学生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 应该在学习、生活、劳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模仿与重复。

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校纪、班规, 通过入学时期的强化培训,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 达到教育者期望的目标。在实践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榜样, 促使学生积极效仿,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2、有意识地训练。

在有意识地训练时, 要让学生明白训练的目的、意义, 不断地坚持。让学生从训练中体验到进步的愉快。有意识地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 关键在于行为习惯必须转化为道德品质, 成为自己个人的需要。

3、根除不良习惯。

在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时注意采取合理措施, 强化、巩固学生好的习惯, 抑制坏的习惯, 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危害性, 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与提高同坏习惯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实践课下一篇:幼儿园品格教育